职业农民培育范文

2024-04-10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1篇

2015年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在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要“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纳入国家教育培训发展规划中, 使“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由此可知, 在新时期农业事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 认知新兴职业农业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的重要性, 掌握农民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并给予有效改善至关重要。

2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

新兴职业农民指一个具有时代代表性的政策性概念, 主要是指以农业为职业, 且具备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在农业生产与经营过程中取得一定成效的现代化农业从业人员。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 新兴职业农业不仅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更要掌握一定的农业生产技术, 会经营, 能够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建设等责任, 具备现代化观念。

2017年由农业部颁布的《“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 通过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构建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由此可见,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兴职业农民培育已经不是单纯的农民知识与素养的培训, 是一个系统化、综合性、复杂的工程, 是对农民多元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3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民在线学习需求

远程教育培训作为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创新发展与普及应用下产生的重要教育培训形式。随着近年来我国互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应用, 农村网络基础设置建设日渐完善, 加之农村手机网民数量的不断提升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表示, 2017年手机网民超过7亿, 其中90%以上为农村手机网民) , 农民素质与经济条件的不断提高, 为农民在线学习提供了可能,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民在线学习的物质需求, 使更多的农民原意自主参与到在线学习中去。

在“互联网+”战略发展下, 为迎合时代发展需求, 促进现代化农业的优化发展, 实现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展农民在线学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必然要求。而为更高的发挥农民在线学习优势, 明确当前农民在线学习动机需求、行为需求、形式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在线学习工作至关重要。在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中发现, 农民在线学习需求与农民年龄、经济水平等存在密切关联性。就农民在线学习的动机而言, 26~35岁之间的农民侧重于提升自身知识。文化水平, 并期望多赚钱获取更好的生活水平;在学习内容上, 农民更多的期望通过在线学习掌握政府政策信息、农业种植技术信息、农业经营知识、农业市场变化情况, 提升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促进自身优化发展;在学习形式上, 要求内容能够直接指导生产时间, 学习氛围轻松, 教学资源直观形象, 能够激发兴趣的同事, 节约时间与成本。

4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视角下农民在线学习问题

从农民主体角度入手, 对其在线学习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其一, 信息素养不高, 农民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针对存在的问题更倾向于向有经验的人请教, 而不是利用互联网记性问题的处理, 加之由于多数农民不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 使其在学习中干道困难, 从而降低农民在线学习兴趣。其二, 由于在线学习作用的发挥主要依靠农民自主学习, 农民根据自身需求在海量的资源中获取自身所需要的知识, 进行农业生产经营问题的处理。但是, 由于农事繁杂, 农民在实际生产经营中更多的将精力投入到生产中, 从而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学习, 制约了在线学习的发展。加之我国当前成人教育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 远程教育的交互性与时效性不高, 从而降低了农民在线学习的兴趣。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结合农民在线学习需求, 建议在加强农村在线学习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 如开展“信息惠农普及工程”, 提升农村信息普及率, 乡镇光纤入户率。注重在线学习平台的研发, 整合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信息, 如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销售信息、农业政府政策解读等, 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形象、直观的数字化、虚拟化在线学习内容, 为农民学习提供轻松、自在的环境。此外, 加强农民信息意识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通过完善农村成人教育, 发展社区教育培训活动, 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农民学会基本计算机技能, 并为其提供咨询与指导服务。

5 结语

综上所述,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 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与“互联网+教育”发展战略的实施, 为农民在线学习提供了有力支持。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认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求, 掌握新兴职业农民培育下农民在线学习存在的问题, 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进行改善, 是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组织开展的重点, 有利于实现在线学习优势的充分发挥, 为我国农业事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传统农业已经进入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民作为农业事业发展的主体, 面对农业现代化发展, 其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综合能力与素养成为关键, 构建适应时代变化与社会发展的新兴职业农业队伍势在必行。基于此, 本文从新兴职业农民培育视角出发, 在资料分析、实践调研的基础上, 就农民在线学习需求及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几点培育建议, 以供参考。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线学习,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钮瑗瑗, 胡兵, 屠新虹.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云上智农”河南平台 (“农广通”) 建设与应用[J].农民科技培训, 2017 (8) .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2篇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有了新的要求, 主要是在原有的个人基本素质属性、职业价值属性以及生产经营模式选择属性中融入相关的信息素养要求。在个人基本素质属性上, 必须要有获取、评价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拥有信息化意识、信息化知识与能力和信息化手段等三方面的信息化素质。基本素质要求善于接受各种信息产品和信息技术, 并愿意主动了解和运用, 包括能使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为农业生产经营服务。职业价值属性方面表现为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宣传自身的新型职业农民身份, 并获取社会认同感, 同时能够通过信息系统与平台的应用提升职业价值。

2 新型职业农民及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方法

2.1 通过“互联网+”强化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识

“互联网+”使得新型农民有了新的培训手段, 利用互联网通过大数据以及云计算技术等对新型农民进行学习需求、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进行分析, 再利用大数据手段对目前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新型职业农民的特点以及规律, 从而深化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机构, 进而不断的优化农民的培训制度, 培训方案以及绩效评价, 挖掘出具有潜力的新型培训思路。

2.2 虚拟化的实验实训模式

所谓实验实训模式, 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围绕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内容, 构造出一个虚拟的实验环境, 并且该环境是具有可视化功能的, 然后通过让新型职业农民在计算机上进行反复的操作训练, 达到提高农民动手能力的目的。利用虚拟化的实验室, 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在计算机上实现虚拟的操作训练, 不仅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以及吸引力, 由于不需要在现场进行实验训练, 还节约了培训费用。此外还要和各大院校的图书馆建立连接, 实现资源共享, 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在利用互联网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培训的时候, 要将互联网的资源优化配置、高服务效率的特点发挥出来, 从而促进产业的融合, 在实际工作中, 要保持“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理念, 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网络化、经营电商化”的目标, 在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快创新, 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 将互联化信息技术和职业农民融合起来, 最终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

2.3 基于信息系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的长效发展机制

利用信息系统实现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培训是信息化背景下农民职业培训的一种新模式, 其关键在于培训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培训信息系统要长效发展, 必须遵循“以人为本, 应用驱动”的建设原则, 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需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模式, 形成一批区域内领先的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引领、带动区域内各级培训主体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坚持“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全面铺开”的策略, 区域各地方“轮流做庄”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特色应用推进会议, 及时宣传推广基于信息系统实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典型应用案例, 总结应用过程中出现的新方法、新思路、好经验、好模式, 建好一批农民职业教育信息化示范地区。

结束语

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进入新阶段, 对农村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要求培育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针对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探索适应农村城镇化发展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质量和效益, 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职业农民, 为促进农村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摘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 它有利于把优秀人才留在农村, 使其成为新农村农业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有理由相信, 借政策东风和思维创新, 立足国情, 构建一个结构理、运行有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创新课堂模式, 必将有力推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深入发展。本文主要就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途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途径

参考文献

[1] 崔妍.新型职业农民的职业道德培育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16.

[2] 屈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 2016.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3篇

一、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概念

1、辅导员

根据《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4]中描述:“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 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该定义明确了辅导员的德育工作者的身份和其在学生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2、价值观

王玉樑 (2001) 定义价值观为“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新年、倾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 起着行为取向、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尺度的作用。”[5]王珊 (2010) 将价值观解释为“价值观是人们从主观上对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判断, 也就是个体所追求的、赞成的和反对的, 它支配者人们的一切行为, 是人们进行行为选择的根本内驱力。”[6]所以, 价值观不仅决定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的观念的个体态度, 也决定了个体的观念和行为, 并使行为目标具有一定的倾向性和指向性。

3、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

王珊 (2010) 将辅导员职业价值分为外在的社会价值和内在的个人价值, 并基于此提出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概念:“它是一般价值观在辅导员职业生活中的体现, 是辅导员内心依据一定的价值评价标准, 对于所从事的辅导员职业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识, 是社会职业价值与个人职业价值的统一。”[6]从这个概念我们可以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了解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组成部分, 从而进一步结合辅导员的定义分析出培育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必要性。

二、培育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必要性

1、从国家层面上来说, 培育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是落实德育工作的根本和基础

培育辅导员职业价值观能对辅导员职业行为进行一定的调节。辅导员在处理教育学生的工作中, 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将理性的处理好个人、学生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最大程度的从培育国家人才的角度教育学生, 理性客观的平衡自身利益和学生利益;而错误的职业价值观导向下的职业行为更大曾度脱离了学生和社会的利益而更重视个人利益和职业价值的实现, 但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悖的。[6]因此, 要将高校德育工作落实到实处, 只有从培育德育工作者抓起。

2、从社会层面上来说, 拥有正确职业价值观的辅导员将对大学生的教育起到导向作用, 进而影响社会人才培养和输送

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领路人, 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不仅影响着辅导员的行事风格, 同时影响着一批又一批大学生的未来。辅导员事业的光荣和神圣性就在于其有言传身教的育人过程, 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把一名大学生从刚入学的懵懵懂懂到毕业时候的社会精英, 辅导员全程的指导、一言一行时时刻刻的潜移默化的熏陶都影响和感染着学生的人生发展。因此, 辅导员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学生起着正向积极的导向作用, 它不仅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同时学生能通过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扩展到在就业中是否能合理并客观的评价社会各个职业, 以及职业对学生本人的人生意义, 进而间接树立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因此, 王珊 (2010) 说“辅导员争取的职业价值观是学生的最好表率。”[6]有点及面的说, 辅导员最小1:200的比例, 有的甚至1:400或更多, 那么每四年辅导员都将影响200-500个学生的就业和择业导向。因此, 大学生作为社会就业的新鲜血液, 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主人, 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主体——辅导员, 肩负着历史性的责任。就像朱涛 (2014) 曾说:“ (辅导员)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和主体, 负担着教育人和培养人的重担, 关系到民族的发展和祖国的前途。”[7]如此来看, 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则必不可少。

3、从个人层面上来说, 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有利于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有利于辅导员职业生涯的健康发展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改意见稿[8]中第一条修改部分着重强调了辅导员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特性。文件修改的部分主要针对辅导员的职业理念、职业能力和职业要求作出了具体的要求, 全文更加清晰的給出了辅导员的职业价值的方向。再结合王珊 (2010) 根据职业选择和发展理论的研究可以得出:除了个人在选择辅导员这个职业之前要有一定自我认知和环境认知, 高校和其他部门在辅导员的职业发展阶段要有相应的培育措施, 从教育到自我教育, 从他人影响到环境影响, 在满足合理职业需要的前提下强化职业能力和增强职业认同感, 全方位培育辅导员整体形成科学的职业价值观。由此可见, 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的个人部分的形成基本符合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 (Maslow, Abraham Harold) 在1943年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中提出人类按到由低到高的五种需求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9]。因此, 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在个人价值也即低层次需求满足的前提下, 而体现出的辅导员领域的自我实现——社会价值, 为社会培育出优秀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综上, 无论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 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必不可少。

三、培育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方式方法探析

1、现阶段培育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现状

现阶段, 各大院校的辅导员基本起点大部分从硕士研究生开始, 虽然学历较以前有所提升, 整体素质有所提高, 但辅导员队倾向于年轻化, 很多年轻辅导员是校门对校门, 即研究生毕业就考取辅导员岗位, 没有工作经验的同时, 工作几年内便开始结婚、生子兼顾家庭。因此, 在新担任辅导员最适合培养的时间, 其实际人生的重点并不一定全放在作为辅导员的个人能力学习和辅导员职业的生涯规划上, 进而对于新任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的黄金形成期却成了职业价值观空白期。在经历几年辅导员工作个人职业经验摸索, 以及受身边大环境的影响所得出的职业价值观很可能的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目标功利化和短期化现象明显, 自我价值实现的急功近利。而对于转变观念形成终身奉献教育事业, 立德树人的职业追求和以学生为本的奉献精神的积极的职业价值观构建却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阻力。加之, 大部分高校为辅导员提供的职业发展路径分散且不顺畅, 并且很多高校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的职业规划, 辅导员自身缺乏系统培训的同时, 自身职业认同度不高, 要么工作几年转岗其他职位, 要么一辈子一直是辅导员, 职业成就感不高, 真正的自我实现部分难以达到, 职业倦怠下也就很难以形成学生的“良师益友”, 难以成为学生的“指路人”。与此同时, 国家经济形势下不断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带来的职业价值评价的扭曲, 一部分原因是社会上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正之风影响, 更重要的是高校对于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教育重视度不够, 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方法较为落后[6]。

2、辅导员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基础

作为一名社会成员的辅导员, 其职业价值部分包括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也只有个人价值部分被满足, 其社会价值才会有体现的基础。而现阶段大部分的辅导员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日常生活管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困难生救助和帮扶, 日常活动指导, 部分辅导员还是党支部书记, 承担着党员发展任务, 有的是团委书记承担着团委学生会以及其他团委的工作, 有的是兼职组织员, 承担全学院党员发展的工作。[10]又加上辅导员的流动性大, 很多辅导员所带学生达到1:400, 甚至1:600。而辅导员又需要不断的忙于职称晋升、学历提高等压力, 加之现阶段的年轻辅导员面临结婚、生子、扶老携幼、买房、买车等多重现实生活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谈职业价值观或职业道德是很容易脱离实际的。同时, 也是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剥离的危机因素。因此,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首先需要满足辅导员的合理的个人价值层面的要求, 在保障其生活的前提下激发个人去实现自我, 发挥社会价值的。[6]

3、辅导员价值观培养的主要内容

对于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培养需要遵循“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将个人层面价值与社会层面价值进行有机的统一。首先, 正如王珊 (2010) 说:“辅导员只有树立崇高的道德人格、无私的敬业奉献精神以及自我完善与社会需求相统一的职业理想, 将个人远大的职业目标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才会促使其在工作中产生难以估量的精神力量, 促使辅导员在平凡的敢为取得不平凡的成就。”其次, 要积极引导辅导员的职业意义和价值在于对学生尽到“人生导师”的培育责任和为教育事业培育优秀人才的崇高事业。正如曲建武 (2009) 说过:“辅导员, 一项崇高而无悔的事业!它对学生的成长、国家的发展太重要了。有多少莘莘学子, 在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下走向成功, 走向辉煌;当然有些靴子庸庸无碌, 甚至走向毁灭。”最后, 正确引导辅导员坚持奉献与索取平衡的价值取向。在以学生利益和集体利益为前提下保障个人自身利益。这不仅仅不冲突, 反而是个人职业价值在对学生、学校和社会做贡献时的价值体现, 更进一层次说, 只有辅导员把自我实现的职业价值与高等教育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和学生前途协调统一时, 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才会有质的改变[12]。

4、辅导员价值观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辅导员职业能力和职业价值的培养国家教育部早在2013年便制定并印了《普通高等学校培训规划 (2013-2017年) ) 》, 其中针对辅导员的素质上明确提出了辅导员信念坚定的培育, 作风修养的提升, 以及职业目标和职业追求的进一步深化, 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角度阐述了职业价值观培育的方向, 文件还从职业能力到职业信念等一系列的内容给出了五年内的培育目标。[13]纵观各大高校, 对于辅导员的培养使用最多的首先是引导教育法。一般为通过讲座、教育和培训的方式进行说服教育, 引入科学的职业价值观教育为出发点进行灌输式教育, 简而言之便是摆道理将事实, 但其效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原因在于深度和广度不可兼得, 如果结合群体式的培训教育和个别谈话引导的方式则预计效果会更佳。其次, 是榜样引导法。通过树立正面积极的辅导员群体, 例如每年评选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的优秀辅导员, 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等, 通过学习典型人物的职业品德和职业价值观形象来引导辅导员爱岗敬业, 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 曾倩给辅导员“以人为本”, 为人师表, 服务学生的崇高性, 以及荣誉感和成就感, 这种方法在于更容易引起职业共鸣, 较为有效的激发个体内心的改变愿望, 但缺点是给人的感觉是很多时候榜样似乎离我们很远。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 各大院校在培养具有正确职业价值观的辅导员时可以:第一, 把握好辅导员的准入机制, 在选取辅导员时便以职业价值观的导向作为衡量标准之一;第二, 针对现有辅导员的日常培训机制不单单针对于业务能力, 同时积极宣传辅导员表率, 通过学习先进人物比较差距与不足, 进而通过鼓励机制刺激辅导员个体对奉献教育事业的认同感;第三, 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和沟通, 将更多优秀辅导员的先进事迹通过身边人的形式耳濡目染的传播给辅导员, 从而创建良好职业价值观的氛围, 从辅导员队伍的整体氛围入手, 创造良好的职业环境;第四, 从国家和社会角度逐步建立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和价值地位的认同感。从外界环境上给辅导员带来外在职业动力[14]。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无论从辅导员个人的职业发展, 社会培养先进人才还是国家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 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都必不可少。加强对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基础上,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路标”, 将辅导员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工作纳入到日常教育工作, 通过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 用外在的大环境因素影响小环境的内在因素, 进而形成个人价值追求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从而从辅导员内在的理性认识上升到辅导员价值观的正确认识上, 进而逐步达到整个辅导员队伍职业价值观的正确培养目的。

摘要:当今各高校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的培养普遍缺失, 其后果便是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不高, 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育人树人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培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2016年工作要点, 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64/201602/t20160205_229511.html.

[2] 教育部,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2006, 7.23) , http://www.gov.cn/flfg/2006-07/31/content_350701.htm.

[3] 张凤琴, 教师职业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005.

[4] 教育部, 《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 (暂行) 》.

[5] 王玉樑.论理想, 新年, 信仰和价值观[M].2001:62.

[6] 王珊, 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2010.

[7] 朱涛, 席从文, 浅谈对民办高职院校辅导员职业理念的培养[M].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4 (2) :148-149, 2014.

[8] 教育部,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修改意见的通知, (2015.11.02) , h t t p://w w w.m o e.e d u.c n/s r c s i t e/A 0 2/s7049/201511/t20151116_219213.html.

[9] Robert L.Mathis, John H, Jackson, Sean R.Valentine, Patricia Meglich, 2015,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Fifteen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USA.

[10] 吴冰, 基于“自我更新”发展理念的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探讨[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9·5 (中) :61-62.

[11] 曲建武, 一位老辅导员的心声——写在《高校辅导员学刊》创刊之际[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09 (1) :13-14.

[12] 王平慧, 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职业道德建设[D], 华中师范大学, 2011.

[13] 教育部,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 (2013-2017年) 》的通知, (2013.05.06) ,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017/201305/151815.html.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4篇

随着“工匠精神”被写入《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和《政府工作报告》, 如何培育工匠精神也成为社会各界重点探讨的话题, 工匠精神也被认为是未来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素质技术人才的责任, 探寻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有效路径, 有助于解决现实产业升级的难题。选取高职教育中基于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培育作为切入点, 继续回归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 也有利于应对“短平快”功利主义的负面影响, 有利于培育和践行敬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课题设计了问卷, 对当前高职教育中精益求精职业素养认识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了解高职学生对精益求精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 为探索提高精益求精职业素养培育的有效路径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研选取了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部分在读学生为调研对象, 发放问卷580份, 回收问卷565份, 有效问卷550份, 所得数据运用Excel2010进行处理, 通过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

三、调研结果和数据分析

(一) 高职学生对所学专业及对应岗位职业素养认知情况

参与问卷调查中, 14.91%的同学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非常满意, 60.36%的同学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感到不满意的同学占15.64%, 感到非常不满意的同学占2.91%, 还有6%的同学觉得无所谓。通过调查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 七成五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满意度是比较高的, 而其他两成五的同学, 则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加强对专业的了解和认同, 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这是提升对应岗位职业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对所学专业对应岗位所需职业素养方面, 11.45%的同学表示非常了解, 42.55%的同学表示比较了解, 34.36%的同学表示有点了解, 11.27%的同学表示不太了解。从这个数据, 我们发现, 对自己所学专业所需职业素养有点了解和不太了解的同学占45.63%。这个比例比较高。但是, 由于参与调查的同学, 接近九成是大一的新生, 所以, 这个比例偏高也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 同时也表明, 在高职院校加强职业素养的培育, 从学生认识实际和实践层面来说, 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 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

在调查中, 有5.64%的同学表示不知道“工匠精神”, 42.55%的同学表示对“工匠精神”了解不多。这个结果, 反映了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关于“工匠精神”宣传的力度还不够;二是部分学生对于“工匠精神”了解和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而且, 在课程教学中, 教师对“工匠精神”的渗透和教育还比较有限, 有54%的同学选择“工匠精神”在课程中有渗透, 23.82%同学选择不涉及, 21.64%同学选择不清楚。因而, 应该加强“工匠精神”在高职学生中的宣传教育和在课程中的渗透。值得欣慰的是,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 同学们对“工匠精神”内涵把握的还是比较全面地。其中, 接近八成的同学认为“工匠精神”内含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技能要求和职业理念。而且在“工匠精神”内含的各种要义中, 学生们对于精益求精的重视明显高于其他选项。见表1、表2。

在了解工匠精神的来源方面, 六成的同学选择了媒体宣传和学校教育, 接近四成的同学选择了社会舆论。有七成的同学认为弘扬工匠精神的关键涵盖了个人自觉。并且, 在调研中, 六成多的同学也能意识到, 自我认知不足和努力程度不够, 是影响精益求精职业素养培育的原因。见表3:

在问卷中设置了选答题“如何提高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 请填写你的建议”, 有59位同学进行了回答。答案中, 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宣传”和“社会”, 次高频词是“素养”, 然后是“活动”“职业”“精神”和“浮躁”。查阅同学们的答案, 发现同学们首先认为应该加强社会对于精益求精职业素养宣传的力度, 然后就是强调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精益求精的职业素养;还有就是强调职业精神和在实践中应该戒除浮躁心理的影响。据此, 得出提高高职学生精益求精职业素养的对策。

四、对策分析

(一) 加强专业学习, 提升专业认同感

如前面分析, 在参与调研的大一新生中, 两成五的同学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认同感, 同时, 接近半数的同学表示对自己所学专业所需职业素养缺乏了解。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 应该加强对专业的宣传和教育, 增进同学们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了解, 提高同学们对所学专业的认同, 这是提升对应岗位职业素养的基础和前提。

(二) 加大宣传力度, 提升工匠魅力

调研中, 我们发现, 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的认知情况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当前关于“工匠精神”宣传的力度还不够;二是部分学生对于“工匠精神”了解和重视的程度还不够。工匠精神体现在企业的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而, 针对前面提到的两个问题, 我们认为, 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匠人精神。对技艺精湛的要求, 体现在很多文献的记载中。比如, 《诗经》中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描述中国古代匠人对骨器、象牙、玉石的精细加工。并且, 《论语》中孔子对工匠的精琢细刻给予充分肯定, 后来, 朱熹用“治之已精, 而益求其精也”来做批注。《庄子》中“庖丁解牛, 技进乎道”的典故广为人知, 、《尚书》中对于“唯精唯一, 允执厥中”的推崇以及诗人贾岛在创作过程中“推敲”用词的反复斟酌, 都生动地体现了古代中国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而且, 中国古代工匠, 创造了很多举世瞩目的灿烂成就。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万里长城、赵州桥、都江堰……是中国古代工匠的杰作。蔡伦、鲁班、孙膑、黄帝、蒙恬、李春等人, 是中国古代工匠的杰出代表。当今我们所说工匠精神中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态度, 高超技艺、精湛技能的技术追求, 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品格要求, 都能在中国古代的匠人精神找到思想和实践经验的源头。因而, 加强对中国古代匠人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可以大有作为。二是官方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 应该加大对工匠精神的宣传和教育, 加大对工匠楷模的表彰和宣传, 提升工匠的魅力和吸引力。

(三) 推进工匠精神进教材, 加大工匠精神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职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的摇篮。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中, 更加要注重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引导。针对工匠精神在课程中渗透不足的问题, 我们认为, 在专业课的教材编写中, 应该融入工匠精神内容;在专业课教学中, 除技能学习外还需要加强对应就业岗位所需职业素养的教育和引导。

(四)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提高职业素养

调研中发现, 自我认知不足和努力程度不够, 是影响精益求精职业素养培育的重要原因。启示我们, 在学校教育中, 应该引导学生加强敬业的自觉、努力提升职业素养。

“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厚植工匠文化, 恪尽职业操守, 崇尚精益求精, 完善激励机制, 培育众多‘中国工匠’”。在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中, 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 有专门讲授职业道德的章节。

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 应该结合工匠精神讲授职业道德的要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职业道德五项基本规范的相关规定。爱岗敬业是工匠精神的基石, 大国工匠的共同特征是爱岗敬业。因而, 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 立足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和教育, 结合工匠精神的内涵和要求, 着眼引导学生“要沉下心来干工作, 心无旁骛钻业务, 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

【相关链接】

高等职业教育, 简称高职。在中国大陆地区,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和本科两个学历教育层次, 高职学生毕业时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和本科毕业证书, 并享受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一切待遇。

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 从20世纪末起非师范、非医学、非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逐步规范校名后缀为“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 而师范、医学、公安类的专科层次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则应规范校名后缀为“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或“职业学院”为高职院校的特有校名后缀, 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职特征:

1、使学生具备必要理论知识和科学文化基础, 熟练掌握主干技术, 侧重实际应用。

2、侧重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3、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合作共事的能力。

4、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 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特别重要的形式, 承担着为经济社会的发展输送高级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 其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是无可置疑的,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随着人工智能与全自动化的发展, 高职教育最终会淹没在历史的尘封中。

而在目前, 我国政府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决策, 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高职教育也同时实现了自身规模上的快速发展。

在我国的高职教育规模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提出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适时转型的一系列指导思想, 确立了高职教育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这一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使高职教育既注重基础性理论知识的传授, 比以往更侧重实践知识的要求, 强化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 进而让高职院校与社会上广大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扩大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推动了教育公平和区域统筹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摘要:本课题对当前高职教育中精益求精职业素养认识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以期为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育、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精益求精,职业素养,培育

参考文献

[1] 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语, 2014 (22) :66-69.

[2] 胡冰, 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 2016 (5) :85-89.

职业农民培育范文第5篇

“职业价值观就是人们对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 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它既表现在人们的择业观上, 也表现在人们在具体工作中的工作态度上”。人的职业价值观可以反映人的工作目的和内在需求。一般情况下, 人选择就业往往是出于满足生命延续及发展的考虑, 通过工作获取基本物质生活保障。所以通过借助于需求层次理论, 让大学生理解自身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可以帮助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概述

需求层次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 他把人的需求归结为五个层次, 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人们对衣、食、住等基本生活条件的追求。在人们所有需求里, 生理需求是最基础的。安全需求表现在人们对人身安全、就业保障的追求, 如:工作和生活环境安全、经济上的保障等。社交需求表现在人们希望通过付出真心, 获得对方的关心与爱护。尊重需求表现在人们希望得到别人良好的评价和获得一种认可。自我实现需求表现在人们希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 并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

1.2 需求层次理论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中的体现

“职业价值观的内部结构是指其构成要素和组成方式”。个人需求和职业价值是构成职业价值观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内部因素如:个性特点、能力大小、兴趣爱好等。外部因素, 如家庭背景、校园环境、身体素质等。对大部分大学生而言, 在职业价值观形成中往往会考虑以下几点:舒适的工作环境、丰厚的薪酬待遇;职业的稳定和保障;良好的人际氛围;个人荣誉的获得和较高的社会地位, 个性的发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程度。由于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一部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更倾向于在物质方面的追求, 如较高的福利待遇、工作的稳定性、工作环境的舒适性与安全性等。

2 需求层次理论下解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一般特征

现实就业状况表明, 大学生选择的就业岗位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并且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下, 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有以下倾向:“择业地点上优先考虑大中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特区;单位选择上重心转向从事金融、商贸工作;行为选择上想干实业和从政的人数不断增多;单位性质上朝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且考研、出国仍是大学生的理想去处”。

2.1 生理、安全需求是当代大学生的主导性需求

生理、安全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 这种低级层次的需要在职业价值选择上主要体现在对物质追求上, 特别是对高收入的追求。大学生在择业时会首先考虑选择那些经济收入高、工作环境好的发达地区。“经济收入主要体现了大学生的生理安全方面的需求, 所以作为低层次的生理安全需求的物质需求是当代大学生的主导性需求。”但是, 如果大学生毕业时都选择发达地区就业, 就难免会造成地区就业发展不平衡, 就业资源也得不到充分地利用。

2.2 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的发展性需求

较高的经济收入是大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的重要考虑因素。除此之外, 自我价值的实现也是当代大学生择业时的发展性需求。经济发达的地区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就业前景。因此, 大学生往往更倾向于选择更有利于自我发展的大城市, 甚至是出国深造。随着社会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很多大学生开始更加重视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 选择读研读博。不断提高自己学术研究水平, 进而实现自我发展。

2.3 大学生的需求系统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随着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经济的发展, 国家就业政策的逐渐调节, 经济收入因素在大学生的择业标准中不是一成不变的。这表明, 在社会大背景下, 大学生的需求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之中。同时说明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条件等因素对大学生需求结构产生很大影响。很显然, 这些因素也会影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因此, 要加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进行引导, 使之在满足大学生个人需求外, 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3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3.1 需求层次理论下,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应倡导较高的个人发展

作为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大学生, 希望拥有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无可厚非。但不应该将物质收获作为影响职业选择的唯一标准。“当前不少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应的需求层次不高, 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要进一步引导大学生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 教育学生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 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 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 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因此, 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教育, 引导他们正视社会就业现实, 培养他们的兴趣点和促进他们的个人发展, 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同社会就业现实结合起来。

3.2 需求层次理论下,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培育离不开职业发展教育

职业发展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出发点, 促进人职业发展的教育活动。通过职业发展教育, 一方面可以传授给大学生相关就业知识和就业理念, 另一方面可以引导大学生参与就业竞争。通过向大学生传递国家就业政策、当前就业形势以及人才市场需求等信息, 从而使大学生养成职业规划的能力, 进而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另外, 职业发展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 对大学生的影响不能呈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应将职业发展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和内容, 将职业发展教育贯穿大学生受教育的全过程。

3.3 需求层次理论下,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培育应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人才需要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与要求。在新时期, 社会对人才的需要集中在科技创新与专业技能方面。现实生活中, 一部分大学生就业倾向与社会需求实际脱轨, 这就加剧了大学生难就业的严峻形势。因此, 为帮助大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价值观, 一方面大学生应具备与时俱进的品质, 根据当前社会就业需要, 合理定位择业方向, 将其与社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职业规划能力, 使其职业价值观尽可能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帮助大学生做出满足社会需要的正确职业价值选择。

4 研究结论

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复杂的就业环境, 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当前的就业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的成长阶段和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使大学生的内在生存、发展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统一。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职业选择要切合现实就业实际, 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将个人生存发展需求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进而使人生自我价值充分实现。

摘要:本文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据, 来研究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动因。通过解读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基本内涵, 分析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部结构, 从而说明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从而使大学生的内在生存、发展需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相统一。

关键词:需求层次理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启示

参考文献

[1] 金盛华, 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 2005 (5) .

[2] 郗蕴超, 罗树明, 周颖.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看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实现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3 (5) .

[3] 黄希庭, 郑涌.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金盛华, 郑建君, 辛智勇.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J].心理学报, 2009 (10) .

[5] 阴国恩, 戴炳荣, 金东贤.多级估量法在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中的应用[J].心理科学, 2000 (5) .

上一篇: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下一篇:施工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