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2023-03-10

风险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正面临新的要求:一方面,国际环境的改变对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自身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对风险管理方法内生要求也越来越强。为此,本论文对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比较,并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风险管理;在险价值;内部控制制度

一、现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研究比较

1.古典分析法

该方法是商业银行早期使用的主要方法之一,至今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以设计一定的财务比率或环境比率指标作为风险控制的标的,通过单比率和多比率的组合应用来对商业银行风险识别阶段进行一定的量化管理。常常主要依靠专家等主观评判的方法,诸如5C、LPP、SWOT、CAMEL等方法的应用是其主要典型。

该方法的产生和发展有其自身的理论和实践优势:首先,该方法较为简洁和直观,这对早期的风险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即使在当前流行的一些复杂的计量方法算法中,古典分析法的计算思路仍然有效。其次,该方法具有统一性和可比性,由于金融行业所涉及的客户具有行业种类复杂、企业性质复杂和发展周期复杂等特点,因此在商业银行自身风险头寸管理过程中需要有统一的指标来筛选和管理,诸如CAMEL模型等计算结果正好满足了该项要求。第三,该类方法由于计算过程灵活而使其计算结果更具操作性。该方法也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首先,其主观性太强,主要依靠专家的主观评判。其次,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该方法不能简单地完全利用电子技术处理,加大了业务管理成本,其科学性也很容易由于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而遭到质疑。

2.信用评分法

该方法是在古典分析法的基础上,以借款人特征指标为解释变量,进一步根据历史累计样本建立数学模型,并对新样本发生某种事件的可能性进行预测的计量经济模型,具体可以包括多元线性概率模型、Logit模型、Probit模型和线性区别分析模型。

该类模型的优势主要体现在能够更明确地反映商业银行客户的信用状况。与古典分析法不同,该分析方法的要素与权重是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和数理证明而得出的结果,因此对借款人基本风险情况的考虑更具操作性和适应性。但该类模型也存在一定的改进空间:首先,存在与实践结果不完全一致的可能,比如模型假设变量是线性关系而实际的结果往往是非线性的等。其次,该类方法在各权重分析上难以进行完美的经济解释。第三,部分指标仍然需要专家主观推断,因此也造成一定的不稳定可能。

3.资产负债比率的缺口分析法

该方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是根据对资产价格波动趋势的预测,调整价格敏感的资产负债配置结构。根据具体缺口计算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当前收益法、市场价值法、敏感性分析法和巴塞尔委员会推行的利率风险计量法等。

其优势表现在:首先,该类方法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是基于其自身开展的,主要针对的是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产负债,因此更具有主动性和直接性。其次,该类方法在计算和监控存款与非存款负债的成本结构方面更具准确性和灵活性,体现在操作领域的微调能力更强。第三,该方法将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区分开,从而在风险的成因分析和方案解决上大大减少成本。该方法的不足体现在:首先,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缺口衡量利率风险等,但前提是各风险资产负债单独分析,某一类资产负债适用的缺口不能应用于另一类资产,因此在风险的全面衡量方面存在缺陷。其次,对资产负债缺口的精确分析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第三,在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特别是价格成因复杂的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方法的操作性和准确性。

4.以VaR方法思路为代表的现代风险量化度量法

世界各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不断出现了创新的趋势,主要的发展方向包括以KMV模型为主的期权贷款管理模型、以Credit Metrics模型为主的现代信用度量术、以麦肯锡模型为主的宏观模拟方法、以KPMG贷款分析系统模型为主的风险中性估值方法、以死亡率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模型为主的保险方法和根据上述模型结合的各类资产组合和衍生产品风险管理模型等。其中VaR是以信用度量术等许多风险量化度量模型的主要思路之一,KMV模型和Credit Metrics模型是目前国际上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领域公认的两大主要工具之一。

其优势主要体现在:首先,现代模型克服了传统模型的不足,从创新角度来看有其重要意义。比如KMV模型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衡量指标(EDF)主要是来自于对该企业股票市场价格变化的有关数据的分析,可以及时反映信用风险水平的变化。其次,现代模型拥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比如KMV模型是一个基于现代公司理财和期权理论的“结构性模型”,其中股权被视为对于企业资产的一种看涨期权,因此其产生和发展也得到了理论界更多的关注。第三,现代模型的应用角度更为广泛,比如Credit Metrics模型数据库工作实质采用的是企业信用评级指标分析的方法,可以更好地与社会信用体系内其它经济主体实现数据共享。当然,该类方法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技术缺陷:一方面,该类模型在理论上有改进空间,比如KMV模型在具体算法上还存在一定争议,如分析时假定公司债务结构是静态不变的、资产收益假设为正态分布的,同时期权定价法虽然可以求解公司资产价值及其波动率,但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对它们的精确性进行检验。另一方面,该类模型在应用过程中也有改进空间,比如KMV模型主要适用的是承担信息披露义务的上市公司的信贷客户风险管理,对于银行业目前比重逐渐加大的非上市公司或其它中小公司的业务风险监督存在一定困难。

5.收益资本管理法

该方法与以上的现代风险量化度量法主要区别在于该方法是从商业银行自身的资本和收益的角度出发来研究风险管理问题,与前面的资产负债比率的缺口管理不同,该方法的主要立足点是从商业银行整体实力角度出发来研究的,目前该方法在国际上的主要模型为RAROC(Risk Adjusted Return on Capital)模型。

该模型的显著优势表现在:首先,该类模型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拥有极好的资源调度能力和协调能力,是各银行综合管理的主要方法之一。其次,该方法更符合风险管理本身理论的要求,即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不是被监控和管制的结果,而是利润水平逐步提高和稀释风险的过程。第三,该类模型在操作中更具有直接性和管理工作的客观性。该方法也具有一定的不足,其具体表现在:首先,该模型在计算过程中,容易产生歧视低收益的活动,从而不仅使各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远期行为,也容易丧失培育良好项目的机会。其次,该模型的比较过程需要银行项目的内部收益率数据,而这在复杂的银行信贷活动中存在一定的技术比较难度。第三,该模型对商业银行各业务的计算是在独立的基础上进行的,忽略了各项活动之间的相关性。

6.BIS模型方法

该方法实际上也属于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的一种,此处单独提出的重要原因在于该模型是针对于银行表外业务而提出来的模型方法,其基本思路与巴塞尔委员会的资本充足率计算思路也较为一致。由于当前国际上虽然对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进行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但对于具体的一些银行衍生产品业务的要求却存在量化上的差异,因此BIS模型方法的提出也就显得比较重要。其突出特点是对各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风险进行了提示和统一管理,这尤其对发达国家的衍生业务较多的银行而言具有突出的需求内生性。而该模型由于是国际清算银行提出的方法,其适用广度仍需推广,同时该方法在对不同类型尤其是混合类型的金融衍生产品合约的资本要求计算方面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理论上争议和应用难度。

二、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现存的技术障碍

我国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得到了很大的进展。目前量化管理的方法主要包括诸如5P、5W等信用评级方法、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和个别银行组织的内部评级法推广工作等。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并不完全具备,存在着许多技术障碍。

1.我国利率环境尚处在非市场化阶段

在进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时,为准确测算资金成本和研究弹性,利率作为货币商品的价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过程中,只有利率市场化了,各种与此相关的敏感资产与负债的差额才显得更有价值,同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构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具有预测和估计的理论基础;在BIS模型中的转换因子(conversion factor)中因为包括利率合约的相关要素,所以合理的利率水平也将直接决定潜在风险暴露数量的大小。

我国目前由于利率长期处于管制状态,这种利率非市场化的结果便是银行经营成本的扭曲,即利率风险,从而最终也影响到了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

2.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严重

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一国货币与资本市场的联系情况对量化方法来说可以起到关键的作用。比如:BIS项目中本身就需要各种以有价证券为标志的衍生金融产品;KMV模型对一个公司的分析数据来源于其股票价格,也就是说,在该模型的计算过程中,货币市场上的商业银行对客户的鉴定很大程度源于该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Credit Metrics模型中转移矩阵的数据是来自于诸如标准普尔公司、穆迪公司、KMV公司或其它公司的债券或贷款分析家所收集的公开交易债券(或贷款)的历史数据积累,这实际上也要通过资本市场完成。

但我国目前由于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分割情况较为严重,相对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虽然发展情况较晚,但其速度却远远超出了货币市场,这种超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资产泡沫在我国一定程度上的存在,而我国许多上市公司的资本市场表现也根本不能作为货币市场融资的依据。

3.我国金融市场采集数据的基础不理想

在进行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数据的充足性与否将直接决定各模型的作用效果,而从实证检验的统计意义来看,样本大小更成为决定模型结果的关键。国际研究领域对该问题有深刻的认识,目前的做法便是尽量扩大样本数据库来保证数据质量,如KMV公司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更快速地得到不同企业的EDF值,已经建立起来了大规模的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数据库,尤其是不同行业EDF值的数据库是其模型可靠性的主要保障。

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中的数据基础却很不理想,根本无法达到各种成熟的量化方法的要求。首先,我国数据缺失情况较为严重。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分业经营的金融体制,也尚未实现资本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因此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外汇头寸和证券头寸很少或没有。其次,我国数据虚假情况也时有表现。第三,不同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的客户信用状况标准不同。

4.我国债券市场程度不发达

现代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工作由于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不仅需要市场上存在一个能够真正反映资金价格水平的利率水平,同时还需要不同期限、不同结构的利率水平与贴现率水平,而实现这些指标成功提取的一个重要前提也在于我国需要有一个发达的债券市场,发达的债券市场不仅可以间接起到金融风险管理的作用,同时也是一些计量方法施行的必要条件,比如以VaR为基础的Credit Metrics模型中在计算转移矩阵时也需要一定规模并规范的债券市场来支持。

我国债券融资虽然已经有了21年的历史,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一方面,我国目前债券市场的发展整体仍然十分滞后;另一方面,我国债券市场还存在着严重的市场分割问题。

5.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不发达

由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各种间接但更有说服力的管理技术逐步产生,这就需要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大力发展。比如:BIS模型方法则主要是针对于银行表外业务而提出来的模型方法;在复杂的KMV模型和Creditmetric模型计算过程中,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同样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而我国金融体系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具体表现主要在于目前我国银行资金缺乏安全有效的投资渠道和品种,因此,应创造条件推出利率类衍生产品等其它金融衍生产品,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带来重要的支持和理论铺垫。

三、夯实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基础

我国当前的最佳策略是一方面继续使用目前的一些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另一方面大力改善相应的软硬件条件,从而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尽早实现商业银行管理方法与国际的接轨。

1.推进以利率市场化为主的金融制度改革

目前,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障碍,包括利率管理体制较为单一、利率弹性较低、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基准利率、企业的利率弹性较低等。因此我们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各个方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调整利率结构,改革利率体系的传导机制,通过一系列措施保障利率市场化改革向纵深发展,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密切关注我国商业银行逐步显现的利率风险问题。

2.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的数据基础

健全和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用的数据基础是风险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系统需要建立具备一定规模和效率要求的数据库基础,另一方面需要充分利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来完善其基础工作。首先,加强商业银行自身的客户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开发客户跟踪系统等,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其次,参照国际标准建立各银行间的行为准则,包括“数据公布特殊标准”(SDDS)、“数据公布通用系统”(GDDS)等。第三,通过金融监管部门或行业自律机制加强银行间数据的共享工作。第四,继续推进我国人民银行的全国“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的建设工作。

3.建立和规范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

我国信用评级事业已经开始稳步推进,并在加强信用管理、防范金融风险、建立社会信用体系方面初显作用。我国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独立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即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建立包括评级对象的确定、信用级别及评级符号、评级方法、评级考虑的因素、实际违约率和损失程度的统计分析、跟踪复评和对专业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利用等一系列信用风险量化度量模型基础。

4.从制度基础层面严格加强商业银行信贷工作效率

首先,加强我国贷款分类工作的管理力度,可以考虑在五级分类的基础上对贷款做进一步细分,明确贷款分类的权限问题,加强信息披露。其次,进一步健全我国商业银行整个风险管理工作的内部控制体系。当前需要做的工作主要包括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架构,建立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和风险授权制度,加强风险限额审批、贷后问责制和审贷分离等措施的制度效果和通过建立授信与转授信制度规范和全面控制分支机构的越权行为等。第三,强化信贷业务的内部稽核工作。具体工作可包括加强内部稽核工作的独立性,加强稽核工作的非现场稽核比重,加大对稽核监督的技术投入,设立科学的稽核监控指标体系,加大外部审计力度等。第四,逐步建立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预警体系。

参考文献:

[1] Carol Alexander.Risk Management and Analysis[M].John Wiley &Sons Ltd ,1998.206-209.[2] P.Jorion.Risk:Measuring the Risk in Value at Risk [J].Financial Analysts Journal,November,1999.

[3] 李扬,刘华,余维彬.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213-217.

[4] (美)安东尼•桑德斯.信用风险度量[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34-238.

[5] 方洪全,曾勇.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实证研究及比较分析[J].金融研究,2004,(1):62-69.

(责任编辑:杨 放)

风险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讨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管理中开展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护理风险的控制作用。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科进行普通肠镜检查与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1 800例,按照电脑排序号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的900例患者为对照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的900例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护理事件风险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并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消毒护理与技能操作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00 %(63/900),对照组为20.1 %(181/900);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5.44 %明显高于对照组85.11 %(P<0.05)。结论:在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接受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实施PDCA循环护理模式,能明显降低发生护理事件风险的几率,可有效的提高整体护理质量,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关键词】消化内镜;护理风险管理;PDCA循环护理模式;控制作用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消化内镜在临床上的应用也逐渐广泛,特别是诊断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消化内镜作为临床上一种新型的仪器,但在实际运用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的风险;因其属于入侵性检查操作方法,若是患者的耐受力较差,且同时存在诸多不良情绪时,那么在检查的过程中患者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从而引发各种风险[2]。所以,为了避免、预防医疗护理工作中的一系列风险事件,需要采取安全、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法。有研究提出,在对接受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实施PDCA循环护理模式,能有效的降低护理风险系数,从而为保障消化内镜检查与治疗确定良好的临床效果[3]。因此,本文主要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时间,在我科进行普通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治疗的1 80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常规护理风险的管理基礎上实施采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后,探讨其应用效果,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科进行普通肠镜检查及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共计1 800例,按照电脑排序号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两组,其中采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的90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男534例(占59.33 %)、女366例(占46.67%);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43.25±4.61)岁。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的900例患者为观察组,男541例(占60.11 %)、女359例(占39.89 %);年龄19~75岁,平均年龄(42.58±7.42)岁。两组患者比较一般资料,无统计学(P>0.05),可以对比。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风险管理:①定期培训、考核护理人员与护理风险相关的知识;②检查前,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其风险意识;③告知患者检查前晚,需禁食、禁水。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PDCA循环护理模式:(1)计划:①建立PDCA循环护理循环小组,确定《医疗质量评价与考核标准》方案,确定工作内容、明确职责等,形成监督机制和日常登记制度。②风险评估:整理风险事件,找出发生风险事件的原因,并进行分析总结;根据常见的风险事件,制定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方案[4]。(2)方案实施:①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培训、考核,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②对内镜中心的环境进行规划,根据物品种类划分摆放区域,注意患者隐私保护;③分析实际工作中所存在风险,并制定应对措施,能有效的降低发生风险事件的几率;④对于临床目前已存在的管理措施,应严格按照要求执行,并加强监督;⑤对于内镜工作人员来讲,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下知识,以此来提高自身水平,同时考核人员应该将考核细节与奖惩措施量化[5]。(3)检查:建立检查监督小组,护士长作为组长,组织护理人员对患者后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记录表进行核对,考核其理论与操作,有助于提高护理人员的整体工作素养,综合多个方面评定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6]。(4)处理:科内每周召开1次会议,针对目前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每个月分析、讨论并总结检查结果,同时完善相关护理计划措施,有助于促进管理模式循环。

1.3观察指标 护理质量评估:医院自制护理质量测量评分表,主要从①基础护理、②专科护理、③消毒护理、④技能操作四个维度进行评分,每个维度10分,分值越高则代表护理质量越好。护理事件风险发生率评估:详细记录两组发生护理差错、坠床、跌路的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估:医院自我满意度问卷调查表,满分100分,①完全满意>80分,②一般满意60~80分,③不满意<60分。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消毒护理与技能操作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为7.00 %(63/900),对照组为20.11 %(181/900),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χ2=7.334、P=0.008P<0.05)。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护理满意度,观察组95.44 %明显高于对照组85.11 %,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临床上在操作肠镜检查与内镜下息肉治疗时,除了工作人员无菌操作观念以及熟练操作程度会引发安全风险外,还有诸多不确定因素也会导致安全风险发生;再加上,对采用肠镜检查与内镜下息肉治疗患者的要求比较高,可能会使其产生不同程度的不适感,同时受到疾病的影响,从而导致患者的脾气暴躁,进而扩大不适感扩大不良情绪,最终引发护患纠纷,情况严重下甚至会引起护理不良实践[7]。有相关的临床研究提出,以往采用的常规管理方案缺少风险意识以及相对应的策略,从而使大部分患者对检查与治疗产生质疑,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所以容易发生护患矛盾以及风险事故[8]。

PDCA循环护理模式由科学家戴明提出,指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分为四个阶段:①计划阶段;②实行阶段;③检查阶段;④处理阶段,来进行循环护理[9]。目前,PDCA循环护理模式已经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是一种于最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具有一环套一环,螺旋式上升的特点。该模式对医院控制感染的管理水平具有促进作用,能够使以往的经验管理逐渐迈向现代化科学管理模式,从而能有效的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0]。PDCA循环护理模式对控制护理风险管理的效果比较好,已应用于肠镜检查与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护理中,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护理效果。从本研究结果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实施PDCA循环护理模式后,其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明顯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PDCA循环护理模式,不仅能保障患者的安全,同时对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风险意识具有一定的帮助,从而提升整体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在常规护理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对接受普通肠镜检查与内镜下息肉治疗的患者实施PDCA循环护理模式,能明显降低发生护理事件风险的几率,可有效的提高整体护理质量,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 蔡芳. 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 饮食保健, 2019, 6(41): 99-100.

[2] 蒋利兰. PDCA循环模式在对接受消化内镜检查的患者实施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 当代医药论丛, 2018, 16(6): 219-220.

[3] 莫良英. 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价值[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3(1): 174, 177.

[4] 虞剑英. 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效果探究[J]. 家庭医药, 2019, 24(8): 337-338.

[5] 林晓芳, 罗秀娟, 吴秀珠. 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应用[J]. 实用医技杂志, 2018, 25(1): 114-116.

[6] 廖仙红. 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效果探究[J]. 中外医学研究, 2018, 16(16): 97-99.

[7] 张欣. 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PDCA循环模式的应用[J]. 智慧健康, 2018, 4(3): 133-134.

[8] 钱程. PDCA循环模式在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效果探究[J].科学养生, 2019, 22(9): 254.

[9] 房媛媛. 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应用PDCA循环模式对护理风险, 护理质量及患者隐私安全的影响[J].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0, 39(15): 2708-2711.

[10] 覃丽华. 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消化内镜护理风险控制中的价值评价[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18, 3(52): 99-99.

作者简介:吴蝶(1988-),女,广东深圳人,大学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肛门良性疾病、内镜(肠镜)。E_mail:bakin1856@163. com

风险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近年来国家持续不断地投入财政资金,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随之快速发展起来,但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然存在着结构性问题。一是普通高等学校教 育经费总投入与校园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加速度不平衡;二是教育经费总投入较大程度依赖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现阶段,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资金来 源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拨款、学生学杂费、高校自身产学研收入、社会捐献以及银行贷款。2013 年 PPP 模式开始普及,高等教育领域也开始尝试引用这 一新模式。高校通过 PPP 模式,可以与社会资本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分担,这种双赢合作关系不仅有助于形成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投入机制,还能减少 政府对微观公共事务的过度参与,落实政府社会管理监督职责。然而,由于 PPP 项目本身的复杂性、长期性、综合性,加上我国高等教育领域 PPP 模式 应用基础薄弱、存在经验不足等问题,高校在 PPP 项目的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都捉襟见肘,因此笔者针对高校基础建设 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展 开研究,这不仅可以丰富高等教育领域应用 PPP 模式的理论,也能为高校进行 PPP 项目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和新见解。

关键词:PPP 项目风险管理;高校基建;应用;

前言:

PPP 模式是社会公共机关与社会私人部门构建合作伙伴关系,实现 生产或建设出基础设施及服务目标的合作模式。在合作关系建立以后,每 一个参与者都需要参与到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之中。在“十三五”期间,国 家对PPP 模式持有鼓励态度。现阶段这一合作模式已经在大型基础设施 建设及市政工程等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通过对PPP 模式应用于工程项 目实践以后的社会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模式可以帮助政府部门解 决公共项目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为私人投资基金提供一定的方向。可以说,PPP 模式具有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

一、国内外 PPP 模项目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1.国内 PPP 模项目风险管理经验。PPP 模式虽然强调引入社会资本,利用社会资本在管理、技术等领域的优势,转变政府职能,但转变政府职 能并不意味着政府放弃在公共服务领域的管理职能,将 PPP 项目事项全部 交给社会资本处理,政府作为与社会资本缔结长期合作关系的主体,由传 统的领导者转变为 PPP 项目全程参与者和有力保障者。通知规定“通过明 确政府与社会投资7∶3 的基础比例,吸引社会投资者进入轨道交通建设 和经营市场,缓解政府当期资金压力,解决运营中财政补贴高的问题”。PPP 项目从建设、移交到后期维护运转良好,有赖于项目具有相对完善的监管 体系。① 项目建立了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机制,包括事前设定绩效目标、 事中进行绩效跟踪、事后进行绩效评价,并将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价格变动、 合同修订的重要依据,确保在不干涉项目公司的政策运营的基础上,实现 公共利益最大化。② 在监管体系中清晰确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是政府做好 PPP 项目监管工作的关键,有效保障了运营过程和服务质量。

2.国外 PPP 模项目风险管理经验。通过招投标方式选择社会投资方式,报价有两种方式:标准投标和有变量的投标。国外在 PPP 项目中采取双重 平行比选的方法,社会投资方需要同时提交标准投标报价和有变量的投标 报价。其中,标准报价投标书需要严格遵循政府确定的风险承担方式,运 用风险矩阵预判各类风险,并将风险划分为可保留、可转移、可协商三类。而在有变量的投标报价中,社会资本方可以根据市场调研数据来判断市场 预期,评估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并由此来确定自身承担的风险种类以及 承担比例,投标书中的报价将以变量的形式反映出承担或放弃承担某种风 险。除此之外,还要以净现值作为比较基准,对社会资本方的标准投标报 价和有变量的投标报价进行折算,并对两者的净现值折算结果进行比较。这种双重平行比选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市场化竞争手段,既可以降低项目 风险预判偏差,同时也提供了一个优化项目风险配置的模式,有效提高了 风险管理效能。

二、 PPP 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对于 PPP 模式的研究起步较晚,最初是沿用国外理论,目前随着 PPP 模式的广泛推行和运用,我国对 PPP 模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成果,具 体成果如下:《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合同管理工作的通知》 (财金 〔2014〕156 号)财金规定了风险由最适宜的一方来承担的原则。采用德 尔菲法识别出了综合管廊 PPP 项目风险,并通过结合解析结构交叉矩阵模 型和驱动力-依赖性矩阵迭代,得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委托代 理理论基础上,从激励视角出发,探讨 PPP 项目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以 期实现政府与社会资本双赢的目标。通过现场调查和专家咨询,识别出 PPP 项目施工中的典型风险因素,并运用 AHP 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将专家 群决策的 AHP 法和模糊集值统计法相结合确定各因素得分和风险等级。以 项目公司和施工单位为研究主体,归纳述评影响 PPP 项目实施的风险因

素,分析项目风险因素在项目实施不同阶段产生的风险影响。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 PPP 项目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对 PPP 项目风险管理还没有 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实际操中缺乏风险管控经验,也缺乏理论指导。因此,对 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进行研究,不管是在理论方面还是实际 应用方面都显得尤为重要。

三、高校基础建设 PPP 项目的风险和原因

1.风险识别。第一,政策风险。主要是指政府层面出台的政策以及高 校执行层面上的不确定性。我国从 2013 年开始着重大规模地推广 PPP 模 式,缺少完整的相关法律法规。PPP 项目由于一般建設周期较长,项目本 身不确定性较大,再加上由于政策的模糊性和高校在执行层面上的不稳定 性,使得项目的进行缺少明确的路径和方向。第二,金融风险。高校 PPP 项 目资金需求量大、建设运营周期长、流程错综复杂,这都增加了金融风险 出现的概率。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由于利率发生变动引起原材料、用工成 本以及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导致项目投入成本有较大涨幅,此时社会资 本为了达到目标收益,有可能会要求调高定价。第三,建设风险。项目落 地实施后可能造成建设风险,包括设计技术风险、施工合同风险、环保风 险以及不可抗力风险。如果承包商没有预见项目进展过程中的问题,项目 设计不能满足要求或者落地,项目建设未能符合环保部门的要求,甚至发 生不可预见的自然灾害,这都会需要整改前期整体方案,导致资源浪费、 经费紧张、供需矛盾愈加突出,制约着高校各项事业的顺利开展。第四,经营风险。高校 PPP 项目建成后运营商在经营中同样存在风险,比如经营 商管理水平低下、技术更新缓慢、处理问题不及时、缺乏沟通平台等。加 上高等教育 PPP 项目的行业特殊性以及产品准公共性,经营风险会降低项 目产出效率和产品质量,损害了高校师生的集体利益。

2.原因分析。一是从政府层面而言,风险因素主要由以下几点:法律 法规不健全。我国针对 PPP 项目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成熟,地方颁布的政策效果有限,增大了 PPP 项目相关政策执行的难度。PPP 项目参与方众多 且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之间签订了基于各自立场的合同协议。此外,PPP 项 目周期较长,不同时期具备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法律条款,这都给 PPP 项目带来了一定风险。各方的地位不平等且信息不对称。政府方在社会活 动中扮演管理者的角色,在未来 PPP 项目绩效评判中担任裁判员。高校作 为政府部门的代表,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政策的实施者。社会资本在市 场合作运营具有天然优势,却不能自如应对频繁出台的政策。各方在政策 获取和理解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合作过程中项目的实施产生偏 差。二是站在高校的角度,以下原因可能导致 PPP 项目风险:高校缺乏 PPP 项目应用成功经验。PPP 模式自形成以来经常用于大型基建项目,与教育 领域结合较少。尽管 PPP 项目在非高校领域的应用经验可以适当借鉴,但 是 PPP 项目的复杂性和高校的行业特殊性使得借鉴效果大打折扣。另外,高校领域的准公共性使得 PPP 项目应用更加错综复杂,因此,在缺乏高校 成功应用 PPP 项目经验的前提下,高校 PPP 基建项目的应用风险不容忽 视。适用于高校的定量化风险评价体系尚未确立。风险评估的相关方法研 究在理论层面上已经成熟,在非 PPP 项目中的运用也十分常见,采用的方 法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PPP 项目具有全生命周期运作的特点,相关因素数量种类多且复杂难辨,采用传统的定量分析法难以全面有效地 评估,再加上高等教育 PPP 项目可借鉴的成果和经验不足,探索过程犹如 “摸石头过河”,相关指标的选择和因果的假设都面临着极大不确定性。三 是从 PPP 项目本身而言,风险可能来自于:监督体制不完善。当前我国正 处于规范 PPP 模式应用的初级阶段,法律顶层设计的不系统、不完整使得 监督机制未能发挥有效作用,主要表现在监督主体不明晰、职责范围不明 确。由于缺乏统一的 PPP 项目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未协商划分各自明确 的职责范围,容易造成互相推诿塞责的“踢皮球”现象。这就导致监督体 制形同虚设,造成了 PPP 项目无人监督的混乱局面。多方主体利益不同。PPP 项目的合同体系涉及建造商、分包商、监理商等多个合作主体,他们 的加入给 PPP 模式带来了创新和活力,能够高质高效地完成基础设施项 目。但多方主体追求的利益不同,难免会造成复杂局面。高校和政府的目 标是在有限资金的前提下,尽可能多提供符合标准的教育基础设施,以满 足公众基本教育需求;而社会资本是经济上的理性主体,具有市场化的思 维和能力,它进入教育领域是为了最大化追求利益。因此,高校 PPP 项目 中多方利益目标不同导致了一定风险的产生。

四、高校 PPP 项目风险防范对策

1.政府加大对高校 PPP 项目的扶持力度。由于教育存在着准公共产品 的特性,“教育不能盈利”的观点早已深入人心,限制了私人资本对教育领 域的参与度。地方政府应当设法调动本行政区域内的社会资本参与教育领 域建设的积极性。例如对参与高校基建项目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 奖励措施,在资金上直接提供政策优惠和福利。还可以在简化高校 PPP 项 目行政审批流程,力求服务便捷化,对参与教育领域建设的企业提供具体 指导,拓宽 PPP 模式应用的广度。PPP 项目的风险分担原则应该是将各类 风险分配给政府和社会资本方中管理风险能力更强的一方中,政府对运量 需求预测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时会产生与项目市场需求相关的风险,政府 为了拉高 GDP 和政绩可能会强行通过不该上马的项目,在这种情况下,社 会资本方无法应对,因此建议这类风险由政府承担,这样可以迫使政府部 门尽量尊重并尽可能顺应市场需求。此外,在公共交通项目建设中有时会 出现意外的不可抗力情形引发额外成本,化解这类风险的常见的市场化方 式是事前购买商业保险,通常这类风险由社会资本方承担比较合适,或者 由双方根据情况进行协商共同承担。政府和社会资本方的 PPP 协议中应尽 可能包括明确清晰的风险分担方案,如果存在双方共同承担的风险,需写 明双方如何共同承担。在实践操作中,项目参与方可以通过设定成本偏差 的阈值来降低风险,因此,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在评价自己的风险掌控能力 时,有必要设置 PPP 项目各环节成本和收益的合理阈值,并据此判断各环节的成本和收益和合理阈值的适配度。

2.加快建立和完善运行机制,塑造良好信用形象。为了提升 PPP 项目 在高校的适配度,应加快形成与产学研相适应的整体运行框架,包括组织 机构保障机制、资金投入机制、退出机制和监管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外 部保障机制等。务必将法律、法规落到实处,保证执行力度,做到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以此增加政府行政透明度。提高合约的法律效力,以期通 过协商等方式找到政府追求的教育产品效益最大化与私人部门追求利润最 大化的共通点。总体而言,社会资本在 PPP 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收益应当得 到限制,其取得的收益应处在合理并可持续的范围之内,而非暴力或与风 险不相匹配。另外,需要注意的是,PPP 项目的市场调查是进行项目决策 的基础,在确定项目上马之前,无论政府部门还是民营机构都应积极进行 充分的市场调查,获取有效真实的市场调查数据,这是做好市场预测工作 的有力保障。为了遏制各种违规 PPP 项目的发展,加强项目监管,需要提 高 PPP 项目的信息透明度,做好项目准备、建设和移交各个环节信息的公 布。PPP 项目的风险管理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因此,需要建立 PPP 人才 储备和培养机制,只有坚持不断地引进和培养与 PPP 业务相关的优秀管理 人才,才有可能将 PPP 项目的运营风险降至最低。

3.运用金融工具降低融资风险。针对融资金额有限、融资成本过高、 融资渠道少等问题,要谨慎评估并合理选择融资能力强的企业,在融资条 款中明确各类融资风险,必要时可以设定履约保函金额以抵御风险。增加 融资多元性,除了传统的收益权抵押的方式,还可以采用混合融资模式,如发行市场利率化的可转债。对于融资利率波动可能产生的风险,可搭配 长短结合、内外互补的融资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针对合同标条款的变更以 及通货膨胀等因素带来的融资成本上涨问题,可以采用风险共担和风险补 偿机制来平衡运行维护成本,如设定合理的基准加浮动利率,还可以为项 目购买财产险、公众责任险、环境责任险等保险。

4.完善相关制度,创造稳定的投融资环境。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 度保障是 PPP 项目能够顺利进行的保障,PPP 项目投资融资金额巨大,时 间较长,因此产生的高风险很容易让项目投资者望而却步,只有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和制度,避免法律漏洞,才能创造稳定的投融资环境,更好地解 决 PPP 项目风险问题,使参与 PPP 项目的各方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依法 办事、各司其职,最终推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应注 重以下几点:① 政府部门应加强對 PPP 模式成功案例、各国推行 PPP 模 式经验的学习和总结,制定及完善包括 PPP 模式的操作流程、权责关系、 风险分担及履约监管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公共交通、 医疗、教育、水电等领域的相关法规,做到各领域内的 PPP 项目开展工作 都有法可依;② 为了防止 PPP 项目期内由于政府换届影响投融资环境,有必要制定项目预后防范机制;③ 为了提高政府的责任意识,降低政府违 约的概率,制定政府责任追究制度,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性约束。

说明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PPP 模式风险中要着重考虑基础设施建设 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在建设风险中要重点考虑技术风险。PPP 技术对 其风险的影响体现在技术的稳定性、先进性、实用性、可靠性以及技术难 度这些方面,多样性都使得PPP 模式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较大问题。因此,需要健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明确PPP 项目流程与权责关 系,搭建统一管理平台,完善风险分担制度,提高风险识别技术,加强风 险抵抗能力,积极促进PPP 模式的发展,为我国高校建设增添一道防护 盾。

参考文献:

[1]张雷.PPP模式的风险分析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 所,2019.

[ 2 ]王守清,刘婷.PPP 项目监管:国内外经验和政策建议[J].地方财政 研究,2014.

风险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改革开放的影响下,企业面临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同时受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企业面临的经营压力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风险种类越来越多,但是由于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导致风险预警以及风险评估机制不完善,而且企业对风险的管控不到位,这都会给企业的发展埋下很多安全隐患。本文主要就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包括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内容以及对企业经营的意义,进而总结和分析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为企业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增强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有效规避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经营目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问题、建议

随着市场竞争环境日益复杂,企业要想经营稳定并且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必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寻找一些促进销售或者扩展规模的契机,以便企业能够占有更多的市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在不断地扩展经营的同时风险也是随之增加的,而且受到互联网时代的影响,企业的风险种类愈加复杂,企业风险管理工作越来越严峻,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现代化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文需要首先对企业风险管理进行论述,有正确的认识,才能更好地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

一、企业风险管理概述

1.企业风险管理的内涵

企业的风险主要是企业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潜在因素,这些因素会限制企业的发展,也会增加企业经营难题,同时也降低了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可能性,所以总结来说,这些影响企业的因素就是企业的风险。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针对风险的存在采取一些措施对风险进行评估、识别,并且降低风险的不利影响,减少企业的损失,还要对风险进行控制,确保企业经营稳定。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采取的保障生产经营和安全的一个科学管理手段,主要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会面临的潜在风险有个认知,而且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环节进行管控,降低企业的经济损失,通过系统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保护企业的利益。

2.企业风险的特点

企业的风险具有多样性、差异性、分解性和两面性的特点,主要是企业经营范围不同,企业面临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而且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不同,风险也是具有差异性的。同时企业的风险不能避免,只能是规避,所以企业要想有效地对風险进行控制可以对风险要素进行分解,减少企业风险造成的损失,这也是应对企业风险的主要措施,尽可能削弱风险对企业自身带来的影响,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企业的风险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经营应该说是利弊都有,可能会限制企业的发展,给企业带来损失,也可能会促进企业的经营,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所以说企业的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经营具有可研究性。

3.企业风险管理内容

企业的风险管理内容主要包含风险要素评估、风险预警、风险控制、风险防范以及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等内容。对于企业风险管理来说首先要对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评估,并做好分类管理,以便对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预警,风险预警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能够明确企业风险存在的原因,还能够依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开展风险规划和管理,形成风险报告,全面、快速地对风险管理做出反应,提高风险预警机制的成效。企业的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工作是在风险评估完成以后,有效地控制风险要素,减少企业的直接损失,将企业的风险影响力降到最低,减少企业的经营决策风险,提高决策的准确性,最终的目标就是将风险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促使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化险为夷。最后,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是企业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符合企业实际经营情况的风险管理方案能够增加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还能够确保企业面对风险的时候及时地发现、快速做出反应、迅速决策、合理的处置,最终有效规避风险,提高企业风险管理水平。

二、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的风险意识,提升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风险管理是企业内控管理的重要内容,内控管理的其他内容,包括财务管理、日常工作管理等都有风险存在,所以说企业风险管理意识的提升,能够减少企业内控管理问题的出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还能够为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管理机制提供帮助,增强企业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

其次,企业的风险管理有利于规范企业的资金使用,约束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中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资金是企业经营的命脉,企业重视风险管理的同时也是在有效地规范资金使用过程,确保资金得到合理分配的同时提高资金利用率,保证资金使用过程合理,这样也能够促进企业投融资行为规范,减少企业投融资过程的损失,促进企业的发展。

最后,企业风险管理有利于减少企业的损失,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会面临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一旦存在风险,那么就很容易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所以企业重视风险管理,一来减少企业的损失,二来还能够向着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前进,最终为企业的经营赢得更多的经济收益,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

三、企业风险形成的原因

1.企业风险形成的外因

企业风险的外部形成因素主要是由市场经济环境、企业行业特征、国家的政策法规等因素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经营处于市场经济环境中,而且市场经济环境又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企业的经营目标为转移,同时企业市场经济的环境具有多变性和多样性等特征,竞争压力很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稳定发展就需要对存在的风险要素进行客观的分析,以便提高风险的预测能力,加强风险管理。企业的行业特征是按照一定规律发展的,但是企业所处的行业主要的风险是客户的需求,一旦企业对客户的需求掌握不准确,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战略规划制定就存在不合理现象,会直接带来企业的经营风险。而且国家的政策法规等要素也对企业的风险有直接的影响,企业的经营需要受到政策法规的限制,任何一个企业的经营行为超出政策法规的限制必然会让企业陷入到经营难题中,直接增加企业风险的同时给企业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所以需要企业优化风险管理措施,提高企业的风险分析和管控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2.企业风险形成的内因

除了企业风险形成的外部因素以外,内部因素也是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企业的内部因素主要有企业的风险意识弱、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财务管理水平低等原因。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发展的方向需要明确,而且思想决定行动力,行动成就未来,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来说,风险管理意识弱,导致企业内部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度小,各部门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低,这就导致企业的风险管理主观意识不强烈,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来说质量很难保证,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限制性因素。同时企业由于缺少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建设,各部门沟通联系较少,信息数据传递不稳定,加上财务管理水平低,财务数据缺乏真实性,导致资金管理存在问题,财务报告的可用性不强等都会直接增加风险发生的概率。企业内部因素是风险管理的主要因素,决定企业对风险管理的态度,失去风险管理的主动权,那么风险的影响力就会扩大,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企业缺乏风险的预警系统,缺少风险的管控措施等,阻碍企业发展的基础上,限制企业现代化道路。

四、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对于风险管理意识比较淡薄,加上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加,而且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企业加快风险管理进程,减少风险管理的危害,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限制企业风险管理的关键因素,为了企业经营顺利开展,需要企业总结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缺少稳定的风险管理环境

企业的经营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最大化,忽视了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的管理和控制,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风险意识较弱,企业的管理者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的忽视,下面其他员工也同样对风险管理不重视,长期发展下去,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意识弱,对风险的评估、分析和管理方法不恰当,企业的经营就存在风险危害性。而且由于对风险管理不重视,所以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宣传力度不够,不重视宣传的作用和效果,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环境匮乏,会导致企业产生一连串的风险管理问题,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到位,缺乏系统的管理理念,影响企业战略目标的科学性,企业的文化管理不到位,必然影响企业整体的经营,企业也会有经营危机出现。

2.企业缺乏系统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目前企业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刚刚转变以往的工作态度,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的资源投入限制,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设定不合理,过于形式化,主要是企业的风险管理组织缺乏独立性,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制约,企业内部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也就是风险管理的机构系统性不强,相关风险管理工作职责划分不清,影响各部门参与风险管理的积极性,态度不明确,管理不积极,企业把风险管理工作交给财务部门完成,由于财务部门自身工作量就很大,加上对财务部门以外的工作掌握不准确,了解不够深,这就限制了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缺少风险管理的带头人,风险管理的质量很难保证,不能形成全面的风险管理。

3.风险内控体系建设不到位,缺少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

对于企业的风险管理来说需要强化内控的作用,以便企业能够提高对风险的管控能力,但是现在企业的风险内控体系建设不到位,主要是企业缺乏完善的风险内部控制工作环境,风险管理理念不完善,相关的工作职责划分不清晰,而且风险的评估、预测、分析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导致企业缺乏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企业风险管理相关步骤划分不客观、不明确,尤其是对于一些潜在的风险要素掌握不准确,梳理不清晰,对风险的管理缺乏广度和深度,也没有对企业进行系统的分析,只是单纯地制定风险管理机制,这种方式的风险管理机制可用性不强。企业风险管理的程序和方法选择不恰当,一定会限制企业的风险管理的效果,风险控制不全面,风险的评估不准确。

4.企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效果不佳

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需要注重信息的沟通和反馈,以便建立完善的风险信息系统,但是现实情况是企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不完善,主要是内部的信息沟通不畅,各部门的信息管理不完善,风险管理也是企业日常管理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信息系统各环节之间链接的模块不完整,而且业务流程管理有缺陷,导致信息系统的数据传递不及时,而且对资源分配不合理,这会直接影响风险管理的信息技术水平。同时企业的风险信息系统缺少专业的风险管理人员,企业对风险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投入少,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难题,很多数据的真实性很难验证,为企业管理提供的财务数据不准确,导致企业的风险信息化水平低。

5.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

企业风险管理实际情况是缺少监督机制的作用,导致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很多潜在的问题不能被发现,而且在风险预警机制和防范措施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缺少监督机制,或者说监督工作不全面,也会导致企业的风险管理不彻底,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难题。同时企业内部的风险管理人员职业素质不高,对待风险管理的态度不积极,缺少实际工作中缺少主动性,企业的绩效考核机制作用不明显,没有调动大家工作的积极性,在企业内部形成不良的工作习惯,企业规避风险的整体质量不高,创新性不够。

五、企业风险管理问题的解决措施

企业风险管理具有多面性的特征,任何一个风险要素对企业的经营来说影响力都是很大的,而且企业为了经营稳定,需要内部管理中强化风险意识,站在企业发展全局的角度出发,对风险管理形成一个持续的、动态管理过程。还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體系,结合影响企业风险管理的内外因素,掌握企业实际的经营情况的基础上,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加强风险管理体系建设,进一步优化企业风险管理措施。

1.营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企业的实际经营过程中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风险管理与企业的文化、企业战略目标的规划等工作都要融合在一起,确保企业内部提高风险管理意识。企业最好的风险管理就是将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工作中,还要注意对风险的管控,企业管理者带头重视风险管理工作,确定好风险管理对企业内部管理与外部经营的实际作用,将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各部门的配合度,正确认识风险管理工作。企业的风险管理要重视宣传的作用,结合企业的日常经营情况,探索风险管理的适应模式,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为风险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促进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2.建立系统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企业的风险管理也是需要大家全程参与的,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质量,企业应该在结合实际经营情况的基础上,重视风险管理組织架构,明确风险管理的工作职责,而且要保证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的客观性、独立性,改变以往风险管理决策的主观性和盲目性特点。风险管理要成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不能单纯依靠财务部门开展工作,要通过治理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风险管理工作链条,提高大家的风险管理意识,还要在风险管理工作中强化人员的管理,培养重点工作人才,确保企业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稳固。企业的管理者是风险管理的带头人,所以企业要明确管理者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中的作用,权力要分散,还要做好管理,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

3.完善风险管理机制

企业的风险管理需要符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建立现代化的风险识别、风险预测以及风险防范机制。树立企业风险管理理念,重视分析企业的内部工作环境,依靠完善的企业内控管理机制,提高企业风险的预测和评估能力。对于一些潜在的风险管理要素,要依次进行树立,确保企业风险管理范围扩大,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统一,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影响程度等做好评估,选择恰当的风险评估方法,减少风险的危害。企业要明确风险管理机制的责任和流程,统计好各类资料和数据,还要规范企业的管理水平,进一步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企业要运用好风险转移体系,形成系统化的风险处理体系,选择恰当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规避企业的风险。

4.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系统水平

企业的风险管理也需要适应现代化的水平,运用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系统,以便提高企业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预防的能力。企业的风险管理与日常工作有机结合,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分析和管理,建立常态化的风险信息系统管理机制,派专人负责。信息系统的应用还要注重信息数据的收集工作,加强信息的沟通,建立反馈机制,以保证信息系统的数据真实、完整、有效。企业还要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增加投入,注重信息数据管理,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量化处理,评估风险量化指标,设置预警的数值,风控部门根据系统中出现的达到预警值的问题,向有关部门进行预警提示和分析,减少企业的风险损失。

5.注重监督机制,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风险管理在企业内部的范围面广,企业开展风险管理的时候要学会运用监督机制,监督工作要有独立性,确保监督工作能够及时检验出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保证监督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风险的管理能力。同时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要强化思想意识,明确工作机制,树立风险管理观念,还要注重学习,提高专业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的风险管理要有公正的绩效考核措施,保证企业风险管理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应对困难的勇气,发挥创新精神作用,为企业的风险管理工作创造更多的价值。

六、结束语

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环境,需要企业加强风险管理意识,完善风险管理机制,结合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对风险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分析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转变观念,采取措施,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发挥监督的作用,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纪玉民.浅析风险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8(15):181-182.

[2]王丹.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经贸实践,2018 (18):259.

[3]单晓晴.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管理观察,2018 (20):27-28.

[4]魏伟.全面风险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 (17):25-26.

[5]刘显著.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探讨与研究[J].知识经济,2020(01):125-126.

风险管理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關键词】外汇业务;风险管理;重要性;优化对策

1 引言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特别是在国际金融业务快速发展的今天,外汇业务越来越多,而且很多企业已经将外汇业务纳入整个业务体系当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从当前一些企业开展外汇业务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普遍具有一定的专业化水平,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然面临诸多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外汇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引起重视。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把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上升到更高层面,特别是要坚持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外汇业务风险管理面临的突出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大力推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改革和创新,努力使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更加科学和完善,进而促进外汇业务可持续发展。

2 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外汇业务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加强外汇业务风险管理至关重要,既有利于促进外汇业务的科学和健康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管理体系,使外汇业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因而,企业在开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深刻认识到加强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大力推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通过加强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在防范和控制外汇业务风险方面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例如,有的企业在开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将风险管理纳入整体管理体系当中,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运行,避免出现重大风险。通过加强外汇业务风险管理,还有助于促进企业外汇业务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有的企业更加高度重视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切实加大研究工作开展力度,而且运用大数据技术等对利率风险进行分析等。总之,企业只有大力加强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才能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外汇业务管理体系,进而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外汇业务风险,促进外汇业务科学、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 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情况来看,尽管很多企业特别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这方面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但随着“强监管、严监管”政策的深入实施,一些企业在开展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外汇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应当有清醒的理解和认识。有的企业存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没有将风险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在开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不注重将风险管理工作融入整个业务体系当中,直接导致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全面性、综合性不强,这已经成为制约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有效开展的重要瓶颈,需要企业对此进行改革和创新,只有大力提升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意识,才能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有的企业存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机制落后的问题,如部分企业还没有对外汇业务合规管理进行科学的设计和安排,不注重内部合规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而且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研究不到位,进而导致外汇业务面临诸多法律风险;有的企业存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不注重将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与其他工作进行有效融合,特别是在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全程管理方面缺乏有效保障,相关制度体系、运行体系等还不够到位,必然会制约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有的企业存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模式缺乏创新的问题,如不注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当中,直接导致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效能化水平不高,而且也没有将内部风险管理与外部风险管理进行有效结合,特别是外部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不高,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等。

4 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优化对策

4.1 强化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意识

要想使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取得更好成效,必须进一步强化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意识,将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上升到战略层面,融入外汇业务整体发展当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更具有实效性。为了使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企业应当对外汇业务风险管理进行科学设计和系统安排,如切实加强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学习与研究,严格把握政法法规,以促进外汇业务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确保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工作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要切实加强教育培训工作,对相关管理人员、业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引导,使其深刻认识到加强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推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有效开展。

4.2 优化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机制

健全和完善的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机制,对于更有效地开展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基础作用。这就需要企业在开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不断优化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机制,努力使其步入良性轨道。要大力加强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外汇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制定进行优化与完善,同时,还要切实加大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如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等。优化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机制,还要大力加强内部合规管理机制建设,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外汇业务,如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可能出现的外汇业务操作风险,应当加大对业务人员的监督与管理,及时发现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断完善操作方案。

4.3 完善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企业在开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还要在完善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方面狠下功夫,努力使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形成强大的合力,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管理能力。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当将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全程管理作为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原则,对外汇业务风险管理进行科学设计和安排,如业务部门之间应当加强合作,切實加强沟通、交流与互动,对于可能出现的外汇业务风险,应当共同研究解决方案。要切实加强外汇业务“风险点”监测体系建设,发挥方方面面的作用,大力实施主动风险管理,如进一步优化操作流程,提高操作流程的规范化水平,同时,还要加强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对可能出现的漏洞采取补救措施。

4.4 创新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模式

创新是进步的灵魂。在开展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努力使其更具有效能性和创新性。这就需要企业在运用信息技术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大力推动“互联网+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模式落实,强化各类技术的综合应用,如为了使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战略性,应当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外汇业务风险收集与分析工作,针对分析结果制定科学的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创新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模式,还要将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进行有效结合。例如,大力加强内部控制工作,强化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性;再如,应当对外汇市场进行科学的分析,了解和掌握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利率风险等各类风险因素,从自身外汇业务开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需要入手,制定科学的外部风险管理方案。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开展外汇业务的过程中,要想使其取得更好的成效,一定要高度重视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特别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措施,既要深刻认识到外汇业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也要坚持问题导向,从解决外汇业务风险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在强化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意识、优化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机制、完善外汇业务风险管理体系、创新外汇业务风险管理模式等诸多方面努力,推动外汇业务风险管理取得更好的成效,促进外汇业务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陈国松.未雨绸缪应对外汇业务变局[J].中国外汇,2020(05):46-48.

【2】徐汉洲,赵兰芳,王谛.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外汇业务发展现状与前景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9(08):80-81.

【3】齐淑秀.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防范问题研究[J].黑龙江金融,2019(03):40-42.

上一篇:工程项目硕士论文下一篇:质量管理硕士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