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范文

2023-09-06

供应链管理范文第1篇

一、供应链管理简述

供应链管理理论代表物流理念的一种延伸, 其蕴含了企业文化管理思想、实践思想, 是先进管理思想理念的总和。[1]供应链管理理论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扩展企业的资源并将其延伸到社会当中, 对材料工厂、供应商、库存厂、用户物资及其他服务进行全面的整合性管理。通常情况下, 企业会通过一条或多条供应链, 参与市场竞争, 确保供应链涉及较广的范围, 全企覆盖业的文化, 所以供应链管理工作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 且伴随市场竞争, 各种因素的转变需对内部管理进行调整, 有一定的灵活性。

在传统的市场经营管理工作中, 采购是企业必备的活动, 被狭义地定义为购买商品。20世纪70年代, 诸多国家出现原材料短缺的情况, 于是商品价格增长迅速, 在这样态势的发展中, 采购的作用得到了体现, 于是采购管理成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重要职能。有学者将企业采购定义为“最能满足企业要求形式的经营、生存活动, 用以辅助业务的开展, 从外部引进产品、技术和各种服务”。[2]演变至今, 人们直接将采购当作企业为满足服务需求、货物供应而从事的一切活动, 如企业提供原材料等服务, 重点为节约投资, 减少损失, 采购中要充分与供应商进行沟通并加强采购各环节的回馈, 对公司内部的需求和开支进行协调。

直至今日, 采购管理成了各大企业日常运营中更强调精细化的过程, 要对原料、设备等有形产品和技术、服务等无形产品开展采购工作, 有目的、有组织地协调管控整个过程。[3]笔者认为, 采购管理目标应设定为减少库存的投资, 降低风险, 以日常运营为基础标准提供所需原料, 并将产品质量安全推向新的高度, 从中挖掘潜力合作的供应商, 尽量降低原材料与服务的成本,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二、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工作

(一) 供应链模式下, 供需双方买卖关系转变为战略合作关系

过去市场的供需双方是单纯的买卖关系, 而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下, 供需双方有了战略合作的性质, 是利益共同体, 只有在全局战略性, 达成供应链下才能保持方向一致, 才能获取双赢。以伙伴合作方式存在的采购模式, 很好地转移了过去在库存环节、风险环节、采购成本环节上的风险, 由于共同利益的存在, 采购资源与信息都形成了双方共享和互补的关系, 很大程度上节约了开支, 提高了服务质量, 也为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创造条件。

(二) 供应链模式下, 采购管理转变为外部资源管理

应用供应链管理模式, 企业的对外采购思想也需发生转变, 不再是过去在库存基础上的对外采购, 而是具备了适应市场发展的弹性采购能力, 这也需要企业采购管理者通过与各供应商之间交流加强, 实现信息共享。这个过程中, 需要双方整合网络资源, 形成多层次的管理与互动, 创建对内对外互补共享的关系, 甚至共同研发提高服务质量, 也因此开启了一种全新的市场合作模式。

(三) 供应链模式下, 库存采购转变为订单驱动采购

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 企业的采购方式由过去传统的库存采购转变为订单驱动采购的方式, 这从一种相对被动的买卖关系形成了动态共享化的应用, 对发展长期战略, 形成合作性地竞争有着重要意义。合作过程中, 企业的经营与对外沟通更能展现信任度与忠诚度, 如信息公开、信息透明等, 都要在合作基础上达成, 这也是供应链管理中同步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订单驱动采购需要生成订单, 以订单方式吸引和驱动供应商, 实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满足客户要求, 提高客户服务满意度, 同时还能降低企业库存的成本, 降低经营风险。

(四) 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战略

供应链管理强调“横向一体化”的管理思想, 即企业在内部资源有限的基础上, 需要对现有资源进行整合与集中, 将其应用在优势力量上增强核心竞争力。[4]而针对非核心业务的工作通常还选择采用外包形式进行分散, 与合作伙伴形成战略联盟, 在这样的思想下, 企业采购管理战略就有了外包与联盟的定义。外包战略侧重点在于企业与合作伙伴保持紧密联系, 利用双方的优势各自提高管理效率, 最大程度与控制采购投入的成本。而战略联盟就要求企业与外部的合作形式达成信息共享的效果, 获取供应链中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从设计环节、制造环节、产品服务环境共同创造社会效益。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采购管理对策

(一) 应用阶层式采购策略

阶层式采购策略主要是通过企业管理层应用相应的综合性对策进行采购, 这与企业阶层差异性的存在有关决定不同商品采购任务, 进行采购时, 最高阶层为企业管理层, 要求管理者采用适合的竞争策略, 注重培养采购管理者的议价能力, 稳固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另外, 事业部阶层为管理下层, 这些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地分析供应商, 对价值进行分析, 强化存货管理能力, 加强部门的协调关系。还有一层是部门阶层, 划分为最低的阶层, 日常任务为采购资源管理工作, 对采购费用进行严格控制, 以满足企业的采购要求。阶层式采购策略要贯穿于企业目标任务当中, 并对具体的阶层目标作细致和明确的部署。

(二) 强化采购竞争性策略

竞争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特征, 在市场竞争的氛围下开展采购工作, 首先, 就要理清采购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对抗与合作关系, 其中竞争关系不外乎三种结果, 针对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 采购管理者要对其制定三种不同的采购策略。如果供应商具有明显的优势, 那么采购企业制定的策略就要确保多角化与防御化, 工作人员通过对市场展开调研分析, 最大程度寻求其他供应商的补充, 以替代原材料供应, 规避风险。如果采购企业具有明显优势, 那么企业采购人员就可采用一种激进式且带有压榨性质的策略, 对采购的价格进行严格控制, 尽可能将价格压低, 控制价格, 保持一定的存货水准, 尽可能获取高额利润。

但也要注意压低价格不等同于杀鸡取卵, 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预防双方供应链关系被破坏, 甚至引发敌对行为。如果采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处于势均力敌的态势, 那么采购企业的管理者则可选择一种中庸的方法, 通过合作、协定, 相互退让, 保持各自的谈判筹码, 避免出现一方绝对优势抬高价格的情况。[5]

(三) 应用全面采购的策略

将全面采购的策略应用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中, 企业采购人员要从不同的战略实际出发。比如由单一地确保能够实现采购任务的策略出发, 考虑具有潜力的供应商, 通过专业采购、专业订购、专业代购的方式进行整合, 目标要保证供应策略的达成, 即经济实惠满足后续生产工作的所需用途。在此以前, 企业还需获取供应商大量的有效信息, 才能在议价环节确保不会吃亏, 且在供需条件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有谈判的底线。一种是支持供应的策略, 也就是企业需具备对供应商有专业知识与技能辨识的能力, 比如通过通信系统进行联络, 通过培训强化能力, 或是开展活动邀请供应商参与等, 深化双方的合作与互通关系。还有一种是环境变动策略, 要求参与采购管理的所有工作人员都知晓且密切关注实时变动, 关注可能引起变动的各种因素, 一旦发生变化, 就要结合动态与企业的实际采购情况与需求条件调整策略, 灵活应对, 提前采购, 降低风险。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 企业的采购工作要具备前瞻性。结合当前采购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所呈现的供应链竞争关系, 积极应用供应链管理模式, 强化采购管理, 对采购任务乃至采购人员进行层层分化, 应用精细化的成本管理和合作竞争手段, 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采购成本, 规避采购风险, 全面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总之, 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企业采购工作将面临更多挑战, 采购人员需加以重视, 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并应用供应链管理理论指导采购工作。

摘要:采购管理工作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环节,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要确保企业有效控制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采购管理策略。当前全球化经济快速发展, 信息网络技术在市场企业中广泛应用, 供应链的竞争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模式, 采用有效的采购管理方式, 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本文结合笔者的研究与实践, 探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模式,采购管理,市场企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尚佳, 郑玉香.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分析[J].物流科技, 2014, 11 (2) :82-84.

[2] 李斐.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 2018, 699 (28) :27-28.

[3] 金燕波, 王小迪.供应链管理下的中小制造企业采购管理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13 (2) :43-48.

[4] 李路曦.基于供应链管理的EPC项目物资采购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 29 (18) :66-68.

供应链管理范文第2篇

摘  要: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推动下,供应链信息管理不管是从管理理念还是内容等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的供应链信息管理理念以及从以往传统的狭隘视野逐渐的转变为全方位视野,站在战略发展的角度,将满足客户需求作为促进企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现代企业应该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充分发挥可行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完善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才能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稳步提高。文章主要是就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和展望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发展创新

1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现状

1.1尚未做好智能化的战略准备

传统的供应链信息管理因为没有数字化、智能化以及信息化战略导向的支持,所以导致很多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方向。虽然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推广和应用ERP线上进销存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但是此类系统的应用因为发展空间较小而未能帮助企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突破和创新。甚至于很多企业的内部因为办公设备出现故障,而只能请求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员或者部门领导进行维修。在这种被动维护管理的影响,不仅制约了企业员工供应链发展、优化以及突破的思路,同时对企业信息化系统升级也产生的极为不利的影响。

1.2供应链流程融合不到位

先进软件设备的推广和应用对于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虽然很多企业已经了解到行业中的其他企业使用某些软件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也相继花费了大量资金购置相关软件,同时要求企业内部各个业务部门必须严格的按照要求配合软件公司应用该软件,最终却因为企业员工无法真正掌握软件应用的方法,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比如,某乳品企业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建立自动立体库的基础上,又同步使用了某软件公司提的WMS,致使企业的产品在进出仓库时,因为没有设置相应的称重环节,导致产品的称重过程无法融入到软件自动化管理中,而只能采取人工称重,然后再讲数据入炉软件中的工作方式。由于该软件中并未按照要求增加称重模块,再加上该乳品公司也没有开发出相应的产品。所以在产品装车的过程中,必须先装奶粉,然后再装其他的产品,才能避免出现其他产品被压坏的情况发生。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软件公司在该软件上线前,并没有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企业生产的流程,而只是凭借自身以往的经验上线,出现了软件无法舞动智能物流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求的问题,对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升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3物流管理与运作基础薄弱

工位标准化、生产工时标准化、生产节拍、产能、稼动率等定义的清晰化,虽然为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导入ERP/MES/APS提供了便利,但是却因为物流系统中既没有出现产品参数,也没有实现产品包装的单元化、标准化以及智能化管理,很多企业已经按照供应链信息管理的要求,采取了多样化产品搬运的方式,最终却因为无法准确量化搬运过程、效率以及无法确认工作人员劳动量和效率,而影响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现代企业在应用的传统的自动立体库虽然能够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要求,但是也存在着无法实现先进先出、逻辑查询等各方面的问题,导致企业在供应商到货时,因为采用了自定义格式且没有统一条码管理的表格,影响了企业收货的效率,甚至很多企业都出现了收货人员只能在货物接收完成后,再货物信息录入到系统中,影响了企业生产部门对原材料库存量的实时掌握。另外,由于不同的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采用的生产工艺不同,即便是采用了多样化的物料流动状态追踪方式,也因为物料的流动流程和过程过于复杂,而出现了物料信息误差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现代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工作中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和解决的首要问题。

2供应链信息管理研究的展望

2.1工厂智能化战略定位

现代企业進行的供应链信息管理驱动软件顶层设计作为一种升级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能力的重要手段,不仅是现代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工作,更是推动企业智能制造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目标的关键。一般情况下,行业中的领先者都会通过设立首席智能制造官的方式,对企业的信息、物流、基建、生产设施、物流设施、产品等相关信息进行集成和顶层设计。然后再按照要求重新定义企业信息化平台设计的概念、功能、绩效等功能模块实现的路径,避免因为使用不合时宜的软件,影响到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和应用。

2.2强调作业场景

制造企业建设的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平台,不仅要为企业的长期战略发展目标提供支持,同时还应确保企业制定的决策能够真正的落实到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既是大数据产生的来源,又是总容易出现数据错误的关键。所以,制造企业必须在大力发展无人智能化生产线的同时,充分重视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家电制造企业虽然已经完成了智能化生产线建设的相关工作,然而在物料上线前,仍然采用的是供应商的特色包装到货方式,未能实现直接接通AGV或者连续输送线将物料输送至生产工位上,导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只能另外进行产品的分装。由于企业生产的物料属于易损品,再加上物料的尺寸相对较大。因此物料供应商为了达到降低物料运输成本的目的,而在大型料架外包装了大量的海绵纸、泡沫纸等包装材料,在物料运输进厂后,再安排工人进行分装,过于复杂的物料包装数量和规格切换,不仅影响了企业供应链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且增加了企业生产的成本。

2.3强调互联互通,期待适度创新、导入新技术

互联互通并不是简单的人机料各个环节之间的互联互通,更是企业生产与智能物流设备、制造商、检测、供应商等各个环节直接的对接。由于这种对接是在全面分析海量数据,且站在企业发展的角度上建立的智能化对接模式。所以,这种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不但需要移动信息、无限信息的支持,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职能算法、5G技术、AI技术、智能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以及区块链技术等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才能推动企业供应链信息平台的高效运转。

结语

总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使得企业面对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现代企业必须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加快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的步伐,优化和完善企业的生产资源配置体系,提高企业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才能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曹娜.基于区块链的建筑供应链信息共享管理系统架构研究[J].建筑经济,2019,4005:69-74.

[2]  段利均.供应链信息协同中信息安全概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06:197-198.

[3]  关越. 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信息协同管理研究[D].燕山大学,2019.

作者简介:甘连珍,1990年8月出生,壮,教师,研究方向:信息系统与教育教学。

基金项目:1、2019年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职业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的职业技能研究》项目编号:GXCVUJG2019B005;2、2018年度广西城市职业大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中国制造 2025 背景下高职计算机类技能人才职业能力框架构建研究,项目编号:GXCCJG2018B016。

供应链管理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信息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航材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分析了航材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定位,并且从航材库存供应链管理、航材保障供应链管理、基于数据分析的航材供应链管理、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航材供应链管理和航材供应链的集约化管理五个方面分析了航材供应链管理中涉及到的技术。

关键词:航材;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前言:

对于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来说,由于民航事业是一种高技术、高附加值和高风险的战略型产业,对我国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带动作用。所以为了能够提升我国的航空航天相关技术,就应该从航材供应管理链条的方面来进行创造和革新,以此来确保飞机的运营保障体系。

1航材供应链管理工作的定位

航材的供应链指的是航空器材的订货、供应、运输、储存和补充供应等多个环节,并且在最终运输结束之后被使用和消耗的闭环过程。对于一些可以反复使用或者可以修复的器材还包括一个返修的过程。和企业供应链有所区别的是,航空供应链更多时候还有提高民航效益的作用,整个供应链上除了包括航材物流信息之外,还包括着资金的信息[1]。航材供应链管理工作就是指通过管理和反馈航材的物流信息,将航材供应工作和生产厂家、修理厂家、仓库、机场以及最终使用者进行协调的新型航材保障方式。这种供应链管理技术的驱动是保障对象的需求,并且在进行保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并且较为强调战略性的管理,需要协调链条和链条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提高航材供应的效率和效果。

2分析航材供应链管理中涉及到的技术

2.1航材库存供应链管理

航材的库存供应管理环节是航材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项环节,在整个航材供应链中能够起到重要的作用。航材的库存是保障机队运营的一个重要的手段,其库存过多或者过少都会造成经济损失或者停场损失。所以需要结合多个方面来把航材的库存量保障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数量上,以此来确保航材供应工作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效果。在当前情况下,一些航材本身的购买费用和保存费用都较高,但是需求较低。所以就需要调整这部分航材的供应位置,对其进行有效的保管。对于一些价格较低,但是重要度较高的部件,如标准件等,就应该采取增加库存的办法来减少航材的缺失,设立再订货点保证库存充足,提高航材供应链条的周转效率和周转效果。并且库存航材还能够作为一种流动资金而存在,需要相关工作人员结合此特点来进行调整。

2.2航材保障供应链管理

为了能够提高航材的保管效果和供应效果,需要确保航材库内的供应链管理技术。供应链管理技术的精髓就在于生产公司和使用者之间的有效合作,并且有效的合作也能够提高航材的应急保障能力。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航材的运输和管理,就需要先建立起完善的直达保障机制。供应商需要与保障对象进行协议签订,并且做好供应相关规则制度的制定,以此来提高供应工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同时,也需要利用信息化科学技术来构建出一体化的信息保障网络,以此来进一步提高航材信息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对于一些可以进行返修的材料,需要保障维修工作的精确化。同时为了能够降低航材运输和管理的成本,可以适当引入第三方物流单位来降低成本。

2.3基于数据分析的航材供应链管理

数据分析系统和数字经济是紧密相关的。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地促进航材管理链条能够向数字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就可以适当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做好航材供应管理的工作,提高航材供应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工作人员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来部署无人库房,并且在整个过程中都使用ERP等系统来代替传统的人工,以此来提高工作的效率,降低航材管理工作中对人才的消耗量。还可以使用智能化的仓储系统来监控和管理[2]。并且在进行航材采购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深度整合民航产业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链条中的信息和数据,以此来使航材运输和供应的物流信息和资金的信息能够呈现出透明化的发展趋势,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

2.4基于区块链技术的航材供应链管理

区块链技术是一种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数据透明程度较高的分布式数据库。这种数据库能够按照时间的顺序将上传的数据进行标记并且形成区块,再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连接,使其能够成为区块链。这种做法能够满足实时记账工作的准确性和可信性。所以在进行航材供应链管理工作的时候,可以基于这种区块链的技术来设计出一种新型航材供应管理系统。由于在涉及到民用航空方面的航材管理系统往往功能性较强并且对精确性的要求很高,所以可以在共同体区块链的基础上建设航材区块链管理方法,以此来满足航材信息交流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并且这种做法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地确保航材数据中的保密性。并且由于这种做法具有不可篡改性的特点,其安全性和稳定程度也较高。

2.5航材供应链的集约化管理

在传统化的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保障模式中,由于航空公司在采购的时候会消耗掉大量的投资,并且在后续的运营中也会为了能够保障公司运营的独立性而系增加新的资源。这种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重复配置,导致公司运营的过程中出现浪费的情况。所以就需要利用集约化管理的办法对当前的航材供应链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进行创新。工作人员可以先建立起對接平台,并且在该平台中直接对接各方航材的保障需求,再利用该平台来完成统一的对外议价和采供,并且根据不同航空公司之间不同的需求来将资源进行合理地配置,以此来提高资源的配置效果和采购效果,降低航空公司的航材库存量,降低运营成本。

结论:在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航空航天产业严重受挫,航空公司由于经济压力而陷入困顿。对于我国的航空公司来说,如何在时代的背景影响下创新航材的供应链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以此来提高全国民航航材的集约化水平和管理水平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邵帅,崔崇立.区块链技术在航材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风,2021(15):8-10

[2]杨鹏颖,相蓉.以集约化管理运营提升国产民机航材供应链现代化水平[N].中国民航报,2020-12-17(007)

供应链管理范文第4篇

摘要:现阶段,在时代历史的进程中,伴随着我国工业发展呈上升趋势提高的背景下,各个领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与此同时,人类社会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工业活动促进了技术和经济的繁荣,但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要兼顾对生存环境的保护,经济与人类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本文通过探讨绿色供应链管理与绿色创新之间的联系,由此来看,绿色创新的发生确实与绿色供应链管理存在关系。未来的研究应包括整个绿色供应链管理整体及组成部分,以探索其与绿色创新的关系。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创新;分析研究

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利用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绿色供应链是在传统供应链管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需要在供应管理工作开展中认真对环境因素、资源效率、销售商、生产商等因素综合进行考虑,避免在产品获取、加工、包装到后期仓储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很多企业对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进行应用,并取得了相对不错的应用效果。

1.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指在对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资源运用效率进行管控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环境问题,旨在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达到最优化。学者们通常将其划分为内部环境管控、供应链绿色合作、绿色设计、绿色回收,其中内部环境管控是指企业对自身环境效益进行管控,通过节能减排措施成为环境友好型企业;供应链绿色合作是指在供应链企业间建立合作关系时,多方以生产绿色产品为共同目标,以绿色生产制造为核心,实现全方位的绿色合作;绿色设计是指产品设计环节应以绿色环保理念为先,在产品使用设计、包装设计等方面均实现绿色环保;绿色回收是指企业应为产品提供回收服务,同时通过多使用环保材料以利于回收再利用。国内学者在环境效益的测量上意见不一致,有学者认为应当采用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等指标,有学者则从微观角度考量环境效益,亦有学者通过模糊效率模型衡量环境效益。

2.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2.1企业对供应链管理有不同的理解

大多数企业领导都比较重视供应链管理,但很多员工对供应链管理的了解并不充分。在被调查的60家企业中,49.3%的企业领导者不重视供应链管理,45%的企业领导者普遍更重视供应链管理,5.7%的企业领导者更重视供应链管理。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视供应链管理的作用。而一般关注的企业则接近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很多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并不高。中产和低级的经理,43%以上的员工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以及超过46%的人说,企业管理没有深化下属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基于此,人们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相对肤浅。近年来,在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理论界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大多数员工都意识到供应链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他们对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没有足够的认识,对供应链的流程、目的和目的没有足够的认识。

2.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主导政策不完善

地方政府和企业在推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优秀的绿色供应链试点企业无法获得实际效益。有关部门还需完善涉及企业切身利益的绿色金融、绿色信贷等配套体系,进一步提升企业参与积极性。企业非常关注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很多领域没有制定相关政策,也未能有效实施,这也导致企业在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缺乏动力。

2.3产业恶性竞争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也迅速崛起。然而,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限制和我国区域环境的特点,供应链模式的应用市场受到一些物流企业的制约,企业迅速占领市场,忽视了在配送过程中的高物流成本,并在低价行业展开恶性竞争,导致供应链模式下的物流管理不健康。

3.绿色创新

绿色创新被称为过程、管理和营销的革命性环境创新,这是从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产生的,带来了企业环境绩效的改善。从环境友好的角度出发,将绿色创新定义为与绿色产品、生产工艺相关的技术硬件或者软件创新,包括节能、绿色产品设计、企业绿色环境管理等技术创新。从绿色创新的各种定义来看,将其归纳为一种新的环境方法、理念、产品、过程或服务,它的重点为最大限度的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且与竞争对手的产品产生差异化。因此,对于具有良好的内部环境的企业,其管理层在推动实施新技术往往就进行创新,这些创新通常会涉及整个过程、产品、甚至营销属性,用来创建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因此,绿色创新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成功实践至关重要。前期的绿色创新做法的研究局限性较大,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和瑞典和其他发展中国家,这些研究只考察了绿色创新的一般概念,不能全面地突出绿色创新实践的多维性,后续的研究强调了绿色创新实践的多维性,以提企業高财务水平和环境绩效,但限制于绿色工艺创新、绿色产品创新和绿色管理创新。然而,绿色营销创新作为绿色创新整体概念的一个子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现有研究中仍未得到充分的探索。绿色营销创新包括将环境标准纳入产品推广,如生态标签、特许经营、许可和定价活动等。绿色营销创新在绿色创新理念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这一点也是符合实施绿色创新、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企业要求。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一定程度上绿色供应链管理确实导致了绿色创新,然而大多数以前的研究聚焦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的部分,例如物流服务、供应商的绿色化。这些研究较少的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具体的行业进行讨论,或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某个部分与绿色创新进行联系。通过绿色供应链管理和绿色创新,开发出新的绿色产品可以刺激产品创新、过程创新、营销创新和更多的绿色创新。

参考文献:

[1]朱庆华,耿勇.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因素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03):82-86.

[2]武春友,朱庆华,耿勇.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03):67-70.

[3]周立华,李东旭.基于循环经济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01):6-8.

[4]黄博文.跨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05):61-64.

供应链管理范文第5篇

一、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大力推进一体化的联勤体制建设

未来信息化战争是诸军兵种整体作战能力和武器装备系统效能的较量,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必须改革现行后勤体制,超越军兵种界限,加强军事供应链管理,不断提高后勤保障一体化程度。我军后勤保障体制经过联勤改革虽有所改善,但“小而全”的低效状况尚存,耦合机能较差,一体化程度偏低,军事供应链保障环节过多,与未来信息化战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现在的战区联勤仍属联勤的初级阶段。未来几年要把战区联勤推进到联勤高级阶段,彻底打破军兵种分勤、通专用分供的界限,跳出条块分割、自成体系、自我保障的原有模式,减少后勤保障层次,扩大联勤范围,增强联勤力度,建立完善三军一体、军民兼容、平战结合的联勤保障体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度一体化的联合保障。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体制,不论实现何种形式、何种程度的三军一体化,其后勤资源最多只能做到在军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要实现在全国、全军范围的最优配置,必须加强军事供应链的横向集成和纵向集成,实现三军一体、通专一体、统管共用、两线合一的“大联勤”保障体制。

在保障层次上,减少保障机构中间层次,缩减军事供应链的保障环节,改变单一军种为主导和局部区域为基础的格局,使三军部队在联勤机构下处于平等地位,在体制设置上体现联勤部门与三军部队“等距等同”,同等距离,同等对待,使其真正属于三军、面向三军、服务三军、保障三军。纵向上整合战术后勤、战役后勤、战略后勤等军事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横向上综合物资供应(包括军用物资的设计与研制、采购、储存、配送、处置等)、装备维修、交通运输等各项保障职能,使整个军事供应链实现最大程度的协调一致和无缝运作,实现战略、战役、战术后勤力量由橄榄型结构向哑铃型结构的转变,促进军事供应链上的所有后勤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切实加强模块化的联勤保障力量建设

现代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我军编制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军队整体规模压缩,后勤摊子越来越小,联勤保障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将日显突出。联勤保障力量是联勤保障的基础,也是军事供应链上的重要节点,直接为作战部队提供末端联勤保障。联勤保障力量未来将逐步向规模小型化、编制合成化、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以模块化编组为基本思路,改革联勤保障力量的编成,使后勤基本保障力量成为由若干能够独立完成规定功能、又彼此紧密联系的联勤保障单元组成的有机整体。战时可根据作战需要,灵活运用,按需组合,发挥其专业化优势,对部队实施快速、高效的保障,实现“数量型”向“速度型”的转变,达到保障效益与保障效率的动态均衡。这种“模块式”编组方法,能分能合,分合自如,可使联勤保障力量的使用具有高度的灵活性,有助于实现整条军事供应链的流畅无阻。可根据被保障部队的实际规模、作战任务等因素,灵活地增减联勤保障部队,又可对联勤保障力量灵活“拆卸”,按需“组装”。这种抽组联勤保障力量的方法,既大大提高了联勤保障能力,又能在后勤总人数不增加的情况下,对作战部队实施机动灵活的联勤保障,最大限度地降低军事供应链总成本,提高军事供应链的总体保障效益。

三、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加快功能完备的军事物流基地建设

过去“山、散、洞”的仓库布局和三军自成体系的储备格局,使军用物资储备过于分散,反应速度慢,不适应军兵种联合作战和快速支援的需要。总体布局上,北多南少,在主要战略方向上,一线少,二线弱,三线远。分布点散,面大,重点不突出。陆、海、空三军自成体系,各兵种军事供应链之间杂乱无序。各类仓库重复建设,有些地域内相距不远却有多个同类仓库,而少数地域又出现了空白,造成平时远距离保障,战时没有牢固的后方依托,军用物资储备总体布局极不合理,更不符合军事供应链整体优化的要求。为满足部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物资需求,并考虑军用物资保障的规模效益,需要对现有军事供应链上的军用物资储备系统进行改造,以为部队提供“送货上门”式的配送服务为目标,将一些综合条件较好、对部队作战具有较大影响的联勤分部仓库和运输部队进行“组合”,改造为军事物流基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将其改造为大型的军事物流中心,所集中的军用物资具有种类全、数量多和面向三军的特点;二是对原有保障范围进行延伸,使之不仅包括仓储、运输和物流信息交换功能,还可进行订单处理、自动补货、选择运载工具、库存物资管理、军用物资分拣、包装与贴标签、军用物资组配、出货输送等增值作业。军事物流基地是面向全军实施全方位后勤支援的战略拳头力量,是军事供应链上承前启后的中心环节,在现代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设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军事物流基地不仅能充分体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军事供应链总成本,而且有利于精简战役后勤力量,简化军事供应链流程。通过加强军事物流基地建设,才能建立总量充足、布局科学、结构合理的军用物资储备。推进军用物资保障实体由力量型向速度型、数量型向质量型、分散型向规模型的转变,从而提升军事供应链整体保障效益,提高综合保障能力。

四、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合理确立军用物资供应部门的核心业务

军队物资供应部门成为整个链条的核心,意即对军事供应链实施全过程的控制、监管和优化,实现供应流程规范化、保障效益最大化。将非核心业务合理外包,集中精力发展本部门的核心能力。实施业务外包可以弥补军用物资供应部门本身资源不足的劣势,有效降低军用物资供应成本、提高军用物资供应的服务质量,并降低军队物资供应的市场风险,增强军用物资供应部门的抗风险能力。

军用物资供应部门要着重加强两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方面是军用物资供应信息的收集及处理能力。即准确把握部队用户实际需求,加强军用物资供应商资料库、军用物资信息库、物流资源信息库、军队采购专家库建设,充分收集整条供应链中包括从军用物资供应商到部队用户的所有军用物资供应信息,并进行科学分析,确保军事供应链信息畅通。另一方面是军事供应链的协调管理能力。一要加强对军用物资供应部门所属官兵的管理,力

求保质保量、按时按需地完成各项军用物资供应任务;二要加强军队物流资源、后勤部队、第三方物流企业、供应商、运输资源、仓储资源等各种军地资源的整合调控能力,将军队小后勤与社会大后勤有机结合,形成综合保障能力。

五、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努力实施规范高效的战略采购管理

战略采购管理是军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军用物资采购是军事供应链的初始环节,事关军事供应链管理全局。军队物资战略采购在政策制定上涉及到政府部门和军队司、政、后、装四大系统;在业务关系上涉及到财务、军需物油、营房、卫生等业务部门;在制度落实上,涉及总部机关、各大单位和部队用户,操作起来极为复杂。采购法规的制定、采购目录的拟制、采购活动的职能划分、采购关系的协调等工作,都需要军队内部供应链上各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密切协作。应努力借鉴地方或外军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军实际,从军事供应链管理的高度重新审视军用物资采购,不断改进军用物资采购的各项管理工作,实施军用物资战略采购,增强军事供应链的系统性和集成性。军用物资战略采购从战略的高度重新审视军用物资采购行为,在充分了解军用物资供应商资源、全面把握部队用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电子采购手段,由需求单位编报物资采购预算和计划,财务部门审核预算计划,物资供应部门组织采购计划汇总下达,物资采购机构组织实施采购,物资采购机构和需求单位共同组织质量验收,财务部门最终实施资金集中支付,各部门相互协调。相互制约,形成一种和谐的军队内部供应链协作关系。

军用物资战略采购坚持集中采购与分散采购相结合,以集中采购为主,分散采购为辅,集中采购比例较高。军用物资战略采购针对传统采购模式下所采购的军用物资的质量、规格、品牌等不统一,良莠不齐,随意性大等问题,要求建立较为科学实用的军用物资战略采购目录,再由专业过硬的军队采购队伍,按照规范的军用物资战略采购程序,从全军统一的军用物资供应商数据库中选择备选供应商,实施以邀请招标为主的采购方式,最终实现提高军用物资采购整体效益、降低军用物资采购总成本的根本目标。

六、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加强规范化的军用物资供应商管理

加强军用物资供应商管理是军事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确定军用物资供应商之前,要进行严格的资格认证与综合考核。军队物资供应部门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建立包括质量、价格、前置期、配送能力、合同完成率、售后服务等在内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军用物资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实现对军用物资供应商的动态监控,并根据军用物资供应的实际状况适时调整军用物资供应商。要加强军用物资供应商管理,必须与军用物资供应商建立和谐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建立供需双方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完善的军事供应链信息网络把部队用户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供应商,使军用物资在规格、数量、质量、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上更能满足部队用户的需求。军用物资供应部门应及时将所需军用物资的质量变化、技术升级、设计改变、需求变更等新要求告知供应商,以利于军用物资供应商能够及时调整生产计划、满足部队用户要求。军用物资供应部门应经常与军用物资供应商保持密切联系、定期互访,强化协调,充分沟通,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在此基础上适时对军用物资供应商进行价格激励、订单激励及商誉激励等,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七、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全面把握实时准确的部队用户需求

军事供应链上的物资供应活动本身具有不确定性。为了降低不确定性,应进行科学的需求预测,力求澄清军事供应链各保障环节及其相互之间的“需求迷雾”,实时、准确、透明地获取部队用户需求信息。但预测结果所包含的误差会直接影响军用物资供应各项决策。就军用物资供应需求而言,平时需求和战时需求截然不同。平时军用物资需求较为稳定,而且往往与训练任务和训练强度相关,因此可以根据部队用户需求的历史数据和训练计划比较准确地预测平时军用物资需求;而对于战时军用物资供应需求而言,不确定因素空前增多,对军用物资需求预测难度增大,预测精细程度降低。在战争或突发紧急情况的爆发初期,对物资的消耗往往成爆炸性增长。根据对敌我双方态势的分析,通过人机交互的作战模拟,是实现对战时部队用户需求预测的可行手段;基于作战模拟的结果,预置战略物资储备和物资生产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冲战争初期的物资消耗高峰。在军事供应链上后勤需求和后勤资源均不透明、信息难以共享的条件下,这种误差在军事供应链各保障环节所构成的链条不断传递、不断累积、不断扩增,最后反映到军用物资供应部门中的军用物资需求信息与作战部队实际需求相差很大,“牛鞭效应”凸显,严重影响了军用物资供应活动的有效程度。实行军事供应链管理后,军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除依赖于全资产可视性的后勤信息系统以外,主要就是对作战部队用户军用物资实时需求的准确预测,以代替战前的计划或战中的申请。海湾战争中,由于缺乏对作战需求的精确预测,不能及时掌握作战部队的需求变化,美陆军基本上沿用传统“以防万一”保障模式,为了100小时的地面进攻,储备了足够60至100天使用的弹药。结果跨洋运到战区的4万多个物资集装箱,有一半没有用上。战后运回国内的备用物资价值高达27亿美元,既浪费了资源,又没有提高保障效能。

预见性是军事供应链管理获得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如果军用物资供应人员能把军队总需求分解成部队用户的具体需求,就可以利用军事供应链上的动态配送系统、全资产可视系统以及对各种后勤资源的实际控制来对大宗军用物资进行分拨与再配置,空运给特定作战部队。

21世纪依靠武器装备诊断系统和各种需求预测系统提供的实时信息,完全有能力快速查明作战部队的物资装备的补给状况,从而准确预测其后勤需求。此外,为了准确预测部队用户的实际需求,还特别强调军用物资供应人员需要积极地介入战斗人员的作战计划工作。实时在线的作战模拟能把预测的装备状况同这些装备所面临的任务要求加以严格的详细对照,从而使军用物资供应部门对部队用户军用物资需求的预测更加精确,实现军事供应链上需求透明的目标。

八、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有效管理动态有序的军事供应链条

实行军事供应链管理后,军用物资供应并非只是增加军事供应链中的物流量,也不仅仅是改善一下军事供应链的运行速度,而是代表一种全新的军用物资供应模式。传统的军用物资供应依靠的是部队战略、战役、战术三级储备,库存物资数量多、周期长、损耗大,机动

保障能力不强。而实行集成化军事供应链管理后,军用物资供应将以有效管理动态的有序物流取代静态的库存物资,以物流速度取代物资数量,即以配送“管线”代替实体仓库。军事供应链管理力求在整条军事供应链上更多地使用各种军地运输力量,全力缩减军用物资的在库时间,大幅提高军用物资的供应速度,它是新军事后勤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军事供应链管理是加强军用物资供应保障能力的一个全新方法,它主要依赖物流速度而非物资数量,以动态的军事物流代替静态的物资储备。而缩减军用物资库存量的关键是军事供应链上库存物资的有序流动。

九、军事供应链管理要求加快建立透明可视的军事供应链信息系统

为适应信息化战争的需要,加强军事供应链管理,必须建立基于军事供应链的高度集成、充分透明的后勤信息系统。现代信息化战争物资消耗巨大,品种结构复杂,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准确、高效的军用物资供应信息系统,对作战部队实施不间断物资保障。美陆军后勤部门开发了一系列标准系统软件,如:供陆军总部一级各后勤业务部门使用的物资管理标准系统,供战区和军两级后勤业务部门使用的陆军标准中间级补给系统,供师级后勤部门使用的直接保障单位标准补给系统等,各级部门的标准系统软件间都有标准接口,上级部门可实时掌握下级部门物资供应的有关信息,从而便于实行军事供应链管理,进行物资补给、装备维修、交通运输和物资管理等后勤保障的综合管理工作。伊拉克战争中,美军的物资补给自动化系统、交通运输调度自动化系统、武器装备维修自动诊断系统等后勤信息系统已在实战保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负责军用物资筹措、运输、储存、配送、供应整条军事供应链的后勤管理信息系统也经受了考验。这些系统储有各作战部队的所在位置、各种装备物资的供应商、所在地点、所需运力、运力位置和运输路线等信息数据,并可根据运输的优先顺序、时间、地点、数量、质量等要求,自动选择最佳运输路线及运载工具,由后勤指挥机构给有关后勤保障部队下达运输任务,通过空中预警机和卫星进行实时监控,对作战部队实施适时、适地、适量、质优的物资补给。

我军应借鉴美军建设信息化后勤的经验,加快基于军事供应链管理的后勤信息系统建设。在建立《军用物资数据库》、《军用物资供应商数据库》、《军事仓储资源数据库》、《军事运输资源数据库》等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军用物资编码体系,充分利用射频技术、GPS技术、GIS技术、EDI技术以及电子商务,实现在库、在途、周转等全部军用物资的可视化,使后勤管理人员全程实时掌握补给物资的型号、数量、位置、承运工具和运输单位等,从而达到准确、快速、高效地配置、调动和利用现有的军用物资,对作战部队适时、适地、适量地进行保障。基于军事供应链的后勤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完善,将大大减少物资库存和积压浪费,降低军事物流成本,提高后勤保障效益。(全文完)

(作者联系:gwf56@126.com)

上一篇:班级管理下一篇: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