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范文

2023-09-09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中围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对于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直面现代化建设需要解决的体制机制问题,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关切和期盼,在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方面把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摆在突出位置,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党和人民事业全局高度,加快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治决心和战略考虑。

(一)改革是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回顾改革开放35年的辉煌历程,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地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重要方针,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坚定不移推进教育改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发布面向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努力构建充满生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战略部署,特别是2010年发布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往开来,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局面,我国人才培养体制、考试招生制度、现代学校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革正在向纵深推进。我国教育快速发展,从人口大国转变成为人力资源大国,正在向人力资源强国进军,这完全得益于持续深化的教育改革所注入的活力动力。

(二)教育改革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教育也深度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潮之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密切联系。按照《决定》关于“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的新部署和“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新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不仅要破除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教育体系自身完善,而且要与各项改革事业相互配合、协同攻关,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可靠保障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世纪之初的1000美元上升到目前的6000美元以上,社会开始由生存型消费进入发展型消费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良好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改善生活质量,以及更好服务国家社会的愿望愈加迫切,也更为多样化。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就是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依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主线,以改进政府教育管理方式、激发释放学校办学活力、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为重点,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多样化高质量教育的现实需求。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决定》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集中反映了今后教育领域以改革推动发展、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增强活力的总体思路,也明确提出了今后工作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

(一)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那么,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之魂。《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字里行间深深寄托着对青少年一代的殷切期望。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进程中,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赋予立德树人以深刻理论内涵和全新时代特征,意义非常深远。今后教育领域的所有改革,都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和帮助学生打牢共同思想基础、端正政治立场和前进方向、砥砺品德陶冶情操、激发历史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本质要求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尽力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要求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破解择校难题,标本兼治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这就是要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宏观政策要求细化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安排,把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从过重课业负担下解放出来,使其腾出更多时间探究思考、加强锻炼、了解社会、参与实践。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必须积极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决定》强调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以及推进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清晰表明了我们党关于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政策基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然要在更新教育观念、理顺结构体系、创新培养模式、加强能力建设、推动内涵发展上下功夫,全面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教育体制机制,尽快办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有利于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以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着力点,加大攻坚力度,力求取得突破性进展。考试招生制度就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明确了“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的改革方向,着眼于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提出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相信这一制度改革的顶层设计,再跟进系列配套政策,将是我国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系统性综合性最强的一次改革,将显著扭转应试教育倾向,更加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科学选拔人才、维护社会公平,彰显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的理念,为亿万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和成长途径,搭建符合基本国情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促进教育公平,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公益性普惠性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条件下,我国城乡、区域教育发展还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状况有待改变。对此,《决定》在部署深化教育领域改革时强调大力促进教育

公平,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循序渐进和制度创新,既要把促进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又要善用政策手段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还要更加重视促进教育制度规则公平。这些都将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三)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按照党的十八大精神,《决定》专门就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行具体部署。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特别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办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理顺关系和去行政化、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等等,都是亮点,必将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决定》还提炼出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要点,大的方向就是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扩大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权和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强化国家教育督导,委托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决定》提出的系列改革举措,关键在于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通过建立“管办评分离”制度,明确各级政府责任,推进学校分类管理,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发挥社会参与作用,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政府将更多运用法规、规划、标准、政策、公共财政、信息服务等手段,引导和支持学校发展。“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等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决定》提出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要求,就是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要求各级政府因地制宜采取多样化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发展,并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保障措施和行动路径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教育系统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继续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的新阶段,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来说也是难得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抓住历史性机遇,统筹安排改革保障措施,坚定不移实现中央改革决策部署。

(一)进一步凝聚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共识我国改革开放35年的经验表明,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上下左右通力合作、紧密配合,都是群众广泛参与、集体同心攻坚的结果。我们要把《决定》精神落到实处,必须科学分析、深刻认识当前教育体制机制积弊,尽快克服改革动力不足、缺乏有效措施手段、不敢或不愿打破常规的想法和做法,在各级政府、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中凝聚起改革的高度共识,形成深化教育改革的强大合力。按照中央的要求,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重大政策举措,一定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社会可承受程度的统一。除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注重配套政策措施到位等环节外,更重要的是从制度层面提高教育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要求在重大教育改革实施前进行合法性审查和风险评估,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改革实施中加强检查监督和定期评估,对于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妥善处理及动态调整,避免产生大的偏差,并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确保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行使顺畅,为重大教育改革付诸实施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二)不断完善上下联动、各方协同创新的改革推进机制改革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如何避免改革的碎片化是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各地区各部门都要直面的问题。《决定》强调加强和改善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并对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组织提出了明确要求。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在不同部门之间会有一定的职能交叉和需要协调的关系。围绕《决定》所布置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各项重点任务,

要在国家层面制定指导性意见,注意加强部委之间的政策协调,逐项明确本届政府任期内重大教育改革清单。地方要以加强本级教育统筹为重点,制定综合改革方案,落实国家重大教育改革任务,体现省域教育改革特征,重在解决本地的实际问题。国家建立鼓励支持改革激

励机制,对改革成效显著的地区和学校,在资源配置、权力下放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支持。

(三)继续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立足基本国情、坚持全国一盘棋,但决不能“一刀切”。根据《决定》总结的“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的改革重要经验,要继续沿着系统设计、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点先行的改革路径,按照《决定》提出的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任务以及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的时间表,对国家和各地的教育改革试点进行整体评估,形成新的改革方案,加强统筹,多措并举,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农村改革涉及8个方面:

1、 关于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2、 关于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共同发展的农业经营方式创新

3、 关于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

4、 关于鼓励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

5、 关于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

6、 关于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

7、 关于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摘 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本文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方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分析,认为学生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教师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学校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

一、学生发展的问题

学生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制约学生发展的问题。学生发展的问题包括三个方面:学生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学生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学生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学生发展的障碍。包括思想障碍、身心障碍和知识结构障碍。思想障碍就是贪图享乐、不思进取,违章闹事、不守纪律等制约学生发展的思想问题。身心障碍就是先天生理缺陷、后天心理疾患等制约学生发展的身心问题。知识结构障碍就是学科知识结构断层、年级知识结构断层等制约学生发展的知识结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着力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强化学科建设,突出“文道统一”,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结构。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学生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学生发展的制度。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对学生发展的制约。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制度就是制定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完善等方面的具体制度的制度。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制度就是有关基础教育课程具体实施的制度。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制度就是有关基础教育课程具体管理的制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着力从制度上增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科学性,结合区域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知识和能力差异、学科特点、年级特点,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制度,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针对性,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主要指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就是基础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与时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教育发展、与学生的身心和知识结构发展不相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着力强化基础教育课程的前瞻性,结合区域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知识和能力差异、学科特点、年级特点、学校特点,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突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预见性。

二、教师发展的问题

教师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也就是说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难点问题。教学过程即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自我发展的问题也包括三个方面:教师自我发展的个体障碍性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制度性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个体障碍性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个体障碍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因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个体障碍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的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个体障碍包括思想障碍、身心障碍、知识和能力结构障碍。思想障碍就是照本宣科、不思进取,避重就轻、敷衍了事等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思想问题。身心障碍就是先天生理缺陷、后天心理疾患导致的不能适应现代教学技术发展等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身心问题。知识和能力结构障碍就是学科知识陈旧、不合时宜,学科知识结构断层导致的授课能力薄弱等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知识和能力结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着力强化师资培训,突出“知识更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突出“爱岗敬业”。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师个体不适应性问题,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可持续性良性开展。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制度性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因制約教师自我发展的制度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的问题。制约教师自我发展的制度。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在制定、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对教师自我发展的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结合区域差异、教师知识和能力差异,以完善基础教育课程制度带动教师自我发展制度,努力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动和解放教师的教学力,引导教师自我发展,突出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师个体被束缚性问题。

再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难点问题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教师自我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因制约教师可持续性自我发展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问题。主要指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滞后性就是基础教育课程内容陈旧,与时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与国际教育发展、与教师的身心和知识结构发展不相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一方面,需要任课教师的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另一方面,着力增强基础教育课程内容与教师知识结构的相融性,力求贴近时代,适应未来发展,和国际教育接轨,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和学科建设结合,努力为教师的可持续性自我发展提供最新的教育理念,最前沿的知识动态和科研成果,以突出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教师缺乏新课程实施后劲的问题。

三、学校发展的问题

学校发展的问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也就是说现行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制约学校自身发展的主要问题。学校自身发展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学校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学校自身发展的障碍性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制约学校自身发展进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障碍。包括观念障碍、制度障碍和教学设备结构障碍。观念障碍主要指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理念等方面制约学校自身发展进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制度障碍主要指学校办学体制、管理制度、评估制度、发展制度等方面制约学校自身发展进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教学设备结构障碍主要指学校教学设施结构等方面制约学校自身发展进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一方面,需要学校的主动配合,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发展理念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相适应,学校相关制度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可持续良性进展的相配套。另一方面 ,需要学校的被动参与,即通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动学校自觉转变办学理念和发展理念,自觉调整和完善各种制度,使学校自身发展力求贴近时代,适应未来,和国际教育接轨,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同步,和学科建设结合,和教师、学生的发展结合,以突出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学校内部管理不能适应甚至制约新课程实施的问题。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因制约学校可持续性发展而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进程的问题。包括基础教育课程制定、实施、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对学校可持续性发展的制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富有成效,就必须结合区域差异、学生个体差异、教师知识和能力差异、学科特点、年级特点、学校特点,调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构,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强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三个面向”,努力解放和拉动学校教育教学力,推动学校可持续性发展,以突出解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出现的学校发展趋势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南辕北辙的问题。

(作者简介:刘恒荣,生于1967,山东东营市人。大学学历。现系山东省博兴县职业技术学校高级讲师,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我看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变化

检疫0912班 2009253046 王亚芸

摘要:弹指一瞬间,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体会也许并不深刻,然而在祖辈父辈的谈论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改革开放30年间的巨大变化。比如:家乡的房子,家人的观念(思想),家乡的交通工具(经济),人与人之间的生活......都在变化。

关键字:家乡变化 生活变化 衣食住行

家乡变化

盼小康,祖祖辈辈盼了多少代,奔小康,风风雨雨奔了多少年,今天,小康生活就在我们身边。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感受变化,人们见证变迁。

我家在上海这个大城市,对很多人来说,“上海人都应该是很富裕的”,而我认为这是一种偏信,因为不管哪里总是有穷人,也有富人的,否则也不会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一说。我家曾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小农村中,家家以务农为生,家后有一大片的菜地,是家人的生活的来源。或许,很多人以为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只有那些老一辈的人才看得真切,其实不然,我亦也可以见证这一系列的变化。从我在这个家庭中出生,居住在一个小小的院落中,从自家的窗口大吼一声就可以叫出很多一起玩乐的小伙伴,爬树,掏鸟蛋,抓鱼抓虾,在菜园中嬉戏,跳橡皮筋„„童年的回忆是何其的珍贵。渐渐的,那属于我们的院子不见了,代替它的是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每天回家只能呆在家里看电视,不知道自己的邻居是谁;不知道可以找谁玩;不知道自己除了电脑可以玩什么,感觉那是一种痛苦,一种渐渐盛入骨髓的痛苦,有了手机又怎么样,有了电脑又怎样,小时候的那种感觉已经失去了,那种属于真正朋友之间的淡淡的温馨。在这一幢幢的高楼中,你知道自家的左右住的是谁吗?你知道自家的楼上楼下住的是谁吗?你会与他们交流吗?

于是,在这个暑假中,我来了我们镇上的一个旧区改造办公室中了解这几年来高境镇的变迁和改造,在这里我知道了高境变迁的原因和人们在搬迁过程存在的许多问题。有时候在傍晚吃完晚饭的时候,我会跟着我爷爷奶奶来到小区花园中,听着老一辈的诉说着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话语中总是充斥着一种莫名的情感,听着听着就了解了许多老人当年生活的艰辛与痛哭。例如:当时物资紧张,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肉票,鱼票,蛋票等等充斥着他们整个的生活,每天总是为了生活而忧愁,忙碌;而如今悠闲的生活有时总让他们感到无事可做,对以往虽然愁苦,但是又充实的生活感到了怀念。当时,“万元户”几乎成了家庭拥有巨额财富的代名词;而如今,“万元户”已经成为一个过时的历史名词。以前,与亲人的交流方式是写家信,奢侈一点,到邮电部门打个长途电话;今天,家里的电话可以随时拨打,还可以掏出手机发个短信息,打开电脑发封电子邮件,信息沟通变得如此容易,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迅速缩短。

„„ 生活变化

虽然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经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货大楼买衣服穿。但是店铺很少。一个城镇只有一两家百货大楼。可是现在的商店到处都是,还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裤子专卖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经渐渐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纤面料:的确良(一种化纤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种面料的衣服应有尽有,退了休的棉织衣料也成为最舒适的面料。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人们的衣服样式多了,挑选起来更自主了。当时,虽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没有更多的钱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质量也不高,常常是开了线,撕裂了布,洗一洗,鲜艳的颜色也掉了下来。然而,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现了衣服泛滥的情况,看看现在的孩子,哪一个不是一橱子衣服?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记得在一个小品里,一位老爷爷向他的孙子讲述粮票的故事。可见粮票是当时解决温饱的重要物品。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粮票还在使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当然,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食,已经不单单是生活的温饱品,渐渐变成了一门艺术,一门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但住房仍是一个大问题。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这种房屋有独立厨房、厕所,有上下水道的,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买东西,走亲戚,上学,上班等等,时常需要使用一种代步工具。从最早到的步行,到马车,牛车,再到汽车,火车,无不体现一种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中国也被称为是自行车王国。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于是,国家开始兴修铁路。1996年9月1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随着社会的进步,汽车越来越多,于是开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沪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现在我们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火车中也加入了新伙伴:D字头列车,磁悬浮列车也研制出来了,正在普及中;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不仅如此,车多了起来,道路也更平坦更宽阔了。出行的方便快捷,旅游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在不久的将来,地球在我们眼中会越来越小,周游列国再也不是梦。

小感慨:三十年前我们的祖辈经过了多少风险,经过了多少艰苦历程,使我们的祖国强盛兴旺,三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学习,用心去体会现在的惬意生活,将来我们也要用我们的头脑和双手来强大我们的祖国,来建设我们的家乡! 再说一句,活在这个社会真好!!!

参考文献:

1、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等,《聚焦 : 大学生关注德思想理论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2、关注生命:新课程评价的取向

3、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与开发意义探析

4、我国台湾地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目标与路径

5、主流大众传媒在新课改推进中之价值、不足及改进

6、论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师专业发展

7、由面及点,漫溯学校课程改革最深处

8、浅议21世纪以来历史课程目标的变化

9、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

10、课程改革与教育局长的角色

11、中韩历史课程设置比较

12、“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与展望

13、深化课程改革走特色办学之路

14、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5、坚定不移实施素质教育 全面推进鞍山市高中体育、艺术课程改革

16、新课改背景下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探析

17、香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其启示

18、新课程改革视野下的高等师范教育

19、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思考

20、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研究

21、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初探

22、“适合学生的教学”刍议

23、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策略研究

24、论高师院校人文教育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25、加快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表素质教师——在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26、高师英语教学法与中学英语新课标衔接互动创新论

27、用科学的实践诠释自己的思想

28、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

2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课程体系的成功探索与实践

30、地方课程建设路在何方

31、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观念角色的转变

32、从教育哲学的分歧看新课程改革的困惑

33、基于PISA测试视角透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理路

34、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35、陕西省教育厅 陕西省物价局核定 专升本学生学费标准

36、简单化·形式化·技术化·功利化

37、新加坡基于《 21世纪技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38、存在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理念的对比分析

39、浅谈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4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农村教育作用的基本认识

41、“基础”不稳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42、一线教师,直面高中新课改……

43、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反思

44、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关键问题与应然取向

45、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伦理诉求

46、“四问”核心素养:从思辨走向落实

47、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现状与反思

48、新课改下改变初中物理教学观念的思考

49、课程改革的实质:重建学校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第一方面: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客观现状来看, 还存在着一系列有待于调整和改革的问题及弊端, 集中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模式是源于工业经济时代, 其中心任务主要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课程结构与设置过于呆板, 过分强调知识的理论化、学术化、表现出:“繁、旧、偏、难”等四大特征, 并且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没有多大的联系, 不能真正的指导人们的生产实践活动。另外, 课程结构还体现出:学科、分科、必修及国家课程等在各个学校的基础教育教学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 是教学活动的重点内容;经验、综合、选修、地方和校本课程等在各个学校的基础教育中占据着次要位置, 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敷衍了事, 得不到根本性、实质性的开发和学习。总之, 这种课程结构的单一性, 使得在发挥一种或几种课程类型价值的同时, 忽视或放弃了其他课程类型在学生发展方面具有的价值。长此以往, 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本领趋向于片面发展是在所难免的。当他们走出校门而踏入错综复杂、变幻莫测人类社会时, 便感觉有些惶惑, 真是“老虎吃天, 无从下爪”, 所学无所用。至此他们才知道原来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 练就一身本领, 竟然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差距太大了。懂知识、通理论, 在社会生产与实践中却不知道怎么办。可见, 我们含辛茹苦的培养出来的“人才”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 已经不能适应时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了。

第二点:新的教育教学技术、方法长期不能在基础教育中得到使用, 没有发挥应有的能动作用, 致使国家给各学校配置和投资最新的电化教学, 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形同虚设。先举一例, 学校的数、理、化教学中, 有些任课老师连学生的吃饭、休息时间都占用了, 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理, 甚至还要把一些典型的题例的计算过程都让学生去死记下来。把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竟然用在数理化的教学过程中, 简直是不可思议。至于语、外、政、史、地等科目的教学方式就可想而知了。其实, 这种教师只管教, 学生只管记的教学方式, 从教学的实际效用中透视出在某种程度和意义上是不需要什么新的教育教学技术, 方法的。既能紧扣课本, 围绕大纲, 又能抓住学生, 提高成绩, 应付考试, 那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我国一再要求教育教学技术、方法进行改革创新, 大力倡导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 但基层教师却不使用, 他们认为这样太浪费时间, 不能应付考试, 提高成绩。可见应试教育当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新的技术和方法能及时推广应用吗?

第三点:应试教育实力强大, 根深蒂固, 严重影响着基础教育功能价值的实现。导致一些超前,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设备、手段不能充分使用, 置若罔闻, 形同虚设。自从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以后, 应试教育就开始扎根于基础教育中, 滋生蔓延, 占主导地位, 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不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最为突出的表现在, 应试教育还间接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素质教育地全面推进和实施, 阻碍着科技兴国战略方针地贯彻落实。一年一度的高考, 总按照自己的惯例, 以考试成绩来选拔和录用人才, 相应地淘汰大批低分学生, 而这些学业未半“中道崩殂”的落榜学生他们从此要在自己求学的道路上划上一个终生遗憾的句号。这种悲惨结局, 无形中就给其他在校的学生及早的做了一个禁示。尤其是广大农村孩子迫于高考的威慑, 更是触目惊心, 大多数学生及早辍学, 为自己的将来早做打算。这样集中表现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基础教育中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流失率逐年上升。李岚清副总理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个别地方应试教育愈演愈烈”。谈到这里, 我们就可以把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弊端都可以归结为应试教育。

以上只是应试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弊端的几个方面, 都充分说明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客观必然性。那我们又如何才能克服和防止这些问题与弊端的盛行呢?

第四点:各级行政部门的行政干预太强太多, 致使其教育监管功能强化为行政干预功能, 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任用和调配上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从而影响了师生的兴致, 教师教学的不顺心, 学生学习的不开心, 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改革的力度。教师离岗下海、混日子、搞天天, 学生混文凭, 要么辍学或是最终学无所成, 弃学回家。

第二方面:我在谈几点建议和方法, 供有关教育行政部门在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工作中参考。首先, 我认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最基础、最关键的环节在于我国高考制度以及基层学生的招生考试制度。假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再快、力度再大, 喊得再响, 不能对我国的考试制度进行全新的改革, 我不成熟的认为, 一切工作不敢说是徒劳, 至少是事倍功半。这种应试教育旗帜下的高考制度严重的制约和阻碍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其次, 应试教育从内容上应加以改革, 我认为试是要考, 应将“死考”变为“活考”。并且考试内容应从这四方面进行考查:

第一:对思想品德进行考查。将学生每学期的思想品德积分汇总, 在高考时按一定比例计入总分;第二:文化课考查, 也应逐期汇总, 并与毕业考试成绩挂钩;第三:音、体、美等同文化课考查, 也逐期汇总并与毕业考试挂钩。第四;社会实践课, 考试需答一份实践测试题, 考查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适当可以给每位学生分配一项临时实践工作, 看考生的实践情况, 最后将考试的四项成绩汇总, 其中文化课比分不应太高, 可以适当出一些开卷试题, 能够从侧面缓解一下学生, 教师死扣书本, 这种教学模式的恶性循环从而克服和改变师生向“红色”成绩奋斗的应试教育下的“教”与“学”的弊端。

再次, 各级教育政府部门应配合司法机构出台一些与义务教育有关的政策, 对接受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 进行法律保障, 来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圆满完成。

总之, 通过对我国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的论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现行的基础教育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问题和弊端, 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进步伐。因此, 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党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我国基础教育特别关注, 经过充分的酝酿和准备,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空前绝后的规模展开,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广大教育工作者有识之士及广大人民群众早已压抑在心头的共同夙愿, 相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定会取得成功, 必成为我国教育发展史上一次令人瞩目的教育改革。

摘要: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整体与局部, 上层与基层, 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展开分析论述, 针对这些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上一篇:计算机应用下一篇:财务管理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