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2023-04-03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自1996年以来,试点单位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国务院学位办(1996)25号文件发布的第一批16所,到国务院学位办(1998)87号文件发布的第二批增加13所,到国务院学位办(2003)99号文件发布的第三批增加12所,到国务院学位办(2005)3号文件发布的第四批增加8所,再到学位办(2007)28号文件发布的第五批增加8所,目前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已达到57所院校。它覆盖了我国除海南、澳门、香港、台湾以外的各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招生学科领域,共分四批增设,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了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专业设置框架。现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科学技术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六个专业,17个专业方向。招生对象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由最初只招收普通高中现职教师或管理人员,逐渐形成一个全方位涵盖了基础教育战线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体系。

2006年3月21日,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在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换届大会上郑重宣布: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的试点工作顺利结束,转入正式实施阶段。

一 某大学教育硕士培养概况

某大学1998年获准招收专业硕士,主要包括教育硕士(Ed.M)、公共管理硕士(MPA)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1999年学校开始招收教育硕士,到2011年9月止,已招收十二届近四千人,招生规模居全国院校前列。

从学科专业方向来看,设置学科专业领域在不断延展。截止到2011年9月,专业方向已增设有教育管理、学科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学与技术教育共17个方向。招生对象也扩展为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和其他中等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的专任教师或管理人员,以及省、市、区、县教育研究部门或政府机关教育系统中有相当于中学、小学或幼儿园教师职务的教研员或管理人员。其中,现代教育技术专业面向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开设。从学制设置方面来看,教育硕士采用灵活学制方式,其学习年限为2.5~4年。学完全部课程,获得规定学分,通过论文答辩,即授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发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证书。

二 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分析

(一)样本选取

样本选自某大学教师教育学院2005~2009级所有教育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共255篇,其中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为155篇。

从论文总体数量中可以看出,近五年来,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研究生中教育管理专业约占所有专业的2/3,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次之,学科教学专业约占15.7%,而小学教育专业的仅有三人。原因在于教师教育学院2009年开始招收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硕士,首批仅招三人。硕士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数量分布。从中可以看出2006级与2009级的毕业论文数量分别为1篇。追踪原因,近几年某大学对教育硕士的招生不断进行调整,而2006和2009年正是教师教育学院对教育硕士招生的调整时段,而这两人是由于保留学籍,延后入学,而正好分别延后为2006级与2009级学生,因而造成了图1这样的分布状况。因此,本文仅对2005、2007、2008三个年级教育硕士共153篇毕业论文选题进行分析。

(二)教育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分析

笔者通过对某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管理专业2005、2007和2008级的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整理,分别从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课程分类、年级级别、方式方法四个角度对三个年级的论文选题进行对比分析。

1 从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角度看

依据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校长、教师、学生、行政组织(含教研组)等方面。

表1教育管理专业硕士毕业选题按研究对象分布表

通过对表1数据的对比,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三个不同年级毕业论文选题按照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其中研究对象为教师和学生的所占比例最多,而以学生为研究对象呈现上升趋势。在2007级一栏中,我们可以看到,行政组织一栏有明显的增多,而出现最多的是以社区为单位的研究,这与近几年我国终身教育发展,提倡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社区教育有很大关系。此外,在2008级毕业论文中还出现了以学生家长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题,说明教育管理开始逐渐关注到家庭教育方面。总体来说,把校长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选题占少数。

2 从论文研究的课程分类角度看

就毕业论文研究的课程分类角度人手,可以分为管理、心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思想政治、历史等科目,以其出现的频率来对比显示三个年级在选题方面的差异。通过对毕业论文选题按照各门课程分类进行年级间比较分析,对于基础教育而言,所有科目均有涉及,其中数学、英语、科学三门课程每年都有研究,可视为重点研究科目,而这三门中以英语为主的居高不下。同时,在管理类和心理学方面也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心理学的研究较多,且多以情绪研究、干预研究为主。数据显示,管理类的研究成果有7篇,其中以班级管理、课程管理为主,研究数量明显比2005级与2008级高。

3 从论文研究的年级级别角度看

按照论文研究的年级级别,可以将其划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等不同学段进行分析。以年级级别为划分标准,分别呈现出三个年级毕业论文方向的大致分布。对比可以看出以下三点:首先,以幼儿园教育为主要研究目的的毕业论文篇幅较少,但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其次,中高职教育作为研究方向,其成果较为显著,包含了对中高职学校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生教育等方面的研究与对策;第三,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一直作为研究的重心,大量篇幅研究中小学教育现状与实践研究,从教职工生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研究范围颇广。

4 从论文研究的主要方法角度看

从论文研究的方式方法角度来看,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基本以实证研究为主,这与其学位设置的特殊性有关。笔者试图将毕业论文选题细分为差异分析、相关分析、个案研究、对策研究、应用研究、干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教育硕士的论文基本都是以应用研究为主,着重实践研究及其实用性。以差异分析、相关分析、个案研究以及干预研究四种方式的研究较少,其干预研究也主要围绕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开展;以对策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方式的论文篇幅较多,但以这种模式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趋势开始下滑。由此可以看出,对于教育硕士而言,其毕业论文选题着重强调研究的应用性与实用性。

三 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的培养趋势及发展特点

在世界教育发展趋势的影响下,我国教育正向着终身化、多元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大趋势的指引中,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表现出研究对象面向多元化、研究内容可操作性强、研究方法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一)研究对象多元化

近几年来的毕业选题中,主要研究对象不仅仅只是针对教师,而是从整个教育体系的纵向层面上,包含教师在内,对行政组织、校长、教研组、学生、家长等各个维度进行研究。例如,《教育系统公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与归因风格的相关研究一以温州为例》一文就是将行政组织的教育公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心理状况及分析的研究报告。又如,《中学教研组文化构建研究》这篇文章就是从教研组切入,通过对教研组的文化构建的研究,透视到教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教研组本是承担着对课程的教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它是学校做好课程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对其文化构建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再如《公办初中学生家长教育知情权问题研究——以宁波市为例》中,则是把家长参与教育教学作为研究主体,从家长的领域切入研究,关注到家长在学生教育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以期更好地推动教育的发展。

研究对象多元化方面还表现为研究主体的年级级别,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中职等不同学段,这也表现出研究范围的扩大化,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中职教育、成人教育的学龄横向发展。这样的发展趋势说明,教育硕士在研究中不仅重视基础教育,同时也开始关注到且认识到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及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全球化的终身学习思想已经成为教育的指引标。

(二)研究内容操作性强

研究内容呈可操作性强的趋势,尤其是对教学课程研究表现出应用性与实践性。作为教育管理专业的教育硕士而言,以往都是从宏观的视野去研究教育管理理念和教育管理的方法居多。近五年来,明显的趋势可以看出,教育硕士的研究已经向着各个具体学科的教学管理方向发展,其应用性与实践性在逐步增强。这正是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的初衷所在,即教育硕士学位的设立是为了培养教育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其论文应该关注教育实际,也就是当下所工作的场所和面临的具体问题,同时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所调查的153篇毕业论文中,大多都是以某一具体学校为例进行研究,或者针对某一具体问题进行研究为主,能够体现出研究的可操作性。例如,《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温州市区为例》一文,明确指出具体研究问题,同时确定了其调查研究的范围,此研究的实践性极强,同时对初中班主任职业倦怠研究具有很好现实意义。从样本中观测,近五年的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都向着这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方向发展,说明学校在对教育硕士的培养方面正按照其培养模式不断进步。

(三)研究方法现代化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育硕士在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上也体现出了时代的步伐。特别是运用信息技术的元素分析文本,大大加强了分析的有效性与时效性。本文在研究中发现,教育硕士毕业论文包含了差异分析、相关分析、个案研究、对策研究、应用研究、干预研究等方式方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对教育管理过程进行研究,合理地找出问题所在并提出解决途径,以达到研究预期的实践意义。如《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温岭市四所学校部分教师的调查为例》,就其研究主题来说,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国家的繁荣,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了关于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具有时代性。就其研究方法来说,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法,该问卷的编制及测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并对问卷的信度、效度分别进行检测,具有时代性。就其分析方法来说,文章利用SPSS12.0软件进行问卷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分析问卷并得到结论,具有时代性。通过这个事例可以看出,随着国家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方法也在不断地发展,大大提高了在学术方面研究的科学性,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四 对未来教育硕士的培养提出几点建议

本文以不同角度对某大学教育管理专业教育硕士共153篇毕业论文选题进行比较,通过数据显示、资料考查等方式,了解并分析其近几年来教育硕士毕业论文选题情况。从文中可以清晰地看出,该专业毕业论文选题范围广、涉及领域宽,内容涵盖了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中职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方面,主要研究对象包括校长、教师、学生、行政组织(含教研组)等,以各科教学领域为研究方向,其研究的应用性与实用性极强,符合国家对教育硕士培养的要求。结合对教育硕士毕业论文的分析,提出对未来教育硕士培养趋势的几点建议:

(一)紧跟时代发展要求,体现当前教育的需求

通过对三个年级毕业论文选题的梳理,不难看出,其选题的重点在于基础教育管理的实践研究,所占篇幅极高,而中职教育管理次之。整体看来,在特殊教育管理和终身教育管理为研究方向的论文选题仍极少。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现行教育的实际,国际国内都大力提倡终身教育,同时我国教育也非常重视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教育管理专业的研究方向是否可以向此类方向发展,为我国终身教育事业与特殊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研究成果,以期改革其教育管理模式,为取得更好的发展做出贡献。

(二)强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

在对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研究中发现,其培养模式都非常重视应用性与实践性,这与国家提倡培养教育硕士的初衷基本相符。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选题基本都是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提出的教学问题,均属于应用研究范围。但在实际学习中,他们用于理论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样很难保证其专业知识的提升,那么在研究实践问题时就缺乏一定深度的理论指导。因此,笔者认为,针对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以实践为主的基础上,强化专业理论知识,从而提高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效果。

(三)加强信息化教育管理技术能力培养资源建设

目前,绝大多数教育硕士具有上网条件,但缺乏相应的资源支持。信息化教育技术能力培养资源不但可以为全日制教育硕士提供有效的资源保障,也可以为其提供更为开放的、灵活的学习环境,为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主、协作学习提供便利,为教育管理技术能力培养提供长效支持。

参考文献

[1]刘宏.教育硕士培养现状研究——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4):143.

[2]邱均平,王姗姗.近五年来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进展与趋势[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7-22.

[3]叶引姣.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6.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硕士 行政法 教学任务

公共管理硕士(MPA)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行政法学始终被列为MPA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定的核心课程之一。这反映了在建立现代法治国家过程中,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行政法学对提高公务员整体法律素质的重要性,亦体现了当代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趋势。从MPA学员的来源看,尤以政府的公务员居多。他们大多有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且大多还是不同领域的业务骨干或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当下和未来的管理水平。如何将现代的行政法理论与知识传授给这些学员,已经不仅仅是个普通的教学问题,而是直接影响着中国未来发展之大问题。

一、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必须有行政法治教育

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即为政府部门或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化,政府的职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解决此困境。很多国家通过培养公共管理硕士,提高公务员整体素质,来应对管理工作日益“科学化”和“专业化”。而我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此相对应的政治体制也在进行改革。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已写入宪法。国家的法治化首先在于政府的法治化,而政府的法治化关键在于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亦是市场经济之必然要求。政府职能的定位随之发生转变(不再是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无所不能的政府,也不是西方国家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指出,我国现阶段对法治政府的定位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新的政府定位需要新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即能够提供公共管理的优秀公务员及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人员。

在这个意义上,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要解决政府职能转变中“人”的因素。行政法教学在整个公共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又具有其它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重要地位。这是由行政法学的性质所决定的。行政法,简单地说,就是关于行政的法。而法学体系中的行政法被认为是公法,也就是说,行政法中的行政,指的是公行政,包括国家行政和社会行政。行政涉及的范围广、程度深,与广大民众关系密切。人类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都离不开行政。由此决定了行政权在国家权力中的突出地位,也导致了行政权较之于立法权和司法权更容易扩张和膨胀,现代国家中行政法的数量不断增多,全然在控制和规范行政权。在我们这样具有悠久专制思想和文化的国家建立现代法治国家,最大的难题莫过于行政的法治化。而行政的法治化关键还在于行政人员是否具有法治意识和观念。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的要么是在岗的公务员,要么是准公务员,因此,行政法学进入公共管理硕士的课堂具有更为重要的实践意义。依法治国。旨在治官、治吏,约束公权力。普通的平民百姓固然需要学法、懂法,具有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和实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为权利而斗争,对国家和社会权力起到一定的监督和制约作用。然而,这一方式是间接的,对法治的实现来说,毕竟公民还必须借助于国家或社会权力才能实现自身的权利和利益。相反,国家权力则可直接依靠自身的国家强制力直接实现权力目的,所以更具扩张、腐败、侵权的可能性。因而,我们说,行政法治教育在公职人员、公共管理人员中进行更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

二、针对公共管理硕士的特点,行政法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正因为公共管理硕士自身的独特性,所以在面向公共管理硕士的教学中,切不可把之混同于普通学员。在行政法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环节与问题。

(一)从基本原理着手,循循善诱,使学员树立行政法的观念与意识。所谓基本原理是指该法中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基本准则。立法时,基本原理一般会以基本原则的形式出现在法典中并起指导作用。在有法典的情况下,只要把基本原则讲清楚,基本原理也就自然可以掌握。行政法不同于一般的部门法,它没有统一的行政法典,内容广泛,包罗万象。如公安行政法,工商行政法、海关行政法、农业行政法、税务行政法、交通行政法。教育行政法、卫生行政法、城建行政法、环保行政法、金融行政法、民政行政法等。实际上,有多少行政管理领域就有多少行政法。这些可称为部门行政法。行政法作为一门课程不可能全部都涉猎这些不同的管理领域,而只能讲授基本原则和原理。不同的部门行政法都共同构筑于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之上。任何一个部门行政法都离不开执法主体、权力来源、行政行为的种类与适用的条件、作出这种行为所需的程序及对该行政行为的监督机制等几方面。可见虽然不同的行政部门有不同的管理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学好行政法基本原理,就能一通百通。学生只要掌握了行政法的基本原理,以后不论接触哪个部门行政法。都能适应其工作的需要。再者,观念、意识是人的行动、行为的引导、指向,只有在观念、意识和思想上接受和认同之后,人类才能将其积极地、富有成效地付之于行动和实践当中。公共管理硕士培养过程中,行政法课程的首要目的就是让所有学员树立起法律意识、法治观念,尤其是行政法治的观念和意识,认识到法律、法治不只是法院、法官、人大代表、立法委员的事情,更是行政人员的必要素质和技能。尽管行政较之于立法和司法具有也必须具备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和灵活性,但这种自由裁量权和灵活性必须在符合法律的前提下,受法律的规范和控制,否则,这一灵活的权力将是人类的灾祸,将给人类造成更大的威胁和损害。所以,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而根深蒂固的行政专制历史传统的国度里,培养和树立行政法治观念是首要、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二)注意立法变化,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行政法的具体内容处于不断的更新变动之中。教师必须随时注意最新颁布的法律法规、法律解释和立法动态,及时调整和更新讲授内容。行政法虽是一个部门法,但调整的是行政关系,涉及国家对社会全方位的管理、调控与服务。其涉及的社会关系,种类之多,范围之广,内容之复杂。是其他部门法所无法比拟的。国家要按照自己的意图从社会的整体利益出发去管理社会,使之达到一种理想的符合公共利益的状态,需要不断地制定颁布法律法规以完善管理。同时,一个新的规定出台后,必然引起社会关系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当这种新的社会矛盾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足以妨碍国家的行政管理时。国家又会进行新的立法以解决这些矛盾,这就是行政法之所以不断变动的主要原因。从立法的状况来看。不仅国家权力机关、地方权力机关有关行政的立法在不断进行,中央

和地方行政机关的行政立法也在不断起草和公布。我国的行政法过去以分散的对某个部门、领域的行政关系单独调整为主,因而制定的是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而一些综合的法律规范较少。从国外的经验来看。一个国家的行政法制逐步走向成熟时,就会出现比较综合性的管理规范。比如行政处罚,我国过去的行政处罚没有统一的规定,各行各业的行政处罚五花八门。无论是在处罚的设定,处罚的形式、条件、内容及处罚的程序等都差别较大,这种巨大的差异往往破坏了行政处罚的实际效果,失去了处罚的警戒作用而使之成为某些执法者作为整人或敛财的工具。形势的发展要求以一些共同的规则来统一各行各业的行政处罚。这就导致了行政处罚法的产生。目前我国的行政立法在不断加强。近年通过的重要法律有《行政许可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公务员法》等,正在起草或讨论修改的有行政程序法、行政强制法等。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等的法律解释也时有颁布。一些落后于形势不切实际的法律法规也不断被废止。面向公共管理硕士,作为—个行政法的教师如果不经常注意这些信息或动向,讲课内容不仅跟不上形势的需要,而且有可能向学生传授了被废止的法律内容而误导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根据新的法律法规及时更新讲课内容,还要有些超前的眼光,向学生传递最新的立法动态,引导学生思考新的法律问题,开拓学生的目光和思维。

(三)以案例阐述理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仅从理论到理论,特别容易枯燥,尤其像行政法这种应用性很强的法学课程。它要求教师在面向公共管理硕士教学中,尽可能地多运用生活中的案例,以案例阐释法理。一般而言,任何一门课程的讲授都不应该脱离现实而空讲抽象枯燥的理论。但在学科的设置上基础理论与应用法学的确有所不同。基础理论侧重于法学的基本理论,国家与法的起源、发展和一般规律、原则等,与现实生活有联系但远不如应用法学更直接。行政法作为应用学科,与任何单位或个人都有紧密的联系。因此,行政法的实际例子俯拾即是。比如某校桃子树繁多,每到春天收获季节,往往硕果累累,令人垂涎。有一年学校某部门为了防止有人私摘桃子,竟打出告示:摘果一个罚款十元。针对这种现象,笔者上课时就可将此规定拿给学生讨论,让学生根据行政法的原理分析学校是否有权规定对私摘桃子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这虽然是一个很简单的事例,但涉及很多行政法的原理,如行政处罚的设定、行政处罚的主体、处罚的对象、处罚的形式、处罚的救济等,都可联系起来进行探讨。又如在学校中,学生与学校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学校对学生进行管理,行使的是什么权力,学校能否作为行政主体,如果学生对学校的某种管理行为不服,能否把学校作为行政诉讼的被告推上法庭等,这些都是我们身边的实际问题,学生对此会很感兴趣。把日常生活的实际例子融合到教学当中,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又可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也需要掌握一定的限度。讲案例首先要介绍案情,或者用投影字幕等打出来让学生看清楚,引导学生围绕焦点问题进行思考,需要给一定的时间,如果案例讲得太多就必然会影响到讲课的进度。因此,需要注意几点:第一,所讲案例必须精选,其中无关紧要的一些过程可省略以节省时间。第二,案例要紧扣讲课内容,为了说明某个问题选用案例是为了帮助理解。不要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第三,为了把握时间,对学生的讨论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

同时。公共管理硕士大多为在职学习。都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其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学生不只是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更应当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践者。活动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必须让学生亲身参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从课程的定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均应以学生的需求为牵引。笔者在教学中的许多问题设计都是由学生提出并提供资料的,如2004年长沙市围绕摩托车通行问题引发的两起诉讼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恰好在学的两名学生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事件的处理。将这类案件直接引入教学并以此为契机分析讨论交通管理中的相关行政法问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又如2003年湖南省公安厅的两位同学将其工作中遇到的机动车号牌是否应当公开拍卖的问题提交课堂,老师为此专门组织了一次模拟听证会,也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考试环节也可以通过学生更多的参与来促进教学内容的吸收。如通过指定特定事件或主题让学生收集准备资料,课堂现场出题的方式进行考核,更进一步地促使学生关注和思考教学内容,近年来已成为MPA行政法教学中常用的考试方式之一。第二。应当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并不回答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甚至不应当提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例如需要搜集哪一类资料,从何处获取有关的信息资料,以及现实中专家解决类似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更清晰地梳理和提供发生问题的情境,更加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对教师的理论分析及知识整合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学生的参与应当是开放的。MPA学生有各自的学科专业背景,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客观上具有多元的观察问题的视角,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可以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包括教师对当前问题的理解。学习的讨论与交流既可以在一定的场合内进行,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讨论人员既可以是学员、任课教师,又可以是对问题感兴趣的其他人,包括在该领域有一定研究的学者或实际工作者。

(四)要关注国外行政法教学资源,做到“外为中用”。要善于进行横向比较,使学生加深对我国行政法的认识。国外的行政法学研究起步较早,在我国多数人还不知行政法学为何物时,国外学者已作了大量的研究。如法国,被称为行政法的母国,虽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但有关行政法的应用和研究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国行政立法和法学研究方面大量借鉴了外国的行政法理论和实践,并从中探求适合我国国情的东西。虽然行政法学是以我国的行政法学理论和实践为主,不可能花太多的时间去讲太多国外的高深理论,但在讲课当中适当插入一些外国的知识会收到不同的效果,也可使学生扩大知识面。比如讲行政诉讼制度时,让学生知道法国是在行政系统设立专门的行政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与我国在普通法院内设立专门的行政审判庭审理行政案件就有很大的不同。在讲行政复议制度时,也让学生知道复议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称谓,我国台湾就不叫行政复议而称诉愿。在讲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时。也应让学生知道这两个概念在国外会有根本不同的内涵。我国的行政处罚法规定行政机关在作出处罚前有告知的义务,相对人有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而日本国的行政法也有类似的苦情处理制度。总之,穿插地讲一些外国的行政法律制度和知识,既可扩大学生知识面,又可启发学生的思维。

三、结语

在中国现代化的征途中,宪政与法治将是必不可缺的治国方略。而政府行政行为的法治化。又是现代化中国最基本的表征,行政行为的法治化又依赖于公务员的法律素质,因此,肩负此种使命的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就任重道远。虽然任务艰巨,但并不代表无法逾越,只要我们在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过程中,尊重行政法学的性质和其规律,作为行政法学教师,我们就一定能培养出符合共和国发展所需要的具有现代行政法素质的高级管理人才。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护理学基础》是高等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实训教学是培养护理人员职业素质的关键环节,因此需探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新模式,以进一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混合式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综合运用面对面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合理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基于此应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此教学模式所包含的要素有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实训教师队伍、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这三个因素是构建此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但对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还需结合课程特点进一步探讨完善。

【关键词】实训教学 混合式学习 素质培养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医学模式与健康理念的转變,人们对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担负着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及减轻痛苦的重要职责。为此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护理人才是现代社会赋予高等护理教育更高地要求。而《护理学基础》是高等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知识之间的桥梁,又是护理学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桥梁,是护生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是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也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及提高护理质量的保证。其中《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是学生学习护理操作技能的过程,也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技术操作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培养学生职业情感、专业素质的关键。目前《护理学基础》实训课教学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延用传统的“三步法”即:教师示教、学生模仿回示、操作练习教师指导。教学方法单一,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思考,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护士角色的预转化。近年来,混合式学习已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热点,并且在国内外护理教育领域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均有一定的研究与应用,在学校实践教学方面:有学者在护理实践中研究发现,学生在混合式学习中增强了思考能力,改进了解决问题能力,锻炼了决策能力,同时引发其对于实践的反思,有助于学生提升对护理价值的认知。我国学者认为,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uning)是把传统的面对面课堂学习和网络学习两种方式相结合,融合其各自的优势,既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还体现了自学和协作学习的混合,离线学习和在线学习的混合等。从本质上讲,混合式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依据学习者的各种需求、特点、动机和意愿,综合运用面对面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合理设计与实施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基于此应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以下笔者对构建《护理学基础》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实训教学中,往往是以教师为主体,在学生需求方面的考虑存在着不足,使学生围绕着教师自认为合理的教学模式转,使学生只是继承,缺乏主动参与意识,阻碍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逐渐变得无所求、无所望。最终导致学生实践技能素质低下。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将以教师为中心、主体的观念向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主体的观念转变。尊重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激发学生创造力、想象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理解能力、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二、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实训教师队伍

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实训教师要有崇高的职业精神,以身做责,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二是专业化的实训教师队伍既要有专职教师,还应有临床医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以使护理实训教学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三是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还要具有嫻熟的护理技术;四是要不断学习掌握网络教学相关的知识与技能,搭建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网络教学平台,以使学生网络化的学习真正起到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五是要注重对实训教师的培训,定期参加学术交流、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学习先进的护理理念、理论及技术。为培养高质量护理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

1.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与完善

网络教学平台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的重要依托,基于网络的混合式学习能够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和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利于护理学生将实训课堂与课后练习整合起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这就需要网络教学平台应具有丰富的实训教学资源以辅助学生学习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如护理技术操作指导、最新护理技术实训教学视频,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标准,相关护理技术的发展信息等。

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学生进行实训课学习过程中,针对所学习的比较简单的项目,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课前登录网络教学平台观看操作视频,然后利用课余时间到实训室进行自主开放练习操作,嘱学生将在自主练习时遇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课前向教师反映,教师在上实训课时先对学生自主练习的操作整体上进行检验,然后将大家遇到的问题帮助解决。这样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在护理学基础技术操作中的每个环节应用了哪些相关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去主动的思考问题,锻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此外还可建立网络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模式,利用实训室先进的录播系统,学生录制自已的操作视频,观摩自已技术操作并进行自我评价,提高其练习技术操作的积极性。

构建《护理学基础》混合式实训教学模式,是现代社会对培养高等护理人才的需要,此模式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已的学习需求,进行学习的计划与安排,教师辅助学生学习,引领学生思考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因此,此模式对提高学生《护理学基础》实训课学习效果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对基于网络的混合式教学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还需结合课程特点进一步探讨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慧敏.《护理学基础》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改进方法初探[J]. 护理实践与研院究,2009,6(11):83-84.

[2]殷海燕,王爱红,刘月仙,等.混合式学习应用于“护理学基础”教学的效果评价[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2):76-78.

[3]王恒,于方,刘月仙,等.混合式学习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进展[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30(23):76-78.

[4]何克.从Blending leau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 电化教育研究,2004,3(1):1-6.

[5]张玲.混合式学习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与职业,2010,(20):142-143.

作者简介:王艳华(1963-),女,长春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授,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护理理论与实践。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2014年年初,经黑龙江省学位委员会批准,我校应用心理获批专业硕士点。

1.佳木斯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介绍

佳木斯大学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授权点下设四个研究方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社区心理服务。主要开设普通心理学专题、心理学史专题、心理学原著选读、社会心理学专题、管理心理学专题、临床心理学专题、发展心理学专题、高级心理统计与测量、积极心理学专题、社区心理学专题、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格心理学研究等课程。

2.佳木斯大学应用心理硕士导师介绍:

应用心理专业硕士点负责人刘凤林教授,1965年出生,现任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 杨广柱副教授,1972年出生,硕士,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教研室主任,黑龙江省心理学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应用心理学会理事,佳木斯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

耿希峰副教授,1972年出生,硕士,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黑龙江省心理学会理事、黑龙江省应用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儿童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李莉副教授,1972年出生,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内隐知识、学校心理学,专长于青少年心理咨询与辅导、学习困难的诊断与教育策略等。

佳木斯大学心理学学科所属的心理研究与实验中心设有心理学基础实验室、应用心理学实验室、心理统计与测量实验室、心理与行为训练室、生物反馈治疗室、团体心理训练室、投射技术与沙盘游戏治疗室、认知疗法实验室、催眠与放松治疗室等教学、研究与应用专业实验室。

心理学硕士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现状;进展;建议

一、 引言

自2007年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以来,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与发展。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于2007年发布的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以下简称《培养方案》)中規定MTI学位论文可采用项目、实验报告、研究论文三种形式,近年来学者提出了五种写作形式。2013年教指委发布的《培养方案》修订版,规定MTI学位论文可采用翻译实践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翻译实习报告四种形式,本项目组对2012至2017年翻译硕士毕业论文进行了收集整理,并通过对其写作语言、方向、形式及理论应用等方面的分析,展现MTI学位论文近六年取得的进步以及仍存在的问题,探讨其解决方案。

二、 研究内容

本研究以2012年到2017年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为基础,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简称CNKI)数据库博硕士论文库内通过高级检索的方法,选取哲学与人文科学,社会科学I辑和社会科学II辑学科领域,检索全文字段为翻译硕士并含毕业论文的相关文章,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月31日。至检索截止日,CNKI收录2012年到2017年相关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共937篇,剔除学位不符(如博士毕业论文),专业不符(如公共管理、英语语言文学等专业)及语言领域不符(如俄语、日语翻译硕士等专业)论文共213篇,最终符合小组研究课题的毕业论文共计724篇。其中2012年46篇,2013年149篇,2014年235篇,2015年47篇,2016年83篇,2017年164篇。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来考察英语翻译硕士专业目前已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调查和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的写作语言、写作方向、写作形式和理论应用。

三、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了调查法、计量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法是指本文通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教执委官网等信息源收集掌握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相关材料和数据;计量统计法是指对整理后的毕业论文所涉及的写作语言、写作方法、写作形式以及理论应用等项目做表格化处理及统计;对比分析法即将本研究的结果与前人的研究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已取得的进步与仍然存在的问题。

四、 研究结果

通过对724篇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分类整理,对其写作语言、写作方向、写作形式及理论应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果。

(一) 写作语言

教指委于2013年12月26日发布的《培养方案》(修订版)中指出,“无论采用何种论文写作形式,学位论文都需用外语撰写”。本项目组收集到的724篇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中文论文共计595篇(占82%),英文论文共129篇(占18%)。由此可见,翻译硕士毕业论文更多采用中文撰写,这与教指委提出的培养方案不符。本项目组调查发现,在大多数学校对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写作语言的要求并不明确的情况下,学生多采用中文撰写,因为母语表达更清晰准确,同时也便于导师指导论文。这反映出翻译硕士专业目前发展现状与预期设想存在差异。翻译硕士作为一个新兴专业亟待不断发展进步。

(二) 写作方向

翻译有笔译、口译之分。在某种程度上,口译员比笔译员要求更高,所以在短时间内培养出高级口译人才比较困难。从学校来看,设立口译专业要求老师不仅需要具有本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必须具有较强的从事本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然而随着我国 MTI 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具有翻译硕士师资资格的教师出现严重缺口。本研究小组的调查数据显示,研究收集到的724篇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口译论文共计193篇(占26.7%),笔译论文共531篇(占73.3%),这一数量差异可在以上分析中得到一定解释。但从目前翻译市场需求来看,国内紧缺会议口译、法庭口译、商务口译、联络陪同口译,口译专业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三) 写作形式

笔者参照翻译硕士学位论文五种写作形式,即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及翻译研究论文,对收集到的论文进行整理归纳,有以下发现:

虽然有五种写作形式可供翻译硕士选择,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具有较明显的趋同性。由表可知,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形式以翻译实践报告为主,即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非文学文体为主的实务翻译,根据译文就翻译问题写出研究报告。其数量占总论文数量的77.20%。相较于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翻译实践报告类型论文的占比大幅度提升。第一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15所试点高校的381篇MTI学位论文中,翻译实践报告类论文占总论文数量的33.9%。翻译实践报告占比的提高体现出MTI的培养目标逐步侧重于翻译实战练习和翻译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次,翻译论文研究是指选择翻译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中该形式论文共有252篇,占总论文数量的66.1%,是首批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数量最多的论文形式。据本项目组统计,近六年翻译论文研究数量呈较明显下降趋势,占总论文数量的 18.65%,是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第二大形式。翻译论文研究几乎沿袭翻译学术型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并未很好体现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虽然近年来数量有所下降,但却成为第二大选择形式。这一方面是翻译论文研究其操作难度相对较小;另一方面可能还受到高院校教学模式影响,还没有完全从学术型硕士成功转向应用型专硕。

2013年12月发行的《培养方案》修订版新增翻译实习报告这一写作形式,要求学生主要针对项目经理、项目译员和项目审校这三个重要翻译岗位,在导师的指导下进入翻译企业,进行为期3~6个月的顶岗实习并写出实习报告。但近六年来这一形式的论文数量仅占总数的0.83%。本项目小组调查发现2012年出版的《全国翻译专业学位(MTI)系列教材:MTI毕业论文写作指南》(以下简称《写作指南》)中并未给出实习报告的写作参考模板。因此,笔者建议教指委提供或者相关指定系列教材应该给出实习报告的具体参照模板,从而使毕业论文的选择更多样化。

翻译实验报告是指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就口译或笔译的某个环节展开实验,并就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写出实验报告。该写作形式比例最小,占0.28%。本项目组调查统计的724篇毕業论文中仅2篇采用翻译实验报告的形式,由此可见大家仍熟悉传统的思辨型的阐述方法,缺少提出假设并用数据验证假设的综合能力。因此本项目组建议翻译硕士在《写作指南》提供这类写作模板的情况下勇于选择翻译实验报告,做出尝试与创新。

整体来看,从2012~2017年,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逐步明确体现该论文的写作形式,尤其是2016年,83篇毕业论文中有63篇论文(占比75.9%)直接在题目中明确指出其写作形式。而在2012年只有19.6%的毕业论文在题目中明确指出其写作形式。由此可见翻译硕士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形式的认识与区分更加清晰。

(四) 理论应用

笔者根据论文中理论运用方式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分为四类,即题目类、目录类、参考文献类及无理论类。题目类即题目中指明论文所用指导理论,例如《从目的论看……的处理策略》,此类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共有104篇,占比 14.4%;目录类即目录包含论文所用理论,此类论文有256篇,占比35.4%;参考文献类即仅通过参考文献中的书籍、著作表明论文引用的相关理论,此类论文共有295篇,占比 40.7%;无理论类即论文在标题、目录以及参考文献中都没有显示应用任何理论,此类论文共有69篇,占比9.5%。通过数据,笔者得出参考文献类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占比最多,其次是目录类和题目类,无理论类论文占比最少。这表明,大部分翻译硕士毕业论文都有相关理论指导,翻译硕士普遍具有理论指导论文写作的意识,但是实际上仍有近一半论文并没有运用理论系统指导论文写作,仅通过参考文献零散引用理论。

据计量统计分析,笔者发现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中口译笔译应用理论各有侧重。其中,笔译论文中应用较多的翻译理论有:目的论、功能对等理论、文本类型理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归化异化理论、信达雅原则等。此外,翻译硕士毕业论文也常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相结合。例如,与语言学中的顺应论、符号学、关联论、语境、主述位结构和会话含义结合;与文学中的体裁分析理论,生态学视角相结合;与美学结合等。口译论文中主要应用的理论是释意理论和图式理论。

在题目类和目录类中明确指出运用理论的翻译硕士毕业论文共有360篇,其中笔译有288篇,口译有72篇。在笔译相关论文中,目的论应用最多,占比31.9%;功能对等理论次之,占比31.3%;文本类型理论较多,占比12.2%。在口译相关论文中,释意理论应用最为广泛,占比48.6%。这反映出,翻译硕士在毕业论文中所选用的理论具有趋同性和集中性,多为国内外广泛研究和应用的理论。

五、 结语

通过此次调查研究,笔者发现,随着MTI的不断发展,翻译硕士对毕业论文写作形式的认识与区分更加清晰。同时还有以下发现:1. 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用中文撰写的占多数,写作语言整体上与教指委的要求不符;2. 写作方向以笔译为主,口译专业发展任重道远,高级口译人才供不应求;3. 写作形式以翻译实践报告为主,具有趋同性;4. 理论指导论文写作的意识逐渐增强,但所用理论仍具有集中性、趋同性。针对以上现象,本项目组提出以下建议:(1)高校应在坚持指导性方案的同时,根据学校教育资源优势和特色适当调整培养方案,体现各自办学优势和特色;(2)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充分利用行业教育资源,外聘来自企业、出版社等翻译行业中具有较高学识水平和丰富翻译经验的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师,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团队;(3)针对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不同写作形式给出相应的参考模板,并建立优秀论文数据库,为翻译硕士创新论文写作形式提供参考与借鉴;(4)翻译硕士在注重翻译实际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相关翻译理论的学习,以便更好地运用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转发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学位办〔2007〕78号,2007-12-10.

[2]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性培养方案(2011年8月修订),2013-12-26.

[3]张璐.MTI人才培养的困境与现实路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103-105.

[4]穆雷,邹兵,杨冬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参考模板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4):24-30.

[5]穆雷,邹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1(5):40.

作者简介:

丁梦丽,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于雨,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史红霞,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韩诗禹,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大学心理健康论文下一篇: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