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

2023-04-04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从市场导向的角度去分析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形势,并针对现目前心理学专业就业存在问题提出解决的参考措施。本文主要通过四个就业渠道去阐述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形势。

关键词: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市场导向

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社会对于心理学人才的需求是很大的。但是对市场的调查发现心理学专业学生就业率并不高。本文从几个方面来分析心理学专业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

(一)社会就业

心理学专业本来就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的专业,心理学这门学科从最开始的学院研究到市场需求一直在不断的发展。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心理学的就业形势:首先市场对于心理学专业的需求度是比较高的,各行各业都有心理学的应用需求,例如医院、金融、教育等行业以及人力资源、思想政治教育等职位都有对心理学不同程度的需求。心理学专业的市场就业渠道在国家的重视下慢慢拓宽,最开始是我国大中型的企业开始重视心理学的应用,并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建设,伴随着人力资源工作的精细化和专业化发展,很多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公司成立,也为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提供了更多就业的岗位。心理学专业除了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外,在医院领域的发展也不容小觑,心理学在医疗领域已经不仅仅限于精神类疾病的治疗。随着社会的快速的进步和发展,学生群体、社会人士等在面对压力无法得到排解的时候,都非常需要进行心理治疗。所以,心理咨询也是心理学专业就業的主趋势之一,大量的私人心理咨询室伴随着市场需求的建立,需求大量的人才参与建设,也促进整个社会心理学社会应用的发展[1]。

(二)学院就业

伴随着心理学专业在我国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于心理学建设的重视,各大学校也纷纷开设心理学课程,但由于心理学专业在每个学校的建立时间投入精力的不同,各个学校的专业发展方向也不一样。毕业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把控能力、进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就业前景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别。国家最开始对于心理学专业的重视主要是为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早期心理学专业就业的主要渠道也是学校就业,心理学专业毕业的人才被引进到各大学校,参与学院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但是随着我国高校心理学学科建设的高速发展,开设的专业面越来越广,分科也越来越详细,培养的人才类型更加复杂,学校就业已经不能充分吸收各个心理学专业的人才了。虽然,还是有很多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把就业的方向聚焦在学校,但是学校的就业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了[2]。

二、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就业达到饱和

曾经心理学专业就业的主要方向就是学校,进入到学校就业,参与建设中小学生的健康心理课程。随着心理学专业的发展,开始有大批的学生选择报考心理学专业,每年也会有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毕业,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就业已经不能满足心理学专业就业了,学校所需的心理学专业人才也基本达到饱和。另外,虽然,国家对于心理学进入中小学教学非常重视,也鼓励学校从高校引进专业的心理学人才来担任学校心理健康课程的老师,但是每个学校的教育资源、教育条件不尽相同,很多的学校为了减少教育成本,宁愿派本校老师进入高校学习培训也不愿意从高校直接聘用人才。同样的情况在国家单位也有出现,单位内部的人才培养也减少了心理学专业毕业人才的就业岗位。学校、事业单位的就业岗位减少,使心理学专业毕业进入到学校以及事业单位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大量的心理学专业人才需要重新审视心理学的就业前景以及就业渠道。

(二)企业和心理学专业融入度较低

大中小型企业开始慢慢成为心理学专业就业的主要形势。心理学专业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在各行各业都有其发挥的价值,所以,心理学的就业方向其实可以面向所有行业。但是,针对于心理学专业在企业的就业情况研究发现,很多的企业对心理学专业毕业学生的能力有质疑。很多学生在进入岗位之后一时半会适应不了,发挥不了专业的优势;另外,心理学本科毕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职业能力结构很简单,很难适应企业一些专业性岗位,例如人才测评、人力资源建设等等。而职业能力结构较为完善的研究生职业范围相对狭窄,即使在学校期间跟着导师做过一些实践工作,但真正进入社会之后,就业面相对还是狭窄。而且,很多的研究生主攻的方向是心理学研究,去到企业任职企业高管,一时半会很难实现从研究学问到实践应用的转换。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虽然企业对心理学人才求贤若渴,但由于学校教育专业限制,导致专业不对口,所以企业与人才出现了大量的空缺,短时间内无法修复。

(三)医疗领域就业要求高

心理学专业的主要就业渠道还有医疗领域,心理咨询以及精神疾病治疗等都需要大量的心理学专业毕业生。随着社会大众对心理学的认知提高,心理咨询作为新兴的行业发展得越来越好,所以,对于专业的心理学人才的需求也很大。当然从事心理咨询以及精神疾病治疗等行业,对心理学专业要求非常高,大部分本科毕业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无法胜任此类工作,而研究生也需要大量实践之后才可以胜任。此问题反映了我国高校心理学专业教育问题,很多的学院开设心理学专业,但不具备所需的教学资源,教学范围狭窄;忽视学生实践作用。医疗行业很难找到与之相比配的人才[3]。

(四)心理学专业创业艰辛

心理学就业主要的几个渠道,学校和事业单位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才饱和,还有单位内部的计划减少人才的需求;而企业与心理学人才专业不对口;还有医疗领域到专业要求很高。在这些渠道碰壁的学生也会尝试自主创业这个渠道,学生可以开设私人的心理咨询室或者家庭教育机构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等等。但是创业对社会环境的依赖度很高,我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大一点的城市对心理学的认知度比较高了,但是还是有大部分地区对心理学的认知存在偏差。接触度不够,甚至有误会和排斥,所以很多尝试自主创业的心理学专业学生最后以失败告终,而一些存活下来的经营状况也是举步维艰。

三、以市场为导向,改善心理学就业渠道的措施

(一)定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针对于心理学专业的主要就业渠道之一的学校就业,很多高校专门开设了心理教育等专业学科,但是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想要进入学校工作除了心理学知识过硬,还需要有一定基础的教学能力,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在心理学教学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心理学研究能力,忽略了学生参加工作之后所需的教学能力以及对于学校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多学校在招聘心理学教育专业人才之后,发生与岗位匹配度不高,还不如学校内部的老师外出学习培训。所以各大高校在开始针对于学校教育的专业课程时,一定要开始相应的职业能力培训课程,并且注重学生在校期间的实践工作,让学生毕业之后踏上工作岗位可以尽快适应。

(二)在校期间重视学生综合职能提升

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就业面其实是相当广泛的,很多企业都需要应用心理学人才,但是很多学校只重视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知识研究,忽视了应用心理学与社会企业建立练习的职业能力培养,导致心理学专业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对口。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在校期间就应该开设与社会契合度高的课程,例如与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等相关专业的契合。另外,在校期间的实践工作也非常重要,高校可以和企业建立联系,组织在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提前熟悉企业的工作内容和流程,让学生明白之后工作应该具备怎样的职业技能,从而让学生毕业之后更具有社会竞争力,进入到企业之后也能快速适应企业环境。

(三)学校推进就业指导

针对于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大部分学生的可塑造能力是很强的,但是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对社会缺乏了解,单纯从专业的角度求职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所以学校应该积极的推进与就业办的合作,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引导学生重视对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在寻找工作的时候可以全方位考虑自身的优势和企业所需人才的匹配度,以及哪些方面可以增加被录用的几率等等。例如,对专业要求很高的医疗领域,对于专业要求以外也需要细心、耐心、学习能力强等能力,具备这些能力也可以彌补专业能力不足问题。

(四)建立创业教学平台

高校培养人才,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投入社会服务大众,所以,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可以加强对社会的联系,定向性培养人才;另外,学校也可以为学生开设创业奖学金,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尝试创业,熟悉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为之后毕业选择就业还是创业提供参考,这也不失为一种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的投入精力参加社会实践,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综上所述,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的就业渠道有学校、事业单位;各大企业内部岗位、医疗行业以及自主创业,逐一分析下来,每个就业渠道或多或少都会存在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对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崔澜骞.对市场导向下心理学专业就业形势的几点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27):109-110.

[2]仲飞成.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现状及路径选择[J].内蒙古教育,2018(14):40-41.

[3]庞楠,王成刚,张秀军.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6(32):42-43.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时期都存在重合。可以说,机能主义不仅是心理学发展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搭建起了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本文从机能主义心理学对构造主义理论的批判性继承、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机能主义心理学向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转变三个方面来论述机能主义在心理学史上的过渡作用。

关键词:机能主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过渡作用

从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对立竞争,再到后来的繁盛,最后到渐渐转变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在适应美国时代发展阶段后,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隐入新兴的行为主义背后,成为心理学史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心理学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基石。可以说,机能主义是沟通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一座桥梁,其过渡作用不仅体现在战胜了构造主义,并在竞争发展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了机能主义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还体现在其克服自身缺陷与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行为主义靠近,催生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其过渡作用同时也使得机能主义成为美国心理学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一、机能主义心理学对构造主义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构造主义心理学与机能主义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对立,主要因二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产生分歧。构造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资料,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从中找到意识的组成部分及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而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意识是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机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虽然其在心理学史发展过程中是与构造主义对立的流派,但在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詹姆士,同时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机能主义的先驱、APA的创始人——霍尔则创建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哥伦比亚大学机能心理学的奠基人——卡特尔则重视运用心理测量来研究个体差异。可以说,机能主义继承了构造主义在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内容,并促成了实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当时的实验心理学发展虽然在当今看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但其依旧为心理学的科学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下的实验心理学仍是心理学最为重要的分支和研究方向之一。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共同完成了实验心理学的创立与初步的体系框架与理论构建。可以说,实验心理学乃构造主义心理学理论之精华,而机能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这种精华,使得心理学这个学科的整体框架更加充实,有利于心理学的持续发展与不断进步。

机能主义在汲取构造主义心理学精华的同时,撇去了其糟粕。构造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缺陷包括三点【1】:一是研究领域过于狭隘;二是研究方法过于单一,过于倚重内省;三是反对应用心理学。而机能主义的理论解决了这三个弊端,由此与构造主义形成对立并最终超越构造主义。

首先,构造主义局限于实验室的研究不符合美国社会对人们具有适应环境、发挥个人才能的要求,正是因為美国作为一个新型民族所具有的开拓进取、讲究实际功用的精神使得机能主义学派在美国诞生并繁盛【2】。从仅仅强调实验室中的研究到强调实验的功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展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机能主义的兴起不仅是美国社会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心理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其对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有利的引导作用。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多样研究方法的采用。例如,詹姆士虽反对内省法,但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配合需要兼行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调查法等;而卡尔也主张心理学要采用多元方法(包括内省法),并指出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强调要相互补充。由此可见,机能主义不仅使心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同时也将多种实验方法合理兼用,这对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强化了心理学这个学科的科学性。最后,机能主义的兴起推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詹姆士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中心主张集中体现为实用主义,而实用主义则为应用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卡特尔则突出个体差异研究和心理测量的方法,从应用心理学的层面推动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机能主义从诞生到繁盛,在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对立式竞争的过程中占据时代优势,为之后心理学主流观念向行为主义发生转变奠定了基础。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广义上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以詹姆士为代表的早期机能主义时期和以卡特尔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大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而狭义上的机能主义——芝加哥大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则以杜威(早期)、安吉尔(中期)和卡尔(晚期)为代表。在机能主义心理学为主导学派期间,机能主义不断发展并进行自我完善,为心理学从构造主义过渡到行为主义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起初侧重于纯主观研究,后来转向客观研究,这是机能主义从构造主义倾向渐渐转变为行为主义倾向的一种隐性趋势。这种转变是发生在以机能主义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的自我转变,但这种转变同时也是历史性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理论内容上看,杜威为美国狭义的机能主义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而安吉尔更加明确而系统地提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张,卡尔则为美国心理学走向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极端——只研究行为、完全抛开对心理构造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芝加哥大学机能主义的内部发展使心理学的研究逐渐向科学靠近,同时也完成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方向的转变,使得心理学进一步向行为主义靠近。而从芝加哥学派向哥伦比亚学派的转变,是从心灵主义心理学到客观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从主观主义的内省转向倾向客观主义的实验研究的一个过渡。【3】

机能主义自身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是机能主义从与构造主义的对立渐渐走向极端的过程,同时也是行为主义理论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派诞生的过程。机能主义的理论倾向一步步偏离主观走向完全客观,这种内部转变也是行为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之一。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向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转变

机能主义虽已弥补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弊端,成为了当时较为先进并且被广为接受的理论,但机能主义仍存在较多弊端。如同构造主义向机能主义转变的方式类似,从机能主义转变为行为主义,同样也是一个汲取精华,去除糟粕的过程。

在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后期,行为主义理论就初显苗头:卡特尔对内省和意识的不重视为机能主义过渡到行为主义创造了条件;卡尔指出心理活动是以适应性行为表现出来的,标志着机能主义开始过渡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在机能主义的基础上对理论和研究的客观性进行了继承甚至强化,即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与科学化色彩更加明显。可以说,行为主义的诞生是为了弥补机能主义的缺陷(包括对进化论的片面理解以及自身机能观的矛盾)而发生理论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因如此,行为主义成为替代机能主义的下一个主流学派。正如黎黑所言:“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灵具有适应功用,但同时他们却未能跳出19世纪那陈腐的形而上学的局限而持严格的身心平行论,由此引起一个矛盾。华生正是利用这个矛盾而建立行为主义的。”【4】

能够发现理论漏洞,就能够及时提出与之相对的合理解释,这种形式就等同于现今的心理学界采用的“同行评审”,这是一个学科不断进步的有效方式,能够保证学科理论在更新换代中是不断革新完善的,同时也像“自然选择”一样是能够促进社会群体和时代进步的。行为主义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发展的需要,更因为行为主义是机能主义这种具有明显折中主义倾向学派发展的必然结果。

机能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中从构造主义转变为行为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这同时还包含着机能主义内部的发展过程。机能主义的折中主义倾向使其具有较为明显的过渡性质,而如此的过渡性也使機能主义成为美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机能主义的过渡作用,不仅使传统的构造主义逐渐被新兴的、满足时代需求的行为主义所替代,同时完成了心理学史上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这是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关键的一次心理学概念与体系的革命之一,机能主义的过渡作用使得心理学能够在适应社会与时代需求的同时,实现心理学学派革新的一个和平转变。机能主义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各个不同时期的学派在这个时期先后交汇整合,却始终井然有序。机能主义使各个学派之间实现了良性的竞争与阶段性的批判继承,同时也将心理学的发展过渡到一个新的高度。心理学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进步,最终成为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群.实用主义影响下的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70.

[3]朱海燕,张锋.机能主义心理学:从芝加哥学派到哥伦比亚学派[J].楚雄师专学报.,2001(02).

[4]Leahey,T,H.A history of psychology∶main currents in psvchological thought,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0:375.

作者简介:江晖(1975-),女(汉族),福建省莆田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学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北京四合院是北方建筑的杰出代表性建筑群,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住宅建筑形式,更多代表的是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底蕴的见证。本文从环境心理学的几个角度对北京四合院进行探讨:窗在北京四合院环境心理学中的运用;风水学在四合院中的运用;四合院的伦理等级制度;北京四合院绿植覆盖的寓意,从世代传承文化发展的脉络对北京四合院建筑心理进行理论的布局分析。

关键词:北京四合院;风水;窗;绿植

1、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北京四合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建筑史中留下了重要的一笔,早在3000多年前出现了以合院建筑形式为主的房屋,形成了现在四合院建筑,到明清时期四合院建筑逐渐发展成熟,新中国成立后,四合院沦为大杂院。在古代,四合院是满足一家人生活居住的需要,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技术的创新应用到工业生产生活之中,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提升,在人们享受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给大家带来的物质、精神的需求的同时,不同的社会问题也逐步显而易见,四合院存在几千年是有着沉厚的历史底蕴和适合居住的依据。

2、窗在北京四合院中心理学的运用

北京四合院的窗从最初的单一制作发展为琳琅满目的建造,从简单的构造到复杂的装饰的演变过程,窗最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装饰元素,从原始社会鱼纹图案的出现到现在富丽堂皇的各式各样的装饰纹样,在现代北京四合院建筑中窗的装饰已是必不可缺的元素,更加体现出现代北方建筑的味道,更加凸显了四合院文化和艺术魅力。

2.1 窗的文化象征意义装饰美

现代北京四合院窗在装饰美化四合院风景的效果上,令人赞叹不已,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将装饰运用到现代四合院窗建筑窗上,是人们对其文化灵魂追求的一部分。要将装饰适用于其中,更好的展现民族特色、更好地彰显文化艺术个性,首先应当适度了解传统纹样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点;其次,通过不断进行现代与传统的文化融合进行艺术另一层次的探究,可以更好体现北京四合院景色中窗的环境心理学。

3、风水学在四合院中的运用

北京四合院,突出一个“合”字,所谓四合院,就是由四面围墙围城一个盒子状的的民宅建筑,呈现出一个“口”字,四合院一般建造选址的建设是坐北朝南,北京四合院依中轴线对称建造房屋,中间是个庭院,有主房、厢房、倒座房、抄手游廊等组成,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房屋建造的东南方向,也就是八卦中的“巽”位,开在东南位的一般为普通居民,像王公大臣住的房屋的大门一般是开在中轴线上,东南方在风水学上定位“吉位”,进入四合院之后还有一个门叫垂花门,古代说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说的就是垂花门,垂花门在管制严禁保守的封建社会,女子不能随意外出游玩,垂花门是为了更好的保护了她们的隐私空间。

北京四合院的讲究北高南低,可以更好的排水,其次讲究出门是顺坡,如果出门胡同比院子高,如似登山,出门就走上坡路是一个不吉利的说法,像买家具,碗筷亦是双数。但是也有单数的,像正房为单数,一般为三间或者五间,因为三间中间的房间可以放在整个四合院的脊柱上,也就是中轴线上,这是院落重要的风水讲究,所以北京建四合院有句话“四六不成材”。

4、北京四合院的伦理等级制度

封建社会时期,长幼有序、尊卑有别,北京四合院也时刻遵循这一秩序安排住宿,在房屋的分配上是非常严格,正房阳光充足,位置条件优越的位置要给家里年龄最大的老爷和夫人居住,正方两侧的房间多作为卧室使用,中间堂屋为接待来客和亲戚之用,古代等级制度森严,在一夫多妻制的情况下,正室居住东房,次妻住在西方,同样厢房亦是如此,长子住在东厢房,次子住在西厢房,

北京四合院伦理观念不仅仅体现在同一家族中的房间分配上,同样是四合院有很多不同的讲究,就大门而说,金柱大门一般是官宦人家使用的大门,其次还有蛮子门、如意门、墙垣式门等等。

5、四合院绿植覆盖的寓意

空间是一个虚幻的词语,朦胧的概念,它包括了建筑物、门、窗、院落绿植等组成的空间。古人追求意境的深邃,文化的委婉展现,王公贵族喜欢景色中诗意的写照,于是出现了很多院落园林,由于追求自然,从而建造的时候设计师为了追求曲径通幽的景色意境,大多用绿植的不同的构造来进行修饰风景的不同变化观景效果和空间的层次感,绿植在四合院里有着重要的风水寓意,绿植主要有:松树、柏树、石榴、枣树等等,体现了四合院主人生活态度的积极向上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柿树有“事事如意”之意,也称“如意柿树”。柿子树不仅寓意吉祥,加上柿树上的柿子营养丰富,许多四合院也多喜种植柿树。因为枣树有\"北国佳木”之称,寓意“早生贵子”、“早富贵”等,所以很多的四合院中多有栽种枣树。

石榴树是人们最喜欢的绿化植物之一。石榴树花色为红色鲜艳,寓意红红火火,果实石榴籽多,寓意多子多福,石榴被人们视为吉祥物,所以北京的四合院里多喜欢栽种石榴树,故宫也栽种有很多的石榴树做盆景。石榴树一般被种植在住宅的正房窗前,是四合院内最常见的绿植。

6、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和高超世代传承的技艺在北京四合院窗中的建造、材料、图案等等得到了高度的体现,一些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和结合不仅体现了中国人们的审美观,还体现了中国五千年历史技艺的高深不同时代的环境心理学以及历史文化沉淀,可以看出北京四合院审美意蕴。北京四合院的建造理念也运用到不同建筑风格之中,更好的诠释了传统文化、建筑构造、北京四合院的环境心理学在装饰物和绿植中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更好的运用到现在社会生活,更加完善的服务于未来社会建筑装饰中,使其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运用。

参考文献:

[1] 陈刚.朱嘉广主编.胡同·四合院[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5:41.

[2] 张世英.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J].求是,,2007,(7):34-37,63.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丹麦.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林·弗朗西丝.人性场所—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 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5]田国行,李柏兴.园林景观发展刍议[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38(2):193-198.

[6]《中國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周超(1989.7.10),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山东省枣庄市),单位(山东服装职业学院),学历(201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对全国知网数据库2008—2017年收录的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3260篇核心文献数据进行科学计量与可视化分析,力图揭示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与发展进程。研究表明: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年发文数量呈波浪式前进;核心科研机构由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等构成,核心科研者以张力为、季浏、王斌等为代表,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各科研共同体成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提升各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热点时区呈现探索反思、拓展创新两个阶段,研究内容为心理训练、技能学习、社会适应、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活动、锻炼康复等。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知识图谱;前沿热点;发展趋势

DOI:10.15958/j.cnki.jywhlt.2020.01.019

The Analysis on Sport Psychology Research in China regarding Knowledge Mapping

ZHAO Ming1,2,SUN Wenfang2,HUANG Qing3

(1.Psychology Center,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China, 550025; 2.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430079; 3.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China, 430070)

Key words:sport psychology; mapping of knowledge; hotspots and frontier issues;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運动心理学是将心理学原理应用于运动或锻炼情景的科学,它研究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对运动成绩和锻炼效果的影响,同时也研究参与竞技和参与锻炼对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的影响[1]。长期以来,我国关于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多从竞技运动心理、体育教育心理、大众锻炼心理三个方向分别论述,随着研究对象的日益扩大,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三个研究方向之间的交叉渗透也越来越频繁。科学知识图谱作为计量学领域的新兴分支,是以知识域为研究对象,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2]。本文尝试以我国运动心理学现代研究领域2008至2017年共计10年间全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据库平台)收录的3260篇核心文献为研究对象,利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从年发文趋势、核心科研机构、核心科研者、研究前沿热点等层面进行可视化分析,描述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状况,探讨运动心理学研究方向和变化趋势,演绎运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为我国运动心理学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借鉴。

一、数据来源

以全国知网数据库(CNKI数据库平台)为依据进行数据的检索与收集。在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中,数据直接决定分析结果,所以本研究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如何使检索数据尽可能全面准确包含国内运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经过对

二、研究方法

采用基于JAVA平台的Cite SpaceⅢ可视化工具绘制科学知识图谱。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是由美国德克塞尔大学(Drexel University)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大连理工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陈超美研发,可将庞大的原始数据绘制为图形或图像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展示某学科知识领域在动态发展网络结构中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与突变现象,为清晰地认识和把握学科发展趋势提供支持[2]。

将经过预处理的3260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Ⅲ可视化分析软件,时间跨度设定为2008—2017年,时区分割(Time Slicing)设定为每年一个阶段,使用关键路径算法(Pathfinder)对机构(Institutions)、作者(Author)、关键词(

三、研究结果

(一)研究文献年发文趋势分析

由图1可知,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文献年发文数量呈波浪式前进,年平均发文量为326篇。10年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波峰出现于2008年(377篇),第二阶段波峰出现于2013年(347篇),2017年(283篇)因检索时间的原因,暂时未能全面准确反映该年实际发文量。探究出现波峰的原因,推测第一阶段波峰可能与2008年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举办相关联,第二阶段波峰可能与2013年第13届国际运动心理学大会在北京召开相关联,国际性的赛事和会议促进了学术的交流与繁荣,并以此为契机,推动了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向前发展。第二阶段相对于第一阶段年发文量呈显著下降态势,可能是因为核心期刊发行周期和期出刊数的调整,说明核心期刊对运动心理学研究成果质量要求提升,发文难度增大。

(二)科研共同体知识图谱分析

1.核心科研机构共现分析

网络节点(Node type)选择机构(Institution),设置适当阈值,得到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核心学术科研机构的共现网络图谱(图2)。其中,每个圆形节点代表一个核心科研机构,圆的大小与机构发文量成正比,圆的深浅代表不同年份,层次变化显示机构发文年代由远及近的演变,节点间的连线表示機构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连线的宽度代表机构间的合作程度[3]。对科研机构共现网络图谱进一步分析,如出现机构名称为同一学校(院)但下属单位不同者,将其按学校(院)统一合并,例如,机构名称为“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心理教研室”“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等统一合并为“北京体育大学”,统计出发文量排名前10位的核心学术科研机构(表1)。

从2008—2017年间核心科研机构的发文量来看,北京体育大学排名第1位,共发表运动心理学研究文献116篇;上海体育学院排名第2位,发文量为53篇;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排名第3位,发文量为50篇;接下来排名依次为武汉体育学院发文量39篇,北京师范大学体育运动学院发文量34篇,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34篇,扬州大学体育学院23篇,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22篇,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1篇,山西大学20篇。由核心科研机构发文量可以明显看出,北京体育大学在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占据核心领导地位,具备非常强的科研实力。

从核心科研机构的属性分析,共有体育院校3所,师范类院校体育学院(系)4所,综合类院校体育学院(系)2所和政府科研机构1所。从不同属性核心科研机构发文比重分析,体育类院校发表论文共计208篇,所占比重50.5%;师范类院校发表论文共计139篇,所占比重33.7%;综合型大学发表论文共计43篇,所占比重10.4%;政府科研机构发表论文22篇,所占比重5.3%。说明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对我国运动心理研究领域高度关注,承担了大量的相关科研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从科研机构的数量分析,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从事相关研究的机构共有227家,数量众多。从科研机构的关联情况分析,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共有138所科研机构存在关联。其中,最大的共现网络是由北京体育大学、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58家机构构建;第二大共现网络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浙江工业大学体军部、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45家机构构建;第三大共现网络是由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等33家机构构建;第四大共现网络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中科院心理研究所、河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大学体育学院等30家机构构建。从科研机构的地域分布分析,排名前4位的共现网络中两个位于华北地区,一个位于华东地区,一个位于华中地区,均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科研投入力度较大,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比较频繁;而东北、华南、西南、西北等地区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可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交流,加大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力度,缩小地域间的差异,促使我国运动心理学相关科研机构的均衡发展和合理布局。

2.核心科研者共现分析

科研者不断深入探索,开拓创新,是促进学科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网络节点(Node type)选择作者(Author),得到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核心科研者的共现网络图谱(图3)。其中,每个节点代表一个核心科研者,用不同大小与深度的字体标识,字体的大小与科研者的发文量成正比;字体间的连线表示科研者之间存在合作关系,连线的宽度代表科研者之间的合作程度,连线的深浅代表科研者的合作时间[4]。

从节点大小来看,排名第一位的是北京体育大学的张力为,其主要研究主题包括心理疲劳、自我观念;排名第二位的是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的季浏,其主要研究主题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等;排名第三位的是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王斌,其主要研究主题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接下来分别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张忠秋、香港体育学院姒刚彦、上海体育学院周成林、扬州大学体育学院颜军、华东师范大学体育健康学院杨剑、山西大学体育学院石岩、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殷恒婵等。从核心科研者职称、学历角度来看,普遍学历层次较高,大部分为高级职称,基本分布在高校和政府科研机构,这与核心科研机构属性分布特点完全一致,符合核心科研者分布在核心科研机构的原则[4]。核心科研者均为本科研机构的学术带头人,科研基础扎实,钻研能力强,是促进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发展的中坚力量。

从核心科研者的关联情况分析,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共有303位科研者存在合作关系。其中,最大合作团队以张力为为核心,包括张凯、李四化、姜媛、殷晓旺等,该团队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心理学基本理论、运动心理学发展趋势、运动疲劳、运动情绪、心理训练等;第二大合作团队由季浏、杨剑、孙开宏、刘微娜、李琳、刘晖等组成,主要研究领域为体育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学生或教师心理、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影响等;第三大合作团队由王斌、叶绿、刘炼、廖敏新等组成,主要研究领域为运动知觉、心理坚韧性、彩民购彩心理与行为等领域;另外,分别以张忠秋、顏军、姒刚彦等为核心的几个合作团队也较为突出。一般认为,科学产出与科学家之间的合作频次高度相关,高产出率与合作的高水平呈正相关[5]。当科研者之间的合作频次增加,其科研成果的署名人数随之增加,同时论文的被引用率和科研成果的影响力也会随之增高。从合作团队的成员构成来看,产生合作关系的科研者基本为同事或师生关系,研究方向也比较接近,通过团队合作交流有助于优势互补,相互协作,形成良好科研氛围,促进科研的不断深入开展。今后还可加强与母学科、交叉学科科研者的交流与合作,产出更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运动心理学研究前沿热点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检索文献中的关键词或主题词一般反映该文献的主体内容,如果在某研究领域的文献中相同关键词或主题词出现的频次较高,我们一般倾向于认为这些关键词或主题词可以反映该研究领域的热点内容[6]。网络节点(Node type)选择关键词(

图4中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反映出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节点。由图4可知,较大节点出现的频次依次为:心理健康279次,大学生202次,体育教学186次,体育锻炼101次,学校体育89次,影响因素81次,运动员77次,体育教育75次,体育活动70次,生活质量53次。基于以上统计结果表明,近10年我国运动心理学领域研究对象不断扩大,包含大学生、运动员、老年人、教师、青少年群体等;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大学生群体或老年人群体心理健康、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教学、心理健康影响因素、运动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和心理训练等[7]。这说明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里的科研者逐渐形成共识,运动回归以人为本,在以往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基础上,开始努力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尝试进一步提升其身心健康水平。

以往关于运动心理学的论述多从竞技、体育、大众锻炼三个方向分别论述,一般认为竞技运动心理的研究属于主流研究范畴,由图4节点的大小和层次演变可以明显看出,三个方向的发展并不均衡,大众锻炼心理学和体育教育心理学都得到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大众锻炼心理学近10年的发展非常迅猛,自2009年至今已举办五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2019年将在四川召开第六届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学术会议,彰显出“大众健身计划”推行的成果,也与目前“健康中国”的发展趋势相吻合[8]。

2.研究热点时区分析

时区分析可以更加直观清晰地反映运动心理学研究热点的动态演变过程。网络节点(Node type)选择关键词(

由图5还可知,运动心理学研究热点时区呈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探索反思阶段(2008—2013年),第二阶段为拓展创新阶段(2013—2017年),这与研究文献年发文趋势分布相符合。第一阶段的研究热点为心理训练、技能学习、社会适应、体育活动、体育教学过程;研究对象主要为运动员、大学生。第二阶段的研究热点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开始出现针对不同人群体育锻炼的研究,认知

心理研究不断增加,注重实验方法的改进;研究对象日益扩大,在原有基础上针对老年人、青少年、少数民族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9]。据此可知,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在发展演变过程中研究主题不断丰富,研究内容不断细致深入,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与母学科的联系日渐紧密,跨学科研究日渐增多,也更加重视从认知角度考察对心理的影响。

四、结论

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年发文数量呈波浪式前进,核心期刊对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发文质量要求提升,难度增大,年总体发文量呈下降趋势,应从政策层面积极引导,增大运动心理学的科研投入力度,推动运动心理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核心科研机构由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等构成,核心科研者以张力为、季浏、王斌等为代表,体育院校和师范类院校各科研共同体成为运动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科研共同体多分布于经济较发达地区,今后可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资金扶持和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促使我国运动心理学相关科研机构均衡发展;运动心理学三个研究方向的发展不均衡,锻炼心理学方向近年来发展非常迅猛,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提升各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研究对象不断扩展,研究热点时区呈现探索反思、拓展创新两个阶段,主要研究内容为心理训练、技能学习、社会适应、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活动、锻炼康复等方面,与其他学科交流融合增多,同时更加重视从认知角度考察对心理的影响。

本研究对结果的阐释是建立在对文献进行科学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研究结果清晰直观,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由于本研究的文献检索方式和检索时间均有限,可能会对检索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数据处理以出现频次为筛选标准,可突出研究热点,但对研究前沿的筛选可能存在偏差。在后续研究中,可采用更加合理有效的数据收集和科学统计方法,以便全面客观反映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开展与母学科心理学或者与国外运动心理学的比较研究,更加深入探索该研究领域的知识热点和研究前沿。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考克斯.运动心理学——概念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3-5.

[2] 陈悦,陈超美,刘则渊,等.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学研究,2015,33(2):242-253.

[3] 張毅恒,柳鸣毅.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国体育产业研究可视化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16,52(1):24-29.

[4] 何秋鸿,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可视化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2):98-103.

[5] 水祎舟,黄竹杭,耿建华.国外足球运动体能训练前沿热点与演化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可视化研究[J].体育科学,2016,36(1):67-78.

[6] 阳艺武.基于知识图谱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热点及演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2):73-79.

[7] 姚家新,张力为,李京诚,等.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1-10.

[8] 杨剑,季浏,陈福亮.锻炼心理学的历史演进轨迹[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4):97-102.

[9] 祝大鹏,李爱玲.近20年我国运动心理学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以第5~9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大会为例[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45(7):60-64.

(责任编辑:钟昭会)

心理学专业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影响。然而,目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受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它是积极的。它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学习知识。因此,分析积极心理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影响,巧妙发挥积极心理学的作用,是每个教师都应该研究的课题。以下是笔者的相关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影响有效;实践

引言

本文主要研究积极心理学对初中德育法治课程的影响。基于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现状,首先分析了积极心理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影响,包括丰富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信、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能力等。提高学生的积极人格。本文从三个方面,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阐释和探讨了提高初中德育法治课程实效性的措施,进一步凸显了积极心理学在初中德育法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一、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性的措施

1.科学运用教学尺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教师科学的运用教学尺度,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自身心理的探索欲望,自主地学习并分析道德与法治知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凸显积极心理学的运用价值。同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选取学生熟知的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2.科学掌握时间,引进自我信念。初中正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决定了教师要合理地引进积极心理学教学理念,科学掌握时间,使学生树立自我信念,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坚定学生生活信念,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同时,教师作为学生道德思想品质发展的引导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心理學教育,全面培養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比如,在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发现自己”时,教师需要在课堂中选择适当的时间,鼓励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优势,树立学生自信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自己,发现自己,针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主动完善与改正,激发学生自身潜能,使学生意识到在小事情中挖掘自身存在的闪光点,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

3.科学运用教学角度,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总体而言,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归属于思想品德的教学范畴,和心理学具有十分紧密的关联,教师需深入掌握教学角度,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积极力量,对学生进行不断的引导与指示,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

比如,在教授初中道德与法治部编版“维护国家利益”时,教师可以利用实时投影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祖国的美好景象与壮观的画面,对学生视觉造成冲击,吸引学生眼球。然后站在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播放社会服务与祖国建设的视频,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建设祖国的意识,使学生积极地肩负建设祖国的重担,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亲身投入到建设美好家园的活动中,凸显教学效果。

二、积极心理学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影响

1.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积极心理学凸显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注重积极人性论,解决了以往教学中存在的片面性问题,使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把积极心理学教学理念融入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受到教师的足够关怀与尊重,感受到学习的欢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

2.利于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精神来源于自信心,也就是说自信心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扩展学生学习视野,还可以使学生有效地进行人生规划,促使学生朝着心中理想的方向发展。此外,教师在运用积极心理学时,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掌握学生兴趣爱好,便于教师优化教学活动,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3.健全学生积极人格。积极的人格是积极心理学的一部分内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依据,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心理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身思维,使教师时刻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趋势,如果学生学习态度发生转变,教师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对学生心灵进行开导,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而健全学生积极的人格。

三、总结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要采用有效的手段,通过科学掌握时间,引进自我信念、科学运用教学尺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科学运用教学角度,强化学生道德与法治认知等,巧妙地将积极心理学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相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丽.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运用[J].中外交流,2018,(17):97.

[2] 杨丽,杨丽.参与式课堂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儿童大世界(下半月),2017,(11):93.

[3] 刘皎.刍议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中外交流,2019,(9):262.

[4] 马敏华.探讨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南北桥,2019,(12):99.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2.099.

[5] 赵燕.案例教学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运用[J].读与写,2019,16(19):27.

上一篇:生理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安全心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