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4-04

生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在心理学发展史上,机能主义心理学和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时期都存在重合。可以说,机能主义不仅是心理学发展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同时也搭建起了构造主义和行为主义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本文从机能主义心理学对构造主义理论的批判性继承、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机能主义心理学向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转变三个方面来论述机能主义在心理学史上的过渡作用。

关键词:机能主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过渡作用

从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对立竞争,再到后来的繁盛,最后到渐渐转变为行为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兴起,不是昙花一现,而是在适应美国时代发展阶段后,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在适应时代发展的过程中逐渐隐入新兴的行为主义背后,成为心理学史的一部分,也成为了心理学发展道路上的一块基石。可以说,机能主义是沟通构造主义与行为主义之间的一座桥梁,其过渡作用不仅体现在战胜了构造主义,并在竞争发展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了机能主义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还体现在其克服自身缺陷与矛盾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向行为主义靠近,催生了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其过渡作用同时也使得机能主义成为美国心理学发展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个阶段。

一、机能主义心理学对构造主义理论的批判性继承

构造主义心理学与机能主义心理学之所以能够形成对立,主要因二者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产生分歧。构造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贡献是为实验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资料,其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主张心理学应该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从中找到意识的组成部分及连结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而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意识是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机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虽然其在心理学史发展过程中是与构造主义对立的流派,但在实验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也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之一的詹姆士,同时也是美国最早的实验心理学家之一;机能主义的先驱、APA的创始人——霍尔则创建了美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哥伦比亚大学机能心理学的奠基人——卡特尔则重视运用心理测量来研究个体差异。可以说,机能主义继承了构造主义在实验心理学方面的理论内容,并促成了实验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当时的实验心理学发展虽然在当今看仍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但其依旧为心理学的科学化做出了巨大贡献。当下的实验心理学仍是心理学最为重要的分支和研究方向之一。构造主义与机能主义共同完成了实验心理学的创立与初步的体系框架与理论构建。可以说,实验心理学乃构造主义心理学理论之精华,而机能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吸收了这种精华,使得心理学这个学科的整体框架更加充实,有利于心理学的持续发展与不断进步。

机能主义在汲取构造主义心理学精华的同时,撇去了其糟粕。构造主义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缺陷包括三点【1】:一是研究领域过于狭隘;二是研究方法过于单一,过于倚重内省;三是反对应用心理学。而机能主义的理论解决了这三个弊端,由此与构造主义形成对立并最终超越构造主义。

首先,构造主义局限于实验室的研究不符合美国社会对人们具有适应环境、发挥个人才能的要求,正是因為美国作为一个新型民族所具有的开拓进取、讲究实际功用的精神使得机能主义学派在美国诞生并繁盛【2】。从仅仅强调实验室中的研究到强调实验的功用,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的拓展有了质的飞跃。可以说,机能主义的兴起不仅是美国社会的时代要求,同时也是心理学发展的必然需求,其对心理学未来的发展起到了一个有利的引导作用。其次,在研究方法方面,机能主义心理学主张多样研究方法的采用。例如,詹姆士虽反对内省法,但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应配合需要兼行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调查法等;而卡尔也主张心理学要采用多元方法(包括内省法),并指出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强调要相互补充。由此可见,机能主义不仅使心理学研究方法多样化,同时也将多种实验方法合理兼用,这对心理学研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强化了心理学这个学科的科学性。最后,机能主义的兴起推进了应用心理学的发展进程。詹姆士机能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中心主张集中体现为实用主义,而实用主义则为应用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卡特尔则突出个体差异研究和心理测量的方法,从应用心理学的层面推动了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

机能主义从诞生到繁盛,在与构造主义心理学对立式竞争的过程中占据时代优势,为之后心理学主流观念向行为主义发生转变奠定了基础。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广义上的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经历了以詹姆士为代表的早期机能主义时期和以卡特尔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大学机能主义心理学。而狭义上的机能主义——芝加哥大学机能主义心理学,则以杜威(早期)、安吉尔(中期)和卡尔(晚期)为代表。在机能主义心理学为主导学派期间,机能主义不断发展并进行自我完善,为心理学从构造主义过渡到行为主义搭建了坚实的桥梁。

芝加哥机能主义心理学派起初侧重于纯主观研究,后来转向客观研究,这是机能主义从构造主义倾向渐渐转变为行为主义倾向的一种隐性趋势。这种转变是发生在以机能主义为主导的发展阶段的自我转变,但这种转变同时也是历史性的,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从理论内容上看,杜威为美国狭义的机能主义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而安吉尔更加明确而系统地提出机能主义心理学的主张,卡尔则为美国心理学走向与构造主义相对立的极端——只研究行为、完全抛开对心理构造的研究开辟了道路。芝加哥大学机能主义的内部发展使心理学的研究逐渐向科学靠近,同时也完成了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与方向的转变,使得心理学进一步向行为主义靠近。而从芝加哥学派向哥伦比亚学派的转变,是从心灵主义心理学到客观主义心理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从主观主义的内省转向倾向客观主义的实验研究的一个过渡。【3】

机能主义自身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可以说是机能主义从与构造主义的对立渐渐走向极端的过程,同时也是行为主义理论作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学派诞生的过程。机能主义的理论倾向一步步偏离主观走向完全客观,这种内部转变也是行为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之一。

三、机能主义心理学向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转变

机能主义虽已弥补了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弊端,成为了当时较为先进并且被广为接受的理论,但机能主义仍存在较多弊端。如同构造主义向机能主义转变的方式类似,从机能主义转变为行为主义,同样也是一个汲取精华,去除糟粕的过程。

在机能主义心理学发展后期,行为主义理论就初显苗头:卡特尔对内省和意识的不重视为机能主义过渡到行为主义创造了条件;卡尔指出心理活动是以适应性行为表现出来的,标志着机能主义开始过渡到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在机能主义的基础上对理论和研究的客观性进行了继承甚至强化,即行为主义的客观主义与科学化色彩更加明显。可以说,行为主义的诞生是为了弥补机能主义的缺陷(包括对进化论的片面理解以及自身机能观的矛盾)而发生理论更新的一种重要方式,正因如此,行为主义成为替代机能主义的下一个主流学派。正如黎黑所言:“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灵具有适应功用,但同时他们却未能跳出19世纪那陈腐的形而上学的局限而持严格的身心平行论,由此引起一个矛盾。华生正是利用这个矛盾而建立行为主义的。”【4】

能够发现理论漏洞,就能够及时提出与之相对的合理解释,这种形式就等同于现今的心理学界采用的“同行评审”,这是一个学科不断进步的有效方式,能够保证学科理论在更新换代中是不断革新完善的,同时也像“自然选择”一样是能够促进社会群体和时代进步的。行为主义的产生不仅是当时美国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发展的需要,更因为行为主义是机能主义这种具有明显折中主义倾向学派发展的必然结果。

机能主义心理学在心理学史中从构造主义转变为行为主义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的承上启下作用,这同时还包含着机能主义内部的发展过程。机能主义的折中主义倾向使其具有较为明显的过渡性质,而如此的过渡性也使機能主义成为美国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机能主义的过渡作用,不仅使传统的构造主义逐渐被新兴的、满足时代需求的行为主义所替代,同时完成了心理学史上包括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一个里程碑式的转变。这是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关键的一次心理学概念与体系的革命之一,机能主义的过渡作用使得心理学能够在适应社会与时代需求的同时,实现心理学学派革新的一个和平转变。机能主义如同一座坚实的桥梁,各个不同时期的学派在这个时期先后交汇整合,却始终井然有序。机能主义使各个学派之间实现了良性的竞争与阶段性的批判继承,同时也将心理学的发展过渡到一个新的高度。心理学正是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进步,最终成为一门独立而成熟的介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参考文献:

[1]叶浩生(主编).心理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王群.实用主义影响下的美国机能主义心理学[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70.

[3]朱海燕,张锋.机能主义心理学:从芝加哥学派到哥伦比亚学派[J].楚雄师专学报.,2001(02).

[4]Leahey,T,H.A history of psychology∶main currents in psvchological thought,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0:375.

作者简介:江晖(1975-),女(汉族),福建省莆田市,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副教授,法学硕士学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生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 中医心理学继承了中医学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在探讨对精神活动相关认识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心理学交汇融合,是涵盖心神及情志活动与致病机制的一门学科。以神志的状态、情绪的程度、睡眠的质量等心理症状为输入,不去破坏人体这个“黑箱”,便可以推测脏腑气血的变化甚至病变,这是“司外揣内”在中医心理学的一大优势。在吸收现代心理学的“灰箱”技术下,如何合理地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优势,是我们如今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 中医学;心理学;司外揣内;黑箱;灰箱

系統科学是探索系统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变化规律的学问,是对系统的正确反映和真理性认识,通过对某一具体系统的探索分析,发现其内部机制和普遍规律。“白箱”是指机制和结构完全明了的系统,我们可以打开内部进行详细地观察和实验,了解其功能和特性。“黑箱”是指事物的内部构造和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但可以借由观察外部的输入和输出进行相关实验,来了解事物的相关功能和特性,黑箱方法即输入-输出方法。“灰箱”是指其内部构造和机制只是能部分了解或可能了解,依然还有大量不能确定的因素,是信息不完全或不确定的系统,又称部分可观测的黑箱[1]。

1985年在成都召开首届中医心理学大会,中医心理学从中医学的母体中发展为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具有较大创造性的中医学分支学科和特殊性较强的心理学分支学科[2]。“中医心理学”是相对于西医学的“医学心理学”这个概念而言[3],虽分属不同的医学体系,但都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具有明显的系统性。长久以来人们无法把人体打开来认知人的心理,只能依靠外在的观察和测量有所了解,采用的就是输入-输出方法。对于心理这一系统的认知,中医心理学继承和吸收了“中医学”和“心理学”两个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独特的体系。

1 心理学与中医学

1.1  心理学与灰箱

“中医心理学”从名称上看由两部分构成,其主语为“心理学”。狭义上的心理学是研究个体行为以及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即便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种种独特的个性心理,每个自然人在活动时都有着涵盖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相同心理过程。中国是世界上心理学思想的最早发源地之一,可以从明清追溯到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包含:形与神、心与物、性与习、知与虑、情与欲、志与意、质与性、智与能,与西方心理学的范畴体系基本相对应[4]。直至今天,中国现代普通心理学在保留了传统心理学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心理学,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纵然是脱胎于哲学和生理学,建立在生理学的白箱系统之上,现代心理学在没有办法打开人脑直接读取个体想法的漫长岁月,主要还是在无法探测的“黑箱”之中通过观察个体外在行为来推测其内在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人脑可谓是自然造化的究极,人类一切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的过程以及最不可捉摸意识,都透过这个器官得以完成。经由多个世纪以来的实验和积累,尤其是近些年来生物电、眼动、脑电、近红外脑成像、核磁共振、经颅直流电刺激等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研究者可以无损地探测和观察人的大脑,人类对大脑内部的了解逐渐从几近未知的“黑箱”进入到有所了解“灰箱”阶段。但是,对于大脑奥秘的探索,人类仍旧知之微浅,离解开大脑全部谜题,对其结构和功能均有明晰认识的“白箱”还相距甚远。

1.2  中医学与黑箱

另一方面,“中医”作为“中医心理学”的定语,意为中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在吸收了精气学说、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并与自身固有的理论和经验交汇融合的过程中,中医学在“诸子峰起,百家争鸣”的时代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从战国直至今天,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经过无数医家总结的对于生命、疾病和健康的珍贵财富[5]。

尽管中国古代的解剖知识在世界已经居于领先的地位,但是只靠直观的解剖方法所了解到的,在科学技术远远没有达到所需条件的古代,是很难解释长期医疗实践中积累的珍贵经验,也难以对个体更高级、更复杂的心神活动做出合理的解释,更是难以将经验上升为临床实践的知识理论。与西医学的白箱系统不同,舍弃了生理解剖学作为支撑,对药剂也没有进行系统科学的化验,中医学没有把人体割裂开来分区认知,而是把其视作整体,选择的是一种类似黑箱系统的思路和方法,把“司外揣内”作为临床诊断的一个基本原理,但是却同样可以如西医学一样对疾病进行有效的治疗[6]。

所谓“司外揣内”,是通过对外部现象的观察来推测人体内部生理、病理本质的一种认知方法,是中医在长期对人体生命运动及疾病的观察、探索过程中积累大量医学经验知识的基础上,汲取、移植先秦哲学思想和逻辑思维规律及方法,形成的独特医学科学方法,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的生命规律的手段和思维途径。也就是说通过诊查其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化情况,通过对证的辨析来推测病因,即“审证求因”。中医学把人体看作一个有机的系统,虽然疾病变化的病机病理藏至于无法打开观测的体内,却可以通过外在的症状、体征得以了解。如果把环境因素看作人体的输入,症状变量为输出,那么输入和输出之间是有某种确定性关系的。

2 中医心理学的司外揣内

2.1  中医心理学概述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心理学”一词,却有着极为丰富的中医心理学思想和实践经验。远古至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以前)中医心理治疗开始出现,直至近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医心理学逐渐从中医学的母体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学科体系[7]。中医心理学是继承了中医学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概括和總结,在探讨对精神活动相关认识的基础之上与现代心理学交汇融合,涵盖心神及情志活动与致病机制的一门学科[8]。遵循中医学司外揣内的基本原理,把人体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强调形与神的统一性,既通过外在可见的“形”来揣测内在无形的“神”,也通过情绪、思维、意志活动等外在行为表现来辅助诊断无法直接观测脏腑、气血的病变。

在《灵枢·本神》中讲到:由于天地阴阳的结合,万物由此而化生,人生命的原始就称之为“精”;两精结合所产生的生机就是所谓的“神”,“精”和“神”是对心理现象的概括称谓。随着神气往来进行的精神活动被称为“魂”,“魂”是较“魄”更高级、自主、非本能的心理活动。“魂”脱离母体之后通过“任物”活动(相当于感知觉)反应于“心”;心神感应到的信息(通过注意)进入记忆系统,就称之为“意”;通过记忆信息形成稳固意向,考虑并做出决定的叫做“志”,属于意志范畴;依据志反复思考、归纳演绎并推理判断的,被称为“思”,相当于思维;在已有知识上深入探求、追寻客观规律的,叫做“虑”;最后在这些基础之上,准确处理事物,支配行为作出适当反应的措施,就是“智”。这些均可以看作是对人的心理现象的表述,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完整心理过程,和现代心理学中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理论基本吻合。

继承中保留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并加以创新,且吸收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如今的中医心理学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医心理学总结出了多种辨证理论和方法。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交织,黑箱与灰箱的激情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就“黑箱方法”而言,中医心理学有着不同的理解,现代心理学主要是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表现与生理唤醒来挖掘其更深层次的认知和人格等,其“内”在于大脑、神经和心理层面;而中医心理学的“司外揣内”主要是通过“四诊察心”观察患者头面五官、动静姿态、语言声音等外在表现以及切脉按诊来判断其心理症状,推测患者脏腑精气的气机变化,并借由五行、五脏、情志之间的联系以及五行生克的规律予以诊治,其“内”除心理层面之外,更多转向脏腑、气血和生理层面,为诊治服务。

2.2  中医理论中致病的心理因素

中医中常见的心理症状包括神志症状、情志症状和睡眠症状3个方面。

古代医家发现当患者失血过多时,神志逐渐出现淡漠至昏迷的现象;当患者心跳停止的同时伴有意识的丧失,而当心脏复跳时,意识随之恢复。正是观察到心脏和神志的密切关系,中医认为“心”乃君主之官,其内藏神,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直今中医仍然用“心主神明”的理论来解释意识、思维、情感等复杂的心理现象,治疗心身疾病。对于人体来说,代表着复杂生命活动的“神”,不能够脱离我们的肉体“形”而独立的存在,形神合一则生命体征正常,形神分离则象征着人体的死亡。如神昏多见热入心包、热毒攻心、暑邪内闭、血气上冲;发狂多由肝胆气郁化火伤心引发或热病中的阳明热盛所至;言语失常可由热扰心神、瘀阻心窍、肝气郁结或阴竭阳脱引发;记忆力减退可能由于外伤淤血阻窍、精血亏虚、劳伤心脾引发。

中医理论认为,情志因素同样可以导致疾病[9-10],而对于人的情绪、情感,中医学则结合脏腑活动的功能以“七情”“五志”的概念加以论述。中医心理学的“司外揣内”以观察到的情志为输入,以脏腑气血机能为输出,认为七情太过导致脏腑功能的升降出入运动紊乱,从而形成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的病理状态,致使脏腑功能障碍,情志异常甚至出现脏腑器质性病变[11]。如《灵枢·口问》中提到:“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乃失其常”,认为情志伤及于内或受惊可能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灵枢·百病始生》中提到 “喜怒不节则伤脏”,《素问·举痛论篇》的记载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说明过度的情绪反应会导致脏腑气机的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更具体地指出: “怒伤肝”,可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月经延迟,夜寐不安、精神狂乱、幻听幻视;“喜伤心”,导致心悸、失眠、健忘,甚至精神失常;“思伤脾”,致使食欲不振、思维迟钝、少言恶动;“忧伤肺”,导致呼吸气短或咳嗽、气喘,郁闷不欢、睡眠不安;“恐伤肾”,使人神不守舍、二便失禁,甚至引发癫痫和惊厥。

梦是睡眠过程中发生的生理心理现象,中医心理学认为梦与人体的阴阳、脏腑、邪正盛衰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作为矛盾的统一体,环境的变化会引起人体内在脏腑的感应,并透过梦象反映出来。如多梦的发生可能由于食纳减少使气血两亏、突然受到惊吓引发的心胆气虚、劳累过度引起的心肾不交、素体虚弱的脏气不足或忧郁恼怒致使肝失疏泄造成的。世界上约有三分之一成人有失眠障碍,中医称之为“不寐”,且对其有更加详细的解释,认为长期失眠者多为正气不足、心神失养,而突发的短期失眠属于泄气偏盛、心神不宁;入睡困难者多为心肾不交、热扰心胸或胃气不和;入睡后容易惊醒的为胆气虚怯[12]。《景岳全书·杂症谟·不寐》中提到:“无邪而不寐者,必营血之不足也。”《类证治裁·不寐论治》中记载:“思虑伤脾,脾血亏损,经年不寐。”《沈氏尊生书·不寐》中也有论述:“心胆惧怯,触事易惊,梦多不详,虚烦不眠。”总体看来,不寐之症,虚者为多,其病理变化属阳盛阴衰,多与心脾肝肾及营血不足有关。

2.3  现代中医心理学的诊疗模式

以神志的状态、情绪的程度、睡眠的质量等心理症状为输入,不去破坏人体这个“黑箱”,便可以推测脏腑气血的变化甚至病变,这便是“司外揣内”在中医心理学的优势所在。临床上常见的心理病症有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气犯胃、心肾不交、痰火扰神、胆郁痰扰、胆气亏虚、心血亏虚等。当然,这些病症并不一定都为心理因素所引起,但是心理因素为多,且表现上都有心理活动变异的症状,故可作为心理病症的主要内容,这也是中医对心理病症的认识与西医对心理病症认识上的一个不同点。在现代众多中医心理病症案例中,治疗郁证、卑惵、不寐、脏躁、心悸、癫狂等心理疾病时,除了“四诊察心”外,可以借助西医工具检查血液器官等数据,在通过方药对患者脏腑气机进行调整的同时伴以心理治疗,如气功疗法、音乐疗法或以顺情从欲、开导解惑、情志相胜、移精变气、暗示诱导、志意以绳为主的意疗以及各种现代心理疗法[13-14]。

随着近些年来心身医学的发展,临床中验证了心理学因素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与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不谋而合。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医与西医的结合更加广泛,中医心理学在临床实验层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过30余年积累,中医系统心理疗法接轨西医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纳入了中医传统心理疗法、中医现代心理疗法、中医身心调节技术和各种西医心理治疗技术,逐步形成“形神一体化”诊疗模式[3]。

3 总结

对人体的机制尚不明晰的情况下,传统中医学中的心理学思想通过“司外揣内”等方法在数千年的历史中为维护人体健康做出了许多贡献,但是这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没有技术和方法打开人体和心理黑箱下迫不得已使用的,这种“黑箱”方法处于“经验”层面,而不是“实验”层面。与此相对,如今中医心理学逐渐吸收了现代心理学的“灰箱”方法,更加严谨、科学。

黑箱方法、灰箱方法和白箱方法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对于当今社会来说,人的心理依然存在许多疑问,在有着属于自己理论体系的同时,现代心理学、中医心理学又都不是絕对的,我们既要肯定中医心理学的存在有其必然的合理性,又必须指出其历史的局限性。无论中体西用还是衷中参西[15],在合理吸收现代心理学的灰箱方法成果以及生理学的白箱方法成果的条件下,我们应当发挥中医心理学的特色优势,按照“形神一体化”诊疗模式,即以形治神,也以神治形,充分发挥中医学“司外揣内”的整体化原理,外调神情志意,内疗脏腑气机,双管齐下治疗心理病症。

参考文献

[1] 关晓光,王晓鹏,栾广君.中医司外揣内与黑箱方法——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案例之一[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9,7(12):80-81.

[2] 王米渠.中医心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18-19.

[3] 李世通,吕学玉,张  鑫,等.中医心理学相关概念辨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5):302-305.

[4] 杨鑫辉.中国心理学史论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34(4):18-22.

[5] 李如辉,王静波,张卓文,等.论中医学、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6):1931-1933.

[6] 傅海辉.中医黑箱法说辨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2):12-15.

[7] 肖源诣,李  军,李梦桐,等.中医心理学的发展探微[J].临床检验杂志,2018,7(4):770-771.

[8] 刘家强,王米渠.中医心理学与现代心理学的结合[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3):530-531.

[9] 邵祺腾,李  黎,杜  渐,等.中医心理学情志概念及分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150-152.

[10] 闫  蕾.浅谈中医学中的医学心理学思想[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75-76.

[11] 庄田畋,王玉花,张丽萍.中医心理学[M].北京:人名卫生出版社,2015:52-53.

[12] 冯  帆,王处渊,汪卫东.失眠症中医心理认知过程探微[J].中医杂志,2016,57(21):1828-1830.

[13] 刘琼琼,胡  倩.浅析中医神志病证[J].光明中医,2016,31(11): 1521-1523.

[14] 王洪志.中医心理治疗理念简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10):729-732.

[15] 汪卫东.中医心理学发展的理论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3,8(4):361-364.

生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育专业中相当重要的教学科目之一,良好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是可以培养出契合时代需求的教育人才的。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育心理学习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提高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了。当前高校的教育心理学教师们应当要意识到这一点。就此本文结合实际,浅谈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 教育心理学 教学 运用

0.引言

高校教育心理学专业是培养高校学生们的重要教学专业之一,是促进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教学科目。当前的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和教育心理学教师应当要意识到这一点,应当要投入精力和物力去寻找契合当前高校学生们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比较契合高校学生们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是基于案例支撑的情况下进行授课的,所以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是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因此,现今的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们应当要认识到案例教學的重要性,将之推广至高校教育心理学中。

1.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1.1 可以让学生们寻求到学习动机

对于现今的高校学生们来说,学习任何科目学习动机是相当的重要的,学习教育心理学也不例外。传统的教育心理学教学方式是让学生们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并没有给予学生们契合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是难以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积极性的。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核心是探讨,学生们是出于教学主动位置的。倘若教师们选择的教学案例是契合学生们心理的,学生们的学习动机就会被激发。

1.2 可以发挥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随着新课标的改革,现今的高校教学对于学生们教学主体性的树立是相当的重视的,案例教学是促进学生们发挥出教学主体性的重要教学手段,是能够让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的[1]。

1.3 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学习能力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们去自主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充分的提升。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也可以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成就感。

2.案例教学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2.1 在教学中呈现案例

如何在教育心理学教学中向学生们呈现案例是现今教育心理学教师们的教学重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向学生们呈现案例。例如教师们可以用讲述的方式向学生们陈述案例,教师们可以用书面形式向学生们陈述案例,教师们可以用多媒体的形式向学生们陈述案例[2]。在呈现案例的时候,教师们应当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时间和契机向学生们呈现案例,从而让学生们可以通过案例教学的帮助来学习心理学教学内容。

2.2 根据案例进行问题探讨

问题讨论是案例教学中相当重要的教学环节,是对学生们学习教育心理学重要的方式之一。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采用分组形式进行讨论,教师们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们学习能力进行分组[3]。让每一个小组根据案例进行讨论工作,并且让每一个小组顶一个代表进行发言,从而让问题探讨环节拥有一定的竞争性,进而激发起每一个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们也要对探讨环节进行引导,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讨论中去。

2.3 注重课后总结工作

小组问题探讨工作结束后,教师们要组织学生们进行课后总结工作,要通过课后总结让学生们去巩固所学习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实际的课后总结工作中,教师们可以才用结合案例的方式进行总结,让每一个小组进行小组自评和小组互评,寻找出讨论过程中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4]。教师们也可以将学生们的参与程度及其质量作为每一个探讨小组的评价要点,从而全面的评价学生们讨论效果,进而帮助他们巩固自身所学习的知识。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先今高校所使用的传统的教育心理教学教学方式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现今的教师们应当要意识到这一点,要充分的落实好案例教学,从而提高教育心理学的教学质量,进而让高校的学生们能够充分的吸收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让他们成为契合时代发展的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郭新娣. 案例教学视角下人格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 内蒙古教育. 2017(02)

[2]舒智勇,朱运龙. 网络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4)

[3]王丽丽. 谈案例教学法对心理学教学的必要性[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6(01)

[4]王倩,王书领. “五步导学法”在开放教育会计本科案例研究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 价值工程. 2016(35)

生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税款征收永远与避税、逃税和跨国逃税相生相伴,早期的税收心理学文献提供了关于态度和税收遵从的研究成果,认为态度能够部分地预测行为。同时,根据社会心理学应用经验,采取恰当的策略能够促进行为人态度的转变,对其进行依法纳税的正向引导。

一、社会心理学关于态度问题的基本理论

态度是联系个体内和外世界的桥梁。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社会心理学家研究态度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认为态度决定行为,通过态度可以预测人们的行为。

(一)态度的心理学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体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对个体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从态度出发,向内可以探究个体的心理状态,向外可以对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二)态度转变模型

美国学者霍夫兰德(C.Hovland,1959)等人提出了“态度转变模型”,如图所示。从这一模型可以看出,发生在接收者身上的态度转变要涉及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收者)和情境。

分析这一模型,可以看出,传递者、沟通信息、目标(接收者)和情境构成态度改变所关联的四个基本要素,其中传递者、沟通信息和情境构成了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外部刺激的性质和数量在态度转变过程中起到巨大作用。在态度改变的作用过程中,目标(接收者)首先要了解、学习沟通信息的内容,当接收到的信息与原有的态度不一致时,便会产生心理上的紧张或不适应。此时,新的信息会引发目标(接收者)的主动思考,并诱使人们采用多种方式来减轻这种紧张,最终实现态度的稳定性平衡。

二、促进纳税人“态度”转变的策略建议

依据态度转变理论,对应在税收综合管理中,促使纳税人发生态度转变的三个外部刺激,应当为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与纳税人的信息沟通以及纳税环境。促进纳税人态度转变的过程也是“说服”的过程。

(一)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应当主动作为

态度转变的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在税收管理中,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在态度转变模型中扮演了传递者的角色,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的威信、立场、说服的意图和说服者的吸引力是主要的影响因素。

1.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的威信

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的威信越高、与纳税人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在实践中,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树立的权威不仅仅是税收管理职能的执法权威,更重要的是税收知识的权威。纳税人的税收知识总体上是缺乏的,研究资料也表明,纳税人常常感到自己没有足够的知识填报纳税申报表,他们需要向税务专业人员寻求帮助。

2.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的立场

态度转变传递者的立场会直接影响说服效果。如果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站在自我服务的立场上,那么他所提供的信息的影响力就小,纳税人会怀疑、反感其动机,更加强化“税收就是无偿盘剥财富”的认知。在进行税收管理时,中立立场必须保持,行使的自由裁量权是有客观公正标准的;管理措施是一视同仁的;政策解答是准确唯一的;税收宣传是真实可信的。感知到中立立场的纳税人,会更愿意对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给与信任,更容易促成态度的主动转变。

3.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进行“说服”的意图

在进行说服的过程中,如果纳税人认为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在刻意地影响他们,则容易产生防备和抗拒的心理,不容易转变态度;如果纳税人没有感知到被操纵的意图,心理上没有阻抗,对信息的接受就更容易,易于转变态度。

4.纳税人对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的认同感

科齐勒、尼米罗斯基和韦尔林(Kirchler,Niemirowski and Wearing,2006)调查了税务官员和纳税人的思想观点的相似之处,认为纳税人和税务当局互动的情况取决于共同观点影响下的相互理解和认可。如果纳税人和税务当局对税收的看法相似,他们就可以很好地相互理解(Cialdini,1993)。共同的观点、相互认同、便利的沟通会影响感知到的程序的公正性。

(二)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应当与纳税人进行良性互动

在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和纳税人沟通信息上,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信息差异、畏惧情绪、信息倾向性和信息的提供方式。

1.信息差异。任何态度的转变都是在沟通信息与接受者原有状态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发生,对于威信高的传递者,这种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就大;对于威信低的传递者,这种差异适中时,引发的转变量较大。在实践中,税务机关(税务工作者)具备威信高、保有信息含量大的天然优势,在税收政策指导、税收管理流程、涉税争议等方面都有影响纳税人态度的条件和能力。

2.畏惧情绪。信息如果唤起畏惧情绪,一般来说会有利于说服,但是畏惧与态度转变不是线性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畏惧的唤起能增强说服效果,比如用对偷逃税行为的严厉惩戒措施进行的警示教育。但是,如果畏惧太强烈,会引起纳税人的心理防御,甚至否定畏惧本身,就会使态度转变变得困难,比如暴力抗税行为的发生。所以,适当的畏惧信息能取得较好的说服效果。

3.信息的倾向性。在信息的倾向性方面,对一般公众,单一倾向的信息的说服效果较好;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较好等等。依据这个心理学原理,在与纳税人进行互动时,必须“区别对待”,在充分了解纳税人涉税诉求的基础上,还要对纳税人心理诉求进行分析。

4.信息的提供方式。从信息的提供方式看,口头传递比书面途径效果好,面对面的沟通比通过大众传媒的沟通效果好。因为面对面交流時,除了沟通信息本身,还有一些背景的支持性信息参与了沟通过程。从目前税务部门提供的信息方式看,主要有大众传媒、12366热线、微信群、税收约谈、税务稽查等途径。

(三)优质征纳环境的培育

作为态度转变接受者的纳税人,如果对税收遵从的态度一直坚定,或者即使偶有偏差却易被影响,诚信纳税意识在社会中蔚然成风,对税收遵从行为认为理所应当,对税收不遵从强烈谴责;个体依法诚信纳税,其所在群体具备依法诚信纳税的群体规范;现有纳税人纳税意识强烈,未来潜在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从小根植,优质纳税环境长久存在,代际相传。以上理想的税收环境状态,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我们强调提高纳税人诚信纳税的同时,应当特别重视参照群体(社会群体)对纳税人的影响。

生理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应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和考量各种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各种因素,并探讨众所周知、或者还有待研究的一些问题,最终将这些研究结果形成为规律、原则和理论去指导教学实践活动。本文试着从分析教育心理学理论对新手教师教学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出发,在反思目前我国中小学领域的新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理论水平与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手教师应用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途径。

【关键字】新手教师;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教学成效;途径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应用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心理学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