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研究范文

2023-09-21

生理学研究范文第1篇

摘 要:整合数据分析(IDA)方法是继元分析方法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与元分析不同,它是一类可同时对多个独立研究的原始数据的合并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的统计分析技术。IDA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源,在分析过程中综合了多个研究的信息,可解决一些单一研究不能解决的问题,获得对研究结果进一步的理解,在心理研究应用中表现出许多优越性。本文将对IDA方法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进行阐述,分析了IDA方法在心理学应用的优势,阐述IDA的分析策略,最后提出IDA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的局限和应用建议。

关键词:整合数据分析;合并数据;分析策略

1 前言

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完善都是建立在已有研究知识累积的基础上。在心理学研究中,可通过量化和质化的方法来对某一专题相关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以达到研究知识累积的目的,促进心理科学的巩固和发展(崔智敏,宁泽逵,2010)。描述性文献综述法是综合分析方法中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要代表,不仅可对前人研究进行回顾性评论,同时也通过比较分析阐述论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心理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描述性综述分析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对所综述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具有主观性,对不同研究的差异性结果,也不能找出确信的原因。元分析方法则是在传统描述性文献综述局限的基础上提出来,结合了描述性文献综述和系统的量化统计方法的一种综合分析方法。

元分析(Mata-analysis)方法最早由Glass(1976)提出,是对某一专题已有的研究进行研究的方法。它根据一套明确的文献选择标准,就特定研究专题收集大量相关或相近的研究成果,采用一套系统的统计分析技术对这些研究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该论题的主要结论,是一种量化的综合分析方法。元分析在心理学中广泛应用,是促进累积心理科学(Cumulative Psychological Science)建设的重要方法(Hunter & Schmidt,1996)。但元分析只对研究的统计结果进行再分析,不可避免地丢失许多原始数据的信息。随着社会科学各领域研究的发展,研究数据共享成为必要,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数据永久存储、数据转换和数据共享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若能同时对某专题的多个研究的原始数据集进行分析,不但可充分利用多个研究数据的信息,克服元分析的一些局限,而且对研究结果有更深的理解,在心理学研究中有重要作用,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原始数据集的整合分析方法(Integrative Data Analysis,简称IDA)(Curran & Hussong,2009;Cooper & Patall,2009;Park,2004)。本文将对IDA方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析过程进行阐述,分析了IDA方法在心理学应用的优势和挑战,阐述了IDA方法中异质性的分析策略,讨论IDA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的现状和应用的前景。2 IDA方法概述

2.1 什么是IDA方法

整合分析(Integrative Data Analysis,IDA),也叫同时数据分析(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Data)、合并数据分析(Pooling Data Analysis)、或大型数据分析(Maga-analysis),是一类对多个独立研究的原始数据的合并数据集(data set)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的方法(Curran,2009;Curran & Hussong,2009;Hofer & Piccinin,2009)。这种方法的基本思路是,确定进行整合分析的主题,收集与该主题相关具有原始数据的研究,把这些研究的原始数据合并成一个数据集,然后采用一套系统的统计分析策略对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对原始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或者整合,获得单个研究所不能得到的信息。

整合数据分析方法首先在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在医学领域通常只能对小样本进行研究,而重复验证研究又面临诸多影响因素,因此,这种分析策略把同一主题的多个独立的小样本合并成一个数据集进行分析,对医学领域的小样本研究的整合有重要意义(Simmonds & Higgins,2007;Simmonds et al.,2005;Stewart & Tierney,2002)。在临床医学研究中,把这种方法看成是元分析的一种,命名为“被试层面数据(Individual Participant-Level Data,IPD)”的元分析,传统的元分析方法命名“汇总数据”的元分析(aggregated data,AD)的元分析,也叫“样本层面数据(Group Level Data)”的元分析(Stewart & Tierney,2002;Simmonds et al.,2005)。在心理学研究中,Cooper和Patall(2009)也采用上述定义和命名,认为元分析包含IPD元分析和AD元分析。就现有的心理学领域中相关的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研究者倾向于用 “IDA(Integrative Data Analysis)”命名这种对多个独立原始数据合并成的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的方法(Curran & Hussong,2009;Shrout,2009;Curran et al.,2008)。

综上所述,虽然在方法定位和命名上有所不同,但关于整合分析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是把同一主题相关的多个独立研究的原始数据合并成一个数据集,然后采用系统的统计分析策略对这个数据集进行统计分析,获得研究知识的综合累积,促进专题研究的发展。本文将用整合数据分析(IDA)来命名这种统计分析方法,把IDA定位为与元分析、描述综述分析相并列的三种综合分析方法。

2.2 IDA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应用的优越性

IDA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数据资料,对多个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可对原有的研究进行整合或比较,解决单一研究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心理学研究应用中表现出许多优越性(Curran & Husson,2009;Cooper & Patall,2009;Simmonds et al.,2005)。

2.2.1 重复验证研究假设

IDA方法通过建构不同研究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对结果的影响模型来对多个独立研究的原始数据进行再分析,为检验原始研究的结果是否可复制提供直接的检验方法。当这些原始研究的结果存在冲突时,关于研究间异质性的模型可对各独立研究在抽样、测量方法等方面的异质性进行等价性分析,确定不同研究的异质性对研究结果差异的影响情况,一方面可尝试调和不同研究结果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综合分析验证新的研究假设。由此可见,即使不建立新的研究设计,IDA方法不但可以对原始研究的假设进行验证,对不同研究间冲突的结果进行调和或分析原因,也可验证原始研究中没有出现的新假设,减少创建新研究的必要。

2.2.2 增加行为的基数,提高统计功效

在心理学应用研究中,许多研究结果常存在统计功效不足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样本量不足。而IDA方法把多个独立研究的数据合并成大样本进行分析,使低基数率的行为的绝对基数增加(如某一个行为有5%的样本量,合并数据后,可能比例保持不变,但这种行为的总体绝对数量增多),提高模型估计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改进和提高统计检验功效,使一些相对较弱的效应也显现出来,从而提高了结论的论证强度和效应的评估力度。

2.2.3 增加样本的异质性,提高研究的外在效度

由于各种原因,心理学的许多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或者方便抽样等方法进行,这就导致了所要研究的样本中重要的子群体人数的不足,影响研究质量,使不同研究的结果存在分歧。IDA方法则汇聚了多个研究的样本,增大了研究中重要子群体的人数,增大样本的异质性,并在合并数据集中直接分析研究间的异质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揭示单个研究中的不确定性。同时采取特定的方法尝试调整或控制这些差异,减小异质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提高IDA研究的外部效度。

2.2.4 构建广泛的心理评估,提高对心理结构的评估力

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通常根据年龄、性别和种族等特征选择心理测评工具对特定的心理结构进行评估,因此,不同研究常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评估同一心理结构,单个研究采用单一的测量,获得对心理结构的相对单一的理解。而IDA则把多个独立的研究进行合并,运用合适的模型对这些研究中采用的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协调分析和等值处理,把这些不同的测量工具等值到相同的量尺上,然后进行综合分析,这就使心理结构的测量和评估更加广泛、严谨,加强和提高对心理结构的评估性能,提高研究的结构效度。

2.2.5 扩展发展研究的时间段

在心理研究中,不同研究的时间有所不同,且研究的时间跨度有限制,即使是纵向研究中,追踪研究的时间跨度也因各种原因受到限制。IDA可综合分析不同研究时间差异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扩展研究的时间段,不但在横断研究中有明显优势,在纵向研究中尤为突出。在纵向研究中,IDA采用特定的模型和统计方法同时对多个纵向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可扩展心理发展轨迹研究的时间段,提高纵向研究的效率和速度。如,A研究的被试年龄范围是2~24岁,B研究的被试年龄是10~34岁,C研究对象的年龄是17~40岁,则IDA可建构纵贯2~40岁被试的心理发展轨迹。

另外,IDA同时对多个研究的数据集进行综合分析,促进心理学研究知识的累积应用,满足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和资源最大化利用的需要。

3 IDA方法对异质性的分析策略

由于不同研究在研究设计、抽样方法、测量工具、研究时间等方面的异质性,使IDA过程不能对数据简单合并后进行分析,而要采用特定的统计分析方法对异质性进行分析(Curran & Husson,2009;Cooper & Patall,2009),这是IDA过程中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3.1 IDA方法对异质性分析的一般策略

根据对合并数据集的定义不同,可分为随机效应的IDA和固定效应的IDA。

3.1.1 随机效应IDA

随机效应(Random-effect)的IDA采用随机抽样的思想,把IDA的对象看成由两层抽样而来,一是研究层面(Study-level)的抽样,每个研究是从一个大的研究总体中随机抽取的研究层面的样本;第二层是被试层面的抽样,单个研究的样本则是从该研究假设的总体中随机抽取而来,即随机样本的样本(Random Sample of Random Samples),这两层抽样产生了由研究抽样所产生的变异和由被试抽样所产生的变异。这种定义类似于阶层模型的嵌套思想,因此,可采用阶层模型对数据集进行分析。随机效应IDA最大的优点是引入研究层面的预测变量以对研究之间的变异进行建模,把研究变异分解为被试水平效应、研究水平效应以及被试水平与研究水平的交互作用(Bauer & Curran,2005;Raghunathan et al.,2003),并在分析过程中同时估计这三种效应。

随机效应IDA的运用有两个重要的条件:一是要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集看作是从一个同质的数据集总体中随机抽取;二是必须有足够的研究样本,才足以对研究之间和研究内的变异进行可靠测量。若是以上条件难以满足,则需考虑固定效应IDA策略。

3.1.2 固定效应IDA

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IDA中,把各研究成员属性(Study membership)看作是嵌套于研究中的被试的固定特征(Fixed characteristics),采用某种编码方式(如虚拟编码、效应编码)描述这些固定特征(如对被试的性别、种族等变量进行编码),这些虚拟或效应编码变量将作为预测变量直接进入模型进行分析。固定效应IDA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估计被试特点(性别、种族)和研究群组属性(Study Group Membership)之间的交互作用,即允许不同研究下被试特征对结果的不同影响。另外,一旦研究成员变量纳入模型,研究层面的特征变量则无法再纳入模型,这就使研究层面的差异得到控制,排除了研究间过多的潜在变异的影响,固定效应的IDA把研究层面的变异排除于模型之外,这既是固定效应IDA的优点,也是它的限制(Curran & Husson,2009;Bauer & Curran,2005)。

随机效应IDA和固定效应IDA的主要区别在于:(1)随机效应IDA假设被试样本来自同一总体,可以基于一个无限样本总体进行推断;而固定效应IDA则假定被试样本是固定且可知的,因此推断只针对所研究的样本,这更符合心理学研究中的实际。(2)随机效应IDA可以分解出研究层面效应、被试层面效应和这两个水平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固定效应IDA排除了研究层面的效应,只估计了被试水平的差异。由于随机效应的条件常难以满足,因此固定效应IDA在实践中更常用(Hussong,Cai,et al.,2008;Hussong,Flora,et al.,2008;Hussong et al.,2007)。

3.2 IDA研究中主要异质性的具体分析策略

不同研究之间在抽样、时间和测量方法上的差异使IDA分析过程变得复杂,但也为对这些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和比较研究提供机会。从综合分析目标出发,需要对这些研究间的异质性进行控制,提高研究的外在效度;从研究比较目标出发,需要对这些异质性进行操纵,分析研究间异质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Curran & Husson,2009;Simmonds & Higgins,2007)。

3.2.1 抽样、地域异质性及分析策略

抽样问题在心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都很重要,而在IDA研究中尤其重要。IDA可对合并数据的抽样异质性进行直接的分析,考察和评估研究样本之间潜在的差异,然后尽量协调这些差异,分析这些差异对研究结果的影响程度。IDA中对抽样导致的差异问题的处理过程中,首先明确每个研究的抽样方法是概率抽样还是非概率抽样,然后将这些信息将直接进入特定的分析模型。地域差异和抽样变量通常难以区分,独立考虑地域异质性时,需进一步考虑民族、犯罪率、社会保障等特定因素,而不是一般因素的分析。但IDA方法通常把抽样异质性与地域异质性结合在一起分析,根据对数据集的不同定义而选择随机效应IDA或者固定效应IDA。3.2.2 历史时间异质性及分析策略

历史时间异质性主要考察各研究在时间上的差异。在横断(Cross-Sectional)研究数据的IDA中,可直接比较研究之间施测时间的差异来考察历史异质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采用上述的固定效应IDA方法或随机效应的IDA方法进行分析。

而纵向研究IDA的时间异质性分析不但要考虑发展趋势的差异,也要考虑施测时间、出生年代(Cohort),生理年龄对个体发展趋势的影响。通常采用固定效应的IDA进行分析,对被试出生年代进行虚拟编码,并作为预测变量进入分析模型,综合分析个体心理特征随时间发展的特点,并建立每个年代的成长轨迹,或者判断是否需要针对各出生年代建立成长轨迹。在这模型中,可直接分析被试出生年代和研究(Cohort×Study)的交互作用,以便在研究其他重要预测变量前控制这种交互作用。若合并数据中的被试的出生年代的数量足够多,则可以将之看作连续变量,把出生年代作为模型中一个连续型预测变量,同时估计出生年代相关(Cohort-related)和年龄相关(Age-related)的发展变化。若数据充分,则可估计这两个时间维度交互作用,及与研究群组的交互作用。

3.2.3 测量工具的异质性及其分析策略

测量工具的异质性分析是IDA研究中面临的最大挑战,直接影响到IDA的信度和效度。由于不同研究的研究者常采用不完全一致的测量工具来对同一种心理结构进行测量,这就使IDA的分析过程面临测量的恒等性(Measurement Invariance)和测量的可比性(Measurement Comparability)问题。对于共同的项目,在IDA研究中需检验测量恒等性,而对于不同的项目则需检验其测量的可比性。

测量恒等性是指一组项目在不同的群组或时间下可靠并有效地测量同一个潜在结构的程度(Rusticus,Hubley,& Zumbo,2008;Pentz & Chou,1994)。在IDA中测量恒等性主要指同一组项目在不同研究出现时,研究之间的恒定性,通常可采用因素分析对研究间共同项目进行因素分析,来检验恒等性情况。测量可比性在单一研究中少见,多出现在教育测量中,而在IDA研究中,测量的可比性是当不同研究中采用不同的量表来测量同一种心理结构时,各自测的是否是同一个对象。对于同一结构的不同测量项目,常采用IRT(item Response Theory)进行测验的等价性分析(Measurement Equivalence)(Curran et al.,2008,2009),建立不同测量方法的可比性。可见,IDA过程中,测量异质性分析主要包含了测量的恒等性分析和测量的可比性分析。测量异质性处理的目标是找出一个共同的度量标准(Common Metric),使测量同一结构的不同测量都可以放到这个“共同度量标准”上进行评估。

Curran和Hussong等人(2008)系统描述了IRT方法在建立共同度量中的运用步骤。第一步,找出研究之间共同的测验项目——锚题(Anchor Items),这些题目是在研究间有重叠的项目,并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检验单维性。第二步,根据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估计这些项目的参数,根据变量的不同类型可选用不同的统计模型,一般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CFA)对等距数据进行拟合;采用非线性因素分析(NLFA)和二参数的IRT模型对非等距变量、二分变量数据进行拟合(Curran et al.,2008,2009);采用调节非线性因素分析(Moderated Nonlinear Factor Analysis,MNLFA)对包含了连续变量和二分变量的数据进行拟合(Bauer & Hussong,2009)。第三步,评估项目的恒等性,进行项目功能差异(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分析,如在CFA中采用多组因素分析,在IRT框架下进行项目功能差异分析(Bauer & Hussong,2009)。第四步,计算被试的项目分数,用于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4 IDA方法在心理学应用的研究现状

整合分析的思想在心理学研究中也早有出现(Bell,1953;Schaie,1965)。Bell(1953)最早提出的聚合设计(Convergence Design)研究中,就讨论到如何把不同年龄组的多个测量时间点连接和整合成一个连续的发展轨迹。但作为一种统计分析策略,IDA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目前处于探索和尝试应用阶段。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IDA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原理、方法的优缺点、方法的应用前景、及一些争议性问题的讨论,特别是IDA过程中的测量问题、纵向研究数据的整合分析策略的探讨。 在关于IDA的原理和分析方法方面,Curran和Cooper等人(2009)对IDA的主要思想、基本原理进行阐述,分析了IDA在心理学研究中优越性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异质性分析的一般策略。其中Cooper和Patall(2009)对IDA方法与元分析方法进行系统比较分析,认为IDA不是对元分析的取代,而是对元分析的补充,相比之下,虽然IDA比元分析在人力和时间等方面的花费更大,但IDA可同时分析研究内(Within-study)和研究间(Between-study)的效应,并且,当条件满足IDA和元分析时,IDA的价值会更大。

IDA研究中,测量问题深受研究者关注,并提出多种方法来处理IDA过程中的测量异质性问题。根据测量变量的类型(连续变量或二分变量)提出采用比例分数模型(Proportion Score Model)、两参数的IRT模型、CFA模型、非线性因素分析模型(NLFA)对测量同一结构的不同测量进行“等值分析”,建立一致的度量标准(Curran et al.,2008;Bauer & Hussong,2009)。其中Curran和Hussong等人(2008)对IRT模型在IDA过程中的应用原理进行系统的阐述,并把IRT方法用于多个独立纵向研究数据的整合分析中。Bauer和Hussong等人(2009)对IDA研究中的测量的合并问题进行探讨,在综述传统的CFA、IRT方法的对测量异质性的分析的步骤、过程、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MNLFA模型,认为在IDA过程中,当多个研究中的测量的变量类型既有连续变量又有二分变量,MNLFA 模型可以有效地处理不同研究间测量的异质性问题。

在IDA的应用研究方面,主要表现在对多个纵向研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中的应用。如Curran等人(2008)先后阐述了IRT方法和潜增长曲线模型(Latent Growth Curve Model)对三个关于内化症状(Internalizing Symptomatology)的纵向研究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先采用IRT模型进行项目的参数估计、项目功能差异分析和被试分数估计,再采用潜增长曲线模型对合并数据进行分析,获得对个体内在症状从10岁到33岁的发展趋势特点。McArdle等人(2009)在对这种两阶段方法(Two-stage method)阐述的基础上,提出在一个联合模型中同时估计IRT模型和潜增长曲线模型参数的一段段方法,并用于对三个关于认知发展的纵向研究数据的整合分析,强调一阶段分析方法的优势。Hofer和Piccinin(2009)提出一种基于建立数据共享网络和合作协议的IDA分析框架,对多个纵向研究数据进行分析。

Shrout(2009)对IDA应用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测量问题、研究价值问题、模型的拟合问题等进行讨论,并对IDA的应用提出建议;Curran和Hussong等人在IDA方法及其应用研究上多有成果(Curran et al.,2008;Curran,2009;Hussong et al.,2007;Hussong,Bauer,et al.,2008;Hussong,Cai,et al.,2008;Hussong,Flora,et al.,2008)。

5 IDA方法应用前景和挑战

5.1 应用前景

IDA在心理学应用是心理学发展的需要,在心理学研究中有深远的应用前景。

首先,IDA方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追踪研究设计是发展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发展规律的重要方法。追踪研究由于研究设计本身的特征,元分析方法在追踪研究中的应用受到限制,由于长期追踪研究的代价大,难以对一个样本进行终生追踪。IDA方法不但可对研究和测量的时间变异进行处理,而且可通过整合数据分析使研究的时间跨度增加,这就使个体心理终生发展轨迹研究成为可能。目前McArdle等人(2009)对IDA在合并追踪数据集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IDA在追踪研究中应用涉及到更复杂的统计分析过程,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其次,在实验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心理实验研究中,大部分研究的被试样本相对较小,同时,即使是同一主题的研究,由于研究设计、实验操纵过程等的差异,使得这些研究的结果相冲突,若要调节或验证这些研究结果,则需要重新设计大型的完全随机抽样实验进行重复研究,这就可能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IDA则为解决小样本问题和协调冲突结果问题提出一种研究思路。采用IDA方法对同一主题的多个实验研究进行整合分析,可增大样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统计效应;同时通过整合分析,协调这些冲突研究成果,验证新的假设。

最后,当某专题的调查研究承载理论争论或者研究结果的冲突时,也可进行IDA研究,一方面验证理论和协调研究冲突,另一方面促进研究成果的积累。由于IDA对异质性的直接建模上和解释上的优势,跨文化的研究也是IDA可发挥优势的重要领域。

5.2 面临的挑战

IDA在心理学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在推广应用及研究中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IDA研究主题的确定和价值问题,虽说选什么样的主题进行IDA分析是研究者的兴趣所在,但在应用中,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都有必要进行IDA研究,而要考虑研究本身的特征,及进行IDA研究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价值性。一般认为,当主题的一些相关研究承载着理论问题或者研究结果存在差异,且可获得原始数据,为了进一步综合解释这些差异或比较这些研究,可进行IDA研究(Curran & Husson,2009;Cooper & Patall,2009;Stewart & Tierney,2002)。但,对于某一主题,是否要进行IDA研究,若要进行IDA研究,研究结果能在多大程度上比原来的单一研究更有价值?另外,IDA应用的限制和条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否则,IDA应用不当,必然导致错误的结果(Simmonds & Higgins,2007;Simmonds et al.,2005)。其次,IDA研究中统计分析策略上所面临的挑战,这是IDA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挑战。IDA应用过程中关键点是对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进行处理,其中,最突出的是测量方法的异质性分析。在现有的研究中,已对这些问题作了探索,提出了异质性分析的一般策略,特别是在测量问题上,根据量表类型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理论模型来整合研究间不同的测量方法(Bauer & Hussong,2009)。但是这些方法的操作过程较为复杂,阻碍了IDA的推广应用,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规范IDA中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数据获取和共享的问题。虽然计算机的发展使数据永久保存、恢复和转换成为可能,数据共享的技术障碍消失,国际心理学界也呼吁心理学研究数据的共享,但来自人为的障碍仍然存在。即使数据可共享,也面临一些问题:若研究者可自由获得他人研究的原始数据,则可能违背了科学研究的道德规则;被试愿意参加原始的研究,但是未必愿意参加第二次的研究;另外,IDA结果的著作权问题也是还未解决的(Cooper & Patall,2009;Shrout,2009)。因此,在IDA应用中,关于数据共享的鼓励措施、数据共享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伦理问题、研究结果版权问题等都需进一步规范。

6 小结

IDA方法在心理学领域的应用的研究处于尝试阶段,并初步显示了这种分析方法的优越性。同时,我们要明确,不是所有条件下IDA都适用,由于IDA研究代价较大(时间、经济、人力),分析过程复杂,数据共享困难的限制等,在进行IDA研究之前必须要考虑到各种问题,明确IDA应用的限制条件,正确开展IDA研究。虽然对于IDA的研究结果的价值、分析方法选择等方面存在诸多争议,但无疑,在心理学研究的一些领域中,如发展心理的纵向研究、跨文化研究,IDA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方法。随着心理学研究数据共享的论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IDA方法的研究和应用也逐渐受到关注。

参考文献

崔智敏,宁泽逵.(2010).定量化文献综述方法与元分析.统计与决策,19,166-168.

Bauer,D.J.,& Curran,P.J.(2005).Probing interactions in fixed and multilevel regression:Inferential and graphicaltechniques.Multivariate Behavioral Research,40,373-400.

Bauer,D.J.,& Hussong,A.M.(2009).Psychometric approaches for developing commensurate measures across independent studies:Traditional and new models.Psychological Methods,14,101-125.

Bell,R.Q.(1953).Convergence:An accelerated longitudinal approach.Child Develpment,,145-152.

Cooper,H.,& Patall,E.A.(2009).The relative benefits of me-ta analysis conducted with individual participant data versus aggregated data.Psychological Methods,14,165-176.

Curran,P.J.,& Hussong,A.M.(2009).Integrative data analysis:The simultaneous analysis of multiple data sets.Psychological Methods,14,81-100.

Curran,P.J.,Andrea,M.H.,Li,C.,Wenjing,H.,Laurie,C.,Kenneth,J.S.,& Robert,A.Z.(2008).Pooling Data From Multiple Longitudinal Studies:The Role of Item Response Theory in Integrative Data Analysis.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365-380.

Curran,P.J.(2009).The Seemingly Quixotic Pursuit of a Cumulative Psychological Science: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Psychological Methods,14(2),77-80.

Glass,G.V.(1976).Primary,secondary,and meta-analysis.Educational Researcher,,3-8. Hofer,S.M.,& Piccinin,A.M.(2009).Integrative data analysis through coordination of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protocol across independent longitudinal studies.Psychological Methods, 14,150-164.

Hunter,J.E.,& Schmidt,F.L.(1996).Cumulative research special issue:Introduction knowledge and social policy formulation:The critical role of meta-analysis.Psychology,Public Policy,and Law, 2,324-347.

Hussong,A.M.,Bauer,D.J.,Huang,W.,Chassin,L.,Sher,K.J.,& Zucker,R.A.(2008).Characterizing the life stressors of children of alcoholic parents.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2,819-832. Hussong,A.M.,Wirth,R.J.,Edwards,M.C.,Curran,P.J.,Chassin,L.A.,& Zucker,R.A.(2007).Externalizing symptoms among children of alcoholic parents:Entry points for an antisocial pathway to alcoholism.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6,529-542.

Hussong,A.M.,Cai,L.,Curran,P.J.,Flora,D.B.,Chassin,L.A.,& Zucker,R.A.(2008).Disaggregating the distal,proximal,and time-varying effects of parent alcoholism on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symptoms.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335-346.

Hussong,A.M.,Flora,D.B.,Curran,P.J.,Chassin,L.A.,& Zucker,R.A.(2008).Defining risk heterogeneity for internalizing symptoms among children of alcoholic parents:A prospective cross-study analysis.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0,165-193.

McArdle,J.J.,Grimm,K.J.,Hamagami,F.,Bowles,R.P.,& Meredith,W.(2009).Modeling life span growth curves of cognition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with multiple samples and changing scales of measurement.Psychological Methods, 14,126-149.

Park,C.L.(2004).What is the value of replicating other studies?Research Evaluation,13,189-195.

Pentz,M.A.,& Chou,C.P.(1994).Measurement invariance in longitudinal clinical research assuming change from development and intervention.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62,450-462.

Raghunathan,Trivellore,E.,Diehr,Paula,K.,Cheadle,& Allen,D.(2003).Combining aggregate and individual level data to estimate an individual leve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d Behavioral Statistics,28,1-19.

Rusticus,S.A.,Hubley,A.M.,& Zumbo,B.D.(2008).Measurement invariance of the Appearance Schemas Inventory-Revised and the Body Image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across age and gender. Assessment, 15,60-71.

Schaie,K.(1965).A gener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developmental problems.Psychological Bulletin, 64,92-107.

Shrout,P.E.(2009).Short and long views of integrative data analysis:Comments on contributions to the special issue.Psychological Methods, 14,177-181.

Stewart,L.A.,& Tierney,J.F.(2002).To IPD or not to IPD?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ystematic reviews using individual patient data.Evaluation & the Health Professions,25(1),76-97.

Simmonds,M.C.,& Higgins,J.P.T.(2007).Covariate heterogeneity in meta-analysis:Criteria for deciding between meta regression and individual patient data.Statistics in Medicine, 26,2982-2999.

Simmonds,M.C.,Higgins,J.P.T.,Stewart,L.A.,Tierney,J.F.,Clarke,M.J.,& Thompson,S.G.(2005).Meta-analysis of individual patient data from randomized trials:A review of methods used in practice.Clinical Trials, 2,209-217.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ive Data Analysi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Tang Wenqing Zhang Minqiang Wang Litian

(Psychological Application Research Center,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

Key words:Integrative Data Analysis;pooling data;analytic strategies

生理学研究范文第2篇

1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概念和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音乐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它结合音乐教育学与音乐心理学,在学科的构建中建立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和独立性。音乐教育心理学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为音乐教育教学提供方法和原则上的理论依据,也为受教育者做出正确的心理分析。

1.2 小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门非主考课程,音乐教育教学在我国小学教育教学中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音乐教育是一门艺术性的教育,我国部分学校完全忽略了音乐教育教学的宗旨,只是将音乐课堂作为一门娱乐性的课堂,这大大偏离了小学音乐教育教学的目的。

2音乐教育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第 1 页

2.1 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只有对音乐感兴趣了,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到音乐当中去。然而小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发育,因此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不能很好的转换和应用,时间一久,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慢慢降低,甚至出现厌恶情绪。此时,音乐教育心理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从心里教育方面,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和表现特点,将音乐教学以做游戏的方式呈现,先使他们对音乐产生好奇心,慢慢的将其兴趣提高。

2.2 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心里学实验表明人的注意力并不能达到持久状态。尤其对于身心处于发展中的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课方式等。古语有云,心不专一,不能专诚。作为学生,只有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在音乐教育心理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了解学生注意力转移的因素,结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时间,采用综合教学的方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2.3 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

第 2 页 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现在的教学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习音乐本身,还应使他们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一定的鉴赏力,使记忆和感受能相互协调,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通过在音乐教学中运用音乐教育心理学,可以有效的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对音乐的理解力和欣赏力,还可提高学生的乐感和节律感。

3音乐教育心里学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3.1 运用音乐节奏,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学习音乐的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需要了解不同阶段的学生在学习音乐方面的认知和心理特征,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音乐当中美妙起伏的旋律和鲜明生动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肢体的反应,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特点入手,将音乐与肢体动作结合,形成具有音乐节奏的体态动作,集中学生学习音乐的注意力,将节奏与记忆结合,学习音乐当中的流动美。

3.2 注重情感体验,培养学生乐感

音乐的本质是对情感的自然反映,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情感,对于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在音乐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亲身体验音

第 3 页 乐当中的情感,而不是机械的告诉他们音乐表达的东西。倾听是很好的教学方式,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理感受,倾听他们对于音乐的特殊理解,培养他们自己的音乐乐感。例如在放一些具有催眠效果或者悲伤情感的乐曲时,学生会出现睡着或者伤心的现象,此时教师不应该打断他们,而是让他们慢慢感受,再通过讲解和表扬来加深他们对于音乐的理解。

3.3 创造科学教学法,突出教学效果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过于枯燥,使得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慢慢降低。因此,从心理学角度出发,一些具有创造性、科学性的教学方法很是需要在音乐教学中提倡。根据心理学原则,一些音乐学家在传统音乐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将音乐教育心理学理论作为指导原则,创造出了许多科学的教学方法,例如日本铃木教学法、匈牙利柯达伊教学法和德国奥尔夫教学法等。

生理学研究范文第3篇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以2015级运动训练专业普修《运动生理学》课程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二) 研究方法

1. 实验对比

将2015级运动训练专业课程的两个班级随机分为实验班与对照班。针对实验班学生讲解相关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平台的应用方式, 同时向学生解释相关考核标准, 特别是要针对应用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开展辅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重要性展开深入分析;对照班学生采取常规课堂教学模式。对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在期中与期末进行考试成绩评价。

2. 问卷调查

针对接受测试的实验班学生在开展一学期的网络资源共享课程平台辅助教学后, 就关于教学资源辅助平台的学习效果展开问卷调查。

3. 逻辑分析

将课程教学的目标要求及专业培养方向作为主要导向, 综合体育专业特征、实际情况, 以及课程教学考核状况分析, 来对课程微课教学资源平台构建效果做出评价。

二、结果分析

(一) 学生对当前课程教学的认知与需求

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 认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需求有:课堂上有活跃的上课气氛, 占78.5%;教师教学资源丰富, 占68.65%;能够学到课本以外的知识, 占74.62%;能够开展小组协作学习, 占37.30%;有相应的奖励政策, 占25.36%;教师个人魅力, 占50.74%;而认为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教学条件差, 占50.73%;教师水平有限, 占16.41%;教学模式固化, 占61.18%;教学内容较为落后, 占29.84%;课程内容冗长, 占58.20%。

基于调查结果可发现, 学生对运动生理学课堂教学的认可度不高, 分析其原因很可能是因课程本身难度较大, 且许多知识点都侧重于医学专业;同时课程的安排大多为大一基础课程, 学生对此类知识了解不足;此外, 也可能和学生自身情况相关, 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专业的体育课程理论学习基础, 这也是导致目前学生对运动生理学知识点掌握不牢固的主要原因。

(二) 学生接受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平台学习的效果情况

针对实验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更喜欢网络学习的学生, 占38.9%;认为网络课程学习效果更佳, 占65.69%;希望能够在微课屏幕上反复观看讲解示范, 占56.83%;对微课定位为授业与解惑, 占62.70%;更倾向于采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 占55.23%;认为课后采用微课复习效率更高且会应用微课资源辅助平台, 占74.65%;认为在关键知识点上的讲解采用微课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占58.23%;赞成采用微课教学能够提升学习效率, 占77.63%;赞成采用微课学习可提升学习能力与知识掌握能力, 占73.15%;可自主应用微课完成各项学习计划, 占61.23%;赞成应用微课辅助学习十分必要, 占79.15%;赞成微课辅助学习可达到高质量的学习效果, 占67.19%。

基于上述调查研究结果而言, 有65.69%的学生认为采用网络课程学习效果更佳, 且赞成应用微课辅助学习十分必要的学生达到了79.15%。而关于微课的制作方面, 上述调查结果显示有56.83%的学生希望能够在微课屏幕上反复观看讲解释放, 这很可能和微课教学和视频载体的密切相关性有关, 因此把有关的教学内容通过音像方式展现给学生, 并以此来开展动态化的教学研究必然可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激发出来,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程学习当中, 也可使得学生更易接受相关的知识要点, 在明显的感官体验过程中不断加强对知识要点的巩固积累。针对微课教学地位及应用方面的调查统计则表明, 有58.23%的学生认为在关键知识点上的讲解采用微课教学效果更加突出, 且认为将微课定位为授业与解惑的学生达到了62.70%, 这主要体现在学生不仅可利用微课资源辅助平台来获取到相关的课堂讲解知识要点并在课前提前开展预习工作, 同时学生针对课堂上未充分理解的重点及难点内容仍可开展课后复习, 在课程知识授业与解惑方面均可发挥出极其关键的作用价值。此外, 关于微课的应用方面调查结果表明, 有55.23%的学生更倾向于采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 且有74.65%的学生认为课后采用微课复习效率更高, 这一结果表明在采用了微课学习后, 学生可真切的感受到微课资源辅助平台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方面所提供的便捷性。

(三) 应用微课资源辅助平台后对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

针对实验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学习兴趣有较大提高的学生, 占76.15%;能借助微课资源辅助平台自主完成课程预习及复习, 占77.65%;对课上未理解知识点会主动查找相关微课资源, 占74.66%;对课程接受程序及学习效果影响明显, 占68.67%;课堂表现有明显提升, 占74.15%;认为微课教学资源可显著提升学习效率, 占98.53%;认为有必要继续推广应用该课程的微课教学, 占95.54%;认为课程微课资源辅助平台视频效果良好, 占95.53%。

分析上述调查统计结果, 在应用了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平台学习后, 有76.15%的学生学习兴趣有了显著提升, 有77.65%的学生可利用微课资源辅助平台自主开展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 74.15%的学生认为应用微课资源辅助平台可显著提升学习效率, 且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支持继续推广应用微课开展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的学生。因此就这一方面来展开分析, 利用微课资源辅助平台在开展课堂教学后, 无论是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是课堂上的表现均有十分显著的改善与促进作用。

(四) 不同班级的授课教学效果比较

对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的期末成绩展开对比分析, 其中实验班学生的标记型知识、应用型知识、理解型知识以及综合分析型知识分数分别达到了 (27.33±3.18) 分、 (23.48±6.72) 分、 (18.28±6.22) 分、 (13.67±4.33) 分;而对照班则分别为 (21.14±4.94) 分、 (18.83±7.14) 分、 (12.30±3.48) 分、 (9.66±5.12) 分。对比结果表明, 实验班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 且差异显著。

三、结束语

经实践研究表明, 采用本次研究所创建出的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平台, 开展运动生理学教学工作, 可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日常课堂学习中。并且在课前辅导学生自主学习与课后复习方面效果同样十分显著, 实现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明显提升。但同时也需注意到, 随着相关教学内容的不断改变, 相应的教学方法也应及时做出调整, 以实现对教学效果的稳步提升。

摘要:本次研究重点就针对在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中, 采用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平台的实际效果情况。并将学生随机分为应用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平台的实验班与采取传统课堂教学方式的对照班展开对比分析, 通过学生最终所取得的考试成绩来看, 应用了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平台的实验班学生, 其课堂学习更加积极、主动, 教学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班。因此, 可在运动生理学教学过程中推广应用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平台。

关键词:运动生理学,微课,教学资源辅助平台,开发,应用

参考文献

[1] 屈红林.网络资源平台下的运动生理学课程教与学创新模式[J].宜春学院学报, 2014, 36 (9) .

[2] 徐芝芳.基于微信的案例教学法在运动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当代体育科技, 2015, 5 (23) .

[3] 布如宁.翻转课堂在运动生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 2017, 7 (2) .

[4] 陈小琼, 郝选明, 梁健等.《运动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体育学刊, 2017, 24 (5) .

生理学研究范文第4篇

1 干旱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机理

1.1 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水是植物重要的组成成分, 植物细胞只有在一定的含水量的情况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缺水不仅会使细胞质凝聚, 还会使膜质双分子层失去选择透过性, 影响酶的功能, 使代谢发生紊乱, 细胞便不能正常生长发育, 植物一般表现为植株矮小、分枝少、叶片小。王富举等[1]研究发现, 干旱胁迫使得小麦的根、叶生长均受到抑制。

1.2 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光合作用是植物获得物质与能量的基础, 提高植物光合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增加光合面积, 但是干旱影响了叶片等光合器官的生长发育, 影响叶肉细胞的功能, 从而降低了光合效率;同时, 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而干旱条件会促进气孔的关闭[2,3], 阻碍CO2的进入, 从而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有研究发现, 干旱引起细胞内活性氧增多[4,5], 而活性氧的积累会破坏光系统[6,7], 从而使得光合作用不能正常进行;干旱促进叶绿素的降解, 阻止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从而降低光合效率[8]。

1.3 植物体内有害物质积累

自由基的积累会导致植物的衰老, 正常情况下, 植物体内产生的活性氧自由基能够被自身的抗氧化系统及时清除, 并不会对植物造成伤害[9]。但是, 干旱条件下, 这种平衡便会遭到破坏, 使得植物体内积累大量的活性氧自由基, 从而破坏生物膜系统, 改变膜的透性, 造成离子外漏, 生物大分子不能合成、结构受到破坏, 最终导致植物的死亡[10,11,12]。

2 植物抗旱的机理

2.1 植物抗旱相关物质

2.1.1 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的抗旱性

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方式是通过渗透作用, 水分在细胞间的流动也是从水势高的一方流向水势低的一方[13], 同样根系要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 那么根系细胞的水势必须低于土壤的水势。干旱条件下, 土壤的水势降低, 植物要想保水, 必须降低自身的水势, 所以在遇到干旱胁迫的时候, 植物体内的渗透调节物质便会积累, 例如无机离子、糖类、游离氨基酸、生物碱、脯氨酸[14,15,16,17]等增多, 一方面降低了植物细胞的水势, 另一方面也增大了细胞质的粘度, 维持了酶的活性。张婷婷等[18]研究发现盐碱胁迫下水稻体内脯氨酸、甜菜碱和肌醇等渗透调节物质含量上升, 且正常情况下耐盐碱的品种体内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比不耐盐碱的品种高。郭春芳等[19]研究发现茶树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以及脯氨酸的含量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大而增多。

2.1.2 抗氧化保护性物质与植物的抗旱性

前面提到, 干旱胁迫下会造成植物体内积累大量的活性氧物质, 这些活性氧会破坏膜系统。短时间的胁迫, 植物可以靠自身的活性氧清除系统, 帮助植物度过难关, 超出植物消除能力时就会对植物造成伤害。

活性氧清除酶类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 清除细胞内的超氧根阴离子 (O2-) ;过氧化氢酶 (CAT) 、过氧化物酶 (POD) , 清除H2O2, 催化H2O2分解为H2O和O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 使有毒的过氧化物还原成无毒的羟基化合物, 同时促进H2O2的分解;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As A-POD) , 以As A为电子供体, 催化As A与H2O2反应, 降低叶绿体中的H2O2。

贾学静等[20]研究了干旱胁迫对金心吊兰叶片的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 发现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 叶片各区域SOD与POD活性先上升后下降。井大炜等[21]发现随着胁迫强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 杨树幼苗叶片的SOD、POD和CAT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

2.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物质与植物的抗旱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ABA在植物抗逆性方面起着关键作用[22,23], 例如植物受到干旱胁迫时, 植物体内就会合成大量的ABA, 作为信号传递到叶片, 引起气孔的关闭, 从而减少蒸腾引起的水分散失, 提高植物的抗旱性。SA、JA、ET也是重要的植物抗逆生长调节剂[24], 但是他们在起作用的时候又是通过与植物生长有关的生长调节剂 (如CTK、GA、IAA) 相互作用实现的[24,25,26]。

2.2 植物形态结构与植物的抗旱性

通过比较不同抗旱性植物的形态特点发现, 抗旱性较强的植物根冠比较大, 因为植物主要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发达的根系有利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此外抗旱性较强的植物叶片较小、气孔数目较少、角质化程度高, 用以降低蒸腾作用造成的水分散失。

植物体内水分的存在状态分为自由水和束缚水, 保水能力强的抗旱性植物体内束缚水的比例也高。

3 展望

综上所述, 关于植物抗旱性的生理生化机理研究取得了许多进展, 研究人员对其机理有了较清晰的认识, 但是要应用于实践, 还要结合植物抗旱的分子机理, 培育抗旱性高的作物品种或者改良植物的栽培方法。

摘要:简述干旱对植物造成的伤害和植物应对干旱的生理生化机制方面的研究概况。研究人员对植物抗旱的渗透调节、膜修复、自由基清除、胁迫蛋白的产生等机理研究已比较深入。从“植物生长发育受到抑制, 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植物体内有害物质积累”3个方面阐述了干旱对植物造成伤害的机理;从“植物抗旱相关物质 (渗透调节物质与植物的抗旱性, 抗氧化保护性物质与植物的抗旱性, 植物生长调节剂类物质与植物的抗旱性) ;植物形态结构与植物的抗旱性”几个方面阐述了植物抗旱的机理。

关键词:植物,干旱伤害,抗旱机理,生理生化

参考文献

[1] 马富举, 李丹丹, 蔡剑, 等.干旱胁迫对小麦幼苗根系生长和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12, 23 (3) :724-730.

[2] 朱永波, 张仁和, 卜令铎, 等.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玉米叶片生理参数的光响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7, 25 (8) :167-170.

[3] 张仁和, 薛吉全, 浦军, 等.干旱胁迫对玉米苗期植株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 2011, 37 (3) :521-528.

[4] 贾学静, 董立花, 丁春邦, 等.干旱胁迫对金心吊兰叶片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J].草业学报, 2013, 22 (5) :248-255.

[5] 刘忠霞, 刘建朝, 胡景江.干旱胁迫对苹果树苗活性氧代谢及渗透调节的影响[J].西北林学院学报, 2013, 28 (2) :15-19.

[6] 卢从明, 张其德, 匡廷云, 等.水分胁迫抑制水稻光合作用的机理[J].作物学报, 1994, 20 (5) :601-606.

[7] 井大炜, 邢尚军, 杜振宇, 等.干旱胁迫对杨树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 (7) :1809-1816.

[8] 张金政, 张起源, 孙国峰, 等.干旱胁迫及复水对玉簪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J].草业学报, 2014, 23 (1) :167-176.

[9] Iuehi S, Kobayashi M, Taji T, et al.Regulation of drought tolerance by gene manipulation of 9-cis elxycarotenoid dioxygenase, a key enzyme in abscisic acid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J].Plant J., 2001, 27:325-333.

[10] AttiPalli RR, Kolluru VC, Munusamy V.Drought induced responses of photosynthesis and antioxidant metabolism in higher plants.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J].2004, 161 (11) :1189-1202.

[11] Munn-Boseh S, Pefiuelas J.Drought 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strawberry ree (Arbulusune doL) growing in Mediterranean field conditions[J].Plant Science, 2004, 166 (4) :1105-1110.

[12] 蒋明义, 郭绍川.渗透胁迫下稻苗中铁催化的膜脂过氧化作用[J].植物生理学报, 1996, 22 (1) :6-12.

[13] 潘瑞炽, 王小菁, 李娘辉.植物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14] Wang S, Wan CG Wang YR, et al.The characteristics of Na+, K+and free proline distribution in several droughtresistant plants of the Alxa Desert[J].China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s, 2004, 56 (3) :525-539.

[15] Manuela C, Agnete K K, Giulio M, et al.Trehalose in desiccated rotifers:a comparison between a bdelloid and a monogonont species[J].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Part A:Molecular&Integrative Physiology, 2004, 139 (4) :527-532.

[16] Henry T, James A R.Freezing tolerance and solute changes in contrasting genotypes of loliym Perenne L.acclimated to cold and drought[J].Annals of Botany, 1993, 72 (3) :249-254.

[17] West C P, Osterhuis D M, Wullsehleger S D, et al.Osmotic adjustment in tissyes of tall fescue in response to water deficit[J].Environmental and Experimental Botany, 1990, 30 (2) :149-156.

[18] 张婷婷, 杨美英, 王春红, 等.盐碱胁迫下不同水稻品种渗透调节物质及相关基因的变化[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6, 44 (4) :39-47.

[19] 郭春芳, 罗玲娜, 何水平, 等.土壤水分胁迫下茶树部分渗透调节物质的变化[J].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 (28) :126-131.

[20] 贾学静, 董立花, 丁春邦, 等.干旱胁迫对金心吊兰叶片活性氧及其清除系统的影响[J].草业学报, 2013, 22 (5) :248-255.

[21] 井大炜, 邢尚军, 杜振宇, 等.干旱胁迫对杨树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 (7) :1809-1816.

[22] Lata C, Prasad M.Role of DREBs in regulation of abiotic stress responses in plants[J].J Exp Bot.2011;62 (14) :4731-4748.

[23] Zhang J, Jia W, Yang J, et al.Role of ABA in integrating plant responses to drought and salt stresses[J].Field Crops Res, 2006, 97 (1) :111-119.

[24] Bari R, Jones JD.Role of plant hormones in plant defence responses[J].Plant Mol Biol, 2009, 69 (4) :473-488.

[25] Navarro L, Bari R, Achard P, et al.DELLAs control plant immune responses by modulating the balance of jasmonic acid and salicylic acid signaling[J].Curr Biol, 2008, 18 (9) :650-655.

生理学研究范文第5篇

[摘要]大学生就业的形势非常严峻,怎样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大学生创业是解决就业的良好途径,中外很多学者研究大学生创业问题,但是他们大多集中于研究大学生如何创业,而具体介绍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理论少之又少。文章试从创业理论角度论述大学生创业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创业理论

[作者简介]王宁,长江大学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荆州434023

一、创业的内涵

何为创业?顾名思义,创业就是创立事业。创业在《辞海》中给出的定义是“创立基业”。理论界对“创业”这一概念具有代表性的表述有:罗伯特·荣斯戴特认为,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霍华德·H·斯蒂文森认为,创业是一个人不管是独立的还是在一个组织内部——追踪和捕获机会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当时控制的资源无关。并进一步指出,创业可由六个方面的企业经营活动来理解:发现机会、战略导向、致力于机会、资源配置过程、资源控制的概念、管理的概念和回报政策。美国巴布森商学院和英国伦敦商学院联合发起,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丹麦、芬兰、以色列等10个国家的研究者应邀参加的“全球创业监测”项目,把创业定义为:依靠个人、团队或一个现有企业,来建立一个新企业的过程,如自我创业、一个新的业务组织、或一个现有企业的扩张。清华大学姜彦福、林强、张健指出,创业是一个跨越多个学科领域的复杂现象,不同学科都从其独特的研究视角进行观察和研究,这些学科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管理学等,而在各个学科领域又衍生出不同的创业研究方向。学术界关于“创业”的定义,目前尚未完全达成一致。比较早的定义,如一个人为了利润而承担风险,去组织和管理一个企业;加特纳认为,创业的内涵主要表现在创业者的个人特性和他的创业行为结果两个方面;华盛顿大学韦斯伯教授的定义则非常简单:创业就是商业进入,不管该方式是通过创建新企业还是收购,也不管该行为是独立的还是发生在现有企业内部。目前国内较为流行的是郁义鸿等人的定义:创业是一个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颖的产品、服务或实现其潜在价值的过程。

二、大学生创业的内涵

所谓大学生创业是指大学生中的创业者发现机会、整合资源,最终实现自己创业目的的一系列创业活动。创业的类型有两种:独立创业和企业内创业。独立创业是指创业者个人或创业团队白手起家进行的创业。企业内部创业是指在大企业内部创业。我们研究的大学生创业属于独立创业的范畴。大学生自主创业就是改变就业观念,利用自己的知识、才能和技术以自筹资金、技术入股、寻求合作等方式创立新的就业岗位。即毕业生不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是为自己、为社会更多的人创造就业机会。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完善,相应体制和机制的变革,为毕业生提供的发展空间和展现才华的舞台也随之扩大,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亦反映出多元化的态势。其中,自主创业是新时期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种新选择,是对传统就业观念的一种挑战,已经成为毕业生流向社会的一个全新的、更高层次的就业方式。大学生创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及应用的知识经济将在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经济的新发展将导致新的高技术行业的不断涌现,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的作用,也只有在知识经济中才能真正得以发挥出来。这就要求掌握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担负起创业的历史重任。

三、国内外大学生创业研究理论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中的强劲推动力。众多学者写了大量的文章来宣传创业、介绍创业活动和分析创业过程。然而,专门对于创业理论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从国外的文献来看,对于创业现象的分析开始于18世纪中期,经过两个世纪后,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直到今天才呈现出越来越热烈的局面。对创业理论进行研究的学者来自各个领域,如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商业伦理学、公共政策学,以及城市规划学等。目前国内学者对于创业的研究大多还是集中在介绍和描述创业的现象和行为,进行创业理论研究的还不多。尽管当前研究显得纷繁复杂,但是创业究竟能否作为一个独立的理论研究领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确认。不过,自1987年《管理科学》正式开办创业研究专题以来,许多学者开始对创业研究领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他们从各自的学科出发,运用不同的理论观点对一些相关的问题作出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因为创业研究涉及多领域、多学科,在具体的研究中,各学科采用的理论观点和关注的研究焦点自然有所不同。他们或专注于企业家特征、或专注于社会文化环境对创业家的影响、或考虑创业家在一定环境下的创业过程和结果。综观以前的研究发展,我们可以看出,早期的创业研究侧重于考察创业家职能、个性心理与行为特征和社会文化背景,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其他学科的学者也加入了创业研究领域,以环境和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愈发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这些研究焦点的转换,创业研究视角也随之从经济理论、个性心理与行为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等发展到资源观、机会观和社会资本观。根据这些不同角度的创业理论,我们大致可以把它们分成八大学派:“风险”学派、“领导”学派、“创新”学派、“认知”学派、“社会”学派、“管理”学派、“战略”学派、“机会”学派。

(一)“风险”学派。早在1755年,法国经济学家就把创业者、企业家一词作为术语引入了经济学。他认为创业者要承担以固定价格买入商品并以不确定的价格将其卖出的风险。创业者的报酬也就是卖出价与买入价之差。如果创业者准确地洞察、把握了市场机会,则赚取了利润,反之则承担了风险。奈特赋予了创业者(企业家)不确定性决策者的角色,对自己的判断有自信心和在行动中能“坚持这一判断”的人专业于承担风险。在企业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创业者(企业家)阶层负责指导企业的经济活动,创业者向那些提供生产服务的人保证一份固定的收入。

(二)“领导”学派。“领导”学派是从创业者在企业组织中的领导职能来研究创业活动和创业者的行为。法国经济学家认为,创业就是要把生产要素组合起来,把它们带到一起,创业者就是生产过程的协调者和领导者。英国经济学大师马歇尔赋予创业者(企业家)在企业中担任多重领导的职能,如管理协调、中间商、创新者和承担不确定性等。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创业者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方面他必须对自己经营的事业了如指掌,有预测生产和消费趋势的能力;另一方面他必须有领导他人、驾驭局势的能力,善于选择自己的助手

并且信赖他们。

(三)“创新”学派。熊彼特的创业理论具有鲜明的特色。熊彼特赋予创业者以“创新者”的形象,认为创业者的职能就是要实现生产要素新的组合。创业是实现创新的过程,而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和手段。熊彼特把创新比喻成为“革命”,创业者是通过利用一种新发明或者是更一般地利用一种未经试验的技术可能性,来生产新商品或者用新方法来生产老商品;通过开拓原料供应的新来源或开拓产品的新销路;通过改组工业结构等手段来改良或彻底改变生产模式。熊彼特强调创业和发明不是一个概念,创业最终需要创新成果在市场上实现。创业者的职能主要不在于发明某种东西或创造供企业利用的条件,而是在于有办法促使人们去完成这些事情。他还认为,经济体系发展的根源在于创业活动。创业是经济过程中本身的主要推动力量,这类活动就是要能使经济肌体革命化的多次发生的“繁荣”和由于新产品和新方法造成干扰平衡的冲击而经常出现的“衰退”(指暂时性的失业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四)“认知”学派。“认知”学派强调从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特别是认知性角度来研究创业,并强调创业者的认知、想象力等主观因素。卡森认为,创业者是擅长于对稀缺资源的协调利用而作出明智决断的人。柯斯纳的理论试图将经济学与心理学连接起来,他提出一个描述创业者心理认知特征的术语一“敏感”。柯斯纳认为,创业者具备一般人所不具备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并获得机会的“敏感”。也只有具备这种敏感的人才能被称为创业者。柯斯纳的理论引发了很多心理学学者对于创业问题的研究,特别是创业者的心理特性的研究。除了认知性以外,还有对创业者的人品特征和成就感动机和冒险倾向等方面的研究。

(五)“社会”学派。“社会”学派不认为创业是个性或个人背景的产物,相反,它强调从外部社会来研究创业的现象和创业问题。有的学者探讨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网络对于企业创业的影响。有的学者则从微观角度研究了创业者个人的社会网络问题。伍德沃德认为社会网络在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企业时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如个人的社会网络特性可以提高他去实际开办一家企业的概率。而成功的创业者往往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建立个人的社会网络以帮助新创企业的成长。当创业者能够通过社会网络得到充足而及时的资源时,他就比较容易取得成功,这是一种社会资本观,是在研究社会网络现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考察的是网络结构和内嵌关系性资源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社会资本观视角的创业研究认为,价格机制失灵而导致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信息给创业家留下了创新空间,创业家可以利用自己的关系网络来获取相关信息,从而识别和把握创业机会。社会资本观的创业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学派,即组织社会学学派和社会经济学学派。前者着重于网络分析,考察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业机会与创业行为;后者着重于网络结构性资源和关系性资源,如信任和规范等,同时影响着创业家的创业活动。从非均衡理论和机会网络分析角度看,社会资本观的创业研究是机会观创业研究的深入。这种观点试图进一步探讨创业家是如何在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约束条件下利用网络与内嵌的社会资本去发现并利用创业机会的。

(六)“管理”学派。“管理”学派反对从主观主义角度研究创业的方法,反对给创业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并且不认为创业是一种天赋、灵感或智慧的闪念。当代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任何敢于面对决策的人,都可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创业者并具有创业精神。创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个人性格特征。德鲁克也十分强调创新在创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只有那些能够创造出一些新的、与众不同的事情,并能创造价值的活动才是创业。而且进一步说,将创业看成是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许多发明家虽然是创新者,但恰恰是因为不善于管理才成不了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创业者。史蒂文森、罗伯特斯和格罗斯贝克认为创业是一种管理方法,是在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限制下的对于机会的捕捉和利用。

(七)“战略”学派。战略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领域,因此,严格来说创业理论的“战略”学派应属于“管理”学派的一个分支。但是,近年来一些战略管理方面的学者广泛采用战略管理的方法研究创业活动,并把创业过程视为初创企业或者现有企业成长过程中的战略管理过程。这使得“战略”学派十分引人注目。

(八)“机会”学派。“机会”学派强调从存在有利可图的机会和存在有进取心的个人这两者相结合的角度去研究创业。谢恩和文卡塔拉曼认为不能将“机会”与“个人”对于创业的影响混淆起来,而且指出不同人所认识的创业机会在质量上是有变化的,不能忽视对于创业机会的测量。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创业研究应该以“机会”为线索展开,包括三类问题:首先,为什么会存在可以创造商品和服务的机会,在什么时间存在,是如何存在的;其次,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发现和利用这些机会,什么时间发现和利用,如何发现和利用;最后,为什么会采用不同的行动模式来利用创业机会,什么时间采用,如何采用。此外,他们还探讨了利用机会的两种模式,即创建新的企业(或科层)和把这些机会销售给现存的企业(或市场)。

总体来看,到目前为止,创业研究的领域虽然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大学生创业者只是创业群体中的一部分,但其力量不可忽视。目前,还没有有关大学生创业的系统理论,大学生创业的理论基本上都是在沿用创业理论,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分支从创业理论中剥离出来。对于大学生创业研究,各个学派的观点都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风险”学派强调创业者的风险承受能力;“领导”学派则强调创业者的领导能力;“创新”学派则强调创业者的创新能力;“认知”学派强调创业者的心理特性,如发现机会的敏感性、冒险倾向等;“社会”学派强调创业者的创业环境以及资源网络的重要性;“管理”学派和“战略”学派则强调创业者的良好的管理能力;“机会”学派则注重创业者发现机会的能力。各个学派都从他们的视角来研究创业。针对大学生创业研究,我们可以将这些观点作一个融合,各个学派所关注的不同的方面,如创业者的管理能力、风险承受能力、领导能力等自身的能力素质以及外界的创业环境等要素都可以作为影响大学生创业因素的理论基础。

[责任编辑:荷叶]

生理学研究范文第6篇

摘要:复杂性哲学和复杂性研究为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蹊径,使得人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复杂性的视角来重新认识他们所“熟知、熟悉”的人类世界。复杂性理论的世界观为当前心理学的转向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它的一些具体的研究方法如“黑箱”的方法以及功能模拟方法已经在心理学研究中体现出其价值。可以说,复杂性理论为心理学摆脱当前困境及实现整合开启了一扇光明之门。

关键词:复杂性;非线性;心理学整合

1 时代科学的新特征——复杂性

当前所处的时代可以从不同侧面加以标志,如非线性时代、信息化时代、多极化时代等。这些标志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一种新认识——世界具有复杂性。从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上讲,要透过世界发展快速、便捷的表征,深入探讨事物的复杂性,对于改变形式化、简单化、片面化的认识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意义。具体讲,复杂性哲学和复杂性研究为科学研究开辟了一条蹊径,使得人们能够以一种全新的、复杂性的视角来重新认识他们所“熟知、熟悉”的人类世界。

复杂性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概念,从客观物质世界的客体来讲,存在着事实上的复杂性;从认识主体来讲,存在着认识上的复杂性;从主客体间的相互转化来讲,存在着种种中介复杂性、过程复杂性或阶段复杂性。在人文环境中难免也有人为的复杂性。因此,从类别上讲,有自然界发展的复杂性,也有人文社会发展的复杂性;有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也有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同时还应有科学发展产生的各门学科如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历史学、语言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自身界定的复杂性。复杂性是相对于简单性而存在的,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因此,复杂性是在客观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中的一种特性,而不是孤立、静止、显而易见的特性。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计算机作为研究手段的广泛应用,与理论、实验手段相结合,促成了非线性科学的建立。这方面研究的飞速进展,使人们对一些久悬不解的基本难题,诸如物理学的确定性描述和概率性描述的关系、湍流发生的机制、自然界有序和无序转变的条件等,有了新认识,并开始影响人类的自然观,促进人们从事物总体联系的角度去探索和把握自然界的复杂运动形式。”这一方面的研究,几乎同时从非线性系统的两个极端方向取得了突破。一方面从可积系统的一端,即研究无穷多自由度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一端,在孤波方程中发现了‘孤子’,并发展起一套系统的数学方法,对一些类型的非线性方程给出了解法;另一方面,从不可积系统的极端,在天文学、气象学、生态学等领域对一些看起来相对简单的不可积系统的研究中,都发现了确定性系统中存在着对初值极为敏感的复杂运动形式——混沌运动。……从共性、普适性的角度来探讨各种非线性系统的行为。这样就形成了贯穿信息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解析、计算和实验三种手段并用,揭示非线性系统共性,探索复杂性的新领域——非线性科学。

非线性科学是对以往线性科学的突破和超越,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层次上将以往被彼此割裂、互不衔接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和艺术科学等内在统一起来,开辟了人类认识的新阶段,使人类对复杂性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上升到认识事物复杂性的内在科学本质,认识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的密切关系,进而从总体上和科学本质上认识世界所发生的复杂性现象。

2 豁然开朗——复杂性理论为心理学的整合开辟了新的蹊径

现代心理学在哲学基础、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分歧。不同的心理学家由于其哲学世界观的不同,对心理的本质、意识的特性等问题的看法迥然相异,因而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此外,心理学家在一些思想范畴上也有着激烈的争论与对立。这些问题是:1)意识与无意识;2)理性主义对非理性主义;3)自然主义与超自然主义;4)静态的发展观对动态的发展观;5)中枢论对外周论;6)纯科学观对实用科学观;7)客观主义对主观主义;8)机械论对活力论;9)还原论对非还原论;10)对象决定论与方法决定论;11)平行论对交互作用论;12)一般规律的研究与特质论的研究;13)决定论与非决定论;14)实验室研究对现场研究;15)元素论对整体论;16)文化论对本能论等等。不同的心理学家信奉不同的范畴,范畴的不同组合也构成了心理学流派的思想基础。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心理学内部思想分裂的严重性。

思想的分裂必然导致组织的分裂,因此,学派的产生是思想分裂的必然结果。传统上,心理学挣扎在学派的抗争之中,争吵之声始终未绝于耳。现代心理学中直接的谩骂与指责似乎是少多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学派的消融。心理学的流派依然存在,只不过他们不再沉溺于争吵之中,而是以冷漠、隔绝、画地为牢取而代之。不同的流派发展了不同的语言、术语甚至行话,以至几乎每一学派都编纂了自己的术语词典,如精神分析词典、行为主义词典、认知心理学词典等等。其结果是学派与学派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

学科内部的恶性分化是心理学分裂的另一表现。分化是科学进步的表现。通过分化,科学研究能在更深、更细的层次上进行。但心理学的分化趋势却令人担优。一些心理学家指出,在规范科学中,科学家因为担心他人抢先一步,因而急于把新成果和新发现公诸于众,但是心理学家从没有这样的担心,因为心理学缺乏一个核心,没有共同性可言,没有他人捷足先登的可能。那么,究竟怎样看待心理学的分裂与破碎?一种观点认为分裂和破碎使心理学存在着分裂的危机,另一种与之相反认为分裂与破碎完全是科学成熟的自然结果。无论持有何种观点,心理学都面对着整合问题。承认破碎和分裂是一种危机,自然需要正视整合问题;认为它是科学成熟的自然结果,也无法回避整合问题,毕竟心理学从来都不曾是一个整合科学,历史上不曾是现在不是如果未来还不是,那就需要质问心理学是不是一门真正的科学了。

著名理论心理学家库克(Koch,S)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出发,认为心理学不可能实现统一或整合。他指出:“在我看来,心理学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由各种类型的研究组合起来的集合体,其中少数部分可称为科学,但大部分却不能使用这个称呼……很久以前,我就推荐用‘心理研究’来取代‘心理学’这个名词”。在库克看来,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或整合的学科只是19世纪心理学家的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因为心理现象是多形的、易变的和转瞬即逝的,它的意义复杂、特点模糊,任何一个敏锐的研究者也只能切割其中的一个小块来加以分析,其结果是造成许多孤立的小领域。心理现象的

复杂性决定了心理学不能成为一门整合的和学科,而只能成为由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理论和不同的方法混杂起来的“心理研究”大家族。笔者认为库克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出发分析问题非常值得肯定,但是不同意他得出的结论。心理学的确是由各种类型的研究组合起来的集合体,但并不是少数部分可称为科学大部分却不能使用这个称号,而是基于心理系统的复杂性使其研究对象具有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使其研究对象从自然科学跨越到社会科学。也因此,试图从单一的自然科学范式或社会科学范式寻求心理学的整合之路无异于缘木求鱼。那么如何来寻找心理学的整合之路?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科学跨越到社会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整合必须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衔接的基础上。回顾上述对复杂性的研究的认识,可以发现非线性科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层次上将以往彼此割裂、互不衔接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技术科学和艺术科学等内在统一起来,由此基于非线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必将为心理学的整合开辟新的蹊径。

3 复杂性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

把复杂性理论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之中,无论是在整体的认识论上还是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都为心理学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3.1 用复杂性理论指导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

“范式”是指特定时期从事某一学科的研究者所公认的理论框架或研究纲领。根据库恩的观点,范式的基本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学科共同体所持有的共同态度和信念;具有公认的研究框架和理论模型。理论范式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斯腾伯格指出,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总是会受到两种互为联系的内生性资源的推动:一种是“思想驱动”(idea driven),另一种是“数据驱动”(data driven)。理论范式无疑属于“思想驱动”的范畴。随着当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学者提出,许多科学发展问题在技术上困难并不大,而关键需要来自于“思想观念”的变革,即需要进一步实现理论范式的转换,以新的思路和视角来摆脱发展中的困局。复杂性理论的出现已经带来一些科学研究“思想观念”的巨大变革,也必将为心理学研究的“思想观念”的变革提供巨大的动力,为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指导方向。

首先,从复杂性理论出发,要改变以往心理学研究过程中追本溯源式的本质主义的思维倾向,不要强为复杂多变的心理世界寻找一个唯一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或答案,或发现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规律。实践证明,那种寻找“阿基米德基点”的思维模式是一个误区,那种以概念作为体系的原点,然后由其阐发或演绎出体系化心理学的努力也是不成功的。应该充分认识到,心理现象是一个有序与无序、确定与不确定、简单与复杂相互交融的世界,是各种影响因素持续不断解体与重组、和谐与噪声反复交织的复杂过程。这具体表现为,每个人的人格形成过程中要受到包括:生物遗传、自然环境、家庭背景、社会、学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是广泛的、深远的、多变的,并呈现出和谐与不和谐、一致与不一致的复杂交混。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原因可能会导致同一个结果,同一个原因也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就要求人们绝不能因循非此即彼、寻求唯一因果关系、追求唯一本质的思维模式,而应以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整合的、非线性的观念来认识和研究心理现象。埃德加·莫兰说:现实世界的“一个理论不是一个目的地,它只是一个可能的出发点。一个理论不是一个解决的办法,它只是处理问题的可能性”。因此,在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创设一种多元共生的空间地带,尤其是应该提倡和强化运用各种个性化的理论及描述性的观点来解释和理解纷繁多变的心理现象,力求通过多视角的理论表现和多样性的阐释来对人们的生活实践产生积极的意义。

其次,建立多层次、多类型和多水平上心理学理论评价体系。复杂性理论认为应该在复杂性视角下认识世界、研究世界,这意味着复杂性是世界的本质特征,简单性只是特例。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它的研究对象包括了从感知觉到意识再到一些精神现象,这些现象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即使单个心理现象比如意识,包括了与注意相联系的“执行控制”层面的意识现象,也包括了哲学中与物质相对应的意识现象,前者可以作为认知科学这样的自然科学性质很强学科的研究对象,而后者可以作为宗教学等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研究对象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复杂的层次性,而其一些具体研究对象本身也具有复杂的层次性。这种复杂的层次性决定了心理学理论的评价不可能从单一层次、单一类型和单一水平的标准进行评价,打破占主流地位的实证主义的单一评价体系也就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注重不同研究范式的融合。世纪之交心理学理论研究范式已经出现了转换,但这种转换不应该是“东风压倒西风或西风压倒东风”单向转换,而应该注重不同范式之间的融合。毫无疑问,传统心理学的实证研究范式所占有的学术领导地位还将会持续一个时期,这不可避免地与新的研究范式存在着难以通约的鸿沟及隔阂,而且新范式形态本身也在不断生成与变化发展之中,同时还面临着在自身原有的框架内无法解决的内在矛盾。但这些矛盾冲突是正常的、合理的,“对现实主义的多元论来说,冲突具有潜在的建设性意义,这些冲突通过共同分享的价值观而得到解决”。心理学研究范式的转换本身就显现出一种复杂性,新范式的出现既有一个逐渐的产生过程,在某种层面上它又是“突现”的结果。要“突现”出一种全新的成熟的心理学研究范式,必须是在已取得重大进展的旧有范式之间的相互融合并且融入新的思想的基础上获得突破。因而,研究者应当正视新世纪心理学研究所出现的新范式,并且注重新旧范式之间的融合,以此来获得心理学研究范式的重大突破。

3.2 用复杂性理论改造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首先,近年来在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的认识的基础上心理学采用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这种认识也必将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的革新提供不竭的动力。近10年来,心理学研究方法领域出现的工具包括:元分析方法、结构功能分析方法、行动研究、模型方法、解释学、叙事心理学和质性研究技术等,虽然不是直接在复杂性理论的直接指导下产生的,但是它们的产生却是建立在对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心理学研究的复杂性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例如,元分析方法对已有的研究结果的综合量化分析,因而它可以对不一致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得出仅从单一研究中不能获得的共同效应,做出普遍性的结论。这种方法认识到了心理现象的复杂性,认为依赖单一研究难以做出科学的理论概括,准确、全面地解释和预测心理现象,因而用综合的量化分析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结果的整合打开了一条通路。而诸如解释学、叙事心理学和质性研究技术,可以在心理现象复杂层次的高层次对其进行研究,这为不可还原的复杂现象的研究开启了光明之门。

其次,将复杂性科学的一些具体研究方法直接应用于心理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以研究复杂性发展起来的非线性科学包括一些崭新的学科,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为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近几十年中,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所提供的独特思路研究心理现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显示出现代科学的新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适用性。人脑是心理现象的物质基础,它具有高度的复杂性、组织性和活动性特征。依据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人类既不能从外部对人脑产生各种心理现象的内部机制进行直接观测,也不能利用解剖方法对人脑组织所发生的心理过程进行微观水平的直接考察。况且,人脑各组织之间的分解又会引起整体功能的变化,影响心理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肢解心理系统整体联系的分析方法已被实践证明难以对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做出客观判断。“黑箱”方法作为复杂性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能在不干扰正常的心理活动的前提下考察心理现象的内在机制,因而对心理系统的研究具有独特作用。其它包括系统论的方法、信息论的方法以及控制论的方法也在心理学研究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它们对心理学研究有重要意义。

上一篇:机关思想政治工作汇报范文下一篇:危房重建申请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