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04

审美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旨在从传播效果的角度揭示民国商业美术的价值所在。文章认为,传播受众对商业美术的反应促进商业美术发起者积极地改进商业美术活动,促进商业美术传播符号的发展,以及促进新的商业美术传播媒介的发展。正是这种积极的促进作用,说明了民国商业美术完成了推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民国时期;商业美术活动;传播符号;传播媒介;社会作用

凡是要探讨近现代商业美术的发展或是中国现代设计的起源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要追溯到民国时期商业美术这一重要的课题上来。民国时期正好处在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上,商业美术肩负起了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挽救国家命运于危亡,实现民族复兴大业的历史使命,受到举国上下的重视。为了真正弄清商业美术的价值所在,就需要对商业美术的传播效果展开研究。通过对民国商业美术传播效果进行梳理、分析、研究,可为当今的商业美术活动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作用。

一、促进商业美术发起者积极地改进商业美术活动

传播受众是整个商业美术传播的核心,一切商业美术活动的依据都是由此而展开。为了实现受众能够有效地接受认可由商业美术作品所承载的商业信息,真正的实现商业信息的有效传播,商业美术活动的发起者会依据受众的特点积极主动地改进商业美术的传播内容与作品形式。当影响受众审美趣味的因素发生改变时,商业美术发起者也会适时地做出及时调整,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继续的接纳认同商业美术作品及其传播的商业信息。

1.主动性地促进发起者积极改进传播内容。受众是传播反馈的核心环节,是决定传播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所以受众对商业美术作品的反应,会促进商业美术发起者积极地改进商业美术的传播内容,以迎合受众偏好。

晚清开始,中国的国门被列强强行打开,具有明显西洋东洋风情的广告宣传画进入中国,但当时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选择传播媒介和传播内容方面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性。他们能够理解认同的依旧是千年来传承延续的文化。因此国外的商品宣传画并不为中国的老百姓所接受,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商业信息的传播。

商业美术的发起者的国外商品宣传画在中国遏阻后,为获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同,商业美术的发起者转向选择消费者所理解、欣赏、喜爱的商业美术家和美术作品,构建具有与中国百姓共同文化背景的商业美术,便于消费者的接纳。这主要体现在美术作品题材内容的转变。以及,将当时广受市民阶层喜爱的西洋绘画技法也融入月份牌的绘制中。这就在美术作品内容与视觉表现上与当时的百姓审美形成了共鸣,为商业信息的传播铺平了道路。

2.被动性地促进发起者积极改进传播方式。社会环境发生重大转变时,人们的观念意识、内心追求、文化倾向、审美观也会悄然地随之发生变化。商业美术活动的发起者会根据当时社会百姓的需要,选择符合时代潮流的作品,以得到百姓的认同与接受。

清末民初时期被百姓广泛认可的周慕桥,在创作上为迎合市场需要试图改变传统的绘画题材,塑造的元宝领民初女性,但缘于他的传统绘画的思维定势和技法局限,作品缺乏时代气息,难以满足其社会转变后市民当下的需要,未能继续成为人们审美追求的引导者,很快被其他优秀的商业美术家接过了引领时代潮流接力棒郑曼陀创作的清纯女学生形象不仅符合“五四”以来的时代追求,而且他能创作出更具质感的画面。很快成为商业美术发起者在选择月份牌画时趋之若鹜的对象。

二、促进商业美术传播符号的发展

为了有效地传播商业信息,商业美术发起者会主动地寻找使用那些能够与大众进行有效沟通的传播符号,这就促使了人们熟悉的符合大众审美趣味的传播符号得以发展。在这一时期,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迎合受众旧有喜好的西画技法,西画技法在晚清时期的月份牌绘画中得到极大的发展,例如,图1的画面描绘的是中国传统的题材,但是在技法上已经运用了西洋绘画技法中的透视法,创造了画面的空间感。图2的作品在题材上,已从传统故事转向了现代生活,在绘画技法上依旧是运用了西洋透视法和水彩画技法。

2.唤醒麻木愚民的木刻技法木刻作品强烈的对比,遒劲刚健,能很好地表达强烈的情感。在国家危难加剧,面临亡国时期的商业美术作品中,尤其是书衣画的创作中得到了很好的运用。木刻所体现的“力之美”,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情感。成为名副其实的“战斗的艺术”与“大众的艺术”。

3.引导受众追求潮流的擦笔水彩。绘画技法的改进能更好地迎合大众的审美趣味。郑曼陀所独创的擦笔水彩技法是在月份牌已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这种技法创作的人物,保持了工笔画神韵的同时,突破了早期月份牌中人物呆滞的效果,充分地表现了女性阴柔之美。赢得受众欢迎,从而引领了大众新的视觉审美趣味,甚至由此开创了新绘画局面。

4.根植于平民的漫画。漫画以夸张、变形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突显商品所要表现的特质,在轻松幽默的调侃氛围下,让人们在轻松愉悦之中无意识地接受广告传递的信息。鲁少飞在《愿国货界利用“漫画广告”》一文中,谈到漫画广告效果时,认为:漫画的“画面生动,能表现商品的优点,使顾客注意力集中。情节离奇,能发挥浓厚的趣味,使顾客需求力增强”。漫画以趣味性的方式诙谐生动地传递了商品希望受众理解的信息。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提高记忆度。同时,这种趣味性的信息传递能给受众以积极的情绪,有利于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发生。例如,1937年前后梁新记牙刷的漫画,画面一位黑髯飘拂、神采奕奕的老人,脚踩一支牙刷柄,手拿着一把老虎钳钳住牙刷上的毛,满头大汗地拔毛,牙刷柄已被拉弯,但牙刷毛却纹丝不动,以示商品质量。广告的上方醒目地写着:“梁新记牙刷一毛不拔”。这种漫画所引发的幽默使人们容易接受。

三、促进新的商业美术传播媒介的发展

商业美术传播媒介是“负载符号的物质实体”,也是商业美术作品与大众接触的媒介。为了赢得受众喜好,商业美术发起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将商业美术作品附着其上,这样不仅促进了早已存在却未被利用的媒介得以发展,而且也促使新的商业美术媒介形成、发展。

1.促进未被利用的媒介发展,随着国外商品的大量流入,商品的包装也进入了中国百姓的视野,充斥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国内的期刊也开始谈论商品包装的问题,并引起了商家的高度注意。如1934年第2卷第17期的《同行月刊》中《货品的包装》、1939年阿懂在《大学生(上海)》杂志发表的《包装之重要》、1948年第2卷的《工商管理》中转载了George E.Jordan的《包装设计》等文,都一再的强调了商品包装对于促进商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引起了民族工商企业家的重视,如东亚毛呢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宋柴卿就自己动手创作了“抵羊牌”的商标,并将此运用于商品的包装。商品包装成为重要的商业美术媒介。

书籍装帧作为商业美术媒介形成于晚清时期。中国在晚清之前的书籍的封面没有书衣画的,只有题签。随着社会结构的转变,市民阶层的兴起,推动了书籍的商品化。为迎合市民喜好,商家用市民喜欢的绘画作为书籍的封面吸引读者,书籍装帧中的商业美术就此形成。另一方面,是受到洋装书的影响。晚清时期,我国向国外大量的派遣留学生,他们在国外成立各种学术团体,出版刊物,这些刊物“入乡随俗”地有了国外书籍已有的书衣画,如1900年,国内发行的《译书汇编》是最早的中文洋装书,其封面虽然没有用大幅的图画,但已经有了装饰效果的花边。在1904年发行的《东方杂志》已经用绘画作为杂志的封面了。

2.促进新媒介的形成、发展。月份牌媒介的形成。月份牌并不是从古代中国继承来的,它的存在是西方列强在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后,国外的商品生产者为了让中国的百姓自愿接受西方的倾销商品而产生的。最初以传统年画与日历作为月份牌的主要元素,以够满足大众审美与实用需要,巧妙地避免文化差异,便于为商品做宣传。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当市场上满足受众实用需要的月份牌越来越多的时候“日历”与传统的中国绘画,就不再是一个吸引百姓注意的有效手段一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月份牌绘画也紧跟受众审美趣味的转变而作出相应的改变,创作符合大众审美偏好的绘画作品正如范烟桥在1937年的《机联会刊》中写到“从所画的女子的装束,可以看出三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的时代过程”。这种转变促进了月份牌的持续发展,成为民国时期重要的商业美术媒介。

墙体广告媒介向路牌广告媒介的发展。早期的路牌广告是直接用油漆刷在道路两边墙壁上。在晚清时期,墙体广告就十分兴盛。随着商业的繁荣,在繁华的城市里,将广告直接刷在简陋的民墙上已不能引起行人的关注,聪明的广告商便在道路两旁、三岔路口、铁路沿线等重要的地段竖立木架支撑,铝皮或木板装置的广告牌位,将商业美术作品用油漆绘制在这些广告牌位上。设立在道路两边的路牌广告不仅仅设在闹市中,街道乡村,汽车、火车行驶沿线都随处可见。

3.借鉴国外已有的传播媒介

西方列强在中国闭关锁国之时,已完成产业革命,他们已经有发展成熟的传播媒介。当他们打开中国国门倾销商品时,为了促进商品的销售,也将一些在他们本国发展成熟的媒介带入了中国的市场。

一是报纸广告媒介。近代最早的报纸就是为了沟通商情促进商品交换而产生的,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我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现代中文期刊从“道光甲午年正月”号开始,该刊刊尾专门设置了专栏长达数页的“市价篇”,其内容主要是进出口货物的物价行情表和对外贸易行情表。这是我国境内中文期刊上最早刊登的商情广告。

在整个民国时期,报纸广告媒介对商品的销售,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以《申报》中艾罗汁补脑液中法大药房和双妹老牌为例:艾罗汁补脑液在民国37年的时间里共计在《申报》上刊登了4418条广告,1912-1919年间刊登了1042条,1920-1927年间1634条,1928-1935年间904条,1936-1943年间568条,1944-1949年间270条。中法大药房在民国时期共计刊登了14071条广告,其中在1912-1919年间登载了5948条,1920-1927年间3843条,1928-1935年间1963条,1936-1943年间1892条,1944-1949年间498条。双妹老牌在1912-1919年间发布了2467条广告,1920-1927年间5039条,1928-1935年间3285条,1936-1943年间1494条,1944-1949年间478条,整个民国时期的37年间共计发布多达197763条。

二是电影海报媒介。电影放映公司在将产生于法国的电影带到中国的同时,将宣传电影的电影海报这种媒介也带到了中国,1905年由北京琉璃厂土地祠“丰泰照相馆”的任庆泰拍摄的《定军山》是我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为了吸引观众,在戏院门口张贴了一张电影海报,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也是中国电影最早海报。

通过以上对民国商业美术传播效果的分析,不难看出:大众对商业美术的态度与审美喜好在客观上促进了商业美术发起者积极地改进商业美术活动,促进商业美术传播符号与商业美术传播媒介的发展,增强了商业美术传播的有效性。从而,最终实现商业美术活动的最初目的——促进商品的销售,促进品牌的发展。

(责任编辑:帅慧芳)

审美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文化产业在中国自20世纪初开始到现在经历了从“婴儿”到“成人”的发展状态,逐渐成为地区经济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经济利益至上的诱惑以及某些资源开发模式使得部分文化产业出现了大量问题。文化生产本质上是符号生产,在地域文化资源开发转化为产品审美意象的过程中,首当其冲就是文化产品的外部符号形象的现代审美问题,出现了例如“婴儿式审美”的误区,进一步造成产品的文化价值下降,导致审美在产业中越来越不受重视,社会审美能力深受影响。但这个问题不光会触及产品符号形象的创意设计,在其文化资源的“婴儿式开发”环节也值得深究。

关键词:审美活动;文化产品;文化资源;文化符号;符号形象;精神价值

0 前言

“嬰儿式审美”本意是指婴儿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只能接收简单鲜明的信号刺激,许多行为都是无意识不经过考虑,体现的是一种简单、粗糙、幼稚的认识行为。“婴儿式审美”这一形容的出现,最开始是针对城市街道那些设计随意、毫无审美的特色景观,是那些同质化、高明度、高纯度、毫无设计意识的俗艳城市景观的代名词。

“婴儿式审美”虽然是为了讽刺某些低质量审美的城市街道而出现,但是城市的特色来自于独特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得其地域文化符号具象外显至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中。因此文化资源的简陋开发所形成的地域文化资本的“婴儿式审美”进一步导致了城市特色建设审美的“婴儿化”,造成某些地区全方面的审美倒退。因此,研究“婴儿式审美”首先要从文化产业角度进行切入。粗糙的文化产品在某种程度上带来了一定快速的经济价值,但是地域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却逐渐被湮没,美感被幼稚的设计覆盖,文化引导教化功能不断弱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严重不平衡。文化资源所转化的文化资本与其他资本形成了布尔迪厄所谓的“场域”,因此地域文化资本优质化发展有助于其占据发展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大地域文化产品的竞争力,从而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

消费社会作为基于身体美学的体验经济社会,带动了消费者审美能力的升华,人们开始不会仅仅满足于商品的功能价值,对于消费社会要素之一的符号价值及美学体验的追求成为人们的消费常态。所以说,摆脱文化产业的发展中的“婴儿式审美”,重视地域文化资源开发中的精神文化价值引导,提高审美能力,带动文化产业审美的“成人化”转变,成为当代消费社会的重中之重。

1 文化产品中的“婴儿式审美”

无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源如何雄厚,都需要经过从“婴儿”向“成人”般的发展阶段,然而一些开发者在产业的发展中,一直将其停滞在“婴儿”阶段,尤其是在产品的审美意象的创造上。

首先,对于文化产业来说,“婴儿式审美”直观体现在文化产品外向的符号形象当中,但与内向的产品文化价值及文化资源的“婴儿式开发”息息相关。

文化资源借助其符号象征系统和精神价值系统向外部进行文化辐射而产生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地域的特色文化符号,在开发中形成文化产品。文化资源在价值实现中存量发展,形成文化资本(文化产品),其符号象征系统和精神价值系统在开发中渗透进文化产品的各个维度之中,是产品审美意象的来源。文化资源的符号象征系统常常转换为文化产品的具体符号形象,如产品的包装、色彩、造型等方面,表现为文化资本的文化附加值;而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系统转化为文化价值,作为文化资本的文化含量,存在于文化产品之中,二者共同构成了文化产品的意象(图1)。然而文化资源开发中的“婴儿式开发”导致了文化产品的“婴儿式审美”,地域文化符号构成了文化产品的外部特征,“婴儿式审美”因此也首先外显在文化产品的符号形象中;地域文化资源的精神价值在开发中有时也会被过于直白的解读,在文化产品中转化成其文化价值的幼稚与肤浅进一步反映在符号形象之中。

其次,既然本文讨论的是审美问题,那还需要聊一聊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从西方的柏拉图、中国的老子开始,关于美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主体—客体”的结构关系)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人—世界”的结构关系),人们逐渐意识到,美是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所交织而成的审美意象,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

美在意象,那我们再来谈谈丑。我们所研究“婴儿式审美”的文化产品首先并不是狭义上的“丑”的产品,文化产业的这种审美问题有时也代表了某些时候的主流审美,但审美活动不是认识活动,单纯的认识并不能创造丰富的意象,因此“婴儿式审美”确实与上一段我们聊到的广义上的“美”相对,在美学研究中,它更是消解审美意象的审美形态,用李斯托威尔的话作解释的话,就是“审美的对立面”。“审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也就是广义的美的对立面和反面,不是丑,而是审美上的冷淡,那种太单调、太平常、太陈腐或者太令人厌恶的东西,它们不能在我们的身上唤醒沉睡着的艺术同情和形式欣赏的能力。”在“婴儿式审美”的文化产品中,作为审美主体的消费者很难与其创造“充满意蕴”的审美意象,在文化产业中,更代表的是一种审美退化、设计低级、价值粗浅以及在产品的研发上缺少深度,如同婴儿行动般的文化开发模式。

总结一下,文化产品的符号形象与文化价值共同构成了我们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意象,因此本文研究的“婴儿式审美”对于文化产品(文化资本)来说,主要是表现在外显层面符号形象(文化附加值)中审美能力“婴儿化”,设计意识缺乏以及再现能力粗糙;在内隐层面文化价值(文化含量)中缺乏时代精神导向与文化内涵。

1.1 外显层面的文化符号形象——文化附加值角度

企业、地区或是国家文化资源最精炼的体现就是文化符号,而作为文化内涵载体的文化符号,在地域开发中,形成符号形象,作为文化品牌与文化名片,成为地域文化传播与宣传的标识。

设计与符号学关系密切。设计这个词来源于拉丁文的 Designare,意思就是画记号。现在被普遍采用的英文Design,也就是做记号的意思。设计中的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有许多共性,使得语意学对设计也有实际的指导作用。通常来说,可以把设计的元素和基本手段看作符号,通过对这些元素的加工与整合,实现传情达意的目的。在文化资源的开发中,文化符号转化为设计符号,创造文化产品的视觉符号形象,成为最直观的审美对象。在消费社会中,文化产品或服务的消费其实就是符号消费。在科技领域,苹果在其科技产品的硬件上历年往往并没有体现出来非常明显的优势,因此每一次其他品牌的发布会,苹果的产品都会在硬件上被各种“碾压”,然而苹果建立起其科技帝国的最主要原因除了良好的软件生态,就是其设计符号,这种极简的设计语言成为苹果创造财富的源泉。

“嬰儿式审美”最明显表现在文化产品的符号形象的设计语言上,在这个视觉审美对象中,“婴儿式审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审美能力“婴儿化”

审美能力就是审美趣味或是艺术鉴赏力,我们对于审美的偏爱或是选择都以审美能力为前提。“婴儿式审美”在文化产品上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审美能力的“婴儿化”,表现为符号形象创造的审美能力停滞与退化。开发者为文化产品提供了基本的审美意象,构成了与消费者的审美张力,审美张力是开发者和消费者审美能力的推动力,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然而创造者审美能力“的婴儿化”造成审美张力空间变小,消费者无限接近甚至超过创造者的审美能力,审美主体(消费者)无法进入产品的审美意象空间中,那么文化产品可能就会出现审美停滞甚至是退化。

审美能力停滞的地域文化产品最容易受到来自外来文化产品的冲击。外来文化产业凭借更好的产品、雄厚的资金来势汹汹,地域文化产业在应对时常无法招架,从而黯然退场。造成这一局面除了外来文化的侵略性,自身产品的品牌的塑造能力也是弱项。常常会有一些本土品牌,几十年都不曾改变自己的产品外观,视觉语言停滞不前,导致产品的外部影响力不停被其他品牌削弱。停留在“婴儿时期”的审美能力,使产品也像婴儿般被更成熟的品牌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审美能力退化是审美准则的破碎,是审美失重的表现。审美的世俗化在网络文化中常常变成庸俗化,网络文化的同质化导致一部分消费者审美的同质化,某些夸张、恶俗的网络文化导致审美开始成为“审丑”,越“丑”的文化反倒能激起消费者的注意力,并控制他们。而愈来愈“婴儿化”的注意力,带来审美活动走向的混沌,导致审美不断退化。

“好的审美,就是营销”,这一理念对于文化产业来说非常重要。文化产业在充分分析大众喜好后,结合自身品牌形象,创造出符合现代大众审美的文化产品。这样的文化产品除了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外,配合好的设计意识还能进一步塑造品牌形象,为产品打造好的审美意象,形成更好的竞争优势。

1.1.2 设计意识的缺乏

文化产品的审美常常与设计挂钩,好的设计往往是达到好的产品审美的重要环节。设计对于文化产品的符号形象来说是最基础的层面,然而“婴儿式审美”下的文化产品却成了设计问题的重灾区。

好的产品设计至少都会满足四个基本原则:整合其他视觉语言、设计元素,创造有组织性、秩序性设计的亲密性原则(Proximity);表现性设计元素不断出现的重复原则(Repetition);两个及以上设计元素统一布置的对齐原则(Alignment);增强产品视觉效果的对比原则(Contrast)。然而“婴儿式审美”的产品却往往忽视掉最基本环节。

对于产品设计来说,亲密性原则非常重要。设计上的亲密性是指将相关的设计元素放在一起,通过物理上的靠近,让不同的设计元素有逻辑地分类别呈现。如果多个设计元素相互之间存在很近的亲密性,它们就会成为一个视觉单元,这有助于组织信息,减少混乱,为读者提供清晰的结构和阅读的节奏感,是艺术设计中的聚与散的体现。婴儿最大的特点就是缺乏关联能力,片面的认识世界,而“婴儿式审美”的重要特征就是缺乏设计的亲密性意识,在外显视觉构成要素的组织上如同婴儿行动般随意且毫无组织性,混乱的布置导致产品信息的传递性也愈加混乱,更加抑制了产品审美意向的产生。

1.1.3 再现能力的粗糙

婴儿在画画时常常参照某个物体,虽是临摹,但因其能力不足却显得笨拙又粗糙,这也代表了“婴儿式审美”的另一个特征:粗糙的再现能力。对于婴儿来说是正常的表达能力,但放在文化产业中,就显得过于稚拙。地域文化符号不同解读构成了文化产业的显性特征,文化产品的符号形象脱胎于地域文化,是文化符号的再现。然而文化产品的视觉形象设计在文化符号的再现上一旦过于直抒胸臆,不加润色的符号形象,尤其是较为传统的文化符号,就会在现代设计的环境中显得格格不入。粗糙的再现能力加上“婴儿般”的抽象能力,使得产品在现代设计语境中常常成为一个“笑话”。

粗糙的再现能力有时还与“山寨”联系起来。文化产业的蓬勃但是资源分布不均,使其形成了发展梯队。发展全面的地域文化产业对其他同质型的文化产品造成了猛烈冲击,导致了一部分文化企业放弃了更多地研发投入,转向抄袭第一梯队的产品中。这种缺乏企业精神内涵支撑的“山寨”行为,像婴儿模仿般创造文化产品,一小部分或许取得了部分的经济回报,但文化产品带来的审美意象往往很难被复制,尤其是“山寨品”在缺乏文化价值核心的支撑下,多数都沦为了“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反面典型。

1.2 内隐层面的文化价值系统——文化含量角度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时,其外显层的地域文化符号通过文化技术的形塑,构成了文化产品的表征,或多或少的保留着文化资源本来的面目。而内隐层面的文化价值却随着文化产业的价值观呈现着不同的形态。符号形象和文化含量有时在文化产品中经常体现着不平衡的状态。

良好的外部符号形象设计能够更好地为文化产品带来关注度,然而产品的文化含量作为产品的精神内核一旦不足或缺失,必然造成文化产品价值的浅陋,遏制审美意象的丰富,无法形成合理的审美张力。

过分重视文化符号的形塑而忽视文化价值非常常见,好比如今潮牌文化盛行,一些服装品牌通过抄袭或是功利化的设计,完全抛开自身文化立场,为了经济利益生产所谓的时尚“潮牌”,昙花一现的售卖期过后还是会被成熟的品牌毫不留情的“杀死”。文化价值虽然对于地域文化资源来说有高有低,有多有少,但必须注意的是,一旦忽视文化价值,外在的所谓的美好的表征就如同孩童一般,美好但缺乏深厚的内涵积累。

1.2.1 文化内涵浅白的解读

文化产业的价值二元性以及经济利益强大的诱惑力有时会造成文化价值的缺失,文化价值的浅白虽然能减少文化产品的开发难度,但也会造成文化符号设计形象的粗陋,进一步影响产品的竞争力。通过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除了经济资本、社会资本的重要性外,文化资本的建立也尤为重要,通过强大文化软实力占据地域的重要的位置,是新时代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也是文化企业成功的关键。然而婴儿般简单的理解能力及缺乏耐心的学习能力也成为许多文化产业的资源开发能力的代表,过于表面化的价值解读也使文化产品缺乏更大维度的竞争力,缺乏深远的影响力。

在关于文化产品的审美中,审美意象的产生并不是依靠外部符号形象的美产生,它也与其中的文化价值息息相关,将生动的符号形象与文化内涵交融在一起,才能创造出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与情趣的感性世界。

1.2.2 精神价值的导向性功能缺失

“婴儿式审美”有时内在表现为缺乏精神层面的共鸣,如同婴孩般,成为被更低级的快感满足的审美代名词,而缺乏更高级的精神价值取向。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精神属性,与其他一般的物质商品相比,文化产品的价值并不随着商品消费的结束而终止,相反,这种精神属性一步步影响和改变着消费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价值观及文化性格。在这个过程之中,影响最为直接的就是人们的各自的文化体验,随着文化体验的逐步深入而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随着人们文化价值观的改变又有使文化性格改变的可能。文化产品带来的文化观念同化作用不容小觑,一旦消费主体被文化同化,其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都会被影响,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被改变。全球化的当下,世界文化交织在我们的生活中,本土文化产业一旦缺乏精神价值的导向性的功能,那么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强势的文化就一定会乘虚而入占据我们的生活,一旦文化性格养成,审美也会出现全面西化,那作为消费者一定会成为“真正的婴儿”,再无还手之力。

地域文化资源内隐的文化价值向外渗透形成地域文化符号,文化资源在转化为文化资本形成文化产业的同时,其文化符号也在不断转换,构成了文化产品的外显表征,文化产品的符合形象地不断塑造也能优化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互相促进。

2 “婴儿式审美”与“婴儿式开发”

“婴儿式审美”的出现不仅仅是文化资本中体现出来的是形式表象问题,文化资源“婴儿式开发”过程中的符号系统与价值系统引发的一系列外显或是内隐的问题才是这种审美退化的原因。

2.1 文化资源(内隐)方面的原因

文化资源本身的地域性有时通过开发能够更好地提高地域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业,然而这种极强的地域性有时确实也造成了文化资源开发的难度,导致了大量的“婴儿式”开发模式。

2.1.1 文化惰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由文化资源的深度和广度所构成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是把双刃剑,文化底蕴越深,可能带来的文化惰性越强,文化创新性越难,不利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对传统文化要进行创造性转化。某些地域文化资源由于其文化符号缺乏具象特征,转化为文化产品常常要么晦涩难懂,要么平淡无奇,使得文化价值开发难度加大,从而不断被忽视。浅显的“婴儿式”解读也成为许多文化产业的无奈之举。

2.1.2 文化冲突

这种价值冲突并不仅是经济价值或是文化价值的冲突,而更多的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网络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文化洁癖指的是一种文化情结和文化归属感,有时会表现为对文化正统的病态坚持。中国作为文化资源大国,种类多样,其几千年的文化发展掺杂了多民族文化,兼收并蓄形成现在璀璨的文明。然而过分的文化洁癖加上近几年大量文化资源的“婴儿化”开发,人们开始产生本土文化开发的反感情绪,使得文化资源开发的阻碍增大,资源开发如同被禁锢在某种文化开发模式的牢笼中,成为审美停滞甚至是退化的原因之一。然而过于挤压本土文化价值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吸纳大量的外来文化形式,导致地域文化不断被外来文化同化,其精神价值的引导性开始被外来文化所控制,进一步造成了本土文化的衰落,文化产业的审美进一步“婴儿化”。

中国的文化产业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价值选择中,应该有自己的立足点,宗白华先生表达过類似的观点:“将来世界新文化一定是融合两种文化的优点而加之以新创造的。这融合东西文化的事业以中国人最相宜,因为中国人吸取西方新文化以融合东方,比欧洲人采撷东方旧文化,以融合西方,较为容易,以中国文字语言艰难的缘故。中国人天资本极聪颖,中国学者心胸思想本极宏大,若再养成积极创造的精神,不流入消极悲观,一定有伟大的将来,于世界文化上一定有绝大的贡献。”文化资源开发中必然会采用现代的、外来的形式,合理地把握二者的比重,找好本土文化的立足点,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对于弘扬地域丰富的文化尤为重要。

网络文化产业的兴起带来了审美泛化时代,美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所谓精英阶级的独享的奢侈品,大众生活审美化成为新的潮流。然而网络文化产业带来部分审美提高的同时,其负面影响也荼毒着每一个人。在今天,过度的感官刺激破坏了正常的审美。

各大短视频APP的火爆的当下,为我们带来快感的同时,也不禁思考,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像婴孩般的,只能被短暂的、刺激性的文化吸引。无法耐心地去深入地了解文化,而是被一些为了点击率不择手段的视频主制造的恶俗与审丑吸引。这种“抖式快感”下“婴儿式审美”也渗透到了文化产业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被这种“抖式快感”“启发”,用各种单一却又刺激、恶俗的产品和审美塞进已经如同婴儿任其摆布的、审丑无意识的消费者嘴里。

2.2 审美环境(外显)方面的原因

好的审美需要好审美环境。审美活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除了自然环境外,社会文化环境也对审美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地域的审美趣味和审美风尚所构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着地域审美活动,体现在地域文化产品当中。文化资源尤其是传统文化资源的现代化审美表现往往依赖本土的艺术氛围,一些地域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因为城市经济水平较低,部分地区缺少良好的美育,导致整体艺术素质较低,文化资源的开发缺乏强有力的美学支持,城市之间的发展犹如人的成长状态,好比成人与婴孩一样,审美亦如此。

“婴儿式审美”除了设计区位条件导致的审美问题外,文化产业所带来的良好设计生态尤为重要。在一些文化企业中,设计的工作往往由非专业人士完成,导致产品设计“婴儿化”,缺乏设计意识,或是设计团队缺乏有经验的管理者,导致创意管理过于简单、粗糙,进而导致一部分企业抄袭严重。

文化产业的兴起,尤其是日常生活审美化使得文化企业中创意管理者的地位逐渐提高。因此对于出现“婴儿式审美”这种简单粗糙审美的原因,创意管理者的有无以及话语权显得尤为重要。创意经理人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然而一些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转型的文化企业,其人才多是管理人才,就是那种只懂“技术”不懂“艺术”,只懂“销售”不懂“设计”的人,导致因为缺乏成熟的创意人才而出现了“婴儿式审美”。

3 “婴儿化”向“成人化”的转变

文化资源的开发,正是基于文化资源的符号系统和价值系统的感性体验、艺术感悟和理性分析、科学评估而展开的一套创意策划、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的产业系统。科学的产业系统是形成良好文化资本,创造优秀文化产品的关键。

在解决“婴儿式审美”这一问题上,首先我们得先了解到审美活动不等于认识活动。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天人合一”的审美,然而现代艺术大行其道的当下,总有一部分所谓的“精英分子”抱着懒政思维,将一切的美变得千篇一律,审美退化严重,在文化产品的塑造时,将文化资源用最省事的方式开发,对文化符号的简单的认识造就了审美的“主客二分”。

3.1 重审美——弹性的审美张力空间

“婴儿式审美”作为“审美的对立面”,其文化产品的开发首先需要更好地选择审美机制。

好的现代审美是自上而下为主、自下而上为辅形成审美张力,创造者和消费者在审美意象中形成彼此影响的张力空间。文化产品成为审美对象,自上而下施力使审美主体(消费者)提高审美能力,通过反馈机制对文化产品形成积极反作用自下而上进一步提升文化产品的审美,二者的反复促进使得张力空间形成弹性效应,保持良好的张力,审美能力才能不断提升,从而创造出好审美的文化产品。

然而随着信息渠道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审美能力往往会落后于大众,再加上某些地域文化常常成为意识形态维度的控制工具,使得其审美张力渐失,人们的审美欲望日益强烈,形成自下而上的推动力,迫使文化产业发生改变。往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的海报以“婴儿式审美”被人诟病,大红大绿的配色,随手拼凑的素材被网友时常嘲笑。在2019年金鸡奖举办前,网友自发举办了海报设计大赛,各种网友精心打造各种设计感、艺术感兼具的海报,成了当时的热搜话题,这种“恨铁不成钢”的情绪终于也被金鸡奖官方注意到,承诺将会提高其海报的审美,不辜负大家的期待。

但不同的地区接受现代艺术的程度不同,需要通过自上而的方式引导,避免出现越来越多的浮躁文化,破坏地域文化资源。然而自上而下的审美引导,有时需要通过美育达到。

3.2 扬美育——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

人和动物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人能够从实用中提升出来,从个人物质生活的实践中提升出来,一方面进行审美的体验(感兴);另一方面进行纯理论的思考。这就是精神超越的需求。如果丧失了这种精神生活,丧失了精神超越的兴趣,人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人就成了“单向度的人”,回到了婴儿般的审美中。

美育能够培育我们的审美心胸、培养我们的审美能力、审美趣味,让我们在审美活动中丰富人格,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美的宣传者,而大众审美能力的提高,会带动文化产业的良性发展,形成好的审美张力,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为更好地带动审美生态的建立。

3.3 巧管理——优越的创意管理生态

一个本来完整的设计往往被管理者修改得面目全非,是很多的文化产品在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或是在整个文化产业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而缺乏对产品设计的关注,对于文化资源的符号系统的转化缺乏深入的认识。某些文化产业的管理人员,在设计人员创造出设计时,作为非专业人士往往如同婴孩般不知所措,以个人品位将庸俗的符号放进设计中,将集体创意又变回个人主义,“懒政”与“个人崇拜”思想严重。好的文化产业管理者,不是从头至尾的“硬管理”,而是对专业的、成熟的设计人才支持的“软管理”与商业考量的“硬管理”结合形成“巧管理”,为创意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全社会审美的良性发展。

3.4 育人才——文化产业的力量源泉

一旦出现“婴儿式”的审美,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相关“成熟”的人才,一人多用是很多文化产业的问题。但是作为弘扬地域文化的先行军,更应该向更多的人宣扬“美”的产品,才能使其立于必败之地。除了优秀的、专业的设计人才外,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经营人才——创意经理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意经理人具备将新颖的文化创意转变为成功的市场商业的管理能力——创意领导力,也就是所谓的“胜任力”是文化产业实践中重要的能力,是其与普通管理者区分开来的个人的、潜在的特征。创意经理人除了保障文化产业的审美外,其在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不能缺少的力量。

4 结语

文化产业带有明显的二元性,在推动地域经济振兴的同时,文化价值的作用不容小觑,审美经济时代背景下,文化资源如同婴儿般带有“美”的胎记,这种胎记是地域文化资源的特色,是地域文化符號,对其开发尤为关键。地域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有赖于文化产业的审美能力的提升,创造附加值,让文化资源在开发中不断成长,摆脱“婴儿式审美”。这种审美的提升,是文化资源开发模式的全方位审美提升,形成优势文化资本,创造成熟的文化产业。

参考文献

[1]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5.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5-36.

[3]李斯托威尔.近代美学史评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232.

[4]黄敏.设计中的符号学[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1,(03):89-90+106.

[5]刘有全.版式设计形成艺术魅力探究[J].美术大观,2015,(04):124.

[6]王伟杰.文化产业开发过程中的文化价值冲突与选择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7]陈少峰.文化产业读本[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93-99.

[8]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9]向勇.文化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64.

[10]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

[11]向勇.文化产业创意经理人角色及其胜任力模型构建意义研究[J].国际文化管理,2013,(00):122-129.

审美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化工业”这一概念由阿多诺和霍克海姆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最先提出,他结合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大众文化与商品经济的结合将文化的审美属性彻底变为商品属性,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使文化产品成为具有意识形态的东西,具有商品化、标准化、欺骗性,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利用文化产品进行意识形态控制的实质。

一、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文化工业的商品化

阿多诺认为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物欲横流,一切商品生产都是为了获得利益。文化产品本是人们进行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在闲暇时间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艺术品。但在商品经济模式下,文化成为获取利益的手段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途径,脱离了其精神产物的本质。在物质利益的驱使下,文化产品被大量的复制、再生产,这与传统的艺术创作背道而驰,使得文化原有的创造性、艺术性、审美性被湮灭了。而且随着技术的更新,高科技的传播媒介不断出现,文化产品形式越来越多样,包装宣传越来越新颖,刺激了消费者的购买欲,为创作者和生产者带来巨大利益。但是其内容的价值性和思想性被忽略,使得文化艺术品越来越脱离其本质意义。

(二)文化工业的标准化

在阿多诺看来,文化艺术产品在经过大量复制后,失去了它原有的个性和艺术性。文化产品从创作到生产都遵循统一的模式和流程,内容本是文学艺术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但是在文化工业中,真实风格的观念似乎变成了支配的审美等价物,消费的真实需求被掩盖了,只要被大众追捧,符合消费者口味,就会被大批量地复制,标准化使得文化商品带有千篇一律的色彩。文化产品内容的大同小异也使得人们在文化观上逐步趋同,造成人们的个性不断泯灭,社会差异缩小,从而社会变成了失去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同一的社会。因此,标准化的文化生产,不只是对文化艺术的背叛,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人性的背叛”。

(三)文化工业的欺骗性

阿多诺认为文化在工业化的生产条件下,带有明显的欺骗性,只是借大众之名行商家之实。当大众文化变得普遍和泛滥时,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日渐消退,消费者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是基于自身的需要而是由大众文化所能提供的产品决定,人也由大众文化的消费主体变为被定义的客体。文化生产者借助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创造出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使沉迷其中的人逐渐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只带来虚假的满足和短暂的快乐,最终是人民大众不去面对现实,丧失鉴赏力、批判力、否定力。在阿多诺看来闲暇时刻是人们逃离被支配、被压抑的自由时间,参加文化活动有助于陶冶性情,缓解压力,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但在现实生活中,文化工业成为了将人完整地、全部地纳入生产和消费体系之中的“温和”手段。人们的工作地点将人们在工作时间投入社会生产,在人们的闲暇时间又立马投入到文化工业的消费之中,而这种消费提供的只是休息和娱乐的假象,他们的空闲时间只不过是为了延续其工作能力。

二、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

文化工业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纵深扩展,文化发展弊病不断暴露出来。习近平以“8种文化怪相”对主要的文化发展问题进行了梳理:“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这份总结带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要以文化工业理论为思想前提去认真审视我国的文化发展现状。

(一)文化工业理论与我国文化发展现状的契合性。

第一,文化产品的同质性严重。一方面技术进步带来了复制的便利,极大压缩了价值变现的时间成本,人们开始投入更多精力在复制技术上,逐渐丧失了原创动力;另一方面我们国家的产权制度尚处于建设过程中,尚未形成足够的版权意识,文化付费模式仍在探索之中,法律规范有待健全,侵权成本低、风险小造成盗版猖獗、维权困难。第二,以经济价值为单一追求。拜物教思想泛滥,在资本的绑架下出现了“娱乐至死”的现象。文化生产者为了经济利益进行文化产出,逐渐丧失了艺术个性与审美自由,不断诱导人们的猎奇心理,涌现大量三俗作品等。

(二)文化工业理论对我国文化发展提出的要求

1、尊重文化自我生产规律,扭转商业化加重趋势。目前,我国出现产业化占据上风、商业化不断强化的现象,所以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我们要巩固文化事业单位地位,加大财政倾斜与政策扶持,加强宏观规划与科学引导,建立完善科学体系,落地一批服务机构,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优势,彰显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魅力。2、留出文化自我生长空间,减少标准化技术规范。目前,文化生产分为政府主导和市场自主两种模式,出于规范市场、加强管理、避免恶性竞争等种种原因,两者都或多或少制定了技术的严格规范。我们一定要避免以管理方式压倒艺术的生产标准,留给文化自我生长的合理空间。3、好文化与技术相结合,推动文化产业向前发展。阿多诺批判技术对文化的侵蚀,不过技术是中立的,重要的不是抑制技术发展,而是要规范技术应用。我们要结合文化与技术各自优势,让文化给技术注入灵魂,以技术给文化提供支撑,在坚持内容为王、坚守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将先进技术成果应用于文化发展领域。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典范,其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的特性为经济的发展转型提供了突破口,也是提升综合国力、扩展文化话语权的有力载体,所以要坚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三、阿多诺文化工业理论启示

我们要以问题为突破点去推动中国文化建设,完成人们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一环。坚持四项基本准则,提升文化产品质量,扩大文化产品数量,向社会输出优质保量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习近平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阿多诺批驳了以“资本为中心”的創作导向,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捍卫人民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作主体。尊重人民群众“文化之根,文化之源”的历史地位,以人民群众鲜明生动的生活实践作为文化产品的创作源泉,从人民群众的现实劳动与生活智慧中汲取力量,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最终实现对人民的客观需求的回应与人民积极向上精神风貌的展示。另一方面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的消费主体。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民、育民、富民与便民,人民群众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他们会用行动证明只有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才会得到大家的喜爱并转化为经济价值。文化产品不应该曲高和寡,更不应该低俗媚俗,应该让人民在文化产品中能够感受到积极的力量和精神的滋养。我们要进一步实现文化与经济的交融,让经济奠定基础、搭好平台,让文化注入灵魂、展示魅力,最终落实文化发展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二)坚持社会与经济价值并重的理想理念。

“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为文化建设定下基调,在我国文化生产应该坚持以社会价值为先,兼顾经济价值,也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区别。一方面我们要追求经济价值。通过文化与经济相结合实现经济利益的获得,形成文化与经济二者的良性转化;刺激更多的资源流向文化领域,鼓励更多人才进行文化创作,激发文化生产领域的生机与活力;推动文化发展成为社会整体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追求社会价值。坚持文化产品审美价值的追寻,增进人们享受文化产品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坚持文化产品社会主旋律的弘扬,加强民族凝聚力与创造力;坚持文化产品价值内蕴的创造,鼓励社会批判与社会反思。最终实现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协调并进、互利共赢。

理论意义

(一)有助于重新思考文化和经济的关系。

“在阿多诺之前,大部分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认同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文化反作用于经济,然而像阿多诺这样界定文化与经济关系的并未有过,这是一种新的视角与思考”,阿多诺处于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商品化力量日趋强劲,资本已经渗透到文化产业中。从世界各国来讲,文化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文化的泛商品化倾向也日益严重。在文化市场上为了迎合某些人的口味,也充斥着大量低俗、媚俗的文化产品。因此,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在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上进行的重新思考、定位与界定,对我们现在重新审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思考在发展文化产业过程中如何及时纠正商品化倾向,保持文化的艺术性具有重大意义。

(二)有助于重新思考文化和政治的关系。

阿多诺文化工业批判理论尖锐地指出,文化工业作为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达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统治者通过文化工业与政治权力的结合,将资产阶级政治观念和意识形态渗透进社会个体的思想里,用统一的观念塑造国民,消解大众的反抗精神和自由思维,将他们引入社会规定的标准化图式中,从而维持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转。因此,他的理论启发我们应该更深入地研究经济与政治的关系,去思考如何将二者和谐统一,服务于人的更好发展;启示人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要引导文化产业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凸显文化自身的人文性、价值性、艺术性,注重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现实意义

(一)有助于启示消费者提高辨别力。

阿多诺从艺术性和政治性两个角度批判了文化工业理论,指出文化在经过现代工业的加工下变得失去灵韵和个性,而社会大众沉迷于资本家提供给的虚假文化产品中,沉浸在广告和各种媒体营造的虚幻影像中,被各种良莠不齐的产品包围和侵蚀,逐步失去思考力。他的这些批判给大众警醒作用,有助于帮助大众在五花八门的文化产品中增强辨别力,不随波逐流,保持自己的判断力。市场上的文化产品层出不穷,要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摆脱低级趣味,不迎合低俗口味。在选择文化产品的时候要有辨识能力,在接受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避免在参差不齐的文化产品中迷失自我,失去判断力。

(二)有助于启发大众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

在阿多诺看来,文化工业天然带有政治属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培养的是具有统治阶级意识的公民。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文化产业的输出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的输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強。”在当今中国,必须弘扬自己的特色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开发利用好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原则,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壮大自己的文化市场。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阿多诺.文化工业述要[J].赵勇,译.贵州社会科学,2011(6).

[2][德]霍克海默,[德]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审美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泉州经济飞速发展了十多年,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的制约,运动产品的设计发展无法达到国际水准。过去二十多年间,人们的消费形式从购买使用功能为特征发展到对产品要求千变万化。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场变革,运动产品设计终于从一个灰暗的层面走到经济发展的前台。部分企业家认识到自主开发设计产品的重要性,为运动产品设计发展带来机遇。本文主要从历史、政府、经济、企业、消费等因素阐述泉州运动产品设计发展受到制约的同时面临机遇与挑战,设计者目前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准确定位,提出产品设计要担当起推动经济发展的现实,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泉州运动 产品设计 设计师定位

引言

1998年7月,我受到特别邀请到一家国内享有盛誉的专业生产运动产品的企业做设计工作,这家企业生产的运动产品都是抄袭模仿著名品牌的产品,再加以形式、材料上的修改生产出产品。由于设计师的职业操守和自尊,令我在这工作过程中感到愤懑,尝试分析泉州地区运动产品设计发展的状况,以求进一步认识现实带来的机遇与制约。

一、模仿出现的客观原因

(一)经济发展起点低,社会发展条件制约了运动产品设计发展。

自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以前的计划经济,排斥了经济参与人利用其自身独有的个人知识用以创新的可能性。

80年代末,改革使泉州迈开脚步。制造业是从私人承包乡镇里的加工工厂开始的。当时工场的制约能力相对低下,主要以来样加工等形式起步。企业和社会还没有切身体会到真正的市场竞争与完善的法制社会规范下,现代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开发问题必须采取的战略之重要性,更不可能像发达国家那样,把产品设计视为长期发展的生命线。种种原因限制运动产品设计的发展,而且必须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自身产品的研制开发。

(二)消费者审美水平不高左右运动产品设计发展。

大众消费市场的趋势和特点,影响着制造业的整体发展和运动产品设计事业的成长。不同消费群体的价值观,直接左右企业产品开发中的数量。整个80年代,处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历史性转折中,当时消费大众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水平也不高,他们对运动产品设计的需求都表现为“从无到有”的基本特征。在有限的收入与不断推出的消费新产品之间,市场的旺盛需求而忽略了设计的含量。

(三)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仿制品带来销售契机。

改革开放对于沿海开放地区企业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利润为动机企业家是现实的,他们不会像学者们那样追求高高在上的设计文化,泉州就在这短短的十几年成为中国巨大的服装、鞋子、箱包生产兼仿制基地和享有“运动品牌之都”的美誉。

(四)政府对运动产品设计重视程度不高。

我国政府对运动产品设计发展方面是落后的,是力度不够的。80年代末泉州市政府多次举办“服博会”与“鞋博会”推动企业的产品开发,可是单单举办博览会还是无法使企业的产品设计得到根本改变。很多运动产品设计都是由企业、学校、社团等自发举办的民间活动,可是靠一些协会,力量毕竟有限。

泉州运动产品设计的普及工作还在摸索阶段。它的推广模式,是依靠政府组织工作自上而下推动,还是根据民众需要自下而上发展,抑或依靠一些民间组织由中而上推广呢?

二、模仿的利与弊

(一)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运动产品设计是伴随着生产技术的“引进”由西方传入的。因为“引进”,中国人的消费生活实现了在短时间内由“落后”至“小康”的跨越,逐渐缩短了与世界的差距。

泉州单单是运动产品的研发,只用近十年的时间就赶上了一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据调查,泉州主要经济格局是以运动产品为主的,分为外销和内销,其中外销产品的营业额近几年已穿过百亿大关,而内销营业额也穿过百亿元大关,创立了匹克、安踏、特步、柒牌、利郎、七匹狼等家喻户晓的品牌。中央电视台第五频道也成了泉州运动品牌的专有广告天地。不可否认,模仿的确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

(二)模仿阻碍了运动产品设计的发展。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两面性,模仿在经济发展初期,尚且可以看成是为以后产品的开发作资本和技术的累积,但是到经济发展后期还依赖模仿,会导致企业失去发展的竞争力。

由于依模仿的生产模式,阻碍了本地区运动产品设计创新发展。我曾经工作过的运动产品生产企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由于规模小,资金不足,这家小企业不具备独立开发产品的经济能力,也不能承担开发新产品风险,于是老板请来了廉价的电脑操机手从网上下载国外热卖的款项,根据客户的订单复制产品。我作为一名设计学院毕业的大学本科生,对这种抄袭行为真的无能为力。设计师的职业操守与自尊心让我在这工作过程中无法平衡,加上看到这企业不可能实现我的理想,于是我辞去这份工作。

(三)模仿的路走到尽头。

1.依赖模仿会失掉市场。

在世界经济低迷的情况下,中国的经济却保持较高的增长程度。外国公司受到中国市场“巨大潜力”的诱惑,竞相进入中国抢占一席之地,他们纷纷将公司的制造部门转移到中国。国内的产品设计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使我国企业发展面临强大挑战。再者,国内很多地方的经济得到发展,例如:广东、浙江等地区企业生产能力的壮大,如果泉州的企业继续依赖模仿,不进行创新,那么不仅自己的产品进不了国外市场,还会失去国内市场。

2.法制保护力度加大,令模仿走到尽头。

杜绝被抄袭的可能,中国政府为了加快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必然加大打击模仿侵权的力度。可以预见的是,靠产品设计、先进技术、优良竞争的新时代就要来到。运动产品设计作为一个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商品价值的重要手段,正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关注。

三、运动产品设计等来了春天

(一)经济发展使运动产品设计登上实践舞台。

市场是引发企业主动创新的主要因素。十几年过去了,经济增长方式从数量扩展向提高质量效益转变;企业发展途径始作俑者扩大生产能力向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转变。由于白热化竞争局面的出现,部分企业家感悟到“设计”的价值,泉州首先拉开国内运动产品设计发展由理论融入实践的序幕。2003年泉州老板们首次自发组织到清华、北大学习设计开发及管理的先进理论课程,从中也透视出企业家们的远见卓识。

前些年,在市政府的参与下,泉州市热热闹闹地搞产品“博览会”,从舆论上扩大了运动产品设计的社会影响。为加快推进泉州产品设计创新事业在新世纪的步伐,泉州市创立了高科技孵化基地。每年举办全国“真皮杯”设计大赛促进运动产品设计的发展。提升运动产品设计水平将成为泉州运动产品今后上台阶的一个支点,也是提高泉州运动产品竞争力的一个支点。

(二)消费的提高,为运动产品设计发展带来机遇。

1.消费者的消费档次提高,运动产品设计对企业竞争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消费者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对消费品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企业只有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附加价值,才能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今后的消费会更注重个性化选择,产品的质量、品牌、款式、包装和售后服务越来越受到重视,运动产品设计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消费结构升级与产品结构梯度升级将为运动产品设计带来发展前景。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是由于收入的差距,因此在消费上同样具有等级差距。贫富差距抑制了消费需求,高收入者对一般商品都已满足,只对高档消费品有需求,中低收入者对消费有较大需求而缺少购买能力。

由此可见,目前消费品市场供大于求的状况只是现有供给能力相对过剩状态。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基本消费趋势将是持续的升级,为运动产品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三)设计师队伍不断壮大为运动产品设计行业输送新血液。

随着运动产品设计的实践逐步深入,运动产品设计终于可以崭露头角。越来越多大专院校毕业生加入到运动产品设计的行列,设计师队伍逐渐壮大将成为一种智能产业,逐渐发挥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无论是驻厂设计师还是职业设计师,都将“英雄有用武之地”。

四、新时期运动产品设计面临挑战

(一)经济低迷对运动产品设计带来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经济高速发展。近年来,运动产品设计终于等到了它的春天,但是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巨大压力,运动产品设计遭到早春寒流。这注定运动产品设计一登上经济发展的前台,就必须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

(二)国内消费不足,通货紧缩的压力在增大。

居民收入差异扩大,失业率持续上升,支出结构不平衡等问题,制约了国民的购买能力。虽然消费品价格和整个物价总水平持续降低在客观上有利于促进企业成本降低、技术提高,但却不利于企业提高利润及其自身产品研制开发。

(三)设计师应在设计中增加“绿色”含量。

近几年在城镇的发展规划中和投资环境的改善下,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但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从根本上扭转,特别是水资源紧张、水质污染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5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水量的1/4,而单位面积的污水负荷量是世界平均数的16倍之多。一些中国贸易伙伴国不时使用“绿色”贸易保护措施对我国的产品出口设置壁垒。中国应该尽快建立绿色GDP的概念,这对中国的长期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设计师也许对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设备能力无能为力,但是在材料的选用上,可以发挥设计的力量,达到环保的目的,同时起到宣传环保的意识的作用。

(四)企业的用人制度对运动产品设计的影响。

1.企业要对运动产品设计进行良好的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能量。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越来越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良好的企业形象是一笔巨额的无形资产,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社会地位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增强与消费者的亲和力。产品形象是企业形象的代表,是企业文化的重要核心。设计师是企业与消费者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他是产品形象的缔造者,他的设计必须符合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信念和原则。设计与管理,这二者的结合是设计的必然趋势,是企业经营战略的组成部分之一。不管是对设计进行管理,还是对管理进行设计,它都作为企业提高效率、开发产品的利器。

2.企业应该创造良好的条件,使运动产品设计得以良性发展。

产品设计是一门具有高度综合性的交叉学科,当今世界需要的设计师是具有设计开发策划能力、设计方案表现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的人才。企业应该创造良好的条件,例如:合理的征聘任用、轻松和谐的工作气氛、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模型工作室等硬件设备、良好的薪酬奖励等,将运动产品设计纳入到企业长期发展的规划中,使两者相互作用,都得以良性发展。

3.人才的不合理利用,会导致人才流失。

现今运动产品设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对其管理尚未“发育”完全,难以避免发生用人不善的情况。例如:在部分的企业领导眼里,运动产品设计只是美工,它的重要性并未得到重视;招聘告示上,精通多个设计软件成为衡量设计师水平的标准;在聘用运动产品设计人员期间,没有发挥和培养设计人员的灵魂设计创新能力等。这些不合理的用人制度会影响设计人员水平的发挥,导致人才流失。

五、设计师自身定位

一个优秀的运动产品设计师应该拥有强烈的事业心,思想开拓,超前意识,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实行能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明确自己的定位。

(一)满足消费者需求。

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千差万别,有人喜欢传统风格,有人喜欢现代风格,有人喜欢装饰,有人喜欢简约,这中间没有路线之争;消费的动机也各不一样,可能想拣便宜,也有可能是冲动消费的,也可能是虚荣心在作怪……每一层次的审美趣味和需求都客观存在,并且有权得到满足,这正是设计师努力的地方。设计师本人的文化和道德意愿,只有顺应社会文化需求的总趋势,才能被消费接受。

(二)设身处地为企业谋利益。

驻厂设计师要调整好心态,以最佳的工作方式投入设计实务。他应该明白自己所服务的企业的发展目标,设身处地为企业的利益着想,在企业现有的经济实力情况下做符合企业发展的设计。好的设计不仅在产品创新上有自己的特点,更要为企业带来良好的销售业绩,为消费者和制造者带来收益。“得民心者得天下”,被市场认同就是对设计成功的公正评价。

(三)发挥团队精神,与他人合作共事。

设计是一个实务的工作,运动产品设计师虽然要在设计上保持个性,但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学会与人合作的艺术。运动产品设计师在产品生产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但是,离开了高水平的工艺设计配合、到位的资金投入、精致的生产模具制造、严格的质量管理、创造性的销售推广和周到的售后服务,将一事无成。运动产品设计师必须意识到自己是运动产品制造系统工程的一环,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有一个有凝聚力的团队里,大家努力的方向,便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方向。

结语

历史是运动产品设计发展的温床,它发展步伐的快慢影响着运动产品设计的发展速度,强大的经济是运动产品设计发展的坚实后盾,经济的波动会影响运动产品设计的发展机遇;消费者是产品设计努力满足的对象,消费者审美修养的提高促使运动产品设计提高自身素质……运动产品设计自传入中国的那天起就注定要面临长期时间的挑战,尽管在过去十多年间由于历史、经济、消费等诸多因素制约,发展比较缓慢,但是随着经济继续发展,已经等来了它的春天。模仿只是运动产品设计起飞的能量积累时期,设计理由要实现崇高的理想,运动产品设计要推动经济前行,还要不断努力,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许锦细.运动产品的张力.福建鞋业,第三期.

[2]王天富.中小企业成就品牌之路.福建鞋业,第三期.

[3]郑明身.名牌打天下.广东旅游出版社.

[4]尹定帮.设计学概论.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5]余斌.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审美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中语文教学是学生学习中外优秀文化的主要窗口,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的感性体会与理性内容、鲜活的形象与抽象概念统一起来,让语文课堂充满“美感”,让学生获得美的享受。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

高中语文课本的组成主要是一篇篇经典的文章和诗歌,特别是新课标的课文,它们本身就要求学生通过课堂获得语言和文学的“美”的体验。而且,因为信息的发达,接受能力强,个性鲜明,因此,当前的高中学生比起过去的学生而言,简单的讲解课文,照本宣科已是不能满足当代学生对语文课堂的要求。而语文老师想要教得好,教出新意,改变枯燥的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对教材有自己的“审美”体会。

我们的高中课文,或含蓄隽永,或清新动人,或经典严谨,但是当学生面对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或鹦鹉学舌,人云亦云;或茫然迷茫,不知所云;或囫囵吞枣,一知半解。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堂中缺少“审美”体验。

什么是“审美”呢?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指人与世界形成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感情的关系状态。简单而言,教学审美就是通过课文这个载体,教师引导学生发掘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

那么如何才能让课堂充满“美感”呢?

一、教师在课堂中处主导地位,一名语文教师能不能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对“美”有没有自己的体验,决定了教师能不能深层次地掌握教材、课文,能不能引导学生体会“美”

语文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就像传统手工中的绣花,不但是慢工,更是硬工。语文教师的文化涵养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提高的。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便是这个道理。因此,语文教师平时应该耐住寂寞,静下心来多读书,专心读书。并把读书所得应用于教学。现在各种媒体的“文化快餐”铺天盖地而来,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带给人们很多方便,而教师夜读华章还是有必要的。“文化快餐”大多缺乏对人们语言文字的启迪,因此,没有深层次阅读,就无法真正把握文章的内涵。

读书是语言文字对人们的思维进行启迪的过程,引发人们对所描绘的事物进行感悟,使人得到美的熏陶,极大开阔人们的想象空间。如教《林黛玉进贾府》这篇小说节选,如果教师没有从头到尾看过《红楼梦》,没有对《红楼梦》的不同人物有整体的认识,没有对林黛玉曲折身世,细腻情感的感受,教师又如何能生动具体地带领学生跟从林黛玉的眼光看贾府,获得美的情感体验?又如何在讲完这篇课文后,让学生对《红楼梦》产生阅读的兴趣?在教学中,美的享受,即是独特语言的韵味,又是深厚的人文底蕴,非借读书不能提高。因此,只有读万卷书,语文老师才有属于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语文课堂上才有自己的魅力,才能引导学生体会美。

二、学生在课堂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掌握知识的多寡,能否学会“审美”的基本技能,能不能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美”,决定了一个教师这堂课是否成功

教师上好课,起码做到以下两点:

(1)审美离不开想象力,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善于培养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并能充分分析挖掘作品的形象美。语文教学的审美感知力,既有对韵律、颜色、节奏、构筑等形式因素有敏锐感知的要求,更有以创造性的想象力,把那些死的文字,转变为鲜活可感的形象的要求,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所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因此,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让学生感知形象,从而唤起学生心中的“美的感觉”,并利用这种“感觉”所引起的“愉悦”去优化教学情境,逐步实现知识培养和品格教育的目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呢?教师应该抓住课文形象可感之物,并能创设好的情景。如教散文《故都的秋》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感受,把握,领悟美的。首先播放课文录音带,继之让学生充分美读,学生对优美的语言有充分的感受之后再指导学生把描写秋晨所见、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日胜果等文字找出来,再反复吟诵。学生在吟诵中调动了各种感受器官,从自身经历过的秋天的体验,并在想象中慢慢地进入“清、静、悲凉”的意境。这样学生如见秋之形,如闻秋之香,如身临其境,从而逐步培养了敏锐的语感。夏尊曾说:“语感敏锐的人,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想象就是要使学生从有迹象的语言文字之外,从而能感受到“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产生“美感”。

同时,在某些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大胆地让学生独立思考,不束缚他们的思维,甚至不要害怕完成不了教学的任务,让学生敢思考,敢表达,在美感的冲动下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无拘无束的争论中让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从而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像我在教《老家的树》这篇美文的时候,紧紧把握作者对老家四季的树——春之杨柳、夏之榆树、秋之白杨、冬之松柏的赞美之情,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请四位学生按顺序配乐有感情得朗诵课文,其他同学闭目聆听,并尽量通过文字想象画面的内容,这四季不同的树,美丽的景物描写,激发了学生体会文中浓浓思乡、恋乡、爱国之情,并把各自想象,而书上尚未写出的景色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结果学生思维异常活跃,纷纷借助想象对“树”的形象进行新的挖掘。好词、好句、好景层出不穷,为这篇美文增添了合乎情理的新意境,达到了审美的升华。

课后,我鼓励学生延续课堂的活跃思维,用笔去实践,去表达,写一篇关于自己故乡的树的作文。我问学生故乡的树有什么?这篇作文收上来后,我看到,学生们都会带着自己独特的情感来感受故乡的树,还有学生运用了各种表达手法来描写自己对故乡的树的情感,而文体更是多种多样,有散文、诗歌、记叙文,甚至还有同学用了科幻的体裁描写了数百年后故乡的树的变化,学生们充满创造性的思维让人惊喜。在教学中我仅仅是给了他们一些基本指导,但由于给了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他们就能写出不落俗套的清新文字来。

(2)“美”是感性的,是充满情感的体悟,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感悟作品的思想美。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与作者进行深入的情感交流和心灵对话。我们的许多课文都是作家情感的结晶,蕴蓄着他们丰富的思想与情致。像古诗中,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雄健之情;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细腻隽永的儿女情长;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婉约凄切之情;李白“安能折腰摧眉事权贵”的不屈狂傲之情等等。这些美好的诗句,文学审美经验的学生往往不易感受得到,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来促使学生产生认同,把自己的审美经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的情感感受力。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但应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有限空间里,带领学生用敏锐的眼睛寻找美,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感到美就在课文,美就在身边,使学生自觉地发现、追求、创造美。

参考文献:

[1]《语文审美教育管见》.

[2]卢雪兰.《重视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实施》.《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年03期

[3]孙玉丽.《教育管理审美价值论》

上一篇:冲压工艺论文下一篇:影视传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