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范文

2023-10-06

智慧社区范文第1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的提高,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如火如荼,智慧小区、智慧安防成为智慧城市重要的建设内容。“智慧小区”既是小区建设的一种理念思考,也是新形势下探索街道公共治理的一种新模式。依托地理空间信息公共平台、遥感技术、仿真模拟技术、各种传感器终端、智能感知设备、云计算技术,建立小区一体的智能化综合信息服务管理平台,实现智慧小区。

一、智慧小区概述

智慧小区的概念是由数字化小区和感知型小区相结合而来的,利用了现代传感技术、数字信息处理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小区的应用不断发展,小区将变得更加智慧更加安全。

数字化社小区是在小区范围内利用多种网络技术及云计算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等建立小区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并与政府的共享服务平台互联互通,建设数据信息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渠道,体现了小区建设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感知小区是在小区范围内利用物联网技术结合多种传感器、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为小区内的事物安装传感器并赋予它们生命,通过智慧管理系统采集数据、管理设备,将小区建成一个感知物联小区。

二、智慧安防小区调研报告

1、调研情况

柯桥区柯桥街道玉兰花园、瓜渚风情、润泽大院、鉴湖景园借鉴深圳、上海等地的先进经验,目前已经开始智慧小区建设,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效。这四个小区整体编制了绍兴市公安局关于“智安小区”建设4+X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了智慧党建、高空抛物、智慧垃圾分类、智能门禁等,包括Modem接入,空调、热水器等远程遥控调节开关等。小区居民持有电卡和能源卡两张卡,电卡为预付费电卡,能源卡为水、气合用。

2、存在的问题

小区在运营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包括:(1)基础设施建设不全面,有线网速度较慢,没有考虑无线网络覆盖。(2)小区管理存在不便,小区访客停车难,小区内车位为业主固定车位,实现人车分离的管理,即进入小区后,即驶入地下车库,然后车主从车库走到地上,访客无车位停车;太阳能利用效率较低,太阳能热水器只能将水加热到30多度。(3)缺少便民智慧应用功能,要从小区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了解居民各方面需求,包括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教育、卫生、安全等,切合实际的为居民开发新的智慧化应用功能,建设一个让居民觉得最温馨、便利的智慧小区。

三、智慧小区建设内容

智慧小区建设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应用建设两个部分。系统构架如图:

1、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建设,结合云计算和网络技术等先进技术,建设现代化小区网络环境。物联感知设备建设,结合物联网技术和现代传感技术,安装各类传感器,通过物联网和网络传输,将传感器信息数据进行处理,建设感知小区。

2、智慧应用建设

智慧小区综合管理共享服务平台:智慧小区综合管理共享服务平台可与政府级别的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同时具备人口、经济、法人、地理信息数据库管理功能,为小区的智慧管理提供数据基础。

安全防范子系统:安全防范子系统包括出入口管理系统、周界防越报警系统、公共监控系统、访客对讲系统、安防报警系统和巡更管理系统。例如采集出入小区的车辆车牌号、出入时间等信息,并将数据实时共享给公安局和交通管理部门。用户可安装传感器,如果发生警情,智慧小区系统可将报警信息通过网络发送给有关部门应急处理。

智慧管理子系统:智慧管理子系统,可便与小区管理部门直观、实时管理小区中的每一个事物。包括能源管理系统、公共设施管理系统、特种设备管理系统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例如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对小区内的能源进行统一管理,动态检测能源设备的运转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报警,统计小区用户能源的使用情况,合理使用能源。与政府应急部门合作,实现应急信息报送、应急物资调度、应急事件处理、应急处理处置效果评估的全过程管理。

便民服务子系统:便民服务子系统,是集成了多个便民服务平台,为小区居民提供最贴心的服务,是居民生活更加便利更加多彩。例如与政府共享服务系统对接,发布政府各部门的公开政务和公告。卫生部门可根据智慧小区医疗系统,统计居民就医情况和身体状况,保障小区居民身体健康。利用物联传感技术和地理信息技术,对行动不便、失智老人进行跟踪定位服务,并将小区老年人情况通过智慧小区网络共享给民政局等相关政府部门。智慧小区的地理信息系统与政府相关部门地理信息系统对接,为小区居民提供地理信息服务。

四、智慧小区发展趋势

智慧社区范文第2篇

摘要:

社区警务源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第四次警务革命,其核心思想是警察立足于社区,面向群众,通过密切警民关系,加强警民合作,共同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本文从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的现状出发,重点论述了当前我国社区警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理论研究、警务思想、社区民警素质和社区建设方面分析了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原因,并就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建设,从深化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机制,完善群众工作机制和构建预防犯罪调控机制以及建立社区警务保障机制上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

社区;社区警务;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社区警务建设

引言:

2003年,公安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十次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公安工作的决定的文件,做出了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建立起与新型社区管理机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的工作部署,特别是加强和改革公安派出所工作,大力推进社区警务战略的重要会议,对于公安工作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社区警务自上个世纪80年代传入中国,逐步被中国警学界和警方所认同,并在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当代中国正处在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时期,社区警务作为一项以预防犯罪为主的全新警务理念、警务思想、警务战略,与传统“以打为主”的警务思想、警务发展模式有着质的区别,对于当前公安警务工作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维护良好的治安环境,推动社区建设的发展。

2、有利于加强警务理论研究,丰富公安警务思想内涵。

3、有利于树立群众观点,推动公安执法领域革命。

正文:

一.社区与社区警务

(一)社区的涵义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德国社会学家F.腾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阐述了“社区”的含义,他认为,社区是一种基于情感、内心倾向而建立起来的富有人情味的、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关系亲密的由同质人口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们认为,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与文化维系力、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简单地说,社区就是一种地域性社会。具体地说,社区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与社会活动,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是有特定的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组成的一个社会实体。

(二)社区警务的涵义

社区警务的基本内涵:一是社区警务体现警方和社区的关系,即警方与社区通过警务活动和社区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一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二是社区警务的目的在于警方和社区共同解决社区的治安问题。。

(三)社区警务的特征

一是警察形象柔性化。在社区警务中,警察不再是令人生畏的严厉执法者的形象,而是有人情味,注重人际沟通,善于听取意见,做群众工作,提供多方面

服务。二是警民关系伙伴化。社区警务强调警察应和社区成员之间结成亲密的伙伴关系,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解决社区治安问题的对策,而不是以管理者自居,从而缓解了传统警务方式所造成的警民关系紧张状况。三是警务工作社会化。社区警务的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产生犯罪的根源在社会,扼制犯罪的根本力量也在社会。因而在社区警务中应注重充分挖掘、利用社区资源,善于向社会要“警力”,使治安工作拥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四是治安对策前置化。社区警务本质上是以防范治本为主的战略,不再是单纯追求案发后的快速反应、及时破案,而是注重防范在先,及时发现社区的隐患,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初起萌芽状态。

(四)我国社区警务的主要内容

一是贯彻公安法规,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二是执行司法机关决定的考察、监督、管制。三是管理户口。四是对辖区内公共复杂场所与地段、特种行业、企事业单位和要害部位及居民区,实行居地治安管理,协助辖区内的大型单位搞好内部安全保卫工作,预防、减少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的发生。五是开展以治安保卫委员会为主体的多层次的群防群治工作。六是对社区发生的治安和刑事案件,组织开展调查和处理工作。七是接处警工作。八是以巡逻、守望、巡查、访查、检查为主要执勤方式,严密对社区控制;受理群众投诉,开展对社区居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纠纷;与社区公众建立广泛而密切的联系,确保社区平安和稳定。

二.我国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现状分析

我国原有的公安机关领导下的以专门工作与依靠群众相结合为指导方针的基层治安基础工作、群防群治理念及工作模式,实际上是“立足警察、面向社会”。这与当代的社区警务战略并不完全是一回事。这种传统的警务模式的立足点已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实践上不利于拓展社区警务的发展空间。在政策和组织领导上制约着对社区警务资源与运作的统筹规划和整合协调。因此,社区警务改革的方向应由原来的“立足警察、面向社会”的发展模式,转变为“立足社区、面向社会”的社区警务发展模式。

所谓“立足社区、面向社会”的社区警务发展模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在社区警务的组织实施方面,应当确立“政府领导、警方主管和指导、社区自治组织主办、社会各界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综合性社区警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必须紧紧依托、依赖、服从、服务于社区的发展和建设;

(三)必须立足社区建立公共安全共同利益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社区警务资源;

(四)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必须以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导向和切入点

由此,我国结合社区现阶段实际情况,创建了“打防控”一体化为主导的社区警务发展模式。

随着社区警务思想的不断深入,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普遍加大了基层派出所工作的改革力度,重点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目前从警务机制运行情况看,基层派出所都设立了社区民警,划分了责任区,有的地区还建立了社区警务工作室(站),制定了相应的勤务制度等等。此外,巡警和刑警分别承担了社会面的巡逻控制和责任区的案件破获工作。通过构建派出所社区警务工作格局和建立基本的警务运行机制,初步实现了公安工作重心由打击向防范上的战略性转移。从警务模式结构上看,虽然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实际创建了符合各自实际的打击型、防范型

和服务型等多种社区警务模式,但是,诸多的警务模式有着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坚持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原则,体现了“打防控”一体化的社区警务思想,并占据了中国社区警务工作的主导地位。

三.新形势下我国社区警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组织管理上的问题

1.社区警务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上至公安部,下至县、市、区、局都没有设置专司社区警务的专门机构,只是由相关的职能部门兼管,这种上下不统一,紊乱的管理体制,极易产生内耗,影响到工作效能的发挥,不利于从整体上推进社区警务战略。

2.社区警务目标体系未健全

由于对社区警务战略思想认识水平以及实践经验积累等方面不同程度地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目标的设定也不尽合理。特别是对公共安全、犯罪控制、群众满意、降低发案率等方面直接关系到社区警务成效的工作目标缺少统一的规划和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一个目标的锁链和体系。

(二).警务工作上的问题

社区警务包含了人口管理、群众工作、社会服务、巡逻处警、预防犯罪、开发社会资源以及组织群防群治等诸多方面的工作内容。目前从社区警务工作开展的情况看,主要存在着以下突出的问题:

1.开展群众工作不深入。第一,对群众工作的重要性缺乏理性认识,问题重视不够。第二,对群众的感情问题存在着模糊认识,问题解决不力。

2.预防、控制犯罪工作有死角。其一,对群众防范宣传和法制教育不深入。其二,对有犯罪嫌疑的重点人员监控工作不到位。其三,对人口的管理水平不高。其四,对社会面的治安控制能力不强。其五,对诱发犯罪的治安环境改造不力。

3.挖掘利用社会资源工作不到位。其一,治保会的工作组织松散。其二,一些社区资源尚未开发利用。

(三).运行机制上的问题

1.警力配置不合理;2.勤务时间脱离实际;3.勤务制度不完善

(四).警务保障上的问题

社区警务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警务保障,然而,由于客观方面的原因以及公安机关自身的原因,致使在社区警务工作的保障上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1.民警素质偏低。目前,公安队伍人员的构成主要是由三部分组成的,警校及大专院校的毕业生;部队转业的干部;招考进来的工厂工人。在这支队伍当中,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又由于公安机关教育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定期专业业务培训教育,因而,使这支队伍的整体素质显得还不适应当代警务工作的需要。2.监督机制不健全。目前在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的工作中,虽然公安机关也制定了一些必要的监督制约保障措施,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规定和制度还不尽完善,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充实。3.警务经费匾乏。社区警务是一项预防与控制犯罪的综合性治理工作,故必然涉及到经费的保障问题。目前,公安机关在开展社区警务的工作中几乎没有经费来源,筹集到的一点资金也是捉襟见肘,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尚不发达以及人们的安全意识和思想境界不高的情况下,挖掘利用社会资源的难度可想而知,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四.制约我国社区警务发展的原因简要分析

(一)社区警务理论研究滞后于警务实践社区警务建设研究。1.维护社区稳定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融合性;2.群众工作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深入性;3.预防犯罪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针对性;4.控制犯罪的警务理论研究缺乏宏观性

(二)社区警务的思想尚未根植于基层。1.群众观念淡薄;2.社区意识不强 ;

3.治本思想模糊

(三)社区民警素质不适应警务需要。1.社区民警的公务素质不高;2.社区民警的心理素质不强;3.社区民警的开拓创新能力较弱

五.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的建设研究

如何把社区警务的理念和发展模式在社区警务管理工作中更好的加以运用,对于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必要的和现实的意义。在对中国实行社区警务战略过程中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认识和加以了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在社区警务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应当从以下几点加以重视:

(一)改革现行社区警务发展模式,深化社区警务工作运行机制

1.明确指导思想。在我国推行社区警务战略指导思想上,必须立足于人这个根本性问题,从我国的国情和公安工作的实际出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仅仅抓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按照“整体设计,配套改革,全面推进”的思路,建立和完善符合治安规律的社区警务工作机制和警务运行机制,实现社区警务工作由被动型向主动型的转变,推动公安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2.建立目标体系。建立社区警务工作目标体系,实质上是公安机关的一项具体管理活动,对于提高警务效率和效能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全面设定目标。其次,加强目标实现过程的管理。再次,对目标管理进行总结评估。

3.统一机构设置。高度重视社区警务的组织结构,并对影响警务工作效能发挥的组织体系进行必要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实现社区警务的各项工作目标。当前,社区警务的组织结构着重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机构设置的统一和机构的职责任务,建立起上下相统一的专司社区警务工作的专门机构,明确各级专门机构所承担的具体工作职责和警务任务。

4.调整勤务制度。建立科学严谨的勤务制度,对于完成好社区警务的工作任务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现阶段,要实现对犯罪行为的有效预防和控制,就必须对存在突出问题的社区勤务制度进行改革。其一,调整社区民警勤务时间制度,建立符合社区警务活动和犯罪活动规律的勤务模式。其二,调整巡警巡逻勤务制度,建立徒步巡逻与机动巡逻相结合的基本勤务模式。

5.健全工作规范。规范的勤务工作,有利于提高警务工作实效和树立警察良好形象。当前健全社区警务工作规范,要抓住重点,全面推进。一是社区警务岗位职责规范建设。二是社区警务程序规范建设。三是社区警务工作规范建设。

(二)探索群众工作思路,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机制

1.拓展群众工作内容。当前在我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特定历史时期,做好群众工作,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社区警务发展的问题,更关系到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这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因此,要开展好社区警务的群众工作,必须以群众最为关心的问题和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为切入点,深化群众工作的内容,拓展群众工作的涵盖面。现阶段,社区警务的群众工作要从公安本职工作上的要求向群众工作社会化方面进行转移,在立足于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沉积户籍、遭受不法侵害的遗留案件等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向帮扶和救助群众的工作上延伸,建立起群众工作的长效机制。

2.完善群众工作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新时期群众工作制度,对于做好社区群众工作非常必要。第一,立足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登记、备案、注册等方便群众生活的工作制度。第二,立足于社会弱势群体,建立和完善帮扶和救助等关心群众生活的工作制度。第三,立足于公安工作本职,建立和完善以“现场办公活动”为载体的定期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制度。因此,建立和完善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的工作制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3.改进群众工作方法。所谓群众工作方法,是指体现群众工作思想、形成群众工作模式并达成群众工作目标的群众工作程序体系。一是改进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二是改进宣传动员群众的工作方法。三是改进组织群众的工作方法。

(三)研究犯罪活动规律,构建预防犯罪的调控机制

1.建立预防犯罪宏观调控机制。社区警务理论认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对犯罪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产生犯罪的根源在于社会,在于社会的条件、社会的文化、社会的环境等方面。因此说,解决犯罪问题的根本出路必须从社会这个大吓境中去社区警务建设研究探究,从宏观上进行调节和控制。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变社会条件。(2)大力倡导主流文化,改变文化氛围。

(3)开展环境预防设计,改变社会环境。

2.完善预防犯罪微观调控机制。犯罪的发生是犯罪因素对犯罪主体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犯罪因素包含了犯罪动机、犯罪时空条件、犯罪侵害的客体三个方面,当犯罪的三个因素同时存在时,犯罪的行为就会发生。因此,预防犯罪的微观调控机制,就是要改变和切断犯罪因素与犯罪主体间的传感关系,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当前完善预防犯罪的微观调制机制,重点是就是要加强犯罪动机抑制系统、犯罪时空控制系统、被害人防护系统三个方面的建设。(1)立足于社区重点人群,完善犯罪动机抑制系统。(2)立足于社区重点部位,完善犯罪时空控制系统。(3)立足于犯罪侵害对象,完善被害人防护系统。

(四)增强公安发展意识,建立社区警务保障机制

1.建立社区民警教育培训机制。提高社区民警的素质,是做好警务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当前建立社区民警的教育培训工作机制,首先,要提高对社区民警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其次,要建立健全社区民警教育培训的工作机制。再次,要加强对社区民警教育培训工作的检查和监督。

2.建立社区警务监督制约机制。社区警务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到群众工作、人口管理、执法办案等诸多方面,不仅要求民警要有较强的自觉意识、责任意识,还要求民警要有较高政策理论水平和法律法规的常识以及执行政策的素质和能力。因此,加强监督制约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这不仅关系到公安队伍建设,关系到党的群众路线,更关系到社区警务实施的有效性。所以说,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是当前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工作的重要保障。目前在建立监督制约机制的工作中,要重点突出对社区民警群众工作,执法办案的监督,严防出现影响警民关系以及伤害群众感情的恶性案件发生。

3.建立社区警务法律保障机制。市场经济是一个法制社会的经济,政府部

门开展的一切事务都要依据法律。社区警务建设研究公安机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行社区警务战略,虽然根本的目的在于遏制案件的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但是,在法制不断完善和走向成熟的特定历史时期,实施社区警务,尤其是在挖掘利用社区资源、改造诱发犯罪的社会环境等方面,必然会触及到一部分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引发法律争端。这就要求公安机关必须带头遵守法律,提高法律的自觉意识。当前建立社区警务法律保障机制,要重点加强调查研究工作,对事关全局的大问题,要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立法或政府出台规章的依据,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法治建设的要求,从而进一步推进社区警务的法治化进程。

六.总结

社区警务作为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警务理念,必然对原有的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乃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初期所形成的警务工作模式、方法特别是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冲击。从深层意义上讲,它是一场警务工作理念与方法的重大变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警务发展模式必须紧紧围绕社区的稳定发展这一中心策略,联系实际,寻求不断发展。

本文利用社区警务的有关理论知识,对应该如何进行社区警务发展模式的建设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由于全面进行社区警务建设所需政策指导的复杂性,加上笔者理论水平、实践经验和研究时间所限,对有些问题的思考认识还不够深,有些对策的可行性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在此,笔者抱着学习的态度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以求教于大方。

参考文献:

1.《中外社区警务》鲍遂献汪凡中国社会出版社

2.《社区警务论》张兆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3.《最新社区警务建设与规范化管理》谭井权光明日报出版社

4.《警察文化的功能及其塑造》李书方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校学报

5.《中国社区警务研究》李忠信群众出版社

6. 《犯罪学》宋浩波郝宏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智慧社区范文第3篇

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二O一五年七月

1

为推进智慧XXXX建设与信息产业发展,AAAAA公司(以下简称“AAA”)与XXXXXX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XXX”)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经友好协商,决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XXX将利用智慧城市先进的建设运营理念和融合的IT技术,全面参与智慧XX规划、建设和运营,在面向市民、企业、城市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多方面提供IT解决方案和服务。AAA将发挥其优良的产业聚集、政府服务和政策优势,积极支持XXX科技在XX发展。双方经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签订本战略合作协议。

一、XXX全面参与智慧XX的规划、建设和运营 XXX依托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整合、公共服务应用、企业信息化、城市管理应用方面和信息安全服务等的独特经验和优势,为智慧XX建设与发展提供相关服务。包括:

1、进行智慧XX总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搭建智慧城市模型,制定行动路线,绘制智慧XX建设和发展的长远蓝图,选择*******为试点(首期工程)先行先试。

2、建立城市云计算中心和城市级信息交换共享平台。建设城市云计算中心及相关的信息安全体系,为智慧XX建设提供安全、可信、可靠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级信息交换共享平台,为智慧XX建设在信息资源层奠定基础,实现部门资源的整合、互通。

2

3、建设市民服务云平台。结合国家十二五规划对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要求,以市民网页、民生热线和智慧社区为载体,融合政务功能和商业功能为一体,面向市民建设全市统一的服务云平台,包括支撑平台、服务网点、服务终端、服务团队等。

4、建设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平台。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行政管理、社区卫生等业务领域的综合应用、信息互通和协同应用,强化健康服务网络,提高卫生业务管理和服务水平,推动医疗卫生改革,真正实现医疗资源均等化,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5、参与智慧XX示范工程建设,包括食品安全溯源、智能交通等智慧工程,借助XXX的全球资源整合能力,自身并带动上下游企业参与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助推物联网产业发展。

二、XXX全业务落地

依托上述合作项目, XXX各项业务在XX的全面落地,并以XX为基地,向全国拓展类似业务。

三、AAA积极支持XXX工作

1、AAA依法向XXX提供最?支持,包括市场、资金、税收、服务配套、人才配套等方面。

2、AAA支持XXX发挥自身IT技术和产品优势,参与智慧XX建设。

3

四、成立战略合作协调组,协调推进双方合作事宜 合作协调组组成如下: AAA方协调组组长:******* AAA方协调组副组长: *******

*******

******* 成员:*********************等相关部门负责同志。 XXX方协调组组长:*********** XXX方协调组副组长:********* 成员:**************************** 。

协调组下设协调联络组,由AAA和XXX相关人员组成。协调组不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联络组经常性召开工作会议,推动落实协议内容,协调合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六、本协议采取中文文本一式肆份,双方各执贰份,具有同等效力。

七、本协议未涉及的其它事项,由双方进一步友好协商解决,并以书面形式形成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协议具有同等效力。

八、本协议有效期为2015年x月至201x年x月。

4 甲方:AAAA公司

乙方:XXX科技有限公司

授权签字人:

授权签字人:

月 5

智慧社区范文第4篇

一、我国目前的养老情况

养老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家庭,其关系着家庭里的每一个人,而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增加给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带来了莫大的压力。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目前,在中国,一个家庭的构成不外乎是丈夫妻子、双方父母、儿女这几个家庭成员。其中,丈夫妻子往往是工作者,处于国家的中流砥柱的位置,由此可见,这些每一个工作者背负的家庭压力都是巨大的。家庭中的子女在义务教育政策的实行下,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一个家庭压力,同样的,好的养老设施的建成也会促进家庭的和睦,提升家庭的幸福感,大大减轻这些工作者的负担。为此,养老服务的改善创新是必然也是必需的。

二、我国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分类

在我国,老年人对于养老的选择有很多,例如: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等,当然,更多的老年人还是选择在家庭中进行养老,而随着老龄化现象的不断深化,一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即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出现了。居家养老主要是指把家庭作为中心,依靠社区提供的各种帮助,将各种养老的专业化服务贯彻其中的一种为选择在家庭养老的老年人提供解决基本生活问题的具有社会性的服务。其中,服务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服务,在物质上,会提供一定的生活起居方面的照顾以及专业的医疗服务,而在精神上,也会进行固定的精神关爱服务,而其中主要是依靠专业的服务人员和专门的养老服务机构来实施进行,使得更多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可以得到保障。

我国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主要有四大类型,第一种是由政府方面主办,也是由政府方面进行主管,借由行政方面的力量进行推行实施,阶梯形的向下传递,使得养老服务可以惠及到更多的人,这一模式主要在经济发展地区较为盛行,在这一地区,行政力量的推动能得到很有效且明显的效果,且其往往与社区的各项建设联系密切,通常都能被广大居民认可和理解,积极参与进来,将其作为养老服务的首选,但这种模式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即收入与产出不对等,资源分配未达到最优化,以及这种模式下的服务项目往往是固定单一的,满足不了居民个性化的要求;第二种是由政府方面主办,但具体的运作实施是依靠企业的力量,遵从科学的经济发展的原则。这一模式在经济发达地区广受欢迎,其实现了政企分离,对于政府方面,企业对该服务模式的承担运营使得对其本该有的财政负担能大大减小,减少了政府在行政方面所需付出的资源,而对于企业方面来说,该模式是由政府主办,意味着企业能获得政府方面一定程度的支持,其次,企业对于养老服务模式的运营更加依靠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此,企业会根据市场调查,对于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提供多远化个性化的服务,能使得更多老年人的需求被满足,但这一模式也存在有一定的问题,即对于政府来说,其对企业的管控是很重要的,如果政府不加监督,企业的发展会存在有一定的利益至上的问题,从而造成资源分配混乱的情况,居民的养老问题也不能得到实际解决。对于企业来说,其在最开始运营推广时,会由于自身的性质面临推广难,很难取得居民信任的问题,为此,还需做一定的改善,尽量规避这些问题的产生;第三种是由政府方面进行资助,委派给专门的养老机构实施,该模式下,其优点主要体现在,实施者是专业的养老机构,拥有专业的知识储备以及专业的服务条件,与第二种的企业类似,能提供给需求者们专业的服务,且这种由政府出资,机构操作的模式很明显能达到一种双赢的效果,但其存在的问题与第二种模式是类似的,在推广自身吸引广大老年人进行选择时,会面临较为艰巨的情况;第四种是政府方面直接向企业进行购买服务的选择,其主要依托于市场正常的运营,政府会选择合适的企业直接为五保老人、特困老人等等购买基本的服务,这一模式能很好的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市场中养老服务这一领域的发展,推动其中企业的竞争,从而提高该领域的发展水平,但与此同时,需要面对的问题时,竞争很容易演变为恶性竞争,使得企业因利益至上选择一些不利于养老服务发展的服务模式,而政府的购买也使得政府方面对于企业提供的帮助是有限的,这使得企业在运营方面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以上四种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我国目前最为常见的四种,从中可以看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在于运营方式的选择上,另一个则是养老服务内容的具体选择,为此,还需探究更加适合大多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的服务模式,在已有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善创新,从而促进建成更好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三、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

智慧社区是依据智慧城市的原理提出的一种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其主要是将现有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等融入社区的建设中,通过对大数据进行一定的处理,或者是云计算等等这些新型管理模式的运用,从而使得社区的发展能够满足可持续性发展的要求,而在这其中,还需满足的一个原则是以人为本,即一切发展都要从人的自身需求出发,努力满足人们的各项要求,并能实时进行更新管理,有效改善,从而达到长足的可持续化的发展。智慧化的社区发展已成为现在大数据时代的产物,其已是社区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在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方面,将其与智慧社区进行有效的结合是刻不容缓的,二者的结合势必会带来更加优化的养老服务模式,人们的生活也会得到有效的改善,为此,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探索是必要且重要的。

在智慧社区模式参与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会产生一个最重要且最中心的平台,即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而围绕该平台运作的三者,也是在智慧社区和养老服务结合后必要的参加元素,即政府方面、企业方面以及服务对象,也就是老年人这三者。而其中最基本的运作模式主要是围绕信息平台进行展开,政府方面提供一定的资助给信息平台,企业可以提供针对性的服务给信息平台,而政府和企业皆可从信息平台中获取有关养老服务发展的相关信息,从而展开一定的研究调查,为之后养老服务模式的发展制定更加翔实准确的计划,而老年人是给该信息平台提供相关信息的对象,相应的,他们也是获取服务的对象,三者由这一个智慧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作为依托,建立了友好的往来交易关系,而这种关系也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且在该模式下,由于信息的不断更新具体化,企业和政府都能做出相应的调整,充分合理运用资源,而服务对象也由此可以得到更加智慧化、多元化的服务,从而实现真正的三赢的局面。该模式可以说集合了之前四种模式的优点,有很好的规避掉了原本四种模式存在的缺点,其既能实现政企分离,使得企业发展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又能将政府提供的力量转化为企业真正需要的运营条件,且政府的参与会使得居民对其认可和支持,其次,信息的收集与处理也能使企业摆脱掉单一化固定化的服务模式的提供,真正做到“对症下药”,提供服务对象真正想要的服务,在该模式中,资源的分配利用也达到了最优化,并且该模式大大减少了养老服务模式中的管理成本,信息的对口,使得原有的一些前期的比较烦琐的收集信息的工作能大大减少,信息的获得也变得快速且有效,总而言之,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模式是一个高效且可持续性发展的养老服务模式。

四、智慧社区背景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注意事项

(一)建立完备的信息服务平台

在整个智慧社区背景下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运营过程中,可以看出信息平台在其中起着最为核心的作用,因此,信息平台的建设尤为重要,它关系着整个模式的运转是否能有效且有利,因此,在建设信息平台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各项信息技术,考虑居民的生活实际问题以及信息的收集方式,从而使信息服务平台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智慧社区的作用

该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建立在智慧社区的背景下的,是以智慧社区为依托的,因此,在整个模式的运转过程中,都应该符合智慧社区的建设要求,要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要熟练的导入大数据,运用云计算等新型的科学便捷的信息处理方式,通过中心的信息处理平台,高效完成信息的收集处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出智慧社区的功用。

(三)以人为本

在改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过程中,切记要不忘初心,养老服务模式的产生目标即是解决老年人对于养老服务的种种需求,应对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因此,该模式在运行过程中,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根本,要切实关注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思考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提供科学合理的帮助,为此,该模式运营的三个参加对象都应该积极配合,使得该模式能有效运转。

(四)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

信息化时代的发展,使得政府对于社会各界,不管是企业还是人民的管理方式方面都需要做出一定的调整改善,政府需积极适应信息时代下各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管理服务更加高效便捷。因此,在这个智慧社区与居家养老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中,政府方面也要做到加强宏观调控的作用,做出积极的导向作用,使得该模式的发展更加规范化、具体化,善用各种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使得整个模式能循序渐进,有效长足的得到发展。

结束语:

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无疑为现有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领域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其是将智慧社区与居家养老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可以促进社会资源利用最大化,资源分配更趋合理化,同时也能使得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到满足,越来越多的家庭的养老负担也能大大减轻,家庭的幸福美满会促进社区、城市、国家的和谐发展,而智慧社区在其中的各种支持也使得养老服务模式也更加智慧化,能够得到可持续性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都得到了长足的改善提高,与此同时,也有更多的社会问题随之暴露在人们眼前,其中,老龄化现象这个问题是国家重点关注且其关系着每个人的生活的,为此,目前也有很多政策或对策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本文将从我国居家养老模式以及智慧社区对于居家养老模式的影响展开分析探究。

关键词: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参考文献

[1] 潘琳.基于智慧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探索[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35-139.

[2] 钱浩.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医养智慧化探索[J].邢台学院学报.2017,32(1):42-48.

[3] 唐萍.小区智慧养老服务调查与应用研究——以永州地区为例[J].辽宁经济.2018,(9):28-29.

[4] 梁家维,张艺帆,李基,周琨杰,周静.开封智慧社区运作新模式的探索——基于Agingin Place智慧社区养老模式[J].智库时代.2018,(13):43-45.

[5] 唐萍.小区智慧养老服务调查与应用研究[J].辽宁经济.2018,(9).

智慧社区范文第5篇

一、以系统思维定目标, 完善顶层设计方案

系统思维要求人们着眼于整体, 通过正确认识和处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系统内部不同层次的联系, 系统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运用系统性的原则, 实现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正是系统思维这一特性要求在建设智慧社区的过程中, 要以政府为引导, 完善顶层设计方案。

(一) 明确统一标准, 进行合理布局

智慧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对各个要素进行统一规划设计, 比如智慧社区建设的目标和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各个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落实、智慧平台建设等方面, 须尽快出台智慧社区发展规划及统一标准, 指导各个社区及相关部门有效地开展智慧社区建设工作。

(二) 明确政府定位, 实现资源整合

以往的社区服务一般是“条块分割, 各自为政”, 智慧社区要以政府为引导, 将部门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等信息规划于一个智慧服务平台中, 整合协调每个服务系统, 统一管理社区服务的各项内容, 实现资源的整合共享。推动社区服务信息资源一体化建设, 既能降低重复建设的浪费, 又能让社区居民享受到便捷高效的服务。

(三) 明确运营模式, 打造多元机制

智慧社区建设如果仅靠政府单打独斗难度较大, 要加强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和个人的合作, 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供给技术和人力支持, 社会可以提供服务资源, 个人可以发挥建设积极性。比如在开发智慧服务平台, 政府可以购买企业或者专业团队运营方式为智慧社区建设提供服务。打造多方协作的智能化参与体系机制, 在交流合作中实现创新, 促进智慧社区更好地发展。

二、以人为本思维为根本, 调动居民参与意识

人本思维有三个维度:一是人是活动的主体, 依靠人;二是人是活动的目的, 为了人, 三是人为活动提供尺度, 尊重人。正是人本思维这一特性要求在建设智慧社区的过程中, 要以人为本, 调动居民参与意识。

(一) 加强设施建设, 对接居民需求

结合各地智慧社区建设的实际需求、实施条件及特点, 进一步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比如以老人居多的社区应着重放在完善和简化智慧基础设施建设, 以年轻人居多的社区应着重加强智慧服务平台功能的深入开发和应用, 构建涵盖政务、民生、商务以及志愿者服务等多个领域的信息服务资源, 创新更丰富的智慧服务方式。另外还要提供个性化需求的服务, 为低收入人群、老年人、儿童、残疾人等提供特殊的服务, 达到居民需求与智慧社区服务无缝对接。

(二) 加强优势宣传, 调动居民参与

广泛开展社区内宣传互动活动, 使居民真正参与到智慧社区的体验与了解中。一是运用多种手段宣传。可以采取理念宣讲、实际操作、情景体验等方式给居民普及智慧社区的相关知识, 制造机会引导社区居民认识和使用智慧服务设施, 增强居民对使用智慧设施的认同感。二是进行分类指导宣传。针对不同群体分类指导, 社区可以调动一些志愿者对老年人和未成年人群进行专门智慧设施的指导, 提升居民参与度。

(三) 加强参与机制, 提升服务质量。

推动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智慧社区参与机制, 提升服务质量。一是建立调研智慧需求队伍。以社区工作人员为主体, 居民志愿者为辅, 通过传单、走访、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进行调研, 充分了解社区居民对于智慧社区建设的各项需求, 并将信息反馈到相关管理部门, 创新智慧服务模式。二是建立项目评估机制。将居民、专家学者、相关单位、新闻媒体、社会组织等纳入评价主体, 尤其是将居民满意度作为衡量智慧社区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 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居民参与智慧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提升服务质量。

三、以矛盾思维抓重点, 做好人才引进机制

矛盾思维告诉我们:矛盾力量具有不平衡性, 这种不平衡性决定了矛盾可以区分为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 起着决定作用, 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正是矛盾思维这一特性要求在建设智慧社区的过程中, 要牵住“牛鼻子”, 做好人才引进机制。

(一) 做好人才培养, 形成培养机制

人才一直被视为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力量, 而提升社会工作人员的智慧化水平是发挥智慧社区服务功能的关键所在。一是由相关部门负责, 对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举办智慧社区相关的业务培训与技能培训, 逐步提升工作人员的智慧素质。二是在高校中增加相关学科投入, 加大智慧社区建设中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培养。

(二) 做好人才引进, 完善引进机制。

要想搞好智慧社区建设, 还是引进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一是专家、学者及高级人才以顾问的身份纳入智慧社区建设的工作推进小组, 为智慧社区建设献智献策;二是聘请专业团队进行合理地统筹规划与设计, 充分了解并掌握智慧设施的操作与运用, 并不断进行深入的创新探索;三是引入专家论证机制, 总体上对项目进行把关, 保障智慧社区建设合理、高效地进行。

(三) 做好人才使用, 创新选拔机制。

将智慧社区建设所需的业务知识和相关技能作为选拔政府领导干部、企业人才选拔和任用的基本要求, 创新选人用人机制。

四、以底线思维防风险, 强化安全防范体系

底线思维要求人们要把握事物的“度”, 度的两端是临界点, 超过这个临界点, 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这就告诉我们要对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做最坏情况的预测和估计, 从而最大程度的减少危害所造成的损失。正是底线思维这一特性要求在建设智慧社区的过程中, 要防范风险, 强化安全防范体系。

(一) 建立防患系统, 维护信息安全

在智慧社区建设的过程中, 街道和社区数据库的保存、居民隐私和信息安全、移动设备的安全性和黑客的入侵等, 这些风险的保护是智慧社区建设的一项重大的任务。通过控制人为泄露、强化密码、指纹和人脸准入、设立保密标准与级别、加强安保防护和提升安全防范意识等方面进行信息安全的维护。

(二) 增强预警意识, 注意提高警惕

社区工作人员对安全问题有专业的敏感度, 对于智慧社区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信息安全问题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避免。

(三) 增强奖惩措施, 防止内部泄露

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与绩效考核挂钩, 对于社区居民的个人隐私如电话号码、饮食习惯、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要注意保密, 防范非法泄露。

总之, 智慧社区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坚持以理论推动实践, 以实践创新理论的方式, 努力寻找到适用于我国特色的智慧社区建设的模式, 继而更好服务社会与人民。

摘要:智慧社区建设是引入“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网络信息技术, 更好的为社区居民建立一个方便快捷的生活环境, 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智慧社区建设是新时代下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的有效举措, 也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具体体现, 更是顺应未来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趋势, 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 需要方方面面的考量。

上一篇:智慧城市下一篇:智慧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