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论文范文

2023-03-15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如何有效识别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并预防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但从实践层面来看,识别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理论模式与现实状况之间存在巨大落差。因此,本文试图从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的调研与分析中提取影响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三大核心要素(重大事件、支持系统以及个人特质),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以便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有效性。

〔关键词〕 心理危机;识别;干预;实践模式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在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事件中所占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因此,如何有效识别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预防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不仅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同时也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高度关注的问题。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于2014年8月下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4]66号)[1],2015年3月又下发《关于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的通知》(浙教办教科[2015]24号)[2],要求全省中小学全面建立校园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体系,根据识别结果建立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库,并对不同程度心理危机的学生分别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预防校园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为配合浙江省教育厅全面推进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工作,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于2015年对全省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开展了专项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

一、缘起:理论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理论研究者主要关注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因果联系,试图了解中小学生的自杀原因,把握中小学生的自杀线索。但实际上,中小学生的自杀原因纷繁复杂,因此从理论上确定中小学生的自杀原因与线索一直存在较大难度。从目前来看,理论界基本认同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与以下两大因素具有直接的相关。

一是抑郁症。相关研究表明,在精神分裂症、焦虑症以及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中,抑郁症与个体的自杀行为相关性最大,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意念最为强烈[3]。

二是有自杀未遂经历。有研究表明,自杀未遂者再次自杀的可能性极大,有25%的重复自杀行为[4]。这些个体的自杀意念非常强烈,应作为重点监控的对象。

我们发现,以上两大因素背后都隐藏着一个强烈的线索——自杀意念。有研究表明,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之间的相关性约为10:1,而自杀行为与自杀成功的比例也大约是10:1。因此,从理论上看,自杀意念是预测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最明确线索。相关文献也表明,上海、广州等地均有研究者通过中小学生的自杀意念来了解或预测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5,6]。

基于此,浙江省某地在中小学心理高危学生的排查过程中,使用了“自杀意念量表”(PHQ-9)来筛查心理高危学生,筛查出了两百余名有明显自杀意念或重度度抑郁症的学生,并为这些学生制定了详细的干预方案。但令人诧异的是,2015年该地发生的数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中没有一名学生是在此名单之列。

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向我们传递出两大信号:一是学校现有的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是有一定成效的,有效地防范了一批心理高危学生的自杀行为;二是我们在识别心理高危学生的过程中可能遗漏了一些需重点关注的群体。因此,理论要落地,需向现实寻求答案。这也正是我们尝试从实践层面来构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模式的缘由所在。

二、进程:从案例中提取构建实践模式的要素

2015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对数起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开展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因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引起的自杀行为只占少数,多数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是遭遇重大事件(如青春期的体相焦虑、人际冲突等)后采取的冲动性行为,并非有明确自杀意念并经过长时间策划与准备的有计划自杀。因此,如果单凭自杀意念来筛查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往往会与现实产生巨大的落差。

调研发现,在数起中小学生自杀事件中,仅少数因精神疾病或严重心理问题引发的自杀学生表现出明确的自杀意念并有计划地实施了自杀行为,而在其他的自杀事件中,中小学生的自杀意念可能只是在实施自杀行为前的一瞬间,完全无法通过量表进行测量与评估。因此,实践告诉我们,预测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需进一步扩大视野,了解中小学生自杀行为背后的机制,而非仅仅盯着自杀意念。

通过对数起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调研分析,我们发现,几乎每一起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都是遭遇重大事件、缺失支持系统和自身特质三大要素的叠加,如图1所示。

其一,遭遇重大事件。每一起自杀事件的背后几乎都会有一个重大事件,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可能是对青春期体相的极度焦虑与自卑,也可能是一次剧烈的人际冲突。

其二,心理支持系统缺失。个体在遭遇重大事件后,是否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与个体是否足够的心理支持系统相关。对于中小学生而言,这个支持系统的核心就在于个体与家庭、同伴、社会的连接程度。如果学生个体在遭遇重大事件后没有得到足够的心理支持系统,那么这个事件极有可能压垮他(她),让个体感到无比的绝望与痛苦,进而采取放弃自己的生命来结束这个巨大的痛苦,如2015年某小学的自杀案例、某初中的自杀案例。

其三,个体自身特质的问题。调研发现,有些个体尽管有可以利用的支持系统,但由于自身的特质(性格或情绪的异常)原因却无法利用这些支持系统,如2015年某初中的自杀案例,该生的家庭关系并无明显异常,母亲平时也很关心其学习与生活,但对于该生而言,母亲的关心可能只是单向的,该生始终未与母亲建立起有效的联结。或者是由于个体自身严重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无法利用这些支持系统。又如2015年某高中的自杀案例,这名学生进入高中后就有明显的抑郁症表现,其班主任与家长从高一开始就一直关注和陪伴,但该生在高考前一段时间还是纵身一跳,留下伤心、绝望的班主任与家长。

三、建构: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

基于实践的中小学生自杀事件相关因素的分析让我们跳出了单从自杀意愿来预测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理论框架,得以将目光投射到更广阔的范畴来识别与预防中小学生的自杀行为。基于实践的案例研究提醒我们应将注意力聚焦到直接造成中小学生自杀行为的三大要素:遭遇重大事件、缺失的心理支持系统以及心理与性格异常,并从这三大要素入手构建一个更有效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的实践模式,而非紧盯着自杀意念。

(一)健全心理档案建设和心理委员制度,关注中小学生的重大事件

1.加强心理档案建设——重大事件的静态识别体系

在与中小学生自杀相关的三大要素中,最难识别的就是中小学生的重大事件。因为同一事件对于不同的个体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与个体的支持系统以及个体特质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要识别个体的重大事件需要进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支持系统与个体特质,建立动静态相结合的识别体系。

在静态识别体系方面,各中小学校应全面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将心理档案纳入学生的入学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以及家庭关系(支持系统),以及曾患有的身体与心理疾病(个体特质)。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建议各中小学运用心理检测系统或公益性的心理测试平台推进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及时发现家庭关系异常(支持系统)、有严重心理问题或明显性格异常的学生(个体特质),纳入校园心理危机预警库,予以重点关注。

2.完善心理委员制度——重大事件的动态识别体系

由于重大事件随时有可能发生,因此要识别个体的重大事件不但需要固定的静态识别体系,同时也需要一种即时的动态识别体系。在动态识别体系方面,各中小学应在全面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基础上,确定专人与高危学生保持密切的接触,对心理高危学生开展动态观察,随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动向,了解他们行为与情绪变化背后的原因。

目前,浙江省多数中小学都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制度。班级心理委员相比于班主任,可以与同学保持更多的接触。相关调查发现,中小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更愿意向学生同伴求助。因此,浙江省目前在各中小学普及心理委员制度,并通过培训帮助心理委员掌握一定的沟通与助人技巧,同时建议心理委员与心理高危学生保持密切接触,特别是在春季、新学期开学、重要考试前后等重点时段应密切关注心理高危学生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向班主任汇报。班主任在接到汇报后应及时会同专兼职心理教师及学校领导对心理高危学生及时进行评估,尽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最大限度地预防极端事件的发生。

(二)搭建学校与家庭支持系统,为中小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

大量的研究表明,心理支持系统的缺失是中小学生自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构建强有力的心理支持系统是预防中小学生自杀的有效防线[8]。但就目前来看,我国中小学在心理支持系统的构建方面仍需长远努力。

1.大力推进班主任队伍的培养——搭建有效的学校支持系统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对学生各方面情况是最了解的,应成为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尚有许多中小学班主任并未对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仍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特别是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工作视为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的工作,而未意识到,对于学校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预防工作而言,班主任实际上是第一道防线,也是最有力的一道防线。

如2015年某地小学女生的自杀事件中,该女生一直与母亲关系恶劣,也曾遭受过家暴,但班主任显然没有了解到学生的家庭情况,也未注意到该女生与母亲之间的恶劣关系,因此,在发现该女生未交作业并说谎时,班主任的第一反应是打电话给她的母亲而不是她的父亲。而母亲将该女生带出教室后就开始辱骂、虐待,并不愿陪同该女生,让她独自一人回家,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再如,2015年某地初中女生的自杀事件中,班主任也只是意识到该女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语,而未感到该女生有其他任何的异常,也未给予该女生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因此,为有效识别与预防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各地需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教师,特别是中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资格证书的培训力度(目前浙江省全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持证率已到达50%),并增加对中小学生阶段性常见问题及师生沟通技术的专题培训,提高班主任沟通与交往能力,从学校班级层面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支持,并提升他们预防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意识以及识别学生心理危机的能力。

2.大力推进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搭建有效的家庭支持系统

从目前来看,不良的亲子关系是中小学自杀事件的主要诱因。如,2015年某地小学女生的自杀事件中,亲子冲突是该事件的直接诱因。2015年某地初中女生的自杀事件中,该学生从小与外婆生活在一起,直至初中才开始与父母一起生活,由于父母与她平时的接触时间不多,亲子之间缺乏情感和沟通。因此,该女生在生活中遭遇重大事件时(身材异常矮小,并且由于过了发育期,医生告知生长空间较小),无法从家庭获得足够的心理支持,因而导致此次危机事件的发生。浙江省教育厅校安处2015年全省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隐患排查分析报告也发现,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多数发生在单亲家庭、重组家庭以及对学生特别溺爱或特别放纵的家庭[8]。

因此,为有效预防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各中小学应高度重视亲子关系的辅导,通过家长学校等方式,引导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和睦的家庭氛围,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家庭心理支持。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于2015年6月与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联合启动了“中小学亲子辅导”项目,召开专题研讨会总结推广中小学亲子辅导的典型经验,并在2015年7月举办了两期中小学亲子辅导专题培训班,培训了近500名中小学教师,有效提升了各中小学对亲子关系的辅导能力。

2015年9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又颁布了《浙江省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指导纲要》(浙心指2015[7]号),明确亲子辅导工作的原则、内容、途径与方式,指导各地开展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2015年10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又联合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浙江省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落实亲子辅导培训工作,由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合作首期提供150万的专项基金用于奖励受训教师回校后推动本校或周边地区学校开展中小学亲子辅导工作,由此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一个覆盖面较广的亲子辅导工作网络,为中小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最大限度地减少因家庭问题引发的心理极端事件的发生。

(三)建构医教结合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体系,更准确地识别中小学生的心理与性格异常

个体在遭遇重大事件后是否会最终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除了与个体的心理支持系统有关,还与个体的心理与性格相关。而识别个体的心理与性格异常显然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需要由专业队伍来承担,或获得专业队伍的支持。因此,在中小学生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中还需要特别关注对中小学生心理与性格异常的识别与干预能力的提升。

1.进一步提升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比例,并加大对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危机识别与评估能力的培训

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评估工作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专业的工作需由专业的人员来负责,但就目前来看,我国多数中小学仍没有配置专职心理教师(目前浙江省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仅1000人左右),无力开展对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评估工作,同时在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缺少专职心理教师,许多学校也无法对危机事件的当事人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这使得危机事件的影响长时间无法消除,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士气。因此,为进一步提升浙江省各中小学识别与评估学生心理异常的能力,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要求各地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及《浙江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浙教教科[2014]20号)文件的精神,逐步配齐专职心理教师,特别是应增加初中段专职心理教师的数量。

在进一步提高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配置比例的基础上,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也进一步加大了对专兼职心理教师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能力的培训。2015年6月和9月,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举办了两期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班,培训了近700名中小学专兼职心理教师,重点对中小学心理危机线索的识别及处理进行了实操训练。2016年,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还将继续举办全省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班,各市、县(市、区)心理指导中心也将在省级培训的基础上,举办相应的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班,确保到2016年底,每所中小学至少有一名专兼职心理教师接受过省或市、县(市、区)的相关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专题培训班,切实提升对中小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干预能力。

2.加大与医疗卫生系统的合作,搭建医教结合的心理危机识别与评估模式

中小学生的心理异常,特别是精神疾病的评估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应归属医疗卫生系统的工作范畴。201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明确指出,心理咨询人员不得从事心理治疗或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7]。因此,学校在面对疑似精神障碍学生时,应当邀请专业的精神科医生协助开展评估,或将其转介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与治疗。

近几年来,上海市着力打造“医教结合”的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模式,在中小学引入校外的专业机构,参与对心理高危学生的心理评估与干预,并为学生提供24小时的心理援助热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上海市校外医疗机构及专业机构人员会在接到学校的求助电话或学生的心理热线求助电话后第一时间开展心理评估,根据危机的严重程度指导学校、家长做好工作,或赶赴现场指导危机处理。医教结合模式充分发挥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同时也充分整合了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且社会各方面资源产生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确保了这一工作模式持续健康运作。医教结合模式为其他地区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各中小学对心理高危学生的评估与干预能力,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办公室也拟在中小学引入校外医疗机构和社会专业机构,探索与医疗机构、社会专业机构的合作模式,尝试建立多方联动、协同的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机制,更有效地识别与预防中小学生的自杀事件。

参考文献

[1]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工作的通知[EB/OL].(2015).http://www.zjedusri.com.cn/.

[2] 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全面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危机识别与干预制度的通知[EB/OL].(2015). http://www.zjedusri.com.cn/.

[3]方润领,吕路线,张玉娟,张建宏.伴有自杀行为抑郁症患者心理社会因素的对照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04):255-256.

[4]刘连忠,肖水源.自杀未遂者的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04):253-256.

[5]陈薇,李芳健,王家骥等.广州市中小学生自杀意念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03):193-194.

[6]高鸿云,吴增强,邓伟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自杀行为及心理社会相关因素的研究[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07,2(01):32-3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与计划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EB/OL].(2012). http://www.moh.gov.cn/zwgkzt/pfl/201301/20969fdf44934b86a0729fb4de33e1ff.shtml.

[8]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02):98-100.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杭州,310012)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第2篇

预防医学是一门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医学科学[1],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因为专业原因,临床医学学生普遍对预防医学不够重视,学习热情不高,影响学习效果。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达不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与传统教学法(L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预防医学的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1目前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模式改变,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预防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同时,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懂临床、会预防、防治结合”的高素质临床医生,而目前的教学显然没达到要求,学生无法很好地适应基层卫生工作岗位。国内很多医学高校对预防医学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认为预防医学目前教学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认为与自己以后的临床工作关系不大、学习热情不高;教材及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课时少而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重点不突出,学习难度大;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模式选择不当,以教师为主体,以教材与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等等。上述问题已严重影响了预防医学的教学质量,阻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预防医学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 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 首先提出,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与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典型案例作为教学手段,通过对案例讲解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以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一种针对性和启发性教学模式[2]。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只有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正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学习小组的相互配合,查阅资料,组织讨论来完成教师提出的教学案例,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多,涉及知识面广,而教学的课时往往比较紧张,如果不处理好这对矛盾,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除了课堂讨论以外,其他环节如查阅资料,对资料的整理和PPT的制作均在课外完成,可以弥补教学课时的不足。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新颖的、具体的、真实的案例,使学生的学习能融入实际应用当中,更好地适应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预防医学中的许多内容如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及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有很多可运用的鲜活案例。如以河南新密农民张海超的“开胸验肺”事件为案例,查阅、收集并整理尘肺的概念、种类、接触的作业、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诊断分级等资料,并展开相关的讨论和评价[3]。又如,以富士康员工的“坠楼”事件为案例,分析心理因素与健康的关系等等。

3案例教学的实施分三个阶段开展3.1准备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大纲及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进行案例设计。教学案例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教学实践过程中一个相关的故事,必须包含有问题或疑难情境在内,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内[4]。 在案例教学前的1~2周, 教师将准备好的案例布置给学生。每5~6名学生为一个学习小组,每小组负责不同的案例,各小组由组员选出一名组长,负责与教师沟通。接到教学案例后,各学习小组组织学员查阅文献、案例分析及小组讨论,遇到问题时可向带教教师请教,凝练出几个核心问题,并再次通过查阅文献反复讨论,找出问题的答案,并加以整理汇总。

3.2课堂讨论阶段在课堂中,各小组选派一名同学将准备好的PPT进行汇报,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同组的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的同学针对汇报的内容进行提问,由该组的同学负责回答。讨论时,教师引导和把握讨论方向,避免冷场或讨论过多与本案例无关的问题,对于同学不能通过讨论解决的问题,也可以给予一定的提示,或留作下次讨论的内容。

3.3总结评价阶段讨论结束后,教师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首先针对案例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讨论不全面、不深入或不准确的内容进行补充讲解,使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有一个系统地掌握。其次指出学生在讨论中存在的方法问题或思维缺陷,提出改进方向。

4案例教学法的优点4.1激发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兴趣案例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查阅文献,提出并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对学习预防医学相关知识及技能充满信心和成就感。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同学们大脑兴奋不断转移,注意力得到及时调节,学习主动性大大提高。

4.2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案例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学生拓展了知识面,开阔了视野,也提高了文献查阅的能力。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教师及其他组的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中的问题是由学生提出来的、开放性的,让学生主动去挖掘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通过查阅文献及小组讨论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中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5]。

4.3有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启发者等角色。首先,教师要设计教学案例,组织引导学生讨论、控制课堂节奏并做出综合评价,这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善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因此需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其次,教学中的案例不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指导教师要对案例的具体问题所涉及的各类知识点非常熟悉,对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次,如果教师能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进行案例教学,而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个案例有不同的理解,可以激发教师的科研灵感。

5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实践证明,案例教学可改变枯燥的传统教学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案例准备时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找不到合适教学内容的案例;与传统教学相比,案例教学影响学生对知识系统性和全面性掌握。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和乐于为教育奉献的精神,只有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精心准备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并认真进行总结,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并不是所有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都适于案例教学,应将案例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在不影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参考文献[1] 傅华.预防医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

[2] 邓月仙,张宝,刘文宝,等.案例教学法应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4):762764.

[3] 齐宝宁,解姣姣.案例教学法在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3):497.

[4] 但国蓉,赵吉清,赛燕,等.案例教学法在防化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2,14(7):510512.

[5] 丛瑞华,黄新宇,徐丽丹,等.浅议医学微生物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医药,2012,25(2):248249.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第3篇

加强安全风险管控

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在建立健全安全风险研判机制方面,要通过完善的风险识别系统和大数据支撑的监测监控、预报预警、快速反应系统,对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实行风险预警控制。在完善决策风险评估机制方面,要科学合理确定企业选址和基础设施建设、居民生活区空间布局;实行安全生产和重大安全风险“一票否决”,开发区、工业区的规划、设计和建设都要遵循“安全第一”,切实把安全生产作为高危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城乡规划布局、设计、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严把安全关,坚决做到不安全的规划不批、不安全的项目不建、不安全的企业不生产。在强化风险防控协同机制方面,要建立完善位置相邻、行业相近、业态相似的地区和行业重大安全风险联防联控机制;构建国家、省、市、县四级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体系;实行石油天然气管道、高压输电线路、特种设备等重要设施设备和铁路运输、水路运输、道路交通、城市公交和轨道交通、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矿山和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风险预警控制。要把安全生产纳入社会综合治理体系,公安、民政、交通运输、水利、气象、地震等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各自在安全宣传、安全巡查、信息联络、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作用。在健全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上,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肩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任期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部门监管责任,依法依规制定安全生产权力和责任清单,完善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体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加快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安全生产不良信用记录及失信行为惩戒机制。

强化企业预防措施

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切实防范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企业对安全生产负有主体责任,必须着力堵塞监督管理漏洞,切实解决不遵守法律法规的问题。要严格落实企业生产设施规划、设计、建设安全标准,科学规划布局矿山、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与装卸区域、油气输送管道,依法整顿关闭安全保障条件差的小煤矿、小金属非金属矿山、小烟花爆竹企业等,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要建立企业风险评估制度,定期组织全体员工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危害辨识、风险评估,严格落实管控措施。针对高危工艺、设备、物品、场所和岗位,建立分级管控制度,制定落实安全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三同时”制度,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与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应当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完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机制,大力持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实现安全管理、操作行为、设备设施和作业环境的标准化。开展经常性的应急演练和人员避险自救培训,着力提升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提高指挥人员现场指挥决策和协调能力,提高企业员工的应急知识和应急救援疏散的技能。

建立安全事故隐患排查及监督机制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真正树立隐患就是事故的观念,落实重大隐患治理情况“双报告”制度,对重大隐患排查治理的有关情况,企业既要在内部向职工代表大会和全体员工通报,又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制定统一的、全覆盖的安全事故隐患分级和排查标准,对各类事故隐患进行具体分级和分类,总结归纳相对应的隐患排查对策,督促企业制定隐患排查清单,明确排查事项、重点部位、检查频次,实现企业对标排查,部门对标执法。建立安全监管信息化平台,实现线上监控和线下监管相结合,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与企业隐患排查系统联网的信息平台,用好大数据,推进隐患排查能力现代化。强化隐患排查监督执法,对重大隐患整改不到位的企业依法采取停产停业、停止施工、停止供电和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按规定给予上限经济处罚,对构成犯罪的要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严格重大隐患挂牌督办制度,对整改和督办不力的纳入政府核查问责范围,实行约谈告诫、公开曝光,情节严重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強化城市运行安全保障

把安全放在第一位,并把安全工作落实到城市工作和城市发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强化城市安全运行,必须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构建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提高城市安全治理精细化水平。充分借助互联网、大数据,定期、全面排查区域内安全风险点、危险源,对各类风险点、危险源进行实时、动态监控。推进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基本形成完善的城市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力的安全生产科技支撑体系、管用的城市公共安全基础防控体系、有效的城市应急处置与事故救援体系,大力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安全配置标准,提升城市建筑、交通、管网、消防、排水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标准和管理水平。要重点加强对城市高层建筑、大型综合体、隧道桥梁、管线管廊、轨道交通、燃气、电力设施及电梯、游乐设施等的检测维护。要完善大型群众性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体育比赛、演唱会、音乐会、展览展销、游园、人才招聘会、群众自发性娱乐活动等人员密集场所活动的安全监管。

加强重点领域工程治理

加快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场所安全搬迁工程,特别要加快实施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搬迁、转产和关闭工作,全面推动石油化工企业退城入园。要深化油气开采、输送、炼化、码头接卸等领域安全整治,切实完善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和安全运行等法规与标准规范,建立健全相关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要加强高速铁路、跨海大桥、海底隧道、铁路浮桥、航运枢纽、港口等防灾监测、安全检测及防护系统建设。完善长途客运车辆、旅游客车、危险物品运输车辆和船舶生产制造标准,提高安全性能,强制安装智能视频监控报警、防碰撞和整车整船安全运行监管技术装备,对已运行的要加快安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深入推进煤矿瓦斯、水害等重大灾害以及矿山采空区治理,全面排查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高风险采空区,推动地质灾害治理和区域生态恢复。切实加大尾矿库的工程治理,建立一库一册档案,推动改造一批、闭库治理一批、尾矿综合利用一批、搬迁下游居民一批,切实提高“头顶库”的安全保障能力。

(摘自6月8日《学习时报》。作者为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主任、教授)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第4篇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治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

流行病学基本原理1疾病分布论2病因论3健康疾病连续带理论4疾病预防控制论 5疾病流行数理模型

流行病学基本原则:群体原则;现场原则;对比原则;代表性原则

健康疾病连续带HDC机体由健康到疾病是一个连续过程,这个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机体疾病或健康标志发生,这些标志形成一个连续带 流行病学的用途:1描述疾病及健康状况的分布,2探讨疾病的病因,3研究疾病自然史,4提高诊断治疗水平和预后评估,5疾病的预防控制及其评价效果,6为医学研究提供科学方法

发病率incident rate一定期间内(多为一年),特定人群某病新发病的概率

罹患率attack rate同发病率,但时间缩短为日周旬月,人群范围也缩小

续发率2nd attack rate某传染病易感接触者中,在最短潜伏期与最长潜伏期间,续发病例人数占易感接触者人数 患病率prevalence rate现患率,被研究人口中患某疾病或处于某种状态的人口率

疾病地方性: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使一些疾病无需从外地输入,只存在于某一地区,或在某一地区的发病率水平总是较高,这种现象称为疾病的地方性

判断疾病地方性的依据①该病在当地居住的各人群组中发病率均高,随年龄增长上升②在其他地区居住的相似人群组中,发病率均低,甚至不发病③外来的健康人,到达当地一定时间后发病,发病率逐渐与当地居民接近④迁出该地的居民,发病率下降,患者症状减轻⑤当地对该病易感的动物也发病 短期波动rapid fluctuation在一个地区或一个集体人群中,短时间内某病的发病数明显增多的现象,又称为时点流行或爆发。

长期变异secular change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通常几年或几十年),疾病的分布状态、感染类型、临床表现等逐渐发生显著的趋势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长期变异

长期变异的原因①病因或者致病因素发生了变化②抗原型变异,病原体毒力,致病力的变化和机体免疫状况的改变③诊疗技术的进步,防制措施的改善④社会人口学资料的变化及疾病的诊断、报告标准的改变

横断面分析cross sectional analysis主要分析同一时期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等频率变化,常用于急性疾病,如传染性疾病。

散发sporadic某病发病人不多,而且病例间无明显的相互传播关系,或者在一定地区的发病率呈历年一般发病水平 流行epidemic某地区某病发病率明显超过历年的散发发病率水平

大流行pandemic迅速蔓延,地域广,时间短,发病率超过该地一定历史条件下流行水平

暴发outbreak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中,短时间内突然出现大量病人的现象

流行病学设计的基本内容1查阅有关文献提出研究目的2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内容3参考具体条件选择研究方法4按照研究方法确定研究对象5结合研究内容设计调查表格6控制调查过程保证研究质量7理顺分析思路得出正确结论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study):又称描述流行病学,是将专门调查或常规记录所获得的资料,按照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和不同人群特征分组,以展示过期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点的一种观察性研究。

现况研究:应用普查或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特定时间、特定人群中疾病、健康状况及有关因素的资料,并对资料的分布特征加以描述。又称为横断面研究

现况研究的用途1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2了解疾病病因分布状况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依据

3评价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策略和措施效果4早期发现病人5确定机体某项指标正常值范围

队列研究cohort study将一个范围明确的人群按是否暴露于某因素或暴露程度分为不同的亚组,追踪各组结局并比较其差异,从而判定暴露因素与结局之间有无关联及关联程度大小一种方法。

相对危险度RR: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发病率的比值 归因危险度AR:暴露组发病率与对照组发病率的差值人群归因危险度PAR人群中某病发病率与非暴露人群该病发病率的差值,表示总人群因暴露于某因素而导致的某病发病率

队列研究 优点1研究是亲自观察获得,较可靠

2由因至果观察,符合因果关系的时间顺序,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较强3可计算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的发病率,能直接估计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因素4一次调查可观察多种结局 缺点1不宜用于研究发病率很低的疾病,否则需要的研究对象数量过大2观察时间长,易发生失访偏倚3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较多4设计的要求高,实施复杂5在随访过程中,未知变量引入人群,结局影响。

病例对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y是选择患有和未患有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分别作为病例组和对照组调查各组人群过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又称正确指数,是灵敏度和特异度之和减1

预测值(predictive value)又称预告值或诊断价值,表示实验结果判断正确的概率。

拟然比likelihood ratio病例中某种试验结果出现概率与非病例中该实验结果出现概率之比

公共卫生监测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是连续地,系统地收集疾病或其他卫生事件的资料,经过分析、解释后及时将信息反馈给所有应该知道的人,并且利用监测信息的过程。 去暴露于某种危险因素的水平,通过比较各组间暴露比例或水平的差异,判断暴露因素是否与研究的疾病有关联及其关联程度大小的一种观察性研究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特点1该研究只是客观地收集研究对象的暴露情况,而不给予任何干预措施,属于观察性研究2病例对照研究可追溯研究对象既往可疑危险因素暴露史,研究方向是回顾性的,由果至因一般只能初步检验病因假设而难以证实因果关联3病例对照研究按有无疾病分组,研究因素可根据需要任意设定,因而可以观察一种疾病与多种因素之间的关联。

病例对照研究的用途1初步检验病因假设2提出病因线索3评价防治策略和措施的效果

比值比OR事物发生的可能性与不发生的可能性之比意义OR与RR相同,但是,在不同患病率或发病率下,OR与RR的接近程度不同。疾病频率小于5%时,OR与RR较接近。

病例对照研究 优点1收集病例更方便,更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2该方法所需研究对象的数量较少,节省人力、物力,容易组织3一次调查可同时研究一种疾病与多个因素的关系,既可检验病因的假设,又可经广泛探索提出病因假设4收集资料后可在短时间内得到结果

局限性1不适于研究暴露率很低的因素2常难判断暴露与疾病出现的先后顺序3选择研究对象时易选择偏倚4获取既往信息时易回忆偏倚5易发生混杂偏倚6不能计算发病率、死亡率等,因而不能直接分析相对危险度

实验研究的基本特征1施加干预措施2前瞻性观察3有平行对照4随机分组

流行病学实验三大原则1设置对照2随机分组原则3盲法 双盲double blind研究对象和观察者均不知患者分组情况和接受治疗措施具体内容称双盲

混杂偏倚confounding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程度受到其他因素的歪曲或干扰,其中导致混杂产生的因素称为混杂因素

筛检screening运用快速,简便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在健康的人群中,发现那些表面健康,但可疑有病或有缺陷的人。

公共卫生监测的目的1确定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掌握其分布和趋势2查明原因,采取干预措施

3评价干预措施效果4预测疾病流行5制定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

公共卫生监测系统的评价1敏感性2及时性3代表性4阳性预测5简便性6灵活性7可接受

暴发调查的步骤1准备与组织2核实诊断3现场调查4暴发调查分析5提出假设6验证假设 7完善和实施控制措施

暴发调查处理的关键点是病例的定义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是指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生活方式管理life style management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措施来保护人们远离不良行为,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对健康的损害。

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①对求医者的健康咨询②筛检③免疫接种④化学预防⑤预防性治疗

临床预防服务的实施原则1重视危险因素收集2医患双方共同决策3注重连续性4以健康咨询为先导5合理选择健康筛检内容6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特点开展针对性临床预防服务 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1建立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2创造健康支持系统3加强社区行动4发展个人技能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

健康咨询5A模式

评估、劝告、达成共识、协助、随访安排

常用戒烟药物及使用方法1NRT类药物 通过向人体提供外源性尼古丁以代替从烟草中获得尼古丁,从而减轻尼古丁戒断症状。2盐酸安非他酮 非尼古丁类戒烟药物。抑制多巴胺及去甲肾上腺素重摄取以及阻断尼古丁乙酰胆碱受体。 3伐尼克兰 新型非尼古丁类戒烟药物。有助于缓解戒断症状,同时阻止尼古丁与受体结合,减少吸烟欣快感。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戒断效率。有效联合药物治疗:长程尼古丁贴片+其他NRT类药物;尼古丁贴片+盐酸安非他酮。

烟草控制的MPOWER战略:Monitor监测烟草使用与预防政策Protect免受烟草烟雾Offer提供戒烟帮助Warm警示烟草危害Enforce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Raise提高烟草税

营养nutrition指人体摄取、消化、吸收、利用食物中营养以满足机体生理需要的过程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基础发生反应,形成理化性质与第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大气污染对人体危害:①直接危害:急性中毒、慢性炎症、变态反应、非特异性疾病多发、致癌作用②间接危害:温室效应、酸雨、破坏平流层臭氧层

公害病:由环境严重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

地方性甲状腺肿 诊断指示1生活在缺碘地区或高碘病区的居民2甲状腺肿大超过本人拇指末节3排除甲亢、甲状腺炎、上发展来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

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 AI是通过观察或实验获得的健康人群某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必需脂肪酸EFA人体必需的、自身不能合成的、必须由食物供给的多不饱和脂肪酸

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根据营养学原则,结合国情制定的,是教育人民群众采用平衡膳食

膳食纤维生理功能①增强胃肠功能②控制体重和减肥③可降低血压和胆固醇④预防结肠癌

合理营养即平衡而全面的营养。一方面为满足机体对各种营养素及能量的需要;另一方面为各营养素之间比例要适宜。 平衡膳食的基本要求1提供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合适的营养素2保证食物安全3科学烹调加工4合理进餐制度和良好饮食习惯

有氧运动aerobics activity躯干、四肢等大肌肉群参与为主的、有节律、时间较长、能够维持在一个稳定状态的身体活动

运动处方对运动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按其身体状况,结合生活环境,用处方的方式规定适当的运动,以便有计划的经常性锻炼,达到健身或治疗的目的

感染谱一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称为感染谱 潜伏期病原体侵入机体到最早临床症状出现这一段时间 潜伏期意义1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径2确定接触者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3确定免疫接种时间4评价预防措施效果5还可影响疾病流行特征。 传染病的防控策略1预防为主 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加强健康教育2加强传染病监测3建立传染病预警机制4加强传染病预防控制管理5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 计划免疫planned immunization根据疫情监测和人体免疫状况分析,按照规定的免疫程序,有计划进行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预防接种vaccination指将抗体或抗原注入机体,使人体获得对某些疾病的特异性抵抗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发生

空气中人为有害物质1工业生产2交通运输3生活炉灶4建筑材料5室内人员活动

二次污染物从排入到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本身发生变化,或在环境中与其他化学物质

甲状腺肿瘤等疾病

分型标准1弥漫型.甲状腺均匀肿大,质地较柔软,可摸到结节,B超查不出结节2结节型.在甲状腺上可摸到一个或几个结节,常见于缺碘的承认,特别是妇女和儿童3混合型.在弥漫肿大的甲状腺上可摸到一个或几个结节。

职业病occupational diseases当职业性有害因素作用与人体强度与时间超过机体所能代偿限度所造成的功能或器质性病理改变,并出现相应临床征象,影响劳动力的疾病称职业病

职业有害因素指生产劳动过程及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要素或是重要条件的总称

职业中毒职业人群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过量接触生产性毒物引起的中毒

职业病的特点1病因明确2病因与疾病之间一般存在接触水平3群体发病4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效果良好5重在预防

食源性疾病通过摄入食物进入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食物中毒使用被污染的物品或食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食物中毒特点1发病潜伏期短2发病与特定食物有关3临床表现基本相似4无传染性

毒蕈中毒:类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肾损害型、日光性皮炎型)临床: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恢复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特点①突发性②普遍性③非常规律分类①重大传染病病情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③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④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一定时间内(2周),在某个相对集中区域内同时或相继出现3例及以上相同临床表现,经县级及以上医院组织专家会诊,不能诊断或解释病因,有重症病例或死亡病例发生情况

特点: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

健康损害严重性

卫生服务卫生系统借助一定卫生资源,向人群提供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方面活动

卫生系统以改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所有组织、机构和资源的总和。

功能:提供服务 创建资源 筹措资金 监督管理

卫生保健公平性:指按照需要公平、平等地分配各种可利用卫生资源,使整个人群都能有相同机会从中受益,包括水平公平和垂直公平。

公共卫生体系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提供必要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共,民营和志愿组织的总体

双向转诊根据病情需要而进行的上下级间、专科间或综合与专科间转院诊治的过程

医疗保险将多种渠道筹集的经费集中起来形成基金,用于补偿个人因病或其他损伤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制度。 我国医疗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主要包括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医疗保险及社会医疗救助。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共同组成我国基本医疗保障体系。

医疗费用控制措施:①供方:按病种给付方式、总额预付费、按人头预付方式、按服务单元付费②需方:起付线、共付比例、封顶线

医院安全管理通过对医院有效科学的管理,保证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服务和患者及其家属在接受卫生服务过程中,不受医院内在不良因素影响和伤害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1人们必须在工作和生活场所能保持健康2能运用比现在更好的办法去预防疾病,减少疾病和伤残导致的痛苦,健康地进入成年和老年并安然地告别人世3公平分配一切卫生资源,使所有个人和家庭能在可接受和提供的范围内通过充分参与,享受到基本的卫生保健服务4使人们明白疾病不是不可避免的,自己有力量摆脱可避免的疾病桎梏,创造自己及家庭健康幸福生活。

初级卫生保健 最基本的、人人都能看到的、体现社会平等权利的、群众和政府都能负担得起的基本卫生保健服务。基本内容是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基本医疗,社区康复;核心是人人公平享有;手段是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筹资是公共财政为主;受益对象是社会全体成员。

预防医学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母婴同室;感染因素;分析;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476

1.1新生儿洗澡间及游泳池的交叉感染新生儿洗澡间及游泳池是产科病房中新生儿集中的场所,沐浴操作流程及沐浴用物、游泳池用水等未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是新生儿皮肤感染交叉传播的一个主要原因。

1.2医护人员手的污染医护人员的手是交叉感染的传播重要媒介,如果医护人员在查房、治疗及护理操作过程中不按规范洗手或手消毒,则病原微生物有可能通过医护人员的手而传播给新生儿以及产妇。

1.3空气污染受传统观念及习俗的影响,产妇在产后不敢开窗通风,加之产妇恶露、出汗及大小便的异味常导致,空气十分污浊,尤其在夜间。同时,母婴同室病房人员流动量大,加之空调机的使用,门窗紧闭易造成空气污染。

1.4母婴同室探视规章制度执行不严母婴同室探视比例高,而且探视者大多有未洗手就触摸新生儿的习惯。

1.5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知识认识不足医护人员对产妇、陪护、探视人员院感知识宣教不到位。2管理对策

2.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母婴同室病房成立以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及监测员组成的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主要负责母婴同室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督促各种措施的实施与落实,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院感科和护理部定期对制度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监督、指导,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2.2加强业务学习加强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的认识,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自觉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熟悉医院感染控制的相关知识,必须认识到医院感染与已有关,树立杜绝医院感染的高度责任感。

2.3保证温度、湿度适宜,空气清新母婴同室病房应设在空气流通,阳光充足的房间,以便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每日用空气净化机,空气净1h,同时对刚出生的新生儿、早产儿、极低体重儿进行保暖,及时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

2.4每日重点监测空气,物体表面,消毒剂的使用,义务人员的手每个月必须对母婴室空气物表消毒剂以及医护人员的手作一次微生物监测,并保存好检测记录,对不合格的以及接近限值的,必须及时分析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重新监测直到合格。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灭菌,隔离婴儿用具必须单独使用,实行双灭菌婴儿所用的被褥、衣物、尿布(建议使用纸尿裤)和浴巾等物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一婴一用,避免交叉感染。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必须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并且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消毒制度。室内用品、母婴床、家具等定期清洁消毒。

2.5切实实行母乳喂养,增强婴儿抵抗力认真做好新生儿早吸吮。

2.6工作人员进母婴同室病房时需穿清洁工作服,戴口罩帽子:护理新生儿前要洗净手,护理每个新生儿前后,均需用消毒液擦手。

2.7新生儿的一切用具,均需单独使用,单独清洗,分别进行消毒,消毒液湿式扫床和消毒摖试婴儿床:产妇在传染病急性期,应暂停哺乳。感染性强的疾病,如脓疱疮、新生儿眼炎、鹅口疮等时应及时隔离。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的接触。严格探视陪住制度,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每次探视结束后,母婴室应开窗通风,并进行相应的清洁消毒。对有乙肝等传染病的患者,应实行隔离治疗,并在病历夹、床头卡上标明“乙型肝炎”等标志,所用用具、物品、被服单独放置,单独处理[1]。

2.8对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患有传染病的产妇单独隔离物品用后一律先消毒再清洗,再消毒,设专人护理,母婴出院后床单位终末消毒处理,双重消毒

2.9加强健康教育针对产妇及家属进行新生儿护理知识的宣教,由于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护理知识,并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对新生儿的照顾缺乏科学的方法,从而导致不安全隐患的发生[2-3]。因此,医护人员要随时指导产妇及家属如何喂新生儿脐部及皮肤护理方法,并亲自给产妇及家属示范如何为新生儿换尿布衣服沐浴抚触等方法,在科室走廊新生儿浴室等醒目的地方张贴宣传画同时医护人员要向产妇及家属讲解一些安全护理常识,如溢奶、呕吐、呛咳时如何处理,以及新生儿的一些生理现象,从而增强家属及产妇的育婴知识,避免因知识的欠缺造成对新生儿的伤害。参考文献

[1]乔莉生.母婴同室病房的消毒与隔离[J].吉林医学杂志,2011,8(32):1592.

[2]李莹.持续质量改进在母婴同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护理实践与研究杂志,2013,10(9):102-103.

[3]饶文君.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感染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外医疗杂志,2010,16:142.

上一篇:康复医学论文下一篇:军事医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