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

2024-01-22

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得以在众多领域得到广泛推广。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水平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业生产的创新发展尤为必要。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切实开展好灌溉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灌溉管理中,不仅可提升工程运行效益,还可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由李军编著的《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技术管理方法》一书从多个不同方面阐述了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技术管理方法,对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灌溉管理中的应用可提供有力指导。

《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技术管理方法》一书分为六章,第一章IT项目实施管理概述,介绍了IT项目管理相关基础理论,论述了农业信息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第二章农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方法,介绍了IT项目建设方管理方法、IT项目承建方管理方法、IT项目监理管理方法以及IT项目体系管理方法。第三章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方案选择,概述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介绍了有线式滴灌自动化控制方式、无线式灌溉自动化控制方式、网络式灌溉自动化控制方式等。第四章节水灌溉自控集成平台开发原理,介绍了集成化灌溉自动化控制方式,探讨了灌溉自动化控制集成平台,展望了3S智能灌溉自控系统平台发展趋势。另外两章还论述了灌溉自控系统开发原理和灌溉自控系统开发管理案例分析。该书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介绍,又有典型的实践案例分析,表现出突出的理论性、实用性、创新性。

电气自动化技术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在灌溉管理中的应用可发挥诸多积极作用。首先,可提升工程运行效益。传统灌溉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且人们在开展灌溉操作过程中,受技术水平低、消息传输缓慢等因素影响,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力物力及水资源的浪费。而通过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灌溉管理中,实现无人操作的现代化作业,不仅可减少人力物力投入,还可提升运行效益,创造良好的综合效益。其次,可提升农业智能化水平。在应用喷灌、滴灌等技术的基础上,可借助电气智能化系统开展控制,结合作物的实际情況调节实际用水量,并通过推进灌溉系统与农业自动控制系统的有效融合,采集温湿度、光照等数据,为灌溉管理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与此同时,还可对采集的数据开展信息化处理,并借助监控系统制作农作物生长变化曲线,为相关人员了解农作物生长规律提供帮助。传统灌溉管理以人工为主,由于灌溉作业中获取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水资源浪费,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支持下,依托先进的灌溉技术管理理论、管理手段有效配合,可大大提升用水效率。

通过《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技术管理方法》一书可了解到,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灌溉管理中是至关重要的,大幅度提升灌溉管理的有效性,满足农作物灌溉需求,并可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率。对于电气自动化技术在灌溉管理中的应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温室大棚中的应用。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引入温室大棚中,可通过操作远程控制系统,全面充分掌握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对温室大棚中的环境进行有效监测,进而将所采集信息数据传输给农户,为农户了解农作物生长情况提供便利,进一步调控温室大棚,开展好农作物管理工作,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比如,通过电气自动化技术可及时掌握温室大棚中农作物的缺水情况,进而农户可及时对农作物进行灌溉,促使农作物良性生长。第二,电气自动化技术在节水灌溉中的应用。《节水灌溉自动化控制技术管理方法》一书提到,基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凭借其自动化控制、远程监测等优势,可收获良好的节水灌溉效果。这一效果的实现还离不开各项电气设备应用的有力支持,比如,需要土壤水分感应器、气体检测器、流量表等仪表的有效应用,还需要给排水管道、回用水管道的有效应用。第三,电气自动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对“节能环保”理念的宣传力度,再加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水处理行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契机。传统水处理方法已难以满足新时期发展的需求,通过将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于水处理中,可有效提升污水检测水平,还可有效检测农药化肥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情况,进而促使用户科学合理控制农药化肥用量,在保证农作物生长需求的同时,防止农药化肥肆意使用引发的水体污染。

作者简介:

张立平(1977—),女,湖北随州人,硕士,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水稻灌溉通常分为秧田灌溉和本田灌溉两部分, 本田灌溉又包括了泡田灌溉和生育期灌溉。在先进的旱育稀植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之前, 湿润育秧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水稻本田插秧整地时, 习惯上多采用深水或浅水泡田, 需要较多的泡田灌溉水量, 一般泡田定额在1500m3/hm 2左右。目前, 正在示范或推广的抛秧技术、水稻旱栽技术, 改变了水稻移栽对泡田的要求, 节水效果较为显著。

水稻控制灌溉是指稻苗移栽本田后, 田间保持5mm~25mm薄水返青复苗, 在返青和以后的各个生育阶段, 田面不建立灌溉水层, 以根层土壤含水量作为控制指标, 确定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土壤水分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率, 下限则是水稻不同生育阶段, 分别取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70%, 水稻控制灌溉根据水稻在不同生育阶段对水分需求的敏感程度和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新技术, 控制灌溉技术在显著减少水稻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耗水的同时, 有效地减少了水稻蒸腾耗水, 使水稻蒸腾和光合作用处于一种新的协调状态。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株型形成具有显著的促控作用, 可消除或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 具有良好的保肥改土作用, 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率高, 既节水又增产。

因此,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具有节水、高产、优质、低耗、保肥、抗倒伏和抗病虫害等优点。

控制灌溉技术显著地减少了水稻生理生态耗水, 增加了天然降雨的有效利用率, 水稻全生育期灌溉用水量大幅度降低。薄露灌溉、薄浅湿晒灌溉及叶龄模式灌溉等是这类技术的典型代表, 它们的主要原因是根据水稻各生育阶段的需水特性和要求, 确定各次灌水、湿润、排水、晒田的起讫时间及强度, 进行科学合理的灌溉排水, 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

1 水稻薄露灌溉

薄露灌溉是一种稻田灌薄水层, 适时落干露田的灌水技术。每次灌溉20mm以下的薄水层, 灌水后要自然落干露田, 露田程度和历时则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要求而定。连续降雨期, 稻田积水层超过5d时, 要排水落干露田。薄露灌溉改变了稻田长期淹水的状态, 有效地改善了水稻的生态条件, 促使水稻生长发育, 形成高产基础上的增产。能减少水稻腾发和田间渗漏, 显著地减少灌溉水量。

根据水稻的生育期, 露田程度略有差异, 一般可分为3个时期, 见表1。

2 水稻“薄、浅、湿、晒”灌溉

进行薄浅晒科学灌溉, 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环境, 达到节水高产的目的。具体田间水分控制标准为: (1) 薄水插秧、浅水返青:插秧时为15mm~20mm的薄水层, 插秧后田间保持20mm~40mm的浅水层。 (2) 分蘖前期湿润:每3d~5d灌一次10mm以下的薄水, 保持土壤水分处于饱和状态。 (3) 分蘖后期晒田。 (4) 拔节孕穗、抽穗、扬花期薄水;拔节孕穗期保持10mm~20mm薄水层, 抽穗扬花期保持5mm~15mm薄水层。 (5) 乳熟期湿润:隔3d~5d灌水约10mm。 (6) 黄熟期先湿润后落干:水稻穗部勾头后自然落干。

在北方辽宁等省, 所采用浅湿灌溉的田间水分控制标准为: (1) 插秧和返青期浅水保持30mm~50mm浅水层。 (2) 分蘖前期、孕穗期、抽穗开花期浅湿交替:每次灌水30mm~5 0 m m, 田面落干至无水层时再灌水。 (3) 分蘖后晒田。 (4) 乳熟期浅、湿、干、晒交替;灌水后水深为10mm~20mm至土壤含水率降至田间持水率的80%左右再灌水。 (5) 黄熟期停水, 自然落干。

“薄、浅、湿、晒”模式中, 分蘖后期晒田是一项有利于高产、节水的重要措施。对于晒田的程度, 一般低垄田、黏土田、肥田、禾苗生长旺盛的田要重晒, 可晒5d~8d, 晒至圭壤含水率为田间持水率的70%~80%为止, 若是遇上阴雨连绵, 可利用职权雨水蓄水灌深水控蘖, 随苗体长高, 水层加深, 以不浸没主茎最上面叶枕为度, 当在50%主茎倒二叶露尖时放浅田水;对烂泥田、冷渍田, 则要重晒或多晒。地势高、土壤透水性强、肥力低、禾苗生长差的稻田, 要轻晒, 晴天晒3d~5d, 遇阴雨则延长, 土壤含水率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90%即可。

3 水稻叶龄模式灌溉

根据水稻生育进程叶龄模式而进行的灌溉, 称之为水稻叶龄模式灌溉技术。即根据水稻不同叶龄期与抽穗至成熟的生理生态耗水规律, 以叶龄进程为主轴, 产量形成为目标, 调节器官协调生长为依据, 实行高产灌溉, 准确掌握各次灌水、湿润、排水、搁田 (晒田) 的起讫时间与强度, 在不同生育期将稻田水分控制在高产所需的适宜范围。既可以以水有效地调控水稻氮碳代谢与生育, 使其沿着茎蘖动态的叶龄模式与叶色变化叶龄模式指示的生育轨道发展, 又能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率。其关键为按叶龄诊断进程和各部位器官的生长状况, 制定高产的水肥运筹策略。

4 水稻旱育稀植

水稻旱育稀植是一项旱育秧、本田稀植及对稻田水层管理有一定要求的水稻栽培新技术, 其重点是旱育秧及稀植。秧田水分管理是旱育秧区别于其他育秧方法的主要环节, 创造接近旱地条件的育秧环境是其主要目标。水稻旱育秧稀植技术具有省工、省地、省时、省水、高产、低投入、高产出等优点。就全国范围而言, 这项技术分为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暖地旱育稀植及暖地水稻应用寒地型旱育稀植等3种类型。

5 蓄雨型节水灌溉模式

为了充分地利用降雨, 在不影响水稻高产的前提下尽可能多蓄雨水以提高降雨利用率。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正是根据不同生育阶段, 水稻对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需水规律, 在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 适时适量地科学供水的节水灌溉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节水措施。通过灌溉技术的革新, 大幅度地减少灌溉水量地浪费, 减轻农民负担, 促进农民增收, 这对于中国粮食安全保障具有战略意义。

目前在我国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 取得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让我们期待更多更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新世纪里诞生, 使地球上的生命不断延续下去。

摘要:水稻在我国粮食作物中的地位以及阐述了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水稻的控制灌溉、薄露灌溉、“薄、浅、湿、晒”灌溉、叶龄模式灌溉等。

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从种子发芽、出苗到成熟的生育期间,都必须适量地满足对水分的需求,才能获得高产。因此,研究玉米节水灌溉技术和灌溉制度试验研究是保证玉米获得高产的关键。通过试验分析玉米各生育期的需水规律、生育期水分条件和产量关系,确定灌水关键期和灌溉指标,为生产上实施优化灌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供试验品种:吉单101、四单19。试验盆直径38cm,高32cm。试验盆用耕地0~20cm的表土,装盆前土壤过筛,做到试验盆内土壤颗粒基本一致。

试验设计:以玉米出苗期、拔节期、孕穗期、开花期、灌浆期五个生育期为因素,采用田间持水量的40%、50%、60%、70%、80%5个水分处理水平。采用五因素旋转正交组合设计,按五因素(1/2实施)回归正交设计表(表略)进行了处理。每个处理三次重复,逐日称重补水,维持处理水平,测定逐日耗水量和生育期生态调查、考种。

2 结果分析

玉米在整个生育期间,植株叶面蒸腾和棵间的土壤蒸发的水分总和,称作玉米需水量。

2.1 玉米需水的变化规律

玉米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总需水量,一般需要750mm左右,但玉米需水量变化幅度很大,因为影响玉米棵间蒸发和叶面蒸腾的一切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如品种特征、气象因素、土壤因素、土壤条件、栽培措施等,都能使需水量发生变化。

2.1.1 玉米需水量的年际变化规律 玉米需水量年际间的变化,虽然受多因素的影响,但主要受气象因素的制约,如温度、降水、干湿度。在白城地区一般年份玉米需水量约750mm左右,干旱少雨年份玉米需水量则多,如1982年需水量多达1316.9mm,比一般年份多76%,湿润多雨年份玉米需水量则少,如1990年需水量只有415.2mm,占一般年份的55%,1998年大涝之年玉米需水量只有340mm,可见玉米需水量变化与气象因素、干湿变化规律相一致。

2.1.2 玉米生育期需水量的时间变化规律 玉米在生育期需水量的变化,除受气象条件影响外,还与其自身生长发育状况有关,玉米出苗以后需水较少,每天需水约3mm,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需水量也越来越多。至8月上旬达到极值,日需水量12mm,以后需水量逐渐减少,到9月上旬成熟时日需水量减少到4mm。玉米各生育期需水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拔节—开花期的需水量占生育期总需水量的63%,孕穗—开花期是需水量最多的时候,每日需水量高达9~11mm,称为玉米需水的“临界期”。

2.2 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与产量的关系

本试验采用五因素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维反映面的数学模型,通过对产量目标函数综合分析得出,各生育期土壤水分多少对产量的影响顺序是:灌浆期>孕穗期>拔节期>开花期>苗期,其中灌浆期、孕穗期、拔节期、开花期为正相关,即随着田间持水量增加,产量随之提高,苗期为负相关,当田间持水量为60%时产量最高,过大过小都能造成减产,这说明偏旱可以“蹲苗”,抑制禾苗生长,迫使根系向纵深发展,构成强大根系,这就为丰产打下了有利基础。

3 玉米节水灌溉制度

灌溉制度是根据农田需水要求及水源状况进行适时、适量灌水的实施方案,其内容包括:灌水时期、灌水定额、灌水次数。

节水灌溉制度确定多由当地气候条件和当时天气状况确定出灌溉指标,当指标出现时就开始灌溉,根据多年调查、研究确定吉林西部半干旱地区播种期间4~5月降水量<50mm,且没有≥10mm以上的降水,夏季6~8月连续15天降水<20mm,定为灌溉指标。

3.1 播前灌溉

吉林省西部是半干旱地区,春季气候特点是降水少,3~5月降水量40~50mm,而且干燥、多大风,春旱频率高达80%,几乎年年都有春旱,影响作物播种质量及进度,造成缺苗和断条,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因此,进行播前灌溉是解决全苗、壮苗,为农业丰收打下有利基础。播前灌溉一般在4月份播种前7天进行。灌溉定额为30~40mm。

3.2 生育期灌溉

各生育期灌溉确定是由当时天气状况、土壤干湿程度和作物生育期情况而定。在西部半干旱地区,即使在干旱年份如果能够进行4次补水灌溉,也能获得高产。本成果在白城市洮北区平安镇农村推广中应用,平均增产40%~60%。

参考文献

[1] 刘福.电子计算机在农业上的应用[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1985:127-134.

[2] 王延宇.玉米各生育期土壤水分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西安:干旱地区农业研究,1998,16(1):100-105.

作者简介:王鑫,男,本科学历,白城市农业科学院农艺师,从事农田水利研究工作。

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1 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状

从整体上看, 西吉县尤其是农村的节水灌溉技术还是不先进, 所以推广节水灌溉技术非常必要。渠道防渗灌溉技术、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喷灌技术、微灌技术等是主要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为了减少在供应水资源途中减少浪费水资源, 以便使水的利用效率提高, 需要采用节水灌溉技术进行节水灌溉。

1.1 渠道防渗灌溉技术

在推广节水项目中, 渠道防渗灌溉是一项应用比较多的节水灌溉技术。它进行防渗处理主要采用混凝土护面、塑料薄膜等多种方式, 这样减少水资源运输途中存在的水浪费, 从而使渠道输水效率提高。渠道防渗比土渠防渗能有效降低60%~90%的水渗漏。

1.2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

一方面,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在机泵抽取河水后, 然后灌溉农田时使用塑料或混凝土等管道把水直接输送到田间沟、畦, 这样在输送过程中可以降低水渗漏和水蒸发, 从而降低水损失, 达到十分好的节水效果。另一方面, 低压管道输水技术使水资源运输速度加快, 降低渠道占地面积。

1.3 喷灌技术

喷灌技术是一种大面积采用机械来解决大田作物节水灌溉的高效节水技术, 几乎适用于所有大田作物以及蔬菜、果树等, 只有水稻除外, 并且适应性强, 几乎适用所有的地形、土壤等条件。与地面灌溉相比, 喷灌除发挥主要的灌溉作用外, 还具有其它功能, 如改善田间小气候, 调节温度和湿度, 包括空气、土壤及作物的温度、湿度, 此外, 还能使农作物具有防霜冻和干热风功能。喷灌在大田作物中有效节约水量50%, 并增加30%的产量。但在喷灌中购买设备花费高, 消耗大量的能量, 此外运行时容易受风速影响, 同时大型设备构造较为错综复杂, 所以对操作及维修技术要求较为严格, 必须对操作运行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1.4 微灌技术

微灌是一种基于植物对于水的需求程度来进行灌溉, 通过灌水器装置将植物需求的水分和养分准确而又均匀地输送至植物的根部或者别的需要水源的土层当中的有效节水灌溉技术。与地面灌溉技术和喷灌技术相比, 微灌溉技术对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高, 相比地面灌溉技术增加一倍。但由于微灌技术是一种前期需要大量投资的非常昂贵的灌溉技术, 所以对于一般的作物如水稻等不提倡采用此方法, 此种方式仅针对那些产值高和效益高的作物。

2 改进西吉县节水灌溉技术若干建议

2.1 因地制宜, 综合运用节水灌溉技术

因地面灌溉具有严重的渗漏和蒸发现象, 从而普遍认为它在节水灌溉技术中低效落后。根据西吉县严重缺水的县情, 若使用普通的地面灌溉技术将会导致水资源浪费更严重。地面灌溉完全无法在西吉县缺水严重、经济发展落后的部分地区成为主要灌溉技术, 这为其推广增添了难度。

2.2 加大研发节水灌溉系统的力度

西吉县的节水灌溉系统中很少采用自动化, 许多地方仍旧利用雨水进行灌溉的传统方式。有些地区采用稍微先进的灌溉技术, 如抽河水和井水来灌溉, 这导致严重浪费。为解决这种问题, 形成一套完整的高效节水模式, 西吉县应该加大研发节水灌溉管理系统, 同时安装检测和反馈的节水灌溉管理系统。另外, 为进一步研发和推广高效的节水灌溉系统, 政府在技术和经济方面应扶持干旱贫穷的乡镇。

2.3 提高用户节水意识

节水的主要对象是农户, 在西吉县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 许多农户的节水意识仍旧不高, 水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要节水就需要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其次, 运行和管理灌溉工程应由受益区的用水户组成的地方性的非营利组织担任。运行和养护灌区由用水户负责, 并由用户承担灌溉用水的所需成本, 用户为了获得更多的自我利益, 从而就会使节水意识提高。

摘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离不开水资源。本文首先从西吉县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状出发, 指出发展节水灌溉技术若干建议, 重视改进常用的节水灌溉方式, 并着眼于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趋势, 推动西吉县节水灌溉的发展。

节水灌溉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农业节水灌溉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节水的关键是农业灌溉节水,作为各行各业节水大户的农业灌溉节水,在实施推广时,一方面要对有关技术的研究创新积极加强,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力度,做到统筹规划。文章探讨了农村发展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农村;节水灌溉;问题;对策

农田水利资源的应用,应该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因为农业灌溉问题,是一个长久的问题,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建立良性的节水灌溉体制,有效促进粮食产业的有效发展,需要从节水灌溉的各角度出发,建设科学的节水灌溉工程,合理地解决农业用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这样才能使粮食产业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发展,这也是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

1 农村发展节水灌溉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健全的节水法规。从目前我国的立法体系现状来看,节水法规还不完善,尤其是在水市场机制方面问题尤为突出,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已经相继出台了节能减排条例,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节水法规的建设中还存在诸多漏洞,缺乏统一水市场的机制的管理。

1.2 缺乏节水观念。长期以来,我国农村的农业灌溉现状就不容乐观,主要采用的是“有河就有水,挖井就有水”的灌溉模式,大多数农民的节水意识较差,传统的灌溉意识早已在农民心中根深蒂固。这就使得节水灌溉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变得异常困难。不仅是农民缺乏节水观念,许多政府也严重缺乏节水意识,不仅没有主动积极地去为节水灌溉技术做推广,甚至为了获得一时的经济利益,不惜以节水灌溉为名,在节水工程修完以后就不予理睬,最终不了了之。

1.3 管理混乱。节水灌溉工程的技术方法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尤其是一些灌溉技术更为复杂,如果在管理中缺乏统一的指导,就很容易造成管理的混乱,并且容易出现地方各自为政、多头治水的矛盾。此外一些地方还存在着权责不分、政事与政企不分、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管理上的混乱都会带来节水灌溉推广的难题。

1.4 缺少技术支持。节水灌溉工程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为了使得节水灌溉工程能够得到顺利的开展,就需要大量的技术支持,尤其是在工程运行的后期,更加需要技术的支持。在实际推广中由于缺少专业的技术支持,使得节水灌溉工程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造成资源浪费。

1.5 规模大,投资大。节水工程的建设需要加大的规模和投资,因此这就给技术推广带来了难题,要做到全面普及和运用就困难重重,绝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灌溉都是由自主安排,因此要统一灌溉方式,实行规模种植难度较大。

1.6 缺少必要的技术指导和专业培训。先进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一般而言技术含量较高,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有专业的技术指导,要专业人员强化对操作人员的培训,但由于基层水利部门的技术人员相对紧缺,技术力量相对薄弱,往往会造成技术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

2 解决农村发展节水灌溉问题的对策

2.1 开发实用,经济的节水灌溉技术。由理论角度来看,目前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确实能为我国的农业节水事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由我国特殊国情角度来看,目前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因为其运营管理难度较大,投资成本较大以及农民使用后收益较小等直接对全面推广农田节水灌溉技术造成了阻碍。因此,实用,经济的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相关科研部门需要对低成本的节水灌溉技术加大研究开发力度。

2.2 提高农民对于节水灌溉的全面认识。有关政府部门需要加强对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力度,使农民可以充分全面的了解实施农田节水灌溉技术后所带来的间接收益与直接收益。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的最直接接触者就是农民,其在农田节水灌溉的建设,管理以及运营等都起着重要作用,农田节水灌溉的措施以及技术最终都需要通过农民实践实现。因此,相关政府需要使得农民在进行农田节水灌溉推广中的角色明朗化,并且充分根据当地实际水资源情况以及经济水平,以提高农民收入为节水灌溉中小,加大对农民素质教育,使其能够清楚的参与到农田节水灌溉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去,从而促进农民进行农田节水灌溉的主动性,更能够使农民全面充分的对实施农田节水灌溉所带来的长远利益以及现实利益认识。

2.3 多渠道增加节水灌溉的资金投入。由于农业收益较低、农民收入少,国家作为农业节水灌溉资金投入的主体,应加大对节水灌溉的资金投入力度。特别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并存的节水灌溉工程,要从政策和资金两方面给予支持。要积极探索不同的实现形式,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地方、集体、个人修建水利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节水灌溉资金,使节水灌溉走上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轨道。

2.4 健全水权激励机制,完善节水法规制度。制定公正、合理的初始水权分配原则,清晰地界定水权,是构建水权市场、优化水资源配置的基础。加快我国节水法规制度的建设和健全,尤其是加快水价改革措施,加强节水灌溉中的管理环节,才能实现以水养水,进而形成的良性循环。另外,在加快水价改革的基础上,要加快建立水市场,利用价格杠杆调节来促进农户的节水意识。在水市场内,建立“谁收益,谁补偿”的有效补偿机制,带动农户节水的主动性,进而促进节水灌溉的推广。

2.5 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加强节水灌溉工程运行中的管理,才能使工程效益得到更好发挥。为提高灌溉工程的管理水平,应加强技术培训,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产业化管理。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管理人员、承包户、主管节水领导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使管理工作做到管理有序、有章可循。管理人员应做到熟悉系统操作规程,对系统操作运行程序做到应知应会。还要建立系统运行记录制度,各系统从开始运行到结束都必须有完整的工作记录,包括灌水时间、次数、水量、施肥量、施药量及次数和用电量等有关事项,建立各个系统完整的档案。

2.6 大力提高节水灌溉设备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提升产业化水平。节水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目前节水产业市场化程度已经很高,竞争相当激烈,不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致使整个行业发展水平低。目前节水行业的这种现象非常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政府要研究制定节水灌溉相关行业发展战略和政策,规范行业竞争,保持行业健康发展。

要将提高节水灌溉设备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世界上许多国家灌溉设备的机械化与自动化水平都在不断提高,如美国已经实现了全天候无人自动作业。但是我国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等限制,这方面的技术相对比较落后,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与开发。

综上所述,实现传统灌溉技术向现代灌溉技术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节水灌溉的逐步推广,需要研发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健全水权激励机制,完善节水法规制度及水价价格体系,多渠道增加节水灌溉的资金投入,实施农户参与式管理,变外在约束为内在激励,提高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 杨飞.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初探[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2(11).

[2] 李琼.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13).

[3] 丁立.计算机在农业节水灌溉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

上一篇:汇率政策论文下一篇:供水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