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

2024-02-22

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问题;计算机; 发展

在我国目前经济迅猛发展的态势下,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已经逐渐的进步成为支柱产业其中之一,社会各界开始将目光投向这一产业,更加关注其发展的速度和进程。一个国家的经济地位在全世界的排名上,起决定性因素的往往是这个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的高低。电子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重要构成部分,被视为权衡一个国家或是地区经济状况的一个首要标准。近几年来,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我国加大了投资力度,增加了各类工作人员,使得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得到了突飞猛进的效果。但是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不可避免的问题,我们需要究其问题的根本,将其完全解决了,才能推进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产业更上一层楼,展现出更完美的状态。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计算机技术,光纤技术等被统称为电子信息技术,这一系列技术的实现,前提都是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以此为基础,同时运用有关的载体作为协助,进行相应的程序处理,从而实现信息化效用。在中国电子信息技术逐步壮大的今天,其发展层面也不断的扩大化,实现了多领域的应用,下一步将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应用,这也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首要动力源。电子信息技术的成熟,将会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形式的转变。因此,无论是关乎当今的生产生活,还是放眼展望未来,电子信息技术各方面的发展以及推进,都会受到整个国家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1 电子信息技术推进的必然性

由于中国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不断增加,和高端科技的引入应用,使得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起到突飞猛进的效果,受到了众多人士的广泛关注,在成果方面也是非常可观的。电子信息技术可分为以下几大专业类别:计算机语言编程设计,计算机游戏设计,光纤传播科技等多个类别。这些技术的应用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利用相应的载体进行采集、设计、加工以及为设备载体进行技术支持和信息化服务。对于电子信息技术的推进来看,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特点是层面多、区域广、立体方位性。现阶段,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应用,在我国经济发展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形式,也是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的首要依据标准。电子信息技术作为推进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已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小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电子信息技术成为关注各国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准,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可以从其电子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中得出结果,在全世界的竞争中,我们为荣誉而竞争,因为我们想超过每个国家,占领世界之首,争回我们自己的荣誉。因此,在现如今的社会阶段,国际经济的推进为电子信息技术的壮大提供了优良的平台,必然会使电子信息技术不断的推陈出新,更加进步。

电子数据转换是一种电子技术,不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这种技术就可以直接实现另外一台计算机有关信息的采集,并通过一台计算机实现网络系统的数据转换。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实现在各个领域中应用电子数据转换技术,由此可见,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在我国是非常可行的,它也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加大科学技术和社会需要的强度,对电子信息技术在经济市场上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作为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方向,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优质的服务效果,提升了硬件保护的力度。如此看来,不管是着手于现阶段的社会状况,还是展望未来社会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都将引发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及重视,特别应该引起高端科技人才的关注以及加入。

2 电子信息技术的使用特征

电子信息技术已成为计算机应用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中有如下三方面特点:

集约、智能化。计算机智能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智能化是计算机发展史上一个首要的方向。如今的网络信息技术可以对人的思想活动和感受进行相应的模拟,随后对其开展集约化的逻辑分析和整体信息的处理。

数字、网络化。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在现代社会中逐步的深入,已成为计算机技术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计算机应用中加入网络应用的同时使用数字化技术,使信息资源的互通及同享成为现实。

快捷、高效化。对于现在的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及开发来讲,主要是依靠信息资源的整理及储存,通过利用计算机中电子信息处理的技术,使信息在分类进行管理的同时实现快捷、高效化。与以往相比,这样的发展具有高效且快捷的优势。

3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中发现的问题

3.1严重的技术人员短缺

近年来发现,电子信息技术在中国未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其首要的原因是缺少相关专业领域的技术人才,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大大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尽管目前我国各大高校都设立了与电子信息技术相关的专业课程,但是学生在校学习到的知识达不到相应的专业水平,学生能够完成的工作也只限于书本内所学到的内容,根本达不到电子信息技术市场中的创新要求。有的高校甚至只负责单方面的辅导教学,对于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教之甚少。

我国国内各高校也培养出了不少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但由于专业性教学的特点,复合型的人才并不多,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未能得到优质的发展。同时,我国缺乏高端的科技人才,也是制约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3.2环境资源匮乏

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在电子信息技术的相关行业里,不仅有盗版产品出现在市场中,还有某些公司对电子信息技术有关知识的窃用,以及其他的恶性角逐事件。这对中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竞争力有着严重的影响,不管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性。由此可见,对所有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中的不公平情况进行系统理性的分析,不仅可以扩大中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空间,同时会提升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可以有力的扩大中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领域。

3.3不健全的市场布局

相对于很多国家来讲,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在该行业中还存在许多的不合理现象,其中包含了市场布局的合理性。在目前的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各产业布局设计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也是制约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国内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只有变的更加合理化,才能在该行业领域中得到长久的立足之地并且得以发展。通过观察不难发现,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了优质完备的规模设备,但是发展能力等因素较低于发达国家。

4 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

电子信息技术具有方便传播的特性,使其成为全世界同享的技术,正因如此,国际经济危机对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危害性。刚刚发展的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在全世界经济危机时期受到了沉痛的打击。作为一种高新科技,电子信息技术备受各国喜爱的原因是其具有有技术含量高、经济收益高、负面影响轻等特点,在经济环境资源相对匮乏的现阶段必定有着一个长远的发展前途。与其他技术相比,电子信息技术相对于其他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其中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资源将会给我国的国民经济带来一个宏大的机遇。如此,国内电子信息技术行业会迅猛发展,并出现下列特性:

4.1多媒体和智能化

计算机以及各类多媒体都朝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也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首要方向。计算机科技、多媒体科技、智能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都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方向,向着多媒体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中多媒体技术给使用者带来便利,使电子信息技术渐渐走向智能化,打破了模糊科技、人工智能科技和神经元科技等方面内容。通过对视听传感及智能机器人的使用,来判定实际性及适用性。

4.2屏显科技和平板化

随着触控全屏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大屏幕显示电子商品的不断涌现,我国移动通信技术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也体现了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飞速发展,这些电子商品的出现不仅使广大人民群众体验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也标志着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朝着大显示屏幕和扁平的方向前进。因此,在信息技术行业起着主导地位的是大显示屏幕的电子商品和平板商品。

4.3规模和特性化

中国电子信息技术商品有其规模性,换种说法,倘若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推广不具备如此的领域规模的话,将没有发展下去的可能性,更何谈与别国竞争呢?

现阶段,中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生产领域日益扩大,具有了相对不错的规模,某些跨国公司生产的电子信息技术商品,不管是商品质量还是商品产量,都呈现出渐渐上涨的趋势,经济方面也达到了良好的收益。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电子商品的需求也随之提升,特性化消费占领了时代的潮流,也就意味着,在未来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其前进走向表现出特性化及规模化。

4.4层次化、世界化进展方向

现阶段,中国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发生着层次化、世界化的发展,根据电子信息技术蓬勃的发展来看,许多领域都加入了电子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其在选购、生产、出售等各环节都具备了世界化的特点,如此,电子信息技术的世界化发展将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突显。同时,层次化是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特点,出现这种特点的原因是发达国家中大部分公司将工作具体放在研发高科技产品中,导致一些低级的,被淘汰的技术流入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而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领域正处在发展初期,受此影响,将会发生层次化现象。

4.5集成化和移动化

随着移动多媒体技术和半导体向片上系统方向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商品开始向集成化及移动化发展。所有的电子信息技术产品硬件的核心制造技术就是集成电路的制造。电子信息技术对集成电路的应用比较广泛,从CPU至IC卡,都进行了集成电路的应用。移动化具体表现在各种手机、电子产品,特别是便携式电子产品。

总而言之,对于目前的社会发展来讲,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虽然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在现阶段的建设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和不足,但是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可观的,我们可以利用各方面优势对其进行革新。在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相关工作的开展中做到准确的分析,对问题进行总结,研讨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这样将会促进电子信息技术行业的快步前进。因此,利用优良的操作技术,让电子信息技术行业步入正轨,可以加速我国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同时对我国的经济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莉.浅谈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

[2] 张成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的现存问题及发展趋势探讨[J].大庆师范学院,2011(5).

[3] 张棣.从发达国家对未来高科技发展预测看世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J].黑龙江省电子信息中心,2011(2).

[4] 何碧辉.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电子科技,2009(3).

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当前,世纪之初教育部制定的关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战略目标即将到期,那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效益怎样?又将如何深入?该文从区域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入手,从转变思想、创新模式、促进教改等方面论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战略调整。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战略调整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面对全球信息化趋势,教育部在2000年10月推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与发展战略。近10年来,信息化投资累计达1000多亿元,建成中小学校园网3.5万个,高校几乎每校一网,可是网络在教学中的利用率不足10%。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透过各种形式的课件大赛、示范课和公开课所带来的表面上的热闹场面,到底有多少学校能拿出科学测量结果来证明应用信息技术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许多学校购机、建网、开课,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去网吧玩游戏的多了。有多少学生提升了“信息素养”?有多少学生用“信息技术”启发了学习兴趣?又有多少学校敢宣称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办学水平?教育信息化投资巨大,当前应该是教育界向全社会回答“我们做了什么、未来我们该怎样做”的时候了。

邢台市是河北省南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有中小学校2387所,在校生1017712人。“十五”以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为了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进行了针对性的重点投资,特别是2006年中央和地方共投资7156.9万元(其中中央和省下拨3800万元),在邢台市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为2119所农村中小学校增加了计算机、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卫星教学收视设备。目前,全市小学拥有计算机19705台,小学人机比例达到25.6∶1(2002年为45∶1);中学拥有计算机37472台,中学人机比例达到13.9∶1(2002年为25∶1),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另外,教育局还通过各种形式举办了多期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开展信息技术优质课评比,多媒体课件大赛等活动,邢台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从装备、形式到内容,基本达到了教育部的预期目标。可是实际情况却面临着城乡之别、校际差异,信息技术教育的效益参差不齐;面临着信息技术教育如何继续发展、有效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迫切问题。现阶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面临新的战略调整。

二、转变思想: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开展近10年来,投资巨大,活动频繁,可是并没有产生人们预期的效果。条件差的学校因缺乏资金而再投资困难,条件好的学校怕影响升学率不敢盲目深入。一些条件中等的学校表面上轰轰烈烈,教师已备感枯燥,学生没有兴趣!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彭绍东)。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指的是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后者则是指信息技术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和有效途径,因此继续发展的思想不可动摇!

1.信息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首先是二者的根本目标一致,但出发点不同。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要渗透素质教育思想。信息技术教育强调的是增加信息技术这一内容,加强对每个公民信息素质的培养,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其次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推进素质教育。同时,推行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信息技术教育。

2.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中确定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迎接21世纪挑战的战略决策。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强调发展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当今以多媒体、网络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迈进了信息化社会的大门,信息素养成为渗透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信息社会要求人的素质与之相适应,要求人必须具备获取、存储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信息素养成为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标准,成为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要面向素质教育,以提升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最高目标,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3.信息技术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面向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革新传统的观念和看法,培养出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信息技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考虑城乡差距和校际差别,考虑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考虑城乡之间的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差距;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水平的课程标准,制定灵活多样的课程实施模式,加快农村信息技术教育条件的配备。提高全体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三、创新模式:加强信息技术课教法、学法的研究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信息技术课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信息技术课的前身是计算机课,传统计算机课程强调的是讲练结合,传统的讲练结合的模式不能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课兼有知识性、工具性、实践性、探索性等特点。信息技术课的教法、学法研究是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深入、有效发展的突破口。

1.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取向

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取向可以分为面向学科体系、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个人发展三个方向,我国以前的计算机教育主要侧重于面向社会需求,当前的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兼顾三个面向,重点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核心。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和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基本知识(对信息的科学理解)和信息能力,这三个方面是并列的和相互制约的,核心是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能力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本知识与操作、基本的信息能力、发展的信息能力(交流协作、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这个能力在发展层面上是递进的关系,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递进性和层次性,但是相互之间并非有绝对的界限,相互之间是可以交叉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设定,除了体现基本的信息素养之外,在高中阶段,应该体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学生的升学做试探性准备工作。初中阶段主要是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的接触,为进一步学习激发和培养兴趣。

2.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探索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能力本位的思想,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一是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二是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的掌握体现的是一种能力,必须在反复操作实践中学习才能形成。以“项目活动”主线、“小组合作导学”与“任务驱动”教学三者有机结合就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实践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

项目活动导学模式,是指学生在掌握广泛教育资源的背景下所开展的自主的、开放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该模式属“研究性学习”的学科范畴,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有很大的优势,比较适合有一定知识基础与学习技能的高年级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运用这种教学模式,需要提前加强对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的培训,并由教师全面、细致地引导自主学习的进行。如提出具体的分步目标要求,制定项目活动计划、活动细则与进度表,划分专题小组及明确分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等。

小组合作导学模式,教师在开课之初开展问卷调查或以测试方式,全面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水平。依据学生的性别、兴趣、能力水平等组成结构合理的不同的“学习合作小组”,它主要体现在座位表的编制上,一般以两人同桌的形式,应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保证小组成员的友好合作与互补性。在教学活动中可采取“小组竞争”、“共同达标”的形式促进小组内的合作与小组间的竞争,但要注意“代做”的现象,应加强监督与教育。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指课程内容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真实性的问题情境。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成了对所要求掌握知识的学习。结合“项目活动”的主线,设计出若干个小任务,并把它们体现到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制定完成任务的评价制度,学生完成的任务作品可以利用内部局域网集中保存,增加其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与动力。

四、促进教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新目标

信息技术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多媒体和网络是这一活动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课则是在一定时间内全面、迅速、系统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主渠道,但不能局限于这唯一的途径。其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随着教育技术进步和新课标落实不断提出新目标而形成的教改工程,并成为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有效推进的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科学发展。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任何时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都必须通过教师落实到课堂上。信息技术环境下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产生的随机通达教学、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等要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内容的“整合”才能优化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包括:(1)改变教学结构(何克抗),把信息技术与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2)核心是数字化学习(李克东),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3)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台湾淡江大学徐新逸教授),教师在教学时配合授课内容和教学策略所需,应用“信息科技”的“多重刺激”特点,将信息技术视为教学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将使传统的信息技术从只进行辅助教学的误区中摆脱出来,强调系统、全面地看待信息技术,强调建立新型的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在教师引导下围绕课程目标强调学习者使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探究、协作式的学习。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实施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一方面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和手段充实、拓展课程学习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一方面通过任务驱动,激励学生以信息技术解决课程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不能定式化:(1)注重整合的课程特点,如物理学科整合应重视实验数据整理、实验现象观察和实验规律的发现,数学整合则强调培养学生对信息判断和处理的能力,语文整合将着重培养学生的表达和交流能力等;(2)注重整合的过程,即注重整合过程设计,合理安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探究和问题解决;另外“整合”的实施还要注重综合学习、体验学习、协作学习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对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一个补充和应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只涉及信息技术学科的基础内容,许多内容在课程教学中不能涉及,而“整合”则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相关学科的应用,在较大程度上充实和完善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

参考文献:

[1] “中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之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建议[DB/OL].http://www.pmit.com.

cn/web/InfoDetailJiao Yan.aspx?id=791&ClassID=39

[2]陈大忠.探索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DB/OL]. http://fuxiao.whu.edu.cn/artedus/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9

[3]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编辑:郭桂真)

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课程政策研究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孕育期、兴起期和勃兴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课程政策的内涵;二是课程政策的过程;三是课程政策的价值分析;四是课程政策的影响因素;五是课程政策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研究方法不够成熟。

[关键词]课程政策 教育政策研究 课程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杨道宇(1978- ),男,河南商丘人,渤海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驻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社会学与课程政策。(辽宁 锦州 121000)

一、研究的历程

课程政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这是进行课程政策研究的根本原因。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投资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课程政策对课程活动的重要性。因此,试图认识课程政策就成了一种需要,这构成了进行课程政策研究的直接动力。国内的教育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20世纪80年后期逐步发展起来,它孕育着课程政策研究的诞生。近几十年来,课程理论与政策理论的迅速发展,为课程政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总之,社会的需要、理论基础的成熟和教育政策学的孕育刺激着课程政策研究领域的兴起。

中国课程政策研究历程的阶段性特征虽不明显,但却依稀可见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50~1999年左右,可称为课程政策研究的孕育期,其基本特征是课程政策研究完全蕴涵于教育政策研究之中,而教育政策研究则处于兴起与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刘冀农的《切实提高教育政策理论水平是建设新教育的基础》是其开端。前期的代表作主要有:陈景磐的《太平天国教育政策初探》、瞿保奎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科学》和王铁的《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等。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有:袁振国主编的《教育政策学》和孙绵涛主编的《教育政策学》等。这一时期教育政策研究虽然逐渐独立成一门学科,但其成果却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是在1999~2006年左右,可称为课程政策研究的兴起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政策研究的勃兴促发了课程政策研究的兴起。在这一时期,教育政策研究的成果丰富、方法多样、体系完善,代表作主要有:袁振国主编的《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系列和刘复兴的专著《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等。在这一时期,课程政策研究开始兴起,但成果比较稀少,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有:胡东芳的“课程共有论”研究系列、张家军关于“课程政策的主体、决策、评价”的研究和石筠弢的《好的课程政策及其制定》等。

第三阶段是2006年至今,可称为课程政策研究的勃兴期,其基本特征是成果迅速增多、质量较高、主题较为集中——集中于课程政策的过程研究。代表性的博士论文主要有屠莉娅的《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和赵宁宁的《寻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顾明远、石中英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和吕立杰的《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主要有林小英的《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和赵宁宁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研究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欧美教育政策与教育研究关系研究述评》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政策的内涵

学者对课程政策的定义,主要采用了“结构与行动”的两个维度。

从结构维度看,课程政策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课程政策是规范性规则。课程政策是学校应当教什么的正式的法律法规,是国家为实现课程宗旨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课程行动者在课程活动中“应该而且必须如何”:一方面课程政策是课程行动的蓝图或模板,是指向课程行动者的一串串期望,成为衡量一个课程行动好坏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课程政策以课程权力为强制力,要求课程行为必须如此,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第二,课程政策是理解性规则:官方的课程知识。作为课程知识,它是课程行动者理解课程世界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方式,也是课程行动者提出课程问题和解决课程问题的视域;作为官方文本,它把官方认可的课程理论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并在整个课程领域推广。第三,课程政策是课程资源的权威分配。课程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维持和增进自己的课程利益。政府的职责就是对“课程资源应该如何分配”进行权威安排。课程政策就成了政府对课程资源进行权威分配的主要形式。

从行动的维度看,课程政策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课程政策是一种规训过程。作为行为规范,课程政策是一系列的规训过程,其目的在于型塑课程行为“应该如何”。这一过程同时表现为课程行动者对课程政策的依从、认同和信奉的过程。第二,课程政策是一种协商过程。课程政策应当被视为在课程场域中不同的参与者,通过持续的相互协商而建构出来的东西。这种有组织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提升了课程行动者的课程视界并增进了课程行动者的课程理解;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课程行动者之间的课程共识,进而为课程问题的解决提供认知基础。第三,课程政策是一种权力过程。课程政策是和课程控制分不开的。这种控制表现为一种支配过程:课程政策制定阶段的“做决策”与“不做决策”;课程政策执行阶段的课程角色的塑造、课程资源的部署和课程监控;课程政策评估阶段的奖惩。这种控制过程往往伴随着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所以,课程政策又被称为“教育领域中课程知识选择和管理的政治理念和具体措施”。①

(二)课程政策的过程

学者对课程政策过程的研究主题有:课程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

课程政策的制定研究主要包括课程政策制定的程序、原则、模式和影响因素。第一,课程政策制定的程序,主要包括:课程政策问题的认定、课程政策议程的确立、课程政策的决定和课程政策的合法化。第二,课程政策制定的原则。课程政策制定的原则应该包括效益原则、统筹原则、弹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所要遵循的价值原则主要有:“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兼顾与急需的统一;择优与代价的统一。”②一项好的课程政策的基本特征是高绩效性、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制定必须确立适当的教育理念,使课程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有效控制课程政策活动的不确定性,努力减少课程政策的代价。③第三,课程政策制定的模式。常见的决策模式主要有:理性决策模式、渐进模式、规范最佳模式、团体协调模式、精英模式、系统模式。我国当前课程政策的制定模式主要是精英模式:“在问题的认定上,精英价值取代了社会价值;在目标的确认上,形式上的公共利益取代了实质上的公共利益;在方案的选择上,精英认知取代了社会期待;在权力运行上,以行政权力指导学术权力。”④第四,课程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课程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教育环境、社会舆论和国际环境;中观因素主要有决策组织管理、智囊团、决策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微观因素主要有政策制定者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等因素。

课程政策的执行研究主要包括课程政策执行的过程、模式、问题与策略。第一,课程政策执行的过程。课程政策执行的逻辑程序主要包括:组织学习与政策理解、调查实情与制订执行计划、组织落实、政策宣传、具体实施、监督检查与调节控制、总结经验与巩固提高。从社会互动理论角度看,课程政策执行过程经历了敌对、冲突、适应和同化四个阶段。⑤第二,课程政策执行的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公共政策的执行模式:执行机关互动模式、博弈模式、组织模式、执行循环模式和环境影响模式(综合模式)。我国当代课程政策执行模式(官僚组织模式)问题重重,参与式互动链模式可以作为替代方案。⑥第三,课程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策略。课程政策执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的表面化、政策的扩大化、政策的缺损、政策被替换、政策的偏离、滞后性、无序化、趋同化等。其消解策略主要有:规范课程政策主体的行为,营造适宜的课程政策环境,配置必要的课程政策资源,走向相互调适的课程政策执行策略,加强课程政策执行的制度化建设等。⑦

课程政策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评价的类型、程序、准则与标准。第一,课程政策评价的类型。课程政策评价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从评价活动组织严格性来分,可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从评价主体在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可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从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可分为预评价、执行评价和后评价。第二,课程政策评价的程序。课程政策的评价程序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筹划阶段、运作阶段和反馈阶段。筹划包括确定评估项目、了解被评估政策的内容和背景、设计政策评估方案;运作包括评估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反馈包括撰写评估报告、反馈评估信息和总结评估工作。第三,课程政策评价的准则与标准。评价的准则可以依据评价类型来制定:“预评价的准则包括认定问题是否正确、政策目标是否恰当、政策方案是否可行性;执行评价的准则包括是否依照政策方案实施、政策执行资源是否充足、政策执行机构是否健全、宣传与传播对象是否适宜、是否因时、因事、因地制宜、是否具有监督机制;后果评价的准则包括政策效果是否明显、政策效益是否最佳与政策效率是否最高、政策影响是否最好。”⑧从课程政策的执行后果角度看,其评价标准可以分为四个维度:课程政策投入维度、课程政策效益维度、课程政策效率维度和课程政策回应维度。从价值基础上看,“评估标准是对教育政策价值标准的反映。我国现阶段教育政策评估的价值基础是教育利益、教育公平和教育自主。教育政策评估标准要有利于教育政策增进教育利益、公平分配教育利益以及个体自主追求和实现教育利益。”⑨

总之,课程政策的过程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政策的制定研究和执行研究上,课程政策的评价研究和变迁研究则非常薄弱;课程政策的制定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定的程序和模式方面,“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则明显不足;课程政策的执行研究成了学者的重中之重;课程政策的评价研究是最为薄弱的一项,其大部分内容是评价理论的简单挪用。

(三)课程政策的价值分析

课程政策的价值分析主要集中在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和效果两方面,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实然和应然。第一,实然角度。在比较研究中,美国、英国、俄国、日本四国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得到了系统分析。以美国为例,其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三:保守取向、自由取向和社会效率取向。当前的美国课程政策是这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混血儿”。中国课程政策的价值观研究表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在主导价值取向上一直存在着对社会工具价值的偏执,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这种偏执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对课程政策的绝对主导,自改革开放至今,则主要表现为经济价值的无比优越性”⑩。第二,应然角度。课程政策价值分析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利益。课程政策的应然价值标准包括: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价值取向、体现教育公平理念、合理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高绩效性。 课程政策的理想价值取向应该是人民利益最大化,应该是以课程平衡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课程政策的理想类型应该是课程共有。

课程政策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所有影响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因素中,课程与教学政策处于核心地位,它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直接指南、动力和保障,它直接影响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阶段、速度和效率。”课程政策的效果有多种:“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有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之分;从政策执行者的角度来看,有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之分;从政策受众者的角度来看,有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之分;从政策评价者的角度来看,有真效果和伪效果之分。”我们不应仅仅看到课程政策的正面效应,还应看到它的负面效果:中国新课程改革中“形式主义的实施模式”造成新课程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中国课程政策的道德缺失扩大了中国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美国的课程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付出的代价主要有课程价值观的混乱,课程共有难以达成,弱势群体课程权力的虚无;在90年代以后付出的代价主要有联邦政府课程政策的弱化,课程权力分配矛盾重重。

总之,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相对较为成熟,成果较为丰富;而课程政策的效果研究则相对薄弱,并且研究较为单一:多集中于课程政策负面效果的考察。

(四)课程政策的影响因素

课程政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社会因素、课程系统因素和课程政策的自身因素。

课程政策的社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人口因素。第一,政治因素。从理论上讲,课程政策本质上是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是课程资源争夺中的利益关系。各种利益群体根据自己的利益偏好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影响课程政策以维持和促进自己的利益。从实践角度看,课程政策的制定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课程权力与利益互动的结果。第二,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其各项政策的基本框架、规模、程度和方向,决定着某种政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时效性。生产力对课程政策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人才的培养规格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导致的人才需求所决定;科学技术制约着学校知识的选择和组织;生产力所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成了课程实施的主要决定因素;科学技术为课程评价提供的手段因素成了课程评价设想能否变成现实的瓶颈;科学技术为课程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三,文化因素。作为价值取向和认知方式,文化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内容选择、实施过程和评价活动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政治上的意识形态通过对课程政策文本的影响渗透,“把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知识纳入课程范畴,以法定知识的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 课程政策中的文化抵制现象则从反面角度表明了文化对课程政策的重要性。第四,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人口分布状态以及增长率影响着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当今中国的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主要基于人口因素的考虑。

影响课程政策的课程系统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结构因素和课程行动因素。第一,结构因素:生源结构、课程资源和课程理论。人口因素对课程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转化为生源结构而实现的。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活动中课程行动者所拥有的能够用来促成他们实现自己目的的任何事物。在课程政策活动中,课程资源转化为实现各种目的的手段,进而对课程政策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课程理论则为课程政策提供专业支持,为处理课程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竞争性课程理论一旦进入就可能改变课程理论状态的权力分布进而引起课程变革。第二,行动因素。课程政策过程就是课程行动者的行动选择过程,课程政策是课程行动的结果。在我国,与课程政策相关的利益集团与个人主要有:政治家与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团体、教师、学生与家长。这些利益团体之间的各种权力与利益之争便是课程政策的本质所在。此外,课程政策的不同诠释是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课程行动者的课程视界不同,同一项课程政策在不同的课程行动者眼里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意味着不同的课程行动者执行的是不同的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的自身因素是课程政策变革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课程政策的自身因素是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内因,而社会系统因素和课程系统因素只是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外因。所以,课程政策自身的因素成了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关键。课程政策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政策的合法性,它既是指课程政策在事实上被课程利益相关者所认可,又是指课程政策本身具有一些值得认可的价值;二是课程政策的传统,课程政策的传统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进而对课程政策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

总之,课程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整体较少,且主要集中于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课程系统因素,对课程政策自身因素的研究则是罕见。

(五)课程政策的研究方法

课程政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研究的类型和研究的策略。课程政策研究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政策的研究”和“为政策的研究”。第一,课程政策的研究,其主要任务就是以课程政策及其过程本身作为理解和分析的对象,旨在增进人们对课程政策的理解。这类研究又被称为课程政策的理解研究,主要是对内容、过程、产出、环境、价值、方法的研究。第二,为课程政策的研究,旨在开发出一套普适性程序以便有效地分析课程政策方案和提出课程政策建议。这类研究又被称为课程政策的技术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政策备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致力于提出政策备择方案的研究。值得注意是: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另外一种研究取向——课程政策的批判研究。这种取向旨在通过对业已形成的或行将形成的政策方案进行批判,以便把人们从“扭曲的课程政策”中解放出来。

在课程政策研究的策略中,数量最多的是文献研究,其次是规范研究,再次是思辨研究,经验和实证研究最少。 这里,需要提及下面几个策略:第一,利益层面。应采取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的第三立场,以批判两种文化说(研究者文化与决策者文化)。“流行于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两种文化’说虽有助于协调决策者与研究者的立场,却也忽略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能性……教育政策研究需要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确立第三种立场。”第二,研究旨趣层面。应采取“议论—批判”视域以超越“经验—技术”视域的局限。“议论—批判”视域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政策文本的诠释法和政策议论的分析法。政策文本的诠释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文本的质感(the texture of texts)分析和文本的互联性(intertextuality)分析。政策议论的分析法则主要包括考古学方法和系谱学方法。 第三,理论与经验的关系层面:应提倡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以超越“纯经验研究”的局限性。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是“基于对实然的教育政策现象的经验认知,运用相关理论或提炼本土概念和分析框架对现象加以解析,从而在发展政策理论的过程中揭示教育政策现象的真相、性质和规律” 。第四,政策与研究的关系层面:应当深挖“利用”的含义,以改善课程政策与课程研究的关系。第五,制度分析与价值分析的关系层面:应当采取伦理取向的制度分析,以超越弱批判性的价值分析与具有功能主义倾向的制度分析。

总之,在研究的类型方面,已有的课程政策研究倾向于“政策的研究”和“为政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政策的批判研究”;在研究的策略方面存在着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脱节的现象,存在着历史视野的缺失现象。

三、存在的问题

反观课程政策研究,问题依旧是“课程政策研究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课程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和课程政策研究的“门前冷落”很不协调。在已有的研究中,一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整体来说,已有的课程政策研究倾向于“政策的研究”和“为政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政策的批判研究”。作为三大研究旨趣之一,“政策的批判研究”是“政策的研究”和“为政策的研究”所不可替代的:“政策的批判研究”旨在通过对课程政策的批判而把人们从“扭曲的课程政策”中解放出来,其他两种研究则没有这种功效。第二,对于课程政策的过程研究不够全面:过多地集中在课程政策的制定研究和执行研究上,课程政策的评价研究和变迁研究则显得异常薄弱:课程政策的评价研究是最为薄弱的一项,其大部分内容是评价理论的简单挪用;课程政策的变迁研究则没被有意识地列入课程政策研究之中去。第三,对课程政策的价值分析不够全面:仅局限于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课程政策的效果研究则相对薄弱而单一。第四,对课程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薄弱:成果较少,已有的研究成果过多地集中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对课程政策的影响,忽视了人口因素对课程政策的影响,较少研究课程系统因素和课程政策的自身因素对课程政策的影响。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理论思辨研究较多,经验研究不足,二者相结合的融合研究更是稀少。第二,“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跨学科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相对国外的教育政策研究,国内对相关学科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借鉴较为欠缺,对所借鉴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跨学科运用中显得比较生硬,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能力亟待提升。” 第三,课程政策的历史研究甚为缺乏。已有的几项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碎片”的描述上,缺乏把“事实碎片”联系起来的“历史学的想象力”。

[注释]

①蒋建华.走向政策范式的课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92.

②胡东芳.论课程政策制定的价值原则与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28.

③石筠.好的课程政策及其指定[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6.

④石火学.教育政策制定之精英模式的伦理缺失与重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01.

⑤白雪松.课程政策执行的社会学分析[J].科教文汇,2008(8):65.

⑥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D/OL].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2010-10-03.

⑦廖辉.课程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与消解[J].课程·教材·教法,2010(1):14.

⑧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54.

⑨高庆莲.教育政策评估研究[D/OL].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2010-10-03.

⑩张红. 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观研究[D/OL].http://acad.cnki.net/

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2010-10-03.

王玲.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OL].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2010-10-03.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

李树峰.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研究 [D/OL].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2010-10-03.

娄立志,孙亚军.当代美国课程政策的代价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28-29.

王玲.课程政策的意识形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127.

涂端午,陈学飞.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J].教育科学,2007(1):21.

陈学军.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54.

曾荣光.教育政策研究:议论批判的视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7.

陈学飞,茶世俊.理论导向的教育政策经验研究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31.

张烨.试论我国教育政策分析的可能范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103.

涂端午,陈学飞.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J].教育科学,2007(1):22.

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新兴经济体对低成本传统制造业的冲击、从全球价值链低端走向价值链高端的新竞争态势日趋明显、市场需求日益在变,你的优势在哪里?

每个企业都应该重新思考定位和明晰自身优势,是大胆改革创新,还是深化已有的核心竞争力?是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还是管理完善自身产业链,发挥潜在价值?

每位企业家们对于制造与优势重构都有着自己的独特视角,看看他们是如何应变新的经济形势,如何结合自身实际清晰定位,并如何按照自身定位来实施企业未来发展战略。

林维建

工厂要不要保留?

广州力果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

讲到供应链问题,大家对供应链非常的担心,我们有些同行曾经有工厂,后来听说要清资产,就将工厂撤掉了。撤掉以后,成本上涨了,质量不稳定了,投诉多了。有一位上市公司的财务总监曾跟我说,为什么某些上市公司的著名品牌被曝出有毒服装,就是因为自己没有工厂的问题,没有对整个产品质量的管控,所以从自主研发到供应链管理一定要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没有工厂始终是被动的,你跟做得牛的工厂谈价格没得谈,做得不好的工厂不敢让他做,货的质量很难保障。

现在很多出口企业没有自己的工厂,没有自己的供应链,老外一定首先看你的生产管理行不行,所以我们早在几年前就在考虑,还要不要搞这个工厂,我们经过了深思熟虑,决定必须保留工厂。不过我们也不能像传统企业那样办工厂,工厂也是要创新,我们的工厂在广州市里面,成本非常高,员工非常难请,怎么办?我们是一个老企业了,做了十几年,我们的员工怎么分流?那也是供应链管理的创新。我们就决定在江西办了一个大概有四、五十人的工厂,这个工厂一年生产200多万件衣服,这个是我们整个生产管理的一个最核心的部分,但只做前部。尾部则在我们原来广州的工厂完成,包装、检验和并购,所以我们成本降下来了,质量保证了,所以说要做好整个供应链的管理,工厂一定要保留。

2012年的出口环境非常恶劣,国内市场也是非常难做。但我们2012年出口额已经完成了2011年全年任务的80%,客人订了单就全额给钱,4个月交货,因为老外怕涨钱。我们的确得益于人民币升值,客户怕4个月以后交货给钱的时候一块钱变成一块二了。结果在2012年上半年还是有15%的增长,因为价格我们有优势,得益于具体的供应链的管理,能够做出一些质量有竞争力的,价值有竞争力的产品。

阮积祥

服装企业在变,我们也要变!

杰克控股集团总裁

服装企业这几年一直在变化,我们缝制设备行业也要思考如何去提高缝制设备行业,如何提高我们缝纫机的自动化效率去服务于我们的服装行业。

服装企业招工难、同质化等一系列竞争因素,他们也在不断调整自己的新定位。我们缝纫行业也一样,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每个企业产品很全,又不精,所以说要聚焦在产品上面做好抢先的定位,必须要走自己特色的创新之路。我们杰克一直在各种模板型缝纫机上面去研究,专注于大批量的精加工设备,为国内的服装企业更好地去提升效率。我们只专注服装企业利用率达到80%~90%的三种缝纫机,科技、高效、自动化,以及怎样模拟人工去操作的自动化的研究是主要定位方向,以后服装企业不管怎么样更换新版型,也不用浪费时间去重新做模板,发挥很好的前瞻性和时效性,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接下来研发的智能缝纫机不用脚踩,有光学传感器,还有视觉传感器。除此以外,另一种电脑包缝机的升级就是智能包缝机,就像我们智能手机,老人用很难,小孩用却很容易,我们研发的是全自动模式,根本不用操作,大大提高效率。

聚焦、专注创建一个有利的定位,建立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这是我们定位的核心和思想的精华。

沈应琴

质量好不好,要看员工的稳定性!

浙江乔顿服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有一次我去参观一个意大利工厂,看到一个老太太戴着老花镜在做产品,详谈中才知道这里的员工大都在这里做了一辈子的服装。我们都知道意大利的生产制造业很强,工艺水平也是叫得响的,这与员工的稳定性是分不开的。而中国呢?很多工厂的员工流动率大,甚至经常造成缺工现象,根本没法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我想,稳定员工是我们产品质量的一个根本的保证,怎样让你的员工心甘情愿在企业里呆三年、五年,甚至更久,也是供应链管理细节的体现。

还有一次与一个纺织企业的合作给我了很大的触动。这个纺织企业到温州来找加工厂,当时他们找了很多家都不满意,后来机缘巧合他们通过温州服装协会找到了我们,但让我奇怪的是,他们根本就不看我们的质量,而是查看一些对员工福利待遇和人员流动的记录,后来才知道他们验厂的逻辑思维,就是质量好不好与你的员工稳定性一定是分不开的,这次事件对于我们后来调整生产结构和员工培养有了很大的帮助。

现在好多企业都在喊招工难,但我们还没有这个问题的困扰。我们的企业虽然不大,16年来,从创办一开始的30多个员工到现在1500多人,5年以上的有500多人,3年以上的员工占了70%,其中不乏好多夫妻工,我们有专门的家属楼保障员工生活起居为员工倾心解决子女教育困难。所以,我们企业每年的流动率相对很低。在05年到06年,中国服装协会给了我们一个年度品质大奖,是员工的稳定给我们的产品质量一个很好的见证。

员工稳定关乎产品质量,这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但却是促使我们未来能够达到一个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的关键,也是我们社会责任的核心竞争力,当然也是我们的内生动力和新优势。

黄莎莉

有过硬的产品就够了吗?

盖奇(中国)织染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

我一直都认为‘术业就要有专攻’,就像盖奇一直都是专业做T恤的,在业内,我们有一个值得骄傲的称号叫“T恤专家”。然而,别人说你是专家,你就永远都是专家了吗?按照盖奇老一辈企业家的想法,我们现在有什么设备,有多少设备,就开发什么产品,而这种思维已经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以前我们用的是日本复原的制造机,主做丝光棉,现在客户大都普遍觉得丝光棉有点显老,我们就开始思变,在几年内引进了解决绿色壁垒的冷转移印花技术,也在T恤衫版型上自己申请了很多专利。在面料开发上,跟上游纺纱厂家共同协作研发,共同来开发一些新的T恤面料,如我们成功研发的桑蚕丝类的针织衬衫得到了很好的市场反馈。所以,在产业链完善方面,我们还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拓展我们的优势。

T恤是我们的优势产品,而我们也要在技术上和产品特色上更加突出这一优势,就如我们的印花环节,我们自己注册了一个面料品牌,叫酷立色。因为外观效果上达到了数码喷绘的效果,技术上的改良又加强其性能,而这个产品的量产可以达到像传统的印染行业的量产规模,价格会有一定的优势。

现在竞争非常激烈,大家针对的也就是这几个客户。虽然我们是T恤专家,但是目前,特别是我们广东做T恤的也很多,有些小厂为了减少成本,会在材料上做一些调整,可能之后处理的效果都差不多,而我们全部都用的是埃及的长绒棉。我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当然也要清醒意识到还有哪些空间可以调整。有竞争其实未必是坏事,在整个的竞争当中你如何迅速地来应对竞争,如何迅速地从内到外地调整自己的定位,我觉得对企业来讲是永远屹立于不败之地的。

巴黎裁缝店重焕生机

Julien de Luca是法国手工定制名店创始人Camps de Luca的孙子,Camps de Luca为世人称道的是曾为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King Hassan II of Morocco)、伊朗国王(Shah of Iran)以及沙特王室成员定做服装。但法国裁缝业因受到快速流行服装的挤压逐渐衰败,Camps de Luca对自己的孙子说家庭裁缝店的前景渺茫,一定要找一份新的职业谋生。Julien de Luca听从了祖父的教诲,到伦敦当了一名股票经纪人,然而四年前,他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重新回到祖父的裁缝店,如今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决定对了:从那以后,家族裁缝店每年保持着15%的增速。法国其它几家知名手工裁缝店,如Cifonelli与Smalto也保持着类似增速。甚至奢侈品巨头LVMH在收购高级男装定制品牌Arnys后,也把目光投向这一行。勿庸置疑,巴黎的裁缝行正在重新焕发出生机,巴黎作为高级时装之都,并非仅仅专注于女装。

“我觉得过去四、五年的变化,原因就在于世人再次开始注重质量。他们想要了解服装制作的整个过程,而且喜欢相关的手工技艺,” Julien说,如今他与自己的弟弟夏尔(Charles)一起,成为裁缝店的两个当家裁剪师。“做定制西服,尤以年轻人为甚,我们最近接待了一位22岁的年轻客户,他在银行上班,薪酬也肯定不属最高行列,但他攒够钱后,就来我们店做了自己第一套定制西服。”

Hugo Jacomet是电影导演,又创办了名为Parisian Gentleman的裁缝网站,他说:“一切变化发生在过去五年里。Cifonelli等裁缝店如今门庭若市,顾客多为年轻人,但对定制行当耳熟能详,而且主流媒体的报道也越来越频繁。所谓的夕阳行业如今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若从细微处比较,法国定制裁缝店与英国同行有很大的差别。首先,巴黎没有英国萨维尔街那样的定制裁缝店一条街——各大定制裁缝店散布于巴黎各个角落。即便有几家法国裁缝店位于同一区域,它们的门面也千差万别。原因是所有的裁缝店都位于各种19世纪大楼的二层,而不是一层的位置,因为在法国顾客的传统观念中,做衣服时与路人在同一高度显得很有失身份。

法国裁缝店也不像意大利同行那样多样化,意大利南北地区的裁缝店传统各异,甚至罗马与米兰之间、那不勒斯与西西里岛之间都存在着地区差异。虽说三个国家的服装手工制作过程大同小异,如三、四个月中要有2-3次衣服试样以及给每位客户都做纸样,但巴黎的工钱比意大利多数城市与萨维尔街的绝大多数裁缝店(除几家顶级裁缝店外)要高:Cifonelli的定制西服起价5500欧元,最擅长做拉拢肩与大翻领;Smalto起价5000欧元,最擅长做斯马特风格的封闭式翻领;Camps de Luca起价更达6500欧元,最擅长做直角翻领。而在英国的萨维尔街,安德森与谢泼德店(Anderson & Sheppard)的定制西服起价为3744英镑。

比起英国同行,法国的裁缝店服务更加周到,而且对细节精益求精,做工事无巨细地渗透到了每个细节中,这与伦敦高级时装有时把风格嫁接至定制服装中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比英国,轻质面料与结构一直在法国与意大利更为流行,推动者就是那些非洲与中东这些前殖民地的客户。相比法国南部与北部,在巴黎狩猎装比比皆是——用亚麻布料做就,没有任何衣身结构,与其说是西服,倒不如说更像衬衣。Julien de Luca还发现亚洲人对法国定制服装的兴趣与日俱增,“他们非常喜欢定制服装的轻质面料与精细做工”

微小而重要的纺织服装行业

Textile And Apparel Sector: Small But Significant

约旦的纺织和服装工业是其经济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却是约旦的主要工业部门之一。约旦约有650万的人口,其中劳动力人口近180万,而纺织和服装行业的从业人员约有6万人。根据约旦中央银行的初步统计,2011年约旦出口的纺织纱线、织物和成品总额约为1.05亿美元。

约旦的服装纺织行业受益于众多已经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目前约旦已经和美国、欧盟、阿拉伯自由贸易区、摩洛哥、土耳其、新加坡、加拿大等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约旦和美国市场的合作不断加强,约旦到美国的出口主要通过中东的两个重要港口,亚喀巴和海法,这两个港口是东海岸最快的运营商之一,交货时间不到三个星期。目前约旦在美国市场的合作客户包括Gap、Levi Strauss & Co.、Calvin Klein、Walmart、Columbia、Victoria’s Secret等众多知名品牌和零售商。

但是,约旦还面临很多影响纺织和服装行业发展的问题,比如逐步下降的天然气供应和日益昂贵的油价,约旦的经济增长放缓,以及地区的紧张局势。约旦的纺织和服装行业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劳动力市场的动荡,据媒体报道,约旦的工厂不断出现罢工,要求增加工资,以及改善健康保险和福利的糟糕现状。而约旦也正在努力改善劳动条件,比如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推出加强制造业劳工标准的计划,政府要求所有的服装制造工厂加入相关的计划。而在约旦还有来自孟加拉国、印度和斯里兰卡的外籍员工在纺织和服装行业就业,大量依赖外籍员工使约旦本地的就业受到很大影响,2011年,约旦的失业率达到12.9%。目前,约旦政府正在推出职业培训计划,以促进国内就业。政府还计划在2013年将最低工资标准从每月约211美元提高到267美元,但是服装行业的雇主们提出,这样的工资增长将会导致企业运营开支上升15%至20%,而生产成本增加已经导致了一些约旦的纺织品和服装工厂将生产转移到其他国家,如埃及和孟加拉国。

但对国外的纺织和服装行业来说,约旦还是不错的投资对象,相比该地区许多国家的政治动荡局势,如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和埃及,约旦拥有很大的潜力,约旦的经济发展也得到了政府足够的支持。

欲争夺中国男装市场

Try to Seize the Menswear Market from China

近日,意大利媒体援引亚洲知名资产管理公司惠理集团的分析称,意大利服装行业应更加侧重对中国中端男装市场的争夺。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男装销售额已达610亿欧元,占全年服装销售市场总额的38%。男装销售额的48%为中端商务休闲类服装。分析显示,根据目前中国男装市场的发展趋势,到2016年,男装销售在中国服装销售市场的比重将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

分析人士表示,在受经济危机影响而长期低迷的背景下,意大利服装行业若想突破瓶颈并取得发展,应加快向中国市场的拓展,并主要瞄准中国中端男装市场。长久以来,意大利服装行业对于中国市场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顶级奢侈品类服装品牌,现在是改变观念的时候了。奢侈品牌的休闲类服装已经在中国打造了较为成熟的市场,中国男装市场的快速发展主要依靠商务休闲类服装需求的不断增大。如今,商家争夺的主战场已经是中国中等收入以上人群。无论是中国品牌还是外国品牌,许多经济与时尚兼顾的服装品牌在中国拓展迅速,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分析指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人们的衣着观念也在发生着改变。虽然大部分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不会将自己打扮成明星一样,但注重穿着打扮已不再是女性的专利,更多的男性已经意识到,衣着其实是一种最为直接的与人沟通方式。据统计,约有四分之一的男性将60%以上的支出花费在购买服装和配饰上。特别是商界和金融界,大部分男性对穿着是否得体有着较高的要求。

分析还指出,意大利众多服装品牌应通过互联网进行中国市场的拓展工作。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互联网用户,无论是在网上宣传自身品牌理念还是开设网络商店,中国的互联网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有待意大利服装行业开发。

生产外包岗位回流

早在2011年中,波士顿咨询集团就曾针对美国制造业回流的苗头出炉有一份名为《美国生产复兴——为何制造业将返回美国》《Made in American,Again——Why Manufacturing will Return to the U.S.》的报告,这份长达19页的报告指出:潮流已发生转向,金融危机和大衰退已使美国正成为一个生产制造的“较低成本国家”。

与此同时,该报告建议外资公司应重新评估中国战略,指出“中国不应该再被视为默认选项”。波士顿咨询集团最近甚至预测,2020年将会有多达60万个制造业岗位从中国返回美国。

事实上,离岸或外包是此次美国总统竞选时的一个重要关键词,因饱受经济衰退和失业率困扰,美国普通老百姓已对外包普遍反感,罗姆尼被奥巴马击败也与其政策主张和职业背景有一定关系。据悉,罗姆尼曾为私募股权投资公司Bain Capital效力,而Bain Capital达成的很多交易是将美国本土工作计划外包到中国。

相反,奥巴马则推崇“刺激包”(Stimula Package),在各方面大力激励将工作机会带回美国。如支持GE使用美国劳动力建立一种新高效节能家电方面,美国联邦政府根据2009年的恢复和再投资法案向GE实施系列税收优惠和奖励。紧接着,肯塔基州政府和路易斯维尔市政府也提出积极的税收激励计划。

2012年11月,刚刚再次当选美国总统的奥巴马又马上召集14家企业负责人在白宫举行主题为“内包美国就业机会”的圆桌会议,敦促企业将更多海外岗位带回美国本土,以推动经济增长和降低失业率,目前这一“就业内包”计划尚未公开具体细节。

而以美国ABC News牵头的“Made in USA”运动也从几个州逐步蔓延至美国大部,且从“空讲”慢慢到“实做”层面,影响不小。不过,政策激励和民众呼声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恐怕是来自经济周期形成的震荡。

2011年出炉的《美国生产复兴——为何制造业将返回美国》报告做了一个更透彻的对比,指出2005年中国劳动力平均成本是美国劳动力成本的22%,但2010年这一数值达到了31%。与此同时,中国工厂每小时生产力工资是8.62美金,美国南部为21.25美金,但预计2015年中国长江三角沿海地区会达到15.03美金,美国南部则是24.81美金,百分比发生相当变化。

最后,造成美国制造业回流的另一个重要变量是,美国劳动力的生产率持续上扬,这也意味劳动力成本已经成为产品整体成本中一个越来越小的要素。

而这些对中国相关行业到底会产生什么影响?

波士顿咨询集团在其2011年报告中指出,需要相对较高劳动内容和大量生产的产品的生产制造可能仍会继续留在中国。

“跨国公司仍然会在中国,以向中国和亚太地区的市场供应产品。中国有许多优势,事实上很多西方国家早已经开始学习如何在中国做商务运营。” 硅谷圣他克拉大学商学院运营管理和信息系统系主任、研究苹果供应链的教授Andy A Tsay指出,但另一方面中国需要保持自身竞争力也是真实的。

“对出口市场,中国需要找到低成本外的其它办法解决竞争问题。”他说:“这可能是提高服务?更多创新?当然中国部分解决方案是去增加国内商品和消费,而关于这一点,中国也已意识到很长一段时间。”

智能医用非织造产品蔚然成风

Smart Medical Textiles Increasingly Popular

随着制造业能源需求、运输成本、原材料成本的提高,智能非织造技术发展进入膨胀期。潜在的智能非织造医用纺织品市场不断扩大,然而需要了解和提高这些材料的性能和具体应用,例如纳米纤维,作为重要原料在医用领域的应用已变得更加复杂和具有挑战性。

瑞典纺织技术专业学校的kooroshnia博士提出,现在流行的印刷外科口罩使用的热变色油墨,实际是在反应佩戴者的呼吸温度上升。经亲水性后整理处理的纺粘非织造材料,在非织造医疗产品的应用中可以提供如抗静电材料那样的导电性能,此外他们还将有能力从传感器中获取能量,并传送电子信号,从而提供额外的能力,智能的对外部刺激作出一个充满活力的反应。

现在已有许多类型的非织造智能材料,其中一些已经投入使用。例如,由碳纤维做为原料制成的形状记忆聚合物已经被使用于各种生物医学的应用及对温度敏感聚合物的开发,包括在人类及动物身体植入的心血管支架,从而使微创植入通过小切口或自然开口进行,而该支架会重塑自身以适应所需的身体环境。此外,这种聚合物还有一个额外的功能就是生物降解。

但由于调节和控制环境的问题导致许多医疗应用仍然在研究之中。例如,改变身体重要机能的手术所需的自我修复材料。在体内有能力修复损害的材料,如果正常使用,便可扩大材料的寿命。但许多碳纤维骨科材料植入失败后,会持续积累损伤寿命,导致循环荷载。kooroshnia博士举例说,组成骨水泥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目前对于其如何嵌入式植入仍在探讨中。假如微胶囊破裂,释放其内容将流入其他地方,导致微裂纹形成。阻隔非织造技术纺织品和工程材料可以纳入类似嵌入式技术治疗,但具体方案正在研究中。

瑞士Norafin医疗设备公司一直在评估影响个人防护服装的重要性,积极支持智能非织造材料的发展,推出特种水刺非织造布。该种新材料瞄准了军服、消防服、炼钢服、防电弧工作服,强化了对各种危险防护性能的要求,代表了当今防护服市场的新挑战。目前,智能手术袍和窗帘以及感染控制服装产品已经广泛被用来保护医护人员,医生和病人都可预防传播感染病毒。Norafin公司亚洲区域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利用积极的概念开拓其他非织造市场,如先进的伤口护理和其他诊断系统、过滤和卫生、消防和危险的保护、潜在的汽车和建筑用智能非织造产品。

中国企业正在“猎取”韩国服装品牌

Chinese Companies Hunting for the Korean Fashion Brands

据韩联社近日报道,中国企业对韩国休闲和女性服装品牌的关注不断提升,去年下半年有3个韩国服装品牌被中国企业收购,目前还有不少企业正在交涉之中。

2012年12月初,韩国时装企业“The 神话”将旗下服装品牌“Intercrew”和该品牌在其主要营业网点——易买得超市的经营权转让给了中国企业安娜实业。2012年11月拥有kai-aakmann等品牌的韩国AVISTA公司将自己36.9%的股份抛售给了中国时尚企业迪尚集团。另一家韩国时尚企业 Yeonseung Apparel也于2012年9月被中国企业收购。据悉,除了上述企业之外,还有两三个中型时尚企业在与中国企业讨论品牌转让的相关事宜。

报道称,中国企业拥有资金能力和广阔的内需市场,但在商品企划和品牌打造方面还稍有欠缺。而韩国服装在设计和品质方面虽走在中国前头,但目前不少韩国时尚企业在狭小的国内市场遭遇增长瓶颈和资金困难,这使得不少中国时尚企业对韩国品牌“虎视眈眈”。

教育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本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和深刻含义,以及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企业给力而持久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跨越发展。

【關键词】信息技术;企业发展;对策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产品和生产过程、企业和产业、甚至竞争本身的性质。把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或服务性的工具已经成为过时的观念,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广泛影响和深刻含义,以及怎样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用力而持久的竞争优势。无疑,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习以为常的经营之道,一场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技术革命已经到来。

1.信息技术及应用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类

(1)是自动化的设计、生产系统(CAD、CAM),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化的速度。

(2)是业务处理系统(TPS,EDP),将基层业务人员从大量重复的、烦琐的数据处理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3)是管理信息系统(MIS)将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全面的信息管理,加强了统计、分析和报告的功能,满足了中低层管理者的需求。

(4)是经理信息系统(EIS)和决策与集体决策支持系统(DSS,GDSS),提高了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水平和工作效率,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并且正在越来越多地影响着现代化企业的方方面面。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信息技术成为管理的一个重要对象,并且资讯管理上升到企业发展的战略地位。与生产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和研发管理鼎足而立,因此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树立资讯意识,在企业中建立全面的资讯管理(Total Information Management)。

2.信息技术与企业战略管理a

创造竞争优势就是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选择和占有可靠信息,更充分地存储和处理信息,研究和分析企业经济活动中的一般矛盾和特殊矛盾,从而作出具有超前意识和准确预测能力的决策。

2.1信息技术正改变着企业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产业结构,改变产品和生产过程,改变企业和产业,也改变传统的竞争方式。

(1)信息技术改变产业结构是指它增强了供方和买方的竞价能力,因为供方和买方通过联网或其他电子手段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产品价格、技术性能和顾客服务等的比较,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讨价还价。

(2)产业结构的改变还体现在进入壁垒的加强。因为,现有企业已经在信息技术和硬件方面做出了大量投入。进入者面对成本劣势是不肯轻易进入市场的。

(3)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方面的技术使替代产品望而却步,因为,这些技术可以更快、更容易地将不同的特点加入现有产品之中。

(4)订货和帐单自动处理系统引起了配销企业之间的剧烈竞争,自动系统不仅提高了固定成本,还造成人员过剩,因此,配销企业不得不更加关注增值量。

(5)信息技术使规模生产和柔性生产并举,自动化再也不是产品生产僵化的同义词。

2.2信息技术开始研究如何支持企业高层管理者

目前,信息技术开始研究如何支持企业高层管理者,如经理信息系统(EI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等。

(1)它们可以提供给管理者多种形式的企业运营信息、外部行业信息、国家新的经济政策,甚至提供对管理者个人事物管理的能力,既加强了决策的有效性,又提高了管理者的工作效率。

(2)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各种内、外部信息及必要的分析工具迅速确定企业战略目标,规划战略目标的实施策略,并且在实施当中及时得到反馈,迅速调整战略规划。

(3)信息技术可以强化管理者的管理职能。各方面信息提供以及决策支持技术的发展弱化了企业高层领导依赖下属进行评价和建议的程度,提高了决策的质量。

(4)信息技术改善了沟通方法、下放了决策权、加强了工作的计划性、培育了高素质的下属,因而可以大幅度地扩大管理辖幅、增强决策的透明度、缓解时间的压力、减少事故发生与发现之间的延误。

(5)方便的运营状况查询,形成了对下属的约束激励和评价激励,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6)电视会议和群决策支持减少了对会议的无效控制,经理个人事物管理系统节约了管理者时间的大量消耗,即插即用的网络系统使得管理活动不再受地点和环境的约束。

3.企业有效的竞争手段

企业竞争过程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发现和利用自己的长处,即以己之长,克敌之短。信息技术以三种形式影响竞争:

(1)改变产业结构,并由此改变竞争规则。

(2)创造竞争优势,并为企业带来战胜竞争对手的新方法。

(3)带来企业本身业务以外的新的业务。

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价值链的各个部分,改变着价值活动的进行和活动之间的联系,造成全方位的竞争。过去,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利用仅限于财务和档案管理方面,而现在信息技术已贯穿整个价值活动中,体现出优化、控制和判断等功能。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成本、差别化、发展、创新和联合等竞争手段,创造企业竞争优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企业的有力竞争武器。信息技术可用来支持企业的营销活动,实现全球信息网络营销。

4.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

在现代的企业管理系统中,三个要素决定了其成败,它们是:人、过程和产品。人们往往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咎于信息的产品,而忽视了企业管理方案的整体性。

一般来说,一个完整的企业管理系统应当至少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

(1)企业决策层 它的目标是帮助企业的决策者模拟和决定企业的管理战略,监控和判断企业的现状,及时调整企业的管理战术。

(2)业务支持层透过它,可以清楚的了解员工对企业的满意状况,企业资产的使用程度,企业财务及资金状况、企业管理成本的比率……

(3)业务运作层 简单的讲,这就是常说的MRPII或ERP,它可以帮助企业合理的规划企业的运作资源,以在有限资源的前提下,控制企业的运作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获利。

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五大领域:

(1)策略资讯系统:策略资讯系统能透过信息系统而创造公司的策略性优势。

(2)办公自动化:通过电子邮件有效提高企业日常管理的自动化处理水平,从而达到“无纸化”的境界。

(3)生产自动化:产品开发、制造和经营的全过程实现电脑化,强化物料管理,有效执行操作控制自动化系统,并保证产品质量体系的完善。

(4)电讯与配销系统:透过高速及宽频的电讯传输系统,提高配销资料处理效率,目前最普遍使用的系统就是实时销售POS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

(5)人工智慧系统:以精密、高速的电脑为基础,开发能模拟人类智慧的系统,使用此系统可以解决复杂而没有固定模式的问题并作出相关决策。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对策,使得在西方发达国家流行了一百多年的企业管理模式正在面临或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中,信息是管理的核心,获取信息的方式是决定管理组织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在基于知识和信息的全球化信息经济中,企业管理离不开信息。

【参考文献】

[1]毅明,雷军环,孟益民.局域网划分及路由[J].信息技术,2008,27(3):38-40.

[2]付海涛,彭雷震,乔华. 信息技术在提高网络传输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2009,26(s1):92-94.

[3]郭鹏.浅析网络管理.信息科技,2009,35(3):26-10.

上一篇:法律逻辑学论文下一篇:视频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