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论文范文

2023-12-31

生态环保论文范文第1篇

一、江苏环境形势总体判断

(一)水质总体状况令人担忧。我省地处长江、太湖、淮河以及沂沭泗诸河下游,境内水网密布,河湖众多,1平方公里以上湖泊119个,主要河流2900多条。国家确定的水环境治理的“三河三湖”,我省各占其一(淮河和太湖),最近又将洪泽湖和长江干流列入了重点治理流域。目前,水污染依然是我省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一是水污染负荷重。“九五”以来,全省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增加了7.66亿吨,增幅为34.9%。目前,我省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总量较大,单位面积承受的污染负荷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水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状态。二是饮用水安全存在隐患。全省119个1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有1/3还没有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在洪泽湖取水的水源地每年都要遭受淮河上游污水下泄带来的污染。在太湖取水的饮用水源面临蓝藻暴发带来的威胁。长江江苏段主要入江支流污染较重,达标率仅为50%。三是重点湖泊河流富营养化严重。目前,太湖湖体的总磷、总氮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富营养化严重,总体水质Ⅴ类。洪泽湖、骆马湖总磷、氨氮污染也有所加重。

(二)工业尤其是化工污染仍旧突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对国民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我省工业发展仍没有根本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传统模式,对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环境保护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化工是江苏工业污染的主要行业,化工生产企业中规模以下企业占企业总数的60%以上,大多数生产设备简陋,产品技术含量低,环保投入少,污染隐患严重。据统计,我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废水排放量占全省1/3强。加大全省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力度,建立化工、电镀、印染等高污染行业的淘汰机制,促进江苏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任务十分紧迫。

(三)城镇生活污染处理水平不高。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方面,一是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还比较低。到2006年底,太湖流域建制镇污水处理厂以处理工业废水为主,只接入少量的生活污水;苏中、苏北地区建制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刚刚起步,面广量大的农村污水处理问题刚刚提上议事日程。二是管网不配套,设施使用效率不高。不少城市还没有真正实现雨污分流,致使大量雨水注入污水管道,无形增加污水处理成本。三是污泥无害化处理水平还很低。污水中一半的污染物进入污泥,未经安全处置的污泥其污染物又回到环境中,大大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效果。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方面,全省县城以上城市垃圾产生量约1200万吨/年,清运量约1000万吨/年,城市(含县城)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率仅为61%。全省72座垃圾处理设施中,只有43%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25个县目前尚无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垃圾处理设施。

(四)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亟待改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愈加严重,部分地区农村环境质量呈现恶化趋势。一是农村地表水污染。今年上半年,监测的农村地表水功能区中,达标的仅占总数的1/3。二是农村河道淤积。全省县乡河道平均淤积厚度1米左右,淤积总量14亿立方米。由于很多河道内堆积了大量的垃圾,加上水花生等水生杂草泛滥成灾,造成河道堵塞,水体交换缓慢,水质净化能力下降。三是农村饮水安全存在隐患。由于一些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受到污染,一些沟、河、塘、湖已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源,全省仍有1200万左右的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四是生活垃圾污染。不少市县和乡镇目前采用的仍是简单的填埋,对地下水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五)农业面源污染成为治理难点。我省耕地面积占全国3.8%,但农药使用量却占全国6.5%,单位面积耕地农药使用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8倍;每亩化肥使用量折纯40多公斤,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畜禽养殖粪便无害化处理率不足5%,利用率不到60%;全省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还田率不足1/3,大量的秸秆被露天焚烧或弃之河道。各类农药、化肥、除草剂、生长激素等农用化学品施用强度大、频率高、流失快,对水体和土壤造成了严重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涉及千家万户,问题复杂,控制起来难度很大,将是我省今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六)大气噪声污染成为关注热点。全省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普遍超标,城市灰霾的天气不断增多。随着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机动车尾气污染日益突出。全省酸雨污染呈现上升趋势,沿江8个市及徐州市分别被国家列为酸雨和二氧化硫控制区。关系群众健康的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成为关注的新热点,根据省环保厅对全省32家公共场所室内空气质量抽样调查结果,每家都存在着监测项目超标的情况。超标指标主要是细菌群落、氨、可吸入颗粒物、甲醛等。6个省辖市区域环境噪声大于55分贝,属中度污染。“十五”期间,人民来信来访反映空气污染问题的案次最多,约占上访总数的41.6%。人民来信反映噪声污染的占总数的40%。

二、进一步落实环保优先的对策措施

“十一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战阶段,也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更加繁重艰巨的任务和巨大压力。一是生态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将继续快速增长,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将比2005年增长61%,城市化水平由2005年的50%提高到55%。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发展模式还没有根本转变,重污染行业还将占相当大的比重,结构性污染和排污总量的压力在短期内有加大的可能。城市化快速发展造成城市生活污染负荷大幅度增加,给城市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二是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江苏人口密度不断上升,与1978年相比,2005年的人口密度上升了30%,位居全国各省区之首,人口总量对资源、环境的压力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存在。三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我省许多城市都将钢铁、化工等作为优先发展产业,即使在太湖流域也是如此。污染企业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分布,一旦出现污染事故,将会严重危及饮用水源安全。

今后江苏的环境保护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方针,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以建设生态省为主要载体,以创新环保体制机制为主要动力,以积极的环境建设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建设布局、优化人居环境,实现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治本之策。从江苏的实际出发,关键是要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型经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形成节约、环保、高效的产业体系。在区域层面,大力推进引资向选资转变,鼓励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实行产业链招商,加快建设生态工业园和ISO14000示范区。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生产和消费、理念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市、县(市、区)。实施更加严格的污染排放标准和区域环境准入标准,参照国际先进标准,对城镇污水处理以及印染、化工、造纸、钢铁、电镀、酿造等重点行业制定新的污染排放标准。切实加强区域环评和项目环评工作,对排污总量已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以及划定的“清水廊道”地区,实行区域限批。

第二,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据国家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研究确定全省的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等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并分解落实到基层和重点排污单位。太湖流域综合整治要吸取今年供水危机的教训,坚持科学规划、远近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采取控源、截污、引流、清淤、修复等多种措施,对太湖流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污染治理,促进太湖水质根本好转;紧紧抓住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污染源,实行由控制COD为主转为控制COD和氮磷并重,综合治理太湖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重点做好上游污染物入湖总量的削减与控制,抓好重点出入湖河流的综合整治。淮河流域重点做好南水北调江苏段的治污工作,确保境内输水干线及出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长江流域继续开展入江主要支流的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入江有机毒物总量。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障城乡饮用水源安全。开展以化工行业为重点的全省环境安全大检查,加强化工园区开发建设活动的监督管理,着力解决小化工污染问题。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大力开展以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

第三,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强化法制是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最有效的手段,要尽快把环境保护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今年要修订出台《江苏省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明年修订《江苏省环境保护条例》,并制定与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核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自然保护区管理等地方性法规,制定生态功能区划管理、生态补偿、环境监测管理等政府规章。制定《江苏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办法》,出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评定标准和评价体系。加快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监测网络,严格监测制度。强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执法主体的地位和责任,加大执法力度。制定实施《江苏省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办法(试行)》,切实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深入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加强对环境高危企业的检查和治理,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第四,完善环保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干部考核机制,提高生态环境指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中的比重,将其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硬指标,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主要污染物排放进行考核评估,定期向社会公布。开展“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点,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在做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政策、法规、规划、计划涉及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行深入分析预测和科学评价,从源头上控制大面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发生。积极推进环境价格改革,按照补偿治理成本的原则,适时提高排污费、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理费的征收标准,开征城市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推进环境有偿使用试点。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污染治理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较大幅度地增加污染治理的投入,着重支持基础性、公益性治污项目建设。制定实施财政、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开展工业企业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鼓励各类资本参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拓宽环保投融资渠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第五,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公众参与是推进环境质量改善的巨大力量,在全社会开展基本国情、基本国策的宣传教育和环境警示教育,不断增强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促进环境决策的民主化,让环境保护各种行为自觉地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实行政务公开,提高环境管理的透明度。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通过环境友好的消费选择向生产领域发出价格和需求的激励信号,刺激生产领域清洁技术与工艺的研发和应用,带动环境友好产品的生产。制定有利于环保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建立环境友好型行为的外在动力和内在利益机制,推动环境标志产品、有机食品、节能产品的认证,扩大绿色产品的市场需求,促进全社会采取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从而引导和规范社会消费行为,形成绿色消费与绿色生产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六,广泛开展各类环境保护创建活动。开展环保创建活动,是推进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的重要载体与有效平台。在总结开展环保创建活动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开展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示范区、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等各个层面的环保创建活动,推动城市环保创建活动向更高层次迈进。□责任编辑:戈尚达

生态环保论文范文第2篇

发源于云南,流经贵州,在四川注入长江,总长约436.5千米的赤水河是长江上游唯一没有在干流修建水坝、水库的一级支流。虽有山川之隔,云贵川三省沿线群众长久以来同饮一江水,如何一起守护具有独特自然生态系统、优美自然人文景观、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赤水河,是三省面临的共同考卷。2021年5月,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赤水河流域共同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各自省份的赤水河流域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7月1日起同步实施。

作为我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三省“决定+条例”的“立法套餐”有何特别之处、将为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哪些新变化,如何看待这种新的立法模式?笔者进行了采访。
从“分河而治”到“共同治理”,开启共保赤水河新局面

“作为长江流域唯一保持自然流态的一级支流,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众多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栖息地和繁殖场所,对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重大意义。”全国人大环资委法案室主任欧琳介绍,近年来,云贵川三省在长江流域率先建立第一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取得积极成效。但是,由于各省行政区域内的流域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保护方式和执法标准等存在差异,“分河而治”带来的流域管理难题还较为突出,需要以系统观念和法治思维推进共同保护。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三省“决定+条例”立法应运而生。在欧琳眼中,赤水河流域保护共同立法作为全国首个地方流域共同立法,“开启了三省共同保护赤水河流域工作的新局面”。

“从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的角度,聚焦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产业布局、发展需求、环境准入、污水排放标准、环境监管执法等不一致带来的难点焦点问题,着力于跨行政区域的协调配合、联防联控,以系统性思维和法治观念完善三省协同保护机制,形成上下游联动、干支流统筹、左右岸合力。”贵州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李勇表示,三省在立法工作中以赤水河全流域保护一盘棋的战略思维,推动省际间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治理,构建起赤水河流域共抓大保护新格局。
兼顾共性与个性,为跨区域联合保护生态环境开辟新路径

查阅三省共同决定以及各省条例可以发现,共同决定主要围绕赤水河流域保护中的共性问题,诸如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统一责任、统一防治措施和聯合防治协调机制、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等,由三省作出承诺;各省条例则侧重细化和落实,体现地方立法特色和可操作性。比如云南条例对生态保护补偿问题规定较为全面,而四川条例则有“文化保护与传承”专章规定,将四渡赤水旧址等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培训、乡村振兴和旅游发展相结合。

这种“基础套餐+个性化定制套餐”的立法组合,被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杨筠认为是“地方立法内容衔接的创新”——共同决定对重大问题作出共同承诺,同时在各省条例中细化措施,既强化流域共治、又体现各自特色,既有刚性规定、又有合理措施,“必将为依法加强流域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提供法治保障”。

“三省在制定共同决定时,找准赤水河流域保护共性问题,就赤水河流域保护重大问题作出共同承诺、分别承诺,突出立法整体性;以共同决定的原则和规定为遵循,再通过各自的保护条例细化保护赤水河流域的防治措施、法律责任等内容,着力解决本省行政区域内如何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问题,突出立法针对性。”李勇表示,“决定+条例”这种创新模式兼顾了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方式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为立法保障跨区域联合保护生态环境开辟了一条新路径。
流域区域共同立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探索创新

2020年1月,京津冀三地同步制定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污染防治条例;2020年9月,江浙沪同步作出关于促进和保障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2020年12月,我国第一部流域法律——长江保护法审议通过,专门规定支持地方开展流域共同立法……近年来,流域区域共同立法越来越多走进公众视野,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经济法室副主任杨合庆说:“通过加强立法推动流域区域协调发展,已成为当前立法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近年来,我国各地地方立法不断取得新突破的同时,一些单一行政区划无法解决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河流、大气、山川具有流动性或跨区域性,与之相关的生态环保等问题也具有共性和联动性,各地“单打独斗”立法难以“自扫门前雪”。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和权威的前提下,画好立法同心圆,打好法治组合拳,流域区域共同立法日渐增多。

“共同立法是地方开展流域区域立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探索创新。”欧琳表示,共同立法解决了国家层面难以为每个流域专门立法的问题,推动地方治理协同合作,依法协调利益冲突,促进共同保护水环境,强化共同的法律责任,共同破解流域生态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共性难题,为地方流域共同立法探索了新路子、新模式,提供了新经验。

生态环保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随着全球环境危机加深和环境保护浪潮层层推进,高校学生成立了各种各样的环保社团,高校环保已经成为了活跃在我国环境保护与发展领域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们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作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文中首先研究了高校环保社团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再阐述了高校环保社团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进而探讨了高校环保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在对高效环保社团定位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对高校环保社团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环保社团, 现状, 对策

一、高校环保社团的产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消耗日益加剧,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与此同时,公众环境意识也在不断提高,人们开始关注自己朝夕生存的环境。随着世界环境与发展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带来了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先进经验与技术,也引进了公民和社会环保组织的思想和模式。

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将可持续发展战略列为国策,并逐年加大了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借助报纸、互联网、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的力量,在全国上下掀起一波又一波环保热潮。所有这些外部因素的存在与交融,促成了民间环保组织的应运而生和发展壮大,而高校学生环保社团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支先锋队伍。高校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从而促成了高校环保社团的蓬勃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的高校学生环保社团尚在襁褓之中,仅有北京师范大学PRED学社(1967年,中国第一个高校环保社团)等少数几个组织萌芽。并且,早期建立的高校环保社团多以学术小组为基础,以专业领域的学习与交流为宗旨,具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如最早建立的PRED学社,其宗旨就在于扩充社员的专业知识,深化对全球PRED(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的认识。1973年,我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以后,大学生才开始在政府的引导下真正投人到对环境保护本身的宣传和实践行动上。

20世纪90年代以后,大学生出于对人类自私行为的不满和对环境问题的忧虑,同时受民间环保社团(如自然之友等)及大学生绿色营的影响,以普及提高大学生和公众环境意识为宗旨的环保社团遍地开花。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化与宽松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得高校环保社团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自1994年起,北京林业大学山诺会 (1994年)、云南大学唤青社(1997年)、兰州大学绿队(1999年)等一大批颇具影响的大学生环保社团纷纷成立。随着绿色种子的传播,高校环保组织的队伍不断壮大并已成为一支活跃在环保路上的重要力量。

十几年来,高校环保社团的规模及数量均得到快速发展。以广西绿色沙龙为例,绿沙会员从最初1997年成立时的200人现已扩展为700多人。青年学生环保力量在社团组织的凝聚下不断加强,并成为我国民间环保组织的主要力量。截至2006年,中国已有发展较为成熟的高校环保社团500余家(校内社团),其中不乏全国知名的优秀环保社团。

二、高校环保社团在环保中的作用探究

1.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

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比较薄弱,即使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知识的大学生也是如此。大学生的环境法制观念和环境政治观念较强,但在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上,尽管认识到环境可以影响经济的发展,却没有意识到两者的良性互动,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掌握不透,大学生的总体环境意识淡薄。

学生社团作为学生素质拓展的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社团这个载体举办各种活动,能够最大限度地把大学生参与素质拓展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社团的学生可通过自己的组织、设计和安排,在取得成功的同时,能够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而参与其中的学生,在增强主体意识同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了共同遵守环境道德规范的能力,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进而提升环境道德层次。

2.帮助大学生掌握环保基础知识

目前我国只有10% 的高校在非环境类专业开设了环保课程,且所开的课程总体上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随意性大。因此造成毕业生对环境科技知识与常识性问题认识不够,缺乏全面、系统和深入的把握。特别是对那些未开设环境相关专业的高校来说,也不可能聘任足够的环境专业专职教师对学生开展大量的第一课堂环境教育,即使有些开设了环境选修课,但学生选课的目的更多是为了获取学分,因此,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大学生环保社团主要通过结合世界环境日、世界无烟日、世界水日、世界粮食日等有关环境的纪念日和纪念主题,采用如讲座、研讨、征文、文艺演出、竞赛、办展览、组织收看影视节目等各种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环境科学基础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效果良好,也是对环境教育第一课堂的很好补充。

3.树立大学生生态消费观

生态消费是实现生态文明的基础。为培植大学生的生态消费观,各高校环保社团纷纷利用一些文艺节目、签名、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开展一些倡导绿色消费方式的活动,如“清除白色污染”、“家庭环保行动”、“拒绝捕食野生动物”、“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提倡少用化学洗涤用品”等,引导大学生自觉树立以绿色、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生态消费观念,不仅是促进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中國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4.带动和影响了全社会关心生态建设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其行为对于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环保社团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活动,能够很好的带动和影响全社会关心生态建设,关注环境保护问题,树立绿色文明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带动公民积极投身国家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同时,环保社团通过营造一份良好的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能够使大学生在大学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教育,提高环境保护意识。这种意识,对于其以后走上社会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其环境保护行为,从而促进社会环保事业的发展。

总之,大学生环保社团已经成为开展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力量,开展环境保护教育的重要阵地,建立资源节约型社台的重要渠道,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三、高校环保社团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保障问题

成员流动太快是学生社团的一大特点,特别是核心成员流动太快增大了社团目标的变化性和随机性,这一状况使得很多有意长期与大学生环保社团建立合作的政府部门、公司企业以及国内、国际非政府组织举足不前。如何通过通讯、互联网和活动等形式加强在校会员和已毕业会员之间的沟通?如何有意识地把社团宗旨、积累的活动经验和各种人际关系有效地传承下去?如何构建好社团的核心凝聚力?这是当前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人员保障的核心问题。

2.师资保障问题

大学生社团活动的中心是大学生,但由于大学生在知识、能力、与社会交往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使得独立开展活动的能力受到限制。当前大学生社团主要由学校团委指导,一般专业任课教师极少参加;即使参与主要是偶然给学生社团作相关的专业报告,没有成为学生社团的重要技术支撑。

3.管理体制问题

像许多高校的其他学生社团一样,学生环保社团往往也是挂靠在学校或院系团委名下,由团委老师直接负责全部社团管理。这样做的有利点是学校和团委能够及时掌握社团活动动向,宏观掌控社团活动,并给与管理指导和资金支持。但是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团委本身事务繁多,不可能在学生社团方面投人很大的精力、物力和人力。即使是在环境科学相关专业院系,团支部能够直接进行的学生环保社团管理也是有限的,管理模式和效率往往受到团支部老师的精力、喜好与关注程度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因而大部分学生环保社团基本处于一种自由放开式状态,社团的管理与日常运作随意性很强。

同时,在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内部,运作不规范,管理手段和模式初级化,社团对会员的吸引力和约束力不高,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更谈不上积累和沉淀优秀的社团文化了。

4.经费缺乏问题

经费缺乏是目前制约许多高校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许多社团都把它列为影响社团发展的第一位因素。高校环保社团的经费都来自于团委,但是挂靠在团委名下的学生团体太多,团委的经费有限,所以,团委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经费支持,经费缺乏成了社团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

5.社团活动与社会生活脱节问题

环境保护是一种公益活动,它又和其它公益活动有所不同。它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所以很多环保社团的发起人都是该专业的学生。即便如此,受大学生专业知识的限制,大多数的环保活动总是难以获得高社会效应。环保活动的策划不应仅仅是发传单,而应该有参与性和互动性,使大众对环境保护有深刻的感触,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地保护环境。

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因此,一旦涉及到现实操作问题,往往会出现疏漏。有的社团其实能够做出很好的策划,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是由于缺乏社会经验,这些策划得不到很好的落实,与社会生活有所脱节。

综上,高校环保社团依然还存在着人员、制度、经费等诸多制约因素,所以,我们要明确高校环保社团的定位,在明确高校环保社团的定位基础上,找出解决制约高校环保社团发展的具体对策。

四、加快高校环保社团发展的具体对策研究

1.从高校的角度来说

(1)合理引导

由于是学生团体,所以在经验上以及管理上存在很多缺陷,高校团委应合理引导环保社团的发展。事实上,高校环保社团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而生,所需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理念”、“一种倡导社会经济与人和谐全面发展的行动”。只要引导得好,就能够激发学生参与热情,树立扎实的环保社团理念,并推动社团组织发展壮大,来圆满完成政府部门所无暇分身实施的基础工作。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环保机构和高校一起统筹规划,设计好每一步措施与行动,扮演好规划师和导师的角色。

(2)制度保证

高校学生环保社团本身具有志愿小组的性质,多数学校和参会学生都能把它当作一种锻炼能力增长才干的途径,因而相比于社会上的民间环保组织,高校环保社团更是一片吸引志愿者参与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沃土。但是,为了保障社团的持续有序发展,学校有必要作出相应的制度安排,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政策倾斜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从事环境保护志愿服务,保障社团稳定性与效率性,真正使得会员在离开校门之后仍然能够满腔热情地做一个环保人。

(3)经费支持

众所周知,包括高校学生社团在内的很多团体组织的运作并非是零成本的,资金是否充足直接影响到其活动的范围与效果。就高校而言,应该在资金财力上予以尽可能多的倾斜,解决社团发展的经费制约因素。

2.从社团自身的角度来说

(1)加强组织建设,构建凝聚核心

中国多数高校环保社团都是由学生自发组织建立的,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为此,高校环保社团应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构建核心凝聚力,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①形成社团和谐运行的机制;②高度重视传承问题;③主动寻找有专业背景的老师来担任社团的指导教师。

(2)提高业务能力,开展精品活动

高校环保社团有别于社会上的环保组织和中小学环保社团,它主要针对大学生这个群体,应更强调学术性。但综观全国目前的环保社团,真正的懂环保并且有良好理论基础的凤毛麟角,因此出现一个问题,有些社团的活动越来越多,可离环保本身却越来越远,社会影响越来越弱。

因此,高校环保社团急需加强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可从以下来着手。首先要加强社团内部文化建设,切实加强社团成员的生态文明相关知识学习。其次,社团可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吸收大学本科環保志愿者的同时,可以尝试吸收更具专业知识的研究生、博士生参与到社团中来,可间接提高社团的整体业务能力,扩大其在大学校园的关注度、影响力。再者,在举办活动时,应该对活动进行全面性的探讨,努力将活动变得层次化和意义化。另外还可以定期安排一些专业人士来讲演交流培训,使广大会员能从中学到先进的生态文明理念。

(3)构建兴趣平台,创建深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参与学生团体组织就是兴趣使然。高校环保社团应该努力在活动的基础上,构建一个兴趣平台,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高校环保组织。应该使活动既具有深度,但又不会过于乏味。应该有创造性的开发出一批趣味性强、适合广大同学参与的具有一定深度的环保活动,比如环保进社区,知名环保专家进校园等,同时还可以组织同学深入到乡间调研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将一批有环保热情的大学生凝结在一起,构建一种校园环保文化,通过这个文化氛围,来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环保社团,从而更好的推动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

4.加大对外交流,扩大活动影响

(1)加强社团间的交流和合作

大学生环保组织应积极地与各种国际和国内的环保机构组织加强联系,并积极参加他们组织发起的项目,从中可以学到很多先进的环保理念和组织运行方式。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环保社团可以利用商家渴望与大学生组织合作以宣传自己并提升企业品牌的欲望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得到一些资金或者实物的赞助,以解决社团发展所需一些资金和宣传用品等问题。其次,在无形中也可形成环境保护的社会宣传效应,促进环保产品的诞生及宣传。第三,在与环保企业合作的过程中也可培养社团骨干成员,锻炼其综合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3)加强对外宣传

环保社团应该建立一支专职宣传队伍,负责对外宣传,特别是新闻媒体的宣传。其次,社团可以通过创建社团刊物、建立自己的网站,向外界展现社团的组织机构、学术动态、实践活动等内容,以扩大环保社团在校内外的影响力,在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教育中起到更大作用。

五、关于高校环保社团的展望

高校环保社团是自发的民间组织,大家的参与都是自发、自愿的公益性的活动。环保社团的产生与存在本身就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危急感和紧迫感,同时也体现了对环保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面对当前我国环境的种种状况,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界已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根据“中国公众环保民生指数”2006年度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这引起政府、企业、媒体的关注。党中央、国务院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我国环保企业的高速发展,大力推荐环保产业发展。环境保护也成为公众媒体焦点话题;能力培训机会增多。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主办并筹资支持“大学生环保社团培训营”和“在校大学生环保社团(志愿者)环保公益项目小额资助基金”,每年计划培训1000名大学生环保社团成员;信息来源渠道及交流合作机会增多。在这网络信息发达的时代各种环保网站、绿色论坛的大度崛起,第三届中国大学生环境组织合作论坛的召开,2006中华环保民间组织可持续发展年会的召开等为我国环境保护界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共享及交流合作的平台。

总之,在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各界积极参与的我国环保事业中,高校环保社团担当群众性环保公益活动的生力军已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发展趋势。然而对于我国近期仍将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将面临人口不断增加、资源约束突出、环境压力加大的严峻状态下,高校环保社团这一支绿色军队将面对严峻挑战。所以我们的每个高校环保社团应能因地制宜地尽快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现实发展的道路,为构建安定、和谐、环境优美的小康社会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石辉,王劲松.大学生社团活动与环境教育实践[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07(9)

[2]李天煜.大学生环保社团在培养大学生环境意识中的作用[J].高教论坛,2008(2)

[3]聂云,佟玉洁,杨 静.大学生环保社团在高校环境教育的作用探讨[J].理论研究,2010(10)

生态环保论文范文第4篇

“俺用废弃玉米秸秆种植的赤松茸, 品质一点儿也不差。”2016年5月17日, 在河南省社旗县豫茸生态专业合作社的赤松茸研发种植基地大棚里, 理事长王振泉看着工人们将一株株色泽艳丽的赤松茸采摘装箱, 高兴地说。看到大棚里一行行拌以腐土和玉米秸秆的赤松茸生长在基床上, 密密麻麻点缀其中的鲜嫩赤松茸着实令人垂涎欲滴, 工人们小心翼翼, 精心选摘, 生怕损坏了这些蕴含着财富的“宝贝”。赤松茸, 俗称益肾菇、粗腿菇, 是国际菇类交易市场上的十大品种之一。据王振泉介绍, 赤松茸原本是生长在赤松林树根部, 与树根共生的一种野生食用菌, 特点是子实体寄生在松树根上, 和周围的腐殖层形成菌丝网, 松茸菌丝一般在枯枝落叶层下面3~5 cm深处的土壤中活动, 并进入松树的细根中与之共生形成外生菌根。而经过大量的试验研究, 豫茸生态专业合作社研发出新的种植方式, 那就是利用玉米秸秆外加土壤培育。引种试验证明, 以玉米秸秆为主要种植原料, 配以适当辅料种植生产的赤松茸, 菌朵硕大, 色泽艳丽, 肉质细嫩, 清香可口, 具有色美、味鲜、嫩滑、爽脆、口感好等特点, 品质和野生的相比毫不逊色。而且这种种植模式, 既能大量回收利用秸秆, 保护生态环境, 也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 可谓是一举两得的好项目。“在社旗, 成功培育赤松茸, 咱们合作社还是第一家。”说起自己的“宝贝”赤松茸, 王振泉自信又自豪。他向记者坦言, 用玉米秸秆种植赤松茸, 成本低, 工序简单, 所需无外乎菌袋、秸秆、腐质土、农家肥等, 只要看住水和温度, 3个月就能收获五六茬, 而且因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 销售根本不成问题, 现在他生产的赤松茸在当地供不应求。“我们现有研发种植基地50多亩 (注:1公顷等于15亩) , 该菌种亩产可达1500~2500 kg, 每亩年经济效益可达8000~10000元。”王振泉说。

(来源:河南日报农村版)

生态环保论文范文第5篇

一、突出治污减排,圆满完成了上级安排的任务目标

二、严格执法,环境违法行为得到有效遏制

一是加大水源地保护力度。去年以来,先后组织环保、城管、市政、水利、建设、畜牧等部门4次组成联合执法检查组,对潍河、扶淇河、涓河、铁沟河的53个入河排放口进行了全面排查和复查,对16个雨污混流排放口落实了部门整改责任制。去年7月份,组织七部门联合对市区饮用水源地三里庄水库、青墩水库、莎沟水库、引涓干渠周边的工业企业、养殖户、生活污水排放情况进行了详细调查,根据调查情况,制定了《诸城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将发现的问题逐一落实到乡镇(街办)部门,明确了整改时限。同时全面加强了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监测,对潍河的枳沟、九台、古县等断面严密监控,对两个城市污水处理厂进出口和古县断面的监测,达到每天一次,确保污水处理厂设施正常运行,达标排放。

三是加强在线监测设施建设。按照省政府实施的“三级五大网络”要求,在环保局建成了“环境监控中心”,对10家水污染治理设施和7家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安装了在线监控。目前全市国控、省控重点污染企业全部并入“三级五大网络”,使在线监测设备与省、市联网,实行在线监测、远程控制,环保执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抓好综合整治,生态市建设突破实质性进展

一是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立了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农工办、环保、发改、农业、林业、规划、市政、城管、卫生、水利、财政、国土、经贸、畜牧、广播电台、统计等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领导小组,制定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以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标准,统筹整治农村“脏、乱、差”。按照“三清”(清理粪便堆、清理垃圾堆、清理柴草堆)、“四改”(改水、改厕、改灶、改圈)、“四通”(通路、通电、通自来水、通宽带网)、“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美化)的要求,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定了“村集、乡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理办法。在进一步提升城市两大水厂运营质量安全的同时,抓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的扫尾和提升改造,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以水土保持、退耕还林为重点,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加强了对全市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开发活动的监管,遏制新的人为生态破坏。重视自然恢复,保护天然植被,加强村庄绿化、庭院绿化、通道绿化、农田防护林建设和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二是推进国家环保模范城创建工作。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作出的创建“生态市”的决定,加强创模工作。目前,在创模考核指标的32大项指标中,已有26项达标,向国家环保部报送创模申请的相关材料已经定稿,正在编制创建规划。积极开展创建“环境优美乡镇”、“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工作。去年以来,皇华镇已建成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昌城、辛兴正在实施创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辛兴、贾悦、昌城、林家村、枳沟、桃林6处乡镇已建成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建成9个绿色社区、5处绿色学校。

前段时间尽管在生态环保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方面,还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一是市政府制定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落实不到位,一些目标任务没有按规定的时限完成。二是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不够,特别是一些偏僻村庄生活垃圾成堆。三是个别企业环保意识不强,存有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问题。四是对违法排污行为打击力度还不够大。这些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确保生态市建设稳步健康发展。

上一篇:金融生态论文下一篇:生态正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