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

2023-03-22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管理会计是通过利用相关信息,有机融合财务和业务活动,在单位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管理活动。推进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既是监管部门的明确要求,也是商业银行发展转型的必然选择。本文从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入手,结合商业银行多维度盈利分析案例,对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盈利中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管理会计下多维度盈利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 管理会计 多维度 盈利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探索实践管理会计制度,并且已收到一些成效。其中,多维度盈利分析是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应用的体现之一,只有真正实现了精准的多维度盈利核算,进而深入分析各类客户、产品的真实盈利点,才能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一、商业银行多维度盈利分析案例

(一)EVA和RAROC的定义与公式

银行业两个风险调节后盈利评价的核心指标是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资产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

1.EVA的定义与公式

经济增加值EVA(Economic Value Added):又称经济利润,指从税后净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成本后的所得。计算公式如下:

EVA=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成本

其中:FTP税后利润=资产业务FTP利润+负债业务FTP利润+中间业务净收入+其他营业收入-其他营业支出+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呆账准备金

经济资本成本=经济资本占用额×经济资本成本率

经济资本占用额=风险资产经济资本占用额+资本性经济资本占用额,其中:

风险资产经济资本占用额=∑(单项业务资产日均余额×该项业务经济资本分配系数)

资本性经济资本占用额=∑(资本性资产×该项业务经济资本分配系数),资本性资产的计量包括固定资产净额、在建工程余额、固定资产清理余额、无形资产余额和长期待摊费用余额等。

经济资本分配系数=表内外风险资产权重×目标资本充足率

2.RAROC的定义与公式

风险资产调整资本收益率RAROC:是国内外先进商业银行用于经营管理的核心技术手段。计算公式如下:

RAROC=(FTP税后利润-经济资本成本)/经济资本占用额

该核心指标不仅可以作为机构的评价指标,同时通过经济资本的配置管理,可以进一步作为客户、行业、产品等的评价指标,展现多维度的盈利分析体系。

(二)从机构、客户、行业、产品实例分析

1.机构层面实例分析

表1是某商业银行A支行和B支行的经营业绩情况。

如表1所示:从账面利润角度分析,A支行的账面利润小于B支行的账面利润,主要是A支行的利息净收入小于B支行的利息净收入,说明A支行的贷款规模小于B支行的贷款规模。从管理会计盈利角度分析,A支行盈利指标优于B支行,主要是B支行超额完成信贷规模,通过资产负债结构调整,扩大了贷款的FTP利差,但该行新增关注类贷款2亿元,损失类贷款500万元,导致其呆账准备金增加,同时,B支行的营运成本占用较大,导致B支行的EVA低于账面利润;A支行贷款规模小于B支行,但是B支行提高贷款利率水平30BP,扩大了FTP利差,同时,该行投放的非标业务卖出后实现收入200万元,且无资本消耗,加之该支行资产质量良好,运营成本较低,因此,A支行的RAROC优于B支行。

2.客户层面实例分析

某商业银行对公客户,A客户和B客户在2015年1季度的业务开展规模和盈利情况(见表2)。

假设:该商业银行的一年期单位整存整取利率为2.2%,一年期单位流动资金贷款利率为8%;FTP存款利差0.5%,FTP贷款利差1%;经济资本分配系数为:单位贷款12.5%,银行承兑汇票贴现3%,信用证2.5%;经济资本成本率10%。

从账面损益情况来看,B客户的收益是A客户的6.39倍。从客户绩效损益角度看,A客户的RAROC为8.78%,明显优于B客户。因此,A客户的优势在于:充分利用客户存款资源,做好了贷款、信用证和银行承兑汇票贴现的风险资产缓释工作,而B客户仅利用传统贷款资源作为企业的唯一融资手段,对于客户来说经济成本较高,对银行来说,资本消耗较大。

(三)行业维度盈利分析

表3是某商业银行行业盈利情况。

假设:经济资本成本率10%

从账面利润的角度看,房地产业的利润最高,主要是该行业的贷款利率最高,从管理会计盈利角度看,从高到底是房地产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主要是房地产为限制类行业,FTP利差最高,RAROC为6.31%。

(四)产品维度盈利分析

表4是某商业银行最近成交的三笔业务情况。

假设:经济资本成本率10%

从账面收益角度,公司流动性贷款收益最高;而从RAROC角度评价,从高到低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公司流动性贷款、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分别达到25.67%,10.04%,8.4%,主要是银行承兑汇票的经济资本占用较低;从EVA的角度来讲,公司流动性贷款最优,但EVA在评价过程中未能考虑时间因素的缺点,如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一年内连续办理两次的话,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应为最优。

二、多维度盈利分析存在的问题

从上述的案例分析来看,从管理会计角度对机构、客户、行业和产品测算更为科学,传统的账面利润仅能反映利润的绝对值,却不能反映单位风险资产占用情况下的整体效益和效率情况,而管理会计就做到了。商业银行就是通过管理会计中的盈利分析运用实现自身效益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实现资本充足率等主要监管指标的完成。但随着商业银行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管理会计下多维度盈利分析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数据不完备

完整、准确、真实、集中的业务数据是银行进行决策的基础,也是关系到构建银行管理会计多角度盈利分析的关键。商业银行每天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如何按管理会计的要求进行整理、加工这些数据,并保证这些数据本身的真实、完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组织架构尚不适应管理会计的需要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构架在很大程度上沿用直线职能制的组织体系,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主要仍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经济利益制约的特征不明显;横向上,对部门职能的内涵和外延一直缺乏明确的界定,部门与部门之间责任往往难以分清,如果按照管理会计方法进行核算、分析和评价,责任中心职责不清楚,产品和客户数据难以获得,给管理会计实施带来相当大的难度。

(三)多维度盈利分析的精细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多维度盈利分析只是管理会计建设下应用之一,虽然商业银行搭建了多维度盈利评价的框架,但是距离精细化管理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多维度成本计量中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成本分摊模式进行摊销,就会影响多维度盈利分析的准确性。

(四)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的不合理

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起步较晚,经济资本管理尚处于初级阶段,对历史数据还缺乏充分的积累,不能直接使用高级的、敏感性较强的风险度量模型准确计算经济资本,只能采用相对简单的“系数法”对经济资本进行计量。同时“系数法”中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确定不合理,对系数的确定存在粗线条的判断。比如:经济资本系数忽视区域差异,从上至下都是一个标准。使得计量得到的经济资本不能充分反映非预期损失和集中度风险。

三、优化多维度盈利分析的措施

(一)构建完备的数据仓库

完备的数据主要包括三大类。

一是分析维度数据。一笔业务发生时首先要明确每一个维度的基本信息,比如:机构、客户、产品、行业、销售人员等相关信息。

二是传统账户层级数据。银行核算体系一般以账户为基本单位,基于账户层级,能够准确地统计出存款余额、贷款余额、中间业务收入、利息收支等信息。

三是FTP账户的数据。对于具体业务,需要掌握其具体的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情况,并可据此计算出相应的利差收入乃至利润等信息,最终形成盈利分析评价指标RAROC。

(二)改革组织架构

目前商业银行大部分实行的总、分、支的组织构架,只能够提供机构核算的数据信息,很难按照业务、产品实施精细化管理。西方商业银行大都实行事业部制的组织架构,将全行分为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能够为银行分析评价各责任中心的利润贡献提供详细的数据报告。因此,将会计信息与分级管理体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结合起来,使银行的经营管理向专业和精细化方向发展,为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三)加强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多维度盈利分析是管理会计的应用之一,只有完善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才能实现多维度盈利分析的精细化,才能为银行内部经营决策和资源配置提供依据和支持。构建以价值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会计体系,就是根据精细化管理的需要,构建产品、客户、行业、业务条线、机构等分析对象的价值中心,通过全成本分摊、FTP等等管理会计工具计算各价值中心的盈利贡献,从而提供选择支持。

(四)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的改进

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技术、数据等方面不足以采用高级计量方法的情况下,对经济资本分配系数进行改进,细化经济资本配置系数,设立多维度经济资本风险系数标准,尽可能改善经济资本计量的进度和敏感度,实现经济资本的资源配置引导功能。改进的经济资本风险系数标准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到不同业务、不同客户以及银行的政策导向对银行经济资本分配系数的影响。

四、结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深层次的变革和严峻的挑战。管理会计在银行中的作用日渐凸显,随着管理会计工作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多维度盈利分析将日趋完善。

参考文献:

[1]曹国强.管理会计也时尚——商业银行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邵帆.ZG银行管理会计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4.

[3]赵南,徐志新.商业银行多维盈利分析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金融,2014(3).

(作者单位:德阳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计划财务部)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2篇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速度也在持续上升,特别是银行业,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银行实际的运营过程中,银行会计结算工作是银行的基础工作,其包括银行的核算业务,同时其也可反映出银行的经营成果,这对银行后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现阶段,由于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因素较多,极大地阻碍了银行后续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在阐述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因素的基础上,总结了相应的防范策略,以期为银行后续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 银行业 会计结算 风险防范

在银行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会计结算的重要性也逐渐突显,其不仅与银行日常的业务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对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也能够作出一定的预测,这对银行后续工作的开展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但现阶段,由于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质量不佳,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银行的健康发展。对此,银行内部需要提升对会计结算工作的认识,在未来的工作中应针对各类风险采取有效的策略予以防范,为银行后续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银行会计结算风险因素

1.管理风险。由于银行会计结算工作涉及的工作内容较多,且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很多工作人员自身对业务的熟悉程度也较差,相关人员的业务素养达不到工作要求,使得会计结算中的管理风险较大。如商业银行的运行过程中,会计结算工作中涉及到传统业务、拓展业务以及市场营销等方面,这无疑使工作人员的工作难度增大。另外,在实际落实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全面,也会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这不仅会使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质量受到影响,也会阻碍银行后续工作的开展。

2.操作风险。在银行会计结算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进行实际操作,但由于大部分会计人员自身对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具体操作流程不熟悉,因此受会计人员的自身原因、业务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很可能导致出现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了主观性操作风险与过失性操作风险。出现操作风险主要是工作人员的自身责任意识较差、自身技术能力水平较低等原因造成的工作失误,不论这种风险是否是工作人员有意识或无意识而为之,最终都会对整个银行会计结算工作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不利于银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获得。

3.欺诈风险。其主要存在于不法分子中,这些人由于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在日常的业务办理过程中会出于过度追求经济利益的目的出现伪造票据以及恶意进行信息修改等一系列欺诈行为,这些行为不仅会给整个银行会计结算工作造成不利影响,还会给银行后续工作的开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4.信用风险。这主要是由于借款人的违约行为或者是信用下降而导致债权人无偿还能力,这不仅给银行会计结算工作带来一系列的风险,还会对整个银行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二、银行会计结算风险防范策略

1.强化会计结算制度建设。针对现阶段銀行在运行过程中所面对的一系列问题,银行需要提高会计结算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前期的运行过程中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对会计结算工作的认识,同时还要强化会计结算制度建设。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银行可以设置一系列的风险预警,完善会计结算工作的相关制度,对在结算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作出分析,后续立足于实际情况及时预防控制,这可以在确保银行风险控制能力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银行的损失,为银行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还可通过强化会计结算制度建设增强工作人员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在银行内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促进后续工作的开展。

2.强化对会计结算风险的认知。在银行内部,要实现会计结算的风险防范,银行还需要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认知情况进行分析,在开展会计结算工作前期应强化其对会计结算风险的认知,这可以为工作人员的后续工作提供良好的指导。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银行要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帮助工作人员提高对会计结算风险的认知,将风险控制理念传递给相关人员,从而提升整体工作人员的认知度,这可以在银行内部营造良好工作氛围的同时,有效降低风险发生概率。此外,相关银行工作人员也要对会计结算的原理以及理念进行了解与学习,立足于实际的工作情况加强风险防范的学习,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与工作能力,保证后续的业务操作规范、有序,有效防止工作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促进整个会计结算工作水平的提升。

3.加强审计防范。为确保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规范性,进一步防范相关风险,银行需要不断加强审计防范,在前期要针对实际的运营状况与风险情况建立相对独立的会计结算部门,通过内部审计规避一系列的风险问题。另外,银行还需要在开展内部审计的同时,采取外部审计手段,利用审计公司规避风险问题。在选择审计公司时,应综合考虑银行自身与审计公司之间的关系,在审计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风险进行预防控制,最大程度降低损失。银行在加强审计防范的过程中,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手段要灵活运用,保证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有序性,规避相关风险问题出现,为银行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

4.加强会计风险结算。在银行的实际运营过程中,风险问题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其文化建设,对其相关业务工作的开展也会产生巨大的阻碍,要降低银行会计结算工作的风险,银行要在实际的文化建设过程中形成一种共同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念,企业会计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要认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与价值,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应明确存在的法律风险与执行风险等,通过加强会计结算队伍建设进一步控制会计结算风险。与此同时,银行还需要加强风险结算,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操作,防止出现的一系列风险问题,对于违规性操作要作出惩治,针对相关违规人员要采取合理的措施进行处理,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保证整体的风险控制,为银行后续的发展提供保障。

5.强化银行会计结算的执行力度。在实际的银行会计结算过程中,为确保整体工作的顺利开展,银行还需要不断加强银行会计结算执行力度的优化,其可以进一步提高会计结算工作的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银行要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会计结算,对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技术能力作出综合评价,确保会计人员可以满足结算工作的要求。后续要不断加强银行操作岗位的自控能力,确保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要求进行操作,从而防止违规情况的出现。此外,上级管理部门还要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对会计结算工作加强监督与控制,及时发现风险并进行控制,这可以确保会计结算工作的有效性,推动银行未来的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银行现阶段所出现的会计结算风险,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会计结算工作的研究,针对实际工作中所出现的风险问题进行全方面分析,后续采取有效、合理的防范策略进行优化控制,降低金融风险发生概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市中心支行)

责任编辑:宋 爽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与国际组织开始研究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矫正。现有研究表明,资本监管下会计准则对顺周期性具有强化作用。巴塞尔委员会与IASB分别提出了逆周期资本缓冲与预期损失模型,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顺周期性问题。其本质在于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目标存在内在差异性,会计准则强调“如实”,旨在及时反映经济的真实波动;金融监管强调“审慎”,旨在熨平可以预见的经济波动。因此,只有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相分离,才能从根本上矫正资本监管下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我们建议,弱化金融监管对会计信息的依赖,对于部分科目在会计报告之外,建立单独的监管报告体系。

〔关键词〕会计准则;金融监管;顺周期性;商业银行

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是指经济周期中金融变量围绕某一趋势值波动的倾向,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将其定义为一种相互强化的正反馈机制,在该机制下,金融系统会放大宏观经济的波动程度,反过来又加剧金融系统的不稳定性。金融危机显示出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巨大破坏力,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思考。金融稳定理事会提出的一系列改革设想,很大程度上都着眼于如何缓解顺周期性问题。自1988年巴塞尔协议出台后,资本监管成为现代商业银行监管体系的核心,由于资本的计算通常是在银行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少量的调整而得,银行监管的成效不可避免地受到会计准则的影响。事实上,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在当前银行监管过度利用会计信息的模式下,会计准则通过资本充足率这一传导机制极大地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总结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必须转变金融监管的理念和方式,而如何协调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重要的议题。

一、文献综述

国外理论界围绕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展开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会计准则方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方法的顺周期性及其矫正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Enria[1]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下交易类资产和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分别被计入当期损益和所有者权益,因而放大了收益和资本的波动性,导致金融体系顺周期效应加剧。Borio等[2]认为,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若能计提较多的拨备或者提高资本比例,将起到“内置稳定器”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应对风险,增强金融稳定性。Barth等[3]主张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在会计计量中引入公允价值属性后会产生固有不稳定性、估计误差不稳定性和混合计量不稳定性,从而加剧了财务报表的波动性。其中,固有不稳定性属于真实的经济波动,应在会计计量中予以客观反映;而估计误差不稳定性和混合计量不稳定性属于虚假的人为波动,应当通过完善估值应用指南或扩大公允价值的运用范围等方式最大程度地予以降低。Bikker和Metzemakers[4]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贷款损失准备拨备在GDP增长速度较快时显著降低,而在GDP增长速度较慢时显著增加。Plantin等[5]认为,历史成本忽视了价格信号因而无法很好地反映信息;盯市会计运用现行交易价格,尽管能够克服前者的上述缺陷,但在挖掘市场价格的信息含量时引入了与基本面无关的干扰因素,放大了资产价格和利润水平的波动。Matherat[6]指出,公允价值会计会导致宏观经济的顺周期波动,并呼吁各国积极应对,协调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规定的差异。Laux和Leux[7]认为,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下,资产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会对会计信息的稳健性产生不利影响。

国内学者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及生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此外,作为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矫正的一大热点问题,不少学者对如何协调会计准则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刘灿辉等[8]运用最小二乘法对6家上市银行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缓冲资本具有顺周期性。吉余峰和缪龙娇[9]在论述商业银行顺周期性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对16家全国性及地区性上市银行2000—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我国上市银行资本缓冲具有逆周期性,而股份制银行资本缓冲则具有顺周期性。唐梅和林友绪[10]以沪深两市31家上市金融企业2007—2009年季度财务报表数据为研究样本,发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与上证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证明在我国上市金融企业中运用公允价值会计会产生顺周期效应。鹿波和李昌琼[11]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在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以及自身贷款增长率较高时期都会减少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刘玉廷[12]指出,金融保险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的分离是大势所趋,体现了会计准则制定的独立性,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一套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黄世忠[13]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性的传导机制,认为FASB和IASB于2009年提出的从会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的策略只是权宜之计,且具有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只有从监管层面应对顺周期效应,从制度上建立起有利于金融稳定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标本兼治的目的。郑伟[14]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2009年11月发布的《金融工具:摊余成本和减值》征求意见稿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预期损失模型的采用体现了会计准则对来自金融监管部门压力的妥协,意味着会计独立性遭到破坏,我国对此应当秉持充分谨慎的态度。刘星和杜勇[15]在通过计算实例对预期损失模型进行介绍的基础上分析其优缺点,认为预期损失模型在我国银行业的实施只是时间问题。姚明德[16]从模型计量的对象、内涵和方法层面上分别论证了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提出的预期损失模型与巴塞尔协议计量预期损失模型的异同,为协调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提供了借鉴。胡建华[17] 指出,由于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变化之中,指标非平稳,含义不明确,且由于缺乏完整的周期性数据的检验,指标的可靠性尚未被证明。

本文认为金融监管的目标与会计准则的目标存在着明显差异。金融监管的目标在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因此与会计准则相比,金融监管明显侧重于审慎性而非客观性, 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目标的明显差异,决定了二者必须分离,才能从根本上矫正资本监管下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

二、资本监管下会计准则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强化机制

正是由于监管部门对会计信息的过度依赖,使原本旨在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会计准则得以通过资本充足率这一传导机制影响到监管的成效,大大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

1资本监管下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规则的顺周期性

金融危机前,各国会计准则普遍要求商业银行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来确定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所谓已发生损失模型,采用的是基于过去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观”,要求会计主体在确定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数量时,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换言之,银行只能对已发生损失事件等客观确切的证据表明未来可能发生并能有效估计的损失确认减值,而不能将未发生事项作为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依据。这一规则有效地限制了银行管理层通过非公开透明的方式操纵利润,保证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充分体现了会计准则客观公允地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目的,但被用于监管目的时,则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

从监管角度看,银行经营应充分遵循审慎原则,以维持金融与经济稳定。当经济处于上行阶段时,贷款的信用风险逐渐积累,银行应当预见到即将发生的信用损失,计提较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一来为经济衰退时集中出现的贷款违约损失作准备;二来银行得出的净利润减少,导致可被计入资本的数量下降,银行为维持监管要求的最低资本充足率水平不得不限制信贷投放,从而避免风险过度积累。当经济处于下行阶段时,信用风险集中具体显现出来,由于此前计提了较为充足的贷款损失准备,银行不必大量确认减值损失,净利润下滑幅度小,银行放贷能力受到的制约减少,从而避免信贷过度紧缩导致经济一再下滑。然而,会计准则在规定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规则时并不考虑监管目的,而是只关注当前时点所显现出的信用风险状况,因此表现出相反的作用。经济繁荣时由于企业经营状况良好,贷款违约率较低,银行按照会计准则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不能反映已逐渐积累的信用风险,因而低于银行监管所需水平,信贷的过度扩张对经济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经济衰退时这一作用更为明显,大量确认的减值损失限制了银行的放贷能力,导致经济继续下滑,贷款违约情况进一步恶化,银行不得不继续确认减值损失,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一机制使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被大大强化。

2资本监管下公允价值计价原则的顺周期性

公允价值计价原则主要针对银行的交易账户,规定银行对交易账户的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若能够获取市价资料应当尽可能地运用盯市原则,若无法获取市价资料应当采用模型估算其公允价值。由于交易账户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是银行为实现短期获利或者维持流动性而持有,市价的变化与之密切相关,因此公允价值计价原则从理论上而言是合乎逻辑的,有利于反映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但在实践中,由于金融资产价格受到市场供求影响可能发生较大波动,资产的公允价值往往与资产实际价值发生偏离,表现出明显的顺周期性,在资本监管过度依赖会计信息的情况下,强化了商业银行的顺周期性。

当经济处于快速发展时期,金融资产价格往往会出现非理性上涨,严重时导致资产泡沫的形成。银行对交易账户中的金融资产大幅增加账面价值,同时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分类,分别在利润表中确认收益和在资产负债表中确认估值利得。虽然资本监管将后者从资本计算中剔除出去,但监管资本要求仍然相对容易满足,使银行得以继续扩张信贷,推动经济继续上涨,金融资产市场价格进一步偏离真实价值,引起下一轮信贷扩张。经济不景气时期,资产泡沫破裂,恐慌抛售使金融资产价格出现非理性下跌,银行不得不大量确认账面损失。与此同时,按监管制度的规定,银行资本基础被严重侵蚀,银行为将资本充足率水平维持在最低监管要求之上,不得不抛售金融资产和紧缩信贷,导致金融资产价格继续下跌,而盯市原则下,下跌的金融资产价格又成为新的公允价值确定基础。此外,由于监管部门在计算资本充足率时会将金融资产未实现估值损失直接从资本基础中扣除,因而使公允价值计量原则在经济衰退时的顺周期性更加明显。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的金融监管部门曾试图要求修改会计准则,甚至要求暂停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这从侧面体现出公允价值计价原则对商业银行顺周期性的强化作用。

三、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分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顺周期性

1现有方案尚不能消除顺周期性

针对商业银行的逆周期性,以巴塞尔委员会为代表的金融监管部门和以IASB为代表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都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前者要求各国监管当局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政策框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银行是否计提逆周期资本缓冲以及计提的数量;后者则建议在会计处理中,确认金融资产减值损失时以预期损失模型(expected loss model)代替现行的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然而上述方案在理论上都存在缺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顺周期性问题。

(1)逆周期资本缓冲及其困境

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核心在于信贷周期识别指标的构建。国际清算银行通过对近40年全球30多个国家40多次金融危机的实证分析,表明3/4的信贷激增导致了银行危机,7/8的信贷激增导致了货币危机,指出信贷规模/GDP指标具有最佳的识别效率。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实施存在以下三大困境,难以有效解决我国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

第一,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经济周期,数据积累明显不足。近30年来,由于我国各种经济增长动力的释放,以及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我国经济运行一直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既未出现过经济危机,也未形成真正的经济周期。

第二,我国的融资结构正处于调整之中,指标取值不稳定。我国目前的融资结构还保有很多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痕迹,主要表现为银行信贷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占有极大的规模。随着我国融资结构的不断成熟,直接融资占比将会提高,银行信贷占比将有所降低,这也是我国金融发展战略的重要改革方向。由于信贷规模在整个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比将会出现可以预见的降低,所以信贷规模/GDP指标并不具有稳定性。且近年来随着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信贷占比已经出现了急速下滑,信贷规模/GDP指标已经出现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第三,我国并未取消信贷规模控制,资本监管的信贷传导机制不顺畅。由于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不畅,为了更为有力地实施经济调控,我国自2008年重新恢复了对信贷规模的直接控制。虽然信贷规模控制一直以来就是学界的众矢之的,但其在货币调控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受到政策制定部门的青睐。我国近30年的数据表明,中央对于信贷规模的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直接起到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作用,而通过资本充足率对于信贷规模的间接调控缺乏有效的传导机制。

(2)预期损失模型及其困境

金融危机后,IASB建议采用预期损失模型确认金融工具减值损失。在该模型下,银行对于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进行会计核算时应当以其整个存续期为时限,以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为基础,在出现减值迹象之前即预先估计损失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也就是说,银行在对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进行初始确认时即应考虑预期信用损失并确认相应的减值,而在此后每个计量日,银行都要重新修正对预计现金流量的估计,并将资产账面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由于银行各期都根据对损失估计的变化调整账面价值,因此确认损失进而各期利润相对平滑,理论上减轻了会计准则造成的商业银行信贷能力的周期性变化,有助于减缓经济波动。

然而大量研究表明,预期损失模型并不能根治会计准则的顺周期性,而且会带来新的问题。首先,造成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非会计准则制定不合理。二十国集团峰会上,各国普遍认为,金融危机的根源包括经济结构失衡、金融创新过度、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疏失和金融监管缺位。因此,修改会计准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顺周期性,是治标不治本之策。其次,这一方法在估计未来现金流量时很难将全部影响因素考虑进去,其估计值仍然可能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在经济衰退时高估预期损失,从而具有一定的顺周期性。最后,预期损失模型的引入很可能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下降。一方面,预期损失模型更多地反映了监管部门维护金融稳定的需要,本质上是要求银行多提准备确保资本充足,因而财务报告使用者很难了解银行的真实经营状况;另一方面,预期损失模型建立在对未来的估计基础上,主要参数均由会计主体自行确定,主观性较强,因而具有较大的盈余管理空间,而且由于预期损失的估计涉及到大量金融专业知识,不仅增加了会计核算的操作难度和成本,也使除专业机构以外的信息使用者难以理解相应的会计数字,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2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分离是两者目标差异的内在需求

针对财务会计的目标,学界存在大量讨论,目前主流观点有两种: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报告应当以恰当的方式提供有关管理层对其承担的受托经营责任的履行情况的信息,换言之,会计必须如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及其成果的真实状况。当前世界最具影响力的会计准则主要是IASB制定的国际会计准则和FASB制定的美国会计准则,二者在对财务会计目标进行阐述时均未将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有机结合。综合三套准则的规定可以看出,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以确保会计信息的客观公允、真实可靠为宗旨,从而使会计信息在首先满足投资者决策需要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其他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具有最广泛的适用范围。

金融监管的目标与会计准则的目标存在着明显差异。金融监管的目标在于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保障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因此与会计准则相比,金融监管明显侧重于审慎性而非客观性。此次金融危机中已发生损失模型与预期损失模型之争也根源于此:已发生损失模型以客观证据为依据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体现了会计准则客观真实反映银行经营状况的目标,但不够审慎;预期损失模型要求考虑未来信用损失,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顺周期性,体现了审慎监管的目标,但明显背离了会计准则客观真实的要求,损害了会计信息质量。混淆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的界限,只会使双方的目标相互干扰,或者难以保障会计准则的独立性和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或者损害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会计准则和金融监管目标的明显差异,决定了二者必须分离。

四、对策与建议

会计准则强调“如实”,旨在及时反映经济的真实波动;金融监管强调“审慎”,旨在熨平可以预见的经济波动。因此,只有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相分离,才能从根本上矫正资本监管下银行信贷的顺周期性。我们建议,弱化金融监管对会计信息的依赖,对于部分科目在会计报告之外,建立单独的监管报告体系。

1对于贷款损失准备分别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和预期损失模型

对于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在会计报告中继续沿用已发生损失模型,我们建议在金融监管报告中引入预期损失模型。所谓已发生损失模型,即银行在确定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数量时,只能对已发生损失事件等客观确切的证据表明未来可能发生并能有效估计的损失确认减值;而预期损失模型下,银行以信贷资产的整个存续期为时限,以对未来现金流的预期为基础,在出现减值迹象之前即预先估计损失并计提相应的减值准备。前者能够及时反映经济的真实波动,体现“如实”的会计目标,但只表现了当前时点的减值迹象而不具有前瞻的跨周期特点,以此为基础计提监管资本会具有极强的顺周期性;后者有效地平滑了各期损失进而利润的波动,能够较好地抑制顺周期性,但违背了会计的“如实”反映原则。因此,对于贷款损失准备,应当实现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的分离,在进行会计核算时采用已发生损失模型,在进行资本充足率监管时采用预期损失模型。

2对于弱流动性资产分别采用盯市模型和内部模型

对于商业银行交易账户的弱流动性资产,在会计报告中继续沿用盯市模型,在金融监管报告中采用内部模型计量。所谓盯市模型,即要求银行按市场价格对持有的资产进行估价;内部模型则要求银行建立一套内部估价体系来确定资产价值。前者及时反映了资产的价格变化,如实地向信息使用者展现了银行的真实状况,但波动性较大,尤其是在经济危机时更加明显,具有较强的顺周期性;后者反映出资产价值变化相对平缓,顺周期性得到抑制,但赋予了银行较大的自由裁量空间,可靠性较弱。所以对于弱流动性资产,应当使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相互分离,在会计核算时采用盯市模型计量,在金融监管报告中利用内部模型确定资产价值。

参考文献:

[1]Enria,A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R] European Central Bank Occasional Paper Series, No13, 20044

[2]Borio,C,Furfine ,C,Lowe,P Procyclicality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Financial Stability:Issues and Policy Options[R] BIS Working Paper,2001

[3]Barth, ME,Beaver,WH, Landsman,WR Value-Relevance of Banks Fair Value Disclosures under SFAS 107[J]The Accounting and Review,2004,71(4): 513-537

[4]Bikker,J, Metzemakers,P Bank Provisioning Behaviour and Procyclicality[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s, Institutions and Money, Elsevier, 2005,15(2):141-157

[5]Plantin,G, Sapra, H, Shin, H Marking-to-Market: Panacea or Pandoras’ Box?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8,46(2):435-460

[6]Matherat, S Fair Value Account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 Challenges and Dynamics[J]Financial System Review,2008,(Special Issue on Valuation)

[7]Laux,C,Leuz,C The Crisis of Fair-Value Accounting Making Sense of the Recent Debate[J] Accounting Organization and Society,2009,34(6-7):826-834

[8]刘灿辉,周晖,曾繁华,等中国上市银行缓冲资本的顺周期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 2012,(3):176-177

[9]吉余峰,缪龙娇 中国商业银行资本缓冲的周期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3,(1):54-57

[10]唐梅,林友绪后危机时代公允价值会计顺周期效应研究:中国的经验数据[J]财会通讯, 2011,(11): 20-23

[11]鹿波,李昌琼资本充足率对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行为的影响——顺周期效应与熨平收入效应的考察[J]武汉金融,2009,(6):56-58

[12]刘玉廷金融保险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定的分离趋势与我国的改革成果[J]会计研究,2010,(4):3-6

[13]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14]郑伟 预期损失模型缺陷与会计监管独立性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10,(5):17-24

[15]刘星,杜勇预期损失模型分析及其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4):83-86

[16]姚明德对会计准则与监管规则下预期损失模型的比较研究[J]金融会计,2012,(3): 3-6

[17]胡建华 逆周期资本缓冲能否消除我国商业银行顺周期行为?[J] 财经问题研究,2013,(11):48-54

(责任编辑:韩淑丽)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日益加快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在经济市场当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想要进一步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推动商业银行健康发展,就需要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树立创新意识,优化战略管理。由于商业银行传统的会计过于单一,阻碍了商业银行的正常发展和市场竞争,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要及时改变战略规划,寻求更科学的战略管理会计发展道路。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的相关理论基础并强调了其重要价值和意义,然后着重分析了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战略管理会计;商业银行;银行业务;市场竞争

一、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

1.战略管理会计概述

所谓战略管理会计,就是围绕战略规划所进行管理的一种会计活动,从战略的角度来规划管理会计活动,致力于将管理会计信息有效服务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对战略管理会计进行理解的方面,我们可以将其分为狭义和广义两部分。由于战略管理会计这一概念最初是来自于战略管理,所以狭义的理解认为战略管理会计就是以战略管理为宗旨的会计活动。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和全面,战略管理会计的理论内容也更加丰富,服务功能也更加广泛。如今,战略管理会计不仅能够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同时还可以从战略的高度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不仅可以服务于管理会计,同时还可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规划。这就是后来对战略管理会计所形成的广义的理解。

2.战略管理会计的特征

与传统的管理会计有所不同,战略管理会计继承了过去管理会计的优势,并发挥着自己新的作用。具体来看,战略管理会计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战略管理会计更加侧重于对企业长远发展的考虑,更加看重企业的长远利益。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加剧,怎样稳定市场份额,提升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就成为了当前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企业都十分关注的问题。战略管理会计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能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关注企业的长远发展和长期利益。其次,战略管理会计的服务空间更加广泛。传统的管理会计倾向于向企业内部提供有关信息,而战略管理会计相对更加外向,将企业发展的外部条件考虑进来,从而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更加科学全面的信息,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最后,战略管理会计相对传统的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更加全面,非财务信息更多,与战略的联系更加紧密。在市场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企业想要稳住市场份额,保持市场竞争力,不仅需要强有力的财务状况的支撑,同时还需要了解相关企业的经营状况,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3.战略管理会计的目标

会计目标是会计活动开展的根据,也是会计活动所要努力的方向。而在战略管理会计活动当中,其目标可以从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两个维度来分析。首先是战略管理会计的基本目标。其基本目标与会计的总体目标比较相似,就是帮助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的发展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获得更理想的经济效益。其次,从战略管理的具体目标来看,就是为了给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有效信息和服务,帮助企业更好更快地实现战略目标。具体来看,其目标包含了提供与战略管理相关的有效信息、帮助企业管理层进行战略管理上的决策、辅助企业领导者进行战略规划的制定、帮助企业建立健全业绩考核体系等。

二、商业银行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1.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之后,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商业银行渐渐地发展成为了一个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当前关于商业银行的各项制度也在进一步的完善,所以为了更好地对当前的市场环境加以适应,商业银行必须要制定合理的战略方针,而对于战略管理会计加以应用,能够使得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对于战略管理会计加以应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促进商业银行的长远发展

战略管理会计所注重的往往不是商业银行的短期利益,而是立足于商业银行的长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可持续发展就是一种注重长远经济增长的模式,所以商业银行如果要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进而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就必须要制定合理的战略。战略管理会计并不会局限于一个单一的会计期间,而更加注重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即使牺牲一些短期利益,通过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也能够使得商业银行整体的利益实现最大化。所以说如果要想使得商业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对于战略管理会计合理地进行应用。

3.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需要

当前随着我国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业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商业银行如果要想在竞争中取得成功,就必须要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往往体现在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传统的银行往往将成本视为其管理的核心,但是如果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如果对于金融产品加以创新并且提高其服务的质量,即使成本有所提高,仍然是可以接受的。战略管理会计在对商业银行成本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是以战略作为导向的,并且对于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进行了有效的分析,所以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三、完善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应用的策略

1.建立健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要想使得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必须要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要建立健全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信息系统,首先必须要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建立起符合商业银行业务发展需要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对于商业银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推行战略管理会计的基础,所以必须要通过对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健全来提高信息的质量,从而使得数据更加真实和完整,更加有利于战略管理会计辅助商业银行做出相应的决策。传统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往往只是面向银行的内部,这样会使得商业银行不能够有效地掌握竞争对手的资料和信息,这对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是极其不利的,所以通过建立起有效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可以利用该系统来采集和记录竞争对手的资料信息,然后再对其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为商业银行的战略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

在建立了相关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之后,商业银行还必须要成立专门的信息管理部门,该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对于各种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通过对于信息管理部门以及管理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应用,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为了能够加速商业银行的信息化进程,使得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之中得到更好的应用,商业银行还应该加大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对于先进的财务管理软件加以引进,并且对于当前的业务模式、营销模式以及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整合和改革,使得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都能够充分地与当前的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于所有的信息和数据加以集中,并且利用内部局域网在商业银行内部有效地对会计信息加以传递,从而为战略管理会计的实施提供更加及时和完整的会计信息,进一步促进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有效应用。

2.促进业务流程的再造

当前我国许多的商业银行都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其内部业务构造还不够完善,往往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不能够对于流程进行有效的管理,在许多时候完成一个业务往往会经过许多重复的流程,这对于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是极为不利的,这不仅仅使得商业银行内部的工作和管理效率长期得不到提高,同时也不能够给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不利于对客户的管理。当前全球化的进程正在进一步地加快,而且信息化的发展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当前全球的金融市场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金融产品的不断丰富也对于商业银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商业银行必须要在提高金融产品质量和内涵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其业务流程的再造,促进商业银行个性化服务的发展,个性化服务是传统的银行业务流程中所不具备的,所以当前商业银行必须要对其加以有效的利用,从而提高其竞争力。

要对于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首先必须要对于业务流程的核心加以明确,传统的银行会计业务流程往往都是以银行账务作为核心,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在商业银行之中,应该以客户作为战略管理会计流程的核心,必须要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对于客户的需求加以充分的考虑,而且所有的流程和细节都必须要围绕着客户的需求,这样一方面可以带给客户以更加良好的体验,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对客户的信息加以整合,从而对于客户的价值加以分析。其次,还必须要把握住流程的原则,在对业务流程进行再造的过程中,应该删除掉原来会计流程中冗余的部分,从而使得整个战略管理会计业务流程能够更加的简洁,从而提高工作的效率,同时还应该注重流程之间的衔接,必须要保证整个流程结构的紧凑,才能够更好地对战略管理会计加以应用。最后,在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还必须要有所侧重,对于外部流程的优化需要以客户的需求为主,并且促进业务的转变,而对于内部流程的优化则应该集中在对于数据和信息的处理方面,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对于数据的高效处理。只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对商业银行的业务流程进行再造,才能够使得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3.灵活应用作业成本法

所谓的作业成本法,指的是依据成本对象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的思想,在进行成本核算的过程之中,依据资源的动因把资源成本分配到作业之中,然后再依据作业动因来将作业成本分配到最终的产品上。如果商业银行要对作业成本法加以推广,首先必须要明确的一点就是利用这种方法只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成本的准确度得以提高,并不是绝对准确的成本信息,所以说在对其加以应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灵活性。

首先,对于成本对象的划分必须要适当,在对成本对象进行划分的时候,一定要将满足成本管理的需要作为前提,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其自身的特点,在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并且对其进行处理之后,然后对于产品有效地加以分类,但是对于成本对象的划分并不是划分得越细越好,因为一旦将产品划分得过于细致,在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成本就会大大增加,而且会计工作的难度也会大大增加。其次,对于成本动因的选取一定要合理,因为在应用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对于资源动因和作业成本动因的确定往往是十分困难的,所以在进行选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成本动因和间接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如果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比较高,那么所计算出来的成本信息也就会更加准确。最后,对于成本的分配一定要讲求灵活,不是所有的资源耗费都需要参与到作业成本的分配过程之中,一般而言,如果是能够直接对应成本对象的资源成本,是不需要通过成本动因来进行分配的。

4.加强事前预测、分析和控制

商业银行通过对于战略管理会计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得管理者事先对于整个经营管理活动加以控制,而战略管理会计更加重视长远性的计划,同时也更加注重事先的分析预测和管理控制,所以商业银行要想对战略管理会计加以有效的应用,就必须要加强事前预测、分析和控制。在应用战略管理会计的过程中,一定要强化其事先的预测分析及控制管理职能,这样才能够保证商业银行在进行决策时,战略管理会计能够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同时还应该对于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加工,在开展会计工作的过程中,对于各项核心的制度加以有效落实,使得会计的执行力度得到提高,这样也才能够使得管理层的决策反应速度得到有效的提升。只有进一步地提升战略管理会计的事前预测、分析和控制能力,才能够使其在商业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熊学华.浅论战略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应用[J].商业会计,2011,(36):57-58.

[2]王琳琳.战略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J].财会学习,2015,(8):164-165.

[3]李丽君,罗琼.我国商业银行战略管理会计应用现状分析及建议[J].新财经(理论版),2013,(9):263-264.

作者简介:徐立平(1995- ),女,辽宁丹东人,满族,辽宁理工学院(原渤海大学文理学院)管理系,会计学专业,本科生

商业银行会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面对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复杂的内外部环境,银行的价值创造面临严峻考验。面对形势,应对挑战,如何提升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转型是必然选择,从粗放到精细化,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是必由之路。目前,商业银行各层级的管理者和客戶经理在对客户价值识别、客户盈利性分析,以及如何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等方面的认知还不足,甚至一些基层机构在考核导向定位、考核指标设置等方面有偏差,从而导致与战略目标的偏离。文章从客户价值识别出发,借助银行管理会计系统,深度探寻客户价值创造的发现之旅。

关键词:商业银行 管理会计 EVA

一、引言

银行利润最终来源于客户,要提高盈利能力,就要关注客户价值的挖掘。圈到客户不是目的,深度识别客户价值,调整策略,对客户精耕细作,提升客户综合贡献度,创造更大价值才是最终目的。

经济增加值(EVA)和风险调整后资本回报率(RAROC)是银行评价客户综合贡献的两个重要指标。EVA反映客户价值贡献的大小,RAROC反映客户价值贡献能力的高低。

客户EVA=收入-营业税金及附加-经营费用-风险成本-所得税-资本成本

=税前利润×(1-所得税率)-资本成本

=净利润-资本成本

客户RAROC=净利润÷客户占用经济资本

一个个客户所创造的EVA之和就构成了商业银行各级分支行的总EVA,一个个客户盈利能力的汇聚就综合地反映各级分支行的盈利能力。提升客户的价值创造能力也就提升了所在行的价值创造能力,分支行创造的EVA就越多。

管理会计中,分类客户的分类标准和方法很多,可以按客户的价值贡献分类;按对公和个人分类;对公客户可以按客户类型、企业规模、行业、所属部门分类,也可按有效无效、有贷无贷等分;个人客户有标准的四分类,也可按有效无效、有贷无贷分类等。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进行分类分析,比如前XX大存款客户盈利性分析,前XX大贷款户盈利性分析、金融总量前XX强客户盈利性分析等等。限于篇幅,本文按照上述分类方法选择几项进行盈利性分析。

二、基于管理會计系统客户盈利性数据分析

(一)按对公和个人分类的盈利性分析

从表1看出,2015年对公客户创造的EVA为2.54亿元,占比43%;对公客户RAROC为22.18%,营运成本率0.40%,信贷成本率0.52%。个人客户所创造的EVA为3.4亿元,占比57%;个人客户RAROC达到73.42%,营运成本率0.95%,信贷成本率0.08%。直观分析对公客户的价值创造能力低于个人客户。稍进一层的分析可以看出,对公客户拨备较多,达到1.26亿元,信贷成本率达到0.52%,说明对公信贷客户不良较多,影响该支行对公客户价值创造能力;同时资本成本2.5亿元,远高于个人客户0.59亿元,导致RAROC值明显低于个人客户。

(二)按有贷无贷分类的盈利性分析

表2是对公有贷户和对公无贷户的客户盈利性汇总分表,从表中看出,对公有贷户的EVA为-0.16亿元,RAROC为10.24%;对公无贷户的EVA为2.6亿元,RAROC为786%。从数据上看,对公有贷户的创利能力不如无贷户,进一步分析,是因为对公贷款的质量不高,出现了较多不良,计提了较多拨备,同时经济资本占用较高(占用系数8.7%),从而影响了对公有贷户的总体创利能力。

(三)按企业规模分类的盈利性分析

表3是对公无贷户和对公有贷户按规模分类的盈利性分析表,从表中看出,对公有贷户的大、中型客户EVA为正、小型、微型客户的EVA 均为负数,主要原因还是不良的多,减值较多;对公无贷户中,所有层级客户的EVA都为正数,微型客户EVA产出率相对较低。盈利性分析不仅要分析创利能力强的客户,更要分析应创利却又亏损的客户,亏损原因分析更为重要。

(四)按企业所属行业分类的盈利性分析

表4是对公有贷户按行业分类的盈利性分析表,从表中可看出,农林牧渔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信息传输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EVA为负,其余行业EVA为正;其中教育业、房产、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建筑业、交通运输等行业创造EVA较多。RAROC较高的行业有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公共管理、科学研究及技术服务、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以及房地产。

(五)个人客户四分类的盈利性分析

表5是个人客户四分类盈利性分析表。从表5看出,由于大众客户数量多,存贷款规模大,因此所创造的EVA最多,达到1.31亿元,占到全部个人客户EVA的48%,其次是个人富裕客户。个人富裕客户和个人高端客户的价值创造能力较强,RAROC分别达到310%和764%,但是从量的角度分析,两类客户的基数都偏小,个人富裕客户存款较多,达到106亿元,但贷款规模较小,日均余额只有3.6亿元;个人高端客户贷款只有531万元,存款有9.45亿元。对个人富裕客户和个人高端客户的贷款营销应当高度重视。

(六)个人客户按AUM(金融资产)档次分层盈利情况分析

表6是个人客户按照个人AUM(金融资产)档次分层分类的盈利性分析表。从表中看出,个人客户创造EVA最多的是AUM 0.2~20万元之间的客户,EVA合计1.42亿元,占个人EVA总额的53%。

AUM 0~1万元的三档客户贷款日均余额95.8亿元,占个人贷款总量的70%,但存款却仅占个人存款总量的12%;说明该类客户基本上是低端的房贷客户,办一张卡用于还贷,其他业务较少或不在该行办理主要业务,产品覆盖度不高;AUM 1~20万元的三档客户贷款余额35.4亿元,存款112亿元,RAROC分别是78.5%和137%,两档客户质量较好。

三、提升商业银行客户价值创造能力的措施

通过对客户盈利性的相关分析,有利于提升客户发展空间,挖掘客户的经济增加值。从经济增加值的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一方面要創造更多利润值,另一方面则是合理控制经济资本。

1.加快结构调整,优化业务结构。加快发展轻资本占用业务,通过策略调整和优化,提高经济资本分配效率,保持资产规模增长,创造更多价值。一是加快发展投行等轻资本占用业务。从目前来看,投行业务等业务占用经济资本较少,应当下大力气发展,但也要防范未来可能会面临的政策风险。二是加快发展个人类业务。根据历史数据,个人类业务年均贷款平均经济资本占用为3.0%~3.5%左右,而对公业务经济资本占用一般在6.5%~6.9%左右。虽然个贷综合收益率略低于公司类贷款综合收益率,但从经济资本占用角度看,在经济资本总量控制情况下,加快发展个贷业务可获得更高EVA。

2.优化对公客户结构和行业结构。从经济资本计量规则看,抢抓优质客户和增强缓释措施是其重要导向。优质客户的置换需要较长时间,且操作难度和营销成本比较高,将是一项长期性工作,需要在价值创造理念指导下持续地去做。同时,在面对客户营销的行业选择时,应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经济资本占用差异。比如,战略性客户、基建贷款、能源交通等传统优质业务的经济资本占用较低,而批发业务、贸易融资类产品等行业和产品的资本占用较高。因此,应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加大对战略性客户、基建贷款、能源交通等传统优质业务的投入。

3.加强定价管理,完善差异化定价,推进业务转型和创新。利率市场化对贷款的长期影响取决于各家银行客户结构的调整变化。应对利差收窄的市场环境,需要加快客户结构调整,夯实中小客户基础,提升分行盈利水平。一是贷款规模分配还要继续坚持与定价水平指标的挂钩,在同等条件下,信贷规模优先支持定价水平较高的客户;二是优化贷款定价授权,坚持以RAROC目标为引导,遵循“好客户充分授权,未达标客户提高要求”的核心理念,引导提升价量匹配能力;三是完善配套定价考核,鼓励支行緊盯市场,在现有基础上提高自身价格水平。

4.加强信贷管控,控制经济资本。经济资本是对银行业务经营活动实际承担风险大小的量化,包括信用风险经济资本,市场风险经济资本、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加强信贷结构管理,提高高信用等级客户信贷占比,加强评级管理,防止经济资本无效占用,将有限的资源投向风险回报更高的领域,提高价值创造效率。

5.关注资产质量,加强风险防范。信贷资产质量影响到全行的经济效益,贷款不良率的高低对贷款损失准备的提取也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净利润。因此,在积极进行信贷业务推广的同时,要加强对客户质量的把控,选择客户评级较高,抵质押担保全面,所属行业经济资本占用较低的客户进行信贷业务的发展。进一步加强贷前调查、贷中审批和贷后管理,建立客户风险预警监测,把好贷款关口;剖析贷款不良原因,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快信贷风险消化处置。

参考文献:

[1] 黄静如,陈晓玲.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商业银行管理会计创新研究[J].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7):46-51

[2] 赵栓文,刘青.管理会计在我国商业银行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6(7):19-22

[3] 解云霞.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价值观浅析[J].农村金融研究,2016(7):52-54

[4] 严静.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问题及对策研究——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J].中国商论,2016(2):38-40

[5] 申香华.大数据时代管理会计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前景与路径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5(10):113-115

[6] 叶生英.商业银行管理会计下多维度盈利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5(9):70-72

(作者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南昌洪都支行财务会计部 江西南昌 330000)

[作者简介:陈平(1980—),江西九江人,男,博士研究生,中国建设银行南昌洪都支行财务会计部。]

(责编:若佳)

上一篇:商业银行发展论文下一篇:银行会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