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创新论文范文

2023-03-12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概述了化学创新与创新素质的主要构成部分,对我国新发展阶段化学教育如何加强创新素质培养的一般思考。认为创新素质培养应开展3项基本建设: 环境建设、制度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并且要特别注意让学生学会化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化学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培养; 化学创新思维

文献标识码:B

1 搞好创新教育,我们责无旁贷

1.1 我国新发展阶段需要强化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为破解新发展阶段面临的经济发展挑战和制约,十四五规划和二GA996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 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1,2]。这里有几个关键词必须注意:

(1) “行动”: 要实行“科技强国”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有切实的行动。

(2)“新型”“举国体制”:“举国”就是全国总动员、集中全国力量,跟每一个行业界别都有关,而不仅是科技界、不仅是产业部门;“新型”意味着新的时代特点、新的重点领域、新的主体结构和新的技术支撑[3]。

(3) “关键核心技术”: 要抓住能带动全国经济实现飞跃发展的最先进技术、关键核心技术进行攻坚,不能像“天女散花”那样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丢了关键核心技术。

(4)“创新链整体效能”: 科技创新有许多链节,每一个链节都需要抓好并且相互配合形成整体效能,各链节都需要为整体做出贡献,实现效能最优化。

习近平同志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核心技术脱离了它的产业链、价值链、生态系统,上下游不衔接,就可能白忙活一场”。掌握一种产品或一个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需要科研上下游共同努力: 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要发现新材料、新原理和新方法,为人类知识宝库增加新知识,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企业的科技人员则要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合适的知识组合,满足性能、质量、成本等各种约束条件,研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4]。

关键核心技术源于基础研究,需要我们的学校提供大量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现在离2035年还有大约14年时间。今天的大、中学生到那时就是科技强国的新生力量、中坚力量。努力在大、中学校中搞好创新教育非常重要,我们责无旁贷。

由此看来,能说“科技强国跟我们无关”“跟我们关系不大”吗?

其实,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不仅是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

1.2 进行创新教育,化学教育是我们的主阵地

化学对科技强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估计,世界经济总量的大约20%直接来自化学化工的贡献。

著名企业家、华为集团总裁任正非曾经用具体实例说明化学对于先进科技的重要性:“芯片问题的解决不是设计技术能力问题,而是制造设备、化学试剂等的问题……光刻胶、研磨剂、几千种化学胶、制剂……要把化学看成重要的学科。[5]”

基础化学教育和高等化学教育都必须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育好未来的建设者,為增长我国社会发展新动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进行创新教育,化学教育是我们的主阵地。化学教师要结合化学学科的实际和特点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化学教育要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必须革旧创新。可是,除了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目前我们的化学教育(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化学教育)对于化学创新涉及了多少?有没有重视创新教育?效果又如何?化学教育应该如何革旧创新?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深入地思考、研究的。

1.3 有必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接受化学创新教育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科技强国、建设成充满活力的创新大国,每一个人都负有不可推诿的责任,都应该为之做出自己的贡献;每一所学校都应该致力于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光靠一门课程或者少数几门课程是不够的,需要各门课程协同努力、围绕共同目标做出各自的贡献。

各门课程的创新教育具体目标有所不同,各门学科的创新特点也不一样,它们不能简单地互相替代。但是,它们有共同的创新实质,还有其他相似共通之处,互有助益,能够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合力,使学生更聪明、更能干。即便学生将来不从事跟化学有关的工作,接受化学创新教育对他也是有益的,绝不会“白学”。一个学生,只要他选学了化学,就应该接受化学创新教育。

2 化学创新与创新素质概述

2.1 化学创新概述

纵观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化学科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例如: 1661年波义耳为化学元素作了科学的定义,“把化学确立为科学”(恩格斯语),可称为化学的“第一个创新”。1685年波义耳提出用植物色素作为酸碱指示剂、1750年富朗索瓦利用指示剂进行酸碱滴定、1766年凯文第旭报告他对氢气性质的系统研究结果、1772年卢瑟福发现氮气、1777年拉瓦锡正式提出燃烧理论、1800年尼柯尔森和卡里斯尔电解水得到氢和氧、1803年道尔顿发表原子学说、1811年阿伏伽德罗提出分子假说、1843年日拉尔提出“同系物”概念、1852年弗兰克兰初步提出原子价概念、1869年门捷列夫提出他的第一个化学元素周期表并论述了元素周期律……这些事件都是化学的创新。即使在提出74年后被证明是错误的燃素说,在1703年刚提出时,因为能够解释不少事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当时也属于创新。类似的情况很多,这里就不多说了。

由化学科学的历史还可以发现,化学创新的类型多种多样,跟物质(实物材料)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取等等有关的各种新发现、新创造、新概念、新认识、新思想、新理论、新实验、新改进、新规则、新方法、新应用等等,都属于化学创新的范畴。现代化学的成就生动地证明,化学科学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创新领域。

在化学教学中也有许多创新。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高中化学教学中,许多学生在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中常常因为未正确选取物质浓度数据而导致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有教师引导学生分清“原始浓度”“消耗浓度”“生成浓度”“平衡浓度”等概念,要求学生在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式下面分行列出它们的上述各种浓度数据,有效地避免了数据混淆错误的发生,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這不正是创新吗?再如,寻找某些习题的新解法乃至“一题多解”方法、概括“多题一解”的条件与规则的过程常常就是创新的过程。化学实验的改进和拓展移植、实验的趣味化和实用化、新实验以及新仪器新装备的设计等等,更是常见的化学教学创新。

2.2 创新素质概述

要搞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对创新素质有正确和周全的认识。

所谓“创新”就是弃旧立新,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创新不仅仅是发现前人未曾发现的东西、创造前人未曾想到的东西,也可以是比已有的东西有所进步、有所前进,是有生命力的东西,不是很快被抛弃的、短命的东西。创新活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是在人的意识强力支配下进行的,它反映着符合事物发展要求的基本规律;创新活动常常以必要的专门或专题知识为基础,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洞察力引导、支持创新这种复杂艰辛的精神劳动;创新活动不是重复性的劳动,也不是对旧事物的简单修补,成功的创新活动一般都具有目的性、突破性、变革性、发展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创新活动是基于客观规律的高层次认知实践活动,是人的能动性的生动反映;创新往往有明显、具体的价值,在经济社会中往往具有一定的效益。

作为人的高层次的认知活动,创新活动需要主体具有比较高水平的心理和行为品质,需要主体具有比较优秀、健全的人格,即需要主体具有一定水平的创新素质。所谓创新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在发生创新行为以及实施创新过程中起着主要和不可缺少作用的稳定的基本心理品质与人格特征。创新素质是在个体的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包括教育)影响和养育获得的,故又常被称为创新素养。

根据上述对创新活动特点的分析,可以确定个体的创新素质主要由下列几个部分构成:

(1) 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的欲望、志向与胆识,以及强烈的贡献精神、事业精神、问题意识等内在动力;

(2) 有坚强的创新意志并且能通过自我调控形成和维持创新活动需要的轻松、自信、坚韧等良好心态;

(3) 有始有终、认真做事的态度和细心周密的习惯;

(4) 必要的知识、心智技能和实践技能基础,包括观察及其分析评价能力、创新思维及其物化能力、创新过程规划能力、创新过程及其成果的想象和表达表现能力等;

(5) 具有成功的创新经历(经验)和广阔的创新视野;

(6) 合作的意识与能力对于大型创新活动和高难度创新活动往往是必要的。

3 我国新发展阶段化学教育如何加强创新素质培养的一般思考

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化学教育应该如何加强创新素质培养?我们认为,对个体创新素质构成的分析,是培养个体创新素质的有效理论基础;讨论我国新发展阶段的化学教育如何搞好创新素质培养,可以以个体创新素质的构成为基础,从下列几方面着手。

3.1 引导学生打好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

化学科学发展当今,它的各种创新都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自然需要引导他们打好必要的知识、技能基础。引导学生不但掌握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善于进行化学实验活动,善于应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问题、善于跟生产生活实际结合。

3.2 重视发挥背景知识助推创新的作用

“背景知识”是关于知识形成、发展和存在的自然及社会历史场景的知识,它反映着知识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广泛的内、外联系。丰富、生动的背景知识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灵感和思路,拓展创新空间,激活创新思维。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素质,应该重视背景知识的作用。

3.3 有计划地让学生亲历化学的创新活动,丰富学生的创新化学体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化学创新活动,让学生亲历化学的创新活动,让学生积累化学创新的经验,丰富他们的化学创新体验,就有可能使他们对于创新处于敏感状态,迅速进入创新角色,形成创新思维,形成较强的创新能力。

3.4 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为国为民,赤诚如一;求真求实,严谨不苟,目标明确;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扬弃;“每临大事有静气”,遇事不慌不乱,情绪热烈而镇定,工作紧张而有序;失败了不气馁,成功了不浮躁;不怕风险、百折不挠;不患得患失,坦坦荡荡……这些心理品质有助于化学创新。化学教育应注意为学生寻找和树立这样的榜样,引导学生成为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人。

3.5 重视训练学生细心周密、认真做事的态度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一步登不上高山,但一步不慎却能从悬崖上掉下来。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训练学生细心周密、一丝不苟、认真做事的态度,应该是化学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3.6 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创造的习惯

众力可盖过强手,众智不弱于圣人。学生学会合作创造、养成合作创造的习惯,才能有效地形成创新能力。在化学创新教育活动中,要注意组织学生进行合作创造,让学生在合作创造活动中逐步学会合作创新。

4 创新素质培养的基本建设

为保证创新素质培养取得成效,应努力搞好下列3项基本建设。

4.1 创新教育的环境建设

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基础,创新教育需要良好的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创新教育的基本建设之一。

适当的创新教育设施设置(例如各种创新活动教室、实验室等)和校园环境布置,以及校外创新教育基地组建,即创新教育硬环境建设,是创新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应予重视。然而,更重要的是创新教育软环境的建设。

创新是对原事物有所突破的,这就决定了创新教育环境应该具有开放性,而不应该是封闭的;创新教育要求学校从传统的封闭性教育模式向现代化开放的教育模式转变,摒弃僵化保守的管理手段。

创新首先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需要尊重、保护、引导学生的好奇心,需要和谐、有序、激励、高效、积极的心理环境。

创新会遇到许多困难,而且有可能失败或失误,这就需要理解、宽厚、包容、合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的人际环境。

创新人才成长是最重要、最可贵的创新成果。这就需要鼓励上进、健康、友善、尊重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创新性人才脱颖而出的育人环境。

教师善于理解学生、放低身价,以平等、合作、友善的姿态介入学生的创新活动,能够为学生的创新活动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应大力提倡、推广。

创设高品位的、具有时代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良好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勤奋的学风,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必要举措。

愈演愈烈的“应试”严重影响着学校正常的育人工作。用应试观来看,创新教育活动是影响应试的、不能搞的,要千方百计地限制、最好取消。对于这种错误观点必须坚决批判、抵制。否则创新教育就无法在中、小学中立足。不实行“应试转向”,依旧给教师下达升学指标,按考分高低评价学生,就不能给师生松绑。

相对说来,课堂是个“小环境”。在课堂中营造宽松、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有利于缩小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形成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形成师生、生生间多向交流的教学局面,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发生,因而也是应该提倡的。

在化学教学中,必须改革不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要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自由自在、海阔天空地想象、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自由,特别是质疑的自由;解放学生的手和脚,让学生多做实验,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解放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自由支配来发展自己的个性;解放学生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自然、走向社会[6]。没有民主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成为空话。

4.2 创新教育的制度建设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既是长期的过程,又是复杂的、系统的过程。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为了创新教育能够长期坚持,最重要的保障制度是:

(1) 教师言行规范——为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保证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不受打击,对教师的有关言行进行规范、限制,以建立激勵、宽容、民主的创新氛围。

(2) 课堂教学规范——规定为学生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刺激学生积极思考,保持探索的热情,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规定必要的基础知识技能教学内容、尽量给学生提供有关的背景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规定灵活地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解决式、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努力改进课堂教学;规定平时注意引导学生重视通过观察、考察、搜集资料等手段充分地掌握有关信息,重视掌握有关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实践和活动机会等。

(3) 学生评价规范——规定对学生的言行与心理(品质)、过程与结果全面地进行评价,力求正确认识和估量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是教师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创新性,并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其创造潜力,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的认识基础。以往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于对成绩的认定,实施创新教育则力求建立全新的评价模式,包括考试及评分模式;重视评价学生的心理、态度、习惯;重视通过教学评价引导和强化学生的创新品质。

4.3 创新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需要教师的创新型教学来培养。教育对象的多变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工作本身应该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鼓励教师用创新型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格、创新才能。

教师创新教育能力制约着创新教育的发展;教师教育观念的相对滞后以及对创新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策略、方法、评价手段等知之甚少,都会影响创新教育的发展。配备好教师队伍、铸造一支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提升化学创新教育的关键。为此,要努力抓好教师培训,抓好教师的教研活动,抓好教师队伍建设。

5 特别注意让学生学会化学创新思维

思维是创新的内核,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中最重要的成分。想象和求异常常被称为创新思维的翅膀。由此可以推论: 想象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惜的是,目前人们对创新思维、想象和求异思维及其教学的研究尚难满足实际需要。但是,这种情况不影响我们提示学生: 要进行化学创新,需要多想象、多发散(思维),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加深对创新思维的了解,在创新实践中逐步学会化学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zhengce/2020~11/03/content_5556991.htm.

[2]http://cpc.people.com.cn/n1/2020/1103/c64094~31917564.html.

[3]http://www.rmlt.com.cn/2020/1124/599649.shtml.

[4]李国杰: 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 http://www.cas.cn/zjs/201908/t20190808_4707842.shtml.

[5]《任总在C9高校校长一行来访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www.elecfans.com/d/1376071.html.

[6]杜蕾. 中学化学创新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 中学课程辅导, 2017, (4), 44.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随着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教学理念的时效更新,大学课程本着全面培养、深化实践、有效综合的设置原则,引入军事理论课程来提升学生对我国国情以及国际局势的认知,强化当代大学生建立国防观念的紧迫感。因其为初步引入的课程,其教学体系、课程研究、教学成效还处于探索阶段,且师资力量的建设是高校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然而相关数据显示,当前很多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还处于未定型、水平不足的待提升状态,故文章以此为立足点,分析当前高校军事课教学现状和师资情况,并提出一系列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军事课;师资建设;现状管理

近年來,中国的军事外交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突破,以“和平发展”为核心理念,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建立“互信 互利 平等 协作”的新安全观,践行新时期军事队伍建设的国际使命,致力于为我国综合建设以及国际和平发展作贡献。纵观中国军事体系的发展长河可以看出,完备的军事力量是解决冲突、保障社会安定的关键要素,从洋务运动到辛亥革命,从抗日战争到国共战争,以至近期的国际领域维权,都显示了明显的历史规律性和预见性,也论证了一个真理,即强化公民国防意识是打造优质国防军事队伍、保障国家稳定的关键。

大学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全面多样的知识体系,力争以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效益为出发点进行综合教学,其真正意义往往在于获取课本之外的社会经验和处世智慧,打造实践能力强、价值观念完备的新时期国家人才。国家的国防建设需要从硬件设备和国民理念两方面进行强化,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公民的思维理念会影响社会整体的思潮走向。从客观层面来讲,大学军事课能增加青年群体的国防知识与基本防御理念,同时也对其后期的精神意志培养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在高等院校教学体系中,教师作为知识理念的传播者和引导者,其教学素养和教学理念是实现优质教学的关键因素,大学军事课程作为新兴的一门课程,很多教学方法和课程方案设计还处于探索时期,故打造专业化和系统化的高效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是当前培养国防建设青年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大部分院校亟待强化的关键教学点。

在新时期教育背景下,我国教育体系更加注重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积极倡导学科教师参加专业培训以及教学检测,监管整个教学过程,促使其掌握更为精细化、专业化、时效化的领域知识。高等院校的军事课教师作为专业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分支,不仅需要有基本的教师教学素质,也需要有必要的军事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主要涵盖基础防御与战斗理论、军事课设计方案以及正确的国家社会责任感,力争打造精神品质强、组织纪律意识深化、军事技能熟练的有良好作风与实践能力的青年学生团体。

自从在高校设置军事课程以来,我们在提升公民国防理念、强化军事技能以及完善课程体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果,相应的师资力量也在不断朝着专业化与实践化方向发展,然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很多院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水准存在一定的偏差,故探究新型教学理念并强化教育师资力量,是当前亟待考虑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师资配置不合理。为充分迎合学生多维度知识的需要,教师团队应该按照“阶梯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合理构建,特定学科的不同知识领域应设置对应的专业素质强的教师队伍,军事课程教学设置同样需要秉承这一理念,然而当前大部分地区的军事师资建设距离这一水平还有一定的距离,一方面是教师数量欠缺且学历不足,体现在专职军事教师和学生数量的比例严重失衡,难以满足高校录取的学生群体正常进行军事学习的需要,且已任职的课程教师的学历结构不合理,数据显示,在军事学科教师团队中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教师毕业专业为国防军事教育类;另一方面是专兼职教师比例不合理。军事课程作为近年来新出现的大学课程,很多教师对专业理论和方法体系掌握不足,为了保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均比例,部分学校选择招收兼职军事课程教学人员,招纳范围扩大到社会教育组织或军事训练人员,造成了每位教师在教学手法和教学理念方面各有侧重,往往单纯关注课程的社会效益或基础训练,与教材内容设计有一定的偏离;此外,不同地区课程相关的任职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具有副高级职称以上的军事专业领域教师主要集中在北部发达城市或南部沿海发展区域,而偏远地区往往存在教师资源不足、专业职称欠缺等情况,影响了综合教学的优质提升。

其次,课程教学缺乏学科带头人。大学军事课程作为学生群体需要掌握的一门重点课程之一,涉及到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其涉猎领域的广泛性需要有综合素养强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同时,因此课程需要教学人员具有良好的国防军事知识体系和实践能力,故对教师专业能力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数据结果显示,高校任职的军事专业教师大多从基础课程教师中进行选拔,未对其进行专业培训和技能考核,教师自身也没有针对性的外出实践与专题研究,学术水准提升受限,对其理论知识的建构以及实践能力的强化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最后,师资建设管理层面的缺失。科学高效的军事课程师资力量的建设,需要有优质的管理层面进行业绩考核与模式调整。经过对多个高等院校进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国防军事类教师的直属管理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大部分院校的此类教师队伍由当地武装部和学校教务处联合进行管理,两类机构分别执行不同的功能,前者主要负责对任课教师进行军队内部选拔或社会选拔,保障教师的来源与培养方案,后者则主要根据教师学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不同进行课程安排与期末考核。此种管理模式为典型的“一套班子,两类制度”,虽能保证教师来源的持续性和课程安排的紧密性,但是未能设置专门的教学部门对教师进行指导日常教学与专业技能培训,大部分教师单纯参与日常教学和期末测评,但对学生的入学军训或国防教育活动未能有效参与和指导,教师难以有效把握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技能掌握情况,致使军事理论与技能实践造成一定的脱节。

高等院校中军事课程的设立作为培养高质量国防后备人才的重要举措,关系到我国青年群体的思想素质培养与教育体系的优质完善,教师作为专业学科的引领者与指导者,其队伍建设的高效性和专业性能直接影响综合教学水准。针对当前高等院校中军事课程师资力量建設层面的欠缺,现提出以下几点可行性建议:

首先,推行军事专业学科教师培训制度。完备的专业培训方案能够向教师团队中注入新的教学理念,推动军事课程领域教师的专业化优化与建设,具体培训方案的制定需要各级部门的相互配合,大体来说,省级教育部门可根据国家教育发展理念对高等院校的军事课程教学作出整体规划并制定相关文件供各大高校日常执行。主要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设置军事领域教师培训专项资金。教师培训作为完善教学体系的重要环节,当前已经被很多省市列入重点发展计划,并拨用公共资金对其进行免费培训与专业指导;第二阶段是引入岗前培训制度。军事学科作为一门针对性强、涉猎范围广、严谨度高的一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教学方案和思维理念有很大的不同,当前很多专兼职任课教师未系统学习过军事理论知识和基础实践技能,故相关教育部门可邀请部队资深训练人员或学科领头人定期进高校进行教师专业培训,或倡导军事领域教师进入军队接受为期半年左右的正规化练习与指导,提升专业素养;第三阶段是引入学历提升制度,提供深造机会。社会教育组织或高等院校应该根据教师素养提升情况和学术水平进行定期考核与职称评定,可设置军事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激励教师团队深入研究专业知识,提高学历层次和科研能力。

其次,建立健全教师专业资质考核制度和奖评体系。在新时期教学体系下,大部分的高等院校已经将军事课程纳入常规课程与考核体系中,对课时、检测方案和管理体系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定期对学生进行学科测评与日常管理,但对教师的专业资质水准没有明确的限定,致使不同院校的军事学科教学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为保证课程设计的有效性和优质循环,高等院校应该按照重点课程教师的认定标准对军事类教师队伍进行考核与评定,促使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与实效化。一方面,学校相关组织应加强教师资质鉴定。常规的教师资质审核包括实践培训等级、学术论文发表情况、职称评定等级等方面,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类教育培训与实践活动,挖掘军事学科同社会实际应用的结合点和创新点,坚持高等级高奖励、低层次多培育的管理理念,调动教育人员的专业提升积极性;另一方面,学校应设置特定的考核评价部门。每个学科因其特定的侧重点和教学规划方案,需要有不同的管理部门进行常规调控和教学指导,其需要的考核标准与教师要求也有很大的差异性,故相对独立的行政与教学管理部门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专业指导。

再次,实施高校军事教学师资准入制度。军事教学作为一门专业性强的学科,同基础学科一样,需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本着这一原则,相关教育部门应做到对任课教师的严格把关与学科准入,完善学科教师选拔机制,提升师资团队的整体学科水准。严格意义上来讲,军事课程的授课教师应为国防教育类专业或相关专业的人员,且对我国国防军事方面的基础理论、必备实践技能以及新时期学科发展有较为精准的掌握,其基本政治素养、社会背景以及教学手段均应得到正规严谨的审核与评定。在真正授课之前,可采取“旁听制度”监督教师的授课过程,同一教研组的教师之间也可采取课程轮换、交叉教学等措施,力争对教学体系有更为直观的认识。对于师资队伍数量有限的高等院校,可通过公开招聘、校际交换以及公开试讲等措施,招聘一定量的兼职授课教师,同时为了保证教师综合素质的基本水准,学校应对前来应聘的教师进行思想政治考核、学术背景考核、专业素养考核以及教学成果检验,以此来确定其是否具有教师准入的资格。为保证资质审核的客观性与专业性,学校可邀请校外学者或教育组织专家进行质量把关,辅助设置明确的录入标准和评分制度,并发表专业意见和整改方案,从而保证军事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专业性与完备性。

最后,推进军事课程的多样化与前沿化。高等院校军事学科体系的有效建设能有效促进教师对国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能力深化,对提升学生的价值理念与社会技能有很大的助益。为达到更为优质全面的教学效果,军事课程设计应该有效建立完善的学科体系,如学科归属、课程安排、教学内容、评估方案等,并以国家相关法律文件为指导,汲取各院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资源,探索新时期的教学新模式和发展规律,推进学科的有效建设。同时,在军事课程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应关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方案和整改理念。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很多高等院校同样将国防军事课程纳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相较于学生道德精神方面的教育以及基础理论教学,其更关注学生掌握的实践技能与社会实际应用的结合点,不仅开设了国土防御课程,也引入了部分军事类型的竞技项目,如无线电收发报、航海模型、伞塔跳伞与滑翔等,并指导学生对意外情况进行多维度有效处理。这些创新课程的设置能够增强学校课程与社会实践的有效对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综合考虑到军事课程建设与创新发展的需要,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科领域教师开展高校军事课程教学活动。从更高层次上来讲,大学军事课应该秉承功能化、规范化、实践化的原则进行高效教学,其师资队伍建设也应高度重视军事课对于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意义,梳理工作思路,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为基础进行优质化管理,打造高效、科学有序的师资队伍,努力提高高校军事课程教学水准。当前高等院校的军事教材为《大学军事课基础教程》,其按照教育部出台的教学总纲中明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为指导,由多年处于专业一线的教师或军事人员编写而成,教材具有可读性高、体系完备、实践性强、适用性广等综合特点,有效增强了学生群体对基础军事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教材主要分成军事理论知识与基础训练技能两大教学板块,注重基础技能的实践应用,其中的军事理论作为军事活动的本质与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以实际军事活动为基础进行知识总结,融合了伟大领导人的有益国防建设思想,不断接受新时期军事水准的检验,并编录了军训起源、国内外训练体系、法规条例以及军事内部人员分工等信息,同时也对我国国防建设理念成果以及新时期体系建设作出了阐述与展望;军事实践部分则阐述了经典军事模式、防御训练技巧以及实战场地设置等内容,增设了课后实践练习的环节,重点强化学生群体的防御理念与实战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快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国际局势的变化波及到各个国家的政治体系和发展状态。大体来讲,当前国际局势趋于和平稳定,小部分地區出现战争冲突,霸权主义的势头也在逐渐削弱,和平和发展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主题。客观来讲,我国的军事体系已经迈入国际前列,防御体系和信息技术体系趋于成熟。军事体系作为国家的防护屏障,我国一方面加大军费投入力度、引入先进军事技术,另一方面加紧空间技术、导弹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的建立健全,以“听党指挥 能打胜仗 作风优良”为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我国的军事水准,国家的外交水平作为内政的集中表现,其方针的确定以内政管理理念为依托。

高校中军事课的开设是增强青年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培养青年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基本军事素养以及提升我国军事防备力量有积极的建设意义,高等院校中军事课的设立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优质的军事课程是学生获取国防知识的有效途径。教师作为知识体系的建构者和专业领域的拓展者,其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以及专业技能的建设对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总体来看,建设一支配置合理、素质深化、结构稳定的军事学科教师队伍是新时期学科发展的重要努力方式,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这项工程的严峻性、复杂性和长期性,只有各级部门的相互配合以及制度法规的有力制约,才能有效解决其发展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曲折性,从而保证高等院校军事课程的优质教学。

参考文献:

[1]曾蓉.以爱国主义为目标的大学军事课实践教学体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科教导刊(中旬刊).

[2]梅洁琼.高校军事课教学与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培养[J].文教资料,2011(21):168-171.

[3]孙安民,南卫华.军事课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06):691-693.

[4]张建东,张法军,仵明征.地方大学开设军事学研究生教育问题研究[J].国防,2014(08):47-50.

[5]任所爱.高校应把军事课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切入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10):33-34.

[6]薛协召.大学阶段开设军事课程的思考[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04):75-77.

[7]李常.高职院校军事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学刊,2015(23):132-133.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非常有利,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使他们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兴趣,进一步提高他们综合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化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就像催化剂一样使化学课堂充满了生机,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将信息技术融入其中,使得化学实验教学不再是传统单一的方式,使化学实验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创新,使其质量得以很大提升。文章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信息背景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模式

引言: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教育教学的改革,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中学生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的关键时期,中学阶段的教育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化学是学生进入九年级以后才接触的学科,中学化学是为学生以后的化学学习奠定基础的,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实验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化学实验教学有不但有利于学生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还有利于激发他们学化学与爱化学的兴趣。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也能使其效率得到了提高,,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轻松的掌握化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综合素质。

一、信息技术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1、增强可见度和动态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恰当的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把抽象的化学知识变的具体生动,把微观的化学过程展示给学生,微处理宏大的场景,对瞬时变化进行定格分析,让枯燥的化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學中应用信息技术,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化学实验教学的效率。中学化学实验中有许多是演示实验,教师的演示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如固体溶解等一些实验的可见度较小,在教师进行演示实验时,只有前面的同学能够看清楚实验的变化,导致后面的学生因为看不到什么现象而对化学实验失去了兴趣。如果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时把这些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对气体的产生、溢出、沉淀析出以及颜色的变化采用放大、定格、慢放、重播等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观察,如利用投影入大铜锌原电池的实验现象等,使抽象的化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促进演示实验教学效果的提升。

2、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的质量

中学化学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升他们的科学态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化学教师对实验教学是非常重视的。中学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需要严格遵守实验步骤,如果实验出错可能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如初中人教版化学教材中进行浓硫酸稀释的相关实验时,正确的操作应该是把浓硫酸沿着烧杯壁边慢慢注入到水中边用玻璃棒搅拌。在进行实验时,如果操作错误把浓硫酸和水的顺序倒置则会导致液滴飞溅,发生危险。再如在做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结束时,如果顺序颠倒则会导致水槽中的水倒流回试管,导致试管炸裂。如果用多媒体模拟实验的话则可以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发生。也可以利用多媒体做反面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如果实验步骤出错可能会发生什么,进而引起他们的重视。

3、节省投入有效提高效率

教师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实现模拟教学,这样让学生通过虚拟的实验软件根据实验目标自主选择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如果在实验时遇到问题还可以及时的更换仪器,进行重新选择,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组装实验。还可发挥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也能充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另外,传统的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所用的药品不能回收利用,容易造成药品的浪费,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虚拟实验,能够让学生无限次的进行实验,进而节约的实验的成本。而且让学生利用虚拟实验软件模拟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记录,能够在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节省了准备实验的时间,提高了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二、信息背景下中学化学实验教学创新模式的应用

1、利用信息技术演示危险实验

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掌握实验教学内容,规范的进行实验操作。但是在实际的实验教学时,有一些相对来说比较危险的实验项目无法进行实验,如果只是单纯的讲解抽象的实验现象,学生是无法理解的。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相关的实验过程以视频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了解实验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利用虚拟实验式模拟硫酸工业制法的生产流程或者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取收集等。再如在面粉爆炸的实验,这个实验学生做起来成功率不高。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播放这个实验的视频,然后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业余做这个实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演示错误实验

中学化学实验的有些危险性还是存在,如操作不当也易产生危险的,所以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过程要求应严谨慎重。如仅仅依靠化学教师在教学时不断强调其实验操作不当的危害性,往往不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有的学生甚至会对错误的后果产生好奇心而在做实验时还故意进行尝试,从而容易造成不良后果。比如在浓硫酸的稀释化学实验教学时,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将错误的实验操作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让学生进行观看,以加深他们的记忆,使他们真正认识到错误操作的危害,进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严谨性。化学实验教学过程常常会运用酒精灯,如学生使用不当,也非常容易发生危险情况,所以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之前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错误实验的危害及补救办法展示给学生观看,这样在实际实验操作时候,他们遇到一些问题就不会惊慌失措。

3、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实验复习

在中学期终考前,学生往往需要对化学实验进行复习,因为时间比较紧张,教师在复习时很难把每过知识点都复习到,因而容易发生遗漏。如果利用信息技术对实验进行模拟,让学生针对性的自己不熟练的实验进行操作,这样可使实验教学效率得到提高,亦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可用信息技术将有关的化学实验进行视频慢放,让他们能够仔细的观察化学实验的每一个步骤,进而提高化学实验的复习效果,防止学生把不同的实验步骤混淆,进而促进化学复习质量的提高。

结语: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创新了化学教学的方式,有利于教师将抽象的化学概念实现更具体形象,使得化学教师讲解的更为清晰。此外,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化学实验教学中,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化学实验探究中,这样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现代信息技术大背景下我们教师应积极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用化学实验模拟等现代化教学方式给学生提供进行实验探究的平台,以满足学生的化学实验学习需求,提高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晓东.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外交流,2018,(38):262-263.

[2]孙海英,张海高.浅析信息技术下的初中化学实验创新[J].新智慧,2018,(19):19,35.

[3]潘晓娟.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的思考[J].发现,2018,(6):15.

[4]王萍.绿色创新型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实践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23):233.

[5]杨承义.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8,12(5):171-172.

[6]熊坤斌.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8,(1):17.

作者简介:李媛(1982.4)女 汉族 籍贯:福建福安市 学历:大学本科单位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中学一级化学教师 研究方向:中学化学教学与研究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可以提升高中化学的教育质量,增强高中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提升高中学生的化学思辨能力,激发高中学生对化学知识、化学实验的探索兴趣与思考激情,开拓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基于此,以下对解读高中化学实验现状与实验创新式教学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现状;实验创新式教学

引言

化学学科在高中学习中的重要程度不断提高,而化学是一门需要动手的学科,不仅需要学生有学习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动手能力。随着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对于化学实验教学来说,高中化学教师也应该结合当下最新形势,进行相应的创新。在高中化学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相关理论,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现状

首先,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由于多年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短时间内很难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验的教学弊端是最常见的现状之一.从当前的高中化学教学来看,很多教师都很注重学生理论知识教学的水平,重视学生的卷面成绩,从而忽视了学生化学实验的教学,导致学生的教学变成了“纸上谈兵”,对于化学知识的掌握都只局限于教材内容中,这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阻碍性.其次,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的课时较少,比例分配不够合理.很多时候涉及到一些化学实验的教学课程,教师都只是让学生从文字或视频中来了解化学实验的步骤和工具,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化学实验的机会,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实际应用时往往会忘记这些理论知识,不能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教学完美的融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有些时候学校会临时调整化学实验的课时,很容易打消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最后,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体制不够创新.在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下,单一化的实验教学形式已经不能满足高中生的学习需求,一成不变的实验教学形式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

二、高中化学实验创新式教学的途径

(一)对高中化學实验的设计思维进行创新

传统化学实验课堂上,高中化学教师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理论讲述和视频教学,让学生对物质的性质进行了解和认识,没有让高中学生在实验中去感觉和体验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因此,我们在高中化学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改变化学实验的设计思维,不能把对教材理论知识的证明和演示作为实验的目的,而是应把化学实验作为学生观察和学习物质性质和变化、由量变到质变过程的直观变化作为实验的教学任务。只有采取了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创新方式,学生才能真心对实验感兴趣,才能真正愿意参与实验,从而通过实验获得化学知识、提升实验能力、提高化学核心素养。例如,在“铝热反应”实验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依靠理论讲解和视频展示,还能通过实验进行演示,为了克服传统铝热反应中纸漏斗易燃烧、镁带燃烧火星四射等缺点,我们可以从药品和实验装置上进行改进,用蔗糖和浓硫酸代替镁带和氯酸钾引燃,用磁性氧化铁代替氧化铁制出“铁块”。另外在装置上避免产生的红热液体铁损坏实验桌,将装有磁性氧化铁和铝粉的漏斗嵌在干燥沙中。这样的改进不仅让学生理解铝热反应,还给其他实验的设计思路打开了一条“通路”。

(二)结合生活实际,设计化学实验

学生的动手能力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高中化学在日常教学中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距离过远,使得学生不能够通过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来理解化学实验中出现的原理以及方程式等,容易使得学生产生距离感,进而造成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下降,甚至造成厌学等问题的出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高中教师首先要把高中化学书本中的实验与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现象结合起来,使学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不同现象来理解高中化学课本中出现的内容与原理。同时也能让他们明白高中化学中出现的各种方程式、原理以及实验都是对于他们生活有相当大的帮助的。同时,教师也要对相关的教学资料进行整理,让同学们明白化学来源于生活,这在教会学生化学相关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把学生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与化学实验结合,也可以鼓励学生们自我探索,有利于消除学生思维定势,加强逻辑思维的培养。第三,教师要通过日常教学的活动中逐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来与学生做朋友,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到学生的目前学习状况以及遇到的学习困难,也能够从学生的爱好入手,潜移默化地培养他们对于化学的动手能力以及对于化学的兴趣。

(三)增强高中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视度

高中化学教师要正确理解化学实验教育的内在价值,积极认识到化学实验与化学知识、化学定理、化学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化学实验教育在激发高中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提升高中学生的化学探索思维方面的重要价值,将化学实验教学放置到重要的位置上,引导高中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教学活动,以此激发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探索激情,提升高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教育的探索深度,强化高中学生对化学实验教学的理解程度,从而确保高中化学实验教育的合理发展。

结束语

总之,化学实验对学生学好化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参与化学实验的兴趣,采用创新性的实验方式开展化学实验,以提高实验效率,提升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吴国海.新课改下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进探究[J].当代家庭教育,2021(12):111-112.

[2]许业文.试析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模式创新与实践培养[J].知识文库,2021(10):155-156.

[3]王晓伟.高中化学实验现状与实验创新式教学解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6(27):77.

化学创新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育的重点不再是考高分,而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注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创新是学生必须吸收的一种新鲜营养,在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创新教育;实施策略

创新是现代社会的需求,也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中化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阵地。但是,当前高中化学教学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忽略了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极大程度上限制学生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高中化学是实践性强的学科之一,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化学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实现学生知识以及技能的快速提升,帮助其树立积极的价值目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新课程提出的最新要求。新课程中明确指出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不懈奋斗。再者,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得到发挥,促进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通过创新教育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的培养。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重视实验教学,注重思维培养

在高中化学教学之中,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使学生发现实验中存在创新问题并通过实验验证创新问题的可行性,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创新思想得以有力的体现。高中化学教师要对个性想法进行鼓励,激励学生不断思考,营造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突出学生在化学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应用能力得以提高。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化学知识后,才可以对平时所学习的知识加以正确认识,归纳总结,突出创新,对化学思想加以建立,学习兴趣得以激发,自主能力得以提高,核心素养得到培养。

(二)运用化学教学

教学来源于生活,创新同样来源于生活。高中化学教师应在教学中運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景,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以及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学生的化学知识。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消除学生对化学所产生的厌倦感。教师可以罗列各式各样与化学相关的生活现象以及场景,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学习特点以及真实体验,构建全新的教学环境,从而吸引学生的目光,增强学生的热情,令学生深刻了解化学知识蕴藏的魅力。这里应当注意的是教师在备课阶段应注重教学素材的选取,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延伸至生活,打破传统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创新教学方式。特别是针对单调、抽象等不易理解的内容进行改造,从而转变生活信息为教学素材,使其更加形象化,更能激发学生的求学欲望,从而使学生积极融入课堂活动,提高学习的能力,为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与信息技术结合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利用信息技术能够对学生的视觉、听觉以及大脑进行刺激,使学生更快地学习化学知识,从而加深对于化学知识的认识,促进化学学习信心的建立。信息技术能够将化学中的抽象知识通过图片、视频呈现出来,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整个化学过程,感受化学的神奇,体验化学反应的奥妙,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化学授课的质量,帮助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同时,高中化学教师利用多媒体还能够调动化学课堂氛围,学生通常喜欢动态的视频,通过播放与化学实验视频,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视频上,将会不自觉地被化学实验吸引,而且活跃了课堂氛围,促使化学课堂更具趣味。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与热量”教学时,教师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生石灰加水”会使水沸腾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热量变化,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师应该通过提高自身化学专业素养,加强教学创新,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重要能力,应引起教师的重视,不仅仅是化学学科,也是其他学科重视培养的能力之一。

参考文献:

[1]张世春.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实施[J].教育科学(引文版),2016(7):297.

[2]赵子明.浅谈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化学创新教育的实施[J]. 中学教学参考,2013(26):87.

[3]郁琴芳.浅议新课改下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J].新课程(上),2013(4):138-139.

编辑 杜元元

上一篇:工程化学论文下一篇:化学生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