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17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性心理;教育对策;综述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改变,高等教育的结构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成为高校生的主体。在高职教育受到社会重视的同时,高职生的性心理特点也逐渐成为反映当代高职生心理特点的重要维度之一。因此,高职生的性心理教育应成为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内容。

性心理,广义上涉及性的所有观念或意识;狭义上指在性情景刺激下的男女交媾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反应[1]。张进辅等对性心理的理解如下:性心理也称性意识,是有关性问题的心理活动,是个体对性生理、性对象及两性关系的反映,其结构可以分为性感知、性思维、性情绪、性意志四种成分[2]。性心理表现为个体在性方面的心理现象,如性意识、性欲望、性观念、性情感、以及性梦等性心理活动的总和[3]。个体性心理的发展与性成熟程度有关,受到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个人经历和人格类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关注高职生性心理的特点与规律,有助于帮助高职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培养健康的情感交流能力以及树立积极的性观念,同时,为高职院校开展性心理教育、进行相关心理辅导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职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中后期,面临着从青少年向成人转化,是从心理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4],期间个性心理出现重要变化,社会化情感反应得到发展,个体自我意识增强。同时,强烈的独立意识与难以避免的依赖性之间容易产生心理矛盾。由于社会对学历要求的传统偏见、高职生自身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及青春期人格发展的局限,高职生出现一系列心理困扰:自卑感强,易于悲观、情感极其脆弱;择业压力大,心理焦虑程度高;对自身学历认识不明确;厌学心理严重等。因此,把握高职生心理特点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其顺利完成学业,人格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高职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

性,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产生。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性的研究变得更加重要。高职生正处青春期,性生理已趋近发育成熟,其健康程度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其个人全面发展水平。这个阶段,高职学生基本已完成自我性角色的认同,性意识和性体验也较为明显,但由于所处的特殊阶段和面临重要的学业任务,导致高职生的性需求与性满足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现象,容易引发心理困扰和内心冲突[5][6]。作为青年学生,高职生与其他同龄的在校生一样,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格可塑性较强,心理冲突表现明显,容易产生性生理与性心理发展不协调。因此,维护高职生的性心理健康,对促进其个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和谐校园起到至关重要的积极作用。

大学生性价值观的发展体现了大学生对性的认识过程,也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文化趋势。其基本发展过程是从保守到开放,当前还处在中间阶段,大学生性价值观还没有发展到所谓的“性自由”阶段。张玉堂等在2008年对大学生性观念调查统计结果显示:高达81.46%的大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性观念仍然“不太开放”[7]。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性观念已经由传统中国人所持有的禁忌保守观念日趋向性开放方向发展,但还没有达到完全开放的程度。其中,情感因素、动机、择偶标准、性行为是大学生性价值观研究中的重要内容。[8]

对于大学生性心理的影响因素,前人研究得到一些不一致的结果。在一项大学生性心理特点的研究中[9]指出在性认知的因子上,学生的性认知水平受到生源地、年龄以及父母支持程度的影响:其中城市籍的、年龄较大的以及父母理解支持程度高的学生性认知水平要偏高;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性心理成熟度也逐渐提高,对性知识的了解也更加准确和丰富,性价值观也会因此得到不断发展,因此高年级的大学生性心理表现更加和谐健康。[10]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地域、教育开放程度等原因,相比城市籍大学生和谐的性认知,乡镇籍学生接触获得的性知识显得较为贫瘠[11]。此外,父母持支持理解的态度确实有利于学生性心理健康的发展[12],但多数父母中立态度对儿女性心理健康的发展影响性质是积极抑或是消极?还有待进一步的跟踪研究。

促进高职学生性心理的提高和完善方面,专业心理咨询显得尤为重要。有研究显示,大学生对于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一致,均表现为积极的求助意愿[13]。表明随着全社会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已深入人心,同时各大高校开展的日常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工作在学生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积极影响。在出现心理困扰时,包括性心理困扰,大学生还是会主动选择向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寻求帮助。

三、高职生性心理教育的相关途径

为使高职生从性困扰中得以缓解,积极理性地对待性成熟,应该从实际情況出发,积极、慎重、开放性地在高职院校进行性心理教育,对高职生进行性心理相关知识的普及教育。只有从正面积极启发并且适时、适度、适当地开展性教育,才能满足高职生对性知识的求知欲并树立健康的性价值观。

1.加大力度建立完善的高职院校性教育体系

在高职院校中,建立完善的性教育体系有利于高职生性心理健康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性教育形式,可以通过系统的性教育课程进行教学,还可以涉及性心理咨询,性知识宣传,有关性认知、性角色认同与悦纳、促进两性和谐互动关系的团体辅导和小组讨论等辅助教学。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在为高职生在性生理、性心理、性社会素质、性文化与性审美等方面提供切实有利的心理帮助[14]。

2、利用朋辈教育,增强性教育的有效性

朋辈互助是开展高职生性心理教育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青少年往往愿意认可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或朋友的观点,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往往不愿向家人或老师倾诉,但却更愿意听取或采纳同伴和朋友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比起家庭教育、学校咨询,朋辈性教育有它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时效果更加明显。性教育中同伴教育者往往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正确引导,将成为健康性行为的正面典范,影响受教育者,而且同伴与受教育者彼此间的持续交流也能起到不断积极强化的影响[15]。

3.采用团体辅导,改变学生寻求性心理帮助的态度

团体辅导是高职院校中重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能有效改善高职生寻求性心理帮助的态度。Buckley的研究证实通过实验干预学生的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态度有所改善[16]。因此,在高职院校定期开展性教育相关内容的团体辅导,寓教于乐,对提高学生性心理知识水平大有裨益。

4.重视性别差异,关注高职男生的性心理健康

有研究表明,女生对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的外显态度显著高于男生[13]。男生为了表现出社会所赋予自己的坚强、勇敢等标签特征,往往不愿向他人表现出自己需要帮助的另一面,或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对专业性求助同女生一样持有相同的积极态度。女性往往表现为被动、顺从、依赖,而男性则要求是主动、有支配力,而且传统文化对女性性方面的限制要比男性严格得多。这些保守的性观念对女性的影响更为明显,因此在性心理的健康水平和性问题的态度倾向上会出现显著的性别差异[18]。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者更应破除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不同性别的学生性心理状态给予同等程度的关注和重视[13]。

参考文献:

[1]贾云希,周俊金,周振明.应用心理学词典[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490-491.

[2]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156-158.

[3]丁邦平,朱明.青春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35-236.

[4]涂桂珍.高职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对策[J].中国水电医院,2007,(3).

[5]劉琦,杨静.当代大学生性心理发展现状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2007,(1).

[6]徐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7,(9).

[7]张玉堂,哈玉红,海存福.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性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J].中国性科学,2008,(9).

[8]李颖.我国大学生性价值观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研究,2011,(8).

[9]温斌,杨润涛,张东枚.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特点的定量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7).

[10]杨小丽,袁美学.大学生性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4).

[11]李阳,李宏翰.广西大学生的性观念与心理健康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2).

[12]潘绥铭,杨蕊.性爱十年:全国大学生性行为的追踪调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8-102.

[13]刘邦惠,纪玲玲.大学生寻求专业性心理帮助双重态度模型的建构[J].西南大学学报,2011,(6).

[14]贺文佳,倪波,陶大德.试论高职院校性教育内容资源的开发与应用[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15]齐麟.大学生开展性教育的现状及有效途径分析[J].中国性科学,2011,(1).

[16]Buckley GI,Malouff JM.Using modeling and vicarious rei-nforcement to produce more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 mental health treatment[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5,(3).

[18]邓欣媚,林佳.广州、香港两地大学生性观念调查—性态度、性知识、行为发生可能性及双重标准[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2).

(责任编辑:田 苗)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了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留守经历对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90项症状清单》对全体大学新生开展施测,结果表明:(1)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在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以及各因子分方面均存在极显著差异;(2)在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方面,男性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显著高于女性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3)在焦虑、敌对、偏执因子方面,有留守经历新生中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关键词 留守 大學新生 心理健康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在20世纪80年代,即1980-1989之间,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及小城市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大城市转移。很多父母在自己进城的同时却无力解决孩子进城将要面对的诸多现实问题,他们只能选择将孩子留在户口所在地,并托付给其他人代为照看,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由此诞生了。20世纪90年代初,留守儿童当中成绩表现优秀者,步入大学进一步学习,成为了儿童期有留守经历的高校在读学生。

多年来,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以及多项报道显示,童年期特殊的成长环境、父母缺位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自我意识、情绪、应对方式等都产生了不利影响,那么伴随着成长,这些负性的影响是消失了还是继续存在?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在高校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个案中,大部分来访者或者危机干预个体都曾经有过留守经历,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对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关注。

1.2 研究现状

以往研究中探讨过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人际交往、社会支持、负性情绪、人格、依恋等多个方面。在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方面,张英等认为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所有因子得分高于常态大学生和流动经历大学生;李云等研究的结果显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强迫、焦虑因子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温义媛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表明关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并没有一致的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1.3 相关概念

1.3.1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

参照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标准,18岁以下均为儿童,结合郝振《关于留守儿童界定》一文中提出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非户口所在地务工半年以及半年以上的儿童均可称为留守儿童。因此本研究的被试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是指曾经是留守儿童的在校大一学生。

1.3.2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是个体健康的重要部分。目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大部分采用《90项症状清单》进行评价。

2 方法与过程

2.1 研究目的

(1)探讨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了解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

(2)调查不同类型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了解影响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2.2 研究方法

首先,通过查阅文献综合分析以往研究者的相关文章,为研究提供选题和分析的理论依据。其次,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在机房统一进行问卷调查。问卷整理后用spss进行录入、分析,最后撰写研究报告。

2.3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又名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该量表共有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和其他10个因子,用0-4等级计分。

2.4 被试

本研究被试来自于湖南某高校本科大一新生。参与测验被试共5858名,因数据缺失删除个案213名,问卷有效利用率为96.36%。通过SPSS分析,内部一致性€%Z=0.974表明数据可信度较高,完全可用。

3 研究结果

3.1 数据基本情况

被试中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1927名,占34.14%,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3718名,占65.86%。在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中男生867名,女生1060名。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独生子女526名,非独生子女1401名。

3.2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与无留守经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1所示,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SCL-90总分、阳性项目数、各因子分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前者均高于后者,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

3.3 男性和女性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表3 所示,在SCL-90总分和阳性项目数方面有留守经历独生大学新生高于非独生新生,但是不显著。在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方面有留守经历新生中独生显著高于与非独生有留守经历大学生。

4 分析与讨论

4.1 有留守经历新生与无留守经历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差异讨论

刘海霞等研究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非留守经历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1]苏娜娜等将有留守经历大学生与无留守经历大学生SCL-90相关因子得分比较,有留守经历组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得分均显著高于无留守经历组。[2]谭斌的调查结果显示,曾留守大学生在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这四个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敌对因子分显著低于普通大学生。[3]综合以上内容表明,留守经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但是心理状况存在差异的具体方面并没有统一的结论。本研究的被试为大一新生与以往研究中被试为普通大学生相比留守经历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明显。本研究结果是留守经历能够影响新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以及各个具体方面的情况,所以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要将留守经历纳为重点考虑的内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帮扶辅导方案。

4.2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性别差异讨论

李云的研究表明曾留守大学生群体内,抑郁、焦虑、恐怖、总分存在显著性别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得分;[4]刘海霞認为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各因子得分均存在性别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1]温义媛的研究结果表明曾留守大学生群体中女生人际敏感、抑郁和恐怖因子得分极显著高于男生,总分及其他因子无统计学差异。[5]本研究的结果是,有留守经历男女新生在敌对、偏执因子、精神病性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高于女生,表明有留守经历新生中男生更容易出现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对有留守经历新生进行心理辅导需要考虑性别差异,尤其注意男生容易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敌意,认知过程中出现偏执以及行为中产生精神病性症状。

4.3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独生与非独生差异讨论

刘海霞、王玖等通过调查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可知从是否独生的情况来看,各因子均无差异。[1]本研究结果是在焦虑、敌对、偏执因子分方面,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中独生显著高于非独生,表明有留守经历新生中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焦虑、敌对、偏执的症状,这与独生子女没有同伴资源有关。因此,需要引导有留守经历的独生子女更多的参加集体活动,在良好人际互动中改善心理状况。

5 结论

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低于无留守经历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男性更容易出现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方面的症状;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更容易出现焦虑、敌对、偏执症状。

参考文献

[1] 刘海霞,王玖.高校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心理健康现况调查[J].中国卫生统计,2015(8):636-638.

[2] 苏娜娜等.有留守经历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调研与对策[J].中国医学创新,2016(6):73-76.

[3] 谭斌.曾为留守儿童的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0.31(6):87-90.

[4] 李云,汪品淳.曾留守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12):156-157.

[5] 温义媛,曾建国.留守经历对大学生人格及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0(2):146-147.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DOI:10.13216/j.cnki.upcjess.2017.06.0017

a

摘要: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体质健康测试不科学、政府责任意识缺失与缺位、体育测试评价体系不完善与后续服务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需要采取以下多方面的策略:一是要加强大学生健康理念教育;二是要提升政府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责任意识;三是要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四是要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五是要积极促成课外体育锻炼的实现;六是要创新实施个性化体质健康教育。

关键词:健康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当前,社会大众对于健康的认知和需求越来越高,健康成为时代发展进程中的主题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建设“健康中国”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1]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发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健康中国中的独特作用。[2]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中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经过进一步探索与总结经验,于2007年推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在全国范围内施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的教育手段”[3]75,对学校体育教育具有积极而深远的重要影响,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参照标准。“体质健康”指的是人处在一种“美的状态”,这是衡量体质优劣的标准,亦是人类追求生命自由的终极目标。[4]

二、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虽然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校一直比较关注大学生体质健康,但由于体质健康本身的复杂性以及衡量标准存在的不确定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长期以来依然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而且,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大学生体质所反映出来的健康问题也存在差异,因此,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具有一定的弊端。总体而言,青少年体质延续了近半个世纪的下滑趋势。[5]大学生群体的肥胖问题、学习与研究过程中的长期伏案情况以及长期在电脑前的久坐、熬夜等问题,都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科学

由于大学生体质受时代、区域、个体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较大,虽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而制定的一些实施细则、办法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但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统一测试时间、全国所有在籍学生均需参加测试等要求对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教育水平的差异、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不平衡等就存在考虑不足的问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采取文化课式的集中测试定成绩的方式来实现,对于体质健康测试来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集中测试时人数众多、流程固化,测试方法、场地、气候以及个体在不同时段的发挥等都对成绩有着较大的影响。加之目前体质健康测试环节的测试组织能力还达不到完全公平公正的水平,反而使得体质健康测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越来越流于形式,成为一种“走过场”的应付性测试。学校为了达到体质健康标准,往往放宽要求,以求圆满地实现学校的“合格率”与健康标准;教师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任务、实现自己的教学成果,也不会对测试指标过于苛求,在能够松动的情况下,自然是为学生寻求好的成绩;对于学生而言,体质健康测试只是一种极为常规的测试,其结果指标并不会直接体现出学生本人的身体状况好到什么程度或者差到什么程度,所以指标的警示作用不明显,学生为了获得较好的“成绩”,自然对宽松的测试以及自己尽可能高的分数欢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12月

第33卷第6期高千里:健康中国背景下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研究

这些因素导致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的不准确,也就是说相关数据并不一定能真实地反映出当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而且更为重要的影响在于,在这个并不准确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数据基础上,形成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所要求的指标体系,并且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进一步来指导当前的学校体育教学,将其作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参照标准。在测量的有效性、可靠性等存在一定问题的前提下,再用得出来的数据来指导教学、指导大学生的体育运动训练,这个循环存在的弊端显而易见。

(二)政府责任意识的缺失与缺位

政府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承担着公民体育权利体系的构建与治理责任,应积极把大学生体质健康纳入体育治理和国家治理体系当中,努力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最佳治理状态。过去较长一段时间,中国为了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将体育治理的重心放在竞技体育上,举全国之力实现了竞技体育的世界强国梦,这在一定时期内很有必要。如今,竞技体育已取得较好成绩,我们更应在全民体育、大学生体育治理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就政府的责任主体意识而言,政府作为公共事业和公民体育权利的主导者,其责任主体意识尚不清晰,功能发挥尚不到位。而这种责任意识的缺失又进一步

导致教育系统、体育系统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关联系统的全域性责任意识淡薄。当前中国政府的管理部门在体育与教育领域职能交叉、业务重叠,错位现象明显,这导致相关部门职责得不到较好履行。政府责任意识中价值引导意识的缺失,使得应试教育挤占体育教育资源。当前学校教育依然是以应试教育、实用教育为主,有些时候,为了一些更为“實用”的课程以及对就业有“重要影响”的活动,学校体育课程往往需为其让路,由此带来的是教育资源对体育教育的盘剥和对其他实用性教育资源的倾斜。政府责任意识中对大学生体育支持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体育发展模式僵化、单一,大学生体育权益的制度保障难以实现,存在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政府对大学生体育事业的供给意识不够,使得大学生体育资源供给不足,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减弱。

大学生体质健康关系到固国之根本,关系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大局,政府有责任对大学生正确的体育观念、体育参与意识等的树立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与此对应的是,在积极的体育意识的引导下,政府还应在资源供给、体育制度保障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配套支持。

(三)体育测试的评价体系不完善与后续服务管理不到位

较长一段时间以来,体质健康一直以一种较为虚幻、不易量化的概念在大学教育和大学生群体中存在,因此常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遇到要测试时,全体上下重视几天,测试过后,对于测试的评价体系以及后续服务管理如何更进一步地改进与改善,均没有了下文。绝大多数高校对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执行与落实也主要集中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以及相关的数据整理上,对于数据的分析以及基于数据而开展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较少,即使有研究,也只是从表面的现状分析入手,提供一些较为浅显的建议和意见。对于学校来说,其重视的是文化课成绩、实用性课程的教育教学成果,对于体育成绩、体质健康的提升并不怎么积极,也没有制定、落实相应的提升方案与对策,“缺乏有效的体质健康咨询指导和体质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服务”[6]。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策略

(一)加强大学生健康理念教育

研究表明,体质健康理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正向影响[7],我们应“勇于克服观念滞后于健康教育课程发展现状、实用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以及体质健康教育的全面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缺失等弊端”[8],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加大对大学生健康理念的重视。政府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积极推动全社会对于体质健康的普遍认可,促进大学教育中文化学习与体质健康的融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价值,积极宣扬“文体兼顾”的思想意识,积极引导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使得大学生群体从内心深处真正产生体育情懷,从而真正树立牢固正确的大学生体育观念。要积极促进构建多元化的体育培养体系与模式。健康理念教育可从“体质强弱与患病的关联性”“锻炼的益处”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体育行为意向及习惯等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育、校园宣传媒体以及学校主要负责人公开场合的宣传与讲话内容,适时辅之以必要的鼓励性政策支持,逐渐形成重视健康的良好氛围。通过健康信念的引领,引导大学生群体自觉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不断提升体能,强健体魄,使得大学生群体离开大学校园、步入社会以后也能将这些良好的习惯带入社会,进而促进社会体育的发展,提升国民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

(二)提升政府在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方面的责任意识

政府作为公共治理的关键部门,应积极加强在大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方面的责任意识。首先,政府要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明晰体育教育的主导责任部门,积极促进搭建多方联合体,诸如学校、社会组织、家庭等多元化的体育锻炼链条环节,鼓励以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式将学校体育改革与社会组织、家庭培育等相结合,构建“多位一体”的大学生体质健康培育模式,使大学生群体不仅积极参与学校的体育运动,还能积极和家庭成员、社会组织等一起共同参加多类型的社会体育运动,形成良性互动。其次,政府要积极建立和完善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法律体制机制,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提升保驾护航。政府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体质教育质量的检测与把控,把大学生的学校体育教育纳入考核评价体系。而且应将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法律法规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体系,以确保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相关权利和义务恰到好处地实现。再次,政府要从资源供给方面持续加大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支持。资源供给主要包括经费支持、人才配备等方面。经费支持方面不仅财政经费要适当地给予相应的倾斜,同时还要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加入到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的支持当中来,允许社会资本从中获得适当的收益,以不断提升经费支持力度。同时,在学校的教育队伍、体育训练设施等方面也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三)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管理一直都不太规范。当前大数据与“互联网+”时代,充分做好数据工作能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提供十分有效的帮助。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应由政府主导实施建设,以每个高校为个体模块进行构建,以数据库的形式实施动态管理。健康管理平台应包含用户登录、学校管理、学生个体管理、体测信息管理、体测数据管理、诊断与健康干预系统、自我检测与干预反馈等子模块。政府主导搭建平台,负责平台的搭建与运行维护,提供必要的参考数据并负责数据的维护与处理、利用。每个高校拥有相应的维护区域与账号权限,以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输入学生的体育测试数值,通过不同时段的数值对比分析,自动生成体质健康检测报告。学生个体数值以时间线为轴纵向串联起来实现个体的体质健康参考,同时横向与同学校、同区域以及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内的大学生群体实现数据对比分析,进而得出体质健康状况。同时,学校与学校、学校与区域之间,同样可以基于数据以及模型挖掘的形式得出大学生指定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这个健康管理平台的投入与运用,不仅能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管理与监测,同时也能为未来大数据的运用与挖掘提供十分珍贵的资源,为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因此,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应在“进一步完善国家数据库、开发测试成绩综合查询管理系统和运动处方专家系统等方面”[9]。

(四)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

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程度,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当前的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还存在一定的争议,虽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提供了较为权威和全面的指导与参考,但对于人数庞大的大学生群体以及区域差异明显的中国来说,还是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体质健康的“等级”评价存在部分健康信息缺失的问题[3]76,笔者认为可以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及后续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深化完善的一些实施细则等,设立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级别的分级预警机制,每一个级别进一步设定细化的标准衡量指标,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上述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的数据,在数据库系统中实现相应的对应参照系数和计算标准,当数值偏离设定的参考值时,自动提出预警,不同级别的预警提示本人不同的应对方式,以此来不断地监控和改善大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预警须十分谨慎,要强调客观性和真实有效性,在增强体质信息的对比度以及数据的存取广泛性方面要深入下功夫。这种预警只是基于一种数值对比而由系统自动产生的预警机制,主要在于对比个体的身体机能数值与一般认可的正常数值的差距,

其目的在于提醒大学生群体关注自我的体质健康,因此,出现了预警并不意味着身体机能出现了病症,只是提醒体质处于一种不是十分健康的状态而已。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要注意体质健康评价与监控的相辅相成,确保结合使用。大学生个体的监测数据及反馈结果要与学校体育教师、学生本人等共享,以便于制定、督促实行下一步的健康锻炼、训练计划。同时要积极实现过程当中的监控,不要将数据指标作为一个固定的指数来看待,身体机能的某些数值特征会随着个体因素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预警与监控要有机结合起来。

(五)积极促成课外体育锻炼的实现

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实现与否,关键在于主体本身是否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正确、积极的体育态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10]。因此,在促进学生主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方面,也应该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从主客观不同方面促成学生主体行为的实现。一是建议将学生体质健康成绩列入学生个人成绩档案,并将体质健康成绩分数作为评先评优的条件之一,同时不断提高体育健康成绩的重要性,使其与文化课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以实现大学生群体和社会各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认可。二要增加相关的体育运动器材和场地场馆设施,使相应的后勤服务满足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加大高校体育经费支持力度,支持场馆建设,为体育运动的开展与训练提供更多更好的场地和设施,吸引大学生群体主动、自觉、积极地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同时体育运动场馆要延长开放时间,使学生学习之余能有更多的时间到场地锻炼。三是要加强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实施个性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改革,争取实现课程内外的一体化。大学生体质健康并非通过几个项目锻炼就能实现,体质健康涉及到诸多方面。传统体育教学中主要针对几个体育运动项目来重点练习、强化突击,以便学生参加体育测试时能通过或者取得相应的成绩。而事实上其他很多趣味性更强、更具观赏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也可以帮助学生达到指标体系的要求,而且这些趣味性、观赏性强的运动项目更受大学生群体的青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或者业余时更愿意选择这些运动项目,因此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也可以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爱好来实施,使得他们在达到体质健康指标的同时,又掌握了运动项目,培养了兴趣,从而为步入社会后依然坚持参与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六)创新实施个性化体质健康教育

以当前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相关的实施细则等管理标准来衡量大学生体质健康,只是基于一种大众化的视角,而忽视了个体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针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教育,更应基于个性化的角度来创新性地实施改革,如此才能取得更有利的实质性效果。过去,针对个性化的教学与改革,操作困难较大,难以实现。当前,可以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相关技术,构建上文所述的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并实施个性化的教育教学、个性化的运动策略,实现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方式的個性化教学。体质健康更关键的因素在于个体自身的体育锻炼,针对个体的体育个性化教学也意在对个体进行“诊断”,通过“诊断”进而提供方案和策略,然后由个体根据方案或策略进行自身体育锻炼,进而实现个体健康。从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设定及教学评价的实施,都应以锻炼方法的量化来测评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程度,从制订流程到锻炼时间安排、锻炼内容选择,都要为大学生个体提供有针对性的组织形式、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通过这些专业化、个性化的策略实施达成个性化体质健康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四、结语

健康中国背景下,我们要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要从加强大学生健康理念教育、提升政府在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责任意识、建立大学生体质健康管理平台和大学生体质健康预警机制、积极促成课外体育锻炼的实现、创新实施个性化体质健康教育等方面着手,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引下,积极开拓,实施创新性、个性化体质健康提升项目,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方旭东.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内涵与发展思路[J].体育科学,2016,36(3):39.

[2] 朱亚成.关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若干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6,30(3):86.

[3] 戴霞,朱琳,谢红光.《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效能的反思与优化[J].中国体育科技,2012,48(3).

[4] 蒯放.根源、属性、范围:论体质的内涵及其与健康的关系[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30(5):38.

[5] Tomkinson G R, Olds T S. Secular Changes in Pediatric Aerobic Fitness Test Performance: the Global Picture [M]. Basel: Karger Publishers, 2007:26.

[6] 杜小安,朱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度后续服务管理模式与运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36(8):92.

[7] 谢红光.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及行为习惯的影响[J].体育学刊,2013,20(4):100.

[8] 姜志明,周涛.中国与发达国家学校体质健康教育比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0):114.

[9] 孙忠伟,张冰,马慧敏,等.中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管理系统的比较[J].体育学刊,2013,20(3):85.

[10] 付东.大学生体育态度与体质健康的调查研究及相关性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6):76.

责任编辑:袁付娜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ealthy China

GAO Qianli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Qingdao, Shandong 266580, China)

Key words: healthy China;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health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第一章 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第一课 健康的含义

教学目标:

1、你知道什么是健康吗?

2、如何让自己更加健康? 教学内容及过程

1、导入:健康是什么?大家动脑筋想一下(先不要看书)

2、健康包含的几个方面(讲述):

(1)生理(身体)健康:这是健康的基础,指人体结构完整,生理功能正常,是其他各项健康标准的基本条件

(2)心理健康:具有同情心与爱心,情绪稳定,具有责任心和自信心,热爱生活,和睦相处,善于交往,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知足常乐;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保证。

(3)道德健康:最高标准是无私奉献,最低标准是不损害他人。不健康标准是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是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发展,高于它们。

(4) 社会适应健康:是指不同时间内在不同岗位上时各种角色的适应情况。适应良好是指能胜任各种角色,适应不良是指缺乏角色意识(如在单位是好工作人员,在家不一定是好父亲或好母亲)。能促进身体,心理,道德健康发展

3、阅读课文,观察图示,了解一下健康包含的这几个方面知识。 “十条健康的标准”

4、重点讲述一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表现,对比不健康的表现,指引学生改变不良习惯,培养健康的意识与行为。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5、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呢?设定健康目标,实践健康行为。

作业

每一个小朋友设定一个健康计划。(P6) 板书

1、你知道什么是健康吗?

2、如何让自己更加健康?

3、生活技能活动 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然而课堂提问只能照顾到个别学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作用及网络交流工具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课堂上如果光是教师讲、学生听,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一个游戏《你健康吗?》,将生活呈现在课堂上,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比教师自己讲解更具说服力,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内容改变了原有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远离现实社会的内容,体现出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的价值。

第二课 选购食品有学问

教学目标:

1、你买食品注意过外包装上贴的标签吗?

2、你知道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保质期在向你转达哪些信息吗?

3、依据食品的色、香、味、形,你能对食品做出判断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上商品日益丰富,精加工和 半成品的食物越来越多,这要求我们对食品加工和包装知识多了解一点。

2、板书课题:食品的选购

二、讲解新课

1、讲解食品的标签: 拿出一些标签给学生展示

2、如何通过食品上的标签来传达一些营养成份的信息

3、查看标签上内容是否齐全?营养成份包括哪些内容? 学生讨论回答

4、选购食品不要忘记根据食品的色、香、味、形来鉴别。

5、食品的保质期和保存期。

三、总结课文

四、作业练习

谈谈你在购物中购买各类食品的经历。

板书设计:

第二课 选购食品有学问

1、你买食品注意过外包装上贴的标签吗?

2、你知道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表、保质期在向你转达哪些信息吗?

3、依据食品的色、香、味、形,你能对食品做出判断吗?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同学们掌握了食品选购的基本方法和原则,能够帮助父母曲选购食品了,对于学生生活技能是个提高。

第三课 安全采摘果菜

教学目标

1.你知道食用野菜野果有什么益处吗? 2.如何安全采摘果菜呢? 3.农药有什么危害? 4.如何避免农药?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当人们在荒山中,大家如果没有了食物支撑,如何存活下去?引导学生回答野菜野果,那么如何安全采摘果菜呢?进入新课: 2.常见的野果野菜

3.不能擅自采摘瓜果

列举农药的危害 4.如何清洗果菜残留的农药 5.课堂总结 6.作业

回家告诉家长如何正确采摘果菜,以及如何清洗农药,写一篇小短文。

7.板书设计

安全采摘果菜

1、你知道食用野菜野果有什么益处吗?

2、如何安全采摘果菜呢?

3、农药有什么危害?

4、如何避免农药?

第四课:选择合适运动的着装

教学目标:

1.知道穿衣服不仅是为了保暖,更重要的是健康。 2.了解怎样才是健康科学的着装。

3.你知道户外运动的时候,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衣服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保健意识不断增强,穿衣服不仅为了保暖,人们越来越重视服装的实用,卫生和美观。对于我们正在长身体的小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健康科学的着装。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科学穿衣的知识。 二:学习新课

1.得要根据季节和气温的变化增减衣服。

讲述:我们都知道炎热的夏季,我们要穿短袖,短裤,裙子等衣服,冬天要穿棉衣,,棉袄等。那么,根据季节的变化穿衣服要有哪些讲究呢?

师小结:夏季,应穿吸湿,透气,轻薄,凉爽的浅色服装,最好无领,无袖,宽松的式样。

冬季,要穿合身,松软,少穿紧身衣,毛衣最好别当外套。(出示毛衣线圈放大图)

毛衣当外套容易散发热量。

1.懂得着装要宽松适度,不能过紧的道理。

讲述:小学生不提倡穿紧身衣裤,为什么呢?我么看专家怎么告诉我们的。

生阅读课文后讨论。 生答。

师小结:小学生处在生长发育的阶段,穿紧身衣裤会影响内脏器官的发育。

2.注意选择健康的服装面料。

讲述:现在市面上出售的服装是用各种各样的面料做成。那么我们怎么选择适合我们自己的服装面料做成的衣服呢?同学们把自己准备的各种布料拿出来研究一下,再看看专家的解释。 生研究布料。 阅读课文后讨论。 生答。

师小结:少年儿童应选择无刺激性,轻柔,透气,吸水性好的面料服装,如棉,毛,麻,丝,皮,等天然材料做成的面料。少穿化纤材料做成的衣服,更不能当内衣贴身穿着,应选择真丝,纯棉制品的内衣。 3.学会正确穿鞋。

讲述:根据美国骨外科医学会的统计,每年因为鞋子不合脚而导致患病的人数有4300万之多。穿鞋不当,会出现拇指外翻,鸡眼,脚痛等病症,(出示相关挂图)使行走和站立都很痛苦。我们应该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鞋子呢?请看专家的讲解。

生阅读课文,讨论。 生答。

师小结:小学生脚还在生长,更容易产生脚病,因此,要少穿皮鞋,不穿高跟鞋,尖头鞋,应穿运动鞋或布鞋。鞋子尺寸要合适,不能过大或过小。

4.作业

说一说P28,下面哪一套衣服最适合?为什么?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着装的知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还能够说出来,这是很欣慰的,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给孩子上好健康教育课,作用很大。

第二章 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 第五课: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教学目标:

1、你知道什么是起青春期?

2、你知道青春期发育的原因吗?

3、你知道青春期发育有哪些特点吗?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板书课题:青春期发育的特点 二.新授

1、讨论:

你们知道什么是青春期吗?

2、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小结

3、讨论:

你知道青春期发育的原因吗?

4、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小结

5、你知道青春期发育有哪些特点吗?

6、针对学生的发言小结:

课堂总结:

(1)身体外形的变化,迅速长高。 (2)体重明显增强。

(3)生理机能的增强十分迅速。

(4)体重增加。 (5)脑和心肺的发育。 (6)肌肉和脂肪的发育 (7)生殖器官的成熟。

4.为了今后的强健的身体,我们现在该怎么做? 归纳:

(1)养成良好的习惯。 (2)加强营养、合理安排饮食。 (3)不吸烟,不喝酒。

(4)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5)加强体育锻炼。

(6)保护好嗓子,不大声喊叫。 以及P36 青春期健康小知识 板书

1、你知道什么是起青春期?

2、你知道青春期发育的原因吗?

3、你知道青春期发育有哪些特点吗?

4、你进入青春期了吗?

教学反思:

使学生了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从容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处理青春期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探究自己身上有哪些变化;让学生体验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开启青少年的心扉,正视自己青春期的种种变化;让学生能正视自身存在心理卫生问题,通过列举学生身边的事例,阐明不健全的心理将严重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道理。

1、每个人都不喜欢揭示自己的隐私,更何况是学生呢?而对于这一框来说,如果不能真正的从学生自己身上的一系列变化谈起又很难揭示青春期的种种变化。

2、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突出表现之一,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观点和生活方式,安排自己的学习处理人际关系。极易产生“逆反心理”。

第六课:影响青春期发育的差异

教学目标:

1、你知道青春期造成青春期生长发育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吗?

2、男女生第二性征有哪些具体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2.板书课题:青春期发育的差异 二.新授

1、讨论:

你们知道什么是青春期吗?

2、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小结

3、讨论:

你知道影响青春期发育的因素吗?

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体育锻炼、生活制度、生活环境、疾病因素、心理因素

包括青春期发育的精神准备

4、你知道青春期发育的性别差异?

身高的增加、体重的增长、心肺功能的差异、运动能力的差别、性发育的差别

男女性第二性征的具体表现

5、怎么样衡量男女青春期发育是否正常

6、课堂总结: 板书

1、你知道青春期造成青春期生长发育差异的因素有哪些吗?

2、男女生第二性征有哪些具体表现?

教学反思:

使学生了解青春期基本的生理和心理常识,从容面对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正确处理青春期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青春期的到来。

步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探究自己身上有哪些变化;让学生体验青春期的心理特征。

以及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了青春期的特征变化讲解,学生们都很认真的听讲,课堂效果很好。

第七课 好心情,坏心情

教学目标: 1.你现在的心情如何

2.你能分辨别人的心情好坏吗? 3.你知道怎么样保持自己的号心情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人都有烦心事

我们都向往快乐,希望快乐永远与自己相伴。然而“快乐”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感受到快乐却不是那么容易。

活动:坦言烦恼

1.调查统计:(1)结合书中的表格,在班内或向周围的人做测试。(2)将测试结果做简单统计,看看有什么发现。

2.说说我的烦恼:看来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快乐,也都有自己的烦恼。你有什么烦恼,我们把它们写出来,再一起讨论如何解决。让学生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烦心事无法排遣,并写出来。

3.鼓励学生上台说说自己的烦心事。(如果孩子不好意思上台来,老师可以做个表率,先说说自己的烦恼。例如:老师的的个子不高,咱们班上的有些学生已经跟老师差不多

了呢)

二、教学过程

1、什么影响了我们的心情 让学生举例说明

2、保持好心情的方式

3、识别他人的心情

4、我的心情日记

5、小结:

在我们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们有两种方法来对待生活给予我们的考验:一是悲观的态度,二是乐观的态度。如果你真的是选择了悲观的人生态度,那么在你以后的生活日子里只能有失败、挫折、困难来陪伴着你,你的心田就会阴暗多雨,天天都必须承受着忧郁、痛苦的折磨,同时你的健康也因此付出无谓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选择了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你生活的日子里每天都有着成功、欢笑、自信陪伴着,于是阳光明媚的日子每天都伴随着你,还能伴你成功地走在铺满鲜花的舞台。希望我们大家都能笑对生活、笑对人生,做一个快乐的天使。

6、作业

写一篇心情日记,大约7天 教学反思

通过对学生进行心情方面的教学,来改变一些孩子的想法,

在课堂上发言比较踊跃的孩子,都认真的完成了老师的作业,而一些容易生气的孩子却没有做,值得反思。

板书设计:

好心情,坏心情

1、你现在的心情如何

2、你能分辨别人的心情好坏吗?

3、你知道怎么样保持自己的号心情吗?

第八课 学会自立

教学目标

1.你喜欢依赖别人还是依赖自己 2.你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 3.你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吗 教学过程

1、学会自立

看看书上的事情学生们都能做到哪些?

2、自立行为表

3、依赖与自立 怎么样戒掉依赖

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说一个小故事 自己的事情自我考擦表

5、学会自己做决定

6、做一个选择的小游戏

7、课堂总结

8、作业

将小游戏中的清单列举出来 板书

学会自立

1、你喜欢依赖别人还是依赖自己

2、你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吗

3、你会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吗

教学反思

大学健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通过对心理讲座的学习,学到很多新的知识,心理讲座学习心得体会。

新的体验带来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每天拥有好心情,打开自己心灵的窗口是快乐生活的小秘方。 大学生心理调试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关系到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一个人的为人处世行为态度都能透过对人心理的研究而反映出来。就大学生而言,应该积极进行心理的自我调试。

1确立新的适合自己的追求目标

2建立有规律的校园生活,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与就业所带来的压力 面对紧张的学习生活,大学生应建立起一个适合自己的有规律的生活体系,如为自己制定适合自己生物钟的作息时间表,按照时间表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与生活。

3积极转移注意力,学会自我宣泄

4正确对待情感问题。 面对挫折要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调节,不要选择自寻烦恼。保持好心情,有一颗平常心。失败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小小的驿站,不要跌倒在那一个瞬间,用心去思考,换来的是什么。失败不是永恒,只是人生的一段小小的曲折,迈过去就是一大胜利。 快乐生活,每天好心情,是最好的诠释。

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自然就十分敏感。

但是,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本身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非专业人员,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其一,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二,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其

三、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

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

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主动与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沟通。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上一篇:社会体育专业论文下一篇:体育教育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