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学校论文范文

2023-03-21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青年教师培养是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即将青年教师培养分为成长、成熟、成才、成名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采用不同的培养措施,并结合广西南宁市卫生学校南校区工作实际,对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职;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教师管理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资本,是学校最丰富、最有潜力、最有生命力的教育资源。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结构合理、队伍稳定的青年教师队伍,加强教师队伍后备力量的储备,是中职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此我校把青年教师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来抓,于2005年开始探索教师“四成”培养模式。

学校青年教师现状

我校教师年龄分布情况为:现有专职及兼课教师120人(含理论课教师及实验指导教师),年龄分布为:≥50岁的22人,占18.3%;40~50岁的44人,占36.7%;30~40岁的26人,占21.7%;≤30岁的28人,占23.3%。六年来新增青年教师28人。随着我国对中职教育的支持,学校学科专业的发展、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招生数量的增加、素质教育的开展,每年都有3~9名青年教师补充到教师队伍中,使青年教师的比例不断扩大。

从上述教师统计情况看,在我校教师队伍中,中青年教师占绝大多数,尤其是30岁以下(1980年后出生)年轻教师所占比例最大。他们基本是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但教学资历较浅,从事教学工作的时间不长。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因此,我校提出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明确了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对青年教师进行成长、成熟、成才、成名等多层次培养,目的在于通过系统规范的培养,使青年教师能脱颖而出,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的内涵

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是把学校的青年教师按教龄的长短分为四个培养阶段,即成长阶段、成才阶段、成熟阶段和成名阶段。每个阶段都设定目标和具体要求,采用适当的培养方法,经过15~20年的时间,将青年教师培养成具有较强教科研和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

成长阶段是指新到校年轻教师在入校的2~3年内要达到 “合格教师”标准: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熟悉业务,基本掌握教学基本功,能独立承担本学科的教学工作。

成熟阶段指新教师在工作的第4~10年间由“合格教师”达到“优秀教师”标准:获得更高层次的学历,能独立承担本学科的教学工作,并初步形成教学特色,能熟练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为教学服务,每1~2年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能承担学校公开课教学,积极参加学校和区、市级教学竞赛活动并有较强的获奖实力。力争使20 %以上青年教师成为各级骨干后备人选并进入优秀教师行列。

成才阶段指教师在岗位上的第10~15年间达到“骨干教师”标准: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教育教学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能带动本校青年教师成长,每1~2年在公开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以上的学术论文,在专业建设与发展方面有一定的建树。

成名阶段指骨干教师经过约15年的发展达到“专家型教师”标准:具有高级职称的任职资格;教学工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深受学生欢迎和学校肯定;每年均有教改和教科研论文在公开学术刊物上发表;具有学科带头人作用,能组织好本专业教改和教科研活动;能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教改及教科研活动,能在本校、同类院校教师的发展中起到示范、辐射作用,成为同类院校公认的专家型教师;并使其中一部分人成为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在校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教师“四成”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成长阶段培养

建立新教师导师制度,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具体措施包括:为每一位新到校青年教师选择一名有扎实理论基础、丰富教学经验和高尚情操的中老年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在每年教师节期间举行“拜师结对”活动,为指导教师颁发证书。指导教师负责新教师思想政治、教学业务、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引导和帮助,从思想、教学、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进行全面指导和多方帮助,尽快使青年教师成为合格教师。指导教师要与青年教师一起制定1~2年的培养计划,并由教研室和教务科每学期检查计划的落实情况。几年来,我校共为20名专职年轻教师配备了指导教师,起到了整体的传、帮、带作用。

实行岗前培训制度,帮助青年教师尽快进入角色 为保证青年教师尽快融入学校“大家庭”,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我校每年对新进校教师、外聘兼职教师组织开展岗前培训1次。培训主要围绕“如何更好地投入教学”开设讲座,主要内容包括入校教育、师德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制度及教学规范制度培训、教学技能培训、优秀教师经验谈等。

建立新教师听课制度 新教师选择指导教师讲授的一门课程全程跟班听课一轮,做好听课笔记。每学期听指导教师的课程学时数不少于30。通过听课,青年教师能很快了解和初步掌握教学方法与讲课艺术,一般讲课水平都会有很大提高。

开展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主要面向工作3年以下青年教师,比赛用具主要是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多媒体课件仅作为辅助手段,目的是通过青年教师说、写、讲等基本技能比赛促进他们讲课基本功的训练。

非师范类新教师通过教育类培训获取教师资格证 要求非师范类新教师必须参加省、市教师资格证培训,学习教育学、教学技能、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并在1~3年内获得教师资格证。

参加技能实践,考取证书 要求新入校医学临床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课教师全部到医院或企业等实训基地参加技能实践,并参加专业技术资格或执业资格考试,获得初级以上专业执业资格证或技能证,为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打下基础。

(二)成熟阶段培养

校本培训制度化 利用每年的学术活动月、寒暑假及每月两次的教研活动,开展全校性业务校本培训,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必须参加。校本培训是体现“为了学校、在学校、基于学校”的培训方式,是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等方式来培训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教师既是“被培训者”,也是“培训者”。因此,校本培训既能为青年教师在本职岗位上增加学习机会,又能为骨干教师展示学识提供舞台。例如,学校每年常规开展的学习活动月均能收到参赛学术论文130余篇、参赛的教学课件80多个、进入说课比赛决赛的有10多人,开设专题讲座不少于4场。

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培训班,提高教师获取先进信息的能力 分期分批派青年教师参加全国、自治区、市级教师培训班,使他们通过参加专家讲座、名师辅导、交流研讨等途径,获取更多、更新的专业及教学信息并用于实际教学。近六年来,学校送出参加各级各类培训班的教师每年约30~70人次。

出台鼓励政策,提升青年教师学历 由于某些历史原因,至2005年,我校仍有部分专任教师学历层次达不到规定要求。2005年,学校重新修订了《教学人员继续教育实施细则》等文件,通过政策鼓励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参加在职提高学历学习。学校在学费、时间上给予大力支持,同时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网络学院联合办学,将符合条件的教师选送参加该院的相关专业学历学习。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水平,又为新开设课程和新设置专业储备了人才。几年来,近40人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学历,其中近20人获得了研究生学历。

开展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搭建平台 为激励青年教师认真教学,参与教改,使青年教师延承严谨治教、勤奋治学的优良传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培养较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学校每年都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多种教学竞赛活动。如青年教师讲课比赛、说课比赛、说课创新比赛、学术论文比赛、专业技能比赛、课件比赛、师德演讲比赛等,为教师提高教学技能搭建了平台。同时,推荐校内获奖者参加市、省、国家级竞赛。学校每年均有数十人次获得校内外各类等级比赛的奖项。通过比赛,一是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二是在校内营造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三是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开展优秀教师评选 为了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表彰承担授课任务的教师和教育管理工作者,树立榜样,推动我校卫生职业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学校从2005年开始,每年在教师节前组织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申报评审。获优秀教师者约半数为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此项活动的开展对青年教师素质培养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成才、成名阶段培养

聘请专家到校开设各类专题讲座或培训班 根据学校工作重点开设理论型专题培训、技能型专题培训、研究型专题培训等。如我校2010年开始的为期三年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培训班、“行动导向教学法”培训班、中层干部系统培训班、师德专题讲座、教学方法专题讲座等,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水平、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科研能力以及管理组织协调能力。

进行培训进修 选拔优秀的骨干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省级师资培训班、名师培训班或到高等院校进行专业进修。通过培训进修,使这些骨干教师较系统地学习和提高专业知识及管理水平,为将来成为专业学科带头人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几年来,学校已分期分批选送骨干教师50多人次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班及出国深造。

结合课改,铺设平台,使学科带头人充分展示才能 2010年下半年,学校通过教学组织机构改革,将原来学科建制改为专业建制,设立专业教研室,在重点建设专业如护理、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推行首席教师制。目的是在专业教研室主任及首席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使各专业教学人员不脱离专业实践,理顺专业教学思路和方向,使教学更加专业化;使培养的学生更贴近岗位需求。

实行星级教师制度,发挥名师示范效应 2006年,学校出台了《南宁市卫生学校星级教师评选办法》,规定每年在多次获得优秀教师的人员中,将那些主动积极承担教学任务,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教书育人和教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优秀成绩的教师评为星级教师,树立榜样,并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同时,我校有计划地组织青年教师观摩星级教师教学,与星级教师共同探讨如何改进与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名师示范效应。到目前已有8名教师获此殊荣。

创新思维,青年教师“四成”培养结硕果

几年来的实践表明,学校实施的青年教师“四成”培养模式有效地加快了青年教师的成长。

一是学校教师的平均年龄正在逐年下降。专任教师中40岁以下教师占44%,获得高级职称时在45岁以下的人数显著增加,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趋向年轻化。

二是青年教师人才脱颖而出。活跃在教学科研工作第一线的广大青年教师不少已成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

三是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成果数量逐年增加。2005~2010年,学校获市级以上立项课题18项,其中10项是由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主持完成的;有30位青年教师在公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以上的教学科研论文。

四是在教学技能比赛中青年教师显示出较强的竞争力。在学校每年的学术活动月及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1/3以上的获奖者为青年教师。在近年来学校组织参加市级、省部级说课及课件比赛获奖者中,60%以上为青年教师。在各类论文参赛中,青年教师获奖数量也占有较大比例。

不足与展望

回顾我校教师培养工作,可以说,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已经步入了稳步发展的轨道,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所做的努力也已初见成效。但在青年教师培养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由于课时多,很多教师没有足够时间进修和学习提高;考核制度不够完善,有些具体工作没有落到实处;青年教师论文写作水平有待提高;青年教师成长档案有待进一步完善等。

随着学校发展步伐的日益加快,青年教师的重要性也将日趋凸显。学校将在现有政策基础上,充分为青年教师考虑,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遇,让广大青年教师与学校同成长、共辉煌。

参考文献:

[1]陈勤,曾凡才.医学院校“四型并进、五位一体”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3):441-442.

[2]付瑶瑶,朱晓岚,徐剑波,等.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9,(5):32-36.

[3]张庆国,汤正新,李立本.加快青年教师培养步伐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8,(2):118-120.

[4]赵蒙成.校本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制度的创新[J].教育与职业,2000,(3):9-11.

[5]陈勤,曾晓荣.以“校本培训”为主构建医学院校教师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5):890-891.

[6]王晓梅,程晓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与实践——多种形式的专业教学竞赛活动[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9(1):30-42.

[7]高海英,张春凤,于宏琳.关于中职师资队伍现状分析及建议[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26(6):61-62.

作者简介:

谭绍珍(1956—),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南宁市卫生学校高级讲师,主要从事教学及教务管理工作。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笔者就中等职业卫生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在确定培养目标、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先进教学手段和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以提高中专卫校计算机教学水平。

关键词:中专卫校;计算机教学;教学水平;医学

在当代社会,计算机技术已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不管你是否愿意,每个人都会与计算机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过程中,计算机基础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适应这种发展趋势、搞好医学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是摆在我们每一个医学计算机教学工作者面前的最紧迫的问题。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专卫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后,使用起计算机常常显得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基本技能欠缺、与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脱节等方面。由此反映出目前的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结合多年来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体会与建议供同行参考。

一、中专卫校计算机应用课程存在的若干问题

1.计算机课程教学没有适应中专学生的复杂生源状况

充分了解学生情况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前提。[1] 相对于医学专业课程,中专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据统计:在今年笔者所任教的11个班级中共有782名学生,约34%来自农村的学生从未学过计算机应用课程;而城市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机会较多,计算机操作水平明显高于来自农村的学生。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生源的差异性,采用统一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没有区别对待,往往会导致基础不好的学生“消化不良”,甚至放弃学习这门课程;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认为教师讲的自己都学过,没有学习动力。

2.计算机应用教材没有突出医学教育的特色

目前中专卫校的计算机应用教材,包括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Office、计算机网络和Internet、计算机维护与安全等内容,课程涉及面广。但中专卫校计算机基础教材对医学方面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关注很少,在课本上和教学中往往一笔带过,未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以至于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事实上,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从基础教学到临床诊断,从数字医院到远程医疗,计算机已成为医学发展的必备工具。中专卫校学生的文化水平和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决定了计算机应用教学要突出实用性,对一些理论性的内容必须精简。

3.教学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教学需要

计算机课是一门实践性、时效性很强的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固然提不起学生的兴趣,而教学手段落后也同样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仅“黑板加板书”的教学方式已远远落后,仅仅使用多媒体进行讲解和演示也是远远不够的。例如我校招收的学生逐年递增,机房计算机数量相对较少,学生不能一人一机学习,同时教室里也没有配备大屏幕。不但硬件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还缺少专业的网络教学软件和练习、考试系统。许多教师讲课仅通过语言或演示讲解,缺少互动,影响了学生及时、准确地掌握知识点。

二、改革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要切实提高中等卫生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水平,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划分层次,因“生”施教

考虑到入学前学生的计算机水平相差很大,笔者认为可以在新生入学后按其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划分出不同的层次。可通过两种方式:①直接进行统一的计算机水平考试,给所有新生划分出不同的层次。②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合理科学地区分出不同的计算机层次的学生。笔者认为问卷调查是较具可行性的一种方式,问卷形式基本上应以客观题为主,问卷内容包括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对电脑基本操作的熟悉程度、常用应用软件的掌握、网络水平的高低,以及以后希望获取何种计算机方面知识等几个方面。问卷回收分析后可按学生答题情况将学生分为若干层次。但是考虑到可操作性,大致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类为基础较差的新生,仍以现行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为主;第二类为基础较好的新生,可以对其提出更高要求,如通过计算机应用的深入学习,参加计算机应用的认证考试,考取证书以增加学生就业的砝码。在可操作性方面,可以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把两个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班教学,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做到因“生”施教。

2.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综合素质

计算机应用是一门趣味性、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对这门课程普遍很感兴趣。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教师往往机械授课,缺乏对学生的了解和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方法陈旧,使许多学生在学习相关知识时从最初的兴趣盎然转变为心灰意冷。

笔者认为计算机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促使学习进步的动力,很难想象对计算机没有一点兴趣的人能学好计算机。其实,一张用Photoshop处理过的精美照片、一个小小的Flash动画、一个有趣的网址,甚至一个好玩的电脑游戏等都可以激起学生对电脑的兴趣。一旦有了兴趣,也就迈出了在计算机学习中最重要的一步。

其次,在学习计算机时实践是很重要的,如果不通过亲手实践,从书本学习的知识很难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学中我们要尽量做到“精讲多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精讲,指出要点,让学生多练,不仅教学生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学习计算机的方法。发挥学生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这才是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所在。比如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教学中,笔者讲解了建立个人网站的基础知识,希望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创建个人网站,学生们非常踊跃,不少学生制作出了精美的网页,使教学质量“更上了一层楼”。

在更高的层次上,将计算机应用和专业需要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在学习计算机知识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学习使用专业性软件工具处理具体问题,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自学医院护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医学检验专业的学生可以自学医学类的分析工具(SAS、SPSS)等。

3.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手段必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质量:

(1)电子教室系统

多媒体电子教室是在计算机教室中,把影视、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的一种专用电脑网络平台。通过电子教室系统的屏幕广播、电子教鞭功能,学生只需看电脑屏幕,所有学生看到的是相同的内容,不存在座位和视觉上的差异。教师只需要演示一两遍,所有学生都能获得同等的学习机会,全班学生的学习进度一致,操作技能的掌握大致相同,而且利用电子教室系统广播教学和黑屏肃静等功能便于控制课堂,利用屏幕监视功能可以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了解学生的薄弱环节。常用的电子教室软件有凌波多媒体教学网、极域电子教室等。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应用课程已全部采用多媒体电子教室软件辅助教学,使用效果良好。

(2)远程学习技术

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大量的练习。根据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大纲,该课程每周两学时,共72学时。如果单靠课堂教学则无法达到培养目标,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自学。互联网是信息资源的巨大宝库,各种计算机应用教程、问题解答、经验讨论等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搜索到,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访问一些计算机基础学习网站,在远程网络资源的支持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可以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起到有效的补充。

(3)ASP技术

ASP是Active Server Page的缩写,意为“动态服务器页面”。它可以与数据库和其他程序进行交互,也可以创建使用HTML网页作为用户界面的Web应用程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ASP技术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实用程序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2]例如笔者曾经使用ASP+Access数据库制作在线考试系统,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考试并迅速获得成绩,大大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在教授计算机网络课程时,笔者在教学机房中安装了自己制作的基于ASP技术的模拟护士资格考试在线报名系统,学生在机房中就可以模拟网上报名,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又满足了学生追求实用知识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4.加强师资培训,紧跟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

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知识更新快,软、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以操作系统为例,在2002至2003年时,我校学生学习使用的操作系统是DOS和Windows98,紧接着学习Windows2000,近年来开始学习Windows XP,目前Windows XP也即将被取代。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决定了教材滞后于知识更新的速度,所以每一个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充实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勤于思考,多与计算机知识丰富、教学能力强的人交流,利用各种机会学习专业技能,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在前一阶段教学中,笔者适时加入了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网络报名、网络招聘等新内容;对于最近流行的3G上网技术,笔者也用通俗的语言向学生做了讲解。这些信息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热情。

5.计算机教学和医学专业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医学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不同于其他工科类专业,总体目标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应用,同时要兼顾医学信息技术。笔者曾在业余时间到医院与医护人员交流,亲身感受了计算机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目前几乎没有为中等职业卫生学校编写的医学计算机应用教材,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笔者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增加了医院信息系统(HIS)、医学信息检索、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在医学检查中的应用等内容;在医学检验、药剂专业教学中,引入医学数据统计处理软件(SAS、SPSS)等内容。通过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与医学有关的新知识,既能结合学生的专业来活跃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在愉快的计算机教学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总之,中专卫生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找出一套符合国情校情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既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迎接信息化社会挑战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克抗,李克东.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马桂峰,王金才,陈景武,刘鹏涛.基于ASP技术的网络化实验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

设计,2007,(7).

(编辑:王天鹏)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第3篇

中圖分类号 R95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2.02.01

摘 要 中成药是我国医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建立行之有效、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以便科学地进行药品遴选,规范合理地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工作,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和南京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组织了本次专家共识的制定。共识专家采用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临床应用7个维度(一级指标),构建了包含24个二级指标、102个三级指标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中成药品种的遴选和评价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不断优化用药目录和用药结构,加快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1”为基本药物,“X”为非基本药物)用药模式,促进医疗机构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中成药,从而提高药事服务质量,控制不合理药品的使用和费用支出,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关键词 中成药;遴选;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专家共识

Jiangsu expert consensus on the formation of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variety sele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Jiangsu Soc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 Committee of Nanjing Pharmaceutical Society

ABSTRACT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harmaceutical products in China. In order to speed up the establishment of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variety sele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l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o as to scientifically select drugs and carry out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evalu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 a standardized and reasonable manner, Jiangsu Socie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 Committee of Nanjing Pharmaceutical Society have organized the formulation of this expert consensus. Consensus experts have used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brainstorming metho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Delphi method, etc. to build a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selection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including 24 secondary indicators and 102 tertiary indicators, from the seven dimensions of safety, effectiveness, economy, innovation, suitability, accessibility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primary indicators). It is expected to provid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variety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by the pharmaceutical management and pharmacotherapeutics committee (group) of medical institutions, promote medical institutions at all levels to continuously optimize the medication catalogue and medication structure, and accelerate the formation of the “1+X” (“1” for the essential medicine, “X” for non-essential medicine) medication model dominated by essential drugs, promote medical institutions to use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scientifically, reasonably and safely,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harmaceutical care, control the irrational drug use and cost, and better meet the drug use needs of the people.

KEYWORD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selection; clinical applica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expert consensus

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是以人民为中心、以药品临床价值为导向,利用真实世界数据和药品供应保障各环节信息所开展的药品实际应用综合分析,是药品供应保障决策的重要技术指导。探索并逐步完善基于政策协同、信息共享、主体参与、多维度分析需求的国家药品临床综合评价机制,可为完善国家药物政策、保障临床基本用药供应与合理使用提供循证证据和专业卫生技术评估支撑[1]。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处方和制剂工艺加工而成的中药制剂,其品种众多、剂型多样、临床应用广泛,是我国医药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2-3]。目前,在我国上市的中成药约有59 000多个[4],其中被《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国家医保目录》”)收录的中成药品种达1 374个[5]。当前,有关化学药临床综合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多,研究方法包括卫生技术评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HTA)、客观评价分析(the system of objectified judgement analysis,SOJA)、多准则决策分析(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MCDA)等[6-9],且相关的药品综合评价政策文本也已发布[1],近期虽有学者针对中成药的评价体系作了有益探索,但大多引用化学药的评价模式,或方法简单、未体现中医药特色,并未形成系统的评价技术方法[2,10-11]。各级医疗机构在制定中成药用药目录时,亦缺乏科学、客观、规范的中成药品种遴选和评价标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符合中医药特色的医疗机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上述背景,江苏省中医药学会与南京药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尝试构建了基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临床应用7个维度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初步形成了江苏专家共识,以期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中成药品种的遴选和评价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推动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完善中成药目录,优化和规范其用药结构,加快形成以基本药物为主导的“1+X”(“1”为基本药物,“X”为非基本药物)用药模式,促进医疗机构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中成药,从而提高药事服务质量,控制不合理药品的使用和费用支出,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用药需求。

1 编制依据

本共识中,医疗机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以近年来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各类政策文件等作为指导与依据,如《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药品管理法》《“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管理的通知》《关于开展药品使用监测和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促进合理用药的意见的通知》《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管理指南(2021年版试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

2 编制过程

本项目于2021年3月启动,首先成立了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专项工作小组,之后召开了8次研讨会,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广泛征求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其他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学(协)会的药学、临床及管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的意见,经过10余次修改最终形成本共识。

3 技术方法

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处方和制剂工艺加工而成的中药制剂,包括丸、散、膏、丹等多种剂型,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与自身特点,是辨证论治、君臣佐使等中医药理论与中医整体观的集中体现。因此,其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应首先基于中医药理论,全方位体现中医药特色,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其次,该指标体系还需具备科学、客观、规范、实用、快速五大优势,并尽量满足相关政府部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行业学(协)会对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的多元化需求。在评价方法上,本项目邀请多领域专家采用文献研究法、头脑风暴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参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医保目录》《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目录》《中国药典》和国家中药保密品种等,同时结合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相关权威专业资料等,最终形成本共识。

4 主要内容

本项目基于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临床应用7个维度(一级指标),根据中成药的特点建立评价指标条目池,构建了包含24个二级指标、102个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阐述,说明参考资料来源和指标权重赋分依据。此外,本指标体系还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情况设立了“一票否决”的指标项,即对于不符合本医疗机构要求的药品或因质量问题引发群体性不良事件被召回的药品,实行“一票否决”制。本指标体系可供医疗机构进行中成药品种遴选或临床应用评价时使用:(1)当用于中成药品种遴选时,医疗机构在结合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医保谈判、药品集中采购等相关政策的同时,应基于循证证据,围绕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创新性、适宜性、可及性6个维度进行评价,同时应考虑本机构的实际情况,科学规范地开展医疗机构中成药品种的准入工作,合理制定本机构用药目录,建议使用本指标体系中的第1~6项一级指标进行评价;(2)当用于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时,医疗机构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开展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研究,并结合自身特点,对本机构的药品目录实施动态管理,建议选择本指标体系中的第1~7项一级指標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见附件。

4.1 安全性评价维度

安全性评价维度用于测评药品的使用风险。药品安全与否是决定其能否投入临床使用的关键前提和先决条件,设立全面、可操作的针对药品安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中成药上市后,随着用药人群的不断增多,可能因病情复杂、联合用药机会增加等,使得影响药品安全的因素逐渐增多,导致部分患者风险获益比难以明确。本指标体系的安全性评价维度指标涵盖了药品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处方组成、给药方法、特殊人群用药、上市时间、上市后再评价等各方面。其中,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是较典型、应用较广泛的被动监测手段,也是目前药品上市后安全性研究的主要手段,该方法的优点是监测范围广、时间长,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以较快得到药品不良反应的早期警告[12]。评价者的主要参考依据为药品说明书,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NMPA)等网站发布的药物警戒、不良反应通报等信息,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 CTCAE),最新版《中国药典》中有关中成药的毒性、易成瘾性、妊娠禁忌、“十八反”“十九畏”配伍的相关内容,以及药智网(www.yaozh.com)中收录的药品安全性信息等。

4.2 有效性评价维度

有效性评价应遵循循证医学的方法,选择所有当前可获得的质量最优的相关研究证据作为有效性评价证据[13]。有效与否是药品临床价值的重要体现及临床应用的首要考虑因素[14]。本指标体系根据中成药组方依据、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证据级别/强度及临床使用情况等,考察待评药品的处方来源、国家中药品种分级保护情况及其在诊疗规范、临床指南、专家共识等相关权威专业资料中列出的推荐级别,并结合市场销量与医患认可度来评价其有效性。例如,在循证证据来源方面,开展有效性评价的数据应来源于所有当前可获得的质量最优的相关研究证据。由于当前可获得的中成药循证证据数量不多、证据级别有限,故本共识建议:首先,医疗机构可参考中西医诊疗方案,即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的相关用药指导性文件,如《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等;其次,可参考临床指南,即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成药治疗优势病种临床应用指南》标准化项目组等权威组织发布的临床指南;最后,可参考专家共识,即由各专业学会编写的专家共识。虽然目前有关中成药的循证证据较少,但NMPA已发布的《已上市中药说明书安全信息项内容修订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应主动开展中成药的上市后研究,并依据研究结果和不良反应监测数据等及时修订药品说明书等内容,提示开展中成药循证医学研究将是今后有关中成药评价的重要工作内容。另外,本指标体系对中成药有效性的评价包括了医患认可程度相关指标,拟通过待评药品的市场销量与临床应用情况来反映其被医患接受的程度,从而侧面反映该品种的疗效。

4.3 经济性评价维度

药物经济性评价是指不同药品成本与产出价值的比较,是对药品经济效益的评估[13]。药物经济学评价对临床决策以及《国家医保目录》《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药品动态调整、药品费用控制、药品研发等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旨在保证提高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同时,节约或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从而惠民利民[15-16]。中成药的经济性需要设置合理的评价细则。本指标体系中经济性评价维度主要通过比较同名同方药品(指通用名、处方组成、剂型、功能主治、用法及日用饮片量相同的药品)的日均治疗费用来评价其医疗成本,即通过计算江苏省药品采购平台中同名同方药品的日均治疗费用中位值,评估待评药品日均治疗费用的高低。与此同时,本指标体系还通过比较成分类似、功效相同药品的日均治疗费用来评价其医疗成本,计算方法与同名同方药品相似。而当暂无相同组方、类似成分、相同功效、相同剂型的待评药品时,该项评分统一按中位值计。

4.4 创新性评价维度

为解决近几年中药创新研发动力明显不足等关键问题,NMPA着力构建、完善符合中药特色的审评审批机制,依据《药品管理法》《中医药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希望通过中药注册分类等具体优化措施,尊重中药研发规律,突出中药特色[17]。因此,本指标体系也参考上述办法,通过药品的注册分类来评估其创新性,即按照2020年9月《中药注册分类及申报资料要求》实施前后的不同要求作为中成药创新性的评价指标并赋予分值,意在鼓励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开展中药创新研究,推动已上市中成药的改良与质量提升,以充分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促进古代经典名方向中药新药转化。

4.5 适宜性评价维度

中成药适宜性体现在药品技术特点的适宜性和药品使用的适宜性两个方面[13]。首先,考察药品是否为《中国药典》收录品种,因凡是被《中国药典》收录的中成药品种,其技术特点、使用等适宜性方面均已得到学界广泛认可;其次,通过了解药品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频次,考察其使用的难易程度,进而判断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最后,考察药品的有效期,以评价药品的稳定性。

4.6 可及性评价维度

对于药品的可及性评价维度,本共识建议医疗机构可结合实际情况,从《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保目录》收录情况、生产企业状况等方面进行考察。其一,基本药物是指满足疾病防治基本用药需求、适应现阶段基本国情和保障能力、剂型适宜、价格合理且能够保障供应、可公平获得的药品[18]。《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是各级医疗机构配备使用药品的依据[19]。《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收录的685个药品中,包含268个中成药(含民族药)品种,占39.12%。国家医保局自成立以来,不断优化医保药品目录结构,以更好地满足患者临床需求,基本实现了常用药品全覆盖,并加强了特殊人群用药保障。在近期公布的《国家医保目录》中,中成药品种达1 374个。因此,本共识认为,对中成药可及性的评价应首先考虑其是否被《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医保目录》收录。其二,为方便医疗机构了解生产企业的综合实力与产品及企业在消费者中的口碑,本指标体系还考察了药品生产企业在国内的排名与知名度。相关信息可参考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醫药工业百强榜或查询其他权威信息综合平台。

4.7 临床应用评价维度

临床应用评价是指对药品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评价,以测评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而筛选出临床适应证明确、医患依从性好、生产企业信用佳的优势中成药品种,从而为医疗机构临床决策、品种遴选、医保目录更新等提供依据。临床应用评价维度主要从同行专家推荐、本机构中该药品超说明书使用情况、费用影响分析、供应管理分析4个方面进行评价,即通过临床同行专家对药品的认同度来评价其临床价值,通过本机构中该药品超说明书使用情况来考察其临床使用的规范性,通过该药品进院后对本机构药品费用的短期影响来反映其经济性,根据该药品在本机构中是否出现质量问题、供应短缺、滞销等情形来考察其供应管理情况,进而实现从生产供应到临床使用的中成药多尺度量化评价。

5 结语

2021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指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中医药法规、发展政策举措、管理体系、评价体系和标准体系”[20]。这提示无论是从国家政策层面还是从中成药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来讲,构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都是非常必要的[12]。在构建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体系时,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现有的普适性药品价值评价工具,结合我国医疗资源特点、医疗改革政策、药品政策等,从受益群体角度出发,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可操作性强、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中成药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20]。一方面,科学有效地筛选出优势中成药品种,可为医疗机构药品目录制定、医疗卫生决策提供依据;另一方面,针对评价过程中对中成药各个维度的优劣势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促进药品生产企业优化升级,从而提高中成药品种质量,保障人民健康。

本次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国内尚属首次尝试,希望可为医疗机构科学规范地开展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快速评价、合理制定并动态管理用药目录、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医疗机构在进行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时,宜在本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组)指导下,由临床药学、医学、行政管理等多部门联合开展;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药品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相关制度、流程、技术规范、质量控制标准等,并注重药品遴选与评价人员团队的建设与培养,如临床药学、临床医学、行政管理、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等学科人才,使其全面掌握卫生技术评估方法学、循证方法学、卫生统计学等技术方法,以保障中成药遴选与评价的工作质量。

受编写人员学术及技术水平限制,本评价体系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各医疗机构可根据本单位临床专科特点和药品配备要求对评价细则及权重作出相应调整,也可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选择其中某几项指标进行评价。随着中成药理论研究的深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实践证据的积累,本编写组还将继续优化上述指标体系结构,以探索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客观性与科学性并举、实用性与创新性并存、方案简洁明了且便捷易行、可操作性强的医疗机构中成药品种遴选与临床应用评价技术方案。

参考文献

[ 1 ]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规范开展药品临床综合评价工作的通知:国卫办药政发〔2021〕16号[EB/OL].(2021-07-28)[2021-12-07]. http://www.nhc.gov.cn/yaozs/s2908/202107/532e20800a47415d- 84adf3797b0f4869.shtml.

[ 2 ] 党海霞,刘骏,李兵,等.中成药价值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新药杂志,2021,30(11):961-970.

[ 3 ] 刘静,朱嘉亮,冯磊,等. 2020年国家药品抽检中成药质量状况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21,23(5):755-759.

[ 4 ] 蔣宁,杜保民,杜冠华,等.新思路·新技术:中药复方新药研发相关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20,34(4):241-260.

[ 5 ] 国家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1年)》的通知:医保发〔2021〕51号[EB/OL].(2021-12-03)[2021-12-07]. http://www.nhsa.gov.cn/art/2021/12/3/art_37_7429.html.

[ 6 ] DIBELLO V,TONTI G,BARLETTA G,et al. Introduction to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J]. J Cardiovasc Echography,2012,22(3):99-106.

[ 7 ] JANKNEGT R,SCOTT M,MAIRS J,et al. System of  objectified judgement analysis(SOJA) as a tool in rational and transparent drug-decision making[J]. Expert Opin Pharmacother,2007,8(Suppl 1):S5-S14.

[ 8 ] ANGELIS A,KANAVOS P. Multiple criteria decision analysis(MCDA)for evaluating new medicines in 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 and beyond:the advance value framework[J]. Soc Sci Med,2017,188:137-156.

[ 9 ] 宋子扬,尉耘翠,聂晓璐,等.基于卫生技术评估联合多准则决策分析建立我国儿童用药临床综合评价方法[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9,28(10):681-686.

[10] 张海力,焦丽雯,王永炎,等.基于综合评价方法的多维度多准则优势中成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1,27(3):403-406.

[11] 张强,王志飞,谢雁鸣,等.国外普适性药物价值评价工具对构建中成药药物价值评价工具的思考[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8):1973-1979.

[12] 李春晓,凌霄,李学林,等.中成药上市后安全性综合评价研究探讨[J].中医杂志,2020,61(12):1049-1053.

[13] 张强,王志飞,谢雁鸣,等.中成药临床综合评价技术规范[J/OL].世界中医药,2021(2021-10-25)[2021-11-29]. 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5529.R.20211025.0959.002.html.

[14] DRUMMOND M F,SCULPHER M J,CLAXTON K,et al. Methods for 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f care programs[M]. 4th edi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5:16-19.

[15] 阎伟.药物经济学分析方法综述[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7,12(1):16-17,37.

[16] 耿向楠,韩晟,胡豪,等.药物经济学循证方法浅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5(4):40-45.

[17] 韩玲,侯晨晨.中药新药研发与注册过程中的沟通交流[J].中国中药杂志,2021,46(3):730-735.

[18] 国家卫生健康委.关于就《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修订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EB/OL].(2021-11-15)

[2021-12-07]. http://www.nhc.gov.cn/yaozs/s7656/202111/068c31b85cb7486b9f77057b3e358aae.shtml.

[19] 张涛志,尹续续,李萌,等.国内各省关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规定的比较研究[J].中国药事,2020,34(12):1359-1365.

[20]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国办发〔2021〕3号[EB/OL].(2021-02-09)[2021-11-12]. 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2021-02/09/content 5586278.

共识执笔:

束雅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谭喜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田 磊(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共识专家名单(按姓氏汉语拼音排序):

贲彩虹(如皋市中医院)                                                                     窦志华(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

费忠东(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付 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屬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过伟峰(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黄亚博(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蒋 辉(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江志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李洪超(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李家宝(江苏省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江苏省中医药学会)

李 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南京鼓楼医院)                李 萍(南京药学会)

刘 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陆 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陆兔林(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                                                     马爱霞(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

缪丽燕(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邱召娟(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邵 华(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                                                     史海波(江苏省中医院溧阳分院/溧阳市中医医院)

束雅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譚喜莹(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田 磊(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田耀洲(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万伟忠(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王 东(南京市江宁中医院)

王 慧(徐州市中医院)                                                                     王小宁(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

王永庆(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魏继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江苏省肿瘤医院)

吴德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                杨 静(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姚 毅(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郁 斌(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袁加才(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袁晓航(南京中医药大学无锡附属医院/无锡市中医医院)

张忠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仲 昱(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

朱建国(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生物化学是医学高等院校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其概念抽象、结构复杂、知识点多且难记,使得教与学都有一定的困难。作为医学院校生物化学教师,我们根据学校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该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学生等几个方面不断进行探索与改进,努力提高生化教学效果,为培养高素质医疗人才服务。

[关键词]生物化学教学改革能力素质

[作者简介]李宜川(1960-),女,河南商丘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生物化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胡灵卫(1979-),女,河南周口人,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与研究。(河南商丘476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物化学PBL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项目编号:wjlx11031)和河南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立项课题“网络环境下结合式教学模式及其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教高[2009]999号)的研究成果。

生物化学是高等医学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与医学的其他基础课程相比,生化课程由于其概念抽象、结构复杂、知识点多且难记、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缺乏联系等,使得很多学生对学习生物化学缺乏兴趣和信心,有的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直接影响了生化学习的效果,也影响了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是教师工作的一个重点内容。我们根据医学院校的性质和培养目标,结合本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学生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改进,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我们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学科发展为基础,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

近年来,由于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更新快、内容多,要使医学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在较少的学时内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且所掌握的生化知识又要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因此,在分析学科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教师根据不同专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本学科知识,我们在保证授课内容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根据各专业特点、培养目标,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侧重,分别编写相应的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做到“以人为本,以实用为纲”,力求将生物化学与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判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整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双重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协作关系,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为“导”,使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在传授知识过程中重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为真正落实医学教育培养目标,保证教学质量,就必须调整和改革教学方法。针对学生的基础与特点,我们在教学中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1.在理论教学方面,采用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1)PBL教学法。即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大量临床病例,如由糖尿病中“三多一少”的症状来引出糖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2)比喻记忆法。如在介绍蛋白质合成过程时,我们把蛋白质的合成过程比喻为某产品的生产流水线,其中20种氨基酸比作原料,rRNA是制造产品的车间,tRNA是运送20种氨基酸的传送带,mRNA是制造产品的图纸,使教学过程变得既形象又生动。(3)比较归纳法。如将葡萄糖的有氧氧化和无氧氧化的异同进行比较整合与归纳,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2.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比如我们设计了一些连续性实验项目:如从动物的胰脏中制备胰蛋白酶原、进行胰蛋白酶原激活条件的研究、胰蛋白酶的含量与活性的测定等。通过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的精神及能力。

3.加强了网络教学方面的改革。通过网络教学,学生可以多渠道、多层次、多视野、多形态地理解、接纳教师发出的信息,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开展网络教学的具体形式主要有:多媒体在线教学、在线讨论,交流及协作学习、在线答疑及辅导、在线测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效促进了课程更深层次的整合,弥补了课堂教学师生间因角色定位、个性心理差异等造成的情感交流与互动的困惑,使教育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解决了单纯课堂教学所不能顾及的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以及与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打造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我们着重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培训。每位新教师上岗前必须得到教研室同行专家通过才能正式走上讲台。第二,实施“青蓝工程”。指定业务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言传身教,进行督促和指导。第三,要求青年教师开展业务学习,写读书笔记、教学心得等。同时,新进教师必须从事一年以上的实验室教学工作,熟悉实验教学,做到期初有计划,期中有检查,期末有考核。第四,严格“青蓝工程”导师听课制度,并将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青年教师,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第五,为使生物化学的教学能与临床紧密结合,我们还注重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研室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师资格证”,还要争取取得“医师资格证”或“药师资格证”。

通过以上措施的具体实施,我们教研室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提高,在课堂上更能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极大地提高了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加强临床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兴趣

作为医学院校的学生,他们很关心知识的临床应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如能将生化知识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不但能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还能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如在讲解氨基酸的特殊代谢时联系苯丙酮尿症、白化病、尿黑酸症等的发病机理。通过结合临床内容,引导学生将知识点灵活应用于临床问题的分析中,让学生通过生物化学理论与疾病发生、诊断和治疗的联系,进一步体会生化理论与技术在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我们学校每年的教职工体检和学生体检时,抽调学生参与血液生化的检测,如血糖、血脂、尿酸、转氨酶、血浆蛋白、免疫物质的测定等。我们还根据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标准,以及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和执业能力要求,编写了《生物化学学习指导书》及《执业医师考试模拟试卷》,使学生在学习和复习的过程中目标明确,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生化理论知识和掌握实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

总之,在新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下,我们从教材、教法、教师及学生等几个方面不断进行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探索与改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从事基本科学研究的能力,使他们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整体素质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适应了当代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医疗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俊河,董卫华,王芳,等.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

[2]周静华,万顺康.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医学信息,2009(22).

[3]鄢雯,霍春月,张丽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

[4]李冬妹,黄瑾,潘泽民.深化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J].农垦医学,2009(31).

[5]王廷杰,张悦红,王惠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

卫生学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

郫县犀浦镇辖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口123344人、41115户,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从中央到地方为50元/服务人次,2016年为55元/服务人次(其中家庭医生5元)),从该辖区情况来看,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每年达到600多万元,并随着服务量的变化,资金量在不断增加。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求(2015年以前为十一项,2016年增加到十二项)该中心配备了48名基本公共卫生专职人员,并随时根据工作需要加配兼职人员。作为基层医疗机构,这么大资金量和团队,就对如何管理资金,用好资金提出了要求,并通过资金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郫县犀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近年来对专项资金管理,积累了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经验,并通过资金管理,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截止2016年该中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达到如下效果: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8%,健康档案使用率90%;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辖区内居民基本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6%,居民基本健康行为形成率达76%;免规规划合格接种率98.69%;户籍儿童儿童管理率100%,非户籍儿童管理率95%;戶籍早孕建卡率达98.6%,流动早孕建卡率达95.3%;老年人健康管理率为74.7%;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0.32%,高血压控制率达62%;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70.5%,糖尿病控制率达60.5%;重性精神病患者在管数为502人,患者管理率达90.28%;传染病管理率100%;卫生监督协管信息报告率为100%。要认识到资金管理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促进作用。本文以郫县犀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研究对象,总结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工作几点体会。

一、制定专项资金使用及管理制度

针对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制定专门管理制度。根据基层医疗机构财务制度、基层医疗机构会计制度和成卫发[2011]716号文件要求制定《郫县犀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规定该专项资金必须设置专帐管理收支,明确资金报销审批程序、明确使用该资金购置卫生材料、物资、固定资产等管理办法,明确了会计核算方法,明确了项目资金分摊权重及分摊方式,进一步强调医疗设备、房屋维修、无形资产购置、罚款、违约金、赔偿金、滞纳金、各种赞助捐赠等不得列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支出。为资金使用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按照该管理办法执行,郫县犀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历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检查和审计中未发现一起违规使用资金现象。

二、建立基本公共卫生项目资金预算管理制度

郫县犀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年度根据下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服务量、工作侧重点编制每个服务项目资金预算,并根据当年实际下达工作任务实时调整预算。各项目经费又分为人员经费、药品支出、(指直接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检查药品如酒精、消毒),卫生材料支出(直接用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卫生材料如注射器、棉纱、口罩等),其他材料支出(除药品、卫材以外如健康档案表 、袋、资料等),维修费用支出(指基本公共卫生办公用具维修等,不得含房屋维修),其他公用经费开支(水电费、差旅费、会议费、培训费等),非财政资本性支出(指非财政资金的资本性开支,如只有资金购置基本公共卫生使用的电脑、打印机等),基本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支出(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体检,使用基本公共卫生资金购买医疗服务)。资金预算编制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各项目均衡发展,并保质保量完成当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三、建立科学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收支核算体系,进一步推动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成本核算

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如何管好用好每年600多万的专项资金,就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资金收支核算体系,并通过资金支出核算完善项目资金成本核算,为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1.收入核算科目设置:在一级科目“财政补助收入”下设置“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收入”二级科目,用于财政拨付基本公共卫生项目经费收入核算。

2.支出科目按照以下方式设置:医疗卫生支出科目下设置“医疗支出”、“公共卫生支出”;公共卫生支出科目下设置:“基本公共卫生支出”、“重大公共卫生支出”、“其他公共卫生支出”;基本公共卫生支出科目下设置:“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支出”、“村医基本公共卫生支出”;在社区和村医基本公共卫生支出科目下设置:“人员经费”、“药品支出”、“卫生材料支出”等;在人员经费、药品支出、卫生材料支出科目下按照基本公共卫生十二项核算各项成本费用,再按照经济科目、功能科目进行核算。借助财务软件,实现财务核算信息化,对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支出实现了六级科目核算,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支出核算系统,也为基本公共卫生各项成本核算提供了依据。通过近几年成本核算,可以分析各项目总成本走势和次均成本变化,也为历年基本公共卫生工作项目占比制定提供了财务依据。

四、切实做好镇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及时到位村级配套资金,巩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网底建设,让辖区内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

从2009年开始基本公共卫生工作以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配套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也强调了村级配套资金使用,但实际工作中基本忽略了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一般都由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代为完成,因此也忽略了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配套资金使用。从2015年开始实施镇村一体化,打开了镇村资金使用的思路。郫县犀浦镇社区卫生服服务中心根据镇村一体化思路,制定了镇、村基本公共卫生绩效考核制度。根据辖区服务人口情况分为城乡居民和城镇居民,其中城乡居民服务人口49567人次,城镇居民服务人口73777人次,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驻地村医至少签订30%以上工作任务,驻地村医不能完成的工作委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辅助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于没有驻地村医服务,这部分工作全部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明确了工作任务后,进一步推动镇村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绩效考核,通过每月绩效考核及年末考核排名,及时拨付村级经费,2015及2016年应拨付村级经费236.82万元,实际拨付236.82万元,保障了乡村医生现金性待遇,落实了乡村医生保障性待遇,同时极大提高了乡村医生积极性,保质保量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目标。

五、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力度,保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

郫县犀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基本公共卫生资金使用过程中,通过横向交流学习,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并不断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各级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监管、督导和检查,及时纠正资金使用中的问题,保障资金合理使用,保障资金专款专用。

六、结语

通过郫县犀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监督、管理和使用经验来看,基层医疗机构合理使用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是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保障,也直接影响基本公共卫生工作效果,提升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了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卫生工作。

参考文献:

[1]庄霞.浅议基本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与核算.卷宗[J], 2014(12):261-262.

[2]曾芳.基层医疗机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6).

上一篇:社区卫生管理论文下一篇:货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