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科论文范文

2023-04-04

大学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是培养本科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应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方案修订是总结反思原方案的经验和不足、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手段。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需求,科学构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11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

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三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五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 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9学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 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4。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 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

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

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 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 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

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

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 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

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12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

6. 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学方式改革

新方案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要求每专业至少设置2门研讨性课程,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大力推进研究性教学改革。一是树立以探究和创新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导向的教学体系,着眼于学生探索意识和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将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教材学习与广泛文献阅读有机结合,让学生掌握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研究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能力。三是采用问题导向、主题探讨、课题研究、项目设计、调查研究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将多学科知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突出知识、能力、素质训练的不断协调和深化。四是采用多样性评价手段,着重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体验、能力方法、创新发展、研究结果。

[本文系“十二五”水利高等教育研究规划重点课题——新时期类高校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SLGJY125-ZD04)的实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周 杨]

大学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综合性大学的会计专业以培养应用创新型会计通用人才为目标,旨在向社会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级会计技术人才。会计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合格与否,关系到学校培养目标能否完成、社会经济部门效益能否提高。本文通过对江苏省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调查研究,对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江苏省具有会计专业学位点的综合性高校培养方案中,都有独立设置的毕业论文实践环节,且时间安排都在最后一个学年,持续时间都在10周左右。各高校都有较规范的毕业论文工作条例,均规定了毕业论文的组织和管理,指导教师的职责和任务,答辩的要求、程序及论文评分标准等,明确了选题、开题、中期检查、初稿、定稿等各阶段的截止时间,并且全部工作都要求在毕业设计系统中完成。各会计专业学位点都有毕业论文选题指南和写作规范,对相关附件也都有相对应的写作指引或参考模板。特别要指出的是,由于经管类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各会计专业学位点每年都会根据形势发展设计出适应当前经济环境的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

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包括指导教师和学生基本在第7学期末商议确定选题,学生根据选题查阅相关国内外文献资料,然后按照时间进度完成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调查报告和论文初稿,再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对论文初稿进行反复多次修改,最终定稿。

然而在整个毕业论文工作期间,还是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选题难定。由于会计学以公认会计准则为基础,对日常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既有规定的账目也有规范的核算方法,只有涉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估计变更等事项时有一定的选择权。这样一来,如果对于日常经济业务进行会计研究,难免落入教科书的窠臼;而对特殊经济业务的会计问题进行研究,也只能对规定的几种处理方法进行比较,缺乏实际意义。

对目前会计准则中的具体准则展开理论研究,探讨其不足和如何改进,以及对经济中出现的新事物提出有建设性的想法,都是不错的研究方向,但对缺乏研究工作基础的本科生来讲却是不小的挑战,对综合性院校的会计专业学生就更难,因为其教育模式并不偏重于理论分析,而是融入一定数理分析和计算技术的应用创新模式。

上述原因造成会计方向的选题范围过小,而会计专业作为热门专业,其学生人数又众多,因而只有将相关或相近研究论题都纳入选题范围才能满足选题需求。相关论题包括内部控制、风险评估等审计方向,财务危机、财务绩效等财务方向;相近论题包括税收、国有资产管理等财政方向,公司战略、公司治理等企业管理方向,高管薪酬等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对于相近方向的选题往往要求必须结合财务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以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为主,导致题目设计的难度增大。

2.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难执行。确定选题后,一般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设计出研究框架,再由指导教师审核把关。一般来讲,选题可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大类,其中定性分析主要做案例研究,而定量分析则主要做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强调解决实际问题,为研究主线,而实证研究强调归纳和演绎,从样本推知整体,从宏观分析微观。

数理基础较好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实证研究的选题,但在随后的研究工作中却发现并不简单,如数据难找、模型难懂难建、数据处理和分析困难等。那些不愿跟数据和模型打交道的学生,后来发现案例分析也不那么容易,最常见的问题是:不少学生不能正确区分“现状和问题”及“问题和原因”,提出的建议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对于写作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多数学生会自行改变开题时设计的方案,任意删减,造成框架不合理,逻辑不严谨。

3.写作不规范。教育部门要求本科论文重复率一般在25%~30%之间。对于定性分析论文来讲,由于规范分析和文献分析方法的运用,导致文字叙述占大量篇幅,且多数是参考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为了降低重复率,学生往往将原本科学规范的学术语言替换成大白话,甚至出现语句不通、前后矛盾的情况。而对于定量分析论文来讲,由于其包含一定量的数据、模型和处理分析,相比定性分析论文而言,修改任务较少,但仍有降低重复率的压力,因此学生常常会在字数达标的前提下,大量删减理论部分,造成理论基础研究薄弱,对实证分析的支撑不够。

二、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问题的成因

1.专业特点的原因。与其他专业相比,会计专业相关论题往往比较敏感,会计数据也会涉及到商业机密(主要涉及非上市企业或敏感信息)。以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或案例的,只能针对公开数据(如财务报告、公告等)进行分析,未公开的数据则因无法获取而无从分析;以非上市企业或行政事业单位為研究对象的,即使通过一定渠道拿到部分资料,也往往因数据不全而无法分析。上述情况导致有些好的选题被迫放弃,造成会计选题范围小、选题难。

2.课程设置和时间安排不当。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一是文献检索、图书情报学等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要么设置为选修,要么根本未出现在培养方案中;二是常用统计软件、财经论文写作、专业英语、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阅读等课程设置为选修。由于有些高校对于选修课程规定选课人数的上限,没有选修过相关课程的学生,对文献检索工具不熟悉、专业知识不扎实,在论文写作第一个环节——查阅文献时就遭遇了困难,继而会产生撰写论文的自信心不足,严重制约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畢业论文工作一般都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学期是学生考研复试、找工作面试的高峰时期,很难保证论文写作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论文的写作质量。

3.指导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原因。近年来由于社会需求增大,非财经类院校也普遍开设会计学本科专业并大量招生,而师资力量却并未成比例增加。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指导工作量加大,与学生沟通交流次数减少,导师对学生论文质量跟踪不到位。从学生方面来看,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耐劳的品质相对匮乏,加上对毕业论文不够重视,认为学校不会在最后关卡亮红灯,从思想上放松了对毕业论文质量的要求。

三、综合性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建议

1.开展科研技能训练。综合性高校应积极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会计专业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些高校要求大学生必须修满一定的创新学分才能毕业,并通过开设多项技能培训项目,如数学建模竞赛、模拟股市大赛、大学生科研立项、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等,既帮助学生修完了创新学分,也培养了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最后学年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了较坚实的基础。

除了开展上述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活动以外,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还应在二、三年级开设相关课程,如文献检索、科技论文写作、抽样调查、数学建模、社会统计分析等,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数字文献资料检索的工具、建模、调查问卷的设计、统计软件的使用等科研工作所必须的知识;此外,应鼓励会计专业学生积极参与指导教师或其他教师的科研项目,训练学生对数据、文献等研究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2.适当调整毕业论文撰写时间。本文通过大量的走访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师生认为选题应在大三下学期确定,毕业论文工作应放在第四学年第一学期。但这一时期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较多的专业课程,给毕业论文工作的开展带来不便。建议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适当降低对总学分的要求或适当压缩非核心课程或其他实践环节的授课学时,减轻学生最后一学年的上课压力,既给学生考研、就业留出空间,又能保证学生在毕业论文上的时间投入。

3.严把论文质量关。在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可适当提高指导教师指导经费,并增大核算工作量,以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指导教师应按照各个阶段的规定时间节点,督促学生完成各项任务。对于科研能力欠缺或专业基础不牢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照,告之外文文献的常用数据库、上市公司数据获取的主要网站、案例分析资料的获得途径,并且对数据的真实性、模型的可靠性、结论的可信度严格把关。经常召集学生开会研讨,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指导意见。

总之,综合性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论题难定、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执行不力、写作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形成从学校方面来讲,应全方位的规划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缓解毕业论文的各种矛盾,减轻毕业生负担;从教师方面来讲,应提高毕业论文教学技能和方法,以责任心和爱心对毕业论文全程跟踪指导,严把论文质量关;从学生方面来讲,应加强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发挥自身在毕业论文中的主导作用;从社会方面来讲,应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有一定的认识,积极配合各项工作,减轻毕业生论文工作的外界压力。

参考文献:

[1]李达.新形势下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面临难题与解决对策[J].高教论坛,2011,(7).

[2]肖丹.亟待提升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探讨[J].商业会计,2013,(20).

大学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本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

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需要综合应用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定期接受教师的指导,对毕业设计进行不断的改进与优化。毕业设计是考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在很多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而且有的指导教师缺乏 实践经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效果,影响了学生毕业工作的适应能力。本文对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1、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设计投入时间过短。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在大四的下半学期,由于很多学生此时都在实习,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并不宽裕,学生需要每天出去面试找工作的时间,有的学生还想继续考研深造,还需要安排时间复习,通过研究生面试,还要准备复试,这花费了大学生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真正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并不多。

1.2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不丰富。在很多大学中,授课的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虽然教师有着较多的科研成果,但是工作经验并不丰富,没有经历较多的培训,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指导时可能过多的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在实践方面能提供的意见也不多。还有个别教师也忙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对学生毕业指导的热情并不高,降低了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1.3学生缺乏创新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些大学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弱,而且没有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在毕业设计时缺乏创意,很多设计都是千篇一律,在遇到问题时,学生并没有积极思考或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多是直接求助老师。

1.4过于依赖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过度依赖计算机的问题,很多软件专门是帮助大学生做毕业设计,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学生往往直接得到结果,中间的过程被省略,学生缺乏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对结果的产生并不了解。

1.5答辩考核制度不健全。在做毕业设计时,学生需要进行答辩,答辩的时间在10-20min左右,由于时间比较短,其实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的学校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实习的机会,省去了学生的答辩,这给了一些学生可乘之机,降低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2、大学本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2.1提早布置毕业设计任务。土木工程专业在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时,可以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毕业实习刚开始时,让学生带着毕业实习的任务去实习,这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使其在遇到问题时,更加自主、自觉的查阅资料,而不是为了方便快速而直接寻找答案。教师在指导时,可以多安排一些实践,使其通过现场的实际观察,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2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给青年教师多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安排团队指导,团队中不但有刚毕业的教师,还有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这样才能在指导工作中做到面面俱到。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与设计院联合指导,这样可以有实践经验更加丰富的人员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

2.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做毕业指导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遇到问题时,应积极的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找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从而培训学生科研素质。学生在设计与思考时,可以做出更为详细的设计说明。在答辩时可以有更多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讲,不要怕说错,一定要具有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丰富性。毕业设计与答辩是考验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做到毕业设计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节省较多的时间,但是不能过于依赖计算机。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多安排一些设计任务,学生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生应做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检验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相关实习单位,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提供更多的资料与机会,从而保证设计方案内容的真实性以及丰富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方向等选择一项内容详细设计。

2.5加大管理力度。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考核内容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在这方面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出台相应的文件,明确规章制度。对于指导教师,应严格考核指导时间和次数,限制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对于学生,应当使其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建立淘汰机制,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应采取延期毕业答辩等措施。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中,毕业设计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并不充裕,而且缺乏专业的指导,相关机制不够健全,给了很多学生可乘之机,学校无法真实考核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需要重视毕业设计这项任务,提高教学的指导能力,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教学指导的经验,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黑龙江东方学院校内课题:HDJGLWZX2014009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研究。

大学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 校企合作 联合办学 产学研

[作者简介]冯树清(1966- ),男,四川乐山人,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财务管理;彭思量(1974- ),女,湖南长沙人,重庆文理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战略管理、教育管理;王熙艳(1980- ),女,湖南岳阳人,重庆文理学院资产部,会计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教育管理。(重庆 40216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0年重庆市教委教改重点项目“重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02220)

校企联合办学指的是充分整合院校和行业企业资源,通过院校学生参与行业企业实践,行业企业获得院校科技支撑,政府部门借此机会有效提升管理效能等途径实现各方共赢的一种办学方式。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意义

对于植根于地方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的新形势下,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塑造办学特色品牌、凝聚核心竞争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可以直接促进在校本专科学生走进行业企业接受实践检验,运用行业企业资源促进实践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可以充分掌握并利用行业企业的信息优势,及时更新、完善和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可以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各类仪器和设备,缓解和降低院校自身资金和设备不足带来的教学压力。此外,通过校企联合办学的开展,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各类型成人高等教育、培训项目,扩大办学规模和加强 “双师型”教师建设力度,促进院校自身科研平台建设与成果转化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行业企业而言,开展校企联合办学能够有效利用院校学生资源参与生产和设计研发,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联合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水平;通过利用院校的教育、科研资源,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培训、研发成本,提高企业效益;还能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建立或提升自身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尊重。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高校自身重视程度亟待提高。校企联合办学是近年来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产物,认识与理解它是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管理者和全体师生员工的考验。而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者往往对于校企联合办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导致自身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举步维艰;受传统研究型本科院校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师对于校企联合办学也缺乏正面的了解,并且院校普遍对于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二级部门和教师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教师“不支持、不反对”的消极心态,对校企联合办学各项工作开展造成严重阻碍;另外,同各类高校一樣,应用型本科院校招生、科研、学生管理等各项事务性工作纷繁复杂,也削弱了对校企联合办学的关注与重视程度。

2.高校自身参与合作实力不够。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成立时间短、知名度低,学术带头人和科研团队的严重短缺使得院校的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水平低下,无法寻求到合适的行业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办学。另外,绝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是由高职、高专院校合并组建形成,硬件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实验实训设备缺乏、教学实践基地缺少、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资金不足等因素均严重制约着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

3.政府主管部门重视程度不够。从国家层面来讲,在近年来高度重视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同时,对于“校企联合办学”仍然缺乏统一、科学的规范与指导,对于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企业无法提供全面的支持、激励或者权益保护措施。从教育主管部门来讲,至今还没有建立专门的机构对校企联合办学相关工作进行业务指导、协调和管理,还处于“自发阶段”的众多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合作内容纷繁、形式多样,合作项目和利益分配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无法得到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协调与解决。

4.校企合作相关方利益不对等。首先,院校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目的很强,既要完成实践性教学、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又要充分利用行业企业提供的各种设备、仪器环节解决自身硬件不足的矛盾,还迫切希望行业企业提供所掌握的各类人才需求数量、行业最新动态等各类信息,如行业企业无法满足院校需求,势必严重影响院校继续进行联合办学的积极性。另外,学生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过程中劳动与报酬的不对等也是影响其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从人力资源成本考虑,行业企业雇主普遍对于应用型人才存在重视应用、忽略培养的情况,导致其认为自身在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收益不大。校企联合办学双方无法实现利益对等,也制约着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

最后,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典型特征限制了其进行市场化交易,而政府在校企联合办学过程中的协调与支持作用日益凸显,在这种形势下主要依靠“关系”“信誉”维系的校企联合办学最大的危机在于院校自身硬件缺乏,政府对于院校投入过程中的硬件重复建设使得各院校之间无法有效实现共享,从而会导致政府对于校企联合办学的负担重、热情低。

5.校企联合办学体制机制缺乏。从院校自身来讲,计划经济时代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过渡并达到现代大学的要求,院校管理者即便已经认识到校企联合办学的重要性,但现实中各种体制的约束也会严重制约校企联合办学的前景。院校与企业各自的内部运行机制迥异,二者发展模式与文化内涵之间的显著差异无法在校企联合办学的短期之内得到良好的交融,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院校学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企业与院校自身的各个要素无法形成一个积极发展的整体,势必会阻碍校企联合办学预期的办学目标的实现和合作效果。

6.校企联合办学合作深度不够。按照“浅层次合作”“较深层次合作”与“深层次合作”的标准来看,目前普遍的校企联合办学仍然处于“浅层次合作”的运行状态,其大多数表现为以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的模式进行校企合作。由于各个院校自身条件的差异,加之行业企业目标的不同和政府支持力度、态度的差异等因素,使得校企联合办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产生了很大差异。此外,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欠缺技术研发方面的合作,大多数院校是基于解决学生就业的目的寻求与行业企业进行联合办学,而大部分企业也是谋求院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员工培训,此种模式基本无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与“将高等教育资源势能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动力”的目标相距甚远。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主要举措——以重庆市为例

近几年来,重庆市内各高等院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纷纷将“校企联合”“产学结合”作为办学的重点,致力于加强教学改革和提升办学质量,通过探索与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1.发挥自身优势,围绕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攻关。重庆理工大学紧密围绕重庆市、西南兵工的宏观经济环境、发展趋势及其汽车摩托车支柱产业,致力于联合搭建科技平台、共同开展科技攻关,增强重庆地方支柱产业的自主开发、创新能力。如与西南兵工局及其所属企业联合组建了“重工车辆工程学院”,成为重庆市“两车”开发和研究的重要支柱“三院两所”之一;与重庆大学等联合组建科技部“激光快速原形及模具制造生产力促进中心”;与重庆汽车研究所共建“国家重型汽车检测中心前后视野检测站”等。该校还先后与重庆市璧山县、大足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等签订一系列科技教育项目合作协议,大力促进区县经济发展。①

2.充分整合资源,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重庆科技学院充分发挥行业背景优势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积极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搭建“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围绕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与培训开展合作教育,先后与重庆市科委、重庆三峰公司联合成立“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与重庆市安监局联合成立“重庆安全工程学院”;与中石油共建“油气井控及安全技术研究与培训中心”;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南京晨光集团等我国航天工业重点研发企业合作共建“功能磁性材料研发中心”,研发的产品已成功应用于“神舟”系列飞船和“嫦娥”工程等航天和国防产品中。这些项目既涉及合作办学、合作育人,也包括合作发展、合作就业,推动了学科发展,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增强了学校的综合办学实力。②

3.以教育为主导,加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重庆文理学院升本建院仅十年时间,作为一所典型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其不断扩大产学合作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鼓励和扶持二级学院与企事业单位深入合作,通过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职业资格鉴定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目前已在永川、垫江、大足、黔江等多个区县开展了包括盐卤化工、名贵花木培育、旅游开发、牡丹研究、金银花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等20余个合作项目,与重庆宝利阳集团、创斯特、富士康、NEC等公司达成了“校企合作”战略协议,在软件外包、电子工程、动漫人才培养、动漫产业开发及动漫企业孵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合作。③

通过对以上三所典型院校的校企联合办学举措进行梳理,逐一厘清其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主导因素,借鉴德国、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经验,重庆市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具有若干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如下表所示。

通过31页表可以看出,开展校企联合办学的优势与劣势同在,机会与威胁并存,特别是对于重庆文理学院、重庆科技学院这一类发展时间不长、自身基础还有待提升的新建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更加需要直面其中存在的各类问题,努力加以克服,以期校企联合办学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校企联合办学的途径设想

应用型本科院校加强校企联合办学的作用不言自明,在面临上述诸多问题的情况下,如何寻找到合理的突破口并科学解决问题,与行业企业达成一致目标、寻求到政府主管部门积极支持并建构起可持续的校企联合办学模式,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第一,推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内部教育体制改革,在科研方面鼓励纵向与横向联合研发,注重以“双师型”和“专兼职结合”为特征的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学生学术能力培养,改革传统课程设置等,为校企合作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要充分了解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的各方的利益驱动,理解行业企业参与校企联合办学缺乏约束力、吸引力,并且将承担更多的安全压力的实际困难,利用“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实施订单、冠名、委培、注资等多种合作途径,通过“换位思考”争取行业企业的支持。

第三,可以从政府与院校自身出发,积极寻求主管部门的支持,拓宽资金来源,在不断提升硬件建设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内部人才转化和外部人才引进等多种措施,组建科研团队,全面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实力,吸引行业企业主动合作,达到“筑巢引凤”的效果。

第四,可以在学校与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共建共享的基础上,积极构筑“四位一体”的校企联合办学平台,不断发挥“政、产、学、研”的组合效应,充分发挥自身行业背景优势和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力,围绕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新技术与应用技术研发与培训开展合作教育,实现学校和企业从“握手”交流向“牵手”合作的转变,实现由“黏合”联系向“融合”发展的推进,与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注释]

①重庆理工大学.产学研概况[EB/OL].http://www.cqut.edu.cn/cxy/gk.html,2012-02-01.

②任堃,刘进.校企合作“重庆样本”[EB/OL].http://roll.sohu.com/20110518/n307801078.shtml,2011-05-18.

③重慶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cqwu.edu.cn/syfzgh/index.htm,2011-12-08.

[参考文献]

[1]李中衡,吴金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的利益相关者研究[J].职业时空,2011(7).

[2]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锁荣.对高职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04(12).

[4]尹金金.德、美、日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比较研究——基于历史视角与特征的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19).

大学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 大学生 就业心态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经济的发展,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69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压力日趋加大,就业形势愈加严峻。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心态的好坏是影响其能否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而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不高、社会影响不大等先天不足,与其他院校相比,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处于弱势地位,表现出更多不良的就业心态。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分析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并提出相应的调适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表现

大学生就业心态是指大学生在求职期间所产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是影响其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当前形势下,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十分复杂,不良就业心态更加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心态。

(一)焦虑心态。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是大学毕业生面临初次就业时常常出现的不良心态。由于害怕找工作的辛苦;害怕自己被用人单位拒绝;担心自己无法找到工作;担心找不到好工作;担心自己选错单位,影响终身;担心自己无法适应职场生活等,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让很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心理上感到紧张不安、害怕,甚至痛苦,表现出莫名的情绪躁动、不知所措等。有些大学生可以及时调整心态,缓解就业前的焦虑,但有些会因察觉到自己的状态不利于就业,反而越发紧张担心,进而强化这种焦虑情绪,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严重者可能会导致焦虑症。在焦虑心态的影响下,大学生很难静心学习,提高自己,无法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造成就业难的状况。

(二)自卑心态。

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与大学生及家长的“名校情结”也愈演愈烈。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的名气小、实力弱,用人单位更愿意选择重点院校的毕业生。新建本科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贫困生较多,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因而,与老牌院校、重点院校相比,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普遍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缺乏就业主动性。面对就业问题,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更容易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诱发一系列示弱的想法,例如“许多重点院校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自己学校牌子太差,就业更没有希望了”。这样,很多大学生在求职前的心理准备方面已逊人一筹。自卑心态影响下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就会缺乏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加之在求职过程中的多次受挫,有些毕业生的自信心会受到沉重打击,使原本脆弱的心理雪上加霜,导致产生比较偏激的思想和行为。

(三)浮躁心态。

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对于就业环境和就业地域的选择日趋合理、实际,但仍有不少大学生就业心态浮躁,无法顺利就业。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多位于不发达的城市,来自小镇、农村的学生较多,他们渴望通过读书出人头地,渴望脱农入城、快速致富,求职时想去大城市、大企业,想要高薪、稳定的工作,而不肯吃苦,不愿去经济欠发达地区,不愿去基层、私营和民营单位工作。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浮躁心理,整日无所适从、好高骛远、拈轻怕重,例如学机械的不愿进车间、学化学的不愿进实验室,导致很多大学生求职时犹豫寡断,错失就业机会。即使有些大学生勉强来到基层,但急于求成,无法沉下心工作,在浮躁心态的驱使下,频频违约跳槽,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到毕业时仍因没找到满意的工作而无法真正就业。

(四)依赖心态。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相对落后,缺乏积极进取的竞争意识,加之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较多,这些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较差,习惯于依赖他人,导致很多大学生在求职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等、靠、要”的思想,依赖性较强,总是在坐等机会上门,等企业上门招人、靠家长关系就业、要学校提供就业岗位,没有积极主动的求职心态。有些学生甚至都懒于上网关注、收集招聘信息;有些学生虽然整日奔波于各种招聘会,但是不敢主动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在这种依赖心态的支配下,大学生很难迈出自主择业的步伐。

(五)盲目心态

大学生正处于人格逐渐完善和成熟的阶段,易受周围环境影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盲目心理较为严重。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教育的不足与学生自身素质的局限,这些学生的盲目心态更为严重,在择业时难以做出理性选择,容易产生从众心理。很多大学生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不知所措,产生选择的困惑,为了获得自我安全感,往往会从众趋同,选择周围人认为好的职业,而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专长等,例如,现在很多学生不加判断,盲目扎堆参加公务员考试。有些学生由于从未认真做过职业生涯规划,缺乏对就业的正确认识和理性思考,自我定位不清,缺乏明确的目标和计划,应聘和投递简历时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有些学生缺乏主见,面对多个岗位选择时,常常陷入无法抉择的纠结之中,在长期的犹豫不决中错失就业良机。

二、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心态调适的路径思考

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新建本科院校应从如下几个方面积极调适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消除不良心态,培育良好的就业心态。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理性务实心态。

加强和改进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就业心态的重要途径。开展内容鲜活、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认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引导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和自我特征,确立为实现“中国梦”做贡献的崇高职业理想,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和求职中的困难和挫折,以坚定的信心和顽强的毅力迎接、面对和战胜就业中的各种问题;有助于启迪大学生的道德觉悟,加强道德修养,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而形成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今后的职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深化就业指导教育,培养积极从容心态。

新建本科院校应进一步深化就业指导教育,开展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全员的就业指导课教学,促使其以积极从容的心态面对就业,克服求职过程中的各种困难。要结合专业设置和就业市场的需要,通过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就业实训、模拟招聘、邀请优秀的校友或者企业家、邀请往届贫困毕业生开展就业经验交流活动等多样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如此,才能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消除焦虑、盲目、浮躁心理,从容迎接就业,积极主动地朝着规划好的职业目标前进。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中尤以引导大学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为重。新建本科院校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进行指导时,应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坚持面向基层,服务地方,给予大学生科学具体的指导,避免不切实际或流于形式的空谈。

(三)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培养健康乐观心态。

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及时调整大学生的情绪状态,消除不良就业心态,培养大学生健康乐观的就业心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良好心理素质,为顺利求职就业提供心理保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提升自身素质,以较强的就业能力自信乐观地迎接就业;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现实和择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挫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客观认知自身的不健康心态,及时寻求帮助,重塑健康的就业心态。此外,大学毕业生是心理问题多发群体。为此,新建本科院校应高度关注大学毕业生群体,开展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心理问题排查活动,及时发现问题,跟踪关注他们的心理动态,并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方式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引导他们排解就业压力,走出不良就业心理误区,提高毕业生的职业成熟度和心理抗挫能力。

(四)提升自身就业能力,培养自信进取心态。

大学生个人自身的因素是其顺利就业的内因,是毕业生最后求职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需要自我关注、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展现自己良好的就业能力,这是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自信进取心态,顺利就业的根本。面对就业,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学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即努力学习各种知识与技能,强化专业优势,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利用社会调查、志愿者活动、专业实习实训等机会锻炼和提高自己,提升自身就业的硬实力,增强就业信心;加强自身思想修养,加强人格品质的锻炼,学会采用自我安慰法、自我转化法等方法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缓和心理冲突,自觉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提高自我效能感,提升自身就业软实力,大学生才能形成和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态,顺利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汪芳芳.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赵琳.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思路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3]吴婉如,戴艳.高校毕业生就业心态现状及调适[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

本文为:“90后”大学生社会心态调查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河池学院课题,项目编号:2012EB010。

上一篇:教育学位论文下一篇:教育机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