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位论文范文

2023-04-04

教育学位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机制

与其他学科的学位研究生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对比,可以看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有很大的不同,它主要是顺应现代社会的不同职业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偏向于实用型的高等教育,它有着十分显著的专业性、实用性和普及性的特征,所以在一开始,就受到了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以及各行各业的认可,在实践的发展过程中显示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强大生命力。在我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1991年开始,现在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但因为它的起步和发达国家进行比较是特别晚的。我国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还有很大程度的不足和漏洞,需要进一步着重探究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针对性地借鉴国外研究生教育资料,并从我国当前的教育实际出发,针对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出一些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为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工作提供一定意义上的参考。

一、美国等其他国外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历史背景和主要特点

在20世纪初,美国就把素质教育进一步引向多元化发展路径,并且有针对性地结合实际情况,把专业教育引进硕士教育范围内。在二战的前夕,专业硕士教育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在1945年至1970年这个阶段内,专业教育也从数量和专业门类等相关方面成为硕士教育的主流,然而,给硕士教育专业化赋予了更大发展内涵的时期。在20世纪80年代,专业学位教育更着重突出专门化,使专业进行不断的细化和量化,并进行职业导向性,也就是专业化和应用性,更强调知识的应用。并进行分权,也就是把专业设计权交给教师以及管理的最底层,同时进行非人为化尝试,也就是说学校不再统一制定相应的标准,如住宿、配备导师等相关情况不再人为规定。并且在教育实践中进一步着重突出实习、经验学习等相关方面内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突出实践落实措施,这样能够使教育内容真正意义上实现以职业作为导向的多样化和专业化路径。然而,美国的学士学位教育通常情况下为通才教育,伴随着职业领域对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特殊职业要结合具体情况实现特殊培养,进行专门化培育,并以此为出发点,慢慢地逐步形成专业学位教育。针对专业设置而言,美国也有多种多样的专业硕士、博士学位,例如建筑学、工程学、教育学等,它更有效地体现出高层次的职业水准,并不是学术水准,也就是说,可以在完成特定职业领域的理论学习之后,获得更高的比学士学位水平更专业的职业技能。

针对学制而言,美国和加拿大在医学研究生教育阶段,通常情况下只设立与之相对应的医师资格的医学学位和相应的学习计划,而是否能够真正意义上成为未来的专科执业医师,和他们在毕业之后的专业培训和学习等相关内容有巨大的关联性。通常情况下,这需要大约16年的时间进行专业学习和培训,时间的安排上表现为:在文理学院学习4年,加上医学院4年,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训3~8年,并且要通过相关方面的多种考试,确保每一项考试都通过并确认合格后,才能拿到相应的证书,成为口腔医学专科的医生,同时在成为专科医生后的8年训练中接受两次的医学教育硕士生认证委员会考试,以及口腔医学专科委员会的两次证书考试。这使专业研究生教育和口腔医学专科医生临床能力培养机制有效融合,可以把理论和实际实现更紧密的对接,从根本上有效确保所取得相应资格证明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质量。除此之外,很多西方国家在专业型医学人才的培养机制方面,把实习的学生当做受训的医生看待,他们可以接触相应的病人,其相关责任由导师和医院来负责,而导师和医院的风险是通过相对应的社会保险来有效承担的,在这方面与我国有着很大的差别。

二、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现状

我国的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从1986年开始设立临床医学学位,也就是医学专业学位的雏形,但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学位是1991年开始的,在1998年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在此之后,全国范围内陆续推进这项工作,并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不错进展。口腔医学专业学位培养要比大医学起步晚一些,但是它有着特别鲜明的实践性,所以也决定着它自从起步就有十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相关的调查表明,从2000年开始,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临床分析和解决问题方面有十分理想的表现,在临床科研和外语能力等相关方面成效显著,所以,充分呈现出该领域内特别良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有很多优秀人才在临床关键岗位都成为核心,有着鲜明的就业优势,被用人单位热烈欢迎,并且有90%以上的专业型研究生都可以获得比较理想的就业岗位。但是,毕竟这是一个新生事物,在中国人口庞大、口腔医疗队伍日益壮大的前提下,需要更高层次、更强综合分析能力的口腔专业人才,在这方面的人才缺口仍然很大。所以,口腔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这样的情况也使很多急需解决的问题暴露出来。

我国在获得学位和醫师资格方面,与国外相比有很大差别。我国在口腔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生培养机制方面,有比较具体的培训要求,也就是说专业硕士学位要达到高年住院医师水平,而博士要达到初年主治医师水平。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相关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应的专业培养要求,而大学本科和应届生直升硕士、博士学位的执业医师资格,要毕业之后才能参加相对应的国家医师资格的理论和实践考试。在考试合格之后获得相应的资格,所以在有效实施专业学位培养的临床训练上,有很多方面的问题,很多情况参差不齐,最主要体现在:(1)针对招生对象而言,入学条件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有的是应届生,而有的是主治医师,甚至达到了副高级的职称,然而,在入学后的培训方式和考核标准方面却是差不多的。在这种培养机制下,如果入学者在职多年且从事相对应的临床工作,用相同的培养要求和考核标准,一定会使培养效果大打折扣,而且浪费很多时间。反之,针对应届生或者直升硕博者而言,在有限的三年时间内,除去基础课程和做实验的时间,只有一年半时间来完成正常本科生5年才能完成的学业,面临巨大的挑战,达不到相应的要求。(2)有些口腔院校并没有着重关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临床培训质量,在实训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严格的管理,造成很多研究生在临床轮转或者培训时态度比较松散。(3)在临床考核的过程中,通常都是表面化、形式化,委员会考评的委员并没有严肃对待。很多院校在考核的过程中,通常由导师选择相对应的考核专家,而为了导师的面子,怎样考核都能通过,这就无法有效实现临床培训的根本宗旨,使研究生在担任工作岗位之后并不能实质上承担具体的工作,使学校的声望受严重影响。(4)某些院校管理部门和导师过于关注论文的水平,造成临床实践被研究实验占据,相应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5)由于相关院校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在质量方面无法有效保证,研究生临床操作机会进一步减少。

三、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建议

(一)针对入学标准进行有效完善

针对相应的考核之后的学生,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准入制度,针对学生在统一培训之后的考核标准严格把握,确保实施弹性学制,使不同层次的研究生都能够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在临床技能、解决问题能力、临床科研、外语能力和专业理论水平方等相关方面,要进行严格的考核,针对不同层次的人员进行有效培养,确保培养质量。

(二)针对学生临床能力的考核,通过上级干预组成公平合理的考核委员会

在有效规避由导师或者同一院校自主而无原则的选择。针对不同的情况,要进行与之相对应的全面评估,对教育质量比较良好、管理严格且社会信誉比较高的学校,可以适当加强自主权的规范。如果不能实现这样的标准,就要进一步加强上级监控,切实有效地实行院校之间的交叉考核,或者是通过专委会、学会组成统一的考核组,对学生进行更严格、更标准化的考核。

(三)进一步有效落实专业学位培养目标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进一步宣传,加大宣传力度,适时地进行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座谈,让更多研究生导师和管理人员针对专业学位高级口腔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目标,进行进一步的明确,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实践能力,并配合这样的发展目标,使研究生教育有效做好并落到实处。

(四)通过政策层面使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性进一步淡化

进一步明确,培养学生具备更强的职业能力,相关的部门要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进一步引导相关学校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的具体情况,明确核心目标,并对不同的科学学位研究生培养要求有效区别,特别是针对学位论文的具体要求逐步淡化,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能力。

综上所述,有针对性地从国外专业学位教育看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可以很明显看出,我国在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调整,并确保相关方面的措施能够真正意义上落到实处,确保我国口腔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机制不断健全和完善,有效提升口腔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而为口腔医学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秦存生,戴增天,孙平.中美教育硕土数量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1(8):35-38.

[2]李军,石鹏建,汪玲,等.“教学机制”与“精英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8(5):1-6.

[3]毛尔加.美国口胆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分析[J].广东口腔医学,2017,16(9):426-427.

[4]李春美.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学位与学术教育,2016,8(5):29-30.

[5]黄室印.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6(5):4-8.

编辑 李 静

教育学位论文范文第2篇

学校教育哲学作为学校活动的灵魂,是学校行为的先导,它支配着学校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战略决策等等,学校运行的每一个环节和层次无不渗透着本校的学校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是为了适应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实现学校内部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学校发展的目的。然而,学校的教育哲学变革往往会受到来自许多方面的阻力和影响,使变革的速度和质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干扰。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其著作《变革之舞》中指出,所谓变革就是促进变革的成长因素和阻碍变革的抑制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不弄清这种变革过程中阻力的来源、性质和力度的变革是一种盲目的变革[1]。因此,要成功地实现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必须对变革过程中的阻力和形成原因作必要的探讨,进而提出相应的消解策略。

一、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

1.学校教育哲学的内涵

学校教育哲学(school philosophy)是一个舶来品,它不是一种学科意义上的教育哲学,而属于一种观念层次上的教育哲学。我国教育哲学研究者钟祖荣指出,教育哲学有四种存在形态: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加以研究的学问;作为培养和培训教育工作者加以讲授的学科;存在于各种教育制度、教育运动、教育体制、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等背后的教育观念和方法论;存在于教育者、公众头脑中并且支配他们的教育行为的教育观念[2]。在以上四种存在形态中,前两种形态比较系统、规范,是专业的教育哲学,后两种则存在于教育者和公众的头脑之中,它不一定是系统的,也不一定经过逻辑论证,是观念形态的教育哲学。我国学者陈建华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指的是一所学校信奉的教育理念,它是学校共同体成员的教育信奉,主要体现为学校的使命、愿景和育人目标,其中育人目标是核心,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是学校教育哲学的核心问题[3]。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认为,相较于寻求一种概念的科学界定,我们更应该把握学校教育哲学的内涵,所谓学校教育哲学, 其根本的要义是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理想,有怎样的人才规格追求,归根结底是学校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4]。学校教育哲学不同于办学理念,它是带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的教育理念,能帮助学校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学校教育哲学又不同于哲学及教育哲学,它直接面对学校问题,具有明确的指导作用,而且针对性强。我们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是指导学校经营管理的最高层次的思考模式,是处理学校矛盾的价值观及方法论,是学校文化最本质的概括,它蕴藏在办学理念、学校制度、管理方式、教育教学方法之中。一般而言,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教育哲学,学校教育哲学也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它通常借助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并常常借助校歌、校训、校徽等形式加以形象地表达。西方国家的许多中小学校长认为,学校教育哲学是学校办学的灵魂与核心,这一点已成为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共识。1991年,英国科学和教育部颁发了《学校发展规划实践指南》,指出学校教育哲学在学校管理中具有渗透性的指导价值,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最重要的是确立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我国已有一些学校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始建于1907年的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是江苏省首批四星级学校。1997年锡山中学把自己的教育哲学概括为“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可以具体化为下列这些品质:自信心、民族性、创新、现代化、健康、坚毅。

2.学校教育哲学的特点

学校教育哲学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理想性。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哲学要体现“发展”的要求。学校教育哲学总包含着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目标性内容,反映着办学者的理想追求。因此,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应从学校长期发展的需要出发,立足学校原有的基础,面向学校发展的未来,设计明确、可行而有效的发展目标和实施方案。其二,实践性。尽管学校教育哲学具有一定的理想性,但也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学校教育哲学所确立的发展思路、价值追求应是学校经过一定的努力能够实现的。学校教育哲学要求规划的内容切实可行,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效能。其三,特色性。由于办学环境、办学经验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不同学校的教育哲学往往有所差异。这种具有特色性的学校教育哲学,立足学校实际,继承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体现了时代精神的要求,并反映了校长独特的办学经验与理想追求。其四,系统性。学校教育哲学一般都包括学校目标、学校核心价值观、学校愿景等几个基本要素。“学校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哲学要素的核心,其他要素都是在这个核心要素之下的“衍生物”。

3.学校教育哲学的作用

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第一,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定向的作用。学校教育哲学是关系到学校长期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一经确立就指明了学校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学校教育哲学引导学校从整体上把握办学活动,并引导学校确立起办学理想及办学的基本信念,从而使学校办学活动成为在理想和信念指导下的自觉活动。学校教育哲学对学校政策制定、教育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应用也具有支配和调控作用。第二,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动力作用。学校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内在矛盾和外在矛盾的长期过程,是学校各方面不断成长的过程。有没有强大的内在动力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发展水平,学校教育哲学以其强大的理想力量,引导学校在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行。第三,学校教育哲学具有升华作用。也就是说,学校教育哲学是对学校文化结构的再创造过程,系统回答了“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为什么要到那里去”、“我如何才可以到那里去”等哲学思考。

二、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阻力

1.个体障碍

(1)习惯性方面的阻力。学校成员长期处在一个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从事某种特定的工作,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对这种环境和工作的认同感,形成关于环境和工作的一套较为固定的看法和做法,即习惯性。这种习惯性逐步沉淀在他们的意识深层,就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影响甚至支配他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除非学校环境发生显著的变化,否则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对外部刺激做出反应。当学校教育哲学试图改变学校成员某种习惯性的时候,就会给他们带来强烈的感情震荡,从而招致他们下意识的抵制态度。

(2)对未知的疑虑。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意味着改变业已形成的习惯,使学校从现有的稳定状态走向不稳定状态,从确定性走向不确定性。同时,这种变革对于学校成员的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也是无法确定的。这就意味着学校中的成员对变革的前景难以作出精确的描述和肯定的判断,因此,学校成员很容易对变革产生消极的观望心态,他们不敢去冒险。

(3)心理抵御。有心理抵御的学校成员大多喜欢安定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他们对这种环境已经形成了认同感,并希望这种生活和工作环境不要发生意外。而学校教育哲学变革将可能改变这些因素,这使那些有心理抵御的学校成员在心理上有不适感,从而产生抵制情绪。

2.组织障碍

(1)结构惯性。学校的惯性思维是指在长期的运作中,学校形成的对一定事物的习惯性反应。学校的惯性思维可以帮助学校稳定现状,但对于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却会产生阻碍。同时,学校结构惯性和固有的机制在学校面临变革时,也会充当起维持现状稳定而成为学校变革的反作用力。

(2)变革资源方面的阻力。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成本投资大于收效时,变革就难以继续进行。成本投资主要是指:所需的变革时间;变革中所造成的各种损失;所需用的财政经费。美国利特尔咨询公司曾提出一个公式:C=(abd)>X。公式中C是指变革,a指对现状的不满程度,b指变革后可能到达情况的概率,d指现实的起步措施,X指变革所花费的成本[5]。这一公式说明,是否进行学校教育哲学变革还取决于需要变革的各种因素的乘积要大于变革所花费的成本,否则进行学校教育哲学变革就得不偿失。

(3)变革的不确定性。心理学研究表明,不确定性因素将会使人产生紧张和忧虑。变革本质上是一种创新,学校教育哲学变革将给学校带来新观念、新环境、新行为。这些方面总会引起学校成员产生程度不同的不安全感,从而对变革持一定的观望和保留态度。当学校成员不清楚为什么要进行变革、如何进行变革,以及变革是否会影响到自己的利益等问题时,必然会引发对变革的忧虑和不确定感,从而对变革产生排斥。

3.文化障碍

(1)文化惰性。与结构上的惰性完全不同,并且比这种惰性意义更为广泛的,是伴随学校成长而来的文化惰性。一个学校的过去越是成功,就越会助长文化的惰性和学校的自满。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学校的这种文化是它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并提供了一种可以有效控制和协调学校成员的方式。然而面临变革,这种曾经促进学校成功的文化就会迅速成为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主要障碍。

(2)文化维模。文化维模功能是指某种文化对外来文化的选择和自我保护作用。当外来文化有利于原有的学校教育哲学时,便容易被接受,并作为一种新的文化营养为原有学校教育哲学吸收,而如果外来文化对原有学校教育哲学有破坏作用时,维模功能就会起到“守门人”的作用,拒绝外来文化的侵入。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必然要对原有的教育哲学产生一种建设性的破坏作用,而原有学校教育哲学也会通过各种可能的途径进行自我保护,从而抵制学校教育哲学的变革。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阻力可能是公开和直接的,也可能是潜在和滞后的。学校管理者对于公开和直接的阻力最容易处理,他们能很快地认识到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而潜在和滞后的阻力将给变革者带来很大的挑战,这是因为潜在和滞后的阻力具有隐蔽性、累积性和迟发性的特点,有可能最终成为造成变革失败的因素。所以,学校管理者在分析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阻力时,要善于发觉潜在和滞后的阻力。

三、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阻力的消解策略

1.组建强有力的领导团队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成功需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团体,该团体要明确教育哲学变革的意义,辨识变革过程中的难点,并设计具体的解决办法。校长在该团体中往往起着关键作用,他的教育哲学是学校教育哲学的主要成分,这是因为,一所学校的教育哲学往往反映了校长的教育理论水平、教育事业追求、办学思想、教育良知甚至教育信念。学校教育哲学关系到学校的发展,确立科学而合理的教育哲学,需要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科学的分析论证,以及多方面人员的参与。尽管许多学校的教育哲学由校长首先提出,但校长个人的教育理解不应直接确定为学校教育哲学。校长提出的学校教育哲学必须在校内征求广大教师的意见,达成共识,并组织由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育专家、社区代表和学生家长等人员参与的论证会。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有多元主体的参与。

2.运用立场分析法,消解变革阻力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是一种复杂的博弈过程,它需要在各种动力和阻力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渐进实现目标。变革的方案必须充分考虑到内在的阻力和风险,不仅要把阻力的大小作为确定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目标的依据之一,而且要把阻力作为评估变革方案现实可行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勒温的“立场分析法”为克服学校教育哲学变革阻力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思路。其要点是将组织中支持变革与反对变革的所有因素采用图示法进行排队,比较其强弱,然后采取措施。他认为,对于任何一项变革,都存在着动力与阻力两种对抗力量,前者可以发动并维持变革,后者则阻止变革的发生。当两种力量处于均衡状态时,组织保持原状;当动力大于阻力时,变革发生并向前发展;阻力大于动力时,变革受到阻碍,甚至有可能倒退。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哲学变革过程中,可利用立场分析法对那些影响教育哲学变革的各种力量进行分析,比较双方力量的强弱,根据变革的需要和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克服措施。这就要求学校领导者经常分析环境以及动力、阻力的强弱,分清哪些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哪些因素是不能变动的,不要把过多力量耗费于无法控制的那些因素上,而应将精力集中于可以改变的因素。

3.正确运用学校动力,消除对变革的抵制心理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能等到外部环境以及各种条件都具备了再进行这种变革。事实上,学校教育哲学变革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变革所需要的资源和力量。首先,学校领导和其他学校成员要形成对变革的共同认识,认清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学校内形成要求变革的强大力量,促使他们自觉去变革。其次,培养对学校教育哲学变革的强烈归属感。学校领导要通过多种形式在学校中形成“变革是我们自己的事,我们每个人都是变革中的一分子”的归属感,使“要我改”变成“我要改”。第三,利用学校中良好的制度对抵制变革的个别成员施加一定的压力,使他们遵从学校的变革方案,但是要避免采取强硬措施,以免引来更强烈的抵制。

4.统筹规划,配套实施

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涉及学校组织的方方面面,它不但使学校文化体系变得规整,而且直接同学校战略目标、学校结构、规章制度、办学思想等方面有机融合,从而使学校文化的实践应用变得更具操作性。因此,学校管理者要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应同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物质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配套进行,不能单兵突进。在具体的学校教育哲学变革方案设计中,学校管理者要让广大学校成员参与进来以获得他们的理解和认同。在学校教育哲学变革过程中,只有把学校领导和学校成员的聪明才智激发出来,才能朝着预定的目标顺利地实现学校教育哲学变革。

参考文献

[1] 李春玲,肖远军.学习型学校变革中的阻力及其化解.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7).

[2] 钟祖荣.基础教育哲学引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6.

[3] 陈建华.学校应该有自己的教育哲学追求.教育科学研究,2007(1).

[4] 杨梅.教育哲学照亮学校课程开发的航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侧记.江苏教育,2007(Z1).

[5] 孙彤,李悦.现代学校学.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1989.(责任编辑付一静)

教育学位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研究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创新有关的内容,在提高游戏教育发展的深度和广度的基础上,为幼儿游戏教育更广泛的应用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游戏;教育;幼儿;活动;策略

游戏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依托于幼儿教育活动的发展,在幼儿身心和智力发展上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且游戏活动形式多样,能够为幼儿营造的多元化的游戏教育,增强幼儿的感知力和学习能力。本文研究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创新策略,意在突破幼儿教育的局限性,提高幼儿教育的创新能力。

1.提高幼儿游戏教育的深度

提高幼儿游戏教育的深度,对游戏进行有质量的加工,不仅可以更好的服务于幼儿教育活动,同时可以对幼儿游戏教育创新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幼儿通过教育活动培养自身的素质,包括智力素质和心理素质、体能素质等。

如通过父母与教师的配合,将实物图片游戏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载体,与幼儿进行识字游戏和识物游戏,向幼儿展示车、山、水、树木等图片,指着图片告诉幼儿这是车,车有4个轮子,有红色、白色、黑色的车,车可以在马路上奔跑,会发出滴滴的响声。通过对车的细致描述,让幼儿对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而锻炼幼儿的语言、理解和识物的能力。在幼儿反复学习了解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获得了进一步发展。另外,幼儿教师可以合理设置故事情节,让幼儿模拟汽车在马路上奔跑的状态,并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征,向幼儿展示童话中的白马王子开着小汽车来接白雪公主的故事,以引起幼儿足够的重视,让幼儿教育活动可以在游戏教育中全面的发展。

因此,提高游戏教育活动的深度,不仅可以更全面的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同时可以增强幼儿接受教育的兴趣,为幼儿营造更加安全可靠,充满乐趣的教育活动氛围,促进幼儿积极健康的成长。

2.增强感官游戏教育

幼儿的感官比较敏感,比较容易被幼儿所接受,尤其是视觉和听觉感官的发展速度较快,对游戏活动的感知力较强。幼儿教师充分利用幼儿的这一特点,开展具有极强感官性的游戏教育,让幼儿接受感官上的强烈刺激,是对幼儿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幼儿教育活动中各种游戏动画、游戏音乐以及动作的发展更加全面,在精心设计的游戏教育中,幼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播放音乐动画、游戏图画,可以达到较高的教学教学效果。例如,“弟子规”的教学活动中,幼儿教师通过游戏动画的方式,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的内容生情并茂的展示到幼儿眼前,让幼儿通过眼睛、耳朵感受教学活动,同时刺激幼儿想象思维的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愉快学习记忆的能力。也就是说游戏教育活动涉及的范围广泛,对幼儿教育活动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音乐、绘画等幼儿特长教育的发展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幼儿在多重感官的感知下,学会应用感知力感受游戏,并在游戏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多种能力。

因此,增强感官游戏教育,是对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创新与发展,更会对幼儿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3.游戏教育中融入德育教育的思维

幼儿教育活动的发展需要结合德育教育的思路,在对幼儿进行素质和能力教育的同时,需要借助于游戏教育活动的形式,全面提高幼儿教育的效果,充分发挥幼儿游戏教育的作用,才能全面提升幼儿教育效果。

游戏化教学模式让幼儿德育教育工作的开展体验性提高,游戏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为幼儿教师在游戏教育中如何恰当好处的引入道德教育内容方法提供了指导思路。绝大多数的幼儿都乘坐过公交车,幼儿选择公交车这一教学情境,容易引起幼儿的共鸣,且幼儿在公交车上扮演不同的角色,包括老人、妈妈、爸爸、司机等,让幼儿轮流扮演,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幼儿将老人等人物的形态、语言表达的淋淋尽致。幼兒在这一游戏教育中不仅获得了乐趣,同时对乘公交车这一行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会了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品德,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通过游戏化教育,让幼儿建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德育发展路径,对幼儿今后人格素养的发展起着很好的启发引导作用。

所以,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全面提升幼儿对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幼儿德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思路,进一步丰富了教师对幼儿德育教育经验。

总而言之,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创新发展,可以提高游戏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且能够为幼儿教育活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游戏教育的多元化进步,为幼儿教育活动中创新应用游戏展开具体的教学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培玲.妙用游戏教学,实现音乐启蒙—浅谈通过游戏给幼儿音乐启蒙的教育研究[J].当代家庭教育,2019(18):57

[2]边梦清.简论美育视角下的游戏精神培养—以幼儿美术教育为例[J].大观(论坛),2019(05):206-207

[3]朱雪莹.完善自主游戏布局,促进幼儿积极参与—STEM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前自主游戏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160

[4]王毅芸.环保渗透绿色优先—谈游戏中的幼儿环保教育[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04):157

[5]李梦竹.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浅析室外游戏对幼儿综合能力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19(11):97

教育学位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幼儿舞蹈教育对孩子的身体机能、性格、品格的培养非常重要,舞蹈教育可以使孩子的身体运动得到锻炼,可以使幼儿的性格和品德进行陶冶,还可以培养幼儿观察事物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记忆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关键词: 幼儿舞蹈;幼儿教育;身体机能

一、幼儿舞蹈有利于孩子身体机能的培养

幼儿舞蹈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动作,通过幼儿的舞蹈动作,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态度、情感等。幼儿舞蹈是结合孩子的身体和心理特点创作而成的。孩子经常参与这种舞蹈课程的训练不仅对于增强他们的体力是非常有帮助的,而且还有利于孩子的肌肉、骨骼神经系统等身体机能的发育。舞蹈训练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孩子的肌肉发育,舞蹈训练还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各关节之间的协调性。从小学习舞蹈,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孩子的呼吸会自然而然地加快,心脏跳跃的速度也会加快,同时肠胃的运动也会加快,在这个系统中还有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共同发挥作用。

幼儿阶段,孩子的神经系统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大脑皮层对于刺激的反应也不是规律性的,一般规律是兴奋是大多数的,这就表现出孩子非常好动,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肢体不能协调发展,这样的具体表现是犯困。针对于这些身体机能的变化,幼儿舞蹈多能相应地发挥作用,同时还能对孩子的神经系统起到保护作用。

幼儿舞蹈是建立在心理和生理之上而创造出来的,它是根据人体的肢体比如说头、肩、手、脚、胸、跨等的相互配合而排练出来的,对于舞蹈中的动作对肢体的训练经过专家的鉴定都是安全的,都是有帮助的。由于幼儿时期孩子各方面的发育还不够完善,如果锻炼不到位或者训练不够,就会出现肌肉无力、动作失去协调等不利于身心发展的现象。

从以上的论证可以看出:幼儿的舞蹈对于发展幼儿的机能健康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舞蹈还可以培养幼儿肢体的节奏感和协调感。

二、幼儿舞蹈有利于孩子性格和品德的培养

性格的形成不是一时的,当然,也不是与生俱来的。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慢慢塑造而成的。性格的形成过程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影响,虽然,先天因素、生理条件、神经系统等于性格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这些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由于人们对于幼儿舞蹈的重视,现在幼儿园都在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教育,通过让孩子感受音乐来促进他们身体的运动,同时使他们在轻松、愉悦、活泼、大方的环境中成长,培养他们的性格,在他们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幼儿舞蹈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在舞蹈中,孩子们可以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緒,这样有利于孩子活泼、大方、热情、开朗的性格的培养。

三、幼儿舞蹈有利于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舞蹈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模仿,运营这种方式可以完整地保留舞蹈的全套动作,对于集中孩子的注意力非常有帮助。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可以不断地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对于舞蹈的表现能力。同时,不得不说的是,幼儿舞蹈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幼儿学习舞蹈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学习、排练和表演这几个阶段。在这整个过程中,孩子可以欣赏到优美的舞姿、绚丽的景象和美丽的服装,这样的一切都能够引起孩子足够的兴趣,把孩子的视觉和听觉很好地联系在一起,在他们领略艺术的熏陶的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协调生活的能力。

表现力对于孩子来说是他们的本能,孩子的表现欲望不亚于成年人。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表演来给亲人、朋友和认识的人展示自己那点仅有的才华。

四、幼儿舞蹈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孩子智育的培养

幼儿舞蹈的表现形式我们知道是多种多样的,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幼儿通过进行观摩、排练、表演等过程,是自己的想象力、记忆力和观察力等各个方面得到了锻炼,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对于音乐的欣赏力和感受力。比如说:让孩子学习舞蹈动作“马跑”的时候,在刚刚接触这一个过程的时候,老师会一遍一遍给学生示范,学生在学习过程想象到自己的身上,想到自己做这个动作的情况,然后自己不断地锻炼,从基本的开始做起,在基础之上不断地发挥,不断地去创新动作,这样来使自己的智力得到发展。

五、幼儿舞蹈有利于孩子形体和气质的培养,有利于孩子体育的培养

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是舞蹈,舞蹈可以增强孩子的食欲,促进孩子消化系统的功能,有利于促进孩子骨骼、身心等的发育。驼背等不良习惯可以利用舞蹈的训练来纠正。从观看孩子的外形就可以知道这个孩子是否接受过舞蹈教育,因为经过舞蹈训练的孩子举止都非常的端庄和大方。有这样的优点,孩子的自我感觉就会非常好,这样在日常的生活过程中,就会表现得非常阳光,充满自信和朝气,为他们以后的为人处世做准备。根据调查分析,拥有良好的形体的孩子,生活总是乐观的,身体中透露出一种非同寻常的气质,这样的人在哪都可以成为焦点,大家都愿意和这种人交流。

六、幼儿舞蹈有利于帮助孩子创造美,有利于孩子美育的培养

教育最终的目标是将受教育者的知识转化成一种处理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换句话说就是劳动的成果,这种成果也可以说是一种创造。只不过他们表现的方式是通过舞蹈动作,这样的舞蹈贴近生活,这样的舞蹈更符合实际。这样的舞蹈可以使孩子们对日常的生活充满了期待,比如说,用舞蹈动作表现孩子在幼儿园里打扫卫生;用舞蹈表现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做好人好事;用舞蹈动作去表现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这些都是现实生活运用舞蹈来展现,这就是发现美的过程,这就是优秀品格的培养。幼儿舞蹈通过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孩子对于美的创造,去完善自己。

总之,舞蹈教育有利于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还可以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身体机能发展。舞蹈教育对孩子的审美力、认知力、想象力等方面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所以舞蹈教育是发展幼儿德智体的重点。对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教育学位论文范文第5篇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亲爱的李老师,我们想您了。

去年7月18日,您向着魂牵梦绕的孩子们和朝思暮想的学校深情一瞥,就离我们而去了。在没有您主持的第四届全国情境教育研修与推广活动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共同追思,述说心愿:您播撒的种子花开四季、甜果累累,您思想的光辉坚定执著、温暖而有力量。

今年8月,我们以《江蘇教育》专刊之名搭建一个与您对话的平台。我们听到您的声音了:“我虽然是一个小学教师,却心存高远之志,我们不能反复地去论证别人已经做过的东西,要有我们中国自己的东西。教育要走自己的路,就必须从中国经典的文化中去寻根。”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您和您的团队历经40多年的教育实验,从小学作文“提早起步,提高起点”,课堂学习与生活连接,通过想象力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发现儿童学习的秘密,到构建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开创让儿童快乐学习、获得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从教学方法到教学主张,从教育模式到教育思想,逐步建构以情境为逻辑起点的情境教育学学科体系,逐渐形成以发生现象学和扎根理论为主要方法,以情境教学、情境课程和情境学习为经,以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为纬的具有原创和超越意义的情境教育学。正如吴康宁教授所言,您的情境教育探索不只含有“中国元素”,具有“中国特色”,而且含有“人类元素”,具有“世界意义”。

100多年来,中国教育工作者在孜孜以求,自觉自信地实践探索和发展中国自己的现代教育学。陶行知、陈鹤琴、叶圣陶教育思想就是从江苏教育这片热土上走出来的中国特色教育学典型代表,他们共同的本质特征在于实践性、创新性、民族性和大众性。在您的旗帜下,我们需要继续坚守文化自信和理论自觉,召唤更多有志者,放眼世界、博采众长,实现与世界教育的交流融合和自身的特色发展。将中国经验变成人类经验的有机部分,实现由特殊性向普遍性的过渡,真正让中国的民族的成为世界的人类的,实现教育学的本土化和科学化,建设起扎根中国大地、走向世界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学,这不仅是您的光荣与梦想,更是我国一代代教育学人、教育人共同追求、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我们应该给历史、给时代、给未来一个交代。

上一篇:初中学习论文下一篇:大学本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