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11

流域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面对高质量发展新的形势与要求,认真梳理了长江流域水利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从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统筹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水利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水利;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

中图法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679/j.cnki.cjjsjj.2018.0302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源头到入东海口,干流全长6 300余km。长江流域面积约180万km2,涉及我国19个省级行政区域,其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30%,生态作用突出、综合实力较强、战略地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1]。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快速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深入实施。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长江,在武汉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内涵更加清晰,流域经济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更加明确。水是生态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准确把握新形势要求,加强水利对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1 流域水利发展态势

1.1 生态优先要求加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

党的十九报告将生态文明上升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把美丽中国纳入国家现代化目标,提出了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要求,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流域发展的首要任务。水生态环境是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湖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是生态空间重要载体。加强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长江,既是维系流域优良生态的重要抓手,也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体现。

1.2 高质量发展要求强化水安全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强改革创新、战略统筹、规划引导,以长江经济带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工作在流域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以流域为单元统筹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强化防洪供水安全保障、以水资源水环境可持续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1.3 治水护水协同要求强化流域综合管理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统筹加强流域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体制机制。国家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指导意见也强调在河湖管护中发挥流域机构指导、协调、监督和监测作用。治水护水协同要求加强流域综合管理,强化跨行业跨区域涉水事务协调,联合多部门力量开展综合执法,严厉打击违法水事行为,加强河湖管护,健全长效机制,不断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 流域水利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经过多年的建设,长江流域水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流域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初步形成、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体系逐步构建、流域综合管理体系不断加强,为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与当前长江经济带发展要求不相适应。

2.1 水生态环境保护有待加强

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难题逐步破解。长江流域已初步建立起有效的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体系,水环境综合监测站网逐步建设,水土流失治理面积逐年增加。据《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2016)》,全年期评价河长的82.6%符合或优于III类水。但当前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局部水域污染严重。主要城市江段近岸水域存在污染带;重点流域支流如岷江、沱江等污染严重;重点湖泊如滇池、巢湖、太湖等富营养化问题突出。水污染隐患加大。入河污染物负荷基数仍较大,农业及农村污染源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水污染突发事件时有发生,沿江化工产业集中使得潜在污染风险增加;应对重大突发水污染事件能力较薄弱。水生态系统功能受损。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结构不完整、功能下降的趋势日益明显。水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有待加强。流域内各自然要素之间、各行政区域之间的系统性、协同性保护不够等。

2.2 防洪减灾体系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1998年大洪水之后,国家加大了对长江流域防洪治理的力度,大规模整治江河、兴修水利、平垸行洪、退田还湖,初步形成了以堤防为基础,三峡工程为骨干,干支流水库、蓄滞洪区、河道治理相配套的工程措施以及非工程措施构成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长江中下游防洪能力显著增强。但是,近年来洪涝致灾现象依然频发,洪涝灾害仍是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心腹之患,如2016年发生的长江中下游大洪水、2017年发生的中游型大洪水等,都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了长江防洪体系存在着薄弱环节,如连江堤防防洪能力偏低、山洪灾害防治薄弱、防洪排涝体系建设滞后、河道崩岸威胁河势稳定与防洪安全、蓄滞洪区建设滞后、防洪非工程措施仍不完善等。这一方面是由于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灾害天气出现频繁,另一方面,小流量高水位、易灾区向长江上游、支流、中小河流转移、病险水库安全隐患等成为洪涝致灾表现的新特点。

2.3 水资源配置格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长江是我国重要战略水源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占全国的35%。通过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三条红线”的约束作用,流域水资源管理和保護工作不断强化,水资源过度开发、用水浪费、水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得到改观,水资源要素在流域经济发展布局、产业结构调整中逐渐成为重要的约束性、控制性、先导性指标。

但是,水资源短缺仍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流域内资源性缺水、工程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问题同时存在。局部地区如四川盆地腹地、滇中高原、黔中、湘南湘中、赣南、唐白河、鄂北岗地等,供用水矛盾较为突出;下游一些沿江城市和部分湖泊存在水质性缺水问题;农村饮水安全、城镇应急备用水源等保障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率低下、开发利用方式粗放等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这些与我国当前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创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不相适应。

2.4 流域管理体制机制亟待完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等法律法规明确了在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管理和监督等方面实行分行业管理、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多年来的治江实践表明,这种管理体制总体上是合理的,使得流域水安全总体可控,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社会发展。

但是,现行的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机制仍然存在不完善、不合理的地方:现行针对长江的涉水事务管理并非水利部门一家,在当前共抓大保护的新形势下,有必要通过立法明确各地区、各部门的管理保护职责,统筹各类保护规划,为长江流域统一管理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在流域层面开展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监测、统一监督的职能不强,综合执法能力有待加强;高层次、高效率的议事程序和争端协调机制尚未建立,难以形成强约束、高权威的决策力和执行力;水利行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往往导致资源浪费、管理“内耗”;水利公共服务有待专业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公众参与涉水事务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建立健全。

3 主要举措

水利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在维系优良水生态环境、保障防洪供水安全、协同推进水治理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8年,长江委提出了由开发中保护向保护中发展转变,实现以保护为前提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治江思路,明确了“安澜长江、绿色长江、和諧长江、美丽长江”建设目标[3]。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统筹推进“四个长江”建设,不断加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水利支撑与保障。

3.1 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严格水功能区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能力和限制排污总量,强化陆域污染源治理和污染物减排,优化入河排污口布局,推进入河排污口综合整治。

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加强三峡、南水北调等重要水源地保护,开展安全保障重点抽查和监督监测,切实保障供水安全。实施长江流域重要水源地安全警示、隔离防护、水源涵养和修复措施,大力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

加强水生态修复。抓紧完成长江流域及重点水域水生态及水体富营养化状况调查与评价等基础工作,积极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编制。推进水资源保护带、生态隔离带建设,实施江河湖库水系与水生生物洄游通道连通性恢复工程,改善河湖生态环境状况。

加强生态调度。加强水工程生态调度,保障河湖基本生态用水,提高水环境容量。开展三峡、向家坝等重点水库生态调度试验监测和调度效果评估。推动长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库群联合调度,统筹生态保护与防洪、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增加枯水季下泄水量,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

3.2 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加大崩岸及河道系统治理力度。着力推进长江中下游崩岸治理,加紧实施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宜昌至湖口河段崩岸重点治理项目和湖口以下崩岸重点治理项目,研究建立崩岸预警和应急抢护长效机制。积极推进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系统治理,维护河势稳定、堤防安全。

加强蓄滞洪区建设。抓紧开展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和围堤达标建设,重点加强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垸、洪湖东分块等重要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加快实施武汉附近蓄滞洪区、洪湖、华阳河蓄滞洪区围堤建设。

加快灾后薄弱环节建设。实施洞庭湖、鄱阳湖防洪治理,加快开展岷江、嘉陵江、汉江等主要支流段堤防建设及中小河流治理。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完善和重点山洪沟防洪治理。加快洞庭湖区、江汉平原区、鄱阳湖区、安徽沿江圩区等重点涝区排涝、蓄涝工程建设。

加强防洪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长江防汛指挥系统,将现代先进技术应用于暴雨洪水监测预报、洪水调度、防洪决策、防洪工程管理。推进洪涝灾害社会化管理,制定蓄滞洪区和洲滩民垸管理制度,探索建立洪水保险机制。

3.3 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

大力实施节水行动。坚持节水优先方针,推进实施重大农业节水工程,发挥水价、水资源税等调节作用,促进节水减排、节水减污。加强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强化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促进沿江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利用转变。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快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进重点水源工程和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逐步建成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加快实施滇中引水、黔西北调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以及贵州夹岩、重庆藻渡等重点水源工程;积极推进渝西水资源配置、引江补汉等工程前期工作。做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水量调度,加快后续工程前期论证。加强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完善城乡多水源供给系统,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加强流域水量统一调度。加强流域水资源科学调度,提高城乡供水保证率。继续推动金沙江、沅江等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工作,积极推进长江干流宜宾以下、湘江、赣江等跨省江河水量分配,加强水量统一调度。

3.4 统筹加强流域综合管理

创新流域协同管理机制。适应国家机构改革和流域管理新要求,探索建立流域区域行业管理新机制。探索建立由相关部委、流域管理机构、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参加的长江流域管理与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崩岸应急守护体制机制,研究建立入河排污口管理、采砂管理、长江岸线保护与开发利用长效机制。加快建立江河源头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河湖生态修复、水土保持、重要蓄滞洪区等不同类型水生态补偿机制。发挥流域区域行业协商合作机制作用,强化协同管理。

健全流域法规制度。加快推进《长江保护法》立法及水资源保护、水工程联合调度、岸线利用等相关配套法规的出台实施,为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实现长江大保护提供充分的法治保障。强化入河排污口监测监控和论证审批等政策措施,建立形成长江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体系。推进长江流域涉河建设项目监督管理办法制定出台,加强长江岸线保护和利用管理。

严格水行政审批与执法监督。严格取水许可、河道采砂、岸线利用等行政许可审批。推进联合执法,加强与交通、环境保护等部门的联合监督执法,严厉打击乱排、乱占、乱挖等各种涉水非法行为。不断深化长江干流河段采砂管理合作机制和排污口联合监督检查机制,不断完善丹江口、三峡水库执法联动机制,继续健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

提升流域管理能力。强化统一监测,加快推进流域水量水质泥沙水生态综合监测站网建设,强化长江流域控制性断面建设与管理。加强基础问题研究,重点就河势变化规律、生态基流、水资源承载能力等基础问题,以及控制性水利工程联合调度、蓄滞洪区分类调整、江湖关系、河湖水系连通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加快推进智慧长江建设,建立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数据库、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利工程綜合调度系统、长江流域河湖保护与管理综合信息系统、长江经济带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平台等。

4 结语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战略之一,强化水利支撑与保障意义重大。新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统筹加强流域综合管理,为保护一江碧水东流,推动长江经济带科学、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建华.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水利支撑与保障[J].人民长江,2014,45( 5):1-6.

[2]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R].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2012.

[3]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行动方案及三年行动计划[R] .武汉: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2018.

Key words: water conservancy,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流域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目前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PSR模型对漳卫南运河流域三个年代(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的流域生态状况进行了健康评价,在分析其生态健康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识别了主要的人为驱动因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漳卫南运河流域的生态健康呈现由好变差又略微转好的趋势;急剧增加的人口压力、水土保持措施的开展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影响流域健康发展的主要的人类活动驱动因子。

关键词:PSR模型;生态健康;景观格局;子流域;人类活动;驱动因子

16721683(2014)05006705

Ecological health evolution analysis in the Zhangweinan river basin

TAN Juanjuan,DONG Zengchuan,FANG Qing,FU Xiaohua,XU Wei

(College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Hohai University,Nanjing 210098)

Key words:PSR model;ecological health;landscape pattern;sub basin;human activity;driving factor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流域生态系统健康已开始恶化[13]。为了寻求流域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平衡点,人们努力寻找一个适合于流域生态系统特征的健康评价方法。

20世纪90年代早期,Costnza[45]提出了生态健康的度量标准,包括组织(多样性)、活力(新陈代谢)、恢复力、平衡能力,主要是自然因素。随后,Rapport[6]进一步完善了生态系统健康的度量标准,将人类视为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并同时考虑了生态系统自身的健康状况和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国外针对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以流域水质评价最为核心[7];以流域土地利用为核心[8];“压力状态响应”[9]模型;“自然条件限制因子流域生态健康指标因子人类活动影响因子”[10];“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流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流域生态环境健康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但隨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也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1116]。

漳卫南运河是海河流域五大水系之一,流经山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东省和天津市,也是海河流域最南部的防洪骨干水系,水资源缺乏居海河流域之首,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流域的健康发展。因此评估漳卫南运河流域生态健康演变过程,并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对流域健康演变的影响,对于保障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1 资料来源

本研究采用的资料包括:漳卫南运河流域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漳卫南运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三期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即土地利用/覆盖图,来源于美国Landsat卫星TM影像数据;漳卫南运河流域行政区划图(包括各地市及县);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海河流域水资源综合规划、海河流域生态环境恢复水资源保障规划、漳卫南运河流域三次水土流失调查报告、流域水文年鉴以及河北、山西、河南省和流域各市统计年鉴。

本文研究区流域总面积37 700 km2,山区、丘陵区面积25 466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8%;平原面积12 234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2%,包含九个行政区:邯郸、长治、晋城、晋中、新乡、安阳、焦作、鹤壁以及濮阳市,其行政区划及县界见图1。

2 研究方法

2.1 流域生态健康演变分析方法

(1)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流域作为一个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自然环境背景和人类活动程度的双重影响。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用于分析流域生态健康评价具有非常清晰的因果关系: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一定的压力,从而环境状态发生一定的变化,而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应当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响应,因此被广泛使用于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

由于研究区流域面积比较大,直接以整个流域作为评价

单元无法体现流域内不同分区生态健康演变的差异性,因此

需要對流域划分评价单元。小流域是具有相对完整的自然过程的区域单元,以小流域作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分析单元,便于人们有针对性的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生态恢复等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然而在具体评级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社会经济数据,而这些数据通常是以行政区为单元统计的。考虑到子流域评价指标获取的难度以及流域资料的详尽程度,确定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见图2,其中:压力指标反映生态环境所面临的压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流域人口的不断增长,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土地资源及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严重影响了流域生态的健康发展,因此将人类活动给漳卫南运河流域生态健康带来的压力分为土地压力和人口压力。

状态指标反映生态系统在各种自然、人类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表现出的一种状态,即其生态功能现状。从景观生态学[17]的角度选择活力、组织、恢复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四个指标来反映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

响应指标是对生态环境所受压力的反应。生态系统受到干扰时,会导致自然和社会经济两个方面的变化:在自然方面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功能弱化,社会经济方面表现为流域的生产能力变差。

(2)指标权重确定。

指标权重反映各个指标因子对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贡献差异。目前权重的确定方法较多,如因子分析法、层次分析法[18]、熵权法、神经网络等方法。考虑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本身是一种主观判断,主观赋权法更为合理,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结果见表1。

成分分析法和典型相关分析法两种。当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较小时,主成分分析是没有意义的,而典型相关分析有利于综合描述两组变量间的典型相关关系,表示所得的自变量能够充分解释相应的标准变量的分布。因此,本文选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来识别流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驱动因子。

3 漳卫南运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价

3.1 子流域划分及指标数据提取

本文运用ArcGIS的水文分析模块(Hydrology Model),基于数字高程模型提取流域的特征信息,将漳卫南运河流域划分为64个小流域。

社会经济指标(如土地垦殖指数、人口密度、人均生产总值等)一般是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统计的。本文按照均匀叠加法运用ArcGIS中的叠加分析功能将漳卫南运河流域内九个行政区以及其各县1985年、1995年以及2005年统计年鉴数据折算到各个小流域上。景观指数的获取是按照子流域的大小对土地利用图进行切割,通过景观指数分析软件Fragstats计算而得,其中生物第一潜在生产力利用迈阿密(Miami)模型计算获得。

3.2 子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

在指标数据确定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漳卫南子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并采用ArcGIS制作专题地图来实现评价结果的可视化表达,采用不同的颜色渲染不同健康等级的子流域,20世纪80年代、90年代、21世纪初漳卫南运河子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见图3。

从图3(a)可以看出,漳卫南运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的总体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好;而平原区的生态健康状况较差,有部分子流域已处于病态水平,集中在邯郸市、安阳市以及鹤壁市。从图3(b)来看,20世纪90年代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近一半的子流域处于病态水平;漳卫河山区属于长治市的子流域2、11、26由20世纪80年代很健康状态变为20世纪90年代的病态,子流域13、25、22、32的生态健康状况也有所恶化,漳卫河平原地区属于新乡市的大量子流域变为病态,比如子流域29、52、56、60和62。分析人口压力指标数据可知: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流域人口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水资源开发利用较大,生态环境受人类活动压

迫急剧增大,生态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从图3(c)来看,漳卫南运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较90年代有所改善,上游山区生态健康有所改善的子流域主要为2、5、6、13、15、16和25,平原地区有所改善的子流域主要为29、52、55、56、62、63和64。这主要是由于2000年以来针对漳卫南运河流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生态环境修复措施,分析自然及社会系统响应指标数据可知: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林草地面积增大,水土流失状况改善,同时该区的经济状况的到较大改善,也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有利因素,子流域的活力因此增

加,系统的恢复力得到加强,相应的组织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得到改善,使得漳卫南运河流域的生态健康有了一定的提高。

4 人类活动驱动因子识别结果

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对漳卫南运河流域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间的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其中,标准变量组Y代表各种生态健康状态指标变化,用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两个时段的状态指标差值表示;自变量组X代表自然因子和人类活动因子,同样用两时段差值计算,各变量的数据长度为64个,具体变量见表3。

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可知前3个典型变量对结果分析有效。从典型相关分析中分离出的漳卫南运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态变化与驱动力因子的典型相关分析结果图(图4)可以看出以下结果。

第一组典型变量将混布与并列指数(-0.610)、综合弹性度(1.706)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1.687)的变化从其他类型中分离出来,自变量组中相应的解释变量主要有土地垦殖指数(0.818)、人口密度(-0.713)、林地覆盖率(-1.107)和水资源开发利用率(0.684)。人口密度变小,林地覆盖率增大,生态系统的弹性度会增大,而生态服务功能及混布与并列指数反而会降低,但土地垦殖指数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降低能增强生态服务功能及混布与并列指数。

第二组典型变量把蔓延度(-0.710)和弹性度(0.827)的变化从其他类型中分离出来,相应的解释变量主要是化肥施用强度(0.521)、林地覆蓋率(0.558)和人均区域生产总值(0.532)。说明生态系统的弹性度与林地覆盖率与人均区域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化肥施用过多会降低生态系统弹性度,但对蔓延度反而其积极作用。

第三组典型变量将多样性(1.856)和均匀度(-1.909)的变化从其他类型中分离出来,其驱动力因子主要是降雨气温值(0.697)和土壤侵蚀度(0.689)。表明漳卫南运河流域降雨量气温值增大、土壤侵蚀程度减轻,会提高景观的多样性,但会降低景观均匀度。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确定:影响漳卫南运河流域景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人类活动因子是人口增长、水土保持(即耕地和林地变化)以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减少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整治,注重林地保护,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合理开发水资源,促进流域生态系统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5 结论

(1)漳卫南运河流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健康状况呈现出由好变差、再由差到改善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处于病态的区域集中在漳卫南运河流域的平原地区。

(2)影响漳卫南运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近30年来漳卫南运河流域城市化发展迅速,人口压力持续增加。20世纪初针对漳卫南运河流域采取的生态环境修复措施,使得生态系统的恢复力加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因此漳卫南运河流域的生态健康有了改善,但持续增加的人口压力以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流域的生态健康仍处于临危状态。

(3)影响漳卫南运河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人类活动因子是增长的人口、水土保持的开展以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人口压力是造成流域生态健康变差的主要原因,人类对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也会对流域的生态系统健康造成严重的影响,水土保持的开展对流域的景观生态格局起到积极作用,流域内林地与草地面积有了明显的增加,流域生态健康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受资料及研究方法的限制,本文提出的流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仍不完善,而且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法得到的相关性结果的有效性还有待验证,今后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蔡燕,王会肖.生态系统健康及其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15(2):184187.(CAI yan,WANG Huixiao.Ecosystem health and its evaluation research progress[J].Chinese Journal of EcoAgriculture,2007,15(2):184187.(in Chinese))

[2] 魏晓华,孙阁.流域生态系统过程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WEI Xiaohua,SUN Ge.The processes and management of river basin ecosystem[M].Beijing:The 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9.(in Chinese))

[3] 罗跃初,周忠轩,孙轶,等.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J].生态学报.2003,23(8):16061614.(LUO Yuechu,ZHOU Zhongxuan,SUN Yi,et al.Watershed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method[J].Acta Ecologica Einica.2003,23(8):16061614.(in Chinese))

[4] Costanza R,Norton B G,Hashell B D.Ecosystem Health:New Goals fo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M].Washington DC:Island Press.1992:1125.

[5] Costanza R.Predicators of ecosystem health.In:Rapport D J R.Costanza,P R.Epstein,C.Gaudet & R.Levins eds.Ecosystem health.Malden and 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8:240250.

[6] Rapport D J.Dimensions of ecosystem health.In:Rapport,D J,R Constanza,P R Epstein,C Gaudet & R Levins eds.Ecosystem Health.Malden and Oxford:Blackwell Science.1998:3440.

[7] M B beck.Vulnerability of water quality in intensively developing urban watersheds[J].Environment Modeling& Software,2005,20(4):381400.

[8] Tenley M Conway,Richard G Lathrop.Alternative land use regul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assessing future land use in n urbanizing watershed[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5,71(1):115.

[9] Rainer WALZ.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indicator systems:experiences from Germany[J].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0,25(6):613623.

[10] Ralph W Tiner.Remotelysensed indicators for monitoring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natural habitat” in watersheds:an application for Delaware’s Nanticoke River watershed[J].Ecological Indicators,2004,4(4):227243.

[11] 刘国彬,胡维银,许明祥.黄土丘陵区小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健康评价[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4449.(LIU Guobin,HU Weiyin,XU Mingxiang.The watershed health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ic system in loess hillygully region[J].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2003,18(1):4449.(in Chinese))

[12] 宋兰兰,陆桂华,刘凌,等.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构架——以广东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为例[J].水科学进展,2006,17(1):116121.(SONG Lanlan,LU Guihua,LIU ling,et al.Evaluation indicators system for regional ecosystem health[J].Advances in Water Science,2006,17 (1):116121.(in Chinese))

[13] 罗治敏.基于遥感信息的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大宁河流域为例[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6.(LUO Zhimin.The river 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based on remote sensing information[D].Beijing: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2006.(in Chinese))

[14] 顏利,王金坑,黄浩.基于 PSR 框架模型的东溪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资源科学,2008(1):107113.(YAN Li,WANG Jinkeng,HUANG Hao.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of Dong xi River basin based on PSR model[J].Resources Science,2008(1):107113.(in Chinese))

[15] 方庆,董增川,刘晨,等.基于景观格局的区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以滦河流域行政区为例[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2,10(63):3741.(FANG Qing,DONG Zengchuan,LIU Chen,et al.The regional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based on the landscape pattern[J].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s and Water Science &Technology,2012,10 (63):3741.(in Chinese))

[16] 方庆,董增川,刘晨,等.基于PSR模型的唐山地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6):2629.(FANG Qing,DONG Zengchuan,LIU Chen,et al.Ecosystem health evaluation of Tangshan based on PSR model[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13,(6):26~29.(in Chinese))

[17] 肖笃宁,李秀珍,高俊,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XIAO Duning,LI Xiuzhen,GAO Jun,et al.Landscape Ecology[M].Beijing:Science Press,2003.(in Chinese))

[18] 李艳利,李东艳,李艳粉.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J].广州环境科学,2009,24(3):3943.(LI Yanli,LI Dongyan,LI Yanfen.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Guangzhou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9,24(3):3943.(in Chinese))

[19] 李秀珍,布仁仓,常禹,等.景观格局指标对不同景观格局的反应[J].生态学报,2004,24(1):123134.(LI Xiuzhen,BU Rengcang,CHANG Yu,et al.The response of landscape metrics against pattern scenarios[J].Acta Ecologica Einica,2004,24(1):123134.(in Chinese))

流域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从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管理等方面论述了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措施。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

1 概况

1.1 基本情况

天祝藏族自治县石羊河流域位于古浪、凉州西南山区,西北起冷龙岭,东南至毛毛山,总面积3 559 km2,占天祝县总面积的50 %,海拔在2 400~4 800 m之间,是石羊河流域的主要发源地。源头区域9乡镇77个行政村8.60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47.40 %,其中贫困人口7.29万人(含返贫人口2.55万人),总耕地面积0.94万hm2,占天祝全县耕地面积的44.40%。草原总面积17.75万hm2,占全县草原面积的45.40%,牲畜存栏34.11万头(只)。区域内共有人工林地面积13.82万hm2,占源头地区总面积的39.14 %;天然森林面积13.27万hm2,占全县森林面积的56.10 %;森林覆盖率37.60 %。源头区域水源6条河流,占石羊河水系的70 %,水资源年均总量为7.89亿m3,年均出境水资源总量为5.68亿m3

1.2 水资源现状

1.2.1 地表水资源天祝县石羊河流域总面积为

3 529.61 km2,年径流量6.48亿m3,分属六条支流:杂木河流域面积847 km2,年径流量2.46亿m3;金塔河流域面积840 km2,年径流量1.44亿m3;西营河流域面积340 km2,年径流量0.55亿 m3;黄羊河流域面积630.61 km2,年径流量1.20亿 m3;古浪河上游流域面积660 km2,年径流量0.59亿 m3;大靖河流域面积212 km2,年径流量0.23亿 m3

1.2.2地下水水资源天祝县石羊河流域地下水年补给量为1.52亿m3,主要为大气降水、冰雪融化水、河道渠系所补给。分为基岩裂隙水,碎硝岩裂隙岩水及山区河(沟)谷潜水。合计水资源年总量为7.995亿m3,其中:年自用水资源量为0.13亿 m3,年出境水资源量为7.85亿 m3。目前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天祝县在石羊河流域总用水量为1 280万m3,占石羊河流域天祝县辖区现有水资源总量7.995亿m3的1.60 %,人均占有140 m3,其中,城镇生活用水量为5.50万m3,农村生活用水量为249.09万m3(包括牲畜),生活用水量占用水总量的19.90 %;工业用水量为25.25万m3,占用水总量的2 %;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 000万m3,占用水总量的78.10 %。

2加强水资源管理的主要措施

2.1创新制度 加快依法治水进程以流域为单元进行水资源管理,是与水的自然属性相一致的。流域管理机构发挥作用的能力,取决于其法律地位。运用法律的形式明确流域管理机构的性质、职责、权力,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流域水管理体制,是迫切的任务。《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是管理水资源的基本依据,应明确流域管理机构在水资源管理、水土保持方面的职责。与流域管理密切相关的水资源规划、治理、利用、配置、节约和保护等政策也应尽快制定或完善。

2.2 创新体制 实现资源统一管理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全国的水资源管理的职能应集中于中央水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国家对全国水资源实行统一管理。国家应侧重于水法规、政策、规范、审查、监督、协调方面宏观管理,由流域机构直接管理。流域是水资源的完整载体,一般流域多跨行政区域,尤其是我国的各大流域涉及多省。统一管理水资源流域规划的实施,协调流域内的矛盾和纠纷。水资源的利用落实在行政区划内。地表水与地下水、水量与水质的综合管理应在行政体系上有所体现,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由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

2.3 创新机制 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在水资源国家所有的前提下,开发者和投资人应具有使用上的优先权。按照资源共享、平等协商的原则,在特定的时期、特定的条件下,由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划分水资源的权属关系,使用范围、方式。当流域水资源中明确了权属关系,应积极推行有偿使用水资源的政策,建立用水交易权和许可的水市场,通过经济手段调节水的分配,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水资源使用的权属分配过程中,应体现国家所有的基本方针。水资源费的征收应与水资源分配制度相对应。在申请取水许可证的同时交纳水资源费,保证权利与义务一致。

2.4 创新管理 通过节约用水和调整用水结构来满足需水要求,流域管理要从传统的增加供水能力为主,向需水管理为主、还应开展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建立用水考核制度,制定节约用水的激励机制,利用经济手段实行有偿使用等政策,促进高效用水。

2.5 生态移民 生态移民是一种有效保护植被的措施,建议,扩大试点范围,通过试点创经验,为今后更好地开展这项工作提供借鉴。在石羊河天祝县源头区域有居民8.60万人口中,有4.50万人居住在林缘核心区,人、畜、林矛盾突出。人类活动对生态植被的破坏程度要远大于气候干旱破坏的程度。因此,设置无人居住区,对深居林区的农牧民群众实施整村(组)搬迁,对近林区的农牧民群众采取自主自愿方式,进行部分搬迁,以减轻对护林防火和森林资源的生态压力。规划对涉及区域内9个乡镇43村(组)的居民4.50万人进行分期分批搬迁,从而缓解源头的生态压力,为生态自我修复创造有利的条件。

针对水土流失治理宜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对水土保持措施进行配置,在坡耕地上进行坡改梯,对于条件较好,坡度较缓,土层较厚,在目前的条件下可实行保土耕作;在荒山荒坡进行造林种草,在植被较好的地方进行封山育林(草),对疏林进行补植。在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在沟道布设谷坊、沟头防护等工程措施,以防沟头延伸、沟岸扩张、沟底下切等现象。对脑山植被条件较好,降雨较丰富的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从今开始,至2020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 293 km2

3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治理,流域内水土流失可得到控制,减少河流输沙量,保证下游河道重点工程的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提高了森林覆盖率增强水源涵养能力,使“绿色水库”的蓄水能力大大的提高,有效地挖掘农业的内部潜力,极大地提高该区域生产水平,人口、资源、环境达到协调发展。

流域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三峡水库蓄水水位已达165米,其水环境性质为半封闭型的缓流水体,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库区次级河流水质的状况直接影响着三峡库区的水环境与生态安全。在分析库区次级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现状与发生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河流整治的生态观念和思路,对库区次级河流污水生态工程治理技术进行了的初步探讨。

关键词: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生态工程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缓流水体中营养物质达到某一限值,在其他相关自然、水文条件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水体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复杂变化,并导致水生生态系统失衡的过程。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目前已蓄水至165m水位,在其防洪、发电、航运和旅游等方面带来的经济效益正逐步体现的同时。随着干流水环境特性的改变,其水污染过程和自净机制等方面都发生着显著、深刻的变化。库区次级河流的水质状况成为直接影响三峡库区的水环境质量与生态安全的关键因素。笔者在分析库区次级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的现状、发生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治河的生态观念与思路,提出了库区河流小流域生态整治的技术思路,并对次级河流污水治理适宜的生态工程技术进行了讨论。

一、三峡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污染特性

(一)库区次级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库区次级河流流域多为广阔、起伏绵延的山地,实施污水收集和治理工程代价昂贵而且困难,加之次级河流流域现存的众多工、农业排放点污染源,以及流向众多次级河流的缓坡地面径流形成的面源污染,使库区次级河流的水环境问题特别突出。三峡库区蓄水后,次级河流水体局部河段的水文特征、地质条件、水环境容量及纳污特性等随之改变,主要表现为回水段流速显著降低、水体自净能力下降,纳污容量降低,库区许多典型次级河流局部回水区域水质与底质恶化,并显现出浮游生物种类减少而个体密度加大,鱼类减少甚至死亡等水体富营养化征兆或爆发潜势。近两年的监测结果表明,重庆市境内的70条主要次级河流的172个监测断面中,不能满足相应水域功能的断面比例约30%以上。龙溪河、小安溪河、濑溪河、梁滩河、苎溪河、龙宝河、五桥河、梅溪河等许多库区次级河流污染严重。主要超标污染物中,总磷、总氮浓度普遍偏高,总磷达劣Ⅴ类的断面所占比例超过30%,为藻类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盐,水体富营养化潜势较高。此外,由于三峡水库次级河流的开放性特征,次级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存在较明显的地域、区域分异现象,其回水区富营养化的状态或潜势相对更为严重,许多河流入江回水区曾一度出现了长度从几百米到上千米不等的水华带。

(二)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条件分析

从营养盐输入的角度分析,工业污水、村镇生活污水、农田径流、农产品加工废水、养殖废水等任意排放,次级河流沿岸的农村生活垃圾、农作物秸杆、人畜粪便形成固体废弃物、大气湿沉降等,是流域营养盐面源污染负荷的主要来源。据统计,库区典型的15条次级河流中,TN年排放量超过3.14×105t,TP年排放量超过1.76×104t。根据河流流量作静态粗略分析,并结合现状监测值,库区十余条典型次级河流营养盐输入量已远超过“水华”的临界浓度,支流回水段TP平均浓度为0.148mg/L(最大浓度达到1.368mg/L),TN平均浓度1.90mg/L(最大浓度达到10.06mg/L),都远远高于湖库水体出现富营养化的TP和TN临界浓度0.02、0.2mg/L。库区支流回水区藻类生长具有充足的营养基础,因此,次级河流水体营养盐的输入和有效削减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从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机制分析,随着三峡库区水文条件的显著改变,同时受水库回水顶托的影响,次级河流河口一定长度的江段形同缓流湖泊,次级河流流态特征(尤其是河口水文条件)改变,污染物生化降解反应特性等也随之变化。主要表现为,河口区域水体扩散能力变差,水体稀释自净能力和生化反应能力减弱,河口回水腹心区生化反应器水力停留时间增长,污染物尤其是营养盐积存而易于形成水体内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潜势增加等。另一方面,河流富营养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环境生态体系,由于库区众多次级河流具有的相对开放特性,藻类爆发生长所涉及的因子就更为复杂。除营养盐负荷这一重要因素外,次级河流回水河段特性与回水水量、气候、水温、铁锰微量元素含量等因素,也是影响次级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程度、优势藻种比例、“水华”发生或消亡、发生区域扩张或收缩的重要因子。

二、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生态控制技术对策

国外对城市河流的开发和整治先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从初期工程治河阶段对河流系统简单人工化,到污染控制与水质恢复时期侧重于以人工措施治理工业及生活污染,再到现阶段的可持续管理利用时期的生态修复、河流自然化与功能多样化。以生态学观点为指导,采取多学科综合整治的策略,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流域生态整治技术的总体思路。

(一)库区次级河流流域生态整治技术思路

从库区次级河流水环境与污染防治现状来看,点源污染的截污、治污与营养负荷减排仍然是一项十分必要的措施,但从非点源污染表现出的产生随机性、影响滞后性和影响因子复杂性的角度,应该通过环境科学、水力学、生态学、园林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和原理,实现在截污基础上河流水体的自净功能和生态学功能最大化,并引导生态系统向草型生态系统方向发展,恢复次级河流与河岸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再现一个自然的、能自我调节的生态平衡系统。结合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状况,从“认识与理解”、“城市河流内涵与外延”、“河流功能”、“次级河流整治”以及“整治系统的技术体系特征”等几个方面,提出三峡库区次级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综合整治对策的总体思路(表1)。

结合三峡库区次级河流的普遍特点,认为尤其应从小流域的角度考虑次级河流水污染的综合整治;对小流域进行不同河流河段的确定功能定位,针对不同河流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现状、水文水力条件、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按照生态型河道构建和河流的生态系统修复的原则,科学建立小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的评价指标体系,遵循再生循环的生态原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进行小流域不同区域的生态修复重建。对于城市河段应采用截污、生态型河道构建等作为主要的治理措施;对于农村河段,则应考虑发展生态农业,注重控制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水土流失及污水的生态工程控制。库区次级河流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路线为:污染源调查一污染物转移扩散分析一污染负荷削减与污染物治理一河流生态系统自净一流域生态平衡。

(二)构建流域污染生态综合整治的评价指标

体系

河流生态系统综合整治效果评价体系的构建是河流生态整治的核心问题之一。近20年来,国际上对河流健康评价的方法学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较为系统的评价方法。从评价原理的层面,可大致将这些评价方法分为预测模型法和多指标评价法。IBI指数(Index of Biotic Integrity)是一种由美国开发的健康河流评价指标多指标指数,其特点是将测试点生物群落的结构、物种的组成、数量及生物量等与参照点对比,得出相应的IBI值,从而得到河流的健康情况。该指标最初用于鱼类群落的评价。后来逐步推及到大型脊椎动物。欧盟开发了健康河流评价指标WFD指标(Water Framework Directive),该指标评价河流的基本原则主要基于河流中的生物(如深水大型无脊椎动物等),河流按类型划分并与其对应的参照类型对照,分“优、良、中、差、特差”5级评价,生物元素应考虑其组成、丰度、无脊椎动物种类多样性水平、敏感的种类与不敏感种类的比例。澳大利亚开发了河流状况指数(ISC:Index of stream Condition)评价模式,是一种包括河流水力、物理形式、河岸带、水质、水生动物等5种状况在内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

近年来中国已经开始关注从河流健康状况的视角保护河流,但缘于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西部地区在生态治河理念、治河技术体系方面还较为滞后。总体而言,建立库区典型次级河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河流健康状况评价方法学以及生物监测评估模式,是次级河流小流域生态综合整治的重要技术内容。现阶段,应首先构建适合于库区次级河流污染特征和相应水域功能定位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形成现状监测评估基础数据库。

(三)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治理生态工程技术分析

十余年来,国内外的有关专家和研究人员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运用现代生态学、环境科学、系统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发了一系列流域水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工程技术。结合库区次级河流地域特点和污染特性,从着眼于外源营养物污染控制和资源持续利用的角度,认为水污染生态治理工程是库区次级河流流域生态调控修复的较佳选择之一。库区次级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防治应遵循“水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技术路线,采用低投资、低运行管理费用和适应性较强的生态工程治理技术,并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

1、人工湿地技术

人工湿地法在欧洲又称为根区法,通过模拟自然湿地,人为设计与建造的由基质、植物、微生物和水体组成的复合体,利用生态系统中基质一水生植物一微生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协同作用,将水中可沉降固体、胶体物质、BOD5、N、P、重金属、难降解有机物、细菌和病毒等去除,实现对污水的净化和改善,是一种具有较高生产力和较大活性的营养盐控制的生态处理系统。人工湿地的类型主要有水平流碎石床湿地、下行流湿地、上行流湿地等。国内外工程实例资料表明,人工湿地耐污及水力负荷强,抗冲击负荷性能好,效果稳定,处理废水能耗省。维护管理简便,具有相当脱氮除磷能力,并能形成多样性的生境。人工湿地技术对于小流量及间歇排放的废水处理以及建设次级河流河口区域生态缓冲带等尤为适宜。但由于人工湿地系统所需要的土地面积相对较大,一般只能用于次级河流流域中用地相对不受限制的地方,也可用于流域内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处理。

2、人工生态浮岛或浮床

生态浮岛(浮床)技术是通过人工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移栽到水面浮岛上,植物在浮岛上生长,并与微生物形成互生协同效应,通过根系吸附并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从而达到防治水体富营养化的目的。一些浮岛植物还具有良好的克藻效用,能专性地抑制相应藻类的生长。一个完整的浮岛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浮岛载体、浮岛固定装置和浮岛植物。人工生态浮岛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水体氮磷污染防治技术,在国内外具有许多成功应用的实例,和其他污水生态治理技术相比,在工程造价与占地、营养盐去除效果、生物生态多样性、人造景观以及经济效益等方面优势明显,是一种适宜用于库区次级河流水体富营养化防治的一种生态工程技术,尤适用于河流中氮磷浓度高且水流流速平缓的中小河道。但作为一种新兴的水处理生态技术,人工浮岛技术出水水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尤其在冬季气温较低的条件下,植物生长受到抑制而对处理效果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3、生态稳定塘

生态稳定塘是一种半人工的生态系统,细菌、浮游动物、藻类等水生植物、高等动物等形成多条食物链,构成稳定塘中各种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体系,其功能主要是滞留污染径流,循环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得到分级转化、降解和利用。生态稳定塘进行污水净化的占地面积相对较大,且作为一种半人工的生态系统,人为调节众多环境因子的能力非常有限。但生态稳定塘建造成本低,操作管理容易,不仅能取得良好的BOD5去除效果,而且可有效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还原重金属及有毒有机物等。因此,生态稳定塘不仅可以作为库区污水营养盐去除的一种具有竞争优势的生态工程技术,而且也是能够结合水产养殖的一种有效的资源化手段。

4、生态沟净化技术

生态沟是一种净化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系统。一般在其沟底铺鹅卵石,中间铺粗砂,表面铺细沙。细沙上种水浮莲、水芋等根系发达的植物。生态沟技术对营养物质的去除主要通过土壤的浸润毛细作用,吸附、过滤、沉淀作用以及生物降解与土壤中生长的植物摄取作用,实现污水高效治理及营养物去除的目的。同时,沟中沙石填料构成滤床也可对污水中颗粒杂物进行过滤治理。经生态沟后处理的农村生活污水,还可直接排入农田灌溉,实现污水的资源化利用。生态沟技术污水治理成本很低,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降低入河氮磷污染负荷的角度,很值得在库区广泛推广。

三、结语

结合库区次级河流水体富营养化现状与特性以及过去几十年国际上的污染河流治理经验,从小流域的角度考虑次级河流水污染的综合整治,削减流域面源营养污染负荷,恢复河流应有的自然物理生态结构,是库区次级河流富营养化污染防治和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最根本措施。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能力,因地制宜地优化组合各种生态工程治理技术对受污染水体进行治理,是三峡库区富营养化水体防治的最佳选择之一,对改善库区水环境质量、促进库区次级河流小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 傅旭东)

流域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立足桂林实际,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大力配合抓好旅游农业工作,取得不错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桂林;旅游农业;成效;建议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委三届八次全会精神,立足桂林实际,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促进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我市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大力配合抓好旅游农业工作,特别是在加快桂阳公路、机场路、桂黄公路沿线观光农业带建设,推进规划实施,落实项目,抓好技术指导、服务、检查和督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一、桂林旅游农业概况

(一)基本情况

桂林是广西旅游农业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之一,近几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依托旅游名城和历史文化名城得天独厚的优势,旅游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底止,桂林市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3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9个,数量均占全区首位。园区总数125个,规模以上3个,现代农业科技园12个,休闲农庄50个,农业观光采摘园41个,农家乐251个,从业人员19437人,农民工15663人,资产总额98395万元,固定资产投资67510万元,年营业收入38330万元,实现利润8460万元,农民收入10425万元,上交税金609万元,年旅游收入55071万元,年农产品销售收入3417万元。休闲农业示范点数量逐渐增加,规模逐步扩大,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更为可喜的是,一批社会其他行业的经营者,也开始跨行业发展,进军旅游农业。

(二)基本模式

桂林旅游农业种类繁多,全市有旅游农业示范点、农业生态示范园和农家乐等共200多家,按内容可分为如下八类:

1、新农村+特色农业 如恭城红岩村

2、民俗文化+特色农业 如龙胜龙脊景区

3、农耕文化+特色农业 如临桂刘三姐茶园

4、农家乐+特色农业 如灵川大圩草莓岛

5、农家乐+自然景观 如荔浦荔江湾农业旅游区

6、农家乐 如七星区龙舟休闲山庄

7、民俗文化+自然景观 如临桂义江缘

8、现代农业示范园 如市农科所现代农业示范园

二、发展旅游农业主要工作

为了把旅游农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局领导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把休闲农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来挖掘。一把手、分管领导主动与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新农办的领导进行沟通、协商;2次主持召开市旅游局、市林业局、市新农办等4个单位的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的旅游农业工作座谈会,5次召开局里相关科室负责人会议研究旅游农业问题:派出有关人员参加第四期全国休闲农业管理人员培训班的培训。经过开展一系列的工作,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工作的发展。

(一)与旅游局一起共同研究制定发展农业旅游措施。8月17日,市旅游局和市农业局共同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对引领休闲农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抓好农业旅游示范点建设,把农业项目的安排布置与乡村旅游的景区景点建设结合起来。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委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分别在兴安县溶江镇、灵川县大圩镇建设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草坪乡等地种植冬油菜、红花草示范1500亩,在桂黄公路全州段建立油菜示范2000亩、建立柑桔、葡萄、食用菌等作物示范3100亩。

(三)农业旅游示范点培育3个,现在正在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

(四)8月至10月与市旅游局一道共同开展桂林市十佳农业旅游示范点评定。

(五)根据桂林旅游农业资源分布特征,市农业局、旅游局、林业局、市新农办筹划共同向社会推出“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为主题的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四类二十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

三、发展旅游农业成效

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旅游农业基本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发展旅游农业实现农民增收。近年来,农民增收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特别是自去年11月以来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我国沿海加工出口中小型企业受到严重冲击,企业纷纷裁员,农民工就业岗位剧减,大量农民工返乡。为了给农民工再就业创造机会,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就可以就业,增加收入。

2、旅游农业的发展,丰富了旅游产品,大大增加了旅游者的消费选择。桂林具有丰富的旅游和特色农业资源,推出了不少旅游农业景区景点,最近市农业局联合市旅游局、林业局正在谋划推出“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六类: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乡村民俗之旅、休闲度假游,二十多条线路,将对桂林市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作用。

3、旅游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餐饮、休闲等服务业,也带动了当地农村的种养业,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灵川县大圩镇借助周边地区的古东瀑布、毛洲岛、绿洲园、冠岩等景区,发展提子、草莓、无公害蔬菜、水果基地10000多亩,带动周边10多家农家饭庄。2009年实现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00多元。

4、旅游农业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旅游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恭城县的红岩村、大岭山村、北洞源村、横山村、社山村等五个乡村旅游点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相结合的典范,这些村投入大量资金,整修人户道路,修建高标准厕所、垃圾站、停车场,设立中英文指路牌等,极大推动了当地农家乐示范区发展;临桂县2009年投入3000万元加强景区交通建设,目前,几条通往景区景点的柏油路均已开工建设,部分已经竣工。二是发展旅游农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村风文明和先进文化传播。

5、旅游农业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既带动了旅游休闲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农业、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能围绕“绿色、安全、生态”这一主题,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了金桔避雨栽培基地,提高了产品的经济效益,也带动了周边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

四、发展旅游农业的主要措施

我们坚持科学发展,依托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和旅游业发展的优越条件与环境,把握泛北部湾经济区建设和中国一东盟永久落户广西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打造新亮点,增创新优

势。

(一)政府引导,部门扶持,市场运作,农民受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市委三届五次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大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休闲农业发展力度,相关部门也纷纷出台激励措施,金融部门从资金上给予贷款扶持、工商部门在营业执照办理上大开绿灯,旅游部门从经营上给予指导,在开发的方式上采取农户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切实保护业主利益,

(二)统一规划,引导开发,强化管理,确保成功。在规划建设乡村生态景区上,在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回归自然、突出山水田园、自然风貌的开发思路,打造“大桂林农家休闲和度假观光的旅游胜地”。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村民对“农家乐”景区的规范管理。成立景区旅游管理协会,由素质较高的村民负责协会的各项管理工作。在市场管理、旅游质量管理、投诉管理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制定旅游接待工作职责、安全管理制度及食、宿方面管理制度等,有力地促进了“农家乐”规范化运作,保证了旅游农业工作快速、健康的发展。

(三)深挖资源,创新模式开展休闲农业工作

1、特色农业与农业旅游相结合。恭城桃花节、月柿节、阳朔金桔节、灵川县大圩镇草莓提子基地、灌阳县米珠山果园、临桂县刘三姐茶园、资源县中峰乡提子基地、兴安县溶江葡萄生产基地等特色农业带动了旅游农业的发展。

如恭城“桃花节”从2003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七届。以“整合资源、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综合提升”的理念,与广大商家共享平台,共创商机,共度春天最美好的时光。桃花节期间,村民们载歌载舞,以歌舞会友,以花传情,“赏恭城桃花,住生态家园,吃绿色食品,做快活神仙”,是游客踏青观花,领略春天气息的绝佳去处。节问来自国内外各地的游客数逾100万人次,实现了经济社会效益的进一步提升,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之路。

同时,每年桂林市的主要春夏熟水果如南方优质梨、葡萄等的成熟上市期问,通过举办网上南方优质梨节,并利用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体进行大量宣传,采取现场促销等方式,组织引导广大市民、游客前往果园游览观光,摘果、品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体验农业生态旅游的无限魅力。不仅为广大市民、市外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选择,还扩大了桂林市优势水果的知名度,引来了客商,解决了春夏熟水果成熟上市期集中、量大的销路问题,达到了产品增产增收目的。

2、地方传统文化与特色农业相结合。恭城县举办中国瑶族盘王节暨恭城月柿节。该节以“弘扬民族文化,展示民族风情,挖掘恭城瑶文化和生态资源”为主旨,向中外游客展示瑶族的“南岭欢歌”、旅游观光与风味独特的恭城油茶,同时充分展示了瑶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53%的恭城,创造了闻名全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该模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典范”。

永福县充分利用福寿文化品牌,通过举办“永福国际养生节和福寿节”,让嘉宾和游客体验了该县福寿旅游的乡土风情、农家习俗,为打造福寿文化品牌打下了基础,提升了永福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3、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农业相结合。阳朔县推出以“观万亩桔海,赏百里风光,品山野美味,住农家别墅”为主题休闲游线路13条,如白沙镇凉水井生态旅游村、兴坪镇渔村总统之旅、漓江沿岸杨堤一兴坪、白沙龙潭门一葡萄乌龙景区;恭城县莲花镇红岩村凭借月柿产业的支撑,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万亩无公害生态月柿园,建成了集农家别墅、农业观光、生态民俗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农业旅游景区,从2003年至今接待中外游客近100万人次,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红岩村荣获了“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和“全国十大魅力乡村”称号,还有恭城县的红岩村、大岭山村、北洞源村、横山村、社山村等五个乡村旅游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特色农业相结合的典范。

(四)推出旅游农业精品线路,多渠道向外进行宣传推介。我市从2007年开始尝试农业生态旅游精品线路的建设,把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纳入现代(生态)农业总体规划,并给予立项和安排项目专项资金。同时,通过开展旅游农业资源发展现状调查,初步推出四类二十多条旅游农业精品旅游线路。这些精品线路以公路交通干道为线,把旅游农业的景点景区连接起来,景点时间季节性强,特色鲜明,分布在以桂林城区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结合开展“农业生态游,体验新农村”主题旅游活动,对旅游农业精品游线路上的重点景点景区进行重点宣传、推介,扩大影响力。

(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领导。市县两级政府为了加强对发展乡村旅游工作的领导,建议建立由政府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同时,由市旅游局和市农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乡村旅游的意见》,明确了旅游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发展目标,并提出了发展措施。

五、发展旅游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旅游农业虽然有了很快的发展,取得一些经验,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1、旅游农业发展不平衡。旅游业原来基础比较好的地方,农业生态旅游也搞得比较好,新区的发展有待加强。

2、资源整合不到位,各旅游点问的沟通与合作还比较松散。如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经营各行其事,各显神通。

3、旅游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开发层次较低。如景点的开发包装档次较低,农业生态文化有待深挖提高。

4、旅游环境卫生、环保问题不容忽视,旅游农业经营行为有待规范。如景点周边饮食店的卫生、生活污水排放、生活垃圾的处理等问题。

六、加快旅游农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发展旅游农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我市“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和“实施一大战略,狠抓两大经济,做强五大产业,推进‘三化’进程”的总体思路以及“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的战略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抓点带面、立足服务、打造品牌的发展路子,以国内外旅游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结构为主线,以农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现代农业设施为手段,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前提,建设集农业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观光农业旅游景区,为广大市民和游客提供一批高起点、高品位的农业旅游精品景点。使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全面推动桂林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到2015年,旅游农业成为我市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建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休闲度假地,建成一批规范化、规模化、特色化、品牌化的乡村旅游区(点)。到2020年,在桂林市建成较为完善旅游农业的产业体系,旅游农业的经济效益明显增长,桂林旅游农业的建设水平和服务质量居全国地市一级前列。旅游农业的发展定位:桂林市城区(含灵川、临桂)成为桂北乡村旅游中心,兴安县成为桂北乡

村旅游北次中心,阳朔县成为桂林乡村旅游的南次中心。

(一)整合部门力量,重点建设好桂林旅游农业精品游线路,强力打造一批如龙脊风光、恭城生态家园、兴安溶江“南方吐鲁番”、阳朔古板金桔世界等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生态循环农业,现代设施农业和“三5避”技术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二)做好旅游农业区域布局总体规划。桂林是农业大市也是旅游强市,发展旅游农业具有一定的优势。要编制桂林市旅游农业区域布局总体规划。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为依托,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可供利用的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确定开发重点和发展项目。

(三)做好旅游农业市场开拓

通过加强旅游农业产品公益性宣传,推动分散的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走向市场,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导休闲消费。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行业自我服务和约束管理长效机制。积极倡导农民成立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或专业的旅游公司,通过“专业合作社+农户(旅游点)”、“公司+农户(旅游点)”等形式,整合分散的旅游点,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四)建设旅游农业示范点,辐射带动周边农业旅游产业开发。以农业主导产业为支撑,围绕特色农业区域布局。建设以新村生态农庄型、休闲农庄型、科普教育型、民俗观光型等模式的观光农业风景区。

(五)做好旅游农业项目的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包装一批休闲农业精品项目,向外进行宣传推介,吸纳社会力量打造旅游农业精品项目,拓宽旅游农业的增收空间。

(六)加强旅游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加强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及专业人员的培训。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引导旅游农业的经营者和县乡村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鼓励各级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加强旅游农业专门人才培养工作,有条件的应增设相关的专业。

七、加快旅游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政策扶持建议

积极推进将旅游农业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内涵。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旅游农业公益性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和扶持一批有一定发展基础、特色鲜明、对农民增收具有显著带动作用的“农家乐”、旅游农业园区、旅游观光旅游特色村。

(一)建议各级政府把旅游农业产业发展列入工作议事日程,纳入财政预算投入范畴;

(二)建议减免所得税、工商管理费等费用;

(三)建议纳入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范畴;

(四)建议各级旅游部门特别是各旅行社要把各旅游农业景点划入旅游线路中。

责任编辑:徐洁

上一篇:模拟教学法论文下一篇:抗震理念论文

热门文章

流域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