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学论文范文

2024-04-26

妇产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脐带是连接胎儿与胎盘的条索状组织,是母体及胎儿气体交换、营养物质供应和代谢产物排除的重要通道[1]。脐带异常关系到母儿的安危,所以,对B超报告脐带异常应予警惕。以下是我院B超将脐带帆状附着诊断为脐绕颈1例的临床分析,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工作者鉴戒。

1临床资料

孕妇杨某,29岁,于2012年7月9日9:00时因停经9月余,下腹阵痛伴阴道流水3小时就诊以“G4P1孕39周3天头位临产”收住院。入院时产妇一般情况好,胎位及胎心音正常,有规律宫缩,中等强度,宫口开大2cm,先露棘下2cm,胎膜已破,宫颈评分10分。孕期产检正常,6天前B超检查示:宫内单活胎,孕37周+,头位,羊水正常,胎盘3级1度,脐绕颈1匝。入院后严密产程监护,产程进展顺利,于14:06时以LOA分娩一男婴。胎头刚娩出即见盘曲的脐带自胎儿下颌部滑出,迅速检查确定不是脐绕颈后助娩胎肩顺利,胎儿娩出无窒息。胎盘胎膜自然娩出完整,胎膜边缘无血管断端、距胎盘最短距离12cm。脐带长40cm,附着于胎膜上,附着点距胎盘边缘3cm,脐带血管通过胎膜进入胎盘,根据所见诊断为脐带帆状附着。检查软产道无裂伤,出血少,血压正常,产后观察2小时安返病房。

2文献复习

2.1臍带异常的概念脐带异常包括脐带长度异常(过短或过长)、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脐带缠绕、脐带打结、脐带扭转、脐带附着异常(脐带帆状附着及球拍状胎盘)[2]。

2.1.1脐带长度异常脐带正常长度在30-70cm之间,平均长度为55cm。脐带的安全长度须超过从胎盘附着处达母体外阴的距离。若胎盘附着于子宫底,脐带长度至少32cm方能正常分娩,故认为脐带短于30cm称为脐带过短。若脐带长度超过80cm称脐带过长[3]。

2.1.2 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脐带先露又称隐性脐带脱垂,指胎膜未破时脐带位于胎先部前方或一侧。当胎膜破裂,脐带进一步脱出于胎先露部的下方,经宫颈进入阴道内,甚至显露于外阴部,称脐带脱垂。其发生率为0.4%-10%[2]。

2.1.3 脐带缠绕脐带围绕胎儿颈部、四肢或躯干者称为脐带缠绕。约90%为脐带绕颈,以绕颈一周者居多,占分娩总数的20%左右[2]。

2.1.4 脐带打结脐带打结有假结及真结两种。脐带假结是指因脐血管较脐带长,血管卷曲似结,或因脐静脉较脐动脉长形成迂曲似结。脐带真结多在妊娠3-4个月间发生,开始为脐带缠绕胎体,后因胎儿穿过脐带套环而成真结。脐带真结较少见,发生率为1.1%,其围生期死亡率为6.1%[2]。

2.1.5 脐带扭转脐带扭转少见。胎儿活动可使正常的脐带呈螺旋状,即脐带顺其纵轴扭转,生理性扭转可达6-11周[2]。

2.1.6 脐带附着异常 脐带附着异常包括:脐带帆状附着及球拍状胎盘。脐带帆状附着是指脐带附着于胎膜上,脐带血管通过羊膜与绒毛膜间进入胎盘;球拍状胎盘是指脐带附着于胎盘边缘。脐带帆状附着时,若胎膜上血管跨过宫颈内口位于胎先露部前方时,称为前置血管[2]。

2.2 脐带异常对母儿的影响

2.2.1脐带过短 分娩前常无临床征象,临产后可因胎先露部下降受阻,引起产程延长,以第二产程延长多,或脐带牵拉导致胎盘早剥。脐带被牵拉过紧致使胎儿血循环受阻,缺氧而出现胎心率异常。脐带过长易造成缠绕、打结、脱垂或脐带受压[2]。

2.2.2 脐带先露与脐带脱垂易发生 在胎先露部不能衔接时,如胎头入盆困难、胎位异常、脐带过长、羊水过多。胎先露部尚未衔接、胎膜未破时,脐带先露可在宫缩时因胎先露部下降,脐带一过性受压导致胎心率异常。胎先露部已衔接、胎膜已破者,脐带受压于胎先露部与骨盆之间,引起胎儿缺氧。若脐带血循环阻断超过7-8分钟,则胎死宫内[2]。

2.2.3 脐带缠绕的发生与脐带过长、胎儿小、羊水过多及胎动过频等有关 脐带缠绕使脐带相对变短,影响胎先露部下降,可使产程延长或停滞;另一方面,当脐带缠绕周数多、过紧时,脐带受到牵拉,使胎儿血循环受阻,导致胎儿宫内缺氧[2]。

2.2.4 脐带打结 脐带假结一般无大碍,很少发生血管破裂而出血。脐带真结未拉紧则无症状,拉紧后胎儿血循环受阻可致胎死宫内。

2.2.5脐带扭转 脐带过分扭转在近胎儿脐轮部变细呈索状坏死,引起血管闭塞或伴血栓存在,胎儿可因血运中断而致死亡[2]。

2.2.6脐带帆状附着 发生前置血管,当胎膜破裂时,血管破裂出血,出血量达200-300ml时可导致胎儿死亡。若前置血管受胎先露部压迫,可导致脐血循环受阻,发生胎儿宫内窘迫或死亡[3]。

3结论

脐带异常比较普遍,但是否发生危急与脐血流受阻程度及脐带被牵拉严重程度有关,一旦发生危急对母儿的影响都非常大,通常紧急出现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临产后胎头下降受阻,使产程延长或停滞;胎盘早剥;明显加大了剖宫产率。此病例产程顺利,母儿安全,甚感欣慰。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影像学特征,B型超声检查可以确定脐带异常的类型,我院B超诊断水平有待提高。各种脐带异常所导致的危害都是危及母儿性命,临床医生务必对脐带异常的报告加予重视,预见后果,严密监护,积极作好准备,及早发现危急,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

[2] 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2-234.

[3] 乐杰.妇产科学[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35.

妇产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本文通过对《临床生殖医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及教学内容的可读性及教学方法创新性的分析,探索了本科生殖医学专业中《临床生殖医学》教材及教学方法的进一步改革。

关键词:临床生殖医学 教学方法 课程设置

生殖医学是研究两性生殖健康的现代医学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本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学科之一。在我国有26所医学高等院校开设生殖医学专业,这无疑是对培养从事生殖医学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人力保障。

生殖医学专业如何设置教学课程,如何实施教学又是开设这门专业的新问题。2008年以窦肇华教授为首汇聚26所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编著了卫生部十一五生殖医学专业的规划较教材10部,结束了医学生殖专业教材“散兵游泳”、“各自为政”的历史。从此进入了生殖医学教育的新时代。

吉林医药学院2008年、2009年经历了《临床生殖医学》专业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教材的编者及主讲教师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进行了反思。

一、《临床生殖医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

生殖医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既有他的独立性又有他的多面性,是一门综合学科。这门学科最终解决问题的主体是有生殖功能缺欠的人,所以在临床生殖医学全套10部教材中,《临床生殖医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到目前为止生殖医学界需着手解决问题仍然是男性或女性由于生殖功能异常而导致的生育能力低下或不能生育。《临床生殖医学》是揭示临床疾病与生育的关系及临床诊断治疗的临床专业课,开设这门课程对在具备临床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过渡到学习专业知识非常必要,是一种角色转变的必修课。在临床医学中所学的部分疾病,尽管与生殖有关,但教学中学生感到在生殖专业上无法系统联系,未知点很多,学生渴望了解、认知是这部教材编写的原动力,这样一种求知的状态已经说明了教材内容的可读性。

二、《临床生殖医学》课程内容的可读性

目的决定内容,与生殖专业有关的疾病大多在临床课中所涉及。如何在《临床生殖医学》教材中选择,阐述每个与生殖有关的疾病是教材中不能回避问题。

妇产科学、外科学(泌尿生殖系统)是临床医学的专业课,其中讲述的许多疾病与生殖密切相关,但不同专业所关注的侧面不同,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妇产科学》主要强调疾病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而在《临床生殖医学》中主要关注此病对生殖的影响及如何解决生育问题,这应是两个教材区别的关键所在。通过临床生殖医学教学,使学生从纷纷庞杂的疾病中,进一步系统而深刻的學习与生殖有关的疾病,学生感到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对比性强,记忆深刻,对今后从事生殖医学工作有重要意义。两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反响较好。这门课程的设置在生殖医学教学中的的作用毋庸置疑。

三、《临床生殖医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性

《临床生殖医学》课程是生殖医学专业的专业课程,如何讲授,如何把握与《妇产科学》的区别,不仅是编者的思考的问题,更是每一个教者的课题。临床妇产科老师必须转换专业角色,实现角色转换的首要条件是要走角色,教师要熟悉、了解专业,站在专业的前沿。把握教材的核心环节,讲授解决生殖问题的方法,研究疾病与生殖的关系及结局,传播生殖健康的理念。

探讨教学方法,力求将生殖医学专业基础如《发育生物学》、《生殖生物学》、《生殖生理学》、《生殖药理学》、《生殖免疫学》等知识融入到教学中是对教师的更高要求,强调两个“结合”,即生殖医学基本理论和临床疾病相结合,研究进展与经典理论相结合。教学中更强调提出问题,提出观点进行讨论,以撰写学术论文形式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教学法的另一种实践。

两年的教学实践,对《临床生殖医学》的教学积累了经验,为再版的修订工作提供给了第一手资料,为完成生殖医学专业的教学目标迈进了一步。但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认为教材编写的形式需进一步探讨。由于生殖医学发展速度极快,尚未定论的、探讨性的观点较多,如何写进教科书中,与经典的临床本科教材有悖的风格如何把握,学生接受程度如何,都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重点教育课题资助项目。

妇产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学在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对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视程度,决定着社会科学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素养非常迫切。

关键词:科学素养;现状;态度;调查

小学科学以前的学名叫自然,这个新名字如果说起来很多人都不知道,即使知道的人也会把它忽略,认为它并不重要,在他们的心目中,语文、数学、外语才是正规的课程。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育的地位很薄弱。

一、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

相对于语文、数学、外语来说,小学科学可能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对于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来说,它可能还要薄弱些,科学只是科学家的事情,与他们的生活关系不大,所以,学生的兴趣就不大,我们教会学生的可能就是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比

如,锅里的米饭烧开的时候冒白烟,在他们的记忆里那就是水蒸气,通过上科学课让学生知道,它是空气里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而不是我们说的水蒸气,虽然一堂课下来,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所改变,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会恢复原有的记忆。认为冒的白气就是水蒸气,可见我们的科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二、各国对科学素养的态度

发达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启动国家级的科学教育推进计划,把科学课程设置为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定期进行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美国认为:“美国的未来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向全体美国儿童提供有质量并具有本国特色的科学教育。”并对小学科学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制定了国家科学教育标准;韩国把培养儿童的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基本措施来抓,制定了有关科技教育法规;英国在教育改革中采取了鲜明的科技取向策略,要求通过学校课程来强化小学科学教育;日本小学恢复了中断多年的小学低年级科学课程,使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得以有效地衔接和延续,建议“发展教育体系,在提倡创新精神和探究精神过程中确保对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促使有才能的年轻人从事工程技术职业……”可见,科学教育已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基础教育的基本内容和小学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反观我们国家,虽然提倡了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仍然是主流,在学生和家长的心里,分数还是最主要的,毕竟现在的教育语文,数学,外语占了主流,素质教育只是浮于表面,如果让你随机地抽取学生,就能发现他们的科学素养有多差,有些学生连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都不清楚,让人实在无话可说。

三、教师与学生的科学素养调查

1.教师的科学素养

我们对教师的科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城乡教师科学素养水平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市区学校整个教师队伍中科学教师基本上是专职的,科学素养状况良好,科学课的资源投入力度较大,同时课堂教学形式也活泼多样。乡村学校相对不太重视,学校往往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所谓的主课,轻视或忽视科学等“副科”,导致乡村学校教师兼职者明显偏多,专职教师稀少,从而导致教师的科学素养不过关,再加上课程资源短缺和授课时间不足,其学生科学素养势必难以得到应有的发展。

2.学生的科学素养

科学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科学活动则是带有实践性质的科学行为。调查发现小学生的科学兴趣是非常浓厚的;虽然他们的科学活动频率大大超过了大人。但是,他们的科学兴趣和科学活动频率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对学生目前所能参与的科学实践进行反思。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小学生在科学学习方面的巨大潜力,他们拥有兴趣这位最好的老师;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帮助学生把科学兴趣转化为科学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科学所能赋予他们的力量以及科学所能带给他们的欢乐。要不断强化他们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行动。农村学校在一些硬件设施方面比不上城市学校,但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科学活动,例如,可以带领学生去田野里进行种植,这个对于城市里孩子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现在很多学生连西瓜长哪都不知道,这是件令人多么悲哀的事情!

学校教育要提高科学教育的地位,让科学教育成为学校主流的教学学科,提高学校里科学教师的地位,让教师对科学教育产生兴趣,愿意去教授科学教育,这样学校里就会有更多的专职科学教师,专业的科学教师团队,这样我们的科学教师队伍就能长足地发展。有了专业素养比较高的科学教师团队,对学生的科学教育就能更加专业化,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有了强有力的

保证。

(作者单位 江苏省海门市三星小学)

妇产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核心素养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注重小学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科教兴国”的口号之后,小学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本文借助小学科学科目,谈一谈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提供最有利的理论“敲门砖”。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科学;高效课堂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好奇心,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年龄小,好奇心重,正是爱问爱探究的年岁,如果在这一阶段,教师加以引导,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巨大的作用。而这一点恰好是高效课堂所提倡的,所谓的高效课堂就是让学生对学习有持续的兴趣,让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科学课堂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那么如何构建核心素养中高效课堂呢?本文借助小学科学科目,谈一谈如何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为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提供最有利的理论“敲门砖”。

一、 核心素养与高效课堂

所谓的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发展思路和教育策略。核心素养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核心素养是在素养基础上进行了提炼和发展的相关内容。这一内容更加的凝练,而且比较集中地反映了现阶段学生的教育的难点,成为一个发展策略和关注点,对现阶段各个科目的教学都有非常大的影响。作为小学科学科目而言,学生的核心素养则是指学生能够主动探究观察实验,并通过实验操作或者观察实验现象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进而来提升和发展自身的科学素养。

对于小学科目而言,所谓的高效课堂则是指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积极观察生活中自然现象,并能够运用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释或者制作相关的实验等,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理解、运用科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爱科学的情感,有效地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展学生综合能力。

二、 当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追求高效课堂,特别是小学阶段,科學知识含量少,学生思维活跃,正是提高课堂效率、构建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时刻,很多教师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不断地锤炼个人专业技术,更是用尽浑身解数,钻研教材,研究课标,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然而纵观当前的小学课堂,我们却发现,当前小学科学课堂并没有想象那样高效,很多科学课堂不是让语文、数学那样的主课教师占有,就是将其当做公共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即便是上课,教师也很少去激发学生兴趣,有的科学教师很少让学生观察一种植物、动物或者某个自然现象,特别是低年级科学课堂。据调查,小学一二年级80%科学课堂都是空有虚设,没有科学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到三年级以上才有科学教师,但是即便有科学教师上课也是念念课本,很少有教师主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开发教材中素材,来全面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再者,小学科学课堂效率低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校的对小学科学学科不重视的原因。我们都知道,小学阶段是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也是学生科学素养构建的关键时刻,可是很多小学学校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绩效,提高社会知名度,往往将重点侧重于语文、数学学科,忽视科学学科,对于科学教师的培养也仅仅限于能上课即可,更别专业性可言了。据调查,我们学校以及周边学校的科学教师都是其他学科的老师代替的,别说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能能保证学生上科学课都是一件难事。因而,学校的不重视,导致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低下,构建高效课堂的能力更是“出乎人的想象”。

三、 核心素养背景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率策略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比较重,思维比较活跃,很多孩子在课堂上都喜欢“问什么”,但是这些问题和课堂教学内容相差很远,因而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现象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的“活跃度”,让课堂“活”起来。譬如教科版《谁轻谁重》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微课为学生制作一段的“跷跷板”,用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将自己的心思转移到课堂上,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的询问:“大家知道小熊为什么不能和小兔玩跷跷板呢?”学生很容易就给出答案:“小熊太重了”,这时教师立马就询问“教师出示两个物体,你能分辨出谁轻谁重呢?”引入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巧设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很多教师都会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自己的课堂,让自己的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现象,设置探究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譬如:教科版《动物体》的时候,教师为大家准备各种动物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生活习性、物种、分类等,进而来体验生活多样性的特点。当然教师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巧设探究问题的时候,要注意方式和形式。如这一节课中教师设计的问题是,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各种动物图片,然后让学生观察一种动物,并观察载体(活体、标本、图片)书本动物的选择隐含着“类别”的概念,用语言描述动物的特点。(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生活需求等),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描述和记录动物,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还可以一步步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知识,构建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让学生变得“活”起来。当然,教师利用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最终目的并不是丰富自己课堂,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如果教师的观念停留在播放课件、图片、视频的用途,让自己课堂变得“花哨”一些,那么教师就是“丢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巧设探究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三) 巧用现代技术,拓展学生知识面

对于小学生而言,知识面很窄,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什么问题都想知道为什么,因而作为学生心中的“百科全书”的老师,就需要面对学生很多“没有探究价值”问题。因而教师要学会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补充科学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譬如:学生在观察《动物》中鱼的生活方式时,很多学生就会好奇的询问:“小鱼为什么不停地喝水,它不怕撑死吗?”“鱼是靠什么运动的呢”等等问题,科学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为学生介绍一下鱼的“鳍”、鱼的“腮”等各种器官,让学生了解鱼的生活习性,提高学生见识,当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模仿鳍的运动、鱼的游动,并将其录制成视频,发到家长群或者班级群,让大家一起观看学生课堂上表现,以此来鼓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让课堂变得“丰富”起来。

(四) 巧用现代手段,布置课下科学探究

我们都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手机、WiFi,平板电脑、App的普及,使得当前很多小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方式也变得灵活多样,这种作业的方式既灵活又方便。毕竟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很多学生都觉得意犹未尽,为了保持学生持久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设置现代手段来为学生布置家庭实践活动。譬如:教科版《动物》一课时,教师设计的拓展问题是:在家长的协助下,饲养动物的任务,让学生观察与记录动物的具体生活情况(形式:照片、小报、观察日记等),加强学生对动物有更多的认识,培养学生亲近和喜爱动物的感情等,像这种课后实践活动,对于小学科学课堂,就像“家常便饭”,因而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培养和生活中素材是分不开的,这样的实践作业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还为学生亲自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让科学教学活动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因而巧用现代信息技术布置课下科学探究,促进家校共育的和谐发展

(五) 家校和谐共育,共同促进学生科学素养培育

随着当前科技的发展,很多家长和孩子被手机、电脑包围,每天不是抖音就是游戏,家长和孩子的互动少之又少,和学校的联系也很少,家长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很少关注孩子在学校的活动,也很少参与孩子的实践活动,而科学课堂,很多都是发生在孩子的身边,是孩子可以每天观察到,触摸到的,譬如,观察植物、动物成长过程,都可以在自己家中或者院子里接触到的。但是很多孩子的贪玩心理较重,家长也不支持,就会导致孩子的兴趣在父母的不轻易之间消失殆尽,譬如孩子想尝试一下,饲养小鸡或者小鸭子的过程,而父母会因为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不支持孩子,导致很多孩子看到动植物都基本上来源于电视或者图片,实际生活中去很少接触到。对于这种只能看,只能靠自己想象中的科学知识,学生印象何以深刻,如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呢?学生知识面窄、实践经验少,哪里来的科学思想、科学探究精神呢?因而,让家长参与学校的科学客厅,既能促进家校共育,又可以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培育,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以核心素养为依据,努力吸收课内外教学资源,努力打造高效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科学课堂变成学生乐学的天堂,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自然想,能多問几个为什么?能够根据自己的设想来进行实验设计,主动参与课堂,主动学习新知识,进而让小学科学课堂变得更“活”、更“丰富”,进而打造新时期下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李小海.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科学咨询,2019.

[2]黄芳.浅谈小学科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J].2018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2018.

[3]刘敏.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

[4]庄国锋.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7(29).

[5]曾庆杰.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2).

[6]姚静华.巧用现代信息技术让英语课堂“活”起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7.

作者简介:

蒲继东,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回民小学。

妇产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已经深入国民心中,其教学理念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锻炼和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基于此,小学科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大意义,多采用科学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小学科学 教学运用

科学探究即学生用来获取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思想、理解科学家如何研究自然界的各种活动[1]。目前,我国的小学科学教学提倡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应用到小学科学中,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运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方式,用科学探究架起知识和学生理解之间的桥梁,确保小学科学教学的实效性,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树立科学探究观念,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进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1.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科学探究教学法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那么教师再好的教学手段也不能发挥实效,更不用提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了。小学科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发现教学生活实例,亲近教学自然案例,让学生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例如,在开展《遗传与变异》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生活常见的动物——猫,来开展教学。教师在PPT教学课件上,展示一窝小猫,猫妈妈是白色的,五只小猫中两只是白色的,剩下的三只都是橘黄色的花猫,那么猫爸爸是什么颜色?通过小猫的颜色,依据动物的遗传规律,推断出猫爸爸应该是橘黄色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适当的实践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教师《遗传与变异》教学时,也可以采用实地参观动物园中老虎一家、豹子一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深学生对“遗传”知识的理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小学科学教学既重过程又重结果,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大胆的质疑,帮助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小学生年龄小,见识不足,他们对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有疑问,同时,在学习中,学生也难免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培养提供思想基础。

笔者在教学中就遇到这种情况,笔者在教授学生“生物伙伴是如何相互合作的?”知识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实际生活的观察:哪些昆虫可以帮助传播花粉。学生一般都会得出蝴蝶、蜜蜂的答案,但是笔者的一个学生在观察中得出苍蝇也会帮助传播花粉。课堂教学时,学生听到他的观察结果,哄堂大笑。笔者立即打断教学过程,鼓励该学生讲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让其它学生思考“苍蝇”真的能帮助花粉传播吗?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笔者引入了一小节教学视频,里面包含蝶类、蜂类、蛾类、蝇类等昆虫传播花粉的过程,学生认识到“蝇类”确实可以帮助花粉传播。这位学生受到笔者的鼓励,在以后的教学中,观察事物就更仔细、认真,其他同学受到他的激励,也更喜欢从多方面观察事物。

学生的质疑精神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法的重要目标,教师在回答学生质疑的过程中,一定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帮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的精神,提升小学科学的教学效果。

3.借助有效的實验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又一重大内容,教师借助有效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的途径,制定问题解决的计划,实验问题解决的方法,得出问题的结果的整个过程,就是一种科学探究的过程,再也没有比实验更能有效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养成的教学内容了。

例如,在开展“水滴里的生物”一课教学时,教师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实验:将收集好的一些实验用水放置在课桌上,然后向学生提问:同学们,这些水滴里有没有其他东西呢?学生看着干净的水,一般都会认为什么都没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答案,设计教学假设——水滴里是没有生物存在的。根据这一假设,教师设计如下实验环节:“我们肉眼观察到水滴里是没有生物的,通过前面的教学我们知道肉眼观察是有局限的,今天我们就借用科学的手段——显微镜来观察水滴里的世界吧。”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到水滴里有很多微生物,学生在教学实验中得出与假设不符的教学结果——水滴里有生物存在。在观察水滴里的微生物的过程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不断得到强化。

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教学法的最好土壤。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的趣味性、实践性,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养成学生的科学实验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成长发展。

总而言之,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运用的比较广泛,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促进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小学科学教师在运用科学探究法的时候,一定要借助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借助有效的科学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进而提升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明辉.科学探究的内涵及其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教育科学研究.2011.07:59.

上一篇:医学伦理学下一篇:中职英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