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管理论文范文

2024-03-06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2005年6月18日,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和中国无产阶级教育事业的重要奠基人——瞿秋白同志就义70周年。同年10月,龙德成先生怀着对瞿秋白同志无限崇敬的心情,经数年艰辛研究而撰写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一书由中共党史出版社正式出版了。

瞿秋白同志牺牲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瞿秋白同志有过多次评价。1985年6月18日,在中共中央为纪念瞿秋白就义50周年而举行的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杨尚昆代表党中央发表的讲话对瞿秋白同志的一生给予了新的评价。杨尚昆同志说:“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

秋白同志“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研究工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中国的国情,对于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进行了广泛地研究,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在他的论述里,虽然不免包含某些偏颇和失误,但是他无疑是我们党早期探寻中国革命理论和革命道路的最优秀的先行者之一。”[1]本书就是以党中央对瞿秋白的上述新的评价为纲对其展开研究的。

瞿秋白牺牲70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他。据不完全统计,发表、出版研究瞿秋白同志的论著多达1500篇(部)。这么多的论著大致涉及11个方面对瞿秋白的基本评价:早期思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伟大贡献;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几个问题;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贡献;对中国新闻出版教育事业的贡献;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所起的作用;对瞿秋白诗文、译作的探讨;瞿秋白与左翼文化运动的关系;对《多余的话》的评析;瞿秋白与共产国际的关系等。而从“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等视角去研究瞿秋白的专著即使在1985年党中央重新评价瞿秋白以后也尚未见到。

龙德成先生撰写的《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一书正好是从这个视角去研究瞿秋白同志的,算是填补了这个方面的空白。

读了《马克思主义者瞿秋白》一书后,使我们能够更深刻理解1985年6月18日杨尚昆同志代表党中央对瞿秋白同志的新的评价。

作者首先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入笔来研究瞿秋白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成长历程的,因为“哲学家”是其他“家”的基础。就瞿秋白本人而言,作者认为,1923年秋应是一条历史的分界线。从1921年6月在莫斯科入党到1923年秋开始在上海大学讲授《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之前,瞿秋白是一位具有共产主义觉悟与理想的战士,但还称不上“家”。从他讲授《社会哲学概论》和《现代社会学》到次年春正式出版这两部讲稿为书开始,瞿秋白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面目与身份出现在中共党内和当时中国社会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尽管当时党内外都还没有完全认识到这一点。直到1985年6月18日中共中央在纪念瞿秋白就义50周年时,才正式给了他“理论家”的评价。根据李维汉同志回忆,八七会议之所以推选瞿秋白为党的总负责人,是“由于瞿秋白同志理论水平比较高”。[2]

作者还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和“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角度探讨了瞿秋白同志的革命生涯,以史论结合的方法证明了中共中央1985年对他的正确评价。

在探讨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的瞿秋白时,作者吸收了十多年间瞿秋白研究的新成果,认为在作为毛泽东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中,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农民问题、“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等方面,瞿秋白同志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作者分别以“无产阶级文学家”和“左翼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为题,论述了瞿秋白对无产阶级文学、对左翼文化运动的卓越贡献,实际上论证了党中央评价瞿秋白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这一结论。

作者在探讨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的瞿秋白时,在吸收其他研究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瞿秋白提倡的“大众文艺”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先导。

总之,该书具有一定新意而视角独特。其史料价值、学术价值较高,是瞿秋白研究方面原创性、思想理论性较强的学术专著。

注释:

[1]《人民日报》1985年6月19日。

[2]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央档案馆编:《八七会议》,第191页。

作者单位: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一、引言

财务共享服务(Financial shared service,FSS),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当时福特公司外部受到美国经济“滞涨”的影响,同时面临日本汽车低成本低油耗的激烈竞争;内部又面临着集团企业分布各地、财务部门行为方式规则不统一的管理难题。在这种困境下,福特公司对管理模式进行了战略调整,把生产部门带来高效率的“流水线”作业方式延续到财务部门,整合了所有下属公司中共同的、简单的、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財务业务,统一集中到一个中心,实施全集团的共享服务。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财务共享服务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纳。世界上最大的企业软件供应商ORACLE公司,耗费了6年的时间在全球建立了3个大型区域化的财务共享中心,使其现在仅需数天时间就可以完成分布于全球65家子公司的年末结账与整合;FedEx(联邦快递)将其在世界各地的五个大型财务中心调整合并为一个,并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唯一的财务业务模型,在业务覆盖的所有200多个国家内实现业务操作完全的标准化。财务共享所体现出的低成本、高效率的优点为企业竞争带来了巨大优势。与国外相比,我国企业财务共享服务的起步相对较晚,但财务共享服务作为新兴的理论之一也正在被快速地接受和不断地实践。然而,财务共享服务并不一定适合每个企业,具体的实施仍然需要结合每个行业和每个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所处的环境来衡量其是否可行。

二、财务共享的发展历程

(一)理论发展

支持财务共享服务的理论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专业化分工的思想。他认为分工能使社会整体的劳动效率提高,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在分工理论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进一步提出了规模效应。企业通过扩大规模,可以降低分摊到单位产品上的固定成本和综合成本,产量越大,利润越大,生产效率从而提高。财务共享中心就是通过规模经济的模式,集中处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部分统一的业务流程,通过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办公场所和设备的统筹利用,统一整合分散在各个业务单元的繁杂重复的辅助任务。20世纪80年代在日本的丰田公司诞生了精益思想,即以最小的资源投入,包括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等等,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产出,为客户提供最新的产品和更加及时的服务。在精益思想的要求下,财务管理人员要重新思考财务流程,消除不创造价值而且可以立即去掉的步骤,从而用优化的管理和流程模式来创造相当的价值。扁平化,是支持财务共享的又一理论基础。扁平化是指尽可能地简化组织结构的中间层次,使任务下达、信息传递速度加快,效率提高,从而保证上层的决策与管理更加快速有效地被下游执行,使企业整体组织变得灵活、敏捷、高效。财务共享中心通过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服务共享等方式加速了信息在上下游或同层中的传递,提高企业管理者对信息的反应速度,这无疑起到了使组织尽可能扁平化的功效。

(二)实践发展

财务共享服务在实践中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级阶段,以节约成本和扩大规模为其主要特征。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为大型会计流水线作业,财务共享服务也被动地集中于低端服务领域,通过流水线式的集中化生产以提高财务共享效率。这一阶段虽然实现了成本的节约和运作经验的获得,但在根本上无法有效控制财务共享的服务质量和共享中心内部的人事管理。而且降低成本的动机导致了财务人员的自愿离职率和非自愿离职率大幅上升,无法保证优秀人才和工作经验的延续。针对第一阶段因过度强调降低成本而带来的低质量服务和高离职率问题,第二阶段的财务共享服务进行了改进。这一阶段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建立统一庞大的“会计工厂”,而是开始转向“财务咨询中心”和“战略支持中心”,采用内部市场化机制强化业务质量管理,注重财务人员的培养并引入新的IT技术和管理技术,使得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和公司整体战略的结合更加密切,因而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美好的前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共享模式也在不断地变革。从最开始的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逐步发展为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混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等多种模式。实体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需要将企业内分布在不同地点的相关财务人员集中到一个地点。同时,为了使得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更好地运作,需要对集团进行财务流程再造。而虚拟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信息和通讯技术将不同地理位置的服务功能和机构进行连接,在信息平台上全面电子化和网络化地运行。每一种组织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表1所示),企业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三、财务共享服务在上汽通用汽车的应用与发展

(一)背景介绍

上汽通用汽车是上汽集团和美国通用汽车共同投资的中外合资企业,作为中国轿车业的龙头企业之一,在沈阳、烟台等地都拥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生产基地,财务部门相互独立且分散。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信贷收紧、居民财富缩水、原油价格上涨,加之地震雪灾等国内外多种不利因素的叠加影响,汽车行业产销增幅呈现下降趋势。在此大背景下,公司寻求变革管理模式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同时公司经营规模的扩大和内控风险的激增也迫使企业推进财务管理变革。

(二)战略规划

在企业实施财务共享服务时,制定与自身相符的战略规划十分重要。对于上汽通用汽车来说,建立财务共享中心是一个重大的组织创新行为,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但在汽车行业还没有案例可循,因此公司的财务共享服务战略决策需要在借鉴其它行业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加以探索。所以上汽通用汽车的财务共享服务战略遵循稳健的操作思路,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在模式选择上,考虑到各模块在管控力度、标准化程度、业务结合度等方面的差异,上汽通用汽车对不同模块采用不同的共享模式。对于管控力度或标准化程度要求较高的模块,如总账、系统支持、应付账款采用了实体型模式,所有服务功能和机构都集中在上海办公,应付账款模块之后转移到烟台。而对于业务结合度要求较高的模块采用虚拟型模式,如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固定资产、货币资金、成本、费用报销模块,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沟通与共享。

在选址决策中,上汽通用汽车充分依托公司现有资源,以集团总部所在地上海为核心,以其它生产基地为基础,选取上海、烟台、沈阳、武汉4个城市作为候选城市。这种在原有位置建立共享中心的做法,可以有效降低初始投入成本,后续运行也可平稳过渡,符合上汽通用汽车稳步推进的战略要求。

(三)流程优化

财务共享中心最核心的管理就是对流程的管理。通过流程管理对再造后的流程进行持续优化,从而使财务共享服务创造出更大的價值。上汽通用汽车的流程优化采用全员参与的方式,因为他们是流程的直接运用者,对流程的优劣有着最深刻的体会。当流程优化的需求被提出以后,专业的流程管理人员会介入并负责推动流程优化需求的落实。以应收服务配件销货清单由手工盖发票章改为印制发票章为例,随着公司销量及经销商数量大幅增长,开票任务也越来越繁重。按照增值税发票管理规定,每张增值税发票的销货清单需加盖公司财务印章,2011年时每月仅在销货清单上盖章就达50,000个,开票人员需要日夜加班开票盖章,工作效率低下。鉴于此,应收账款模块员工积极思考,提出合理化建议,由手工盖发票章改为使用印有公司名称发票专用章的销货清单。针对这一提案,财务部管理层非常重视,向分管税务局就现状及改进建议进行汇报,通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获得批准。配件开票盖章流程的优化,为财务部门节省了1.5个人的工作量,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组织管理

一个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与良好运营,需要企业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组织管理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置和绩效管理。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置可以明确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内部各业务单元的权责关系,节约企业的人力成本;而合理的绩效管理则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财务共享中心高效有序地运转。

在组织结构上,上汽通用汽车设计了业务操作模块及支持模块两大类,业务操作模块包含总账、应收账款、应付账款、费用报销、固定资产、成本、货币资金7个模块,支持模块包含内部控制及系统支持,并对每一模块的职责进行了详细地规定。在设计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配置上,上汽通用汽车对总账、固定资产、货币资金、系统支持、内部控制这些模块主要采用业务分析法,即基于历史经验对业务的性质及特点加以分析评估,据以核定人员编制数量;而费用报销、应收账款、应付账款主要采用工作量测算法。如费用报销在设计时,先对所服务公司的报销单份数进行统计,按科目进行分类,列出报销业务种类,据以收集每类业务的历史工作量;然后整理出每类业务报销审核的要点,据以评估得到各类报销处理的平均时间;最后根据测试的每类业务的平均处理时间、总的工作量及每人每天的审单平均小时数,得到每类业务的人员配置数。在绩效管理方面,上汽通用汽车引入了平衡计分卡来衡量公司和部门的绩效;对于个人而言,常规性有年度绩效考核,个人发展通过360度绩效评估,并通过分析报表跟踪日常绩效。

上汽通用汽车财务共享中心的实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不仅显著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率,更将财务行政流程与企业战略相匹配,有效控制内控风险、提升客户满意度。具体指标的变化如表2所示。

四、对我国财务转型期企业的启示

(一)逐步实施,持续改进

财务共享是企业集团的一项重大变革,实施过程中会受到现实条件以及各种突发因素的影响,产生变革风险。为降低变革风险,企业集团可根据分子公司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安排各模块的实施顺序和实施范围,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推进,对于分子公司众多、跨地域分布广的集团也可采用先试点再推广的办法。一般而言,每个模块的建设经历三个阶段:规划发展期、组建成形期、稳定成长期。每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及重心有所不同。规划发展期工作主要包含现状调研与项目评估,通过调研与数据搜集来充分了解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组建成形期的工作包含流程详细设计、系统开发实施、岗位绩效设定、新员工招聘、安置冗余人员、人员培训、最终用户反馈等。稳定成长期属于持续改进阶段,主要工作包含新服务纳入、技术更新改进、持续性培训、服务标准更新等。因此,处于财务转型期的企业需要稳步推进每一阶段的实施,从而使财务共享服务发挥更大的效用。

(二)全方位再造贯穿始终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立,不是对企业财务部门的简单整合与集中,而是一个全方位再造的过程,包括观念再造、组织再造、流程再造、系统再造、人员再造。首先,一种管理模式的变革,需要改变业务人员的传统思维,让他们重新定位,参与到管理的变革中来。其次,在执行过程中,企业需要对业务流程、组织结构、人员管理、绩效考核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和再造。在财务共享的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当注重对财务人员的培养,要求财务人员要不断的充实、提高,跟着共享中心一起成长,经过人员培养及职能的完善,财务人员可以向管理型岗位发展,也可成为财务专家型人才,也可转型成为业务控制或战略规划人员,从而拓宽财务人员的发展道路。

(三)虚拟化设计凸显优势

上汽通用汽车根据不同模块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财务共享模式。与实体型的财务共享模式相比,虚拟型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成本较低,在不需要大规模迁移财务人员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沟通与交流,从而实现财务共享。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虚拟化提供了条件。企业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来建立异地虚拟化的组织形式为业务单元提供各种财务服务,这样财务共享中心的人员即使分散于世界各地,也可以打破地域的限制,通过网络通讯技术加强沟通与交流,更好地完成各业务单元的会计核算、财务分析与决策等工作,同时也把各业务单元重复的可标准化的财务业务集中到了一起进行处理,有利于企业降低运营成本。

(作者单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个人的素质应该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两方面。即: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其对外界事物感应、感知、应变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和创新等能力的综合体。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和提高这个综合体的教育。小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决定整个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只注重如何向学生传授文化理论知识,让其尽快地掌握和领会知识要点,以便在考试中夺得高分。这样的一种教育形式实际上是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实行的一种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形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出现了一种畸形的发展——高分低能。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很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

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知识爆炸、科技发达、竞争激烈、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要求劳动者不但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有全方位的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应变能力及心理承受能力。这样的人才只有在素质教育形式的培育下才能成长起来。

爱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值得称颂和发扬。但这种美德也同时衍生出一种爱子心切的现象,特别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这种现象有增无减。一些家长将子女视为掌上明珠,百般娇惯,孩子要月亮绝不摘星星,全家几代人围着孩子转,久而久之,将孩子宠惯成小皇帝。这些孩子是温室的花朵,经不起室外的风雨,受不起挫折。对这样的孩子实施素质教育是十分及时和必要的。

中华民族要振兴,必须推行素质教育。大量事实证明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害人匪浅。有关资料显示:应试教育形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70%缺乏胜任两项或两项以上的工作能力;50%的人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30%的人缺乏独立分析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5%的人缺乏一定的应变和承受能力;5%的人缺乏必要的社会活动、适应环境、承受压力的能力。人们常闻的大学生杀人、自杀、出走、失踪、被拐卖等案件大多与大学生本人素质有关,如近年马加爵案和药家鑫案,都说明了素质教育的必要性。笔者本人是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的小学教师,并且是先乡村后城市。我的感觉是:农村孩子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反应能力不如城里孩子;城里孩子身体承受力、心理承受力、自我约束力、独立自理能力不如农村孩子。现在城里小学生最大的两个毛病是贪玩、好吃。怪不得有关人士高声向社会呼吁: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尽快革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不断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教育工程。它要求全社会各个领域、各部门、各阶层形成一致的共识,通力合作。目前,有关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不断丰富,可供具体操作的素质教育措施却一直争论不休,笔者想就怎样推行小学素质教育谈谈看法:

一、全社会要形成素质教育的共识,为推行素质教育扫清障碍。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全民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自觉摒弃应试教育形式,理解和接受素质教育形式,为教育工作者执行素质教育扫清社会认同障碍。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领导要更新管理观念,改革管理措施,去掉以考分高低评价学生和教师的做法,为教育工作者松绑减负。更替年龄偏大、思想僵化、管理观念陈旧的管理人员,大胆启用富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年轻人,为教育工作者制定可供实际操作的素质教育措施。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振兴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加强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不要过于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不要受传统观念、社会压力所左右,勇于创新,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路子,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不断地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社会各阶层公民要认真理解和接受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形式,认同并支持教育工作者对其子弟实施素質教育的过程,不要随便非议甚至讥讽教育工作者执行素质教育的过程和措施,也不要以子弟考分的高低来评判某位教师的水平和能力。

二、加大财政投入,为推行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素质教育既然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和精神两方面诸种能力的综合体的教育,它就要求社会、家庭、学校、教师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为了适应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形式,必须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条件。要具备这些条件,一定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这个投入可分为明投入和暗投入。所谓明投入就是各级政府每年按国家政策向教育单位拨足各项经费,所谓暗投入,则是加强教育单位财政的管理,杜绝一切铺涨浪费,清除教育单位内部的浪费、挪用、贪污教育经费的违法乱纪分子,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发挥最大的作用。只有在保证必要的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不使推行素质教育形成走过场,搞形式的局面。

三、正确认识和理解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首先可以肯定,文化理论知识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而且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它是整个素质教育过程的基础。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始终是最重要的方面。撇开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的素质教育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试想:一个缺乏基本的的文化理论知识的人又怎么能成为一个能应付各种事物,适应复杂纷繁的社会环境,承担多项工作,有坚强意志和创新能力的现代化建设者呢?没有一个文盲能成为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思想家、美术家、音乐家的。事实说明:文化理论知识的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在文化素质越高的群体就越容易进行和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也需要一定的文化理论知识作指导,反过来,高素质的人才就更需要不断的用新的,高层次的文化理论知识教育来丰富自己,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这就是一些伟大人物成名以后还不断学习和进取的原因。

四、实施小学素质教育的具体操作方法。

素质教育看起来复杂纷繁、千头万绪,致使一些教育工作者茫然不知所措,有些教师一说搞素质教育就来个全面开花,眉毛胡须一把抓,又是这个会议,又是那个活动,搞尽了花样,结果还是空空如也,毫无实效。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教师没有弄清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事实上素质教育虽然是一个综合体的教育,但也可以分门别类,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的。

1、文化理论知识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质教育。作为教师不应忽视向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应努力教学,执行教学大纲,坚持教学原则,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

2、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组织适合各类学生的个性化教育,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特长,培养专门人才。

由于每个人的爱好不一,精力、时间有限,因此不能千篇一律,强求一致。素质教育不是全面开花,培养和发展学生某一特长的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所以,学校可以组建打破教学班级界限的各种特长班或组,配合任教教师,统一安排教学时间。一个学生可以参加一项或多项特长教育训练。可以设计如下特长班:写作班、数学班、摄影班、书法美术班、音乐舞蹈班,乐器班、体育班、棋艺班、制作班、演讲班,社会活动公关班、班干管理班、电脑班等。

3、重视和利用社会、家庭对学生的正面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社会利用电视、电影、广播、报刊、文件书籍等途径向学生传授有关的道德品质、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政策法规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素质教育内容。家庭成员对学生的言语、品行、性格、意志等方面的正确引导也是素质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十分重视并善于利用社会和家庭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途径。

4、不断研究和改革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考查的方法。

施行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的含义不再是单纯的学科考试的成绩,而是某个学生各方面素质的综合评价。因此,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改变过去惯用的一纸考卷论成败的做法,变单纯的文化考试为综合的考评检测。每期期末由管理部门领导下到各校、各班级检验学生各项素质的形成和提高情况,但这要求管理人员不断研究高超的和形式多样的检验方式。

5、有條件的地方应逐渐建设一批学习和生活设施配套的大型集团化的学校,这种学校具备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完善的生活设施,学校应该有各科教学的教师,也有社会生活方面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指导教师,让学生每周从星期一至星期五在校接受学校管理和教育培养,这样就会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精力、机会接受各项素质教育。在这种坏境里很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总之,实施小学素质教育要动真的,要舍得大投入。在不断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学设施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充分调动教学一线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广大教师要以民族振兴为己任,充分体谅国家的困难,不计较个人得夫,努力工作。也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顾全大局,放弃本位主义,大力参与和支持祖国教育事业,为不断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而共同奋斗。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高校管理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大势所趋,但目前高校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因此,本文根据两年来管理类多媒体实验教学的经验,借助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图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就如何提高多媒体教学效率、教学效果和教学秩序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 多媒体教学 管理

现代传播学著名理论家Shannon认为:传播的过程是信息源传播者把要提供的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选择适应的途径送至信息的接受者(学习者),信息接受者的接受效果受传播方式、传播途径、接受者的自身因素、其他外在干扰因素等的共同影响,要强化信息接受效果的有效性,信息传播者必须了解信息接受者的具体状况,从而决定是保持还是调整传播信息的决策,并形成一种对以知识为信息流的环闭结构的信息传播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过程。(如图表1所示)

从Shannon的传播理论模式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传播者、信息、信道、接受者、其他外在干扰是影响传播效果的几大要素。只有合适的信息选用合适的方法通过适当的途径传递给接收者,传播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佳。

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就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信息接受者。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无法选择作为教学活动的接受者——学生;教学内容又相对固定,不可能作大范围的调整;外在的干扰因素更是无法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要增加或者改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在一定的条件下达到最佳的接收效果,教师只有从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入手。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多媒体教学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已被广泛地采用。

一、高校管理类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引用大量的典型案例以及场景模拟、实物模型展示等。传统教学方法在管理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板书时间长、信息传播速度慢、沟通模式单一、效率低等缺点。相对于传统教学,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其主要优势在于:

1.信息量大,效率高

多媒体教学模式采用电子教案,通过计算机和大屏幕投影仪放映出来,其速度快而清晰,避免了教师大量而繁杂的板书,节省大量的课堂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组织教学、系统讲解,增加了课堂信息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直观,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可以获得大量信息,提高学习效率。据统计,一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课程的信息量要比传统教学手段的信息量高20%以上。

2.信息传播方式多样化、效果好

多媒体教学丰富了信息的传播形式,一些大型的管理、营销的案例分析,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公共关系的场景模拟,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用视觉形象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了感染力。并且通过提供多重的综合视听觉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对学习材料的学习兴趣,达到长久记忆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垂直传播,平行交流

由于采用电子教案,教师可以提前将教案上传至教师个人网站或学校资源网,使学生可以随时上网预习或下载教案。同时也便于开展交流活动,同一门课程或者相关课程的教师可以相互合作,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等课程,学科的涉及面都非常广泛,每个任课教师因为专业背景和经验积累有所不同,因此可以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素材的搜集、组织、加工等方面取长补短,共享资源,充分交流,共同设计开发制作较为完善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进一步推动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高校多媒体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逐渐地意识到:大信息量不等于大接收量;高效率传播不等于高效果接收;人机对话不等于师生互动。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目前对其使用价值的认识以及在其推广、使用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传播过程的不同层面。

1.从信息源层面看

目前的多媒体教学出现了这样一种倾向:授课内容是纯粹的教科书的电子版,多媒体只是演示教学内容的工具,因此表现在教学课程内容的编排上,为图方便,将课件设计成顺位式结构,课程软件从内容到例题都与教材相差无几。教师在教学过程过多注意设备的操作,虽然省去了板书的麻烦,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但不自觉地忽略了对学生接收效果的关注,在传播过程中无法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节奏,也使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打折扣,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

2.从接受者层面看

客观地说,多媒体教学是便捷和繁难并存。首先对于接受者,通过生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教学能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但时间一长学生会产生疲劳感。其次,超大量的信息输入,弱化了学生深层思辨能力和敏锐性,使学生容易满足于浅表性,信息的遗忘速度加快,导致资源的浪费,使教学活动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3.从反馈层面看

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图来看,“反馈”是信息传递的重要一环,它决定了教师何时调节、如何调节自己的传播手段及内容使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的状态。传统的教学手段能通过提问、讨论、观察等方法有效地监控学生的状态,能有目的地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进而达到最优化的效果,而这一环节恰恰是多媒体教学的弱项。由于教师过多关注设备和课件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上课只能是“人机对话”,影响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作用,违背了使用多媒体手段的初衷。

三、对高校管理类课程多媒体教学的思考

为使多媒体传播系统达到最佳的循环状态,使教学秩序、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同步提高,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跟踪调查,有如下体会。

1.合适的信息

课堂教学从本质上讲应当以人为本,多媒体教学手段仅是教师的一种辅助手段。教学中仍应以传统教学为主,尽可能避免一味地只发布大量信息的做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案例分析、资料引用上的优势,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课件的设计应该在系统、合理和完善的前提下力求精练,重点明确,扩展性信息尽量采用链接技术。一些可有可无的声光效果应尽量省略。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意我们的接受者——学生的需要,适当的“迎合”其口味。课件的素材上要富有时代感,如央视经济频道的《经济半小时》、《对话》和《新闻调查》;案例选取最好是选择身边发生的,最近发生的,他们关注的经典案例,如“超级女生”,要知道笔迷、凉粉和玉米。

2.合适的方式: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课堂形式多变

由于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教师言传身教的影响力被减弱,因此,课堂教学应该把传统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模式有机结合,适时互换互补,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方式上鼓励其采用自主学习和协作性学习模式,网络为他们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网络协作式的学习,模糊了师生的界限,谁都可以解答或提出问题,使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全面交互的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四、结论

Shannon传播理论模式在管理类多媒体中的应用分析表明:多媒体教学并不是万金油,只有和传统教学相结合,以传统教学为主,并以多媒体教学方式为辅助,强调传播和反馈作用,才能真正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合理地位,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方芳.对多媒体网络教学及传统教学的再认识.中国电化教育,2001(7)

[2]郭炜.新媒体调研报告:形态 状态 业态.www.people.com

[3]骆得汉,姚会春,朱茂峰.媒体教学效率和效果的研究与探讨.教育与现代化,2002(2)

[4]马杰.多媒体教学最优化设计探讨.www.jywin.com

[5]教育传播学.http://www.etr.com.cn/xsk/xgjc/study/chapter2/21.html

[6]胡学增等编著.现代教学论基础研究.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理论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无论是在管理的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关于人文管理的讨论和探索层出不穷、屡见不鲜,几乎成了管理界的一股备受青睐的旋风。这股人文管理旋风同样刮进了中小学,强劲地刮起了校长们的热情。但透过旋风,我们不无忧虑,感到热情与误区同在,如不加以理性批判并正明视听恐不利于学校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和教育教学质量的真正提高。

一、 中小学校人文管理的认识误区与澄清

就人文管理这个提法而言,常听常见的说法有“人性管理”、“非理性管理”、“文化管理”、“人本主义管理”、“人本管理”、“人文主义管理”、“人文管理”,等等。说法的不统一说明认识的不统一和不深刻。当然,要搞清何为人文管理,不可避免地要谈到科学管理,因为现实中很多不当说法正是由于对科学管理的理解失当造成的。学校管理现实中,人们对人文管理与科学管理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集中表现为将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下面我们就循着科学与人文这对范畴的发展轨迹试着来澄清误区。

考察整个西方哲学思想史,可以发现人文与科学之间关系的一条粗略线索:在古希腊罗马时期人文与科学混沌而统一地存在于百科全书式哲学家的思想中——宗教统治下的黑暗的中世纪时期神性代替人性既无人文也无科学可言——文艺复兴时期科学与人文携手反对宗教神学以张扬人性——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科学与人文依然结盟战斗且产生人道主义但开始孕育唯科学与反科学的因素——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近现代以来科学与人文开始分道扬镳甚至针锋相对(科学走向唯科学和科学主义且明显强势于后者,相反人文则走向批判和反对科学的极端人文主义以及对人性中非理性因素过度强调的人本主义)——后现代以来随着科学哲学的反思发展和人文精神的觉醒而在当代表现出科学与人文的再趋融合与统一,萨顿甚至在强调人文精神对科学精神控制与改造的基础上倡导“新人文主义”。由此看来,有着内在联系的科学与人文在历史长河中历经了混沌统一、携手战斗、针锋相对、又趋融合的发展过程。相应地,它们反映到整个20世纪的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中就表现为管理上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也可说是人本主义)两种价值观的争论。如此看来,我们今天要提倡的既不是科学主义管理,也不是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而应是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鉴于历史上“人本”含义中的非理性色彩太浓,笔者不主张使用“人本管理”的说法。当然,出于强调人的主体性和价值而在一般意义上使用“人本管理”概念也可以)。那么,我们所提倡的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又当如何理解呢?笔者以为,在内涵上,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是指分别强调体现科学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求真、求实、求证、探险之理性精神)和人文精神(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包括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承认人格平等、肯定谋取正当利益的合理性等)的管理;在关系上,科学和人文作为管理的二维,是管理理论与实践中贯彻始终的一对基本价值关系,他们同时作用和影响管理发展并反映在具体的管理实践活动中,现实中既不存在纯粹的科学管理,也不存在纯粹的人文管理,尽管有时候可能表现出来的是科学多一点或者人文多一点。如此看来,现实中关于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论”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根本无法剥离开来加以讨论。但需要指出的是,“对立论”反映的是科学主义管理与人文主义管理或人本主义管理的观点分歧,必须警惕它们对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之间关系的迁移性影响。

二、 学校人文管理的实践偏狭与定位

为完成一项有关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课题研究[1],笔者曾调查走访了江西省数十所省级重点中学。不少校长在谈及人文管理及其实际做法时,大都持这种看法并如是实践:自己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做到了尊重和依靠教师、关注和服务教师、激励和引领教师,并营造宽松和谐、协作进取的人文环境。与此同时,笔者在阅读刊物上校长们写的文章时发现,他们理解和践行的人文管理与调查走访的情况很是相似。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于学书校长认为人文管理就应该是校长“展现人格魅力、身正令行,表扬为主、以情暖心,优化氛围、活动融情” [2],福建省某小学余穗玉校长总结的做法是“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尊重师生、宽而有度,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3] ,贵州省某中学朱正贵校长对人文管理的感悟是“在信任中产生力量、在理解中换取真情、在宽容中凝聚人心” [4] ,四川省优秀校长王定华认为“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5]等等,甚至有时还能看到或听到把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言论,即认为人文管理意味着宽松和自由、关心人和重视人,而制度管理则意味着严格和限制、压抑人和忽视人。应当说,校长们站在管理者或领导者的立场从领导行为的维度已经认识到——实施人文管理就意味着自己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并且依靠人、尊重人、信任人、关怀人,这是对的但也是片面的(且不说这些主张由于太依赖于校长个人修养和水平而容易落空成为标语或口号);而将人文管理与制度管理对立起来的认识或操作就有失偏颇甚至是一种曲解。这种片面和曲解的背后,不仅是我们学校管理者的水平有待提高,更是反映学校管理理论研究者的关注盲点或研究欠缺。那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如何定位呢?

要厘清学校人文管理的着力点,首先有必要弄清楚管理的逻辑框架。在较为深入研磨丹尼尔·雷恩的《管理思想的演变》、克劳德·小乔治的《管理思想史》、占部都美的《现代管理论》、孙耀君的《管理思想发展史》等国内外数部经典管理思想著作的基础上,笔者勾勒出了一个有待完善的管理逻辑框架:人员是管理的核心,目标是管理的导向,组织是管理的平台,科学与人文是管理的二维价值,理论与研究和实践是管理的三种形态,技术、制度、行为、文化是管理的四个层面。其中科学与人文作为两种有着内在统一性的价值维度,它们不仅反映在人员、目标、组织上,而且在理论(即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及构建)、研究(即管理研究的定性及方法论)、实践(即管理操作的过程及绩效)等三种管理形态上有其体现,但最为直接体现的是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和文化层面上。从整个西方管理的发展史来看,基本上历经了一个重技术、重制度、重行为、重文化的演变过程,而且每个层面又有其内在发展过程。那么四个层面上科学与人文的价值影响到底如何体现呢?事实上,科学与人文两维在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四个层面上都有体现,而不是我们习惯中把技术与制度管理当作科学管理,而把行为和文化管理当作人文管理。就管理技术与制度而言,其科学色彩不言而喻,但它们同样需要体现人文精神而具有人文属性,如管理技术的开发必须考虑管理对象的特点、应用首先取决于员工能否接受、推广必须注意其适用的人文环境等;管理制度的设定必须符合人的发展的原则、体现对人格的尊敬和保护、制度的执行应当有其人文基础、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等。就行为和文化而言,我们一般认为这是比较容易体现人文管理的方面,如实践中校长们对人文管理的认识正是从领导艺术或管理行为这层面出发,但领导行为同样需要讲科学,西方管理思想中就有一个重要的行为科学学派;文化管理可以认为是一个偏重人文的管理方式或层面,反映到我国学校管理实践中就是现在“流行”的学校文化建设和知识管理,其实文化建设也需要制度的作用,因为制度可以制约传统文化负作用的发挥,制度可以使文化具有可操作性,制度有助于塑造新的文化,而且制度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如此看来,学校的人文管理并不像校长们所理解的那样仅仅体现在其自身的领导行为和领导艺术上,而在管理的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等方面均有其用武之地,而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对立起来的看法则完全是一种曲解。同理,学校科学管理也是如此。而且依笔者看来,要真正理解和领悟这一观点还必须明确一个认识逻辑:即管理的四个层面都应有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只是具体表现为科学强或科学弱(用线条可表示为“科学强←→科学弱”)、人文强或人文弱(即“人文强←→人文弱”),而非科学与人文各执一端且对立排斥(即“科学←→人文”)。此外,学校管理中的人性假设、目标制定、组织设计也同样需要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要求。因此,整个管理的逻辑框架都是学校实施人文管理的着力点,也是学校实施科学管理的着力点。

三、 学校管理模式的应然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

可以说,西方学校管理的发展历程是实实在在地走过了一个鲜明的科学管理甚至是科学主义管理阶段。就拿美国来讲,该国在20世纪上半叶主要是探索和实践学校的科学管理,如作为学校效率研究前奏的教育测量运动、广为盛行的学校调查运动、斯波尔丁和鲍比特的学校效率论、应用科学管理之典范的葛雷制学校、斯特雷耶的学校成本分析等等 [6],但在同时及随后的发展过程中,该国的学校管理开始发生由重科学向重人文的转向,如杜威的民主管理哲学、约契的学校人际关系改善论,直至当代萨乔万尼的道德领导理论等等,但科学管理传统从未被放弃和消弱。如此看来,科学管理尽管一直是西方学校管理的主旋律,但从未放弃对人文管理的实践追求,并致力于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实现科学与人文的统一、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协调发展和有机融合。这种趋势还将一直延续下去。相形之下,我国学校管理的现状如何呢?我们应当采取何种模式呢?科学管理?人文管理?人文化的科学管理?这也许是校长们最最关心的问题。

1.科学管理异化与不足并存。所谓科学管理,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科学精神与科学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技术和管理制度的健全与运用。反观实践,我国中小学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科学管理的异化和科学管理的不足等不理想状况。如教师管理制度上,一方面过分地依赖量化指标的评比考核而压抑个性和影响积极性,另一方面培训进修制度因落不到实处而成为摆设;又如很多校长热衷于学校发展规划的制定和特色学校的创建而对作为学校技术核心的教学并不真正关心,尽管近些年来“校本教研”比较红火但实效不佳,这与泰罗当年在车间里通过管理技术来实现技术管理的做法相差甚远,新课程改革中的“种种问题” [7]与学校管理者对发生在课堂里的技术细节缺乏兴趣不无关系。由此看来,我们的学校管理在整体上并未达到科学管理模式的要求,但在异化方面却不容乐观。因此,消除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异化现象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还任重道远。

2.人文管理因传统负累而独力难支。所谓人文管理,是指突出强调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及整个管理逻辑框架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属性,在现实中尤其表现为偏重于管理行为的人文化和管理文化的建设。在对校长们的人文管理之狭隘理解深表忧虑的同时,考虑到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不主张在学校管理中单独提倡人文管理模式。因为,我国传统的管理文化整体上表现为以禁欲主义为目标、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机制,并以小农观念、宗法观念、愚昧观念、人治观念为具体内容 [8]。这在根本上就是一种人治的管理文化,今天不少校长简单地把人文管理仅仅理解为个人魅力的发挥甚至曲解为人情管理(实践中甚至有人曲解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而将其与我们所熟悉“人情关系”相等同),在一定程度上正是这种传统人治文化的深层影响。

3.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才是应然选择。既然单独的科学管理模式或人文管理模式不适合于我国学校管理,那么只有从科学与人文二者有机融合的角度去寻求合适的管理模式。首先,由于受传统影响,我国学校管理中人治与人情因素的明显存在,当务之急要实现的是科学管理。反观实践,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学校规模的巨型化、班级容量的超大化、管理内容的复杂化,如果学校不能真正实现规范、有序的科学管理,恐怕连正常的运行都难以实现,更谈不上什么改革和创新,因此强调科学管理在学校中运用势在必行。其次,现代人文管理的发展趋势要求在管理的各个层面上真正尊重人、认识人、培养人、发展人并实现人之手段与目的的统一,同时鉴于学校管理实践中非人的、异化的手段与方法不同程度地存在,因此学校及其管理者在实施科学管理的同时必须注意体现人文精神,也即实现管理技术、制度、行为、文化的人性化和人文化。再次,在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要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来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着科学发展观精神的理解学习和贯彻落实,我国学校管理的模式也应当实现更新。以此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我国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我们以为在学校管理中体现和实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应当选择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模式,从而克服单一的科学管理弊病和人文管理不足,以实现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协调统一和有机融合。当然,该模式的倡导是针对我国学校管理的整体状况而言的,但就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的、具体的每一个学校及其每一个管理领域而言,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 孙锦明等.江西省重点中学校长负责制的调查与思考.江西教育科研,2003(8).

[2] 于学书.浅谈人文管理与教师发展,见刘洪涛主编.名优校长谈治校.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余穗玉.人文管理:学校发展的动力.福建论坛,2006(10).

[4] 朱正贵.对人文管理的感悟.中小学管理,2006(10).

[5] 余小刚,王定华.人文管理的魅力在于细节关怀.四川教育,2006(10).

[6] 陈如平.效率与民主——美国现代教育管理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 文新华.新课改评析一、二、三、四[EB/OL],http://www.54mt.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723,2006/7/29

[8] 冯军.管理价值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责任编辑 付一静)

上一篇:配合比设计论文下一篇:世界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