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专业范文

2023-12-20

化学专业范文第1篇

55.软化水 softened water56.除盐水(去矿物质水) demineralized water57.蒸馏水 distilled water58.沉淀 precipitation59.沉降 sedimentation60.澄清 clarification61.过滤 filtration62.凝聚 coagulation63.肋凝 coagulation-aid64.反渗透 reverse osmosis

65.电渗透 electrodialysis66.超滤 ultrafiltration67.弱酸氢离子交换 weakly acidic hydrogen cation exchange68.强酸氢离子交换 strongly acidic hydrogen cation exchange69.弱碱阴离子交换 weakly basic anion exchange70.强碱阴离子交换 strongly basic anion exchange71.除二氧化碳 decarbonization72.除气 deaeration73.除铁 deironization74.除硅 silica removal75.中和 neutralization76.反洗 back washing77.正洗 washing78.淋洗 rinsing79.空气檫洗 air bump rinse operation(ABRO)80.再生 regeneration81.对流再生(逆流再生) countercurrent regeneration82.顺流再生 cocurrent flow regeneration83.体内再生 internal regeneration, in-place regeneration84.体外再生 external regeneration85.运行周期 cycle length86.零排污 zero blowdown, zero discharge87.脱色 decolorization88.阴极保护 cathodic protection89.充氮保护 nitrogen blanketing protection90.纯度 purity

91.携带 carryover92.机械携带 mechanical carryover93.选择性携带 selective carryover94.气相携带(溶解携带) vaporous carryover95.暂时消失 hide out96.纯化 passivation97.去极化 depolarization98.氧化作用 oxidation99.磁化 magnetization00.络合 complexing01.脆化 brittleness02.老化 ageing03.污染 pollution04.氢脆 hydrogen embrittlement05.腐蚀 corrosion06.溃蚀(磨蚀) erosion07.协同效应 synergistic effect08.晶间腐蚀 intercrystalline corrosion09.疲劳龟裂 fatigue crack10.腐蚀电位 corrosion potential11.结垢 scaling12.水垢 scale13.离子交换树脂 ion exchange resin14.惰性树脂 inert resin15.均粒树脂 monosphere resin.大孔型树脂 macroreticular resin.凝胶型树脂 gel-type resin.离子交换容量 ion exchange capacity.凝聚剂 coagulant.助凝剂 coagulant-aid21.絮凝剂 flocculatin agent22.缓蚀剂、抑制剂 inhibitor23.汽相缓蚀剂 vapor phase inhibitor(VPI)24.阻垢剂 antiscalant25.去垢剂(洗涤剂) detergent26.表面活性剂 surface active agent27.杀菌剂 biocide28.消毒剂 disinfectant29.干燥剂 desiccant30.过滤介质 filter medium31.锰砂 manganese sand32.石英砂 quartz sand33.硅藻土 diatomite, diatomaceous earth34.白云灰 dolomitic lime35.沥青砂 asphalt sand36.无烟煤 anthracite37.磺化煤 sulfonated coal38.卵石 gravel39.细砂 fine sand40.大理石 marble41.砾石 pebble42.石榴石 garnet43.填料 filler44.拉希环 rasching ring45.电极、电焊条 electrode46.甘汞电极 calomel electrode47.甘汞参比电极 calomel reference electrode48.阳极 anode49.阴极 cathode50.硫酸 sulfuric acid51.盐酸 hydrochloric acid, muriatic acid52.氢氧化钠(苛性钠) sodium hydroxide, caustic soda53.硫酸亚铁 ferrous sulphate54.氯化铝 aluminium chloride55.三氯化铁(氯化铁) ferric chloride56.硫酸钠 sodium sulfate57.氯化钠 sodium chloride, common salt58.磷酸三钠 trisodium phosphate59.六偏磷酸钠 sodium hexametaphosphate60.硫酸铝(无水矾石) sodium aluninate61.明矾 alum62.石灰 lime63.消石灰 lime hydrate64.生石灰 calcium lime65.漂白粉 bleaching power66.苏打灰(无水碳酸钠) soda ash67.三聚磷酸钠 sodium tripolyphosphate68.有机磷酸盐 organic phosphate69.环氧树脂 epoxy resin70.酚醛树脂 phenolics71.环氧玻璃钢 fiber glass epoxy(reinforced) plastic72.纤维增强塑料 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73.泡沫塑料(多孔塑料) poroplastics74.天然橡胶 gum rubber75.合成橡胶 synthetic rubber76.氯丁橡胶 chloroprene, neoprene77.聚四氟乙烯 Teflon78.橡胶石棉 rubber asbestos79.氟橡胶 fluoroelastomer80.硬橡胶 ebonite81.半硬橡胶 semiebonite82.渗透膜 permeable membrane83.半渗透膜 semipermeable membrane84.管式组件 tubular module85.涡卷型组件 spiral wound module86.复合膜 composite membrane87.醋酸纤维 cellulose acetate88.中空纤维组件 hollow fiber module89.聚酰胺 polyamide90.聚乙烯 polyethylene91.聚氯乙烯 polyvinyl chloride(PVC)92.苯乙烯 phenylethylene, styrene93.二乙烯苯 divinybenzene94.丙烯酸 acrylic acid95.联氨 hydrazine96.耐酸漆 acid-resistant lacquer

97.防腐漆 anticorrosive lacquer98.耐酸瓷砖 acid-resistant ceramic tile99.氟利昂 Freon00.曝气器 aerator01.压力式混合器 pressure mixer02.重力式双阀滤池 double valve gravity filter03.无阀滤池 valveless filter04.单阀滤池 mono-valve filter05.接触式双层滤池 double layer contact filter06.虹吸滤池 siphon filter07.机械加速澄清器 mechanical accelerated clarifier08.水力加速澄清器 hygraulic accelerated clarifier09.脉冲澄清器 pulsator clarifier10.压力式过滤器 pressure filter11.双流机械过滤器 double flow filter12.双层滤料过滤器 double layer filter13.卧式过滤器 horizontal filter14.高效纤维过滤器 high efficiency fiber filter

15.细砂过滤器 fine sand filter.管式过滤器(滤芯式过滤器, cartridge filter弹筒式过滤器).变孔隙过滤器 varivoid filter.覆盖过滤器 precoat filter.粉末树脂覆盖过滤器 powdex.活性炭过滤器 active carbon filter21.电磁过滤器 electromagnetic filter22.阳离子交换器 cation exchanger23.阴离子交换器 anion exchanger24.混床 mixed bed25.浮动床 floating bed26.双室床 double chamber bed27.双层床 stratified bed, stratabed28.并联 in parallel29.串联 in series30.水帽 strainer31.真空除气器 vaccum deaerator32.鼓风机 blower33.扩容蒸发器 flash evaporator34.搅拌器 agitator35.活塞泵 piston pump36.柱塞泵 plunger

pump37.磁力泵 magnetic pump38.隔膜泵 diaphragm39.计量泵 metering pump40.计量箱 metering tank41.剂量泵 dosing pump42.喷射器 ejector43.溶解箱 dissolving tank44.溶液箱 solution tank45.耐酸隔膜阀 acidproof diaphragm valve46.气动阀 pneumatic valve47.电磁阀 solenoid valve48.常开型气动隔膜阀 normally opened pneumatic diaphragm valve49.常闭型气动隔膜阀 normally closed pneumatic diaphragm valve50.树脂再生罐 resin regeneration vessel51.树脂分离器 resin separation vessel

52.树脂捕捉器 resin trap53.分配装置 distributor54.取样装置 sampling device55.人工取样 manual sampling56.自动取样 automatic sampling57.取样冷却器 sampling cooler58.蛇形冷却管 coil cooling pipe59.取样点 sampling point60.样品分析 sample analysis61.加氯机 chlorinator62.氯瓶 chlorine cylinder63.次氯酸钠发生器 sodium hypochlorite generator64.电解海水 sea water electrolysis65.氢气发生器 hydrogen generator66.电解槽 electrolyser67.电解质 electrolyte68.充氢 hydrogen filling

69.漏氢 hydrogen leakage70.漏氢测定仪 hydrogen leakage detector71.在线仪表 on-line instrument72.硅表 silica-meter73.钠表 sodium analyzer74.氢表 hydrogen analyzer75.PH表 PH meter76.深氧表 dissolved oxygen analyzer77.联氨表 hydrazine analyzer78.磷表 phosphate analyzer79.电导率表 conductivity analyzer80.余氯测定仪 residual chlorine analyzer81.浮子流量计 float flowmeter82.液位表 liquid level indicator83.黄铜管 brass tube84.青铜管 bronze tube85.铝黄铜管 aluminum brass tube

86.海军铜管 naval brass tube, admiralty metal tube87.镍铜管(白铜管) copper-nickel tube88.脱合金 dealloying89.脱锌 dezincification90.钛管 titanium tube 91.衬胶管 rubber lined tube92.衬聚丙烯管 polypropylene lining tube93.喷塑管 spurted plastic tube94.硬聚氯乙烯管 hard igelite tube, rigid polyvinyl chloride tube95.塑料管 plastic tube96.水全分析 complete analysis of water97.总固体物 total solid98.悬浮固体物 suspended solid99.溶解固体物 dissolved solid00.机械杂质 mechanical impurity01.灼烧减量 loss of ignition02.生物需氧量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03.化学需氧量 chemical oxygen demand04.腐殖酸盐 humate05.稳定指数 stability index06.雷诺数 reynold’s number07.污染指数 fouling index(FI)08.淤泥密度指数 silt density index(SDI)09.透明度 transparency10.浊度 turbidity11.碱度 alkalinity12.导电度 conductivity13.硬度 hardness14.暂时硬度 temporary hardness15.永久硬度 permanent hardness.游离二氧化碳 free carbon dioxide.胶硅 colloidal silica.非活性硅 non-activated silica.活性硅 activated silica.沉降速度 sedimentation velocity21.溶解度 solubility22.不均匀度 heterogenerty

23.电离(离解) dissociation24.离子活度 ionic activity25.视密度 apparent density26.相对密度 relative density27.空隙率(孔隙率) pore volume28.膨胀率 expansibility29.不可逆反应 irreversible reaction30.胶体 colloid31.钙 calcium32.镁 magnesium33.氯化物 chloride34.溶解氧 dissolved oxygen35.硫酸盐 sulfate36.亚硫酸盐 sulfite37.臭氧 ozone38.强双氧水 perhydrol39.过氧化氢 hydrogen peroxide40.氨 ammonia41.氨水 ammonia water42.铜 copper43.铁 iron44.烧杯 beaker45.三角烧瓶 Erlenmeyer flask46.量筒 measuring cylinder, volumetic cylinder47.量杯 measuring cup, measuring glass48.容量瓶 volumetric flask49.滴定管 buret, burette50.移液管 pipet51.试管 test tube52.比色计 chromometer, colorimeter53.表面皿 dish54.电炉 electric heater55.电热板 electric hot plane56.电动震筛机 electrovibration screen57.筛子 sieve58.筛目 mesh59.坩埚 crucible60.铂坩埚 platinum crucible61.瓷坩埚 porcelain crucible62.坩埚盖 crucible cover63.坩埚钳 crucible tongs64.水浴锅 water bath65.油浴锅 oil bath66.砂浴锅 sand bath67.蒸馏器 distillatory68.干燥器 desiccator, exsiccator

69.玛瑙研钵 agate mortar70.研钵 mortar71.工业天平 industrial balance72.微量天平 micro-balance73.砝码 weight74.离子交换柱 ion-exchange column75.恒温箱(烘箱) oven76.马弗炉 muffle furnace77.离子色谱仪 ion-chromatographic analyzer78.原子吸收火焰分光光度仪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photo meter79.全有碳测定仪 total organic carbon analyzer80.绝热式热量计 adiabatic calorimeter81.光谱分析仪 spectrum analyzer82.气相色谱分析仪 gas chromatographic analyzer83.显微镜 microscope

化学专业范文第2篇

化学工程专业自我介绍范文

各位领导大家好!叫xx,来自北京市,现在就读于xxxx大学,专业是化学工程与工艺,出身广西山区的我从小养成了勤劳务实,不怕吃苦的习惯,在大学的三年中,我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培养了较强的实践能力,我的大部分学习时间都是在图书馆中度过的,养成了自学的好习惯,学习期间获得三等奖学金和计算机等级证书,在大一时,先后加入了环保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几次活动中使我得到锻炼,并利用周末时间做家教和电脑促销员,使自己得到工作经验的同时也补给了生活费.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强,这次来到这里面试,希望大家给我一个机会,让我能与大家一起共创辉煌!

化学专业范文第3篇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和经验,调查我校往届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对社会的适应性,提出了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形成了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基本规范,这将为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的发展以及提高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保证。

关键词:民族高等院校 材料化学 人才培养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材料的发展水平始终是时代进步和社会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如何更好地利用材料和創造材料的历史[1]。同时,材料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当代,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其中新材料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2]。因此,对于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如何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体现民族高等院校的特点,体现“面向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服务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办学宗旨,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1 材料化学学科发展状况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建立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现已发展成为一门完整的独立学科[3]。我国的材料教育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遵循着从宽广到细分又从细分到综合的科学发展普遍规律,体现了社会需求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结构、人才素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4]。新中国成立初期,受计划经济体制制约和前苏联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行业培养通晓某一专业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5]。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几大类材料之间呈现出更多的内在联系和共性,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材料科学技术及人才培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将原20余个工科材料类本科专业整合为冶金工程、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等四个二级学科专业,并提出了综合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引导性专业,在理科方面设置了材料物理和材料化学两个专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6]。

2 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定义是:研究有关金属、无机非金属、有机高分子等材料的组成/结构、测试/表征、制备/合成、性能/应用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科学技术与生产[7]。对材料基本四要素的认识和理解要有动态的观念。材料的结构与成分着重在于研究包括原子的类型及所观察尺度范围内原子的排列组合;材料的合成与加工则使原子、分子可得到特定的排列组合;而由不同原子、分子及其排列组合所得到的材料具有所需的使用性能;对材料性能的各种测试和微观层次上的表征构成了材料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正是因为材料化学专业是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从细分到综合而发展起来的交叉学科专业,各学校在设置这个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各有侧重。由于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本文提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建设[8]:分析国内外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基本原则和发展趋势;调查我校往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调查我校毕业生工作单位对他们的满意度,征询用人单位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调查主要的少数民族生源地区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要求;调查主要的少数民族生源地区的产业发展规划;分析我校现有的材料化学课程体系,分析该课程体系与毕业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之间的关系,找出目前课程体系的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措施;提出民族高等院校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确立主干课程;研究主干课程的基本内容,确立主干课程的衔接关系。

3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

专业课程的教学可采取多元化手段,鼓励教师将其科研成果进行精选、提炼并转化为本科生大型专业综合性实验[9]。根据培养计划,学生在大一和大二期间完成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基础实验,在大三期间完成了高分子化学、材料化学等专业基础实验,那么到了大四上学期,学生经过三年的实践训练,应该说具备了开展大型综合性实验的能力,教师就可以安排专业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以作为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专业实践选修课开设,设置20个左右学时,这样不仅规范了综合性实验的开设,同时也通过课时费等形式给了教师一定的激励机制。综合性实验的基本流程可大致设计为:学生查阅资料→学生选择指导教师并提交实验申请→教师审查答复→学生做实验→学生提交实验报告和结论→教师评阅给分。教师可根据各人不同的学术专长分别担任不同实验项目的指导,但实验报告的最后评阅应当由实验指导小组集中进行,以保证客观公正。另外,综合性实验还可以和本科生毕业论文进行良好衔接,这样使得学生在某个课题上有机会真正深入下去,最终达到培养专业创新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松林,阮建明,刘继进,等.中南大学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35-136.

[2] 柳云骐,张晓云,叶天旭,等.材料化学专业的定位及其课程体系的思考[J].石油教育,2005(2):60-63.

[3] 陈晓刚,袁毅桦,陈纯馨,等.地方高校设置材料化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6(10):103-105.

[4] 周静.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实验创新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6(3):48-50.

[5] 陈东初,袁毅桦.关于材料化学专业材料化学课程建设的一些探讨与实践[J].广东化工,2006(10):105-107.

[6] 钱力,郑怀礼,赵会明,等.材料化学专业开放性实验教学的设想[J].高等建筑教育,2003(2):76-77.

[7] 郑怀礼,钱力,贾晓燕,等.材料化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课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137-138.

[8] 罗志勇,赵会明.材料化学专业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7-128.

[9] 李琳,张爱清.关于科研融入材料化学本科教育之创新机制的建立与实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8,34:103-104.

化学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材料化学;超分子化学;纳米材料;教学改革

鄭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材料化学专业的初衷是在坚持应用型理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努力拓展学科专业的生存空间,坚持以高分子材料为特色的办学定位,通过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培养机制研究,让学生达到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系统掌握化学和材料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材料科学及相关领域从事研究、科技开发和相关管理工作,最终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端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除了开设有化学专业和材料专业的一些基础课,高分子材料的一些专业课外,如何进一步拓展该专业学生的化学和材料的相关知识,实现化学和材料课程的紧密结合成为课程设置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基于此目的,包含了材料化学和纳米材料等内容的《材料化学》课程被定为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的基础课和主干课。然而,在授课过程中,却发现该部分内容存在着涉及的知识面广、内容新,知识点间的跨越较大[1]、国内没有合适的配套教材以及国内没有成体系的课程值得借鉴等一系列的问题。同时,学生的反馈也是课程章节之间联系不够紧密,概念理解不够透彻、理论枯燥乏味,晦涩难懂以及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弱等问题。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我们对《材料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

一、《材料化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一)缺乏合适的教材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开设有《材料化学》这门专业课,同时,以《材料化学》命名的教材国内也很常见,但是,不同高校开设的材料化学专业,其《材料化学》课程包含的内容有不同的侧重点[2]。对于郑州大学《材料化学》这门课程来说,由于学生之前已经学习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和《高分子材料》等课程,在《材料化学》再过多的增加基础化学和材料学的知识不仅在教学内容上会产生重复,同时也会增加学生的厌学情绪,无法达到进一步拓展学生化学和材料相关知识的初衷。而将超分子化学和纳米材料等内容加入到《材料化学》教学内容中,则既可达到最初课程开设的目的,也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材料化学》教材均不含超分子化学的内容,同时,其有关纳米材料的内容也过于简单,无法满足课程开设的需求。

(二)教学内容差异化较大

国内开设《超分子化学》本科生课程的高校并不普遍,另外,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各个高校的差异化也较大,这一方面和课程开设的目的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也和课程开设的性质有着紧密的关系。有些高校将《超分子化学》作为专业课程,有些将其作为拓展课,因此教学内容上有些偏重于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有些则更多关注超分子化学的最新进展。如吉林大学开设的双语课程《超分子化学》,其在引入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后,更多的内容则倾向于超分子化学在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3],这与其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息息相关。而郑州大学引入超分子化学内容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超分子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能够通过超分子化学的手段设计、合成一些简单的材料,能够分析常见的主客体化学中的作用力类型以及作用力的增强或减弱的原因,拓展其在化学和材料领域方面的基础知识。有关纳米材料教学内容方面,郑州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坚持高分子材料的办学特色必然要求高分子纳米材料要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因此,如何解决教学内容差异大,同时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一)教材的选择

超分子化学和纳米材料在本科教学方面基本没有现成的教材,没有成体系的教学模式和内容可以参考,很多院校都是在引入基本概念后,结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开展拓展性的教学[4]。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在研究生教学中开展,但对于材料化学专业的本科生,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该方法就不太适合。1. 课程所涉及的概念、理论和方法要成熟,进展类的内容尽量少涉及;2. 《材料化学》仅安排了48学时,教学内容要重点要放在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上;3. 本科生对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和研究生有一定的差距,过于复杂的理论和实验不利于其理解和吸收。基于以上几点考虑,在参考教材的选择上,我们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了不同的方案。对于超分子化学,我们主要选择了国外的原版英文教材的译著,如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国外优秀化学著作译丛《超分子化学》和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超分子化学-概念和展望》等。而对于纳米材料,我们主要选择的是在国内纳米材料领域的一些代表著作,如白春礼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纳米科技-现在与未来》和施利毅主编的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纳米科技基础等》。同时,为了更加适应我们专业的教学,我们成立了材料化学编写小组,在参考了国内外大量书籍的基础上,自编了《材料化学》教材,更加方便了学生的学习和参考。

(二)教学内容

根据本科生知识结构的特点,结合我们课程自身的实际情况,我们在超分子化学和纳米材料授课内容的选择上重点放在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讲解上。在超分子化学的教学内容上,我们主要讲解了超分子化学的相关概念、生命中的超分子化学与生物模拟、阳离子的络合、阴离子的键合、中性分子的络合以及自组装和模板等内容。在纳米材料部分,我们主要讲解纳米材料概述、纳米材料的化学制备方法、无机纳米材料、高分子纳米材料等。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除了突出重点,突出基础外,更加注重章节间的联系和逻辑关系,提高了课程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具体来说,在超分子化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沿着什么是超分子化学-超分子化学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超分子化学和普通化学有什么异同-超分子化学为什么是一门重要的值得学习的课程这条主线。而在纳米材料内容的选择上,我们则沿着什么是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和体相材料相比具有哪些优异的性质-纳米材料具有独特性质的原因是什么-纳米材料的常规制备手段有哪些-常见的高分子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常见的无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这条主线。沿着这些主线,极大提高了课程章节之间的逻辑性、系统性以及内容的关联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了教学效果。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还开设了48学时的《材料化学实验》课程,这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还可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教學方法探讨

(一)激发式教学

针对该专业学生读研和出国率较高的特点,在课堂上给他们简单规划科研成长的道路,告诉他们在科研的成长道路上选题的重要性,列举了近些年在超分子化学领域和纳米材料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和诺贝奖获得者,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学好超分子化学和纳米材料的相关知识,可以在今后他们的学术成长道路上帮助他们易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从而激励学生发自内心去学习这两个方向的知识的热情。同时,鼓励学生多思考,多用自己而非书上的文字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对他们进行启迪和鼓励,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去思考,让其他学生对其观点进行评述和补充,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激发式教学的效果。

(二)归纳对比式教学

超分子化学和纳米材料教学内容点多面散,如何让学生能够在短暂的课堂上掌握这些教学内容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学会用这些概念和理论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理解文献中报道的最新内容,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为此,我们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归纳,同时将相近的内容进行了对比,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加快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超分子化学的教学上,我们就如何分析主客体之间键合的稳定性进行了归纳,得出如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技巧:1. 主体的空腔和客体在空间尺寸上越匹配,主客体间的键合越强;2. 主体的空腔和客体在形状上越类似,主客体间的键合越强;3. 主体和客体在电荷上要互补,相同条件下电荷密度越大,主客体结合越强;4. 相同条件下,主体的刚性越强,主客体间的结合力越强;5. 相同条件下,主体的预组织性越强,主客体间的结合力越强;6. 溶剂对主客体间的结合力影响很大,因此可利用亲疏水性增强主客体间的结合;7. 利用大环效应、大二环效应可放大键合位点间的弱相互作用,增强主客体间的键合;8. 主客体和溶剂间的溶剂化自由能越大,主客体间的键合能力越弱。另外,为了对比分子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不同,我们采用图像和表格两种方式对他们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其从结构和功能上形象地对比了超分子化学和分子化学之间的差异和联系,阐明了分子化学是合成新物质,而超分子化学是形成分子组装体。而表1则从结构单元、单元名称、结合力、结构实现方式、结构以及性能等多方面对分子化学和超分子化学进行了多层次的对比,这在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的同时,也方便学生记忆。

(三)化抽象为形象式教学

超分子化学中的弱相互作用力的种类很多,包括氢键、离子-偶极、偶极-偶极、阳离子-π、π-π堆积、范德华力以及疏水效应等。在主客体的结合过程中通过将这些弱的相互作用力放大,可形成稳定的主客体化合物,并且这些主客体化合物和主体与客体在适当的条件下可实现快速的转换。如果只是讲解这些抽象的理论,学生很容易困惑和迷茫。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我们采取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教学方式。例如在讲解冠醚,我们将冠醚比作一顶可伸缩的带有几个魔术贴粘接点的简易柔性帽子,将碱金属阳离子比作不同的人的头。冠醚和阳离子络合时,就好比不同人选择不同帽子,只有帽子的尺寸和人头的大小匹配时,其戴在头上才会比较牢固和舒适,否则就容易脱落。而固定在冠醚环上的氧原子好比帽子上的魔术贴粘接点,只有帽子尺寸和头的大小比较合适时,这些粘接点才能同时和头部比较好的作用上,实现冠醚和阳离子的稳定络合。同时由于冠醚具有一定的柔性,就像有一顶伸缩性的帽子,其在尺寸不太匹配时,仍可通过帽子的伸缩不太舒服的戴在头上,具有一定的结合性,就像冠醚尺寸和碱金属离子不太匹配时,依然呈现出平台选择性相似。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的《材料化学》课程中超分子化学和纳米材料两部分的教学内容的特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从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该门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但是由于这门课程中涉及的教学内容庞杂,新的概念和理論不断完善和替代旧者,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其和其它学科间的交叉也日益密切,因此课程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需对《材料化学》课程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总结,以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刘东青,余金山,祖梅.《纳米材料》本科课程教学探讨[J].高教学刊,2017(11):84-85.

[2]王学雷,周晓谦,洪晓东,等.《材料化学》课程设置与教学改革初探[J].广州化工,2018(46):135-136.

[3]杜建周.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导向的《纳米材料》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125-126.

[4]陈晓欣,孙俊奇,王力彦.超分子化学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J]. 化学教育,2018(39):7-11.

化学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有机化学;非化学专业;环境相关专业;教学实践

有机化学是高等教育中环境、生物、医药、食品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系统地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及相互转化规律。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对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化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有重要作用,并将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环境相关专业为例,有机化学教学对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设计、开发及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然而,與专业课相比而言,有机化学理论性强,有机化合物种类多,反应机理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导致大部分学生对化学学科知识不感兴趣,往往造成“重专业知识,轻化学知识”的现象。另外,由于现编教材内容偏多,而课时相对较少,导致学生对化学课程学习吃力,积极主动性不高,甚至有些同学出现畏惧心理[1]。因此,加强非化学专业化学教学显得迫切和必要。面对非化学专业学生有机化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边教学、边摸索的过程中,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拟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提出自己的体会。

一、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有机化学是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基础课。有机化学教学应达到如下目标:使学生比较系统和全面地了解有机化学的基础理论,熟悉有机化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掌握有机基本反应类型及反应历程;并以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在后面学习过程中能够正确地用化学思维分析和解决专业课程的问题。在现代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在围绕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加以优化,重点涵盖以下两个“应注重”。

(一)应注重课程内容侧重与删减

对于环境、生物、食品及医药等非化学专业,化学课程学时被压缩,而现编教材内容明显偏多,导致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不同专业,有机化学基础教学的内容、重点各不相同,因此首先要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力求满足专业需求,体现专业特色。要求教师在了解学生知识水平和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学生应掌握的基本知识,然后结合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制定适于该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2],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协调好内容多和课时少的矛盾。以环境科学或环境工程专业为例,通过比较各教材,我们选用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陆国元主编的《有机化学》一书进行课堂教学[3]。由于课时压缩,应对教材内容有侧重和删减,应侧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反应机理;而对于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物理方法,由于与仪器分析课程的内容重复,删减该部分内容;另外,从烷烃到羧酸的章节内容重点讲述,之后的章节内容学生可根据已积累的知识进行自学。因此,有机化学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主要涵盖了以下内容:培养学生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相应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此类知识为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基础重点;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具备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解决环境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应注重与专业学科衔接

要摈除“重专业知识,轻化学知识”的观念,就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课堂上讲授要注重化学基础知识与相关学科之间衔接与联系,对于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基本知识与环境现实问题结合起来,可以就哪些有机物是环境污染物质,其污染来源及危害、污染治理现状等进行详细的阐述。此外,教师还可结合当前专业和本学科的发展方向,适当地引入目前国内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和重大发现等。例如就“如何降解环境中有机氯污染物”此问题,可以介绍目前科学家们采用的各种新方法或新技术。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眼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基础知识与专业的联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化学的重要和实用,激发学生们利用化学理论来分析解决专业问题。

二、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探讨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课堂教育,不断地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从而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高校有机化学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有机化学课程的课堂实践创新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引发学生兴趣为前提

所谓兴趣是学习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介绍有机化学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引导学生关注当地或社会上相关的环境工程或化工企业,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该课程的重要性,可以学以致用;还可以介绍一些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有机化学与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关联起来,例如某些有机化合物添加而造成的“三聚氰胺”、“瘦肉精”及“塑化剂”等中毒事件,此类学生较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兴趣。

(二)以增强学生主体地位为根本

在授课过程中采用“互动式、诱导式”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讲授之外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其教学效果远远高于教师在课堂上的“独角戏”效果。为此,可以通过以下两点增强师生互动。第一,教师应倡导自主讨论课程,增设章节讨论课程,采取“小组之间展开讨论,然后进行口头报告”的形式,并采取同学互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样使学生能够自主地探究理论知识,最大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培养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鼓励学生课后通过查看文献资料或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用基础理论解释生活中实际现象,可刺激学生感官,加深印象,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映异构一章的讲解中,以早期发现的一种孕妇镇定剂导致婴儿生理缺陷为例,鼓励学生寻找发现生活中有机化合物的异构现象[4,5],可以是手性药物的对映异构在生物体中导致的生理活性差异,或者手性农药的环境选择行为等,进而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

(三)以强化课后互动为路径

由于学时有限,课堂教学基本以讲授为主,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交流,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为此,可增加课后教学反馈环节,利用课后时间,通过E-mail或QQ等手段在课后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种非面对面的交流形式利于同学们个性的释放,大胆提出自已的疑问及意见,教师再进行在线答疑,有助于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调整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另外,我校自主开发并已启动HClick课堂互动系统,教师可以在网上发布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在网上讨论和回答,然后教师进行及时反馈。通过网络互动,有利于实现教学过程信息化,以及实现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有效管理。

(四)以多媒体教学为手段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然而,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比较繁琐,单一的讲述形式比较枯噪,容易引起学生感官疲劳。教师在教学过程应采用多媒体教学,运用生动的动画、音像、视频等手段向学生传递信息,使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吸引学生们的眼球[6]。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有机化合物结构及异构现象,由于它涉及到分子的空间结构,很多学生没有很好的空间想象能力,无从下手,而多媒体技术可以采用模型或者立体图像等更为直观表现出来,帮助同学们提高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对于杂化轨道理论,可以将制作好的杂化轨道图形生动地展示在屏幕上,多方位、多角度进行观察;对于反应机理,仅口述或者平面板书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是教学的难点,而采用动画或视频来表达,使同学们容易理解,还可以做到反复播放,加深记忆。多媒体教学要求教师在课下做足够的准备工作,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可以较好地缓解非化学专业化学课程学时少和内容多的矛盾。

(五)以创设课程论文为新方向

给学生布置课程论文作业,并以课程论文作为考核的一部分,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达到对学生科研教育的目的。此处所讲的课程论文,要求学生自己设定题目,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来撰写综述性文章,主题可以是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或者课程中某个知识点。例如如何通过选择高效催化剂来提高反应选择性;或者酶催化或实验室合成高效催化剂的应用实例等。通过对文献资料的仔细查阅,学生可以了解当前该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拓宽知识面。撰写课程论文不仅在格式上应符合要求,还要求学生不能只是赘述他人的研究成果,要在对他人研究成果综述的基础上,指出其优缺点,通过自己的思考对问题提出新看法。总之,课程论文既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写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六)以自主设计实验为新举措

有机化学实验与有机化学课程同步开课,实验可以帮助加强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的理解,验证和巩固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设置包括基本操作训练、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及相关性质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的提取,这样可以教全面地锻炼实验技能[7]。然而,照本宣科很难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环节,例如将教科书中某些化合物的制备由验证性实验改为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合成路线,然后对合成产物进行验证,再根据实验结果再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原因。自主设计实验对于提升学生的实验创新和团队协作能力而言可谓是一种全新举措,它除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之外,还提高学习兴趣,凸显创新性,真正使学生的科研能力得以培养。

三、结论

在非化学专业的化学教学中,要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联系。对于教师,课堂教学应借助各种现代教学技术丰富课堂内容;对于学生,应通过小组讨论,课后互动,撰写课程论文,和自主设计实验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总之,教学是一种“教”和“学”的良性互动,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和学科发展的变化,不断探索有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和课堂实践创新的新路径,切实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解决环境相关学科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隆金桥,史兵方.创新有机化学教学方法提高有機化学教学效果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13):174-175.

[2]张丽娜,张会菊,李英杰.非化学专业大学化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成才之路,2009,(12):21.

[3]陆国元.有机化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李阳,罗素琴,刘乐乐.手性药物的合成与拆分研究进展[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1):74-78.

[5]张利强,程盛华,王明月,李琪,杨春亮.手性农药的选择性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农药,2014,(12):864-868,871.

[6]程作慧,杜慧玲,张金桐.多媒体化学教学的优势与问题分析[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4):357-359.

[7]刘湘,刘士荣.有机化学实验[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上一篇:通识教育下一篇:公司财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