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范文

2024-05-01

企业经济范文第1篇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学界对物流基本概念、特征的认识模糊性,宏观观察市场经济与物流理论发展中物流理论概念特征的演化轨迹[1-16],紧扣物流价值取向这一主线,将物流理论演化发展历程划分为四大历史时期予以深入微观剖析,指出物流理论从起源、演化、发展至今,历史地从狭义物流走向了广义物流。且对狭义物流和广义物流做出了明确的界定。

关键词:物流概念;广义物流;物流演变史;物流价值取向;狭义物流

物流,自其历史地诞生以来,就客观地以迅猛的态势向前发展着。然而,作为一门科学,人们首先最为关心的问题则是其基本概念的诠释,亦即,什么是物流?有人说,货通九州就是物流。可是,货为什么要通九州?是什么驱动力促使货通九州?怎样通九州?如何确保其通九州?通九州的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等,这些问题终究要回归到对物流基本概念的认知上来,且无疑有待我们予以科学回答。

当今物流理论纷争,择其要者存如下几派学术观点:其一认为,物流是由物品的运输、储存及其附属业务等组成的活动模式,现代物流区别于传统物流则在于现代物流是融入了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活动模式。其二认为,传统物流一般是指物品在空间与时间上的位移;现代物流是侧重于物流管理。其三认为,应从物流固有属性与非固有属性为鉴别标准的角度来区分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前三种观点的认知前提均为:物流之“流”涵义是物体的定向位移。进而认为,物流应划分为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其四认为,物流乃新生学科领域,不存在传统一说。此种观点虽道出了物流概念的历史范畴属性,但却未能予以科学诠释。

科学理论存在纷争,纯属正常,然而,就其基本概念认知模糊引发纷争,折射出此理论健康、科学发展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回归、剖析历史的视角,探寻物流理论起源、发展的本来面目,提出了物流概念的新观察,即,从物流之价值取向的角度,认为物流应划分为狭义物流和广义物流,且对狭义物流与广义物流做出了明确界定。为此撰文如下,抛砖引玉,与同行学者探讨、商榷。

1 物流理论演变史宏观剖析

社会发展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对矛盾运动推动的。

在一定生产力条件下市场经济的发展由社会分工所支持,而社会分工的广度依存于市场的扩大,市场的扩大又依存于以运输为纽带的物的流动。亦即,物的流动效率与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客观推动着市场扩大,为社会分工创造条件,进而推动市场经济发展,反之,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则为物流活动的发展带来机遇、提出挑战、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推动物流的发展。并且,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更细更专业,生产产品的数量、品种更大更多,市场更为广阔,商品流动的时间、空间更加延伸,涉及领域或障碍或利益分配等也更多更复杂,如此,商品能否有效甚至高效流动便呈现出它的时代经济意义或价值,而其在整个社会经济“躯体”中如同人身“血液”般的功能或机能被渐渐挖掘出来。物流学科的诞生与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

在生产力相对落后、社会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历史阶段,由于市场商品匮乏,制造企业无论生产多少产品都能销售出去。于是,大力进行设备更新改造、扩大生产能力、增加产品数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来创造企业剩余价值,成为了物资源领域的“第一利润源”。当生产力相对发达、产品充斥市场,转为供大于求,销售产生困难时,也就是第一利润达到一定极限,很难持续发展时,便采取扩大销售的办法寻求新的利润源泉。于是,存在于人力资源领域的“第二利润源”应运而生。继此,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在前两个利润源潜力越来越小,利润开拓越来越困难的情况下,作为经济流通领域中与商流机能相辅相成且未曾开发的物流机能便骄傲地浮出水面,孕育、演变、发展呈现巨大科学价值,成为社会经济向纵深发展的“黑大陆”、“冰山”、“第三利润源”,物流理论应运而生。简言之,科学的“流”能生利润或创造价值,物流是内涵流价值追求的物的位移。

物流理论概念特征演化发展历程,简要综述如图1[17]。

由图1直观可见,从20世纪初期到50年代中期,市场营销孕育的PD和军事后勤孕育的Logistics分属于两个不同领域并存着,本文将其解读为物流理论胚胎期。后来随着“黑大陆说”、“冰山说”、“第三利润源说”的问世,反映出人们的认识开始由被动转为主动,意识到这是一个未来的新兴学科领域,研究由一国遍及世界,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PD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Logistics在军事实践中也在不断成熟,尤其是二战以后商业领域对Logistics的成功应用,到80年代中期,完成了PD与Logistics的嫁接,此时,被丰富了流价值追求内涵具有资源配置功能的Logistics取代了PD,本文将其形象解读为“物流婴儿”降生了。物流婴儿的降生客观上迅速推动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经济的飞速发展反过来推动着物流理论的深入研究,具有战略思维意义的SCM开始出现,到90年代中期以后具有系统战略意义的SCM与具有系统战术意义的Logistics有机结合,进入了SCM理论时代。与此同时,MF理论自80年代中期已开始研究了,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带来的经济可持续发展课题提出,MF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将容纳Logistics和SCM成为真正意义的物流学科,“物流婴儿”长大成人。MF理论的诞生客观与“黑大陆说”、“冰山说”、“第三利润源说”等形成了前呼后应的必然学说发展。物流理论经历了一个从起源到探索到认知的世界性演化发展历程。

2 物流理论演变史微观剖析

纵观物流演变发展史,我们拟切取四个片段期加以剖析,以窥物流理论概念特征演变之一斑。

2.1 物流理论胚胎期,狭义物流概念由此开始诠释,揭示物流是一历史范畴

市场营销孕育了PD,军事后勤孕育了Logistics,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视角转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的美国经济飞跃发展,1865~1914年50年期间,工业总产值从不足40亿美元增加到242亿美元,到1894年,美国工业跃居世界首位,开始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过渡,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企业从无序走向有序,从自由经营走向垄断经营,经济的发展导致大量资本被投入扩大再生产,大规模生产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商品,使市场供应超过市场需求,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17],在此背景下,一些美国学者开始关注、研究市场营销。1901年约翰.F.格鲁威尔(John F. Crowell)的《农产品流通产业委员会报告》、1915年阿奇·W·萧(Arch.W. Shaw)的《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1916年L. D. H. Weld的《农场产品市场营销》以及1929年Fred E.Clark的《市场营销的原则》等著作相继问世。阿奇·W·萧(Arch.W. Shaw)在《市场流通中的若干问题》(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中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简称PD)概念,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最早的物流概念[18],笔者将此称为物流理论的胚胎。而Fred E.Clark在《市场营销的原则》中从理论上正式提出了PD概念,将货物分销纳入市场营销的研究范畴。讨论了PD的各种活动,把PD活动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了研究分析[19]。

解读PD可知,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中文翻译是“物质分拨”或译为“实物分销”,而Distribution可翻译为“分配;分布;被分配或分布的状态”,从逻辑上说,分配是商业交易的衍生物,显然,PD原本属于流通领域中与商业交易相伴随的固有机能。而美国学者们研究提出PD理论,是因为高速增长的美国经济带来的产品积压以及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与产品积压的矛盾冲突给企业带来的高额仓储成本,让学者们把目光投向PD,研究PD,发现了PD的耀眼光芒,于是PD理论脱颖而出。如此,产品生产过剩的市场经济与商品流通领域中固有的物流机能“交配”,物流“孩儿”被怀孕了。原始的物之运输活动,开始向着追求利润价值发育了。

其实,这个“胎儿基因”还同时包含于早期的军事后勤实践及其相关Logistics理论之中。但市场营销孕育的PD和军事后勤孕育的Logistics都只能说是物流理论的胚胎,因为,PD产生的本意是改善“实物配送”管理,通过功能整合,降低销售领域成本,提高客服水平;而Logistics产生的本意则是提高军事后勤补给效率。起源的PD和Logistics分属于市场营销学和军事后勤学,其并未形成科学的、独立的物之流的理论学科,当今物流作为社会经济“躯体”之“血液”而综合配置社会资源的功能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两者均不具备。然另一方面,PD和Logistics的研究对象确已包涵了有机关联的运输、储存、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物流四大基本实体环节,即,其中存在了产生物流理论的“基因”,客观上物流理论的胚胎已经形成。

亦即,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狭义物流概念开始酝酿,什么是狭义物流?概言之,就是与传统商业交易伴生的货物运输内涵有别的附着了流价值追求的物体的链状移动。它开始追求流之时空价值,或者说,在此之前历史上的货物运输的意义仅在于货物所有权或相关权益转移所必须的位置移动,而起源的物流概念内涵则产生了质的变迁。换言之,运输是简单的位移现象,而物流开始逐渐呈现出科学的经济现象,类同于历史上钱庄银行的出现,物流是一历史范畴。

2.2 物流理论孕育期,广义物流演化孕育雏形,物流概念系统科学性开始呈现

物流的多领域全球化演绎,内涵扩充丰富,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这一时期物流更加发展,研究更加深入,著述潮涌,物流理论的内涵和外延沿着由量变到质变的方向渐进地演化发展。应用学者们的典型研究成果,将其演绎框架趋势轨迹制于表1中。

表1呈现,物流理论从十月怀胎到降生贯穿着强烈的时代经济线、呈现全球化演绎格局,经历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糊到清晰、由发现到挖掘、由一国到世界的认识发展过程。由于各国经济背景、研究角度、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不同,物流理论经历了由涓涓细流向大河汇入的方向发展历程。亦即,其演变趋势是由狭义物流向着广义物流、形成独立学科的方向发展。其具体表现是,起源于美国的PD和Logistics进入世界经济领域平行发展,最终完成PD与Logistics的嫁接,Logistics因其流价值内涵更为丰富而取代了PD,广义物流概念雏形便由此形成或降生。说它仍然是雏形,是因为当今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寿波先生提出的大物流理论MF之“流”理念或思想仍然没有最终形成或成熟,从其命名Logistics也能侧面反映出来。

PD与Logistics相比较,二者的基本功能环节都由保管、运输、搬运、包装、流通加工、信息等构成。但是,Logistics与PD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具体体现在:在物流理念上,Logistics的理念是价值理念和整合理念,而PD的理念为效率理念或成本理念;在物流功能上,Logistics重点在于创造需求功能与整合物流基本功能,而PD重点在于满足需求功能;在物流目标上,Logistics追求综合经济效益,包括解决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注重整体活动的最优化组合,而PD着重强调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动的最优化;在物流涉及的领域上,Logistics覆盖产品的采购、生产、流通、销售、消费和回收的整个管理过程,涉及供应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而 PD只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和消费的管理过程,仅涉及销售物流、生产物流[18]。比较可知,Logistics初步具备了当今物流之客服导向性、系统战略性、信息及金融服务的依托性、流价值追求性、流程全方位性、资源配置性等一些特征属性,且物流在经济中的重要性也渐渐为一些国家所认识,并出现了相应的法制保障环境。

历史真情倾述:物流之“流”涵义向着“流态”在演绎,具有了理论指导、价值理念、宏观功能目标追求等理论意义的广义之“流态”。

2.3 物流理论生长期,广义物流予以解读,物流概念系统科学性趋于成熟

物流所追求的流价值进一步广义拓展,信息、金融、人力资源等更为广度的资源链整合,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雏形的物流理论Logistics成长的环境或背景:一是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有机结合为标志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二是经济竞争全球化格局带来的以美国率先由以传统工业为支柱产业、以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传统型经济向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科技型、创新型知识经济的转型。

在此背景下,深入的研究开始注重狭义物流、信息流、包涵了资金流的金融服务流(以下简称为金融服务流)的系统整合以及更大范围地包含供应商的供应商和用户的用户等的网络链状人力资源整合,如图2[21]和图3[22]。于是,供应链管理(SCM)的思想和现代技术被应用于狭义物流之中。反过来说,狭义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务流在供应链管理中获得了更高效的整合,流得更快、更好、范围更广、效益更高。形象解读:这一整合了狭义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务流的网络链就是经济躯体的血管,狭义物流依托着信息流、金融服务流在这一血管中便能高速高效地畅通流动。

物流理论Logistics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广义物流概念,于此得到了解读、趋于成型。即,物流除了追求时空价值外,开始更为广阔地追求资源整合价值,包括合理整合物资源、人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金融资源、法律资源等,以达到综合最佳效益。简言之,其吸纳了“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并扩充形成了“第三利润源”——向时空、系统、整合、合理要效益。

关于供应链管理(SCM)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我们将其摘要一二于表2中。

2.4 物流理论成年期,物流概念系统科学性予以完善

以促进循环、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的“大物流”登上了历史舞台,流价值内涵再度拓展成熟,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

经济的全球化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率先推行的新经济模式,一方面给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全球经济竞争带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态势,而另一方面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等一系列新生问题也在悄然产生,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低碳经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一系列经济课题严峻地摆在了人类面前,如何解决这一世界性经济课题?恐怕非新兴的物流理论科学与实践的发展莫属了。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讨论了“可持续发展”的问

题[17],1985年中国学者徐寿波院士在《中国物流》杂志创刊号上发表的“关于物流技术经济研究的几个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MF物流(The Material Flow, MF)新概念。

1987年徐院士又组织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物流著作《物流学及其应用》[26],提出“物流技术经济学”理论和方法。21世纪初,依据科学发展观要求,徐院士提出了“MF物流科学技术理论”和“大物流论”(The Material Flow, MF),同时深入研究了MF系统基本要素与结构,揭示了经济界、社会界和自然界综合物流(Comprehensive Material Flow, CMF)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依据物的实体、价值和信息的整体属性及运动规律,又提出了商品物流(Commodity Material Flow)理论[17]。“大物流论”是由“物的流动论”、“综合物流论”、“物流要素论”、“物流性质论”、“物流科技论”、“物流工程论”、“物流产业论”等七大部分所组成的完整科学体系[25]。国际系统科学学会两位前主席Professor Kjell Samuelson和Professor G. A. Swanson认为MF新理论是关于人类相互作用和集成的物质流动的一个更全面的看法,为传统抽象的系统科学向物质实体系统科学转型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和途径[17]。

“大物流论”的提出开辟了物流演变史的新天地,使物流理论研究视角更广,流系统更科学,流网络更宽,流态更绚丽。流,除了追求时空价值、资源整合价值外,开始了科学追求社会可持续发展之价值。至此,物之“流”的理论认识上又一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与贡献。即,在认识上我们完全可以说物流是包含了Logistics、SCM的MF。大物流理论MF揭示或开始探索社会各要素之间相互交换联系的客观规律,进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内涵和外延,“流”无论从外在命名还是内在理论体系都演变成了科学意义的“流”学科和“流”行业,广义物流之“流态”得到了更全面的认知。

3 结束语

现在再对物流概念的纷争说几句话吧。

徐寿波先生的大物流理论,提出了自然物流、社会物流以及经济物流之分,其实质,本文以为是站在更为抽象的高度,对物流之“物”做出了广义的诠释,揭示了物之流的科学在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中更为重要的科学意义。其实,借此思维,顺理推演,物流之“流”也应做如下广义诠释。

物流理论演化发展史已向我们客观展示了物流概念及特征,由上文剖析启示,正确把握物流概念之关键在于对“流”涵义的认识,学者们提出的“分销物流”、“后勤物流”包括上文传统物流和现代物流的定义、纷争等,容易让人进入一个认识误区,即:流就是物的位置定向移动。自然推论:流就是运输。再推论:物流自古就有。再逻辑思维便进入了什么是传统物流什么是现代物流的学术争论怪圈。再逻辑思维:什么是物流?物流的意义?便糊涂了!

本文以为,“流”涵义虽然原始本意是:物体的定向位移。但由上文剖析清晰可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概念的提出使其已演变成了一个新生的、独立的“流”学科和“流”行业。其研究对象狭义地说,是附着了流价值追求内涵的商品或物体链状或网络状移动;广义地说,是以商品运输为中心并整合了信息流和金融服务流以高效追求其时间价值、空间价值以及资源有效配置价值的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活动。所以,物流概念虽起源于流通运输,但却产生了质的变迁发展,类比于人起源于猿,但人却不是猿。“流”应广义解释为“流动状态”,即“流态”,用物流科学理论为指导当代物流科技水平为支持组织形成的“流态”,整合了信息、金融、法律、工程等诸多因素的“流态”,这一“流态”便是社会经济躯体的“血液”,科学滋养运筹“血液”可以强社会之身、健经济之体和人类之谐。

进一步概括,本文提出“物流血液说”假设命题,供学者们进一步研究探讨,其形象化简要表述是:物流是社会经济躯体之血液。物流是一个时代概念;一个属于由系统工程学领域与实体技术经济学领域交织形成新型领域的概念;一个揭示了自然、社会、经济中物体的流动、交换规律的科学概念[26]。本文建议对经济物流概念表述为:物流是指以客户服务为导向,以信息流和金融服务流为依托,以法治环境为保障,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科学依据、以当代科技水平为技术支持去完成综合最优化的流网络布局,对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和流通加工等实体流动环节进行系统整合,以实现社会资源综合有效配置、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活动。

物流概念是一历史范畴、系统范畴和科学范畴,其从起源、演变、发展,历史地从狭义物流走向了广义物流,广义之物流,物是广义,流也是广义。物流,应区分为狭义物流与广义物流。

参考文献:

[1] 真虹. 现代物流的核心是信息技术[J]. 航海科技动态,2001(1):1-11.

[2] 张启徽. 金融物流——现代物流的服务创新[J]. 交通企业管理,2008(12):54-55.

[3] 李燕,刘志学. 物流系统柔性的决策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6):35-38.

[4] 吕鲁凯. 漫谈现代物流的个性化服务[J]. 集装箱化,2001(7):7-8.

[5] 王晖. 浅谈现代物流的个性化服务[J]. 物流科技,2003(2):29-31.

[6] 陈建中. 大物流与循环经济[J]. 中国流通经济,2007(11):13-16.

[7] 宋伯慧,徐寿波. 物流定义探讨[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3):26-29.

[8] 王成恩. 供应链中物流及信息流管理[J]. 中国管理科学,2000,8(4):16-23.

[9] 安进,李必强. 供应链的演化与理论分析[J]. 物流技术,2005(5):46-48.

[10] 刘丽文. 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 管理科学学报,2003,6(2):81-88.

[11] 李春儒. SCM泛论(上)[J]. 信息与电脑,2004(6):25-28.

[12] 乔吉俊. 从价值链到供应链——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衍变[J]. 机械管理开发,2003(2):93-95.

[13] 钱廷仙. 循环经济下的绿色物流建设[J]. 企业经济,2007(10):33-35.

[14] 徐寿波. 关于物流科学理论的几个问题[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4.

[15] Johan Langbroek. 国际物流的现状及未来趋势[J]. 物流科技,2000,23(4):25-28.

[16] 宋耀华,侯汉平. 论传统物流与现代物流[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0-13.

[17] 索海尔·乔德利,侯汉平,李令遐. 物流理论演化的历史考证与最新发展[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24-30.

[18] 刘鹏飞,谢如鹤. 美国的物流概念演变分析[J]. 商场现代化,2005(6):90-91.

[19] 王庆云,张国强. 物流发展与评价[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1,1(2):148-155.

[20] 李怀政. 现代物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73-75.

[21] 樊宇新. SCM与信息流和资金流及物流的统一整合[J]. 太原科技,2005(5):56.

[22] 张志檩. 供应链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发展[J]. 当代石油石化,2004,12(12):39.

[23] 王常伟. 与供应链理论密切相关的几种理论概析[J]. 冶金管理,2006(9):31-33.

[24] 李怀政. 现代物流理论的兴起与发展路径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1):73-75.

[25] 陈方建,郑朝霞. 创新——中国物流发展的核心[J]. 物流技术(装备版),2010(2):31.

[26] 李京文,等. 物流学及其应用[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

企业经济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企业;经济性质;效率边界;竞争优势

引言

在实际的经济环境下,企业集群主要面向非金融机构。另外,在经济、金融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时代,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趋势日益明显。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采取协调的方式来组织业务和生产活动,从最初的几家银行集中到如今数以百万计的不同金融机构,它已成为现代金融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利用现代经济分析工具对金融企业进行集群是对企业联盟理论的完善,是对金融业组织理论的拓展和深化。

一、金融企业集群的经济性质:复合性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中间网络组织

金融需求的变化一方面促进了金融商品市场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满足不同金融需求的商品的出现。金融机构也不断发现和创造新的金融需求,并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快速开展汇款业务,使金融产品趋同,有利于金融产品功能的整合。越来越强的信息处理能力也有助于对冲基金开发复杂的风险资产。

二、金融企业集群的效率边界:复合性金融产品生产与交易的分析

(一)资产专用性

有针对性地使用资产是指专门用于支持特定生产的长期投资,其价值可以在形成后改变。使用资产对降低企业成本的作用越大,垂直整合的意愿就越强。这类垂直整合组织是一种金融企业或金融控股公司,其本质是收购特殊资产所有权,以解决投机和投资不足的问题。对某些金融交易而言,这些交易不是根据完全合同进行的,而是根据不完全的雇佣合同进行的,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合同是根据合同进行的。当前许多复杂金融产品的生产是通过中间网络来组织的。

(二)金融企业能力

按照标准的基本经济学理论,企业被视为特定技术条件下的最佳生产者,并且由于企业所需要的各生产要素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在市场上进行充分的竞争和信息交换,从而具有高度的流动性。企业家潜能理论认为,企业的内涵应从本质上决定,即“企业能力”创造智力资本意味着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创新金融产品多为综合性金融产品,涉及到不同领域的金融知识,创新主体需要有很强的学习能力,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扩大自己的积累和选择技能,并充分利用彼此的知识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不同的是,不同的金融企业具有不同的知识和能力,它们可以用来吸引更多的知识进行创新活动,协调不同金融企业的知识。

(三)不确定性

不确定是交易费用理论的逻辑起点,是理解金融组织行为的重要方面。随着金融市场的深入发展,外界对金融活动的干预增加,内部干扰因素和变数增加。财务活动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商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伴随着金融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向经济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金融领域与实体经济的联系和覆盖面日益密切。第二,财务需求行为的不确定性。随着人口收入的增加和企业规模的扩大,金融服务需求总量的增加,偏好与动机的差异增大,需求主体的结构和偏好使其面臨更大的需求行为不确定性。

三、金融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现代金融活动的栖息地

(一)区域金融创新优势

大量的金融企业集中在某一地区,这有利于提高它们的竞争力,使它们互相学习,并有比较优势,一开始是以资源为基础,现在已经转变为区域金融创新的优势。第一,金融创新促进竞争。残酷的竞争法律对大多数金融企业构成了巨大的压力,并将其转化为强大的创新动力,迫使他们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第二,金融创新的制度保障。另外,还建立了区域创新体系,以便迅速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实施金融创新。

(二)金融风险缓释优势

第一,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体系。适时地评估经营环境的变化,认真研究市场情况,是金融企业有效防范市场风险和政策风险的基础。通过频繁的操作和快速的信息传递,金融企业集群正日益感受到新的市场联系或新的变化,感受风险因素对经济的影响,从而推动金融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有效地应对市场金融风险。第二,建立良好的信用文化。良好的信用环境有利于金融企业协会的建立,协会的发展有助于完善和强化区域金融信用文化。商业团体和社会网络中的市场参与者长期密切合作,以非正式规则为基础,有助于检查需要资金援助的人的信用状况以及金融供应商的信用状况。

(三)生产经营效率优势

通过空间的聚集和产业组织的优化,金融企业集群具有经济联合效应,并通过规模经济和规模经济发挥生产与经营效益的优势。金融企业在集群中可以共享电信网、客户搜索系统等公共设施,通过群集企业间的合作互信社会关系网络,易于达成的交易及签订合同。集群内部的发展和分工使得金融企业可以向外包或公司内部转移,在比较内部生产成本和市场运作成本之后,将以前生产的部分业务外包出去。

结语

金融企业集群是一种集复杂金融产品生产与销售于一体的中介组织,是“金融中心”的微观基础,其存在有内在的经济逻辑。通过区域金融创新优势、金融企业联合优势、降低风险、提高生产效率,可以保障区域内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有力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发展,是现代金融活动的基础和生境。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此类中介网络的健康发展,是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冯健.企业间网络的效率边界:经济组织逻辑的重新审视[J].中国工业经济.2003(11)

[2]Michael A. Goldberg,Robert W. Helsley,Maurice D. Levi.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 1988(1)

作者简介:

翟禹衡(2000.11—),男,汉族,籍贯:吉林长春人,长春科技学院商学院,18级在校生,专业:金融学;

刘津含(1999.1—),女,汉族,籍贯:吉林人,长春科技学院商学院,18级在校生,专业:金融学。

企业经济范文第3篇

作者:盛朝迅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加大。虽然,国家发布了一系列减轻企业成本负担、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如降息、下调全国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减税力度、提速营改增、下调失业保险费率等,但是实体经济企业仍普遍反映融资成本、用工成本、税费负担和物流成本等较高。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把“降成本”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主要任务之一,努力打出“组合拳”,帮助企业降低成本。那么,“组合拳”究竟怎么打?我们认为要注重“五个结合”,统筹考虑,精准施策,有效降低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运行成本,帮助企业保持和提高竞争优势,保持经济健康平稳发展,逐步增加带动经济结构转型的新供给,不断增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新动能。

其一,坚持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与提高产业竞争力相结合。要充分认识到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不是最终目的,成本本身是一把双刃剑,有些成本的适当走高可能是好事情,比如劳动力成本的合理上升是提高人民群众收入水平,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折旧成本提高有助于加速折旧,减轻企业税收负担,促进企业扩大再生产;研发投入增加则有助于增强企业技术实力和产品竞争力。这些也都表现为成本,但这些是合理的、长期有利于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成本,我们政策的着眼点应该在那些短期偏高、不合理的成本上。同时,应该看到,降低成本不是根本目的,只是短期手段,在当前通缩压力较大的情况下,需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的基本原则,采取适度放松、精准放松的政策,推动降低企业成本与提高产业竞争力相结合。

其二,坚持短期具体措施与中长期全面深化改革相结合。企业成本高企既有表面原因,也有本质性原因。因此,要将短期具体治理措施和中长期全面深化改革结合起来,短期侧重以治标为主,出台一些具体的针对性强的措施,长期更加注重治本,主要通过深化改革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政策目标不仅仅要关注短期绝对成本的下降,更要重视长期相对成本的下降,即各项成本占营业收入比重的下降,并注重长短结合、统筹实施。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和放管结合,建立负面清单,建立依法、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形成公平竞争、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的制度环境。通过劳动力、金融等要素市场改革建立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和与实体经济相匹配的多层次、多样化、立体化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整合多种资源、服务各类型企业。

其三,坚持政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与企业内部挖潜相结合。应该看到,企业是产业发展的主体,也是降低成本、提质增效的主力军,要把政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与发挥企业主观能动性、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结合起来,坚持降低外部生产成本与企业内部挖潜相结合,不能把降低成本政策的效果变成培养企业对国家政策的依赖和惯性,要坚持企业主体,激发企业规范治理、修炼内功和转型升级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引导企业降低管理成本,提升品牌质量,提高竞争实力。从企业内部来看,应强化成本意识,优化管理流程,采取全员成本控制,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效能,节约成本费用开支,努力实现从成本节约到成本避免。

其四,坚持综合施策多策并举与分类施策对症下药相结合。企业成本高企是由多方面因素导致的,既有经济体制原因,也有发展阶段的原因,也有改革不到位原因导致的。因此,需要从各个方面、各个维度,采取多样化的措施,“五位一体”(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统筹协调来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同时,也要增强针对性,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类型和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制定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具体举措。

企业经济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并且其在体制方面也与以往有着十分显著的区别,这也使得各类中小型企业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其不仅更好地推动了市场体制的变革,也为总体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更新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文章首先对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加以明确;其次,对目前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市场竞争机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

关键词:市场竞争机制;国内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引言:在当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自身存在的弱势以及不足之处,很容易在市场中加以放大,再加上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管理模式以及经营模式十分僵硬,导致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逐步遭到淘汰。并且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其并没有准确把握住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管理模式,使得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因此,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如何为中小型企业探索出更加高效的经济管理模式,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一、中小企业经济管理的内涵

经济管理模式,其主要就是对经济活动展开组织、调节、引导以及组织等工作的总称。而在中小型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过程之中,企业自身作为经济管理模式的绝对主体,主要目的就在于将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资源进行更加优化、合理的管理配置,从而大幅度提升企业生产经营的工作效率以及工作质量。在目前实施的现代化企业管理理论当中,经济管理在本质上属于一种地位极其特殊的管理模式,并且在总体管理体系当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下,尽管中小型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但采用传统管理模式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导致其经济管理工作很难顺利进行。并且,中小型企业在市场中还会与各种类型的企业进行直接竞争,这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难度。

二、当前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一)中小型企业缺乏正确的发展战略

在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之中,建立起正确的发展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必须要充分依据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从而及时对中小型企业的经营环境以及生产方式进行适当地调整以及改善。然而,在对发展战略进行设计时,特别是其中的负责人员,很容易就会产生独断性、单一性的问题,导致发展战略在决策方面产生严重失误,对中小型企业的转型以及升级造成了不良影响。此外,除了这些问题,中小型企业甚至还会出现经营理念与发展战略存在严重差异的不良现象。

(二)中小型企业的资源较为匮乏

大部分中小型企业,在自身资金成本有限的客观影响下,其在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方面就必然会产生困难,即便小部分中小型企业能够勉强保证公司的日常运转方面不会出现问题,但其发展速度却大大降低,导致中小型企业在技术层面很难得到突破。同时,由于缺少更加专业的工作人员,再加上技术方面的支持力度过于薄弱,使得中小型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犹如风中残烛一样脆弱。相对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在生产活动以及计划制定方面,很容易产生一些不可预测的突发情况,这也对后续的运营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阻碍了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速度[1]。

(三)管理人员缺乏正确经营理念

中小型企业的日常经营,都需要一个正确经营理念的引导,当前国内的大型企业,对于领导者的经营理念方面都极其重视,中小型企业详细的规则制定,必须要以企业的运行现状、市场竞争环境以及时代变化作为基础,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扩大中小型企业的生产规模,更好地向大型企业的过渡过程。而在现阶段的中小型企业中,其在竞争方面却仍然只是停留在劳动力数量以及价格的对比上,这种经营理念不仅极其不合理,甚至還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相反的作用,无论是劳动力数量还是价格方面,其仅仅只是中小型企业的表面发展因素。然而,大多数企业却无法充分认知到经营理念的重要性,如果还是采用以往的生产套路,非但不会提升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甚至还会在生产方式上产生僵化以及滞后的严重现象,导致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二、市场竞争机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

在当前的市场竞争机制下,积极转变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以及经营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小型企业的转型过程中,除了要重点关注方案理念外,还应当建立起更加合理、稳定的发展战略,使得企业内部的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与管理人员互相配合,让中小型企业能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2]。

(一)加大生产经营的创新力度

1. 树立起严格的品牌意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中小型企业其实是很难树立起属于自己的品牌,而那些大型企业恰恰就是因为品牌概念才会被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因此,中小型企业无论是内部的项目设计师亦或是企业负责人员,都应当拥有着良好的品牌意识,使得企业能够在日常经营过程中更好地利用品牌带来的力量,帮助中小型企业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同时,还可以利用产品的质量来提升自身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为中小型企业的转型奠定坚实基础。

2. 设计出独具特色的商品。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中小型企业为了更好地与那些大型企业竞争,就应当站在社会未来发展的角度上来生产商品,相对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以及数量方面有着很大的劣势。因此,就应当利用好自身结构较为简便的优势,准确寻找到当前市场环境中存在的缺口,并针对这一缺口生产出具有着先进性以及实用性的商品,从而为自身扩展出更大的市场。

3. 充分贯彻经营环保的思想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其在带来了极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各类大型企业以及地方政府,都已经将绿色生产理念作为了重点。而中小型企业,更要牢牢把握住这一时代发展重点,并将其作为思想指导,另外,这种绿色环保的消费理念,必然会在日后的发展中逐渐成为主流,这就需要中小型企业要充分在绿色消费市场中提升自身的地位,并在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之中有效融合各类环保元素以及绿色元素,使得生产出的商品能够更好地满足各个消费者的具体需求。

(二)整合经济管理资源

在市场竞争机制的影响下,中小型企业为了谋求更好地发展,不仅要对内部环境加以明确,还要对外部形势进行更加准确、科学的分析。而站在中小型企业内部控制的角度上来看,其应当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更好地促进自身发展。简单来说,中小型企业必须要对自身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并以此为基础,使得企业内部的所有工作人员都能够重视起经济管理工作。举个例子,中小型企业可以将经济管理的一般原则以及经济管理权责关系融入到经济管理制度当中,使得经济管理制度能够得到动态化的发展,这样不仅能够强化中小型企业的经济管理意识以及重视程度,还可以优化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结构,从而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三)提升经济管理的创新性

中小型企业自身所采用的经济管理方式,会对相应的经济管理成效以及经济管理活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的机制下,中小型企业应当尽量采取多元化的经济管理方式,并以此作为基础来提升中小型企业内部的创新效率,使得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举个例子,中小型企业可以灵活运用目前较为完善的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化技术,从而进一步完善自身的经济管理制度,同时 ,在对经济管理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可以将以往的经营数据作为基础,并充分结合大数据技术,使得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能够被及时发现,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来妥善解决。还可以应用先进的办公软件,来对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工作进行实施的进度以及记录,保证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稳定、高效的开展,在优化经济资源配置的同时,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优势[3]。

(四)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思想

中小型企业先要在市场竞争机制下实现更好地自我发展,就应当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实际的经营思想,保证其内部的经济管理工作能够更加稳定的开展,具体应当做到以下几点内容:一是要保证生产产品的质量以及创新程度,目前的中小型企业,其自身极其缺少资金以及技术方面的支持,这就需要中小型企业要靠自身能力来开辟出一条全新的发展道路,加大对于各类现代化技术的引用力度,保证产品的创新速度;二是要提升对市場环境的适应能力,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小型企业必须要及时适应市场环境,并依据市场的实时变化来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在准确把握市场发展特点的同时,稳步提升经济管理效率。

结论: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论正在不断完善优化,而经济管理作为其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对中小型企业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因此,中小型企业不仅要提升对于经济管理的重视程度,还要积极改善相应的经济举措,在经营思想、创新思想以及经济资源等多个方面来落实具体的经济管理措施。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中小新企业,其对经济管理方面的主要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必须要从企业的发展实际出发,从而保证经济管理能够更好地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文寅,郭煜群.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经济管理模式探讨[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8,26(04):84-86.

[2]蔺昊原.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经济管理模式[J].技术与市场,2018,25(01):196.

[3]王燕.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的经济管理模式[J].时代金融,2017(09):121+128.

作者简介:

杨天翠(1984.06-),女,汉族,天津人,经济师,硕士研究生,天津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项目管理。

企业经济范文第5篇

摘 要: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日趋复杂。瞬息万变的市场动态,复杂未知的市场走向给企业的经营管理带来了未知的挑战,在现代社会中,企业想要获得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开展科学高效的经济管理策略,并且在高效率的执行下带动企业经济增长,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现文章主要针对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企业经济管理;内部控制管理;经济管理方式

在经济发展新时期,我国企业发展迎来了新的挑战与发展机遇。就目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开展的现代经济管理工作仍然相对落后,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要重视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寻求弥补当前经济管理弊端的措施,以通过提升经济管理水平来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时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概述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济管理是一种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的管理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经济竞争出现白热化,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也正在出现改变。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需要时刻关注国际经济的动态,结合企业特点与市场背景来开展经济管理体制创新,通过制定实施有效的经济管理策略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1]。

二、新时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经济管理理念落后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中,市场经济环境也出现了巨大的改变,这促使我国企业经济管理观念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转变。然而我国很多企业当前的经济管理理念仍然较为落后,依然将企业经济效益作为企业发展重点,缺乏相关的战略管理意识与危机意识,无法意识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经济管理理念与危机意识的重要性,忽视了企业长期发展利益,导致企业无法适应市场环境改变[2]。

(二)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存在经济管理制度不健全这一情况。企业在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弊端。首先,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体制过程中忽略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导致经济管理体制无法与企业发展状态相匹配,从而导致了经济资源的浪费,阻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3]。其次,企业经济管理体制在落实执行中常常出现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执行欠缺、监管不力等种种问题导致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经济管理方式单一

在企业不断成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能力也在不断的提升,随之而来的企业责任部门也不断增加。但是企业在日常经济管理方面却始终采取过于单一的形式,缺少创新改革管理。无法利用现代社会主流的管理技术来开展管理工作,而仅仅只是通过加大投资、扩大生产规模等方式来进行经济管理,从而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4]。

(四)内控制管理体系欠缺

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前我国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中普遍存在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欠缺的情况。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欠缺往往会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失真、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人力资源缺乏等问题。因此,企业要实现高水平的经济管理就必须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做起,以便经济管理制度可以更加彻底的贯彻落实。

四、新时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应对策略

(一)更新经济管理理念

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中应该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的意义,转变传统固有的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深入探索企业内部,让企业管理层与员工都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的意义[5]。在企业经济管理战略执行工作中,企业要创新改革运作与竞争方式,摒弃传统单一的方式,以全面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强化企业凝聚力,扩大企业优势。不论企业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中都需要重视危机管理工作,针对企业不同的发展状态开展相应的危机管理工作,以保证企业长久稳定发展。

(二)健全经济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让经济管理能够更加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给企业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活力。从企业管理角度来看,经济管理主要是优化企业内部资源的活动,基于此经济管理工作应该要号召企业全体员工投入,健全经济管理体制,使得经济管理体制更加人性化更加合理。健全经济管理制度可以在基于综合情况的考虑下,针对企业的实际经济状态来对管理系统进行调整优化,明确经济管理的岗位职责与义务,提升经济管理效率,以全面提升管理的实践能力,让企业员工可以在日常工作中时刻谨记自身职责,承担责任。

(三)多元化经济管理方式

在生产规模扩大,经营能力增强的情况下,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需要对发展状态相匹配。企业应该多选择使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强化经济管理的效用,利用现代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来开展经济管理,重视多元化经济管理方式的重要性。

(四)完善内控管理体系

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是开展有效经济管理的基础工作之一。仅仅依靠财务审计来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调整控制尚显不足。为了进一步保证内部管理体系的建立可以满足企业的发展,就需要制定满足企业发展需求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设内部监督管理制度,创新改革企业治理结构,以全面提升内部控制管理质量,从而开展高效的经济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时期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是一项需要长时间坚持,具有复杂性特征的工作。新时期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应该更新企业经济管理理念,完善企业经济管理体系,实施多元化的经济管理方式,完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积极主动的寻找适合企业发展的科学管理方式。只有这样才可以逐渐提高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参考文献:

[1] 薛佳.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探析[J].电子设计工程,2015,(15):47-49+53.

[2] 高立铭.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分析[J].现代商业,2016,(05):106-107.

[3] 薛佳.信息数字化时代SPSS软件在运输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应用[J].电子设计工程,2014,(24):36-38.

[4] 李巍.浅析后金融危机时代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改革[J].品牌(理论月刊),2011,(05):46+50.

上一篇:智能税务管理下一篇:中学学习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