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论文范文

2024-02-11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 有效的移动学习课程设计能够提高移动学习效率,使学习者真正受益于移动学习带来的便利性。首先介绍移动学习课程设计及典型学习模式,然后根据在职MBA研究生的特点,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探索适合的内容设计方式,形成一个完整的实例,为后期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 MBA;移动学习;课程设计

1 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及移动终端智能化程度的提高,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正逐渐被人们接受。移动学习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围墙,给了学习者更多的自由,其固有的灵活性与实用性为在职MBA研究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新颖而便捷的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资源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接受度,如何设计移动学习课程,并以有效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2 面向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

移动学习的特点在于学习者能够利用闲散零碎的时间进行学习,课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学习效率的高低。完整的课程设计一般包含课程内容设计、媒体呈现方式选择、典型移动学习模式选择等3个方面。

2.1 内容设计

移动学习是一种短小的、注意力集中的、随时随地的学习。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存在下面一些特点。

1)知识点短小、简洁。采取移动学习的学习者通常利用闲散零碎时间完成学习[1],因此,所设计的课程内容必须短小,便于学习者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也可以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多个微型学习单元,适合学习者学习。

2)知识点(知识单元)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的逻辑相关性。每一个知识点或知识单元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主题,学习者能够随进随出地学习。完成某一知识点(知识单元)学习之后,学习者能够为后期知识点(知识单元)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并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一个连续、完整的知识结构,不因为零散知识点的学习方式而影响完整知识体系的构建。

3)课程内容及形式能够激发并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移动学习受很多外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学习者的注意力处于一种非连续性的状态,容易分散。移动学习需要在内容设计过程中尽可能地与实际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激发和维持学习者参与移动学习的动机和兴趣。

2.2 媒体选择

移动终端设备的智能化程度,极大地影响了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2]。当前主要的移动学习内容的媒体呈现方式有文本、图片、多媒体课件、声音、视频、动画等。需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有效的媒体呈现方式。

1)文本。文本的设计一般用于基本概念类的学习内容,设计要求简洁,概括性强,内容量不宜太大。

2)图片。图片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等特点,适用于事实性学习内容的呈现。比起文字,图片更能够引起学习者的注意力,在设计时需要注意图片的尺寸、分辨率等格式,与文本结合能够更好地呈现学习资料。

3)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拥有较大信息量,图文结合,便于学习者系统学习。

4)音频。有些内容适宜用声音形式呈现,如语言类教学。音频格式需要注意,建议设计成MP3格式。

5)视频。相对于音频设计,视频设计更加清晰、生动,适用于真实场景重现等教学内容。制作时需要注意格式,并且尽量将视频播放时间压缩,有利于视频的下载和保存。

媒体是教学手段,用于辅助教学内容的呈现。在设计移动学习课程时,要根据移动学习内容的特点选择相应的媒体呈现方式。

2.3 移动学习典型学习模式

1)基于短信的学习模式。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接受短信、彩信进行学习。该模式的学习内容多以文本、图片或文本+图片的形式呈现。

2)基于WAP浏览及下载的学习模式。学习者通过移动终端连接互联网,下载学习资源。该学习模式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没有太多的要求,一般的文本、图片、PPT、动画、视频、音频等多种格式均可用于呈现教学内容。

3)基于点播的移动学习模式。点播模式能够让学习者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内容点播,内容呈现形式一般包含动画、视频、音频,这种学习模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3 在职MBA研究生移动学习课程设计

3.1 在职MBA研究生移动学习特点分析

在职攻读MBA学员一般为全职工作者,他们在努力完成学业的同时还要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与脱产学习者比较,他们的学习时间与空间是不固定的,也就是说,他们没有办法拿出一个集中的时间段到指定地点进行学习。

在职攻读MBA学员通常是工商企业的中层甚至高层管理者,在企业中的关键管理岗位上工作,具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和优越的生活条件,他们通常拥有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随着3G网络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无线上网越来越普及,他们普遍养成了利用碎片化时间获取信息、交换信息的习惯。

移动学习就是学习者在移动宽带网环境下,借助智能移动终端,获取网络学习资源进行自主的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3]。移动学习对在职攻读MBA学员具有良好的适切性,可以解决在职MBA学员学习与工作不能兼顾的矛盾。

3.2 在职MBA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是MBA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基本思路,了解企业信息化的相关技术,以及如何应用管理信息系统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和提高企业绩效。该课程系统地论述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技术、应用及其对组织和社会的影响。它从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入手,阐述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技术,介绍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运作过程中的不同层次应用,然后系統地论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运行、维护和评价。下面以管理信息系统为例,描述该课程相应教学内容对应的最佳移动学习形式,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第8~11章都不适合于进行移动学习,因为教师需要在演示各类信息系统的前提下进行讲解,而每个系统的演示时间很长且具有很强的逻辑联系。而其他章节可以进行移动学习,但是由于内容所属类别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知识呈现方式,如第2章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和概念可以围绕知识点组织PPT文件和音频文件,让学习者阅读PPT并听音频讲解即可较好地掌握知识点;而第15章系统分析则需要采用教学视频,因为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讲解一些系统分析工具,利用分析工具进行案例系统分析,因此只有采用视频类知识呈现方式才能较好地满足教学要求,达到教学目的。

4 结论

移动学习是利用移动设备,经由无线网络,开展以内容短小精悍为特征的非正式的学习,特别适合需要兼顾生活、工作的在职研究生。设计合理有效的移动学习内容,能够满足学习者在工作、休闲、聚会、娱乐之余,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具有实用目的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充分感受移动学习带来的学习便利,带来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4]。

本文只研究了在职研究生课程设计方式及典型应用模式,对于移动学习在职研究生其他方面的应用尚欠思考。移动学习在课程设计和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开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笔者会针对以上不足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Lindner M, Bruck P A. Micromedia and Corporate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3rd International Microlearning 2007 Conference[M].Innsbruck: Innsbruck University Press,2007.

[2]Teemu Leinonen. Microcontent for microlearning[DB/OL].http://flosse.dicole.org/?item=microcontent-for-microlearning&catid=7&catid=7.

[3]顧小清,顾凤佳.微型学习策略:设计移动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8(3):17-21.

[4]朱守业.面向移动学习的课程设计和学习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12):67-70.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电路综合设计》课程实践教学情况,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实践改革的新思路。通过改革课程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因材施教,强化过程控制和管理;创新课程设计考核,构建多元化考核方法;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思政元素,培养职业素养等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考核方式;课程思政

2018年5月26日,五邑大学因应国家制造强国发展战略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需要,学校通过调整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而组建智能制造学部。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型人才,智能制造学部所有专业按照“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重构了课程体系。根据2018年培养方案,智能制造学部对现有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资源整合,形成了《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践课程。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所对应的专项实践环节,是一门强调综合性设计方法与实践的必修课程。课程通过指导学生查找相关文献,用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功能电路的分析和设计,利用软件仿真实现合理有效的功能需求,通过硬件制作包括电路板的焊接、调试实现具体功能,并展示实物、撰写报告、汇报设计过程。课程为后续专业综合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类课程提供文献查询、方案制定与评估、设计说明书撰写和答辩等技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影响[1-4]。

丁莉峰等[5]以电化学方向为例,提出改变传统专业实验的教学理念,增加对开放性实验的探究,将教师的科研项目渗透到教学内容中,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胡明茂等[6]从师资建设、学生社团建设、仿真技术的应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的建设。熊田忠等[7]以運动控制课程为例,指出应用型本科建设应从教学内容优化、进行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吕凤娇等[8]通过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开展校企合作等方式,对药剂学课程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实践。刘琪芳等[9]以山西农业大学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例,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建立复合多元化实践教学模式。

本文在分析了当前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基础上,结合工程认证理念,提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实践改革的新思路。通过改革课程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因材施教,强化过程控制和管理;创新课程设计考核,构建多元化考核方法;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思政元素、培养职业素养等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电子电路综合设计》教学现状

目前,我校《电子电路综合设计》的流程为指导教师布置任务,学生自由查阅资料,设计、仿真、制作、调试电路,最后指导教师根据作品和报告给出相应的成绩。课程设计的实际开展效果还是不错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0-11],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程难度大,学生畏难情绪严重。在学习《电子电路综合设计》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相关理论课程的学习,通过理论课的实验掌握了常用芯片的使用,通过《电子工艺实习》接触了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完成功能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的整个流程,缺少系统设计的概念,面对工程问题时缺乏基本的思路和方法。课程难度较大,使一部分学生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信心不足。

2. 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过程控制。教师在整个课程设计过程中,虽然有定期指导环节,但落实到课程设计往往流于形式,一个老师要全权负责一个自然班50多人的指导和考核工作,使得师生交流的次数和时间都非常有限。部分同学参与性不高,浑水摸鱼,坐享其成,归根到底是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过程控制。

3. 传统的《电子电路综合设计》课程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只对学生的设计结果和实验报告进行考核[12-13],不仅缺少过程考核,还缺少差别性评价。同时学生的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职业道德规范等不易量化的因素没有纳入考核范围,无法适应新大纲的要求。

4. 未重视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非技术方面能力的培养。传统的《电子电路综合设计》,注重对学生工程技术能力方面的培养,对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职业道德规范等非技术方面的能力并未做出相应的要求。当前社会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团队协同合作和基本的职业素养。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电子电路综合设计》改革策略

(一)课程设计内容分层次化,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以学生获得知识能力为目标,将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贯穿教学的全过程。任务驱动式教学是强调以具体实践任务需求为导向的新型教育模式,旨在通过实践任务的设计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任务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形成“实践主线,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由消极被动参与,到主动积极探索。根据课程实施过程,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5个任务阶段,如表1所示。

通过“实践任务”能够量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二)改变教学模式,注重过程控制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学生可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优质的学习资源,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受到广泛关注[14]。《电子电路综合设计》课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探索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实践,开展教师、学生、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精心梳理,对教学形式合理设计,主导、把控整个翻转课堂教学实践环节。课程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运用网络及数字资源,将传统课堂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开展《电子电路综合设计》混合式教学实践。

课前,教师通过云班课提供丰富的资源,包括课程设计要求,基本仪器仪表的使用(自录视频、微课),芯片使用手册等相关教学资源。同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通过微信方便快捷地进行讨论,学生可及时获得教师技术指导。通过讨论,可以逐渐把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一个具体电路,最终完成整体方案的设计。课堂上,学生结合翻转课堂安排,完成小组讨论,研讨展示。教师根据课前学生完成的实验设计方案、调试情况等共性问题集中点评,以提升教学效果。

《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具有“过程性”,为克服以往课程设计“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足,一方面,在课程设计的每一个任务阶段,教师都应该安排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答疑指导;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平台,如云班课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学生在实物设计制作过程中,应采取检查《工作日志》分阶段进行过程控制。学生通过书写日志理清思路,为课程设计报告留下素材;教师掌握课程进展情况,及时答疑解惑。在过程控制阶段,指导教师应与学生及时互动,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三)创新课程设计考核方法,构建多元化考核方法

由于《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践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相较于理论课程,评价所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因此,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电子电路综合设计》考核可分为实物制作、答辩和设计报告等三部分,具体各部分设计如下:

1. 实物作品,成绩比重为40%。针对设计任务中要求的功能和性能指标对实物作品进行测试,同时考虑作品的稳定性、外观设计和制作工艺等因素给予评价。题目中也可设置其他加分项,如果学生在达到题目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技术创新、功能扩展、高效节能、降低成本等方面做出了有意义的工作并取得明显效果,可适当加分,以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可采取检查《工作日志》进行过程考核,过程考核的成绩一并计入实物制作成绩中,过程考核不满足最低要求的,课程成绩判定为不及格。

2. 设计报告,成绩比重为40%。针对设计方案和设计过程的科學性、理论分析与测试的严密性、文字表达的条理和准确性等方面的因素给予评价。为培养学生规范撰写文档的能力,要求设计报告书写格式必须规范,如报告格式未达到规定要求,则设计报告成绩折半处理。为避免抄袭现象,如出现同一小组学生报告雷同的情况,设计报告成绩按“实际报告成绩÷雷同报告份数”的方式给出;如不同小组报告发生雷同,存在严重的抄袭行为,包括设计方案、设计报告、软件代码等,最终成绩直接判定为不及格。

3. 答辩,成绩比重为20%。答辩时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系统设计思路、工作原理;系统设计方案的评估选择依据;对照电路实物指出本人在系统设计制作过程中所做的工作,说明团队合作情况;系统设计制作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对照电路原理图和实物作品解释各部分电路的功能、参数计算方法。答辩时对设计原理完全不懂或知之甚少,经调查发现本人实际未参与小组工作,或工作量严重不足,最终成绩直接判定为不及格。

另外,在课程中存在严重违反实验室管理规定的行为,如故意损坏实验仪器、配线,不经老师许可将实验设备带出实验室,焊接时不使用烙铁架,不及时切断电烙铁电源造成实验室严重安全隐患等, 课程成绩判定为不及格。

(四)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思政元素,培养职业素养

新时代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要求,比如社会责任、竞争意识、“绿色”观点、工匠精神,而这些能力又显然不是一时一刻能迅速提升的,它是需要平时的积累和修炼之后才能具备的。教师可以在教学环节中融入思政元素,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根据《电子电路综合设计》实施过程的不同阶段引入思政思想,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知识技能,而且能够获得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在案例讲解和任务布置中,可以举例中美贸易战,让学生客观地了解我国芯片技术的发展现状,让学生明白核心科技是国之重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离不开强大的科技支撑,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方案设计和评估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从技术、安全及环境方面,可靠性、可持续性或经济性(成本控制,性价比)等方面描述设计方案和评估方案,引导学生寻求复杂度、成本和功能上的最佳方案。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扩展元器件功能,鼓励同学们设计新颖的方案,来激发同学们的创新精神。

在实物制作和性能测试中电路实操阶段,元器件不虚焊、不短路、不错焊,必须认真严谨,一丝不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实验完成之后,要求学生将实验仪器放置整齐,将工作台整理干净。当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之后,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工作态度,规范其职业素养,从而提高职业行为能力。

在课程设计答辩中,可以告诉同学们,现代高级应用型人才是高技能复合人才,团队协作是当今社会的必然趋势,分组作业需要互帮互助,和谐友善和谦逊的态度。另外,每个人在团队中都是一颗螺丝钉,要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为集体服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校应用型教学的转型背景下,《电子电路综合设计》通过改革课程内容进行分层教学,实践任务驱动式教学设计;改变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因材施教,强化过程控制和管理;创新课程设计考核,构建多元化考核方法;在课程设计中引入思政元素,培养职业素养等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然而,构建一个科学、可执行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尝试和完善;思政元素的植入能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也需要不断尝试和反思。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结合线上线下的资源,完善课程建设,以培养更多合格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赵雁楠.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实践教学研究[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0,3(37):121-123.

[2]徐立清.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标准的设计思路与实现路径[J].高等教育研究,2017,38(5):81-85.

[3]刘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7(3):41-44.

[4]李小文,夏建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課程改革的若干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1):107-110.

[5]丁莉峰,程雪松,李松栋,等.应用型本科院校开放性实验的改革与探索——以电化学方向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8,4(37):170-173.

[6]胡明茂,孙煜,齐二石,等.新工科背景下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7(38):223-227.

[7]熊田忠,孙承志,吉顺平,等.应用型本科运动控制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11(36):189-193.

[8]吕凤娇,谢晓兰,高平章.应用型本科高校药剂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18):123-125+129.

[9]刘琪芳,杨怀卿,刘振宇.新工科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实践教学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9,6(41):151-154.

[10]张春慧,宗哲英,王利娟,等.“电力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过程管理体系建设与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0,3(37):182-184+192.

[11]吴丽珍,杨新华,马洪飞,等.基于OBE理念的电子技术混合式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20,7(48):13-16.

[12]付永庆,赵娜,肖易寒.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课程考核方式的创新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8,3(16):142-145.

[13]赵宇洋,李争.面向应用型本科电气类专业的OBE实践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9,10(44):107-109.

[14]张京玲,王天雷,王玉青,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改革[J].教育现代化,2018,5(25):38-39+41.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所谓EDA技术,是指以计算机和EDA软件为设计工具、以硬件描述语言为系统逻辑描述手段,以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载体、以电子系统设计和专用集成电路设计为目标的电子产品自动化设计过程。EDA是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的缩写。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其在众多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社会对此类技术人才的需要也不断增加,传统教学模式已不利于培养出适应市场需要的、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提高EDA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培养出一大批符合时代要求和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模式较为封闭、单调,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仍占据主体地位。在EDA技术这类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的讲授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究的问题。目前,课程教学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教学方式上,除了大量采取了多媒体教学形式外,教学方式仍是单向灌输,学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为被动接受,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教学目标主要是知识的传播,但对知识运用涉及较少,且大多数由教师直接介绍给学生,侧重于讲解概念和机械式的演练,而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进行问题解决的不多,同时,由于课时有限而内容较多,以至于在课堂上没有学生发挥的时间;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缺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考核方式,仍采取传统考试的方式,重点考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缺乏对学生思维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训练。

改革措施

在EDA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在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效果,逐步完善教学大纲,不断整合教学内容,同时在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也做了一定改革。

“学中做,做中学”开启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本课程主要讲授:EDA技术的基本知识;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原理;VHDL语言;EDA开发系统的使用。如果在课程讲授初期按部就班从单纯介绍基本知识入手,学生对可编程器件和EDA技术设计流程没有感性的认识,这样听课会感到比较枯燥,没有学习兴趣,接受起来也比较困难。EDA技术实践性很强,侧重于应用,不需深入了解可编程逻辑器件的结构,就可完成一些数字电路的设计。为了更好更高效地利用有限的学时,从EDA技术开发工具和实验系统介绍入手,帮助学生在感性上对EDA技术产生一定的认识,第一次课可以在实验室以绘制原理图的方式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路,教师演示整个设计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学着再做一遍,这样学生很快对EDA技术设计流程有了很清晰的认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以后再接受其他知识时会有整体性的概念,也不再有盲目性。

“学为主,教为辅”的教学探索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在VHDL语言的学习中,教师无需逐字逐句介绍语法规范语法要素及语句,在每次课结束后布置下次课学生应具备的电子电路知识,学生在课下可以利用一些时间进行相关知识资料的查询和学习,增强主观能动性。课堂上,教师对语句和相关语法简单介绍后,学生就可以用这些语句自行设计预习的逻辑电路,遇到问题大家共同探讨解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不同的项目为载体学习VHDL语言,让学生快速掌握EDA技术的基本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

实践环节教学改革探索 精心设计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验证性实验主要是巩固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软件开发工具的操作;综合性实验是课程的重点实验,学生是实验的首要开发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多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内容供学生选择。设计性实验不做具体要求,以自主学习为主,为对此知识领域感兴趣的同学作为课外的学习补充。另外,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种实训活动,做好后续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工作。学生的设计成果如图一、图二所示:

完善考核方式 采用“平时+实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分值划分比例是:平时考勤10%、实验40%、期末考试50%,避免考试前突击背诵授课内容,更多重视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注重动手实践能力的考核,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实验考核中包括预习情况、操作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报告,严格考核每一环节。

结论

EDA技术课程在高校电子类专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从分析EDA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探讨了如何从教学方法、考核评价方式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提高了学生开发数字系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电子通信工程、测控技术等领域的工程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本文从培养合格工程型人才的角度,提出了注重过程管理,加强设计流程的训练,并针对学生课程设计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讨论了对应的措施。课程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课程设计 教学实践 过程管理 设计流程

design flow

“機械制造技术基础”是高等学校中机械专业的一门骨干专业基础课,涵盖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和夹具设计等方面的知识,涉及的知识范围比较广,教好与学好均有一定的难度。其课程设计作为一种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在机械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也具有重要地位,通常是一门必修的专业课。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包括生产实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三部分,文献[1-5]对这种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改进的措施和改进的目标等方面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具体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设计,唐山学院的卜匀等教师提出分组设计、成绩评定加入学生互评等方法。[6]南京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的邢晓红等教师总结了一些经验,包括指导课程设计发现的一些具体问题、使用课程设计进度表督促学生完成任务等。[7]

本文从培养合格工程型人才的角度,对这门课的教学心得体会进行总结和讨论。主要有从课程教学过程中的管理、设计流程的训练、学生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把控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能力。

1 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和目标

1.1 课程设计的内容要求

学生需要先熟悉指定零件及机械加工工艺过程,拟定夹具的结构方案并绘制草图,绘制夹具装配体工程图,拆画绘制非标零件图(一般为两张零件图纸,其中一张图纸是夹具体),拟定非标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编写夹具设计说明书。

1.2 课程设计的目标

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掌握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进一步培养学生机械制图、分析计算、结构设计、编写技术文件等基本技能;使学生学会使用各种标准技术资料料,并熟练运用。

2 教学质量的提高措施

由于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各个大学都在压缩课时,目前上海理工大学这门课程设计安排在短学期的2周时间内,共计32课时,其中6课时为课堂讲授,26课时为答疑或答辩。相对于课程设计所要完成的内容,时间是比较紧张的。

为了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取得良好效果,学生切实学到知识和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需要全情投入,答疑的时间通常需要超过课时所要求的时间。另外根据多年的课程设计指导经验,我们总结了以下措施。

2.1 教学中的过程管理

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制力,加强督促是保证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措施。好的教学效果需要良好的过程管理。在课程设计开始后,首先建立班级的QQ群或微信群通讯网络,把课件、课程设计进度表、课程设计所要提交的材料清单、评分标准和其他参考材料等全部共享给学生。让学生清楚每天要做什么,如何能获得好的成绩。

总有一小部分学生想走捷径,想通过拷贝混过课程设计。文献[8]提出不断扩充课程设计题目的方法来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但由于学生数量多,课程设计资料在网上传播的速度很快、需要控制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等因素,使这种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在学生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一对一答疑,并每天当面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让学生通过答疑不断地改进设计方案,直至最后完成,也可以减少类似情况的发生。

2.2 设计流程的训练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目前学校里的大学生几乎人手一部计算机。除了开始的手绘方案草图和最后提交的纸质材料,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全部采用电子化设计。根据手绘草图完成初步的设计方案后,要求学生使用SolidWorks软件绘制所设计工序涉及的毛坯图,然后再该软件上完成夹具上所有零件图,不断修改完善。在SolidWorks软件中出工程图,再导出到AutoCAD软件中做细节上的完善。

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设计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并且注意利用一些现成的夹具标准件库、图纸图框标题栏的标准模板等加快设计过程。并让学生注意积累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资料,例如机械设计手册软件版、知名零部件供应商的网站等等。这些积累和实训为学生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机械工程师打下了基础。

2.3 学生设计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通常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没有充分利用标准件。标准和规范的使用可以降低夹具的成本、加快设计进度、增加设计的专业性。夹具设计中可以大量地使用标准件。除了课堂上讲授时强调这些标准外,我们还采用了文献[9]作为课程参考教材,该教材附有机床夹具零件及部件常用标准和规范,便于学生快速地熟悉这些标准。

(2)零件设计的复杂。在三维建模过程中,学生常常把多个零件设计成一个零件,在答疑时要注意提醒学生综合利用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知识,在设计自制零件时要考虑该零件的加工工艺,合理控制零件的复杂度和成本。

(3)工程图绘图不符合标准。学生大一学的工程制图,到大四的短学期做课程设计时,很多知识已经忘记。学生工程制图时视图的选取、线型的使用和技术要求的标注等等都会存在一定的问题。除了在答疑过程中指导学生一一修改外,还给学生提供工程制图教学PPT,让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3 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从培养合格工程型人才的角度,我们通过注重过程管理,加强设计流程的训练,针对学生设计过程中常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课程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提交的设计材料规范,也反馈有很大的收获。有同学说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读大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学到了实用的知识技能。有同学感谢老师这么多次的具体指导,对他们自己做的设计很有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魏效玲,范志红,尉鹤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2(4):92-94.

[2] 王海霞,杨俊茹,于涛.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创新性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146-147.

[3] 张昌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學研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5(9):38-39,41.

[4] 陈秀生,侯志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2(19):28-29.

[5] 牛秋林,欧子艳,唐思文,李鹏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法探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4):59-61.

[6] 卜匀,王会刚,刘海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方法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0):218-219.

[7] 邢晓红,窦小丽,王皆宸.关于指导机械制造课程设计的一些经验[J].科技经济导刊,2016(31):184.

[8] 熊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创新性改革及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17(2):48.

[9] 冯鹤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素养成为信息时代人才的必备素质。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成为高中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重视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探索高中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是时代给高中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与挑战。

一、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

具体来说高中生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表现为:高中生能够意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能够主动地学习和运用各种现代信息工具进行学习,并且对信息具有一定辨别能力;高中生能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具有高效获取、分析与评价信息的能力;高中生具有良好的信息使用习惯、信息公德意识、法律意识、自律能力。

二、高中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

1.加强信息化硬件设备的建设和学校信息教育意识

信息化教室是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前沿阵地。优化高中教育的信息教学环境,需配备相应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一方面配备教师使用的计算机和计算机备课室,另一方面提供学生使用的计算机阅览室和计算机教室。加强学校信息教育意识和信息教育的考评机制。推动高考素质教育改革,进一步实现学校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枷锁中解放,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注重高中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

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高中学科课程教学的辅助技术,推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常规教学的积极结合;设计适合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的信息技术指导性方案;学校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来调动广大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信息技术看成是学科课程学习的组成部分,在已有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恰当地使用信息技术,以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

3.加强高中生网络道德教育和高中教师的培训

加强学校网络管理,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和监管。建立网络道德行为规范,教授高中生网络法律知识,提高网络自律能力,增强高中生网络道德观念。将网络道德教育与学科教育和学校德育有机结合。教师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学会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

4.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1)转变教学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育教学和学生培养起着引领和统帅作用。信息技术下的信息化教学,给教育观念赋予了更多的新特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首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信息化基础上的教学由过去的“如何教”向现在的“如何学”转变。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教学目标应重视培养学生能力,重点是信息能力、创新能力和会学习能力;优化教学环境,重视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高新信息技术。

(2)更新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手段是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的必然要求,是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的需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教学应将以传统的粉笔、黑板、教材为教学手段转变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过程,采取灵活的学习策略,如教学以课堂为中心的集体授课变为网络环境下的个性化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出现,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学习过程监控、学习任务分配、学习问题诊断、学习指导、教学活动记录、作业批改、网上测试、教学评价进行高效的处理。

(3)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起点也是教学的终点。培养高中生信息素养需要创新教学设计,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应以学为中心,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学习和研究活动的主线,强调合作学习。教学目标是以人的开发为目标的素质教育,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核心的能力培养;以培养信息素养特别是信息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化生存能力为主题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4)改进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对课程实施过程与结果的价值判断,对教学具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改进作用。信息化教学评价应更关注高中生信息素养、知识能力、创新能力。评价标准是师生按照实际问题共同编制,标准不固定;评价方法是自评、互评、测验、调查、观察、情景或过程;评价者既有教师也有学生;信息化教学评价应基于学生的表现和全过程,强调针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重视信息意识,提高获取和分析评价信息素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鬲淑芳.信息化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陈 涛,吴青青.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2,(3).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 江西省赣州市第三中学)

上一篇:国土资源论文下一篇:数字化测绘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