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本科论文范文

2023-03-26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本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

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需要综合应用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还要定期接受教师的指导,对毕业设计进行不断的改进与优化。毕业设计是考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在很多本科院校,毕业设计的时间比较短,而且有的指导教师缺乏 实践经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降低了毕业设计的效果,影响了学生毕业工作的适应能力。本文对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措施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1、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1毕业设计投入时间过短。大学本科毕业设计的时间一般是在大四的下半学期,由于很多学生此时都在实习,做毕业设计的时间并不宽裕,学生需要每天出去面试找工作的时间,有的学生还想继续考研深造,还需要安排时间复习,通过研究生面试,还要准备复试,这花费了大学生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所以真正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并不多。

1.2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不丰富。在很多大学中,授课的教师都是刚刚毕业的硕士或博士,虽然教师有着较多的科研成果,但是工作经验并不丰富,没有经历较多的培训,在指导毕业设计方面存在经验不足的问题,教师在实际指导时可能过多的停留在课本知识上,在实践方面能提供的意见也不多。还有个别教师也忙于自己的科研工作,对学生毕业指导的热情并不高,降低了大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

1.3学生缺乏创新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一些大学生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的能力比较弱,而且没有培养出创新的意识,在毕业设计时缺乏创意,很多设计都是千篇一律,在遇到问题时,学生并没有积极思考或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多是直接求助老师。

1.4过于依赖计算机。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减轻人们的劳动强度,现在很多大学生都存在过度依赖计算机的问题,很多软件专门是帮助大学生做毕业设计,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学生往往直接得到结果,中间的过程被省略,学生缺乏基础的理论知识,而且对结果的产生并不了解。

1.5答辩考核制度不健全。在做毕业设计时,学生需要进行答辩,答辩的时间在10-20min左右,由于时间比较短,其实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有的学校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实习的机会,省去了学生的答辩,这给了一些学生可乘之机,降低了学生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2、大学本科土木工程毕业设计改革措施

2.1提早布置毕业设计任务。土木工程专业在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时,可以安排在大四的上半学期毕业实习刚开始时,让学生带着毕业实习的任务去实习,这可以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使其在遇到问题时,更加自主、自觉的查阅资料,而不是为了方便快速而直接寻找答案。教师在指导时,可以多安排一些实践,使其通过现场的实际观察,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2.2提高指导教师的水平。为了给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教师一定要具有丰富的经验,可以给青年教师多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也可以安排团队指导,团队中不但有刚毕业的教师,还有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这样才能在指导工作中做到面面俱到。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与设计院联合指导,这样可以有实践经验更加丰富的人员对学生毕业设计进行指导。

2.3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学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做毕业指导时,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遇到问题时,应积极的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找其他同学一起讨论,从而培训学生科研素质。学生在设计与思考时,可以做出更为详细的设计说明。在答辩时可以有更多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讲,不要怕说错,一定要具有创新的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4保证毕业设计内容的丰富性。毕业设计与答辩是考验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习成果的有效方式,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做到毕业设计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化,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节省较多的时间,但是不能过于依赖计算机。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多安排一些设计任务,学生在寻找资料的过程中,可以学到更多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学生应做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检验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师可以联系相关实习单位,为学生做毕业设计提供更多的资料与机会,从而保证设计方案内容的真实性以及丰富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就业方向等选择一项内容详细设计。

2.5加大管理力度。毕业设计是本科生考核内容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在这方面应当加大管理力度,出台相应的文件,明确规章制度。对于指导教师,应严格考核指导时间和次数,限制教师指导的学生数量,确保设计成果的质量;对于学生,应当使其认识到毕业设计的严肃性和重要性,建立淘汰机制,成绩不合格的学生应采取延期毕业答辩等措施。

3、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大学本科土木工程专业中,毕业设计存在较多的问题,学生投入毕业设计的时间并不充裕,而且缺乏专业的指导,相关机制不够健全,给了很多学生可乘之机,学校无法真实考核出学生的学习成果,这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需要重视毕业设计这项任务,提高教学的指导能力,并且在平时的工作中多积累教学指导的经验,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11):56~58.

黑龙江东方学院校内课题:HDJGLWZX2014009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研究。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本科 工程人才 培养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A Case Study of Materials Chemistry Professional

GE Chunhua, ZHANG Xiangdong, GUAN Hongyu, LV Tongjian

(College of Chemistry,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经过数次的专业合并、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已基本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本科专业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逐渐与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本科工程人才的培养是相关技术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本科工程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传统的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历史悠久,成果丰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对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先后出台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①

材料化学专业(专业代码:080403)的学科门类为工学,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材料化学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②本专业学生应该掌握材料与化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材料化学专业与理学学科门类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关系极为密切,是为数不多的可授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专业(类似的专业有材料物理专业等)。材料化学专业相对于其它存在时间较长的工程专业而言,成立时间一般较晚。以辽宁省为例,一般在2000年前后开始设置、招生;数量较少,截至2013年,辽宁省只有6个布点单位,远远少于化学专业(11个)、应用化学专业(25个)。从专业形成的历史渊源看,基本为某些相近专业改建而来,其中大多数产生于原高分子材料专业,少数是从冶金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衍生而来。从专业的产生背景看,相当多的专业具有深厚的理科背景,并且在毕业时也选择授予学生理学学士学位。

当下高等学校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正方兴未艾。③④作为工学中材料类的专业之一,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贡献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本专业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紧急的、常态化的任务。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发挥传统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明确专业定位,确立改革目标

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正确地对本专业在整个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进行清晰的定位。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而围绕确定的目标制定整体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赶时髦一拥而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对于人才培养既要坚持传统,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专业进行定位要考虑本单位的相关专业布局,也要结合社会、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材料化学专业兼有化学和材料两个学科门类的特点,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考虑到本专业大多具有理科背景,在专业定位时就要根据社会对本专业的实际需求转变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明确工程人才培养内容,改革培养目标。

2 发挥传统优势,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应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专业的办学特色。不少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依托于理科专业产生,具有鲜明的理科背景。因此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从偏重理论教学转向“坚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落实科研训练”。强调工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要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反,细致、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也是本科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既要保留专业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出对“重能力”的要求。培养方案的调整体现出社会对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方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方案中建立起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明确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在理论教学雄厚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注意知识的实际应用,加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训练,强化专业学习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加强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等同于一味或仅仅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而是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以后,有目的地配合所学知识,将理论学习中掌握的概念、原理、方法,通过科研训练、实验、实践等环节得到验证和应用,同时学会尝试解释实际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发展型等特点,满足相关行业、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方案也应尽量满足差别化培养的要求,容许学生有个性化发展的空间。通过制定弹性学制等措施,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3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形成理论、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下各学校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努力提升现有教师队伍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和目前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加强。青年教师一般是从校门到校门,求学期间专注于具体工作和知识的学习,部分人员完全没有从事实践工作的经历。为了更好地进行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有必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课程的设置,逐步建立起学缘结构、年龄梯度、专业分布合理的教学团队。完善教师培养的机制和制度,引导青年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其责任心,提高其业务水平,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以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本科专业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材料化学专业而言,材料的生产、加工等工程实践是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可试行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实践类课程的兼职教师,经培训后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理论、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相促进,逐步达到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4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就受到摒弃,新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宽口径、厚基础,特别在基础学习阶段要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教改研究,利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紧跟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使教学内容具备先进性和前沿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段在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例如,“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1=Open(开放)、O2=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和“微课”(整合了教学视频、学习材料、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等内容的新型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可供学生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的建设给辅助教学,特别是危险条件下的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的新方式,是真实实验的有力补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专业学习阶段,将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因材施教,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5 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探索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形成适用于本科教学各个阶段的授课平台。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形成有机的整体。通识教育平台是为学生开设本学科以外的公共性、通用性课程,旨在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探索客观世界所必需的各种基本能力。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教育课程着重强调对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支撑,是系统性地传授基础知识阶段。材料化学专业此时注重材料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在此阶段,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具备进一步从事本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通过理论教学、专业实验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构建起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验竞赛、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6 强调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硬件条件

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完备的人员、资金、设施等保障制度,确保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强化校内教学环节的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切实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验室建设,从资金上优先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建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体系。由于专业特点,应改变材料化学专业闭门办学的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特别是探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由于自身生产经营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排斥外来的高校教学行为。现在很多学校将生产实习改成了参观实习,即便如此也难以为继。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迫在眉睫。为破解这一难题,应加强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弥补企业研究力量的不足,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实行转化,实现产学对接。再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聘请企业人员为实践导师和就业指导教师,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切实改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

7 坚持教改研究的连续性,完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长效运行机制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起完善的人才评价与反馈机制,根据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动态的调整,不断赋予创新性人才培养以新的内涵,是专业生存的重要基础。

总之,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是一项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工作。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 辽宁省教育厅,辽教发[2013]114号: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启动2013 年度辽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2013. http://www.upln.cn/html/2013/Column_0103_0603 /2031.html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73-174.

③ 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95-100.

④ 王志华,李志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4):137-139.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本科 工程人才 培养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 Reform

——A Case Study of Materials Chemistry Professional

GE Chunhua, ZHANG Xiangdong, GUAN Hongyu, LV Tongjian

(College of Chemistry,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036)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talent; training

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家建设和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经过数次的专业合并、调整,我国高等教育已基本完成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本科专业的设置更加科学合理,逐渐与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相适应。

本科工程人才的培养是相关技术领域高级人才培养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本科工程人才的培养已经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培养体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传统的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上历史悠久,成果丰硕。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要求高等教育必须不断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对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也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先后出台了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特别是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①

材料化学专业(专业代码:080403)的学科门类为工学,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材料化学等方面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②本专业学生应该掌握材料与化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进行材料研究与技术开发。材料化学专业与理学学科门类的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关系极为密切,是为数不多的可授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的专业(类似的专业有材料物理专业等)。材料化学专业相对于其它存在时间较长的工程专业而言,成立时间一般较晚。以辽宁省为例,一般在2000年前后开始设置、招生;数量较少,截至2013年,辽宁省只有6个布点单位,远远少于化学专业(11个)、应用化学专业(25个)。从专业形成的历史渊源看,基本为某些相近专业改建而来,其中大多数产生于原高分子材料专业,少数是从冶金材料化学、无机非金属材料等专业衍生而来。从专业的产生背景看,相当多的专业具有深厚的理科背景,并且在毕业时也选择授予学生理学学士学位。

当下高等学校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正方兴未艾。③④作为工学中材料类的专业之一,材料化学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提升专业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和贡献率,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培养本专业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紧急的、常态化的任务。结合材料化学专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发挥传统学科优势,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明确专业定位,确立改革目标

进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首先要正确地对本专业在整个社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进行清晰的定位。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而围绕确定的目标制定整体的培养方案。专业培养目标的确定既不能闭门造车,也不能赶时髦一拥而上。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对于人才培养既要坚持传统,又要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专业进行定位要考虑本单位的相关专业布局,也要结合社会、行业对本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材料化学专业兼有化学和材料两个学科门类的特点,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特点。考虑到本专业大多具有理科背景,在专业定位时就要根据社会对本专业的实际需求转变教育理念,特别是要摒弃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明确工程人才培养内容,改革培养目标。

2 发挥传统优势,形成特色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应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突出专业的办学特色。不少院校的材料化学专业依托于理科专业产生,具有鲜明的理科背景。因此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从偏重理论教学转向“坚实理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落实科研训练”。强调工程人才的培养并不是要减少理论知识的学习,相反,细致、扎实的理论功底是今后从事相关工作的基础,也是本科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既要保留专业的“厚基础”的特点,又要体现出对“重能力”的要求。培养方案的调整体现出社会对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的要求。培养方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方案中建立起创新人才培养的机制。明确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的目标。在理论教学雄厚的基础上,针对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注意知识的实际应用,加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训练,强化专业学习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的,加强工程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等同于一味或仅仅强调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而是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以后,有目的地配合所学知识,将理论学习中掌握的概念、原理、方法,通过科研训练、实验、实践等环节得到验证和应用,同时学会尝试解释实际工作中观察到的现象,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能力。方案的制定和完善,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为导向,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应用型、复合型、发展型等特点,满足相关行业、领域对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方案也应尽量满足差别化培养的要求,容许学生有个性化发展的空间。通过制定弹性学制等措施,为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3 加强教学队伍建设,形成理论、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团队

教与学是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在高等教育中教师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当下各学校都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努力提升现有教师队伍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引进国内外高水平人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和目前评价机制的不完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往往注重理论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但工程实践能力有待加强。青年教师一般是从校门到校门,求学期间专注于具体工作和知识的学习,部分人员完全没有从事实践工作的经历。为了更好地进行工程人才培养工作,有必要按照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课程的设置,逐步建立起学缘结构、年龄梯度、专业分布合理的教学团队。完善教师培养的机制和制度,引导青年教师在思想上认识到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其责任心,提高其业务水平,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以高水平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促进本科专业建设。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材料化学专业而言,材料的生产、加工等工程实践是教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可试行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实践类课程的兼职教师,经培训后承担实践教学任务。通过理论、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相促进,逐步达到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

4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落后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早就受到摒弃,新方法和手段层出不穷。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宽口径、厚基础,特别在基础学习阶段要拓宽知识领域,引导学生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教改研究,利用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紧跟相关学科的发展动态,使教学内容具备先进性和前沿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新技术、新形式、新手段在教学中所起的积极作用,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例如,“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1=Open(开放)、O2=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和“微课”(整合了教学视频、学习材料、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等内容的新型教学资源)具有开放性、针对性等特点,可供学生自主地进行课程学习,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虚拟仿真实验室平台的建设给辅助教学,特别是危险条件下的工程实践教学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的新方式,是真实实验的有力补充,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在专业学习阶段,将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型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由“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学创新相结合,因材施教,营造创新教育环境。

5 更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探索素质教育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模块化的课程设计形成适用于本科教学各个阶段的授课平台。不断完善课程体系设置,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学科教育、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形成有机的整体。通识教育平台是为学生开设本学科以外的公共性、通用性课程,旨在开拓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形成和发展探索客观世界所必需的各种基本能力。材料化学专业的学科教育课程着重强调对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知识支撑,是系统性地传授基础知识阶段。材料化学专业此时注重材料和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专业教育课程平台课程由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组成。在此阶段,学生获得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具备进一步从事本专业学习和工作的能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应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做出调整,将素质教育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通过理论教学、专业实验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构建起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优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以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验竞赛、课外科技竞赛等活动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

6 强调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硬件条件

探索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离不开制度保障。通过建立完备的人员、资金、设施等保障制度,确保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强化校内教学环节的运行和监督考核机制,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建立科学的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机制。切实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以人格魅力和专业水平,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实验室建设,从资金上优先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转和仪器设备的更新、升级。建立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专业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循序渐进的实验课程体系。由于专业特点,应改变材料化学专业闭门办学的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特别是探索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由于自身生产经营的原因,越来越多的企业排斥外来的高校教学行为。现在很多学校将生产实习改成了参观实习,即便如此也难以为继。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建立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迫在眉睫。为破解这一难题,应加强学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利用学校的科研优势弥补企业研究力量的不足,将教师的研究成果在企业实行转化,实现产学对接。再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等制度,聘请企业人员为实践导师和就业指导教师,建立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切实改善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的现状。

7 坚持教改研究的连续性,完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长效运行机制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等教育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建立起完善的人才评价与反馈机制,根据社会的需求对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进行动态的调整,不断赋予创新性人才培养以新的内涵,是专业生存的重要基础。

总之,本科工程人才培养是一项发展高等教育、培养专门人才的重要工作。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进行不断改革,以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满足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一项值得认真研究的课题。

注释

① 辽宁省教育厅,辽教发[2013]114号: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启动2013 年度辽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建设工作的通知,2013. http://www.upln.cn/html/2013/Column_0103_0603 /2031.html

②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73-174.

③ 张樱.高水平大学理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趋势和特点.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31(3):95-100.

④ 王志华,李志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11(4):137-139.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 教学模式 管理类与工程类课程

在我国,于1992年国家教育部批准西安交通大学和天津大学首批设立IE专业,1993年正式招收IE专业本科生,开始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IE学科的建设。国内IE教育还存在着诸如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弊端。我校于1998年获得工业工程专业办学资格,开设在管理工程学院。1999年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国内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管理类本科,授予管理学学士,一种是机械类本科,授予工学学士。这两种不同的培养模式,其培养目标及要求有所不同,与之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也不尽相同。特别是像我们学校这样的省属本科院校,又有学校的培养定位和培养目标,既不能像国家重点大学那样培养理论研究型学生,有不能像高职高专那样培养职业技能型学生,而是培养具有自己特色和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有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有些探索。潘懋元[1]研究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问题,从宏观上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论述了其人才培养定位问题,缺少对具体教学方法及专业课程设置等操作层面的讨论。文献[2-5]从具体课程方面,讨论了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方法,没有能够从人才培养定位与培养目标的有机结合来展开论述。为此,本文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阐述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并结合具体的某一门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具体了教学方法和课程教学方式。

1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我校连续两年的暑期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都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包括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工作成果总结和经验交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措施、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进一步论证与方案修改等内容。通过两年来教学工作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讨得出如下结论:

(1)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从知识结构上来讲,强调以通识为基础的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宽广的专业知识面;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系统和科学性,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2)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从能力结构上来讲,强调应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强的科技应用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处理多学科课题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等。(3)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应该有更宽广或者跨学科的知识视野,注重知识的有用性,有创新精神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却不一定需要非常精深的理论知识,这也是与探索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不同。

2 适应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及其条件保障

根据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探讨适应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是人才培养战略落地的具体方案,这就要求各个部门根据自己的教学与人才培养定位,进行可行探索。建立以专业素质培养和专业技能应用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及其实施方案。

(1)根据管理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工科院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调整课程设置体系,优化专业教学计划,改变知识传授方式、修订教学内容等,使教学紧紧围绕学生基本素质、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工作能力的培养这条主线来进行。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上,重视公共课、保证基础课、加强专业课、增加选修课、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背景、面向人才市场,适应未来需要。

(2)加强实践环节,强化能力培养,建立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是巩固并运用理论知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设计性实验、强化课程设计,提倡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优先选择与其毕业参加的工作有关的课题。

(3)强化以教学为核心,产学研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始终居于核心地位,教师将科研的成果要渗入到教学内容里,以满足育人要求。对于学生而言,除了要完成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各门理论课及实践课外,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起及专长常用教师的科研工作,例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文献检索,科研基本手段训练和设计性实验、实习等工作。

为了有效推进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模式,需要一定条件加以保障,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对于制度与体系方面的条件保证,学院要使培养方案更趋于合理,更有针对性。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投入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将实施效果作为衡量教学单位业绩的主要指标之一。构建较为完整规范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强化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综合素质的拓展。第二、对于硬件条件方面的保障,学院加强实验硬件环境建设,完善实验装备条件。良好的实验装备不仅可以使得学生增加学习兴趣,也能保证学生跟踪本学科的高端装备与设施,为适应毕业后的工作岗位提供平台。第三、是加强育人软环境的建设,努力营造高素质应用型教育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专业与工程意识,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工程一线顶岗锻炼或参加科研项目,设立专项经费支持课外科技创新。

3 适应培养目标的专业课程教学方法

工业工程专业以培养现代工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先进管理理论和技术方法,具有宽泛的基础知识和创新与适应能力,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尽管在大学期间,学生通过认识实践和生产实习等环节,有了接触到企业运作过程机会,但是由于时间短、内容宽泛,学生多数仅仅停留在表象的认识层面上,缺少对生产运作深入细致的理解,毕业后很难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5]。为了适应培养目标的要求,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大四”专业课程教学方面,需要采用有效的方法。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系统建模与仿真平台给出了一个解决培养学生的良好途径。通过仿真实验,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同实际系统的构建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运营系统的调查、分析、改善能力。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的教学方法:(1)可视化建模方式增强学习兴趣,通过生产系统仿真平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理解和掌握运作生产系统资源配置及其运行控制等方面专业知识,加强了学生在校期间深入理解实际生产与运作系统的直观、可行的实验场景。(2)通过详细的统计数据,学生可以很快掌握系统运行绩效的特征,分析出系统的问题以及对应的改善方案。在学生确定改善方案之后,可以将改善方案导入到模型中,再运行模型以对改善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报表分析和改善方案效果评价的循环流程,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系统分析能力。(3)建模与仿真平台提供了动态统计图标的方式显示在仿真实验过程中,通过优化模块可以针对某一生产系统,或者生产系统的局部环节构建改善方案,评估每种改善方案的效果后确定出可行的改善方案。(4)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针对课程的特点,采用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倡教师积极探索启发、引导、讨论、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努力形成较为独特的专业教学风格。(5)专业课程一般都是在大学三年级和大学四年级开设,特别是针对大四开设的专业课程,如果这么专业课程的理论色彩太浓,或者他们觉得以后在工作中可能用不上,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大打折扣。

4 应用实例分析

《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根据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方法的特点,现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实际现状,总结过去两年的授课的经验,得出如下心得与体会:(1)目前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问题非常重要,有些教材偏重于理论讲解,有些教材适用于机械类工业工程专业方向,而对于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要选择适合自己专业特色的教材是非常必要的。结合本学校的办学定位、学生自身特点等,能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难度深度适宜的教材是作为专业课教学的当务之急。(2)《生产系统建模与仿真》的理论部分尽管很重要,可是对于管理类的学生来说相对较难理解,针对这样情况,教师要深入研究理论知识如何能够运用到建模中去,而在向学生传授市,则仅仅告诉如何做就可以,不必讲解为什么这样,因为这里涉及大量的数学知识及其推理过程,如果大量讲解,反而本末倒置。(3)我们学院购置的建模与仿真软件ProModel是英文版的,尽管这些词汇都是很基本的,可是学生见到了英语就恐惧,因此,通过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现有的仿真软件,生动的操作界面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建模与仿真的成功带给学生们不断的成就感,让他们感觉的了自己的能力,同时也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

5 结语

工业工程的专业培养目标具有明显的学科交叉特征,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为了适应学校的育人理念及办学定位,应该不断加强和完善该专业的课程建设及进行教学改革,积极探索适用有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提出了面向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初步构想,根据构想给出了适应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管理类工业工程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结构,为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管控模式及对应的实用方式方法。依据这些方法使教师能够在专业课教学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把握,通过在教学课堂中的运用验证了提出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车如山.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5):35-38.

[2] 何邵芬.试论地方本科院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11(18):71-73.

[3] 金凌虹.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路径选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4):24-26.

[4] 李培根.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之我见[J].中国高等教育,2008(5):20-21.

[5] 张济生,等.面向21世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36-37.

土木工程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毕业设计;质量控制

毕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在大学四年中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提前练习。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把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工作实际中的能力和院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对本科毕业设计进行质量控制既是提高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也是提高学校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对于土木专业的毕业生而言,毕业设计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它可以把学生在本科期间所学习的各学科,例如结构力学、结构设计原理、土木工程施工、隧道工程等专业知识串联起来,而且可以使学生明确各个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关系,学会运用已学知识,培养和训练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

一、毕业设计目的与要求

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科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毕业设计的目的应该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能力,例如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展所学专业的知识面,加强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等。隧道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的主要目的有:

1.通过毕业设计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基础如结构设计原理、结构力学等和专业知识有机的融会贯通,并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进一步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弥补自身的不足,巩固所学知识;

2.毕业设计是学生毕业前的最后一次完成的综合性作业,它能够让学生重温本科阶段的各科内容,对隧道工程及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为毕业后的工作和深造提供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

3.学生独立完成毕业设计,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意识,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独立完成文献的查阅和资料的搜集培养学生亲力亲为、敢为人先的精神;

4.隧道工程的实际工程中,仍然有很多需要创新的地方,毕业设计可以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

5.检验学校在本科四年的教学成果,从中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土木工程涉及广泛、内容庞大,毕业设计是学生所学知识的大综合大贯通,毕业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本身专业素养的好坏。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品质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毕业实习方面

毕业实习是学生在毕业时通过动手去亲自体验和实践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但如今很多高校的毕业实习已经背离了这个基本思想。以隧道工程为例,我们可以指出的有:首先,出于安全、经费等多种因素的考虑,大部分高校的隧道工程系不让学生亲自参与,而仅仅局限于现场参观,他们毕业实习基本上都是在已经建好的隧道中进行参观,指导教师现场讲解,对于正在施工的部分基本上是不会允许学生进去的。这样对学生来说没有现场见过隧道的施工就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就不能根据现场所见的到各种施工情况联系书本上的相关知识,从而提出自己的疑问,显然这不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中去。其次,很多学生本身没有意识到毕业实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即将进入工作岗位,以后有的是时间去实践。而把毕业实习更多的看成去完成学校交给的一个任务。同时在这段时间很多学生忙于找工作而忽视了毕业实习。最后,学校在毕业实习的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方面的投入产出相对较高,很多高校把经费投入到教学科研中而忽视了毕业实习的投入,导致学生的实习地点不具代表性,没有经验丰富的工程人员现场指导甚至没有动手的机会,这也无形中使学生认为学校也不重视毕业实习,学生本身就会更加怠慢。

(二)指导教师方面

指导教师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很多高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更加倾向于后者,甚至学校会给老师下达任务,如必须发多少篇论文,必须争取到多少科研经费,必须获得多少奖项等,这就导致了很多老师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自己的科研项目上,而很少投入精力去检查学生的毕业质量。(2)隧道工程中很多老师都有自己的工程项目,所以他们一般都把时间精力放到自己的项目中去了,甚至根本无暇顾及学生毕业设计。(3)部分老师没有实际工程经验,有部分隧道工程老师甚至没有参与过隧道的设计和修建等,另外部分老师缺乏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显得力不从心,导致部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不高。三是许多老师把往届毕业设计的题目稍加修改甚至不改就给本届学生,这就使得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即使做不出来也可以去会抄往届的设计,而不会独立的去思考和解决毕业设计中的问题。

(三)学生方面

学生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前期准备工作不足。(2)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很多毕业设计几乎都是一个套路,很少有创新的地方。(3)学生在做毕业设计时往往会忽视相互交流的重要性。由于每个人的题目都有部分差别,因此大部分都是自己埋头苦干而忽视了同学间相互交流的作用。(4)缺乏把知识相互串联起来的能力。(5)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都存在抄袭问题。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完成毕业设计有困难,就在其他学生做完毕业设计后抄袭别人的。(6)对毕业设计的认识不清楚。很多学生认为毕业设计是能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的前提,他们是为了拿证而去被动地完成毕业设计,认为只要设计合格了就可以毕业了。而对毕业设计的质量好坏不关心,仅仅只是能过通过答辩就行。

三、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方法与思路

(一)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用于创新的学习态度

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来完成设计。在毕业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应该有问必答,而是鼓励学生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资源去寻找答案。指导老师应该避免高高在上德高望重的思想,积极和学生探讨所遇到的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对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浮躁错误的态度及时进行批评并督促学生改正。

(二)提高指导教师素质,改善指导方法

指导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应对毕业设计指导老师进行提前培训,讲授怎样定题怎样辅导等问题。各老师也可以分享往年指导毕业设计的经验供其余老师扬长避短。同时应进行岗前的思想培训,提高老师对设计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以良好的工作作风来帮助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应不断总结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问题,思考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方案,为后续指导提供经验指导。另外还应注意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通病,指导过程中着重强调该类问题。对待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尝试不同的毕业设计指导方法,例如,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经验丰富的设计人员定期进行隧道设计讲座、可以让学生自由组队对同一工程进行多方案的设计,来多方面探索最适合本届学生的指导思想。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毕业设计时应重在引导而不是直接告知。直接的告诉答案会让学生形成一种依赖心理,这不利于培养他们自己寻找资料和答案的能力。老师可以在大方向上为学生导航,而要求学生自己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提高毕业设计的管理能力

毕业设计不仅仅是指导老师和学生的事情,也是学院乃至学校的事情。学院和学校的教学管理部分应该加大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例如,在毕业设计时,应该随时抽查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学生毕业设计的完成情况。必要时可以邀请除指导老师以外的隧道工程系老师进行提问抽查。管理部门同时应该认真听取老师、专家和学生的意见,不断完善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和评价体系。毕业答辩是检验学生设计好坏和老师指导好坏情况的最终体现,院校应该切实深入实际,把握答辩这个最后的关卡,在最后这道线上做好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答辩之前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答辩评判标准供老师和学生参考,答辩时一旦发现某个设计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应该认真彻查找出问题并认真修改设计,直到达到能够通过答辩的水准。

(四)多带学生去现场

实践出真知,隧道工程的学生应该对隧道的设计、评审、施工、验收等一整套流程有总体把握,且对每个细节都应该有丰富的认识。毕业设计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多去现场了解情况反馈给他们自己做的毕业设计,这样既能够丰富现场经验,也能够提高学生对隧道的认识,从而做出高质量的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时间的末期和踏入社会的前期,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变化期。毕业设计的开展也伴随着学生和老师各种心理和思想的交织,对毕业设计的质量控制也显得尤为重要。总结如上段落有以下结论: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丰富、内容庞杂,为做好毕业设计,学生应该提前综合各科知识做好设计的知识储备和资料文献的收集整理。指导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重视毕业设计,改正态度,老师认真负责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学生应该独立思考完成设计内容。加强对土木工程毕业实习重要性的认识,把实习任务认真落实到实处,必要时在进行毕业设计过程中可去现场观看相关设计施工过程。院校对毕业设计的管理应以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不断探索和提升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丽,李元垒等.浅谈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J].科技信息,2007,(18):172-173.

[2]王薇,李传奇.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绩效评估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149-150.

上一篇:土木工程概括论文下一篇:土木工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