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范文

2023-12-22

旅游文化范文第1篇

摘 要:在分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基础上,评述国内外产业融合理论研究现状,运用动力系统理论,提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成机制,并对产业融合的基本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动力系统理论;产业融合;机制

一、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一)文化与旅游融合是中长期产业发展的主流方向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与旅游之间存在自然的密切联系。我国旅游产业正在经历爆发式增长,游客的旅游诉求也发生了明显的改变,不再简单追求感观上的体验,而是更加重视通过旅游过程获得精神文化上的享受和通过对异质文化的接触与学习实现自我增值。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发展,不但符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也顺应了中长期的市场需求,因此,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理论研究方兴未艾,逐渐成为该领域的主流方向,目前处于理论发展和案例实证阶段,全国众多历史名城、旅游名城以此为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对培育文化产业和提升旅游产业具有现实意义

茂名市文化产业起步较迟,社会普遍认识不足,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扶持,使文化经营产业化,形成保护、传承、教育、收益的良性循环,实现文化发展的目标。虽然茂名市旅游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门类种类齐全,运作模式成熟,但由于产业结构落后,缺乏核心竞争力和社会知名度,依赖少数自然景点支撑,将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过对相关产业融合进行创新研究,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突破原有发展模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2010年,文化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采取积极措施加强文化与旅游结合,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共茂名市委九届八次全会中共茂名市委九届八次全会提出,要把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作为茂名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转型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茂名市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和有利环境,现阶段对此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对策建议,具有很强的时效性。

二、国内外关于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现状评述

产业融合的现象早在20世纪60代就已出现。罗森伯格将技术融合定义为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逐渐依赖一种相同的生产技术从而使原先分立的产业变得紧密联系。马健提出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业户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1]。

在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研究中,我国学者主要探讨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互动关系。黄耀丽指出,专门开发利用文化资源为旅游者提供游览、鉴赏、购买产品和服务的经营企业,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李蕾蕾对旅游表演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进行了个案研究,认为旅游表演是旅游体验的重要来源,通过艺术和商业的融合,形成福特-后福特双重机制的文化产业生产模式[2]。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看出,现有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研究大多是立足于两者各自的特点和属性进行意义的诠释,或者把两个产业的融合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探索其中价值。本课题拟从动力系统学的角度,把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作为经济社会系统下的一个子系统,研究两个产业关键因子之间相互作用和反馈的模式,结合个案分析提出可操作性较强的对策建议。

三、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的理论研究

(一)系统理论

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主要是分解法,系统研究采用的是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一般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把系统定义为“处于一定的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体(集合)”。系统学家钱学森指出,“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的系统的组成部分。”[3]

依据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思想,结合不同角度对系统要义的概括,系统可定义为一个由相互区别、相互作用的各部分(单元或要素)有机地联结在一起,为同一目的完成某种功能的集合体。系统主要特性表现为层次性和目的性。一个目标系统必然地被包含在一个更大的系统内,这个更大的系统就是目标系统所处的“环境”,目标系统内部的要素本身也可能是一个较小的系统,从而形成了不同级别系统的垂直层次关系。从系统动力学的特点来说,它主要的研究对象是复杂动态反馈性系统,也就是存在输入和输出反馈关系的闭环系统[4]。

最早将系统分析方法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的是Gun (2002)在1972年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模型,该模型分为需求和供给两大部分,包括旅游人口、交通、吸引物、服务以及信急促销等5项。杨颖(2008) 认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因包括旅游的体验性、闲暇的二重性以及企业对经济性的追求;徐虹等(2008) 指出,促使旅游产业发生融合变化的内在动力在于旅游产业系统的强关联性以及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冲动性,其外在驱动力则由市场需求的推力、竞争合作的压力、技术创新拉力和规制放松助力构成。张辉等(2011) 认为,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是以旅游者的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其根本动力是旅游需求变化,旅游方式与旅游类型多样化是促成旅游产业融合的决定性因素,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是实现旅游产业融合的一种手段,起到助推的作用;余书炜以“消费—供给”模式为基础建立了“旅游理论研究内容的框架”,这一模式将旅游活动理解为经济学现象,利用经济学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研究旅游因子的演变规律。作为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产业系统具有其独特性,分析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因素应该从供、需两方面进行,其次是产业融合与周围环境的互动。

(二)产业融合动力系统互动机制

1.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机制

两个产业由于自身的功能、作用、技术、优势、特色等的不同,融合路径主要有资源融合、市场融合、技术融合、功能融合等四种。资源融合:旅游产业中的旅游资源为文化产业提供了丰富的可利用、可挖掘元素,能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而文化产业将其创意和科技转化为创意旅游产品,从而满足旅游者的多样化需求。市场融合:旅游产业的市场容量大,市场群体主要是户外活动爱好者,而文化产业则能发挥互补作用,动静结合不但扩大了整体市场规模,而且提高了市场的质量。技术融合:文化产业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带动下,技术优势比较明显,它的引入和融合会带来旅游业科技含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产品结构的优化。功能融合:旅游和文化产业都具有经济功能、文化功能,文化产业因旅游形式的注入更易于接受,旅游产业因文化融入而更富有内涵[5]。

2.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学模式

根据系统理论,系统的存在本质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系统结构正是这一动态过程的外部表现。由供给系统所产生的推动力、需求系统产生的拉动力和外部环境的支持力,共同构成了两个产业融合的动力系统基本模式,三种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产业融合的发展[6]。

(1)推动力系统(市场供给)

两大产业融合的供给系统就是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能力,这是由旅游企业、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共同决定的。发展具有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可增加旅游的供给因素。文化产品具有展示性、参与性、体验性的特点,这就满足了旅游者的需求,通过向大众开发,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加速文化产品进入市场的速度和力度。同时,旅游资源的内涵与外延也是动态地发展变化的,其范围与深度是随着人们的经济能力、消费需求、认识水平的发展在不断变化,文化产业中文化及创意能够满足游客对新奇事物的需求,形成旅游资源的新的供给。

(2)拉动力系统(市场需求)

拉力系统是指拉动产业融合内部力量,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时间越来越多,生活观念发生变化,个性化、多样化、精神化、体验化的旅游产品市场需求快速增加。文化产业是一种以思想、理念、知识等为核心的价值链高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不断融合正是顺应了旅游市场发展的潮流趋势。

(3)支持力系统(外部环境)

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的外部大环境,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方面主要指政府所扮演的角色,政府从宏观决策、地方管理和行业管理三个层面影响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制定中长期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引导行业的投资和经营方向,采用财政税收政策扶持和刺激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等。经济方面主要是企业的集团化发展为企业发展跨产业的战略联盟提供更加雄厚的财力基础和智力支持。科学技术方面主要是指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丰富旅游资源类型。

参考文献:

[1] 周桂英.河南省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12,(4).

[2] 徐虹,范清.我国旅游产业融合的障碍因素及其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旅游科学,2008,(8).

[3] 蔡林.系统动力学在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26-32.

[4] 黄细嘉,周青.基于产业融合论的旅游与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对策[J].企业经济,2012,(6).

[5] 李洋洋.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融合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

[责任编辑 李 可]

旅游文化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提升与发展,将多元民族文化和旅游进行融合能够充分满足当前旅游发展的必要需求,同时也能够达到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本文针对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深入性的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多元;民族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传统的民族文化和旅游行业在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占据了较大的地位。近些年,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对文化旅游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必然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1.积极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相融合的发展思路与方向

当前,随着我国的民族文化的蓬勃发展,已经进入了黄金时期,是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提升期。两者的有机结合是在以旅游业为基础,将当地民族文化当做旅游业的重要基础条件。从而能够使旅游行业与文化招聘、竞争力都能够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在日后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行业的发展中,应当不断对旅游区域中的配套设备进行改进与完善。例如,完善交通公路与优化居住条件,确保现代化的居住条件,应当构建具备一定当地特色的农家院。并且,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加以完善,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对文化旅游市场进行合理的规划,逐渐形成功能齐全具有当地特色文化产业链。最后结合当地风土人情,不断挖掘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使文化旅游产品能够更加新颖。正因如此,应当提高景区的旅游体验与道路建设,从而使整体民族非物质文化财产与旅游业相互融合,达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高,不断推动多元民族文化的传播。

2.旅游产品设计——注重文化体验

在对旅游产品进行设计时,以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要素为基础。通常,在设计高质量旅游产品时,都需要遵循食住行游购娱的必然要素,而商养学闲情奇是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旅游目的地独特资源的特色要素。[1]

2.1设计美食旅游地图

在旅游过程中,为了能够使游客提高旅游质量,体验旅游区最具特色的美食,应当更好的选择地域和民族特色饮食餐厅,并且对民族风情美食设计专题旅游地图,可以将不同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饮食特色,融合不同主体的美食+旅游线路,并且,按照当地不同时期的变化进行多主体的美食节举办,使游客能够在味觉上有新鲜感,充分满足游客的“胃”。

2.2发展民族特色民宿

在当地发展具有特色的民宿,根据当地的发展风格,打造高端民宿,使其成为多元化民族特色民宿集中区,不仅能够将当地各民族的民居建筑文化体现出来,还能够确保住宿的内部设施与星级服务,实现游客对当地多元民族风情的体验感,使顾客能够强烈感受到民宿的日常生活。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旅游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升级,使更多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被吸引进而加入其中,有效发挥出以旅游为基础的拓展功能,促进实现高端民宿旅游集中区和特色旅游地区。[2]

2.3打造民族特色旅游交通

旅游交通是旅游者实现空间转移的通道,应当对旅游交通进行良好的构建工作,对交通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使交通服务能够更加便利,同样是旅游地区发展的基本条件。正因如此,可以在当地开通旅游巴士。在旅游交通设计的过程中,交通工具的装饰、布置与选择都应当将当地民族特色与特点最大化彰显。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与特色特点来增加更多的旅游交通,在确保游客安全的情况下,提高游客的情趣、体验感[3]。让旅游者感到更自然的舒心体验,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在整体环境与各个方面都可以增加游客对民族文化的接触、认知、了解与热爱。

2.4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交互融合

当前旅游地区多半以自然景观观光为主要旅游体系,但是,此种方式不利于当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4]。因此,应当将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进行相互融入,以便能够达到观光旅游、文化休闲等互补性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在实际旅游过程中,游与娱是同时具备的,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地方式,并结合当地实际特色开发出体验性旅游产品。无论对于生活习俗、节庆活动,还是民族特色装扮与民族服饰等,都能够让游客对当地居民的生活有一定良好的体验。同时,应当加强文化保护,将民族文化与旅游不断融合时,不但需要满足、符合现代旅游需求,还应当保持民族文化在民族生活中的原真性,将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不断融合。

2.5旅游商品设计注重传达民族文化理念

旅游商品在旅游意义上不管是作为纪念还是馈赠需求,都是一种象征性的主要消费,同样是游客的社会地位与自身品味的代表[5]。与旅游商品消费所提供的旅游收益相比,旅游商品的民族文化特点更加有价值。对旅游目的而言,旅游商品的文化影响更加有价值、意义。旅游商品也是为了能够将当地民族文化的主要特征不断进行传播,这是旅游的根本目的,也同样是一种不断宣传的方式。正因如此,在实际多元民族文化的设计过程中,应当以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旅游商品。在对民族文化设置旅游商品时,应当对商品的颜色、质量与其他重要特点进行选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旅游行业中多元民族文化有着较大的意义与价值。多元民族文化与旅游行业的结合不断推动了我国旅游行业的发展,也将民族文化的真正价值有效体现,不断丰富人们精神水平,同时提高了我国的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泽蒙,张璐.黔东南州民族民间体育赛事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路径[J].当代旅游,2020,18(13):64-67.

[2]江娟丽,江茂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耦合逻辑——以重庆市渝东南民族地区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1):48-56.

[3]李琳琳,敖四.浅析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旅游业之间的融合发展——以襄阳马拉松为例[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1,5(5):193-195.[5]周利.民族地區文化和旅游业融合发展新思路[J].魅力中国,2021(6):397-398.

[4]周龙,刘志锋.民族长寿地区体育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广西河池市为例[J].体育科技,2021,42(1):40-41,44.

[5]吕丹.新常态下乡村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探析[J].当代旅游,2021,19(4):107-108

作者简介:黄华, 1971年11月,女,苗族,贵州省贵阳市,副教授,学士学位,民族文化旅游。

旅游文化范文第3篇

【摘 要】云南香格里拉是世界文化遗产地,也是著名的旅游名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注重保护文化的原生性和完整性,形成的“香格里拉”模式是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典范。黔东南州与迪庆香格里拉有相似之处,黔东南州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开发提供了条件,从文化旅游的角度考察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民族文化的保护之间的关系,提出二者和谐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香格里拉模式; 黔东南州; 少数民族文化保护; 旅游开发

一、香格里拉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迪庆州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发展。迪庆州立足香格里拉品牌,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和建设,以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代表的一批高品质旅游产品逐渐形成,香格里拉品牌挤身全国旅游十大影响力品牌之一,曾荣获“年度最具活力的旅游地区”奖等荣誉。

2011年,据核算,香格里拉县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3863万元,对GDP增量的贡献率为42.6%,县累计接待旅游人次613.2万人次,同比增长35.59 %,其中,国内旅游总人数为548.29万人次,增长37.9%;实现旅游总收入581152万元,同比增长25.84%。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为366660万元,增长43.26%。2012年,香格里拉县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757.21万人,完成旅游业总收入70.41亿元,同比增长21%。

二、黔东南州旅游发展成就

三、香格里拉和黎平发展旅游业相同点:

(一)旅游资源丰富

都有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这是发展旅游事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极富特色的、深藏文化底蕴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也是很多地区无法比拟的

(二)民俗文化独特

民俗风情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这些人文资源的发掘、整理,创作,传播,给旅游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快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形成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特色经济。

(三)政府的推动

“旅游兴州”、“旅游兴县”、“原生态黔东南” 等一系列宣传会展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了香格里拉和黔东南地区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民族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思路

(一)树立正确的文化理念,加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建设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不同层面,开发推出更多的旅游文化项目,深化民间歌舞文化、民间节日文化等项目。在努力营造旅游精品的同时,要着眼于产品的多样化,针对游客个性化、多样化以及参与体验的需求特点,形成档次与规模相结合、数量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二)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旅游开发规划和管理

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不能一拥而上,旅游主管部门应该按照已经制订的总体规划,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开发,避免重复和滥用资源。不要为了迎合游客猎奇心理而一味追求热闹、好玩、新奇、刺激,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造成对民族文化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使民族文化旅游得以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

(三)优化整合资源,走联合开发之路

对区内的旅游资源也要进行特色定位、资源整合和联合开发,明确各村寨的功能和竞合关系,确定各村寨最适合发展的文化旅游类型,实施串联组合开发,设计循环旅游路线,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旅游区,提高区域旅游产品的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交通、住宿等硬件设施建设

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对各种旅游要素进行综合开发和统筹安排。在进行旅游开发时,要提高旅游目的地的可进人性和接待条件,优化景区之间和景区内部的交通。同时,还要尽快改善接待条件,尽快改变住宿设施落后的局面,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肖潜辉.黔东南州旅游调研报告 [R].凯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局,2003,8.

[2]李再勇.黔东南州发展旅游业的思考 [R].凯里: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旅游局,2003,9.

[3]龙彦青. 快速发展中的香格里拉县旅游业存在问题研究 [R]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2012,9

旅游文化范文第4篇

隆化县始终把传承、弘扬好“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董存瑞精神作为全县文化建设的根本和总方向,坚持在推进红色文化大发展中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经过多年的宣传打造,董存瑞烈士陵園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河北省廉政教育基地。

苔山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英勇牺牲的地方,距县城仅1公里,海拔高度750米,气势雄伟,植被茂盛,在历史上曾有“伊水托蓝”、“西山塔影”、“古刹清钟”、“苔山老母庙”、“龙头崖”等文物古迹。苔山区域内,年平均气温7℃,昼夜温差大,气候凉爽宜人,属承德市旅游避暑的中心区域。

旅游文化范文第5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休闲旅游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目前,我国现代休闲旅游文化背景下的度假村发展迅速,但存在落后于时代、发展“粗放”的发展困境。为推动现代休闲文化度假村的持续繁荣,应重点加强度假村的发展与创新意识,同时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新的发展目标。

关键词:休闲旅游;度假村;发展与创新

从旅游文化的发展史来看,我国度假村的发展也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并成为人们喜爱的旅游方式之一。但在现代休闲文化蓬勃发展的21世纪,人们对于旅游也有了不一樣的定义与追求。因此,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度假村也在经历着相应的变革与发展。本文从现代休闲旅游文化下我国度假村的发展特点、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出发展与创新建议。

1 现代休闲旅游文化下我国度假村的发展特点

1.1 成长迅速

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旅游业也在飞速发展。在这个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中,度假村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种新型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休闲度假作为一种新颖的旅游形式逐渐被大家熟悉和喜爱,因此度假村在近20年来迎来了飞速发展。目前,我国已有各种类型的度假村2000多家,其中以现代休闲旅游文化为背景的度假村占比最多,达到了1000多家。并且旅游休闲文化度假村还在不断发展与壮大,数量正以每年20%的增幅不断上升,成为所有类型的度假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一种。与此同时,面对庞大的市场需求,对于以现代休闲旅游文化为背景的度假村要求与标准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提高,同时促进度假村的进步与成长。

1.2 城市休闲文化度假村的迅速崛起

随着现代休闲旅游文化度假村的迅速成长,其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包括风景名胜区、温泉度假村、高尔夫球场、滑雪场、民俗度假村、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度假村等。其中,发展最为迅速的要数城市休闲文化型的度假村了,近十年来数量不断上升并涨幅明显,逐渐赶超风景名胜、民宿等类型的度假村,成为最受欢迎的类型之一。调查显示,相比乡镇居民,我国现代休闲旅游文化下的度假村更受终日奔波在城市喧嚣生活中的城市居民们的青睐。繁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以及长期远离古朴、原始的生活环境使得城市居民们更愿意选择可以休闲放松以及体验到自然风光的度假村作为旅游目的地,因此城市型的休闲文化旅游正在更快速地兴起。

2 现代休闲旅游文化下我国度假村的发展现状分析

2.1 消费者对度假村的需求不断提高

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旅游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也有越来越多的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旅游景点一跃成为“网红景点”。与此同时,国门的打开伴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使境外旅游也逐渐被大家喜爱和接受,在这无形之中也加剧了旅游业的竞争。凡此种种,人们对于旅游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权,对于旅游景点的要求自然也会越来越高。

因此,如何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脱颖而出,受到游客们的青睐,也成为我国现代休闲旅游文化下的度假村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人们对于度假村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景点游览,更多地开始强调观光与度假相结合的旅游模式,使得身心在度假过程中得到更好的休息与放松。这也是现阶段我国休闲文化背景下度假村的一个重要改革、发展方向,但同时我国度假村在转型升级中依旧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2.2 城市消费者逐渐成为我国度假村旅游业的主要消费者

由于城市休闲文化度假村的迅速崛起,我国度假村的主要消费者便更多地集中在城市之郊。因此,目前我国度假村的发展中,也是城市型的度假村发展较为迅速,且具有更好的发展条件。作为重要的文化产业之一,度假村的发展自然受到每个城市的重视,甚至成为促进城市发展的重要一环,如重庆便以著名的休闲文化旅游业成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大省之一。同时,城市居民具有更加优秀的消费能力,能带动城市度假村的发展与壮大。但是,这也对度假村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利用城市的优势,使得度假村能够具有特色性与竞争力,成为目前城市度假村发展的瓶颈之一。

3 现代休闲旅游文化下我国度假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观念落后,没有紧跟时代步伐

首先,产品模式过于单一。消费者对度假村的需求在不断提高,但我国度假村在打造和升级中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对于时代发展的动向以及消费者的需求认识不足。国内大多数度假村依旧没有完成从单一的游览观光模式向多元化休闲放松相结合的现代化度假村的转变,无法满足不同旅客的个性化需求。与国际上成熟的休闲文化度假村相比,我国度假村大多缺乏特色性的设计与规划,许多景区大同小异,并且不重视产品升级换代,习惯于采用多年前的经营模式,缺乏创新与竞争意识。

其次,对于现代化的设施投资不足,不利于度假村的改造、升级。现阶段国际上较为成熟的休闲文化度假村会考虑到不同层次旅客的休闲、娱乐需求,进而增添现代娱乐设施和项目, 如高尔夫球、保龄球、网球、游泳池、健身房等,提升旅客的体验感。而国内此类型的度假村往往会忽略度假村需要紧跟时代步伐,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来进行设施的升级与更新,从而提升度假村的竞争力。与此同时,在项目的设计上,过多地依赖自然景观和传统的娱乐项目,如垂钓、果园采摘、露天烧烤等,难以吸引中高端消费者,不利于度假村的发展。

最后,营销宣传模式较为落后和单一。我国大多数度假村在营销理念中依然没有跳脱出传统的宣传模式,仅仅依靠在当地打广告牌、发放宣传手册以及“回头客”的自发性宣传等方式。没有紧跟时代的步伐,用新型的网络营销观念进行营销宣传,很难使度假村的知名度有本质上的提升。

3.2 没有充分利用地区优势,浪费城市特有资源

经过调研之后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旅客认为去过的众多城市休闲文化型度假村都大同小异,缺少区域特色性。从旅游资源方面看,我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国土面积广阔,山川风貌四时美景各不相同,每个地域也有不同的文化底蕴。如江南的柔美与西北的粗犷,这些都是我国丰富的旅游资源。然而,我国的度假村却容易忽略这些特有的待开发资源,因此鲜少具有强烈的区域特色性,大多数现代休闲旅游文化下的度假村风格、项目具有较高的重合性,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审美疲劳,度假村本身亦缺少竞争力。

此外,有相當一部分的度假村存在过度开发,浪费资源的问题。城市型度假村的逐渐兴起吸引了一大批投资者,盲目地进行度假村的开发。一味追求利益的建设忽视了市场本身的需求,进而导致市场饱和。这种行为既导致了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城市的发展建设。

4 度假村发展与创新建议

4.1 加强创新意识,与时代发展相结合

丰富产品层次性、打造个性化度假村是度假村发展与创新的“灵魂”。近些年来,“个性化定制”成为各行各业所推崇的流行词,也成为产品、服务升级的方向与目标。对于现代休闲文化下的度假村来说自然也不例外。多年前简单原始的无主题的旅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度假村的要求,人们越来越崇尚“有灵魂”的游玩模式。如著名的迪士尼乐园,将不同的游乐项目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公园,既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也为乐园赋予了活力与生命力。因此我国度假村应该努力将无主题的度假旅游升级为有主题的度假旅游,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将度假村赋予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是凸显度假村个性化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竞争者的重要因素。

与此同时,应注重对度假村的开发与升级。调查显示,目前我国电子设备的更新换代平均周期为18个月,是五年前的两到三倍。同样的,对于度假村的投资自然无法做到一劳永逸,追随时代的发展,及时开发新的产品和项目,并对基础设施进行定期升级,是保持度假村活力与提高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之一。

除此之外,还应积极采用新型营销模式,提高度假村知名度,如自媒体、互联网平台等。紧跟时代潮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来对度假村进行宣传,更容易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与旅行社等平台达成合作,既能吸引更多的游客,又能达成共赢的效果。

4.2 加强城市型特色项目建设,打造绿色健康的度假村

度假村应充分利用地域优势,打造具有独特“气质”的度假村。在旅游服务趋于“同质化”的今天,游客对于落后的旅游模式和旅游项目再难以产生新鲜感,因此具有城市“独特记忆”的休闲文化度假村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的目光。将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融入度假村中,打造“新”“奇”的旅游项目,力求带给消费者不一样的旅游体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度假村本身的竞争力,也可以带动城市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

更重要的是,度假村的建设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于度假村的开发坚决不能以浪费破坏环境、浪费自然资源为代价。力求在保证环境持续利用的基础上, 使度假区和度假村真正成为游客追求自然的一方乐土。例如,在审批建造新的度假村时,相关政府部门应起到监管作用,全程监督建设工作,确保打造的是绿色健康的度假村。除此之外,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公民都应树立环保意识和责任观念,在遇到不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度假村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相信通过这样的通力合作,更能促进度假村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杨畅.乡村休闲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困境与破解——基于湖南实践的思考[J]. 农村经济,2016(04).

姚丽颖.我国度假村的发展与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08).

李洪.城市休闲文化旅游发展策略探析——以重庆市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14).

林朝晖.城市化背景下度假村体育特征及发展策略分析——以厦门市为例[J].山东体育科技,2018,40(01).

左光之,洪海峰.基于风景区的度假村建设对策研究——以金寨县南河度假村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01).

上一篇:人口经济学下一篇:绿色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