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

2023-07-25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具体包括同业务伙伴建立合作关系,交易磋商的过程,合同-发票.信用证-汇票.报关-报检-保险.装相单-原产地证书.提单-核销单,等等,基本上涵盖了国际贸易实务可能遇到的各个环节。通过实习,对国际贸易实务各个过程有了具体的印象,知道各种信函的写作格式,语言表达习惯,对成本进行核算及怎样作出合理的报价,还有进出口各个环节的的单据的制作。

我认为,实训是十分必要的。实习中的各类 单证 如 信用证 、汇票、海运提单、商业发票等等都是我们专业知识的凝聚和承载。因此,认真地履行实习要求,努力完成实习,不仅有利于我们巩固本学期所学到的国际 贸易实务 和国际结算的专业知识,更利于我们预先观察日后工作中的主要内容、方法以及各种困难,利于我们察觉到自身存在的不足和缺陷,以便我们更好地进行学习和工作,利于我们更快地把所思所学转化为实践动手的能力,把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变成工作能力和实际经验,而且,相对于出外到某些单位进行工作实习,这种实习的方法可行性更好,针对性更强。

这四周的实习让我获得了很多颇有意义的实际经验。这次实习不但巩固了我们平时所学,也为我们日后的专业工作提供了十分实际的便利。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具备较强的举一反三的能力,而在这些实习中,恰有很多 单证 的填写是相互联系、相互依靠的。例如,一般原产地证书和普惠制产地证书的基本格式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两者都需要填写进出口双方的公司名称、运输方式、唛头、货物描述等等,甚至连具体需要填写的空白位置都相似。因此,我们应当举一反三,利用诸多单证格式和填写原理类似这一特点,将各类单证的填制和审核紧密联系到一起。这样做无疑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也可以使我们的实习结果相互对应,利于即使查缺补漏,保证单证记录内容的准确有效。再以商业发票为例,商业发票是出口商向进口商开立的说明货物名称、数量、价格的清单。商业发票在出口商必须提供的单据中起核心作用,其他单据均需要参照它来进行缮制。在整个实习中,商业发票是我们重点练习的一个环节,因为商业发票记载的各项内容是其他单据核心内容的重要依据。当然,我们也必须严格注意各类单据记载内容的一致,以单单一致、单证一致来求得结汇工作的顺利进行。 通过这段时间的实训,我们也收获颇多,总结如下:

1)熟练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

专业知识是我们从事工作的基础,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好专业知识。要注重国际贸易实务中基础知识,不断强化基本概念基本流程的重要性;同时增加实训课程的课时,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操作环节,加强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2)加强外语的学习

在写函电的过程中我意识到了外语的重要性,外语是我们对外交流的桥梁,因此在以后的学习中必须加强对外语的学习,同时加强口语的练习,这是我们搞外贸的基础,因此必须掌握好这门工具。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写传真、书信。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甚至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习中要求我们加强英语的学习,掌握外贸专业术语基础。

3)加强社会实践

通过实习我发现外贸这专业是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它不光要求我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必须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还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来适应专业的要求。

4)加强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外贸工作同时是一个涉外行业,因此对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对外代表的是国家形象,因此必须加强自己各方面素质的修炼如礼仪等。

我们现在所学习的许多国贸课程,都是很系统、很全面的。但是,在外贸业务中,并非每门课程都会运用到。因为在实际工作中,每人都有指定的工作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分工合作,而实际操作中我们也是这么做的,我们每个人都按角色完成着各自的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分工中合作,这也是我们此次实习的另一收获。这使我确实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作用。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必须随时处于一个团队中,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此次实习,与大家的努力与协作是分不开的。虽然在实习期间,我们没有接到外贸的业务,但是老师告诉我们,每一笔买卖都不是个人能够完成的,都是大家各司其职,齐心协力的结果。所以一定要重视团队协作精神。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摘 要:本文分析提出,高职法律事务专业课程的教学,当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在课程任务的设计、任务课堂演练以及考核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设计与调整,并在任务教学中实现建构式和分层化教学目标。

关键词:工作任务导向 建构式教学 课堂演练

在高等法律教学中,“法教义学”“案例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等均属于经典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其在诸多法律课程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用。随着法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也产生了除法学基础理论课程与部门法课程以外的一些实务课程:如律师实务、企业法务等。这些课程主要以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为核心内容而展开,上述经典教学法在这些课程中的运用未必相得益彰。为此,法律教育人积极地从其他教学领域的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中汲取营养,其中对于任务驱动法的运用与研究便是一种尤为成功的借鉴与尝试。笔者试图以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为例,探索法律实务课程“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实践与理论问题。

一、任务导向教学法在法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将任务导向教学法引入高职法律事务课程教学,有助于实现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的完美结合。以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为例,其学习单元、课程内容、训练项目等的选取、设计与编排完全按照企业法务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展开。课程设计的任务化特质决定了教学的任务化和实操化,将任务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则是最佳选择。此外,任务导向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任务完成的主体,改变传统讲授教学法“教师主导”的课堂教学局面,构建“学生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的有效监督最终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习惯和内在驱动,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管任务导向教学法优势突出,但观察目前的法律教学实践,该教学法在实际运用时却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

1.缺乏关于法律实务课程任务导向教学法的系统性研究

统而观之,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集中在教学一线,在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学历层次的多种课程(如计算机课程、语言课程)中均有应用。但高职法律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成果多基于个案观察,内容颇为零散,且数量寥寥。在未限定发表时间的情形下,截止到2018年12月从CNKI以及万方数据搜索的全部论文(包括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数量仅为40余篇。这些成果多数属于对个人教学实践的浅表性总结,理论依据与提升明显不足,成果深度不足、推广范围有限。

2.教学实践存在诸多不足

第一,任务化教学目标过于直接和单一,缺乏系统和深层次的考量与设计。任务化教学的首要目标一般被确认为训练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职业技能,技巧和能力是教学重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更為重要的工作态度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却被淡化与忽略。这是一种过于功利的短视行为。实际上,态度与职业素养才是推动职业生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

第二,任务化教学存在滥用情形,其实施效果也差强人意。在教学实践中,将任务化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相混同,将任务化教学引入经济法、民法等实体部门法课程,则显得生硬别扭。实际上这类课程更适合案例教学法。

第三,教学评价功利化。重视任务结果的评价,忽视任务完成过程的评价;缺乏对任务完成不理想的学生的正面引导与有效指导,重视优秀结果或作品的评价和褒奖。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完成的“任务”质量不高也在情理中。即便任务完成得失败,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思考与分析同样难能可贵,通过教师与其他学生的点评与自评,他们更能从失败中获取宝贵的经验。

第四,小组协作不足,抑制了对每一位成员能动性和潜能的有效激发。任务教学法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为小组。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小组任务准备主要在课堂外完成,教师无法实时监督,导致少数学生搭便车的行为,从而影响小组成员之间的有效协作,还削弱了小组合作的功效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第五,建构性教学环节不够明确,缺乏实施规范。任务化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和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是其应有之意。研究者普遍认为: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隐含在工作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任务分析、讨论,明确任务涉及的知识,并区分其中的旧知识与新知识,在教师的提示下找出完成任务的关键知识、方法和技能,由此实现对相关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自主学习讨论和归纳总结等被视为建构主义精髓在具体任务教学中的体现。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有限的建构能力与水平,加之“举一反三”式的建构教学环节实施的耗时性特征,使得建构性教学环节在实施时存在一定的障碍与难度。

二、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导向与教学定位

笔者以高职法律事务专业的实务课程中小企业法务为载体,进行 “建构式分层化任务教学法”的系统性改革实践与指导性理论提炼,以期实现该教法在法律实务课程教学中的普遍、规范和科学运用。

1.建构式与分层化:任务导向教学法的基本导向

任务导向教学法在法律实务课程教学中的展开围绕任务教学这一核心,着重于“两个基本点”:建构式和分层化的落实。建构式是任务教学有效实现的基础与根基,同时也是任务教学有效实施的验证标准;分层化是笔者试图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的另一个维度。

就任务教学与建构式的关系而言,二者互为形式与内容,后者赋予了前者灵魂和生命力。毋庸置疑,在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的设计、演练完成处于核心位置,任务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但这绝不意味着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当始终坚持建构式教学理念与方法,使其生成一个自主运行、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成长性系统,在学生自我探索与教师指导完善的建构过程中实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能力培养的良性上升式循环。

教师把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完整准确地隐含在创设的工作任务中,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发现需要理解与掌握知识与技能。教师对学生任务的课堂演练进行观察、总结点评,并针对突出问题与不足提示可行方向,要求学生进行修正与完善,直至学生反馈修正结构,教师再进行最后的讲评与小结,学生进一步深化和巩固相关知识与技能。这是任务教学与建构式教学相辅相成的一个完整运行机制与系统。

同时,任务教学也为分层教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可在其中引入差异化分层教学。在工作任务选择与设计之初,即可对任务进行分层处理。一般可将任务区分为指定性任务和开放性任务,指定性任务是按照教师的具体要求完成的任务,开放性任务是由教师制定主题,鼓励学生自主发挥的任务。指定性任务在设计时可以依照难易程度进行编排,在任务分派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差异化进行分配;开放性任务留给学生自我选择与创造的空间较大,其分层化差异化教学的价值更大。

2.教与学在任务导向教学法中的定位

在任务导向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的定位应当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首先,以教师作为主导,要求教师成为完成工作任务的总指挥、总导演和导师。教师不仅要选取任务、设计任务,更要指导监督学生完成工作任务。教师的主导功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工作任务的选取与设计。教师通过分析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选取制定教学工作任务。(2)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并评价。教师应该站在理论与实践的高度,事前对工作任务的完成进行重点提示与说明;事中对学生在准备任务过程中存在的疑惑提供针对性和建设性的指导。事后对学生的任务演练进行评价,在正面肯定的基础上,提出不足与完善建议,要求学生进行任务整改并反馈。(3)全程有效监督学生完成任务,保证任务完成的质量。全程监督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课外完成工作任务环节以及针对学生课堂演练的点评、修正和反馈环节。

其次,以学生为主体,即要求学生成为教学任务实施的主体,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任务驱动教学本质上是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简言之,成就动机才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源泉。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其主动投入到执行任务的过程中来,在这个过程中,任务对学生就是一个兴趣、一种催化剂,促进他们积极学习,通过完成任务,使他们有成就感、满足感,从而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学习,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

当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后,成就感会驱使他们提出新的问题,再试着解决,驱使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完成有关知识的建构,从而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根据自身的理解,通过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选择解决问题的路径。

三、任务导向教学法的系统构建

笔者以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为平台,在教学中以任务导向教学法为指导,通过教学实践与观察,提炼出高职法律实务课程任务化教学的一般环节与流程,以及具体实施教学的方案和策略。

1.任务导向教学法的目标与核心任务

(1)增进教学目标的多元化与层次性。任务化教学方法的直接目标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能力,但更需要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认真的工作态度。需要注意,后者应属于根本性目标。因此,应当明确任务教学的多元化和多层次目标,在追求直接目标的同时,强调深层目标的实现,将学生培养成真正合格的具有基本专业素养的职业工作者和理性的社会人。

(2)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任务教学法要求教师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新旧法律知识融入工作任务之中,使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技能的目的。学生在完成任务时需要自主分析任务、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探索、发现、创造的愉悦。

2.任务导向教学法的演练方法与拓展

(1)“岗位角色代入式”演练法。为了增加学习演练的实战性,要求学生自主选定与企业法务岗位相关的职务(如法务经理、法务专员和助理法务等)和一家具体工作的企业(实际有的企业或学生模拟自创的企业均可)。要求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演练过程中,以企业法务工作者的身份成为课堂中工作任务演练的主角,以便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同时,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实际工作的艰辛与压力,这对他们未来的就业与工作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2)将“创业理念”引入任务教学。在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中适时地引入自主创业理念,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相关法律事务的处理技能,另一方面可以触动部分学生产生毕业创业的想法,为学生就业提供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向。在“企业设立法律事务处理”任务模块中,设计了任务“大学毕业后,如果打算创业,你准备成立哪种类型的企业?如何让企业合法开业?如何避免企业的股权纠纷?”既有对法务工作的专业能力判断,也有激发学生创业的意义。近几届学生对这项任务十分感兴趣,团队演练屡有惊喜。有些同学原本就有创业的打算,通过教学活动使以前模糊的想法逐渐转化为清晰的蓝图。

3.推进全过程考核改革

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作为任务型实务课程,整个教学过程主要由课堂演练构成。因此,每次演练都被作为考核的一部分,由教师评价并打分,累计后的成绩作为平时成绩。为了反映任务型课程的特点,同时倒逼学生在课前认真准备每次的演练任务,将这部分成绩的占比提高到60%~70%。期末考试由笔试调整为“面试+技能”考核,这部分占总成绩比例的30%~40%。这样的考核改革体现了任务教学的本质要求,重点考核了学生的实务处理思路与技能。

4.任务导向教学法的主要教学环节

(1)工作任务的教学设计。工作任务设计可以依据具体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类型化选择。以中小企业法务课程为例,笔者将“企业法务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高度类型化,迁移为课程演练的内容,分别为:企业设立法律事务处理、公司“三会”召开中的法律事务处理、企业合同法律事务处理、企业生产经营法律事务处理、企业知识产权法律事务处理、企业劳动关系法律事务处理、与行政监管相关的企业法律事务处理、企业法律纠纷处理。在此基础之上,将“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管理概论”作为整个课程的开局篇章,以便学生对企业法律风险的防控与纠纷解决具有宏观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其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意识,通过有效和有针对性的管理最大限度地防止企业法律风险的发生。

(2)工作任务的课堂演练。首先,规范演练流程。笔者通过七学年的摸索实践,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整的六项教学环节与流程:教师设计演练情境、任务说明与分配(可一定程度体现分层教学要求)、学生课前准备、课堂演练、演练评价(旁听同学+演练同学+教师)、学生课后修正与课堂反馈。

其次,提炼核心演练环节。上述六大环节中的教学情境的设计与课堂演练评价,以及课后修正等三个环节尤为重要。

教学情境设计需要对企业法务的实际工作进行较为深入全面的了解,以便提炼出典型的代表性工作任务,做到切中問题要害,提示工作重点与难点;同时必须兼顾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具体工作情境以训练其完成特定工作任务的技能。

演练评价与课后修正是整个任务演练教学的核心与重要环节,通过他评、自评以及教师的评价,学生能够反思工作任务完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改进,并通过修正环节,加深学生对某项工作任务的认知与掌握,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

最后,保障任务演练的质量。课堂任务演练得好坏是任务教学法最为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质量的好坏并不取决于单一因素,而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这些因素至少包括:教学内容与情境设计是否适当,学生课前准备是否认真、充分,评价是否公正,是否有激励机制,以及课后修正与反馈环节的实施状况。诸多因素的叠加,很容易让演练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应当对整个任务教学实施系统的教学流程,并严格把控重点环节。

参考文献:

[1]沈爱凤、韩学芹.职业教育中“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应用[J].职教论坛,2016(2).

[2]郑毓枫.法律职业资格考试背景下宪法教学改革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2).

[3]刘春申.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研究——以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为例[D].重庆:西南大学,2009.

[4]段德臣.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的高职法律教育体系的重构——以《民事诉讼原理与实务》课程为例[J].科技信息,2011(31).

[5]尤锋.任务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摘 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不能一味地采用纯理论讲解,而必须重视实训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本文在介绍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国贸实训的意义,探讨了实训方法的设计,最后提出了提高实训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 实训方法 研究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高等院校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涉外经济课程,需要学生们在学习完本课程后能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流程和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实训教学,提高实训教学的基础设施水平,掌握有效的实训方法,让学生在实训实验室中借助模拟实训来提高操作能力,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知识面广、关联性强、知识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第一,内容丰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包括了贸易术语、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贸易理论知识,这些知识涉及到大量的英语与其它复杂的国际贸易流程,并不易掌握,给教学和学习增添了困难;第二,与其它学科联系紧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多种知识和学科交织的综合性课程,需要经济学原理、国际贸易概论、报关报检实务等学科或课程知识的支撑;第三,与时代发展联系紧密,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而需要不断更新其课程内容,例如不断变化的中美关系给中美贸易带来的影响等热点问题。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的意义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通常以进出口交易为主线,结合了交易磋商、外贸函电往来、价格核算、信用证审核、货物订舱、通关、贸易单据审核等业务板块的实例,让学生在操作练习中了解进出口交易的程序和技能。通过Sim Trade等外贸模拟操作系统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论知识,切身体验进出口交易的实际过程,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在谈判、履约等过程中培养国际商务环境下的业务分析、管理等能力,使学生学会实际地应用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总结起来,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能够促使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在实训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可以在实训中综合各学科知识,让学生系统理解各个业务环节和各种理论知识、操作技能;能够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教师还可以在实训中结合世界经济的不同变化来调整实训教学,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以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实训方法的设计

(一)实训流程的设计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训离不开有相关配套的实训实验室,要求实训室必须建有互联网平台,具备实训相关的设备和软件,有足够的座位和计算机、服务器、投影仪等,为实训教学提供电子教学环境的支持。

实训流程包括课堂实训、专项实训和综合实训三个环节:课堂实训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随堂训练,此环节要求实训案例必须充足,并尽量贴近国际贸易实务的发展现状,主要强调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专项实训要求学生在实训实验室中根据业务流程进行专项训练,主要有企业建立、市场营销、外贸函电等专项训练,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外贸企业的建立、网上交易中心的操作、交易磋商等知识,此环节要求实训尽量与真实环境接近,学生能够根据不同要求提交合格的单据,以不同的方式得到贷款;综合实训开始于学生已系统地学习完国际贸易实务知识后,通常在课程教学的中后期,由学校提供实训指导书,指导学生进行实训操作,实训时间一般在1至2周左右,学生需要模拟正规的在外贸企业上班,争取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外贸业务,通过扮演供应商、出口商,银行等角色系统的学习业务技巧,掌握物流、业务流以及资金流的运行方式。

(二)实训内容的设计

以综合实训为例,在综合实训,为达到实现仿真模拟的目的,需要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整套任务。通常由6个学生为一组,有两人扮演出口方,还有两人扮演进口方,剩余的两人扮演银行职员、保险业务员等辅助角色。

综合实训的内容有:第一,开拓国际市场,此任务要求进出口双方利用实训资料进行市场调研,通过网络发布交易信息,其中出口商布置展会,在洽谈区模拟交易会,然后出口商接待客户并利用产品实物等推销产品,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谈判能力;第二,签订合同,此任务要求双方通过邮件建立业务关系并经过发盘等环节达成合作意向,最终签订合同,此环节由于涉及价格核算的内容,主要培养学生的外贸函电写作能力并进一步巩固缮制合同、价格表达等知识;第三,信用证业务,此任务要求进口商开立信用证,银行开立信用证并向出口地银行发出通知,由出口地银行通知出口商,然后出口商根据销售合同等审核信用证,发现不符之处则要求进口商修改信用证,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审证、改证等方面的能力;第四,国际运输,双方根据合同明确运输责任,比如CIF条件下出口商负责货物运输,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计算运输费用和缮制单证的能力;第五,商品检验,由出口商缮制商品检验单证,在检验检疫局申请出口报检,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缮制相关单证的能力;第六,货物保险,双方根据合同划分保险义务,比如FOB条件下进口商办理货物保险,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缮制保险单的能力;第七,核销备案,由出口商在外汇管理局办理核销备案;第八,出口报关,出口商备好相关单证向海关报关,由海关部门审核、查验并签发核销单等,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缮制报关单的能力;第九,制单结汇,出口商备好商业发票、海运提单等文件,签发汇票,由出口地银行验审后通知出口商,进口商再办理付汇赎单,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缮制单证的能力;第十,收汇核销,出口商填制登记表后备好文件在外汇管理局办理收汇核销,然后到国税局办理出口退税;第十一,纠纷解决,在交易过程中经常出现与合同不符的情况,双方需要根据合同、法律法规等明晰责任,解决纠纷,此环节主要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谈判能力。

三、提高实训有效性的措施

(一)明确教师的定位

在课堂实训环节,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需要结合知识点准备一定数量的切合实际的案例,在各个环节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随堂讲评等向学生反馈信息帮助他们强化知识点的掌握;在专项实训环节,教师需要根据实训内容的难易、重要程度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在实训前向学生提出要求,通过学生提交的实训文件充分了解学生存在的不足,并在现场加强师生间交流,指导学生及时改正不足、不断总结实训经验;在综合实训环节,教师需要发挥辅助作用,监督学生的实训情况并给予相应的评价,并及时总结课程,与其他教师加强沟通,以提高实训效果。

(二)有效利用实训资源

实训方法应以尽量贴近实现工作环境为原则,注重实训的完整性,紧跟不断变化发展的外贸市场步伐,通过模拟实训、情景教学等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训教学一方面需要充分发挥网络和实训室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企业的联合,不断扩充实训展台,倡导学生向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业务员学习,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结:实训是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掌握有效的实训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业务素质的目的。教师应认真对待在国贸实训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模式及课程设置,提高实训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徐振宇.论改进国际贸易实务课教学方法.当代经济.2010(19).

[2]王炳焕.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校内实训探索.河南教育(中旬).2010(08).

[3]杨宏恩.高等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5).

[4]杨佳.国际贸易实务综合实训教学初探——以汕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6).

[5]杜宇,佟明亮.应用型国际贸易实务实训课教学模型探讨.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9).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摘要: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为案例,对中新加三国高职教育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国内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等的课程改革启示。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中国;新加坡;加拿大

作者简介:张梓英(1978-),女,浙江衢州人,硕士,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都在进行着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改革核心问题的课程设置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职业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本文对国内外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为案例,并根据三所学校的课程目录或教学计划及其它相关资料,对其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专业培养目标是决定人才培养最根本的问题。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课程设置的思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三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各有不同。

(一)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George Brown College)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乔治布朗学院是加拿大最大的社区学院之一,自1967年即成为多伦多的正式学院,学院开设一百多个授予专业证书、大专文凭和研究生证书的学科。在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里,学制为三年,可获得大专学历文凭的专业学科(subject)有工商学、建筑技术、社区服务、创新艺术、信息技术、健康科学。乔治布朗学院信息技术专业设有计算机程序与分析、计算机系统技术、机械工程技术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程序与分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大专文凭,可以担任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咨询、应用设计与开发、互联网应用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政府的五所理工学院之一,她的使命是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下设六个学院:工程学院,资讯科技学院,设计学院,商业管理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化学和生命科学学院。其中资讯科技学院设有数字娱乐技术,信息技术,工程信息学,多媒体与信息通讯技术等专业。我们选取信息技术专业为案例进行分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通过对信息工程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经济领域的任何一个部门获得职位,从软件专家到IT顾问、项目经理。学校提供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和以创新为基本的学习文化,培养未来的企业家。

(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创办于1999年,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五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基础,具备网站设计与管理能力和独立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力,并熟练掌握多种网络操作系统操作与管理技能的、具有高度团队精神与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站开发与网络安全以及计算机网络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从三所学院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国内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较以前更为细化,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但与国外高职院校相比,国内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职业针对性还不强。国外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比较具体,并指出了适合的专业领域,即专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如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直接用职业名称来描述专业名称,使得课程的目标定位非常明确。

二、课程结构的比较

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课程设计理念是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是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课程结构打破了传统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将课程分为公共课(common curriculum)、专业课、通识教育课(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实施的是“教学工厂”课程模式。“教学工厂”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实施项目教学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模式。其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模块、核心项目课程、选修课程模块。我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课程观以知识为本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造成课程设计以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采用的是三段式课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一)通识类课程的比较

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公共课程包括工程数学、大学英语、专业交际I,计算技术数学四门课程,都是必修课程。其通识教育是选修课,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艺术和人类学领域的课程,如艺术哲学、儿童文学、演讲、流行音乐等课程;一类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课程,如人体学、生活方式与健康、科学质疑、营养学、植物与社会等课程;一类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如工作在21世纪、个人理财、跨文化交流、生涯设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等课程。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沟通技能I、沟通技能II、计算数学I、计算数学II、沟通技能III都是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即拓展学习课程模块(Enrichment studies)包括两大模块,一类是语言、文化和生命科学课程模块,一类是与企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模块。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必修课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专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数学基础、应用文写作、体育等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合作与交流类、文化艺术类、创造与管理类、身心保健类、现代科技发展与应用类课程等。

从课程类别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类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社会学课程居多。而新加坡和加拿大高职学院的通识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必修课少,而选修课程多。在必修课程中,加拿大和新加坡两国的高职院校都将沟通技能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足以见他们对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课程的内容来看,国外学院的通识类课程门类较多,尤其是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的选修课程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批判理论、性别研究、语言学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二)专业课程的比较

从专业课来看,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没有将专业课程细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修选课,专业课程数量较多。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的专业课程中都渗透了普通能力的培养,在各门专业课程明确规定了如读写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际与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等技能的实践和考核的要求。(见表1)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有核心课程模块、核心项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其中选修课程模块一般是在第二学年设置的,包括计算机语言模块、企业应用技术模块。专业化领域课程是在第三学年设置的,有互联网、信息技术安全、可移动计算技术专业领域;数字娱乐专业领域;IT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IT技术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见表2)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必修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专业课程数量较多,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具体见表3。

(三)实践课程的比较

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设置的专业课中没有专业选修课程,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大块实习时间,整学期的毕业实习更是没有,毕业论文(设计)也未作要求。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实践”都是渗透在各门具体课程中的。专业教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合于实践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桌面软件安装与维护》课程的成绩由讲座小测试、实践操作测验、其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组成。其中讲座小测验占30%,实践操作测验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25%。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的特点,通过小型项目、综合小型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表2我们看到,第一学年设置了交互式Web应用技术开发项目、IT创新项目;第二学年设置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项目;第三学年设置了工业项目、毕业设计项目、海外企业项目。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能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课时分配都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上采用“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课时的比例难以达到50%。而且我国高职院校的技能课和实训课往往都放在第三学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如此。由于第三学年学生都忙于就业,再加上高职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往往容易分心,实训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三、启示

对三国三所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对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增强其职业针对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虽然有所细化,但职业针对性不强,而国外专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与市场紧密结合。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直接用职业名称来描述专业名称,专业与市场紧密结合,使得课程的目标定位非常明确。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使命是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它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家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在设置专业时,南洋理工学院都要进行国家的需求分析、企业的需求分析和人力开发的需求分析,要求所设置的专业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需求挂钩。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努力通过校企合作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二)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提高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

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课程设计是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安排专门的实习时间。实践课程都是渗透在各门课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合于实践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操作考试在课程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实施的是“教学工厂”课程模式,其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模块、核心项目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的特点,通过小型项目、综合小型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与加拿大、新加坡高职课程相比较,我国高职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要低得多。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在学科性课程的解构中重构能力本位课程,突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就业功能,是高职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是21世纪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21世纪,国外高等职业教育都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关键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案例中,我们也看到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或将沟通技能课程列为该必修课程,或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了学生普通能力的培养;而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专业课程则渗透了普通能力的培养。在各门专业课程中明确规定了如读写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际与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等技能的实践和考核要求。而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类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社会学课程居多。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学生普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紧密结合,是21世纪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建设,王丰元,卢敏.加拿大能力本位课程的实证研究-以乔治布朗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吴雪萍.中英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3]教 兵,邢淑清.国内外高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4]戴 维,张迎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教学版),2006,(29).

[5]陈海滨,樊健.NYP教学工厂理念及其启示[J].职教通讯,2004,(6):58-59.

[6]李修清,罗国湘.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的评价与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7]乔治布朗学院网站 http://www.georgebrown.ca

[8]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网站 http://www.nyp.edu.sg/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 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 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 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 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 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 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 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 受其所困。我们应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理解、学会和掌握新的知识并不是像填鸭般地被填塞, 而是一种重构, 在他已有知识、经验和观点上的重构。以上这些变化, 必然引起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而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对学生的正确全面评价, 又能体现教育的客观性, 达到教育的量化标准。因此适时的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是我们面对新课程改革首先必须理清的关键。本课程改革以职业需要为导向, 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 邀请货代和物流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相应的运输岗位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 以应用为目的, 以必需、够用为度, 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掌握货物运输组织的技术和方法, 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在教学方法上, 通过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活动, 采用项目教学, 既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又鼓励学生个性和独创精神。教学过程结合运输方案设计与实施, 强调与实际工作环境的关系, 具有专业性、趣味性、启发性和实践性,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创新能力。老师指导, 学生练习, 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开展项目化教学活动。在项目开发上, 每个项目分为几个任务。任务包括知识和能力两部分。知识为能力服务, 任务用多少学多少, 项目用什么学什么, 不求知识系统化, 而以能力为本位。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强化创新意识是目的。项目从简单到复杂, 不同的职业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的项目。通过任务完成, 提高兴趣, 增加成就感, 感受项目过程的乐趣。

2 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驱动型项目教学活动, 使学生掌握国际货物运输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初步形成一定的学习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 并培养学生良好职业品质, 以及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学生: (1) 能熟练描述出运输系统的构成要素, 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2) 了解货物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熟悉运输合同的内容、订立与修改程序, 会签订运输合同。 (3) 能按合理的运输组织流程, 处理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的货运组织工作。 (4) 至少掌握两种及以上运输方式的主要运输单证的缮制方法, 会填制这些票证。 (5) 熟悉运输费用的基本构成和计算方法, 会计算货物运输费用。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结合毕业生的调查反馈信息及相关企业对报关与国际货运专业的要求, 把理论与应用结合起来学习, 强调了以掌握概念、强化实际操作应用、培养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在项目学习过程中, 学生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收集信息, 对信息进行处理, 具有信息处理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学习, 能扩展学生的思维, 了解现代国际运输发展趋势, 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在学习过程中, 通过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活动, 能相互合作, 共同发现问题, 使学生具有信息交流和团体合作的能力。项目学习的目的不仅学习了必需专业理论知识,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技能, 使学生所学知识更加贴近行业运作实际。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 既有能力的训练, 也有方法的运用, 更有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掌握某门专业知识不是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 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专业素养的基础和载体。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专业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

3 课程教学建议

3.1 教学建议

(1)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 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采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项目教学, 以任务驱动型项目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 本课程教学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两种资源, 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教学相结合, 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与企业现场实践教学相结合, 注重学做结合, 边讲边学, “教”与“学”互动, 做中学, 学中做,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的提高。 (3) 在教学过程中, 要创设工作情境, 强化实际操作训练;要紧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 在操作训练中, 使学生掌握运输组织与管理的相关知识。 (4) 在教学过程中, 要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仿真平台、实训软件、实物教学、运输企业现场教学等模式。要求配备一定数量的运输作业软件, 以保障教学的进行。

3.2 教学评价

改革考核手段和方法,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 可采用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法。结合考勤情况、学习态度、学生作业、试卷测评、实验实训、技能竞赛等情况综合评定学生成绩。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 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给予特别鼓励, 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

3.3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络信息资源, 使教学媒体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使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互转变;使学生从单独的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2) 校企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企业的资源, 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求, 在此过程中进行实验实训课程资源的开发, 同时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开创就业渠道。 (3) 建立开放式实验实训中心, 使之具备职业技能考核、实验实训、现场教学的功能, 将教学与培训教材合一、教学与实训合一, 满足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

3.4 教材编写

(1) 打破传统的学科教材模式, 以本课程标准为依据进行教材编写。 (2) 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要求为目标, 注重能力本位的原则, 力求突出“理论够用、重在实践”和“简单明了、方便实用”的特色, 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针对性。 (3) 教材应图文并茂,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深学生对运输实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4) 本课程标准为最低标准, 教材内容应有所区别拓展, 把运输管理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 以满足运输发展的实际需要。 (5) 建议为教材配置专门的多媒体光盘, 以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自学的需要。

摘要: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在社会最需要的人才是富有开拓创新思想的人才。而在传统模式教育下的学生是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的, 这就要求我们学校要改变传统教育模式, 培养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人才, 进行新课程改革。

上一篇:管理会计课程总结下一篇:ui设计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