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经济论文范文

2024-01-28

服务经济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服务经济;服务精神;服务品质;劳动

文献标志码: A

Key words: service economy; service spirit; service quality; labor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了质量时代。在新时代,我们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等。随着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服务业日渐成为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随着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需求的精细化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同时,扩大服务业的对外开放程度,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成为必然的选择。服务业的全面发展象征着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从本质上看,服务经济实际上是伴随着社会需求的精细化过程而逐渐发展起来的,服务与产品之间的互构最终促使产业转向以服务为主体的经济形态。

服务不是单纯的某种消费品,同时也是重要的生产资料。服务与产品的有机结合是服务经济全面发展的典型特征。事实上,无论是农业、装备制造业、建筑业等传统的非服务业,还是金融等典型的服务业都已经离不开服务,离不开服务创新。从全价值链生产的角度看,服务正在成为每个生产环节的必要内容,离开高质量服务,我们无法实现第一、第二产业的全面升级。而且,在人类的全部生产活动中,服务是一种典型的综合性社会行动。服务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机构的改变,同时也在改变整个的社会、政治乃至法律结构。服务经济日益将人类所有的生活领域综合起来,要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取得優势,我们必须对服务经济有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

服务不仅是产品生产行为,同时也是情感互动行为。如果仅仅从经济行为的角度理解服务经济的发展,就无法深刻理解服务行为的社会本质,无法理解经济体系与社会体系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实际上,未来经济的发展模式更多地会表现出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嵌入特征,问题在于如何理解正在来临的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中既包涵了工具理性的经济行为,同时也包含了传统、价值和情感的因素,意味着要理解服务经济就必须超越经济行为,关注那些非经济因素。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要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这既指出了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则,同时也暗示了服务的核心要素:服务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在经济活动中就体现为服务精神。换言之,我们将自己的行为给予某一客体时表现出热忱的努力、丰富的情感和全面的关注恰好体现了服务精神。服务精神就是理解经济与社会体系相互嵌入的基本途径,是理解未来服务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的基本路径。

1 服务经济的增长及其问题

服务经济的贡献率是有目共睹的,而服务消费的投诉同样有目共睹。如果按照目前并不准确的三次产业划分来界定服务经济的贡献率,2017年服务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8.8%,位列贡献率之首。事实上,当服务与产品形成互构形态之后,今天已经很难区分所谓三次产业中哪些是服务经济部分,哪些是实物产品部分。也正因如此,在服务经济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相应的消费投诉也快速上升。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消费者投诉案件中,服务消费类投诉占总投诉的49.7%。

服务经济的增长表明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应以“服务+产品”的经济生产模式为主,其中尤其应考虑服务部分的增加值问题。而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服务贸易将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中国科技和经济实力的日渐增强,资本、科技、知识等方面的服务输出也将成为未来中国影响世界经济的主渠道。目前以三次产业划分为基础的增加值计算方式可能使我们忽视服务经济对所有产业的重大影响,也将给产品生产带来巨大问题。更重要的是,服务经济在微观上不仅仅是企业的产品生产问题,在宏观上也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发展问题。服务经济正在重构人们的生活方式,服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关系、政治制度以及法律规范紧密相伴、不可分割,仅仅将服务经济看作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缺乏深度的。这是服务经济增长中的第一个问题。

服务经济增长过程中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服务数量增加但服务质量却让人难以认同,其结果是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成本,甚至造成了社会问题。无论是在商业服务领域还是在公共服务领域,这样的问题正在普遍出现。在商业服务领域,校园贷成为戕害学生的重要黑手。《中国青年报》以“被校园贷吞噬的生命”为题披露了校园贷造成的社会问题,这警示我们必须从更全面的角度理解服务质量,服务不仅是满足需要的产品,同时也需要考虑社会道德。在公共服务领域,医疗服务中出现的医患纠纷问题同样成为最让人困扰的问题。医疗服务质量已经广受诟病,消费者在医疗服务中的第一个反应经常是怀疑医生没有尽心治病,这种怀疑实际上彻底摧毁了医疗服务的立根之本。面对医患矛盾,同样无法仅仅从医疗服务带来的效用这个角度来解决其中的问题。服务质量与传统制造业产品质量之间既有相似点,也有巨大的差异,这个差异来源于服务过程中人类的情感和文化。讨论服务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是不能脱离这些问题的。

第三个问题是“互联网+”带来的服务管理重构对传统服务业的冲击究竟该如何理解和认识。“滴滴专车”与出租车行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反映了服务管理重构带来的经济模式和政府管制问题。电子商务和实体经济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制造的竞争,不是技术先进性的竞争,也不是生产效率的竞争,实际上是服务管理模式的竞争。实际上,电子商务并没有运用比实体经济更先进的技术、更好的企业管理模式,只是利用互联网技术重构了传统服务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电子商务甚至存在大量的服务瑕疵,但重构后的服务模式却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经营模式。共享经济和传统租赁服务之间的模糊界限更使我们的服务管理面对挑战,服务中不同主体的责任与权利如何实现和保障,政府应如何监管等都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共享单车坟场”真实地体现了互联网重构服务带来的问题。

理解以上三方面的问题实际上都要聚焦到服务经济的社会因素而不是服务的经济因素。服务经济的文化内核才是服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解决这些问题应建立在全面理解服务经济的文化内核以及由此形成的服务经济结构的基础之上。

2 服务经济的文化内核:沟通行动与服务精神

服务是一种具有古老传统的人类行为。服务在传统社会就存在不同的类型和层次,奴隶和仆人为主人提供的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服务,但从行为本质来说具有相通性,对奴隶和仆人提出的文化准则可以视为传统社会的服务精神。奴隶主、贵族、地主阶级或所谓的上层阶层同样有类似服务的行为,这种行为甚至被视为某种荣誉,象征了所谓有闲阶级的身份。中国古代思想中有关君臣关系的理解同样体现了类似服务精神的认识。现代社会逐渐将服务从各种生产活动中独立出来,从而造就了独立的服务产业。服务科学的发展为现代服务经济奠定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服务利润链思想认为,利润、增长、顾客忠诚、顾客满意、顾客获得的产品及服务的价值、员工的能力、满意度、忠诚度、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直接、牢固的关系。在服务过程中员工满意与顾客满意是相互作用的。服务作为一种沟通行动,服务精神实际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Donald W. McCormick(1994)认为来自宗教的有关精神的定义实际上很适合管理实践中倡导的精神,具体指的是个体协调自身和外在环境,并且相信能有效实现目标的那些已经内化的经验和信条。这个定义实际上也适合服务精神,服务精神就是在服务行动中,面对顾客和从事服务活动时,那些能够有效协调环境、顾客需求以及服务行动者的经验和信条,这些经验和信条可能在不同的行业存在差异,但其共同特点是能够促使服务行动中所有的参与者达到和谐和满意。

2.1 社会交往中的情感体验是服务精神的源头

服务经常与产品对应,可以被理解為一种需要、努力和操作,具有无形性、变异性、易损失等特点。艾德里安·帕尔默(2012)认为服务是任何无形利益,要么作为利益本身,要么作为有形产品的一个重要成分的生产,是通过某种形式的交换满足某种已被识别的需要,服务的基本特性是无形性、不可分性、易变形、易朽性、服务不可拥有性,服务过程中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服务经济实际上是从产品经济中分离出来的经济形态。有学者认为只有产品经济才创造财富和满足需求,实际上忽略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服务属性。但何以工业化时代大部分情况下并不强调产品的服务属性,而今天我们却特别强调服务经济的重要性?其基本原因在于消费者是否更关注自身在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只是物品使用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消费者只有满足了生存等需要,更多地关注尊重、友谊、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时,才会更关注消费中的情感体验问题。这意味着服务经济的发展基础实际上是社会整体的经济发达程度,产品丰富和财富增加促使服务从产品中分离出来。

既然服务经济实际上是人们更多关注消费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的结果,那么服务经济的立足点就是消费者对服务提供者所付出努力的认同。道格拉斯对服务的界定强调了服务是一种努力,并由努力满足的需要,实际上也表明衡量服务的基本标准不是服务的具体形式和流程,也不是服务的结果,而是服务过程。服务过程体现了服务提供者的努力程度、努力方式,以及对情感体验的关照程度。因此,理解服务经济要从有形产品深入到无形的供求双方的沟通行动中。这里可以借用社会学家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来解释服务经济的基本单位。构成服务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不再是某个产品,而是一次沟通行动,一次行动中涉及供求双方在观点、意见、情感、行为、物质等方面的交换,双方通过沟通达成相互间的尊重,其中语言是最重要的沟通工具,也是体现情感体验的重要渠道。

实际上,也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概念来理解服务经济的基本生产单位。服务的努力不是单方认同的努力,而是双方共同认可的努力,是建立在供给者体会消费者需求基础上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者认可的努力和操作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次“社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服务经济和“社交经济”是具有很强的一致性的。

当我们将服务经济理解为一种沟通行动或一次社交时,就可以考虑服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流程、规则乃至某种产品或结果,而在于整体服务过程中是否体现了生产者的服务精神,是否体现了生产者为了使消费者获得良好情感体验而付出所有努力的那种责任心和细致周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就是服务精神!

2.2 服务精神将劳动推上经济发展的核心地位

源于社会交往中情感体验的服务精神作为服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其经济价值体现的并非主观的情感意识,而是劳动的全部价值。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时强调:虽然劳动创造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但却是资本占有了这一切,因而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马克思直接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模式下资本的霸权性和劳动从属性。但边际收益率递减的事实也注定以资本为中心的市场模式最终会被以劳动为中心的市场模式所取代。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象征了这样的趋势。

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同样感受过资本的巨大驱动力。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们经历了从资本缺乏到资本过剩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21世纪的前15年我们通过充分发挥资本的作用,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经济增长。喧嚣的资本市场让很多人认为资本是中国经济的根基。然而,中国经济的真正根基是有效劳动与适量资本的匹配,劳动才是中国经济过去乃至未来的根基。资本实际上只是使劳动发挥了巨大的潜能,使劳动变成现实。服务经济的发展正体现了这一点,服务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将劳动提升到了与资本旗鼓相当的地位,而其基本原因就是服务经济赖以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服务精神并非以资本作为基础,而是以劳动者的努力程度为基础的。

服务经济在整体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服务精神提供的各种操作和努力。可以说,服务是马克思所谓无差别人类劳动的一种有形表现,而服务精神可以看作劳动的另一个称谓,这个称谓不单指劳动者的劳动能力,還包含了劳动者主动使用劳动能力以实现他人需求的主观意愿。这意味着缺乏服务精神的服务经济与制造业并无本质区别,只是产品形态不同,但这样的服务经济明显缺乏竞争力,也为消费者所诟病。比如大部分的中式快餐店仅仅是一个吃饭的地方,而很多人却会在麦当劳、肯德基中独自坐半天,其背后的差异不是产品,而是服务及其背后为了消费者而付出的努力。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经济以及服务精神正在促使人们在消费中更关注劳动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劳动生产的产品价值。人们关注的劳动本身的价值就是服务精神所体现的主动努力的程度,人们愿意因此为同一种产品付出完全不同的价格。高出一般产品价格的部分经常被认为是服务增加值。但从服务整体来看,所有价格实际上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劳动的社会评价,而不是产品价格增加了一个服务附加值。服务经济的发展正在促使我们走向一种使劳动摆脱资本束缚的经济形态,劳动本身会变成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3 服务经济的结构与服务精神

服务经济根据不同的维度可以有不同的层次结构,而服务精神在服务经济的不同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从服务生产的角度看,我们很容易看到服务的标准化和模式化,商业服务模式更容易让我们将服务理解为与工业品同样的产品,也容易让我们认为工业制造业的质量管理可以适用于服务经济,但事实远比我们认为的复杂。从社会过程的角度看,服务不仅仅是即时发生的同期性的生产消费过程,同时还是社会成员的社会交往过程,是实现现代社会团结的重要途径。因此,从社会过程的意义上看,服务精神实际上决定了服务经济的基本模式和每种模式的边界。

3.1 服务经济的四种类型

服务经济根据四个维度可以分为四种类型,不同的类型构成了服务经济的不同行业,也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这四个维度分别是个性化程度、盈利性程度、工业化程度和正外部性(社会收益)程度。

首先是低盈利性和低个性化的公共服务,一般由政府提供,强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基于税收的社会安全机制。朱利安·勒·格兰德(2010)认为公共服务至少应具有5个基本属性:高品质、高效的运行和管理、对用户的需要和需求做出积极反应、向纳税人负责、公平性,其中公平性不是“最次要”的。公共服务的生产方式实际上是社会成员通过委托方式交由政府办理供给不足的公共事务或提供公共产品,服务本身主要是保证社会稳定和安全,这也是社会整体运行的基础。从外部性的角度看,政府公共服务质量对社会整体具有典型的正外部性,而公共服务的生产方式则遵循工业化生产逻辑,以低成本、大规模为特征,尽可能保证覆盖所有有需要的人群。

其次是低盈利性、高个性化的社会服务。社会服务通常由慈善机构、私人、政府、企业等各种主体共同提供,其中政府可能通过购买或转移支付的形式大力支持社会服务的发展,但社会服务不限于政府支持,民间慈善机构、基金会乃至各种义工、志愿者等都是社会服务的供给者。社会服务不再强调均等化和大规模,社会服务的具体内容会因人群、地域、文化、风俗、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而有不同,乃至针对每个人都可能提供不同的服务,而相同的服务则可能收取完全不同的费用。社会服务倡导了互助互爱的社会关怀精神,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情感体验,也维护了社会稳定和提高了社会福利,因而具有高的正外部性,但工业化程度较低。社会服务的生产成本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大众慈善资金的支持和弥补,是社会福利生产的最佳途径。

第三是大众商业服务。大众商业服务具有较高的盈利性,但个性化程度相对较低,人们通常可以规模化地获得被标准化的各种服务。在所支付的费用内,供给者会按照事先核算好的服务价格提供由几种典型标准化服务内容组成的服务过程,供给者通常不对标准化服务内容以外的需求回应,也不额外提供某种特殊服务需求。大众商业服务遵循工业化生产逻辑,强调快速、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过程,实际上是在用生产工业制成品的思维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是典型的私人产品,因而正外部性也相对较低。

第四种是私人定制商业服务。私人定制商业服务具有高盈利性和高个性化,同时具有低工业化和低正外部性的特点。私人定制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个体的不同需求,消费者的所有需求都会得到回应,甚至消费者还不明确的需求都会被供给者挖掘出来。供给者会根据每个消费者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服务方案和不同程度的服务努力。

服务经济的四种类型分别在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占有不同的地位。现代社会以工业经济为主体,服务经济遵循工业化生产逻辑,公共服务和大众商业服务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而在后现代社会,反对整体性和宏大叙事的思潮也体现在经济特征上,人们更强调个性差异,强调每个个体的需求都应得到关照。互联网技术使人们的社会交往得以加速和重构,人们可以借助互联网随时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愿意提供服务的供给者。此时,服务经济不再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为特征,能够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各种服务都有其生存空间。在互联网经济模式下,服务不仅是一次消费,同时也是一次生活际遇和社会交往,其中充满了情感体验和主动付出。

3.2 服务精神在四种服务类型中的基本功能

服务精神在四种服务类型中实际上满足完全不同的功能需求,而四种服务类型尽管都是服务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基本目标却各有差异。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明显不是营利,它服务于政治需要,但同时也给社会提供基本服务标准,如果商业性服务中的服务精神比公共服务还差,服务提供者被市场淘汰就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公共服务中的服务精神为社会的整体服务水平确定基线,其他服务类型实际上也经常将公共服务中的服务精神缺口作为自身服务供给的生产动力和营销口号。公共服务中的服务精神同时也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提供最有力的价值导向和最崇高的社会荣誉。公共服务通常是免费或低价的,从业人员的收入可能无法完全体现劳动的价值。此时,服务精神就成为韦伯所言的价值理性中的信仰或价值观。公共服务提供者不是因为经济理性而工作,而是因为价值理性而工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公共服务中的服务精神是一种完全自觉和主动的服务精神,它应该是公共服务的基本动力。然而公共部门的服务往往因为受到“官本位”风气和低个性化因素的影响而成为最无法体现服务精神的服务类型,这与公共服务的基本目标实际上是相悖的,也是公共服务最容易受到消费者批评的基本原因。

服务精神在社会服务类型中起到的基本功能是扩大服务供给的多元化,但同时又引导人们通过自助互助实现低成本多元服务供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社会服务在服务经济中的地位不在于创造增加值而在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从社会整合的意义上来说,服务精神促使社会服务更好地实现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成员相互联结的功能。在社会服务中,人们对服务精神的评价是具有较高弹性的,服务接受者可能不会因为某种社会服务中的服务精神不如公共服务而批评社会服务提供者,因为有人愿意在计较经济收益又没有任何稳定收入的情况下付出努力本身已经是一种很好的情感体验,是服务精神的最佳体现。社会服务中的服务精神同时也是推动社会慈善运动并以其弥补服务成本的基本动力。社会服务的价格较低,但个性化明显,实际服务成本远高于公共服务,正是服务精神所带动的社会慈善弥补了这部分成本。

服务精神在大众商业服务中的功能类似生產流水线,它促使大众商业服务提供者努力实现每个消费者感受到的努力是基本一致的,避免消费者产生相对不公平感从而怀疑服务的质量。大众商业服务中的消费者通常更关注其他消费者得到了什么,自己得到的服务是否与其他消费者一致,要保证自己的消费是物有所值的。在这种情况下,服务提供者必须将个性化的劳动转变为单一、标准、可衡量的服务形式和过程,这促成了服务科学的发展。实际上,今天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走服务标准化的路径,甚至社会服务也在摸索类似的道路。当我们以工业化生产的思维考虑服务精神时,其后果必然是将工业制品的质量管理与服务精神融为一体。从大众商业服务的角度看,这是我们的服务经济未来一段时间必须经历的阶段。这就类似基础工业和高科技工业的关系,基础工业不扎实,高科技工业无论如何发达都会有一些不可避免的短板。同样,大众商业服务不能实现标准化,私人定制服务实际上无从发展。

服务精神在私人定制服务中的功能与在大众商业服务中的功能正好相反。私人定制服务追求个性差异而不是相对公平,得到的服务完全标准化恰恰是私人定制服务反对的。消费者选择私人定制服务考虑的物有所值是针对面向消费者本人的服务精神,而不是考虑面向他人的服务精神是否与自己的一致。但这并不能理解为消费者不关注私人定制服务中的质量问题。恰恰相反,人们更关心面向自己的服务精神是因为可以很容易得到高质量的大众商业服务,人们开始需要那种单独在自己身上付出努力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服务消费需求。在私人定制服务中,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身份界限实际上开始消弥,服务过程已经逐渐演变为最典型的沟通行动,或者说服务过程与社会交往过程逐渐融为一体,韦伯所说的经济理性、价值理性、情感理性等都融合在服务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私人定制服务不会成为典型的经济生产行为,而更符合社会交往行为的标准。

4 与服务精神相关的重要因素

服务精神作为服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与服务品质、服务定价有密切关系。服务品质通常是衡量服务精神的重要外在指标,但如何认识服务品质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服务定价一方面塑造服务精神,另一方面也取决于服务精神。

4.1 服务品质与服务精神

服务品质即服务的质量,通常以消费者满意度来衡量。畠山芳雄(2004)认为服务质量是消费者事先期待和实际评价的相对关系。他同时强调:服务是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服务具有人的属性,人是相对不稳定的,因此需要服务标准约束人的行为;服务态度对服务至关重要,态度端正,顾客对服务的问题就可以理解。这里关于服务品质的讨论实际上也涉及了服务精神,也就是服务态度。但服务精神就像冰山,服务态度仅仅是服务精神露在海面上的部分,更重要的实际上是海面下的部分。在服务品质管理中往往用微笑服务、通用话术等方式塑造良好的服务态度,但我们经常会发现这些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服务态度问题,一名服务提供者可能在面对几个消费者时会有好的态度,但面对几十个甚至更多的消费者时,服务态度就会骤然变化,其原因在于海面下的部分。

在畠山芳雄的概念中,消费者的期待和评价实际上都是弹性的,服务提供者的行为同样是弹性的,因而唯一可以用来保证服务品质的就是服务态度,也就是服务精神,但他认为服务精神应该通过约束来实现。实际上,服务精神也可以来自另一种路径。黎帼华(1998)在评价美国社会服务时曾言:在这里不可不佩服美国社会为了针对各界人士的需要,而马上做出回应的服务精神。这里所言的服务精神并非强调约束,而是强调人们主动为他人的需要而付出努力的积极性。二者看来一个在讨论商业服务,一个在讨论社会服务,但实际上都是在强调服务精神在服务品质中的基本作用,至于以哪种方式培养服务精神和保持服务品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可能选择完全不同的路径。

服务中的问题经常是服务品质最严重的缺陷,服务营销专家通常会建议服务失误后进行服务补救,补救的策略包括道歉、紧急复原、移情、象征性赎罪、动态跟踪訪问、服务承诺等。从这些建议来看,服务补救的策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服务者的服务精神。服务精神并非难以表现和说明的一种主观认识,实际上可以体现为一系列的行动和态度,如移情、道歉等,这些都是服务精神的具体表现。这些表明服务品质管理过程实际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服务精神,而良好的服务精神则会促使服务提供者采取一切必要的服务管理方式,包括不计成本地承担服务失误所造成的困扰和损害。

4.2 服务定价与服务精神

服务定价通常在不同的服务类型中有不同的模式。公共服务由政府提供,价格完全以政府指导为基准。社会服务属于弹性定价,比如美国的社会服务机构收取费用的依据是接受服务者有能力支付的费用,对那些无力支付者可能会免费,而对那些有良好支付能力的人则收取市场价格。大众商业服务和私人定制服务通常被认为是通过市场供求关系形成服务价格,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些因素造成的影响。

首先,公共服务的定价经常会形成服务定价的基线,成为其他服务类型的基本参照。服务过程实际上是劳动价值实现过程,服务定价直接体现了以人为核心的劳动的价值而不是劳动能力的价格,因此,无论是公共服务还是私人服务定价都应以服务中所付出的努力为基础,即以劳动价值为基础。将劳动价值附加于某种有形物质之上进行服务定价的方式可能造成价格扭曲。公共服务定价过低,会造成私人服务定价同样低于实际劳动价值,最终产生市场不尊重劳动的结果,直接的表现是很多服务没有供给。公共服务作为收益性很低的服务不应盈利,但并不代表公共服务的定价就要很低。

公共服务本质上是以政府为主体向公众提供低价的服务,低价格来源于政府补贴或转移支付,而不是服务本身的价格低。因此,公共服务应按照市场需求定价,但实际收取的价格较低,使服务接受者明确了解自己获得了多大程度的价格补贴。公共服务定价过低会直接削弱服务精神的培育和在服务过程中发挥作用。服务提供者可能因为定价过低而降低服务质量,并在私人机构中以相对高价提供服务,但总体上服务的市场价格都没有体现劳动价值,这与服务经济的基本规律相悖。比如义务教育中出现教师在课堂上只讲很少的内容,而将更多、更细致的内容留到课后的收费补习班中讲就是典型的的公共服务定价不合理导致服务精神受到损害的例子。

实际上,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同样有类似的情况,典型的例子是社会工作者为不同人群提供完全个性化的社会服务,但每月拿到的工资却低于社会平均工资。而政府在购买社会服务时,通常会严格控制人工成本,这看似在防止人工成本的浪费,但实际上却扭曲了服务的市场价格。另一个例子是国家科研基金资助课题时一般不允许课题组成员领取劳务,或课题资金大部分只能用来购买设备而不能雇用人工,实际上都是公共服务定价不合理扭曲了服务价格,其结果是公共资金浪费更为严重,而私人服务定价经常被批评为乱收费。

更重要的是公共服务定价直接损害了服务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我们看到的情况是每个人都在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劳务收入而忽视了对服务本身的投入。混乱的服务定价模式使服务提供者将大量精力放在如何控制服务成本上,而忽略了服务努力的程度才是最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大众商业服务和私人服务的定价如果不受到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定价模式的影响,它们应该完全可以体现服务精神的劳动价值,也能够激励服务的生产和消费。但如果受到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定价模式的影响,私人服务通常会更关注规模而不是品质,这同样可能对服务精神造成损害,进而使服务本身失去市场价值。

5 如何将服务精神及其功能转化为可衡量的服务行动

尽管服务精神是服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但很容易被误解为一种类似信仰的主观意识,无法在实际的服务过程中进行衡量。事实上,服务精神作为服务的核心内容,消费者很容易体会到服务提供者的努力程度,即体会服务精神的程度。服务精神转化为可衡量的服务行动主要通过服务态度、服务过程的简便性、服务问题的及时处理、未满足需求的服务转介、服务满意度评价与跟踪等途径得以实现。

服务态度是服务精神最核心的体现指标,这一指标实际上已经被服务主体充分认识,由此出现的微笑服务、耐心解释等服务礼仪都是服务态度的基本行动准则。但职业性和通过训练形成的服务态度准则并不能完全体现服务精神的程度,有时这些准则经常被最简单的因素威胁,比如服务人员因服务对象的穿着寒酸而不再微笑服务是服务过程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实际上,服务消费和其他消费一样,很难一开始就知道谁是产品的最终购买者,但服务提供者与潜在消费者的日常接触已经影响了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和判断。从这个角度来看,服务经济更依赖社交而不是产品本身。

服务过程的简便性是服务精神的重要内容,服务过程简便是服务流程设计的基本原则。服务精神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让消费者和服务提供者在同一个服务过程中有相同的感受,也就是以己推人,如果一个服务提供者在接受同样的服务时会跳过很多环节,那这些环节也不应该让消费者经历。

服务问题的及时处理可以很好地体现服务精神,同时也是服务流程的基本构成要素。服务问题有时被认为是服务的售后问题,生产者经常会将其与服务过程分开处理,但消费者不会希望自己的问题被看作服务结束后的投诉处理,而更希望那才是服务的开始。尤其对那些经常性的服务来说,服务提供者应将服务问题及时处理和服务过程设计在一个完整的服务流程中,问题处理应该是服务的一个基本部分。

未满足需求的服务转介可以被看作服务行动的售后问题。服务过程中总会发现一些消费者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可能是某项服务提供者自己无法满足的,这种情况下不是告诉消费者我们无法提供,而是要帮助消费者寻找可能的提供者,帮助消费者转介服务。社会服务领域中的转介是非常普遍的服务内容,恰好也是最体现服务精神的要素。

服务满意度评价经常被看作服务评估的一部分,大部分服务机构用这一指标衡量服务人员的工作绩效,用以进行服务机构的产品质量管理。但能积极将服务满意度回馈给消费者的机构并不多,这就忽略了服务满意度和服务精神有关。服务作为一种沟通行动应该有良好的反馈系统,服务满意度评价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沟通的重要内容,通过合适的方式将满意度反馈给消费者既是管理工具,也是维护消费者忠诚度的需要,更是服务精神的基本体现。

6 以服務精神为核心的服务经济发展战略

有学者认为,服务型社会已经来临,在服务型社会中,生产消费的每个环节都与服务密切关联形成一体,服务构成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个观点体现了服务经济的基本特征,即通过服务重构产业链。服务经济的核心竞争力是服务精神,即能够体现情感投入和努力程度的态度和行为。这意味着在服务型社会中,服务经济的发展战略与传统工业社会中的发展战略是不同的。

以服务精神为核心的服务经济发展主要应从以产品中心转移到以劳动中心的产业发展模式。劳动中心强调使劳动与资本拥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比资本更加重要。服务经济能否发展不是看是否有充足的资本,而是要看服务精神得到了多大程度的发挥。在服务精神得到极大鼓励的服务经济中,一名个体服务者的利润率可能与一个中小型企业的利润率相当。在服务型社会中,产品制造会让位于产品设计以及产品使用,服务流程会让位于服务的主动和用心程度。尽管服务标准化仍然是提高服务品质的重要方式,但强调主动的服务精神显得更为重要。提高劳动收入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因而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不应被视为服务经济竞争力下降的表现。

服务经济的发展需要放开大部分的政府管制,允许四种服务类型相互渗透。当我们将商业服务、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用工商管理、政府供给和民政管理进行类型划分时,实际上也给服务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分类管理模式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条块分割,使企业无法介入社会服务和公共服务,同时也阻碍了民办非企业单位乃至政府的服务创新能力和服务供给能力的发展。将服务经济的发展完全交给服务主体和消费者是最为必要的政策路径。

今天,当我们讨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服务经济在其中的重要地位。从各种行业日益融合的角度看,无论是高端装备制造业还是大众消费品,无论是科技创新还是现代金融,所有行业都需要认识和理解服务在本行业中的重要作用,每个行业都需要服务精神才能真正实现未来的经济发展。正如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服务经济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全方位地影响全部产业,而服务精神恰恰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21.

[2] 詹姆斯·赫斯克特,厄尔萨塞,伦纳德·史莱辛格.服务利润链[M].牛海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

[3] DONALD W, MCCORMICK. Spirituality and management[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1994,9(6):5-8.

[4] 道格拉斯·霍夫曼,彼得森.服务营销精要:概念、策略和案例[M].胡介埙,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6.

[5] 艾德里安·帕尔默.服务营销原理[M].刘安国,谢献芬,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分公司,2012:11-15.

[6]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82.

[7] 朱利安·勒·格兰德.另一只无形的手:通过选择与竞争提升公共服务[M].韩波,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2.

[8] 斯梅尔塞.经济社会学手册[M].罗教讲,张永宏,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9:11.

[9] 畠山芳雄. 服务的品质[M]. 包永花,方木森,译. 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61.

[10] 黎帼华. 美国社会服务[M]. 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8:8.

[11] 熊凯,刘泉宏. 服务营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28.

[12] 孙希有. 服务型社会的来临[M]. 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1:1.

服务经济论文范文第2篇

让我们想一想,一个城市人一天二十四小时是怎么过的,就不难理解当今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大服务时代。当我们起床洗脸的时候,一开水龙头,就接通了自来水的服务;当我们做早餐的时候,一开灶火,就享受到了燃气的服务;我们出门上班,—上路,就会享受交警、司乘人员的服务;在写字楼里,每人的各种工作无不牵动着一系列的服务;下班回家,看电视、上网,电视台、电信商又在为我们服务;即使深夜睡着了,小区的物业还在值守,默默为我们服务。沿着这些无处不在的服务现象,让我们走向服务的背后,共同探求服务的真谛。

时代背景:从大生产向大服务转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现代化水平的日益提高,产业结构已发生很大的变化,整个社会已由大生产型向大服务型转变。第三产业的规模加速扩大,第一、二产业中增值服务环节不断加大加强,三大产业之间的区分越来越模糊,任何产业离开服务都无法正常进行。许多著名的制造公司都在向服务商转型,如IBM公司。同时,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连政府也在大力倡导服务,否则就无法与大服务的社会接轨。温家宝总理早在2004年谈到政府职能转变时就指出,“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

如今“管理就是服务”这一理念,已经超越了政府部门,为企业各级管理者广泛认同。管理者服务一线员工,一线员工服务市场和客户,“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全社会即是一个大服务循环体系,一个服务接着一个服务,形成服务价值链,将整个社会组织贯通起来。过去,我们认为产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其实,我们现在随时可见的都是有形的服务。所谓有形,包括消费环境、专业能力、服务水平、人员素质等等,都成为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体验得到的有形服务。据资料统计,经济越发达,服务业就越发达,发达国家服务业占GDP总值的70%,美国占80%;我国北京等大城市的服务业产值已达到了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达到71%,但就全国而言,我国目前服务业产值只占40%。由此可见,发展服务业的路还很长,服务品牌建设任重而道远。

市场环境:从产品竞争向服务竞争升级

在经济发展的自然进程中,企业竞争的演进必然会走过两个阶段:一是产品竞争,二是以产品为基础的服务竞争,即“一流的产品”加“一流的服务”的竞争路线。技术竞争、设备竞争、成本竞争、价格竞争是支撑产品竞争的内在因素。在技术、设备、成本等硬指标日益接近的情况下,服务作为软实力,自然成为企业决战市场的竞争法宝。

在国内,海尔是较早打出服务牌的企业。张瑞敏说,“服务就是让客户满意”。如何让客户满意?“真诚到永远”,“与客户零距离”。在这一服务理念的指导下,海尔实行售前、售中、售后全程服务,并在售后服务中独创“-二三四五”模式,即:一个结果——客户满意。两个理念—带走用户的烦恼,留下海尔的真诚。三个控制——控制服务投诉率,控制服务遗漏率,控制服务不满意率,四个不漏——一个不漏地记录用户反映的问题,一个不漏地处理用户反映的问题,一个不漏地复查处理结果,一个不漏地将处理结果反映到设计、生产、经营部门。服务人员五个承诺——一是上门服务出示“(上岗资格证”;二是公开出示海尔“统一收费标准”并按标准收费,公开出示维修或安装记录表,服务完毕后请用户签署意见;三是服务后清理现场到位,服务后通电试机演示到位,服务后向用户讲解使用知识到位;四是不喝用户的水,不抽用户的烟,不吃用户的饭,不要用户的礼品;五是递上一张名片,穿上一副鞋套,自带一块抹布,自带一块垫布。跨国公司中,“IBM就是服务”曾经给我国企业界带来了许多关于服务的思考。现在看来,服务的确应当是企业立足社会的全部价值。人人是窗口,事事是服务,处处是形象,除此之外,别无其它。

企业文化:让服务文化起来

伴随着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企业文化也在不断变革。自从上世纪80年代企业文化概念被引进中国以来,就为企业界所重视,企业文化成为引领企业变革成长的根本性力量。在产品竞争向服务竞争的升级过程中,企业开始系统思考诸如“什么是服务”、“服务在企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等一系列有关服务的根本问题,总结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并具有自身特色的服务理念、服务模式、服务明星、服务商标、服务品牌等等,服务文化应运而生。

近年来,以通信、电力、供水、燃气、交通、金融等为代表的公共服务行业,服务文化建设方兴未艾。比如,由捷盟咨询承担的北京燃气集团服务文化建设项目,旨在帮助企业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形象。服务文化的建设,客观上也为企业文化的落地搭建了平台。“气融万物,惠泽万家”是北京燃气集团的核心价值观,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服务文化。燃气管道虽具象有形,燃气文化却大象无形。在北京燃气人的情怀里,敷设着比现实更为通达的管网;在北京燃气人的贡献里,蕴涵着比燃气热值更高的能量。对政府负责,以服务社会、造福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为己任;对用户负责,把真情服务送进千家万户,提高百姓生活品质;对市场负责,以良好的业绩回报社会及伙伴,互惠互利共享成果;对员工负责,为员工提供广阔的职业生涯,同心同德共创未来;对未来负责,传承文明之火、智慧之火。

服务文化:为服务品牌插上文化的翅膀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已逐步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作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服务品牌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本。相对而言,市场营销作为一种工具,容易被对手模仿复制,因而容易在短期内趋向同质化。企业塑造品牌的目的是让消费者更好地进行识别,引起消费者情感共鸣和消费冲动的是文化(价值)诉求。在产品过剩时代,个性是品牌形象的灵魂,是品牌的精髓所在。

成功的服务型组织必然具备以下特征:先进的服务文化、完善的服务规范、鲜明的服务品牌、完善的服务管理、完善的服务体系等。相反,企业本位主义、首要考虑成本、缺少客我沟通、服务手段滞后等等正是企业难以建立服务品牌的原因。比如,山东电力,作为电网公司,以服务文化引领供电服务,树立了电力行业服务文化和服务品牌的标杆,其服务品牌“彩虹工程”,为业界称道,深入百姓心中。又如,北京地铁始终围绕以“安全、准时、高效、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理念来建设服

务文化。在上下班客流高峰时,增加安检人员,使用手持金属探测仪进行快速安检,方便乘客。引进自动售票系统,方便乘客购票,同时设专人在售票系统旁为乘客提供帮助。“始于需求,终于满意”已成为北京地铁站点服务人员的服务标准。透过企业服务的复杂现象,研究其内在的本质,我们发现,服务的本质是人,服务文化是企业文化落地的最好平台与途径之一。服务品牌的本质是人的品牌,只有专业化的人才,才能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服务质量的稳定、服务品牌的打造,核心工作在于打造员工的内在素质和员工的品牌形象。

服务品牌:让服务亮丽起来

在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服务中,有许多成功的服务品牌。比如酒店行业中的“星级”服务,汽车行业的“4S”服务,既是服务品牌,更是行业服务模式。在行业服务品牌的带动下,企业的服务品牌更是丰富多彩,个性鲜明。比如,酒店行业的“金钥匙”、“金枕头”等高档品牌,“如家”、“168”等经济快捷服务品牌,各有针对,互为补充。在汽车行业,上海汽车推出的“尊荣体验”,奇瑞汽车推出的“快乐体验”等服务品牌,引领汽车服务的新风尚。在交通行业,近年推出的“文明排队日”服务品牌,不但有品牌标识,还有“文文”和“明明”两个品牌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媒体行业,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的服务品牌“一路畅通”,不仅有自己的专有标识,也有自己的主题歌《有我陪着你》,还有定期的宣传推广活动。在烟草行业,自2007年起,在国家烟草专卖局的统一要求下,省、市级的商业公司,纷纷打造自己的服务品牌,短短两年时间,就产生了一大批形象鲜明、各具特色的烟草服务品牌。烟草商业通过服务品牌的打造,系统提升行业服务能力,应对国际竞争。

本文写作时,正值北京奥运l周年纪念,回顾奥运服务,“志愿服务,微笑北京”不失为服务品牌中的经典之作。不但有自己的专有标识,还有与奥运五环相对应的有形载体“微笑圈”,每种颜色的“微笑圈”代表一种承诺,红色代表乐于助人、黑色代表诚实守信、绿色代表保护环境、黄色代表文明礼仪、蓝色代表学习进取,同时还配有五首主题歌《微笑北京》、《我是明星》、《你我同行》、《青春奥运》和《北京欢迎你》,共同把这一服务品牌演绎到极致。

基于捷盟品牌成长模型的服务品牌建设四步骤

捷盟咨询总结长期的服务品牌实战经验,建立了自己规范的服务品牌成长模型,指导客户建设独特的服务品牌。

从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开始,到品牌内涵、品牌形象、品牌管理、品牌评估,到再一次的品牌价值明确是一个闭环,是品牌成长的循环递进过程。

服务品牌的创立是长期的过程,树立品牌、做好规划是重要的开始。按照捷盟品牌成长模型,在具体咨询实践过程中,我们将展开为具体的四个步骤,来帮助企业打造确立服务品牌。一是服务品牌定位设计。二是服务品牌标准(流程)体系构建。三是服务品牌传播体系构建。四是服务品牌维护体系构建。

在打造服务品牌的四大步骤中,每个阶段又包含许多小环节。在定位阶段,主要有服务品牌的诊断评估,通过了解员工和客户对服务的理性价值及情感价值的期望,提取服务的核心价值;通过对客户服务需求诉求的准确把握,来找准服务的亮点,最终形成服务品牌内涵特征和个性定位。在服务标准(流程)体系构建阶段,主要包括:服务品牌建设规划、服务组织结构设计、服务岗位工作标准设计、服务流程设计等。在服务品牌传播体系构建阶段,主要包括:服务品牌传播规划制定、服务品牌传播体系设计、服务品牌形象设计等。在服务品牌评估体系构建阶段,主要包括:服务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服务品牌评估办法制定、服务品牌故事的整理等。

总之,正如国家烟草专卖局张保振副局长所言,“打造服务品牌,为企业文化建设与提升建立落地平台”。企业服务品牌的核心价值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化,是企业核心价值的市场化,是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与消费者价值观的完美结合;品牌核心价值决定着品牌的基本内涵和品牌的外在形象,这三者是服务品牌战略性要素。服务品牌的运行体系,包括品牌评估与持续改进是服务品牌的战术性的内容,是品牌核心价值、内涵与形象三者和谐一致的外在保障。服务品牌的打造,必定有助于企业文化的落地,有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外在形象。

服务经济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提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理论,然后阐述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最后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金融 实体经济 实践路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实体经济发展受阻,具体表现在部分社会闲置资金以及空转资金没有充分参与到实体经济发展当中,导致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一些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难以得到金融体系的资金支持。因此要积极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

一、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理论

(一)虚拟经济需要优化调整更好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实体经济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和财富之源。但是仅依靠实体经济自身难以有效完成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因此需要借助金融的力量,聚集社会闲散资金来有效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虚拟经济是随着金融市场的诞生和成长而不断发展的,通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了资本市场以及外汇市场等,最终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1]。基于实体经济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我国金融行业发展的定位主要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以证券行业为例进行分析,证券行业是目前我国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虚拟经济以及实体经济的发展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国证券行业是在资本市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形成的,其主要是通过直接融资以及并购重组等来加速资本的流转以及资源的整合,帮助企业获得足够的资金用于企业自身的发展,有助于实体经济投融资活动的开展以及转型升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是近些年我国证券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已经难以有效满足我国实体企业快速发展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

(二)促进储蓄-投资转化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

金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而金融机构自身的价值实现在于通过建立起虚拟资本与实体企业需求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资本的形成和积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而资本的形成和积累在于储蓄—投资之间的转化。也就是说,在社会储蓄规模保持不变的前提下,由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能力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投资总量。基于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一个国家的社会储蓄在国家经济增长保持均衡的情况下可以全部转化为社会投资。因此如果一个国家的金融行业发展滞后,将会导致储蓄—投资的转化不充分,进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金融行业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为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的业务难以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促进储蓄-投资转化主要包括两种方式,一是国家的宏观调控,通过政府的引导作用来促进储蓄-投资转化;二是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通过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机构来实现社会资产的重新配置。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降低,为了更好推动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积极发挥金融市场的服务作用,因此哟啊加强金融行业的改革,更好促进储蓄-投资转化,通过对社会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来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提供助力。

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现实分析

随着近些年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不断优化,直接融资在社会总融资中的比例不断提升。但是整体来说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仍然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当前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依然表现为明显的倒金字塔结构。在资本市场中主板市场一支独大,创业板市场以及中小板市场规模较小,而新三板市场以及区域性的交易所等目前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此外我国的私募股权市场发展也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之对应的是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中小微企业占据了绝大多数,实体经济结构表现为明显的正金字塔结构。由于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相對较小,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较为落后,信息披露不及时等,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难以从资本市场获得资金支持。因此我国当前的资本市场结构与实体企业发展需求结构之间无法实现对接,也体现在了资本市场难以有效服务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2]。相对来说美国的资本市场结构较为成熟完善,纽约交易所市场、纳斯达克市场、场外柜台交易市场和粉红单市场以及私募股权市场等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企业,为美国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

由此可见,要想提高我国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首先应该完善我国资本市场的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资本市场体系。现阶段我国的金融监管部门已经明确表示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并且要不断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创新发展力度。此外由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格局的不断变化,众多实体企业为了更好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实现自身的发展,也在不断进行商业模式以及发展模式的变革创新,实体企业的变革创新也将会对金融服务提出全新的要求。证券行业作为我国资本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对自身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重新进行审视,紧紧围绕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不断提高自身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具体来说证券行业应该积极拓展社会资本进入实体经济发展的渠道,并且在对社会资本进行引导的过程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高品质综合性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有效满足实体企业发展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在证券公司的业务发展以及风险控制方面,首先证券公司要积极帮助更多的优质企业实现主板市场上市,不断提高直接融资在社会总融资规模中的比重;其次证券公司应该通过新三板市场、区域性交易所市场以及自身柜台市场等为实体企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除此之外,在金融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证券公司应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中的重点领域以及产业。

现阶段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均需要金融服务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可以基于私募股权投融资市场来实现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之间的有效对接。同时在并购重组方面,证券公司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促进资本市场价值发现以及资源整合的重要职能,经济促进产业整合与优化集中的实现,更好发挥其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证券公司在积极服务实体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风险的有效控制,一方面证券公司应该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去杠杆以及稳杠杆的政策要求,另一方面证券公司应该不断加强业务创新来提供对风险的防控能力,在实现对风险有效防控的前提下更好服务实体企业的发展。

三、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实现路径

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金融资源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国内金融机构为了能够实现客户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并在该过程中获得共享增量价值,也要求金融机构要不断进行服务优化和业务创新来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近些年的发展,我国证券行业在综合服务能力以及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均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相比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表现为我国金融产品以及金融服务的同质性较高、创新能力不足等[3]。在我国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国实体企业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逐渐多样化和复杂化,这些均要求证券公司对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以及全盘统筹考虑,一方面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将传功的以业务为中心的经营理念逐渐转变为以服务实体企业发展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受到国家监管政策以及证券公司自身发展惯性的影响,证券公司的业务创新难以有效突破传统的业务模式和框架。不过随着我国监管政策的不断变化以及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证券业务的创新必然会不断深入。同时还应该注意到在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证券公司应该将业务创新置于公司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规划,真正实现新产品的研发和现有产品的升级,实现服务方式的创新和专业服务体系的优化。对于具备条件的证券公司可以针对性的设置金融产品研发中心,提高对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研发力度,针对不同实体企业的特点研发更加有针对性的金融产品,更好服务实体企业的发展。证券公司在金融创新之外,还应该为实体企业的发展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需求,不断提供综合服务能力。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实体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正在由传统的单一需求向多样化需求轉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也应该积极顺应环境的变化,加强业务模式的变革。在业务流程重组以及再造方面,金融机构应该基于市场竞争形势的变化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形成一体化服务流程,更好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

四、结束语

基于以上分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应该首先从理论层面看到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关系,明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机制,然后从现实层面来有效分析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具体举措,从而更好发挥金融在我国实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蔡则祥, 武学强. 新常态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效率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J]. 经济问题, 2017(10):20-31.

[2] 李孟刚. 新时代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研究[J]. 理论探讨, 2017,200(1):106-112.

[3] 刘晓春. “去杠杆、降成本”: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考与实践[J]. 清华金融评论, 2017(5):30-32.

服务经济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  职业教育旨在培养生产、建设与管理一线的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一定要积极主动地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全力面向市场开展办学,彻底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持续提升职业教育适应与服务经济发展之能力,从而促进本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阐述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当前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几点对策。

[关    键   词]  职业教育;地方经济;服务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始终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发展的各个不同时期之中,对教育所作出的定位也各不相同。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机遇期,这就要求当代职业教育从业者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所面临的新形势,从而找准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定位,致力于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笔者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概括起来就是“服务至上”与“质量至上”。所谓“服务至上”就是要求职教工作者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服务的宗旨,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更加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大局,努力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作出更多的贡献。

一、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企业是能够创造出经济价值的主体。依据“二八原则”,研究者按照企业人才的来源来创建模型。一是把企业用人划分成专家与职工等两大要素,前者被称之为“高手”,后者则被称之为“人手”。在企业用人过程中,有20%的职业可成长为专家,而专家中仅有20%的人员是从企业外部招聘的,而多达80%的专家是本企业内部培养的。因此,引进人才和培育人才两者不可偏废,一定要做到多措共举。不仅要在目前条件并不具备,或并不完全具备的情况下去全力争取相关资源,而且还应当在目前已有条件的前提下不断提升各类人才尤其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拓展本企业自身的人才队伍,全面调动起人才的工作主动性,从而更好地盘活人才资源,切实避免出现人才流失或者闲置等情况,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才和才尽其用,形成人才不断涌现的好局面。

在人才的分类上,主要可以分为本科及以上、职业教育等两大类。在对近些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进行总结的基础上,筆者发现现代职教是属于适应当前经济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因此,要面向当地各个行业的生产与服务一线,培育具备实用型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并且推动全体劳动者实现可持续的职业发展。和别的教育形式比起来,职业教育最为突出的一个特征是毕业生可以直接就业。有统计显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大大高出“211院校”以及普通本科院校,这可以称得上是我国职业教育最为突出的贡献之一。所以,职业教育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作用,为适应于地方经济发展以及产业转型升级之所需,建立与之相配套的相应专业,做到自身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本地的支柱性产业发展、区域性经济社会发展之需求保持一致,才能够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出足够数量的实用性人才,如此也就能够推动建立起以品牌和特色化专业为龙头,高度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管理机制。

有鉴于此,笔者觉得职业教育和地方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而且随着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职业教育不应只注重培育考试成绩过硬的学生,也不应只满足于单向型输出,而是要致力于建设“大职教”,全力承担培养具备实用技术与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的责任。职业教育应依据双向选择原则,积极应用相关资源,不断提升师资水平、改善设施设备硬件状况、提升科研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

二、当前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切实形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我国的职业院校通常是由地方主管、行业主管或是两者共建的,其办学目的主要就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以及相关行业之发展,具备了非常明确的服务性功能定位。鉴于职业院校在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的主要优势,职业院校已愈来愈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充分认可,具有非常大的开发潜力。因此,职业院校要不断更新自身的办学理念,真正树立其为当地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意识,积极培养为全社会提供服务的新型理念,依据社会发展之所需来确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以及目标,并且依据本地用人单位的实际岗位需求来调整本校的专业设置,从而走出一条“以服务为主要宗旨,以就业为教学导向,以产学相互结合为前景”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职业院校唯有真正形成为当地经济社会服务的理念,才能严格依据该标准开展办学,从而使培养出来的人才适应当前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且也体现出职业院校所具有的办学价值。

(二)不断推进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

一个良好的体制是推动职业院校社会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职业院校要想推进社会化服务的进程,就一定要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方式改革,从而让其能够更加符合今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向。职业院校办学的目标与宗旨就是要更好地推动学生就业,进而促进本地经济的发展。尽管当前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均可运用多种灵活性举措来促进自身的社会化服务,然而极少会有职业院校从体制入手来实施有关改革。这就要求职业院校将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当地经济发展实际相联结,以地方经济发展为指引来形成自身的培养机制。同时,要把职业生涯规划融入课堂教育教学当中。从本校新生入学之日起,学校就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系统化、全面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切实帮助职业院校学生分析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对自己有更为准确的认知,从而对人生有更加全面与清晰的认识。职业院校在其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之中,应当全面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致力于指导学生将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加以联系,真正做到依据实际来确立目标,实现个人的终身发展。

(三)创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化教学机制

职业院校实践化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作,它一定要在最大的范围之内全面整合各类社会资源,从而推动其发展进程。有鉴于此,院校一定要和在本地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相关行业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充分运用各類载体以推进具备实践性能力的人才培养。一是职业院校应当全力争取当地政府的扶持,推动政府予以职业院校以更多的优惠性政策,对职业院校的实践化服务予以相应的指导,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以规范与协调本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并以此为契机加大本校对外宣传的力度;二是职业院校应当依据目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层次与要求来强化与本地的龙头企业间的相互合作性办学,建立起实训化教学平台,以求提升学生的实操能力。要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大力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

职业院校要将增强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为办学的首要目标,将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视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首要模式,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视为本校办学的首要效益。通过工学结合与校企联合,实现地方行业与产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结合,这也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职业院校要积极实施校企合作战略,提炼出本校鲜明的办学特点,始终坚持走校企合作、资源共享、效益双赢的办学途径,形成工学交替、订单型、校企双向介入以及顶岗实训等富有特色的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职业院校要主动加强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或是在本校内部建立起技术比较先进、设备较为健全、环境相当逼真,而且还富有自身企业文化特色的教学企业,为职业院校学生提供和企业相类似的培训与学习环境,或是由学校把教学的某一阶段投入企业中,由企业资深技术人员来负责教学工作,把企业真实的生产场所视作实训教室,这样一来既可让学生一边学、一边做,实现理论与实践学习的一体化,进而促进教育与就业岗位之间的零距离联结,又能提升职业院校的就业率,切实增强职业院校办学中的生命力以及市场竞争力。

(四)落实就业导向,倒逼教学方式转变

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已经极大地滞后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单一性模仿与形式主义的问题非常严重。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理应顾及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要按照课程的内容和实际工作加以匹配、理论课和实践课彼此结合原则,不断改进职业院校课程体系建设,让课程的设置真正符合本地主导性产业实际,符合本地龙头企业的关键岗位、重要技术以及最新工艺要求。这就要求通过就业导向的引领,采取以下三点措施,倒逼教学方式转变:(1)要依据企业的岗位职责以及专业技术水平,按照科学的职业资格标准,明确合格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目标;(2)要以企业职业岗位能力为依据,明确职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3)要以能力建设为主轴,实施课程内容的重构,从而形成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加以适应的现代职业院校课程教学体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各地产业转型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形势下,迫切需要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专业技术人才以及管理类人才。职业类院校是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技能类人才最为方便和有效的途径,必须积极适应当地经济建设之所需,全力培养所需人才,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尽管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已取得相当大的成绩,但是还需要继续加强对接,不懈努力,全力探索提高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与新策略,以实现为地方经济发展多作贡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桓.职业教育集聚区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探析[J].商业经济,2015(11).

[2]徐桂庭.区域职教:地方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沧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侧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7).

[3]程宇.曲靖市麒麟职业教育集团主动服务和融入地方经济发展[J].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4]沈正峰,蔡效猛.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思考:以宿城区职业教育为例[J].江苏教育研究,2018(12).

服务经济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中共河南省社旗县委根据当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积极创新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行了“党员加农户”、“支部加协会”、“产业加基地”的党建工作模式,有力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这一模式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联系党员和群众、服务党员和群众、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和路径。社旗县的实践为我们有效开展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建;社旗县;服务;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党建设成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明确提出了基层党组织要“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①。如何加快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是新时期基层党建面临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河南省社旗县在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和农村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根据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新要求,创造性地实施了“党员加农户”、“支部加协会”、“产业加基地”的“三加”模式,形成了“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兴党建”的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发展互融互促的创新之路。社旗县“三加”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我们在新时期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一、“三加”模式的主要做法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组织结构、就业结构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形式、领导方式已不能很好适应新时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如何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形式、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是新时期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为破解这一难题,自2006年以来,中共社旗县委在认真总结个别村镇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推广实施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发展的“三加”模式。

1.“三加”模式的主要内容

“三加”模式是指以“党员加农户”、“支部加协会”、“产业加基地”为主要服务路径的农村党建工作方式。

(1)“党员加农户”。“党员加农户”是党员个人在支部领导下服务发展的模式。“党员加农户”是一种帮扶联合体。本着优势互补、共守信用的原则,党员和农户在联合体中主动发挥各自在文化知识、农业科技、信息网络、资金投入方面的不同优势,开展技术互帮、致富互带、网络互用、资金互助等项活动,通过技术交流、资源共享,实现党群互动。党员作为帮扶联合体的核心,在协调资金、沟通信息、发现问题、研究对策等方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2)“支部加协会”。“支部加协会”是在发展农村经济中,支部服务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支部加协会”,就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以农户为基础,以本村优势产业为依托,建立起多种以富民为目的的专业协会,支部成员以合法方式融入协会,协会服务农户,带动农户从事产业化经营。各种协会在支部支持带领下,制定章程、规划,推广技术,传授技能,协调资金,提供信息,帮贫扶困,诚信经营,提升优势产品,做大做强产品,从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

(3)“产业加基地”。“产业加基地”是以乡镇党委为主引领农民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服务模式。农业现代化需要农业产业化,农业生产示范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支撑。“产业加基地”,就是各乡镇党委要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组织引导好当地的产业发展和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农民走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化的生产之路,实现农业产业化。

2.“三加”模式的具体做法

(1)选载体,建协会,创建党建工作新机制。中共社旗县委为适应新形势下农村工作需要,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及时融入农村经济工作,号召全县农村基层党组织以产业为依托,以支部为先导,以农户为基础,建立各类专业协会。提倡党员带头加入协会,党支部成员尽可能通过合法程序兼任专业协会的理事会成员。为切实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正确引导新型组织走合作、健康、良性发展的路子,县委认真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并组织开展专业辅导培训,同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农民组建专业协会,使农村各类专业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截至2014年3月,全县运行良好的农村专业协会已达308个,吸纳会员1万多户,成立党员农户帮扶联合体1986个,建立产业示范基地190多个。为提升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力,县委专门下发文件,要求乡镇党委和村支部以协会为载体,组织党员干部率先开展学专业、办实业、带产业的“三业竞赛”,开展教育培训等系列化服务,在服务生产经营中提高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抓规范,理关系,建立和谐运行新秩序。中共社旗县委把加强规范化管理作为保障协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坚持高标准起步,高质量推进,市场化运作。一是抓好章程的制定和机构建立。统一印发《农村专业协会章程通则》,各协会结合行业特点制定各自的章程,乡村党组织具体指导协会依照章程规定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和监督机构。二是党组织帮助协会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要求协会强化服务功能,强调在推广新技术、传授新技能、指导经营、协调资金、提供信息等方面为会员提供无偿服务。同时支持协会实行市场化运作,允许协会在提供种子、农资、设备和产品销售等环节上收取合理费用,实现以会养会,自我发展。三是理顺村党支部、村委会和专业协会三者的关系。组织开展村“两委”成员和专业协会负责人专题培训,让他们进一步明确认识:农村党支部主要发挥领导职能,村委会主要发挥管理职能,专业协会主要发挥自我服务作用,三者各尽其责,互促共进。

(3)抓延伸,促带动,发挥“三加”模式新效能。2006年以来,社旗县委、乡镇党委紧紧抓住农村“支部加协会”这个龙头,着力构建农村党建“三加”模式新框架,促使党建工作向深层次、广领域延伸。一是在已成立专业协会的村建立党员农户帮扶联合体,通过党员把服务“触角”延伸到农户,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对尚未建立专业协会的村,采取先建党员农户帮扶联合体,后建协会的办法,带动产业发展,促使专业协会的建立,为党员立足岗位争优秀搭建平台。二是按照围绕产业建基地、依靠基地兴产业、依托产业建协会的工作思路,对应林果、烟叶、棉花、优质粮食、畜牧、蔬菜、三粉等七大支柱产业,分别建立了产业示范基地,通过基地示范把先进农业科技推广运用到整个产业,带动产业壮大。

“三加”模式的推行,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三加”模式大胆创新了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方式,有效地促进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三加”模式凸显了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改变了党建与经济工作两张皮的现象。“三加”模式构建了新形势下农村党建工作的长效机制,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进一步转变了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强化了协调服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动权,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带动力,使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了发挥。“三加”模式的推行,助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13年,社旗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11.6亿元,较2006年增加69亿元;地方财政预算收入突破3亿元,是2006年的4倍多;农民人均纯收入7173元,较2006年接近翻两番,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位居南阳市前列。

二、对“三加”模式的思考

“三加”模式,是社旗县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新探索、新尝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但多数是城市街道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三加”模式则是对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模式的新探索,这对于如何搞好新时期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党建工作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三加”模式创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

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服务农民群众、支持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来实现自己的领导作用,这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方式的创新。这种方式,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的一种基本职能、一种特质和属性;这种方式,把党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理念落到实处,从总体上增强了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2.“三加”模式找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的新模式

“三加”模式通过党组织融入群众自治组织中,取得领导的合法性和话语权,从而把党的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三加”模式有三个服务层次,但又是统一整体,相互联系。协会是主体,党委是保障,支部是关键,党员是先锋,农户是基础,产业是方向,各方围绕第一要务,形成强大发展合力。“三加”模式使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资源转化为科学发展的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的优势,组织活动转化为科学发展的活力。

3.“三加”模式找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访民情解民意的新渠道

“三加”模式中,党员、支部成员融入到联合体、协会和基地之中,对共同体中的情况清楚明白,党员、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没有隔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可以零距离沟通。“三加”模式可以促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准确、迅速、全面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求,从而成为联系群众的新渠道。

4.“三加”模式找到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新途径

如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如何构建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新时期党建工作面临的大问题,也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大问题。“三加”模式把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由管理转化为服务,维护群众利益,满足群众需求,尊重群众权利,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这是基层党组织团结群众、凝聚民心、获得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有效途径。

三、“三加”模式对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启示

1.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抓住服务这个中心

政党赢得人民拥护的最好方式是服务。中国共产党作为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执政党,要巩固其执政地位,更需要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巩固群众基础。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和创新型政党的任务,提出了基层党组织“以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为主要任务”的定位。新的时期,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基层的战斗堡垒,首先必须是一个服务型组织,这是时代的要求、现实的要求、群众的期盼。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抓住服务这个中心,只有抓住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才能获得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拥护、支持和积极参与,才能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

“三加”模式的实践表明,推进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核心是农村发展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社旗县在推进“三加”模式过程中,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实现了基层党建与农村发展的有机融合和紧密结合,形成了基层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三加”模式通过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着力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服务功能,有效增强了基层党组织服务农村发展的能力。“三加”模式的实践表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牢固树立科学服务、创新发展的工作理念,立足于“为民”这个根本,着眼于“服务”这个宗旨,实现“利民”这个目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强化服务意识,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运用科学方法指导新兴经济组织规范运行,引导农民干事创业,基层党的建设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提高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力。

3.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紧紧抓住融入这个关键

“三加”模式的实践进一步揭示,服务的最好方式是融入服务。选择合适的服务方式对于提高基层党组织和领导干部的服务能力和领导水平、密切党群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键在于融入农村发展。只有融入农村发展,才能发现农村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障碍,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只有融入农村发展,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更好地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只有融入农村发展,才能得到广大群众拥护,巩固党在基层的群众基础,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

4.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牢牢抓住创新这个灵魂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工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②创新是基层党组织发挥好服务作用的不竭动力。随着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化,面对农村发展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的理念,要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新机制,要在继承传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不断出新招。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只有这样,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更好地发挥服务功能。

5.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社旗县“三加”模式中有两个都是来自于当地乡镇的群众创造,经由社旗县委县政府完善和改进后,又在全县推广应用。这说明,人民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我们要推进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力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变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注释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54页。

②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年,第18—19页。

责任编辑:汪 洋

上一篇:体验管理论文下一篇:商业空间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