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论文范文

2023-03-04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收稿日期:2008-03-08

作者简介:李文政(1967—),男,汉族,山东单县人,菏泽学院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德育课教学与研究。

摘 要:和谐理念在我国古代就深受推崇,在当前高校德育教育中引入和谐理念,对于强化大学生的和谐意识和综合素质意义重大。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和谐德育教育的思想,以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关键词:高校德育;和谐理念;探索

一、和谐理念的提出及历史发展

和谐是一个在我国古代就有的发展理念。和谐理念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早在我国甲骨文时期,就多次出现过“和”的概念。在《广雅•释诂三》中出现过“和,谐也”的说法,《说文解字》也提出:“和,相应也”。在《尚书》中,尧帝、周人提出了“百姓昭命,协和万邦”、“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的主张,即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和谐共处。《国语》和《左传》详细论述了“和”的概念。据《国语•郑语》记载,郑桓公曾与太史伯谈论“兴衰之故”和“生死之道”,史伯说:“夫成天下之大功者,其子孙未尝不章,虞、夏、商、周是也。虞幕能听协风,以成乐万物生者也。夏禹能单平水土,以品处庶类者也。商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周弃能播殖百谷蔬,以衣食民也。”这里,明确提出了“和”、“和合”的概念。史伯还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左传•昭公二十年》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祗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另外,《左传》还提出了“以德和民”的观点,强调和、德、民三位一体的思想。

孔子也提倡“和”的理念,《论语•学而》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说,礼制最可贵的就是,维持社会的和谐,先王之道最美好的地方也就在这里。无论大小方面,都要守法才能达到和谐,如不守法,就难以达到和谐。孔子还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等观点。孟子也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老子认为,“天地相和,以降甘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中庸》对和谐之道作了经典性的发挥:“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即采取正确的方法,在“中和”的基础上适当地解决矛盾就能实现和谐。朱熹则认为“政通人和,郡以无事”“岁丰人和,幕府无事”“不暇复以百姓为中心,下失人和”。

总之,“和”的思想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十分突出的位置,其中尤以儒家更为注重和谐理念。归纳起来,不外乎这几个方面:以民为本、以和为贵、以德治国、民族和谐等。以民为本是儒家思想的最基本的精神,也是构成和谐社会思想的核心,如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和为贵是儒家重要的价值取向,和被认为是君子的重要品质,也成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一个准则。儒家的人际和谐思想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影响,也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以德治国是儒家的治国理念,主张德较为先,辅之以刑。如孔子就曾提出:“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种德主刑辅的治国理念对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族和谐、国家统一是儒家的重要政治主张。儒家主张的这种民族和谐、国家统一的大一统观,经过几千年的历史实践,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取向,对我国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的主要任务之一,从而为把和谐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胡锦涛同志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要求个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其中,个人自身的和谐是首要的最基本的和谐。只有人自身和谐了,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有作为发展主体的和谐的人,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源泉和根本动力。大学生是未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而在高校德育中强化和谐理念教育,使其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意义重大。

二、在高校德育中强化和谐理念教育的对策

当前,我国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变化的同时,高校德育教育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多种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的并存和碰撞,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思想波动,这些因素正冲击着大学生个体和谐成长以致学校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目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念扭曲、诚信意识淡漠、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大学生中出现的这些思想上的困惑、心理上的失衡和个性发展上的偏差现象,使其很难适应时代要求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这将对构建和谐校园和和谐社会造成不利影响。为此,当前应进一步强化对大学生的和谐理念教育。

第一,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落实到高校德育工作上,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也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教育科学发展观认为,教育是人的教育,是对人的价值意义的认定,教育目的是对人的身心发展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直接影响,从而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发展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使人的个性得到发展。人是教育的主体,标志着教育是人性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新的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标志着人的主体地位的确立和提升,是尊重人的地位、人的尊严、人的权利、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而不仅仅是把人当作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教育科学发展观还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关注人的价值、人的素质和人的意义的存在。关注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要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主要环节是接受教育。未来社会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竞争的关键是教育,教育科学发展观应该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这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根本途径。只有把教育提升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才能把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资源,赢得竞争的主动权,这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核心。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个性发展的历史”,人的个性和谐及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这就要求在高校德育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谐社会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体现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育人为本。首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大学生作为能动的、自主的、独立的个体,尊重其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其次,以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标,通过说服教育、积极引导,以民主平等、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德育需求,培养其主体意识,激活与弘扬大学生个体潜能中积极的、建设性的因素,使其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把高校德育提高到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充满活力的主体这一更高的层次上;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需求。德育教育是以学生对教学内容与方法的价值认同为基础的,要想得到学生的价值认同就必须认识到当代大学生的多元价值观的现状。随着经济、文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呈现开放、多维的特点,多元化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生价值观的多元化从总体上看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这种多元的价值观是对原有价值观的拓展、深化和丰富,充分体现和尊重了个体的差异性,使价值评价标准更为全面,对人和事物评价更加多层次、多角度。但是,由于知识和认知能力的局限,当代大学生在主体性意识增强的同时有可能走向价值相对主义,使价值标准模糊或迷失,甚至出现价值虚无的无所适从状况。面对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现实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应尊重学生的多元价值需求,发展学生的自主个性,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

第三,树立和谐德育教育的思想。和谐德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和谐发展的一种德育模式。和谐德育的特征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科学规律、体系完整,协调发展,产生最优效益。高校的德育工作是围绕大学生来进行的,当前,要积极创新德育观念,用和谐的方法培养人,培养和谐的人。和谐的人要靠和谐的教育及德育教育去培养,和谐的教育及德育教育是指教育的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和谐、有机统一。正如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所说:“高校应该永远以此为目标: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或者其他。”要建立和谐的德育工作体系,把高校德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德育工作的实际,全方位地构筑学校、家庭、社会统一协调的德育网络,切实提高高校德育的实效性,实现教育目标的全面和谐发展。另外,要建立和谐的育人体系,当前,高校德育应从人的发展出发,以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为根本出发点,满足学生对生活、知识不断增长的需求,建立和谐的服务育人体系。同时,高校德育还要建立起实践育人体系。实践育人是大学生形成高尚品德、爱国爱党观念以及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动力。要积极组织与学生的成才和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性、综合性、导向性的实践活动,坚定其理想信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创新能力。

第四,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营造和谐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是一座学校的活力和灵魂之所在,是推进高校德育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校园文化反映着一个学校的整体精神面貌,也是传播德育思想的重要载体。要积极弘扬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并提升校园文化对高校德育的影响力。首先,要发展高校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既要有自己的特色又要不断创新,这也是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魅力之所在。应积极开展多形式多角度的校园文化讲座、社团文体活动,并积极与高校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推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建立完备的高效德育体系的重要原则。完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体系的建立,依赖于以学生为本的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应在营造高雅的校园文化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德育素养,提倡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再次,要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当前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与历史文化适度结合能明显提升校园文化的精神特质,增强其品位和层次,从而积极推动高校德育工作的不断进步。

第五,建立起大学生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化解的工作平台。在高校德育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学生的思想困惑和实际生活难题,为此,应建立起经常性的与学生沟通与联系的德育工作平台,这也是构建和谐校园与和谐德育的必然要求。就业难是大学生面临的一大难题,在德育教育中应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顺利就业。就业是大学生最关注的焦点之一,就业指导搞好了,就能稳定学生的思想和情绪,也才能营造和谐的校园秩序。积极关注贫困大学生等弱势群体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也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贫困大学生经济拮据,但上进心强、自尊心强,生活压力大,及时解决他们的困难,有助于化解其内心的压力和矛盾情绪。另外,还要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应当通过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大学生提供及时的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积极解决大学生交际障碍、学业压力大、失恋和人格缺陷等问题,引导大学生不断完善其心理素质,培养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状态。

第六,唱响高校德育教育的主旋律。高校德育教育在大学生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起着导向作用。在高校德育教育中,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积极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切实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和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校德育中的主导作用,拓展新形势下高校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高校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提高大学生的德育素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德育支持和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民日报[N],2005年2月26日。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

[3]金绪泽.教育科学发展观基本内容探微[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1),127-12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1.

[5]孟宪东,周文华,黄海洋.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J].北京教育(高教),2007,(9)4546.

[6]陈雯.实施和谐德育,优化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07,(7下期)120-121.

[7]魏续臻,李邢西,余茜.努力构建高效和谐德育体系[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24-26.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如果学校是和谐教育“主要阵地”, 那么, 课堂就是“前沿”!让我们从和谐课堂开始, 逐步完成和谐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课堂的前提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人际关系系统。现代心理学认为教与学是通过人际交往来实现的, 它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人际交往。有效的教学取决于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有效的人际交往。人际交往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的、积极的课堂氛围, 形成一个健康的心理活动“场”, 而师生关系就是这个心理活动“场”的核心!那么, 和谐的师生关系该如何建立呢?

笔者认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有魅力的教师——受到学生爱戴的老师。学生由喜爱老师进尔喜爱老师的科目, 进尔激发学习兴趣, 而取得好成绩在满足自我表现需要的同时, 又会得到老师的赞扬, 进尔更加爱戴老师, 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那么,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有魅力的教师呢?

一名有魅力的教师, 必须懂得尊重学生。尊重学生, 就等于送给了他一个积极的自我概念, 使他能自尊、自信、自强, 以良好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在我新接手的一个班级, 有一个男生, 他极端自卑, “自卑的让人讨厌。”其他同学这样告诉我。但是, 我装作不知道, 对待他象其他同学一样, 甚至有意识的亲近他、关怀他, 渐渐的, 他的声音大起来了, 眼睛抬起来了, 笑容也多起来了。

做一名有魅力的教师, 必须懂得欣赏学生。每个学生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 作为教师要善于发现这些闪光点, 并积极地加以肯定和赞扬,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 一句赞美的话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 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 0%~3 0%, 当他受到激励时, 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 0%~9 0%。就是说, 在通过充分激励后, 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三到四倍。我曾经碰到一个学生, 用其他老师的话就是软硬不吃!但是, 我经过观察发现, 他的思维很敏捷, 尤其是遇到一些他感兴趣的问题, 他往往有独到的见解。于是, 我抓住时机, 肯定了他的观点, 及时鼓励, 并发短信给他的家长, 赞扬了他的表现。从此, 他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

做一名有魅力的教师, 必须懂得关爱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教师必须真情付出,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没有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为自悲的学生说句自信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一句话便能走进学生心灵, 何乐不为?!

有魅力的教师, 同时又极具必须学识魅力。“学高者为师, 身正者为表”, 教师就应该是学生的学习榜样。

2 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是实施和谐课堂的基础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中互动的师生关系不再是一个封闭的、预设性的过程, 而是开放的、生成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单向的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为双向的平等交流。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培养”过程, 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加强课堂的教学组织, 激活教学氛围, 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式教学的关键。教师要创设宽松的课堂环境, 通过课前准备来创设问题情境, 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 使学生有话敢说;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在分析、判断、讨论、辩解中提高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 允许学生怀疑教材, 反驳师说, 对学生的奇思异想及时反馈和鼓励, 使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重视, 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进取心;要谅解学生的失误和过错, 赞赏勇敢精神, 宽容顽皮淘气;同时教师经常进行换位思维, 从学生的角度来体察学生的需求、情感, 并且从学生的反映来反思自己的言行, 有意识的不断改进自己。在教学中, 教师不妨与学生角色换位, 自己走下讲台当学生, 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展示优秀的一面, 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例如, 初一的情绪教学在讲到情绪的主要表现 (喜、怒、哀、惧) 时, 我让学生起来表演 (强调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学生们有的用面部表情来表现、有的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有的用图画来表现等等。这些不同的表现又可以引入下一个内容——不同的人表达情绪的方式不同, 学生的印象想不深刻都难!

3 教与学的合作是实施和谐课堂的重要内容

所谓合作就是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 平等交流。合作是一种开放的交流。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 乐于与他人打交道, 使得学生不再是孤立的学习者, 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 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

合作学习的过程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 还体现出了竞争与合作的结果, 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合作学习以小组合作目标为导向, 以小组合作任务为载体, 以团体评价机制为保障, 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生动局面, 从而保证了组内长远的参与性与互补性。在合作学习中, 还可以改变学生对人的态度, 即他人是我获得信息的源泉, 学生在讨论与合作的磨合中越来越善于向他人学习, 也越来越善于帮助别人。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发展进步打下了一个必备的基础。从小培养学生合群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方法, 才能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 在今后的道路上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 初一的活动课我以组为单位, 以每单元活动为内容, 以纪律、参与率、同学间的配合等为评价标准以学期为期限, 开展了一个大评比, 评比中获胜的组将获得奖励。在活动中, 学生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 学会了关心人, 学会了换位思考;在活动中, 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活动中学生由不团结到团结, 由不合作到合作, 学期结束时每个人都有不小的收获!

和谐产生美, 和谐是一切美好事物的最大特征。和谐是最佳组合, 和谐是事物的最佳状态, 和谐是人们的追求, 也是教育的追求。让我们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 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摘要:本文从和谐社会的构建, 到和谐课堂的构建, 提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和谐课堂的前提;师生间的和谐互动是实施和谐课堂的基础等观点。最后才能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 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 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社会,法律制度的不和谐是最大的不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应是整个立法体系的实质所在。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与构建和谐社会两者之间密切相关,相互促进。和谐的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而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是构建和谐的法制。

关键词:法制;和谐社会;和谐

著名作家张贤亮先生曾经用拆字游戏来揭示“和谐”的真谛:“和”,可拆分为“禾”与“口”,是指人人都能够有饭吃;“谐”,可拆分为“言”与“皆”,是指人人均可以自由的讲话。可以认为“和”是管人们吃饭的,是关于物质利益层面的;而“谐”是管人们说话的,是有关精神思想层面的。吃饭和说话都是上天赋予每个人生存的基本权利与保障,如果再结合和谐的、公正的、完善的法制。这样就会使整个社会置于一种和谐的平衡之中。建构和谐法制,需要我们实现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各项权利和义务,使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一致性、真实性。营造出真正公平、公正、平等、和谐的社会新秩序。

1 完善的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法制和谐是指国家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备、协调与统一。它要求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都必须符合宪法的规定,下位法必须符合上位法的规定;要求横向的法律规范之间不能相互冲突和抵触;要求调整社会生活的法律规范体系具有系统性、协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没有盲区和空白。法制和谐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制度基础。因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和重中之重。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开始为自己的权利斤斤计较,开始学会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司法实践中日益增多的公民维权案件以及公益诉讼案件既是明证。如何界定建设和谐法制呢?和谐法制应该是适应我国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并且最终能够形成较为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上的这4种机制均应该通过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较为完善的法制体系。以最终促进民主立法、科学立法、公开立法、有效立法、统一立法等有效机制的形成。可以说,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人公平、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社会,在这种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帮助,凭借法律这个媒介,可以满足人们对公平、正义、自由以及秩序、效率等价值的需求。

2 法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

“民主法制”和“民主法治”的两次表述在逻辑上是一致的。“法制”是国家法律制度的总和。“法治”即“法律主治”、“依法统治”、“通过法律的治理”。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法治是法制的体现与保障。法治必须通过法制即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运行机制予以实现,两者不可或缺。因此,民主法制的和谐完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而民主法治则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首要目标。

民主法治目标的最终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由于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因此,民主政治的建设需要进行长期的民主制度、民主机制、民主理念、民主监督等民主要素的培育;法治政治的建设需要进行长期的国家执政权法治化、立法权法治化、行政权法治化、司法权法治化和全社會法治理念的建设。

3 法制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

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依法治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公平正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安定有序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首先,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保障。无法制则无和谐社会。法律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具有“硬性”的社会功能和规范功能。要维护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正常的社会、经济生活秩序,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和谐,就必须依靠法制作保障。

其次,民主法治需要和谐的法律制度提供保障。民主法治目标的实现,关键在于法制的和谐。民主之所以与法治相伴而生,是因为民主需要有其制度上的保证,没有法治的民主是缺少制度基础的“空中楼阁”,而法治必须以法制为基础和前提。

再次,市场经济需要和谐的法律制度提供规则。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和谐、竞争适度、收益共享的资源配置状态和利益关系体系。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社会必须用法来确立“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等原则,并依据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将这些原则具体化、法律化,使市场秩序能够得到法律制度的保护和调控。

最后,社会矛盾需要和谐的法律制度加以化解。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近年来,失业、贫困、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合法权益保护、突发事件等社会问题开始凸现。化解这些矛盾和问题,只有依靠完备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建立法治化的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社会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建立起经常化的社会矛盾表达和调处机制,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4 构建和谐法制的理念培育和制度建设

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很长,封建专制主义的传统根深蒂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现象严重存在,尤其在我国改革开放期间,腐败已构成对执政党的政治挑战。而构建和谐法制的根本意义,在于保障人民民主专政任务的实现,维护法制的统一实施和国家统一,惩治腐败和防止国家工作人员权力滥用,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平衡各种社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

4.1 构建和谐法制。重点在于立法权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需要广大公务员法治理念的增强和立法制度的设计

第一,法制和谐需要坚持良法善治原则。亚里士多德说过,法治应包含两重含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良好的法律应是国家和人民的整体意志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体现,而不应是部门意志或地方保护主义的体现。

第二,法制和谐需要坚持法制统一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上下位法律规范之间、平行横向的法律规范之间要保持协调统一,不能相互抵触,相互冲突。如果立法者们利益需求和价值选择相互冲突、相互矛盾,必然导致法律规定或规则的相互抵触。因此,必须规制和监督立法者的利益和价值取向,坚持走群众路线,扩大立法民主,进一步清理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建立科学民主的地方或部委立法制度,切实解决执法交叉、执法“打架”、“大盖帽”满天飞的问题。

第三,法制和谐需要建立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经济市场化

和政治民主化的趋势,提出了不断完善法制的要求:要求通过科学民主的立法措施,坚持以经济立法为重点,同时兼顾其他方面的立法,通过立法推进改革、促进发展和维护稳定;要求坚持“不抵触、少照抄、有特色、可操作”的地方或部门立法原则。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增强法规、规章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求坚持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以确保法规质量为核心。努力提高立法效率,讲求立法的社会效果。

第四,法制和谐需要建立严格的违宪审查机制。依法治国首先要依宪治国,而依宪治国要求一切违宪行为都要受到追究。世界各国违宪审查制度對树立宪法的权威和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对保障民主、法治与人权,对维护国家政治与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4.2 建和谐社会的途径是构建和谐的法制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建立能够与之适应的和谐法制,社会主义法制的本质是为促进全社会全方位和谐发展的。因为社会主义法制体现的是全体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和谐法制的标志是: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充分体现人民主权的实现,并且在此基础上强调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并注重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全体人民之间的和谐发展与进步,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和谐乃真义”,和谐社会中人人和睦相处,“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人们的性规范置于和谐的法制环境中。通过法律,人们可以获得对公平、正义、自由以及秩序、效率等价值的需求,因而也可以把和谐认为是法律之价值。和谐也能符合并满足人们的需要,没有公平、正义和自由的社会,会产生多重矛盾。在多重矛盾冲突达到并超过一定界限后,社会就没有秩序可言,这样的社会就不可能是和谐社会。

以和谐的理念来指导法制建设,需要重视两类问题:第一。法律体系内部的和谐,解决权力与权利、权力与权力、权利与权利之间的冲突,实现着这几者之间的和谐一致。第二,法律体系与其他相关体系的和谐,主要是司法体系与立法体系、执法体系的关系。使得这三者之间既能够有效地发挥各自的功能,又能实现彼此的有效监督及相互制约。

4.3 完善的法制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相互促进

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基础和保障的,法制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平台和手段,法律能够保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保证人在有序的规则之内作出某种行为,当这种行为是违反法律之规定,触犯和谐的边界时,法定机关给予行为人相应的惩戒。相反,如果公权力机关如果滥用权力,导致当事人人身或财产的损害时,该机关也应承担相应的责任。如发生于2002年8月的“黄碟事件”,最终以公安部门向当事人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告终。时至今日,公权力践踏私权利的时间还屡有发生,侵犯私权利的现象还很普遍,其思想根源主要在于现代社会的“天赋人权”、“有限政府”的观念在我国的薄弱,不少执法人员潜意识里残存着封建官僚的特权思想。随着法律知识的进一步普及,政府提倡的依法行政政策的贯彻执行,执法人员以及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此类事件会逐渐淡化出我们的视野。那么,完善的法制与构建和谐社会之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确立完善的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前提。在和谐社会中,法律是指导行为规范的准绳,规范社会秩序的规则,解决社会纠纷的天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于法律功能的认识并充分发挥其功能,使法律为社会和谐服务。

其次,完善的法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需求。可以这么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一定是一个法律完备、法治良好的社会。我国预期在2010年建立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就应该是一个相对完善的法律体系。 最后,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完善的法制。因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是需要以完善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作为底限、作为基础的。凡是与构建和谐社会有关的法律、法规都应受到和谐社会宗旨的约束与指引,并不得与之相冲突。建议立法机关对现有法律之中有悖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恶法予以清除。

当代中国就是一辆高速行驶中的列车,一旦开动,就会勇往直前。相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构建和谐社会旗帜的指引下,构建和谐社会必然会实现。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战略管理是和谐管理的核心

大学战略管理是学校建设发展的重要内容,校党委注重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从日常事务管理转移到对学校的战略目标、战略规划和战略实施上来,想大事、议大事、抓大事,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不断进行重新认识和研究,从而确立与学校自身发展特点相适应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

1.学校发展战略目标与师生的价值取向相一致。大学是大批的专家、学者等高素质人才汇聚的地方。他们知识丰富,具备很强的科学研究意识和前瞻分析能力,是学校制定战略管理决策最重要的智力保障。所以,学校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要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教授、专家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分析国家和地区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求,认清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把握学校自身的优势、特色和资源状况等,共同参与研究和制定学校的战略规划,从而使学校的战略目标与师生员工所期盼的目标相一致。如我校在确定未来5年的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过程中,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围绕“如何建设”和“怎样建设”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开展了大学习、大讨论,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学校确定的奋斗目标在全校形成高度认同,体现了学校战略目标的和谐,为学校的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与师生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全面实施战略规划和实现战略目标是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和谐管理的必然要求。学校强调战略规划实施的过程是全校各单位、全体师生员工依据学校整体战略目标进行目标分解、落实任务和责任的过程。校长代表学校和各学院、部处负责人签订任务书,将学校事业规划的整体目标分解为各单位的具体目标。同时,各单位师生员工按照学校整体战略规划和承担的责任与义务,结合各自岗位和自身特点,科学制定并动态调整个人发展目标和计划,使得个人的全面进步与学校的整体发展有机统一,从而在学校整体发展的大环境中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所以,学校的整体战略目标与师生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相一致是实施和谐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制度管理是和谐管理的根本

制度是实施科学管理的基础。和谐管理要求学校的制度管理必须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体现办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教育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设计和制定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应该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学校发展与个人进步的和谐统一。

1.以科学化保障制度的基础性和谐。大学管理制度既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本质特性与客观规律,又要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状等校情,符合学校自身特点。我校从2005年开始,对涉及改革开放以来的500余项规章制度类文件进行集中梳理,建立了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修订完善了“三重一大”制度和常委会、校长办公会等5个会议制度,健全了决策制度;修改和完善了8项财经管理与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财经一支笔和大财务收支制度;起草完成了《北京交通大学章程》初稿,最大限度地协调好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管理要素,为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提供制度保证。

2.以人文化保障制度的功能性和谐。制度管理应该充分体现人本思想,而任何制度又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由于执行人水平和素质的原因,有时会出现“一刀切”的现象,容易束缚人的思维和行为,使人的个性和创造力难以张扬。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在严格执行制度的前提下,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具体分析,把原则性与灵活性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我校在进人方面,一般要严格按规定程序办,但对大师级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就采取超常规的办法;在对教师的考核制度上,学校根据教师的学科和从事教学、科研等不同要求进行分类考核,而不是用一个考核标准评价教师。

3.以系统化保障制度的匹配性和谐。学校管理的每项制度以及各项制度之间,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以系统论、控制论做指导,全面把握学校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形成相互呼应、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的整体。我校积极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以“建立学校宏观管理,以学院为基础、以机关为网络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为目标,在重心下移、增强学院办学活力和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能力方面不断创新,考核时重创新、重贡献、重增量;类似制度的制定具有较强的匹配性,让制度在学校管理中发挥整体的效能,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使师生员工在执行的过程中感受到:遵守规章制度给每个人带来的是更大的自由、便利和效率。

三、质量管理是和谐管理的重点

质量是大学发展的生命线。和谐管理要求把质量管理作为管理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服务质量及水平上下功夫,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1.大力实施全员育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谐管理的质量管理,就是要以学生为本,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使学生全面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修养,具有创新精神。我校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服务有机协调配合,明确提出:全校2,500余名教职员工都承担着育人职责,所有岗位都有育人功能,所有课堂都是育人阵地,专业教师和研究生导师更是育人的主力军,同时设立了“红果园”奖,以表彰“三育人”先进典型。学校提出以“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教育理念统领本科教学工作,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通识教育”强调基础教育、平台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作为理工类院校还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按类教学”强调:按大类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对有不同优势的学生开展分级教学,对有不同兴趣、不同就业去向的学生实行分流教学;尊重学生个性,设计学分,倡导学生自主教育。“倡导探索”强调建设基于研究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质和科学素养。

2.强化服务理念,大力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和谐管理提倡以尊重人的需求、满足人的需要为出发点,增强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促进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我校深化内部管理改革,转变机关工作作风,深入教学、科研和学生人才培养工作第一线,通过不同的形式为师生做好服务工作。如计财处为方便和简化职工报销手续,不断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办事程序,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办事效率;学生处资助办每年暑假设24小时资助热线,提前把资助政策资料寄送到学生家,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教务处、研究生院、招生就业处针对学生关心的问题经常举办各种咨询活动,帮助和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信息中心设立了长期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种帮助的服务台,每天都有专业技术人员接听咨询电话,处理技术问题,极大地方便了全校师生。

四、民主管理是和谐管理的保障

和谐校园的要义在于人人参与和人人享有。和谐管理强调要通过公开公正的民主管理,使师生员工平等参与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权利得到保证、合理的诉求和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主人翁地位得到落实,从而激励全体师生员工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使学校的建设事业凝聚最广泛的力量。

1.尊重和保障师生员工民主参与的合法权利。民主管理在于充分尊重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和公平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利。我校充分发挥校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务委员会等的作用,凡关系学校发展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等,都要请广大师生员工参与讨论,广泛听取意见;每年定期召开教代会,校领导向教代会汇报学校工作、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和关系教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等,直接听取教师代表意见;定期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及时听取和了解他们对教学、管理、生活等方面的意见;做到校务公开,发挥网络快速、便捷、互动性强的特点,把学校的重点工作制作成专题,以在线投稿、在线发言的形式放在校园网上,建立网上互动平台,便于师生员工围绕相关专题展开讨论、建言献策,从而形成学校建设人人参与、对学校事业发展事事关心的局面。学校强化民主参与管理,增加了管理的透明度与可信度,使师生员工在共同参与学校管理的过程中个体的首创精神和独特见解得到充分体现,学校与师生员工形成一个整体。

2.搭建学校与师生员工通畅的信息平台。民主管理还在于对每位师生员工都要与他们平等相待,和谐相处。我校建立了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如长期坚持的校领导接待日, 以及设立的信访办公室、书记校长信箱、校园网BBS校务信箱、信息公告栏等,方便师生员工及时与学校领导进行信息交流与沟通,拉近了领导与师生员工的距离。师生员工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及时与校领导和相关部门交流自己的意见,反映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的合理诉求,同时,学校也能及时了解师生员工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帮助解决问题和疏导情绪。学校还定期组织校务报告会、新闻发布会等,向师生员工及时通报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事项和师生员工关注的校园热点;完善问责和答复制度,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给出解决方案并督办落实,不具备解决条件的问题也要给予说明和解释,体现了管理的和谐。

五、环境管理是和谐管理的基础

和谐校园离不开和谐的环境。和谐管理把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作为重要内容,强调环境的资政育人功能,包括理念、道德、心理等软环境和校园安全与景观建设等硬环境的建设与管理,为和谐校园的构建提供精神支撑和条件保障。

1.营造和谐氛围。和谐管理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强调和而不同、以和为贵,主张校园里人与人之间相互欣赏、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帮助,从而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要建设和谐文化,首先要引导师生员工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把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提出解决矛盾的新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新方法。其次要强调师生员工的自身修养、自我完善,塑造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实现人的心理健康、自身和谐,鼓励师生员工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去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氛围。

2.确保安全稳定。和谐校园最显著的标志之一是安全稳定。维护学校稳定,保持安定团结,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和谐管理的重要基础。我校加大了对重点要害部位的规范管理,对校内的每一处重点部位都登记造册,建立档卡;将图书档案馆、礼堂、食堂、学生公寓、配电室、后勤工程、网络中心以及校内各财务室等与学校集体、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单位纳入重点要害部门进行管理,建立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安全防火、安全检查和值班守护等一整套安全管理制度。学校通过多种方式将安全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课程和生活,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引导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提高其应对不安全因素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真正体现安全教育的多样性、实用性。

3.美化校园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师生员工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学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十分重视,把凝练和培育学校精神作为一项工作重点,运用多种文化资源的组合,在校内建起了“思源春光”、“园厅湖影”、“学海神韵”文化带,包括茅以升坐像、“知行”校训碑、郑振铎塑像、公寓文化墙等在内的30余处独立人文景观,精心打造“人文校园”、“绿色校园”,将校园环境的整体化、人性化、开放化和多样化有机结合,实现了校园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和谐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和谐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的关系及建设和谐企业的意义

和谐企业文化、和谐企业的含义。有的同志认为,企业文化只要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即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就是和谐企业文化。所谓和谐企业,是指企业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能够按照上述总要求进行运营的企业。

和谐企业文化与和谐企业之间的关系。有的同志认为,和谐企业是和谐企业文化的源泉、动力和基础,而和谐企业文化则是和谐企业的精神向导和支撑。根据这种关系,建设和谐企业文化,一是可以进一步明确和谐企业建设的方向,巩固全体员工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二是可以进一步完善治理企业的方针政策,促进企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三是可以有效地调节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在企业内部形成和谐和睦的秩序。建设和谐企业的内容和范围大于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因此和谐企业建设可以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动力、打好基础,有利于和谐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大家一致认为,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是促进生产力发展、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基础。同时,企业也是工人阶级高度集中的地方,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领域。尤其是作为机械行业企业,更是为国民经济提供装备的主要来源地。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企业建设。

企业不和谐问题和矛盾必须通过和谐企业建设来解决。构建和谐企业的重要性还在于目前不少企业存在不和谐现象。如劳动关系不顺,企业不重视履行社会责任,重效益轻环保,企业经营者不关心员工和股东利益等等。这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和谐,影响了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必须通过和谐企业建设努力化解。

构建和谐企业,有利于理顺企业的各种关系,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快速、健康地发展。中国二重建设和谐企业促进企业发展的做法是:在强化企业员工和谐意识的基础上,以实现班子和谐为关键点,提升班子领导和谐的能力;以实现企业发展和谐为中心点,不断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发展的需要;以实现产品结构和谐为重点,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实现经营生产运行机制和谐为支撑点,不断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以实现企业发展与环境和谐为结合点,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以实现企业与员工和谐为根本出发点,为企业发展提供永久动力。

建设和谐企业的原则

构建和谐社会要遵循的六项原则:和谐企业建设在贯彻落实六项原则的同时,还应突出强调以下几项原则。

国企和谐贵在职工当家作主。有的同志认为,构建和谐企业,重心在基层,作为国有企业,保证企业职工当家作主乃是和谐企业建设的根本要求和基本思路。这是因为在《决定》中,无论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任务看还是从构建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看,或是从构建和谐社会总的要求看,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精神。而从企业现实状况来看,离开了企业职工当家作主,离开了企业主体的主人翁精神,和谐企业建设就无从谈起。目前,影响国有企业和谐的主要因素就是企业职工当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尚未完全得以实现。为此,国有企业的重大事项要向职工公开,要保障职工对企业改革的参与权,要让职工分享改革成果。

在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上,有的同志认为,构建和谐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已成共识,但以人为本还有个以什么人为本的问题。为了构建和谐企业,企业领导和企业职工应该相互为本,重点是企业领导要以职工群众为本。同时,除了以本企业职工为本外,还应该包括以企业的用户以及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为本。如投资者、债权人、生产经营要素供应者、竞争对手、有关社会管理者、中介人等等。在探讨和谐企业建设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的问题时,还有的同志认为,以人为本还有一个以人的什么属性为本的问题。以人为本不是人本主义,不能把人看作只是生理需求的自然人,而要以人的社会属性为本,在构建和谐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强调职工的理想信念。因为人的理想信念在人的生存发展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目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中普遍缺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理想信念方面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在企业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此,在和谐企业建设中,要重视理想信念教育。

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和谐企业建设。首先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推行人本管理,企业必须将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让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增强职工对企业的忠诚感和归属感。其次是要全面建设和谐企业,包括和谐企业建设的范围和方式等都必须全面。再次是要重视和谐企业的协调性,注重协调好建设过程中的各种关系。第四是和谐企业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性,防止“一阵风”。第五,和谐企业的构建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这是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

要坚持“共建共享”的原则。构建和谐企业全过程都处在共建共享的和谐氛围之中,保证和谐企业建设顺利、健康、科学、可持续地进行。因为我们要构建的和谐企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员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具体到企业中,就是要动员全体员工一起建设和谐企业,同时要让全体员工都能及时得到和谐企业建设带来的各种实惠,以调动企业员工建设和谐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建设和谐企业的方式与途径

为构建和谐企业提供思想政治保证。思想工作要向企业职工宣传构建和谐行业与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要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和谐文化建设,为企业营造和谐氛围。在如何加强和谐企业建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问题上,与会同志提出了许多从企业实践总结出来的好经验或好思路。比如,中国一汽把人的思想观念当成生产力和竞争力。认为新形势下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突出时代感、敏锐性、亲和力,通过不断优化思想资源配置,来体现企业个性、适应形势要求、可保障企业目标实现的思想流、资金流、信息流融为一体,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保证了和谐企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以党内和谐指导和谐企业建设。因此,和谐企业建设首先要从抓党内和谐入手。有的同志认为,就企业目前的现状来讲,搞好党内和谐的关键在于扩大党内民主。因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扩大党内民主,使党员真正成为党的主人,才能化解党内各种矛盾,发挥全体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怎样做到党内和谐的问题上,上海自动化仪表公司创造了“党员岗位承诺”的经验,即把党员义务作为承诺内容,通过建立考核机制,收到实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党委开展的“特色党支部”创建活动颇有特色:一是“任务分解”,体现目标性;二是“服务为本”,体现主动性;三是“多方参与”,体现群众性;四是“强化沟通”,体现专业性。此外,企业还为基层党支部提供活动资金等。上海机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加强党支部建设、促进党内和谐的经验是:党支部书记要配强,角色要求突出“精”。党支部工作要找准切入点,作用发挥要突出“实”。党支部工作方法要创新,形式新颖突出“活”。此外,国机集团沈阳仪表科学研究院开展的“党日创新方案立项”活动也是很有新意的做法。

切实履行社会责任。许多同志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企业作出很大贡献。其主要表现是能够缓解构建和谐社会和构建和谐企业面临的突出矛盾。例如,分配不公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节约资源问题、员工地位问题、劳动关系问题等等。因此,在制定构建和谐企业的规划时,要同时制订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计划,将二者融合起来,以保证和谐企业建设的健康发展。

建设企业和谐文化。大家一致认为,和谐企业文化不仅是和谐企业的重要内容,而且通过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当前的和谐企业文化建设要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精神,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企业虽然是基层经济单位,强调经济效益,但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企业中的党员干部,教育职工,激发活力。增强职工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

在如何加强和谐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不少企业介绍了经验和思路。广西柳工集团公司党委具体的做法是:首先,建立各级文化建设机构。一是成立以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为组长、总裁为副组长、公司高层领导为成员的柳工文化建设委员会,负责柳工文化建设工作的决策、领导、监督与评价,并设立柳工文化建设办公室,专职专员负责组织、推进柳工文化落地的各项具体工作。二是公司各部门、各事业部、子公司、生产厂相继成立以党政一把手为正副组长的文化建设工作组,并安排专人与公司文化建设办公室对接;同时,根据公司的发展需要,制定各阶段的重点、项目、步骤、进度和评估标准,并接受公司文化建设办公室的指导、监督和评价。其次,加大学习培训力度,将企业文化培训纳入整体培训体系中。再次,建立健全文化建设考核、培训机制,把文化建设的考核纳入柳工绩效考核体系中。最后是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宣传贯彻氛围。

在和谐文化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关系上,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同志认为,制度与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制度是规范、约束人;文化是教化、引导人。文化与制度是永远并存、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在管理的初级阶段,制度的特征更明显些,比重也更大些;在管理的高级阶段,文化的特征则更明显些,比重更大些。上海汽车集团公司促使和谐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化的措施主要有四条:一是确立遵守制度的管理理念。二是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三是建立组织推动保证体系。四是企业文化建设和经济工作相结合。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公司的同志认为,为了建设和谐企业,应该用先进的企业文化统领企业管理。这既是企业创新的选择,又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中外合资企业和谐建设途径。广州本田汽车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创造了建设和谐企业的好经验。该公司为了保证劳资关系和谐,从1999年3月至2007年4月,劳资双方先后五次协商签定(续签)《集体合同》,同时大力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从2001年8月起开创了每月一次的“领导接待日”,由中日双方的总经理、工会主席轮流接待员工,面对面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员工的投诉,向员工宣传解释企业的决定,解除员工的疑问。2001年公司还建立了改善提案制度,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管理领域和生产领域的工作、改善、参与、监督劳动条件的持续改善活动,从而化解了许多劳动争议,避免了劳动纠纷事件的发生,使中日双方之间、员工和企业之间的相互信赖不断加深。该公司工会还赴日本本田介绍了广本工会促进企业和谐的经验,引起日本本田工会的浓厚兴趣。在中外合资企业中如何开展党建工作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天津阿尔斯通水电设备有限公司采用“小(规模小)、快(时间短)、灵(灵活)”方式开展党务工作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

正确处理影响企业和谐的各种关系。湖北三环集团公司的同志认为,建设和谐企业:一是要发展和谐的劳动关系,完善劳动协调机制。二是要发展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牢记“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的精神。三是要发展和谐的企业人际关系,使企业员工和谐相处。四是要发展和谐的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北京远东仪表有限公司的经验则是处理好五种关系:一是处理好企业与股东的关系,二是处理好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三是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四是处理好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五是处理好企业与国家的关系。江铃汽车集团公司针对日薪制(以日薪为计酬标准,按照实际工作日每月进行支付的一种短期用工形式)这种新的用工形式,积累了协调员工与企业之间关系的丰富经验。该公司始终坚持“组织起来,切实维权”的方针,两次下发关于发展日薪制员工加入工会的有关文件,使全部日薪制员工加入工会。为了保障员工的权益,公司还把有关日薪制员工享有的生活与劳动保障条款编进《职工劳保法规手册》,使日薪制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日益和谐。

把和谐企业与和谐行业建设结合起来。有的同志认为,和谐行业与和谐企业既是包容关系,又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只有机械行业中的大多数企业建成了和谐企业,才能有整个机械行业的和谐;反之,整个机械行业和谐了,也有利于机械行业企业的和谐,因为它可以为构建和谐企业创造良好的和谐环境。当前,要深入研究和谐企业与和谐行业之间的关系。机械行业每个企业在构建和谐企业中,要主动与和谐行业的构建联系起来,找到本企业的和谐与本行业的和谐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便在构建和谐企业的同时,为构建和谐行业作出贡献。同时,作为中国机械行业的有关部门和学会、协会、研究会,也应该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制定构建和谐机械行业的规划,以指导行业内的和谐企业建设。

从我做起、从自我心理和谐做起、从现在做起。不少同志认为,构建和谐企业是全体企业员工的共同责任,只有在企业党组织领导下,每位企业员工都积极努力,才能实现和谐企业建设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位员工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自我心理和谐做起,围绕和谐企业建设目标贡献力量。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和党组织负责人,理应率先垂范,在构建和谐企业中不仅要当好和谐企业建设的计划制定者和宣传者,更应该当好和谐企业建设计划的执行者和行动者。构建和谐企业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从长计议,但必须从现在做起,不能等。要结合企业实际,量力而行,制定切实可行的构建目标,并及时付诸构建行动。

(责任编辑:晓理)

上一篇:汉语教育论文下一篇:教育类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