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

2023-09-09

控制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本文针对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中任务书与时代脱节、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组织形式不合理、学生缺乏个性化指导、成绩考核方式不够合理等问题,提出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设计任务的设计与发布、课程时间安排、任务完成形式、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

【关键词】大气污染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 翻转课堂 教学改革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一环,其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将“环境工程制图与CAD”“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环境工程设备”等课程理论知识与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并注重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能力,方案构思和设计计算的工程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传统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一直以来都是教师进行任务分配,讲解基本要求、相关理论及注意事项后,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在2周内独立设计一个完整的除尘系统,设计过程中教师只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集中进行检查和指导,学生学习效果较差。本文通过分析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的突出问题,提出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探索,同时调查学生对课堂效果评价。

一、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计任务书与时代脱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已经开设很多届,设计选题并未随着开设年限的增长而不断改进,选题陈旧,导致学生抄袭现象严重,甚至出现一个课程设计作品被几届学生连续抄袭的情况。且设计书介绍的工艺与实际脱节,很多要求设计的工艺都属于淘汰的,并不能满足当下达标排放要求,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不足,且机械模仿式设计并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二)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不够合理。传统的课程设计安排是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完成后进行的,与专业课的衔接性较差,造成设计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脱节。设计要求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在2周内设计一个较为完整的除尘系统,还要撰写设计书等,设计难度大。对于知识水平较差的学生来说基本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为了拿到相应的学分,学生只好抄袭或者拷贝往届的设计作品。

(三)设计组织形式不合理,设计节奏把控能力弱。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要求每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个除尘系统的设计,设计任务繁重,设计过程也并不要求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设计过程基本是学生单打独斗,有问题讨论机会不多,只能独自解决或求助于老师,虽然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个能力恰恰是学生所缺乏的。非集中式的设计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设计进度进行实时监控,设计过程全凭学生自我约束,让抄袭的学生有机可乘。

(四)教师答疑效率低下,学生缺乏个性化指导。设计过程教学过程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设计任务布置、教师讲解常见的设计问题及注意事项、设计全过程的指导答疑及管理和最终成绩评定。在问题讲解过程中教师只能对常见的问题、往届设计中出现较多的问题进行讲解,然而每一届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水平都不同,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这在传统设计教学课堂中是很难实现的。集中答疑的指导方式导致学生问题解决的严重滞后,且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解答每一个学生的问题,有些害羞的学生完全没有机会得到教师的解答,最终导致设计失败,抄袭的现象时有发生。

(五)成绩考核方式不够合理。传统的课程设计成绩主要由设计说明书和设计图纸的质量两部分组成,且这两部分成绩都是由教师一人评定,带有较强的主观性。且说明书和图纸的质量并不能完全反映出一个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真实领悟情况。

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一)任务的设计与发布。针对设计任务老旧与现阶段工艺脱节问题,通过走访相关高校、大学教师、学生个人、企事业用人单位,了解大气污染处理设备设计现状,收集合适的工程案例。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编写设计任务书,且设计案例做到“任务背景类似,设计选题显著不同”,以此有效规避学生抄袭。同时,教师将设计任务书、设计指导视频、设计参考资料等统一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发布。

(二)合理安排课程设计时间。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开课第二周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发布教学任务书,让学生边设计边学习,带着问题来上课,学生遇到困难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得到老师的指导,做到理论课程学完,课程设计也基本完成,而原来的集中两周课程设计时间则进行课程设计的修改和完善以及进行设计答辩。这样有效地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变革设计任务完成形式。改变过去一个学生独立完成一个课程设计任务形式,变为由2-3个学生协同完成一个设计的模式,在组队过程中,注重学生个体間的差异,将基础不同的学生尽量在各组中实现平衡。同时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更正管理,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重构课程设计组织形式。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不再安排教师进行教师集中讲授,设计难点、常见问题的讲解都通过网络微视频形式进行,让学生在网上合理安排时间自由学习,并在线上线下教学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突破了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线上,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地掌握学生设计进度、设计阶段成果,及时解决学生设计中的问题并通过QQ、内部邮件等进行交流解答;线下,合理组织安排学生集中讨论,设计最终成果展示答辩环节。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实施和监控,保证每组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设计任务,达到教学设计的教学目标。

(五)构建合理的考评体系。为保证对学生设计成果有客观公平的评价,突破传统成绩评定中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情况,更加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核。所有学生的设计成果将上传到教学平台进行公开展示,同时在大气课程设计过程中增设“阶段性设计成果”检查和设计汇报、答辩环节。要求学生将设计过程材料与最终成果以PPT的形式展示出来,鼓励其提出自身设计的缺陷和可能的解决方案,并在展示过程中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提问。改变以往成绩由教师一个人决定的情况,最终成绩由“阶段性设计成果”“设计说明书”“设计图纸”和“设计答辩”四部分分别按照15%、25%、25%和35%的比例组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以相互学习、相互评价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结论

通过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从设计任务的设计与发布、课程时间安排、任务完成形式、组织形式和评价体系五个方面进行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设计实训课程设计任务与时代脱节、课程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设计组织形式不合理、设计节奏把控能力弱、教师答疑效率低下、学生缺乏个性化指导、成绩考核方式不够合理等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同时,也为其他实训类课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李乾军.任务式翻转课堂法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上的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7(29)

[2]蒋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2012(3)

[3]钱飞跃,王建芳,盛楠楠.基于翻转课堂的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重构[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7)

[4]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5]魏连江,王德明,陈开岩.《矿井通风与安全》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研究与改革[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7)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课程改革与建设立项项目(2015KGA03);2015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课证融合、训岗直通’提升地方环境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研究与实践”

【作者简介】周 龙(1988—),男,湖南长沙人,硕士,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讲师;马华菊(1970— ),女,桂林理工大学南宁分校副教授。

(责编 王 一)

控制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这是高等教育工程观的重要转变,也是高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石和保证,它有助于引导专业办学模式由重规模的外延式发展向重效果的内涵式发展转变。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依据认证标准,以工程应用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可以从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加强“回归工程实践”的课程建设;引進和培育同时具有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完善和拓展实训基地;职业资格证书引入本科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探索。

[关键词]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产出导向

新经济态势下,世界发展趋向全球化,中国也一步步由制造大国成为制造强国。发展的过程需要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作为保障,而国际化的进程自然也要求我们培养的工程人才能够得到国际企业界的认可,这对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工程教育认证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下,社会对于不同教育背景下的人才,同等教育实质和效能的要求[1],这是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华盛顿协议》是世界知名工程教育国际认证协议[2],到目前为止,缔约方最多,签署时间最早。2013年,中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中国工程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华盛顿协议》的核心内容是国际互认,国际互认的基础是实质等效性。我国目前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参考的是美国ABET的认证标准,认证程序和认证政策广泛参考《华盛顿协议》多家签约机构的做法[3]。工程教育认证的核心理念是以产出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学校能够教什么转变成学生应该会什么。高等教育虽不是完全的职业教育,但应该为学生做好职业准备,应以社会的需求和学科发展内涵为依据来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其办学效果由大多数受教育者达成的质量水平来证明[4],这也是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观念的重要转变[5]。

一、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特点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是一个由机械、化工、电气、能源、材料工程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以过程工业为研究和服务的对象,具有多学科综合、交叉、渗透和互为依托的特色。其培养能在机械、石油、化工、能源、环保、医药、食品等行业从事过程设备的开发设计、系统控制、技术管理、工程应用研究等方面工作,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

过程装备与控制技术在国家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首先,能源、石油、化工等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需要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的支撑,过程装备的设计与控制能够为支柱产业提供先导性的工艺和先进的控制装备与技术,保障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其次,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其发展也对过程装备与控制有根本性的需求。最后,纵观我国过程工业的发展历程,从引进国外整套设备,到引进主要设备,从核心设备到辅助设备的国产化,每一次发展和变革,都离不开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人员的付出和创新。

二、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教学体系依据学校“本科水平,技术特长”的人才培养特征已搭建完成,逐渐形成了鲜明的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中的要求,其仍存在一些问题:工程实践环节学时略少,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经验;人才培养以教授和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主体的响应;课程内容更新缓慢,不能完全反映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未将学生作为职业人的使用主体——企业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培养计划中缺乏企业的反馈。

应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推动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工程化的教学改革,探索人才教育培养的工程化和国际化新模式。人才教育培养的新模式主要体现在对人才目标、培养方式、培养方案和培养规格的优化及调整上,这是一个循环互促的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规格,培养出有创新性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人才培养的成果再通过社会反馈加以检验,同时根据社会反馈调节培养目标。

(一)携手企业,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作为复合专业,是化-机-电的交叉集成。根据工程教育认证要求,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适当通过企业的评价来体现。应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特征,培养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以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水平应用技术人才,服务国家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服务长三角中小城市中小企业,立足上海,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人才培养方案是总的框架,教学大纲则是具体的实施,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不能凌驾于企业和具体需求之外。我们通过深入企业实地调研,与企业人员座谈,召开校企合作会议,统筹考虑企业人员对学生培养的需求,共同协商、改良优化教学培养模式,逐步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大纲,优化了课程体系。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主干课和选修课比例及学分

与企业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制定、修正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构建宽覆盖的课程模块体系,满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课程体系设置以设备为主,工艺为辅,兼顾控制作为指导思想。专业主干课是专业的支撑和骨架,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并精通。遵循学校“厚基础,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思路,凝练核心课程内容,去除冗余,突出重点。主干课过程设备设计、过程流体机械和过程设备设计的学分,统一由原来的3.5学分调整为3学分,将三门课程原来的课内实验有机结合,调整为过程装备综合实验的独立实践环节,让学生在一个完整的时间段内,将专业知识在实验室内重建和体验,这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在精通专业的同时,拓宽专业知识面和冗余度,设置内容丰富的选修课程,加大专业选修课的比例,将最实用的,如有限元应用、计算机课程合理植入选修课体系。同时将选修课分为专业选修课模块和计算机模块,每个模块限定选修门数,这保证了学生专业知识的完整和专业使用工具的普及。在学校和学院政策的大力支持下,过程化考核广泛实施,实现从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结果同管并进。学生自主学习在先,教师正确引导在后,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考核方式灵活多样,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考核方案更合理。

2.构建多层次的实践及创新环节

随着工程教育的深入推进和深化改革,实践是工程专业的根本已是当今高等工程教育界的国际共识。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重视教学过程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实践环节的安排,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完善合理的考核制度进行。依据认证标准,课程体系在原来基础上加强了实践与实验等教学环节的比例,完善了实践课程设置。从课内实验、拆装实验、课程设计到专业综合实验,从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再到毕业设计(论文)等,由浅显到深入,再由局部到整体,建立了理论到实践再到综合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如过程流体机械通过一周的过程流体机械拆装实验让学生充分了解动设备的结构,在将设备拆之后还能安装并且顺利运行。从大二开始,每学期均有创新项目课程,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通过建立指导教师库、规范培训过程、组建创新团队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大赛、机械创新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等科技创新竞赛。通过工程实践,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训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优化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造精神和职业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及时更新,删除陈旧过时的内容,将反映当代最新科技以及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中;减少内容的重复性,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整合、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工程教育必须强化教学实践环节,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努力进行教材建设,从实践教材开始,加强自编教学的比例。

(三)引进和培育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

工程教育认证让工程教育有了新的内涵和要求,指导教师应具备实践经验,不能停留在书本的知识传授上,而是要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工程实践。为此,学院制定了相关的企业践习鼓励政策和评价标准,激励专业教师进入企业进行全脱产实践实习,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我们依托学院正在进行的实验室建设,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提升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科研水平。同时鼓励教师进行的科研项目面向工程实际问题,通过建立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教师可以改革优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同时,学院有计划有选择地聘请企业里专业理论基础好、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让其承担校企合作课程、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以此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

(四)拓展和完善实训基地

工程教育认证重视实践环节与工程实际的结合。应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继续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拓展和建设,建立健全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共赢机制,努力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各主要工程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

为了使教学内容能够跟进产业工程的发展,探索产学研合作的机制,形成学校与企业的良好互助与互动,我们通过学校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掘和利用企业的优势实践资源和专业技术人才,为高校办学服务。

(五)双证融通,引入职业资格证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目标是要培养“实基础,重能力,高素质,强应用”的应用型人才,使学生成为“技术应用型+工程管理型”的面向生产一线的工程师。为了能够有效实现培养目标,在学历证书的基础上,应增加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全面融通。结合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培养计划和企业调研,本专业学生在毕业时应获取SOLIDWORKS CAD中级工程师证书和无损检测二级证书。计算机证书的获得,学校有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作为支撑,并将组织学生进行考核前的集中培训。无损检测二级技能证书,是我院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成果。无损检测人员资格认证体系已经加入了国际无损检测学会无损检测人员资格互认体系。我院与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签订协议,特检会委托上海无损检测学会负责培训,提供培训所需要的一切设备,保证2人/台(套)。培训完成后学生参加中国特种设备检验协会的考试(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考试),考试合格,学生取得本科证书后,由无损检测培训机构颁发资格证书。

三、结束语

高等教育专业工程认证是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是高等院校谋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其为专业地位的确立提供切实的依据和有力的支持。

工程教育專业认证的推行,要求改进相关制度和措施、优化教学资源、改良课程体系、完善教学管理、提升质量评价、建设师资队伍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应推进专业教学改革,吸引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专业人才的培养,加强教育界与工程界的联系和合作,这样才能帮助提升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快速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为实现人才的国际化奠定基础。教育改革和专业认证,规范了学生主体的技能、知识、道德标准和毕业要求,为其提供了前瞻性的专业指导,也必将促进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王琬,田蒙奎,陈烨.工程教育认证模式下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9-10.

[2] 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2):10-19.

[3][7] 张学洪,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4] 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成为《华盛顿协议》预备成员之后[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6):72-76.

[5] 董金善,周剑锋,赵建平,凌祥.过程装备与控制专业工程教育认证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7(38):141-142.

[6] 余寿文.工程教育评估与认证及其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1-6.

[8] 李志义.解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7-10.

[责任编辑:陈 明]

控制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市政工程设计阶段,有关人员需要充分根据工程本身的功能效益要求,实现工程实用性与经济性的统一,实现良好的工程造价控制。工程造价控制应该是贯穿工程全过程的管理手段,工程设计是工程造价控制的关键阶段,为实现良好的造价控制效果,有关人员在此阶段必须具备工程造价控制的意识,在工程设计上,充分考虑经济性的要素,实现结构设计的最优化。 本文对市政工程设计阶段造价控制

关键词: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

市政工程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为了保障工作的顺利进行必须支出各项费用,全部费用总和即为工程造价。为了更好的控制资金使用,为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工程造价控制就顯得尤为重要,必须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管理。但是,当前我国市政工程设计中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加强对工程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与管理。

1 市政工程设计阶段造价管理的重要意义

设计阶段作为工程建设项目产品价值形成的关键时期,造价管理对于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工程项目设计阶段是整个工程项目建设周期中影响工程造价最大的阶段,其对整个工程造价的影响程度达70%以上。因此,项目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

设计阶段是进行工程建设的重要依据,倘若设计图纸明确之后,工程结构和装饰标准等相关要求也会确定下来,工程投资额度也会基本上确定。因此按照施工图纸开展施工工作时,施工单位没有变更图纸的权利,因此在对设计阶段工程造价进行控制时以事前思想控制为主。

在设计阶段作为设计人员要对投资理念进行充分了解,明确设计标准,在加大造价控制力度的前提条件下,完成设计任务。与此同时,通过明确工艺技术和结构形式,将造价控制的技术价值彰显出来,大幅度提升经济效益。

2 市政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

2.1 工程施工因素

在市政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对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与管控,那么很容易出现材料浪费、设备损坏等现象,从而增加工程造价。例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有关施工部门在对施工材料以及设备进行采购时,从距离施工现场较远商家购买,而没有在距离较近商家采购相应物品。那么在长距离运输过程中,施工材料以及设备等很容易造成损坏,并且还增加大量运输成本。除此之外,如果有关监督部门对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没有落实,那么会造成返工情况,浪费大量资源。由此可见,市政工程施工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

2.2 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市政工程造价控制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但是大部分市政工程施工企业都不重视合同管理工作,造价管理的工作人员自身对工程造价合同的内容都不够熟悉,这也使得其在业务上考虑不周全,另外再加上员工本身的法律意识淡薄,使得合同本身签订的规范性存在问题,而且施工单位还缺乏健全的合同管理机构和专业的合同管理人员,也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合同管理办法等,这些都会市政施工企业的造价控制造成不良影响。

2.3 管理理念因素

在我国许多市政工程当中,对于工程造价管理工作没有对其整体进行关注与管理,而是采取阶段性展开相应工作。与此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以及施工企业等,没有工程造价管理意识,只注重工程质量与施工工作。特别是在工程设计初期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当中,更是对其造成忽视。

3 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存在的问题

3.1 造价控制目标不明确

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是重点,但是在实际的工程造价控制中,相关设计人员没有依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在设计阶段制定完善的造价控制目标,而目标的不明确是阻碍工程造价控制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此外,一些建筑企业虽然在结构设计阶段制定了完善的造价控制目标,但是其设计目标与造价控制目标缺乏一致性,影响了造价控制的实效。

3.2 造价控制机构设置不合理

工程造价控制的实现能够有效推动市政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工程经济与社会效益等的实现。但是,在结构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上,存在着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造价控制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造价控制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存在平行关系,有些企业甚至没有设立独立的造价控制机构,导致在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的独立性、权威性不足。

3.3 造价控制意识不强

对市政工程设计而言,工程造价存在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对工程造价的重视与执行不够,极易受到传统管理模式等的约束,使得在设计阶段,有关部门缺乏对工程造价的统一管理,设计人员没有在长期的设计实践中形成科学的内控意识。

4 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实施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途径

4.1 完善造价控制制度

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要取得理想的效果,必须建立完善的造价控制制度,制度是工程造价控制顺利实施的重要指导与借鉴。建设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造价控制制度,制定明确的造价控制目标,使得在市政工程设计阶段,有关设计人员可以以此为依据,保障设计流程的科学性,严格遵守造价控制的相关制度,使得所有的设计人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造价管理的工作中,为造价控制效果的实现创造良好的条件。

4.2 提高造价控制信息化水平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等的发展,在建筑工程造价控制中,引入信息化造价管理手段,可以大幅提高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总体水平,达到工程造价控制的创新。比如,建设企业需要充分借鉴信息技术、BIM技术等,对工程相关信息等加以整合与处理、减少设计变更等,实现工程造价控制的信息化。以信息化技术为基础的工程造价控制更为准确,有利于建筑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

4.3 合理使用限额设计

对市政工程设计而言,在工程造价控制过程中,限额设计是一种最为有效的管理手段,其在实际的结构设计过程中,通过任务书、投资估算等,可以进行初步设计,随后依据初步设计投资概算设计施工图纸等内容,有关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建筑的功能性需求,进而在各个设计环节推行限额设计,使得建筑设计能够达到经济性、技术性的统一,将工程造价有效控制于限额设计标准以内。限额设计总值需以投资估算为基础,实现横向与纵向的工程造价控制。

4.4 提高设計人员专业水平

在市政工程设计阶段,企业需要重视提升设计人员专业素质,在日常的工作中加强对设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培训,使得设计人员能够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与责任意识等,使得其能够在市政工程设计阶段充分发挥其岗位职责权限,达到造价控制的理想效果。设计人员需要具备多方面的专业知识,使得其可以在结构设计阶段建立完善的造价控制体系,严格遵守限额设计等理念,保障结构设计的科学性。

5 结语

在当下经济社会持续进步的大背景下,市政工程造价管理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效益。其中设计阶段是工程顺利进行的基础阶段,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造价控制制度,严格推行限额设计等,提高工程设计的科学性,保障市政工程经济效益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周纳新.工程决策和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的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08).

[2]孙蕾.设计阶段对工程造价的控制及影响浅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7(07).

[3]王立宁.基于设计阶段的建筑工程造价控制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9(02).

控制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电力通信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以及社会发展都密切相关,其复杂的运行条件和庞大的电力需求量迫使工作人员不得不进行重视,尤其是工程施工中的质量问题,必须得到严格的监管,才能保证电力系统与通信系统的功能完整,继而实现电力通信工程整体运营的高效与安全,从而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稳定发展。本文以电力通信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为核心展开讨论,探究其具体的质量控制方法。

【关键词】电力通信;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人们生活质量的持续提高,用电需求量居高不下,而原有的电力系统由于电信号传输不稳定导致正常的用电水平得不到保障,因此就需要建设专门的电力通信工程。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环节难以把握,给整个工程带来了安全隐患,为此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科学管理。

1 电力通信施工中质量控制的基本内容

电力通信网络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安全可靠的通信过程以及快速准确的信息传送,因此电力部门通常对地区电网的规划工作给予了充分的保护控制与较高的建设指标,反映在电力通信工程建设中就是对施工质量的严格把控。为了在不影响电力系统与通信系统的特殊性前提下保证这两部分功能的完善和兼容,就要从硬件、软件和网络3个方面进行科学管控。

首先,应在科学分析论证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通信方式和通信网络结构,并通过定时优化来确保外围设备的安装质量符合电力通信系统功能的运行条件。一般来说,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对扩频方式、OFDM技术以及多维网格编码方式进行比较选择,或者以软件无线电思想为核心构建一个统一的平台,使得这3种方式得以兼容运用。同时,复杂多变的电力网络结构拥有数量众多且难以界定的网络拓扑,因此施工单位应通过合理的措施对整个硬件系统进行优化改造。

其次,电力通信质量控制的内容还应包括对PLC通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对信号处理技术和编码技术的不断改进,同时兼顾对自适应信道均衡和回波抵消技术等的研究,以实现在低压PLC状态下对通信过程的保障。基于软件系统的结构设定需要专门的工作人员定期检查并及时处理,以保证各设备的指令受到软件的有效调控,从而使电力通信网络运行通畅。

2 影响电力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第一,人为因素。作为电力通信施工的主要参与者,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对电力通信工程的影响巨大,因此需要进行严格审查以降低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具体来说,施工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控制管理能力、身体素质和文化水平、职业道德与组织能力等通常作为审查的重点。

第二,设备因素。电力通信施工中所用到的各种机械设备与仪器对工程质量的好坏也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在正式施工之前,对包括运输设备、安全设备、调试设备、操作设备以及测量设备等在内的各种机械仪器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性能完好。

第三,材料因素。电力通信工程建设的物质条件必须满足施工要求,包括原材料、构配件、半成品以及成品等在内的各种材料其质量必须得到保障,这需要相关工作人员从材料来源上进行严格控制。

第四,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电力通信施工质量的影响虽然有限,但也应引起重视,这既包括人文环境、管理环境、技术环境以及劳动环境等内部环境,又包括政府行为、法律法规、国家政策以及政治形势等的外部环境。环境因素由于复杂多变,因此往往难以准确界定,这需要工作人员从工程自身考虑,融合多种技术与方案,以确保施工质量不受影响。

第五,操作因素。操作因素对电力通信施工质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施工方法和测量方法上,前者需要一个正确的施工方案来保证工程的顺利投资和高速、高质量施工,后者需要借助准确完整的数据统计来分析和判断工程施工的总体质量。

3 电力通信施工中进行质量控制的具體方法

3.1 在施工准备阶段就着手于工程质量控制

电力通信工程设计涵盖了施工图的预算估计、施工过程的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的制定、技术资料的准备与交底、相关文件的审批等一系列工作,需要施工单位在施工准备阶段就着手审查。在这一过程中,负责审查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较好的耐心,在重复对比材料后通过严密的思考来分析可能出现在施工过程中的问题,并以控制预算为前提制定合理的规章条件,以确保工程设计的质量安全。准确地说,施工准备阶段的质量控制包括工程开始之前的设备落实与场地检查,尤其对于场地、环境、材料、照明、配置人员、安全设施以及通风条件等必须进行充分且严格的审查。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从预防的角度来避免施工环境与设备等的突发情况,严禁在没有完全设置好的情况下进行危险施工,从而以良好的工程?时咐幢Vな导适┕げ僮鞯乃忱?运行。

3.2 在施工进行过程中坚持工程质量控制

电力通信工程施工阶段是进行质量控制的关键,对此应从3个角度进行严格管控,分别是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事前控制侧重于对施工条件和资源使用方面的预先合理安排,事中控制侧重于对施工过程中包括生产在内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事后控制侧重于通过对已经完成的工程进行质量检验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将这3个部分的质检工作充分落实,就能对整个电力通信工程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

3.3 在施工完成之后延续工程质量控制

电力通信施工中的质量控制不能仅仅停留在施工准备阶段与施工进行阶段,也要重视施工完成之后的质检工作,这也是保证工程质量的最后一步检验。而为了完成这一目的,需要做好工程中期质检和竣工质检两部分工作,以实现通过将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与完工后的质量进行对比来检验其实际效果。在电力通信工程项目施工的结尾开展质检工作,是对整个工程施工全过程的总结式检验,从而确保工程质量满足实际生产生活的需求。而这一环节的质检又包含两个部分,即工程单项验收与全部验收,这也是对工作人员工作成果的终极考察,从根本上判断工程实际运用的可能性。

3.4 在工程实际使用过程中继续保持质量控制

一般来说,法律规定一年之内施工单位应履行技术性回访义务,该工作由电力通信工程施工项目中的单项项目经理负责,组织相关的施工人员以科学的方法开展设备检测与工程视察,并且制作出专门的工程意见表交由使用单位填写,通过填写的内容做出技术性分析,并交由技术部门进行备案。电力通信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监管是整个质量控制体系中最具有实际价值的环节,回访人员的调查反馈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程的质量状况是否达标,一旦检测出问题就需要通过程序分析来做出调整并加以改进,最后总结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便为下次遇到相同情况时提供参考。

结语

电力通信工程结构复杂且功能特殊,因此其质量问题必须受到重视,通过对电力通信施工中的质量控制方法进行探究可知,影响电力通信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众多,且涉及施工的各个环节。鉴于此,从施工的准备阶段、进行过程、完工之后以及交付使用4个方面执行质量检验与审查,才能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从而保证电力通信的功能完备。

参考文献:

[1]张凯.电力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7(20):216-217.

[2]桂晓明,雍蓉.论电力通信工程设计质量的有效控制[J].中国新通信,2015(18):50.

(作者单位:国网临汾供电公司)

控制工程毕业设计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本文结合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了传统毕业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基于校企协同的分散式毕业实习的改革思路,介绍了分散式毕业实习的实施方式,并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四届学生当中加以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该项目的实施深化了校企合作关系,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对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毕业实习;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实习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亦是本科生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1]。但综合我校和其他高校毕业实习情况来看,传统的毕业实习中存在着难以联系稳定的实习单位、实习模式单一,学生难以得到一对一指导、难以亲自动手参与实践,实习效果欠佳、学生的工程能力难于得到真正的培养等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提出了基于校企协同的分散式毕业实习创新模式,并从2009级本科生开始实施,通过对校企协同分散式毕业实习模式近四年的探索,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的改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一、传统毕业实习模式存在的问题

综合我校和其他高校毕业实习情况,在以往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2,3]:首先,实习单位难于安排。一方面,随着学校招生人数的增多,导致毕业生人数骤增,原有的实习单位难以在短时间内接纳如此多的学生。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日益看重效益,而将实习的学生视为负担,不愿接受学生前来实习。即使有些单位愿意接收毕业实习生,只是因为某些学生已签约该单位,毕业实习有利于尽早培养该批学生工作能力,或是该单位存在用人需求,以此吸引就业。其次,实习时间短,学生难以花时间充分参与生产实践。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学生完成为期四周的毕业实习,然而传统的毕业实习过程只能持续不到两周时间。总结其原因,第一,因为企业担心出现安全事故,不同意学生下车间跟班实习;第二,有些学生尚未找到工作单位,需要应聘或者参加研究生复试等导致毕业实习无法正常开展。同时,过多的毕业生也使实习单位难于安排,而只能尽量缩短毕业实习时间。以上原因导致毕业实习效果欠佳,学生的工程能力难以得到真正的培养。

二、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的构建

基于传统毕业实习模式的局限性,自2009级毕业生起,我们对材料成型及毕业实习进行了改革,采用校企协同分散实习的模式,确保毕业实习满足既定时间,学生可亲自动手参与实践过程,培养其工程能力。

(一)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的思路

不同于传统的毕业实习模式,校企协同分散实习由学校和多家企业联系,并将每班同学分散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分配至一家企业,并由企业分派实习领队,负责指导学生的现场实习操作和解答学生在生产实践中的各种疑问,在四周的实习期内确保每名学生亲自参与实践,充分掌握生产流程。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學生,可对口实习单位完成就业。同传统实习模式相比,校企协同分散实习具有以下优点:第一,将学生分散至多家企业,减少企业方压力,确保每位同学能亲自参与实践过程。第二,在每个小组由企业分派实习领队,可帮助每一位学生理解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与注意事项。第三,将毕业实习与就业结合,既缓解了学生的就业压力,也为工厂提供了优秀人才。

(二)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的实施

校企协同分散实习模式由校方、企业方共同合作,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达成既定培养目的。为保证达到良好效果,我们主要在分散实习模式实施预备、分散实习过程管理以及分散实习反馈和后续改进等三个方面做了如下工作:

1.分散实习模式实施预备。为了保证学生在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中能得到实际锻炼,学生在分散实习前必须掌握相关知识以及基础能力。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在“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师资队伍的培养、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合作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研修学习,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除此以外,引进和聘用了10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兼职教师,担任实训教学,从而建成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优秀教学团队。双师队伍的培养是学生工程能力培养以及分散式毕业实习良好效果取得的基础保证。

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与多个企业有深度合作,拥有多个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目前主要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包括湖北全力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环铸造有限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车身厂、武汉延陵汽车零部件有限责任公司、湖北省齐星汽车车身股份有限公司、骏腾发自动焊接装备有限公司、东风精密铸造有限公司、河北北方铸业有限公司、河北志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株洲九方装备有限公司等。这些实践教学基地能完全满足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需要,并为分散式毕业实习提供了众多的实习基地,并解决了企业无法一次性接纳过多实习生的困境。

在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方面,改革并修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学计划,重点建设设计类和实践类的专业核心课程,将《铸造工艺及装备设计》、《铸造造型材料》、《焊接结构生产》等铸造和焊接专业的核心课程建设成理实一体化课程集群。以《铸造工艺及装备设计》理实一体化课程为例,该课程将完全面向企业现场工艺设计,教学过程中,摒弃原来的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方法,学生接触实践环节机会少,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缺少对工程能力的训练。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实施,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毕业实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使学生在分散式实习过程中能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关设计任务,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共同发展的目的,也对该分散式实习模式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分散实习过程管理。为切实提高毕业实习的质量,我们也对毕业实习全过程进行了有效管理。在实习动员工作、强化实习过程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出台一套相对完整、操作性很强的实习规程。同时在此模式下,规定了校方、企业和学生的相关责任。校方的责任如下:(1)做好实习动员工作,令学生理解实习的重要性,调动其积极性。(2)分派带队教师,完成实习过程中的巡视指导任务。(3)实习完成后验收实习报告(4)安排优秀学生与企业进行双向选择,指导就业;企业方的责任如下:(1)安排食宿,对学生进行实习安全培训,分发实习相关安全防护用具;(2)分派学生的实习领队,在实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工作;(3)负责评价学生的实习工作,批改实习报告;(4)为优秀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实施双向选择。学生的责任如下:(1)在实习领队的指导下,认真完成实习过程并撰写实习报告。(2)在实习过程中表现优异者,可与企业联系实行对口就业。(3)分散实习反馈和后续改进。学生毕业实习结束后,需要取得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并由实习单位带队工程师给出成绩,同时要对实习过程进行全面总结,写出心得体会,答辩前上交学院。总结应围绕具体项目的整个开发过程,将企业的标准、规范和工艺要求等融入其中,对所涉及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实践课所学内容进行回炉再学习,加深专业知识以及动手能力的培养;除此以外还应了解工厂的管理模式、懂得产品如何适应市场等,将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真正的融入到面对企业的应用中。

三、校企协同分散毕业实习模式的实践及效果

至今为止,本模式已用于我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09级至12级近四届学生的毕业实习,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经企业反映,同传统实习模式相比,本模式使学生能更加熟悉地掌握生产工艺细节,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旅游”,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工程能力。同时通过本项目的实施,进一步深化了校企合作关系,企业由单一的用人单位角色转变为工程人才培養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使用者,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使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更加明确,人才培养方案更具有针对性。自本项目实施以来,共有在近四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除一部分学生直接在毕业实习单位就业以外,绝大多数毕业生都工作在其他大中型企业,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本专业的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能很快地融入到团队中去。

除此以外,经过本项目的实施,本专业也培养了一批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教师团队,60%的专职教师具有在企业工作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双师”教师团队的建立无疑对分散式毕业实习的进一步推进和展开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毕业实习是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们针对传统毕业实习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通过基于校企协同分散式毕业实习的模式改革,培养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其成为具有在生产一线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本文总结了分散式毕业实习模式的改革内容和实施效果,为今后的深入探索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5).

[2]刘琪,张光胜,冒国兵.关于强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7).

[3]李润霞,常云龙,袁晓光,李荣德.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新型生产实习模式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9,(21).

上一篇:广播电视编导创新下一篇:广播电视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