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态范文

2023-12-23

建筑生态范文第1篇

1.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 从广义方面讲可叫做可持续建筑、绿色建筑。即建筑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的生态系统, 经过很好的设计, 将建筑的内外空间中的各种元素进行较完美的组合, 使风、雨、雷电、温度、光、空气、废水、废物等各种资源在建筑系统中做有序地循环再利用, 从而创造出高效低耗、无污染、无废弃物、清新、环保宜人的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强调的是“有序循环、变废为宝、再利用、可持续”的理念, 而这一理念将融入建筑的整个生命周期——即从建筑动意开始及后续的场地规划、全面设计、施工过程、建筑物运行及其维护、拆除直至建筑废料处理的整个过程。

生态建筑, 从狭义方面讲就是要尽最大的可能, 选取、利用建筑所在地区的各种环境和风、水、光、温度、空气等自然条件, 尊重好、协调好、利用好、继承与发扬好当地的地理文化和历史文化, 使各种不利于人类健康、不利于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或要素得到最大的控制与降低, 使之宜人所用;同时确保当地环境及生态体系健康发展。

实现建筑“生态化”的方法总体上可分为三种。其一是以环保无害为标准的“绿色建筑”;其二是利用大自然资源建造的绿色“生物建筑”;其三是很好地使用无害自然资源的“自治建筑”。

2. 建筑大师的生态思想

在19世纪, 就有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为了表达尊重自然, 做过高效率自然结构的模仿及合理利用建筑区域地方材料等。从拉斯金、勒杜、赖特和阿尔托等人的实践中可以体现出建筑的生态思想。

2.1. 赖特把建筑看做是"有生命的有机体", 他认为建筑始终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使用者的生活质量, 而建筑设计的基础和源泉则是生态学。在《自然的住宅》 (The Natural House) 一书中, 赖特对建筑与环境之协调与整体统一及其重要性作了确切的阐述。要将建筑同其所在的环境、当时及当地周边建筑材料、当时及后续若干年的使用效果, 作为一个有机的、生态化的整体来考虑与处理。

2.2 勒·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中, 柯布西埃在1925年就明确的提出了“新建筑五点”, 将建筑底层架空及建屋顶花园是其中两点。架空底层, 就增加了地面绿地的通畅, 使房屋占去的地面用屋顶花园得到恢复, 便于充分接触自然环境。他在住宅建筑中每一户都保留花园, 使居住者感受到大自然的乐趣。

2.3 印度建筑大师柯里亚认为建筑形式要服从气候的生态观。提出了开放空间和管式住宅, 而他所创作的管式住宅, 屋顶尽是全坡屋顶, 不仅在布局上、在狭窄的住宅内, 都完美合一, 几乎就是露天院落。建筑立面及坡屋顶开窗, 能产生良好的自然通风, 减低室内温度。他的露天空间、夏季剖面、冬季剖面对建筑与气候的融合有特殊的贡献, 创作出具有民族地域特色设计作品。

3. 生态建筑实例分析

3.1 梅纳拉大厦是马来西亚大师杨经文设计的, IBM公司的马来西亚代理处的办公楼。这座建筑不仅满足地标建筑的目的, 还考虑到当地的热带气候的特点, 利用场地周围的山地营造出优美的景观。这个建筑的立面和空中花园使用了竖直绿化, 自地面起, 在建筑的一侧向上伸延, 将凹进去的露天平台当做空中庭院, 在建筑物的外表面绿化螺旋而上直到屋顶。在温度较高的东西向, 建筑立面中设计有百叶窗, 减少了太阳光对室内的热温影响, 在没有太阳直射的南北向, 使用了大面积的中空玻璃幕墙, 由此提供了良好的温度调节、视野和自然采光。

3.2 德国法兰克福银行大厦是第21届普利策建筑大奖得主诺曼·福斯特设计的。整个形体为三角形。而三角形中庭烟囱效应的自然通风, 提高了办公环境的舒适度;而这个三角形平面上, 一座四层高的花园就占了它的一个长边, 并且每隔四层, 花园就转到另一边, 每隔12层楼就转移一圈。这些空中花园成为通风的进出口;大厦内每个屋都有可开启的窗, 有效地设计了房间的自然通风。垂直绿化不仅减少立面温度, 还提供了富氧环境空间, 不仅有效地利用了高层通风的自然条件, 而且还具有良好的景观视线。

3.3 迪拜太阳能垂直村—太阳能的利用

格拉夫特建筑设计事务所 (Graft Lab) 设计的垂直村落, 有效地利用了迪拜阳光充足的地理条件。在建筑表面与太阳能收集器形成特定的角度。太阳能收集器位于这个建筑群的南向, 装有跟随太阳高度自动旋转的枢轴, 可让日照时间实现最大化, 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

3.4 甘肃庆阳市毛寺生态实验小学:生土建筑的生态表现

为应对黄土高原上多风干冷的漫长冬季, 当地传统建筑多采用窑洞这一半穴居生土建筑类型。生土可就地取材, 且蓄热性能良好, 确属适应本地资源与气候特征的最佳建造材料。基于现状分析与对传统智慧的借鉴, 设计者选用土坯、木材、茅草、芦苇等原生材料, 利用当地建造技术, 以现代建筑的形式语言, 创作出这座生长于斯地的地域性建筑。

4. 结语

当今是生态文明的时代, 而建筑则是全球能源消耗的主体之一。如何更加合理的使用资源, 创新出更健康、更阳光绿色的建筑及环境, 是各位当代建筑师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生态建筑是一种整体建筑观。节约并有效利用资源, 保护原有的生态系统, 减少对周边环境的破坏, 充分利用通风、日照、交通、太阳能、地热、风能、生物能等自然资源, 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 从建筑形式上运用空中庭院和各种绿化系统、水体等来降低室内温度和提高人的舒适度。尊重当地的地理、气候等自然环境, 创造出有地区特色与城市文脉结合的生态建筑, 这是时代文明的呼唤。

摘要:本文阐述了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性, 通过分析建筑大师的生态建筑设计思想, 结合生态建筑应用实例分析, 为生态建筑的设计提供一点儿借鉴, 以便使建筑与周围环境成为有机的整体, 实现自然、建筑与人的和谐共生, 推动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创造出健康舒适宜人的建筑。

关键词:生态建筑,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

参考文献

[1] 王依涵, 郭端本从早期的生态设计思想到实践的生态化建筑[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3) :89-91

[2] 维特鲁威著高履泰译建筑十书[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3

[3] 大师编辑部编著杨经文建筑大师[M]MOOK丛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1

[4] 韩林飞生态建筑之内外案例[J].世界环境, 2011, (5) :16-17

建筑生态范文第2篇

【摘要】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住宅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了生态建筑理论。基于此,本文探讨了生态建筑的特点与相关理念所关注的内容,研究了住宅建筑的布局设计、通风设计、绿化与水景设计、遮光与采光、噪声污染的防治管理等生态建筑理念的具体应用,希望促进我国住宅建筑的绿色发展。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生态建筑;环境设计

生态建筑理论在现阶段的建筑领域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建筑项目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应该注意对自然资源和建筑能源的合理运用,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为原则,将生态理念同住宅建筑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在建筑过程中引入先进的技术,提高住宅的整体效益,从而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居住环境需求。

1、生态建筑的特点和其重点关注的内容

1.1生态建筑的特点

生态建筑是在更好地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生态建筑理念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所以在现代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过程中,需要结合现实情况与地理环境将自然资源因素引入其中。除了对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资源进行有效利用之外,还要从文化的角度对生态建筑进行考量。首先要对住宅建筑的健康与舒适进行考量,要求房间的布局合理、充足的光照,保证室内温度与湿度的合理,且要应用一定的环保材料保证住宅的绿色健康。同时在设计建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资源的节约与再利用,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充分发挥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资源的作用,以提升住宅的生态效益。最后还要注重住宅的设计与美观,有助于生活在此的居民保持身体健康的同时还可以得到美的享受。

1.2生态建筑理念应关注的重点内容

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应加强对三个方面的重视程度,分别是自然光源的应用、局部风环境设计以及针对城市热岛问题的解决措施。设计人员需要对光照情况具备详细的了解,从而设计合理的采光遮光方案。同时在施工过程中要坚持资源节约的理念,自然光源和普通照明灯相比可以节省80%的能源消耗,从而实现建筑物的绿色节能发展。关于局部风环境的设计,设计人员应该在优化建筑物布局的基础上考虑风向和建筑物门窗的位置结构,有效利用自然风进行通风从而减少空调的使用频率,推动生态环保方案在住宅中的充分利用。在建筑住宅项目设计中,应注重对城市热岛现象问题的解决,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为其带来更加舒适的居住体验。加强小区绿化景观的建设,不断落实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2、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具体运用

2.1住宅建筑的布局设计

建筑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与提升。设计人员在进行住宅建筑的布局设计时也可以将住宅建筑和周围环境相结合,促进建筑文明的不断发展[1]。建筑的布局设计有很多内容,包括建筑群的高度、密度以及和周围自然环境的和谐程度,若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就可能导致气候的恶化。因此,通过合理的布局设计,考虑气流的流动对建筑的影响,使建筑结构同自然气候科学结合,从而明显改善局部内的气候。同时,生态建筑理论下的住宅设计应秉持科学舒适的设计原则,利用科学的建筑布局来构建良好的生活环境。

2.2住宅建筑的自然通风设计

住宅建筑建造必须加强对通风的管理和设计,充分利用风环境所呈现出的效果,最大限度地提升住宅的生态效用。在建造过程中,设计人员需要掌握气体的流动规律,将风环境同建筑群的高度、密度联系起来,设计出更为合理的住宅通风结构,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通风要求。自然通风的良性循环以及良好的空气质量会对人的身体起到很大的好处,因此在住宅的不同位置的通风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以安徽地区的传统建筑为例,各个建筑联系紧密,高门大院外墙很高,没有屋顶的天井穿堂风极易通过。尤其是在夏天,院子里面可以感受到凉爽的感觉。相比之下,大多城市住宅区楼层较高且通过不良,不仅降低了室内空气质量还不利于资源的节约。

2.3绿化与水景设计

在现阶段的建筑过程中,砖块水泥和涂料中会含有一些放射性有毒物质;而气流的流动状态、建筑布局和密度、建筑区域辐射情况等因素都有可能引发“热岛效应”[2]。因此为了保障居民的身心健康,相关单位需要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帮助居民更加愉悦和舒适。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人员可以在小区内增加绿化与水景面积,例如采取垂直绿化的建筑设计,增加屋顶的绿化率,注意绿化与水景以及通风的结合,科学地防范“热岛”问题。加强对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兼顾建筑群与绿化水景的综合设计,综合调控合理部署,提高二者与住宅建筑群的整体协调性,不断提高住宅建筑的生态效益。

2.4住宅的遮光与采光

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季节对光照的需求,不仅要有良好的采光,还能有效的遮阳。特别是夏季的时候,人们需要进行大面积的遮阳,设计人员就需要对建筑的地理条件、维护结构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等进行精密地计算与考量,以得到最佳的设计方案,充分满足居住者对于光照的需求。同时,对太阳的辐射起到一个良好的控制作用,促进建筑使用寿命的提升。而冬天的时候,室内需要进行采光,通过对朝向而设计延长光照的时间,提高热能。同时利用外围结构设计提高冬季住宅的保暖效果。良好地应用生态建筑理论,有助于减少建筑的耗能,实现资源的节约。设计人员在对住宅建筑进行测算的时候,需要结合区域环境特点、明确具体参数,以提升方案的有效性。

2.5住宅噪声和污染的防治与管理

在现阶段的居住环境中噪声和污染的问题不断困扰着居民的生活,不利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這就需要加强针对于噪声和污染的设计研究。在设计之前,相关人员先对该区域内的污染和噪音问题进行详细的排查,明确周边的污染源和噪音源。接下来采取科学的手段使得住宅建筑免受噪声和污染影响。如果无法彻底根除,则可以通过隔音玻璃,室内种植等方式减轻污染和噪声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加强小区周边的绿化植被建设,促进内部的空气流动,提升住宅建筑室内的空气质量。同时加强对区域现场的有效勘察,减轻人员流动以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对住宅建筑群形成的噪音与污染,从而对噪声污染区采取更为有效的防控措施。

2.6住宅节能设计

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节能设计中的体现主要包含两个方面,分别是建筑材料节能以及能源的节约。在实际的建筑过程中,根据住宅的工程需求,通过降低配筋率以及合理地使用添加剂等方法最大限度地减少钢筋和水泥的用量。而且还可以在施工过程中使用可以回收再利用的节能环保材料,对材料充分利用,提高使用效率。在能源节约方面,可以合理地应用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煤炭能源的利用。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设计风能系统为住宅建筑的运行提供能源,在满足居民生活所需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住宅建筑的生态效益。

结论:

综上所述,将住宅建筑设计同生态建筑理念相结合可以有效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建筑建造的过程中,应注意在建筑布局、自然通风、绿色景观、遮光采光以及噪声防控等方面的生态设计,不断提升住宅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建筑的舒适节能,提高我国的生态建筑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凯,李东旭,张彤.生态建筑理论在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居舍,2019(28):113.

[2]蒋霞.基于生态理论视域下的室内设计探讨[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9(09):122-123.

建筑生态范文第3篇

【摘要】生态建筑设计是指将生态学运用到建筑中,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综合人、建筑、环境三方面为一个整体,找出人、建筑、自然三者间的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在应用多种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从而使建筑与环境融合为一个有机体。本文笔者对生态建筑观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希望对相关从业人员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生态建筑观;建筑设计;应用

前言:生态建筑观应用于建筑设计是当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它独有的优势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制定最优的方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1.生态建筑设计需遵守的原则

1. 1遵循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也使生态环境有了一定的破坏,所以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设计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更好的生存下去。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收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任何一项工作都要考虑到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生态建筑设计需要遵守的基本原则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作为大自然的朋友,建筑工程不能对自然产生破坏。

1. 2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自然同建筑的完美结合

在设计中,对于周围的自然资源设计师要充分加以利用。但是并不是要对自然环境或者自然资源进行一味索取,而是要将自然资源在不破坏的前提下充分融入到设计中,加以有效利用,让它成为建筑的一部分。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要进行一定的规划和设计,在此过程中就要对地上资源和地下资源都有所考虑,将自然合理地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1. 3认真考虑相应生态环境地域特点

建筑工程必将对一定的土地资源进行一定的利用,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施工现场以及周围的自然景观和人为景观。要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等因素进行有效的掌握,对其能源分布和文化特点进行调查。在具体的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不能对这些因素产生破坏,才能在总体上实现建筑和环境的完美统一。

2.生态建筑理论的特征

2.1 以人为中心,以自然为本

生态理论首先就是以人为中心,以自然为本,将二者充分的联系在一起。从建筑的发展历史来看,任何建筑的存在都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生态建筑的出现不是对传统建筑模式的完全否定,而是选择性的扬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新形势下,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人为核心,同时也是居住环境的核心,生态建筑理论关注的是人身心健康和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以最大化、最优化的方式利用自然,最小化、最低程度的改造自然。然而,生态建筑理论所说的以人为中心,并不代表人類可以随心所欲无限制的向自然索取,它有一定的规则限制,就是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要以生态环境的健康为前提,并且起着决定性作用,发展生态建筑,不是从“以人类为中心”飞跃到“以生态为中心”过程,要在发展中求平衡,在平衡中求发展,生态建筑理论需要“以人为中心”和“以生态为本”的有机结合。

2.2 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地域是建筑存在基础,也是生态建筑的根本出发点。地域一方面包括地区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另一方面也包括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生态建筑要与特定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相适应,也要充分体现出地区的文化特征;各个不同的地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态特征和文化特征,因此,地区建筑也应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征。生态建筑的地域性,是对本地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深层次挖掘和理解,是本地地域特征的充分体现。

2.3 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可持续发展战略主要由经济、社会、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几个部分组成,而从生态建筑理论的内涵上来讲,生态建筑充分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3.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的策略

3.1 高效利用优势能源

在建筑施工建设中,一方面在强调建筑过程中生态环保的同时,也要注意在建筑设计中把各种优势资源的利用尽可能的展现出来,充分发挥有力条件的辅助作用。例如:靠海比较近的建筑,在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海岸的优势,像潮汐能、风能、太阳能等独特的自然优势,建筑的设计人员在建筑设计时可以在建筑的顶部安装风车利用风能,在建筑前方按矩阵排列安放太阳能电池板,充分利用太阳能。

3.2 因地制宜,把不同的环境和建筑科学融合

地域的差异性特征,对于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的应用上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建筑设计在实现生态化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多样化的创新,与不同的环境科学融合,不能只是简单的固定模式。除此之外,在建筑设计中,建筑与环境良好融合的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建筑适应环境,从人与环境之间关系出发;第二,环境适应建筑,根据建筑方案的要求,合理利用自然环境,实现两者完美的结合,从而达到建筑生态化的目的。人作为自然环境的一份子,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空间,也成为生态策略的主要任务,首先,针对于温度以及湿度的问题上,在建筑师设计构思时,需要依照人体的要求设计建筑物的朝向以及门窗的尺寸,从而保证阳光的充足,进而调整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其次,针对于通风系统而言,应当以自然的空气循环为主,绿化以及净化空气,进而缩短人与自然的距离。最后,人文理念。主要是针对于老年人以及残疾人的关怀,即在具体的通道以及休息座位的设计上,应当对特殊人群予以特别的关怀。

3.3 发挥地域优势,减少材料的投入

无论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或者是建筑结构的设计上,都缺乏实质性功能的考察。并且在设计中不能对当地现有的材料充分利用,这也是制约我国生态建筑实践的重要因素。所以,当地材料就成为建筑师们的首选,从而才能避免因远途材料运输造成的能源浪费。

4.建筑设计应用生态建筑理论需要注意的因素

4.1 自然因素

从自然中发现原材料,并应用于自然环境。生态建筑理论的内涵就是从开始到结束都是没有污染,最后融解于自然。生态建筑对环保的要求很高,这就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当地或施工地的自然条件,与自然环境科学融合,构建良性循环系统,此外,也要考虑到自然环境中其他对生态建筑有制约性的因素。

4.2 技术环境

发展生态建筑,要有专业的技术做支撑,最大化的减少因技术因素造成的资源浪费,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4.3 社会环境

从传统的建筑业来看,存在着很明显的污染高、损耗高的问题。运用生态建筑理论,把建筑的层次由单一变为多样化发展,涉及到众多科学领域,并在每个领域内始终贯穿生态学理论,在此指导下,生态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才得以完全实现。

4.4 经济环境

经济基础是所有上层建筑的基础。建筑设计中要完全的高效的应用生态建筑理论,也受到经济水平的制约,针对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要采取最优方案,可以就地取材进行设计,经济水平的滞后对于生态建筑的实现起着直接决定的作用。

5.结语

生态建筑理论应用于建筑设计是当下建筑业发展的趋势,它独有的优势特点符合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应用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制定最优的方案,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参考文献:

[1] 谢静 . 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J]. 中华民居 ( 下旬刊 ),2013(12):44.

[2] 荆 鹏 . 在建筑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应用 [J]. 河 南 科技 ,2013(18):159-160.

[3] 刘彩枫 .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J]. 北方环境 ,2011(5):162.

建筑生态范文第4篇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人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能源的需求趋势成几何基数增长。资源的过度开采使环境恶化加剧,迫使人们不得不发展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文章就“生态建筑”与“节能建筑”两者的异同点作论述。两者都表现出很好的节能特性,但其基本特征、发展历程、设计要求和效益等方面又存在异同。发展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已成为我国未来建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节能建筑;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1 背景概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大陆人口只有五亿四千万。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的需要,致使我国人口迅速增长,截止到2015年初,我国总人口已达136 782万人,约14亿,为世界总人口数的18.84%。人口剧增,致使人均资源急剧减少,再加上滥砍滥伐,使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态严重失衡,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显著,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必须重新制定我国城市化发展战略。

鉴于我国建筑业的现状,建筑学也必须进行可持续性建筑的发展。很多建筑学先驱者已经认识到人也是自然的一份子,他与其存在的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并要将其置于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样重要的地位上;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发展应该是“以满足目前的需求而不削弱未来几代人的能力,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内涵[1]。最近提出的生态建设理念,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探讨人、建筑、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构建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科技的进步,我国政府和人民更加注重文化修养、艺术鉴赏能力以及品位的提高,建筑的需要从建筑的生存到功能性和舒适型的建筑。综上所述,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节能建筑和生态建设的设计和开发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2 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英文名Eco-build,就是将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结合,建立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根据本地区特有的生态环境,利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等措施[2]。建设这个生态建筑时不仅要整合大量人员,使其居住在这个超级生态系统的建筑物中,并且合理安排建筑与其他影响因素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建设过程中还需要考虑到规划建筑物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空间、状态等特征,并注意物质和能量在内部的生态建筑系统中按照周期有序转换成为一个有机的组合,形成一个低消费、无污染的建筑环境。比如,德国的“三房”、奥尔良的“诺亚”就是此类建筑物的典型代表。

3 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英文名Energy-efficient Buildings,是指遵循气候变化进行设计具有节能的基本功能,对建筑物进行合理的规划,比如对建筑物的朝向、楼间距、太阳能辐射、外部空间环境等因素的研究,设计的低能耗的建筑物,从而实现有利于建筑物的自然通风这一主要目标。节能建筑物的另外一个主要特色是,绿化率应大于等于35%[3],并确保每一个户型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每天要有2 h以上的阳光照射时间。

其典型的建筑代表有,2009年11月27日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办公大楼——“日月坛微排大厦”在山东德州建成,在7.5万m2建筑面积中,集展览、会议、科研、办公、酒店、培训等功能于一体,太阳能供电、制冷、采暖、光伏发电和建筑技术相结合,是一座集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建筑节能于一体的高层公共建筑;建筑物的节能效率能够达到88%,建筑物与太阳能加热,制冷,热水供应,光伏发电技术完美结合;被誉为全球低碳中心。除此之外,第41届世界博览会中的中国馆也是节能建筑物的典型代表。

4 节能建筑与生态建筑的异同

4.1 相同点

4.1.1 都是节约能源的

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都是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循环利用可再生资源,采取节能的设计结构,减少取暖和空调的使用。利用自然风建立风冷系统,使建筑可以有效地利用夏天的主导风向,同时建筑都要选用适合于本地天气情况的总体布局和平面模式。在建筑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过程中,都需要考虑资本和能源的合理利用和处理。减少资源的浪费和使用,争取使资源可循环使用。节约水资源,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4.1.2 符合国家政策的

现在,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和城市化建设快速成长阶段,对能源、资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我国却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中国建筑节能产业发展前景和投资战略规划和分析报告”指出,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三分之一,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与上世纪七十年代相比,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由10%上升到27.45%。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总建筑能源耗损却仅占全国的33%。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步伐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建筑建筑能源耗损比例肯定还要继续上升。如此大的建筑能耗比例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弱点。

在2004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了“节能型”住宅和公共建筑的全面发展;2005年原建设部更是将工作重点放在“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环保”的“四节一环”的建筑上来,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能源的同时,应把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建设提上日程。

4.1.3 缺乏新技术和新规范

西方等发达国家自上个世纪起就开始发展生态节能建筑。在某些国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和低能耗。我们应该系统的把那些成功的技术和经验引进到中国来,这将有助于我国推广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传播有关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的管理模式。在这一阶段,中国的住宅建筑设计的相对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并实施了一系列的许多部分50%节能标准,但在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领域,节能标准尚未颁布,这将延缓我国建筑的发展,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参照,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我们应吸收国外的经验技术,壮大自身,简历规范体系,是我国的生态节能建筑得到健康的发展。

4.2 不同点

4.2.1 基本特征

节能建筑就是在采用低能耗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有效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建筑舒适性,节能环保。主要是建筑围护结构设计;建筑物整体布局规划;内部各技术体系之间的配合;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在保障室内环境质量的条件下,减少空调制冷制热及热水供给的能源消耗。

生态建筑则是侧重于环保,它的主要特点是:

①建造时应节约土地,不占用过多的耕地,减少建造对现场的污染,以及建筑用料的回收处理等,提高建造效率,减少资源浪费,使用地域性的自然材料,减少建造过程中不必要的材料损失,使用耐久性强的材料,减少材料后期的维护成本;

②使用时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降温有效的保温隔热利用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时对光、气、水、土等资源的污染;

③建筑拆除时减少废物产生不对环境产生再次污染废旧物回收形成再生资源系统;

④具有生态文化内涵及艺术内涵。从低能耗、节省能源,到生态文明、环境绿化,健康舒适,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4.2.2 发展前景

节能建筑主要是发展太阳能建筑,环境保护和环境保护,以及普通住宅节能改造。随着环境的恶化,能源的短缺,太阳能得到广泛的应用,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技术是一种集照明、供电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技术,在我国循环经济实现贸易博览会上首次展出,是未来节能建筑的发展方向。住宅外窗的气密性和保温性是影响建筑节能的重大因素,而节能环保门窗成本低、保温性高,具有广阔发展前景,是值得使用的新型建筑节能产品。普通住宅的节能改造主要表现在门窗、外墙、用水用电三方面,这不仅能增加建筑的舒适性,也能使采暖和降温的费用得到降低。通过这些措施,将大大提高建筑的节能效果,真正打造出实用型节能建筑,适用于我国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环境资源的短缺尤为严重。而生态建筑的建造和规模化使用主要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很多生态技术还属于发达国家的专利,盲目的发展生态技术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发展规划,不利于我国全面可持续发展。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应吸取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使我国的高技术生态建筑的发展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5 结 语

生态建筑和节能建筑都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节能环保型建筑,是我国建筑以后发展的方向,在人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建设中起到积极作用。节能建筑发展较早,生态建筑发展较晚,但两者却又相辅相成,相互影响。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认识到发展节能建筑和生态建筑的必要与不足,使我国建筑的道路更加宽广。

参考文献:

[1] 黄强.透视低碳建筑及其潮流发展[J].中华民居,2010,(11).

[2] 程伟丽.园林植物在生态建筑中的生态应用[J].四川建筑,2014,(3).

[3] 王建国,门敬宇.谈外墙保温形式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 信息,2010,(13).

建筑生态范文第5篇

摘要:社会发展变化万千,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建筑创作和建筑技术也会随之趋于人性化,建筑师们在进行建筑创作时正运用到现代主义思想,以及抽象派的一些建筑语言。借助空间形式来表现环境中的事物,将其概括为几何体形态。这样就会使人们接近它时,将置身于思维的艺术世界里。近年来所提出的生态建筑及生态城市的建设理论,所依据的就是自然生态原则,通过对人、自然和建筑之间关系的探索,来营造出适宜人类生存的并且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本文主要探讨了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和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建筑技术;生态建筑;发展

一、生态建筑的分析

生态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本质就是能将数量巨大的人口整合居住在一个超级建筑中,通过组织(设计)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涉及的面很广,是多学科、多工种的交叉,是一门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与参与。它是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之间的平衡互动作为发展的基点,将人作为自然的一员来重新认识和界定自己及其人为环境在世界中的位置。

生态建筑不是仅靠几位建筑师就可实现,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代表了新世纪的方向,是建筑师应该为之奋斗的目标。一般来讲,生态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生态建筑就应该处理好人、建筑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即健康宜人的温度、湿度、清洁的空气、好的光环境、声环境及具有长效多适的灵活开敞的空间等);同时又要保护好周围的大环境——自然环境(即对自然界的索取要少、且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小)。这其中,前者主要指对自然资源的少费多用,包括节约土地,在能源和材料的选择上,贯彻减少使用、重复使用、循环使用以及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生资源等原则。后者主要是减少排放和妥善处理有害废弃物(包括固体垃圾、污水、有害气体)以及减少光污染、声污染等等。对小环境的保护则体现在从建筑物的建造、使用,直至寿命终结后的全过程。以建筑设计为着眼点,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注重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与遮阴,为改善小气候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为增强空间适应性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水的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处理以及充分利用建筑废弃物等。仅以上几个方面就可以看出,不论哪方面都需要多工种的配合,需要结构、设备、园林等工种,建筑物理、建筑材料等学科的通力协作才能得以实现。

二、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运用

同时,停滞不前的生态技术。并不是可持续的生态观。因此,应当考虑将现代的生态技术运用到普通的建筑设计中去,即“适宜技术”。“适宜技术”就是具有一定适宜性、普遍性的技术,又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而有一定地域特色的生态建筑应该成为研究的重点。也就是说,从满足基本的人居环境的要求出发,通过“适宜技术”这个设计手段,运用当地的资源,结合适宜的经济的技术,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建筑设计从“原生的”向“适宜技术”转变通常有三种手法:一是将传统技术进行改造;二是将先进的技术改革、调整以满足适宜技术的需要;三是进行实验研究,直接效力于适宜技术。建筑物布局不合理。会导致住区局部气候恶化。规划师和建筑师已经认识到风环境和再生风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然而,可能是对室外风环境的预测不够重视或缺乏有效的技术手段。当建筑师们在对建筑住区进行规划时,更为常见的做法是过多地把设计重点集中在建筑平面的功能布置、美观设计及空间利用上,而很少或仅仅凭经验考虑高层、高密度建筑群中气流流动情况对人的影响。事实上,良好的室外风环境,不仅意味着在冬季风速太大时不会出现人们举步维艰的情况,还应该在炎热夏季保持室内自然通风。从这一点上来说,在规划设计中仅仅考虑对盛行风简单设置屏障的做法显然是不够的。在实际的规划设计中,要获得良好的住区风环境,了解小区内气流流动情况,是建筑师在设计初期所必须做到的。

在住宅建筑中,自然通风是最经济和有效的环境调节手段,而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立面设计与三维空间布置等,都对自然通风的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充分考虑这一影响而进行建筑设计能有效地解决住宅中热舒适性和空气质量问题,而且在不增加住户投资的情况下,就能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室环境。受住宅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和水景设施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現“热岛”现象。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包括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及水景设置,可有效地降低“热岛”效应,获得清新宜人的室内外环境。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建设生态住区不等于简单地提高绿化面积,如果住区绿化仅仅使用大规模草地而不考虑与林地、水景设施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绿化在改善室内外热环境方面的巨大作用,还会把大量的金钱浪费在草地的浇灌上,可谓得不偿失。夏天阳光的直射和热辐射是影响居室热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影响住户心理感受的重要因素。遮阳是指运用建筑的外形设计、悬挑和凸凹变化而形成建筑围护结构,使室内实际接受的阳光直射和辐射热量减少。

三、建筑技术在生态建筑中的发展方向

建筑设计作为关切人们生活的直接元素,是当今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題。根据建筑的发展情况来分析,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建筑设计要保证建筑的时空延续性。建筑设计以人为本的真正意义就是关怀自然,关怀人类本身。

因此,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其中,也包含了自然因素的重要性,所以,由自然性进而就引发了时空上的延续性。其次,建筑设计要面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生态文明的时代。因此,在进行建筑创作设计时,要通过现代高科技的运用,加强对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讨,实现生产、生存与生活环境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一、结合当地气候环境,尽可能地利用再生资源,采取有效的能源策略,减少建筑体量,完善建筑空间结构,保证建筑空间的灵活性;二、结合建筑功能的要示,运用现代知识和技术,最大限度地使用可再生建筑材料,避免废物的产生和能量的浪费,加强对陈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和利用;三、重视地域文化和地方特色,通过地方文化脉络,提高建筑的文化性质。第三,建筑设计要面向建筑时空的全面性发展。从某种角度上讲,建筑设计的时空延续已性,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要求和时代的要求,虽然,时空延续性再现了空间文化的创新,但是与此同时,还要保证建筑设计的时空全面性,加强自然空间与人性空间的结合,保证建筑的适应性、舒适性以及生态性和文化性等,顺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承云.现代生态型住宅建筑设计的探索与思考们.广东建材,2009(O4).

[2]杨毅夫.基于绿色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的分析与思考明.中外建筑,2010(08).

[3]陈易.生态危机的对策———建筑创作中的5R原则[J].建筑学报,2011(12).

上一篇:网络化建设下一篇:建筑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