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质量论文范文

2024-01-04

教学质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教融合;种子生产;教学质量

中国科教融合经历了最初的科研与教学分离、20世纪50年代逐步引入科教结合理念以及科研与教学相融合3个阶段[1.2]。2011年,周光礼首次提出“科教融合”概念[3]。2012年,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提出“科教融合,联合育人”新的育才理念[4]。2017年1月,国务院出台中国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科教融合”被写入了国家教育“十三五”规划纲要[5.6]。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科教融合”被写入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7]。2019年10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强调,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教学改革和教育发展提供极其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8]。由此可见,国家对教育科研工作以及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仅以传授或传播知识为培养目标的高等教育理念已经落伍了,科学研究融入教学实践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发展高等教育的有效途径[9]。因此,迅速提高科研的原始创新能力和整体水平,健全科研促进教学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体制至关重要。

1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科教融合改革的背景

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作为沈阳工学院农学专业的重要课程,开设历史久,课程资源丰富。长期以来,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过程中缺乏种子生产发展史中的人物事件开展思政教育,未能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2)大多教学内容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容易造成学习者对专业知识死板固化地学习和掌握,不利于挖掘并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3)在科研结合教学内容以促进课程和教学发展方面显得薄弱,未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参与相关科学研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9]。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组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主要从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增强科研实践教育的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试图通过科研人物事迹结合课堂知识、教育教学环节与科学研究实践有效联系,推动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的建设与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专业知识和积极参与相关科学研究的兴趣,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具备种子生产与管理能力以及分析并提出问题和攻克难题的综合能力。

2 以“科教融合”为基础,推进课程思政教育

高等教育不仅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专业知识,更要指导学生发展坚毅的品格和良好的认知能力。近年来,课程组坚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思政教育贯穿于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堂讲授和本科生科研实践工作的指导过程中,使课堂教学与科研实践成为培植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10]。表1是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思政教育设计及目标。通过相关人物故事以及案例的切入,一方面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对科学家们勇于探索、坚忍不拔精神予以颂扬,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动力,传承科学家的高尚品格。在授课过程中,通过穿插我国种子生产发展初期科学家们如何在困难的环境中坚持科学研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奋斗创业史教育,激发他们的时代责任感。通过这些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情怀,强化学生努力成为新时代中国脊梁、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抱负。

3 以“科教融合”为抓手,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的兴趣,促进师生间互动,增强学生创新和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目前,“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OBE教学模式的构建与研究”已经获批沈阳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JG2019077),已发表“基于OBE理念的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等与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相关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论文。

4 积极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科研立项、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积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将学生的毕业论文、科研立项、创新创业项目与教师的科研结合起来进行,让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这 样教师能对学生的论文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也可将自己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文献资料提供给学生参考,引导学生在此研究基础上加深认识[11]。根据所学专业的特点,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能力。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方向,向学生提供适当的毕业论文选题。通过平时学习中科研思想的不断积累,多数本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应用文献资料和科研成果初步解决实际问题,在相关领域有较好的发展。现在各大高校都鼓励学生申报各种科研立项项目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本院2018级农学专业的学生刘晨煦同学就依据本人的科研项目为指导成功申报“优质鲜食水果玉米在抚顺地区的引进表现研究”的大创项目。项目申报成功后,刘晨煦团队在课下经常去实践基地做试验,与笔者讨论试验方案、细节,学习科研文献阅读、数据分析等技能,学生团队发表了《抚顺市优质鲜食玉米栽培技术研究》等论文。

5 结语

实践证明,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是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实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12]。在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及时将相关领域的最新动态和科研成果有机地融入教育教学,注重本科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尤其是科研意识的激发和科研思维的发展。这极大地推动了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课程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兼具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其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參考文献

[1]李茂国,周红坊,朱正伟.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现状与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58-62.

[2]周平,王琼,唐然,等.基于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创业农学人才的探索与实践——以薯类人才培养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19):278-280.

[3]温才妃.周光礼:科教融合应当走入本科生课堂[N].中国科学报,2016-06-23(07).

[4]深度解读——科教融合[EB/OL].(2018-02-09)[2019-12-28].http://www.360 doc.com/conte nt/18/0209/00/7288840_728723504.shtml.

[5]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10)[2019-12-28].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7/content_5168473.htm.

[6]方刚.实施科教融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以《遥感原理与应用》课程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20,11(10):80-83.

[7]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2018-08-20)[2019-12-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43/201808/t20180823_345987.html?from=groupmessage.

[8]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9,30(4):70-73.

[9]杨颖丽,李家雯,丁艳平,等.《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科教融合理念的强化与运用[J/OL].生物工程学报:1-9[2020-12-26].https://doi.org/10.13345/j.cjb.200429.

[10]梁庆婷,于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维度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0,32(10):17-22.

[11]秦苗,王红艳,王聪,等.科教融合背景下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20,22(03):33-34+51.

[12]沈成君,冯江.“院+校”农科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中国高校科技,2020,7:62-66.

(责编:张宏民)

教学质量论文范文第2篇

(1)学生生源下降。因为扩招,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一路下降,这直接影响了高校的生源。(2)教学资源匮乏,因高校持续扩招,加上扩招初期教育部投入不足,致使教学资源严重不足,但这种状况已随着教育部和地方高校的持续投入逐步缓解。(3)教师教学科研管理压力大,超负荷工作。随着近年来的扩招,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快,但相对师资数量却未能按比例增长,甚至个别院校师资力量变化不大,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严重不足,加上科研壓力越来越大,致使教学和管理的教师都疲于奔命。终日应付数倍于以前的工作[2],根本没有时间去提高和创新,致使教学质量不断下降。

同时,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中,从高校排名(政府部门或民间)、学院排名、到各系室乃至教师个人,学科地位被放在了重要的地位,而科研在学科中的地位远高于教学。

在本科、研究生持续扩招的进行和消化期,在这种“重科研,轻教学”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结合东华大学的现状,我们以教学评估为契机,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使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1 以教学评估为契机,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东华大学以2007年的教学评估为契机,在原有教学质量监控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图如图1。

东华大学采取的改进措施如下。

1.1 扩大师资规模,严把入门关

为了有效缓解扩招带来的教学和科研压力,东华大学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中根据各学院现状,制定了详细的扩大师资队伍规划。在人才引进中通过系室、学院、学校层层选拔,凡需进校教师必须通过初试、面试、试讲和学校的最终选拔,并在学校的最后选拔中通过教授委员会投票,以至少50%的淘汰率,优中选优,严把入门关。

1.2 重视青年教师培养

(1)设立东华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资金项目。

东华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资金项目资助对象为40周岁以下,中级及以下技术职称且未承担过校基金项目和学校其他类别科研启动费的青年教师,资助类别分理工类、管理类和文科类三类,资助金额按资助类别分别从5000~20000元不等。

该项目为新进校教师提供了初步的科研条件,为青年教师后面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与老教师结队,通过“传帮带”,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

通过课题组、系室等基层组织,安排青年教师与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结队,通过传帮带使青年教师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3)鼓励青年教师出国培训,去实验室、到企业锻炼,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水平。

现在高校的许多青年教师往往延续了从学校到学校的路线,极少教师有在企业或研究院所的实践背景,这对东华大学这样工科院校的学生来讲无异于纸上谈兵,会严重影响教师质量。对此,我校对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入校时优先考虑,并鼓励教师出国培训,去实验室、到企业锻炼,考虑到青年教师的生活压力,学校在工资待遇方面予以保留,以解决青年教师的后顾之忧。

1.3 成立教学督导组

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我校成立了由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组成的教学督导组,负责整个教学质量的监控,并将教学情况直接汇报给分管校长。在督导组的工作中,不仅注重督,更注重导,因为导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听课中发现问题,课后督导组老师会随时与任课教师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帮助教师找出教学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在各学院的教学运作中,督导组老师发现个性问题也会及时反馈给教务员和分管院长,及时解决。如出现的问题比较普遍,学校会统一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解决。

另外,在新进教师的试讲中,校督导组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督导组的试讲评定在新进教师的教学水平测试中具有重要作用,严把了入门关。

1.4 集体备课

为了更快的提高教学水平,我校基层组织采取了集体备课的方式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通过集体备课,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教师们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授课水平。在集体备课中,我们请有经验的老教师进行点评,帮助青年教师特别是新近教师迅速成长。

1.5 评教“三位一体”,有效避免了单一评教的弊端

在以前的评教中,主要以学生评教为主,但出现了个别刚入校教师担心学生评教差一味迁就学生的情况,有鉴于此,我校采用了学生评教、校巡视组老师评教和院系室领导评教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学院领导深入了解教师的授课现状,以便于根据授课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单一评教的弊端,更科学的评价授课老师的教学质量。

1.6 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中,注重教学与科研并重

转变观念,鼓励教师认真备课,言传身教,因为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同时,在管理上采取措施进行引导与鼓励:将教学贡献纳入到高校考核和职称评定中。作为高校的指挥棒,高校工作考核和职称评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东华大学的职称评定中,实行了“一票否决制”,即教学评教为“D”的一票否决,不能参加当年的职称评定。并增设了教学副教授的评审办法,对教学特别是从事基础性教学的老师提供了新的契机。同时,在岗位考核中,教学与科研并重,以此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1.7 建立自评制度

为了更好的了解各学院教学质量,东华大学从2007年开始,实施了校内评估制度,每年抽取2~3个学院,由校巡视组组成评估小组,对学院进行教学自评,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学院,以便学院及时整改,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2 通过持续改进,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从2007年到2009年本科生和研究生评教结果如图2。

学生对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本科生从2007年的9.32上升到2009年的9.47,研究生从2007年的9.36上升到2009年的9.50,而且出现了稳步提升的良好状况。

考虑到学生的学制为3~6年,我们统计了2006届到2008届学生获得学位的比率。获得学位比率从2006届的97.83%上升到2008届的98.22%。另外,四年毕业率由2008届的93.05%上升到了2010届的93.14%。

参考文献

[1] 华茹茹.中国高校扩招的影响[J].群文天地(下半月),2011,8:292-292.

[2] 张伟.扩招后高职高专专科教师队伍建设德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29:152-153.

教学质量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作为高校教育工作的常规环节,对推进高校教育模式改革,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导向性作用。当前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普遍存在评价与现实割裂、过度程序正义等问题,没有体现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人本理念及成长性价值,导致评价结果成效矮化、评价指标效度偏低等问题。需要通过革新教学质量评价观念,重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及管理体系,实现科学性评价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 高校    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不足之处    改进措施

引言

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加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效工具,本质是利用考核手段,确定执行标准,进而形成质量底线。但在实践运用中,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难以获得预期效果。这一问题涉及管理文化、标准认同、动态区分等深层次问题。在2018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扭转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的重要指示。其中传统模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被视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有鉴于此,高校应深度挖掘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立足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效率提升,重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及管理体系。

一、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征与价值

(一)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特征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特征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是以目标为导向实施设计。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高校建设目标具有紧密关联性。通常情况下,高校会依据自身的建设需求,以及上级部门对于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设计规划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传统管理理念认为,在规模庞大的组织体系中,基层工作难以与上级指令相对接。若将指令转变为考核目标,便会对基层工作提供有效指引。基于这一认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已经成为贯彻上级指令、指导教师工作的有效手段。其二是以绩效为手段落实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高校教师教学工作独立性较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约束性难以体现。借助绩效手段,符合质量标准的教学工作将得到正面评价及经济鼓励,反之则遭受经济处罚。与绩效手段相对接,质量标准将得到强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权威性更加突出。其三是以制度原则为内核规范考核设计。制度原则将文字规范法制化,凭借该原则,质量标准不仅具有经济约束,还将上升为刚性制度。受此影响,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具有更强的约束性。

(二)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价值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要价值可被概括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确立教学标准。当代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实现标准化管理。工业革命后,产业分工更加精细,社会生产体系的标准逐渐统一。大众教育服务于社会生产,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大众教育体系将社会中的生产标准作为教学标准,并通过等级考试等手段加以强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学质量的评估不应以“好”“坏”为依据,而应以对接社会标准为标尺。有鉴于此,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被视为规范教学工作的主要工具。其次是强化管理主体。高校教学的专业性极强,教学工作不易受到监管。这一特征符合教授治学的办学理念。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参差不齐,对于教学标准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教学工作需要得到监管部门的督导。通常情况下,教务处等教学监管部门是制定、实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主体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教务处的监管地位将得到强化。再者,激励教师的学习意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然会对教师带来心理影响,未达到质量标准的教师会主动开展学习,评价项目也将成为教师的学习标的。

二、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常見问题

(一)评价项目与现实割裂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会对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正面作用。但部分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评价项目脱离现实环境等问题。若坚持这一评价体系,将对教学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例如,部分高校将多媒体教学、学生参与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推出的评价项目涵盖多媒体教学视频、新型教学方式的应用等。但现实教学环境并不适用于此类教学手段。以多媒体视频为例,教师在制作与使用中必将消耗过多成本,在缺乏学校支持的情况下,多数教师难以长期承受相应成本。这一问题将导致教学视频质量下降,教学目的无从体现。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不适用于我国课堂。当前部分先进的教学手段普遍存在耗时长、效果不理想、课堂纪律无从保障等问题。我国高校课堂知识密度较高,若大范围推广此类教学手段必将影响教学输出,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二)过度关注程序正义

程序正义也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是指为达成正义的目标而采取的正义流程与手段。这一观念已在我国社会得到普及,并成为法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环境中,我国社会存在官僚主义等负面文化。若在程序正义中深入官僚主义,则必将导致程序正义的异化。例如,我国部分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行政指令作为设计考核项目的主要依据。在使用中,教学工作的创新、调整均需严格依照评价体系的相关设计作出规划,否则即会触犯程序要求。同时,我国高校规模较大,在日常管理中极易出现突发性事件。在应对此类事件的过程中,教师会向监管部门提出相关申请,以维护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但在工作实践中,程序正义成为推诿责任、漠视现实变化的借口。这些问题将导致教学质量管理日趋僵化,监管条例流于形式。教师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影响。

(三)缺乏人文关怀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具有刚性要求的制度原则。因此,应采用统一的实施标准,将全体教师纳入考核范畴。但部分高校设计的评价项目过于僵化,对于教师的人文关怀不足。在2018年举办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尊重教师、培养教师的办学原则。这一指示与十六大以来提倡的人本理念一脉相承。人本理念的思想内核,是将人的需求作为工作出发点,并科学看待劳动者能力的极限。但部分高校提出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未考虑教师的专长与短板。以至于项目设计过于全面,具有专业特长但短板明显的优质人才将受到影响。例如,部分高校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提供的教学知识具有前瞻性与实用性。但在质量考核体系中,会对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氛围、考试成绩等要素提出极高要求。该名教师的专业特长无法在质量评价体系中得到凸显。

(四)忽视成长性价值

从本质上讲,教学是一门经验科学。随着经验的积累,教师的教学能力将逐渐提高。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体现出成长性价值。但我国多数高校并未将相关理念融入质量标准设计。这一问题将对教师队伍建设带来负面影响。首先,青年教师将在这一教学评价体系内受到较大冲击。青年教师刚刚步入教育岗位,工作热情与学习意愿较为强烈。但缺乏成长性考量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将使青年教师承受更多压力,付出的努力难以在短期内展现成效,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自信心极易受到打击。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因此教学质量评价应考虑青年教师的心理感受。再者,部分教学质量已经达标的教师,将逐渐丧失学习动力。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教学工作提供了指导标准。符合该标准的教师将不再受到外界考核,对于教学质量的追求将逐渐衰减。

三、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改进策略

(一)评价项目对接现实环境

我国部分高校设计的教学质量评价项目与现实环境脱节。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应在设计教学质量评价项目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本校的实际环境,并将教学工作的要点作为考核内容。例如,高校可将教学输出、课堂环境、考试成绩、学生评价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项目。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渠道,因此教学输出应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项目。在具体考核过程中,高校应以教材为依据,综合考虑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供给。其中,多媒体视频应被视为知识传输的工具,而非必要手段。

课堂环境较易观察,并可集中体现知识输出的有效性。教师提供的知识需要传输给学生。课堂是知识传输的介质,因此课堂环境会对教学质量带来影响。同时,良好的课堂环境通常来自学生的自觉维护。课堂环境会体现学生的参与度。考试成绩是展示学习效果的重要标尺。虽然部分观点将考试定义为限制知识结构,制约学生全面发展的负面手段。但就整体而言,考试的作用仍旧无可替代。高校仍应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学生的主观评价已经被国外高校引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参考国际经验,我国高校可将学生的诉求作为评判依据。

(二)以终极正义为前提设置程序

当官僚主义渗入程序正义,必将导致监管程序陷入僵化,结果正义无法体现。针对这一问题,我国高校应将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相融合,并将正义视为最终追求。首先,高校应明确何为终极正义。通常情况下,正义被归类为伦理范畴,本质是指符合道德期待的公众评价。由此可见,正义成于众口。针对这一特征,高校应就监管程序与监管结果做出公示。其程序是否正义、结果是否合理将由本校教职员工评判。在这一机制中,以程序正义为借口的官僚主义将被揭示,产生的负面结果应由关联责任人分担。

其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应将教师的反向评价作为程序正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序正义是来自西方的法学名词。在西方的司法观念中,给予被告人申诉权,是程序正义的必要条件,反之则无法展现程序正义。将这一观念带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可被视为被监督对象,赋予教师评价程序的权利,是体现程序正义的关键条件。同时,为追求最终正义,高校应将责任与权利相对接,监管与审批相对接。通过这样设计,监管人将对教学质量结果负责,无论采用灵活审批或严格审批,审批结果都将成为问责的依据。

(三)在评价体系中融入人文关怀

校园内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在构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将人文关怀作为基本原则。例如,高校可将教学输出、课堂环境、考试成绩及学生评价作为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基本构成。以100分为满分,高校教师的教学质量可得到公正评价。考虑到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及突发性事件的影响,高校应为教师提供补分项目,使人文关怀得以体现。例如,高校可设计道德、科研、劳动这三项加分项,其中每项可获得20分的加分。

教学能力不足,但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可申请科研加分项,其在课堂教学中丢失的分数,可通过实验教学获得弥补。同时,勤于职守并为学生及教职员工长期提供帮助的教师,可申请道德加分。在审批过程中,校党委可联合本院系教师共同为该教师提供评定,使优秀的道德楷模获得鼓励。再有,因家庭事务而缺席考勤的教师,可申请劳动加分。在实施中,该名教师可在下一周期内完成代课、课后辅导等教学任务,并获得加分。总之,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应为教师提供补偿性条款。

(四)以成长视角设计动态评价体系

部分高校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较为僵化,教师的成长并未获得关注。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制定动态的教学评价体系。首先,高校仍可将教学输出、课堂环境、考试成绩及学生评价作为质量评价体系的基础项目。此类项目的权重将随着教师工龄的增加而减少。例如,工龄不超过十年的教师,仍可接受标准考核并以百分制获得评价。之后,每增长一年工龄,以上四项的标准考核就将缩减2分。以工龄20年的教师为例,标准考核的分数应为80分。

高校应将增加的考核权配置给院系领导。院校领导对于教师的个人情况较为了解,因此可为教师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要求。例如,针对学习意愿不足的教师,院系领导可为其制定学习目标。针对思想建设存在不足的教师,可为其提出该领域的学习目标,实现目标的教师可获得对应分数。综合分析,标准统一的评价机制难以体现教师成长。将成长考核纳入院系领导的管理范畴,可使教师的学习意愿得到督促,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正面效果将得以体现。

结语

在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工作中,高校应结合现实教学环境,制定符合我国教育体系特色的评价项目,从而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师的实践工作相对接。同时,高校应以终极正义为诉求,建立监管与审批对接的工作程序,使结果正义成为考核监管人员的主要依据。在校园环境内,高校应将人文关怀融入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针对教师的特长与意愿设置补分项目。最后,高校可将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与教师队伍建设相融合。通过增加成长性考核,使教师获得针对性指导,学习意愿将加强。

参考文献:

[1]谢亚骐.江苏省高校体育专业体育舞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南京:南京体育学院,2017.

[2]郝林青.高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中國地质大学,2017.

[3]胡昌送,高月勤,杜瑞军.我国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8):80-84.

基金项目:校级中心委托专项科研项目(2019MTYSJ04);安徽省教学研究重大项目(2018jyxm1380);校级质量工程教研项目(2018FXJT02)。

教学质量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现如今高等学校都在大力的建设学校,通过学校的发展来提高教学的质量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如何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其中,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是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水平重要因素。本文如何通过教学管理来提升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字:学校职能;教学管理;教学质量

1. 引言

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一项核心工作,不仅对学校也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学校都在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对于如何提高教学的质量,现在的学校对其的认识存在着一定误解,单纯的认为只需要搞好教师队伍的建设就可以切实的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但这种认识存在很大的片面。教学质量的提高受着很多方面的制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要想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高校不仅仅要拥有高水平、高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更需要拥有一个结构合理且稳定、有着较高的工作水平、组织能力的教学管理队伍。

2.高校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建设上虽然有了一定进步,不过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失衡使得学校学术权威被削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二,老师过多的投身科研工作而忽视了基本的教学工作,倒是教学与科研的失衡。第三,我国基础教育大多为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分数,却忽略了对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提高。

(2) 教学管理理念陈旧,高校人才培养困难

教学管理观念的陈旧直接导致了人才的缺失。在人才培养方式上,才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以老师为主导,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人才的质量上,单纯注重分数、求成绩,使得学生的质疑和创新精神不能得到好的培养,这些都是学生教学管理理念陈旧的体现。

(3) 评价体系单一,需要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目前,我国的高校在对学生以及老师考核时,还是单纯的使用\"量化管理\"的方式,简单追求高升学率、学校名誉。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只是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以及获得的证书之类,却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也只是单纯注重老师申请了多少课题以及发表过多少文章,这些对老师也造成了无形的负担,阻碍了教师教学潜能的发挥。高校更应该改变以往单一的评价体系,努力营造一种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校园文化氛围,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教学质量的提高。

3. 教学管理工作提升的必要性

3.1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必要条件

作为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连着学校的各种智能,并可以切实提高教学的质量。教学的管理工作包含了很多的部分,例如培养目标的确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师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习等等,加入缺少了高水平的教学管理,教师们只能像工厂里的零件一样,做着简单的重复性工作。另一方面,面对着教学资源的紧缺,追求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从而提高资源的高效能利用更是尤为紧迫,这样更能减少对教学资源的浪费。此外,通过加强教学管理,得到的人才的质量也会相应提高,这样反过来又会为学校到来促进作用。

3.2当前教学管理改革的重点是教学管理工作建设

众多的例子已经表明,学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对该校的教学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这就要求高校应对教学管理加以足够的重视,放到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科研工作同等的地位来抓。重视教学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对其成长加以关心。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人员选拔制度和竞争淘汰机制,是队伍得到优化。

4. 加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加强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这里我们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规范教学管理工作,构造良好的学校氛围

学校的教学管理需要变得规范化与制度化,因为严格教学管理可以保证良好教学环境的营造与教学质量的提高。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好的老师可以交出好的学生,高校应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师资培训纳入到学校的系统工程中来抓,打造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的教师。

(3) 注重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我们做好教学工作的灵魂,更是我们的动力

(4) 完善教学科研奖励制度,营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

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努力去构造一种和谐的教学科研氛围,将教学科研奖励办法进行完善,是老师愿意去科研更愿意去科研。同时也要加强学生的实验课的安排,加强实践技能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水平。

(5) 改善考试考核方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评定

新时代下学生考试考核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不能再一味采取以往考试一票否决制,应将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和问题解决水平纳入到学生质量评定体系中,同时将学生的实践动手水平也纳入到学生的考试考核中。

(6) 开展教学反思,促进教师的进步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要更加注重反思,教师在教学之后通过反思教学行为,可以对教学进行回顾和审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可以探索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列问题,进而提高自己,优化教学,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7) 改革教学方法,使教学质量提高

随着科学进步的发展,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已经很是成熟,高校应探索新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途径,推进各种新颖式教学方法,努力培养一部分具有高水平操作的专门人才。

5.结语

教学管理工作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百年大计,关系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反映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抓好教学管理工作,就意味着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在以后的发展中加強教学管理的创新,通过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对如何通过教学管理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对以后高校的发展探索有着一定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田廷科.教学管理经验谈[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1):43.

[2]王红.陈纯模.近十五年我国学校效能研究的两种范式[J].理论经纬,2010.

[3]冷霜.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教学管理创新[J].黑龙江教育,2009(1).

[4]王永生等.以教学管理创新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思想[C].昆明:高等管理研究会,2010(12).

[5]唐未兵.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5).

[6]王军文.对提升教师效能的思考[J].苏教育报,2009(11).

教学质量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地理野外实习是整合地理理论和应用的一个重要工具,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薄弱环境,本文就如何扎实开展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科学评价学生野外实习成绩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对促进高校地理专业野外实习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革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教改项目(Jg07209)

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是地理教学环节中的关键步骤,是优化教学和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相比较课堂理论教学,野外实习更具直观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通过让学生置身实地实景中,进一步理解、验证课堂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野外实习主要包括实习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报告、反馈阶段。这三个阶段环环相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体验、掌握野外工作技能,印证、应用所学理论。然而,目前在一些高校,尤其是地理专业起步较晚、发展受综合条件限制的高校,地理专业野外实习还存在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学生对实习内容掌握还不够全面、系统的时候就匆忙 “旅游实习”了,而实习结束后,成绩评定不够系统、全面,仅仅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实习报告了事,从而使地理实践课程这一重要教学环节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如何扎实开展野外实习前期准备工作、科学评价学生野外实习成绩是提高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质量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扎实做好实习准备阶段各项工作

1.1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

科学选择最佳实习地区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工作,是保证野外实践教学质量的根本,这是一个长期性的基础工作,必须对多种方案进行充分论证,选择最佳实习地区作为稳定的实习基地,依据实习目的进行筛选[1-4]。点上实习以就近为原则,兼顾地理要素的完整性;线上实习以地理要素为主导,结合本地经济发展的构架,选择代表性线路;区域实习应挑选完整的地域单元,既能反映自然地理多样的地貌类型,丰富的植被群落,独特的水文现象和水系形成及变化规律,也要体现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和密切联系[5]。同时,实习范围的确定要兼顾考虑经费开支、师生的食宿生活安排、出行的便捷性与安全等问题。以我院为例,野外实习基地,省内短线实习主要在安康辖区范围内的南宫山、柞水的牛背梁、西安的翠华山,长线野外实习主要包括陕北地区、四川成都和都江堰等地区。这些地方基本能反映植被、土壤、气候、地质、地貌、水文等方面的自然地理典型特征。同时,为进一步拓宽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渠道,我院联合宝鸡文理学院组织了“地方高校地理学科教学资源共享及校外实践基地共建研究”项目,共享、共建了四个地理专业野外实践和教育实习基地。这种共建做法可在地方高校推广,特别是为相同或相关专业如何发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1.2确立最佳野外实习路线

科学确定野外实习路线是关系到一次野外实习是否能成功的关键步骤。在确定实习路线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前期成果积累,系统储备数条野外实习长途路线、短途路线和实习区域,而后根据每次实习目的和具体情况从中优选最佳实习路线。实习路线布置原则是:一是每年实习路线规划时,尽量不和近年路线重复,让学生有更多不同体验;二是能穿过实习地区所有的自然地理单元,尽可能多地观察到自然地理要素的多种类型。以省内实习为例,线路可以由北至南横跨陕北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三大自然区;三是包括能阐明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结构最有意义的典型地点[6]。

1.3编写实习指导手册

实习指导手册编写是建立在对实地反复调查研究基础上的,编写指导手册,一方面可以系统归纳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特征,使学生对实习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有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提前学习实习指导书,可以使学生对实习范围、路线和具体内容事先有较系统了解,激发学生实习主动性。在具体编写手册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好内容结构,避免出现通篇简单罗列实习区域资料的问题,突出手册的可操作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指导学习方法的功能。

2建立科学的实习成绩评价体系

科学而有效地评定野外实习成绩是提高学生实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有效手段。由于没有定量实习评价标准,传统野外实习成绩的评定较难做到公正、全面、准确。为调动学生野外实习积极性,必须加强对学生野外实习的成绩考核和量化管理。

2.1 评价指標体系的建立

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时, 不仅要考虑专业技能知识,还要考虑学生实习态度、专业能力、综合能力和实习效果等,结合本专业近年野外实习经验,可以将地理野外实习成绩评价的总目标分为三个评价因子:准备阶段、实施过程和成果总结。在实习的每个阶段根据实习的活动内容建立不同评价指标和要求格次,在给出每个评价指标成绩的基础上,结合各个阶段权重,计算出最终实习成绩。通过建立详细的评价指标,让学生明确每个阶段要做些什么、要求是什么,同时也便于老师分阶段、分步骤、分指标、及时地给出成绩[7]。因此,我们将野外实习成绩评定内容分为三大块,即准备、过程、成果三个评价因子,确定每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后再细分每个评价因子下的考评指标,制定出每个评价指标的考评标准,构成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地理野外实习评价指标体系

2.2成绩评定过程

在实习准备阶段,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学习成绩、体力和性别等进行异质性分组。一般以8~10人为一组,设置组长一名,负责记录实习物品的携带情况、考勤和实习过程中学生违纪情况。在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也要注意观察学生在实习中的表现。指导教师应根据实习过程检查情况、学生的实习态度和表现、所学知识与技能应用情况、学生获取信息及处理信息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与反馈[8]。同时,可在每小组随机抽取1~2名同学进行现场情景测验。在实习完成阶段,可进行实习成果考核,采取学生撰写实习总结报告、提交实习技术成果等方式完成。

通过实施本评价方法,可以系统量化学生实习成绩,规范学生野外实习行为,充分调动学生野外实习积极性,更好地培养的学生完成能力,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质,提高实习效果;同时,该方法对促进野外实习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管理也将起到重要作用。目前,该评价体系已在2014 年暑期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中实施,对学生起到了较好的约束和考评作用。

3 结语

提升高校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内容广泛。通过改进野外实习每个环节中诸如实习基地选择、系统储备实习路线、科学评估学生成绩等关键步骤,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取得预期成效,帮助学生在實践中真正实现知——能的迁移、转化和创新。当然,提升地理专业野外实习质量的标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检验与修正,使教学准备过程进一步标准化,教学评价进一步科学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长运.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南都学坛(自然版),2000,20(6):89-91.

[2] 邓宏兵.自然地理学发展的历史与动态初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7(2):269 -272.

[3] 毛卫华.自然地理学玲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J].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16(4):79-81.

[4] 林孝松. 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8(7):86-89.

[5] 许建国.高师地理野外实习新模式与实习基地建设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5):115-118.

[6] 许俐俐,胡宝清.浅论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效果的提高[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24(4):385-388.

[7] 武锐.文山学院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成绩评价体系研究[J].文山学院学报,2010,23(3):98-101.

[8] 于法展, 张志华. 庐山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模式

与教学效果评价[J]. 高师理科学刊, 2007, 27(2): 102-106.

作者简介:肖薇薇,博士,安康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

上一篇:单词教学论文下一篇:工艺技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