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

2023-09-15

财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1篇

2010年9月财政部会计司印发了经修改、完善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征求意见二稿)和《高等学校财务制度》(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基本解决了高校财务会计制度在人才培养成本核算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拟借鉴企业产品生产成本计量理论,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特点,根据《征求意见稿》所修订的主要内容,研究出一套切实可行新高校财务会计制度下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体系。

一、人才培养成本费用界限划分

(一)划分人才培养成本与非人才培养成本界限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按照相关性原则,剔除一切与培养学生无关的费用。“教育费用”应全部计入人才培养成本。“科研费用”扣除“科研事业收入”后,全部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差额为负数的,本项支出为0。“管理费用”应全部为发生的人才培养成本。“离退休保障费用”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培养成本监审办法》(试行)规定,只计算由学校负担部分,不包括“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中的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离退休人员公费医疗经费拨款,差额为负数的,本项支出为0。“财务费用”应全部为发生的人才培养成本。“其他费用”扣除“其他收入”后,全部计入人才培养成本,差额为负数的,本项支出为0。

(二)划分应计入本期人才培养成本与不应计入本期人才培养成本界限 《征求意见稿》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未设置“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科目,通过“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正确核算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本月已经支付但应由以后各月负担的费用,应作为待摊费用处理,本月尚未支付,但应由本月负担的费用,应作为预提费用处理。《征求意见稿》将高校支出划分为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高校发生的收益性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发生的资本性支出以资产折耗(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的形式分期计入费用。高校不能提前结账,将本月费用作为下月费用处理,也不能延后结账,将下月费用作为本月费用处理。

(三)划分完成学业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与未完成学业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费用界限 月末计算人才培养成本时,如果某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已完成学业,则计入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全部人才培养成本之和,就是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完成学业毕业的人才培养成本”。如果某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还未完成学业,则计入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人才培养成本之和,就是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的“月末未完成学业的人才培养成本”。

二、人才培养成本费用分类

(一)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结合2007年事业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明细表(类、款)规定,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经济内容分类为工资福利支出,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奖金、社会保障费、伙食补助费、其他工资福利支出款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包括办公费、印刷费、咨询费、手续费、水费、电费、邮电费、取暖费、物业管理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招待费、专用材料费、专用燃料费、劳务费、委托业务费、工会经费、福利费、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款项;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包括离休费、退休费、退职(役)费、抚恤金、生活补助、救济费、医疗费、助学金、奖励金、住房公积金、提租补贴、购房补贴、其他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款项;资产折耗等四大类。

(二)《征求意见稿》费用分类 《征求意见稿》的费用分类为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6类。教育费用核算高校开展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教育费用又划分为教学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其他教育费用。教学费用,核算高校教学单位为培养学生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项费用;教辅费用,核算高校图书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测试中心、电教中心等教辅部门发生的各项费用;学生事务费用,核算高校直接用于学生事务的各项费用;其他教育费用,核算高校除教学、教辅、学生事务之外的其他各项教育费用。科研费用,核算高校开展科研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各项费用。管理费用,核算高校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核算高校统一负担的离退休人员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方面的各项费用。财务费用,核算高校为筹集业务活动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其他费用,核算高等学校本期发生的、无法归集到上述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中的其他各项费用。

(三)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成本项目分类 根据《征求意见稿》的规定,结合企业生产费用成本设置情况,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成本项目设置为直接工资、直接材料、院系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其他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11项。直接工资,是指高校直接从事教学教师所发生的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其中包括发放教师的课时费。直接材料,是指高校教学单位直接用于学生实验实习等消耗的存货费用。院系费用,是指高校教学单位为组织和管理教学业务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相当于企业“制造费用”成本项目)。由于《征求意见稿》中“教育费用——教学费用”是高校最主要人才培养成本费用,其他费用都是从属费用。因此,将“教学费用——教学费用”划分为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和院系费用成本费用项目,为教学单位发生的费用。其他的费用科目作为其相应成本费用项目保持不变。直接工资、直接材料、院系费用、教辅费用、学生事务费用、其他教育费用等6项费用,构成人才培养成本的教育费用成本,相当于企业的制造成本;加上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等5项(称为期间费用),构成人才培养的全部成本,相当于企业的工厂成本。

(四)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其计入成本对象方式分类 人才培养成本费用按其计入成本对象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是指能分清应由某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负担的费用,应直接计入该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不应采取间接分配的方法分配直接费用。间接费用是指由几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共同发生的费用,则应采取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几种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三、人才培养成本核算程序

(一)人才培养成本核算会计科目 《征求意见稿》设置“教育费用”、“科研费用”、“管理费用”、“离退休保障费用”、“财务费用”、“其他费用”成本核算会计科目;通过“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科目核算高等学校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为了能够按照11个成本费用项目进行核算,成本核算会计科目明细设置如下:(1)在“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设置院系级明细科目,设置1至3项成本费用项目级明细科目。“教育费用——教学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非财政拨款——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教育费用——教学费用——资产折耗——院系——成本项目1至3项——类、款”。(2)在“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设置教辅部门明细科目,“教育费用——教辅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教辅部门——类、款”、“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教辅部门——类、款”、“教育费用——教辅费用——非财政拨款——教辅部门——类、款”、“教育费用——教辅费用——资产折耗——教辅部门——类、款”。(3)在“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设置院系明细科目,“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院系——类、款”、“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院系——类、款”、“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非财政拨款——院系——类、款”、“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资产折耗——院系——类、款”。(4)“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类、款”、“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类、款”、“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非财政拨款——类、款”、“教育费用——其他教育费用——资产折耗——类、款”。(5)在“科研费用”设置院系明细科目,“科研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科研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院系——类、款”、“科研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院系——类、款”、“科研费用——非财政拨款——院系——类、款”、“科研费用——资产折耗——院系——类、款”。(6)在“管理费用”设置行政部门明细科目,“管理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管理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行政部门——类、款”、“管理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行政部门——类、款”、“管理费用——非财政拨款——行政部门——类、款”、“管理费用——资产折耗——行政部门——类、款”。(7)“离退休保障费用” 科目明细设置为:“离退休保障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类、款”、“离退休保障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类、款”、“离退休保障费用——非财政拨款——类、款”、“离退休保障费用——资产折耗——类、款”。(8)“财务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财务费用——类、款”。(9)“其他费用”科目明细设置为:“其他费用——财政拨款——基本支出——类、款”、“其他费用——财政拨款——项目支出——具体项目——类、款”、“其他费用——非财政拨款——类、款”、“其他费用——资产折耗——类、款”。(10)由于高校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所以《征求意见稿》在会计上没有设置类似企业“产成品”科目。为了完成高校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工作,高等学校必须设置按院系、类别、专业、年级的人才培养成本核算多栏式辅助明细账,格式如表1。

(二)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程序 对于费用的发生,按其用途进行分类,按成本核算对象分别进行归集与分配,最后计算出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这就是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程序。各项费用发生按其用途分类,借记有关费用科目,贷记有关科目;摊销待摊费用和计提预提费用,借记有关费用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其他应付款”科目;根据各个费用会计科目月合计数,能直接计入成本项目的,直接记录“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的成本项目中去;不能直接计入的,采取适当分配方法,编制费用分配表,然后根据费用分配表直接记录“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的成本项目中去;根据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逐月累计,就得到每学年成本,每学年成本除以学生数,就得了学年生均成本;逐学年累计,就得到累计学年成本;累计学年成本除以学年数再除以学生数,就得到了累计生均成本。累计4个学年,就得到了最后的学生总成本和学生生均成本。人才培养成本核算账务处理程序,如图1所示。

四、人才培养成本费用的分配

(一)教育费用分配 包括:(1)教学费用的分配;教学费用划分为直接工资、直接材料和院系费用3个成本项目。一是直接工资费用的分配,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发生院系教师的直接工资,则直接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工资成本项目中去。由于教师的教学工作是通过讲授课程来完成的,也就是通过完成课时量来体现的。因此,对分不清成本核算对象院系教师工资、课时费、福利等属于直接工资费用可以通过标准课时工作量来进行分配。不同课型、不同层次课程按不同系数折合成标准课时工作量。高校月工资表,可以按院系进行汇总,并且也能够汇总院系教师工资。因此,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院系——直接工资”明细账获取院系教师月工资额,根据院系教师不同专业年级的标准课时工作量月统计表,就可以编制直接工资费用分配表。该表的格式内容举例如表2。根据表2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工资成本项目中去。仅以2个系为例,其他院系相同略,下同。二是直接材料费用的分配,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发生院系学生的直接材料费用,则直接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去。分不清成本核算对象院系学生实验实习等消耗存货材料费用可以通过完成实验实习课时量来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院系——直接材料”明细账获取院系直接材料费的月合计数,编制直接材料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3。根据表3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直接材料成本项目中去。三是院系费用的分配,院系费用可以按照标准学生数、成本核算对象的月课时总数以及成本核算对象这学期总的学分数来进行分配。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规定,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学费用——院系——院系费用”明细账获取院系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院系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4。根据表4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院系费用成本项目中去。(2)教辅费用的分配。教辅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教辅费用”明细账获取教辅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教辅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5。根据表5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教辅费用成本项目中去。仅以两个院系为例,下同。(3)学生事务费用的分配。学生事务费用的大部分,如学生奖助学金等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则直接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学生事务费用成本项目中去。分不清成本对象的少数学生活动费则在发生成本核算对象之间按照标准学生数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教育费用——学生事务费用——院系”明细账获取学生事务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学生事务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6。根据表6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学生事务费用成本项目中去。(4)其他教育费用的分配。其他教育费用为不可预见的教育费用,可根据具体情况在成本核算对象之间进行分配,分配方法与上述相同。

注:直接工资的月合计数减去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工资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注:直接材料的月合计数减去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直接材料费用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注:学生事务费用的月合计数减去能够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学生事务费用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二)科研费用分配 科研费用可以按照标准学生数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科研费用——院系”明细账获取科研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科研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7。根据表7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科研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注:科研费用的月合计数扣除相应科研事业收入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三)管理费用分配 管理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管理费用”明细账获取管理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管理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8。根据表8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管理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四)离退休保障费用分配 离退休保障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离退休保障费用”明细账获取离退休保障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离退休保障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9。根据表9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离退休保障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注:离退休保障费用的月合计数扣除相应“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中的离退休人员拨款和离退休人员公费医疗经费拨款后,为需要分配金额。

(五)财务费用分配 财务费用应该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分配,按照折合在校生数为标准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财务费用”明细账获取财务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财务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10。根据表10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财务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六)其他费用分配 其他费用可以按照标准学生数进行分配。月末可以从“其他费用”明细账获取其他费用的月合计数,编制其他费用分配表举例如表11。根据表11即可将数据登记到“人才培养成本多栏式辅助明细账” 其他费用成本项目中去。

参考文献:

[1]傅蕴英、张雪姣:《会计制度改革下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研究综述》,《财会通讯·综合(下)》2012年第2期。

[2]财政部:《2007年事业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明细表(类、款)》(财预[2006]13号)。

(编辑 余俊娟)

财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2篇

会计文化是会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与显著特征,是确保会计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会计文化不仅在经济整体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广大会计人员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已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文化自觉是会计文化建设过程中所显示一种文化信念、文化境界、精神支柱、内在力量和价值。因此,文化自觉反映出作为文化主体的人对自身承载的文化的一种自我觉醒、自我反省和自我创建,是对文化的重要地位、主要功能、建设规律以及发展方向的清醒认识、深刻觉悟和开拓创新,体现出一种宽广的文化境界、执著的文化追求、深刻的文化反思和强烈的社会责任。

首先,提升会计文化自觉有利于实现会计内涵的发展。会计文化是会计的灵魂和血脉,是会计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核心标志。当前,文化建设已成为会计内涵发展的重要因素,会计的内涵发展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是真正的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会计文化建设的过程,既是会计主体从更新的角度、更高的层面、更宽的视野上推进会计发展的过程,也是会计不断凸显核算特色、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会计文化对内可以增强会计人员的归属感和使命感,形成共同的宗旨愿景、会计理念和价值认同;对外则可提升会计主体的品位,优化会计的形象,增强社会对会计的认同度。

其次,提升会计文化自觉有利于增强会计人员的素质。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的职能从单纯的记账向管理的职能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各类的会计核算系统和管理系统的不断出现,使会计由原来的简单手工记账转向电脑记帐、电子管理。会计文化的不断地发展,对会计人员的素质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以“素质”为归旨的“文化自觉”客观地成为会计价值重建不可回避的选择。在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和程序与方法的选择及应用实践中,应以信息管理系统需要发展为目标,在重视会计风险处理与控制的基础上,更应重视会计人员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分析判断、综合协调、防范风险、学习创新和职业道德等素质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使会计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而这更多地要通过文化来涵养。

最后,提升会计文化自觉有利于应对当前多元文化的选择。经济体制改革,已引起了会计人员思想观念、思维模式、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的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又涉及到会计的理论与实务各方面。会计改革的深入发展,必然要变革会计人员的价值观念,进行人为地价值引导。尤其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少数会计人员对传统文化缺少自信,而对西方文化却顶礼膜拜,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取向会对处于经济浪潮的会计人员在理想信念、人格塑造、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产生影响,甚至导致思想混乱、价值转向、道德失范。会计人员越是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越需要加强会计人员文化自觉的培养。

会计文化建设的特性决定了会计文化建设容易出现虚无化、功利化、表象化和游离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会计文化建设的虚无化。尽管各单位都非常重视会计文化建设工作,但是会计文化建设的特性决定了会计文化常常是“软”性指标,因此,会计文化建设实际上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无人监管的尴尬状态。从目前一些会计主管机构对各单位会计组织的评比和排名来看,看重的是经济成果、核算状况、会计资源和其他会计条件等方面的因素,而会计文化状况和会计文化建设水平很少得到反映。相应地,从单位自身来看,单位的精力多半投入在单位组织的主体经营、重大项目建设等“硬”指标建设上,会计文化建设往往被忽视。加之,会计文化难以量化,没有统一的、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衡量会计文化水平建设的高低,会计主管机构很难建立起良好的监督管理机制和科学的评价体系,导致会计主管机构在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时难寻着力点,无形中虚化了会计文化建设。

第二,会计文化建设的功利化。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会计精神文化层面的功利化趋向明显。外来的高度重压,强化了会计的工具价值。市场机制的引入、社会环境的变化、价值理念的实效不适当的扩张使得功利主义价值观大行其道,都是会计功利化的原因。市场经济的软性侵蚀,诱发了会计的功利性操作。如在会计行为目标上片面地认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就是财源,盲目满足会计信息的需要;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就提供什么样的信息。所以一些会计组织及其会计人员就会投其所好,对会计信息进行调整或更改,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这样的结果不仅仅会导致会计工作变得过于功利化和工具化,而且会使会计人也变得过于功利化和工具化。

第三,会计文化建设的表象化。对会计文化本身持一种表面化的理解,忽视会计文化基本内涵建设。过分注重会计手段、会计工具、会计技术和会计环境等物质文化,缺少会计价值观、会计精神和会计心理等精神支撑和理念引导,把能形成良好的氛围、优美的环境等一些表面、具体的形式当作会计文化的象征;简单地把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企业文化和外来文化移植到会计组织当中,有助于实现会计目标,然而不能根据会计工作的具体环境和会计人员的个性发展情况来建设单位的会计文化,又会成为培养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障碍;有的注册会计事务所对自身会计定位、会计特色、文化选择和责任使命缺乏全面客观的分析与评价,会计文化没有真正体现会计理念、会计精神和价值追求等深层内涵;把制度文化片面地理解为行政文化,没有真正发掘并有效聚合成推动会计事业的强大力量。会计文化如果滞留于表层的形式必将失去其本真意义,无益于会计工作的长远发展。

第四,会计文化建设的游离化。近年来,通过凝练会计理念、加强会计制度建设、举办会计文化活动等载体,会计文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的显性成果,但这些显性成果还未凝聚成思想共识,成为会计人员自觉的文化追求和内心向往,成为引领会计发展的核心价值和行动战略。会计文化建设仍停留在“泛会计文化建设”模式,没有渗透到会计建设与发展的核心层面,会计人员未能深度参与会计文化建设,不能有效渗透会计信息形成的全过程。在实践层面上不同程度存在会计文化建设与会计人才培养、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务事务等会计主体活动相脱离,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诚信文化和环境文化建设相脱节,与会计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相背离的现象。

会计文化作为一种理性文化,是一种内在的自觉。建构会计文化,必须在会计文化的地位认识、人才塑造、创新推进、规律把握、主体担当和环境优化上要有高度自觉。文化自觉视域下构建我国会计文化有以下六个途径。

第一,会计文化地位认识上高度自觉。会计文化是会计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会计的各项工作,就是贯彻特定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的文化活动。会计要增强文化自觉,把文化兴业提升到会计事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会计行业的本体属性出发,主动反思会计的文化现状与发展困境,树立抓文化就是抓会计科学发展理念,做好会计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和组织规划。一方面要从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层面上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入思考会计定位与文化使命,注重从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会计环境矛盾中去思索、定位会计文化。将会计文化建设贯穿会计的各环节,内化为会计人员的会计精神、职业道德,充分发挥并体现文化引领科学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把会计文化建设作为战略规划的重中之重,把它纳入会计发展规划和议事日程,把这项工作放到和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使会计文化建设真正成为一项有规划、有目标、有措施的系统工程。把会计逐步建成文化兴业的高地,真正体现出会计应有的文化价值。

第二,会计文化人才塑造上高度自觉。尽管在参与经济管理决策的过程中,会计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但会计首要的任务是会计人才的塑造。会计不仅是通过会计核算与监督,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管理,同时更要对会计信息提供者充满人文关切的文化熏陶。会计必须强化人才塑造的文化自觉,即会计不仅需要有较高专业技能,更要有责任与追求,把为经济管理服务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使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能力、专业水平与业务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升。引导会计人员在思想观念、社会心理、价值准则、行为规范、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开拓创新上高度自觉。把会计人员铸造成为既有知识、有技能、有智慧,又有责任、有精神、有境界的会计文化人,同时树立“敬业爱岗”的责任自觉、“客观公正”的求实自觉、“诚实守信”的道德自觉、“技高为职”的专业自觉、“健康和谐”的环境自觉,“改革创新”的发展自觉,真正成为文化自觉的执行推动者、享受者和建设者。

第三,会计文化创新推进上高度自觉。会计文化是伴随着会计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会计文化发展存在一个基本规律,即会计文化是会计在对时代变化作出主动响应并对自身结构和功能进行适应性调整、对其他社会文化进行批判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从古代结绳记事到中式单式簿记、龙门账、四脚帐,到改良中式簿记,再到西式簿记引进、会计电算化、会计网络化,会计事业与经济社会发展如影随形。并且,越是在社会转型期或者经济社会某一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会计文化的建设任务越艰巨,发展和创新的效果越显著,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越大。会计既要完成传统使命,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承担新的社会责任;既要坚守精神价值传统,保持自身的核心价值追求,又要把握时代脉搏,积极参与社会文化整合,推进社会文化发展。

第四,会计文化规律把握上高度自觉。会计文化是一个不断扬弃、创新、积淀的过程,会计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长期的沉淀和积累。因此,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会计文化自身发展规律,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效。建设思路上,凸显以“守信的品格、客观公正的意识、开放广阔的胸襟和进取创新的追求以及甘于奉献、团队协作精神”等为核心价值的精神文化;以“刚性标准、弹性过程、柔性管理”等为核心架构的制度文化;以和谐型会计环境、互补型会计团队、共享型会计资源、公共型服务平台”等为核心载体的物质文化。建设措施上,要重视建设一般意义上的会计文化,推进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协调发展,又要将社会其它文化中的优质因子融入会计文化建设之中,形成会计特色的自有文化。监督检查上,要建立健全会计文化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考核中,既要考核当前会计制度的刚性约束和引导,又要考核会计道德和精神的无形制约,使会计群体共同价值观渗透和内化为会计人员个体价值观之中,并引导、激励会计人员自觉遵守和维护会计的共同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并以此为标准检查、纠正自己的言行,更好地履行会计的各项职能。

第五,会计文化主体担当上高度自觉。实现文化自觉的关键是文化主体的自觉。会计的组织结构一般分为决策层、管理层和执行层。以单位领导为代表的决策层是会计价值观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要有文化的使命感,要有清晰的文化发展方略,决策层实现文化自觉,会计文化建设才有保障。以会计主管为代表的会计管理层,在会计活动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自身的文化素质、工作作风、思想道德对于会计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主导作用,他们的态度和行为都将对会计人员的态度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他们应自觉坚守在会计文化的前沿,保持先觉,主动承担,并以身作则,积极倡导以诚信为荣,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开拓创新、公正廉洁和追求卓越的理念,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下属,最终实现形成积极向上的会计价值观的目的。以会计人员为主体的会计执行层是会计文化自觉的实践层面,全力把握会计文化的实践发展方向,并按照文化规律去建设会计文化,自觉实施,促进会计人员完成从“服从”向“内化”的转变。

第六,会计文化环境优化上高度自觉。会计文化环境是影响和制约会计的各种文化因素的综合,必须加以有优化。从单位本位看,就需在弘扬会计精神、创新会计理念、构建会计民主、创设会计组织文化、培养会计诚信、营造会计人文情怀等方面有所想、有所动、有所为、有所效。单位领导应树立会计质量责任感和使命感,从实际出发,制定符合本单位发展的实施步骤和具体措施,优化内外环境,打造特色的会计文化。从政府层面看,要在会计执业队伍建设、会计治理机制运用、会计活动监管作用等方面科学合理地运转。同时加大媒体宣传力度,表彰为会计行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会计人员,促进会计人员自觉维护会计职业形象,提高会计工作质量。从社会角度看,应在会计法律规章、理论知识、先进典型、违规通报等方面加强宣传和教育,形成与和谐社会、与和谐会计相适应的会计人文环境。同时要提高公众的会计监督意识,参与对单位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督,增强对会计工作进行监督,提升会计形象和地位。

(编辑 陈 玲)

财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 《政府会计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部分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各项结转(余)、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科目余额中存在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加之有些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差错,导致现有预算结余类科目余额与资金结存数差异较大,加大了预算会计类科目新旧衔接难度。文章通过预算会计新旧衔接目标和新旧会计核算基础差异对比分析,探索各项差异因素对预算结余类会计科目的影响,提出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路径,为有效解决事业单位新旧衔接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供参考。

[关键词] 政府会计;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1. 050

0      引    言

《政府会计制度》已经出台,要求各行政事业单位自2019年1月1日起执行,会计科目新旧衔接成为日后准确提供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关键。通过研究发现,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比较复杂,不但要将原来净资产类科目及余额衔接到新制度下的预算结余类科目,还要确认“资金结存”明细科目及期初余额,衔接中除了要剔除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因素外,还要考虑以往错误核算产生的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各新舊会计科目核算基础差异,以及原制度下会计确认对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影响,揭示预算会计科目衔接逻辑关系,采用追溯调整的方法,正向做出新旧衔接。

1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目标

事业单位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工作目标就是将原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确认的净资产类科目余额,调整成为收付实现制下的相关预算结余类科目及期初余额。为了达到准确衔接目标,需要对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所确认的“事业基金”“财政拨款结转”“财政拨款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专用基金”和“经营结余(借方)”项目进行分析,将权责发生制影响因素予以剔除,也要将错误核算因素予以纠正。

2      新旧会计制度核算基础差异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财会[2012] 22号)规定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采用权责发生制。而《政府会计制度》规定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这属于会计政策的重大变更,需要对预算类会计科目进行追溯调整。

两种核算基础对会计要素计量影响较大,预算会计主要受影响的科目有“财政补助结转”“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非财政补助结余”“专项结余”和“经营结余”(借方余额),而各影响因素又要在未完全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核算的会计科目中分析查找,主要包括 “短期投资”“存货”“其他应收款”“预付账款”“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其他应付款”“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事业基金”和“专用基金”等科目。

3      各相关科目对预算结余影响因素调整

通过对相关科目账面余额进行分析,对照收付实现制要求,确定调增调减因素,确认预算结余类科目期初余额,具体情况如下。

3.1   短期投资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短期投资账面余额划分。通过分析短期投资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财政补助资金购入”“非财政补助专项资金购入”“非财政非专项资金购入”和“非资金购入”四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前三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1。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出售短期投资或到期收回短期投资(国债)时,用财政资金投资的,财务会计登记 “应缴财政款”科目,预算会计不做处理;使用非财政资金投资,财务会计登记的同时,预算会计还要登记“资金结存”、“其他结余”、“投资预算收益”等科目。

3.2   存货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存货账面余额划分。对分析存货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财政资金购入”“非财政专项资金购入”“非财政非专项资金购入”和“非资金购入”四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前三项对应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2。

(3)后续业务预算会计处理。后期存货使用领用或处置时,预算会计不做业务处理。

3.3   其他应收款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其他应收款账面余额划分。分析其他应收款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财政资金预付”“非财政专项预付”“非财政非专项预付”和“需要收回”四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前三项对应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3。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其他应收款取得票据核算时,如不发生新的资金收支业务,预算会计不做会计处理,如收回资金,预算会计在登记“资金结存”的同时,也对应登记相关结转余科目,如支付资金,预算会计按资金支付额,登记相关预算支出类科目。

3.4   预付账款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预付账款账面余额划分。分析预付账款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财政资金预付”“非财政专项预付”和“非财政非专项预付”三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此三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4。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预付账款取得票据核算时,如不发生新的资金收支业务,预算会计不做业务处理,如收回资金,预算会计在登记“资金结存”的同时,也对应登记相关结转余科目,如支付资金,预算会计按资金支付额,登记相关预算支出类科目。

3.5   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对预算结余影响

(1)对应收账款账面余额划分。分析应收账款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已列非财政专项”“已列其他预算收入”和“发生时不计入预算收入”三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余。将前两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5。

(3)后续预算会计业务处理。后期应收账款收回资金核算时,在原始确认金额范围内,预算会计登记“资金结存”的同时,登记“非财政补助结余”或“经营结余”。

3.6   长期投资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长期投资账面余额划分。分析长期投资资金占用情况,分为 “事业基金未转出现金支出方式”“事业基金已转出现金支出方式”和“非现金资产交换方式取得”三种情况。

(2)调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首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6。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长期投资处置收回资金时,在原始确认金额范围内,预算会计登记“资金结存”的同时,登记“非财政补助结余”,超过确认额部分,登记 “其他结余”或“投资预算收益”科目。

3.7   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账面余额划分。分析对应付账款(应付票据)资金来源情况,分为 “已列支出的财政资金应付”“已列支出的非财政专项应付”“已列支出的非财政非专项应付”和“发生时未计入预算支出”四种情况。

(2)調整相关预算结转结余。将前三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7。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支付应付账款(应付票据)资金时,预算会计按当期发生业务处理。

3.8   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账户余额划分。分析其他应付款(应付职工薪酬)资金来源情况,分为 “已列支出的财政资金应付”“已列支出的非财政专项应付”“已列支出的非财政非专项应付”和“与支出无关的其他应付”四种情况。

(2)调整预算结转结余。将前三项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8。

(3)后续预算会计业务处理。支付其他应付账款资金时,预算会计按当期发生业务处理。

3.9   预收账款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预收账款账户余额划分。分析预收账款资金来源情况,分为 “预收非财政专项资金”和“预收非财政非专项资”两种情况。

(2)调整预算结转结余。将两项预收资金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9。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后期预收账款结算时,如发生资金退回,在原确认金额范围冲减相关预算结余科目,同时减少资金结存。如继续收到资金,原确认的金额预算会计不做处理,新收到的额度按当期发生业务处理。

3.10   借入资金(短期借款、长期借款、长期应付款)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借入资金账户余额划分。分析借入资金支出和结余情况,分为“已列财政补助支出”、“已列非财政专项支出”、“已列其他资金支出和未列支结余资金”三种情况。

(2)调整预算结转结余。将三项借入资金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10。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后期借入资金偿还时,预算会计按当期发生业务处理。

3.11   专用基金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1)对专用基金账户余额划分。分析专用基金来源情况,按收付实现制标准划分为“未收现的专用基金”和“已实现的专用基金”两种情况。其次,将“未收现的专用基金”对应调整预算结余科目。具体调整路径见表11。

(3)后续预算会计处理。此处专项结余以零为限,如出现借方余额,调入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以后发生专项结余支出,按当期业务处理。

3.12   经营结余对预算结余的影响

上述对经营结余有关因素进行归纳调整,经调整后仍是借方余额的,调整为新制度下 “经营结余”科目余额,如调整后是贷方余额,调整为新制度下“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余额。

3.13   事业基金对相关结转余的影响

“事业基金”科目全额对应“非财政补助结余”科目,上述对各项资产、负债和各项结转余科目中涉及事业基金因素均做了增减项调整,但事业基金科目中也存在诸多非现金流入性累计因素,比如合并、分立等,如有大额非现金流入性增项,在调整时还应考虑。

4      “资金结存”科目期初余额的确认

资金结存科目作为预算结余的对应项目,反映各项预算结余的构成。反映会计主体纳入预算管理的资金流入、流出、调整和滚存等情况。各项预算结转结余期初余额确认汇总之后,根据“财政应返还额度”确认“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期初余额,各项预算结转结余期初余额确认汇总与“资金结存—财政应返还额度”科目期初余额之间的差额,确认为“资金结存—货币资金”科目期初余额。具体见表12。

5      结    论

综上,想要准确做好事业单位《政府会计制度》预算会计科目新旧衔接,必须对《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与《政府会计制度》中预算会计核算基础进行差异分析,对2018年12月31日净资产类会计科目余额中权责发生制因素或核算差错进行追溯调整,根据数据逻辑关系确定对预算结余科目的影响金额,确定预算结余科目期初余额,从而确定资金结存科目金额,达到准确衔接的目的。

财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这一时期我国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新政府会计制度本身具有一定的广泛适用性特点。这一制度将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的财税体制改革,为我国的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也更有利于推动单位内部的信息化建设速度,帮助事业单位完善现有的会计核算体系等。基于此,本文针对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影响进行了简单阐述,并对当前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过程中事业单位所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尝试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可以为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新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建设;影响

当前这一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速,而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的社会服务单位,为了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以及人民服务,还需要依据时代的发展对现有的各类制度进行改革。在事业单位中,传统的会计制度存在着诸多漏洞,且内容也较为落后,难以跟上当前时代的经济发展速度。基于此,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一、新政府会计制度概述

新政府會计制度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通过这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也能够帮助事业单位对当前预算的执行情况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知[1]。除此之外,这一制度也对资产负债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更为清晰的划分,并增加了一些新的科目,能够更为清楚地反映出当前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可以说,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于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化发展而言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二、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影响

(一)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能够帮助事业单位进一步推动会计改革。由于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引进了权责发生制,而这种权责发生制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开展更加科学合理的核算工作,并且也能够帮助事业单位进行更加精准的盈亏计算。另外,在新会计制度中还引入了新的减值概念等,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资产实际价值能够更加符合自身的配比原则。

(二)提高绩效管理水平与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把权责发生制原则内容进行了更加充分的明确,并且还对收入以及费用化等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规范,而这种改变将更有利于促进事业单位对各类费用进行归总,保障了事业单位运营成本上的合理性与绩效评价上的合理性,使事业单位能够建立起更为完善的绩效评价制度。另外,这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可以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产负债情况等通过财务报表更加精准地反映出来[2]。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事业单位可以以此作为依据,来更加及时地获取到准确的会计信息,提升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使事业单位各项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合理的配置,从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事业单位的财政资金利用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全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新政府会计制度引入了财务会计核算功能。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功能,能够使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地把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结合到一起,从而满足了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于核算会计信息的有关要求。除此之外,新会计制度对现存的预算制度进行了更为规范化的要求,使预算制度能够依照事业单位自身的特点,来对事业单位现有的报表以及会计科目等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设置工作,使事业单位资产负债以及预算收支等情况可以更加真实地反映出来,从而更有利于对相关部门的事权以及支出责任进行更加科学化的划分工作,保障相关单位的权责统一。

(四)帮助事业单位进行更严格的财务管理

事业单位中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事业单位中,其财务管理部门还应该要与事业单位内部的其他部门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制,使预算的编制与执行能够与企业的相关项目紧密结合,进一步增强预算管理的有效性。同时,在当前新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还需要严格依照预算的内容与进度等,来对项目的支出进行更为合理的安排[3]。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该要进一步加大资产清查的力度,规范票据的管理工作,并依据新政府会计制度来对财务报表进行更为精准的编制,使事业单位的真实财务状况得以体现,帮助事业单位在进行决策的时候可以拥有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信息支持。

三、事业单位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

(一)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

对于事业单位而言财务核算工作的开展是十分关键的,这一工作的开展将更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在事业单位中,有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由于缺乏一定的竞争压力,往往不会去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导致自身的专业技能停滞不前,业务水平不断下降,从而使得自身的核算能力难以跟上当前时代的脚步,这对于事业单位的发展而言显然是十分不利的[4]。尤其是在当前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如果事业单位的财务人员不能够与时代共同前进,也将会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核算方式更为复杂,会计科目设置更为细化

1.核算方式更为复杂。当前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方式更为复杂,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当前这种新会计制度所采用的是双重会计核算模式。一方面,新政府会计制度把原有的较为单一的收付实现制财务核算方式改为了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的核算模式。这种模式使得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在进行工作中需要依照“平行记账”的原则来进行,因此会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从业人员的工作难度与工作量。另一方面,由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从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财务会计工作,并对预算会计的功能进行了改进,从而也增加了事业单位财务核算的复杂程度。

2.会计科目设置细化。相较于以往传统的会计制度而言,其新政府会计制度中的相关科目设置更加细化。财务会计要素与预算会计要素是当前新政府会计制度中的两大要素。与此同时,在这两大要素的基础上,还设置了两套会计科目,且科目的设置各有侧重。首先,同一科目在两套科目中的类别设置与级别是有所不同的。其次,收入类科目在两套会计科目的设置中,虽然说名称比较相似,但是其核算的内容还是有所区别的。最后,费用支出类目的核算要求对于各项业务活动的划分更为清晰,其财务会计费用类科目也依照费用的不同性质设置了各类不同的科目,并且依照项目或者活动的类别等,进行了更为明细的核算。

3.财务报表编制难度增加。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其财务报告编制的难度有所增加。这一新的会计制度,不仅对传统的核算报表结构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同时还对现有的报表体系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并把报表体系的结构改为了两大类报表。第一类报表为财务报表,第二类为预算会计报表。这两套报表之间存在着勾稽关系,并且对报表附注中所需要披露的内容进行了更为细化的要求,且规定了相应的披露格式等。上述这些变化,往往会使报表的填写过程变得更为复杂化,从而使得财务报表的编制难度也会有所提升。

(三)各部门之间的认知不统一

当前各类机构之间合并与整改的现象较为常见,而作为事业单位,其人员岗位的设定往往缺乏一定的流动性。这从一定程度上使得工作人员的思想受到禁锢,尤其是财务部门的人员会认为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只与财务部门有关,与其他部门之间并没有太多关系,因而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往往只在部门内部落实,导致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有效性缺失。事实上,新政府会计制度中所涉及的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这一新制度与资产管理等部门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仅仅是在财务部门中落实这一制度显然是不科学的。

四、事业单位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策略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

事业单位想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能力,还需要不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当前新政府会计制度与之前原有的会计制度有着一定的区别,这一制度不仅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同时也对原有的会计制度进行了创新,因此作为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人员还需要及时对新政府会计制度中的各项内容有所了解。另外,事业单位还需要不断加大人才的引进力度,并且还需要对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展开积极的培训工作。一方面事业单位应该要不断加强从业人员对于各类现存制度的了解程度,使从业人员能够把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有关内容牢记于心。另一方面,事业单位还需要定期开展相关的培训工作,帮助财务会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能力,能够和事业单位共同发展。

(二)构建财务信息系统建设,提升财务管理水平与效率

事业单位想要更好地落实新政府会计制度中的有关内容,还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化建设能力。在新政府会计制度中,其核算体系预算管理的收支所实行的是平行记账这一方式,不过在当前企业中所使用的软件往往是难以提供相应的平行记账功能的。因此作为事业单位,在当前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基础上,还应该要对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进行进一步地调整与完善,使会计记账和数据分析等工作的开展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地提升。与此同时,相关的财务软件运营商也应该积极响应相关政策的号召,积极协助各类事业单位完成对于财务系统的更新与升级工作,使当前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核算方式能够在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中正常操作,为事业单位核算工作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进一步提升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认知

当新的政策出现后,为了保障新政策的实施效果,还需要积极开展各类宣传工作。在新政府会计制度实施的过程中,事业单位也需要在内部积极组织各类培训活动,从而帮助单位内部的人员从思想认知上进行改变。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所影响的不仅仅是财务部门,也会影响到领导层的各项决策,同时这一制度的实施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为了帮助从业人员更加清楚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有关内容,事业单位可以聘请专家来为员工讲解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有关内容,尤其是对一些较为容易混淆的内容进行重点的剖析,为事业单位财政制度的建立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同时,事业单位的各部门之间也需要积极沟通工作,相互合作,积极落实各项责任,为新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提供保障。

五、结束语

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财会标准进行了更加全面的统一,并且帮助事业单位更加科学地整合了各类制度。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应该要积极响应新政府会计制度的有关内容,积极落实各项相关政策,使事业单位能够在如今的发展浪潮中站稳脚跟,帮助事业单位实现可持续化的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周志军.浅谈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09):142.

[2]郑海鹰.浅析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12):18.

[3]曲歌.浅谈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9(28):117-118.

[4]杨林.实施新政府会计制度对事业單位的重要影响浅析[J].经济师,2019(03):107-108+111.

财务会计制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是不同的,二者在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设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分析其差异,对于推动会计制度的完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企业;会计制度;对比

随着社会的完善发展,我国会计体系也不断完善,规范、科学、准确的会计制度逐渐建立起来了。无论是什么样的企业单位,无论是公立机构还是一些民间组织都离不开会计核算,离不开会计制度的有效应用,本文就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的进行对比研究,为会计制度的完善发展提供支持。

1 对比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核算基础方面的不同

会计基础是指会计相关内容记账的基础,是对单位收入与支出进行会计登记核算,按照一定的标准对相关费用进行分析确认的。会计基础的不同选择,对单位而言,其收入和发生支出的会计比例会存在不同,对单位会计核算有直接影响,并能够对单位工作业绩情况发生影响,影响着财务推行的效果。会计基础是一种计量标准,必须要在有效的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报告制度下才能发生实际效果。

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一般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标的,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的是权责发生制。企业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行为认定的,也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计量并做相关会计工作报告的。从这个方面讲,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采用的不同的收入,费用计量的基础。

高校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会计核算基础,在会计核算中,需要以实际收到的或者是支付款项进行会计行为确认,主要是以此为依据确认本期收入和本期费用标准情况,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也需要根据收付实现制开展业务,只要是本期内实际发生的会计收入或者是支出的费用,无论是这种收入与支出的费用在性质上是否需要归属本期,都需要按照本期收入或者支出的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反之。如果本期实际上未收到的相关收入,未支付相关费用,即使这些收入和费用在性质上应归属本期,但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和支出的费用进行会计核算。高校采用收付实现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行为手续简单,更利于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在会计核算中,高校不需要做过多的考虑,不需要考虑应计收入、应计费用、预算收入、预付费用等情况,但这种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一定期间内不能对收支匹配关系进行有效处理,不能根据收支匹配关系准确地计算和确定会计主体的当前收益和耗损情况。

我国企业会计核算采用是权责发生制。这种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对会计核算的会计行为要求是不同的。在权责发生制下,会计行为是以收入已经实现,费用已经发生,并应有本期负担为标准对本期收入和费用情况进行核算。按照权责发生制实施会计核算行为要求凡是本期内实际发生并应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无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到或者是已经付出,都需要作为本期款项进行会计核算处理;凡是不应该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的,即使是相关款项已经收到或者是款项已经支付,也不能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处理。采用债权发生制可以是对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支出情况进行合理的配比,可以有效地计算出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的收入和支出情况,对会计主体盈亏进行有效的计算,这与高校的会计制度是存在不同的。

2 高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方面存在差异

高校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要素方面存在着差异,高校所实施的会计制度与企业也不同。高校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五种类型,企业会计要素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种类型。二者都包括的有资产、负债和收入内容,但企业会计要素有所有者权益、费用、利润,高校会计要素中则没有,高校会计要素中有净资产、支出内容。企业会计要素中则没有。进一步进行比较,我们会发现,高校与企业会计要素存在最大的差异是,高校会计要素中没有所有者权益,但企业会计中则包括这个内容,高校会计把所有者权益用净资产进行代替,这主要是因为,我国高校属于公有制性质,高校是由政府建立的,高校没有具体的所有人,其所有权归属国家。另外,国家也不可能轻易就对高校进行投资,或者是转让高校的所有权,因此,高校的会计要素方面与企业会计要素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高校只能将资产扣除负债的余额称为净资产,但不能称之为所有者权益。

高校与企业性质不同,高校属于非盈利性质,其以培养人才为终极目标,其经济活动与企业必定存在差别。高校的运行所追求的是实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会计制度方面与企业是存在一定的区别的。高校会计预算不会像企业一样,保留企业会计的利润要素,高校会计与企业会计在会计要素方面是存在差异的。

3 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在会计科目设置方面存在差异

会计科目设置依据的是经济业务内容、经济管理要求及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高校会计要素与企业会计要素不同,组织性质不同,导致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是存在差异的。

目前,根据《高校会计制度(试行)》制度,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一级所设置的会计科目有38个,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要求,企业会计制度中一级所设置的科目有85个,后来,随着社会会计环境的变化,企业会计一级科目又增加了一部分,其科目设置更为细化,现在已经增加到了一百多个。与高校会计科目相比,企业会计科目更为精细,更为复杂,但这些科目的有效设置,为企业经济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这里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对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会计科目设置进行比较研究。通过研究为高校会计制度发展提供借鉴。比如,在高校会计中,净资产类会计科目设置有以下内容,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等,这些是企业会计科目设置中所没有的,但在企业会计所有权益类科目中,设置的有实收資本、本年利润等,是高校会计科目中所没有的。另外,对相同的业务,高校会计科目设置与企业科目设置也存在着不同,比如,借款贷款方面在核算中高校与企业就存在会计科目设置的差别,企业科目设置更为详细,能够更为真实的反映出负债情况,这点是需要高校会计积极借鉴的。

总之,高校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制度存在很多方面的差异,二者的会计核算基础,会计要素和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事务中的会计科目设置都存在着差异,研究二者的差异,积极发现我国高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有效利用企业会计制度的一些先进要素为高校会计服务,这对于有效提升高校会计工作质量,有效节省人才培养的成本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玲丽.收付实现制在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局限性及改进思路[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1).

[2]孙凌峰.关于民办高校会计制度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03).

上一篇:农村信息化下一篇:规范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