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

2023-05-05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1篇

一、课题背景及立项 (800~1000字左右)

二、课题简介

(500字左右)

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1.课题领导小组成员

2.课题实验校

3.课题起止时间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500~800字左右)

建议包含以下部分:

1.理论依据

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

(5000~8000字左右)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

(500~800字左右)

七、课题终结成果目录

八、参考文献

※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由以下几个基本内容组成:

1、 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

2、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 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

4、 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

5、 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

6、 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

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

7、 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

8、 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

9、 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

10、 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2篇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膨胀,各种信息正充斥着整个人类社会,可以说我们的时代是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一个人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立足或者发展,必须具备对信息的接受、分析、处理能力,进而为我所用,反之将一无是处。

语文学科是工具学科,它担负着承载知识和信息的重要任务,阅读能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能力,是能否学好语文、甚至其他兄弟学科的关键,更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生存的基本本领。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读过的文学名著少之又少,甚至很多大学生也没有完整的读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阅读的匮乏、视野的狭小、经历的单调,想象力的干涸,成为许多学生难以短期弥补的缺陷。一个人的知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很难想象一个读书很少,语言贫乏、思维狭窄的人,会成为21世纪需要的创造者。 我所教的初中学生也都普遍存在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阅读兴趣不浓、不喜欢背诵课文、注意力不太集中、没有每天读书的良好习惯等现象。面对如此现状,有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着手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其中北京的程汉杰老师开展的“高效阅读法”研究在小学生阅读能力指导和培养方面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面对我所在的基础教育阶段的薄弱初中的学生——他们基础差、底子薄——阅读方法方面的指导研究还不够成熟和系统,尤其是在增加阅读兴趣阅读量与提高应试能力方面的技巧方法研究还是空白,因此有必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方法指导。

通过研究,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形成一定的阅读能力,对不同文体的现代文和文言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课题的界定高效阅读就是学生能快速阅读文本、快速概括理解文本内容和高效完成相应阅读问题的能力。八年级学生阅读能力是指基于初中二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阅读特点的学生阅读能力。它包括学生所应能达到的朗读、默读、略读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能力,以及复述和积累语言的能力、高效完成阅读试题等。 八年语文高效阅读方法指导研究是指在了解八年级学生阅读的现状的基础上,通过课上阅读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一定阅读能力的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形成适合我校八年级学生现状的阅读方法,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提高语文阅读成绩。

二、研究的依据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高效阅读方法理论:程汉杰先生提出运用课堂语文课的集中训练,通过眼脑机能训练、快速记忆方法,综合心理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辅之语文阅读程式的指导,达到快速获取文本信息,深度理解文本,高效作答的方法理论。

三、研究的原则:教者应遵循主体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运用适合学生的方法。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目标:

科研目标:针对八年级学生现状,研究出通过提高兴趣、养成习惯等切实有效的活动形成高效阅读方法和技巧。

育人目标:对八年级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方法、技巧、阅读习惯进行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掌握阅读和答题技巧,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二)研究内容:

(1)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研究。 (2)培养语文阅读习惯的研究。 (3)阅读方法和技巧的研究。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工作过程 研究的对象:

沈阳市第一五八中学八年级一班二班学生 研究选用的科研方法:

1、调查法:学习方法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

2、文献法:查阅并借鉴中学阅读方法和阅读试题的归纳和总结。

3、行动研究法: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组织阅读速度、效率测试。

六、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9年7月——2009年9月)

1、了解学生学习语文状况,申报课题

2、学习高效阅读理论、进一步提高认识

3、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9年10月-—-2010年5月)

1、高效阅读课堂语文教学实践,课题实验跟踪调研。

2、实验教师根据学生的现状,进一步总结工作经验,进行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 第三阶段总结验收阶段。(2010年5月—-2010年9月)1.整理各种实验材料。 2.撰写实验报告、工作报告。 3.申请验收。

4.成果形式:实验报告、论文。

七、研究的实施

在各方面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开始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主要进行了以下实践。

(一) 激求索兴致,览天下文章

1、 课堂内容迁移,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按照教材内容授课过程中,通过对课文文章的作者和文章涉及的内容进行拓展,刺激学生课下对感兴趣的文章进行阅读。当我讲到八年下的《日出》节选时,谈到本课内容是全剧的一幕一场,主要人物陈白露并没有出现,我为了让学生课下去读完整版本的《日出》,就把剧本的大体情节进行了描述,故意把结局留下不说,学生都听得入了神,强烈要求我讲出结局到底怎样,我就说:“大家想知道《日出》的结局到底怎样,就去图书馆看吧。”果然,课后好多同学借来这本书阅读,还有的同学阅读的更多《雷雨》《北京人》,对曹禺的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扩大了视野。

2、 开展阅读比赛,激发阅读兴趣

课堂教学内容的迁移毕竟有限,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增强阅读兴趣,我又开展了阅读比赛,所谓的阅读比赛就是让学生在课前给大家讲出自己读的课外文学作品的精彩片段或故事梗概,每一个同学都要求到台前来讲述,这样每名同学至少要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在讲述过程中,同学们讲述的大多很精彩,无形中引起了在座同学对台上同学讲述作品的兴趣,如此一来,好文章大家读的局面出现了。一次某同学讲到“狐假虎威”的成语故事,本来以为大家一定会感到“小儿科”不会很喜欢,可是出乎意料,他讲过之后的几天,班级里面竟然掀起了一次成语故事阅读的热潮。

3、 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 当很多同学都开始阅读名著的时候,我想到大家如果只看热闹,不去感受深藏在文学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对于语文阅读学习的促进帮助不会很大。于是我开展了“名著阅读知识问答”活动,把大家普遍阅读的名著内容,除了一定的人物情节问题,更多注重对文中思想内涵理解的考查。知识问答测试的第一轮,能够过关的学生很少,大部分丢分在思想感情内涵理解方面,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大家开始了新一轮的阅读,这次阅读很多同学除了看原著,还找出了很多文学品论方面的书籍阅读。当过了一段时间,进行第二轮测试后,很多的学生都有了相当的进步,这种以考促读的方法初见成效了。

4、 演讲比赛,以讲促读

八年下教材上有一个单元是演讲稿的内容,利用这个机会我想到了让学生把自己前一段阅读的内容感受讲出来,形成自己的读书心得,大家也能从中受益。于是我布置了这个任务,班级的每一名同学都要准备,每天一名同学进行2分钟演讲。布置一个星期之后,演讲开始了,同学们大部分能脱稿演讲,虽然有不少欠缺,但是都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有很多同学都把自己读书的内容引用的自己的演讲稿中为中心论点服务。一名同学讲到“信念”,提到司马迁受李陵之祸作《史记》,爱迪生几千次试验发明电灯,张海迪身残志坚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史铁生轮椅不服命运安排成为著名作家等等,可见同学们的广泛阅读有了相当效果。

5、 作文比赛,以写促读

看了美文没有人不心动,读了好文章没有谁不跃跃欲试。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有一些同学把自己仿写的文章拿给我看,也许是让老手点拨点拨,也许是找个读者满足自己的写作成就感。不管怎样,我都很高兴。何不组织一次校园原创作品展呢?海报张贴当天,就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关注,一周的出稿时间还没到,已经收到了好多参赛作品。可见大家的参与热情。篇二:语文课题 结题报告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 导相结合的探索 负 责 人:隋伟

实验学校:满市第十一中学

二〇〇九年十月十一日 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 相结合的探索》 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隋伟 摘 要:阅读教学时引导学生领会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特点; 在写作指导的课上又以阅读课为基础,通过回顾课

文,进行借鉴,迁移。从而提高学生的双方面的能 力,实现“阅作共荣”的局面。 关 键 词:阅读作文结合双赢

历经四年多的市级课题《阅读教学与作文指导相结合》的研究实践与探索,今天准备结题了。现将研究情况向各位教科所的各位领导以及专家们做以汇报,请你们审查,并希望能给以批评指导意见。便于我今后能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研究目的: 解决“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脱节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有效地借鉴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资源,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阅读分析课文的能力。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2.研究的意义: 陶行知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①朱熹也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文既久,自然纯熟。”2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的课文是最好的范文,为读写结合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材料。及时总结课文中好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既可提高学生对所学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文就是作文的初乳,是生活中的家常饭。看似平淡,却营养丰富,能供给你成长中所需的应有的养份。无需另外的“小吃”及“保健品”。吃我们自己课本中的饭,不用格外花钱,会补更多样。吃得更健康、更强壮。

阅读教学与写作相结合,就可以有效地利用好课文资源,从课文中学习和感受写作方法、技巧,使写作有模有样,有理有据;同时加强阅读的理解、巩固和运用,达到阅读与写作真正结合,使阅读和写作比翼双飞、齐头并进、双效双赢。

二、研究的思路方法及步骤。 1.研究思路:

首先,研究每册语文教材中各个单元作文的写作要求,所要运用的方法、形式和手段和所要达到的效果,对此进行归类整理;

然后,在课文阅读分析中,把其中的作文需要的写作指导要素,挖掘出来,小到字、词、句恰当准确的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加工,大到为主旨而立意谋篇与布局,都要有整体把握,体会和感受;最后,在作文指导过程中,对本单元及其他类文进行回顾,进一步体会理解和借鉴,有效地进行结合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为主) 实验法,观察法(为辅) 3.研究的过程步骤

先对作文的写作要求技法等做全面的系统地理解和掌握,(主要是常规基本写法)进行归类整理,再结合课本教材编排,分散在名册单元的各课之中,对应相应段落,挖掘寻找链接点,把作文方法渗透于阅读中。

在具体到某一课时,对该课的所运用的立意、谋篇、选材、布局、写作特点技巧等都要进行引导点拨;作文指导中再对本单元的各课进行回顾,吸取课文中的写作方面的精华,大到整体把握,小到一些字词句段的直接借鉴、改造、加工和运用。 具体研究过程如下 :

以我几年的实践研究探索,谈谈我在这个方面认得一些作法。 (一)初读课文——抓全篇,理清文章思路脉络,定轮廓框架。

初读课文前,老师给予一定的引导,设计安排几个问题,在学生疏通文意的同时,对文章基本结构所了解,感知了轮廓美,建立初步的作文模式。

《看云识天气》一文中,在老师的指引下,学生很快地把握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先说云是天上的招牌,可以“识”,这是总写;——接着介绍四种晴云、四种雨云、四种云的光彩、告诉怎么“识”这是分写;——最后说明看云的意义及局限性,用科学的角度来表明,可以看,在某种条件下的必要性,但又不能完全依赖。提醒人们辩证地“识”,又是总写,整构全文。又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化石吟》一文,虽然是一篇诗歌,但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读了两遍之后,就很快准确的把握住了文章的思路脉络:现实(发问引题)--联想(遐思幻景)--现实(回答呼应),老师借机再进一步点拨:“写作文就是这样,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写。或“由现实某景某物引发-对未来(过去)的设想(回忆)-最后回归现实”的写法来构筑文章。然后留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简单构思一下,比如“公元4006”、“那次,我真不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想想自己要写哪些,说一说文章的大体思路脉络,学生激情顿生,抢着说,而且大多数说得都比较好。 学习《荔枝蜜》,总结出转情式: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产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相反),学习了《谁是最可爱的人》总结出议证式,阐明中心→叙写事实→总结照应。学习《陈涉世家》,总结寻访式,简介、概况→重点记叙→今日概况或卒年,卒后有关情况→简要评价。学习《白杨礼赞》总结出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学习《春》总结出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致人→情的归结。议论文三层式,立→释→析→联→结,三元归一式,总——分——总——解。再如利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等文章使学生领悟学会了写作议论文的程序结构,论点提出的方式,材料的精选修剪及编排布篇三: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结题报告 浬浦镇中周淑文

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

古典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蓄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正如江泽民同志曾说的:“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确立以古诗文诵读为突破口,进行初中语文诵读教育研究,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让那些积淀着智慧结晶、映射着理性光辉、浓缩着丰富情感、蕴涵着优美意象的古诗文熏染学生的灵魂,从而加厚他们的文化底蕴,提升他们的品性灵气。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美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一个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家,必须要有优秀的民族传统,优秀的民族人文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新一代具备这种人文素养,而这些千古美文是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精神资源。人文精神教育即人文教育是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在教育部2001年7月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学校的教育,目的在于打好人生的底本。这个底本可以概括为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养、坚强的意志、强健的体魄、敏捷的头脑和丰厚的人文底蕴。初中阶段是人成长的又一关键时期,进行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诗歌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

可是,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在一浪浪各国文化的冲击下,我们的孩子接触了不少他国的文化。孩子们看日剧,追韩流,常英文韩文日文歌曲,而对于我们民族艺术瑰宝——古诗更是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十几首,而对于诗中那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的喜爱却根本无从谈起。常此以往,我们祖先留下来的文化瑰宝岂不要烟消云散了?纵观我校语文教学在诵读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大多数学生是住校生,在校时间长,但学生课外阅读量较少,阅读层次较低。

2、学生阅读积极性不高、老师对诵读认识不够、诵读方式单一等,使诵读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但是,从去年下半学期开始,我校围绕“营造书香校园”目标,编辑介绍校园里似的校本教材,并由省政府拨款建立了校图书馆,这为普及和推广诵读经典美文创造了良好契机。

因此,开展经典诵读的研究,适应我校学生的发展要求,很有实际研究价值。 二,课题的简介

1、 两个概念的明确:(1)经典古诗文:在我校课题研究中我们将经典古诗文的内涵界定为最能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精髓的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历代散文等重要著作。(2)诵读:诵读在我国传统蒙学中,是先生教给蒙童的主要读书方法。宋人郑侠有《教子孙读书》一诗:“淡然虚而一,志虑则不分。眼见口即诵,耳识潜自闻。神焉默省记,如口味甘珍。一遍胜十遍,不令人艰辛。”这首诗讲的其实就是诵读。意思是说,读书安神静气,虚心专一,思考问题就不会分神。眼睛看到即在口中诵读,耳闻自己的诵读声即潜心思考和记忆,就好比品味甘美珍异的食物。这样读书,一遍可以胜过十遍,而且还不至于太劳累。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 其次是要“精思”。三是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2.研究中明确的任务:根据语文学科特点,依据教学大纲中对阅读,朗读和背诵的要求,在课堂上多朗读,尽量运用多种朗读的形式,例如吟诵,朗读,默读,分角色读,背诵等等,丰富学生语言感知的途径,优化诵读在学生干支语言过程中的作用,将诵读真正引入课堂。 并明确如何选取适合现在的学生读的内容,如何定量以及如何结合现当代名家名篇,为学生一生打下厚实的文化与精神底子,这是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的。 三.课题组成员及课题实践年段 课题负责人:周淑文

课题小组成员:郦丽芳 金飞英 徐小斌 宋其伟 年段:九年级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

2.教育心理学:在青少年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可见,加强古诗文的背诵是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进行古诗文的诵读将对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只能有积极的促进做用。 3.心理学理论:当今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发展是自零岁开始的。一至三岁即有显著发展,三至六岁进展更为迅速,六到十二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以后最多只能保持此高点。初中生的记忆已经进入下滑阶段,若不能及时掌握这个转折点,记忆将进入退化阶段。诵读古代经典半年到一年之后,约有50%的儿童可能达到近乎过目不忘的记忆能力,而一旦错过良机,则会导致终生遗憾。 4.名家之言:(1)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里说的“摹仿”和“实践”,就包括要读好“典范的白话文”。——笔者)“在我看来,现在的问题,至少以白话课文而论,不是讲得太少,而是讲得太多。”“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2)叶圣陶先生指出:“国文和英文一样,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的讨究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是学生吟诵的工夫太少,多数只是看看而已。这又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荆”(《〈精读指导举隅〉前言》)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

实验目标: 根据中学语文学科特点,通过开展语文实验,确立研究语文诵读的基本途径,优化学生语言理解与感知,探索出一条以读代讲,以读带讲的语文课堂教学新途径。

培养目标:让学生认识到诵读是一门语言艺术,激发他们想读,敢读,肯读,乐读的兴趣,以读带思,做到从思考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中领悟,促进理解,鉴赏,表达等多项能力的运用。

六.课题研究相关实践和方法 1.诵读活动形式的实验探索。 诵读教学目标是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背诵。只求记忆,对诗文的理解不作硬性规定,学生悟多少算多少,为了避免学生因重复记忆而感枯燥乏味,课题组教师群策群力,想方设法,积极探索诵读教学的新途径,尽量借助各种游戏、竞赛等激励措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同学间相互检查,教师定期抽查,分组开展古诗名句对句比赛等,使学生对诗文诵读保持了长久不衰的兴趣。 我们做了以下一些有益的尝试:

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古典名文和名著等内容的学习和诵读,使每个学生在诵读经典诗文中懂得做人的道理,培养美好的品质,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懂得爱国、爱家、爱父母、爱他人、爱自己的人生道理。 选取了《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增广贤文》等作为我校的诵读教材,按必背篇目和推荐篇目,分级逐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领略中华古诗文的博大精深。

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时间主要是在以下“五个每”中“挤”出时间进行: (1)每天从早读课中挤出20分钟进行诵读。

(2)每节课从课前准备中挤出3到5分钟进行诵读。(3)每天晚上从休息前挤出10分钟进行诵读搭档寝室诵读。

(4)每周从课表中挤出两个课时作为经典诵读课进行诵读。

(5)每月从课堂中挤出一个下午进行年段性的集体诵读。本着从易到难,从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的分配原则,分单元进行诵读经典诗文,保证诵读的“质”和“量”。 我们通过教室内教育电器设备建立了一天的感受经典环境:

1、清晨,“名家诵读五分钟”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魅力;

2、“晨读一刻钟”中,学生进行经典诗文诵读;

3、午间的“经典音乐欣赏一刻钟”中的音乐陶冶着学生心灵;

4、“精读《弟子规》、《常礼举要》”熏陶着学生的思想和礼仪

5、“习字一刻钟”中,学生感受着书法艺术中的独特神韵和魅力

6、下午的“读书时间”,学生在书海漫步,浸润在书香之中。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将枯燥的古诗背诵多样化、兴趣化。 2.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与此同时,诗词学习的目的和着重点在积累和感悟,教学的总要求应该是“好读书,不求甚解”。具体地说,教学中要做到一“虚”一“实”:词语、诗句理解要“虚”“似懂非懂、雾里看花”即可;而朗读必须真真切切,背诵要求扎扎实实。 3.研究方法

主要有采用文献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开设校本课程,辅助诵读经典美文,学校营造的有浓厚经典诵读的校园环境。

制定经典诵读方案,强化对古诗文诵读的效果,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把经典诵读课真正纳入我校的课程管理。采用形成性评价和跟踪性评价的方式,对学生诵读情况进行评价。

七.课题研究主要阶段

准备阶段:2006年10月------2006年11月 成立课题组,完成课题论证,制定实施方案。 实施阶段:2006年11月------2008年3月 (1)完成课题设计,确定经典诵读范围。

(2)课题开题,完善方案,确定实验班与参照班。(3)制订教学方案。 (4)开展诵读教育实践活动。 (5)举行课题研究展示课,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对课题全面实施研究。 (6)资料收集整理,建立档案。

总结阶段:2008年4月------2008年5月

整理资料,完成课题总结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准备工作。

八、课题实验研究成果及其影响 1.主要成果

本次的课题研究实验(包括课题立项前的前期准备),我们取得的主要的成果有: (1)拿出了一套成型的诵读材料;

(2)创新出多姿多彩的诵读活动方式(在上文中已经有提到,不再重复); (3)通过扎扎实实的初中语文诵读课题研究,摸索出一套具有本校特色的诵读课堂教学模式,九年级诵读教学开始步入规范化、科学化轨道。老师们在研究过程中学习借鉴,实验摸索出不少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舞台表演式:适用篇幅较长的诗词,老师写好串词,选出男女领诵,分配好各角色读哪些句子。有领诵,有齐诵,还有男女分开读,加上动作,配上音乐。老师稍加指导后,放手学生自由组合,自己分配角色,自己彩排练习再表演。

主题诵读式:一节课围绕一个主题(如爱国、思亲、友情)学诵多首诗词,例:“家国恨”主题的一节课,老师就指导学生朗诵了《春望》《石壕吏》等多首爱国主义诗词。 游乐活动式:以猜谜(出示一幅画或做几个动作猜是什么诗)、比赛、抽签、表演、改写仿写诗作等游戏形式学诵古诗。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3篇

一、做什么?简介课题主要内容(500~800字左右)

二、为什么做?课题立项研究背景(500字左右)

三、怎么做?课题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1000~3000字左右)

1.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2.主要的研究方法、手段、途径和视角3.课题难点或关键点以及解决办法

四、做得怎么样?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1000字左右)1.立项时的预期研究成果和实际达到的研究成果对比2.课题应该有同行专家鉴定报告(如有需要科研处可组织专家验收)3.成果创新程度

五、反思总结:存在问题及需要说明的情况,哪些研究内容未按计划完成,原因何在?(500~800字左右) 注:上述第二至四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每部分的字数根据实际情况自行掌握,我们给出的字数只做参考。范文:

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课题结题报告主持人: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 钱萍

一、课题实验的背景及意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指明了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现代的语文教学赋予了新的定义,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的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核心。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挖掘语文教育中人文内涵,而写作是运用文字进行表达交流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写作能力也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务对于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道德修养有很大帮助。

二、课题实验的进展1.方案的制定语文作为一门传统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们以个性化教学理论和《新课标》思想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实际为研究主渠道,从教学的两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和学生入手,关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建设,力求师生和谐互动互进,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出个性,学生学出个性,实现“以科研促提高,以提高赢发展,以发展求质量”的目的。2.研究的重点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指出:“思维能力是人的智力的核心。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是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传统教学是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精于分析,教学形式单一,很显然,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束缚,更谈不上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采取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个性化的教学,达到教学相长,师生共进,提高教学质量,亟待研究解决。基于此,我们确定以下几方面作为研究的重点:(1)写作教学现状和对策。(2)个性化阅读写作教学和语文教师的创新意识培养。(3)个性化写作中科学的思维训练体系。(4)写作教学和语文课堂的交融、整合。(5)个性化写作过程中资源的开发。通过重点研究,达到以下目标:(1)课堂教学:师生民主,氛围宽松,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形成自、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个性;(2)队伍建设:积累语文学科教学改革经验和教学案例,提高参与教学改革的教师的业务素养和学科科研能力水平,为学校培养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提高我校语文教学质量;(3)学生能力: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同时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健全人格的形式和发展。3.主要研究方法:①调查研究法:我们在课题的研究中,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和把握学生、老师在教学中的现状和感到的困惑,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②文献分析法:课题组及时搜集、整理、借鉴国内外教学的相关理论、实践经验和教学案例。③行动研究法:通过一系列社会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观察和感悟,注重挖掘材料和积累素材。④经验总结法:将在实践中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归类整理,并从中总结出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方法。4.课题实验的组织与实施课题起止时间从2006年至2009年,具体分三阶段开展:(1)从2006年10月至2007年9月为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制订方案,明确思路,做好计划,组织实验教师学习“个性化教学”课题相关理论,要求教师教学时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2)2007年10月至2008年9月为攻坚阶段:理论创新,有所突破。探索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系。(3)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为总结阶段:运用整合,总结结题。对各阶段的测试数据、资料统计进行分析整理,撰写实验报告,介绍实验做法。现将各阶段的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起步阶段:转变观念,更新理念

1.领导重视,骨干参与,更新理念,深化认识课题开题后,语文组成员人人参与,深入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总方案及实施方案”;课题组教师一起交流谈心得,认识传统教学带来的弊端。通过学习讨论,深化了对课题的认识,在沉重的反思的同时,打开了教学的一扇新窗户。2.结合本校实际,制订课题方案,明确实验研究思路。课题开题之初,要求教师转变观念,从上好第一堂实验课开始,课课落实,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自身经验,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明确要重视语文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校语文教研组围绕“新课程下个性化阅读和写作教学研究”这一课题,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作为课题的领衔人,我带领全组人员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开展“经典重温”阅读工程阅读自古以来就被人们认为是传播人类文化、吸取思想精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精神境界的最佳方式。新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300万字”。与新课改相适应的新高考也明确地将十部名著列入江苏省高考考查范围。因此,为学生开列书目,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阅读积累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当务之急。我校语文教研组经过认真研究后,决定三个年级一盘棋,高中三年学生必须有整体阅读的计划。附新课程推荐篇目阅读安排表:时间书目作者活动内容第 一 学

期09.01——10.15谈美书简

朱光潜讲座10.18——11.15呐喊鲁迅读书交流会11.18——12.15泰戈尔诗选

(印)泰戈尔诗歌朗诵会12.18——01.15老人与海海明威读书交流会寒假三国演义罗贯中讲座 第 二 学

期03.01——03.31语文常谈吕叔湘语文知识竞赛04.01——04.30论语通译 文言知识竞赛05.01——05.10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法)莫泊桑讲座05.11——05.20鲁迅杂文精选鲁迅讲座05.21——05.30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讲座06.01——06.15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读书交流会06.16——06.30子夜茅盾读书交流会暑假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读书交流会红楼梦曹雪芹讲座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读书交流会 第 三 学

期09.01——09.30孟子选注 文言知识竞赛10.01——10.15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俄)契诃夫讲座10.16——10.30家巴金读书交流会11.01——11.15茶馆老舍读书交流会11.16——11.30歌德谈话录(德)艾克曼讲座12.01——12.15女神郭沫若诗歌朗诵会12.15——12.31巴黎圣母院(法)雨果读书交流会寒假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读书交流会 第 四 学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4篇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们这个56个民族的大家庭里,少数民族有1亿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41%,分布在全国各地。民族自治地方占国土面积的64%,蕴藏着支撑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富多彩的社会人文资源,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不断增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包括新疆在内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团结,这充分证明: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才能最终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 事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特别是乌鲁木齐“7·5”事件,是以热比娅为首的境内外“三股势力”,有预谋、有组织地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目的就在于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这是所有期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人们所不允许的。

正因如此,必须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民族大团结思想,才能够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包括新疆同胞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的意愿,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所在。

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中小学生中全面、深入、持续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

一、民族团结、反对分裂的自觉性,增强各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无疑是中华民族核心利益的根本要求,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最终取得胜利的基本保证,是外防渗透的长远大计。

所以,民族团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就要从小学生最基本的民族意识、民族情结、民族知识抓起。同时,学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学生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和途径。

其次、从我校的校情来说也有此项课题研究的基础:我校现有教学班级15个,教职工42人,学生75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有8人,主要涉及维族、哈族、回族,占教职工总数的百分19%,少数民族学生有151人,主要涉及回、维、哈、蒙等民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0%。无论从学生还是老师的情况看,我校都属于多个民族杂居的学校。不断巩固和发展平等、和睦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团结、互助的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实现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再则,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研究,我校从2006年就已开始。几年来,学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通过精心设计、积极参与,使我校各项教育活动都渗透了民族团结教育的元素,达到了潜移默化、深入人心的教育效果。因此我校有研究此项课题的基础和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团结教育一直贯穿于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整个历程。

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在各级学校注意进行党的民族政策和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文件指出,要在中小学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活动之中。1993年国家教委《小学德育刚要》中,要求小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1994中共中央印发了《爱国主义实施刚要》,明确指出,“不论是在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都要加强马克思主义 2 的民族观、宗教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的教育,大力宣传各族人民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作出的不懈努力和历史贡献。在各族人民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1995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也规定,国家对受教育者进行民族团结教育。1999年,教育部、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在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目的、意义和要求。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强国情教育”,“要对中小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联合发出《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大力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了我国民族团结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和在中小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意义,就对中小学继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提出了要求。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同志指出,要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要把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公民道德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全过程,使全社会牢固树立民族团结的思想观念,使各族群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坚持不懈的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基本知识的教育,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珍惜和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活动,使“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要继续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实现和谐相处、共同进步。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目标及方法 内容:

1、新疆除汉族外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等。

2、在小学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目标:

1、学习知识层面:让学生切切实实在搜集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在对信息的分析挖掘中,深刻的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习俗。

2、改变社会环境层面:在学生了解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习俗后,懂得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并能把这些好的做法传递给家长,进而影响周围的居民做好民族团结工作。

3、构建民族团结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并成为学校的特色。通过“研、学、说、画、展、赛”等方式,让学生“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为孩子终身发展奠定人文底蕴,将民族团结教育根植于学生的血脉中。

4、制定出民族团结教育相应的保障机制,构建完善、规范的培训、管理、激励及活动保障机制等。

方法

1、文献法

运用文献法搜集相关资料

2、调查研究法

运用调查法来了解学校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的认识,并通过资料搜集、整理,为研究提供第一线可靠的事实依据。

3、个案法

运用个案法研究民族团结教育在各班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好做法,好经验,并由“点”到“面”在学校推出一部分成功的实例,由此以发挥学校团队建设的引领、示范与辐射作用。

4、行动研究法

4 运用行动研究法开展多层次、多方面的民族团结教育实践活动,为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提供可供借鉴的范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2010年1月—7月

1、撰写课题申报表、实验方案。

2、组建课题研究的课题小组。

3、组织主研班主任学习课题研究方案及与课题有关的理论。

4、实验教师撰写个人课题实验计划。

5、培训学生了解新疆民族情况,培训学生学会收集相关资料。 第二阶段:2010年8月—2012年7月

1、学生收集资料、交流资料

2、编著校本教材,开设校本课程

3、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4、加大宣传、学科渗透,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5、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一家亲活动 第三阶段:2012年8月—12月

1、整理过程性研究资料,形成班级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2、学校课题组撰写实验结题报告。

3、向总课题组申请课题鉴定结题。

五、课题研究的途径与做法

民族文化教育,是搞好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提升学生认知水平的有效手段。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实践体验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抓住重点,突出特色是民族团结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我校自开始小学民族团结教育课题研究以来,通过开设校本课程,通过“学、唱、画、展、赛”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知识,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 5 育。主要途径与做法如下:

途径一:建立制度,保证民族团结教育扎实、长期开展。 学校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去抓,成立领导机构,制定计划,将民族团结教育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从思想建构、行为落实、评价引领三个方面保证民族团结教育的深入开展。先后制定了“民族教育制度”、“少数民族学生奖励制度”、“教师民族常识培训制度”,开展了“爱心、责任心、事业心”的师德师风活动,形成了“连建、连动、连新”的长效机制。几年来,教师在业务培训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掌握了比较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并在目标认同的过程中激发了为民族教育事业献身的热情

途径

二、学科渗透,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我校注意将民族团结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学校每学期都制定详细的对学生“五观”教育的工作计划,把“五观”教育,特别是党的民族政策贯彻于每个学科之中,教学中要求老师将民族团结、精神文明溶入课堂中,时时渗透对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

途径三:开设校本课程,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民族文化学习之中 为让民族团结教育的精髓深入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道德等各个方面,我校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从2006年开始,在全校各年级进行研究性学习课题《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的研究,之后,又转化为校本课程,明确了教育教学目标暨人人知晓民族文化;人人懂得民族礼仪习俗;人人会跳民族舞。确定了除汉族外新疆主要的12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即为教学内容。制定了课程纲要。并以必修课的形式在每周四小课时间,由班主任传授讲解。并从“民族礼仪、民族节日、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建筑风格、民族歌舞”等方面编辑了校本教材《我眼中的新疆少数民族》《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了校本课程选修课:《口语交际;新疆 6 少数民族文化介绍》,让小学生以讲解员、导游员的身份介绍新疆12个少数民族文化习俗,以此来加大对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另外,根据各民族的音乐舞蹈,编辑了集新疆各民族音乐于一体的民族舞大课间。在跳民族舞的直观教育中,在校本课程的系统传授中,自然而然的让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中华民族的文化是由各民族缔造的。自然而然的学会了尊重各民族的习俗,自然而然的没有了民族的隔阂与界限,自然而然的将民族团结教育的种子根治于学生的血脉中,自然而然的获得了对各民族的认同感,而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摸不透抓不着。

途径四:创设氛围,寓民族团结教育于校园文化之中

学校不仅在校园内张贴固定民族知识专版,还在每班门前张贴了民族研究标识牌。在此基础上,各班还以自己研究的民族为基础,召开主题队会、办手抄小报、绘民族画、征文比赛、书写民族团结教育体会,使广大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深切感受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

途径五:风采展示,寓民族团结教育于学生主题活动之中 我校借助新疆五月“民族团结教育月”这个载体,通过开展“民族研究汇报课”、“民族研究知识竞赛”、“民族研究展板评比”“民族团结教育演讲比赛”“民族团结教育主题班会”“民族团结教育歌舞比赛”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在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从而让学生对民族团结教育这个概念是“知行统一”。

途径六:真情互动,寓民族团结教育于细节之处

我校借助各种节日来临之际,师生之间相互祝福,开展节日拜访、送温暖活动。在学生中开展“你去我家吃月饼,我去你家吃馓子”活动,通过拜访,学生间加深了了解,增进了友谊。我校叶尔多斯、杰恩斯两名少数民族职工因病先后多次得到全校师生的捐款。回族学生麦天宇因患肾病综合症,需要高额的医药费,师生先行动,还向社会 7 发出倡议,使困难家庭度过了难关。其次,还建立少数民族学生档案。学校每学期评选表彰“民族团结小标兵”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学校在执行“两免一补”的政策中,优先照顾少数民族学生,认真执行民族政策。几年来,学校无论是民族学生还是民族老师还是职工,不管谁有困难学校全体师生都会伸出援助之手互帮救助,一次次捐款的动人的场面,一个个献爱心救助的实例使广大师生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当中分享“民族情、兄弟情、骨肉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深刻含义。

六、课题研究的收获和成果

1、课题研究近三年来,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学生们通过合作探究,自主探究,通过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对各民族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礼仪文化、及少数民族的分布、语言、饮食、工艺等多方面的认识有了深入的了解。

2、通过开展展板评比、汇报课、知识竞赛等形式的活动,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感强了,有了良好的伙伴关系,促进了师生关系的改良,创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从而使学校不仅成为民族团结之花盛开的和谐家园,而且还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乐园。

3、学生通过民族舞蹈学习,小学六年后,至少会跳9个民族的舞蹈。

4、通过系列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使学生不仅了解了新疆少数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特征及千里不同风,万里不同俗的历史渊源。更重要的是对祖国大家庭的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激发,形成了和谐向上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了学生的内心世界。几年来,校园内从来没有因为不相互尊重发生民族纠纷,而师生们总是用真情实感在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 8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情结,以委婉的歌声和优美的舞姿尽情表达“民族团结一家亲”。

5、编著了校本教材《新疆少数民族研究熠熠生辉》校本课程,教材并被评为国家级德育课题成果一等奖,制作了专题片,宣传手册,为学生定制了9个民族的服装。

6、以点带面,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效辐射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不仅让家长观摩了民族团结教育的成果,而且先后接受了市级、州级、自治区级各级各类人员的观摩,2011年我校在全市率先成为昌吉市创模工作的示范点,2011年5月27日,昌吉州教育工会在我校召开了民族团结教育现场会。区、州、市、教育局及州、市各学校领导百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2011年9月9日接受了全州的创模工作观摩现场会。2012年被评为州级民族团结先进模范学校。2012年10月在二六工举办的昌吉市民族运动会上,我校二百多名学生展示了民族舞蹈。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宣传力。

7、2012年自治区民宗委刘书记在我校调研,因为工作有特色,给予20万元资金的资助。

8、在自治区“十一五”教育规划期间,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德育科研活动成效显著,被自治区教科所评为先进集体。

事实证明:我校开展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是成功的。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知:深知民族团结教育并不是一节课、一次活动、一次学习就可以替代的,他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我们要把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深入到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中去。让民族团结教育“润物无声,暗香永存”,让民族团结教育深入到每一位师生中去。

六、课题研究今后努力的方向:

1、创新模式。积极探讨把德育与民族团结教育相结合,民族团结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精神文明教育相结合的途径。

2、以科研为先导,研究探讨学科教学中以及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实施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方法,以期我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开展得更广泛、更深入。

3、进一步完善民族研究民族团结教育教材体系,校本课程《新疆少数民族研究》开设更为规范,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更为系统,扎实。

4、使主题活动常规化,素质教育呈现新生机,民族团结教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

总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探索,巩固成果,开辟新的途径。

昌吉市第九小学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范文第5篇

课题名称:中外先驱对宇宙的探索

研究过程:

1)2012-10-3,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明确研究方向,对组员进行合理

分工,分别开展研究性课题的内容。

2)2012-10-10,小组内部展示各自搜集的成果,并再次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案的建议,把小组成员的成果综合起来并完善。 3)2012-10-17,小组组长去问指导老师,并做了相关记录。 4)2012-11-10,小组内派代表采访指导老师。

5)2012-11-20,将小组内所有资料进行整理,并认真填写表格。 6)2012-12-10,将小组的最终成果制成PPT,并完成论文。 研究体会:

中国的天文史可谓是丰富多彩的,虽说早期的占卜是用以愚民,但正因为如此,才使得我国留下了相当完备的天文记录,也给世界天文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使我们体会到人类探索太空的自豪感;体会到科学家和宇航员在宇宙探索中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更从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中体会到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和民族的尊严。

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人类从宇宙中学到的,充分印证了阿尔贝特·施韦泽的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 1

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访谈的问题:

个人对于历史天文学的观点。

访谈记录: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天文学也是我国古代最发达的四门自然科学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对各种形态的彗星进行了认真的观测,不仅画出了三尾彗、四尾彗,还似乎窥视到今天用大望远镜也很难见到的彗核,这足以说明中国古代的天象观测是何等的精细入微。

“老师,您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对我们当今社会有何帮助?” 被访谈者的结论:

文化都是传承的,面对现代生活我们不能割裂历史,在西学东渐的当今,传承天文学这个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天文学的感悟和领会,触类旁通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致力于把文明社会构建在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上,吧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和神奇充分展现在构建现代化社会的过程中。中国古代天文学独特的宇宙观对我们建设现代化社会具有有非常的借鉴意义。现在我国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管是在经济发展,科技发达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顺应社会自然发展的规律,不能违背规律,破坏自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古代天文学主张

的“无为而治”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宇宙观。对于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节制自己的欲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我们无限制的满足自己的欲望不加节制的话,我们将面对着无法想象的噩梦。因此我们处世的时候要谨慎,顺应自然,现在从宇宙观得到的经验,在现在这样的社会,我们既要有所为,其实更要有所不为。天文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天文学与我们不仅具有厚重的历史意义,还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天文学,就拿最简单的天体太阳和月亮来说,它们大概是人类最直接的、最大的而且关系最为密切的天体了。除了对人类的光明和热量外,它们还对人类有着相应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因此,天文学对于人类的意义绝非深刻一词就可以形容的。天文学这像浩瀚的天空一样广袤无边,人类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探索的旅程还很远。而人是一切发现的原动力,所以对于天文学爱好者及专门从事天文学的职业工作者来说,学习好、运用好简单而又复杂的天文学,任重而道远。

访谈结果与打算:

上一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下一篇:小课题结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