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工作总结范文

2023-08-12

互联网公司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保密协议

甲方(公司): 乙方(公司员工或项目组成员):

鉴于:

1、甲方是一家初创的科技公司,目前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研发技术和产品,研究制定了相应的经营管理策略。甲方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保护自己及其关联方的商业秘密。

2、乙方在参与甲方的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接触、掌握甲方及其关联方的技术及经营信息秘密。乙方理解并有能力对甲方承担保密义务,避免甲方以及关联方商业秘密的任何公开、泄露,给甲方及其关联方造成经济利益的损害。

双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律、法规,本着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原则,订立本协议。

一、商业秘密的定义:

1、本协议所称的商业秘密包括但不限于商业计划、商业模式、价格、成本、客户名单、营销方案、财务资料、人事档案、投融资信息、技术方案、工艺流程、计算机程序、图表、模型、模具、样机、技术参数、技术数据、标准等经营性信息和技术性信息。

2、甲方及其关联方对外承担保密义务的事项,也属于本保密协议所称的商业秘密。

3、本协议规定的保密义务对以下信息不适用:

(一)有书面证据证明,在乙方参与项目前已为该方知悉的非保密性信息; (二)有书面证据证明,第三方已向乙方披露的信息,而该第三方并不负有保密义务,并且有权做出披露。

二、双方的权利义务:

1、乙方对甲方的商业秘密履行保密义务,保证不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乙方自己因工作构思获得、因工作合法掌握、违法获得的商业秘密,包括意外或者过失。

2、乙方不得刺探甲方的商业秘密;乙方不得私自将甲方的任何资料复制、打印、发送、带出甲方公司,除非甲方许可;未经甲方的书面同意不得向第三方(包括新闻界人士)公开和披露任何商业秘密信息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商业秘密信息。

3、项目结束或乙方与甲方的劳动关系解除时,乙方必须返还乙方在参与甲方项目过程中获得或生成的一切会议记录、文章、图纸、手册、方案、设计、邮件、计算机代码等商业秘密的载体或介质。

4、甲方有权督促乙方履行保密义务。

三、协议的生效

本合同由在线签约平台快签()免费提供

1、本协议于双方签字或盖章之日起生效。

2、项目结束或乙方与甲方的劳动关系解除后,本协议继续有效。

3、本协议的效力至本协议规定的全部保密内容成为社会公众所知悉的信息后终止。

四、违约责任

1、若乙方泄露了本协议规定的保密内容或者发现商业秘密被泄露,乙方应立即告知甲方,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泄密进一步扩大,以及承担违反本协议给甲方带来的全部损失。

2、本协议所称之损失包括实际损失和可得利益的损失、诉讼或仲裁费以及合理的调查费、律师费等相关费用。

五、争议的解决

双方因本协议而引起的纠纷,应友好协商解决。如果协商解决不成,任何一方均有权提起诉讼。

甲方(盖章)_____乙方(签字)_____ 代表人(签字)_______年__月__日

互联网公司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序 言

《员工手册》是企业制度文化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和员工行为的准则。自觉遵守《员工手册》,既是职业道德和岗位职责的要求,也是个人行为和管理规范的表现。在此,希望您能表现出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文化素养,成为自觉遵守《员工手册》的表率,为公司发展做出贡献! 第一章 员工管理 第一条 用工原则

(一) 公司聘用员工以“公平竞争,择优录用”为原则, 各部门应严格按照公司核定的岗位编制经营发展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人员。

(二) 原则上,公司将避免有亲属关系的员工在同一部门任职,或在不同部门有隶属关系、监督关系职位任职。员工中有非直系亲属、直系亲属或配偶关系的,必须在录用前申明,以便在工作中安排避免形成直接隶属关系。

(三) 凡属本公司离职人员再次入职,需上报公司人力资源部批准后方可录用。

第二条 员工入职

(一) 新员工须于入职之时提供《聘用通知书》中所需携带的资料原件及/或复印件交人力资源部存档,因受聘者延时提交证件而引起的法律责任,由受聘者自行承担。

(二) 签订劳动合同及其他相关文件、协议等:

(三)人力资源部应将新近员工有关资料及时录入电脑、归档,并在公司内部发布人员变化的告。

(四)由人力资源部人员带领新员工到用人部门报到,安排座位并协助其领取有关办公用品。

(五)人力资源部负责安排新员工根据其职位和所属部门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入职培训,内容包括:介绍公司规章制度、熟悉工作环境、了解各部门相关职能及日常运作等基本情况,与有关负责人见面等。

第三条 试用期

(一)劳动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为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最多不超过六个月。根据员工的实际表现,用人部门负责人可以建议免予试用期或缩短试用期。

(二)公司在员工试用期开始之日起一周内与其签署《劳动合同》和《保密协议》。

1 / 12

(三)试用期考核:

1、试用期员工在其试用期到期前会收到人力资源部发出的《试用期考核表》,由试用期员工对自己在试用期期间的工作业绩及工作表现进行自我评估,并以书面形式呈交所在部门直属上司。

2、直属上司和部门负责人根据该员工的实际工作表现对其进行公正合理的考核,填写《试用期考核表》。

3、人力资源部对用人部门提供的评核意见进行复审,对考核员工的出勤、奖罚等进行考核,填写《试用期考核表》。

4、经试用期员工直属上司、部门负责人和人力资源部考核通过后,提交公司CEO 和董事长审核批准予以转正。

5、试用期员工经考核合格后转为正式员工,由人力资源部根据其工作能力和岗位确定职别等级,享受正式员工的各种待遇。

6、对于考核评估不合格的人员,由所在部门负责人以书面或邮件形式向人力资源部提出不予录用的建议,由人力资源部审核后发出书面决定告知该员工。对于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经公司决定不予继续聘用的员工,公司不予支付任何经济补偿。 第四条 调职与任免

(一) 晋升

1、公司在新增工作岗位的情况下,优先考虑晋升工作表现良好和业绩优秀的内部员工。

2、用人部门的负责人在向人力资源部申报人力资源需求计划的同时可推荐内部员工,并附上该员工的工作业绩评述。

3、人力资源部结合员工的其他奖惩记录,复审后加注意见,报CEO 和董事长审批。

4、 CEO 和董事长审批同意后,由人力资源部通告给公司全体员工。

(二) 降职

1、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公司有权对其予以降职处理: a) 不能胜任所在岗位要求的;

b) 因违反公司规定给公司造成严重责任事故的; c) 给公司带来负面影响或造成公司重大经济损失的。

2、在发生上述情况时,部门负责人应及时提供书面报告,向人力资源部申报员工降职或停职的详细原因和情况。

2 / 12

3、人力资源部根据申报材料复审核实无误后,加注意见并填写《工作变动表》,上报公司CEO 和董事长审批。

4、 CEO 和董事长审批同意后,由该员工部门负责人与人力资源部共同与该员工面谈,说明原因、希望与改进措施。

5、降职决定经员工签收后留人力资源部存档。降职决定自做出之日生效,人力资源部随后在公司内部通告。

6、自降职决定生效日起,员工不再享受原岗位/职级规定的福利待遇,而按降职后的岗位/职级标准执行。

(三) 复职

1、员工本人或其部门负责人根据员工的表现,向人力资源部部提交书面复职建议。

2、员工被降职后,如能将功补过或有出色的工作表现,可考虑予以复职。

3、人力资源部复审确认情况属实后,加注意见后填写《工作变动表》报公司CEO 和董事长审批。

4、 CEO 和董事长审批同意后,将复职决定给到该员工本人,并通告全公司。

5、复职后首月为观察期,员工仍可享受复职后岗位职级的薪金和福利待遇。

(四) 岗位调动

1、 公司因工作需要与员工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可以调动员工工作部门、岗位、地点,员工应从公司全局利益出发予以配合。

2、 经证明员工无法胜任原有工作(如试用期考核不合格、绩效考核不合格),用人部门可向人力资源部提出人员岗位调动的书面建议。

3、 员工亦可自行向人力资源部提出岗位调动的书面申请;但员工必须在原部门工作半年以上,并取得其任职部门负责人的同意。

4、 经人力资源部审核后,可按员工申请的新部门或原部门的推荐联系接收部门,取得接收部门负责人的同意后,人力资源部填写《工作变动表》,上报新旧部门负责人、CEO 及董事长审批。

5、 经审批同意后,人力资源部将该调动在正式执行之日通告全体员工。

6、 有关工作移交须在《工作变动表》发出后三个工作日内完成,该员工与原部门应给予积极的配合。

第五条 工作时间

3 / 12

(一) 上午9:0018:00(中午12:00-13:00 为午餐休息时间),每周工作40 小时。特殊岗位根据该部门实际情况排班。

(二) 对于适用不定时工作制的员工,不参照上述方法执行,公司应确定该等员工的业绩要求或其他考核标准,以便保证该等员工休息。

(三) 公司因工作需要,可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安排员工在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及休息日、法定休假日加班。对于在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及休息日加班的员工,公司应按法律法规的要求优先安排员工进行调休。

(四) 因工作需要加班的,须事先填写《加班申请单》,由部门负责人审批确认后,方可被认定为有效加班,由考勤负责人统计审核。经公司批准的超时工作和加班及其补偿,按上款规定执行。因工作失职或差错而造成的返工,一律不作为加班超时处理。

(五) 员工调休需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享受完毕,否则作为自动放弃。特殊情况需人力资源部批准后给予延期。 第六条 考勤制度

(一) 考勤负责人每日进行考勤记录统计核对,向人力资源部提交考勤统计结果,人力资源部依此计算员工的工资。每月发放工资时员工如对考勤统计有疑问,应向部门负责人反映,并与考勤负责人或人力资源部核对确属统计失误,经部门负责人批准,于次月进行纠正。 第七条 合同的解除、终止与续约

(一) 终止合同

劳动合同期约定的终止条件出现,合同即行终止。

(二) 解除合同

1、辞职:

1) 试用期内员工若要求辞职,应提前三天书面通知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将工作移交完毕,经公司批准后,办理离职手续;

2) 试用期满后员工若要求解除劳动合同,应提前30 天书面申请,经公司批准,办理离职手续。若未提前30 天提出离职申请而擅自离职的,公司有权追偿其给公司造成的全部经济损失。

2、公司解除劳动合同:

1) 如出现法定的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公司无须向员工支付经济补偿金。

4 / 12

2) 除法定的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之外,公司如欲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员工本人,并按照法律规定给予员工经济补偿金。

3) 员工患病或非因公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公司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公司将按照法律规定根据其工作年限支付员工经济补偿金及医疗补助费。在合同期内,不胜任工作或考核不合格者,部门应安排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解除劳动合同;

3、因违纪、辞职等原因离职的员工,未按公司有关规定执行并造成损失的,应对公司进行赔偿;

4、对于劳务性质员工,依据双方签定劳务协议的约定;

5、属于借用人员的,依公司间的合同或协议约定办理;

6、签定“培训协议”的员工,在服务期内要求离职的,应按所签协议予以赔偿。

(三)合同期满续约

合同期满前 30 个工作日由公司提出续签意向,双方如无异议,可办理续签手续。 第八条 离职制度

(一)离职申请

1、员工如欲辞职,应以书面形式向所在部门负责人提交离职申请。

2、无论因何种原因离职,员工均应向人力资源部领取《员工离职流程表》后办理相应离职手续。

3、业务和财物的移交

a)业务移交:原有职务上保管及办理中的帐册、文件(包括公司文件,技术资料图样)等均应列入移交清册并移交给指定的接替人员或有关部门,同时应将已办而未结案的事项交待清楚(文件、技术资料、图样等类应交保管资料部门签收)。由接替人员或有关部门在《员工离职流程表》上签收,并负责后续跟进。

b) 财物移交:原领用的考勤卡、钥匙等、图书和光盘、工具,文具(消耗性的办公用品免予提交)等交还行政部。原领用的电脑、电子产品(如:录音笔、U 盘等)等交还IT部,并由IT部负责取消离职人员在电脑系统中的所有权限,包括电子邮件、互联网及其他软件系统。与公司财务部结算所有的报销和借款等项目。移交必须在离职前办妥。

4、离职人员办理移交时应由部门负责人指定接收人对该离职人员的工作予以接收,如不能指定接收人,部门负责人应临时指定人员先行接收保管,待人选确定后再进行正式接收;如确实无人可以接收,暂由部门负责人自行接收。

5 / 12

5、各员工所列移交清册,应由部门负责人详细审查,不当之处,应及时更正。如在离职人员正式离职后发现财物、资料或对外的公司应收款项仍有亏欠未清的,应由该部门负责人负责追索。

6、人力资源部做出离职当月的考勤统计,作为核算当月应发薪金的依据。

7、离职手续办妥前,离职的员工应配合进行离职交谈并由人力资源部人员填写谈话记录的内容,作为将来分析公司流动率和离职原因的参考资料。

8、在公司内部发布人员变动通告,将该员工资料另外归档,并从公司人事管理系统中删除。

9、若员工无合理原因或未办理正常离职手续而不来公司上班,按旷工处理,连续旷工超过1天的,该员工所在部门主管应及时报告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负责向该员工了解情况;若员工连续3 个工作日未到公司上班,则该员工所在部门主管应根据公司规定向人力资源部提出处理意见,由人力资源部门做出处理决定,并根据部门负责人、CEO/董事长批复办理后续事项。

(二) 员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关系:

1、 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不符合录用条件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乙方入职体检不合格、用工手续不完备、乙方不能通过甲方进行的背景调查或者在《职位申请表》中提供虚假信息、试用期考核不合格、一次违纪违规处罚满10 分或累计处罚分满10 分者、不符合岗位说明书要求等;

2、 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包括但不限于:甲方给予乙方记过处分及乙方严重违反甲方规章制度的其他行为;

3、 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公司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4、 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公司提出,拒不改正的;

5、 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公司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6、 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7、 员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在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公司另行安排的工作的,公司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并按照法律规定提前三十日通知员工本人或额外支付员工一个月工资。 第二章 员工福利 第九条 社会福利

公司将根据政府的有关规定,自员工办理用工手续之月起,为符合条件的员工办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等政府规定的各项保险,并支付公司应承担的部分费用,及为员工代扣代缴由员工应支付部分合同制员工办理政府所规定的相关社会保险。

6 / 12

员工休假请参考《员工休假管理制度》 第三章 薪酬与考核 第十条 薪资发放和调整

(一) 薪资发放

1、 员工薪资发放实行月薪制。每月15 日,公司人力资源部根据员工上月1 日至月底考勤结果发放上月薪资;

2、 新进员工自报到之日起计薪,离职人员自离职次日停薪;

3、 员工薪资以银行卡形式发放,并附薪资发放明细;

4、 薪资属公司保密范畴,员工不得向公司其他员工泄漏。

(二) 薪资调整

公司实行岗位薪资,即“以岗定薪,薪随岗变”。公司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状况进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岗位变动、薪资调整。

(三) 薪资保密

工资保密是公司的政策,知情人员以及员工本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告诉他人有关薪金情况。违反此规定的员工将会受到相应的处分,情节严重或因此而造成不良后果者将被公司解雇。 第十一条 员工考核

(一) 员工考核的周期为:

1)试用期考核;2) 季度绩效考核;3) 绩效考核。

(二) 试用期结束前进行试用期考核评估。

(三) 每季度进行绩效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员工绩效奖金。

(四) 每末,根据员工全年工作表现进行绩效评定。

(五) 员工考核工作由人力资源部门会同其所在部门进行,将考核情况记入员工档案,并作为员工任免、升降调薪、奖惩的重要依据。 第十二条 员工培训

(一) 员工在进入公司时需接受入职培训,了解公司的规章制度;掌握岗位业务技能,培训后须考核,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工作。

(二) 对在职员工,公司将根据企业发展和职位知识、技能提高的需求,给予各种培训。

(三) 员工晋升皆应参加相关职级培训课程,并经考核通过后,方可予以进行。

7 / 12

(四) 由公司出资培训的员工,根据公司有关规定,需签定“培训协议”,约定服务期。 第四章 行为准则 第十三条 文明守则

(一)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各项规章制度。

(二) 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卫生。

(三) 对上司尊敬、服从;对下属爱护、关心;对客人礼貌、周到。

(四) 员工之间以礼相待,互相合作及谅解。 第十四条 工作纪律

(一) 个人仪表端庄、服饰整洁,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

(二) 遵守上班时间,不得无故迟到早退。

(三) 员工应按时按质完成本职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四) 员工要有成本意识,避免浪费。

(五) 工作时间必须坚守岗位不得擅离职守,不得从事与工作无关的事情。

(六) 工作时间不得因私外出购物。

(七) 除规定的吸烟场所外,严禁在公司任何区域吸烟。

(八) 办公场所、经营场所内严禁大声喧哗,以免影响他人工作。

(九) 员工之间不得威胁、恐吓或施以粗暴行为。

(十) 严禁擅自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进入办公场所、经营场所。

(十一) 员工不得向任何第三人泄漏公司机密。

(十二) 员工有下列行为之一者,作旷工处理:

1、违反社会治安条例而被公安机关传讯、拘留或因打架斗殴受伤而不能出勤的;

2、未按规定考勤或在考勤中弄虚作假,伪造病情骗取病假或涂改病假单;

3、未经领导批准或未办理任何请假手续,无故不上班者或不按时上班者;

4、工作时间无理取闹,扰乱工作秩序,严重影响他人工作,经劝告仍不悔改,被责令其停止工作的。

第五章 奖惩制度 第十五条 奖励规定

(一) 对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员工应给予奖励:

8 / 12

1、在完成各项工作、提高服务质量,节约公司费用和能源等方面成绩显著的;

2、在合理化建议和改进公司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成绩显著的;

3、保护公司财产,防止事故发生,使公司利益免受重大损失的;

4、钻研业务,维护设备,严格遵守各项责任制和操作规程,在经营过程中有显著成绩的;

5、忠于职守,积极负责,廉洁奉公,舍己为人,事迹突出的;

6、维护社会公德,拾金不昧,数额较大的;

7、其他应当给予奖励的行为。

(二) 奖励分为嘉奖、授予荣誉称号等。 第十六条 惩罚规定

(一) 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工作守则及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员工若发生违纪违规行为,公司将根据违纪违规情况给予必要的处罚,并对员工的违纪违规行为实行累计过失记分制。违纪违规分为甲类过失、乙类过失、丙类过失,处罚分为警告、黄牌警告、红牌警告。

(二) 处罚类别及处罚分

1、甲类过失记过失处罚分2 分,给予警告一次; 乙类过失 记过失处罚分4 分,给予黄牌警告一次; 丙类过失 记过失处罚分8 分,给予红牌警告一次。

2、一次违纪违规处罚满10 分或累计处罚分满10 分者(考核自然内),公司可以解除合同。

(三) 以下行为,为甲类过失:

1、无故迟到、早退;

2、未经许可,擅离工作岗位;

3、在规定的禁烟场所吸烟;

4、在工作岗位消极怠工;

5、浪费公司物品情节尚轻;

6、条形码贴错,造成顾客投诉;

7、初次不服从上级指挥;

8、未经许可,在公司范围内的非员工用餐区用餐;

9、犯有其他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轻微过失行为,或其他规定的甲类过失的行为。

(四) 以下行为,为乙类过失:

9 / 12

1、违反劳动纪律,迟到、早退或擅自离开工作岗位,经教育后不改,继续重犯;

2、一个月内两次以上未考勤且不按规定办理手续;

3、代人考勤或涂改考勤卡;

4、骗取或涂改病假单;

5、在工作场所喧哗、吵闹妨碍他人工作;

6、对上级的指示或有限期的命令,无正当理由未按期完成;

7、工作时间睡觉,违反公司劳动纪律;

8、违反财经纪律、物价政策,损害消费者利益,使企业遭受经济损失或影响公司声誉;

9、工作不负责任,违反操作规程或公司规章制度造成事故;

10、员工之间互相谩骂吵架情节尚轻;

11、出入公司不遵守规定;

12、旷工一天;

13、犯甲类过失,但情节较重,认识态度较差;

14、犯有其他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较重过失行为,或其他规定的乙类过失的行为。

(五) 具有以下行为者,为丙类过失:

1、严重违反服务规范,服务态度极差,严重影响公司声誉;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影响工作秩序;

3、员工之间互相谩骂、吵架情节严重;

4、搬弄事非,诽谤他人,制造事端;

5、连续旷工二天;

6、私自动用或损坏公司器材、设备,使企业财产遭受较大损失;

7、利用职务之便对员工进行打击报复;

8、携带危险或违禁物品进入工作场所;

9、未经许可,私配公司钥匙;

10、不服从上级的工作安排,经劝导仍不服从;

11、向客户索取礼品或礼金,影响公司声誉;

12、将公司资料私自下载或外带泄密;

13、犯乙类过失,但情节严重,态度恶劣;

10 / 12

14、犯有其他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严重过失行为,或其他规定的丙类过失的行为。

(六) 具有以下行为者,违纪违规处罚10 分:

1、严重违纪违规,态度极恶劣,无理取闹,动手打人;

2、被证明入职所提供的个人信息,有隐瞒或弄虚作假;

3、严重违反财经制度和供应政策,弄虚作假,营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

4、聚众闹事妨碍公司正常营运;

5、违反劳动合同或公司管理规定,情节严重;

6、玩忽职守,违反操作规程造成重大事故;

7、违反公司规章制度,屡教不改者;

8、诈骗公司或顾客钱财,手法恶劣;

9、累计旷工二次或连续旷工三天及以上;

10、因违法犯罪,被公安机关审查处理;

11、服务态度恶劣,经常与顾客吵架或损害消费者权益,或受到新闻媒体批评、曝光;

12、对组织调动持有不满情绪,大吵大闹,影响正常工作;

13、利用职务、工作之便侵吞公司财物,窃拿公司物品;

14、在工作场所聚众赌博、酗酒滋事;

15、员工将公司物品私自带出,或私吃、私用公司物品,私分赠品;

16、利用职务、工作之便泄漏公司经营管理、商业机密的,致使公司蒙受损失;

17、偷窃、涂改、伪造公司档案、资料、各种原始凭证、原始记录及重要文件;

18、利用公司名义在外招摇撞骗,致使公司蒙受重大损失;

19、故意毁坏机器、设备、工具、商品或公司其他物品,造成重大损失; 20、犯有丙类过失,情节严重;

21、犯有其他严重损害公司利益、声誉,或其他规定的记过失处罚分10 分的行为。 第十七条 员工上诉

员工对处罚若有异议,可在收到处罚通知的24 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人力资源部申诉,人力资源部对此事重新调查后,将意见报部门负责人决定。 第六章 安全守则

第十八条 公物与环境卫生

11 / 12

(一) 公司的所有设备、器具、用品及商品都为公物,要加以爱护。

(二) 养成讲卫生的美德,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果皮、烟头和杂物。如在办公场所、经营场所发现有纸屑、杂物等,应及时处理,以保持环境整洁。 第十九条 消防

(一) 员工都要认真学习消防知识,掌握消防器材和设备的使用方法。

(二) 员工都必须严格执行公司的有关消防制度,熟悉自己工作岗位附近的安全通道和消防器材的位置。

(三) 如发生火警,应遵循有关人员安排或广播的指示,维护场内秩序,协助把顾客、物品疏散到安全地带,防止物品失窃,严禁使用场内电梯。 第二十条 安全

(一) 员工应严格遵守公司的各项安全制度,切实做好以防火、防盗、防爆、防汛、防自然灾害以及商品防霉变质的工作,确保公司财产和人身安全。

(二) 发生重大事故,保护现场,及时报告,服从命令听指挥。

(三) 安全防范工作人人有责。员工如发现形迹可疑或有不法行为的人,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

(四) 员工有义务严守公司内部的商业机密,须管好内部机密文件,未经许可不得向外泄露公司经营管理的数据。 第七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 手册的适用

本员工手册如与国家政策、法规相悖之处,以国家政策、法规为准。 第二十二条 手册的解释

本员工手册解释权属公司人力资源部。

人力资源部

2016.9

互联网公司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和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涵盖了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涉及传统银行、证券、保险的金融中介和依托第三方支付、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互联网工具运作的非金融中介。从2013年开始,中国出现了一波基于互联网的新金融产品,它们正在改变金融服务的传统格局,为整个金融业注入一股新鲜的力量。

在中国经济发展背景下,互联网金融主要的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等),P2P贷款(拍拍贷、人人贷等),网络小额贷款,保险和网络证券、大数据金融、众筹和网上银行。从用户需求角度,互联网金融通常包括三个业务领域,即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融资和互联网投资。中国领先的电子商务公司阿里巴巴,还有苏宁和京东,以及互联网公司例如腾讯和百度,都推出了众多互联网金融产品,如阿里巴巴余额宝,百度百赚利和腾讯理财通,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壮大,它们在中国逐渐成为主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为国内的广大投资者服务。

伴随着快速发展的步伐,互联网金融也进入了风险的集中爆发期,不少的P2P平台跑路或倒闭,部分第三方支付机构被曝由搜索引擎抓取顾客转账信息,还有挪用客户备付金,另外最近广受媒体关注的e租宝(金易融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非法集资,给广大群众带来严重财产损失的恶性事件等,都严重扰乱了金融行业的秩序。因为以网络技术为依托

涉及金额巨大并且分布范围广,所以互联网金融一旦出现安全问题,风险就会急剧爆发并迅速蔓延,危害公共秩序,影响社会稳定,严重的后果不得不引起公众的关注。

一、 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参与机构更多是非金融机构与电商,而现有的法律规定是针对传统金融行业制定的,尽管双方有重合交叉的部分,但对互联网金融的适用性依然较弱,缺乏直接针对性,则会出现监管主体不明确导致监管无力、顾客隐私受侵害而无法诉诸赔偿、某些网络融资行为演变成非法集资、缺失客户资金第三方存管制度导致资金沉淀却另作他用,赎回困难等情况,严重扰乱金融秩序。因此政策与法规的高度不确定性,要求制定专门法律来管制互联网金融,但互联网金融这个立法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的立法难度远大于传统金融。

二、 监管风险

互联网金融所依托的信息技术环境不断变化,给监管部门带来新的挑战。一方面,跨行业、跨领域、业务交叉性较强等是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具有的广泛特征,但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尚不成熟,导致互联网金融业存在较多领域监管不到和监管不力的现象。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交易依托互联网进行,内部系统产生虚拟化操作,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交易对象模糊。在不透明的交易过程中,监

客户信息、资本流动情况等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很难采取有效的监管手段调节。因而很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监管漏洞迅速扩张发展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业务,掌获了更大的群众基础,这增加了监管强度和难度,也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达成标准。

三、 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通常指交易双方没有履行交易协议的约定造成的风险。互联网金融本质上还是一种金融活动,只是各方面的销售与宣传等运营机制改变了,因此,传统金融因为信息记录不准确与核对不及时导致的信息不对称,还有顾客恶性拖欠资金导致的违约等风险因素,互联网金融也会同样出现。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体系不完善。互联网金融业务过多依赖于线上办理,无法立即与线下授信部门联系核对,导致不完善的客户信用审核,为之后与客户建立良性的合作关系埋下隐患。并且存在钻技术漏洞实现不法勾当的网络作弊行为,严重影响互联网数据的真实可信度。

另一方面,部分企业片面地强调产品收益而弱化其中的风险、限制条件等,以致顾客对产品信息了解不完整,极易引起经济纠纷;此外,顾客很少知道或细究投入资金的具体投资方向等方面的信息,如果发生资金流动不明,金融机构都无法提前警示的情况,缺乏相应的追偿机制等,都易导致金融机构资金违约,可见信用风险较高。因而,信用风险

制约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

四 技术风险

有了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才能发展起来,所以网络技术的安全性极其重要。一旦病毒感染某个程序或者交易系统,便会通过互联网迅速扩散和传染,造成客户隐私信息的泄露更甚严重影响客户的资金安全,可见网络漏洞交易。网络虽支撑着整个交易系统,但其脆弱性在一些平常的购物经历中便可以感受到,在过往几年打折大促销日,如“双十一”、“双十二”全民购物狂欢节,巨量交易订单在一天内甚至零点时刻成交,出现网址打开缓慢,不能付款等情况,因为系统无力承载比基准设定量更多的交易量,严重时会致整个系统瘫痪。

近些年随着数据激增,海量数据被各方面集中存储起来,形成专业的数据库以便更高效地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但如果安全管理不当,极易造成信息的丢失和损坏。现代社会各领域对金融数据越来越依赖,但窃取数据不仅限于物理手段,由于其复杂性与高技术性,追回数据信息并弥补漏洞变得难上加难。例如2014年1月21日发生全国范围的“大断网”事件,当天下午三点十分左右,国内用户普遍反映不能访问.com等域名网站。据了解,是因为我国通用国内顶级域名解析器发生错误,服务器把网站解析到一个固定IP(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的电脑上,阻碍了对很多网站的访问,包括百度、新浪、百度等日访问量居高的知名网站,给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造成了可观的损失。可想而知如果这个IP

记录下用户账户和密码,将广大用户的资料信息与支付宝、网银等里面的资金全部转移,将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这些事件都表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数据安全管理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

五、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互联网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无法提供足够的资金,履行到期债务或满足资金需求的相关风险。同传统金融业一样,互联网金融业务也涉及大量的资金流动,如果资金链断裂无法追踪到资金流向,必然引发流动性危机。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流动性风险主要集中于第三方支付和P2P领域,第三方支付问题集中在对沉淀资金的不当利用上,如果备付金没有被存管处置妥当,例如挪用备付金另作他用,就有可能引发流动性风险。P2P机构中理财资金和债权资金的匹配管理是风险的核心,例如投资者把欲投资的资金转到平台,却迟迟买不到理财产品。而P2P平台将项目拆标进行招标,这样满足了投资者偏好,但明显地发生时间期限错配,一旦碰到集中到期或者突发事件需要大量提现时,就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挤兑”,对P2P机构来说可谓灭顶之灾,从兴盛到破产,往往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下的一个典型产物,余额宝兼具以上风险。首先,收益水平受金融环境影响较大,高收益向来与高风险并行,随着市场风险的积累,其背后必然存在利率风险,若货币市场表现较差,货币基金的收益则相应下降。其次,网络货币基金线上和线下购买机制不同,

如果其电子设备被黑客份子控制或者电子设备中存在相应的木马病毒程序,就很有可能发生不法分子窃取或者通过设计木马程序来截获用户账户密码,盗取用户余额宝中的账户资金,给用户带来损失而难以抓取盗用者的事件。再有,在一些例如“双十一”“双十二”的大型促销活动中,用户的购物行为对资金的需求将会急速增加,部分用户会动用余额宝的资金,大量资金如何快速赎回以供用户使用是余额宝面对的紧急问题,一旦资金储备不足,触犯巨额赎回条款,很有可能导致该货币基金陷入流动性风险的危机中;另外,余额宝监管主体不明确,证监会监管支付宝的基金直销和结算账户,天弘基金余额备付金账户在央行监管之下,但备付金账户和基金结算账户间的资金划转还存在监管空白,如果某块监管被忽视,就增加了风险的未知性;最后,技术风险和监管风险,也难免导致余额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信用风险,阿里巴巴对余额宝的宣传多将余额宝的收益与活期存款的收益作比较,事实上,这些宣传理念对很多客户其实是一种误导,用户利用支付宝里的余额来买天弘基金,获取由天弘基金提供的收益,而不是阿里巴巴和支付宝为客户提供收益保证,它们只是第三方销售平台。事实上,银行存款的利息是有国家信用作为担保的,而余额宝中的天弘基金属于投资行为,其收益是有风险的,而且没人会为客户的收益做担保。

鉴于对余额宝风险的具体分析,我们也可以从中得出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防范与控制风险的启示:

1. 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

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但不能扼杀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动力,同时要保证行业法规要有效的规范行业的行为,这就要求制定法规时要参考互联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意见,并且持续地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跟踪调查。根据互联网金融的特点,修改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包括证券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和银行监督管理法等相关法律。与此同时,要不断根据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实情况,细化并出台相应的法律细则,对框架内的法律体系做出详细、具体的解释和补充说明,以弥补原有法律的漏洞和缺陷;

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使金融消费者权益得到保障,明确网络金融犯罪应承担的相应金融风险和民事责任,增大对网络犯罪惩罚的强度。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一是建立信息咨询中心,为互联网金融用户提供业务产品和投资理财等相关咨询服务,防止用户贸然购买信息不够了解的金融产品,准确解读投资协议,以防掉入不法筹资机构的诈骗陷阱。二是建立用户隐私保护制度,加强对用户的个人信息保护,为用户创造一个安心的投资环境。三是完善消费者投诉机制,建立专门解决互联网金融交易纠纷的机构,疏通投诉渠道,让用户得以诉求其合法权益。

2. 加强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建设

针对信用体系缺失问题,评级机构应该对用户方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信用测算评估,提高其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可靠性和信用度。首先,必须对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合法性、技术条件、管理水平、财务状况等指标进行评估,确定金融机构是否有市场准入资格,是否有挂牌执照,监查其运营机制和技术是否能支撑整个系统的运转,审查其资产负债与资金流运转等指标,确保平台具备合格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经营资格,能够掌握风险防控的能力。

其次,目前我国也存在个人信用体系的空白情况。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可以引入独立的第三方征信机构,一些得到监管部门批准的民间征信机构也加入到互联网金融的信用体系建设中来,运用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提取客户真实信息,依据信用算法,用数据速写一个人的基本特征,包括消费习惯、支付与还款能力等,以客观呈现个人的信用状况,建立风险模型。所以要建立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信用信息更要快速达到准确度,保证其能同时提供线上与线下之中,这也能从根本上降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3. 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水平

互联网金融监管任务多、难度大、监管对象不明确,所以首先要解决由谁管,互联网金融市场的领域突破了银证保三业分业经营的界限,对其的监管不单单是某个部门的责任,而要具体到不同行业监管部门综合监管,将分业与混业两种监管模式协调。其次要解决如何管,即完善监管部门的外部监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掌握非现场监管

的信息技术,突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提高对风险的预警能力,不能让风险与监管脱节,对创新金融产品的风险早识别、早处置;另一方面,要致力于让监管政策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并行同趋,不互相违背,也可互相补充内容,形成更加高效有力的三政合力监管,还要有松有弛弹性监管,针对不同业务要有差异化,但这个底线需要明确,避免过度监管,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

关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思考——浅谈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

发布人:国资办 发布日期:2017/3/24 来源:本站 字号:

关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的思考——浅谈互联网金融风险防控

当前,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催生了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理财等新型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如雨后春笋,加之近年来经济下行,银行利率低、股票、基金市场不景气,大众理财渠道较狭窄,民间资本急于寻找其他增值途径,各类冠以“某某”财富的理财公司,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无疑,互联网金融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满足多元化投融资需求、提升金融服务普惠性和覆盖面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隐藏的风险也逐渐显现出来,诸如非法集资、卷款跑路、资金链断裂等风险和乱象(如e 租宝,涉案金额高达500亿元,涉及全国各地90余万投资者,涉众广、涉案金额大),对经济秩序造成严重危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2016年,为加强对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促进网络借贷行业健康发展,银监会、工信部、公安部、网信办联合发布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四部委〔2016〕1号令),但市级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对监管工作提出明确的分工和程序,未建立相应的行业评价标准和网络借贷监测和评价指标体系。以辖区两家互联网金融企业(一加二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重庆扬富科技有限公司)为例,目前未在市金融办备案,再加上网络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特点,一旦网贷机构遭受黑客攻击或诱发群体性事件。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大行业监管、加强行业自律和树立行业诚信,政府要高度关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引导互联网企业明确监管的红线、经营的底线,依法合规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可能存在的风险点

(一)具备传统金融行业一般性风险

从微观角度看,首先,金融行业的传统风险没有消失,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合规风险、操作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依然存在。比如,部分互联网金融网贷平台对投融资双方的资质审查不严格,准入门槛低,而且信息披露制度普遍不够完善。互联网上的融资方经常在高杠杆比率下经营,无抵押无担保状态下的借款现象比较多。加上我国征信机制不够完善,网络数据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在这些条件下,互联网交易双方地域分布的分散化使得信息不对称问题愈加严重,甚至加剧了信用风险。又如,为了吸引更多投资者,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推出高收益、高流动性的产品,看似诱人的回报背后实际隐藏着期限错配问题,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

(二)信息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带来的最大问题是信息安全问题。技术的不成熟,会导致信息泄露、丢失、被截取、被篡改,影响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同时,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网络通信系统是开放式的,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和外界网络黑客的攻击。因此,信息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更为突出。

(三)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风险

当前,很多P2P网络借贷平台打着“互联网金融”幌子,实则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已从互联网“线上”模式,不断壮大营销队伍,向出资人提供理财产品的“线下”模式,其中介业务或演变为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为了吸引更多的资本,一些网络平台以消费返利或高息回报等方式为饵,公开向社会发售理财产品吸收公众资金,此类行为易诱发群体性事件,危害社会稳定。

(四)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相对滞后和模糊,现行法律中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规定,这使得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经常有碰触“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的风险。此外,现行法律中也缺乏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

(五)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虚拟性交易,这使得双方很难对彼此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信用状况等进行有效确认,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加大了信用风险。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控对策建议

与传统金融行业比较,互联网金融无论是涉及面,还是业务类型都更加广泛和复杂,风险受众面也较广,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稳定金融秩序,务必要加强风险防范与管理。

(一)建议正确引导,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定位,引导互联网金融服务被传统机构没有覆盖到的群体,要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消费金融,成为传统金融体系的一个有益补充,才能获得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建议加强投资类企业注册登记和行业管理

严格规范投资类企业的名称、业务范围、注册资本、明确出资人和高管人员从业调剂以及监督检查和风险防范等问题。落实行业管理的主体责任,线上、线下一同监管,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大对虚假、夸大广告宣传的查处力度,对有非法金融活动嫌疑的企业要采取“双控”手段。一方面对投资理财公司资金需由商业银行进行托管,另一方面严格监控公司及高管个人账户的资金动向。

(三)建议加大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宣传教育

投资人从早期的几千元、数万元,逐渐发展到投资几百万、上千万元,反映出相当数量的投资人有非理性的投资观念,不能也不亦正确面对“高收益伴随高风险”的投资规律,对投资收益期待过高而忽略了与之相伴的高风险。对此,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多种媒介,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宣传,要充分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展示投资、消费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遇到的风险,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多地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四)建议完善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

一方面要修订完善现行的金融有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信用建设、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立法。此外,针对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广、业务复杂的特点,也要制定严谨的市场准入规则,规范行业日常经营活动。

(五)建议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协会作用

互联网金融行业要尽快制定行业自律标准,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标准制定、企业准入、风险管理、信用发布、矛盾化解等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而不应一味依托政府强制性干预。

浅谈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

2016-09-06 14:47作者:仲鹏召 张跃

2016年7月-10月,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中国电子银行网(微信公众号:cfca-cebnet)联合全国70余家银行发起“2016金融科技引领银行未来”征文活动。以下为热心网友通过网络渠道投来的稿件。

作者单位:江苏银行沭阳支行

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深入发展及广泛应用,日益发成为我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总数约7.1亿,手机网民已达到6.56亿, 占网民总数的92.5%。这表明在我国已经告别单纯的电脑时代,转而快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金融依托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而蓬勃发展,我国各类宝宝、网银、直销银行等金融创新业务也因此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这一崭新的模式也确立起来。对我国居民、金融机构造成的影响日益显现,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蕴藏着风险,给国家、企业、个人都造成了一定冲击。

一、网络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和移动通信等信息科技技术,实现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完美结合。互联网金融在吸取了传统金融业优点的同时,也促进了传统金融行业营业模式、市场结构等方面的变革,对传统金融提出了挑战。包括P2P网贷、第三方支付、众筹、虚拟货币等发展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一)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也称之为违约风险,是指在协议中,交易的一方不能够履行自己的付款义务从而给另一方带来资金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所面对的最主要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性,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无法很好的了解到对方的信用和资产等状况,信用风险也就不可避免。又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相比传统金融而言,信用风险更加难以捕捉和衡量。

如果互联网金融市场上出现大量机构倒闭,将会带来系统性风险,这会影响我们国家、企业、消费者的利益,因此,信用风险是我们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我国法律法规的缺失风险、违反法律形成的风险。

(1)监管法律缺失的风险

我国现有的证券法、银行法、保险法均是针对传统金融业制定的,势必有的规章规定无法适用于互联网金融。我国专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尚有所缺失,远远地落后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速度。

(2)违反法律造成的风险

由于我国相关法律不健全、不完善性,违反法律现象也就难免较多。第三方企业占据我国收单市场约30%的份额,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推广POS机的过程中,就存在着信用卡的套现风险,但同时并没有相关法律来约束这个行为。还有,某些网贷平台存在着非法集资的嫌疑,借款人不合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其中也存在着架子诈骗、庞氏骗局等风险。

(3)操作风险

比如操作失误、非法入侵、虚假支付命令等。此类风险一般与相关人员的操作相关,其发生方式并不固定。

此外,互联网技术的不完善也会造成操作风险。互联网支付平台的基础由一系列的硬件软件系统构成,系统的安全性是所有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都需要达成的目标。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从软件设计,硬件配置,通信网络,相关人员操作方面进行充分地配合,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的漏洞都会对整个系统造成致命的伤害。

(4)市场风险

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影深刻响着互联网金融的成长。当经济增速下降的时候,消费者对金融和投资的热情下降,互联网和金融的结合没有太大的机会形成庞大的产业群。而只有经济发展强劲时,居民对投资和理财的需求旺盛,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才会完全的显示出来,互联网经济也才能够迅猛的发展。因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关注市场环境的风险,密切关注GDP、就业率、利率水平、人均收入水平、产业升级水平。时刻掌握好国家市场环境,我们才能更好更快地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的防范对策

(一)信用风险的防范对策

1.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由于互联网金融尚处在发展之中,各国对其监督也都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其中蕴含的风险不言而喻,国家应建立一定的监管制度,提高互联网金融市场上的

信息透明度,减少灰色地带,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良性的竞争环境。

2.健全征信系统体系,加大我国信用制度的建设

数据显示,像互联网金融公司借款的多为实力有限的个人和小微企业,而这一类群体在四大行里是不好贷款的,同时,我国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数据积累是各自独立完成的,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信用记录也是相互隔离,独立开发的。因此,在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里,亟需建立征信体系,在这个基础上,一旦某个企业和个人有了违约记录和不良信用记录,同行业中的企业就可以更有效的审核借款人信息,防止信用风险的积聚。

(二)法律风险的防范对策

1.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

互联网金融有五大模式,在准入方面,针对不同的风险程度设置不同的市场准入门槛,如根据金融机构提供产品的不同区分行业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果其不能符合我们设置的标准,表明其没有足够的实力来维护好自身和客户的利益。在退出方面,我们也要建立相对应的法律法规,设置预警系统,防止风险波及到其他的行业。

2.完善金融业务法规

完善包括客户身份认证、合同订立、纠纷解决等机制。制定规范P2P网贷公司的法律法规。在交易主体、客户信息保存、交易结果方面都要不断的完善。我们应该确切的保护个人信息、明确个人和机构之间的权利和义务、保存电子式交易凭证,力求互联网金融企业在法律的约束下公平、公正的进行。

(三)操作风险的防范对策

1.开发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

我国目前联网金融系统中,自主研发的高科技金融装备比较少,很多都是采用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系统。因此,我们要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比如大力开发数字签名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互联网加密技术,从而大大降低技术操作风险。保证运行安全同时要提高硬件的对外防御能力,避免使用国外系统所可能引发的重要客户信息泄密和系统的不安全问题。

2.加强安全意识,规范操作

目前,wifi盛行,诸多消费者使用移动网络,喜欢在网络上购买金融产品,进行金融活动,增加了支付的风险隐患。互联网金融机构、个人都要加强在支付方面的安全意识,确认操作指令。互联网企业应规范工作人员的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操作失误。

(四)市场风险的防范对策

1.建立企业的担保机制。建立企业的担保机制是抵制互联网金融市场市场风险的有效措施。担保机制的含义就有每个项目都必须要有担保公司来担保,担保公司的风险与企业风险是对立的,具有对冲效应。

2.通过客户筛选控制市场风险。从客观上来说,购买互联网金融产品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如余额宝就是一个较好的范例,在客户购买产品之前,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金融纠纷,支付宝公司明确这些市场风险的归属,同时充分地尊重客户的知情权,在开户环节就明确告知了风险的存在,还与客户签订了相关的电子协议,明确了风险的归属

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数据安全与风险

防范

2016年9月7日 13点58分 来源:中国电子银行网 作者:吕扬

字号:T|T [标签]移动支付 金融科技

自21世纪初人们就对互联网技术抱有极大的期望,然而当时的技术并不能完全满足人们对于互联网的期望,当人们意识到这个问题时,“互联网泡沫”破裂了,无数带有互联网概念的公司纷纷倒闭破产,留给投资者的教训十分深刻。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如今可以实现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大数据金融、金融门户等模式的运营。对于金融机构而言,“金融脱媒”时代的来临,使得金融机构对于互联网金融愈加重视,逐渐淘汰、缩小传统运营模式,大力发展手机在线服务、网上在线服务、直销在线服务等线上服务成为主要发展方向。在互联网科技取得卓著成就的同时,如何将运营风险降到最低成为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在近两年,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进程加速,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带来更新式革命,“互联网+金融”成为传统金融行业转型“触电”的新模式,然而新趋势下的数据安全状况变得越发严峻,金融机构已然沦为数据泄密的重灾区,再次给人们敲响数据安全的警钟。其中直接由于纯粹是信息安全技术缺失所导致的风险案例不胜枚举,例如美国大型医疗保险商CareFirst在2014年6月被黑客公司入侵导致110万客户的私人信息泄露、2015年5月中国某大型保险公司公司也经历了泄露危机。公司系统存在高危漏洞,10万份保单或遭泄露,其中的保单信息、微信支付信息、客户姓名、电话、身份证、住址、收入、职业等敏感信息一览无余。2015年10月美股券商服务Scottrade发生了数据泄露事故,460万用户的敏感数据可能受到影响,Scottrade将向发生泄露事故的460万客户发送通知,并提供身份保护服务。受影响的数据库中包含用户的社会安全号码和电子邮件地址。

进入大数据时代,对数据分析加工成为了驱动业务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成为各类不法分子眼中的“猎物”。尽管国务院、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但是各个金融单位建立行之有效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需要的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努力,而是提供信息安全的厂商、金融机构、政府等多方面努力才能完成的。以下总结出如下几点安全防范措施,可以降低泄密风险:

一、完善敏感数据保护机制。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理”的误区,敏感数据保护机制不完善是数据泄露的重要诱因之一。金融机构的业务系统更加注重信息的快速传递、及时共享等目标,而对于信息安全保密控制等缺乏相应制约,敏感数据急需智能化的数据安全管控。

二、加强技术防护。

互联网正改变着传统金融的运作模式,作为开放性质的网络金融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是全方位的,除传统互联网风险,还面临新形势、新技术、新业态的安全风险挑战。从提供信息安全的厂商的角度来看应即时监控突发的数据入侵行为、甄别其使用的手段,及时更新防控软件以应对类似的威胁。而从金融机构来看,应该加大安全防护这方面的投入,防患于未然,使可能发生信息泄露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三、强化内部信息安全管理。

银行等金融机构,其特殊性使得员工比其他职业更容易诱发犯罪行为,因此如何提高员工保护客户个人信息的法律意识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也极为重要。金融机构应重新审视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部门、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等的内部安全管理规范,从岗位设置、人员配备、授权和审批、沟通与合作、审核和检查等方面对信息安全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展望互联网+时代的金融数据安全的未来,打造开放高效的智能化信息平台已经迫在眉睫。一是要快速反应:通过大数据系统,对重要风险管控指标进行实时收集、分析,如发现问题就要在第一时间预警、处理、报告,而这些过程都是同时进行、互为因果的,这就对相应系统的信息监控、自动触发、应急处理能力提出了要求。二是大数据分析: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融入公司信息化综合数据平台,实现与财务、运营、投资等数据库的融合;通过采集、汇总、数据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准确预测风险暴露,如资产负债匹配风险、经营现金流风险、交易对手信用风险等,变事后处置为事先发现、事先预案、事先应对,防患于未然。三是刚性管控: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将各类风险管理措施,更广泛更深入地嵌入到业务流程和各类操作系统,使违规操作在系统流程上就根本走不通做不到,将传统的上级管控、人为管控为自动控制。四是互联互通:风险管理信息化系统,横向上与财务、运营、投资等信息化系统无缝衔接、信息共享;纵向上与各层级的风险管理、内控合规信息系统上下贯通,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全向流动、无缝衔接。五是开放共享:探索建立利益协调与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和创新活力,把风险管理信息化平台打造成一个集众人智慧的创新平台、研发平台、共享平台,让全体员工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学习专门的专业知识。

互联网公司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就结成长期共同发展,并为以后在其他项目上的合作建立一个坚实的基础,经友好协商达成以下共识:

(一) 权利与义务

1. 甲乙双方皆承认对方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并在彼此互联网站的显著位置标识合作方的旗帜徽标链接或文字链接。

2. 甲乙双方授权合作方在其互联网站上转载对方网站上的相关信息,该信息将由双方协商同意后方可引用(具体合作项目另签协议)。 3. 甲乙双方在彼此互联网站中转载引用合作方的信息时须注明"该信息由×××(合作方网站)提供"字样,并建立链接。

4. 甲乙双方必须尊重合作方网站信息的版权及所有权,未经合作方同意,另一方不得采编其站点上的任何信息,且不得在其网站以外媒体发布来自合作对方站点的信息,否则构成侵权。被侵害方有权单方面终止合作并视情节选择要求对方承担损害赔偿的方式。

(二) 相互宣传

1. 甲乙双方应在彼此站点追踪报道合作方的市场推广计划及相关营销活动。

2. 甲乙双方都认可的适当时间内,双方在彼此站点上开设专栏,撰写并宣传与合作对方商业行为有关的话题(具体合作项目另签协议) 3. 甲乙双方在有关INTERNET专题的研讨会和金融、金融等行业的各种展览会上,互相帮助、共同宣传,共同推进双方的品牌。

4. 双方还可就其它深度合作方式进行进一步探讨。

(三)其他

1. 甲乙双方的合作方式没有排他性,双方在合作的同时,都可以和其他相应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

2. 本协议有效期为年,自年月日起到年月日为本协议商定合作方案的执行期限。

3. 甲乙任何一方如提前终止协议,需提前一个月通知另一方;如一方擅自终止协议,另一方将保留对违约方追究违约责任的权利。

4. 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5. 本协议为合作框架协议,合作项目中具体事宜需在正式合同中进一步予以明确。框架协议与正式合作合同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作为甲乙双方合作的法律文件。

6. 本协议期满时,双方应优先考虑与对方续约合作。

7. 双方的合作关系是互利互惠的,所有内容与服务提供均为免费。

甲方:乙方:

代表签字:代表签字: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

互联网公司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成都农商通研究中心

“互联网

前言................................................................ 4

一、什么是“互联网+”?............................................. 5

二、“互联网+农业”基本概况......................................... 5

(一)什么是“互联网+农业”? ................................... 5

(二)“互联网+农业”现状分析 ................................... 5

(三)“互联网+农业”SWOT分析................................... 7

1、S(优势)................................................. 7

2、W(劣势)................................................. 7

3、O(机会)................................................. 8

4、T(威胁)................................................ 10

三、“互联网+农业”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哪些问题?.................. 10

(一)市场决策问题 ............................................. 11

(二)产品流通问题 ............................................. 12

(三)品牌培育问题 ............................................. 12

(四)高效生产问题 ............................................. 13

(五)精准管理问题 ............................................. 13

(六)质量安全问题 ............................................. 13

四、“互联网+农业”可以带来哪些商机?.............................. 14

(一)跨界农业 ................................................. 14

1、产品跨界................................................. 14

2、营销跨界................................................. 15

(二)定制农业 ................................................. 15

1、认筹定制................................................. 16

2、个性定制................................................. 16

(三)平台农业 ................................................. 17

(四)精准与智能农业 ........................................... 18

1、农产品市场与产量的精准预测............................... 18

2、精准营销................................................. 19

3、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 19 2

(五)安全农业 ................................................. 20

1、农产品质量追溯........................................... 20

2、农产品“第三方”检测..................................... 21

(六)众筹农业 ................................................. 21

(七)数据农业 ................................................. 22

五、“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生产关系变革............................ 23

(一)“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政府管理者 ........................ 24

1、实时了解农产品供需平衡状态............................... 24

2、有效监管农产品生产与供应过程............................. 25

3、提供优质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 27

(二)“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农民 .............................. 28

1、有效管理农业生产,提高产出率、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8

2、了解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29

(三)“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消费者 ............................ 31

1、关注农产品生产与供应过程及其质量安全..................... 31

2、享受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 33

(四)“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运营模式 .......... 34

1、政府主导型............................................... 34

2、企业参与型............................................... 36

3、涉农企业主导型........................................... 37

(五)“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 37

六、“互联网+农业”的五大发展趋势.................................. 39

(一)农业生产智能化 ........................................... 39

(二)革新物流模式 ............................................. 40

(三)农业众筹将成为农产品电商新业态 ........................... 40

(四)落实农产品品牌建设 ....................................... 41

(五)大数据加持,农业信息更加透明化 ........................... 41 编者言............................................................. 42

前 言

目前,互联网行业迅猛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绝对风口,各行业与互联网加速融合,“双创”活动方兴未艾,传统产业活力不断增强。而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传统产业中的老大,要想打破传统的藩篱,焕发新的生命力,就需要转型,就需要创新,需要培育新动力,需要将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为农业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保驾护航”。在发展过程中目前已经出现了农业电商、农业众筹、农业大数据等一系列先进“互联网+农业”模式,国内外也出现了像“一亩田”、“土流网”、“Fquare”、“Agfunder”等互联网农业平台。农业作为价值洼地,互联网作为新的手段,通过两者的相互融合,未来将会吸引更多的资本注入,将会诞生更多的先进商业模式,因此“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出现是顺应时代步伐,促进农业转型升级、解决农业痛点的重要方法。

一、什么是“互联网+”?

“互联网+”实际上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是将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和创造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着力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

二、“互联网+农业”基本概况

(一)什么是“互联网+农业”?

“互联网+农业”是指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产业链环节结合,实现农业发展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发展方式。

(二)“互联网+农业”现状分析

从政策上看,自从国家层面将“互联网+”提出来以后,关于“互联网+”的落地实施政策便纷至沓来。促进我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培育经济新动力。

(1)2015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这是对于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联合,优化生产要素,促进产业转型的重大举措,“互联网+农业”迈上新的台

5 阶。

(2)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互联网+农业”代表着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方向、新趋势,也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供了新路径、新方法。

(3)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列为一个单独条目,旨在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全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从市场上看,互联网围绕农业生产链,可以找到多个介入点,第一个环节是农业生产资源,第二个环节是农业生产过程,第三个环节是农产品流通。据统计,中国每年农业产业及食品规模为9.3万亿元,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起点和必须投入品,仅化肥、种子、饲料三类的市场规模就达到了2.2万亿元,而201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6万亿元,其中农业产业链所占的份额将近一半,但如此巨大的市场,通过互联网渠道流通的份额却不足4%。“互联网+农业”应该是大有可为的,通过互联网来促进农产品的线上交易,解决农业产业链中始终存在的流通成本大,流通环节多,交易成本高等问题。

6

(三)“互联网+农业”SWOT分析

1、S(优势)

(1)营销模式多样化:“互联网+农业”有利于打造农产品品牌,借助互联网传播渗透广、传播快的特性,通过新媒体、网络社交等方式使农产品营销模式多样化,营销成本降低,但影响力增加。

(2)企业管理信息化: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应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提高农业资源整合效率,实现精准农业,降低单位成本,提高单位产量,同时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工厂化的流程式运作,进一步提升经营效率,更有助于先进模式的推广复制,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农产品流通时间长、成本高、供销对接难的问题。

(3)流通渠道全覆盖:我国地域广袤,农产品分布范围广,通过互联网可以有效的打破地域局限,使农产品流通更为快捷与方便。同时,目前存在很多互联网大佬和线下合作,将强大的线上和线下体系实现无缝对接。例如借助苏宁线下的优势,阿里巴巴未来将在二三级市场、甚至是四五级市场的渠道下沉做到位,实现在物流和渠道的最后一公里,将给农产品营销渠道拓宽带来更多的机会,从而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2、W(劣势)

7 (1)人才、技术缺乏,硬件设施配备不完善:由于我国农业从事者偏老龄化,普遍缺乏电子商务知识和经营管理技能,懂得网络的年轻人不愿意回农村置业、创业,这也成为了农业互联网发展的第一道瓶颈, 同时缺乏农产品存放库房等硬件设施设备,使得农业电商、农业互联网发展较为迟缓。

(2)信息化成本高:我国农民收入不高,加上受知识和观念的限制,在没有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真正实惠时,是不会主动支付信息费用的。在这种情况下,若要求他们按照城市里面同样的标准偿付信息费用(如宽带费),则会因成本较高而使获得的效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使得信息化在农村的推进举步维艰。

(3)风险大、追溯难,“诚信门槛”难跨越:目前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尚未健全,风险容易放大,“一粒老鼠屎”更容易坏了“一锅粥”,特别是“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等,出现了“有机”并不“有机”,“绿色”并不“绿色”,“无公害”变成“公害”的情况;又由于其在网络销售,一旦出现问题,恶名传播快,使消费者失去信心。目前农产品生产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低,交易规则、安全追溯、索赔机制、纠纷解决与仲裁等秩序与管理建设不足,难以确保网销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利益,“诚信门槛”有待跨越。

3、O(机会)

(1)国家高度重视,相关政策助力: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

8 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已经14次出台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中更是多次提及“互联网+农业”的建设,包括农村电商、农业大数据建设等,与“互联网+农业”相关的政策也是频频出台,助推产业发展。

(2)网络市场潜力巨大:据中国产业信息网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农业电商融资金额为837700万元,较2014年增加了691450万元,环比增长率为472.8%;2014年中国农业电商市场融资金额为146250万元,较2013年增加了125450万元,环比增长率为603.1%。农业市场价值空间的巨大,加快了资本方布局农业电商市场的步伐。而从交易额上看,2015年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1500多亿元,农资电商交易额在3000亿元左右,全国各类涉农电商超过3万家,较之前均有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截止2015年底,中国城镇互联网网民规模为4.93亿人,较2014年底增加了2257万人,增幅为4.8%;中国农村互联网网民规模为1.95亿人,较2015年底增加了1694万人,增幅为9.5%;中国农村网民规模增长幅度是城镇网民规模增长幅度的近2倍,农村互联网的渗透率逐渐扩大,为农村互联网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多重数据均显示,目前我国农业电商飞速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资本布局农业电商,更多的涉农企业,农业从事者加入农业电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将逐渐养成,未来我国互联网农业发展空间巨大。

4、T(威胁)

(1)相关行业规定未出台,发展鱼龙混杂:“互联网+农业”作为一个朝阳产业,发展蒸蒸日上,但在发展过程中没有一个很好的标准去约束、去管理,出现了鱼龙混杂的局面。

(2)观念问题:不难发现,凡是经济贫困的地方,那里的农民思想观念都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思想扬中;二是“多子多福”思想和“等、靠、要”的习惯盛行;三是故土难离的思想根深蒂固。广大农村仍有近1/3的劳动力是富余的,他们宁愿留在家里受穷,也不愿意背井离乡。相反,凡是思想观念新、头脑灵活的农民,增收致富的路子就越走越宽。可见,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困住农民手脚的“绳索”,是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因素,不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树立与现代农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互联网农业就难以真正的深入农民心。

三、“互联网+农业”可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哪些问题? “互联网+农业”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包括农产品原材料、加工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产资料、农业生产过程等多个领域。农业作为传统弱势产业,面临信息不对称、不及时、无生产方向、生产效率不高、流通环节过多、生产组织分散、质量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互联网通过与传统农业产、供、销的全面融合,可以提升农业的资源配置、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市场开拓和综合效益,真正解决传统农

10 业中的现实难题和痛点。

(一)市场决策问题

农业产业市场决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根据市场需求决策经营品种和规模,实现按需生产;二是根据产出规模决定要素投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三是根据竞争态势确定产品和营销战略,提升市场竞争力。

传统农业的决策水平不高,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以及缺少数据分析,而通过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对市场信息的收集与分析,预测市场容量和竞争态势,并以此为依据来配置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比较熟悉的就是“猪周期”问题。

如此以来,就使得养殖户们陷入了“猪周期”的恶性循环,从而

11 使相关养殖户和企业遭受损失,而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对猪价格、存栏出栏量进行监控,从而得到一个对于市场走向的分析预警,降低甚至避免对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影响。

(二)产品流通问题

农产品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农业产业的一个“痛点”,造成了农产品流通难、物流成本高、价格区域化明显等问题,而利用互联网扁平化、透明化的特点,可以使农产品的信息共享起来、使物流运输方便起来,最终使农产品流通顺畅起来。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模式不外乎是“生产者(个人/企业)——经纪人——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中间环节多且复杂,严重影响了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透明化,而通过互联网(电子商务)可以省去大多中间商,使消费者直接面对生产者,从而实现产销对接,实现从产地直接到餐桌。

(三)品牌培育问题

我国农产品知名品牌少,品牌影响力差,种养殖散户品牌意识薄弱,这是我国很多农产品难以形成市场规模的重要原因。我国农产品同质化严重,无法形成富有特色的产品,这也是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难点。传统营销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营销环境,要不就是内容有限,要不就是区域有限,利用互联网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热点多且广的特点,通过互联网营销手段,引沸农产品市场“爆点”,使消费者更加了解农产品,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度。比如“褚橙”、

12 “盱眙龙虾”、“三只松鼠”等都是利用互联网营销来打开知名度,提高宣传效应,打造良好口碑。

(四)高效生产问题

我国农村务农人员大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青壮年不愿意留在农村:一是因为农业产业经济效益低下,比不上外出务工,二是因为农村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脏乱差,只能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方式来耕作,当然无法吸引青壮年回农村置业。而利用物联网技术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加上基础设施设备的支持是能够吸引广大青壮年回乡置业的,成为新农村人,提升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同时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五)精准管理问题

我国农业将由现在的小规模散户生产逐渐转型向集中规模化生产发展,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消费者对于农产品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精细化、精准化的种、养殖与管理将会显得尤为重要。借助物联网技术与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化管理技术,能够打破农业生产者素质不高和资源分散的难题,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化种、养殖与管理,打造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

(六)质量安全问题

当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 “地沟油”、“毒大米”、“瘦肉精”、

13 “速生鸡”、“注水肉”等问题层出不穷,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制度不全、监管不严、产品追溯不力等因素造成,借助二维码技术和先进的射频技术,能够为农产品贴上身份证,使农产品生产过程透明化,从生产源头到走向市场全过程可控,提高消费者的信赖程度,使农产品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四、“互联网+农业”可以带来哪些商机?

(一)跨界农业

传统农业存在着从业门槛低、从业人口多两大特点,也正是这两大因素导致传统农业想要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是不现实的。所以要积极探索产业结合,实施跨界农业,来提高农业附加值。比如农业与旅游业结合诞生观光农业;农业与金融结合诞生农村金融;农业与文化产业结合诞生文化农业等等,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平台、对接工序、简化交易,可以深入发展这些跨界农业商业模式,从而提升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1、产品跨界

产品跨界就是指企业进入与自身主业差异性较大甚至完全无关联的业务领域,进军全新的产品和市场,如水果与工业联合加工果汁,在草莓成熟季节到草莓园采摘农旅结合等。

案例1:从生鲜销售到为同行提供冷链物流服务

14 在美国西雅图,有一家从事生鲜农产品销售的公司,最初以产品销售为主要利润来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竞争越来越大,于是该公司就开发了快速配送服务业务,增加配置冷链物流配送车,帮助当地生鲜公司提供第三方低价配送服务。利用以前的客户资源,开发消费者与送货员之间的APP系统,很快抢占了当地生鲜配送的物流服务市场。敢于跨界、敢于转型,利用互联网技术,该公司最终取得成功。

2、营销跨界

营销跨界就是指企业借用其他领域的销售技术或销售手段,来促进本企业产品的市场销售。营销跨界还有一个方法就是转换利润中心。这是指企业改变原来的盈利模式,对传统收费的产品领域采取免费的模式,通过免费业务的做强做大,扩展用户群体,从而在关联领域内收取费用。比如:360杀毒就是这一类型的模式。

案例:“三只松鼠”的动漫跨界营销

三只松鼠可以说是一个销售奇迹,2013年,该公司仅成立一年时,营业额就达到3亿元,其中,“双十一”当天就销售3562万元。三只松鼠在营销上运用了动漫思维,将动漫领域的特点运用到产品包装、广告上,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与认同,迅速形成品牌。

(二)定制农业

传统农业生产周期与产业链较长,利润多归于中间商,生产者与

15 消费者实际是各挨五十大板,而通过定制农业,可以改变目前生产者对于市场容量一无所知的状态,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平台,使消费者的需求直接传达给生产者,生产者将生产过程和质量再通报给消费者,实现了生产与消费的信息对等,解决传统农产品的流通问题。

1、认筹定制

农产品的认筹,是在生产之初,先让消费者提出意向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并交纳一定的认筹金,产品生产后归认筹人所有。

案例:草莓的“认种”

济南市某村盛产草莓,当地居民将大棚草莓基地按区域在网上出租,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对草莓地进行区域性的“认种”。一旦某区域被选中,顾客可以通过互联网、微信平台直接下订单,同时还可以“任性的”提出个性化要求,如口味、包装等。

2、个性定制

个性定制就是相关企业、种植户在满足基本生产的情况下,针对每一位顾客对产品质量、风格的个性需求,专门设计从而满足顾客要求。

案例:个性定制果汁

16 “卡哇伊”饮品公司打造私人定制果汁饮料,为婚庆、家庭聚会、生日派对等不同场合提供特色果汁饮品。针对办公室人群,推出蓝莓系列果汁,因为花青素含量高;针对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平衡的人群,推出杨梅系列果汁,养护肠胃等,公司还开发自己的APP用于顾客直接网上下达定制要求,满足顾客的个性。

(三)平台农业

平台农业实际上就是资源整合的农业,通过平台将土地、劳动力农业生产资源等进行整合,农业从业者再根据自身资源供给与需求情况来实现供需对接或资源共享。

还有一种平台农业就是电商平台,但目前我国农产品电商平台死亡数量达到99%,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任重而道远。

案例1:农产品的地图检索平台

Local Harvest是美国一家在线农产品搜索平台,是一家连接中小型农场、物流公司和消费者的农产品电商平台。它将当地的农产品买卖信息汇集起来,为消费者提供丰富的产品选择,平台在地图上以颜色标注商店的类型,绿色是农场,红色是农贸市场或商场,紫色为杂货店。同时平台还设置了地图检索功能,消费者输入地区区号,就可以搜索到当地的各家农场及农产品商店,使物流更为便捷,同时降低物流费用,促进产品质量的透明度与送达便捷度。

17 案例2:土地流转信息平台

土流网是网上发布土地流转信息的平台,网站的服务对象是:

一、农民,他们大多数想出租土地,数量比较零散;

二、种植户或者土地投资者,有一定实力进行规模化经营的求租土地者;

三、土地流转机构,他们会发布一些土地流转信息;

四、国家颁布土地流转政策,改革土地政策以来,涌入的对土地流转感兴趣的人。通过平台流转资源,达到资源整合的目的。

(四)精准与智能农业

利用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与智能化技术来实现农业的智能化种养殖、管理等方面,解决目前我国农业存在的管理粗放、抗风险能力差的问题。同时通过建设智能化设施设备、智能化管理系统、智能化农业工厂等来让农民摆脱上千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方式。实现智能化、精准化、精细化生产管理。

1、农产品市场与产量的精准预测

通过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再根据以往的数据结合当季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准确的推测出未来产品的市场容量、需求量、价格等信息,走出“谷贱伤农”等现象的怪圈,从根本上解决农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案例:宁夏一家经营羊肉的农牧公司,通过对当地居民的羊肉消

18 费行为调查发现,当地每周食用羊肉频率在1次以上的人群占73.9%,超过4次以上的人群占40.5%;消费者在购买时,关注点排序依次为:新鲜程度、质量、羊肉部位、价格、品牌、营养价值,根据调查结果,公司运用大数据预测技术,将羊肉划分为品牌肉和贸易肉,品牌肉通过企业直销、加盟店等来供给高端渠道,贸易羊肉则销售给传统消费者,通过对市场的精准调查使该公司销售业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2、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是指通过对消费者喜好偏向的调查,再通过大数据进行规律分析,圈定产品的潜在消费群体,通过对这些群体进行个性化对比,开展特色化的市场营销服务。

案例:养颜食品客户圈定

“柠檬树”是美国的一家从事美容养颜产品销售的公司,为圈定和扩展消费群,公司与Facebook、Twitter、网络购物商场等社交平台合作再通过对社交平台内女性的基本信息和潜在需求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规律后,向这些潜在客户发送Facebook留言,留下公司销售网址,此举使公司短时间内大大增加了产品销售数量。

3、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

利用物联网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的高度自动化生产,让农民足不出户管理农场。

19

案例:农田智能灌溉

在新疆有一严重缺水地区的葡萄示范园,就投资了一套精准自动化灌溉系统,125亩葡萄园被划分成125个基本单元,田间125个太阳能探头可360°旋转,实时监测土壤水分,当某一单元缺水时,探头就通过无线网络向种植人员发送警报信息,种植人员随即打开这一单元的水阀控制开关浇水。该系统还有自动控制系统,也就是种植人员不在时,也可以通过系统反馈实现精准灌溉,大大的节约了灌溉水资源,减少了人力成本。

(五)安全农业

要想打造安全农业必须实施四大手段:一是环境生态化,选择生态环境好的区域;二是过程有机化,利用有机生产的方式,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农用品;三是流通直达化,取消中间商环节,直接配送至消费者;四是结果可追溯化,通过二维码等技术来对产品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1、农产品质量追溯

“质量追溯”就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在每一道工序做完之后,安排技术人员运用专业的仪器对产品进行检测,并将检验结果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登记,包括检验者姓名、检验时间、地点等都需要进行登记,然后将这些记录与产品一起进入市场,从而让产品的生产过程可

20 跟踪。总体上,“质量追溯”包含三个环节:信息采集、信息标识与传递、信息读取。

案例:湖北省国营周叽农场作为全国农垦首家西瓜质量可追溯系统创建单位,按照“生产可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追溯要求,实现了从选种、育苗、移栽、收货、销售全过程可追溯监管体系,通过二维码技术,将这些信息全部记录,用户只需要扫描二维码便可以得知该西瓜的详细信息。

2、农产品“第三方”检测

“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公正、权威的非当事人的身份,根据相关法律、标准或合同进行商品检验活动。第三方检测不仅可以帮政府摆脱“信任危机”,还可以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持,过去由于抽检成本较高,经常为了抽检一小块样本而奔波数千里,在互联网时代,取证、抽检等过程的网络化,降低了检测成本,促进该产业的发展。

(六)众筹农业

农业众筹是指“众筹”商业模式与农业产业项目的结合。主要有三种商业模式:一是产品消费模式,通常的做法是融资人以农场作为发起项目,在“众筹”网站上邀请用户按需求预定农产品,并预付资金。待筹资结束,农场按订单生产,再将农产品配送给用户。“大家种”、“尝鲜众筹”就是这一类型。二是平台中介模式,也就是由第

21 三方公司搭建一个融资人与投资人对接项目的平台。为创业者提供资金获取渠道。三是股权参与模式,也就是以很低的资金门槛参与项目股权投资。“农业众筹”最常见的股权对象是土地,如美国的Fquare和我国的耕地宝都是这一类型。

案例1:Agfunder是全球第一家农业众筹平台,既为投资者寻找高质量的项目提供便利,也为融资人寻找投资提供机会。通过这个平台,农民、农业科技公司和食品加工公司都可以从投资者那儿筹集资金,而Agfunder的收益,是从众筹资金中收取20%的利息,或在融资人返还给投资者的利润中分成。

案例2:耕地宝是将百姓手中的“散钱”聚合起来进行再投资,投资者不仅可获得私人农场一年四季的无公害蔬菜,还可获得去当地旅游的免费门票和住宿等。发挥了电商对于生产要素的聚合效应,可以扩大农业投资,利用互联网思维来经营农业,把小钱聚集成大钱来投入农业,将对传统农业产生影响。

(七)数据农业

互联网时代,数据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对数据的收集、挖掘、连接、分析和运用,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有效的指导。数据农业就是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了解原料生产、产品加工、市场交易、消费反馈等信息,从而指导农业从事者生产经营。

22

一般来讲,大数据中的“数据”具有海量性、实时性、多样性和动态变化性四个基本特点,而这四个基本特点也就造就了可以利用大数据来进行一系列的分析挖掘工作。

案例:“爱种网”是由国内最大的11家种子公司和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国家级种业基金)共同投资设立的农资领域电子商务平台,是国内农业领域唯一一家由众多骨干企业共同发起的最有公信力的中立第三方信息、电商、信用和大数据平台。平台主要的功能在于提供种子行业的交易、信息等大数据服务,但不参与具体交易。平台与各大公司充分合作,帮助其提升效率并逐步转型,通过吸引更多涉农企业的关注,形成巨大的流量入口和大数据平台。

五、“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生产关系变革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农户经营制、农业集体经营制、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中国现存的家庭承包经营制下,农业生产方式仍然存在诸多弊端,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形态,改变了农业生产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有助于解决农业企业化经营模式中资本监督劳动的问题,也有助于提高农业家庭经营模式中的规模经济效应,还可以通过产品创新和社会分工广化来弥补农业生产过程难以实现流程专业化和纵向分工的缺陷。

23

(一)“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政府管理者

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农业生产从种养殖到上市,再到流通的过程,都出现了互联网的身影,农民逐渐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这些先进方法的推行过程中,政府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政府引进新技术并提供专业技术人员为农户做技术上的指导,实现科技生产;同时农产品的流通过程也离不开政府提供的支持。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政府的职能也从之前的管理者逐渐转变为服务型政府,那么在此情况下政府如何利用好新兴的网络技术切实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呢?

1、实时了解农产品供需平衡状态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57.35%,较上年增加1.25个百分点。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城镇化转移速度加快,“三农”供养比(农村人口供养比、农业劳动力供养比和城乡居民食品消费比)加速上升,对“三农”产品的需求压力大幅增加,“三农”产品价格面临持续上涨压力。

比如我国粮食产业正处于“三高”格局即高产量、高库存、高进口,粮食总产量大但结构极不平衡。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2324.8

24 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0亿斤,减少0.8%。这是13年来中国粮食产量首次下降,是国家面对当前粮食格局做的主动调整,即改变过去以追求产量为主的发展模式转换成以提高质量,以更高效益为目标的发展方式。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总体来说,我国农产品目前仍处于供给紧平衡状态。

(1)建立开放式的平台,实现买卖双方的交易前“见面”,收集市场需求信息,改善信息的对接程度。

(2)点对点销售模式,传统物流模式中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一般要过手5~8次,每过手一次,损耗一次,加价一次,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农民点对点地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只需一次包装一次运输就能完成。

(3)与网商、物流渠道合作,很多农产品特产由于地理环境因素被困于“一城一地”,互联网的加入开拓出高端销售路线,将隐藏在“犄角旮旯”的农产品拉出来,实现农产品的最大价值。

2、有效监管农产品生产与供应过程

政府对农民的生产提供技术性的支持,同时运用科技手段实现对农产品的监管,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25

(1)建立“纵向分层监管到底、横向分块监管到边、纵横监管无缝对接”的县镇村三级网络化监管机制。逐一明确责任区域、监管对象、监管任务,常态化开展监管工作。同时建成以县检测中心为龙头、镇检测站为骨干、基层检测点为补充的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2)建立种养殖质量安全追溯基地,安装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达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责任可追溯”的目标。贴上农产品“身份证”,内容包括二维码、产品名称、生产信息、监管单位、查询网站网址、查询电话和信息查询。消费者根据网址和电话可以马上查到产品的农药使用、施肥情况等农产品重要的源头信息。

(3)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鼓励引导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生产经营主体加大“三品一标”申报认证力度。

(4)强化农业投入品牌管理,扎实抓好农资质量日常检测,定期开展农业生产资源打假行动,积极组织放心农业生产资源下乡进村活动。同时大力推进绿化造林、高标准农田建设。

26 (5)建立农村“信息直通车”,发布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消息,帮助农民改进种养殖方式。同时搭建专门为农民群众提供农业生产、市场开拓等方面的信息和技术支援类农业信息网,开通统一的三农服务热线。

(6)在农田放置合适数量的监控机器,再加一个连接网络的上位机,将所有信息收集起来,传输到电脑或手机上,实时监测农产品种养殖环境、土壤、水源、以及重金属情况,一旦发现不妥,立即发送警报。

3、提供优质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

农业行业是一个复杂产业,产品和服务不可能完全由一家企业提供,因此企业不可避免的要与其产业链上游或下游的企业进行竞争或合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难免会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做全产业链模式。

(1)搭建完整的“云+网+端”互联网基础设施,由点到面全渗透。运用电脑和智能手机端,获得专业化农业信息网站提供的数据,再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合理安排生产节奏、调整产品结构,既能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又能避免农产品“滥市”。

(2)提供产业电商平台,将整个产业链上的销售、采购、定价、

27 结算、融资等供应链环节由“线下”搬到“线上”,向产业链上的企业、消费者、生产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农民

利用互联网提升农民素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互联网增加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技术应用能力。

二、互联网开阔了农民眼界,解放了思想,改变了根植2000多年的传统人际交往圈子和方式。

三、运用互联网指导生产,获取供求信息,进行电子商务交易,增收致富。

四、农民通过互联网了解政府政策,参政议政,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1、有效管理农业生产,提高产出率、劳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传统农业面对的一个棘手问题是中间环节太多,而移动互联网便是“去中间环节”的重要手段。山上养猪,微信卖肉,移动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农业的生产和销售方式。

(1)利用好综合信息服务站,学习现代农技。首先,学会使用当地政府建立的综合信息服务站,学习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市场信息;然后,在对当前的农业环境有了整体认知下,经过仔细观察、琢磨和分析市场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2)运用数字远程信息系统。通过远程系统,可以进行食品监视、环境检测预警、环境自动控制、农事记录和溯源,提高农民的劳

28 动效率和减少成本。

(3)建立土壤属性、作物属性和生产管理数据库,制作田块分布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农产品品种分布图,逐步构建农田土壤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土壤养分信息数据库;添置配套现代高速准确的检测设备。

2、了解农产品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

由于上网资费的不断下调、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用户生活习惯的变化,使移动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购物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在“互联网+”环境下,消费者由传统消费行为变化到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行为,所以在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影响下,农产品市场格局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从而引发涉农企业营销手段的变化。

(1)催生了“创意农业”。创意农业是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通过创新科技和创意理念,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各种效益为动力,将农学与美学、旅游学、市场营销学等等理论和方法有机结合,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使各个生产环节连接成完整的产业链。

创意农业具有明显的时效性:首先表现为农业产品的季节性强,又需保鲜,而且消费者饮食口味变化快,而食材种类多,消费者可以货比三家。其次,创意农业是高品位消费的产业,获取信息的新旧程

29 度、行情最新动态和进展,决策的时效性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决策的客观效果。所以,更需要快捷的产品信息传播,要时刻跟踪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及时尚潮流的动态变化。

(2)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让农产品预售成为可能。通过电子商务的手段,把合作社栽培、种植到整个管理、储藏的全过程发布出来,让消费者看到产品的真实生产过程,推动农产品销量的增加,同时扶持农产品品牌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在农业的逐渐深入,新农人逐渐登上了农业舞台。新农人是农民的新群体、农业的新业态、农村的新细胞,是指有知识有文化、采用现代科学方式从事种养业的一群人。他们有:

新的身份——农民成了一个专业化极强的职业;

新的视野——以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农产品市场为图纸,通过敏锐的眼光,在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碰撞过程中发现机遇;

新的观念——认为中国生态农业是未来最有发展前途的行业之一,并以跻身其中而自豪;

新的思维——他们眼界开阔,敢于异想天开,为人所不为,也就意味着有更大可能一步千里、成人所不成;

新的科技手段——引入科技手段进行农事操作,通过团队的智慧进行生产管理,既维护了生态和谐,也提高了种养效率;

30 新的营销方式——新农人将电子商务营销方式加入农产品的营销中,并以生产和流通安全为己任。

(三)“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消费者

消费既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之一,又是狭义上生活方式的表现形式,国家为拉动消费而优化政策,我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消费能力而努力奋斗。那么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消费者又出现了哪些变化呢?

1、关注农产品生产与供应过程及其质量安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指农产品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内在价值,包括在生产、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营养流失、残存危害及外在特征因子,既有等级、规格、品质等特性要求,也有对人、环境的危害等级水平的要求。

如今,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点。

(1)农产品原料生产培植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包括植物食品原料在种植、培育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动物饲养过程中使用的激素等都形成食品的工业污染。如农药化肥大量施用的蔬菜,生长素催长的鱼虾。

(2)农产品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添加污染”,是指加工过程中过量和违规使用添加剂,色素等造成的污染,储存运输过程中超标使用防腐剂、保管不善、超过保质期引起的食品原料变质等。如

31 之前上海市卫生监督所对儿童食品果冻、果脯进行的检测中,发现所含甜味剂糖精钠、防腐剂苯甲酸、合成色素等食品添加剂全部超标。

(3)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机构分散、职能不统一的问题。中国的食品监管一直采取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方法,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职能部门之间要么会出现争着监管、重复执法的现象,要么会出现争着不管、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给某些食品行业违法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提供了可乘之机。

(4)社会整体诚信资本偏低问题。农产品安全具有较强的公共性和社会性,与社会公共利益息息相关,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资本已远远低于造假代价,甚至是处罚代价,加之缺乏正常的农产品安全监督公众渠道,没有建立包括社会公众、行业组织和私人部门在内的多元主体的农产品安全的多中心治理框架,在农产品安全治理过程中难与政府形成协同作用和整体合力。

互联网的发展,给了消费者更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给一些危害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更快的传播速度,消费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放在质量问题上,督促着政府、企业、生产者不断的以更高要求来规范手底下的农产品品质。而物联网技术是多种前沿技术的融合,在信息获取、传输、存储、处理直至应用的全过程中,材料、器件、软件、网络、系统等各个方面都有其关键技术。将物联网运用于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中,可以对物品:一是实现唯一标识;二是进行快速分级处理;三是实时监控;四是实现对物品进行自动非接触式处理;五是实

32 现供应链中各环节信息共享。

2、享受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

观光农业是指为能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享受而开辟的可吸引游客前来开展观、品、娱、劳等活动的农业。观光农业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手段,以城市为市场,以参与为特点,以文化为内涵。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调减,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也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体验式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渔牧生产经营,经过规划设计与建设,使城里人体验农业及农村生活,达到休闲、观光、娱乐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早在20世纪60年代,体验式农业就已经在美国出现,并且陆续影响到了英、法、德、日等经济发达国家。

当前,在城乡统筹发展的语境下,体验式农业有更现实的意义,一是可以满足许多市民当“农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愿望,还可吃上新鲜蔬果、绿色食品;二是可以迅速促进城乡互动,让城市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向乡村汇聚,有利于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三是可促进城乡文化融合,让农

33 村成为市民教育子女的“天然课堂”,同时成为一些干部“三进三同”、与农民“结穷亲”的好途径。

发展体验式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但也需要城乡统筹规划、调整相关政策,积极创造条件。如选择山清水秀、土地平整、交通便利之地,作为发展体验式农业的场所;鼓励城里人与农民合作,农民出租住宅和土地,共享水利、电力、通信、电视资源等,实现公路“村村通”,必要时,应允许市民与农民联建休息房、“工具房”,以满足城里人在乡下的基本生存体验之需,城乡携手。发展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图书馆、娱乐室;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进医院,急病能抢救。

从某个意义上说,发展体验式农业可实现城乡居民双赢、多赢的局面,对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现代农业信息服务运营模式 “互联网+农业”背景下形成了三种现代农业信息服务运营模式,分别是政府主导型、企业参与型、涉农企业主导型。

1、政府主导型

国务院及其农业组成部门制定全国农业信息化指导方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及所属农业主管部门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步

34 骤,使农业信息化建设有章可循,是农业信息化体系标准的制定者;政府及其农业主管部门有权对农业信息化的立法提出方案,使农业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管理者;政府及相关农业部门有权对农业信息化建设过程进行指导监督,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康发展,是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实施者和保护者。因此,建设政府主导型农业信息化体系对我国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农民素质的提高十分重要。

“互联网+”背景下的政府主导型现代农业信息服务运营模式主要有:综合服务平台模式、行业服务平台模式、单一功能服务平台模式。

案例:综合服务平台模式——12316呼叫平台

“三农”热线就是综合运用电话语音技术、文本语音合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使农民通过电话接受农业信息服务。

特点:

(1)组织上实现了行政力量与事业、社会、企业力量的“1+N”格局。

(2)平台上实现了省级综合平台与多层级平台、多部类平台、多属性平台的“1+N”格局。

35 (3)资源上实现了农业部门建设与涉农部门共享、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1+N”格局。

(4)渠道上实现了电脑网络与传统介质(广播、电视、纸质媒体等)、通信类介质(电话、短彩信、手机WAP等)的“1+N”格局。

(5)应用上实现了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与为农村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服务的“1+N”格局。

(6)投入上实现了政府投入与运营商投入、市场主体投入的“1+N”格局。

2、企业参与型

农村信息化和其他领域不一样,天生“贫血”,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资金缺乏,要想在贫瘠的土地上结出信息化的硕果谈何容易?因此,农村信息化从诞生起就依靠政府“输血”长大。

然而,这一现象在2006年开始改变。随着农村信息化的深入,政府探索农村市场化的力度开始加大,模式不断翻新,有越来越多的IT企业开始觉醒,搭车农村信息化。

据了解,目前,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有两种:一是企业直接出资,用于建立信息化培训中心和体验中心;二是以捐赠或者以成本价出售的形式提供相关产品。

36

3、涉农企业主导型

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今天,我国已形成了涉农企业主导型移动农业商业模式,包含农业企业主导型、电信运营商主导型、IT企业主导型。

案例:农村版的阿里巴巴——世纪之村

世纪之村是一个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融合了网络平台、信息服务站平台、草根物流配送平台,涵盖了便民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农务四项职能,改用科技信息支撑的现代服务业的新型收入方式,运用自创的“共生分利、消费参股”的分利模式,为农村发展信息经济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农民消费也能分利。

(五)“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网络信息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新四化的背景下,农业传播进入了一个新的信息至高点,而“互联网+农业”模式也逐成为继金融、地产热之后的又一个社会聚焦点。如何在农业与互联网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借助网络的力量服务农业,成为互联网农业诸多网络平台突破的课题。

案列: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商通 特点:

37 (1)企业定位

①解决大宗商品交易市场脱离实体经济,纯投机和丧失“公信力”的两大痛点;

②解决中国农业信息不对称、不及时、无生产方向的科学引导和缺少成本、利润锁定渠道的两大痛点。

(2)政策方面

时刻关注国家最新政策,从各主体角度深刻解读,为农业从业人员指出方向。

(3)农业服务方面 ①全面的行情查询功能

“农商通”市场行情可实现指定区域市场的实时价格和指定品种的全国行情查询。

②专业的分析指导功能

“农商通”研究中心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广大种、养殖户提供农产品价格走势,生产方向指导等价值信息。

③快捷的产销对接功能

“农商通”用户可自行上传农产品供需信息,亦可根据品种、区域或用户需求进行供需信息搜索,农商地图可以让用户快速找到最近的合作伙伴,海量信息铸成购销直通平台。

④贴心的技术支持功能

38 “农商通”整合了业内权威的种、养殖专家、实战技术老师等资源,形成与用户互动,及时为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4)经济效益方面

通过与地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合作,在分析、研究平台用户数据的基础上,共同开发线上配套交易产品,为农业上下游企业及规模农户提供套期保值服务,真正服务实体农业。

六、“互联网+农业”的五大发展趋势

在这个以互联网为主旋律的时代下,我们看一个产业有没有潜力,更多的是看它离互联网有多远,显然,从这个角度看,农业的(移动)互联网化潜力无限,发展空间无限。

(一)农业生产智能化

目前,互联网技术已初步运用于农业生产,一些地方的农民打开手机就能知晓水、土、光、热等农作物生长基本情况,轻点鼠标就能为远处的农作物调节温度、浇水施肥;打开手机就能知晓养殖水质的DO值(溶解氧含量)、Ph值、水温等,轻点鼠标就能够扛包投料。“互联网+农业”的高效便捷正改变着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

未来,互联网技术将会更加全面深入的运用于农业,它的信息集成、远程控制、数据快速处理分析等技术优势在农业中将得到充分发挥,3G、云计算、物联网等最新技术也将日益广泛的运用于农业生产

39 之中,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流通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将会加速建设,长期困扰农业的标准化、安全监控等问题也将会得到解决。

(二)革新物流模式

尽管我国正在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农村物流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并初具规模,物流主体向着多元化发展,开展了“万村千乡”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但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各地区物流基础建设发展不平衡导致我国农村流通产业发展仍然滞后。

未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农产品物流模式将会不断革新,出现两种主要方式:

一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物流配送系统的大型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这种集散中心将集储运、批发、交易、拍卖等多种功能,依托互联网数据,实现实时行情交易;

二是冷链物流发展由“市场快速增长,产业规模小”模式向“技术快速提升,产业规模扩大”模式转变,整体覆盖率逐步达到欧美发达国家的90%。

(三)农业众筹将成为农产品电商新业态

当前的农产品电商只是单纯的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产品售卖,而众筹则是将销售前置,使消费者可以参与农产品的研发、生产等环节,旨在解决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产销对接不畅等问题。

40 农业众筹的本质,实质是打破原有的零售流程或者说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将销售前置,从而能够提前判断出销量,提前组织生产,以销量驱动生产,打破原来“生产—销售”的模式,说到底,这是一种轻资产的运营理念,可以帮助资金不足的农户解决问题,让其自己的产品可以有资金运转。农业众筹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农村电商新模式。

(四)落实农产品品牌建设

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品牌意识不强、企业产品品牌缺位,因此农产品比其他品类具有更大的品牌打造空间。另外新兴媒体的出现导致传统媒体威力下降,手机、电脑成为当代人最频繁的联网互动的手段,微信、微博成为当代人最青睐的接触信息的工具。因此,在未来,农产品品牌建设将会依托互联网以及新媒体等途径传播品牌,农产品营销方式将更加多样化、精准化,同时相关政府也将加强“三品一标”的建设,切切实实的将农产品品牌战略落到实处,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五)大数据加持,农业信息更加透明化

所谓大数据其实就是互联网发展到现今阶段的一种表象,在以云计算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大幕的衬托下,将很难收集和使用的数据利用起来,帮助人类创造更多有用的价值。

任何领域都离不开系统化的数据分析,在大数据不断被提及的今

41 天,未来农业领域也将会更多的依赖大数据分析,使农业信息更加透明化,其中包括价格行情、种养殖规模、供需情况等,将会出现更多的农业信息平台,为企业、农户提供更多更可靠的农业数据,从而解决目前农业领域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价格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编者言:

互联网和农业,一个现代又时髦,一个古老又传统,本来毫不相关,但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农业产业正在发生颠覆性的改变,可以说这两者正在快速融合。

越来越多的“局外人”想着进入这一新兴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对此行业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行业现状、商业机会等情况都不甚了解,本文以此为契机展开分析,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家解惑。当然因为认识的局限性,可能会有一些不足,也希望大家能够谅解。

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未来还会有无数可能,新的商机或许就在转瞬间,相信在政府、企业、农业相关从业者的共同配合下,“互联网+农业”能够打好这场“农业变革战”。

上一篇:建筑分公司工作总结下一篇:公司信息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