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论文范文

2024-03-03

小组合作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新课改推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理想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互相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在小组中竞争性,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合作意识与探究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探索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并总结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提出了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实践

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理论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能够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也符合新时期的教学规律,体现了教学“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对于初中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能够使学生注定进行学习,并通过交流逐渐丰富完善知识,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使学生在交流中感受历史的丰富内涵。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1.能够促进历史教学的效率

初中历史是学生接触历史的起始阶段,是学生历史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教学具有开放性、趣味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对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单方面的输入使学生对于历史的观念固化为偏向教师的观念,严重阻碍了教学的进行。而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教学方法中教师对学生作出指引,由学生先自主思考,再通过小组交流对自己的知识查漏补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历史观念,对于历史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要求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参与课堂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潜力。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在小组合作中扮演独特的角色。这种模式极大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教学顺利进行。

3.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际能力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探讨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知识交流与情感交流;通过小组任务的分担,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能够通力合作,获得帮助与认可,逐渐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初中历史学科涉及范围广,团队合作也能够使学生参与到团队的各种历史活动中去,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参与意识。

二、当前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问题

当前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在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中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出现了较多的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过于注重合作导致的形式化与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收效不足。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过于依赖合作学习,没有对课堂知识深入了解就展开了合作交流,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初中历史课涉及到的内容广泛,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而初中阶段的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课,对于历史之间的联系不足,阻碍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明确小组目标,合理分工

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就是小组的建立和小组任务分工,小组的组建是否科学影响到小组学习的效果。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历史基础与学习能力,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小组分工,保证小组的平均历史能力大致相同,这样才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时,要向学生普及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使学习小组能够合理有效地分工,使每个组员都能够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检查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果,及时帮助合作与学习效果较差的小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历史学习兴趣。

2.丰富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

小组合作不是要教师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扮演好一个引导者,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积极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积极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学生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教师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进行积极探索,结合实际展开丰富的合作模式,如在进行《洋务运动》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提前给小组布置任务,预习课本内容,并且搜集与洋务运动有关的资料,在展开课堂教学时,要先对课本内容进行初步讲解,然后引导学生对洋务运动进行评价,学生由于个体差异对其评价也不一,教师便可以以“洋务运动是否使中国走向富强”为题开展辩论会,将学生分为正反两组,正方论点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开端”,反方论点为“洋务运动并没有实际影响到中国的发展”,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的探讨总结出论据,并分别选出代表参加正反方辩手,在辩论中学生能够学会运用历史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培养历史辩证能力,同时有助于促进小组合作交流,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3.制定科学的评价方式

在初中历史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创新了教学模式,因此对学生的评价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善,抛弃传统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进行自我评价、组内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小组活动与竞争,设立最佳合作奖、最佳默契小组等奖项来鼓励学生,同时也是学生看到自己的不足,通过小组竞争的模式与他人互相发现优缺点,并取长补短,逐步地完善自我。如学生在完成“近代化的探索”单元学习之后,教师可以设置任务,要求小组以“近代化的发展”为题来编辑画报,学生通过小组之间分配任务,以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总结—编辑画报—检查作为流程,进行小组之间的竞争,教师可以设置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佳效果奖等来激发学生小组合作的成就感,使学生提升团队荣誉感,同时提高教学效率。

总结:

综上所述,教师要结合实际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作为出发点来展开教学。

参考文献:

[1]吴霖莉. 小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14(10):93-93.

[2]陈淑华.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学周刊, 2017(18):123-124.

[3]李俊贤. 刍议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 新课程(中), 2017(2):169-169.

小组合作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高中历史教学中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小组内成员可以相互之间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各自了解的历史知识,扩宽学生在历史学科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根据不同小组的特性,布置不同的历史学习任务,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在历史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中历史;小组合作学习;开展措施

高中历史在教学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传统的历史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教材,在教材内标记考试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背诵。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无法在学习中收获乐趣,阻碍了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知识。对此在高中历史课堂内实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合作学习历史知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

一、高中歷史教学中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存在的问题

1.小组设置不合理

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为了方便教学将学生按座位位置进行分组,同桌或者前后桌为一个小组,但学生的历史基础良莠不齐,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给小组布置任务时,往往会出现小组内成员全部不发言的情况,或者小组内成员讨论其他事,在一个小组内只有个别学生在认真思考问题,其他成员各忙各的,导致小组教学效率较低,影响了历史课堂的课堂纪律,没能发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最大价值。

2.问题设置存在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教师在问题的设置方面存在问题,在小组内设置的问题过于简单或者过难,学生在学习中无法收获探索知识的乐趣,降低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在问题的设置方面部分问题缺少针对性,并且没有实际价值,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时,部分教师只设置一个问题,不同小组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学生在讨论时可以从教材内快速的找出问题答案,组内成员交流较少,而且浪费课堂时间。

3.时间控制

高中历史课堂内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要对小组内讨论的时间进行科学的规划与控制,小组讨论结束后要让小组内成员发表组内的观点与意见,每个小组都要发言,教师结合学生发言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所以要科学的分配小组讨论时的时间。但目前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对时间的控制不到位,学生讨论的时间较长,后续发言时不能每个小组都能发言,而且教师也并未对小组发言进行点评,并未总结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造成历史教学的无效性,长时间会影响教学进度。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内应用

1.科学的分配小组

小组分配是小组合作的前提与基础,教师根据班级内人数、学生的历史基础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小组内成员的历史基础大致相同,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小组内的每个成员才能积极的参与其中。在小组分配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还应该平衡小组内对历史感兴趣的学生人数和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学生人数,保障在问题讨论时小组内的气氛活跃。

2.科学的设置问题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科学的设置问题,首先设置多样性的问题,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模块,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问题,将不同问题分配给各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在一起能够涵盖教材的全部内容,极大程度的提高了教学效率。其次,问题设置要具备层次性,结合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基础,教师设置具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度思考,并且主动寻找答案,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乐趣,提高自信。最后,问题的设置要具备开放性的特征,学生在学习时可以形成发散性思维,小组之间也能形成良好的讨论环境。例如在“五四运动”课时讲解时,教师设置的问题可以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以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多方面作答,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存在知识面不足的情况,因此需要查阅课外相关资料,补充自身知识体系。

3.突出学生在课堂内的主导地位

小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并且课堂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因此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并且尊重学生的想法,当学生发表意见时出现历史事实错误时再进行纠正。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感兴趣的点各不相同,例如在文艺复兴的教学中,部分学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背景感兴趣,会主动查找文艺复兴开始的背景资料。有的学生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感兴趣,会搜索文艺复兴后对欧洲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对文艺复兴时的作品感兴趣,会找寻各种文艺复兴的相关作品,并且从作品内总结出当时文艺复兴的特点,文艺复兴表达的内容。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以及学生感兴趣的点,将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

4.科学的规划讨论时间

高中历史课堂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要重视时间的规划,在教学时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课堂总结,并且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因此课堂讨论的时间大概占据课堂的三分之一,学生发表意见的时间要占据课堂的三分之一,最后进行教师总结,总结教材内容的难点与重点,划出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教学重点应对历史考试。

总结: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课堂内的应用可以提升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知识面。但在小组学习合作时存在小组编制不合理、时间控制不到位等情况,浪费了大量的课堂时间。所以要设置科学的问题,结合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以及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组,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吴平言.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开展探究[J]. 读天下(综合), 2019, 000(001):0176-0176.

[2]钱峰. 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下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J]. 新课程(中学版), 2019, 000(011):151.

山东省新泰市第一中学 王毓东

小组合作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高中的生物课堂向学生展现了大自然的丰富多彩,让学生领悟到自然界的无穷魅力。在新课改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多样的,不能只停留在“老师在上,学生在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中。高中阶段是学生把握生物基础,系统、有效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阶段,学生分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课外及评卷过程中的深入实行,可有效贯彻“生物核心素养”。本文将简要论述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性,并论述其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分组合作;学习模式;高中;生物教学

分组学习在我校蓬勃开展,每个班每六个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组长、每科有一个学科长,课堂上小组讨论,课下同学取长补短、相互帮助,呈现出学习上你追我赶、努力向上的蓬勃生机。在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教学背景下,相关教育人士更加注重了课堂中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课堂合作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能力,增强生命观点和社会化责任意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就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弥补和优化,将其应用在生物课堂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课堂思辨能力。

一、论述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仍然有大部分教师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依旧偏向于理论式教学。对于一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传统生物课堂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就算课下教师对课堂授课做了充足的准备,课堂上讲解细致深入,也总会出现课堂上学生积极性不高,课堂氛围不好的情况。这也就说明当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处于被动时,他们对于一些细致深入的问题也就缺乏了思考、钻研的兴趣。

二、分组学习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合理应用

(一)增加课堂提问环节,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兴趣

高中阶段,学生的生物课堂应该是丰富且活跃的,而并非是单一教学模式的延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方针提倡实施“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教学形式,倡导增加课堂提问环节也是为了让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部分,能够主动交流与思考。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作为最强效的引导者,必须能够在提问环节进行合理的情景设计[1]。

例如,在学习“体温调节”问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情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在生活中,如果出现了体温升高的情况,利用哪种降温方法比较合适?”。针对这一问题有很多种不同的解答,有些同学提倡用“添厚衣”的方式,通过“捂汗”来对人体降温。但是针对这一方法,有些同学会进行反驳,他们认为厚衣服的增加回阻挡人体汗液的向外排出,并不会有利于人体降温。反而认为“酒精擦拭”的方式更加合理,能够达到快速降温的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针对此问题,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成员内部之间相互分析辩驳,以此达出一个合理地结论。

(二)增加课外生物实践活动机会,提供小组合作渠道

想要更好的在生物学科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仅依靠课堂中生物教师的授课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高频率举办一些适合高中阶段的课外生物实践活动,同时也要增加小组合作竞赛类别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且针对參与的小组学生成员进行层次奖励。教师也可以在班级内部举行小型活动,例如“小型辩论赛”,以此来引领学生进行生物实践深度探究。

(三)试卷评析以小组合作形式为主,增强合作探究意识

处于高中阶段的许多学生仍然会对教师产生一定的“畏惧感”,也会因此害怕在试卷评析的过程中表达出自己对错题的疑惑,生怕会受到“指责与批评”。然而同学之间的关系相对来说就会比较“坦白”,他们敢于相互提问,以自己的理解进行相互解答。

教师在进行生物试卷评析时,可以按照小组实际情况对所讲题型进行合理分配,以此让小组学生来对试卷进行课堂讲解。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对内容进行讨论,让小组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对题型的讲解来展现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学生可以对自己所存在的疑惑进行提问,针对学生讲解不充足或存在问题的地方,生物教师可以进行补充纠正。

三、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合作效率

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是以提高生物课堂效率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形式,并不是毫无意义的嬉笑和说闲话。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看重表面的繁荣和热闹,更要注意问题讨论的效果。相关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分组情况,在每个小组中设置具有一定水平生物学科长来主持,同时也能够对小组合作的过程进行监督,保证合作效率。

(二)注意问题价值

教师对小组讨论的问题或作业的难度设置要合理。过于简单的问题设置实则是在浪费学生和教师的时间与精力,而过难的问题又会打击学生对于生物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注意结果评析

结果评析同为小组合作的重要步骤,针对各个小组呈现出的课堂成果,教师一定要给予准确的评价。对于小组展示的优点,教师要进行赞赏和鼓励,对于不足之处也要以合理地方式提出,并给出相关的建议。

四、结束语

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能够推动小组内部不同思维模式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为学生搭建了沟通的桥梁,让学生互相融入,让彼此的学习和交流更近一步。通过高中生物教师多方面的引导,来让学生进行进一步合作,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高中生物探究,增加学生对课堂生物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许卫霞. 高中生物教学中提高学生社会责任的研究[D].温州大学,2019.

[2]石慧. 高中生物思维导图教学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9.

[3]李媚媚. 科学史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用的案例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20.

小组合作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视域下,需要我们变革教学方式、学习策略。因此在着眼于高效课堂建设,着眼于学生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基础上,我们在过去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再分析,再研究,在不断实践反思中形成以“导学”和“导思”为核心的“两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模式的转变,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地。

关键词:核心素养;两导;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转变教育理念,变革教学方式、学习策略。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落实,也是以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为保障的。基于以上分析,我校着眼于高效课堂建设,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发展,通过对以导学案为载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探索、实践、优化完善、总结提升,形成了学校“两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让课堂不再只是单一的知识传输的场所,而是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合作交流的舞台,成为学生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的舞台。

一、剖析论证——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再思考

随着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十三五”期间借助课题研究,回过头来对模式进行再思考,发现现有的合作学习课堂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学生的学习还停留在浅层次的阶段,达不到深度学习的程度;二是课堂中部分学生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缺乏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教师的点拨引导实效性不高;三是教学模式还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二、立足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再研究

(一)明确目路,确定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通过分析将研究目标具体化,从学生、教师、课堂三个层面提出具体改进指标和要求。

学生层面: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将学会学习、科学精神、实践创新作为重点来落实,在合作课堂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提升探究、质疑、归纳等能力;教师层面:将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提升备课、上课能力,提升学科素养;课堂层面:通过课例分析,最终形成优化后的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模式。

(二)多轮课例研究,完善优化模式

立足课堂,以“课例研究,精准把脉,逐个破解,总结策略”为思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精细化研究。我们沿用学校传统的“过关课”开展课例研究,此處的“关”即为每一轮“过关课”要解决的问题及达成的目标,每过一次“关”,力争解决一个问题,达成一个目标。

三、完善模式——“两导”课堂模式的形成

在多轮课例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不断优化完善原有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两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1.名称内涵:

“两导”的含义是:“学案导学,以研导思”。这里“导”的含义是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两个“导”是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导”是教师通过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知识的引领;第二个“导”是课堂中针对学生合作学习中出现的疑难进行的点拨引导,是思维的提升。“导”对应的是“学”,这里的“学”指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思”是“学”的另一种提升,是从知识的学习走向能力的提升、思维的拓展、素养的形成。“导”和“学”不是孤立平行的两条线,而是交流碰撞,不断上升的。

2.课堂模式简介:

课堂五环节:

学案导学,提出问题(学)→ 合作学习,组内交流(议)→ 点拨精讲,引发思维(研)→ 分层巩固,拓展提升(练)→达标检测,总结反思(测)。

在这五个环节中,“学”为基础,“议”为关键,“研”为核心,“练”为巩固,“测”为目的,而整个课堂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形成每个环节相辅相成的两条线索,形成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的有效链接,成为拓展思维、启迪学生智慧生成的催化剂。

“两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充分明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目标,把握并顺应学生“学”的规律和特点,让学生的“学”逐步走向深层,实现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

四、反思总结——“两导”课堂模式的成效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课堂水平的提高

在“两导”课堂中,教师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课堂上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目标,尊重学生的创作、潜能和价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带领学生逐步走向深度学习。学会把思考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把提问、探究研讨的权利让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理性思维,学会批判质疑。同时教师在原有“两导”课堂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展细化研究,在保留课堂核心环节的基础上探究与自己本身相适应的,与本学科相适应的“两导”精细化新模式。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部分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由被动接受的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由单一的个体的学习转变为合作学习。“两导”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探究、质疑、归纳能力不断提升,思维品质得到了培养,课堂成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思维碰撞、智慧生成的“思维场”。“两导”课堂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实践、学会创造。

在我们的“两导”合作学习课堂中,我们追求的并不是教师不需要教,我们更希望学生经历主动探索、辨析、历练的过程,在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成为既有一定知识素养,又具备各种能力的适应现代社会竞争的有智慧的人。

参考文献

[1]徐建敏,管锡基.国内外当代教学理论简明读本[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施[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版.

(本文是山东省烟台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小组合作学习精细化研究》的研究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下应用较多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目的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作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小组合作学习在美术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文言文 小组合作 美术班 教学应用

目前,我所任教的班级为美术班。美术班的学生,也就是俗称的“艺术生”,他们的文化功底和一般的学生相比稍弱。从我在美术班任教的这几年来看,感觉教学上最困难的就是文言文。学生学得难,教师教得辛苦。探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文言文时间跨度长,历史积淀厚,与我们有着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

二是大部分文言文都具有沉郁的历史厚重感,这对本身就对文史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

三是由于文言文历经朝代更替,以及古代人固有的说话、行文习惯,大部分文言词汇屡易其意,使得古今异议或者词类活用现象十分常见。比如我在教授文化常识类题目时有一题:“致士,旧指的是交还官职,即辞官。致士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典籍中常见的‘下车’、‘告归’、‘乞骸骨’等,都指还禄于君位。”其中“下车”一词,指的是官员刚到任,与现在的意思完全不一样,像这种常见的现象使得学生对文言文更有恐惧心理。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大部分学生“你讲我听,你念我记”的惯性课堂思维模式。学生单方面吸收了老师所给的现成的东西,懒得动脑,思考能力没能跟上。部分自制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教师串讲的过程中置身事外,完全不受影响,结果是教师把有关的文言知识一再强调,而学生仍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这些原因综合起来就导致文言文课堂沉闷无效。

总之,因为课堂沉闷,导致课堂上的大部分同学把认真上课等同于认真听课或认真做笔记,还有一部分上课就像在做梦,朗读对口型,分析看热闹,似乎课堂就是几个学生的事。在这种状态下,想要追求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想要激发学生的思维,就显得任重而道远。

教师该怎样打破这一僵局呢?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说: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对各种现象和问题会产生惊异感。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众口难调,学生的兴趣点不同,高中语文的教材内容因为来自高考的压力,本身已经很难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要求。尤其我所教的还是美术班的学生。美术班的学生本身就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不浓厚,要一致调好他们的“口味”,这就更加困难。我把眼光转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上。

文言文的课堂不外乎抓住朗读感知、字词疏通、分析理解、背诵积累等环节,怎样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行动起来,主动学习呢?“小组合作学习”使我看到了契机。

具体做法如下:我所教的美术班一共有四十八个学生。八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共分六组。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把全班同学按一号到四十八号确定好号数后,由一号带四十八号,二号带四十七号……以此类推。每个小组号数最靠前的是学习能力最强的组员为小组长,因为他们能够担负组织协调和领头示范的任务。这些小组彼此之间都是竞争对手,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要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发言则是他们取胜的法宝。根据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分出胜负。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组内的团结互助精神。

文言文教学模式是:铺垫引入——朗读指导——准确译文——文本分析——延展运用。下面就这个文言文教学环节谈谈如何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一、铺垫引入环节

此环节主要是老师巧妙设计导入语,迅速把学生思维拉入课堂,让学生牢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有时是检测预习导入,就要求学生以小组互助的方式互相检测落实。

二、朗读指导环节

高中文言文所选篇目基本上都是文字优美、凝练,读来韵味无穷的美文。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

第一步是自读。要求学生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完成后小组内成员检查、纠错。

第二步是听读。听录音读,或是老师示范读,也可以是学生试读。

第三步是互读。这个环节小组间的竞争大,学生的积极性高,课堂氛围好。例如我在讲解《荆轲刺秦王》一文时,有一小组的成员在读到“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时,小组其他成员都仿佛置身其中,为秦王捏着一把汗;当另外的小组成员读到“当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时,学生的音调明显高了不少,似乎自己就是秦王的大臣们,着急着要帮助秦王拔剑助他一臂之力。

第四步是齐读。通过一系列朗读步骤的训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在此紧要处让学生齐读课文,大都能够读得声情并茂。

三、准确译文环节

准确译文环节分三步进行:组员根据注解译文——划出不能准确解释的字词句——小组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全班交流。

小组竞争机制的制订后,意味着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义务为本小组争光。他们为了能在课堂上好好表现,争取发言的机会,就会认真自学,并找出不能准确解释的字词句以备交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给他们三到五分钟时间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组内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写在黑板上。这样不但检查了学生自学交流的情况,而且让他们在单位时间里更有效率。

四、文本分析环节

在朗读流利、掌握字词、疏通文义的基础上接下来进行的是分析文本。文本分析的目的是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习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等等。

因我所任教的班级为美术班,所以学生们在绘画方面相对有优势。我结合他们的专业特色分析文本,使他们在脑海中形成更加具体的画面。例如,我在准备讲解《项脊轩志》中的细节描写时,课前布置一项作业,就是让学生在预习之后,把文本中学生认为优美的情景用画展示出来。每个小组至少要展示一幅画,然后派一个组员对画面进行讲解,分析细节描写是如何体现的,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如文本里所展示的轩外美景:“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不愧是个细节描写的高手,但怎么让学生理解作者透过细节展现的情感呢?可以让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以小组形式,将文本中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画面的形式一一展现出来。小组间的成员作者苦读沉思并长啸高歌之貌,有描绘把小鸟、圆月、白墙、香桂、摇枝动叶的情景画出……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原来作者之所以深爱项脊轩,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来修葺它,写志来歌咏它,是因为这小小书斋,十分可爱,颇有情趣,确实是个读书求知明志的好地方。

五、延展运用环节

教师可以在课外,也可以在课内读本中选一篇相对应的文言文,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比较阅读它们的写法、主旨,也可以链接作者相关作品对作者进行探讨,等等。我们在探究时,可以让学生找一些记忆方法,交流比较,小组间讨论进行,这个环节同样应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创造竞赛的场面。

如学生在学习课外文本《新唐书·郝处俊传》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学习郝处俊为了国家,哪怕是自己即将过世,也不想国家为了自己而浪费财物的爱国精神品质。

再以课内文本《项羽之死》为例,此环节分三步完成,分析项羽如果肯过江东,历史将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两至三分钟,分析项羽兵败的缘由和对策;

(2)在学生初步形成见解的基础上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中加入项羽的性格特征等因素,此环节时间不限,以学生交流完毕举手回答为依据;

(3)在小组热烈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示,展示方式多样,可以是小组集体展示,也可以派代表展示,展示过程中师生要注重评价。最后六个小组行为两个观点:一是项羽将东山再起;二是项羽将重蹈覆辙。这种开放式的问题不仅学生有话可说,更是学生充分展现自己观点的时刻,各小组集思广益,见仁见智,展现自我。这正好让学生在探讨中从不同角度进行认识,在不同的思维中沉淀自己的思绪,得到启发,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小组合作学习”强调全员的共同参与,使得学生之间变得“荣辱与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帮助和带动下,顺利地在全班同学面前完成任务,增强了信心,自然就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沉闷的课堂气氛就自然打破了。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新课标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应用,希望能给课堂注入活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永红.历史课堂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设置的路径选择[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4(08).

[2]程敏.如何创新文言文教学.语数外学习:八年级(中旬),2013(9).

[3]毛海彪.新课标下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课程(中),2013(06).

[4]叶恩.合作探究,语文教学的鸡肋?——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反思[J].中学教学参考,2010(18).

[5]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小班化教育——课堂教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上一篇:网络课件论文下一篇:地图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