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教学研究论文范文

2024-02-18

专业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随着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各大院校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成为现如今教学的重要趋势。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让学生体会“学习强国”的真正内涵,着力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创新能力,实现其全面发展。本文针对“课程思政”视野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展开了以下分析。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市场营销专业

高职院校是培养全面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是为社会输送应用型的人才的主要渠道。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全面发展需求。因此,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教师应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将知识传授与思想引领有机统一,在人才培养中融入隐性思政教育,有效解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的这一问题。

一、采用角色扮演模式,强化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

要想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程思政理念,教师需要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促使他们行业规则和岗位需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强化其对思政教育的理解。而且通过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这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例如,在学习“新媒体营销”这节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解决难题。“卖方”要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意识,解决“买方”的需求,并现场灵活运用营销语言、产品知识和一些心理战术等来达到营销的目的。“买方”可以想方设法地拒绝“卖方”,这样双方才能够投入到角色当中。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表演活动进行评价,善于运用鼓励式评价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这样一种角色扮演的方式,一方面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懂得市场营销行业的良性竞争关系。

二、丰富市场营销教学内容,增强课程思政的实效性

传统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偏向于专业知识讲解,“课程思政”元素的渗透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挖掘思政教育的内容,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获得感。

其一,挖掘思政教育元素。教师可以搜集思政教育的辅助可视资料,如网络、电视、微信等渠道搜集关于工匠精神方面的教学资源。此外,结合时政热点与学生一起分析市场营销行情,经把握市场机遇,分析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因素,并将相关的政治和法律知识融入其中,树立学生的行业规则意识,提升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其二,渗透理想信念教育。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进行价值观念输出,例如,在学习“市场环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举例,中国的农产品难以像美国那样进行大规模机械生产,成本一直以来都比较高,由此可以引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引发学生的思考,也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努力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将国内外的经济形式进行对比,让学生意识到我国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从而树立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所以教师应将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融会贯通,从学生思想发展的角度构建市场营销专业体系。

其三,强化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素养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必要素养,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类型的创新创业竞赛,通过以賽促教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参与竞赛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市场营销的模式,并清楚自身缺乏的知识,为他们接下来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此外,通过借助行业知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行业敏感度,对其未来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强化教师思想道德素养提升,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可以说直接影响课程思政教育的最终效果。教师作为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其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对学生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高职院校应加强市场营销专业教师思政教育水平提升的有关培训,建立健全的教师评价机制,提升教师组织思政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此外,市场营销专业教师还应具备自律意识,要为学生传播正能量,做好学生的榜样,用自己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最后,教师还应用自己对工作的热情来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提升自身的道德觉悟,用自己的师德来影响学生,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

总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理念的渗透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市场营销专业的思政教育内涵,挖掘德育内容,从而采用多种类型的教学方式进行渗透,不断完善思政教育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坚持立德树人的目标,从专业特点出发,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为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胡保玲. “三全育人”视域下市场营销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与改革——以青岛理工大学为例[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9):3.

[2]李峰, 马靖忠, 张嘉威,等. 市场营销专业课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设计[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0(11):3.

[3]高佳燕. 高职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市场营销学课程思政实践为例[J]. 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 2020(19):3.

[4]张丹. 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酒店市场营销学”课程建设路径探究[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

[5]张晓飞.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营销专业课程思政化路径探索研究[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8(23):2.

专业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针对独立学院园林专业在园林植物栽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几种切合实际的产学研结合教学模式,同时根据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缺乏实践指导教师,课题申请困难,栽培学实践不“实”等影响产学研实施的现实情况,指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学生对园林植物栽培知识的兴趣,加大对独立学院科研的支持力度,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才能保证园林植物栽培学产学研模式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园林植物栽培学;产学研;独立学院

如何确定园林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好地为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是园林专业每位老师都关心的问题。由于园林行业快速发展,以至于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及新要求超出了传统的教学范围及深度,那些既懂得园林绿化景观设计,又懂得花卉苗木养护的综合型人才才具有广泛的就业前景。然而,由于受人们的认识不足和各高校园林专业的基础设施、师资队伍和经费等条件所限,园林植物栽培学科实践性教学成为最薄弱环节。这就要求对园林植物栽培学等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必要的改革。因此,作为非农专业院校的三本独立学院,探索新形势下园林植物栽培学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园林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其与一、二本农林院校园林专业学生的竞争力,已成为独立学院园林专业教学的现实问题。笔者作为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的一名园林专业专职教师,经过多年的探索,深感到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一体化是园林植物栽培学比较成功的教学模式。

1 探索符合实际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

园林植物栽培学是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园林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之一。总共52课时,其主要内容是阐述园林植物生长发育规律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的繁殖、栽培和养护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术。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训教学环节的改革,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

1.1 课堂讲授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首先,讲课时要注重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交流,课前可事先给出若干数量思考题,让学生提前自学,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比如在讲“园林植物的土水肥管理”章节的时候,可以提前让学生思考他们日常生活当中所见到的灌溉、施肥的方式有哪些?这些方法又各有哪些优缺点?这样既发挥了教师授课的引导作用,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为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综合利用多媒体课件、挂图、模型、活体苗木等开展直观教学,增加现场教学课时。

其次,课程讲授内容(含实验),不一定与教材章节顺序一致,可以灵活教学,与园林植物生长阶段保持一致。如园林树木的移栽一般在其休眠期时进行,所以在晚秋或初春季节讲解大树移栽技术较其它季节效果好。

最后,可以从教学目标和内容着眼,以实训基地为依托,课程讲授和实验(实训)计划的制订与实习基地生产任务衔接,这样学生书本上学到了,又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体现教学和生产的密切联系,同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牢固。

1.2 在实训基地实现产学研的结合 校内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技能训练场所,有着课堂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可以利用校内植物学实验室、温室花房等实训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近距离的实训场所,提高学习效率。采用成立兴趣小组的方式,将温室花房交由老师和学生管理,实现周年生产。温室栽培出的产品可以作为盆景学、插花艺术等园林相关课程的实验材料,既节约了资金,同时也能使学生见证到成果,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与学院后勤管理处环卫科绿化组的联系。园林植物种类不同,物候期不同,修剪整形,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工作也不能一概而论。温室内由于条件所限,所栽培植物种类、规格大小等都受到很大限制,所以可以结合校园绿化,使得学生对校内栽植的一些形体较大的成年绿化苗木的养护管理技术也能熟练掌握。同时可以节省绿化组每年招收临时工和相关专业人员所需的费用。

学校本身除了资源限制,其环境氛围也不同于企业,仅仅依靠校内实训基地不能完全满足园林植物栽培学的实践教学要求,所以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校外实践环境。目前创新学院已先后与内苑村华尔泰苗圃、西安创鑫园艺花卉有限责任公司和西安鲜花港国际花卉产业示范园等达成校外实训基地合作意向,且有部分学生在这些校外基地开展了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活动,进一步的合作正在拓展中。这些校外基地可以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场所,结合基地的季节生产任务练习大苗培育、露地栽植技术、树木养护和温室花卉栽培,真正使学生做到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企业也得到一定的技术援助,节约经费支出,加快完成季节生产任务,做到了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

1.3 在毕业实习和论文过程中进行产学研的结合 园林植物栽培学课时有限,学生只能了解最基本的养护管理技术,而对具体植物的浇水施肥、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繁殖技术却得不到系统的掌握。而毕业实习一般为30d,学生可在实习单位实习较长时间,了解具体植物的一整套养护管理工作流程,锻炼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实践过程所暴露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学,以便采取措施加以改进,使得园林植物栽培学的教学水平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得以保证。

毕业论文可以结合自己实习期间所从事的栽培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不但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研究结果及时反馈给企业,也能帮助企业改进工艺,提高生产力。

1.4 结合课题,实现产学研 积极申请与园林栽培有关的校内外课题,使得课堂讲授,实践教学与学校承担的相关科研课题结合。将课题拆分成各个小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完成部分研究任务,从而把知识传授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知识得到了更新,课堂讲授过程中,能及时把前沿研究技术成果介绍给学生,使其了解最新的园林植物养护管理水平,毕业后能尽快融入到实际工作中去。

2 实现园林植物栽培学产学研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校内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缺乏后期管理人员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于2004年在建筑工程系开始设立园林专业学科。目前已经招收九届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办学规模。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已经建立或正在完善一些校内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如植物学实验室、花卉温室等,一旦建立就需要专业人员对后期进行不断的经营管理。而长期维护设备的基本运行和雇佣相关专业人员从事管理,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由于学校相关专业的老师还有授课、科研等任务,学生也有其他课程的学习任务,所以不能长期驻扎在基地,这就容易造成基地后期管理人员缺乏,导致“只管种,不管收”,生产脱节现象严重,有些苗木甚至由于栽后无人管理而死亡,造成土地和其它资源的浪费,使基地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2.2 缺乏实践性指导教师 学校拥有的基地,能否充分利用,很大程度取决于指导教师的实践指导作用。目前学校招收的大部分园林方面的教师,多数是来自农业院校的应届硕士研究生,这些教师一般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缺乏过硬的实践技能,使基地教学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知识出现相对脱节现象,如何使学生能够在有限的基地实践课上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3 课题申请存在一定困难 因独立学院的教育模式发展历程较短,大部分学院最早成立于本世纪初,从教学体制、学生培养模式、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等方面均存在短板,不少专业相比于一、二本大学依然处于探索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中。就园林专业来说,因其报考生源少、课程独立,与其它学科无交叉互补,专业试验室、设备仪器、师资力量更显薄弱;专职教师大都刚刚登上讲台不久,理论知识丰富,忙碌于日常讲台授课而无暇拓展教学领域,科研经历、实践经验不足;同时本专业缺乏科研带头人。园林专业教学现状的窘境致使科研课题申请存在一定困难,“心有余而力不足”,教学水平的提升及创新空间狭小。

2.4 园林植物栽培实践存在不“实”现象 企业是以盈利为第一目的的,没有利益的驱动,企业在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没有动力的。一些园林单位在实习时除了让学生提供义务劳动外,不愿意在学生的培养上下功夫。同时在植物栽培实践方面,学生大多只是停留在对新鲜事物的新奇感阶段,缺乏劳动观念,怕吃苦,实习不能坚持深入开展下去,浅尝辄止,所以对栽培技术的掌握也不能达到熟练程度。

3 园林植物栽培学实现产学研的对策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确保校内实训基地有效运转 师资队伍是园林植物栽培实践教学的核心。应大力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尤其是具有园林栽培行业或工程背景的教师;选拔青年教师进入生产实践基地、苗圃、花卉公司进行实践锻炼,培养“双师”型教师;聘请园林公司的工程师担任客座教授,指导园林植物栽培的实践教学。同时学院应加大资金投入,保证校内栽培学实训基地的长期良好运行,进行植物园、温室、大棚、苗木基地等建设与改造,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参与校内实训基地的管理,要求学生参与校园的绿化和养护,使其观察校园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并参与日常管理,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其管理能力、交流能力、团结协作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2 培养学生对园林植物栽培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园林植物栽培实践课教学中应避免只实践或只讲授理论知识,应将二者相结合,对教材内容有所取舍,把最实用的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学生练习等途径掌握基本的苗木培育、栽植养护的基本技能。将动手操作融入理论教学中,并设置合理的比例。应注重讲授和实践一些先进的科技成果实例和关键性技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专业课程讲授、实习计划的制订要与实习基地生产任务衔接,既体现教学和生产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培养学生对园林植物栽培知识的兴趣,增强实际操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提高毕业生专业水平和择业上岗打下基础。

3.3 加大科研的支持力度 学院应大力支持园林专业青年教师在植物栽培学方面的科研活动,在统筹规划教学科研计划时,应将植物栽培学教学基地建设及课题研究作为提升目标之一,设立专项科研经费,为教师创造外出调研的机会,鼓励教师了解国内外植物栽培学科研究最新发展动态,结合目前绿色植物栽培在增产增效、城市绿化、病虫害防治、水土流失治理、沙尘防治、“PM2.5”治理等方面的需求和作用,进行课题论证及立项申请,并为课题研究和教学试验购置器材、设备等基础研究设施。借助学院老师的理论教学背景,寻求与园林专业科研院所、企业单位的合作,参与植物栽培方面的技术革新、开发推广的课题研究,开辟共同研发、产业化途径。植物栽培学科研究课题开展的同时,既提高了专业学术水平,又在日常教学中使学生从中受益。

3.4 加强与相关企业的合作 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园林植物栽培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可与校外从事花卉生产或园林养护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企业为学生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支持,并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实习,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设备支持等各个领域开展合作,建立学校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体。既节省了学校的经费支出,学生和专业教师也可以了解行业最新的栽培养护技术,使学习和教学更有针对性。

4 结语

我国目前已经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因此,就园林专业教学及其实践、推广来说是前景无限、任务艰巨。笔者针对在独立学院如何有效推进园林植物栽培学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创新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学者和专家对园林专业、园林教学给予更多关注,探索一条符合独立学院园林教育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屠娟丽,陈玉琴,黄超群,等. 论《园林植物栽培》与校园绿化实施教学项目之课程改革[J]. 职业教育研究,2012:100-101.

[2]谭雪红. 产学研结合培养园林专业人才——以徐州工程学院园林专业为例[J]. 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40-42.

[3]高志勤. 园林植物栽培学产学研模式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旬刊(223):41-42. (责编:徐焕斗)

专业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文章主要针对资源库中微课在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展开研究,首先简要阐述了微课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论述了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的构建和构成其科学合理设计;进而重点论述如何利用资源库中的微课资源实施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最后,指出微课在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把握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资源库;微课;会计;信息化教学;自主学习

1 微课的内涵

何谓微课呢?截至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关于微课的概念界定并不在少数。胡铁生[1]在《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中指出,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和呈现方式的、基于网络运行的、不受时空限制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网络课程资源。按教学内容性质划分,我们可将微课划分为:(1)解惑型微课;(2)授业型微课;(3)传道型微课。按最佳传递方式划分,我们可将微课划分为:(1)活动型微课;(2)实验型微课;(3)答疑型微课;(4)解题型微课;(5)讲授型微课。按微视频的录制方法划分,我们可将微课划分为:(1)混合式微课;(2)软件合成式微课;(3)录屏型微课;(4)摄制型微课。在当前的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微课扮演的角色极为重要。无论是教育部门、学校抑或是教师均极为注重微课的开发、应用与实践工作。

2 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的构建

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的构建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形成自主学习的资源库[2],可改变传统教师教学方式,突破教师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在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的构建方面多下功夫。

2.1 微课资源库构建成员的构成

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为更好构建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在决定构建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时,需首先确定好微课资源库的具体构建成员构成[3]。一般而言,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的构建成员应由如下两部分人员构成:会计专业教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这里所说的会计专业教师理论上应包括学校所有会计专业教师。除会计专业教师之外,还应选择1名或若干名计算机专业教师参与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的构建。需要注意的是,选择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理论及实践知识,具有一定的微课资源库构建经验。

2.2 微课资源库的科学合理设计

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的设计应由计算机教师完成。在设计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时,应做好模块化设计,界面设计也应尽可能简洁。这样的微课资源库设计可让会计专业教师寻找微课时能够更加方便、快速,便于会计专业教师更好利用微课资源库实施信息化教学。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设计完成后,会计专业教师便可通过注册账号实现微课视频的上传与下载。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的资源积累主要有如下两种途径:(1)由会计专业教师设计制作微课视频,并上传至微课资源库中;(2)通过互联网开放资源搜集会计专业微教学视频,并将其上传至微课资源库中[4]。通过上述两种途径的长期积累,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中的微课资源便会越来越丰富,从而更好为会计专业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提供服务。

3 利用资源库中的微课资源实施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会计专业微课资源库构建完成后,教师便可利用微课资源库中的资源实施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在资源库中选择合适微课视频

当会计专业教师决定采用微课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后,便可从微课资源库中选择合适的微课视频。会计专业教师可首先用自己的账号登陆微课资源库,进而通过输入关键词搜索相关微课视频[5]。例如,执教“会计分录”时,会计专业教师便可以“会计分录”为关键词搜索相关微课视频。如若搜索到的相关微课视频较多,会计专业教师则需对相关微课视频进行甄选,选择更适合本课教学的微课视频。

3.2 微课视频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

为更好实现微课视频的应用,让微课视频在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更好发挥成效,會计专业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体践行方式有以下几种。

3.2.1 科学引导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视频

会计专业教师从资源库中选择好微课视频后,可将微课视频上传至某一网络平台(诸如微信、微博等),然后再通知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观看微课视频。会计专业学生大都有智能手机或电脑,因此实现这一点并不难。为检验学生的微课视频观看成效,会计教师在学生观看完微课视频后,最好布置几道作业让学生完成。例如,执教“会计分录”时,教师可布置这样几道作业让学生完成:(1)会计分录的定义、要素是什么?(2)会计分录的3个步骤是什么?学生答题完毕后,需通过微信或QQ将答案传输给会计教师审阅,通过对学生的答题审阅,教师也可准确掌握学生课前微课视频的观看成效。并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适当调整接下来的课堂教学设计。

3.2.2 微课视频的回顾与师生相互提问

正式进行课堂教学时,为帮助学生回顾之前的微课视频,会计专业教师在新课教学伊始应通过多媒体再次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认真观看。这样的做法利于唤起学生之前的记忆认知,利于更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微课视频观看结束后,会计教师可针对微课视频中的相关问题向学生提问。例如,执教“会计分录”时,会计教师提出问题“编制会计分录的3个步骤”,由于之前学生在答题时做过该题,因此很快有学生答道:“编制会计分录的3个步骤是:(1)分析涉及的账户;(2)分析涉及账户的增减方向;(3)确定登记的金额。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也可让学生自由向教师进行提问。诸如,教学“会计分录”时,观看完微课视频后,一名同学这样向教师提问:“老师,会计分录的基本格式是什么?”针对学生提出的该问题,教师也迅速给予解答:“针对会计分录的基本格式,业界有一个12字真言,你们记住即可。‘先借后贷、上借下贷、左借右贷’。”在师生的一问一答间,同学们对相关知识内容也进一步加深了理解。

3.2.3 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

实施完微课视频的回顾与师生相互提问后,会计教师还应在此基础上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例如,执教“会计分录”时,观看完微课视频后,教师便布置了这样一个自主学习任务让学生完成:请结合刚才观看的微课视频自主阅读教材,掌握和了解会计分录编制过程中具体需要注意哪些事项。自主学习任务布置下去后,同学们积极开展自主学习。在同学们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会计教师也在教室内反复巡视,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表现。

经过上述一系列环节的教学后,课堂教学也基本结束。需注意的是,在课堂教学的结尾阶段,会计教师需对本节课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总结,并对学生的基本学习表现进行科学评价。诚然,微课在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并不仅仅局限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会计专业教师也可在课堂中直接播放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进而再围绕微课视频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

4 微课在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应用与实践过程中应注重把握的几点问题

具体的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实践证明,微课在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效的。为提高微课在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成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应切实把握好如下几点问题。

4.1 不能过分依赖于微课视频

众所周知,微课主要以微课视频为载体实施的一种教学方式。较为遗憾的是,部分会计专业教师在进行微课教学时,过分依赖于微课视频,仅让学生反复观看微课视频。这样的做法是有失偏颇的。微课视频虽然可起到一定的教学成效,但教师的适当讲授也是极为重要的。在整个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并就相关问题展开广泛讨论。这样的做法方是科学的。重视微课视频的运用而不完全依赖于微课视频才能让微课在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真正发挥成效。

4.2 相互间交流微课教学经验

为提升微课在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成效,会计教师之间也应积极展开相互间交流,交流自身的有益微课教学经验,反思微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不足。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计专业教师的微课教学经验也会不断得以积累,其微课教学水平也会不断得以提升。除学校内会计专业教师进行相互间交流之外,学校之间也应积极组织和引导本校会计专业教师就微课教学问题进行广泛交流,就微课资源库的构建问题进行广泛交流。这樣的做法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

5 结语

总而言之,为更好实现会计专业的信息化教学,必须在微课资源库的构建方面多下功夫。有了微课资源库后,会计专业教师便可从资源库中有的放矢地选择合适的微课资源进行教学。本文关于资源库中微课在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研究仍较为浅显,在未来仍需对该课题进行持续且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2]范真荣.会计业务入门微课资源库的建设[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10):200-201.

[3]陈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微课开发的思考[J].中国总会计师,2017(1):98-100.

[4]谭丹凤.高职会计专业微课教学应用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0):173-174.

[5]邹志艳.微课在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5(18):237.

专业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制造”迎来新的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等职业教育是青少年教育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急需要高水平师资才能更好地完成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高水平的中职体育教师是保证中职体育课堂教育质量的关键。调查发现:中职体育教师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等是影响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中职体育教师大都毕业于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探究高师院校体育教学法教学模式亟不可待。本研究通过分析“翻转课堂”与“混合教学”的内涵,并提出优化翻转课堂的体育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措施,为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参考。

1 “翻转课堂”与“混合教学”的内涵

1.1 “翻转课堂”的内涵

翻转课堂是指重新调整课堂内外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不再占用课堂时间来讲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前通过视频讲座、网络等方式完成自学,在课堂上教师注重的是传道解惑,以引导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为主,使学生达到巩固与内化知识。这种方式课后学生还能自学,教师则以协助的角色来帮助学生。这种教学看似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但教师仍然占据着重大的地位,学生的所有行为都是围绕教师划定的范围和区域来走。在这教学过程中网络是翻转课堂教学实施的重要载体。

1.2 “混合教学”的内涵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把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教学活动分解为不同的模式,为每个模式制定教学目标,在多种教学手段的支持下,在连续的教学活动中,采用最适宜的教学方法,完成对学习者学习活动的引导、指导和学习效果评价的教学模式,是将在线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的一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通过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机结合,可以把学习者的学习由浅到深地引向深度学习。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教师会把理论知识整理出来按照逻辑关系发布到网络上,而学生通常通过网络进行线上理论部分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管用什么方式花了多长时间,只要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学习内容即可。混合式教学实现了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将网络学习与面对面课堂教学相结合,以及线上网络与线下教室混合应用,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使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优势,在传递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能力,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造力。混合式教学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个性、目标、兴趣等开展小组学习,加强师生互动,也可以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基础,教师因材施教,设计合理教学方案,使教学任务更易完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主动性或参与小组学习的合作性,教师则起到策划、解答、评定等角色。

2 体育教学法教学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2.1 体育教学法特征

体育教学法是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一门必修课程,是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综合能力提升的后续课程,如果体育教学法没有学好,对后续的专业教育实习影响很大,甚至影响到毕业后从事各级学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由于体育教学法课程教学时长短、内容多、学生理论基础和技术动作水平参差不齐,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完成高质量的教学任务,设计适合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必要。

2.2 体育教学法教学困境

体育教学能力是培养高质量体育师资所必备的专业核心能力,也是检验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质量和学生能力的最直接指标。体育教学能力主要包括讲解示范能力、口令指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调动队伍能力、学情分析能力、组织教学能力、体育原理解释能力、教案设计能力和教学评价能力等(以下称“九能力”)。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地注重学生技能和技巧的教学和训练,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了学生的体育技能和教学技巧相分离。查阅全国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发现“体育教学法”或“课堂技能训练”等相关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课程的教学时数大约是30-32学时。体育教学法课堂教学时数少、教学内容多任务重,因此,要提高体育教学法教学质量就很需要有新的教学模式。

2.3 学生基本情况

查阅国内学者研究,发现近年高师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基本情况差异较大。体育专业招生量大为扩张,体育专业学生中专业水平差距很大,造成了学生之间的整体素质差距更加明显化;学生對各项目技能的掌握极不均衡,对体育教师专业技能的掌握一般,对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最不容乐观。这些差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学培养质量,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只会做技术动作,而不知如何设计、组织教学、传授技术动作。高师体育教育学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示范能力、体育竞赛能力较强,而语言表达能力、讲解、观察和教育等能力较差。在体育教学法课堂教学中按同一标准同一模式进行教学是难以达成理想教学效果,为使教学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教学质量,突破传统教学方式是实施因材施教的必要。

3 优化翻转课堂体育教学法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

3.1 教学设计

高师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合格体育教师的摇篮,针对存在差异性较大的教学班如何完成“九能力”教学目标,教学总体设计就显得极为重要。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设计需要做到:线上线下内容相结合、教师面授与学生实践互动相结合、学生实践活动与教学设计相结合,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答疑解惑、讲授重点、小组合作、实践评价等各个环节形成环环相扣。

在体育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九能力”要求,结合《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任务。同时,需要做好课前导入工作,建好教学班级网络群,明确各小组负责人及职责,落实好每个人学习任务,将学习内容以及微课和慕课等课件、视频等教学资源导入课堂。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要确保时刻监督学习进程,加强与学生交流,收到答疑,组织讨论,积极引导,并适时评价,给予学生信心;在线下课堂通过开展汇报、展示学习成果,组织讨论、自评、互评等活动,实现主动学习,形成个性化与自主化的教学模式。

3.2 课程设计

首先,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做到“精讲多练”,“精讲”是体育教师的重要基本功,学会对技术动作要领进行提炼,归纳成通俗易懂的“口诀”是“精讲”的前提。“口诀”相当于“秘笈”,是技术动作要领的经典。通过“口诀”能解译出技术动作的完整要领和技术的重难点。要使学生学会编“口诀”就需要学生能深刻理解技术动作方法;教师要灌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通过组织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加强探讨交流,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使学生学会总结、归纳,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其次,由于体育教学法含有较多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具有一定难度,以至于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情绪,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内容和学生强项选定小组学习成果汇报负责人,各不同教学内容都有带头人,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培养其他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线上学习质量。

第三,教师将课堂讲授与翻转课堂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资源,加深对教学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从而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3.3 教学活动设计

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时,教师需要做好教学活动设计,整理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将解决问题作为核心思想,在课上向学生提出疑问,激发其对体育教学法知识的求知欲,培养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体育教学法技能具有较强的理论性,需要在实践中去领悟,因此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通过集体或小组讨论,在沟通交流中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例如,在足球脚内侧传球技术教学中,将视频“两人将足球通过小门(40*80cm)互传”发给学生线下课前学习,并提出问题:他们用脚什么部位触及球?练习后讨论:球能穿越小门关键动作是什么?传球时脚是放松还是绷紧状态?并通过观察给同学进行评价、找出易出现的错误动作、推荐本组代表进行演示等活动。教学结束后,教师对各个小组表演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总结归纳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出技术动作要领的“口诀”,并布置课后内容,鼓励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3.4 制作微课设计

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是翻转教学的关键环节,而视频题材与教学内容相符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制作微课视频或选用网络资源极为重要。因此,教师要聚集在一起形成备课团队,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制作出优秀的慕课资源。同时,通过学生小组设计汇报成果视频,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5 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功能,无论是过程性评价,还是综合性评价,科学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意识,有效的评析可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努力找到基点和方向,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捷径。教师对小组合作表现、作业完成、成果汇报等情况要善于进行评价。

4 结语

“中国制造”背景下需要我们转变教学方式。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对高师院校教育事业具有积极作用,创新了教学的思路与方法,促进了教育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融合。教师需要将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制定高效的教學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其在宽广的体育教学领域中施展才华,为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服务。

本文系2019年广西科技师范学院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重点课题: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9GKSYJGZ02。

(作者单位:1.广西农牧工程学校;2.广西科技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专业教学研究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日益频繁,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与扩张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伦理产生了消极影响,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至关重要。但是,单纯依靠传统的思政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只有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构建全方位的高校育人平台,才能够满足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基于此,本文重点针对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进行了详细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英语专业;融入

【作者简介】马晓晴(1992.04-),女,安徽阜阳人,安徽新华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翻译;刘丽彩,北京市西城区志成小学;富芳芳,辽宁省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实验学校。

在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课程思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育渠道。与其他专业教学相比,英语专业教学涉及西方文化思想更多,所以为了培養出更多高素质的英语专业人才,英语专业教师必须主动承担起更重的思政教育责任。但是,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依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价值

1.强化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在传统的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到英语知识的传授、英语能力的提升方面,课堂互动也围绕英语专业而展开,并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重要性。在这种情况下,英语专业与思政教育完全脱节,英语专业教学的育人功能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可以借助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特点进行课程思政活动的组织开展,从而在教会学生英语技能、提升学生英语素养的同时,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

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使得高校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越来越明晰。在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的形势下,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综合能力,还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所以,英语专业教师必须要做好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将英语专业教学与思政理念进行充分融合,在提升学生英语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确保其可以有效抵御西方国家的不良思想,实现全面发展。

3.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目前,我国高校教育的课程设置都是成系列的,所有专业的课程体系既有必修课程,也有选修课程和专业课程,传统的教学理念倾向于单一性学科教学。但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这种教学理念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只有跨学科交流,对高校教育体系进行创新,才能够更好地发挥高校的教书育人功能。所以,挖掘并应用英语专业教学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和道德资源,可以有效提升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协同发展。

二、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现状

1.显性化问题严重。分析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实际情况可发现,英语专业教学仍以英语专业知识的传授以及英语能力的提升为主。虽然也涉及一些与思想政治有关的内容,但是占比非常小。而且,课程思政更加注重隐性教育,即强调将思政教育内容以碎片化的形式融入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从而让学生完成英语知识学习任务的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感悟与理解。但是,部分英语教师并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将课程思政与英语专业教学分离开来,单独占用课堂上的一部分时间进行思政教育,使思政教育显性化。

2.标签化问题严重。虽然课程思政已经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但是相当一部分高校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一定的系统性,需要与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具体课程设置、教学目标进行充分结合,并对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觉悟提出高要求。但是,部分高校只是完全将其他院校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法进行照搬或模仿,使得课程思政成为一个明显的标签,缺乏实质性内容。在这种情况下,与课程思政有关的教育资源有一定浪费,其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也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思政教育效果。

3.功利化问题严重。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功利化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部分高校为了突出英语专业课程的“前卫”与“创新”,特意打出“思政品牌”课程,将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扩大高校影响力的工具;其次,部分高校在加快课程思政融入英语专业教学进度的同时,也与社会媒体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希望可以通过媒体宣传来扩大高校在各地的知名度;最后,部分高校虽然也对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十分重视,并设立了专项研究基金,对英语教师进行鼓励,使其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但是部分英语教师只是为了获得研究经费而参与课题研究,并没有真正结合教学实际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的钻研与探索。

三、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策略

1.明确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向。要想将课程思政更好地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就需要对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向加以明确。

(1)在英语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英语专业课程设计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可以让学生在掌握英语理论知识的同时,树立积极、健康的家国理念。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人最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每一个人都要具备的精神。正是因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才使得我国人民高度团结在一起,通过集体的力量抵御外来侵略者。作为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他们在步入社会之后,是实现我国与世界沟通的主要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会对国家的发展方向产生直接的影响。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英语专业课程设计融合在一起,在英语专业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和创新能力,使其在国家对外交流事业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2)加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我国有着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加强对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并产生强大的文化自信。但是分析当前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发现,绝大多数教师仅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英语知识传授,并没有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影响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没有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时候,必须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2.强化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强化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能力,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融入效果。首先,高校要通过思政理论学习或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对党员英语教师的思政理论进行强化,让英语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思政教育责任,进而引导教师加强对思政教育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并在实际的英语专业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其次,英语教师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理想,严格按照党中央的政策指导来约束自己的思想、政治以及行为,不断提升自身的政治敏銳度,时刻谨记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英语教学中,自觉抵制英语国家的不良文化入侵,为学生做好榜样。最后,教师要对课程思政的辩证方法进行灵活掌握,在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将英语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凭借自身的英语能力进行先进中国思想文化的传播。

3.挖掘并丰富高校英语教材中的思政教育资源。高校英语教学过程中思政教育功能偏弱,主要与高校英语教材中关于爱国思想、道德情操等思政元素不够明确有关。所以,要想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思政理念与英语教育理念进行充分融合,将思政元素与英语教学内容充分融合,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突出思政理论的引领作用。首先,教师可以将中国的传统道德美德、核心价值观念等元素融入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加强英语专业教学中关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介绍,然后根据课程进度组织开展一些以中西方文化差异为主题的辩论活动。其次,在讲解英语国家民俗风俗的过程中,教师要适当渗透一些与中国风情地貌有关的内容。在讲解英语国家民主制度的时候,也要渗透一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先进性的内容。通过中西方在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差异对比来加深学生对中国元素的认知与理解,提升大学生对英语国家不良思想的抵御能力,强化学生的文化自觉。

4.完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制度。完善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制度,可以从制度层面保证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效果。首先,高校要成立课程思政领导机构和课程思政专管委员会,对高校各层级的思政资源和思政教育理念进行协调,为高校课程思政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提供保障。其次,高校要对现有英语教材进行重新修订,对英语教师进行强化培训,从英语课堂管理、英语教材选择、英语教学评价等方面,使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彻底融入整个英语教学过程中。最后,高校要将课程思政的开展情况纳入英语教师的教学绩效考核中,构建集育人与知识相结合的综合性英语考评体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必然趋势。对此,高校需要明确课程思政的融入方向,不断提升英语教师的思政意识,引导英语教师加大对英语教材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并通过课程思政制度的构建来强化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馨月,张宇.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挖掘”与“融合”——以“英美时文选读”课程为例[J].英语教师,2020(16):66-69.

[2]张静静.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融入路径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8):179-180,194.

[3]周蓉蓉,张涌.“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2):119-122.

[4]衡清芝.课程思政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分析[J].高教学刊,2021(6):193-196.

[5]张苗.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实践研究[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1):66,68.

[6]黄亚楠.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实践探讨[J].中外企业文化,2021(1):197-198.

上一篇:非会计专业论文下一篇:财经类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