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范文

2023-12-26

课程教育范文第1篇

1.桌子上放着12枚钱币,每边摆四个刚好摆完,现要将他们重新摆放,使每边摆5个硬币,你以为能吗?

2.点燃了12根蜡烛,“噗、噗。”连续吹灭了6根,还剩下()蜡烛?

12

3.“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属于()。

直线型思维

4.要做文明的人,就要成为最好的自已。这需要我们关心()。

目标而非手段

5.“变废为宝”是利用了逆向思维中的()思维方法。

功能反转

6.著名游泳健将弗洛伦丝。查德威克,从卡得林那里岛游向加里福尼亚海湾,在海水中泡了16小时,只剩下一海里时,好看见面大雾茫茫,潜意识发出了“何时才能游到彼岸”的信号,也顿时浑身困乏了()。于是她被拉上小艇休息,失去了一次创造纪录的机会。 信心

7.苏联第一台拖拉机刚刚研制出来时,竟开不动。现场视察的斯大林当场表态,他说话的意思是()

要想成功就应该不怕打败

8.“孔子与三七三十一”的故事属于()方面的案例。

变通思维

9创造性想象的极端形式是

幻想性想象训练

10.创新的本质是()

进取

11.在世界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政治家,他不旨一枪一弹,不用一兵一卒,不着戎装,不拿权柄,他没有办事处,更没有军队,没有任何正式权力,却使一个民族用和平的方式获得了独立解放。这位伟人是()

圣雄甘地

12.主流文化掉进市场嘴里()

不是好事

13.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演讲时说:“当时我没发现,但现在年来,被苹果计算机开除,是我所经历过()的事情。

最好

14.“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成语的含义表达了一种()的思想。

辩证思想

15.创新人才成功之路的“依靠投入”是指()。

投入身心和精力

16.导致现代人没有感情的原因之一,是我们忽略了自已究竟能承受多少()

资讯

17.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获得的专利数,占世界总量的()

97%

18.拿破仑被关在圣赫勒拉岛后导致他最后失去逃跑的机会的原因在于()

常规思维

19.“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这句诗可以恰当的形容创新过程四个阶段的() 顿悟

20.法国学者旨朗索瓦。基佐说:文明这个词所包含的第一个事实是()

进展、发展

21.当我们分析一个不锈钢盆时,指出它具有和面、烧饭、打水、泡茶‘煮咖啡等的用,这是从()角度认识的

发散度

22.人们沿着事物的相反方向,用反向探求的方式对产品或方案进行反向思考,提出新的课题设计或完成新的创造的思维方法叫()

逆向思维

23.“想象一下可能存在的外星人的外表和动作特征”。该题属于想象思维能力强化训练中的()

创造性想象训练

24.诺贝尔为实验炸药四年进行了400次,炸死了四个助手和自已的弟弟。为找出提炼纯镭的方法,居里夫人在一间旧棚屋里身患结核病,坚持工作45个月,从8吨沥清中提炼出一克镭。这些都说明,任何发明创造都()

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25.美国创新体系中实行创新的主体为()

企业

26.重庆的制“俗”整媒行为是一种()

政府行为

27.洛克菲勒花870万美元无偿援助联合国修建了办公大楼,他这样做的目的是() 想铺一条未来的路

28.从前有个商人家里雇了一个更夫。一天,商人说第二天要去A城办事。更夫说:“老板,昨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坐的火车翻了,请你改天再去吧!”商人第二天没有去A城,火车果然翻了,商人很感激他。但事后商人却解雇了他。你认为他做的()

应该

29.市场评价原则是指创新成果大小的评价标准,除了基础科学的评价外,还要接受()的检验和评估。

市场

30.飞机从平直翼到后掠翼是利用了逆向思维中的()思维方法而产生的结果

结构反转

31.在美国麻省阿默斯特学院,试验人员用了很多铁圈把一个小南瓜整个捆住,观察南瓜逐渐长大对整个铁圈产生的压力究竟会有多大,最后人们发现,这颗南瓜在被压破之前所承受的压力居然达到

5千英磅

32.比较优势原则的含义是指创新活动的成果,都必须强调()

比较优势

33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用了40年;哥白尼作天体运行论用了30年李时珍写作本草纲目用了 30年,这些案例充分体现了创新过程几个特点中的()

做好长期准备

34.运用逆向思维,快速回答本问题:咬一口苹果发现有虫,请问有几条虫最可怕?() 半条虫

35.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某人驾车经过一处乡村公路时,看到三个人正在等公共汽车:一

个是患了重病的老太太,一个是曾救过他一命的医生,一个是他心仪已久的女郎, 医生载老太太

36.中央电视台记者些静说,他在7年前采访过的一位老人,老人给她讲了一个故事。老人说他一生有过很多挫折,靠什么保持年轻时候的情怀时,他讲有一年他去河北视察,没有走当地安排的路线,在路边发现了一个老农民,旁边放着一副棺材,他下车去看,那个老农民说因为太穷了,没钱治病,就把自已的棺材板拿出来卖。这个老人就给了他500元钱拿回家。他说我讲这个故事给你听,是要告诉你,中国大地上的事情是无穷无尽的。不要在乎一时的得失,要执著。这个人叫()

温家饱

37.系统辩证原则是说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系统,故应从()角度去辩证的思考问题 多角度

38需要与可能原理的含义是指()

既是完全需要,又有可能实现

39.耐克运动鞋的创始人是长跑运动员,他的成绩很平庸。但他和妻子能够自强不息,在简单的烧烤维夫饼干的贴膜中熬出了一种橡胶,开始了一场鞋革命,也开始了他研制推销高级运动鞋的壮丽生涯,他的名字叫()

耐特

40.索罗斯说:“看到缺点才放心”。这句话是说看到了事物的一方面之后还要看到它的另一面。这个另一面是指()

反面

41.乔布说:“在过去的33年里,我每天早上都会照镜子,自问:()

如果今天是此生最后一日,我今天要做些什么?

42.北京同仁堂药店内有一句自我约束的名言:“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它的意思是说()。

集中精力把一点做到极致

43.“成为坟墓最有钱的人,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晚上上床睡觉前,能够说声我们已漂亮地干完了活儿,这对我来说妙不可言”,说这句话是的()

乔布斯

44.创新活动往往是从()、研究成功的创新案例开始的。

模仿

45一个人的想象力决定他的()

想象思维能力

46.马谡失街亭的案例说明,马谡形成的思维障碍为()。

书本思维障碍

47.34岁的律师郝劲松,在火车上买了(),因为列车员不给他出具发票,结果他把列车千上了法庭。

价值1.5元纯净水

48.在创新过程表现的几个特点中,其“借助各种方法”主要是指()

思维方法

孟加拉国吉大港大学经济学教授尤努斯由于长期以为开展专门给穷人的贷款,以帮助他们走出贫穷,从而区获得()年诺贝尔和平奖。

2006年

49.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陷入困境时,变换思维的方式或角度再行思考,从而得到意外的收获的思维方式叫

变通维

50.2011年,一位中国人摘取了有着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美誉的拉斯克奖,这位中国人叫() 屠呦呦

51.云南白药厂研发了带有云南白药的创可贴,并创造了广告语:有药的创可贴使你好得更快些。一炮打响。这说明成功()

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52.法国富翁巴拉昂临死前的遗言是“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许多人都回答这个问题,最后只有一个小女孩回答对了,她的答案是()

野心

53.简单性原则是指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最终都是趋于()

简单

54.钱学森之问是指?

错: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55.在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能摆脱以往思维方法的经验形成的思维定式进行思维叫() 越障思维

56.网络时代要不要手动书写能力?

57.群体智慧原则是指在发明创新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

群体智慧的力量

58.创新的动力是

竞争

59.乔布斯“是美国最伟大的创新者之一!”他的去世,使世界失去了一位幻想家“凡间这段话的是()

美国总统奥巴马

多项选择部分

1.判断题:

1.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只喂自已还是喂别人

2.一个人的想象力与他的精神生活直接相关

正确

3.想象思维能力培养与训练对于建设完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意义重大

正确

4.努力和毅力是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

正确

5.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正确

6.文化过度商业化没有什么要紧

错误

7.“以自已好恶对错为标准来对其他一切是非做判断”属于一种自我中心型思维 正确

8.一个国家的经济生活可以市场化,但如果精神生活也市场化会出大问题

正确

9.“因权威崇拜而导致的对权威者所讲话语的无疑信任”属于权威思维障碍

正确

10“不轻易否定、不简单比较原则”不属于创新原则

错误

10.人需要的不是物而是功能。

正确

11.人应该时时想着创新,处处尝试创新

正确

12.自然界喜欢简单

正确

13.以某一模仿原型为参照物,在此基础上,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的方法模仿法

正确

14中途放弃就是永久的失败

正确

15.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

正确

16.潜能是人身上固有的,已经被自已所认识与发掘出的内在能力与能量。

错误

17.创新的内涵可以高度概括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

正确

18.人的善意和同情只有在有限度之中方可保持下来。

正确

19.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正确

20.辩证思维是指以变化发展视角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

正确

21,你能控制自已,才可以控制周边,甚至控制世界

正确

22.越障思维是一种批判性思维

正确

23.要有敢于捅破“窗户纸”的勇气;要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犟牛精神

正确

24.你不要把兴趣放在金钱上,而要把你的金钱放在你的兴趣上

正确

25.无论怎样拒绝承认,如今这个技术时代,我们都或多或少受了某件物品的蛊惑 正确

26.文明是人类想出的最宏伟、最雄心勃勃的概念

正确

27.良工不示人以朴

正确

28.想象思维是人脑通过抽象化的概括作用,对人脑内己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或重组的思维活动。

错误

29.通达之妙在于变化,变化之美在于高效

正确

30.把橡皮和铅笔连结在一起,使其成为橡皮铅笔。这是运用创新技术中的组合法。 正确

31. 创新并不是你想象得那么难!

正确

32.并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创新人才

错误

33.从己有事物的因果关系,变因为果去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这指的是逆向思维中的“状态反转”。

错误

34.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从“人工造箭到草船借箭”,这是采用了创新技能中的分解法 错误

35.我不打算发明任何卖不出去的东西

正确

36.怀疑一切是一种很好的想象思维能力训练

正确

37.键盘正在缔造“传统文盲”大军

正确

38.创新就是也可以做复制者

错误

39.辩证思维就是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错误

40.比较则就是适度原则,

41.创新性质中的特殊性是指它的积极进取的态度和标新立异的精神

正确

42.关于历史,您首先要明白,过去没有发生的事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不会发生。

正确

43.思维沿着前一思考路径以线性方式继续延伸,此种思维为麻木型思维。

错误

44.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正确

45.任何时候最有用的知识都是关于真理的知识

错误

46.构思独特原则是指那种“见人所未见,思人所未思,或有人所思,但思之不深不广的” 正确

47.创新过程的酝酿阶段就好比是农民种庄稼的过程中的辛勤“耕耘”阶段。

正确

48.你的心态决定你是坐骑还是骑师

课程教育范文第2篇

——小蜗牛班植物观察班本课程

课程背景:

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并实现生命的意义。因此,在本质上讲,教育就是生命教育。学生的人格、人性、道德、意志、审美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生命特征都要放于一个合理的地位。对于刚刚进入小学的儿童来说,生命教育极其重要,生命教育是他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生活,以及优秀道德形成的必要途径。

课程目标:

1.通过儿歌,绘本等初步了解自己生命的形成过程,理解生命来之不易,从而珍爱生命。

2.通过儿歌,故事等形式了解向日葵的生长过程,体会向日葵乐观,积极向上优秀品质。

3.了解其他一些花、草等植物(如梅花,菊花,松树等)从种子——开花(长叶)——结果的生长过程,以及春、夏、秋、冬,四季的生长变化,养成爱护花草树木,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优良品质。

4.通过阅读和实践,了解一些常见农作物(如水稻,棉花,花生等)的生长特点与作用,懂得“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养成珍惜粮食的好习惯。

1 4. 将阅读、情感、思维、表达、活动整合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表现欲望和动手实践能力,充分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

课程内容与实施:

1.阅读——孩子语言发展的基石。 A.基于生命课程的绘本:

《生命是连在一起的》 《两棵树》

《小种子》 《一粒种子的旅行》 《和植物跳支舞》 《植物天地》 《彩虹色的花》 《花婆婆》

《一片叶子落下来》 《小威向前冲》 《我从哪里来》 《我为什么快乐》

《挖土机年年作响》

《小鲁的池塘》 《我永远爱你》 《我和种子共成长》等

B.基于植物生命课程的诗歌:小红薯

小红薯,爱淘气, 红薯地里捉迷藏。 脑袋钻进泥土里, 辫子拖在地面上。

玉米公公

玉米公公年老了, 长长胡子胸前飘, 石榴娃娃瞧见了, 咧开嘴巴笑他老, 香蕉娃娃懂礼貌, 上前弯腰问声好

小豆芽

小豆芽,长得乖, 钻进水里不出来, 身子白白水灵灵

月季花

一朵红,一朵黄, 朵朵花儿香又香。 刺儿多,刺儿尖, 根根刺儿长又长。 折花的娃娃扎了手, 浇花的娃娃闻花香

小松树

小松树,真可爱, 不怕寒风吃, 不怕烈日晒, 听小鸟唱新歌, 看蓝天白云彩, 长啊长啊长, 长成一棵栋梁材。

牵牛花

牵牛花,像喇叭, 紫花白花和蓝花, 藤儿长,向上爬, 又遮荫来又看花。

小松树 不戴小绒帽, 不戴小手套, 不穿滑雪衫, 不穿大棉被。 风里站着笑, 雪里不弯腰。 青青小松树, 身体真正好

萝卜白菜

红萝卜,大白菜, 红的红来白的白。 吃萝卜,吃白菜, 圆圆的脸儿真可爱。

3 孩子们可以从一开始就整体地学习语言、文字、画面、情感以及思想,为学生学习构建丰厚的智力背景,通过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儿童产生热爱生命、热爱植物、热爱自然的情感。

2.亲子共读,让读书更有温情。

在阅读的起始阶段,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让孩子享受到这个过程,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故事,也可以共读一本书。茶余饭后,孩子和家长就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聊聊书中的故事,说说读书的收获。在充满书香和温情的环境中,孩子会更幸福地成长,更能热爱我们的生活。

3.观察——孩子语言实践的途径。

(1)安排孩子收集植物的图片和资料,在活动中让孩子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展示,然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了解植物的外形特征及相关知识。

(2)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变化,拍摄下图片并及时用户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观察心得。

(3)通过看录像、观赏花卉盆景及教师讲座,培养学生

4 对植物的兴趣。

4.种植——实践感知的最佳方式。

A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花苗,在教师指导下动手栽种(也可以和父母栽种),根据各类植物喜阴、喜阳、耐旱等不同习性,将它们摆放在指定地点的不同方位上;

B要求每个学生给自己的花盆贴标签;

C在日常实践中指导学生,并与学生共同探索浇水、施肥、把握泥土湿度和植株对光照需求度的技术;凡发现问题应及时解决。

D指导学生观察花卉植株生长状况,及时做好记录(可以以图画的形式)。

5.写绘——孩子语言表达的温床。

我们通过“读”,留给孩子的是什么?给他们的启发是什么?他们又能从故事本身出发,创造哪些属于他们的东西?这一切,我们可以通过写绘作业获得。

一个完整的读写绘作品由三部分组成:

●绘画语言:用画面(一幅或者多幅)记录一种植物从种子到结果的过程。

5 ●口头语言:孩子的讲述;有条件的一定要让孩子讲给爸爸妈妈听,他必须要讲述他的画面,可能是解释,可能是讲故事,一定有口头的语言。

通过写绘,儿童能表述自己整体的生命,讲述他完整的故事、想法和情感。写绘作品是一个整合图画、语言、文字的特殊作品。孩子借对象表达自己的认识,这对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孩子们的写绘作业完全是他们童心 的自然流露。孩子们也可以利用他们的绘画作品向我们,向家长,向同伴,向自己诉说;利用他们的作品把自己的收获,自己的设想说出来;利用作品收藏自己成长的足迹。

6.表演——孩子语言活化的翅膀。

低年级小学生活泼好动,乐意表现自己,他们看的大多数是故事性很强的童话、寓言、故事,很适合编排课本剧,即使有些短小的古诗、儿歌,看似简单,经过创造性地联想,也能编排出生动有趣的课本剧。精彩的情节,生动的语言,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视觉和听觉的美妙体验,更是心灵的震撼和气质的提升。因此,演课本剧《植物妈妈有办法》既 6 能满足他们的表演欲望,又能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成果展示:

1.选择一幅或多幅图完成一份读写绘作品,有能力的也可以自己想象完成,然后到语文老师处换取一张小书虫卡。

2.排练一部课本剧《植物妈妈有办法》。

2.定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记录下相关的图片。 3.根据观察所得,及时写下观察小日记。 4.植物小名片的展示。

课程评价:

一、 评价原则

以积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班本课程活动为主要的评价原则,所以采用激励式的评价方式。

二、 评价内容

从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态度、知识、活动、能力四个方面确定评价内容,并根据,读写绘作业,观察作业,亲子作业等 7 来评价。

三、 评价方式

课程教育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课程政策研究的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孕育期、兴起期和勃兴期。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课程政策的内涵;二是课程政策的过程;三是课程政策的价值分析;四是课程政策的影响因素;五是课程政策的研究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理论基础比较薄弱、研究领域比较狭窄、研究方法不够成熟。

[关键词]课程政策 教育政策研究 课程政策研究

[作者简介]杨道宇(1978- ),男,河南商丘人,渤海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驻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社会学与课程政策。(辽宁 锦州 121000)

一、研究的历程

课程政策是课程改革的关键,这是进行课程政策研究的根本原因。近年来的新课程改革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投资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课程政策对课程活动的重要性。因此,试图认识课程政策就成了一种需要,这构成了进行课程政策研究的直接动力。国内的教育政策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20世纪80年后期逐步发展起来,它孕育着课程政策研究的诞生。近几十年来,课程理论与政策理论的迅速发展,为课程政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总之,社会的需要、理论基础的成熟和教育政策学的孕育刺激着课程政策研究领域的兴起。

中国课程政策研究历程的阶段性特征虽不明显,但却依稀可见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在1950~1999年左右,可称为课程政策研究的孕育期,其基本特征是课程政策研究完全蕴涵于教育政策研究之中,而教育政策研究则处于兴起与初步发展阶段。1950年刘冀农的《切实提高教育政策理论水平是建设新教育的基础》是其开端。前期的代表作主要有:陈景磐的《太平天国教育政策初探》、瞿保奎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科学》和王铁的《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等。后期的代表作主要有:袁振国主编的《教育政策学》和孙绵涛主编的《教育政策学》等。这一时期教育政策研究虽然逐渐独立成一门学科,但其成果却相对较少。

第二阶段是在1999~2006年左右,可称为课程政策研究的兴起阶段,其基本特征是教育政策研究的勃兴促发了课程政策研究的兴起。在这一时期,教育政策研究的成果丰富、方法多样、体系完善,代表作主要有:袁振国主编的《中国教育政策评论》系列和刘复兴的专著《教育政策的价值分析》等。在这一时期,课程政策研究开始兴起,但成果比较稀少,其中的代表作主要有:胡东芳的“课程共有论”研究系列、张家军关于“课程政策的主体、决策、评价”的研究和石筠弢的《好的课程政策及其制定》等。

第三阶段是2006年至今,可称为课程政策研究的勃兴期,其基本特征是成果迅速增多、质量较高、主题较为集中——集中于课程政策的过程研究。代表性的博士论文主要有屠莉娅的《课程改革政策过程:概念化、审议、实施与评价——国际经验与本土案例》和赵宁宁的《寻找教育政策制定的研究基础》等;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顾明远、石中英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和吕立杰的《国家课程设计过程研究》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主要有林小英的《中国教育政策过程中的策略空间:一个对政策变迁的解释框架》和赵宁宁的《教育政策与教育研究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欧美教育政策与教育研究关系研究述评》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课程政策的内涵

学者对课程政策的定义,主要采用了“结构与行动”的两个维度。

从结构维度看,课程政策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课程政策是规范性规则。课程政策是学校应当教什么的正式的法律法规,是国家为实现课程宗旨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它规定了课程行动者在课程活动中“应该而且必须如何”:一方面课程政策是课程行动的蓝图或模板,是指向课程行动者的一串串期望,成为衡量一个课程行动好坏的价值标准;另一方面课程政策以课程权力为强制力,要求课程行为必须如此,否则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第二,课程政策是理解性规则:官方的课程知识。作为课程知识,它是课程行动者理解课程世界是什么和应该是什么的方式,也是课程行动者提出课程问题和解决课程问题的视域;作为官方文本,它把官方认可的课程理论变成一种意识形态,并在整个课程领域推广。第三,课程政策是课程资源的权威分配。课程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取有价值的课程资源以维持和增进自己的课程利益。政府的职责就是对“课程资源应该如何分配”进行权威安排。课程政策就成了政府对课程资源进行权威分配的主要形式。

从行动的维度看,课程政策主要包括三层含义:第一,课程政策是一种规训过程。作为行为规范,课程政策是一系列的规训过程,其目的在于型塑课程行为“应该如何”。这一过程同时表现为课程行动者对课程政策的依从、认同和信奉的过程。第二,课程政策是一种协商过程。课程政策应当被视为在课程场域中不同的参与者,通过持续的相互协商而建构出来的东西。这种有组织的交互作用一方面提升了课程行动者的课程视界并增进了课程行动者的课程理解;另一方面也扩大了课程行动者之间的课程共识,进而为课程问题的解决提供认知基础。第三,课程政策是一种权力过程。课程政策是和课程控制分不开的。这种控制表现为一种支配过程:课程政策制定阶段的“做决策”与“不做决策”;课程政策执行阶段的课程角色的塑造、课程资源的部署和课程监控;课程政策评估阶段的奖惩。这种控制过程往往伴随着国家的意识形态(政治理念)。所以,课程政策又被称为“教育领域中课程知识选择和管理的政治理念和具体措施”。①

(二)课程政策的过程

学者对课程政策过程的研究主题有:课程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

课程政策的制定研究主要包括课程政策制定的程序、原则、模式和影响因素。第一,课程政策制定的程序,主要包括:课程政策问题的认定、课程政策议程的确立、课程政策的决定和课程政策的合法化。第二,课程政策制定的原则。课程政策制定的原则应该包括效益原则、统筹原则、弹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所要遵循的价值原则主要有:“合规律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社会选择与个人选择的统一;兼顾与急需的统一;择优与代价的统一。”②一项好的课程政策的基本特征是高绩效性、科学性、合理性、民主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其制定必须确立适当的教育理念,使课程决策过程科学化、民主化和程序化,有效控制课程政策活动的不确定性,努力减少课程政策的代价。③第三,课程政策制定的模式。常见的决策模式主要有:理性决策模式、渐进模式、规范最佳模式、团体协调模式、精英模式、系统模式。我国当前课程政策的制定模式主要是精英模式:“在问题的认定上,精英价值取代了社会价值;在目标的确认上,形式上的公共利益取代了实质上的公共利益;在方案的选择上,精英认知取代了社会期待;在权力运行上,以行政权力指导学术权力。”④第四,课程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课程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宏观因素主要有政治、经济、教育环境、社会舆论和国际环境;中观因素主要有决策组织管理、智囊团、决策组织内的人际关系和组织文化;微观因素主要有政策制定者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等因素。

课程政策的执行研究主要包括课程政策执行的过程、模式、问题与策略。第一,课程政策执行的过程。课程政策执行的逻辑程序主要包括:组织学习与政策理解、调查实情与制订执行计划、组织落实、政策宣传、具体实施、监督检查与调节控制、总结经验与巩固提高。从社会互动理论角度看,课程政策执行过程经历了敌对、冲突、适应和同化四个阶段。⑤第二,课程政策执行的模式,其理论基础是公共政策的执行模式:执行机关互动模式、博弈模式、组织模式、执行循环模式和环境影响模式(综合模式)。我国当代课程政策执行模式(官僚组织模式)问题重重,参与式互动链模式可以作为替代方案。⑥第三,课程政策执行中的问题与策略。课程政策执行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政策的表面化、政策的扩大化、政策的缺损、政策被替换、政策的偏离、滞后性、无序化、趋同化等。其消解策略主要有:规范课程政策主体的行为,营造适宜的课程政策环境,配置必要的课程政策资源,走向相互调适的课程政策执行策略,加强课程政策执行的制度化建设等。⑦

课程政策的评价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问题上:评价的类型、程序、准则与标准。第一,课程政策评价的类型。课程政策评价的类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从评价活动组织严格性来分,可分为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从评价主体在活动中所处的地位来看,可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从评价在活动过程中所处的阶段来看,可分为预评价、执行评价和后评价。第二,课程政策评价的程序。课程政策的评价程序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筹划阶段、运作阶段和反馈阶段。筹划包括确定评估项目、了解被评估政策的内容和背景、设计政策评估方案;运作包括评估信息的搜集与分析;反馈包括撰写评估报告、反馈评估信息和总结评估工作。第三,课程政策评价的准则与标准。评价的准则可以依据评价类型来制定:“预评价的准则包括认定问题是否正确、政策目标是否恰当、政策方案是否可行性;执行评价的准则包括是否依照政策方案实施、政策执行资源是否充足、政策执行机构是否健全、宣传与传播对象是否适宜、是否因时、因事、因地制宜、是否具有监督机制;后果评价的准则包括政策效果是否明显、政策效益是否最佳与政策效率是否最高、政策影响是否最好。”⑧从课程政策的执行后果角度看,其评价标准可以分为四个维度:课程政策投入维度、课程政策效益维度、课程政策效率维度和课程政策回应维度。从价值基础上看,“评估标准是对教育政策价值标准的反映。我国现阶段教育政策评估的价值基础是教育利益、教育公平和教育自主。教育政策评估标准要有利于教育政策增进教育利益、公平分配教育利益以及个体自主追求和实现教育利益。”⑨

总之,课程政策的过程研究主要集中于课程政策的制定研究和执行研究上,课程政策的评价研究和变迁研究则非常薄弱;课程政策的制定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定的程序和模式方面,“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则明显不足;课程政策的执行研究成了学者的重中之重;课程政策的评价研究是最为薄弱的一项,其大部分内容是评价理论的简单挪用。

(三)课程政策的价值分析

课程政策的价值分析主要集中在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和效果两方面,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实然和应然。第一,实然角度。在比较研究中,美国、英国、俄国、日本四国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得到了系统分析。以美国为例,其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三:保守取向、自由取向和社会效率取向。当前的美国课程政策是这三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混血儿”。中国课程政策的价值观研究表明: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在主导价值取向上一直存在着对社会工具价值的偏执,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这种偏执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对课程政策的绝对主导,自改革开放至今,则主要表现为经济价值的无比优越性”⑩。第二,应然角度。课程政策价值分析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利益。课程政策的应然价值标准包括:以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为价值取向、体现教育公平理念、合理协调各利益主体的利益需求、高绩效性。 课程政策的理想价值取向应该是人民利益最大化,应该是以课程平衡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课程政策的理想类型应该是课程共有。

课程政策是推动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所有影响课程与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因素中,课程与教学政策处于核心地位,它是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直接指南、动力和保障,它直接影响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方向、阶段、速度和效率。”课程政策的效果有多种:“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有预期效果和实际效果之分;从政策执行者的角度来看,有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之分;从政策受众者的角度来看,有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之分;从政策评价者的角度来看,有真效果和伪效果之分。”我们不应仅仅看到课程政策的正面效应,还应看到它的负面效果:中国新课程改革中“形式主义的实施模式”造成新课程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被消解了;中国课程政策的道德缺失扩大了中国义务教育的城乡差距。美国的课程政策在20世纪80年代付出的代价主要有课程价值观的混乱,课程共有难以达成,弱势群体课程权力的虚无;在90年代以后付出的代价主要有联邦政府课程政策的弱化,课程权力分配矛盾重重。

总之,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相对较为成熟,成果较为丰富;而课程政策的效果研究则相对薄弱,并且研究较为单一:多集中于课程政策负面效果的考察。

(四)课程政策的影响因素

课程政策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社会因素、课程系统因素和课程政策的自身因素。

课程政策的社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人口因素。第一,政治因素。从理论上讲,课程政策本质上是课程权力的分配问题,是课程资源争夺中的利益关系。各种利益群体根据自己的利益偏好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来影响课程政策以维持和促进自己的利益。从实践角度看,课程政策的制定与变革在很大程度上是课程权力与利益互动的结果。第二,经济因素。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往往决定着其各项政策的基本框架、规模、程度和方向,决定着某种政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时效性。生产力对课程政策的影响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人才的培养规格最终是由生产力发展导致的人才需求所决定;科学技术制约着学校知识的选择和组织;生产力所能够提供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财政资源成了课程实施的主要决定因素;科学技术为课程评价提供的手段因素成了课程评价设想能否变成现实的瓶颈;科学技术为课程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第三,文化因素。作为价值取向和认知方式,文化对课程的价值取向、内容选择、实施过程和评价活动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政治上的意识形态通过对课程政策文本的影响渗透,“把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知识纳入课程范畴,以法定知识的形式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 课程政策中的文化抵制现象则从反面角度表明了文化对课程政策的重要性。第四,人口因素。人口的数量、质量、人口分布状态以及增长率影响着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当今中国的学校布局调整政策主要基于人口因素的考虑。

影响课程政策的课程系统因素,主要包括课程结构因素和课程行动因素。第一,结构因素:生源结构、课程资源和课程理论。人口因素对课程政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转化为生源结构而实现的。课程资源是指在课程活动中课程行动者所拥有的能够用来促成他们实现自己目的的任何事物。在课程政策活动中,课程资源转化为实现各种目的的手段,进而对课程政策的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课程理论则为课程政策提供专业支持,为处理课程问题提供了一种理论工具。竞争性课程理论一旦进入就可能改变课程理论状态的权力分布进而引起课程变革。第二,行动因素。课程政策过程就是课程行动者的行动选择过程,课程政策是课程行动的结果。在我国,与课程政策相关的利益集团与个人主要有:政治家与教育行政部门、专家团体、教师、学生与家长。这些利益团体之间的各种权力与利益之争便是课程政策的本质所在。此外,课程政策的不同诠释是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课程行动者的课程视界不同,同一项课程政策在不同的课程行动者眼里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意味着不同的课程行动者执行的是不同的课程政策。

课程政策的自身因素是课程政策变革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课程政策的自身因素是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内因,而社会系统因素和课程系统因素只是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外因。所以,课程政策自身的因素成了课程政策发展变化的关键。课程政策的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程政策的合法性,它既是指课程政策在事实上被课程利益相关者所认可,又是指课程政策本身具有一些值得认可的价值;二是课程政策的传统,课程政策的传统会形成一种路径依赖,进而对课程政策的发展变化产生影响。

总之,课程政策的影响因素研究整体较少,且主要集中于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课程系统因素,对课程政策自身因素的研究则是罕见。

(五)课程政策的研究方法

课程政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研究的类型和研究的策略。课程政策研究的类型主要有两种:“政策的研究”和“为政策的研究”。第一,课程政策的研究,其主要任务就是以课程政策及其过程本身作为理解和分析的对象,旨在增进人们对课程政策的理解。这类研究又被称为课程政策的理解研究,主要是对内容、过程、产出、环境、价值、方法的研究。第二,为课程政策的研究,旨在开发出一套普适性程序以便有效地分析课程政策方案和提出课程政策建议。这类研究又被称为课程政策的技术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政策备择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和致力于提出政策备择方案的研究。值得注意是:学者们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另外一种研究取向——课程政策的批判研究。这种取向旨在通过对业已形成的或行将形成的政策方案进行批判,以便把人们从“扭曲的课程政策”中解放出来。

在课程政策研究的策略中,数量最多的是文献研究,其次是规范研究,再次是思辨研究,经验和实证研究最少。 这里,需要提及下面几个策略:第一,利益层面。应采取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的第三立场,以批判两种文化说(研究者文化与决策者文化)。“流行于教育政策研究中的‘两种文化’说虽有助于协调决策者与研究者的立场,却也忽略了教育政策利益相关者参与政策问题的合法性与可能性……教育政策研究需要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确立第三种立场。”第二,研究旨趣层面。应采取“议论—批判”视域以超越“经验—技术”视域的局限。“议论—批判”视域下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政策文本的诠释法和政策议论的分析法。政策文本的诠释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文本的质感(the texture of texts)分析和文本的互联性(intertextuality)分析。政策议论的分析法则主要包括考古学方法和系谱学方法。 第三,理论与经验的关系层面:应提倡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以超越“纯经验研究”的局限性。理论导向的经验研究是“基于对实然的教育政策现象的经验认知,运用相关理论或提炼本土概念和分析框架对现象加以解析,从而在发展政策理论的过程中揭示教育政策现象的真相、性质和规律” 。第四,政策与研究的关系层面:应当深挖“利用”的含义,以改善课程政策与课程研究的关系。第五,制度分析与价值分析的关系层面:应当采取伦理取向的制度分析,以超越弱批判性的价值分析与具有功能主义倾向的制度分析。

总之,在研究的类型方面,已有的课程政策研究倾向于“政策的研究”和“为政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政策的批判研究”;在研究的策略方面存在着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脱节的现象,存在着历史视野的缺失现象。

三、存在的问题

反观课程政策研究,问题依旧是“课程政策研究是一个亟待关注的领域”,课程政策研究的重要性和课程政策研究的“门前冷落”很不协调。在已有的研究中,一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这些问题可以分为两大方面:

从研究内容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整体来说,已有的课程政策研究倾向于“政策的研究”和“为政策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政策的批判研究”。作为三大研究旨趣之一,“政策的批判研究”是“政策的研究”和“为政策的研究”所不可替代的:“政策的批判研究”旨在通过对课程政策的批判而把人们从“扭曲的课程政策”中解放出来,其他两种研究则没有这种功效。第二,对于课程政策的过程研究不够全面:过多地集中在课程政策的制定研究和执行研究上,课程政策的评价研究和变迁研究则显得异常薄弱:课程政策的评价研究是最为薄弱的一项,其大部分内容是评价理论的简单挪用;课程政策的变迁研究则没被有意识地列入课程政策研究之中去。第三,对课程政策的价值分析不够全面:仅局限于课程政策的价值取向研究,课程政策的效果研究则相对薄弱而单一。第四,对课程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非常薄弱:成果较少,已有的研究成果过多地集中在政治、经济与文化因素对课程政策的影响,忽视了人口因素对课程政策的影响,较少研究课程系统因素和课程政策的自身因素对课程政策的影响。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存在的问题如下:第一,理论思辨研究较多,经验研究不足,二者相结合的融合研究更是稀少。第二,“理论基础比较薄弱,跨学科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相对国外的教育政策研究,国内对相关学科领域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借鉴较为欠缺,对所借鉴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跨学科运用中显得比较生硬,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能力亟待提升。” 第三,课程政策的历史研究甚为缺乏。已有的几项研究更多地停留在对历史“事实碎片”的描述上,缺乏把“事实碎片”联系起来的“历史学的想象力”。

[注释]

①蒋建华.走向政策范式的课程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1):92.

②胡东芳.论课程政策制定的价值原则与价值取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8):28.

③石筠.好的课程政策及其指定[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6.

④石火学.教育政策制定之精英模式的伦理缺失与重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601.

⑤白雪松.课程政策执行的社会学分析[J].科教文汇,2008(8):65.

⑥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D/OL].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2010-10-03.

⑦廖辉.课程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障碍性因素分析与消解[J].课程·教材·教法,2010(1):14.

⑧袁振国.教育政策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354.

⑨高庆莲.教育政策评估研究[D/OL].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2010-10-03.

⑩张红. 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价值观研究[D/OL].http://acad.cnki.net/

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2010-10-03.

王玲.博弈视野下的课程政策研究[D/OL].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2010-10-03.

钟启泉,汪霞,王文静.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7.

李树峰.宏观教育政策决策研究 [D/OL].http://acad.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DFD,2010-10-03.

娄立志,孙亚军.当代美国课程政策的代价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12):28-29.

王玲.课程政策的意识形态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127.

涂端午,陈学飞.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J].教育科学,2007(1):21.

陈学军.教育政策研究的第三立场:面向政策利益相关者[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3):54.

曾荣光.教育政策研究:议论批判的视域[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7.

陈学飞,茶世俊.理论导向的教育政策经验研究探析[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4):31.

张烨.试论我国教育政策分析的可能范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103.

涂端午,陈学飞.我国教育政策研究现状分析[J].教育科学,2007(1):22.

课程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哲学;新课程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新课程实施几年了,当我们从激动欣喜的热情中渐渐冷却下来的时候,我们清楚地看到在数学课堂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系列问题:理念到行动的偏离,难以走下讲台的教师、表演式的课堂、灵魂匮乏的组织形式、华而不实的教学行为……数学课程标准中新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徒有形式而无精神,许多数学教师往往从口头上认同而行动上疏离背离,甚至让应试教育穿上新的外衣粉墨登场。我们不禁扪心自问:理念到行动到底有多远?为什么教学理念的转变会有这么难?是数学新课程的理念不符合实际,还是总结出的经验不符合现实?静静地思考:其实都不然,那是教师对数学新课程实施的一种错位,当新的思想、观念还没有真正被接纳、内化的时候,人们已经热衷于模仿外在的操作,用到的是新课程的躯壳,却没有体现新课程标准的本质。

如何解决以上的问题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每个数学教师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并且都会把自己的人生哲学带进课堂,数学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决定了教师的做法。伴随着高中数学新课改的有力推进,这种哲学包括数学教师本人对世界的信念、对人生意义的态度、对数学教育价值问题的看法也在不断发展中。没有哲学追求的数学是没有生机的数学,没有哲学思考的数学教育是没有活力的数学教育。教师应当形成怎样的教育哲学?什么是数学教师数学教育哲学?如何提高数学教师教育哲学?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二、走进数学教育哲学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用哲学的方法和语言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的对象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学习的历程、知识的架构、人类的课题、权威的问题、教育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教育的方针等等。任何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哲学问题,数学教育哲学在数学课程改革和数学教育改革中起规范和指导的作用,对数学的本质、数学的价值和数学价值的实现本原性的思考是实现数学教育和谐发展的重要内容。

数学教育哲学即是关于数学教育的哲学分析,特别是数学教育活动本质的分析构成了数学教育哲学的核心。数学教育哲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如何认识数学,数学观的主要代表观点、数学观对数学教学的影响;如何认识数学教育的价值,数学教育价值历史发展,当代数学教育价值取向,数学课程改革对数学教育价值的定位,当代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数学观、数学的发展对数学课程改革的影响,目前数学教育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应当集中于以下三个问题:(1)什么是数学?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观”。(2)为什么要进行数学教育?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教育观”。(3)应当怎样去进行数学教学?这就是所谓的“数学教学观”。由此可见研究数学教育哲学的必要性。

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能为数学教育学提供一个必要的理论基础。南京大学郑毓信教授指出:为了建立数学教育学,我们不要满足于简单地列举出各个相关的学科,即如数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计算机科学等等,而应当努力建立数学教育学自己独立的理论基础。

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是提高教师素养水平的需要。教师文化素养的提高,关键在于哲学素养。哲学素养是文化素养的核心,是指导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数学教育哲学的研究是数学教育改革的发动机和导航器。任何一个数学教育改革运动都反映了一定的数学教育观念,而任何一个深刻的数学教育观念又都以一定的数学教育哲学思想为背景。

高中数学新课程存在着内容多与时间少的尖锐矛盾,对这一矛盾处理的娴熟程度是高中数学教师整体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水平的一个有效标尺。内容多是表象,用学科思想和教育思想来统帅内容就不显得多了,再从哲理的高度来统帅学科思想和教育思想就不仅不显得多而且会感到内容太少了,因为内容仅是一些现象,“把它的现象只看作为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本质。”(毛泽东)笔者认为,高中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就是教师带领学生找到隐藏在众多现象背后的高中数学中微乎其微的“道”。这也需要从数学教育哲学的视角对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做些初步的探讨。

三、数学教师的数学教育哲学素养

教育学者赖培根所言:“一个优秀的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育哲学保持清醒的意识,没有这刻意的清醒,一个教师很可能被自己的无所约束的教育哲学引向歧途而不自知。”长久以来,应试教育在中小学取得了实质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并由此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应试教育文化,一些教师的教学行为无不与应试教育挂钩。因此,教师的教育哲学也有低俗和高雅之分。我们要克服教师个人教育哲学的低俗化现象,而追求一种经过周密考虑的、有逻辑框架和话语系统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个人教育哲学。一个教师,他的教育信念的有无、思维品质的优劣、教育智慧的高低和专业化发展的快慢,其差异是造成“教书IN"与“教育家”之别的关键所在。

数学教师的个人教育哲学素养是教师个体自觉运用哲学来探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诸方面问题的一种特殊的综合性的素质和修养。具体地说,数学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表现在:教师借助于哲学研究的成果,尤其是借助于哲学的概念工具、思维方法,运用哲学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坚持对理性的信仰,来澄清、理解、研究教育领域的一些基本现象、基本关系、基本问题。教师的教育哲学素养分两种,一种是自发性的教育哲学素养,另一种是自觉性的教育哲学素养。从哲学的高度、角度和方式、方法来理解教育现象,思考教育问题,从事教育实践。

四、如何提高数学教师个人教育哲学

朱小蔓教授等人经过研究发现,促进教师教育哲学发展的关键是让教师具有反思、批判的意识和思维。如何提高教师个人教育哲学,除了要掌握一定的哲学知识和基本的教育哲学内容,厘清各种各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口号,积累、分析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外,还要反思自己的教育经验,在实践中检验并修正自己的教育思想。通过反思,教师能提高自身的教育哲学理念,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分析:

【课例】幼儿园小女孩学“集合”(新数学运动强调应当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及早地引入“集合”概念,以下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一个案例。)一个数学家的女儿由幼儿园放学回到了家中,父亲问她今天学到了什么?女儿高兴地回答道:“我们今天学了‘集合”’。数学家想道:“对于这样一个高度抽象的概

念来说,女儿的年龄实在太小了。”因此,他关切地问道:“你懂吗?”女儿肯定地回答:“懂!一点也不难。”这样抽象的概念难道会这样容易吗?听了女儿的回答,作为数学家的父亲还是放心不下,因此,他又追问道:“你们的老师是怎样教的?”女儿说:“老师先让班上所有的男孩子站起来,然后告诉大家这就是男孩子的集合;其次,她又让所有的女孩子站起来,并说这就是女孩子的集合;接下来,又是白人孩子的集合,黑人孩子的集合,等等。最后,老师问大家:‘是否都懂了?’她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样的教学法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因此,父亲就以如下的问题作为最后的检验:“那么,我们能否以世界上所有的匙子或土豆组成一个集合呢?”迟疑了一会,女儿最终回答道:“不行!除非它们都能站起来。”(转引自郑毓信《数学教育哲学))P183)

看完这个叙述之后,你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说出你最想说的话来。为了把思考引向深入,我们还要继续问:课例说了些什么事实?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道理?(1)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的传统认识并不可靠。用数学家的思维来要求学生并不恰当。

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真正的理解,而不是表面的理解,这样,在课堂上教师通过“你们懂了吗?”或“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来判断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就会简单化了。用数学家的思维来要求学生并不恰当。

1.从价值论反思自己数学教育哲学。何谓好的教学,教学的价值何在,这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要认真思考的关键问题,因为只有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到价值根据和标准,使教学意向的合理性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基础之上,才可能更加坚定地参与教学实践,倘若不能准确地理解个体教学实践的性质与目的,那么这种行为将是无意义和紊乱的,使人感到无价值。教师对教学价值的反思,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学对教师个人的价值问题。教学作为一项职业活动,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其价值何在,教师作为社会职业者,对教学的价值的认识直接影响教师个体的职业发展。如果认为教学仅仅是一项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和目的,那么教学对于教师而言,将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和任务,并很有可能将教学视为付出精力和时间换取生活资本的手段;如果认为教学是教师个体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生命意义的展开过程,是不断对个体生命赋值的过程,是个体的“教育性生存”的过程,那么教学将成为一项愉快的事业,一项把个体的价值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事业。

女教师根据集合概念的基本特性,就近利用课堂情景努力进行教学设计,并且结合幼儿的特点,运用直观性(一眼看清)、活动性(学生扮演元素、组成集合)的教学原则,积极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这个方向来说对女教师的教学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是教学对于学生而言的价值问题。其内容限于集合实例的渗透也是可行的,儿童偏爱活动、喜欢参与,从单个活动看,让有关人员站起来不但有助于集合的“呈现”,而且也能产生趣味性、新奇感,并积累数学活动的体验,但是,四次叫学生“站起来”,造成了非本质属性的泛化,导致学生对“集合,,概念的错解。这说明,教师传授知识时,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他们对知识信息有一个选择、整合和“意义赋予”的过程,认为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受什么的传统认识并不可靠,这应该引发我们对教学观念更新的思考。

2.从认识论反思和对照自己的数学教学哲学。知识的授受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任务,以课程和教材为主要载体,知识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有什么样的价值,什么样的知识最具有教学价值,这样的价值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那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何种价值的知识,一旦选择了被认为最有教学价值的知识,在知识授受过程中如何实现这种价值,这些问题构成了教师教学哲学的认识论问题。教师对教学的认识论的反思,涉及到对知识性质与教学过程关系的反思,即如果教学过程存在知识选择与组织的话,那么根据什么确定知识的选择与组织标准,根据什么设计教学形式,如何知道这些知识是最有价值的,对这些问题的反思与诘难,是教师不满足自身知识生活的现状,不甘愿成为知识的“容器”和“传声筒”,积极地对自己的知识生活方式与意义进行的深入追问。

在这个课例中,出现了3种认识,即数学家(爸爸)的认识,教师(女教师)的认识,学生(女儿)的认识。“数学家”与“学生”在认识上存在巨大差距(成人与儿童、数学与常识、抽象模式与具体实例),教师责任就是要进行教学法的加工,使数学成为儿童可以接受的认识,使得新知识能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就是说,数学的“学术形态”需要转变为“教育形态”,数学教师的认识不同于数学家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我们不是要创造概念,而是去创造概念的理解。由此看来,女教师理解这一点,而“数学家”对数学教育的理解未必就比女教师了解得更多。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怎样对付大量的信息,他更多地是一名向导和顾问,而不是机械传递知识的简单工具”。

3.从方法论反思和对照自己的数学教学哲学。“方法中蕴含了教育意义。”教师在教学哲学层次上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其前提在于,教学作为过程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其中既有教学内容的变化,也有教师心态、学生认知结构、教学情境的变化。在这种条件下,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贯的,也不是随意的,通常人们所说的“教无定法”,并不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放弃对教学方法的追求。那么,面对复杂的教学情境,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方法、过程与目的的一致,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或教学机智。

女教师不可能给幼儿园的儿童传授一个相对完整的集合概念,但在如何给儿童提供尽可能优化的教学设计方面,确实还有值得研究的问题。比如举例应避免非本质属性的泛化;设计要能引起认知冲突;反馈环节太粗糙;措词应更确切一点。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学生是否形成真正的、深层次的理解。

在不同的教师看来,面对相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在不同的教学对象号情境条件下,其教学方法是灵活的,是常变常新的。同样,相同的方法也可以应用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上。那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究竟应该如何来看待教学方法,如何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与教学情境的特性来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对于每一个教师而言,答案是不固定的。事实上,方法或策略上的选择与效能的判定,最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智慧或机智。概而言之,教师的教学哲学的方法论是建立在情境性、实践性和个人化相统一的基础之上的。

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自身的教育生命质量的提升,作为数学教师都应该学习哲学,学习古今中外教育哲学家门的教育哲学观念和实践,学习掌握并能够自觉运用哲学思维方式,拓宽教育教学视野,深入分析教育教学问题,批判的反思已有的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对教育问题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不断寻求改造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和途径,从而做一个自觉而理性的教育实践者,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人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升华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那么距离成为教育名师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责任编辑姜华】

课程教育范文第5篇

经典诵读课是德慧智教育的核心课程。也是我校校德慧智国学教育试点班级的普及课程,旨在通过诵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塑造道德心灵,传承中华文化,启迪慧智头脑。课程内容1-6年级依次为《德道经》、《周易》、《大学》、《黄帝四经》、《黄帝内经》、《论语》和《中庸》。在课时安排上,重点实验班每周三节,其他班级每周两节。

在经典诵读课上,教师采取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通过气氛导入、身心准备等环节引导学生调整到放松、安静、自然的状态,在诵读学习过程中灵活运用齐诵、接龙诵、男女对诵、拍手诵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快乐韵诵经典,最后感恩结束。从小培养学生的仁德感恩心和回报心,从而拥有更快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平衡健康的心理状态,在内心种下一颗德善的种子。此外,学校还安排试点班级通过晨读、课前诵读、课间梅花韵拍操及经典诵读节目展示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教育的强化和巩固。并通过经典诵读优质课、研讨课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达到人人都会上,课课都规范。

行为规范课

孩子们进入小学以后,由于生理机制已经从纯先天生命阶段转入了向后天生命阶段的过度时期,但是,孩子们在学龄前都普遍的道德文化教育不足,家长和幼儿园基本上都只是单纯重视知识的教育和习惯的培养,而严重缺乏品格培养,放任孩子们禀性的释放和不良习性的形成。然而道德的能量却又是需要品格进行承载的,没有品格的规范制约后天意识,则道德能量和诵读深入都会受影响。

我校的行为规范课即是运用中华优秀典籍——《弟子规》、《格言联璧》等经典,规范学生后天意识,培养学生感恩心、宽恕心、忠孝心等善心善行,完善学生人格素养,从而培养德才兼备的道德人才。

课程内容主要为《弟子规》、《格言联璧》、《德道三字经》、《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的精讲细研,领会其中蕴含的做人做事的道理和行为规范,每周安排两节课。

为了帮助教师掌握和提升课程教学方法,我校同样举办了行为规范课的优质课竞赛、研讨课等活动。

教师通过经典释义、讲故事、情景演示等层层递进的引导,将经典中蕴含做人做事的规矩以及礼仪要求等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落实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图文九宫课

人的思维模式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退的:0-3岁的孩子主要是立体思维模式;3-7岁的孩子的思维模式消退为平面思维模式,7-16岁的孩子的思维模式消退为线性思维模式,并开始向成人的点状思维模式发展。我们的教育对象是7-12岁的儿童,这一时期是一个线性思维向点状思维转换期,正是慧性图文思维教育的黄金期。

我们通过图文九宫教学法与经典诵读相结合,及时地进行抢修,让孩子通过反复的训练,恢复平面图像思维,甚至回到自己的立体思维时期,达到开慧益智,慧智双运,产生一目十行甚至过目不忘的能力,让孩子轻松快乐地学习!

传统文化源头的河图与洛书是中华祖先大智慧的结晶,被学术界称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被誉为“宇宙魔方”,是启迪慧性思维的良好教具,重点实验班开展了图文九宫的教学并采用九宫版经典诵读教材,有利于保护并培养学生的图像思维能力,提升记忆能力。 图文九宫教学现已广泛应用于我校德慧智试点班级的语文生字教学及经典诵读课程中。

轻松发明课

现行教育过多地开发学生左脑,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而忽略了学生右脑慧识教育。德慧智教育理念强调“慧智双运”,注重学生慧识培养及开发,基于此,我校轻松发明课应运而生。

上一篇:内容设计下一篇:物理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