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议论文范文

2023-05-21

校园安全议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解决对策

2011年10月16日发生在河北大学的醉酒驾车肇事案件让“我爸是李刚”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极大关注。一直以来,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象牙塔,是知识的海洋和求知的乐园。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也以开放的姿态融入快节奏的社会生活。车来车往的校园交通更是加快了大学节奏,由此也给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深入了解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现状,笔者以扬州大学为例,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安全问题。

一、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特点

《尔雅》中有云:“道者蹈也,路者露也。”意思是“道路是地上的野草被人们反复踩踏后露出的土地”。由此可见,道路的产生与人们有目的的定向活动密切相关。校园道路像人的血管一样沟通着校园的每个角落,方便交通是校园道路的基本功能。校园内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沟通构成了校园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而使校园道路也间接地起到了划分校园各功能区的作用。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到:“道路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的。”同样,校园道路伴随人们进入校园,并以此为线索去观察、认识和感知校园,其沿途的环境元素构成了人们对校园的第一印象。因此,校园道路景观也是校园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单单是为美化校园生态环境,更应体现出校园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学术氛围。

而相对于城市道路,校园道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其主要是为方便校内师生的通行。在对有关大学校园道路功能的调查中,有67.89%的被调查者希望校园道路可以为师生平时的散步、交流、休闲和娱乐提供场所。可见,对于校内师生来说,校园道路并不只是沟通四方的交通载体,还是其学习、生活的拓展空间,不同于城市道路,师生们更注重校园道路的安全性、可达性、舒适性和艺术性。

校园交通也不同于城市交通,依附于校园道路的校园交通主要源自于校内师生围绕教学、生活的大量、经常性出行,以及教学、生活对各种物资的需求所产生的大量的货物流动。因为校园的教学管理有其自身的计划性和规律性,所以校内交通也因此而呈现出定时定向和阵发性的特点。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校的大规模扩建,越来越多的社会车辆涌入大学校园,人车混杂,乱停乱放、乱鸣乱闯逐渐充斥校园。正如“我爸是李刚”案所表现出的,现实生活中的大学校园道路交通情况已不容乐观,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破坏了原本宁静、文明、和谐的校园氛围。

二、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现状

(一)车辆增多,人车混杂

笔者通过校门保卫人员了解到,近几年校内来往车辆大幅增加,管理上愈加困难。校园的规模和开放程度对校内交通方式有着很大影响(见表1)。随着近几年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与扩建,高校校园规模越来越大,仅靠步行已经不能满足校内师生出行的需求。对于校内学生而言,步行仍是短途出行的首选方式,但如果步行超出10分钟,大部分学生会选择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也有一小部分学生会选择电动车;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国民机动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私家车成为越来越多学校教职工的出行工具;此外学校行政与后勤车辆也是校内交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由于高校管理的开放性,大量外来车辆涌入校园,使得部分校园主干道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城市道路的职能。另外,摩托车在校内“呼啸而过”也是屡见不鲜,这种高危险的交通工具,不仅严重威胁着校内师生的人身安全,也带来了严重的噪声和尾气污染。凡此种种使大学校园道路上人车混杂,交通环境日益严峻。

(二)“停车难”问题突出,交通设施落后

随着校内来往车辆的增多,车辆的停放问题日渐突出。在对校内停车环境的调查中,认为校内的停车情况较差或非常差的占了45.42%(见表2),可见目前校内的停车环境并不令人满意。在上课时间,经常可以看到教学楼前停满了自行车,使原本就不宽阔的道路更加狭窄,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通行效率,也给师生存取车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见图1)。类似的高校老校区的交通设施大都已经老化而且没有及时进行维护,部分高校新校区在规划时未充分考虑校园道路的交通需求,导致停车泊位紧缺,使“停车难”问题成为高校交通管理的难点。调查数据显示,校园的教学区和生活区是车辆停放的重灾区,时常可以见到教学楼或是食堂周围杂乱地停满了车辆。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和高校后勤的社会化,越来越多的机动车涌入有限的校园空间,占用了大量校内道路交通资源,使得大学校园内人、车、路矛盾日益激化。

(三)校内交通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校园内社会车辆和机动车辆的大幅增多,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调查数据显示,有56.66%的被调查者反映来往车辆产生的环境污染对他们的学习、工作产生了影响。一些学生反映:“停在教学楼外的电动车被碰撞后发出的报警声会持续好一段时间,弄得人心烦意乱。”除此之外,出入校园的机动车辆也带来了严重的尾气和粉尘污染,对校内师生的生活、健康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破坏了原本文明、整洁的校园环境。

(四)高校对校园道路交通管理重视不够

如果没有“我爸是李刚”这句狂言妄语,或许一起简单的校园交通肇事案件并不能引起人们如此多的关注。一直以来,高校自身对此也不够重视,安全保卫包括交通管理工作长期处于学校管理工作的边缘。大部分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只涉及到校门及行政楼、教学楼、学生公寓楼等,而针对校园道路交通的专门管理机构在高校的机构设置中则不多见。2002年12月,《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加强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要在重点高校派驻公安机构,负责高校的安全保卫工作”、“高校公安派出机构党的关系实行由上级公安机关党委和高校党委双重领导,以上级公安机关为主的管理体制”。但是十多年过去了,公安机关派驻高校的问题始终无法实现。[1]除了机构与人员的缺失,大部分高校也没有校园道路交通设施与管理的专项经费,从而使大学校园道路交通设施的配置与维护难以得到保障。

(五)校园道路交通管理处于真空状态,无法可依

导致大学校园内人、车、路矛盾日益激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现代大学的开放性使校园的主干道成为了城市道路的一部分,大量社会车辆借道穿行。校门保卫人员反映:“现在进出校园的车辆越来越难管理,若一一换证进出,则很容易引起校门口的交通堵塞。”虽然大学校园牺牲了自己的道路资源为城市交通缓解压力,但在法律上却没有给它一个明确的“名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简称“道交法”)第119条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内但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对于大学校园道路是否属于“道交法”上的“道路”颇有争议,但在实际管理过程中,大学校园道路并没有被纳入到城市道路管理系统之中。一般情况下,高校只有在举行重大活动时才会与公安机关进行联动管理,缺乏警校联动的长效机制。而高校保卫部门对于校园中普遍存在的乱停乱放、超速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只能进行言语上的劝导,但多数不被理解和认同,且又缺乏强制执行力,因此保卫部门对校园的交通管理只能停留在制度上而无法落实,使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陷入了管理盲区。

表3 校园交通安全教育的开展情况

(六)高校交通安全教育欠缺,师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

导致现今校园交通事故频发除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不被重视的高校交通安全教育和师生淡薄的交通安全意识。在对学校校园道路交通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的调查中,有81.99%的被调查者反映学校很少或者没有开展过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见表3)。由此反映出高校在校园交通安全教育方面的严重欠缺。我国的“道交法”第6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法制教育的内容。”交通安全教育的欠缺使得高校师生交通安全意识淡薄,虽然高校师生是高知群体,但在校园道路交通问题上仍存在一些误区。如有些人认为校园足够安全,不存在交通隐患或者认为校园交通不同于城市交通,不需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正是有这些认识误区的存在,才使校园内乱开车、乱走路、乱停车现象屡禁不止。此外,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也导致了校内师生对学校道路交通管理规定的不理解、不认同,从而给学校保卫部门的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便。

上述校园道路交通管理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不仅影响了大学校园正常的交通管理秩序,更威胁着校内师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已刻不容缓。

三、解决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对策探究

在对上述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综合现代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解决该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基本理念

校园道路交通主要是为方便校内师生的通行和校内各单位之间的交流,其管理的基本理念应当是以人为本,保障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为其营造一个安全、畅通、舒适、便捷的交通环境。另外,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校园道路交通系统的设计也应当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满足发展中的校园交通需求。

(二)重视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

在由人、车、路、环境构筑的交通安全系统中,加强大学校园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是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好高校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就需要高校平时注重加强对人的教育,提高交通参与者的交通安全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律法规。“道交法”设定了高校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义务,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当将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教学体系,并采取适当形式予以考核;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过广播、网络、宣传栏以及讲座等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校园内广泛开展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反对交通陋习,增强广大师生的交通安全意识,在思想上扎实校园交通管理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加强校园道路交通管理,营造安全、畅通、舒适、便捷的交通環境。

(三)制度设计层面上的解决对策探究

1.明确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

由于“道交法”中对道路这一概念的界定较为模糊,使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的管理一直徘徊在“道交法”之外。因此,当务之急是为大学校园的道路交通安全立法,使其能够得到法律的保障。根据我国《立法法》的相关规定,教育部可以商请公安部联合发文明确将校园道路归属于“道交法”中所指“道路”,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或者,教育部报请国务院或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由其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释法要求。

另外,在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法律依据中,应当明确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的管理主体。我国高校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一般由高校的安全保卫部门负责,但安保部门的管理一直因没有法律的强制规定作为后盾而不被认可,缺乏执行力。与我国不同的是,美国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主要依靠校园警察,负责管理包括道路交通安全在内的校园安全保卫工作。因此,如果将校园道路纳入城市交通进行管理,则可以请当地公安局在校园内安排校园交通警察,对校园交通进行管理;若为高校的道路交通安全专门立法,则应当在该法律法规中明确高校保卫部门对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主体地位,使之能够依法行使职权、承担责任。

当然,如果能够为高校的安全保卫单独立法,那是最好不过了。但立法是一个长期的利益博弈与协调的过程,且前景并不明朗,正所谓“远水救不了近火”。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现有法律支撑,以解校园道路交通管理的燃眉之急。例如,对于校园内交通事故的处理,在我国现行法律“道交法”第77条规定:“车辆在道路以外通行时发生的事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接到报案的,参照本法有关规定办理。”即不论校园道路是否属于“道交法”所称“道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接到报案后都应当依法处理校园交通事故。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7条规定:“在单位院内,居民居住区内,机动车应当低速行驶,避让行人;有限速标志的,按照限速标志行驶。”据此可以认为,高校在校园内设置的限速标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如果校内的机动车超速行驶,同样构成交通违章,交管部门应当依法予以处理。

2.建立健全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在明确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在法律上的地位之后,针对校园交通状况出现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特点,建立一个统一的符合高校交通特点的交通规划与管理体系也是非常必要的。针对不同校园的“校情”,根据校园所处的地理位置、校区面积、师生数量、道路规划和交通容量等情况,建立健全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在该制度中应当明确以下内容:(1)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2)负责本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工作职责;(3)校园内各个区域、各类道路的通行规则;(4)校园内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应遵守的交通规则;(5)对校园内各类交通违章行为的处理办法;(6)对发生在校园内的交通事故的处理程序与方法。

另外,健全高校内部的交通安全管理体系,要从校安全保卫部门一层一级到各学院、各单位的安全工作负责人,切实落实包括交通安全在内的安全保卫工作,使校园安全责任到人,不留盲区。

3.编制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

大学校园人流量大且流动性强,一旦出现校园交通事故将会对校内交通造成很大的影响。编制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是增强校园交通安全的重要保障。虽然健全校园道路交通管理体制,加强交通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校园交通隐患,但仍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一套完整的高校校园交通事故应急预案应包括总预案和专项预案。总预案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应急方案,主要说明应急的整体框架和基本规则,确保一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指令通畅,应急救援有序;专项预案则是根据事故的类型、严重程度、发生地点等方面而确定的,是总预案的细化,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四)具体管理措施层面上的解决对策探究

对于大學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在制度层面上的规范,无论对于老校区还是新校区都是共通的,而在具体管理措施方面,老校区和新校区的管理和规划则不尽相同。下面笔者将区分新老校区,对加强校园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作具体分析。

1.老校区的道路交通系统优化

老校区的道路交通系统在建设完成后,很难再做大的改建,但校园的交通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已不同往昔。对老校区的道路交通系统进行局部优化有利于缓解目前存在的种种交通管理问题。

(1)完善校园道路交通基础设施

高校老校区的交通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校园内的交通安全。对此,应当对老校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逐一进行排查和维护。按照交通需求和国家标准,对现有道路、交通信号(包括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和交通标线)、停车场等道路交通设施进行改进和完善,消除校园交通安全隐患,满足校园交通需求。[2]例如整修路面,在教学区和生活区设置行车障碍,限制车辆进入;在有急转弯的路段设置反光镜;改善夜间道路照明设施;在路口设置减速带;在事故易发地点设置警示标志等等。

(2)步行者优先空间

校园交通系统总体上来说属于“慢行系统”,校内交通流量主要是步行人流,因此对于校内的步行者应给予特殊的保护——“步行者优先空间”。“步行者优先空间”是城市设计的概念,是指人行车行共存的情况下,对车辆进行一定的限制,对步行者给予优先权。这种形式可用于老校园的交通系统改造,处理人车共存这种情况的道路。[3]“步行者优先空间”这一交通方式可通过采用限速、部分区域分时分段限制通行、非直线化道路等方法实现。

基于校园道路慢行交通系统的特点,对校内行驶的车辆进行限速对保障校内步行者的安全是非常必要的。目前绝大多数的高校都对校内来往车辆的行驶速度进行了限制。针对不同的路况,设定不同的行车速度,使高速行驶的车辆在进入校园后自觉减速行进。而对于人流特别密集的教学区和生活区则应禁止机动车通行,以充分保证校园教学、生活的顺利运行;对于像摩托车这类高危险、高污染的车辆应当一律禁止其进入校园。另外,由于高校的教学、生活有着统一的作息时间,其人流具有阵发性和定时定向的特点,对此,则可以规定在上下课等人流密集的时间段,部分路段限制通行,充分保障师生上下班与上下课的通行自由与安全。限速与限行对于老校区的交通优化是一个非常简便易行的方法。

非直线化道路是指对于道路两旁的人行道,可将其设计成曲线小径并通过低矮灌木等绿化将其与主干道隔开,一方面可以保证步行者的安全,另一方面可以创造层次丰富的步行系统和交往空间。除此之外,主干道边的绿化既可以吸收汽车尾气、减少噪音污染,又能美化校园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3)静态交通管理

除了动态交通混乱之外,静态交通中的“停车难”问题也是老校区交通管理中的难点。对于老校区而言,校园道路和建筑规划已然形成,再建设新的停车场难度较大,只能充分利用现有空间设计停车位。例如,在规划路边停车位时要充分考虑道路交通流量、道路宽度、路口特性、单双向交通、公共设施及两侧土地使用状况等因素,为老校区开辟新的简易停车空间。

2.新校区交通系统的构建

新校区不同于老校区,可以综合最先进的道路交通规划理念和技术手段,吸取老校区的道路交通规划的经验、教训,以可持续发展的眼光合理规划道路交通系统。

(1)合理规划将功能分区与交通系统相结合

校园道路不仅承载着方便交通的使命,也间接起着划分校内功能区的作用。校内交通产生自校园内部各功能区之间的交流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因此,应当将校园的教学区、生活区、行政区等基础建设纳入到校园交通规划的范围内予以通盘考虑。对于新校区而言,“人车分离式”是一种能够较好地处理好人行与车行关系的一种交通形式。这其中又包括平面上的分离和垂直方向上的分离两种形式。

具体来说,平面上的分离就是采用内、外环设置的方法,以外环作为车行系统,内环作为步行系统,使两者尽量不交叉。外环以外设置各种辅助用房和对外设施,外环内设置教学设施,绿化等,创造一个步行系统。[4]步行系统在设计时应以生活区为中心,并考虑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合理设置步行系统中各功能区的布局。另外,在安排路线时,一方面要考虑人们会选择最短距离、最省时、最省力的心理;另一方面,要将其与沿途的建筑、绿化、广场等环境保持良好的联系。

对于校园面积有限但人流量又特别大的校园可考虑采用垂直方向上的分离,如设置人行天桥或在相邻教学楼之间用二层走廊连接,既可以分散人流又可以丰富空间层次,活跃气氛。

(2)路网结构

在合理设计宏观的交通系统之后,合理设计与规划校园路网结构的,是提高校园道路通行能力的核心。路网系统包括等级和宽度这两个指标,依照校园的规模、地理位置和校园道路的性质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规模较大的校园里,应设立明确的三级路网系统,包括主干道、次干道和支道。道路宽度则按照其等级计算确定。

(3)停车场的设置

吸取老校区道路交通中的“停车难”问题的教训,新校区在设计时就要充分考虑整个校园的停车需求和停车容量。通常情况下,行政区和后勤区与外界交流较多,来往的车流量较大,在这些功能区附近应设置大型地下停车场以供来往车辆停泊。对于其他功能区附近临时停放的机动车,可以视道路宽度设置少量路边停车位。

而对于大多数出行不多且行程较短的在校学生而言,自行车是其首选的代步工具。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校内师生中有42.63%的人拥有自行车。因此自行车停车场地的设置对于校内师生的自行车停放和静态交通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生活区和教学区是校内自行车的集散地,在这些区域合理设置自行车停车场地可以有效防止“停车难”问题。因此,在生活区、教学区等学生大量聚集的场所,必须设置大型的停车场地。在宿舍区,可将宿舍楼底层架空,设置地下停车库或半地下停车库,这样既可以节约空间,又可以方便学生存取车辆;对于像教学楼和食堂这样人流量大、流动快的区域,可以利用建筑的侧面或背面设置停车棚或者沿路设置简便易存取的路边停车位。

(4)景观和绿化

在道路空间中,各种形态的景观和绿化是整个环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校园道路景观不仅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和人文氛围,也会影响到校内师生的生活状态。因此,校园道路景观设计也尤为重要。道路两侧由建筑、植物、园林小品等构成有组织的空间,以植被、地面铺装、道路的宽窄和曲折等變化,形成层次丰富、各具特色,可游、可坐、可赏的廊道式景观,使道路成为观景线。[5]这样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满足师生对室外交往空间的需求,使校园真正成为精神交流的乐园。

现代社会安全越来越依赖于电子科技,采用智能化的车辆管理、加强信息技术在交通工程中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无论对于老校区还是新校区,创新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管理模式,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是一致的。目前在我国已经有部分高校实施了校园车辆智能化出入管理系统,且已引起许多高校的重视与借鉴。车辆智能化管理系统,是以IC卡为载体,以读写系统、计算机软件、车辆挡车器为终端,配以其他辅助设施的车辆管理系统。[6]在校园内建立多功能信息监控系统与交通诱导系统,实施智能化的校园车辆出入管理,限制校园内车辆的通行速度,充分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监管,可以改善传统车辆管理方式的弊端,提高管理效率,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结语

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学生、教职工的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到学校的治安管理秩序,关系到学校的发展与未来。对大学校园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的探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大学校园交通组织指导思想,有利于保障师生员工的校内路权,建设安全、畅通、舒适、便捷的校园交通环境,促进大学校园的和谐与稳定,对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与有效管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然,为实现大学校园道路交通环境的安全有序,需要全社会的重视,亟待相关立法活动的完善、交通系统的科学构建以及各种管理措施的有效施行,从而使大学校园既能保持自由、民主的大学精神,又能与时俱进、永远以开放的姿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1]刘艳华.中美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比较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34-236.

[2]李伟.高校交通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公共安全(学术版),2011(4):21-25.

[3][4]张涛.校园交通组织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0(6):57-60.

[5]陈凯.论校园的道路交通组织[J].高校讲台,2007(25):191.

[6]杨宁,管玉峰.校园车辆智能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9-100.

基金项目:2012年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211117045)。

指导老师:张毅辉。

校园安全议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园网;网络安全;安全技术

Campus Network Security Analysis

WANG Shan1,2, ZENG ZHi-wen1

(1.School of Softwar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2.Changde Normal School, Changde 415000, China)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network security; security technology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令当下校园网络安全问题日趋放大,各类安全隐患一触即发。因此,在校园网络中如何设置安全技术,使其安全、稳定、高效地运转,确保网络安全畅通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

1 校园网络安全状况

1.1 操作系统的安全隐患

现在,大多数安装的网络操作系统都是UNIX、WINDOWS 和Linux等,各类操作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安全漏洞与隐患,对校园网络的安全而言是极大的威胁。网络终端计算机的操作系统大部分选择是windowsXP,但很多学校没有购买过正版的系统软件,即使购买的是正版也时常不关注升级与打补丁的问题,只是等到系统完全被破坏才想起系统安全的重要性。而现在绝大多数病毒正是利用系统的漏洞网络内进行传播,所以即使安装了杀毒软件也会于事无补。

1.2 网络病毒的威胁

网络病毒是在计算机网络上传播扩散,专门攻击网络薄弱环节、破坏网络资源的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攻击网络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拷贝互联网上的文件传输、硬件设备中的固化病毒程序等等。由于校园网拷贝频繁所以病毒还可以利用网络的薄弱环节攻击计算机网络。在现有的各计算机系统中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尤其是网络系统软件方面存在着漏洞,因此网络病毒利用软件的破绽和研制时因疏忽而留下的"后门",大肆发起攻击。网络病毒可以突破网络的安全防御,侵入到网络的主机上,导致计算机工作效率下降,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甚至造成网络系统的瘫痪。

1.3 黑客攻击

目前对黑客的定义是:“对计算机系统进行非授权访问的人员”,这也是大多数人对黑客的理解。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及技术的公开性,一些人出于使自己获得某种非法利益等目的,利用网络协议、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的安全漏洞以及管理上的疏漏,非法访问资源、删改数据、破坏系统。黑客入侵的常用手法有:端口监听、端口扫描、口令入侵、JAVA 炸弹等。

1.4 数据流失

校园网上运行着各种数据库系统,如教学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校园卡管理系统、试题库等。这些数据库的口令往往容易被泄露,数据被非法取出和复制,严重时导致数据被非法删改。许多学校的校园网在学生应用与办公系统之间没有设置相应权限,导致数据流失经常出现。

1.5 非法入侵和攻击

在学校有人对校园网进行恶意攻击,窃听网络上的信息、窃取用户的口令和数据库的信息;甚至篡改数据库内容、伪造用户身份、否认自己的签名;更有甚者,攻击者可以删除数据库内容、摧毁网络节点、传播计算机病毒等,使正常的教学练习失去意义,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管理秩序。

1.6 不良信息的传播

接入Internet后,师生都可以通过校园网络在自己的电脑上进入Internet。目前Internet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暴力、色情、邪教内容泛滥,如果管理不好,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对学校和社会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1.7 其它问题

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通常都轻视了网络安全,特别是管理和维护人员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在中国大多数的校园网中,通常只有网络中心的少数工作人员,他们只能维护网络的正常运行,无暇顾及、也没有条件管理和维护数万台计算机的安全。

2 校园网络安全技术

2.1 访问控制技术

访问控制主要针对校园网络系统的安全威胁,在校园网管理中心建立的整体的、卓有成效的核心技术之一,保证网络资源不被非法使用和访问,维护校园网的安全。它包括:入网访问控制、网络的权限控制、目录级安全控制、属性安全控制、网络服务器安全控制、网络监测和锁定控制、网络端口和节点的安全控制。

2.2 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由软件和硬件同时构成的系统,用于两个网络之间实施接入控制。它的作用是限制外界用户访问内部网络及管理内部用户访问外界网络的权限,是设置在被保护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一道网络安全屏障。一个防火墙(作为阻塞点、控制点)能极大地提高一个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服务而降低风险。由于只有经过精心选择的应用协议才能通过防火墙,所以网络环境变得更安全。

2.3 数据加密技术

与防火墙配合使用的数据加密技术是为提高信息系统及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防止秘密数据被外部破坏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由于网上重要信息的泄漏大都是在链路上被搭线窃取,数据也可能因为在链路上被截获、被篡改后传输给对方,造成数据真实性、完整性得不到保证。应利用加密设备或软件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使得在网上传输的数据以密文方式传输。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点加密和节点加密三种。多数情况下,数据加密是保证信息机密性的唯一方法。

2.4 身份验证技术

身份验证是所有安全系统不可或缺的一个组件,是区别授权用户和入侵者的惟一方法,是校园网信息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它通过对用户的身份验证,对用户的接入设备进行安全状态评估,使每个接入点都具有较高的可信身份和基本的安全条件,从而保护网络基础设施。身份验证是网络准入控制的基础,不论采用哪种准入控制方案,都必须采用某种形式的身份验证技术。目前常用的身份验证方式包括:用户名/ 密码方式,公钥证书方式,动态口令方式等。

在对用户的身份进行验证之后,才允许用户进入用户端,然后用户端和服务器端再进行相互验证,并根据其应用范围,分配相应的权限,以防某些人员为了访问不属于自己应该访问的内容或将上网的费用转嫁给他人,用不正常的手段窃取别人的口令,造成管理混乱。

2.5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它是网络安全研究的一个热点,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安全防范技术,提供了对内部入侵、外部入侵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在网络系统受到危害之前拦截相应的入侵。在校园网络中同时采用基于网络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则会构架成一套完整立体的主动防御体系,以保护系统的安全。

2.6 防病毒软件技术

为了在校园网中减少病毒的感染、传播和发作,有效地发现和清除网络上存在的病毒,应部署集中、统一管理的防病毒系统。方法就是在网络服务器上安装统一的网络防病毒软件,实时对病毒库进行升级,并定期杀毒,及时升级系统漏洞补丁,并且能够实现远程安装、智能升级、远程报警、集中管理、分布查杀等多种功能,有效的提高用户的网络安全意识。

2.7 有害信息过滤技术

对于校园网络,由于使用人群的特定性,有必要对网络的有害信息加以过滤,防止一些反动、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危害学生的身心健康,必须采用一套完整的网络管理和信息过滤相结合的系统,提供及时的监控和日志,实现对校园内电脑访问互联网进行有害信息过滤管理。

3 结束语

总之,校园网络系统越安全越好,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却没有绝对安全的网络系统。校园网的建设应遵循先进性、实用性、安全性、易管理和维护以及具备较高的性价比等原则,在合理的投资下建成。同时对建设好的校园网络我们应加强安全防御意识,建立相应的安全防御体系和管理维护制度,以确保校园网正常安全运行和朝着健康有序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玉堂. 校园网络安全及其关键技术研究[J].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O4(6).

[2] 顾巧论. 计算机网络安全[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 祝贺.论高校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研究[J].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08(2).

校园安全议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如何开展扎实有效的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将安全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之中,构建和谐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促使师生知、行合一,从而在浓郁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中受感染、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感,影响并传播给更多人,掌握牢固的安全方法和技能,为学生一生的安全奠基!

关键词: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2.148

安全是学校的生命,安全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和保障,跨入新世纪,和谐稳定成为我们发展的主旋律,但总有那么一点不和谐的音调在影响着我们的视听,而校园这片净土也没有幸免,各种灾难频频发生:

2012年2月14日,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北关学校10名小学女生在校外租赁房屋内发生煤气中毒,造成其中3名学生经抢救无效死亡。

2017年3月22日河南省濮阳县三实验小学,因考试拥堵导致踩踏事故共造成22名学生受伤,1人死亡,5人重伤。

2018年6月24日郑州市贾鲁河中牟段4名孩子不幸溺水死亡!

以上安全事故纵有这样或那样的客观原因,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师生安全意思差。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安全意识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如何开展扎实有效的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将安全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之中,构建和谐的中小学校园文化,促使师生知、行合一,从而在浓郁的校园安全文化氛围中受感染、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感,把已有的安全知识内化为长久的安全技能,影响并传播给更多人,掌握牢固的安全方法和技能,为学生一生的安全奠基!

一、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全体师生形成共同价值观念,贵在维护执行

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是建立在师生共同的思维方式、道德行为准则、价值观等一系列意识形态的集中反映,是学校安全意识的最高体现。它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而形成的,安全文化是通过安全制度的规范、安全行为的养成,日积月累逐步将外在的约束内化为师生的安全行为心理定势,师生对安全问题的个人相应与情感认同,是一个由知到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逐步形成学校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旦建立,它就成了抵御安全事故的一道有效屏障。

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设校园安全文化也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人人讲安全、事事记安全、处处重安全,校园安全文化才能生根发芽!

二、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加强师生防范意识培养,注重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安全意识的培养,安全思想的重视。师生防范意识需要高度的安全意识培养,思想重视了,工作就好开展了。校园安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维护校园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秩序为目的,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在学校管理中形成的安全和谐的氛围。安全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中,是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创建安全文明校园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前提保证。要建设符合校园安全教育要求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安全意识,促进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安全知识和生存技能。要利用宣传栏、橱窗、黑板报、广播站、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社会资源,丰富校园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中小学生在安全的文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三、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要安全方法指导,重在技能的掌握应用

中小学可以通过专业技能人才对学生进行防溺水、防火防电、防震逃生、人工救护等内容进行专业方法技能指导。让师生通过培训和实践操作演练,熟悉救护的一整套方法技能,能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紧急伤害。同时也希望能够掌握更多的互救技巧,在关键时刻贡献自己的力量,通过急救知识培训有益于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伤害程度,保护生命安全。

四、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不断丰富发展,贵在传承并造福更多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办学总方向。不能朝令夕改和随意更换,它是长久性的沉淀,并能影响帮助更多的人,必须经过时间的检验,具有传承性和生命力。

校园安全文化需要一代代师生,经过多年的继承磨炼,需要经过几代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需要经过长久的努力發展起来的,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美国的西点军校文化之所以成为经典,是经过他们经过二百年多年几代人共同的努力才完成的。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不是阶段性,贵在文化的传承,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大家一致认可并为之遵守维护发展,经过时间检验的校园文化才有生命力,才能沉淀发酵成为历久弥香的经典,才会让校园生命更加茁壮。

总之,中小学校园安全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安全教育要经常化并形成制度,使之成为学校常规教育的一项具体内容,积极建设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环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安全责任感,使学生逐步形成稳固的安全意识,让中小学生掌握必要的安全技能,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让校园安全文化影响到每一个学生,带动每一个家庭,造福整个社会。

参考文献:

[1]蔡晓霞.浅谈校园安全教育现状及对策[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4(5).

[2]滕凤君.浅谈如何做好学校安全管理工作[J].新课程(中学),2014(5).                                                     [责任编辑 万淑蕊]

作者简介: 郭玉涛(1975.5— ),男,汉族,河南鹤壁人,中小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学校安全教育。

校园安全议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近些年,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实施校园安全教育不仅有利于保护学生安全,而且有利于创建和谐校园。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影响小学生安全的因素日益复杂,所以依据实际发展情况制定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问题对策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生;校园安全;安全教育;对策

一、 引言

在小学学校,经常性地对学生实施安全教育,可以较好地培养小学生安全意识,提升小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所以如何提升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质量,推动他们身心健康成长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就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问题对策作出了探讨。

二、 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现状

小学生的人身安全指的是受意外事故影响产生的人身伤害,如触电、灼伤与运动损伤等等,这些都是较为常见的安全问题,尤其在小学生中时有发生;同时人为因素也会促使人身伤害的形成,如食物中毒、病毒传染与争吵打斗等,毋庸置疑,这些问题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甚至影响了社会和谐;社会上存在一些违反法律秩序的人员,也称不法分子,他们的一些违法行为对小学生造成了人身伤害,如抢劫、欺诈与骚扰等,相比较而言,不法分子造成的安全问题更为严重,对社会安定有着直接影响。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很多父母都想锻炼自己的孩子,加上他们整体忙于工作,没有过多的精力与时间照顾孩子,所以会选择让学生就读寄宿制学校。就寄宿制学校来说,其存在的最大安全隐患是用电,用电不慎极易引发火灾,而小学生年龄不大,尚未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若发生火灾,他们往往会感到惊慌失措,易促使群伤事件的发生。所以,加强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势在必行。

三、 如何有效完善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

1. 制定校园安全法,培养学生安全意识

就目前而言,小学生校园安全立法尚未健全,难以依据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实施安全教育,影响了安全教育质量,无法顺应社会发展,满足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具体需求。所以,小学学校应依据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适宜的校园安全法,在具体制定过程中需要坚持安全第一、合理性、全方位治理与可行性等原则,进一步宣传校园安全法重要性,其立法目的,具体来说:维护学生生命安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明确监护人领域及其和学校之间的关系;明确小学学校法律地位;培养学生安全意识与能力。

2. 构建联动机制,发挥多方面力量

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政府与家庭的共同努力。首先学校方面,在社会安全工作中,校园安全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部分,对社会和谐、安全有着直接影响,校园安全工作既涉及学校、社会方面又涉及家庭、学生方面,需要大家共同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质量;其次政府方面,对于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的实施,政府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主导作用,基于政府的领导,创建有效的校园安全防范系统,各级政府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及时检查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执行状况,从而进行归纳总结,切实完善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最后家庭方面,在校园安全教育中,家庭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父母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观察他们在家的表现,一旦发现不寻常的身心状况,要及时进行疏导,并反馈于教师,共同交流,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另外,家庭在与学校保持良好互动的同时还要加强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学习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安全能力。

3. 增设安全教育课,加强学生对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只有真正参与安全教育,学习真实的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才能真正认识到安全教育必要性,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从而珍惜自己现在拥有的一切,珍惜自己的生命。小学学校应在充分了解与掌握学生特征及人身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增设安全教育课,制定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如文字、视频、活动、动画等,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同时还可以借助安全课程设计相应的模拟,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真正感受与领悟到安全重于性。所以,小学学校应将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规划作为必教课程,融入教学计划,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另外,在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中,无论还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处于平等地位,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此基础上创建和谐的校园环境,提升学生安全感。

4. 建立合理的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完善校园安全教育

健全的规章制度既可以科学体现校园安全文化,又可以有效支撑校园安全防范体系,因此小学学校应依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健全的规章制度,拟定多种资格审查,利用制度推动管理,提升校园安全教育实效性。同时,还要构建合理的管理机制,管理是校园安全有效防范的关键所在,小学学校应主动学习与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管理经验,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促进自我激励体制、约束机制的健全。学校要创建治理管理小组,校长要充分发挥自身领导作用,实施明确分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责任到人,并制定合理的奖惩体制,提升治理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校园安全教育的实施,首先要从理论上强化校园安全教育,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大教育宣传,提升安全意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有效避免安全隐患的发生;其次要注重实践,从实践上进一步强化校园安全教育,定期检查相关设施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校园安全设施的功用。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加强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不仅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途径,而且是促进教育事业稳定发展的有效渠道,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小学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依据学生实际制定相应的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卢艳丽,秦跃平.小学生校园安全文化宣传的载体[J].安全,2015(03).

[2]王洪喜.校園及中小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初探[J].经营管理者,2010(13).

[3]武荣.求实.浅谈中小学生校园安全教育[J].2011(S1).

作者简介:郭晶晶,讲师,陕西省咸阳市,咸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校园安全议论文范文第5篇

如何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普及校园安全知识及加強校园安全建设之间达到和谐,笔者以为可以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在育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中渗透安全知识,体现和加强校园安全工作。

一、校园环境育人文化建设。

建筑物外墙以板报、橱窗、标语、宣传栏及办学思想为主,室内布置坚持统一规划与个性化设计相结合,加强校园环境育人文化建设。

1、室外环境文化建设。校门至操场走廊两边设立安全文化宣传牌及相关制度,设有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及安全、卫生宣传栏;教学楼对面文化墙上书写有“崇德、敬学、尚技、强身”的校风理念;教学楼外墙书写有“走创新之路,塑一流师资;育技能人才,铸特色技校。”的办学理念;教学楼走廊有名人头像、名言警句、学生作品、安全提示、消防标识及温馨提示等;运动区墙面有“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三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标语及科学锻炼、安全、卫生小常识等标语。

2、班级文化建设。各班主任负责个性化、人文性设计,要求班级文化建设有切合各专业实际的实施方案,凸显主题,个性鲜明,渗透安全,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性的教室文化建设评比。

3、宿舍文化建设。各寝室围绕“温馨家园、你我共建”的主题,安全第一,学校负责整体规划,各宿舍成员进行个性化、特色化布置,每学期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寝室文化建设评比。

4、部室文化建设。根据学生会各部室工作职能,确立相应的室内标语并张贴相关的规章制度,便于指引学生开展工作,引起大家的重视。

5、文化长廊展现特色。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充分发挥特色作用。在校门口到操场走廊的两边及操场的四周设有阅报栏、宣传栏、公示栏、光荣榜等,结合时事及学校工作,将学生安全教育、专业知识介绍、学生技能大赛、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介绍、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内容不断更新。

6、实训车间文化建设。根据专业的不同,我们进行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车间文化建设,首先是针对不同的工种制了严格的工作流程及安全操作要求,课前的第一件事必讲安全,我们还在实训车间里张贴了“ 树信心,誓拼搏,多付出,必能成功;懂理论,重实践,勤演练,定有收获。以技能创造价值,用智慧点亮人生。勤思、勤学、勤练,修机、修业、修身。”等激励或警示标语。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最高追求,主要包括校园历史传统和被全体师生员工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我们以活动为载体,融安全、德育等教育于活动中,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充分利用各种节假日等有利契机,对学生进行系列主题教育;坚持每周的国旗下的领导讲话和学生的演讲制度,认真开展好“元旦、红三月、红色五月、禁毒、建党、教师节、国庆节、一二·九“等主题教育庆祝活动。

2、利用班、团会、读报课,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专题教育。坚持开好“两会”(晨会和班会),精心组织主题班、团会。

3、办好“校园之声”广播站,及时播放校内外新闻和优秀稿件,不断优化校园音响系统,课余时间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或歌曲,加强教育的同时让师生在学习之余得到美的享受。

4、积极开辟第二课堂,举办文艺汇演、艺术节和运动会,不断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陶冶师生道德情操,渗透安全知识。

5、实施特色大课间活动,集安全演练、文明礼仪、体育锻炼于一体,努力构建“平安校园”、“和谐校园”。

6、邀请消防专家、公安民警、成功人士及心理辅导人员举办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安全、治安、就业等专题教育。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成立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学校安全工作制度、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师生外出活动安全制度、门卫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等。

2、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务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教师教学安全管理制度、各功能教室安全管理制度、体育课及各类教育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安全工作考评制度等。

3、建立和完善学校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课堂教学日志制度、学校楼道安全管理制度、学生请假销假制度、假期离校签字制度、学生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生集体活动安全管理制度、学校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学校饮用水安全管理制度、校车安全管理制度等。

4、建立和完善校园突发事故应急处置预案。包括:食物(饮用水)中毒事故应急处置预案、火灾事故应急处置预案、治安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自然灾害应急处置预案等。预案简明、科学、实用,并根据情况在实施中不断修改完善。

四、坚持精细化过程管理,规范校园安全行为 。

1、规范安全管理行为。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和“谁主管、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安全管理工作原则;坚持把安全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实行校园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

2、规范安全教育行为。聘任社区民警担任法制副校长,有安全教育计划、总结和教材,挂图和宣传标贴,班班有学校安全教育兼职教师,安全教育融入课堂。通过安全教育日、文娱汇演、安全文明岗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在不同的时段和不同的场合加强学生安全教育,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和安全演练提高学生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规范教职工的管理行为和教育行为,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辱骂和歧视差生。

3、规范学生安全行为。通过学生会、团委会等组织,在校内设立文明监督岗、安全监督员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安全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和管理制度、规范和管理行为的实施,规范学生在课堂上下、校园内外的学习、生活行为,让学生懂得健康平安应从细节做起的道理,懂得遵纪守法,懂得用制度和规范来约束自己,懂得礼貌与忍让,懂得与周围的人和睦相处,不讲伤害别人的话,不做伤害别人的事,学会自我保护,自求平安。

上一篇:宿舍安全论文下一篇:家庭安全用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