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品贸易论文范文

2023-05-22

纺织品贸易论文范文第1篇

摘 要:2005年,我国进行汇率改革,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人民币不再仅盯住货币美元,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进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这意味着人民币升值的序幕正式拉开。人民币的的升值对我国各产业造成了不同的影响,其中,作为我国出口大项的纺织品贸易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当前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分析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造成的利弊影响,对纺织品企业乃至行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升值;纺织品

人民币汇率是根据我国经济制度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的,受国际货币变动的影响。我国加人WTO以来,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长期贸易顺差使我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在我国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同时,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并不是令所有企业、行业欣喜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纺织品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纺织品出口是拉动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力量,纺织品服装贸易顺差也是我国外贸顺差的重要来源之一。人民币升值,从某种意义上讲,意味着中国产品的出口价格竞争力下降,有关研究表明,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将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行业利润率下降10%~60%。因此,人民币升值必将对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出口的我国纺织业产生重大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1、人民币升值的理论解释

人民币汇率是否应该升值,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首先是建立在对汇率决定理论的应用基础之上。希望能对人民币升值找到一个理论支持。汇率决定理论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购买力平价学说、利率平价学说、国际收支说和资产市场学说。他们分别从货币因素、宏观基本面因素、实际市场因素、存量因素和流量因素等不同角度对汇率的决定和变动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都有优点,也有不足。一种理论只能针对汇率决定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详尽的阐述,同一种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解释能力也是不同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全能的汇率决定理论。但是已有的汇率决定理论是相互补充、相互替代的,并且是随着经济形式和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而发展的。固定汇率制度下的汇率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把汇率调整融入到政府政策优化分析的框架中进行研究,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理论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将现代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应用到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中:如将预期、不完全信息、博弈论、有效市场理论、GARCH 模型、行为金融学及微观市场结构理论等引入到了汇率决定理论研究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从 2003 年开始,人民币升值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迫于国外压力和我国实际情况,人民币汇率改革在 2005 年 7 月得到落实,到 2011 年 3 月 25 日,人民币升值幅度已达到 20.8%。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率先走出低谷,各国经济也在探底回升。因此,国内外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将继续存在。

2、人民币升值的国内因素

人民币升值的国内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贸易顺差的增加以及外汇储备的增加。

国内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成为人民币升值的根本原因我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2003 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连续五年超过 10%,尤其是在 2007 年达到 13%。虽然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出口大幅下滑,但经济增长率仍达到 9%,2009 年也成功的达到了\"保八\"的目标。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后率先达到\"V\"型反转。我国经济的强劲走势已经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影响效应显著提高,这必然会吸引国际社会的眼球,并导致人民币升值需求急剧增加。

贸易顺差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贸易顺差会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近几年来,我国贸易收支始终保持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资本项目顺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从而导致在贸易顺差方面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也是人民币升值的一个重要原因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出口形势向好,外商直接投资逐年增加,外汇储备也屡屡创出新高。1994 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 212 亿美元,2008 年末达到 1.9 万亿美元,2009 年末外汇储备突破两万亿美元,达到 2.39 万亿美元,此时就领先全球各经济大国。截至 2010 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已达到 2.85 万亿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外汇储备龙头,从而使人民币升值又面临巨大的压力。

3、国际因素

人民币升值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越来越上升为各国政府间的政治问题,从而成为世界发达国家同我国政府之间的相互博弈。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政治方面的因素,比如发达国家美国、日本施加的政治压力,也就是早期 80 年代所谓的\"中国威胁论\"的延续,所谓中国威胁论实质就是鼓动人民币升值,阻止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升值使外商投资的各项成本提高,从而影响外商对我国的直接投资的增加,另外升值使进口价格降低,加剧我国的通货紧缩状况,也会导致大量国际游资进入中国,引发投机套利浪潮,形成泡沫经济等。鼓动人民币升值是美欧一部分决策者特权意识的反映,他们只想分享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益,却不愿给中国以公平待遇。

二、我国纺织品产业出口现状

目前,我国是纺织品出口第一大国。加人WTO后,随着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在2005~2009年间,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额增速呈下降趋势,且占货物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也降至15%。以毛2007年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速较05年下降了2%,纺织品出口额同比增速较2005年下降幅度更大,数值为7.9%,这反映出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出口有一定影响。2007~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出现大幅下挫,下滑幅度达到10.62%。200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速出现负值。2010年,国际经济与金融市场在经历了两年的大幅动荡后,从低谷中复苏;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快速队复至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纺织品出口 411.3 488.0 561.0 653.7 599.7 770.5

总出口额 1150.1 1439.9 1711.7 1851.6 1670.2 2065.3

出口额同比增速 20.9% 25.2% 18.9% 8.2% -9.8% 23.6%

资料来源:根据海关总署官网展数据整理

注:出口额同比增速=(现期出口额-基期出口额)/基期出口额

1、纺织品出口贸易方式

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中一般贸易占主导地位。从 2005 年出口中一般贸易方式从 2005 年占比 69%升至 2007 年 72.1%,而加工贸易方式从 27%减少至 22.6%。这证明我国纺织品的原辅材料生产水平在逐步提高,竞争力在加强,基本能满足纺织品出口的一般要求,这也是国外企业纷纷来我国投资办纺织服装厂的主要原因之一。从长远看,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一般贸易比重的增加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贸易方式的上述发展趋势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但在中短期内,也使得我国纺织品出口企业在人民币升值和国家出口退税政策的背景下会承受更大压力和挑战。

2、纺织品出口产品结构

我国纺织品的出口结构有所优化,但仍不尽完善,在纺织品出口中,初级加工产品如纱布的比重逐步下降,深加工产品的比重逐步上升。但成品大多属中低档,缺乏名牌、价格低廉,效益不高。即\"中档质量,低档价格,无名氏品牌,低效益增长\"。就纺织品产业大类结构而言,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衣着用、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三大领域的比例各占 1/3,而我国的比例为 70:20:10 左右。这一出口结构表明我国纺织品出口追求数量的扩张,缺乏质量上的优势,在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纺织品贸易竞争中,仅靠数量上扩张,价格上的低廉,是很难取胜的。而人民币升值在中短期内将会削弱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价格优势。

3、出口市场结构分析

虽然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和地区日益多样化。但目前我国纺织品的出口市场仍然比较集中,其中美国、欧盟、日本、我国香港地区和韩国是最重要的 5 个出口主销市场,对这 5 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占到我国纺织品出口量的 75%,特别是对欧盟、日本和美国 3 个市场的出口,不但占我国纺织品贸易额的 2/3,而且对每年纺织品贸易增幅的贡献率也在 50%以上。以 2007 年为例,美国排名第一,日本和我国香港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位。我国对欧盟、日本和美国出口纺织品分别为 58.64 亿美元、57.39 亿美元和 25.77 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 19.04%,12.51%和 29.41%,占中国纺织品贸易年增长的 50.04%。出口市场的过度集中,使得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既有较强的依赖性又有某种程度的潜在的不稳定性,会在某些突发诱因下遭遇严重的发展障碍。随着 ATC 的终止,纺织品贸易回归到自由化贸易的轨道,国际纺织品贸易进入后配额时代,我国纺织品出口面临更多的是各种摩擦压力,因此在巩固和加强传统的出口主销市场的同时,积极拓展新的出口市场和地区,有利于降低出口风险,使我国纺织品贸易走上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目前增长较快的市场主要有俄罗斯、阿联酋、新加坡、加拿大等国,这些市场成为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长的新亮点。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不利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一直是依靠低价战略取胜,人民币升值以后,出口产品价格竞争力削弱,加上短时间内我国纺织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附加值难以大幅提高,因此,出口产品的销售压力将大大增加,出口产品会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必然会给我国纺织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以及纺织品企业带来严峻的挑战。

1、纺织品出口竞争力下降

我国是第一大纺织品出口国,纺织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的创汇产业,纺织服装的出口率为50%~60%,纺织品出口总额占我国出口总额的20%左右。纺织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产品的价格普遍较低,成本压缩空间不大,人民币升值会使该行业的低价竞争优势逐步丧失,相比以前,购买产品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价格相对升高,生产成本提高,对整个行业有较大负面影响。如果纺织品的出口价格不提高或者出口价格提高的幅度较小,纺织企业的利润就会受到影响,但是如果纺织企业出口价格提高的幅度过大,势必会削弱到我国纺织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使得纺织品的出口数量减少、导致市场占有率下降,从而给我国纺织行业造成不利的影响。据研究,人民币每升值1%,纺织行业销售利润率将下降2%~6%,如果人民币升值5%~10%,纺织行业利润率将下降10%~60%。如此看来,按照当今的人民币升值程度,很多纺织企业已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2、企业利润减少、竞争加剧

人民币升值会导致纺织企业利润减少。我国纺织品销售收入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出口,人民币升值以后,如果不提高出口产品的外币价格,以本币表示的利润必然下降,因此每一个企业都希望提高纺织品的出口价格,来消化人民币升值所造成的利润损失,但是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如愿提价,即使能够提高产品的出口价格,提价的空间也非常有限,最终会导致我国纺织企业利润下降。

同时,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纺织品出口退税率降低以及原材料大幅上涨的背景下,将有大量纺织品出口企业由外销转为内销,这更加剧了国内纺织企业的恶性竞争。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589.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77%,增幅回落近9个百分点,出口数量增速回落更加明显,下降47%。而目前我国规模以上纺织品企业大约有4.5万家(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3902万亿元,但整个纺织服装行业的毛利润目前仅为10%左右,其中65%的棉纺织企业的平均利润为3%左右,而到目前为止人民币已累计升值7.4%,下半年有可能进一步升值,加上服装出口退税的调整,下半年将可能出现出口企业所能承受成本的临界点,届时相当数量的中小型企业将因此被淘汰出局,从而加剧国内纺织企业的恶性竞争。

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出口的有利影响

人民币升值尽管会给我国纺织品贸易及纺织行业造成不利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也会给我国纺织品贸易带来一些有利的影响。

1、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升值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缓解了中国纺织品出口的贸易摩擦。为纺织品出口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2005年纺织品配额全面取消后欧美等国采取特保措施使我国纺织品出口频频受挫并试图将纺织品贸易与人民币升值捆绑在起。人民币升值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美纺织品谈判。从远期来看人民币升值必将进一步缓解中国纺织品出口的对外贸易摩擦,改善纺织品出口环境。同时,人民币升值可以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贸易条件是出口商品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价格指数之比。由于我国的加工贸易比重大。因此制造业成本中进口零部件和原材料的比重很高。所以人民币的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人民币标价下降。从而降低生产成本。那么在纺织服装行业以原料进口为基础的化纤产品和以高档布料进口为基础的服装产品的受益最大。

2、促进纺织品行业结构调整与转变

人民币升值,削弱弱了纺织品出口贸易的价格竞争优势,对于中小纺织企业而言议价能力较弱不能通过提高价格来转移人民币升值带来的负面影响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甚至面临惨遭淘汰的命运。而实力雄厚的纺织企业应对风险能力强。会是这场竞争的最终胜出者从而实现纺织行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中国纺织行业整合。此外,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纺织品出口结构的调整和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纺织品出口以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产品出日为主中高档产品比重不足20%。由于利润率极低众多纺织企业依靠低价多销维持利润收入,结果使企业陷入压价竞争的怪圈而不能自拔。人民币升值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将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加人研发力度努力提高纺织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劳动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推动产业升级。从远期看。人民币升值有利于中国纺织产业由增量型向增质型转变。

3、增强企业的汇率风险意识

由于人民币的升值带来的成本上升,会使纺织行业的整体利润率下降。但我们也很高兴地看到很多纺织企业在升值之前已做好了相应的防范。人民币升值可以促使企业开展成本压缩。把汇率的波动作为盈亏核算的重要内容。每个纺织企业都要意识到人民币汇率的改革趋势只会使汇率的波动性更大,每个纺织企业都必须增强汇率风险意识并逐步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五、结论

面对我国人民币升值对纺织品出口造成的重大影响,我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不仅应该及早认清形势,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提高创新能力,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且要进一步实施品牌战略,发掘中国的知名品牌,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同时,提高品牌产品在国内大城市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并且增强主动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的意识和能力等等策略,都有利于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压力下,纺织品出口企业适应市场需求,拓宽企业的避险渠道,将人民币波动的风险降至最低而取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琳.我国纺织业出口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8,(11).

[2]刘然.当前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4).

[3]孟春景,姚海军,郭昕.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分析[J].北方经济,2008,(11).

[4]阮青松,金晓慧.汇率变动对我国纺织品出口收入的影响分析[J].经济论坛,2009,(12).

[5]王奇珍.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影响[J].现代商业,2009,(11).

[6]徐立平.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2).

[7]解全明.浅谈我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及对策[J].理论界,2009,(7).

[8]陈立平.人民币升值对纺织企业的影响及对策[J].企业经济,2007,(2).

[9]符国涛.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J].中国贸易报,2011,(10).

[10]孙向南.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与管理,2010,(11).

作者简介:刘玲,西安外事学院2010级学生。

纺织品贸易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作为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经济体中国和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美国在纺织品贸易方面一直保持着持续稳定增长的势头,但于此同时两国的贸易摩擦现象也日益频繁且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本文首先,研究了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现状;其次,介绍了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一系列具体化措施。

关键词: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品牌意识

金融危机之后,中美两国贸易摩擦现象频繁发生且日益加剧。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如何更好的采取有效措施解决这一矛盾,成为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领域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围绕着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进行研究,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以促使中美两国在纺织品贸易交往中实现互利共赢,和谐发展。

一、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现状

2005年1月1日全球纺织品配额取消之后,中美两国纺织品贸易摩擦加剧。2009年1月1日,中国不再对输美纺织品实行纺织品出口许可管理,使得这一情况更加恶化,中国遭受美国的反倾销、反补贴、特别保障调查案和召回等事件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根据中国WTO/TBT-SPS国家通报咨询中心网站所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扣留中国纺织品事件2009年是28起,2010年是37起,2011年是20起,2012年为19起。

二、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分析

1.中国纺织品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附加值低

中国纺织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产业结构不平衡、缺乏国际竞争力;纺织企业规模较小且分布不平衡,大型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缺乏对跨国资源和高新技术的配置能力;纺织产业所需原材料的发展速度较慢,一般原材料的生产数量过多、增长速度过快,而科技含量高、功能品种多样化的高级原材料却相对较少;纺织品生产主要以劳动密集型的服装加工为主,企业竞争异常激烈,而技术密集型的纺织品生产则相对较少。与此同时,中国对美国服装大多是外商委托加工生产的,产品附加值极低。

2.中国纺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差,无法与国际标准接轨

总的来说,中国纺织企业的技术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不强,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技术差距。另外,国际上现行的技术标准大多是由发达国家制定和主宰的,而中国只借鉴了国际标准的40%左右,采用率相对较低。这种同国际标准接轨差距比较大的情况涉及面很广,必然会在无形之中加大中美两国纺织企业产生贸易摩擦的可能,给两国的纺织品贸易交往带来一定的影响。

3.中国纺织企业缺乏自我防护意识,预警机制不完善

现如今,中国的纺织品出口企业普遍存在着国际竞争力较低,国际营销体系不健全,捕捉、传递、分析国际纺织市场信息不及时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对美国市场相关动态的详细了解,使得美国企业或行业中介组织在决定或表现出对中国某种出口产品的关注,并付诸调查、决定立案的时候,中国的纺织企业不能及时有效的对原有出口战略进行调整,只能继续涌入目标国市场,使自身陷于被动地位。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纺织企业在美国遭遇贸易摩擦时,经常无法提供完整的、符合国际标准的成本、销售资料,使得自己在中美纺织品贸易中往往受制于人,给中国的纺织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4.中国纺织企业缺乏品牌意识,未能树立自主品牌

从长远来看,中国纺织企业自有品牌意识的缺失将严重制约着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提高,影响中国纺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中国纺织企业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比例不超过10%,许多出口厂家往往根据国外客户的需要进行“贴牌生产”。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买卖,也只不过是因为它们具有商品的“使用价值”。然而,他们没有任何品牌运作和品牌运营的概念,只是一味的按照原有生产模式进行加工制作,这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和效益的大幅提高。

5.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的服务及协调管理职责不到位

中国的纺织行业协会缺乏健全的预警机制,也未能充分的发挥自身协调、管理、监督的作用,使得中国纺织产品的出口在取消配额限制之后,就陷入了无序的混乱状态。中国的纺织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预警信息,往往各自为战,形成市场的恶性竞争。与此同时,行业协会缺乏对“特保”条款的宣传力度,以至于大多数纺织企业未能对其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对可能带来的严重危害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给企业在对外贸易中产生不利的影响。

三、应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国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大力扶持,进一步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注重运用高科技对纺织产业进行改造,改变中国纺织企业国际分工劣势的地位,推进企业向高层次、高技术产业的方向迈进。同时,政府应加快中国纺织产业的产业升级,整合国内现有资源,完善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支持纺织企业加强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开拓市场,在增加出口的同时适当增加进口,平衡国际收支,提高自身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减少产生摩擦的制度性因素。

2.建立投资和贸易的应景与预警机制

在中美纺织品贸易过程中,中国的纺织企业由于缺乏对国际市场的了解以及信息的不充分性,使得企业在受到美国企业的关注甚至是立案调查时,中国的纺织品仍大量涌入目标国市场,导致自身陷入不利的地位。基于以上情况,政府应建立健全投资和贸易的应景和预警机制,对中国纺织品在美国市场的投资可能性及市场容量、消费需求、价格走向等因素事先进行调查和评估,及时掌握纺织品的出口贸易情况。在发生异常情况时,提高警惕,全面考虑可能产生的结果。

3.积极发挥纺织行业协会作用,增强纺织行业的应变能力

纺织行业协会对于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行业关系、保障行业安全、提供行业服务,促进行业发展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问题上,纺织行业协会除了要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外,还要加强与政府的密切配合。针对有关中美纺织品贸易问题与政府进行信息交流,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对策,进行有效的组织,通过对纺织品的出口进行跟踪监测,以及美国市场最新信息的收集,积极维护纺织行业的整体利益,增强纺织行业的应变能力。

4.加强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增强企业竞争力

要转变中国纺织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首先,纺织企业应加大科研的投入,大胆进行技术创新,积极培养和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更新、改造技术装备,为技术创新、产品创特色奠定基础。其次,要充分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及完整的产业配套能力,实现纺织产品由粗加工到深加工的转变,扭转中国纺织产品档次低的形象,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

5.积极实行“走出去”战略,并推进企业的品牌战略

品牌意识是一个企业对品牌和品牌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企业对其产品自觉维护并创成名牌的意识。品牌意识为企业制定品牌战略铸就强势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成为现代竞争经济中引领企业制胜的战略性意识。现代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演变为“品牌竞争”。中国的纺织企业要想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立足必须要在充分利用国内的消费市场的基础上形成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际品牌。

通过对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纺织品贸易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发展速度在不断的加快,由此产生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的增加。尽管我们不能从根源上消除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产生的原因,但是中国政府可以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尽量减少和避免国际贸易摩擦现象的发生,为中美两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郭佳.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分析[J].商情,2011,(38):102.

[2]高洁.关于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的博弈分析[J].新财经(理论版),2010,(06):72.

[3]解小龙.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研究[J].商情,2012,(13):40.

[4]张园园.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原因及对策研究[J].时代报告,2011,(09):80.

[5]孙芳.浅析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与预警机制[J].商品与质量·科学理论,2011,(08):5-6.

作者简介:潘碧云(1990- ),女,汉族,河北唐山市人,经济学硕士,单位: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纺织品贸易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国。2005年1月1日纺织品配额被取消,对于我国经贸界来说是一件历史性的大事。但随之而来的欧美对我设限风波,使纺织服装企业陷入严峻形势。文章从分析纺织品贸易现状和受限影响着手,以浙江省和杭州市为实例,总结出纺织品服装出口中的问题。最后,从政府和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同时呼吁每一个WTO成员国都应努力营造一个公平的国际贸易环境。

关键词:纺织品出口;贸易摩擦;对中国纺织品设限

收稿日期:2005-11-28

作者简介:吕筠(1968-),女,江苏无锡人,杭州市经济委员会对外经济处副处长,工程师。我国纺织品出口长期受到国际贸易被动配额的限制,但经广大从业人员的艰苦努力,从1994年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纺织品出口第一大国,并一直保持到现在。在加入WTO以后,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纺织品与服装协定》((ATC协定),美欧等国纺织服装业享有10年的保护期和过渡期,全球纺织品贸易于2005年1月1日起实现了一体化,纺织品被动配额全部取消。按国际贸易自由化原则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理应迎来自由贸易、公平竞争的机遇,但从去年的《伊斯坦布尔宣言》,到今年4月份以来欧美对我国大宗纺织服装的出口贸易不断的设限,贸易争端迭起,显然需要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贸易以至纺织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思考,研究新的发展战略和策略。

一、欧美设限对我国纺织业的影响

(一)欧美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贸易设限

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从企业到政府都对“2005年1月1日后纺织品配额取消”这个历史时期的到来持乐观和期待的态度较多,但对配额取消后,中国与欧美之间很快会发生纺织品出口的不断摩擦还是缺少足够的思想准备。从3月21日,美国宣布对进口服装和纺织品实施特别监测措施后,欧美掀起了对华纺织品服装设限的大浪。欧美根据《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242条款对中国纺织品提出特保设限。按照该条款,中国纺织品在2008年以前的未来三年半时间里,仍将随时可能遭遇限制。4月份和5月份是欧美相继对进口我国纺织品服装做出一系列“特保调查”,并作出了设限的决定。随后6月10日中国和欧盟签署了《关于中国部分输欧纺织品备忘录》,确定了今后一年半时间内,对中国10类纺织品进口8%—12.5%的年增长率,至此,中欧纺织品服装贸易争端告一段落。美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目前已经设限七项,还有五项可能受到限制。截至8月3日我国七类受限纺织品有四类已被封关,其它三类化纤制裤子达99.3%,男士梭织衬衫达94.2%,精梳棉纱为19.9%……严格意义上的纺织品“后配额时代”只存在了133天。

经过长达8个月的七轮磋商,11月8日,中美双方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2006年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有关产品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2007年和20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 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增长率为12.5-16%,2008年增长率在15-17%。

(二)欧美设限对我纺织业的影响

1.欧美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主要出口市场

欧美市场对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贡献率达1/3以上,出口增量的贡献率达3/4以上,设限涉及到的品种范围高达1/3。数据表明,从出口额来看,欧美市场已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3。今年1~6月,我国对欧美纺织服装出口达176.3亿美元,占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34.3%。从出口的增量来看,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净增加出口额90亿美元,而欧美两大市场出口增量达68.22亿美元,占净增加出口总额的77.2%。这说明,未来几年,欧美两大市场将成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从欧美设限的品种范围看,今年上半年,欧盟对我国设限的10类纺织品服装品种对欧出口额约22亿美元,占我国对欧盟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25%。目前,美国共对我19种纺织品服装设限或酝酿设限,涉及36个类别,2005年1~4月,美国从中国进口的上述产品金额为25.11亿美元,占我国对美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49.12%。

按上述数据测算,今年上半年已经设限或可能设限的产品的覆盖面将达到对欧美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的1/3。

2.欧美设限已波及众多出口企业受损

2004年,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结构中,出口到设限国家的金额达258.15亿元,占全部出口比例的26.51%。每一个受限品种涉及到至少1000家企业,多则达到6000家的出口企业。由于美国设限,导致今年我国七大类纺织品提前封关,使2005年实际出口的最大量只占预计出口数量的60%,而有的甚至不到1/3,如棉制及化纤制内衣352/652。七项设限品种损失高达17亿美元,拟设限的也可能造成损失为2亿多美元,累计大约为19.2亿美元。另外,欧盟对我国两类纺织品设限,据商务部统计,也可能造成3亿美元的损失,因此当前欧美设限累计造成的损失约在20亿美元左右,相当于近两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增量的12%。

浙江省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量约占全国1/5,纺织服装企业主要分布在已形成块状经济和产业链的宁波、绍兴和杭州萧山等地,欧美设限与反倾销使全省近1/3的纺织服装企业会受到较大影响,这些企业大多是以增量取胜、出口为主的中小企业。2005年1~4月,浙江省受美国“特保”限制的七大类纺织品出口生产企业达到952家,占整个出口企业的18%,七大类纺织品出口额为3.46亿美元,同比增长100.3%,占全省纺织品出口5%。2005年1-3月,浙江省受欧盟“特保”的9类纺织品生产企业有1077家,占全省所有纺织服装出口企业的六分之一; 9类产品的出口金额为2.26亿美元,占全省输欧纺织品服装产品的18.6%。2005年3月欧盟对我国涤纶面料初裁课以20-85.3%的反倾销税,仅此一项杭州市萧山区就将有六七百家企业受损;杭州市余杭区受到欧美设限影响企业约占20%。

在美国宣布对中国7类纺织品实行“特保”之后的第五天,由72个美国买家组成的“美国纺织买家中国采购会”来到杭州,但据悉采购团原计划年采购1亿美元产品,由于受“设限”影响最后正式签下订单的仅有120多万美元。

3.欧美设限等贸易摩擦对我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影响深远

从短期来看,特别是今年下半年,我国对欧美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受到较大影响,由于企业对特保产品的无序抢关出口,对欧10类产品和对美5类产品的配额基本上已经用完,这些产品下半年的出口将出现停滞状态;而对美仍有若干类别产品正面临受到进一步设限的可能,中美纺织品贸易还存在诸多变数,下半年对欧美出口不容乐观。

目前中国、美国、欧盟为全球纺织纤维消费的前三大国家(地区),占全球纤维消费总量的70%左右,因而从长期来看,欧美两大市场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ATC时期,由于我国长期受配额约束,对这两大市场的增长空间受长期的压抑,而我国对非设限国家出口已经比较成熟,增长空间极其有限,要想根本解决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增量空间,就必须稳步提高我国对欧美市场的占有率。

二、当前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中的主要问题

(一)出口纺织品以大宗产品为主,利润率低

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均价低于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均价20%以上。一些低端纺织品出口售价甚至接近其生产成本,出口利润低微,行业平均销售利润只有5%,出口额的增长过多依靠量大价低竞争,利润率甚至在2%至3%。( 而在欧洲,纺织行业的利润率定为15%)因此出口增长虽快,但基础不牢固,面临劳动力价值和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出口产品集中在中低档和大路货品种,如T恤、制服、内衣和中低档次纱线面料。由于高科技纤维产品的开发应用落后,面料平均纤维成分为1.3种,国外面料平均纤维成分为5.6种。也就是说,我国出口以单纤维纯纺和两种纤维混纺为主,而从国外进口的面料一般是7至8种。面料产业成为制约我国纺织服装业从低端向高端发展的瓶颈。

(二)缺乏附加值高的知名品牌,多的是“中国制造”,少的是“中国创造”

我国出口产品多数以贴牌加工方式为主。品牌是外商提供的,产品设计和款式来自外商,甚至面料、辅料也是外商提供,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供应链中仅仅是加工制造商,自有品牌占有率不超过10%。缺乏品牌竞争力,导致我国纺织品难以进入国际中高档市场。

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普遍存在仿造能力强,自主创新能力弱的问题,产品开发模式落后;企业家大多存在“重销售、轻研发”,“重仿制、轻创新”,缺乏支持开拓国际市场的研发资金、技术和人才, 缺乏信息和国际化经营的理念,使企业不能定位自己的产品,也不能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作市场预测。发达国家的产品是销售一代研发一代同时并进,而我们是仿造一代又一代,始终跟在人家后面,多的是“中国制造”,少的是“中国创造”,造成产品雷同,恶性竞争。

(三)高消耗、低产出,原料依赖进口较大

就我国现有纺织服装业规模来说,我国是纺织原料不足的国家。棉花、羊毛、化纤的前道原料大量依靠进口,高品质化纤也要进口,对国际原料市场依赖度较高。棉花进口量占国内棉花年产量的50%以上。细羊毛每年需求量在35万吨左右2/3依赖进口。我国的化纤总产量2003年已达到1181万吨,占世界产量的35%,首次超过欧美、日本总和,2004年达到1450万吨,已成为世界化纤生产大国,但前道原料据海关统计,2004年PTA(精对苯二甲酸)进口580万吨,进口依存度达58%,MEG(乙二醇)进口345万吨,进口依存度达到77.5%,中高档服装面料,年市场需求量在10亿米以上,约一半需要进口。

三、应对欧美对我出口设限的政府引导作用

(一)坚持WTO公平竞争原则,推动国际市场多元化

要坚持WTO公平竞争原则,严格自律,主动参与和维护纺织品国际贸易新秩序。在此同时要从多边贸易关系的全局出发,增进相互了解,积极协商,消除分歧,化解摩擦,扩大互补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寻求互补共赢。要十分注重发展多边和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发展跨国供应链体系,探讨在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中国纺织品服装国际市场多元化,促进中国纺织品服装在国际市场上新的繁荣。

(二)控制国内纺织业投资过热,鼓励新技术领域开发

受不断加大的国际贸易摩擦和人民币汇率改革影响,中国纺织业的大规模洗牌已难以避免。纺织行业是国有股最早退出的行业,在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充满活力的民营企业从2000年以来,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和竞争力,纺织规模重新扩大,竞争加剧。虽然从纤维生产到印染后整理的技术体系已很成熟,但以艺术加科技的方式指导产品开发方面仍较落后;尤其在高新技术纤维领域,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很远,以日本、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垄断着全球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技术与市场,使我国产业安全受到很大威胁。政府要从宏观上严格控制低水平扩大规模的重复建设,并通过政策扶持,积极鼓励高新技术领域的纺织服装行业的发展。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培育名牌产品出口

我国庞大的外贸总额中缺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因此,急需通过实施“品牌战略”,尽快地发展高精尖的知识密集型产业,逐渐抛弃高能耗的粗放经营模式的服装企业,发展高附加值产品, 提高名牌产品的出口比重,打造一批名牌企业,实施品牌连锁、专卖店等现代经营模式。2005年4月浙江省经贸委发布了产业指导意见,鼓励纺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6月商务商等七部委联合打造扶持出口名牌政策,这些举措将对企业品牌发展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

(四)加快建立技术壁垒的保护体系,建立国际标准体系

面对国际上形形色色的技术壁垒,要尽快建立自我保护体系。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出口贸易的监管工作,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对我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动态要跟踪监测,运用报纸、网络等媒体及时向企业传递信息, 出口退税政策建议要锁定科技含量高、有自主品牌的产品;要根据国际市场情况及时调整出口贸易的有关政策。

大力加强标准化工作;要认真研究和采用国际标准,加快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各类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引进和开发国际一流水准的监测技术和设备。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高我国纺织服装产品的认证水平,尽快与国际互认。根据国际纺织品市场需求情况和对外贸易敏感度,对纺织服装行业及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生产安全、产品质量、环保、劳动保障等情况,联合有关部门和专家制定国际上认可的行业准入标准,规范企业行为,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大力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要根据“一业一会、一品一会”的原则,规范建设行业协会,大力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的发展;加快行业协会的立法工作,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立法的基础上将政府一部分应还给市场的职能还给市场,实际是还给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完善规范的建设、职能的定位、和作用的发挥,开展行业服务,促进行业自律的加强、行业行为的规范。加强与国际同行业的交流合作,应对各类技术壁垒和反倾销的应诉,保障公平竞争,维护行业合法权益。促进行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

四、应对欧美对我出口设限的企业对策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升级

要从追求数量到追求质量转变,提高新产品研发能力;要加快高新技术纤维和绿色生态纤维的开发应用,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安全、环保、能源以及新材料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纤维发展的主要要素,是开发纺织新产品的方向。如用于光纤和防弹衣用的芳纶,作为制造先进复合材料的高性能碳纤维;作为衣用纤维的天然纤维开发(新品种棉、毛、丝、麻,和其它新品种,如无毒大麻纤维、竹纤维、大豆纤维、牛奶纤维)等,以及新颖化纤面料的开发(舒适性、功能性和高感性方向),都可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

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要以信息化带动企业管理现代化,大力推进信息资源的拓展,加快适用软件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如:资源管理系统(ERP)、供应链管理系统(SC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辅助设计制造系统(CAD/CAM)等信息技术系统;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发达国家的电子商务B2B交易量已占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量的95%,中国电子商务还处于成长阶段,纺织服装类电子商务交易额只占7.5%左右,发展电子商务,是实现对市场的快速响应,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捷径。

(二)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发展,创品牌和名牌

纺织企业要提高国际竞争力,必须重视发展品牌,加快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向高层次的质量和品牌竞争转变,从一意仿造向自主创新设计制造发展,在创品牌上,尤其是创国际知名品牌,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通过:一是积极在国际市场上创建自己的品牌,二是收购在国际上已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 三是收购拥有全球分销渠道的零售企业等三种方式逐步建立自己的品牌。对多数中小企业,应采取强强联合的方法,与有竞争优势的企业联合,与有科研实力的大专院校联合,与外国企业或国外科研机构联合,开创产品的特色和品牌;其次要开发专利产品、专有技术,可以从与大企业配套合作开始着手

(三)善学善用国际贸易规则,提高规避风险能力

企业要熟悉应用WTO的游戏规则以及技术壁垒协议的规则,依靠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充分研究和利用协议中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指定、批准和实施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成员应享有的权利和待遇等。在遭遇反倾销调查时,要积极应诉抗争,争取机会,维护自身公平、公正的贸易环境。例如2004年6月欧盟对第35类纺织品反倾销起诉中国近1000家企业,涉及浙江绍兴的有287家企业,其中仅27家企业应诉,经过半年,有11家企业获得欧盟“市场经济地位待遇”认可。

(四)实施“走出去”战略,到境外设立生产经营机构

面对欧美市场的限制,要适时考虑出口市场转向,开发新兴的俄罗斯、东欧、中东、东南亚等市场。从长远考虑,反倾销、人权问题、劳工标准、生态标准等非关税壁垒将长期存在,企业可以“走出去”主动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纺织服装企业可以将生产转向非洲、中南美、东南亚等地区,甚至可以考虑购买意大利、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濒临倒闭的企业,享受东道国提供的优惠政策,实现“产品原产地”的多元化,既有利于分散纺织服装企业出口经营风险,减少经营中的不确定性,也可以扶植以纺织服装为主产业的国家,化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贸易摩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五)拓展内需市场,仍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点

目前我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全球外贸依存度1990年为38.7%, 2003年已接近45%, 我国外贸依存度1990年为29.8%, 2003年已达到60%,远远高于美国、日本、巴西、印度等经济大国。因此,如何挖掘国内内需市场,应成为企业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的适应能力的策略。为此,一是需要本土纺织服装企业在产品品质、标准、和服务等方面作进一步改进和提,以国际化经营管理方式,树立属于自己的品牌和建立稳定的国内消费群;二是将纺织品发展纳入到国内经济建设中,从根本上实施纺织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国际上,尤以欧美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设限,制造摩擦,对我国纺织业是一种严峻的挑战。我国纺织业有巨大的产能,必须主动应对,化解摩擦,解决好贸易争端,才能赢得国际市埸。同时国内要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加强自主创新,实施产业升级,与国际接轨,使纺织产业由传统转入现代纺织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华珊,郭宏钧,袁慧丰.我国纺织工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J].纺织导报,2005,(5).

[2]赵玉敏.建立自己的营销通道[J].中国贸易,2005,(3).

[3]陈德照.中国如何面对国际贸易摩擦高发期[N].文汇报,2005-05-30.

纺织品贸易论文范文第4篇

纺织贸易互补性强

众所周知,印度最显著的优势是拥有世界上最大面积的棉花种植。纺织业在印度工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纺织工业生产总值为55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工业总值的14%,出口总额的17%,劳动人口的20%。作为世界第二大纤维素纤维生产国、第二大棉纱生产国、第二大丝绸生产国以及最大的黄麻生产国,印度现有纺纱生产能力3750万锭,并拥有193万台织机。目前,印度无论是纺纱还是织造都在进行扩充和技术改造,并且随着针织服装的快速增长,针织生产能力也在大规模的扩张。

放眼中国国情,由于国内棉花供应不足,国内需要大量进口棉花。未来受美国棉花减产的影响,中国会将对原棉的需求转移到其他供应国。作为中国第二大原棉供应国,印度占据了中国进口总量的27%~28%。像shamkar-6号这样的优良品种在中国市场有着巨大潜力。

印度棉纺织品出口促进会会长韦拉·于赛曾在2009年表示,在中印两国的纺织品贸易往来中,中国每年都要进口印度的棉花和少量的纱线,印度则进口中国的面料。印度的优势在于有着丰富的棉花资源,而且就本国纺织业的需求来讲产量还是过剩的;中国的优势在于纤维,特别是合成纤维。仅这两方面特点,就使两国在纺织领域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互补关系。韦拉·于赛认为,如果中国企业能直接到印度投资建厂,就省去了进口印度的棉花,或者进口印度的纱线后进行面料生产,再出口到印度这样一系列的环节。韦拉·于赛说,印度现在可以称得上是纺织生产大国,但并不是纺织出口大国。印度纺织服装的70%-80%是满足印度国内需求的。因此,中国企业到印度去投资办厂,生产的面料可以直接在印度当地销售,还可省却物流环节。

印度纺织工业已经制定了至2012年和2020年的发展目标。未来印度渴望与中国建立一种新兴的纺织品贸易模式,达成两国的资源互补,利益互惠。

中国和印度在纺织行业有许多相似之处,希望今后能拓展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合作领域,促进区域内贸易,促进两国间企业的合资、合作,交换纺织和服装行业间的贸易信息,注重品牌以及零售网络的建设。

互惠双赢是关键

近年来中印两国的政治关系的发展友好和经贸合作的加强,以及中印两国的纺织品贸易的增长为中印纺织品贸易的合作提供了有力的因素和现实基础,但是两国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各自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较小,而且多以原材料的进出口为主。

从中国出口到印度纺织品贸易结构上分析,中国纺织原料在印度所占份额最多。日用和工用纺织品对印度的出口也表现出很强的发展潜力。中国在今后与印度的纺织品贸易合作中应该更加侧重于这两类产品。从中国从印度进口纺织品总量及分类数据变化上来看,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是纺织原料类产品,近年来都基本上保持在95%左右,占了中国从印度进口纺织品的绝大多数。

中印的服装纺织品贸易中仍存在一定的互补性。中印两国双边贸易的互补性指数2001年以来一直呈现上升趋势。尽管中印两国在服装纺织品的生产和贸易上有相似的比较优势,并且互以对方为竞争对手,然而两国在自然禀赋、产业政策、工业发展周期、贸易开放等方面的差异却为其进行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提供了可能。

中国和印度纺织品贸易合作可以促进双边按市场需求和比较优势的原则来安排生产,从而深化产业分工和写作,促进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使两个大区域按市场需求的商品结构安排和调整生产的能力提高。此外,中国和印度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合作可以产生动态的合作效应,也可以产生市场和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会在更大程度上来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

促进双方沟通与合作,实现中印纺织品贸易互惠双赢,这是对双方都会有利的举措。由于中国和印度都是纺织品生产大国和出口国,在纺织品一体化带来充分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中印两国间的纺织品贸易竞争将不可避免。中印应加强纺织品贸易领域双边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间的对话,加强沟通和理解,减少贸易摩擦。一方面要引导纺织企业有序出口,监督纺织品出口的量与价的变化,减少因为低价竞销引起反倾销等贸易摩擦加强,做到在良性竞争中实现中印纺织品贸易互惠双赢。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印度纺织界的对话协商,保持紧密联系和交流,及时了解对方的贸易政策动向,随时向产业发出预警,以应付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

中國企业应积极“走出去”

加强在多边贸易体制下的对话,为双方寻求更多的利益,有百利而无一害。中印开展合作,不仅可以形成合力,提高各自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共同发展,而且能够促进发展中国家的整体发展,推动亚洲实现更加广泛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中印应该加强在世贸组织等多边经济组织中的协调,增强发展中国家在WTO的非农业市场准入磋商中与发达国家对话的实力,增加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话语权,也为双方寻求更多的国际市场机遇,争取更大的利益。

可以以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为契机,促进中印纺织品贸易的发展。中印双方可以通过商签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促进两国纺织品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的扩大,从而使两国在国际比较优势发生变化时能够抵御纺织品一体化带来的冲击,并保持其纺织品的竞争优势。建立中印自由贸易区以后,两国贸易变成零关税,将会产生“贸易转移效应”。中国从印度进口的商品价格将大大低于从其他国家的进口,因此中国可能会把自己大部分贸易转移到印度。同时,印度也将会更多的选择同中国开展贸易,两国都将在竞争中获胜。

另外,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中国纺织品出口结构。中国与印度的纺织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中国在纺织业产业链构建、产品设计研发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印度在原材料供应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两国政府对纺织行业的发展政策也不相同,印度目前的发展政策主要是采取以量取胜的方法来占领尽可能多的世界市场份额,产品加工附加值低是目前印度纺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产品深加工能力和技术均落后于大多数纺织品生产大国,印度在短期内不会对高品质的世界纺织品市场带来冲击。

因此,中国应该意识到印度在纺织服装行业的大国优势和劣势,按照比较优势原则,调整中国纺织品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培育那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品,规避没有竞争力或者竞争性较弱的产品。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特别鼓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实现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换代,避免与印度在产业结构和贸易产品结构的雷同,从而使中国在从参与国际分工和推进纺织业国际化进程中获得经济发展利益和应有的比较利益。

纺织品贸易论文范文第5篇

随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推行,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历史教师关注的焦点。关键能力是什么?如何培养?有何现实诉求?这些都是亟待探讨的实践问题。笔者认为,内化的历史思维和外化的表达能力是学生关键能力的要义。作为一种态度、能力和方法,历史解释将是阐释这种要义的手段。本文以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走向整体世界》为例,尝试探讨历史解释的整体性,期望帮助学生形成历史思维和表达能力。

一、历史解释的表层困惑

如果想要对历史事实作出充分的解释,就必须对事实是如何发生的历史作出说明。历史解释承担了回放历史的功能,它所能涵盖的整体性画面将直接影响历史呈现的完整程度。历史解释的表层表现为史实描述,涉及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它们的共同要素构成了历史事实的基本现象和直接观感;历史解释的深层表现为思维方式,“历史解释是使历史现象变得明白易懂的说理方式”,因此强调“历史解释的分层思路就是追求思维的开阔性和深刻性。从就单个历史现象进行就事论事的思考,到探索多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是为思维的开阔性;从单纯描述历史现象的内容到探讨历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是为思维的深刻性”[1]。如果单就历史事实的描述,却不做思维方式的渗透,那么历史解释是丧失灵魂的躯干。关于《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中,单个的航海事实描述是具体而全面的。的确,一幅全球航线开辟的平面图已经展开,可是缺乏深刻的立体感。史实的描述只是历史解释的表象,在表象中寻求深刻,无异于缘木求鱼。

二、历史解释的逻辑思考

在历史解释中,跳跃的历史思维之于静止的历史表象有何关联?“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2]据此,如果思想进程一直与历史过程同在,那么历史思维就从未游离于表象描述之外。由此,便形成了历史解释的逻辑思考:

1.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新航路的开辟,我们在探究动因的时候,很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将目光聚焦在欧洲,形成了所谓审视的出发点,即“欧洲中心论”。在欧洲更广泛的视野内寻求该历史现象发生的内在动因,然后有诸如“民族”、“宗教”和“社会”的优越论;“技术”、“经济”和“文化”的决定论等等。总之,“西方的兴起”早就在上帝的预设之中。近代以来,欧洲固然是重要的部分,但并不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早在新航路之前,欧亚陆地上已经出现了以伊斯兰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一个庞然大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他们横亘在东西方贸易的要道,享受着国际商业贸易带来的繁荣,也吸收了东西方的“营养”,自成体系也好,传播东西文化也罢,至少,欧洲并非唯一中心。就是在新航路开辟百年之前,东方也赫然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海上朝贡贸易体系。即使这三个中心体系之和也不足以审视世界的全部,因为它们是割裂的存在。这些部分的拼块乃是整幅画面必不可少的画境,但是,它們每一个、甚至合起来都不能显示整体画面,因为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而且塑造着这些部分的本身。故此,作为一种历史思维,系统性的整体视野应该被纳入到历史解释的全局。

2.横向联系 & 纵向发展

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人们往往进行着看似毫不相关的活动。这种历史的平行现象是否有横向联系?葡、西早期血腥的殖民扩张背后是“银本位”的渴求。大致在明王朝时期,中国在世界瓷器、丝绸甚至是茶叶市场都拥有绝对的优势。仰仗着私营手工工场的雇佣劳动关系,中国商品在生产效率上获得了绝对的低廉劳动成本,外加上大运河或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成本节约,欧洲难以望其项背。那么,作为商业上的交换,中国的需求是什么?答案就是“白银”。白银主要是跨大西洋以及经由欧洲跨印度洋向东流动,但也从日本和美洲跨太平洋向西流动。美洲的印第安人和非洲的黑人都深深地烙上了白银的血印。奇怪的是,最终吸纳了大量白银的中国却没有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这种横向联系的历史思维应该被视为历史解释的拓展。

再来看看同一空间的不同时间。历史的垂直现象是一个纵向发展的过程,思考该现象的意义在于使历史解释更纵深。白银流动的第一站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还处在封建窠臼的葡、西两国,对于黄金白银的追求异常热切,早在马可波罗游记的传说中已经沉醉于东方的富丽堂皇,也在宗教热忱的驱动下强烈参与了“十字军东征”。新航路开辟之后,对黄金白银的追求竟成了葡、西两国的梦魇,大量白银的到来造就的是封建领主们的骄奢淫逸;意想不到的通货膨胀也伴随而来,货币贬值、价格上涨、投机活跃,是为“价格革命”;价格搅动下的传统经济关系,使得依赖土地出租的封建领主地位下降,商业资产阶级脱颖而出,后来,辐射到整个欧洲,资本主义加速发展,封建体制濒于解体,是为“商业革命”。

横向联系和纵向发展构成了历史事实的整体。历史解释并非追求全部事实,而是要追求整体结构。

3.直线 VS 周期

年鉴学派对于“长时段”特别敏感。“长时段”,“是一种缓慢地流逝、有时候接近静止的时间”运动。[3]人们常将历史看作是有方向、直线发展的“进步观”。但连续性不一定是直线,中间可能包含着加速、减慢和暂时稳定的各种时期。在1500年以前,亚洲财富的吸引力早就导致了12世纪以后欧洲十字军东征西亚的活动以及15世纪欧洲人在南亚和东亚的探险。欧洲在“长时段”里不遗余力地向东进取,时而激进直捣黄龙、时而缓慢旁推测敲、时而寂静如一潭死水,终于在“三角”贸易中达到了赤裸裸的目的。如果可以描绘,新航路的开辟显然是一条带着躁动目的的、连续的、非直线的线条的终端。在历史解释中,强调目标靶向、连续不断和非线性的历史思维,是理解和阐述历史现象之间联系的必要逻辑。

存在一种可能,即将某一历史现象放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中时段”内,即周期,并加以考察、定义和解释。考察的意义在于了解变化和确定趋势,定义的目的是为描述现象和触及根源,解释的意图是使历史现象灵动和证据确凿。这种在时间度量内作出的历史解释只对周期内有意义,诸如人口消长、价格升降、生产增减等等。周期变化是区间内整体性的表现,是不完全、但非常突出的历史思维的反映。新航路开辟之后的一段时间度量内(大概100年),即周期,导致了世界性的“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最终成就了“西方兴起”的条件。欧洲人对美洲的残酷殖民和掠夺,并利用非洲的奴隶劳动力,获取了大量的白银,作为唯一的支付手段,用于交换亚洲的香料、丝绸、棉纺织品和其他可供消费的实用品。实际上,这样一来美洲的经济作物为欧洲节省了农业用地;亚洲的棉纺织品为欧洲节省了牧场;非洲的奴隶为欧洲节省了劳动力。欧洲利用自己的中心位置,成功地支配了世界资源,从此“西方兴起”。周期性的动态平衡是一个区间整体,在区间内作历史解释才具有历史意义。

三、历史解释的整体性及其延伸

历史现象纷繁复杂、变化万千。历史解释旨在帮助学生化繁杂为简单、以不变应万变,在无序中寻秩序、于杂乱无章中顺理成章。历史解释的整体性提供了切入历史的逻辑思维,这在《中外历史纲要·下·走向整体世界》中,俯拾皆是。历史不会戛然而止,关于历史解釋的整体性,还必须作出延伸的部分,即对现在的理解和未来的猜测。

1.欧洲中心论

新航路的开辟确实发端于欧洲,殖民扩张后,西方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荷、英、法争霸后,日不落帝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在世界泛滥;西方的自信油然而生,所谓“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论调不绝于耳,似乎世界要停滞了。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世界历史肯定存在一个或者多个中心。但由于历史发展不平衡,中心从来就不会只有一个,也不会固定在一个地区”[4]。

2.中美关系

新航路的开辟确实成功地在全球推行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地中海沿岸的资本主义萌芽,最后在大西洋东岸成长为参天大树,并荫庇全球。再后来美国继承了资本主义的衣钵,挥舞着霸权、兜售着人权,到处耀武扬威着自己的“自卑感”和“自闭症”。什么“先发制人”、“全球打击”,冠冕堂皇地卖弄自己的“痴人说梦”和“歇斯底里”。世界多元化多样性,从来都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之上,多行不义必自毙。

3.新冠病毒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航路的开辟确实引起了全球“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人口和动物在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水痘和流感等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造成对此不具有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和原有社会体制的解体。新近,新冠病毒虽最早发现于中国,但并非发源于中国。面对着全球气候暖化、环境污染、病毒横行的挑战,人类已同住地球村,同呼吸共命运,必须摒弃前嫌携手应对。全球化治理模式下,一小撮人的利益和各为其政的做法将被历史唾弃。

四、历史解释的整体性视野及学生关键能力涵养

历史学科因得天独厚的人文属性而肩负着不可规避的责任意识,单就塑造一个灵魂的气质而言,除去春风化雨般的叨叨絮絮之外,还应提供一套可供操作的技术性思维方式,即揣着“历史解释”的逻辑尺度,从容丈量着人的价值和尊严。学生成长的烦恼是粗鄙的视野引发的连锁反应,狭隘意味着孤僻,僵化重蹈着固执,“整体性的视野”必然荡涤着历史的尘埃,还一个明净的自我。历史解释蕴含着价值的判断,在取舍之间考验着学生的认知能力;学生通过独立思辨、逻辑推理、语言表达或文字创作等,潜移默化地自塑着人格和创新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即关键能力。在历史课堂上达成这一愿景的一般途径是,通过提供史料以创设情境,激发好奇心从而形成想象力。然而,历史解释的整体性视野提供了另一种同样触及想象力的途径——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运用历史逻辑(自然法则、公知常识、人性弱点等等)建构历史模型。坐而论道或许凭空想象,纸上谈兵可能毫无根据,清谈玄空似乎虚无缥缈,然而这些并不妨碍人们天马行空、运筹帷幄、思索宇宙,缺乏想象力是悲哀的。如果学生完成了多角度的历史推理进程,必然生成多样的历史感悟,然后再做试错的反证或试对的实证,就会形成整体性的认知能力,于创新能力的拓展大有裨益。历史解释的整体性视野与学生关键能力涵养互相渗透、殊途同归。

历史解释核心素养,从学生关键能力的角度来说,是一个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培养问题;从对于历史的态度而言,是一个基于史料的现象描述的中肯、温婉的情绪问题;从历史的研究方法出发,是一个直面历史事实、开阔视野的归纳或演绎的手段问题。本文从学生的关键能力出发,发掘历史解释中思维的部分,提出了历史解释的整体性,并结合当下作出延伸,试图在历史的学习中提示学生关注“历史解释不仅是为了获得过去的历史真相,更重要的是为了人的现在和未来”[5]。

【注释】

[1]黄牧航、张庆海:《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分类分层测评标准例析》,《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9年第15期,第9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22页。

[3](法)布罗代尔著,顾良译:《长时段:历史和社会科学》,见布氏论文集《资本主义论丛》,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第182页。

[4]晏绍祥、张岩:《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主线与设计》,《历史教学》2020年第3期,第7页。

[5]刘道梁:《历史意识:走向学科深处的课程变革》,《中学历史教学》2020年第1期,第26页。

上一篇:医药贸易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专业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