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

2023-04-03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发展相辅相成

近年来,高校发生过多起投毒、杀人等恶性案件,如1994年清华大学学生朱令铊中毒案件,1997年北京大学学生王晓龙向同学投毒案件,2004年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案件,2013年4月发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同宿舍学生因琐事发生打斗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案件,以及同月发生的震惊全国的复旦大学医学院投毒案。寝室何以成为犯罪摇篮,校园何以成为毒药库房,大学生何以成为杀人凶手,这一系列背后的心理症结不可小觑,心理健康教育急需重视。

一方面,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减少心理疾病的产生,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得到更好的发展。首先,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对情绪起稳定、补偿作用,防止陷入不安和孤独,替代对亲朋的思念和依赖,尤其对入学新生尤为重要。第二,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对深化知识起启迪作用,促进课下交流,激发思想碰撞以达到相互启迪的效用。第三,对人格的培养起陶冶作用,人格形成受环境影响的成分较大,同住一寝室的室友的行为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自己的看法和举止。最后,对成长起导向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身心成熟和社会化进程,学会竞争与合作,团队和互助,帮助大学生完成走向社会的演练,顺利步入社会。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在寝室拥有的人际关系的优劣。首先,随着年龄增大寝室人际关系趋于稳定,这充分反映了大学生的心理适应过程,心理上的逐步成熟助其愉快的与人交往。其次,健康的心理素质有利于营造和谐的寝室人际关系。有人在的地方就有矛盾,将矛盾最小化,达到双赢与和谐,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际交往技巧。最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生寝室是其态度与习惯、独立的人格、目标追求、价值观形成、道德理念等一系列观念形成与塑造的摇篮,也是大学生学会团结友爱、奉献互助的基本平台,健康的心理行为能极大地促进寝室和谐氛围的构建,也有利于促进优良校风和校园文化的建设。

二造成大学生不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

内因决定着事物的根本属性。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不和谐,除了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归根到底是由于其自身一些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引起的,更甚者导致心理失衡,无法控制。当前,造成大学生不和谐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过度的自卑心理,破坏与人简单相处之道

心理学上,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是产生轻视自己的心理,不适当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所引起的自我否定,自我拒绝的心理状态。自卑是一种消极的心理保护机制,它使简单的人际交往变得复杂,原本简单的一句话在自卑者心中却解读出各种“潜台词”,使得人际交往无法正常进行。大学生进入青年期后,自我意识发展很快,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也会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为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会显示出一种自卑倾向。

大学生自卑往往表现为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性格孤僻而不愿与人交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过分敏感,过分看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设防严重。究其原因,首先是大学生个人条件的差异,如长相体型、性格气质、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先天因素导致的自卑心理,往往对事物带来的后果产生消极认识,进而将消极认识放大趋向,最终这些消极体验会超过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认为自己不行而自卑起来。2004年马加爵犯罪案件中,来自农村的他正是由于承受着极度的自卑心理,当脆弱的自尊受到打击时,累积的消极情绪一触即发并走上了犯罪道路[3]。其次是大学生个人经历的不同,如不幸的童年、家庭暴力等,不幸的童年使儿童得不到良好的引导,缺乏应有的关爱,会使其形成不良的人格,就会产生自卑心理。2006年湖南某高校一大二女生,因无法和舍友相处,一年多时间里换了七八间宿舍,最终还是被赶出来,后得知这名女生从小频繁遭遇父母殴打,不相信别人,易曲解别人好意,心理极度自卑。最后是大学生经受的各种挫折,如学业挫折、交往挫折、爱情挫折等,由于其生理、心理尚不成熟,易产生自我认知偏差,就会对遇到的挫折错误归因,认為是自己技不如人,各方面不如别人,便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高校中因求爱遭拒而自杀的案例仍频见报端。

(二)盲目的攀比心理,阻断与人真诚交往之桥

心理学上,攀比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即个体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通常产生攀比心理的个体与被选作为参照的个体之间往往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要过分夸大,虚荣动机增强,甚至产生极端的心理障碍和行为。由此可见,大学生寝室正是攀比心理容易发生的空间环境。

寝室内大学生的攀比心理频繁出现,使大学生关注点模糊,不能正常投入学习、交往和生活,无法与人真诚相待,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多是由于其易产生的虚荣心、妒忌心和习惯性攀比。首先,虚荣心多源于“面子”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已然形成一种要吃好的穿好的,过体面生活的风气。同住一个屋檐下,看到其他人都这样,自己也会跟风,产生随大众的心理。人际关系学说指出,当人们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时,如果过分注意别人的看法,往往会强化从众心理,导致虚荣心理的产生。因为面子问题而去攀比的心理也就随之产生。另外,嫉妒心会导致极端的负面攀比。嫉妒是一种极想排除或破坏别人优越地位的心理倾向,是含有憎恨成分的激烈感情,会产生消极的想法和行为。许多大学生因为嫉妒,而喜欢去占有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东西。更有大学生由于嫉妒心理,而去破坏他人的东西,或者说会暗自的贬低对方,伤害他人自尊心。正是由于种种的落差,嫉妒心的产生,攀比也随之而来。寝室内因嫉妒室友学业、交友、就业机会等产生的破坏行为屡见不鲜。第三,社会背景导致了习惯性攀比。在父母所处的时代背景里,他们的观念纯朴而非物质化。现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逐渐拉大,权力地位为人们所渴求,攀比心理是这个社会大背景下必然的结果,而溺爱式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成为了大学生攀比心理的滋养润土。

(三)不良的人格缺陷,隔断与人和睦共处之路

心理学上,人格缺陷是指介于正常人格与人格障碍之间的一种人格状态,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发展的不良倾向,如以自我为中心、怯懦、懒惰、多疑、狭隘、焦虑等。寝室人际关系问题已经成为引发大学生心理不适应的主要来源,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良的人格缺陷正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无法与人和睦共处的断路巨石。大学生人格缺陷会影响其活动效率,阻碍与人交往的和睦氛围。

大学生的人格缺失,除了有孕生这种缺失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方面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其自身原因,当前大学生普遍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心胸狭隘,紧张焦虑等。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且不说这些大学生将来如何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和利益观,当下面对寝室人际关系这个小群体,都已经出现了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自我中心倾向。如高校大学生普遍反映的寝室室友将公主病、王子病等带入寝室,表现出过分的自我中心,无法沟通难以相处。此外,大学生寝室人际交往中也常常表现出心胸狭隘,缺乏包容,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挑剔,长此以往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如寝室中常出现不能容忍与己交好的室友与他人要好的现象,便会寻求小团体、小帮派等以示威、抗衡曾交好的室友,从而导致寝室气氛压抑沉闷,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对寝室人际关系的紧张焦虑主要与缺乏自信、人际交往技能差、自尊心过强等密切相关。过分紧张焦虑会使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动不灵活,身体不舒适等症状,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三良好寝室人际关系的有效性构建

(一)课程教育:加强心理疏导教育和宣传

基于大学生各种不良的心理因素造成的寝室不和谐现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然是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身心理问题,引导他们自动调节心理问题,避免他们因自卑心理等造成人际交往障碍的重中之重。

首先,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创新教学方式。在低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在高年级开设《咨询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多门选修课,帮助学生科学认识心理问题。同时有效地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体育艺术教育等课程,开设大量以潜修形式存在的,比如压力管理、潜力管理、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生命教育等课程,引导他们自我健康发展,培养他们团队精神,促使其掌握良好的人际交往技巧。其次,培养大学生求助心理,加强心理疏导。培养大学生求助心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疏导和引导,有利于寝室人际关系稳定和谐。实施防患未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搭建开放交流的情感释放平台,能使大学生心理疏导更显主动和有效。例如,沈阳工业大学等多所高校除了日常咨询外,每个月都会有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大型咨询会,学校将人际交往、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咨询分成小组,处理学生的心理困惑和矛盾。第三,重视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疏导。一方面利用网络能够将生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变得更加精彩,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关于寝室人际关系的网络课堂和讲座,与大学生就个人问题互动交流、解惑疏导。另一方面利用网络能够使潜在的心理危机得到预防,通过微博、微信等手段可以随时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动向,及时介入、及时干预、及时化解不良心理危机,避免危害发生。

(二)朋辈辅导:探索寝室心理委员新模式

朋辈辅导是指非专业心理工作者或心理工作团体向年龄相当的朋友、同辈提供具有心理健康促进功能的帮助与服务的过程。依托寝室中的心理委员进行朋辈心理互助是一种有效性强的新模式,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有利于有效地发现和预防问题,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

首先,明确心理委员的职责和定位。将心理委员定位于朋辈辅导而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员。寝室心理委员应该是室友与寝室管理员、班级辅导员和课程老师沟通的桥梁,是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者,是心理健康咨询活动的组织者和宣传者[4]。其次,做好心理委员的选拔和培训。选拔可采取自愿报名、室友推荐、专职教师面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SCL-90量表、人格问卷、16PF等心理测试了解候选寝室心理委员的心理状况,最终由专职教师确定。培训工作应结合定期培训与不定期培训,不定期地开展座谈会,分析新问题总结新方法。培训内容除了基础理论的学习,也要结合大学生寝室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给予心理咨询、自我认知、自我成长和生命教育等内容的培训。最后,建立长效的辅导模式,充分利用宿舍文化节、卧谈会、寝室活动以及QQ、微信等通讯手段开展日常交流,积极主动化解寝室矛盾,并定期反馈给相关指导教师和心理工作专业教师,促进寝室心理委员工作队伍的健康成长。

(三)寝室管理人性化:构建寝室管理与运行的长效机制

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除了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之外,优质的心育环境也有利于和谐寝室氛围的构建,这就要求高校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寓于管理之中。

首先是寢室分配的人性化。打破传统的按照专业班级集中住宿的方式,人性化的分配方式更能避免因兴趣爱好不同、生活习惯不同等而引发的寝室人际关系矛盾。例如,华中师范大学实行的网上自主选择寝室。以院系集中为原则,新生可以根据家乡特点、兴趣爱好等自行选择室友,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院校宿舍管理的工作效率。厦门大学嘉庚学院的人性化管理深入细微,推出根据作息时间,再结合适当的宿舍类型进行选择。这是该校在一项摸底调查后,尽可能将生活习惯比较一致的同学安排在同一宿舍,减少不和谐状况。其次是寝室“家长”的人性化支持,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难免遇到各种困难,将这些困难带入寝室中有可能影响寝室人际关系,因此,在每栋寝室楼设立寝室“家长”十分必要。寝室“家长”可由心理工作专业教师担任,也可由优秀硕士博士研究生担任,为大学生解惑学业压力、生活压力、情感压力,就业压力等问题。第三是“大寝室”理念的人性化。“大寝室”理念旨在建设高品质的寝室文化,在寝室内孵化交叉学科和人际交往,促进心灵交流,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例如,复旦、南科大已先后开始实行本科生寝室“书院制”的改革,这是“大寝室”理念的实践。这能真正让寝室生活成为大学生们获得抗压锻炼、人际交往技巧、社会支持的24小时课堂,真正让“教做人”成为比“教知识”更重要的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尔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郝洪·拿什么拯救漠视生命的心[N].人民日报,2013-4-17.

[3]佘春梅.浅析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因素[J].青春岁月,2012(11).

[4]韩熙.以心理委员制度为代表的高校朋辈心理辅导模式的发展与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2012(6).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第2篇

2、挖掘短信教育功能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

3、阅读疗法在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应用

4、追问建构主义对我国体育课程改革适切性

5、美国公共图书馆面面观

6、“三纲五常”中的精华与糟粕

7、新华书店总店提供1666种可供书目

8、《追忆冯友兰》等137则

9、电影、艺术、书、音乐

10、性欲低下的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

11、开创学术的自主空间:蔡元培与史语所

12、本刊理事单位最新书目

13、恐怖分子心理特征及其成因探析

14、中国版本图书馆 月度CIP数据精选

15、道德底线失守的博弈分析及其治理理念

16、基于读者心理健康的高校馆“阅读疗法”服务分析

17、浅谈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谈话艺术

18、浅析体育运动对高三学生的影响

19、论和谐教学的原理与实施方法

20、我们需要怎样的儿童文学(选)

21、幼儿园教师工作状态下心理特点的分析

22、视频资源在高中生涯课堂中的有效运用

23、关于大学生感恩心理教育的思考

24、程序设计特色课程的教学评价策略

25、英语导游幽默语言探析

26、现代相声艺术研究现状评述

27、长征出版社等提供895种可供书目

28、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教师权威重构

29、试论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

30、对高中女生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干预策略

31、媒体融合背景下重大公共事件报道的传播创新实践

32、试论财产所有权思想的源起和合法化

33、浅析大学生情绪管理的重要性

34、地方综合性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35、人性与道德的伦理之思

36、网络交友现象的正负效应及应对措施

37、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古琴音乐

38、本刊理事单位最新书目

39、人到中年,说不尽的压力与危机

40、技校班主任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调查研究

41、论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教育功能

42、西安市“空巢老人”生活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养老服务提升对策研究

43、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44、《领袖毛泽东》等662条

45、中国版本图书馆月度CIP数据精选1

46、统一战线工作方法论初探

47、社会性网络服务网站上的媒介融合

48、文化新政下的当代青春怀旧电影

49、《毛泽东预言》等137则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寝室现状

在经济体制变革、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愈加深刻的新形势下,交流与合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时代不仅要求人才具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要求人才具有较高的人际交往能力。高校是人才的培养基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是高校必须承担的使命。寝室是大学生学习、休息、娱乐、人际交往的主要场所。据统计,大学生每天待在寝室的时间除了睡眠还平均长达5.8小时。寝室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寝室人际关系能够满足大学生的归属感,有利于大学生的自我成长,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的调查

(一)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对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调查,目前全国尚无标准统一的问卷。笔者在对比文献中的几个调查问卷后,选用了西南大学吕鹏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市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调查研究》中所采用的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对象涵盖学校8个教学院系,4个年级,总计500名学生。问卷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调查了大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级、生源地、家庭经济状况、寝室停留时间5个可能影响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变量;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方面,由人际认知、人际情感、人际交往3个一级因素组成,每个一级因素包含若干维度,共40个项目。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的答卷全部有效。

(二)大学生寝室现状调查

笔者将本次问卷调查分别设计为客观选择题和主观问答题两部分,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发现在人际关系满意度方面,对“我的寝室人际关系满意度”的调查中,有72.2%的学生选择了较满意及非常满意,仅有3.8%的学生选择了较不满意及非常不满意。从这两个数据看,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整体状况良好。在性别差异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这两个维度上,差异较明显,在人际情感方面差异不明显。在年级差异方面,4个年级均在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人际认知和人际交往两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在人际情感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生源地差异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生源地方面总体没有差异,在人际认知方面有差异,来自城市的学生人际方面的认知最低。在经济状况差异方面,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在人际认知和人际情感方面因经济情况不同也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人际情感方面差异巨大。在寝室停留时间方面,寝室停留时间的不同在人际情感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寝室停留时间的平均值可知,并非在寝室停留时间越长,寝室人际关系情感就越好。6~8小时是情感认同度最高的,其次是2~4小时,而停留时间低于2小时的寝室人际关系情感满意度最低。对于室友的人际吸引方面,为人坦率、待人真诚是大学生认为室友最吸引他们的主要特征,共有270人将该特征列为第一(占54.0%);其次是志趣相投,共有112人将该特征列为第一(占22.4%)。

对于学校开展寝室人际关系理论讲座的现状,问卷调查显示,被调查的5所学校开展寝室人际关系理论讲座的次数相当缺乏。在调查“学校或院系经常举办大学生如何处理好寝室人际关系的讲座”这一项时,选择比较符合和非常符合的仅有48人(占9.6%)。

二、形成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1.社会转型导致观念的转变。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型社会向开放型社会的转变和发展,必然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

2.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自1999年国家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高校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同时我国的经济结构正在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导致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就业压力的增大引起大学生学业压力的增大,更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开始关注学习、考证、社会实践而忽视了人际交往,造成寝室人际关系冷漠和紧张。

(二)学校因素

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完善。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后勤工作由社会力量承担。这样一来,高校后勤的经营理念、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直接与经济效益挂钩,学生生活区的设施配置和文化管理突出物质文明而淡化精神文明,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冲击,也影响良好寝室人际关系的形成。

2.高校管理制度的不完善。高校贫困生问题日益突出,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学生的学费。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每年拿出几亿元资金资助贫困生。由于部分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奖助学金发放中易出现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这也给寝室人际关系带来一定影响。

3.校園文化的偏差。一些学生之间缺乏诚信,存在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的现象。寝室人际关系由于有金钱关系、利益关系的存在,而缺少了人情和真诚,变得越来越功利性,给许多学生心理带来一定的冲击。

(三)家庭因素

1.家庭背景不同。由于家庭结构、人际关系、抚养方式、教育方式和家长素质的不同,导致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应对挫折、调节心理等方面的能力有所差别。有研究表明,不良的家庭背景、早期不良家庭生活经历,给不少大学生带来心理问题。

2.家庭经济状况不同。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有潜在的影响。笔者调查发现,家庭条件过于优越的大学生和比较困难的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存在障碍,家庭条件过于优越的大学生问题更突出。

(四)学生个人因素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个体主观原因所引发的人际交往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缺乏合理认知、缺乏自信。在上大学以前,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获得他人的认可,也能满足被尊重的需要。缺乏自我意识与自我意识过强,缺乏社交技巧。大学生非常渴望与人交往,但是由于缺乏社交技巧,沟通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误会,从而影响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解决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的心理调适方案

(一)国家和社会方面

1.正确看待社会转型出现的各种问题

社会转型是任何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面临的问题。许多国外学者对西方发达国家所经历的社会转型历程的研究,发现有一些共性的地方,其中有一点就是社会成员格外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因此,我国的社会转型期出现这种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现象是正常的,我们对此也应该正确看待。

2.推进改革是化解社会转型之困的唯一出路

我国如何解决社会转型期出现的各种问题?从目前的改革实践看,首要是让民众树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信心,重新构建对经济、政治改革的认知。

3.促进服务业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切实促进经济模式的转变,实现国民经济从以传统制造业和农业为主,向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转变。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现代智力密集型产业转变的突破点在于放宽或取消对服务业的政策管制,并大力推进其发展。

(二)学校方面

1.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实现我国高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高校在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不仅要优化学生住宿环境的硬件设施,而且要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建设。

2.完善高校各项管理制度

高校的管理制度应该随着时代、形势、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修订完善。高校在修订和完善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决策的积极性,认真听取广大教职工的意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讨论通过可行的方案;要在保障教师、学生合法权益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教育法规和各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要求,明确义务,认真落实强制性规则的条款,确保学校管理制度内容合法、程序规范。

3.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不仅要抓校园硬件的建设,而且应该注重校风、学风的建设,重视和强化学生法治意识、诚信意识、公平竞争意识、感恩意识的培养,即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

4.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机制

高校应加强引导大学生学习人际交往的理论知识,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社团的指导,加强个体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的心理辅导方式,培养大学生的信任感和归属感,使其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品质,改善情感体验,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

(三)家庭方面

1.家长认真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勇于承担教育责任

家长如果不懂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会使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遭遇坎坷,也会使其对父母产生复杂的情感。家庭教育中有一种常见的情况是,一些家长担心自己学历层次不高,教育不好孩子,就高价请老师教、朋友带,他们认为花了大量的金钱将孩子送到各种培训机构学习,这样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殊不知,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勇于承担教育责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能够对大学生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2.爱孩子就让孩子感觉到爱的存在

中国的家长对孩子付出很多,但是孩子对家长却不满意,家长因此感到很委屈,原因就是家长爱孩子,孩子没有感受到。家长关爱孩子,需要做出来也要说出来,让孩子感觉到爱的存在。中国人信奉“说到不如做到”,家长总觉得为孩子做了就可以,不用再说。其实不然,积极地做、真诚地说以及充分的肢体语言的表达,三者都很重要。

(四)学生个人方面

1.改变不合理认知,改善寝室人际关系

大学生需要改变自己绝对化的认知,没有什么事情是一定会发生或者一定不会发生的,事物的发展规律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认识到每个人都可能会犯错误,一件事失败了,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更不意味着自己的整个人生都会毁灭;要认识到,即使碰到不好的事情,或者遭遇失败,也不是世界末日,生活还会继续,没有人的一生会一帆风顺,遇到问题很正常,没有必要把问题和困难想得那么糟糕。

2.克服自卑心理,提高交往信心

在寝室中,大学生之间各方面比较熟悉,容易产生对比心理。从高中进入大学后,学习上出现一种重新划分的格局,高中时的佼佼者可能会成为平庸之辈。生活方式、家庭情况、社会地位等的不同也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大学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增强与其他同学交往的信心。

3.完善自我意识,培养健康人格

大学生常会有自我意识的分化,主要表现为主观我与客观我之间的矛盾,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冲突,独立与依附的冲突,渴望交往与心灵闭锁的冲突,自负与自卑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这些矛盾冲突,一方面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心理,另一方面又会促进大学生不断调整和发展自我意识,寻求统一点,整合自我意识,在不断调整发展的过程中,建立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越高,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越好,人格就越完善。

4.学习社交技巧,改善交往状况

大学生需要学习一些社交技巧,改善交往状况。第一,主动交往。大学生在面临人际关系危机时,可以主动解释,消除误解,重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二,重视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人们从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就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和晕轮效应。第三,真诚关心别人。艾琳·卡瑟拉提出:“要让新结识的人喜欢你,愿意多了解你,诚恳老实是最可靠的办法,是你能够使出的‘最大的力量’。”关心别人,不可装模作样,要真诚用心地关心他人。第四,善用赞扬和批评。称赞是对他人的肯定,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肯定;不要随便指责别人,因为即使指责别人的初衷是为了指出别人的错误和过失,使其回到正确的认识和行为上来,这种指责行为也是对别人自我价值的侵犯。第五,帮助别人与有意求助他人。

5.塑造个人形象,展现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是交往双方相互作用的过程。在你选择交往对象的同时,你也在別人的选择之中。因此,塑造个人形象,展现个人魅力,提高交往中的吸引力,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佘双好.心理咨询与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聂恺阳.浅析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和自我调适[J].现代交际,2021(6).

[3]戴仁卿.退役复学大学生心理调适路径研究[J].法制博览,2017(21).

[4]张洁,马磊.音乐心理调适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效能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6).

[5]杜建清.当代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亚太教育,2016(3).

[6]何芬华.高校大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现状调查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

[7]房巍.高校辅导员有效干预学生寝室人际关系矛盾的研究[J].才智,2015(4).

责编:红 茶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第4篇

教学目的

1、 了解友谊与爱情的区别与界限

2、 了解早恋的含义及其对个体发展的不利影响

3、 学习处理异性朋友之间的一些误会和烦恼 教学方法

1、 讲述与讨论

2、 角色扮演

3、 交往练习

4、 分组讨论 教学步骤

1、 情境分析

⑴教师讲述一个因为没有分清友谊与爱情的界限而导致困扰的事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镜头一:某女生与班上一男同学家住同一个小区,两人在假期中都参加了一个辅导班。因为辅导班下课比较的晚,加上两人又同住一个小区,两人就经常走在一起,那男生待人比较热情,加上两人住的也较近,故经常的会帮助女生。为此,这女生认为男生是喜欢她,也对男生产生了柔情,并经常找机会与男生接近。这情况却引起了男生的不安,他便开始疏远这女生。然而,女生的感情却没有因此而减弱,更加想见那男生。于是,女生陷入情感的苦恼之中,总在想:他为什么疏远我了,是不是我什么地方令他不高兴了?我是不是长的不好看、不吸引人?这种自责影响了女生的学习和心情。

镜头二:2005年3月21日在网站上有一篇题为“看看我们的中学生”的留言帖子:笔者看到,一对身穿校服学生摸样的“小情人”旁若无人的在马路的某一处拥抱,从他们的服装和秩嫩的身影不难看出,两人是中学生。笔者将他们拥抱的身影拍了下来并传到了BBS上。据了解,时下这种“早恋”在一些中学、技校已是一种见怪不怪的现象。甚至有一些学生还以此作为攀比的“项目”,有男朋友、女朋友成了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⑵结合事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自由分组或前后桌同学一起讨论)。

①异性同学之间是否有友谊?

②对异性的好感是否等于爱情?

③怎样分辨、把握友谊与爱情的界限?

④一旦明白产生了误会,该怎样进行自我的调节?

⑶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

发展异性同学之间的友谊是可以的,这有助于自身的心理成熟。但是,如果交往中没有把握好言谈举止的分寸,或没能正确地认识分辨对方的态度,则容易造成误解,将友谊误为爱情。

虽然友情与爱情有共同之处,但友情不等于爱情,它们有明显的区别:第一,爱情以异性间的性爱为基础,是建立在男女双方间的一种崇高纯洁的情感;第二,爱情的目的和归宿是两性结合,组成家庭;第三,爱情是专一的排他的,只能在一对男女之间形成特殊的感情。友情不具备这些特点。当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友情和爱情可以互相转化。一旦发现产生了误解,则需要冷静下来,正确面对,切忌自我责备或纠缠不休。

2、 角色扮演(让学生以小品的形式扮演下列情境)

情境一:某女生热情大方,乐于助人。她对女同学是如此,对男同学也是如此。由于她的热情,使不少男同学喜欢与她交往。其中有一位男生误认为她喜欢自己,常常写信给她,还常去约她。她为此感到很烦恼,不知该怎么办?

情境二:一女同学突然收到男同学的一封“情书”,这时女同学的反应„„这是故事开始的序幕,接下来让学生自己设计故事如何发展的几种可能。学生展开想象,以小品的形式表演以下几种情况。

①女同学很恼火,把这件事反映给班主任。班主任严厉地批评了男同学。

②女同学接受了,他们开始交往,经常一起出入,有时如“小情人”一样手拉手径直走到偏僻树丛中的石椅上坐下,时而缠绵细语,时而搂搂抱抱,感情越来越深,不能自拔。

③女同学没接受,但理智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两个人还是好同学好朋友,继续以良好的心态学习。

小品演完后,引导学生讨论:

①你认为情境二女孩采用那种处理方式是最佳选择?为什么?如果是你,你认为怎么处理更好?你能帮助情境一中的女孩摆脱困境吗?

②什么是早恋?

③中学生恋爱有什么利与弊?

④怎样看待和处理早恋问题?

分析(学生讨论结果): 第一种处理对男同学带来伤害,影响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第二种会带来负面影响,妨碍学习,甚至误入歧途;第三种处理得到大家普遍认可,即处理好了问题,又不会影响同学之间的友谊。

从这则案例中还会使学生感悟到很多:应该学会珍惜同学友谊,尊重异性之间纯洁的友谊;这一时期作为学生,精力投放的主流应是学习知识,培养技能;过早涉入爱河,会给双方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与遗憾。

3、 什么是早恋?

早恋:凡是没有达到恋爱期的年龄阶段的学生谈恋爱,均称为“早恋”。

4、 讨论发言

将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讨论中学生恋爱的利弊,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加以总结:

中学生恋爱的“利”:

可以满足自己感情的需要

恋爱可以避免人际孤独

恋爱可以帮助双方提高

恋爱有助于对异性的了解

恋爱是令人激动的

恋爱是浪漫的

中学生恋爱的“弊”:

使自己的情感陷入两人世界的狭小圈子里

在某种程度上使人际关系更加疏远

更多的是带来更多的烦恼,影响学习的效率

恋爱限制了与更多异性交往,并不能真正了解异性

恋爱也使人冲动,控制不好还会导致越轨行为

中学生的恋爱更随意

缺乏对爱情的真正理解

面对恋爱中的摩擦和挫折,中学生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面对学习的压力,如何协调与恋爱的矛盾

5、 回归征途(结束语)

这段话送给我们的同学:“没有人愿意观赏提前开放的花朵,它的形态太娇太嫩;没有人愿意品尝尚未成熟的青涩果子,它的味道又苦又涩。正在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同学们,应该要理性地对待‘早恋’,千万不要过早地把自己的追求和理想浓缩在两人世界中,因为大好的年华不能收获不成熟的爱情,而要吸吮知识的营养。”

6、 反思

这节课主要是给学生讲解青春期异性关系。在初中,不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随着他们的生理的发育日趋成熟,都会不同程度的表现出对异性特别的关注。那么男女同学在一起就一定没有真挚的友谊吗?于是我在这节课中,就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将一个都平时谁都见过或听过的事例演出来。而我在给出情境时并没有给出具体的结果,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发挥自己去想,以此来表现出高中学生自己内心所想。这一个情境我在备课时设想学生会有3种不同的反应,这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课堂的环境,积极的去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尽量的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那么此时教师则可以利用学生所表演的情境让下面的学生自己去讨论,到底这样做对吗?之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加以总结,课堂的气氛会很活跃,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的提高。

人际交往心理学论文范文第5篇

(2)近因效应指的是在交往过程中最近一次接触给人留下的印象,常发生于熟人之间。多年不见的朋友,在自己的脑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实就是临别时的情景。

(3)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是一种因他人突出特征的影响而产生的“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社会心理效应。就是当我们看到某个明星在媒体上爆出一些丑闻时总是很惊讶,我们仅仅是推断了他们真实的人格。

(4)定型效应也称社会刻版印象,是人们不自觉地根据自己对某一类人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来评价他人。如,人们总是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文静,男孩应该活波而勇敢。由于刻板印象只凭一时偏见或道听途说而形成的。因此,绝大多数刻板印象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5)投射效应是指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形成印象时总是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某些特点,即把自己的特点投射到他人身上,比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6)鲇鱼效应 水池里养着一群鱼,由于缺乏外界刺激,这些鱼变得死气沉沉,容易死亡。渔民偶然把几条鲇鱼放在这群鱼里:由于鲇鱼喜欢挤来挤去,整个水池里的鱼都被带动起来而显得生机勃勃,所以

渔民喜欢放几条鲇鱼在里面增加全体鱼的活力与寿命。 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也会产生鲇鱼效应。

(7)蝴蝶效应 某地上空一只小小的蝴蝶扇动翅膀而扰动了空气,长时间后可能导致遥远的彼地发生一场暴风雨,以此比喻长时期大范围天气预报往往因一点点微小的因素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8)刻板效应 又称定型效应,是指人们用刻印在自己头脑中的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以此固定印象作为判断和评价人依据的心理现象。

归因

很多时候,对于同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解释却不尽相同,对事件的不同解释方式,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归因。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独特的归因风格。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倾向于使自己处于有利位置,这种倾向被称为“动机性归因偏差”。比如:(1)将自己的成功作内归因,将自己的失败作外归因;

上一篇:人际关系心理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心理课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