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脱贫攻坚论文范文

2023-05-14

大学生脱贫攻坚论文范文第1篇

一、充分肯定扶贫开发取得的显著成就,清醒认识面对的突出问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我们先后实施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扶贫开发工作不断深入。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消除贫困任务依然艰巨。

(一)过去五年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

1、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2014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为7017万人,比2011年底减少5221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74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7.2%,比2011年下降5.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8个百分点。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累计己有7亿多人摆脱了贫困。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比例,从1990年的60%以上,下降到2002年的30%以下,2014年下降到4.2 %。中国己成为世界上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要求的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今年以来,各地减贫工作力度明显加大。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农村贫困人口再减少1000万人以上的任务有望完成。

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2011—2014年,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建农村公路124.12万公里,贫困地区累计解决7852万农村居民的饮水安全问题和354万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完成1565.4万农村贫困户的危房改造。2014年底,93.5%的乡镇和70.8%的建制村实现了交通通畅,100%的建制村和90%以上的自然村通上了电话。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学费政策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全覆盖。贫困地区新农合参保率达98%以上,农村低保和基本养老保险全覆盖。重点高校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人数从2012年的1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5万人。

3、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步伐加快

2011—2014年,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西、河南等六个贫困人口最多的省区生产总值合计分别增长62.8%,55.7%,54.5%,51.4%,49.4%,46.2%,明显高于全国36.3%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幅。2014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610元,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水平的65.3%,比2011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连续第三年实现了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全国。2015年前三季度,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4、扶贫开发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

中央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工作思路,摸清了全国贫困村、贫困户底数,中办、国办出台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探索建立了贫困县考核和约束机制,健全了社会扶贫组织动员机制,完善了投入机制。各地省级财政扶贫投入预算从2014年的236.28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284.12亿元,增长20.25%;中央财政2015年安排专项扶贫资金467.45亿元,同比增长8%。

(二)扶贫开发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短板

1、贫困群体规模仍然较大

贵州、云南、河南、广西、湖南、六省区贫困人口均超过500万,其中贵州达623万;西藏、甘肃、新疆、贵州、云南五省区贫困发生率超过15%,其中西藏达23.7%,全国重点县和片区县的贫困发生率平均达22.1% 。

2、扶贫开发难度越来越大

经过30多年来持续不断的扶贫开发,未解决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一些贫困者非残即病,劳动能力弱。一些贫困家庭一穷二白,缺乏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安全住房、干净水等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一些贫困人口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沙化区和荒漠化区,扶贫难以见效。2011—2014年,我国减贫幅度分别为26.1%,19.1%,16.7%,14.9%,呈逐年下降趋势。

3、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亟待加大

还存在扶贫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的突出矛盾。一些中西部贫困地方还没有把脱贫攻坚作为主要任务。一些部门、单位和东部地方还没有把扶贫济困摆在应有位置。扶贫投入总量仍然不足、渠道比较分散、效率总体不高,面向贫困人口的普惠性金融服务机制还不健全。

二、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总体要求

扶贫开发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是必须打赢的一场攻坚战,必须提高思想认识,确立指导思想,确定总体目标。

(一)明确当前和今后几年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20多次就扶贫工作做重要讲话,10多次到贫困地区调研考察,几次专门召开扶贫开发座谈会,发出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动员令。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就扶贫开发作出重要指示,多次深入贫困地区调研考察,连续两年将减贫1000万人以上列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共享发展,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坚持精准帮扶与区域开发紧密结合、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效衔接,采取超常举措,拿出过硬办法,汇聚各方力量,攻克脱贫难关。

(二)明确实施脱贫工程的总体目标

目前,全国有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2.8万个贫困村、2948.5万个贫困户、7017万贫困人口,必须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到2020年,要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使我国现行标准(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使贫困县全部摘帽,使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

三、落实到2020年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十三五”时期,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完成。

(一)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贫困人口分布在20多个省(区、市),扶贫脱贫必须因人因地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提高扶贫实效。

1、发展特色产业脱贫

支持贫困地区科学制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鼓励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特色农产品及其加工业,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合理有序开发优势能源矿产资源。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县,实行中央、省、市财政全额返还县级财政的政策;对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中央财政全额返还县级财政的政策。

2、引导劳务输出脱贫

加大劳务输出培训投入,继续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建立和完善输出与输入地劳务对接机制,引导农村贫困人口进入家政、物流、养老等领域就业。对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给予政策支持。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有序实现市民化。

3、实施易地搬迁扶贫

编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对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的贫困人口,坚持群众自愿、积极稳妥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搬迁安置。初步统计,“十三五”时期需异地搬迁的贫困人口约1000万人。要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力度,创新投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6000亿元资金。促进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4、实行社会保障兜底政策

实施健康扶贫工程,提高贫困地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把新农合大病保险支付、医疗救助等结合起来,使患大病者得到兜底保障。加大贫困残疾人健康服务力度。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有效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二)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

我国贫困地区多处于中西部、山区和边陲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基础设施薄弱,必须进一步加强建设,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问题。

1、加快贫困地区交通、水利、电力和互联网建设

对连接贫困地区的国家铁路网、国家高速公路网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要加快推动。对贫困地区重大水利工程和中小水利项目要强化建设。对贫困地区水电开发、农田改造升级、光伏发电工程要大力推进。加大“互联网十扶贫”力度,加快实现贫困村宽带网全覆盖,实施电商扶贫工程,促进贫困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加强贫困地区生态保护、农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环境整治

国家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防沙治沙等重大生态工程,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农房抗震改造力度。推进贫困村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农户改厕、村庄绿化,推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支持山、水、田、林、路建设及小流域综合治理。

3、探索资产收益扶贫

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对在贫困地区开发水电、矿产资源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对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一些项目形成的资产,考虑折股量化给贫困户。

(三)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贫困地区与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上,必须着力缩小。

1、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

“扶贫需扶智”。要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国家教育经费继续向贫困地区、向基础教育倾斜,“特岗计划”“国培计划”向贫困地区倾斜。在贫困地区率先实行普通高中免学费,建立保障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

2、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以及残疾人关爱体系

对农村“三留守”和残疾人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信息管理和服务系统。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护和困境儿童福利保障,帮助特殊贫困家庭解决实际困难。加快建立健全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

3、丰富贫困群众文化生活

集中实施一批文化惠民扶贫项目,重点是广播电视服务网络、数字文化服务、乡土人才培养、流动文化服务等。支持贫困地区挖掘保护、开发利用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资源。文化事业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

(四)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

贯彻扶贫开发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关键在落实责任。

1、进一步完善中央统筹、省(自治区、直辖市)负总责、市(地)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人口规模500万人以上或贫困发生率15%以上的9个省区,真正把扶贫开发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实行扶贫工作“一票否决”。同时,强化督察和问责,完不成年度扶贫任务的对领导干部进行约谈。加强贫困村党支部建设。

2、强化扶贫开发投入保障

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规模每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涉及民生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进一步向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倾斜。国家在贫困地区安排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以及西部地区连片特困地区地市级配套资金。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鼓励开发性、政策性、商业性、合作性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扶贫开发的金融支持,发挥互补作用。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并给予财政贴息等优惠政策。实施扶贫小额信贷工程。保障扶贫开发用地。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贫困地区创业创新和服务的人员,在薪酬待遇、公务员录用、职级调整、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3、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党政机关、部队、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定点扶贫机制

东部地区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启动实施东部强县与贫困县“携手奔小康”行动。加强并改进党政军群部门和单位定点扶贫工作。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定点帮扶贫困革命老区“百县万村”活动。激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落实企业和个人扶贫捐赠税前抵扣政策。扩大扶贫国际合作。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

大学生脱贫攻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链接

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和政策依据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当中,重视乡村振兴战略,提出较多细节化的理念。且从振兴的基本要求和相关政策中,开启了全新的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制度。在乡村振兴发展中需重视生态宜居及工业繁荣,而且从乡风文明治理方面,让农民开启新的生活理念。最早于2018年时,国家所提出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中,明确规定实施乡村重大工程的目标任务:到2020年,乡村重大进展、制度结构和政策系统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重建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农业乡村现代化基本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规定:到2020年,乡村振兴的制度结构和政策系统基本形成,到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制度、组织结构和相关政策指导制度初步形成完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再次审议表决通过了《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度,推进国家的治理制度和治理力量现代化的若干大问题》,再次明确提出了贯彻实施国家乡村经济振兴发展战略、完善促进农村经济优先发展、保障农村粮食安全等有关制度保障政策的若干问题。着眼于农村地区的发展,可以看到国家依旧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在《建议书》中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单列专章部署安排明確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党中央以习近平为核心,着眼于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全局,针对我国主要矛盾的新变化,以及“三农”发展的突出短板,作了战略部署,为新一轮“三农”工作提供了前进的方向。所以,发展还需解决“三农”问题,深化落实相关政策,使得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拥有光明的前景,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转向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建设能够促进整个国家的不断发展,而且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也针对这一议题提出了更深刻的支持和充分的发展理念。特别是及时修订农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确保农村重大改革有据。目前正在研究一系列重大法律,如乡村振兴促进法等,为实行乡村振兴重要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所以农村地区的基础工作和建设都需要从自治和德治以及法治上,寻求重要的平衡点,达到农村治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而基层法治制度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过程当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共建共享共治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关键一招”。最终要使乡村农业发展变成一个更具有奔头的产业,使广大农民就业变成一个更具有社会吸引性的职业,使广大农村变成一个安居乐业的美丽理想故乡。

二、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总体要求

(1)实施乡振兴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首先,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历史推行和新时代不断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三农”工作在推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因此,面对全新的发展理念,需要重视农村地区的经济进步及发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明确提出了新的规定,指出了方向,并为今后的“三农”工作制定了对策。

其次,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振兴农村农副业,富裕农民和建设农村新经济体系的关键。实施农村振兴发展战略,促进农副业产业结构升级改造和创新,建立具有农村当地特色的农业管理体制,工业管理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打造农村三大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帮助农民提高农副业的竞争力,为农村新型经济系统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再次,制定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既要考虑农民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又要解决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已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幸福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实施乡镇振兴战略是弥补农村薄弱环节,缩小贫富差距,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第四,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是稳定国家大局,创新国家新型城镇化布局,完善当前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有利于完善基层治理管理体系;有利于确保农村社会稳定、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生活安全有序;有利于创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链接,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动力。

最后,推行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在当下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属于必然的趋势及重要选择。难以推行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就会使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停滞不前。因此发展战略需要继续探索扩大农民创收方式,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公平正义,使数以万计的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为实现中国的第二个百年目标凝聚基层人民的力量和智慧。

(2)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基本内涵

乡村振兴就是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包括农村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整体提升,实现乡村经济水平得到全面系统提升。农村地区的振兴战略,最重要的就是推行现代化的发展策略,可以帮助农村实现产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同时也从治理和生活富裕的多个角度,改变农村人的生活现状,使农村真正能够从产业、文化等多个层次,实现共同富裕。农村以后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在人才聚集、组织振兴、绿色生态等多个层次成为振兴过程中的亮丽名片。

(3)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中国当下所提出的乡村振兴的相关目标是以短期和中期以及长期等不同方式呈现。在这当中,短期目标主要为2020年,进入到这一时间段后,乡村振兴可获得重大发展,且从结构和政策等多种角度完成初步框架。而中期目标则是进入到2035年,在这一发展阶段中,乡村重建需获得一定程度的进步,且农村也要逐步的进入到现代化建设。而长期目标则涉及到2050年,进入到2050年之后,乡村振兴要真正能够达到全面振兴的效果。中国在建设美丽乡村时,美化农村,富饶农村,振兴农村,都要在这一阶段基本实现。 推行乡村振兴的相关策略,不可一蹴而就,而是需坚持重要的七项原则。这些原则及基本理念符合中国当下的社会主义建设,更加重视以农民发展为主题,同时也从惠农及解决贫困农村所遇难题等多个角度达到了对农村地区问题的真正分析和探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进行,每一步都要从发展的角度入手,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三、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链接

推行乡村振兴和发展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源上解决农村地区的脱贫问题。而这种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就是真正实现巩固脱贫攻坚的成果。全面脱贫的关键是升级改造农村农业农业,脱贫攻坚必须向乡村振兴升级转换。脱贫攻坚是为实现共同富裕做出果断斗争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村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而乡村振兴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從前者到后者是一个完整的升级和转型过程。这种转变是全方位的,是多方面的,包括在各个层次上的变化,例如总体目标,日常任务等,既要做好脱贫致富的日常工作,又要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而努力。脱贫攻坚时所积累的工作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到乡村振兴之上。这些经验难得可贵,可有效弘扬时代精神,改变人们对生存之心的认知。这种工作经验和精神实质是无价的,也是乡村振兴的宝贵精神食粮。充分利用这些财富对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全面发展繁荣的对接

提高乡村产业内部发展的驱动力和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活力,确保农村摆脱贫困致富后进一步刺激乡村振兴发展的可持续性。所以产业链的衔接与发展至关重要,想要推进农村地区的经济不断进步和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帮助农民脱贫,这种脱贫是改变农民生活,且保证整个社会安居乐业稳定的主要方法。对于深陷贫困的地区,必须如期完成从脱贫到振兴的转变。这就要求必须从源头上解决短期实现脱贫的问题,以农村产业振兴为起点,推进农业农村农民脱贫后的创收致富可持续发展常态化。要做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全面发展繁荣的对接,需按照产业振兴的规定,培育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加强就业的技术培训和就业的扶持,创新乡村农户和乡村产业经营主体之间的权益联系制度。

(2)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激发农村内生活力。

全面加快农村改革步伐,突破各种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壁垒,转变农村机械的发展模式,更大程度地释放改革红利,是整个农村发展的紧迫任务。一是要加强承包土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创新,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改革创新。再次,发展农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家庭果园、家庭旅馆等新型经营主体。最后,必须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改革。

(3)积极倡导乡村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生态宜居。

为了完成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合理联系,有必要根据当前条件探索乡村绿色发展的理念。从干净整洁的村落外观到生态宜居的特色乡镇,将绿色的山和清澈的水变成农民实实在在地收入,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要完成这样的有机联系,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两山”理念,通过乡村的绿色发展理念促进乡村的全民振兴。首先,在意识传承方面,需要重视绿水青山,将这种理念作为指导的主要方法,重视生态环境与资产和资源之间的转化方式,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融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互利共赢。其次,在内容上,必须从生态环境保护,农牧业创新,农业标准化生产制造等方面促进贫困山区绿色发展的构想。三是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在实施方式中进一步依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现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维护农村整体自然环境。

(4)完善乡村治理,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模式。

全面推进文化振兴,发展壮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动力。首先,加强农村地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推行及普及和发展,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正确的舆论宣传知识,利用有效活动及制度保障,使农民真正能够维系诚实守信,勤俭节约,树立淳朴的乡村风貌。二是效仿世界各国农村文明行为的杰出成就,整合农村地区自身的资源优势,寻找适合乡情村情的最合适方式,形成独具特色的农村文化。三是加快完成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运用多种手段,打造“乡村文化+红色旅游”,“乡村文化+康养休闲”和“乡村文化+特色商品市场”等各种形式的产业链,保持乡村文化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5)以村党支部为重点,不断做好党的基层组织的基础建设。

切实解决农村地区的党组织的工作问题,是所有活动及政策推广的主要方式及基础。要完成农村事务,重要的是要依靠党的基本组织来执行。今天的农村改革继续推进,要促进乡村振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把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基础建设放在更加首要的位置,增强和改进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干部在“三农”工作中的作用,并充分利用党的指导精神。寻求整体认识,制定现行政策以及促进改革和创新,进一步彰显了基层党组织在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链接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6)挖掘优秀人才,完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

农村地区的生命力在于人民,应将优秀人才的培养作为扶贫与农村振兴之间有机联系的备用。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受到城镇二元结构和城镇发展不平衡趋势的影响,许多优秀人才被注入大城市,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人才严重不足的弊端。扶贫与对党员、干部、人才的培养有机结合,是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工作经验。从精准的扶贫尖兵到转型乡村振兴发展团队,在与乡村振兴联系的整个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再次充分发挥自身意识,根据“内部教育”与“外部引进”的紧密结合,利用能工巧匠,培育专业农民,壮大农村。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充分吸收大城市精英,吸纳权威专家的头脑,充分弥补农村优秀人才的不足。首先是通过“内部教育”塑造本地人才。在促进文化教育和学习培训的基础上,我们将塑造新时代的当地人才,使他们成为农村振兴的“领头羊”。二是“对外吸引”,为农村优秀人才推广最优的控制设备。引进了解高科技,管理方法,销售市场和法律法规的智能型人才,为乡村振兴引入新的创新驱动力,为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供优秀人才和物质保证的坚实支撑点。

中共杞县县委党校 河南开封 475200

大学生脱贫攻坚论文范文第3篇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脱贫攻坚路径研究

1、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大学生在校园里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只有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二课堂, 只有真正的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交际能力及独立生存的能力才能得到发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有助于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民情风俗,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强烈责任心和使命感, 大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还需要有很多困难需要面对。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 有助于增强学生面对未来困难的时候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校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要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 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要展露自己的才华, 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只有通过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文化水平, 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大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不断摸索, 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不断掌握新的技术和能力。

3、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脱贫攻坚实效性

发挥高校技术和人员优势, 瞄准地方需求, 按需设项, 发挥社会实践集中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切实解决脱贫攻坚中实际问题。同时, 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解决问题中锻炼实践动手能力。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脱贫攻坚路径研究的策略

1、了解我们基本国情和社会基本情况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把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当下的国情结合起来, 只有充分了解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和社会基本情况, 才能让大学生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大学生只有充分了解我们当下的基本国情, 才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是热情, 才能够激发起学生改变社会现状的斗志。大学生要坚定大学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 走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经济建设中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才能够促使大学生积极的参加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来, 使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政治不断的向前发展。

2、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要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 就要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学生要把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带回学校进行研究, 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高校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不断的提高教学质量, 不断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实践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积累知识和文化, 要不断的积累自身的实践经验和能力, 为以后事业发展和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要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 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为大学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3、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全面的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全面的提升自身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 不断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大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 要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要转变自己的学习态度。同时, 在社会实践中, 要将自己所学知识与专业结合起来, 从专业的学习当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和教训。在实践过程中, 老师要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会实践中的专业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 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增强学生在实践当中的社会适应能力。

4、要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加强校企合作模式, 可以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不断丰富, 知识机构不断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是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平台, 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要将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 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5、要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让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团队协作能力、合作能力、随机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技能培训, 使学生在社会中能够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要将社会道德规范付诸在行动当中来, 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道德观、价值观等。

三、结束语

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脱贫攻坚路径研究过程中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完善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活动, 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充分的认识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能力。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 培养四有人才。学校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专业特长和学习阶段的生活进行评价, 同时也要对教学实践的目的、任务、内容、形式、要求等制定好完善的评价体系, 使学生能够提高综合素质, 对学生的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摘要: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进行素质提高的一种重要途径,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加快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只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加强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增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考核评价机制, 才能够促进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脱贫攻坚路径研究过程中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社会实践,脱贫攻坚,研究方法,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卫宁, 王伟才, 吕罗伊莎.大学生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现实困境及路径选择[J].知识经济, 2016, 24:20-21.

大学生脱贫攻坚论文范文第4篇

2、赣州: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脱贫示范区

3、为了历史性地解决贫困问题

4、深度报道如何“深度”

5、用心学 用情悟 用力干 更好发挥扶贫审计的监督保障作用

6、脱贫攻坚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7、言说与建构: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脱贫攻坚传播策略

8、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两会答记者问

9、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论述的内容与价值理析

10、探析重大主题报道创新路径

11、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的人本意蕴研究

12、机关党建要服务脱贫攻坚

13、做好党报脱贫攻坚新闻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14、汪洋在甘肃临夏调研脱贫攻坚工作时强调 坚决攻克深度贫困的堡垒

1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路径研究

16、地方党媒履行职责助力脱贫攻坚探析

17、抓好基层党建 力促脱贫攻坚

18、浅析加强基层工作助力脱贫攻坚发展经济有效措施

19、在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

20、群众路线:贫困村党支部组织力提升的重要法宝

21、激发贫困治理共同体内生动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策略

22、北京高校统战系统参与脱贫攻坚战的思考

23、用心用情做好脱贫攻坚报道

24、关于民主党派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思考

25、广西脱贫攻坚发展报告

26、脱贫攻坚实践中的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27、胡春华出席国家乡村振兴局挂牌仪式(等10则)

28、有效反贫困与区域发展研究力作

29、新时代山西电视媒体在脱贫攻坚报道中的实践探索

30、牢记嘱托 感恩奋进 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31、郑重的承诺必须如期实现

32、党报产业扶贫报道的策略分析

33、脱贫攻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34、2021年高考作文必考点: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

35、2021年广西乡村振兴报告

36、全媒体环境下省级党报如何讲述脱贫故事

37、全媒体时代脱贫攻坚历史性工程的新闻宣传策略

38、建设性新闻理念下地方党报脱贫攻坚报道策略研究

39、脱贫攻坚战中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40、大学生参与脱贫攻坚的可行性、路径及其实践育人功能探析

41、以笔为枪,做脱贫攻坚的真勇士

42、陕西民政兜底保障筑牢脱贫攻坚“最后一道防线”

43、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2020年3月6日)

44、高质量脱贫的县域样本

45、创新精神扶贫助力脱贫攻坚

46、四维赋权:脱贫攻坚中“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实现路径

47、浅谈地方党报如何讲好脱贫攻坚故事

48、抓党建促脱贫 毛南山乡沧桑巨变

49、脱贫攻坚,中央和国家机关在行动

大学生脱贫攻坚论文范文第5篇

2、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乡村治理体系研究

3、从记录到助力: 脱贫攻坚档案经济价值实现的保障机制探析

4、《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鲜明特点与现实意义

5、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路径研究

6、乡村振兴战略中“五个振兴”实施路径研究综述

7、金融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探索

8、再造与重构:基于乡村价值与农民主体性的乡村振兴

9、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认知与实践误区及其矫正

10、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逻辑关系及协同驱动路径探析

11、新时代乡村产业振兴的战略取向、实践问题与应对

12、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领域研究成果的知识图谱分析

13、浅谈乡村振兴大讲堂的建设途径

14、试论乡村振兴战略的逻辑体系及实现路径

15、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

16、融媒体传播下如何做好乡村振兴战略报道

17、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问题与推进策略

18、深刻领会 坚定信心 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

19、乡村振兴学院建设的缘起、问题与路径研究

20、新时代统战工作助推乡村振兴

21、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分析

22、创新创业视域下的乡村振兴策略探究

2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元治理的优势、作用、路径和支撑

24、基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方向分析

25、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进展、问题与建议

26、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27、论新时代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28、试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

29、湖南乡村产业振兴模式与农村资源的耦合

30、系统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个维度

31、乡村振兴战略下重塑农民主体性的多重逻辑

32、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如何用好5年过渡期?

33、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研究

34、统一战线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用研究

35、村域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机制及路径

36、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路径

37、兴边富民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逻辑关系及有机衔接路径研究

38、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

39、乡村文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40、实现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41、加强乡村文化教育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做法

42、职业化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人才困境与路径选择

43、2021年广西乡村振兴报告

44、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及策略

45、激发乡村振兴中人才的凝聚力

46、统一战线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多重动因与制度安排

47、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产业发展模式探索

48、嵌入性理论视域下乡村组织振兴路径研究

49、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青年责任担当意识培育探析

上一篇:脱贫攻坚主题征文下一篇:脱贫攻坚经验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