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论文范文

2023-03-02

农业资源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农业土地资源实现可持续利用,对于我国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推动我国自然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同时也是进行土地资源模块化管理的重要途径。因此就必须对农业土地资源实行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估,这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发展具有重要保障。本文就将针对当前我国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探索。

关键词: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思想在近些年来被我国社会发展所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与体现。另外,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可以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另一方面更可以保证后代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后代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因此如何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实现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理分析

(一)中心思想:人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之后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农业在未来的发展趋势。农业土地资源要想获得更为长久的发展,将土地资源更为丰富的保留下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而可持续发展的中心思想就是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所谓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当代人的利益得到保障,也绝不以牺牲后代利益为代价,因此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包含内容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以下的内容,其中包括:提高增长的速度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通过相应的改善来设法满足人们对于生活、就业、医疗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另外还应该在发展的前提之下,对技术发展和环境之间进行协调和适应,从而更好的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

(三)重要性

开展土地资源的评估,对于实现土地资源的长久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也是进行土地规划的重要依据。在许多的发达国家都已经实现了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估,有效的实现了对于农业土地长久规划的科学性指导。

二、建立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平评估体系

(一)土地评价发展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估

对于土地的评价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估,主要就是对土地的潜在价值,土地的适应性以及经济性,生态性进行全方位的考量,从多个方面实现对土地进行考核,才可以对当地的土地资源有更为客观的认识和理解。建立起相应的评估体系,还可以合理的对土地进行规划,进行模块化的应用,进而更好的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评估体系的构筑原则

1、客观性

要想实现对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就要建立起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体系的构建,建立起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估,这样才能够更为可观的评估土地的价值。一般来说,评估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条就是要遵循客观性。土地资源实际状况是怎样的,对其进行的规划就应该是怎样的。农业土地资源在各地区的情况都有所差别,如果进行模块化的管理,也必须进行一定的分析。既要注重区域的共性,也要区别区域的特殊性,将共性和个性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尊重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该地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发展的方法。

2、全面性和独立个性相结合

首先,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估要注重全面性,所谓的全面性,主要就是指要充分的考量土地资源的每一个细节,对于系统实现全方位的管理。土地资源系统反应等多个方面的综合考量,对于农业土地资源的长久发展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其次还应该注重其独立性,每一个系统都应该有其不一样的发展要求,这在土地资源评估体系的建立中非常重要。

3、可操作性

可操作性是进行任何一项体系评估的重要原则,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估体系的建立,更是应该注重其操作性。如果只是对土地资源有了一定的分析,却不具有实际的操作性,那么将失去评估的意义。比如对该地区的土地进行模块化的应用,一方面应该对其长远发展做出规划,另一方面更是要具有实际的操作性,可以包括具体的应用措施,应用方法以及未来可能会产生的应用效果,只有真正的实现其可操作性,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结束语

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发展,对于我国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及响应科学发展观的号召,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另外农业土地资源在我国确实有限,要想确保在未来的长久使用和发展,为子孙后代谋取更多的福利,对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就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王凌云.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郑新奇,范纯增.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0,04:97-100.

[3]范纯增,于守悦,郑新奇.山东农业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评估研究[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1,02:90-93.

[4]白瑞娜,谢世友,赵昆昆.区域农业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0:18784-18785+18789.

农业资源论文范文第2篇

摘 要 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乡村振兴最具活力的因素,在产业兴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有农业农村产业现代化的远大目标,同时也要保基本、抓重点,守好中国人民粮食安全的底线;在此基础上,着力解决当前农业农村产业品质不高、效益不佳、产品市场不广且不畅等主要问题。为此,要围绕着建体系、提品质、融通城乡市场的要求,根据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的阶段性,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关键词 乡村振兴;农村产业;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在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战略基础上为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又一重大举措[1]。乡村振兴离不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武装农业产业,提升农业的品质,在农业的基础上拓展第二、第三产业,全面建设农业兴、产业兴的现代化农村。而全方位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一直存在人才资源匮乏的问题:1)农民平均受教育水平较低,农村的教育资源和人才培养资源极其有限;2)农业的基础设施、发展空间、福利待遇普遍不如城镇地区,对人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农村地区人力资源不足严重制约着农业农村的发展,也成为掣肘新农村建设、阻碍乡村振兴的重大问题。国家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的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如何解决农村人力资源问题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3]。现如今,各地已经认识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出台了许多政策支持农业人才培养,但是如何更准确地把握农村人力资源開发的方向,让更多人才来农村、扎根农村,全面解决农业发展的产业问题、产品问题、市场问题,仍是需要继续思考的重点。

1 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意义

1.1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地域辽阔,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的耕地、林地、草地和淡水资源都非常少,农业资源相对短缺。此外,我国很多地区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传统落后,不仅造成资源浪费,也带来产业发展困难、环境污染严重等其他问题。因此,我国必须以科技为支撑,引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促进农业走集约发展的路径。科技离不开人才,只有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才能真正打破制约农业现代化的瓶颈。

1.2 保障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内在化需求

农村人力资源是对农村人口资源素质能力的综合反映,包括劳动技能是否熟练、农业知识储备是否丰富、相关技能掌握情况、身体健康状况等多方面指标。美国于20世纪50年代建立了系统的“人力资本论”学说,认为人力资源即是一种资本,影响农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已经从客观的土地总量、资本投入转变为劳动者的理论水平、技术能力、操作经验等因素。人力资源开发对于经济持续增长可以产生更加强劲深远的影响力,因此想要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不断强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1.3 转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必然选择

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开始出现较多富余劳动力,如何高效转化这些富余劳动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农民不经过任何技能培训进行职业转型的难度较大,即使从事其他行业也往往以体力劳动为主,经济收入非常有限。近些年,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时会出现“用工荒”,其实并不是市场没有劳动力,而是劳动力技能无法匹配市场需求的“技能荒”,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升级转型较快,导致务工农民劳动力水平跟不上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做好人力资源开发,转化富余劳动力能推动城乡一体化协同高效发展。

2 开发路径分析

2.1 以目标为导向实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产业兴才能农业兴,乡村振兴最重要的一个基础就是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集群,以此带动农业农村全面发展。新农村一定是有产业、有经济基础的农村,也一定要拥有一支有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农民人才队伍。想要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需要补上产业建设的短板不足,坚实人力资源开发的薄弱环节。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其直接决定农业产业能否与其他产业齐头并进,并在将来实现可持续发展[4]。基于此,农村人力资源的相关政策与方案拟定,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导向,而乡村振兴视域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不同于以往的人力资源开发,对是否能带动农业农村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人力资源不仅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还要有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坚定决心,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一股中坚力量。

2.2 突出重点,推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耕地是确保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排在世界126位以后,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2。中国用世界1/10的耕地养活了1/5的人口,这不得不说是一项伟大的成就,但也意味着我国农业的首要任务仍然是保障粮食产量,实现基础农产品自给自足。因此,现代化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基础仍然在于培养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着力突破蔬菜、粮食、水果、畜禽等基本产品的技术难关,打造一支专业化、技能化、现代化的农民队伍,解决好国人的吃穿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推动产业建设。

我国地域辽阔,农村地区占国土总面积比例超过90%,农村具有丰富的资源和无限的发展空间。不同地区要充分利用自身农业资源禀赋,发扬地域和农业特色,针对性选择重点农业产业,如内蒙地区的肉蛋奶产品,华南地区的园艺产品和果蔬产品,东北地区粮肉海鲜产品,华北地区的粮油蔬菜产品等[5]。充分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培养各地区的产业领头军。我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农村发展首先关注的必然是基本农产品的产出,然后才能做到各种农业产业百花齐发、各路农业人才百家争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2.3 打造农业产业品牌,做好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开发和挖掘农村人力资源、发展和兴旺农业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条件。1)以市场为导向,做好人力资源开发,电商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结合互联网,以直播带货等形式做好农村电商人力资源的开发,了解市场和消费者需求喜好,打破农产品和市场的壁垒。2)农业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做好产业品牌,打造有价值、有品质的农业产品,其产生的效益并不会比工业产业价值低。在农业的基础上开发第二、第三产业,即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物流及销售等各个环节下工夫,再辐射至餐饮、旅游等领域[6]。让产业扎根农村、滋养农村,就需要做好各类人力资源的开发,确保持续不断地培养不同领域的人才。3)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需要符合乡村振兴的目标和农业产业品牌打造的方向,遵循其基本规律,让人才和科技改变农村的面貌[7]。

农业产业想要形成品牌,产生市场影响力,带动经济发展,其品质必须提升。我国历史上长期处在粮食短缺的状态,农业产品品质的发展一直较为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除了依赖土地“靠天吃饭”外,还有了外出打工、自营买卖等其他提高家庭收入的途径[8]。此外,农民工资性收入在其可支配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市场化、品牌化,培养掌握先进科学技术和研发能力的技术型人才,具有现代化管理水平的管理型人才,让“农民科学家”带动乡村实现振兴。

2.4 把握市场走向,助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农村市场的发展一直较为滞后,与城市市场还没有无缝衔接,需及时捕捉市场需求,避免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现象出现。造成市场走向把握不准确的原因,在于我国城乡市场总量庞大,市场信息反馈不够全面、时效性低,销售渠道不畅通,供需双方匹配度有待提高,同时农村缺乏专业的营销队伍,容易错过农产品的最佳销售时机。此外,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不仅仅是懂农业、懂农村的人才,还需要懂市场、懂消费者的专业队伍,只有依赖这样一支能够融通城乡的人才队伍,才能解决产品与市场不匹配的问题[9]。现如今,国内外经济发展压力较大,许多外出务工农民出现了“返乡潮”,这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失为一个有利机遇。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技能培训和新技术学习,结合返乡农民既熟悉乡村又熟悉城市的特点,帮助其转身成为既懂农村又懂城市的专业人才,运用电子商务平台、直播带货、互联网等各种交易新形式打破城乡市场壁垒,为农村产业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10]。

2.5 基于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开展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我国农村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凋零,农业农村现代化仍然处在初级阶段。做好乡村振兴,首先要客观认识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现状,在此基础上拟定农业农村发展目标和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要经过3个阶段,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阶段、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和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这3个阶段,是乡村振兴由取得阶段性成果,到取得决定性进展,再到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前一个阶段都构成后阶段的发展基础,后一个阶段都对前阶段有质的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也要紧密结合乡村振兴的不同阶段目标,根据各个阶段的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做好人才培养,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搞资源浪费,稳步推动每一个阶段目标的达成。

3 结语

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是促进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更好發展。因此,加大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以目标为导向,突出重点,打造品牌,把握市场,以农村发展实际为出发点,让农村发展和城市发展相辅相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双重增长点,并最终全面实现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3).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N].人民日报,2018-09-27(1).

[4] 彭军,杜漪,蔡文君.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基于中西部6省市10县(区)的调查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2(2):34-37.

[5] 刘李欣.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内蒙古农牧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1.

[6] 周海霞.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湖南农村女性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0.

[7] 王杰,舒永久,郭伶.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西部地区村干部队伍建设研究[J].新西部,2010(6):10.

[8] 蔡坚,朱蔚青.非正规就业与农民劳动力非农就业[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87-88.

[9] 尹烨辉.促进农民劳动力与资本和谐结合的对策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9-92.

[10] 李和平.办好农村教育 助力乡村振兴[N].人民政协报,2021-01-06(10).

(责任编辑:赵中正)

农业资源论文范文第3篇

摘 要:农业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信息内容、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及信息环境条件,涉农部门建设的农业数据库,以及专业数据库厂商提供的农业数据信息等。由于这些信息分散在各种异构资源中,并且在数据结构台及系统环境等方面有差异性,需要花费较高的成本才可达到满意的查询效果。笔者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主要针对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问题进行分析,望与同行之间进行交流与探讨。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信息资源;整合;数据库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是期望利用先进的整合共享理论与思想,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先进的现代技术为手段,将杂乱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加工、优化组合和重组,重新结合为一个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的信息资源体系。然而,在网络化、数字化的海量信息中,农业信息用户对所需的农业信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仍存在诸多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在我国还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还缺乏全国整体规划,乡镇的农业信息资源就更是闭塞。

1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涵义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就是依据不同层次农业信息用户的需求,将原本离散的、多元的、异构的、分布的信息资源,通过分析、评价、筛选、类聚、标引、著录、排序、建库、存储、链接等一系列逻辑和物理的优化整合,最终形成一个有序、效能更高的信息资源体系,从而体现出农业领域知识的整体联系,利用一个统一的共享平台,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信息需求,实现一站式服务。

通过信息资源整合,可有效解决当前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各自为政、分散管理所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农业知识的割裂现象,使分散在各农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农业信息资源跨部门应用,特别是为广大农村所共享。

2 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难点

2.1 农业信息资源情况异常复杂

目前农业信息资源以多层次、多类型、多介质、多格式的形式存在。主要包括:反映实体农业信息资源的目录数据库;引进的国内外农业网络数据库、联机检索数据库;反映地域特色、专业特色的各种实用数据库,包括各种自然资源数据库、新技术数据库、专家数据库、涉农企业数据库、产品数据库及价格行情数据库等;各种农业光盘数据库;网络资源等。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系统有着不同的组织结构、数据格式和表达方式。不同数据库的界面和检索方式不同,因此各系统中的信息无法相互交流和沟通,直接影响了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选择利用。这种状况加大了农业信息资源整合和共享的难度。

2.2 信息形式多元化

自从农业生产进入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新阶段,农业信息的种类和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实体资源之外,还出现了众多的数字化资源。建立在网络上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种类是十分多样的,除了学术相关方面,以及引进的国内外农业网络数据库,还有各式各样由各地区自行组建的数据库。数量众多的不同数据库,检索方式、分类方式等都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不同数据库之间信息交流共享的障碍。根据调查报告显示的结果来看,有关人群,有超过八成的人支持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

2.3 运行机制不完善

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和整合,关键是要有一个好机制。目前的状况是,政府保障不力,社会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市场运作举步维艰。因此在不少地方,重视一次性投入,轻后续的支持;重建设,轻维护;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重平台建设,轻基层站点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形成“建设一窝蜂,运行一阵风”的尴尬局面。

2.4 农业信息人才匮乏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培养农业信息人才,但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人才流失很严重。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农村经济基础薄弱、科学文化教育水平落后,难以为农业信息人才提供合适的工作生活保证。同时,我国对农业科普资金的投入十分有限,制约了农业信息人才的培养和科技的普及。农业信息人才匮乏,对农业信息法规政策的宣传、农民对农业信息法规政策的理解以及农业信息法规政策的实施都会造成一定影响。

3 農村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对策

农业网络信息资源,将成为帮助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助力。在进行农业信息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建立起完整统一的系统,用来帮助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

3.1 设立完善的机构体系

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网站建设缺乏规划,缺乏网络信息资源持续开发和维护,从而出现网络信息资源重复建设、信息质量差的现象。只有政府重视,设立完善的机构体系,启用农业网站建设和农业信息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长期坚守在岗位进行网站维护和农业信息资源的持续开发,才能提升信息质量,满足用户对农业信息资源的动态需求。

3.2 基于农户需求的信息提供

信息网络时代,信息资源海量化增长,随之而来的是信息用户越来越高的要求,信息资源必须满足用户交换、及时、精准、特殊化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还要考虑信息用户的需求问题。更要考虑到农户信息需求的特殊性,否则即使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整合农业信息资源,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同时,在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也容易发生重视技术忽视人的情况,因此要提供符合用户需求意愿和获取水平的信息资源,不要切实做好农户信息需求的调查研究,深入分析用户信息需求的动向,为农业信息资源整合提供重要依据。

3.3 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资源整合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信息资源建设从较低级的面向资源的建设,向面向交流过程的信息资源建设前进,发展到现在的面向用户的信息资源建设阶段。数据库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一些相关的应用软件、设计语言都是保证面向用户信息资源建设得以实现的技术动力和保障。特别是随着异构信息资源整合技术和智能搜索技术的发展,使信息资源查询一体化服务得以实现,通过这些技术,用户只需通过一个检索入口,就可以同时检索整合过的各类数据资源,大大降低了检索难度,方便了用户。

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而信息获取却越来越困难的今天,对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是信息建设必经的过程。农业信息化发展是我国目前针对农业发展制定的战略目标,对于提高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最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在信息化的发展中,基于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现状,就必须对农业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使农业信息资源建设更加贴近农民,使农民真正参与到农业信息资源整合中去,以完善信息资源建设的功能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广均,霍国庆等.信息资源管理的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266.

[2]郑业鲁,黄樑,周灿芳,徐一菲,李俊生,侯建国;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策略[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年02期

[3]李蓉.面向“三农”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利用的信息政策体系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7):148.

[4]杨晓蓉,赵维夷,丁麟.农业科技信息采集和深加工的分析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2004年06期.

农业资源论文范文第4篇

[摘 要]目前我国的农业保险市场处于萎缩状态,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政府力量的支持,政府补贴缺位。因此,有必要明确财政补贴的必要性,了解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的困境,以探寻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的出路。这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府;财政补贴

1 我国农业保险补贴必要性

1.1 农业风险的特殊性

农业具有“靠天吃饭”的性质,这使得其成为受自然灾害影响最大的弱质产业。而和其他可保风险相比,农业风险具有高度集中性的特征,如极易导致损失波及面广、损失程度极其严重等。Miranda 和 Glauber(1997)曾利用统计模拟模型计算出美国最大10家农业保险人和一般保险人的赔款支出变异系数百分数,得出结论:一般保险人的加权平均变异系数百分数为 8.6%,而农业保险人则为 84%,农业保险人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差不多达到一般保险人的 10倍左右。在农业保险中,若缺少支持及其他补偿机制,而是将其损失全部转嫁给商业保险公司,其高赔付率与商业保险追逐利润的目标显然相悖,保险人将难以承受而退出市场。

1.2 农业保险属准公共产品

“与一般私人物品相比较,农业保险产品具有以下准公共品的基本特征:效用上的不可分割性、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取得方式上的非竞争性、生产经营上的规模性等。”准公共物品的纯私人提供由于“搭便车”行为的存在,导致私人成本过高,必然进一步导致准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这种情况下政府财政补贴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1.3 农业保险补贴是符合WTO规则的绿箱政策

WTO协议将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自然灾害保险和农民收入相关的农业保险称作“绿箱”政策,不予限制,不像其他的财政补贴手段那样容易引发贸易争端。所以世界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主要采用农业保险手段对农业进行支持。

2 我国农业保险补贴的矛盾与困境

2.1 政府财政对农业保险补贴力度不足

我国虽然不能像美国那样每年给予30亿美元的农作物保险补贴,但是在发展农业保险过程中仅仅采用免征营业税而财政不给农业保险任何补贴的方法显然是不行的。有数据表明,1998—2000年,我国平均每年政策性补贴支出817.35 亿元,相当于农业保费补贴的 7 倍,其中粮棉油价格补贴平均每年支出 605.36 亿元,相当于农业保费补贴数量的 5倍。可见,我国的财政补贴仍注重对农产品的价格补贴,而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却不足。

2.2 农业保险补贴的标准难以确定

从国外做法来看,由于各国及地区之间的自然条件及风险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故其补贴情况是千差万别的,补贴水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地大物博,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这就决定了我国农业保险的补贴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标准。特别是西部地区,无论其经济实力还是自然条件都远不及东部地区,因此,如何确定一个较为科学的补贴标准,在政府能够负担、农民愿意参与、保险公司同意承保这三个条件之间寻求一个均衡点,还没有解决。

2.3 政府补贴的效率不高

政府对农作物给予保费补贴,是为了增加农民的付费能力,从而提高农民参加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但是实际上农作物保险的参与率不仅取决于保费补贴率的高低,还与农民对风险的偏好、农民可以利用的风险管理工具、农业保险计划是否具有强制性等有关。美国从 1980年到2000年曾两次提升对保费的补贴率,但是农民的参与率并没有得到显著提高。参与率得不到提高,农民保险风险得不到有效的分散,政府的补贴自然是一个低效率的行为。以2005 年为例,我国保险业保费总收入达到 4927 亿元,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 7.3亿元,仅占总保费收入的0.148%,保费收入已从侧面说明了我国农业保险对农户是缺乏吸引力的,农民的参与程度低。另外,农业保险补贴并不能降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政府的保费补贴虽然提高了农民的付费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信息资料来区分不同农民的风险,可能会使农户故意将资源转向高风险的项目配置,放弃预防风险的努力。保险公司也可能由于政府给予经营管理费用补贴,而降低了保险公司的风险责任,这都是农业保险补贴低效率的体现。

2.4 制度保障没有到位

农业保险是有别于商业保险的,而我国现行《保险法》只适用于商业保险,至今我国的农业保险规范仍处于缺位状态。农业保险的性质、组织形式、政策支持方式,特别是政府对保险费的补贴额和补贴费等都没有相应的法律来规范和调整。而美国各个阶段农业保险补贴率均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来保障。相比之下,显然我国的农业保险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

3 完善农业保险补贴制度的基本思路

3.1 以各项政策作为保证

农业保险补贴的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政策为保障,努力营造有利于农业保险补贴发展的制度环境。比如,加快农业保险的立法进程,把农业保险补贴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给政府及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以法律政策的保障。既要保证国家农业保险补贴方案的顺利完成,又要切实保障广大的参保户真正享受到农业保险补贴带来的实惠。同时对于农业保险补贴的方式及保费补贴的水平也应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保障,除了有法律的规范外还要有相关政策的支持,比如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等。

3.2 建立相关扶持机制

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发展农业保险补贴的投入机制和约束机制,规定国家财政支农的增长比例,国家及地方政府分担农业保险补贴费用的比例,努力构建中央和地方两级财政补贴农业保险的体系,有条件的地方应设立财政专项的补贴基金,专门用于农业保险补贴。在信贷方面,政府要制定优惠的融资政策,实行信贷资金向参保农户的倾斜,同时发展农业保单抵押政策。推行农业保单抵押制度就是提高农民投保积极性的一项辅助制度。参加农业保险的农户从金融机构获取贷款,可用农业保单作抵押;对农民来说,买一份保险,在获得保险保障的同时,也可同时获得信用担保,解决发展农业生产中的资金需求问题。

3.3 建设服务推动机制

服务推动是政府主导农业保险补贴的又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为保险公司及参保农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降低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为此,政府既要帮助农业保险机构掌握保险对象的有关信息,又要为投保的农户提供有关农业保险的信息资料,帮助参保的农户选择合适的农业保险方式。同时通过信息服务使农户了解国家农业保险补贴的政策,特别是使农民了解农业保险到底能给其带来什么好处和利益,增强农民的投保意识及投保积极性。二是提供技术服务。技术服务既是指对参保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包括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生物技术的引进、作物栽培技术的推广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又是指对农业保险经营机构提供技术服务,其主要是帮助农业保险的经营机构选择合理农业保险补贴方式以及确定合理的农业保险补贴标准。三是提供专业人才。农业保险补贴的发展需要大量专业的从事农业保险工作的人才,这就需要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农业保险人才的培养。

[作者简介]王韧(1978—),女,湖南平江人,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风险管理与保险。

农业资源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把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是农村发展的新动力,是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创新型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方向。休闲农业是农业产业功能的延展和创新,是现代农业和第二、三产业有机结合形成的朝阳产业,有广阔的发展潜力。在发展农村经济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不可忽视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同时,尊重传统的民俗民风以及农村文化,实现休闲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持续化的发展。休闲农业将城乡紧密联系在一起,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城乡统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014-hg-069)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休闲农业作为推进城乡统筹的重要途径,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经济战略。发展休闲农业,不仅能促进人才、技术、资金在城乡之间平等交流,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改善农业经济结构,早日实现新农村和建设现代农业的目标,同时也能加强区域经济融合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能力。

1休闲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

休闲农业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利用农业的生产环境和农村的景观优势,发展休闲、旅游、体验以及农业周边产业的一种新型经营形式。它不但重新发掘了农业的产业潜力,优化了传统农业的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增加了农民收入,为促进农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服务的全面性

以自然环境和农业景观为依托的休闲农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探究,经营范围已经不仅仅是观光性旅游和果园采摘体验的服务,还同时为游客提供了农院食宿、乡邻娱乐、生态体验、田园劳作、农耕历史文化展示以及民俗民风交流等多方面的服务,充分安排游客的旅程,使得休闲农业完成了从过去单一到现阶段全面性服务的转型。

1.2文化内涵的丰富性

在现代城市科技文明和速食文化的冲击之下,许多乡村文化在还没有进行甄别的情况下就被淹没了。然而,休闲农业的发展,为想要体验“慢生活”和想要了解传统民俗民风文化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途径。而如《舌尖上的中国》的播出,也为休闲农业的宣传出了一份力,鼓励人们回到故乡,找回童年的那一份乡土人情和传统民俗文化。

1.3发展的科学性

休闲农业作为多个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不但为旅游产业开辟了新的领域,更提高了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开发了一种由农业、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在内的多产业融合的新模式,为传统农耕注入了现代科学发展的新内涵和新动力。

1.4效益的综合性

休闲农业作为产业链延伸和融合之后的新兴产业,不但为传统的农业和旅游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更为我国积淀深厚、丰富多彩的农业生活和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一个途径。

2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2014年,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

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

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3城乡统筹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1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不足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3.2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素质不足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3.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2015年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

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4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关海玲,陈建成.都市农业理论发展与实证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2]李国良.一座城市的记录与思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谢瑞武.成都:改革实验区的探索[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17):26-27.

[4]郭文.低碳景区营造的意义及构建方式[N].中国旅游报,2010-01-25.

作者简介:杨晓娜,经济学硕士,河南牧业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城市经济与区域旅游发展。

上一篇:农业银行论文下一篇:农业用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