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专业范文

2023-12-26

检验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提升;学生;临床检验实践能力;研究

1.研究背景

虽然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了多年,但目前的高职教育仍多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内容系统化、理论化,实践教学学时数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等问题,缺乏高职教育的特点。《临床检验基础》是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随着现代医学和科技的发展,其内容也不断更新,检验技术不断提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如果一味按教材和传统方法进行教学,往往学生在毕业时,会存在操作不够熟练、欠规范,专业知识和检验方法滞后等问题,即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教”与“用”的脱离。如何培养出真正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掌握最新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医学检验人才的问题,促使我们在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临床检验教学中进行了教学改革和探索。

2.研究的内容

2.1《临床检验》教学与临床相对接

由于教材更新较慢,而临床新技术、新方法更新较快。所以,为避免以往在教学内容上存在的“教”与“用”的脱离,在开课之前,我们对河北省及周边一些地区的医院检验科做大量调查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教学目标,编制教学手册,把各个医院检验科都开展的项目作为基础项目,对那些还没广泛开展的新方法、新技术及时补充进来。同时结合检验专业资格考试的需要,也将相关内容融入临床检验的日常教学中。

2.2加强《临床检验基础》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

2.2.1制定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加强技能训练的目的

专业培养目标的正确制定,是构建高职教育新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教学资源开发的依据,是教学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在充分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为依据,由一些有着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学检验技术人员和我学院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医学检验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专业顾问委员会,制定出其专业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技能训练。这样学生可以具体、详细地了解自己所需要学习的每一项内容和要求,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2.2技能训练的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动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有关技能的训练,是教师先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方法、注意事项等,然后示教,最后是学生按照操作步骤模仿练习。这种方法不仅与理论课有重复,浪费了一部分时间,也容易导致学生成为了机械的操作者,失去主动学习的意识。在“五阶段周期循环职教模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教学实施时,首先让学生根据岗位能力标准和要求,评价其学习专业知识前的能力水平。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及教学进度计划制定自己的训练计划,按要求完成训练计划。为了更好地完成学习计划,实现培养目标,我们把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目标、主要能力考核项目与考核标准等编印成专业教学手册发给学生,这样从根本上减少了教和学两方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2.3以实训教材规范实践操作

根据职业能力标准和要求,参考《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在调研各层次对检验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编写了实用《临床检验》技能操作指导书。该技能操作指导书以目前我国检验规范化操作为指导思想,注重规范学生实践操作,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兼顾医学检验专业实践技能的系统性和与临床实用性,重点介绍有实用价值的,较为经典的检验项目,删除一些临床已经多年不用或少用的检验项目或技术,增加医学检验新技术、新方法的介绍。以此实训教材为标准,学生通过反复练习,逐渐强化,达到准确、熟练、快捷的程度,做到能顶岗实习。需要说明的是,实训教材在一个大循环结束后,要根据学科发展情况和临床实际进行调整和补充,以使其贴近临床,突出其内容的充实、新颖、实用。

2.4加强考核,完善教学质量保障

为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制定了以能力为中心的新的考核方法,明确规定,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以能力考核为重,能力考核在课程考核中的权重为50%,能力考核分成两部分,一是学生平时训练情况,二是期末考试。能力考核注重平时考核,实行过程控制;期末考核侧重能力检验,由老师出题目,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法,写出实验材料、操作过程等。能力考核实行等级记分制,按优、良、可、不及格四个等级评价学生的能力和最后成绩。这种成绩考核方式,使学生从一味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学会了思考,也避免了在校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技能训练。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从而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索质,实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为学生进入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结论

本课题的研究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方法为指导,强调职业技术教育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实践技能,重视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提高;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反馈及时,评价客观,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和临床检验教学质量,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经济社会需求、掌握最新实用性知识和技能的高职人才。此课题的研究,为推动我学院高职医学检验全面教学改革乃至其他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资料:

[1]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

[2]罗春丽.临床检验基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第3版

检验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中等医学类职业学校 医学检验专业 教学模式 教学效果

近年来,随着招生面的扩大,中等医学类职业学校生源的基础文化素质有所下降,学生之间学习能力的差异也比较大,这给各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带来了新的困难。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能胜任各级医院、血站、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部门医学检验工作的专业人才。检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对各种检验技术的掌握和运用上,对中职生而言,这是一个难点。在近年来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对专业课程优化组合,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特点,采取先难后易、梯次推进的教学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优化课程安排,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1统筹安排,提高实验课程比重。

以“够用、实用”为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专业理论课删繁就简,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中心,加大实践性教学课时的比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在课程结构和考试管理中,加大了实验课成绩在学生总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大力改进实验课教学模式;重视实验操作基本功训练并进行实验技能考核。具体措施:一是把学生实验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放在首位,从医学检验专业对中职生的教学大纲要求着手,制定需严格考核的实验技能内容并落实到授课老师、带教老师人头,实行责任负责制,做到放手不放眼,在学生操作过程中随时发现、随时纠正、随时指导,并确保每个学生达标、熟练掌握为止。二是建立实验课随堂考核制度,增加随堂考核的次数,优化随堂考核的方式,细化随堂考核内容。随堂考核内容涵盖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既体现学生的操作能力,又体现学生实验时的工作作风;考核时,既有同学互考,又有老师统考。这些方式方法的优化细化,极大地激化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1.2优化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重点改进实验课教学内容,加大学生对学习兴趣的引导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1]。一是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传统的实验课内容在编排上章节全面、叙说详细,每节实验课相互独立,上次实验结果与下次实验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学生只是教条地学习每次实验内容,对实验缺乏整体认识,在时间安排上缺乏科学合理性。我们对《微生物学及其检验技术》这门学科从实验内容、时间安排上做了大胆尝试,先集中讲完一类细菌的理论知识,再集中通过四至五次连续实验课,模拟医院微生物室从标本收集到出报告的完整程序。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理论与实际的脱离,而且可以缩短学生与医院工作人员的差异。通过与实习医院的反馈信息,连续5届对医学检验专业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动手能力、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信力、从业力等场比以往有明显的提高,学生受到实习医院的好评。二是增添设计性实验。老师只提供标本,如痰液、尿液、粪便,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内容、实验方案,自己配制培养基及做实验前的准备,分组提交设计报告,待审批后以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在老师协助下完成整个实验程序。三是增设讨论性实验。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当的操作、出现结果与预期不符的现象、误差的分析等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展开讨论,并形成讨论性实验报告[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营造各种学习环境,巩固和提高课堂教学成效

2.1利用现代教学设备,提高教学效率。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在课程教学中应用数码显微互动技术,使传统的抽象形态学教学直观化、具体化、立体化,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有效克服了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教学信息传递的单向性,教学组织低效率等诸多缺点;利用网络技术所提供的高度互动的教学平台,大大提高了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微生物检验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到典型细菌,可及时与教师、同学进行讨论。学生还可利用该系统的拍照功拍成照片直接储存在电脑中,随时调出进行对比观察。

2.2拓展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采取实验与实岗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深度融合”。一是在教学中采用“做中学”、“做中教”的模式,即教师在学校的实训室模拟临床场景,指导学生操作。摒弃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二是聘请了临床一线操作熟练、经验丰富的技师作为兼职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完成校内实践性教学及校外医院顶岗实习。三是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我校已与本市实习教学医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校内模拟实训实验室拓展到临床,利用周末,分期分批组织学生提前接触临床,学习检验科岗位的基本职责,熟悉常用设备,了解检验医学新动态及检验操作规范。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效果极好。通过实践,学生们提高了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分析能力,拓宽了视野,极大地增强了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为今后综合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创造实践环境,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学以致用。

学生要真正掌握检验技术,必须有初步应用过程的体验。为增强实验课教学效果,我校实行实验室开放制度[3],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实验。如果学生自己有设计性实验,先书面申报实验内容(包括实验前准备、实验过程的计划、最后实验结果的处理、实验器材的清洗与消毒等各个环节),同意实施后约定实验时间自己动手操作;有一至两名指导老师在一旁协助完成。经过近5年的尝试,实验室开放制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巩固了理论知识,更提高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及实际操作技能。此项制度目前已成为本校医学检验专业的常规制度。

3.精心指导,提高检验技术的综合应用水平

进入临床实习后的核心目标是:全面考查学生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各项检验技术解决各种临床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为规范化管理,在实习前我们给每个学生都印发了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手册。学生根据实习手册,结合实习医院具体条件,轮转科室。在此阶段,带习老师要注意把握的教学原则是:放手而不撒手、放松而不放任,要让学生从临床实践中,确实理解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此阶段学生的考评是学校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毕业临床能力考核(操作和理论)主要由临床各科室实施。由教学实习医院根据实习手册制定相应的带教大纲,并积极与医教科、检验科沟通,指定老师带教指定学生,并进行严格的出科、入科考试。学校也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到各实习点检查,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及时向医教科反馈学生的意见或建议。教学实习医院也为配合学校教学大纲定期实习生举办学术讲座、开办技能提高辅导培训课,使学生拓宽视野、启发思路,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态。从反馈的信息看,通过这一阶段的教育,学生的专业技普遍能得到大幅提高,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医学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是理论与实验技术综合运用的过程,不仅要使学生具备比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检验技术,为今后的发展和提高做好技术储备。对学校、教师而言,只有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模式,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医学检验技术的发展需求,能创造性地使用甚至发展医学检验技能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晓翠,医学微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几点体会[J].健康医学教育,2008.22,(2):35-36.

[2]季建军,康英芳.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22,(5):81-82.

[3]蒋显勇,徐克前.医学检验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检验医学教育,2006,13,(3):1-3.

检验专业范文第3篇

当我步入神圣医学学府的时刻,谨庄严宣誓: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的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带着一份希冀和一份茫然步入了区医院检验科进行学习。尽管我仅在这里度过了短短的两个星期的时间,但也正是这短短的两个星期使我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对以后进一步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奠定了更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今后的就业做了良好的铺垫。见习,是一种磨练,是对自己感受医院环境,了解医院事务的一种巩固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对自己医生梦想的前期准备。

首先,医院做了相关介绍和有关的规定,及其在院的个人形象,服务态度。在其中感受到了医院的辉煌成就也及严密程度。即此,暗暗的为自己鼓劲,不求做到最好,只求做到更好。

医学重之于细心与责任。刚开始只感觉自己很碍手碍脚,不知道能帮上什么,但这只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在主任和老师的帮助下有了很大的进步。其中,明白了许多试剂试管的用途和检验某种成分的方法。值得庆幸的是对血液的检验有了更大的明知, 在血液临检,看着自动做剖析的流式细胞仪,让我对之后的专业知识有了提前的了解。而在体液临检,老师经常会让我来看看样本。而这些来自不同人的、或阳性或阴性的体液样本才是我今后所要面对的。对于如何采集标本,采集标本的注意事项,如何收集标本,如何分离,如何进行检测都有了大体的了解。之后我学习了如何进行静脉采血。在静脉采血中的一却注意事项,如何做到快速准确的取血。以此,应做到几点:选明显的血管,扎带,部位消毒,30度角进针,回血后另一头连接试管,解带,拔出针,用棉签轻压。随之脱掉试管帽放在仪器下将会自动进行分析,最后只用打印出结果就可以了。形式虽简单,要有效力和熟练,就必须多练,取得质量触就成果。

实习相关大全:http://shixi./

感受这医学的严密,从而陶冶自己的严谨。将病人的疼痛看作自己的疼痛,用心去体会病人的茫然与不知所措,只要你及时伸出一双温暖的手,病人就能感受来自你手心的力量,也许他们就会获取一份战胜病魔的决心与信心,疾病不攻自破。病人手中一张张的报告,看似简单,其实这是经过一位位教师的质控、实验、检测、检查、复核,这一步步慎重操作得出的,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固然在外人看来检验人员每天都做着相同的工作,但是当不测或者特殊病症呈现时,才发现日复一日的积聚是有意义的,这就是为什么检验人员不只仅请求对专业学问牢记在心,也更需求大量的实践操作经历。

认识到医学学习永无止境,能够认真学习。 有同情心地体察体谅他人 ,有责任感:正义感及负责尽职的态度, 有诚实地勇于面对及承认挫折,有虚心的态度以病人为良师,人外有人,有服务心的为人群谋福利的奉献精神,坦然开阔的胸襟 。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再次走进病房,少了一份陌生,多了一份亲切;少了一份负担,多了一份安慰;少了一份担心,多了一份真诚。实习报告网

此次见习,固然只要短短的两个星期,可是却使我理解了很多关于检验科工作的状况,认识了很多教师。医学是一门典型的实践科学,作为一名医学生,若想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积极地向老师和前辈们学习,不懂就问。见习并不仅仅是跟着看看,而积极也并不是总跟在带教老师的后面,还得主动争取动手操作的机会,不要害怕做错,胆怯只会令我们止步不前。

检验专业范文第4篇

【摘要】随着医学检验的检验方法日新月异,仪器试剂也更新换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高、精、尖的自动化分析仪和与之配套的试剂基本上是从国外进口,所以说明书及其仪器的显示的面盘参数都是英文,作为检验技术人员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专业英语知识,必须要经过系统的扎实的学习才能胜任今后的临床岗位。但专业英语和普通英语的学习不同,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达到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专业英语的教授方法做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医学检验 专业英语 教学措施

一、课程教学目的

检验医学新理论与新技术在国际间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全世界检验医学的快速发展,新型尖端技术的检验仪器,高品质的检验试剂在世界范围推广应用不断提升整体医学检验水平。世界范围内知识与技术信息的交流,对促进检验医学迅猛发展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医学检验从业人员具备一定的医学检验专业英语知识,有利于在工作岗位中及时把握检验医学国际新动态,提高医学检验工作水平,保证医学检验工作质量。因此,本课程学习的目的是培养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并重的人才,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检验医学专业高职学生具备阅读和理解检验医学专业英文文献、检验仪器的英文参数、原版英文说明书的能力,为学生掌握国外先进的实验室技术,正确使用临床检验中常用的进口试剂和精密仪器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具备勤奋好学、虚心汲取世界范围内先进知识与技术、让医学检验事业更好地为全人类健康服务的科学精神。

二、目前存在的困境

(一)学生方面

1.英语基础差

高职的学生一部分是高考中失利的学生,各门文化课基础均薄弱,英语水平基本上在三级以下水平。读、听能力差;词汇量贫乏;语法功底薄弱。对于专业英语大量的专业词汇和长句子理解能力差。跟不上老师的授课速度。另一部分为通过技能高考从中职升高职,进入高职院校的,初中和中职学习的英语内容浅薄,比通过普通高考的学生英语水平还差,更难应付高职的英语学习。这种局面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2.学习自律性差

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与自我控制能力能力薄弱之间存在矛盾。一方面,他们处于职业人生发展的准备阶段,个性独立、思维活跃,重视情感需求与社会实践,获取网络资讯能力较强,期望感受大学生活新鲜与多姿多彩[1];另一方面,学生对大学生活没有职业规划,处于迷茫状态,不能够合理的分配时间,在学习上缺乏自律性,在课堂上难以控制自己的学习状态,导致跟不上老师的节奏,久而久之,常常会有学不好这种思想,最终放弃学习。

3.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差

经调查研究发现:课前预习,25.79%学生选择“经常”,有 58.66%的學生选“偶尔”或“不预习”,仅有 17.10%的学生选择“经常”在课堂中讨论发言[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老师课前发布的学习任务没办法开展实施,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传统、呆板,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师资方面

老师普遍没有海外求学工作的的经历,渴望学习专业英语知识与没有医学背景存在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检验专业课老师担任专业英语老师。专业课老师发音不标准,英语语法、词汇的使用不精通,学生的学习期望值会降低。也不会像普通英语老师那样就某一个知识点反复的举例,学生理解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专业英语课就变成了翻译课,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三、采取的措施

(一)内容选取,强调必须和够用

以就业为导向,以工作流程和企业的需求为内容,设置教学安排,主要选择与仪器设备密切相关的内容,如:简单试剂说明书的阅读;常用检测项目、技术参数的学习;常见设备的开启、仪器的准备、质控的操作和管理、样本的检测、信息的录入、仪器的清洗和维护。以上内容是仪器操作必须,也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应对工作过程中各种仪器的操作使用。

(二)注重传统和创新教学相结合

理论教学中为了扎实学生的基础学习,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注重学生专业英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词汇为基础,夯实语法,提高阅读水平。但在运用传统水平的同时,合理的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1.设置实验课教学验课内容,设置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实验课和理论课有机的结合

根据所学的理论课文,精心设计实起来,比如上到《Methods of Urinalysis》这一课时,先上实验课,将专业实践课上的英文版的试剂说明书带到课堂上进行教学,按照原始的英文实验流程和试剂说明书的要求进行实验,实验过程中遇到不懂的词汇,自己查找相关的参考书籍或者组内讨论,经过实践证明,课堂气氛热烈,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由原来的翻译式课堂变为实践式课堂,学以致用。学生也感受到了将来的工作模式,不仅理论上得到了提升,也培养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工作中如何解决问题的的职业素养。经过实验课的操练,实验的原理和步骤已经掌握,再通过理论课将知识点进行罗列、用专业英语进行表述,学生会觉得课文容易理解,乐于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2.采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智能化手机、校园网络全覆盖为课堂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可以利用一些课堂软件,将学习用的视频、图片等资料上传,学生不仅课堂上可以学习,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温故。此外利用软件设置抢答、随机提问、头脑风暴等环节,根据课堂表现还可以为自己积分,都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课堂参与性。

参考文献:

[1]戴小红.浙江高职大学生学情分析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1.

[2]仝玉琴,席尚君,王博.高职学生学情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2015,06.

作者简介:

李霞,女,湖北十堰人,学士,助教。研究方向:医学检验职业教育。

检验专业范文第5篇

摘 要 知识服务需要专业化的图书馆员,也为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带来了新机遇。当前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专业化面临许多障碍,影响着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有效开展。因此,通过多种路径促进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发展是高校图书馆开展知识服务的现实要求。

关键词 知识服务 图书馆员 职业专业化

分类号 G251.6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知识的重视度在不断提高,知识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传承和社会管理的各方面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做好知识服务工作是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化社会的客观要求。当前,高校图书馆服务正从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向个性化信息需求服务转变,要求高校图书馆员必须向职业专业化道路发展。

1 知识服务时代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的必要性

1.1 知识服务的含义和特点

知识服务是知识的服务者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对问题环境的分析,借助适当的方法和手段,向用户提供经过创新加工的、符合用户需求的知识产品的一种集成性服务。它往往以知识的搜集、分析和重组为基础,以知识的创新为取向,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目的,帮助客户解决所遇到的问题。

知识服务不同于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知识服务是以用户特定需求为驱动的个性化服务。知识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满足用户对知识的特定需求和问题的切实解决,用户的满意度则是检验知识服务质量和效果的唯一标准。第二,知识服务是以复合性知识为基础的专业化服务。知识服务的目标是解决用户的问题,服务者根据用户的问题来分析用户所需要的知识,通过搜索、分析将各种相关知识聚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解决问题的专业性方案。第三,知识服务是以知识增值为内容的创新性服务。知识服务在传递知识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创新和增值,知识的创新增值是由知识的服务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分析和加工而创新出具有全新价值的知识产品以解决用户的问题来实现的。第四,知识服务是以全程参与为特点的交互性服务。知识服务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服务者不断地搜集、分析和加工用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直至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用户的积极参与,双方持续的信息交流,才有助于方案的优化和问题的解决。

1.2 知识服务需要专业化的高校图书馆员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发展的灵魂,也是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关键因素。美国人认为,在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中,建筑物占5%,知识信息资源占20%,馆员则占75%[1]。知识服务的实施,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存储,也需要对知识进行开发和挖掘,更需要对知识的重组和创新,这些都离不开图书馆员的专业性工作,需要图书馆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全面了解学科专业体系,熟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从知识的海洋中拾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案,参与到用户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直至问题得到解决。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情意是职业专业化标准的基本内容。在知识服务时代,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专业化,首先表现在应具有知识服务的专业知识上,包括图书情报学知识、信息技术知识、服务心理学知识等专业基础性知识,以及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的专业性知识。其次,应当具有知识服务的专业能力,包括知识的组织能力、知识的传播能力、知识的开发能力、知识的创新能力等。这些知识和能力都是图书馆员在知识服务中必不可少的,是知识服务的基础,需要图书馆员在知识产品再生产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融合,形成自己的知识整体和能力体系。再次,还应具备良好的专业情意,热爱自己的职业,关注用户的需求,乐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敢于冲破旧有观念和体系的束缚,具有专业自我意识,不断反思,开拓创新。

综上所述,知识服务对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学历普遍偏低,随调家属所占比例大,图情专业人员较少,多数馆员所学专业与实际工作不对口,专业意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强,仍习惯于传统的文献信息服务。据有关资料统计,2012年我国高校图书馆在编馆员队伍中,博士、硕士、本科、大专学历馆员分别占在编馆员总数的1.79%、19.66%、50.23%、9.48%;与此同时,各高校图书馆还有不少的合同制职工、临时工和勤工助学学生,平均每所图书馆有合同制职工11.8 人、临时工12.4 人、勤工助学学生35.7人[2]。这种现状难以适应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新要求,必须切实加以解决。因此,全面推进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发展成了高校图书馆实施知识服务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

1.3 知识服务为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带来了新机遇

知识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要求和管理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它强调以服务用户为根本,以知识创新增值为手段,以解决用户问题为目标;强调在知识服务过程中,知识与能力的统一、过程与方法的统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的统一。这既对高校图书馆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又为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知识服务能够推动高校图书馆员以更加敬业的精神积极参与其中,深入研究知识服务的规律和特点,探讨知识服务的有效方式方法。在知识服务的实践中,每一个图书馆员都能得到锻炼,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有利于推进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的发展。

图书馆员的职业专业化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深化的过程,图书馆员只有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反思自己的服务行为,才能丰富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促进专业自我,不断适应知识服务的新要求。

2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的障碍

2.1 职业标准缺失

长期以来,我国对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发展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制定明确、严格、统一的职业发展标准和操作规范,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图书馆服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体系,有相当多的图书馆员属于“照顾”性质进入图书馆工作,甚至还有不少的在校大学生勤工助学,他们都没有经过专业化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没有相应的资格证书作为其职业保证,从而造成图书馆从业人员的良莠不齐,大大弱化了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化程度,严重地影响到高校图书馆员的社会地位和图书馆的知识服务,阻碍着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发展[3]。

2.2 制度体系缺陷

图书馆制度体系是影响图书馆和图书馆员发展的重要因素,图书馆专业化制度体系是规范和调节图书馆员职业行为、维持图书馆与用户之间良好关系的重要保障。随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的制度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确立和发展,但是,这些制度体系还无法满足图书馆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图书馆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员专业化制度体系,在馆员的资格、聘用、评价和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安排上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地方。第一,入职从业门槛过低,没有实行持证上岗制度,造成馆员的素质偏低,专业人员较少,特别是具有多科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的人才更少。第二,评价制度过于注重鉴别和判断,量化指标多,而缺少发展性评价;职称评聘过于注重学历、资历和科研成果,对业务知识和能力的考评流于形式;待遇收入没有直接与业绩挂钩,还存在“大锅饭”现象。第三,管理制度注重科层管理,造成各岗位工作按部就班,不利于馆员的专业自主。这些制度缺陷构成了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2.3 组织文化异化

组织文化是组织在其内外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行为规范、制度规范和外部形象的总和[4]。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动力,是实现图书馆目标、保证图书馆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图书馆员成长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对图书馆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作用。但是,当前高校图书馆文化仍存在着不利于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发展的消极因素,一是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图书馆的服务理念本应该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但“等、靠、要”的文化惰性束缚着组织的变革,阻碍着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发展;二是在日常服务活动中,许多图书馆员主要依靠个人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问题,把求助他人看作是无能的表现,把帮助他人视为自以为是,缺乏互助共进、精益求精的精神,从而限制了图书馆员的专业成长。三是在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传统的人情文化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图书馆的人际关系,表现为处在不同的人情差序格局中的个体往往是以不同的法则与不同类别的人进行交往,这必然影响到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阻碍着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发展。

2.4 内在动力匮乏

图书馆员的职业专业化发展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障,更需要职业专业化发展的主体的持续进取与努力,但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发展中往往缺乏必要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为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而职业倦怠是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中面对的一个普遍问题[5]。图书馆员的职业倦怠表现在多个方面,如缺乏必要的工作热情和兴趣,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愿对图书馆的改革发展提出意见建议,甚至不乐于参加图书馆组织的有关活动;在为用户提供知识信息服务时缺乏耐心,对用户表现出疏离、冷漠的态度,造成用户的满意度下降。导致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图书馆员的收入和业绩不相符,收入低于期望值,因此影响到了图书馆员的职业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第二,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也增加了网络自动服务设施,更多的人选用网络自助服务,图书馆员的日常工作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三,高校图书馆的学术研究主要趋向应用研究,图书馆的发展建设注重硬件设备的投入,在图书馆员安排方面注重新型岗位,由此对图书馆员的职业专业化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3 促进高校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的路径选择

3.1 建立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制度

职业资格制度是图书馆行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是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发展的法律保障。在国外,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起源于英国,至今已在发达国家得到广泛、有效的实施,这一制度不但保证了图书馆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同时也保证了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提高[6]。在我国,建立图书馆员职业资格制度,首先应制定《图书馆法》,确立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的分阶段、分层次的动态标准,并严格执行此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法律制度上来规范政府、社会、学校和图书馆员的行为。其次,建立行业权威组织机构,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图书馆员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统筹协调全国性的职业资格认证工作,确保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工作的全面落实。再次,严格按照职业标准和专业学历教育要求评聘图书馆员,聘用的图书馆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知识背景,还要具备图书馆专业服务的能力和知识积累,以保证图书馆员的专业化水平。在高校图书馆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对图书馆员进行专业和非专业的动态划分与管理,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资格,从事专门性工作;非专业人员可适当降低要求,从事辅助性工作。

3.2 增强图书馆员主体发展意愿

职业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主体的积极主动参与,图书馆员的主体发展意愿是影响其专业化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和内在动力。根据动机理论,图书馆员的专业意识越强烈,参与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主动性就越高。在知识型、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员的服务工作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作支撑,需要不断掌握先进的服务技术,探索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方式。在职业专业化发展进程中,图书馆员应该热爱自己的职业,增强对职业的认同,提高自身发展的意识,不断寻找自我突破的机会,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职业认同是图书馆员对职业目标、社会价值以及与该职业相关因素的看法,是图书馆员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图书馆员主体对图书馆知识服务职业的看法与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和期望需要一致[7],图书馆良好形象的建立是通过图书馆员向用户提供良好的知识服务,为用户提供其需要的专业化信息知识以帮助用户解决问题来实现。因此,高校图书馆要通过营造良好的事业氛围,搭建好馆员专业发展的平台来增强图书馆员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图书馆员也要学会在服务工作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活动,向学习型、研究型服务主体转变,不断更新服务观念、优化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自主能力,在职业专业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3.3 加强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

由于我国图书馆员的入职“门槛”较低,所以高校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不高,加上在高校图书馆中缺乏必要的公共监督和考核机制,导致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不理想。作为高校图书馆员,应当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知识服务理念,不断强化自我约束机制,自觉遵守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将用户需求和知识服务放在第一位,以用户的满意度作为服务工作的基本标准。在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需要结合我国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现状和知识服务要求,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让广大图书馆员充分认识到职业的重要意义,增强工作的主动意识、协同意识和责任感。要建立科学的职业道德考评机制,全面、科学地考核高校图书馆员的职业信念、职业态度、职业品德,考察他们为用户服务时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全面了解用户对馆员服务工作的满意度。在高校图书馆,还应建立相应的公共监督机构和读者评议馆员制度,加强外部监督,推动图书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

3.4 构建图书馆员专业发展共同体

图书馆员的职业专业化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它既需要个体的主观努力,也需要群体的协同互助,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图书馆员专业发展共同体,就是一个以提高图书馆员专业化水平为目标,以资源共享、合作交流、自主管理、共同提高为特点,由具有共同愿景和一定特质的图书馆员所组成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图书馆员专业发展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是自愿参与,有着互学共进的愿望,通过交流分享他人的经验,通过合作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既能充分发挥个体在群体中的主体作用,激发个体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责任心和成就感,又能发挥团体的聚合功能,展示团队精神,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带动个体的发展与成长[8]。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构建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建立在图书馆员自觉自愿、积极主动的基础上,需要营造合作共进的图书馆文化,建立开放合作的组织形态,创建适合各个共同体发展的活动平台,形成科学的成果展示体系和评价制度,特别是要有专家型的领军人物的引领,发挥其作为一个共同体专业发展的促进者和领导者的作用。此外,也要重视图书馆员虚拟共同体的作用,引导馆员充分利用网络学习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到周围群体的交流合作中,促进共同体的专业发展向更高更广的领域迈进。

3.5 完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制度

一个人只有通过继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图书馆员应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专业能力,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些都离不开继续教育。对图书馆员进行继续教育,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员继续教育制度。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岗位特点和馆员的专业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的馆员再学习制度,明确图书馆员在职学习的时间、要求和实施办法。其次,根据图书馆员的不同发展状态实施分层培训,对那些具备较高学历、能力与素质的专业人员,可针对其专业特长制定个性化的继续教育计划,注重专业性提高;对那些低学历、低能力与低素质的馆员,首先侧重思想素质的培训提高,同时针对其所在业务部门必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进行强化培训[9]。培训方式可以是脱产培训,也可以是在职培训;可以是专家引领,也可以是同伴互助和自学反思。再次,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中要加强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知识与操作技能的培训,通过邀请专家开设相关讲座等形式来提高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技能,以适应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管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

3.6 实施图书馆员分类评价制度

建立和完善高校图书馆员分类评价制度,明确分类评价的标准,是促进高校图书馆员专业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实施分类评价,避免了馆员评价中的一刀切现象,使所有馆员都能扬长避短,主动发展。建立和完善图书馆员分类评价制度,重点是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为此,要综合考虑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和图书馆员的具体情况,将终结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共性评价与个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学历职称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形成一定的基本标准,在这个基本标准的指导下,根据图书馆各部门的工作性质分别制定相关的考核指标。分类考核指标要能够满足编、流、阅、咨询等职能部门的有机结合,能够鼓励馆员在某一领域发挥其自身优势、特长与兴趣,而不是片面的强调全面发展、综合发展。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要对各项评价指标赋予适当的权重,力求平衡,允许和鼓励馆员在某一方面有所突出,而其他方面达到基本的标准。

4 结语

无论是传统的图书馆还是现代化的数字图书馆,馆员都是图书馆的灵魂,是实现图书馆价值的核心力量。随着知识服务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更加的全面化、具体化和专业化,知识服务的转变要求高校图书馆切实加强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的建设,需要从制度建设、职业道德建设、继续教育、建立发展共同体和评价体制等方面开展工作,消除职业专业化发展道路上的障碍,提高图书馆员的主体发展意愿和发展能力,推动高校图书馆职业专业化建设持续、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 1 ] 王艳秀.知识服务需要德才兼备的图书馆员[J].医学情报工作,2006(1):46-48.

[ 2 ] 王波,吴汉华,姚晓霞,等.2012年高校图书馆发展报告[EB/OL].[2014-09-06].http://www.scal.edu.cn/tjpg/201311060956.

[ 3 ] 蓝明刚.对图书馆员职业专业化的思考[J].现代情报,2002(11):151-152,165.

[ 4 ] 石伟.组织文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12.

[ 5 ] 王瑞颖.浅析新时代我国图书馆员的专业化发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6):27-29.

[ 6 ] 王秀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综述[J].新世纪图书馆,2010(2):81-83,11.

[ 7 ] 吴兆文,朱林.论图书馆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必要性[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2,30(2):72-75.

[ 8 ] 林润之.构建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5):29-30.

[ 9 ] 谢运洁.高校图书馆馆员继续教育新思路[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20(6):114-116.

白明凤 贺州学院图书馆馆长、副教授。广西贺州,542899。

(收稿日期:2015-01-23 编校:刘 明)

上一篇:微课设计下一篇:内容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