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

2023-04-11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是现代化的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教育,21世纪是更加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无论哪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想取得发展的主动权,竞争的制胜权,就必须拥有充足的合格人才,因此,世界各国把面向全体学生并使之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断提高人类的整体素质作为教育的发展战略,如何尽快实现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和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怎样辩证地看待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怎样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一、对农村学生的反思

据调查统计我现在任教的两个班, 父母外出打工的占75%, 孩子的饮食起居、思想教育直接或间接影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从农村学生到农村老师的转变已经有十多年的时间, 所以看到那些学生仿佛就看到自己过去的影子, 所以通过课间与与学生的交流, 自己仿佛是个大孩子, 对同学板不下脸, 威严性不够, 现在农村的孩子本身就是从父母、公婆的溺爱中成长起来的, 所以对待越是脾气好的老师就越是淘气, 这就是我这十多年来的最大感受。年轻就得付出代价, 所以对学生得反思无论是对于年轻教师, 还是老教师来说都是很有必要的, 掌握好学生得心理,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 学生心悦诚服, 因为喜欢老师, 也就喜欢老师教的学科, 学习成绩自然就会大幅度提升。而且, 现在的学生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才会花更多心思, 数学课本就乏味, 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这是我执教十多年来十分关注的问题, 对于教学质量的好坏还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对农村教师的反思

农村教师长时间身处穷乡僻壤, 信息闭塞, 知识陈旧, 观念滞后, 再加上年龄结构偏老, 学习主动性不强严重制约、束缚新课改高效课堂的快速推进。面对新课程, 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 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如今的教材更注重的是学生个人能力的培养, 并不是一味的老师为主体, 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 新课程要求老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领者。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教学工作, 我一个最大的认识就是给学生自主交流的时间多了, 学生渐渐成了教室、课堂的主体,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辅助学生的一个个体。如我现在任教的初二两班的数学里, 我讲授的内容可谓微乎其微, 基本都是学生课前自主预习, 课堂上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派代表展示探索结果, 我看准时机适当点拨, 这就是新课程的特点。让学生讨论、动脑、学会总结, 老师只是引导学生思考, 最后判断、汇总学生结论正确与否的人。所以作为农村教师的我, 在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方面还需改进, 比如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研活动, 取长补短, 以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对近年来教学过程的反思

(一) 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 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 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 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 是由内向外的生长, 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 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就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掌握了这个标准以后, 我在教学中始终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了解他们已知的, 分析他们未知的, 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目的、教学方法。

(二)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评价每一个学生。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 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出适合21世纪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 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德才兼备的创新型人才。

1、一期一次的综合素质测评不是为了证明, 而是为了发展。

淡化考试的功能, 淡化分数的概念, 使“考、考、考, 老师的法宝, 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这句流行了多少年的话成为历史。

2、评价不同的层次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

比如, 基础好一点的、能力强一点的孩子对他们的要求就高一点, 反之, 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要求目标低一点。如果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肯定会把一部分有个性发展的学生评下去。

3、评价中应始终遵循“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的原则。

学生在这种激励机制下, 才会觉得有追求、有奋斗目标, 才会有不断探索和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这才是评价的真正目的。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上述几点正是我在农村教学16年的实践和学习时的反思。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展开, 作为一名农村中青年教师, 我们应该尽快成长、成熟起来, 开拓进取, 攻坚克难, 要不断学习、反思, 不断充实自己, 完善自我, 积累经验, 扎根农村中学, 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 为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懈奋斗。

摘要:本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以一个农村数学教师16年的教学经历为题材, 指出了农村数学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其发展方向。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数学文化是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教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数学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生活和科学领域,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明而发展,为今天的生活发展奠定基础,为生活增添辉煌。

[关键词]数学文化 数学教学 实践与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向学生传授数学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命题等。注重的是定理的证明、公式的推导和解题的演练,却忽视了培养学生对数学作为一门科学的思想体系、文化内涵的认识。数学在学生心中只是一堆数字和公式,它抽象、深奥甚至神秘。是“一种符号的游戏”,给学生造成了数学课程是枯燥的,使不少学生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导致数学素质教育不能全面、正确的贯彻落实。

随着人们对数学文化认识的不断深入,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数学教育应具有‘文化素质教育’与‘数学技术教育’的双重功能”,“数学素质是公民所必备的一种基本素质”已成为重要的教育理念逐步被人们所接受。然而,如果这种认识仅仅停留在学术的、理论的层面上。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只有潜在的意义,不能自然而然的成为一种教育效果而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非常有必要加强关于数学文化的教学实践。正如张莫宙教授所强调的那样,“数学文化必须走进课堂,在实际数学教学中使得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和世俗的人情味”。将数学教育提升到数学文化教育的层面上去。

一、数学文化的涵义

文化从字面上理解,即为文治与教化,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具有的书本知识。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也有些学者认为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数学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最新定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就是说。“数学的对象绝非物质世界的自然的真实存在,而是人类抽象思维的产物”。由此可知数学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数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直到20世纪下半叶,才由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学家M·克莱因在其三本著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喪失》中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刻的阐述。美国学者怀尔德在其著作《数学是一个文化体系》中提到数学文化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并可被认为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数学教育家黄秦安也认为“数学文化可以表达为以数学科学体系为核心,以数学的思想、精神、知识、方法、技术、理论等所辐射的相关文化领域为有机组成部分的一个具有强大精神与物质功能的动态系统。其基本要素是数学各个分支领域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文化对象、各门自然科学、几乎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和广泛的社会生活”;郑毓信认为“数学文化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张奠宙认为“数学文化应当‘文而化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种文化。数学文化包括数据的历史、应用及趋势,体现了数学的社会需要及数学家的创新精神,数学科学的思想体系,数学的美学价值。

二、数学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

数学是人类思维的结晶,具有抽象性、逻辑性以及高度的概括性,是人类特有的智慧的一个表现。数学源于实践、源于社会。

在数学和实践的关系上,中国的古代数学,多半以“管理数学”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为了丈量田亩、兴修水利、分配劳力、计算税收、运输粮食等国家管理的实用目标。从古代的甲骨文中就可以看到,已经使用了十进制计数方法;为适应农业的需要,将“十干”和“十二支”配成六十甲子,用以记年、月、日、几千年的历史说明这种日历的计算方法是有效的。因此,从文化意义上看,中国数学可以说是“管理数学”和“木匠数学”,存在的形式则是官方的文书。古希腊的文化时尚,是追求精神上享受,以获得对大自然的理解为最高目标。数学是“人的精神的自由创造”,数学的一切发展都不同程度的归结为实际的需要。数学家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必定会在问题的提出、方法的选择、结论的提示等多方面受到实践的指引。脱离了实践,数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森木。

数学在实践的应用中受到实践的推动,获得一种动力,这种动力超出直接应用的界限使数学又得到发展,再回到实践中指导实践。人类通过自己的思维能力,把自然界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发展规律,用数字、公式和图像简捷明快的表现出来,给人一种独特、对称、严谨以及和谐的美。古代许多著名建筑物的造型均由数学中的不同曲线组成,我国赵州石拱桥就是以抛物线为基础建筑而成,由于跨度大,弧形平缓,桥面坡度小,车辆通行方便。它的体形轮廓雄奇壮观,构筑出流传百世的艺术之作。旧金山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所用的双曲抛物面设计,一个双曲抛物面是抛物面(一条抛物线绕它的对称轴旋转)和一种三维的双曲线的结合。

高科技的发展对数学的需要非常强烈,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学习数学可以使人们更好的认识自然和社会,更好更快地适应日常生活与工作,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利用数学可以准确、迅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去创新,服务于社会,发展于社会”。学习数学不止是为了求真、求美,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数学,能够不断地塑造自己,使自己成为更高尚、更丰富、也更有力量的人。

三、数学文化是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是由音符,图像以及大大小小的、形形色色的物质组成。我们要创造合理的世界图像,去获得日常生活中的安定和谐,“认识宇宙也是认识人类自己”,宇宙是合理的、简单的、有规律的,是可以认识的。数学正是不断追求最简单、最深层次的宇宙的根本。用简捷的数学公式来表示复杂的事物、理解变化的客观规律已经随处可见。数学的基础是逻辑和直觉、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这种思维方式是数学的外在表现。而实质上,它也与文学、艺术等其他文化领域一样,其自身的发展受到不同时代的精神、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和思维,影响一个民族文化的进步。从刀耕火种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从四大发明到宇宙载人飞船、从祖冲之的圆周率到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从中国人喜欢的吉祥数字6、8、9到黄金分割0.618,从柴米油盐到高科技领域,无处不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数学领域发展速度之快有目共睹。数学建模活动,是以数学知识和方法为基础,以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安排,其内容取材于实际,方法结合于实际,结果应用于实际。建立数学模型过程的实质是解决经济、社会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时,将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通过信息的截取、分析、综合,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表述出来,然后

对该问题进行目标辨识与定位,对全局与局部的系统思维,用数学的方法进行计算,并将求解得到的结果返回到实际对象的问题中去,作出恰当决策,指导经济工作、生产活动等。

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的。丹·布朗的小说《达·芬奇密码》一经问世,就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小说里有多少真实,有多少虚构?这里不去评论,而引导小说展开的一条主线则是数学。年迈的馆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自己摆成达·芬奇名画《维特鲁威人》中的五角星形的样子,这种五角星形,正是从古代希腊流传下来的“神圣几何学”的一种标志;馆长蘸着自己的鲜血写下的一组数字“13-3-2-21-1-1-8-5”,经过重新排序正是著名的“斐波那契数列”1-1-2-3-5-8-13-21,这个数列揭示了大自然中许多数学奥秘,如花瓣的瓣数、向日葵的花盘、鹦鹉螺的螺旋形躯壳等等;而且这个数列又引出了著名的黄金比例0.61 8 1数学有“对称”,文学有“对仗”。对称是一种变换,变过去了却有些性质保持不变。对仗无非是上联变成下联,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王维诗云:“明月松问照,清泉石上流”。“明”对“清”,“月”对“泉”,都是自然景物,词性不变。变化中的不变性质,在文化中、数学中,都广泛存在着。数学中的“对偶理论”,拓扑学的变与不变,都是这种思想的体现。作为一位数学家,M·克莱因对数学有着列深的理解,他感受到“在人类文明中,数学如果脱离了其丰富的文化基础,就会简化成一系列的技巧,它的形象也就被完全歪曲了。总之,数学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促进人的思想解放,提高和丰富了人类的整个精神文明水平。因此,数学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现代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著名数学家霍格本曾经说:“数学史实际上是与人类的各种发明与发现、人类经济结构的演变、以及人类的信仰相互交织在一起的。”数学家庞加莱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要想预测数学的未来,那么适当的途径是研究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割裂历史来研究数学是不可想象的。

四、数学文化要渗透在数学教学过程中

著名数学家李大潜院士指出:“数学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素质教育”。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通过教学过程来实现。数学文化积淀的主要阵地是教学。把数学文化渗透到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把数学文化知识生硬地加到数学课中,而是使其与数学内容融合在一起。

1.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数学文化观

教师的数學文化素养是将数学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长期以来,人们往往把数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汇集,把数学教学看成是数学知识的教学,传统数学观念只重视数学的实用价值、形式训练的价值,而忽视数学的文化教育价值。我们应当更新数学教育观念,把数学看成一种文化系统,把数学教育看成数学文化教育,把数学课程放在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具有现代的数学文化观念,进而将数学文化带到实际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去。这种全新的数学教育观念更注重数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注意从生活的例子中找回数学的知识、思想、方法和观念,从而适当地降低“硬数学”(数学知识、数学技巧、数学能力等)的要求,提高对“软数学”(数学思想、数学观念等)的要求。因此,数学文化教育对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更宽广的知识面,应该熟悉数学史、数学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而且还要求他们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数学文化观。

2.优化数学课程内容

为了体现数学课程的文化价值,应对其内容的选取进行改革。适时地向学生介绍某些数学史料和有关数学家的生平与创造性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科学都是在成功与失败、认识与再认识的循环往复中发展起来的,科学上的每一步都是科学家刻苦钻研、不懈努力的结果,这对于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大有好处的。传统的数学课程内容只注重知识、能力,而忽视文化价值。例如,非欧几何的发现是数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可以看成是现代数学的开始,它的建立打破了欧氏几何关于空间的绝对真理的神话,是人类理性精神的伟大胜利,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是无可比拟的。数学内容的选取应当以反映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所必须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以与学生年龄特征相适应的、结合日常生活的普遍文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文化、提高数学文化素质。数学教育只有建立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数学才能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和发展,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文化。因此,在数学文化的背景下。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生活、社会与科学的现象和实际问题,不仅要反映数学自身内在的知识价值,还要反映出数学作为方法、思想、思维、精神、语言、工具的文化,重视数学史料的教学,强调从日常活动中引出数学内容,删除那些与社会需要相脱节、与科学发展相背离、与实现有效的智力活动相冲突的内容;同时,在突出思想方法、紧密联系生活的原则下,增加估算、统计、抽样、数据分析、线性规则、图论、运筹等知识,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改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

值得借鉴的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提出数学教育的改革目标和内容,强调数学交流,把数学作为一种有力的、简洁的和准确的交流信息的手段;强调数学发展人的一般能力的价值;大多数国家倾向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在掌握所要求的数学内容的同时,形成那些对人的素质有促进作用的基本的思想方法,如实验、猜测、模型化、合情推理、系统分析等。从数学的角度来看,“以数学文化关怀人,以数学精神培养人”是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本质涵义在于数学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数学文化下的数学教学应着力于数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倡导探索型和发展型的教学,学生也应改变那些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应积极地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日常生活,参与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则可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模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的意义。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决心,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认真体会数学知识的联系,发展思维能力,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经验和方法。

总之,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使学生在接受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得到更多的数学文化熏陶。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由于数学课程的理论性强,定义较为晦涩难懂,数学一直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为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有必要对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进行分析。本文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数学建模应用意义分析、数学建模应用问题分析、数学建模教学应用途径分析以及数学建模应用过程分析等四部分,以期为数学科目提供更多教学思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关键词:数学建模;数学教学;学习兴趣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应用。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实用型学科,几乎各个社会领域的发展和进步都需要数学的参与,因此数学的学习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始终。数学讲究逻辑运用,通过一些逻辑程序解决某一问题,因此实际操作性也比较强,然而我国教师普遍使用的教学方式与这一特点相违背[1]。常见的数学教学方式以講授为主,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导致我国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较为困难,阻碍了其学习进步。

针对上述问题,有学者主张将数学建模思想引入数学教学中,通过将数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案例相联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继而提高学生成绩。对于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较多。如,金晶以买房抵押贷款问题作为课堂案例,深入分析了数学建模思想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并对其成效和不足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亢婷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针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其中,以期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刘丹以“函数的应用”为课题进行数学建模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尝试,并根据期间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成果加以总结,分析了如何有效应用数学建模方法来进行数学教学。

本文在前人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得出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步骤,以期为教师的数学教学提供指导和借鉴。数学是日常工作和生活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因此学好数学至关重要。数据讲究逻辑的严谨性,有的课程理论性太强,定义也晦涩难懂,学生很难理解,更不用说灵活运用[2]。为解决上述问题,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数学教学中势在必行。本文针对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应用意义分析、应用问题分析、数学建模教学应用途径分析以及应用过程分析。

一、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据建模是一个将理论知识实用化的过程,是一种积极探索和实践的思维活动。将数学建模思想与数学教学相结合,有利于帮助学生更轻松地理解教学内容,建立数学知识应用意识,让学生能在实际生活中时时联系数学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进行数据探索的动力,因此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数学建模思想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进而激发其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建立更强的数学思维意识[4]。

(三)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数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所涉及的内容较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联系能力。因此,当学生运用数学建模解决经济、医学、物理等实际问题时,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在一定程度了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使自身综合素养得到极大提高。

(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组织协作能力

数学建模涉及的知识众多,往往跨越多个学科和专业,因此学生需要以小组方式完成数学建模过程。小组成员往往需要具备或擅长不同的知识。这就要求在建模过程中,组员之间要密切合作。在合作过程中,成员彼此学习、互为补充,培养了合作意识的同时,也提高了个人的知识水平。

(五)有利于为教师的教学活动提供新的平台

数学建模思想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同时,也给教师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近年来,数学建模思想的广泛应用,给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利于提高其教学质量。此外,数学建模也为教师科研提供了思路,提高了教研能力。

(六)有利于推动数学教学改革

传统教学模式多以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实践的应用,因此当数学建模思想出现后,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促进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变革。数学建模思想能够使得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讲授为主,实践为辅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5]。

二、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尽管数学建模对数学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在应用上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为提高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质量,本文对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如下:

(一)教师对数学建模思想的理解不透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要想学生掌握数学建模技能,教师首先要对数学建模思想有透彻的了解,熟练运行数学建模技能。然而,调查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对数学建模思想的理解参差不齐,离熟练运用以及教授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中,首要解决的就是教师对数学建模思想理解不透彻的问题[6]。

(二)缺乏先进的教学方法

我国教师在授课时更关注内容的导入、内容练习巩固以及测试分析等三个环节,这种教学方法并不适用于数学建模这种应用性较强的学科,此学科更注重探索。因为学生不止要学会这一部分知识,更需要经历模型的产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受建模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三)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和学后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明确的教学目标会指导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但是实际调查发现,教师普遍缺乏数学建模目标。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制定时,常常忽略数学建模,仅仅设计了简单的知识目标。即使将其划分到教学目标当中,主观上也认为其是不重要的。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明确在本次学习后需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自然也就无法做到有效地运用。

三、数学建模教学应用途径分析

数学建模教学应用途径主要體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是将数学建模思想教授给学生的唯一途径,因此教师的教学观念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教师应以“学”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把“循循善诱”引导到学生的“独立猜想”上,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提升为数学模型及转化应用的能力。第二,调整课堂教学内容,渗透数学建模思想。为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以实际问题引出理论知识,当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还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数学建模思想也就逐渐渗透到数学教学当中。第三,明确数据建模目标。数据建模的首要条件就是确定要解决的数学问题,才能给出条件假设,最终求得数学模型的解。在此情况下,必须明确数据建模目标,才能保证数学建模的质量。

四、数学建模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过程分析

以数学建模思想为主题进行数学教学时,其应用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内容,具体如下表1所示。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结合现实生活经验,以学生自身个性化特点为背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联系在一起。透过这种联系,可以提高学生的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五、结语

数学一直是各大学校教学的重点。由于其理论性强,定义也晦涩难懂,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困难,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将数学建模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本文进行了应用意义分析、应用问题分析、数学建模教学应用途径分析以及应用过程分析等四方面的研究,以期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绩。

参考文献:

[1]陈智豪.大数据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评《数学的神韵》[J].新闻与写作,2019(01):117-118.

[2]曹桃云.基于数学建模视角的高职数学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33):48-50.

[3]王爽.单招背景下高职高等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08):145.

[4]罗月,蒯仂,茹意,等.皮肤病脏腑辨证的联系数学模型在临床中的应用初探[J].时珍国医国药,2019,30(05):1247-1248.

[5]潘建丹.应用型本科院校数学建模课程“2+3”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03):44-46.

[6]刘伟.数学建模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甘肃科技,2018,34(01):53-54.

(荐稿人:高飞,西藏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科长,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中学数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摘 要:数学提问能力是中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为此,我们初步探究了中学生数学提问能力培养的价值、目标与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果,有效地推动了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中学数学;学生;提问能力;实验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必须努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对“问题解决”研究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仅强调问题解决是远远不够的,“问题提出”能力的培养更有价值和意义。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问题提出的意识与经验明显少于问题解决。因此,问题提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培养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研究将从教育理论的角度对中学生缺乏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及其成因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丰富初等数学教学理论。

(二)应用价值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动机;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的精神,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我们研究的创新点有二:

创新点一:在数学能力发展研究中,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常局限于年幼儿童,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很少。因此,课题组将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展开行动实验研究。

创新点二:构建数学课堂的问题解决模式。即从对初始问题的连续再阐述开始,提出一些连续的精炼的问题,进而提出更能体现已知信息与目标之间关联的问题。在系列问题提出的同时,将问题解决的总目标分解为分目标,通过分目标的达成,实现对问题的最终解决。

二、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期望数学课堂在问题提出中开始,又在提出新问题后结束。即教师先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更多、更广泛的新问题、好问题,这些问题能使教学活动无止境地进行下去,引发学生探究的强烈欲望,促使他们走上创新之路。

(二)研究内容

1.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类型。

2.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特点和规律。

3.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因素。重点研究数学知识和技能、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数学信念和课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本课题分四个子课题展开研究:

一是关于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与教师因素关系的研究。本研究采用访谈法,考察石家庄市长安区中学数学任课教师对学生问题提出的认知,包括:教师对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界定和判断标准;教师对学生问题提出类型的分类;教师对学生问题提出的态度及反馈行为特征;教师对学生问题提出功能的认识。然后,根据访谈结果和文献资料,编制《中学生问题提出行为调查问卷》。

二是关于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行为的类型与发展特点研究。我们从课题主持人所在区的四所完全中学,选取初一至高二年级学生400人,采用访谈法、问卷法。主要工具是研究编制的《中学生问题提出行为调查问卷》。对该问卷进行因素分析后,确定问题提出行为包括的维度。重点分析学生问题提出类别的总体分布特点和发展特点,并比较不同问题提出类别学生的自我效能特点,进行学业水平比较。

三是关于中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与水平的发展研究。该实验设计是4×5×3完全随机设计,自变量是4所学校、5个年级、3种类型(优等生、一般生和学困生)被试,因变量是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水平,主要工具是《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问卷》。该问卷属于开放性问卷,重点分析不同年级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特点,探讨学生的数学问题提出能力发展的趋势。

四是关于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的影响因素研究。

三、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的方法

我们采用访谈法、问卷法。主要工具是《中学生问题提出行为调查问卷》、《中学生数学问题提出意识、态度问卷》、《中学课堂环境调查问卷》等。问卷设计是参考康武的相关研究,并依据我区学生实际水平做适度改编。

四、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研究的初步探索

本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在理论准备阶段主要调查、收集相关课题材料,拟定子课题,确定研究方案与步骤。在正式试验阶段主要提炼归纳阶段性成果,围绕本课题主旨,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首先,探索让学生敢于提问。在传统教学的影响下,学生习惯于解决教师或教材提出的问题,而不习惯也没有机会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设置“问”的情境,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望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教师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该带着思维的创造性进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想、敢于提出问题的创新学习的良好情境。良好的教学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抓住学生心理,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思维方向,可清晰地发现学生经历了“疑惑——猜想——解决”等一系列创造性思维过程,也看到创设好的问题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一种高水平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会不会提出问题是学习是否进入状态的标志,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教师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学生质疑。通过鼓励,使学生由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逐步做到善于提问。从敢于提问到善于提问是一个飞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和扶持他们的热情,要不断提高他们质疑的质量,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思路,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在一次数学课上,有这样一道题:如果点A、B、C在一条直线上,AB=3cm,BC=2cm求线段AC的长。此题有两解,一种情况是点C在线段AB上,一种情况是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教师在讲解时,把直线AB画成了线段AB,一学生指出,应该把线段AB画成直线AB,才符合题意。这位教师及时纠正了自己的疏漏,并送给该生一句“你真爱动脑筋,考虑问题很仔细,我们大家都要向你学习。”当即赢得同学们赞许的目光。老师的鼓励和赞许肯定会促进全班的同学来关注质疑。

(三)在一题多变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在平时教学中,要精选例题,对学生进行灵活多变的变式训练。如采用改变叙述方式,改变量的关系,改变设问的角度或因果关系,改变已知条件,改变题目结论,改变题目类型等变式。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剖析,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促使学生从顺、逆、侧等不同角度进行创新意识的训练。例如:已知线段AB上有一点C,可有多少条线段?如果有两点C、D,可有多少条线段?若在线段AB上有三点C、D、E,总共可有多少条线段?若在AB上有n个点时,总共有多少条线段?

分析:若AB上有一点C,则共有2+1=3条线段(注意数的方法指导)。

若AB上有两点C、D,则共有3+2+1=6条线段。

若AB上有三点C、D、E则共有4+3+2+1=10条线段。

以上分析启发我们得到:若AB上有n个点,则共有(n+1)+n+…+2+1=条线段。

变式1:若在三角形的一边上有一点,有两点,有三点,有n个点,共有多少个不同的三角形?

变式2:(1)在下图所示的每个图形中,各有多少个正方形?(2)若正方形各边上有n个等分点又可形成多少个正方形?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不断去寻找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学生才能自觉地走上创造性学习之路,数学教学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事半功倍,学生数学素养也将全面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喻俊鹏.创新教育对数学教师能力的要求[J].中学数学教参,2000,12.

[2]张黎庆.浅谈例题类型设计[J].中学数学,2000,10.

上一篇:小学数学建模论文下一篇:小学教育方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