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文范文

2023-03-20

实践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应用型;双师型;毕业设计;实践

0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产业在全国蓬勃发展,建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增长。许多地方高校陆续增设建筑学专业,教学规模逐步增大,逐渐成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支撑。

本科建筑学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也是一门工程应用类专业。毕业设计是学生在校内综合实践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学校和社会无缝对接的一门课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等院校,毕业设计的教学要以传授专业技能为核心,以学生即将从业为根本。

1选题—真题假做

1.1实践性强,真题假做

毕业设计与建筑学日常教学相比,更加强调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设计院的真实项目经历过实践工程的检验,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与实践性,因此,毕业设计选题要选择“真题”。所谓真题,是指课题设计的任务书来源于真实的、未建成的项目,各种设计条件以及基础资料齐全,如为指导教师主持或熟悉的实际工程或研究项目效果将更加凸显。老师亲力亲为的体验直接传达给学生,在课堂以虚拟“实践”的氛围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体验方案设计的全部過程,获得全面的“实践”经验,达到课题设计的目标[1]。所谓“假做”,是指课题并非真实地按照真实项目的任务书的要求和时间节点展开,而是根据毕业设计的进度安排和成果指标进行控制。“假做”不仅从时间进度上不受约束,从设计本身而言,学生可以不受实际项目的约束,将课题转化为可行性研究的设计,进一步锻炼和展现学生的设计能力。

因此,“真题假做”是毕业设计的重要教学模式。

1.2研究性强,方向明确

每一个项目均有明确的研究方向和内容,毕业设计是具有研究性的实践课程,同样需要有明确的方向,比如侧重观演类建筑的剧院、体育馆,侧重科研教育类建筑的大学城、科技园,以及近几年常见的美丽乡村规划等项目。一旦确定题目,明确方向,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该类型建筑的深入钻研,将这一类型建筑的特殊要求及设计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学生除了完成开题报告中文献综述部分的撰写,还要鼓励学生发表与设计课题相关的小论文。

1.3时代性强,内容广泛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飞速发展,建筑的规模、类型、风格不断提升。尤其是21世纪以后,剧院、城市广场、大学城、商业综合体、体育综合体等建筑类型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现。因此,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根据建筑领域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对房屋建筑的需求选取具有创新性和时代性的课题,使学生在毕业设计中就能够接触到多种类型的建筑,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就会更加得心应手、从容不迫。比如,某学生以某大学城里的高校校园规划以及主教学楼设计为毕业设计课题,毕业后入职设计院也参与类似的设计项目的投标,学生对项目不仅不陌生,而且可以比较游刃有余地做设计。

(前面删掉了一段,图1、图2删掉,该段替换)近几年毕业设计课题选择类型较为均衡。注重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公共建筑为主,建筑类型多样化。使学生在毕业设计阶段可以通过实践,深入了解更多的建筑类型,并且注重城市设计。

1.4学业总结,难度提升

毕业设计不同于的普通设计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难度提升有很多方面,比如,建筑单体体量的增大,建筑单体数量的增加(城市设计),建筑改扩建项目的规定性要求增加等等。不论哪一方面的难度提升,均要求学生融会贯通大学四年的建筑设计知识,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查找相关设计信息,学会团队合作,以设计师的要求来完成课题。

2模式—双师型

2.1人才引进与自我提高

引进“双师型人才”与倡导“双导师制度”。所谓“双师型人才”,简而言之,就是具有两个证书: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证书、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国家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等证书)。具有两种能力:课堂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教学指导能力。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目标的高校必须引进更多的“双师型人才”[2],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指导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也不能停止实践的脚步,授课之余仍然要参与实际项目,不断地补充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设计,才能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知识和教导。

(这里删掉了一段,图3也删掉)

此外,学院教师自身实践能力需要继续提升。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工作,由于未经历设计院实际项目的锻炼,实践建筑设计的能力有所欠缺。在设计指导过程中,很难达到有效的指导作用。

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鼓励并推进年轻教师加强与设计单位的交流与联系,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定期参与设计院的具体设计项目,不分项目类型及设计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工程实践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并支持教师参加注册工程师的考试,通过学习和考试,熟悉工程规范条例,提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2.2教学模式的探讨

在实践类教学活动中,校企合作采用双导师制度,即学院与当地的设计单位合作教学。方式之一是直接聘请设计院的资深设计师到学校教授设计类课程;方式之二是学校的课程,尤其是毕业设计课程,可以采取“双导师制度”,即校外由设计院的工程师负责学生设计的问题并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校内由专职教师指导学生理论方面的提升。其次,校企合作可以为年轻教师提供进入设计院锻炼的机会。再次,定期开展高校和设计单位两方的指导教师座谈会,交流毕业设计心得,寻找在校学生实践真实项目的教学方法。

3素质—指导+学习

3.1激发主动性,重在“指导”

对低年级学生来说,需要辅导设计,目的是启蒙初学者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心,循循善诱,帮助初学者掌握基本规范,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一个紧跟一个设计课题和类型,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使学生了解并设计简单的建筑类型。

而毕业设计的重点在于“指导”设计。毕业生是经历过五年系统专业课程的训练,在实践与研究并重的毕业设计中需要进一步提高理论水平与专业技能。指导学生按照法律规范、按照正确的方式途径进行设计;指导学生熟悉项目进程中的每个环节的设计重点、深度和要求;指导学生完成团队的协同设计;指导学生提交符合要求的各项设计成果……

俗话讲“師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毕业设计具有一定的研究性,教师在指导设计的前提下,需要努力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不断研究的心理素质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3.2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民用建筑设计中建筑专业可以成为龙头专业,作为“准建筑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在毕业设计全过程中,必须时刻强调与设计相关的法律法规,对设计过程及成果从技术层面上有一定的把握与控制。同时,加强对学生文字功底的训练,在设计的各个阶段,除要求学生提交必要的图纸之外,还要求提供相应的文字说明,如开题报告(含文献综述)、外文翻译、设计概念和设计说明书等。

团队合作是建筑设计项目的工作特色。选举较强组织能力的同学担任设计小组的组长,在协助老师的教学的同时,组织管理小组成员的设计进度,组织学生内部及师生之间的方案谈论会等工作。对于推进项目进度,培养学生的协同设计能力具有很大的帮助。

3.3强调过程性与计划性

(标题3.3.下面2段替换为1段了,表1、表2删掉了)

任何一个设计项目或者设计课题,均有设计时长和截止时间,毕业设计之始就要明确时间节点,并制定相应的计划书。毕业设计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分配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学生在毕业设计前期需要进行课题研究,并完成大量的文字工作;在毕业设计中期和后期基本以设计为主要工作。由于时间短,工作量较大,因此,在课程设计之初,必须做出相应的计划,确保过程中每一个节点完成的事项。

4结语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目标是培养大量的建筑师,而不是培养新一代设计大师。因此,毕业设计课题必须选择实践性强,方向明确,具有时代性和拓展性性的实践工程项目;同时,必须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设计指导;教学过程重在“指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体验设计的全过程。

建筑设计教学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教学方式方法必须与时俱进。如何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如何培养合格的毕业生是每一位指导教师需要探索和实践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茹冰,周红燕,洪艳.地方高校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浙江建筑,2014,31(1):60-62.

[2]周公宁.简论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在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和属性[J].建筑教育,2002,20(1):91-92.

(参考文献3删掉了)

收稿日期:2019-09-20

作者简介:集永辉(1973—),男,江苏南京人,硕士,高级工程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国家注册规划师,研究方向: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Practical Education and Design Practice of Architecture

JI Yonghui1, LU Hang2

(1. Jiangsu Longteng Engineering Design Co., Ltd., Nanjing Jiangsu 210000;

2. School of Architecture,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12)

Key words: application type; double teacher type; graduation design; practice

实践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营销思想的发展有其不同的时代背景,从营销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得出对营销实践有意义的启示。

关键字:营销思想;发展;启示

营销思想是营销活动的指导思想,包括营销实践及其发展的观念、观点、理论,以及相应的营销策略与方法。随着社会生产和消费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们营销实践的发展,营销思想经历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认识,有助于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观。

一、营销观念的演变

市场营销观念是一个企业面对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方利益分配时的态度问题,它制约和决定着企业的营销活动,决定了企业的营销战略思想。近百年来,相继出现了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社会营销观念和大市场营销观念等六种营销观念,不同的营销观念来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经济发展状态。

1、 生产观念(18世纪末至19世纪)

这个时期西方国家生产力迅速发展,消费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产生卖方市场,产品销售不成问题。企业几乎没有专门的营销队伍,生产部门则是企业的主体。企业营销是为了增加产量,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这种观念成为当时企业界的主导思想。

2、 产品观念(19世纪至20世纪30年代)

产品观念是指企业以产品为中心来开展营销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商品供应日益充足,消费者对同类产品可以有不同的选择,但总体上看商品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企业致力于生产高质量产品,并不断加以改进,力求精益求精。

3、 推销观念(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方工商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1929年秋,西方国家开始出现经济大萧条:产品过剩,供大于求。为尽快摆脱危机和萧条的影响,企业不得不采取各种方式加大产品的推销力度。当时的推销观念认为,市场已经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者一般不会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欲望去选择和购买商品,而需要通过企业的推销产生刺激,激发消费欲望,从而产生购买行为。

4、 市场营销观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

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更是突飞猛进,广大居民个人收入迅速提高,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同类产品不同品牌间竞争加剧,市场表现为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胜出,开始注意到企业的产品应适应市场和顾客的需求,即\"顾客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市场营销观念认为,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关键在于正确确定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有效地传送目标市场所期望的产品或服务,进而比竞争者更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要和欲望。

5、 社会营销观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能源短缺、通货膨胀、失业增加、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引发了企业利益与消费者、社会的长远利益相矛盾等问题。为了保护环境和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人们提出了“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即企业营销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使企业获得利润,而且要符合消费者自身和社会的长远利益,统筹兼顾,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和谐营销。

6、 大市场营销观念(20世纪80年代至今)

到8O年代,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1984年,美国市场营销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提出了“大市场营销”的思想。他认为大市场营销是指企业“为了成功地进入特定市场或在特定市场经营,在战略上同时实行经济的、心理的手段和公共关系技巧以赢得参与者的合作。”

二、营销理论的发展

二次大战以前,人们对市场营销的含义、内容和功能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形成了一些重要的企业营销思想。但这些思想大都是站在生产者的立场上讨论如何更有效地将产品卖出去,还没有形成对市场营销成熟的理论认识。二战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和产品过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这种大背景下,市场营销理论迎来了迅速发展的机遇,并很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从麦卡锡的4P’s理论到科特勒的11P’s理论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专家麦卡锡在人们营销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4P组合理论,即产品、价格、地点和促销。企业必须以顾客为中心,以满足顾客需求和欲望为出发点,通过开展整体营销活动,在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获利。80年代国际经济进一步发展,为解决世界贸易壁垒及公共、政治上的障碍等问题,1986年科特勒教授提出了大营销概念,在原4P组合的基础上增加两个P,即政治权力和公共关系。同年6月,科特勒又提出了11P营销理念,即在大营销6P之外加上探查、分割、优先、定位和人,并将产品、定价、渠道、促销称为“战术4P”,将探查、分割、优先、定位称为“战略4P”。该理论认为,企业在“战术4P”和“战略4P”的支撑下,运用“权力”和“公共关系”这2P,可以排除通往目标市场的各种障碍。

2、劳特朋的4C’s理论

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电子商务时代,消费个性化和感性化更加突出,企业为了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迫切需要与消费者进行双向信息沟通。1990年美国的劳特朋教授提出了4C’s理论,即顾客、成本、便利和沟通。该理论认为:不要再卖你所能制造的产品,要卖消费者想要购买的产品。暂时忘掉定价策略,去了解消费者要满足其需要与欲求所须付出的成本。忘掉通路策略,应当思考如何让消费者方便购得商品。最后,忘掉促销,加强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4C’s理论的思想基础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应围绕消费者的所求、所欲、所能来进行,这与以企业为中心的4P’s理论有着实质上的不同。

3、舒尔茨的4R’s理论

20世纪的90年代末,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消费者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市场竞争空前的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忠诚度和信任度在不断下降。人们开始认识到建立企业与顾客之间的战略协作关系十分重要。于是,整合传播营销理论的创始人舒尔茨提出了4R’s营销新理论,即:关联、反应、关系、回报。企业只有对顾客的需求和欲望做认真的市场调研,然后迅速反应,及时提供顾客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并建立信任、互利和互动的关系,才能增强顾客对企业及其产品的信赖和忠诚度。4R’s理论是以竞争为中心,不但要研究消费者的感受和需要,而且要考虑相关竞争企业的情况,以竞争为导向重视顾客需求,是对4C’s理论的补充和修正。

三、营销思想的发展对营销实践的启示

营销思想的发展总是与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相联系,不断为解决供给与需求矛盾寻求营销上的解决思路。营销思想的变化发展,给人们的营销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营销思想越来越全面、系统

从以企业为中心的生产观念和产品观念,发展到以顾客为中心的社会营销和大市场营销的观念,营销思想不断全面和系统。树立大市场营销观念对中国企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国企业不但要面对国内企业的竞争,还要面对跨国公司的竞争;不但要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非常重要:摈弃小生产观念,树立大市场营销理念。立足国内市场,着眼世界市场,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资源,积累经济与技术实力,不断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TCL和联想的国际化之路,已为国内企业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2、营销思想的人本化

营销思想从以“企业为中心”转变到“以消费者为中心”来考虑营销问题,进而提出关系营销、一对一营销等营销理念,逐渐贴近消费者的感情、欲望和需求,体现了营销思想的人本化特性。人本营销将是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重要理念。其一,人本营销重视市场调查,及时、充分了解消费者的欲望、需求和消费心理的变化,进而为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这是企业生产、经营,以及营销决策的起点和关键点,没有对消费市场的充分认识,企业的一切活动将无从谈起。其二,人本化的服务是营销服务的最高境界,以不断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和社会需要为核心,注重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采取相应的顾客满意的服务内容。人本服务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并成为他们市场竞争差异化的重要方面。其三,人本营销强调营销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依靠人、理解人、尊重人。特别是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的今天,人本营销更符合新时代的要求,为企业的营销实践注入新的活力。

3、营销思想实现营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营销思想为买卖双方交换的顺利进行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卖方市场不存在交换的障碍,所以不必考虑市场的需求问题,企业实现利润自然不成问题;而买方市场使消费者保持强势地位,企业的产品如果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可,实现企业利润就成问题。所以,市场需求问题一直是营销思想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所有的观念、理论和策略方法大都围绕如何发现、开发、保持和挖掘市场需求而展开。营销思想追求营销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对企业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企业来说,营销是手段,利润是目的,企业营销与实现企业目的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企业一味追求营销的效果,而忘掉企业的目的,企业可能陷入营销怪圈而不能自拔。近年来,被家电企业热捧的“价格战”搅得家电市场乌烟瘴气,不少企业因此而亏损或倒闭。没有利润,就谈不上创新,更谈不上企业的发展。所以,处理好营销与目的辨证关系对企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4、营销思想追求企业目标和社会目标协调一致

营销思想越来越注重营销的和谐性及可持续性;企业应树立社会营销的观念。企业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两者不断进行着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企业不能孤立地追求自己的目标,而要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使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协调一致。现在中国企业污染严重,能源消耗过高,已经成为制约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GDP能源消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2.2倍左右,比美国、欧盟、日本分别高2.4倍、4.6倍和8倍。重视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营销,已成为21世纪中国企业能否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以及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作者单位:东莞华强三洋电子有限公司

(编辑 雨露)

参考文献:

[1] (美)菲利普·科特勒.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乔夫.第四次营销浪潮[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6

实践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在“双减”政策下初中物理教师迎来了新的挑战,也是机遇。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备课质量,探究不同类型的作业设计,减轻学生作业过重的负担,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双减”政策

引言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文件中指出“要提高作业质量。通过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新授课中,优化物理教学设计,巧设基础性作业、个性化作业、探究性作业在教学过程中。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情景引入

在上节课《电压》学习中,有的同学发现,如图1所示,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与电源两端的电压有一点偏差,这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P58(图2)的结论不相同。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任务驱动

分解学习目标,学生分别完成“探究串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和“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即明确实验目的),根据是要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先设计实验电路图,再根据电路图正确放置实验器材,然后连接电路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归纳分析和论证。

(三)科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流程,学会科学探究的辩证思维。提出问题明确实验目的,在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步骤等,通过每次实验课的不断重复,让学生不断熟悉科学探究的流程;每个实验目的,要求学生测量,再不提醒学生的前提下,多数学生只测量一次就得出结论,此时,告诉学生“老师认为你的结论是不科学的”,再学生诧异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测量一次具有偶然性,并不能说是规律”,顿时学生知道,科学探究需要收集大量的实验数据,排除客观因素才能得出符合事物的规律。

(四)回归起点

课堂结束前,要回归情景导入的问题,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三性”作业设计的应用

(一)基础性作业

“双减”政策要求初中课后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初中物理作业训练要合理安排在课堂教学中,与上课环节有机结合起来,讲练结合,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后,及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如图3所示,以基础性习题训练,完成基础知识过关。

(二)个性化作业

在测量串联电路中两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与总电压的关系时,有个别同学出现如图4的实验数据,面对这样的问题,教师不能忽视不理,或者强加实验结论给学生。面对这样个别的学生不能与多数学生的实验结论不一致的现象,可以布置个性化的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多次实验,找出实验数据不一致的原因,积极和同学们交流研讨,并把研究的实验结果向老师汇报,做到对每一个学生负责。

(三)探究性作业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来源于生活,又要回归与生活。初中物理的作业应多思考探究性、实践性等作业的设计。本节课的探究性作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完成;另一部分拓展课后。课后探究作业题目为“同一干电池组,在串联、并联中电池组的两端电压是否相同?提交形式:拍摄小视频班级群分享,并得出你的结论及说明原因”。减少书面作业,鼓励实践性、创新性作业,让学生多动手实验,依然可以提高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

结束语

在教学设计中,优化教学结构,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以物理核心素养为导向,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讲练结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落实“双减”政策下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马文文.初中物理作业分层布置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9).

[2]秦曉文.初中物理探究类作业设计的策略[J].中学物理,2021,39(16).

(责任编辑:邓羽婷)

实践论文范文第4篇

[摘要]应用型本科院校着眼于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着力点,凸显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的办学定位,既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举措,也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光荣使命。南昌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创立了“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的培养模式,经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对同类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启示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应用型本科院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基地,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模式,是新时期国家赋予其的光荣任务和重大使命,也是我国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必然要求。南昌工程学院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长期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己任,创立了“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经实践检验,成效显著,对同类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1“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

11“一主线”即以“2+N+1”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系统化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南昌工程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就把培养大学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个主题融入其中,构建了“2+N+1”即“两平台+N模块+ 一拓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两平台”是指“公共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两平台”系列课程主要由对学生进行础知识教育、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组成,占课程总学分比率的60%左右,主要安排在一二年级教学过程中。“N模块”是在专业方向培养阶段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教学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培养要求,按照专业培养方向的不同,设置多个课程组合或实践教学环节组合,形成N个课程教学模块,其作用主要是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专业技能训练和工程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占课程总学分的比率为35%左右,主要安排在三四年级教学过程中。“一拓展” 指大学生素质拓展,是专门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成为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为此学校出台了《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方案》,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职业培训、执业训练、科技创新、学术讲座、发明制作、文体竞赛、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素质拓展活动,并获得10个素质拓展学分,方能毕业。这一规定,让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伴随大学生四年的全过程,使得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有了制度约束。

“2+N+1”的人才培养方案成为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顶层制度设计,在此之下,学校相继出台了系列配套制度和措施来实现“2+N+1”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而保证了南昌工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系统化、可持续化。

12“五平台”即以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企结合这五个具体平台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构建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企结合这五个平台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为启发学生的科研意识,鼓励学生创新创造,启动了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积极倡导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科研。该计划采用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参与制的方式,由师生共同确定科研项目,共同向学校申请立项,学校对师生申报的项目择优进行立项,对确定立项的项目分层次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科研训练计划立项的项目完成周期一般为一至两年,学校制定了《南昌工程学院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对科研期间指导老师和参与学生的职责和科研项目结题的条件等内容均作了明确的规定。科研训练计划为学生创造了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在辅助老师参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感悟和体验创新与创造带来的价值与快乐。从2010年开始学校已连续开展了四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工作,近300余项课题获得立项,共资助经费30余万元,吸引了2000余名同学参与其中。

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最好的演练场。学校成立了校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型竞赛领导小组,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学和科研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教务处、科研处、学工处、设备处、研究生处、团委等负责人作为成员,对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进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学校把大学生科创竞赛分为创新类竞赛和技能型竞赛两类,其中创新类竞赛主要包括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等,技能型竞赛主要包括模具设计与制作大赛、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物流设计大赛等项目,这些项目至少都有规范的省级以上赛事,统一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技能型竞赛领导小组进行管理,每年划拨90万元经费予以资助。目前,南昌工程学院的大学生科创竞赛已经形成了院(系)赛、校赛、省赛、国赛四位一体的完整赛事体系,学生参与面越来越广,参与率达到69%左右,基本上每个同学都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项目参赛。

为了形成创新带动创业,创业驱动创新的良好局面,南昌工程学院开辟专门场地,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免费提供给学生使用,并且软硬件设施逐年升级。学校每年在学生当中征集优秀项目入驻创新创业园,项目主要包括创意产品开发、商品营销和电子商务等,特别鼓励那些参加了科研训练计划或科技创新竞赛(如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比较成熟的项目优先入驻。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已经吸纳了46支团队(项目)近400名学生入园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产品开发等实践活动,多个项目经过实践检验后在全国(省)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中摘取大奖,部分项目走上成功创业的道路。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大学生锻炼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南昌工程学院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特点,采取分年级分主题的社会实践形式,大学一年级以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劳动锻炼、勤工助学等主题为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大学二年级以专业调查为主,学生结合院(系)专业特点,围绕主题自行开展相关的专业调查;大学三年级以专业实习为主,各院(系)根据专业要求,安排学生开展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还要求参加了科研训练计划或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的同学,利用寒暑假社会实践的机会,带着课题、问卷到社会上去调查研究,了解最真实的情况,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从而把科研训练计划、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除了积极搭建校内平台外,南昌工程学院还主动与企业、科研院所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搭建社会平台。学校先后与江西省水利科学院等90多家事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让大学生在单位指导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事企业单位项目设计和训练,提升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坚持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基地”、“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创建活动。目前,每个院(系)都建立了若干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和社会实践基地,供学生开展课程实习、工程实训、毕业实习,还可以为学生参加科研训练计划和科技创新比赛以及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提供方便。

13“三配套”即指对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配套激励制度和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配套激励制度以及创新实验室平台建设等三个配套保障措施

适当的激励机制能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为此南昌工程学院专门制定了《南昌工程学院关于推进大学生创新活动的意见》、《关于鼓励师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及技能型竞赛活动的奖励办法》、《关于教师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创新竞赛与技能型竞赛工作量计算办法》等多个文件。文件规定对参与指导学生参加创新活动的指导老师,按照规定的办法计算工作量,如果老师指导的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加分依据,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个人最高可获得5千元奖励金,在教师聘岗和评优评先时还给予加分;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获得院(系)级以上奖励,根据获奖等级可以加若干个素质拓展学分,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还可获得资金奖励,个人最高可获得5千元奖励金。通过制定合理的配套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南昌工程学院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和潜力,使南昌工程学院的创新活动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充分动力。同时,学校还在创新实验室建设上下功夫,先后建立了机械创新、电子创新、力学创新、ERP沙盘等多个开放式创新实验室,每年投入近百万元经费进行日常维护和管理,学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进入开放式创新实验室,主要从事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和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基础实验工作,体验动手创新给人带来的激动与快乐。

2“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取得的成效

通过“一主线五平台三配套”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南昌工程学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大幅提升,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学校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投入逐步提升,软硬件建设不断优化,学生在科研训练、科技创新竞赛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三年来,南昌工程学院有942人次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在机械创新、智能车、英语演讲等重大比赛上都实现了国家级奖项的连续突破,特别是在第十一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南昌工程学院团体总分列全国21位76名,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竞赛中南昌工程学院团体总分列全国第20位74名,并荣获“全国高校优秀组织奖”。有39名学生在《中国农村水利水电》、《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7篇,33名学生的9项专利通过国家专利局审批,15个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了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计划。学校连续3年获得全省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在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基础上,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长期保持着良好态势,历届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均在90%以上,名列同类院校前茅。

3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的几点启示

31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个好的顶层设计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项综合性、长期性、复杂性的工作,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需要站在学校的高度,做好顶层设计,关键是要制定一个符合学校实际和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使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融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并细化成各种具体的实现措施。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都要建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到锻炼创新能力的环节。在第一课堂,要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设置,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问题为基础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在第二课堂,要积极搭建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营造一种勇于探索、崇尚真知的良好氛围。另外,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教务、科研、设备、学工、团委等诸多部门通力合作,需要协调各种关系,调动各方资源。

32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搭建好的平台和载体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创建多元平台和载体,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找到将创新、创意付诸实践的实战机会,例如积极搭建创新教育周、科研训练计划、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校企结合等平台和载体。平台和载体建设必须要多元、丰富、多层,才能覆盖尽量多的学生,才能在学校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33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有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才能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实现厚积薄发,有所作为。从人才培养方案这一顶层制度设计开始,到大学生创新工作的领导机制、组织机制、运行机制、保障机制以及激励机制等都需要精心设计,而且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修订完善。

34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应该多元化

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要培养学生四种创新能力,即创新能力四要素:想象力、记忆力、洞察力和注意力。”[2]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四要素,方法很多。各校应根据自身办学定位和实际情况,探索不同的模式,不可千篇一律。应用型本科院校因重在“应用”二字,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和载体建设上多下功夫,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前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姜洋南科大校长朱清时:高校官本位失去办学活力[EB/OL].新华网,2012-06-07

[作者简介]张兴旺(1968—),男,江西彭泽人,教授,硕士,南昌工程学院机电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教学管理和研究。

实践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创业教育 创业实践 大学生创业

一、引 言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关系着整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自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伴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大众化已经开始盛行。教育的目的是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力资源。从某种意义上看,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是国家教育投入回报的开始。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一个转型期,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中国未来10年将是劳动力就业的高峰期。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参与就业的人口总量将达到9.3亿人,加上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中国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仍将始终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在如此大的人口基数下,每年毕业大学生的就业是一种刚性的供给,而且是逐年增加,这必将严重挤压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毕业生将接受“大众化岗位”的挑战,劳动力市场上的岗位竞争将是全方位的,大学生选择的机会成本大大提高。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估计,2013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在700万左右,比2012年的680万人数增加20万左右,未来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更加复杂严峻。因此,大学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实现角色的转换,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就业压力不断增大,为大学生就业寻找新的出路迫在眉睫。

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而自主创业是国家创新中一种重要的实践过程。在就业难和国家支持自主创业的背景下,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它不但能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而且还能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和经济价值。

二、中国高等教育的创业教育发展

在西方的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直接驱动力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系统工程,如美国的硅谷。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高等院校如果仅只靠培养学生单纯地去竞争现有的就业岗位,已经无法应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所带来的挑战。从中国未来几年的总体就业形势来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万~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2013年预计全国新增就业人数900万,高校毕业生就接近700万,从这个数字对比就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是相当严峻的。因此,广大的高等院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适应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手段。

(一)中国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基本概况

创业是一个创造增长的财富的动态过程,创业的核心要素包括创业者、商业机会、组织和资源等要素。创业与创新不同,创业本身是一种带有主体性的活动和过程,在创业过程中可能会伴随着一定的创新,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并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能给自己或者更多人谋取工作机会的价值创造活动。创业教育是20世纪以后所出现的新课题,从1947年哈佛大学开设了第一门创业课程至今,世界上许多院校都已经开设了与创业有关的各种课程,创业教育随着经济发展成了当前重要的课题。[1]

创业教育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关创业理论与创业实践等教育活动,以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包括创业理念、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等的培养。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最早兴起于美国,目前,美国已有160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了2200多门创业课程,44种创业教育相关学术刊物以及100多个创业教育中心。[2]我国创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总体上看,目前中国的创业教育还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2002年4月,教育部确定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为我国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试点院校,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3]随后的几年,很多高校纷纷开设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有关课程,大学生创业教育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二)中国创业教育发展的特质与功能

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高等教育体系,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或职业教育体系一样都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互相渗透。创业教育以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基础,来源于普通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所提供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但其又相对独立,创业教育有自身的教育目标、任务和课程内容,这是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创业教育的目标是让希望创业的大学生充分了解创业过程的一般规律和对自己的创业技能进行评估。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够促进经济增长与发展。所以,创业教育的一个首要功能是提高创业者的素质,创业者的素质决定创业者以后的产出水平、质量和效益。良好的创业教育可以大大降低创业者、创业团队在创业时遇到的经营管理风险,提高其在不确定市场下把握机会的能力。其次,创业教育会从整体上改善创业者结构和经济的产业结构。因为不同的产业发展也对创业者人才结构提出了不同的需求,而创业教育直接影响创业者的能力结构和所从事的行业领域,人的结构变化影响和制约着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中国创业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大学扩招步伐的加速,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柱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大学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政府希望通过以创业带动就业成为创业教育发展最直接的动因。但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创业教育显然是滞后的。国家虽然对创业教育进行了积极的倡导,但无论是创业理论研究还是创业实践总结都远远不够,对于创业教育的许多问题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社会共识。

从客观上来看,改革开放前,中国一直处于计划经济阶段,分配制度成为当时主要的制度模式,这使得当时大学生创业教育成为一种另类。创业教育与当时的经济发展战略是相违背的,许多高校没有任何有关创业教育的课程安排,更不用说什么实践活动了。改革开放后,由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相当匮乏,且大学教育习惯了传统的偏重于理论教育的教育模式,这严重制约了创业教育体系在中国的发展。而且,由于当时的大学生招生规模不大,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供不应求,创业教育缺乏足够的需求。

从主观上来看,大学生都习惯于应试教育,缺乏实践能力、创造精神和冒险意识,这使得他们自身创业积极主动性不高。同时,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本身希望从事创业实践的不多。虽然有不少高校开始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但也多流于形式。高校总体缺乏浓郁的创业环境和制度,创业教育在很多学校中基本上被定义为“业余教育”或“学生自愿参加的课外活动”。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创业教育就难免受到一定制约。

三、中国创业教育体系的建构

中国创业教育之所以在具体的实践中遇到很多问题,产生不少认识上的误区,其中主要原因之一是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创业教育应由“三创教育”构成,即创新教育、创造教育、创业教育。尽管目前许多高校还没有明确的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上已经逐步接受创业教育的观念。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国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创业教育理念和理论体系的建构

创业教育理念体系是一种精神学范式和创业心理的培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任何一种人类的创造性活动,都是多种心理因素“合力”的结果,创业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决定了创业成功的几率。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偏低,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自我或善待他人乃至心态失衡造成的。因此,对创业信念、积极的创业心态和创业意志的培育是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对大学生进行创业理念教育,应以对学生进行独立性、敢为性、坚韧性、克制性、适应性、合作性等创业心理品质的培养为重点。

另一方面,进行创业教育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研究是不行的。中国的创业教育不能照搬国外的创业教育模式,而应形成自己的特点,应重点构建包括创业精神、创业实践、创业环境和创业管理在内的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创业教育理论体系中的这四个部分,理论性和实践性程度各不相同,是我国创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中要认真研究的内容。

(二)建立合理的创业教育资源配置模式

创业教育实际效果的欠缺或流于形式,这不仅涉及国家有关创业环境和创业政策等宏观条件,同时还涉及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创业教育应该着力于按照创业活动的不同阶段来配置相关资源以开展各种形式多样化的创业教育,这样才能体现出实际的应用效果。创业教育的教学行为可以通过各种教学形式、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有机组合,通过系统的创业知识学习和实践性训练来培养创业者。

(三)创业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

创业教育除了要在创业教育理论体系研究上有所突破外,还要进行创业实践体系的研究,将创业理论付之于实践。政府和高校应该出台一些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积极创业的有关支持政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基金、开展创业培训、建立创业实践基地等,用于指导大学生创业。配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环境,有条件的学校及政府还可以建设大学生创业科技园,经常开展创业教育讲座和举办创业设计大赛,以此来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实践环境。

四、中国大学创业实践能力培育与基本模式选择

从2011年的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看,在90.2%的就业大学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就业率与满意度之间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在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缺失。同时,我国正处于转型期,政府机构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迫使国有单位的吸纳能力大幅下降,导致出现民工荒、技工荒、大学生群体就业困难等突出问题。自主创业是个体在解决就业问题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形式。大学生自主创业是时代的要求,重视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并将其在高校教程中加以正规化、制度化和实践化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改革方向。

创业实践是对大学生创业者进行知识深化、素质提升和能力强化的重要途径。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研究表明,本科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协调安排和时间管理。高职高专毕业生三年后自主创业的人群认为,创业最重要的五项基本工作能力依次是: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学习、谈判技能、学习方法和理解他人。

大学生自主创业实践的教育模式选择必须与大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相匹配,这样才能增加大学生在今后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就目前的创业实践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基本模式。

(一)以创业基地引导型的创业实践模式

各高等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积极建设各具特色的校内外创业基地,并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具体的创业实践活动。有条件的高校,每个专业都应有一个以上与之相配套的专业实习基地,并建立相关的扶持政策和专项的“自主创业基金” ,为有创业需求和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场地支持和指导服务。这样可以使教学与实习相结合、实习与生产相结合,让学生在这样的基地学习,边实践、边创业、边受教育,对具有市场价值的创业项目进行孵化。

(二)“学校+ 公司”的创业实践模式

高校要以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为依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入企业从实践上加强创业实践与实际市场的对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中企业具体的运作和经营。从而加强其感性认识,深化其理性认识。同时,也有利于大学毕业生创办一个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公司,进行相关配套的供、产、销和服务性的商务活动,从而缩短创业的摸索期和降低创业风险。校企合作创业实践模式,有利于高校建立“产学研”一体化企业,积极鼓励师生投身企业进行实验、研究与创业工作。

(三)“高校+行业中介+政府”共同构筑创业实践的服务平台

完整的创业教育研究体系,不仅包括普遍开设的创业学课程,还包括高校创业中心、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创业者校友联合会,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配套体系。它能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积极扶植大学生创业中介机构,使之为大学生在创办企业、产品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中寻求相关企业、资金支持以及法律、政策咨询等多方面的平台。

(四)“创业设计大赛+创业基金+风险投资”的创业实践模式

举办创业设计大赛是提高大学生创业参与积极性和营造大学校园创业环境良好氛围的一种有效手段。创业设计大赛为大学生创业理念和创业构想提供锻炼平台,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提高自己的创业素质,丰富自己的创业经验。高校和政府应当牵头或担保引导社会资金和各类金融、风险投资机构进入,建立大学生创业的投资、融资体系,使大学生的创业方案能有效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项目,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孵化。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洪磊,韩放.大学生创业教育[J].职业教育,2009(11):245.

[2] 李莎,王林雪,康晓玲.美、印、日高校创业教育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126.

[3] 朱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综述[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责任编辑:陈 明]

上一篇:实习生总结下一篇:实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