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

2023-09-23

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1篇

网站的主题也就是网站的题材,即网站要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是新闻类,娱乐类,体育类,生活类,技术类,教育类等等。

遵循的原则如下:

1、 主题要小而精,定位要小,内容要精。如果你想制作一个包罗万象的站点,把所有你认为精彩的东西

都放在上面,那么往往会事与愿违,给人的感觉是没有主题,没有特色,样样有,却样样都很肤浅,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网络上的"主题站"比"万全站"更受人们喜爱,就好比专卖店和百货商店,如果我需要买某一方面的东西,肯定会选择专买店。

2、 题材最好是你自己擅长或者喜爱的内容

3、 题材不要太滥,"太滥"是指到处可见,人人都有的题材;比如软件下载,免费信息

网站名称,也是网站设计的一部分,而且是很关键的一个要素,网站名称是否正气,响亮,易记,对网站的形象和宣传推广有很大影响。

"电脑学习室"和"电脑之家"显然是后者简练;"迷笛乐园"和"MIDI乐园"显然是后者明晰;"儿童天地"和"中国幼儿园"显然是后者大气。我们都知道PIII的中文名称"奔腾",如果改为"奔跑",可能就没有今天这么"火"了。

1、名称要正

其实就是要合法,和理,和情。不能用反动的,色情的,迷信的,危害社会安全的名词语句。

2、名称要易记,网站名称的字数应该控制在六个字(最好四个字)以内。

4、 名称要有特色,例如:音乐前卫,网页陶吧,e书时空等。在体现出网站主题的同时,能点出特色之

处。

二、 定位网站的CI形象

所谓CI(corporate identity),意思是通过视觉来统一企业的形象。一个杰出的网站,和实体公司一样,需要整体的形象包装和设计。准确的,有创意的CI 设计,对网站的宣传推广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

1、设计网站的标志(logo)

就如同商标一样,标志是你站点特色和内涵的集中体现,看见标志就让大家联想起你的站点。标志的设计创意来自你网站的名称和内容:

(1) 网站有代表性的人物、动物、花草等,可以用它们作为设计的蓝本,加以卡通化和艺术化,例如迪斯尼的米老鼠,搜狐的卡通狐狸等等。

(2) 网站有专业性的,可以以本专业有代表的物品作为标志。比如中国银行的铜板标志,奔驰汽车的方向盘标志等等。

(3) 最常用和最简单的方式是用自己网站的英文名称作标志。采用不同的字体, 字母的变形,字母的组合可以很容易制作好自己的标志。

2、设计网站的标准色彩

网站给人的第一印象来自视觉冲击,确定网站的标准色彩是相当重要的一步。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效果,并可能影响到访问者的情绪。举个实际的例子就明白了:IBM的深蓝色,肯得基的红色条型,windows视窗标志上的红蓝黄绿色块,都使我们觉得很贴切,很和谐。"标准色彩"是指能体现网站形象和延伸内涵的色彩。一般来说,一个网站的标准色彩不超过3种,太多则让人眼花缭乱。标准色彩要用于网站的标志,标题,主菜单和主色块。给人以整体统一的感觉。至于其它色彩也可以使用,只是作为点缀和衬托,绝不能喧宾夺主。适合于网页标准色的颜色有:蓝色,黄/橙色,黑/灰/白色三大系列色,要注意色彩的合理搭配。

3、设计网站的标准字体

和标准色彩一样,标准字体是指用于标志,标题,主菜单的特有字体。一般我们网页默认的字体是宋体。为了体现站点的"与众不同"和特有风格,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一些特别字体。例如,为了体现专业可以使用粗仿宋体,体现设计精美可以用广告体,体现亲切随意可以用手写体等等。

4、设计网站的宣传标语

也可以说是网站的精神,网站的目标。用一句话甚至一个词来高度概括。类似实际生活中的广告金句。例如:鹊巢的"味道好极了";麦斯威尔的"好东西和好朋友一起分享";Intel的"给你一颗奔腾的心"等等。

三、 确定网站的栏目

建立一个网站好比写一篇文章,首先要拟好提纲,文章才能主题明确,层次清晰。如果网站结构不清晰,目录庞杂,内容东一块西一块。结果不但浏览者看得糊涂,自己扩充和维护网站也相当困难。栏目的实质是一个网站的大纲索引,索引应该将网站的主体明确显示出来。一般的网站栏目安排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中国联赛,意甲联赛 | 德甲联赛 | 法甲联赛 | 英超联赛 | 西甲联赛球迷社区

最新动态,积分榜,射手榜,赛程比分,球队介绍,球星资讯

1、要紧扣主题

将你的主题按一定的方法分类并将它们作为网站的主栏目。主题栏目个数在总栏目中要占绝对优势,这样的网站显的专业,主题突出,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2、设立最近更新或网站指南栏目

设立 "最近更新"的栏目,是为了照顾常来的访客,让你的主页更有人性化。如果主页内容庞大,层次较多,而又没有站内的搜索引擎,设置"本站指南"栏目,可以帮助初访者快速找到他们想要的内容。

3、设立可以双向交流的栏目

比如论坛,留言本,邮件列表等,可以让浏览者留下他们的信息。

4、设立下载或常见问题回答栏目

网络的特点是信息共享。如在你主页上设置一个资料下载栏目,便于访问者下载所需资料。另外,如

果站点经常收到网友关于某方面的问题来信,最好设立一个常见问题回答的栏目,既方便了网友,也可以节约自己更多时间。

四、 确定网站的目录结构

1、 不要将所有文件都存放在根目录下,会造成文件管理混乱

2、 按栏目内容建立子目录, 子目录的建立,首先按主菜单栏目建立

3、 在每个主栏目目录下都建立独立的images目录,为每个主栏目建立一个独立的images目录是最

方便管理的。而根目录下的images目录只是用来放首页和一些次要栏目的图片。

4、 目录的层次不要太深,目录的层次建议不要超过3层,维护管理方便。

5、不要使用中文目录

6、不要使用过长的目录

五、 确定网站的链接结构

网站的链接结构是指页面之间相互链接的拓扑结构。它建立在目录结构基础之上,但可以跨越目录。建立网站的链接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

1、树状链接结构

类似DOS的目录结构,首页链接指向一级页面,一级页面链接指向二级页面。这样的链接结构浏览时,一级级进入,一级级退出。优点是条理清晰,访问者明确知道自己在什么位置,不会"迷"路。缺点是浏览效率低,一个栏目下的子页面到另一个栏目下的子页面,必须绕经首页。

2、星状链接结构

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2篇

一、明确常见的圆锥曲线问题的运算技巧

圆锥曲线问题解决难度虽然较高, 但是也不是毫无逻辑可言。学生在进行实际问题解决时应当注重多种运算技巧的运用, 实现解题效率的提升。其主要可分为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 注重函数思想方法的应用。通常。位于圆锥曲线上的动点, 在移动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与之相关的量。学生只要将部分线长与动点之间构成函数关系, 之后再利用函数思想来就相关问题进行解决, 就能快速的实现问题解决。同时, 学生也可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问题解决, 采用弦长公式或者韦达定理来进行相关问题的解决, 这样将在很大的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其二, 学生在进行实际问题解决时应当熟练的运用坐标法进行问题解决。该方式是解决圆锥曲线问题的基本策略, 而在当前的高考中也常对学生的该方式应用能力作出要求。解析几何问题本身就是要求学生在实际的几何问题解决中运用代数法进行, 所以解题思想对于问题解决质量的重要性十分明显。此外, 学生除了积极应用多种解题技巧进行问题解决, 还应当切实保证问题解决的准确性与解题速度。[1]

二、圆锥曲线方程的求解方式分析

在高中圆锥曲线知识考察中, 圆锥曲线方程求解是十分常见的应用题型。学生可通过待定系数法、直译法、参数法以及代入法等多种方式实现问题解决。

在该问题当中, 已知条件已经包括了椭圆的方程, 只是缺乏相应的基本量。学生在进行该类问题解决时就应当根据题目所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方程建立, 之后再进行基本量的求出, 从而得到该椭圆方程。首先, 学生应当将已经给出的点M、N的坐标带入到已知的椭圆的方程建立相应的方程组, 即4/a2+2/b2=1, 6/a2+1/b2=1, 进一步求解就可以得出a2=8, b2=4。由此可以证得该椭圆的方程为x2/8+y2/4=1。

另外, 当圆锥曲线问题当中存在着动点P, 并且该点的运动规律与问题中的曲线的定义相符合, 学生可采用更直接的方式进行问题解决。这主要是指学生通过建造点P的相互等量关系, 并将相应的几何等量关系进行表示, 并利用该点的坐标来就相关的等量关系进行表示, 这样就方便了学生进行相应的轨迹方程的计算。而当动点P的运动是在其他点的运动下导致的, 并且在题目中已经将另外一点的运动规律进行了阐述, 要求学生就点P的运动轨迹方程进行求出。学生在进行该类型的问题解决时可首先设出点P的坐标, 并利用点P的坐标来表示另一点。最后将该点代入曲线方程进行求解, 从而进一步的就点P的运行轨迹的方程进行求出。[2]

三、将题目中的几何关系转化成具体的代数关系

圆锥曲线问题当中往往会涉及到多种几何关系, 学生在进行实际问题解决时应当尽可能的将几何关系合理的转化为具体的代数关系, 从而实现问题简化, 提升自身的问题解决能力。

例2:以例1为基础, 存在某一圆的圆心位于坐标系的原点。而该圆的某一条切线和例1中的椭圆存在两个交点, 并且OA与OB之间相互垂直, 试求出该圆的方程。

四、结束语

圆锥曲线知识十分灵活, 以其为基础设置的相关题型也较为复杂。所以, 学生在实际问题解决时应当首先就相关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抓住实现问题解决的关键, 从而快速准确的把问题解决。针对圆锥曲线方程求解的问题应当注重对相关概念的深入理解与灵活应用, 针对需要进行代数关系转化的题目, 应当加强对题目中存在的几何关系的深入分析。此外, 学生还应当注重主要问题中运算技巧的运用, 实现解题能力的提升。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当中, 圆锥曲线是十分重要的课程内容。其在高考数学考试中十分常见, 对于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要求较高, 实际问题解决面临困难。本文简要就当前常用的圆锥曲线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进行分析, 以期为广大高中生实现圆锥曲线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圆锥曲线,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 王小龙.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D].海南师范大学, 2014.

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3篇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总书记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实践科学

发展观和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实现民航持续安全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监管,着力推进监管思路、方法、机制创

新;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着力推进安全监管理念体系、组织体系、规章体系和队伍体系建设;

坚持“监管、服务、协调”的理念,着力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全力以赴保证安徽民航持续安全,着力抓好安全监管责任制和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落实;加强市

场监管,引导合理竞争,着力促进航空市场繁荣,积极构建和谐安徽民航,推动安徽民航又好又快发展。

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4篇

摘要:推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赋予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的历史使命,是各试验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始终站在“三个有利于”和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立场上,打破条条框框,革除陈规陋习。解决存在问题的基本思路是: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争取获得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有关法律内容的授权;适度压缩或撤销小城镇,集中有效资源发展大、中城市;在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制定特殊的土地优惠政策;坚持大开放战略。

关键词: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重庆;四川

推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赋予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的历史使命,是各试验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近年来,特别是国家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包括国家级和省级在内的各试验区开始进行改革试验,并取得了有价值的进展和阶段性的成果,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分析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对于下一步的改革试验,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践进程

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文,确定重庆市和四川省成都市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标志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正式拉开帷幕。从前几年各地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探索到试验区成立后的大半年时间以重庆和成都两地为核心的全面实践,我们可以看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试验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对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诸多改革思路已经付诸实施,有的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

目前,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以及四川省自己确定的自贡、德阳、广元等试点市根据中央和四川省的要求,在研究本地实际的基础上,制定出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总体)实施方案,并已得到审核通过。实施方案的制定和通过,表明各试验区和试点城市已经明确了各自改革的目标、实施的途径、步骤和办法,标志着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思路已经清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已经破题。例如重庆市完成了实施方案的制定,成都市制定并通过了统筹城鄉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

(二)土地流转模式百花齐放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是土地。土地能否有效地流转,关系到农民能否转移,而农民能否转移,又关系到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能否顺利地开展。因此,各试验区普遍重视对土地流转的探索,并根据各地的不同条件和客观环境,创造出包括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自愿交回等具有一定特色的土地流转模式。例如:重庆市北碚区形成了两种土地流转模式:一是土地出租,成片开发的模式;二是农民变市民,土地进行置换,创业就业进行扶持的模式。成都市邛崃市形成了“邛崃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土地集中,统一由股份公司经营,实行“股权+红利+工资”的收入分配方式等。土地流转模式的多样化,为农民向市民转移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选择。

(三)解决农民工问题有了新的思路

农民工是随着我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从农村流到城市从事非农业活动的异化农民群体。他们是我国工业化过程和城镇化过程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结构不断调整、高级化的一种反映。因此,在工业化进程中,不断吸收、容纳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力资源,就成为城市持续发展、城乡联动并进的必然选择和重要保证。由于农民工已经先于农村农民进入城市,解决他们的转移问题相对要容易一些,因此,重庆市已把解决农民工向城市转移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提出了新的思路,这就是:按照“促进稳定、适应流动、富有弹性、逐步过渡”的总体思路,以农民工为主线,在“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引导、安居扶持、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对农民工群体的公共服务、弃田转户”六个关键环节完善相关制度。

(四)企业逐渐参与这一进程,并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政府是筹划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而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则是最重要、最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力量。成都市在前期试验中,充分依靠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诸多企业如进行市场化运作,解决了许多仅仅依靠政府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投资、补偿需要的资金、农地经营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技术、管理等。到2006年底,共实施土地规模经营153.8万亩,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80家。促使土地逐渐向农业龙头企业集中。在重庆,重庆美心(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建工集团等企业也开始发力,要求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点企业。众多企业的强力介入,使其成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最活跃因素和主要的推动力量之一。

(五)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得到普遍重视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一直是农村想解决而始终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就很难进行下去。因此,各试验区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内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探索,在较小的范围内建立起了农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体系,为农民转变为市民解除了后顾之忧,受到农民的普遍欢迎。例如,重庆市构建了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一个平台、两套标准;成都38万失地农民中,有36.3万人参加养老医疗保险;农民工参加综合社会保险达33.9万人。均衡教育、社区卫生服务、社会救助体系,将城市优质资源引向农村。

(六)农民参与热情逐渐高涨

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各试验区十分注重维护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不管是土地置换、出租、入股,还是就业、创业、养老保险等,均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利益,想农民所想,做农民所做,使广大农民群众普遍欢迎和接受这种安排,农民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有的地方,如成都市邛崃市实施农民转市民,报名者远远超过了当期的计划数。

(七)城市开始为接纳农民转移做着前期准备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既给城镇就业、教育、运转、社会管理等带来沉重压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发展机遇。各试验区均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方面,从城市的角度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和要求,纷纷对“十一·五”规划进行修改和调适,另一方面,又从各地各行各业去思考如何接受、容纳和借机发展。如重庆市江北区已经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要求修改完成江北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重庆市九龙坡区改革试验全面启动,提出了承包

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改革思路,出台了农民变市民的方案,并于2007年9月正式实施。四川省成都市推进规划体制机制改革,编制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城乡一体发展的各类规划。

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遇到的难点问题

总的来说,各试验区在开展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下一阶段的试验积累了经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通过前一段时期的实践和探索,我们发现,在改革过程中,也还存在许多阻碍试验进一步深入的诸多因素,还有许多难点尚需要在下一阶段试验中给予解决。这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超越法律的问题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其内涵是对隔绝城乡、忽视农村、歧视农民、影响和制约农村发展的法律、体制、政策、制度等进行改革,必然要改变一些现行的法律、体制和机制。这就涉及与现行体制的冲突,涉及可能超越法律界线的问题。为此,2007年9月28日,重庆市第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了《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障和促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市人民政府和市人民政府确定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示范区的区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坚持本市地方性法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可以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和作出相关决议、决定,在示范区内先行先试,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而其他“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在市人民政府的授权范围内,可以就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制定相关文件,在其辖区范围内进行改革试验”。而其他试验区也做过一些类似的规定。毫无疑问,这种法律授权对于一些局部的、不违反我国宪法等法律明确规定的法规或政策的调整,是有很大助益的。事实也证明,上述《决定》对各地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起到了很大的松绑的作用。但是,对于那些属于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权力范畴的法律制度,却显得无能为力。有专家认为:“重庆市和四川成都市虽然可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配套改革,但是在涉及法律的修改方面,必须通过立法程序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决定。在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没有修改……之前,任何国家行政机关或者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政府和人大机关都无权超越法律的规定,擅自作出修改法律的规定。这既是一个改革思维模式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问题。过去那种先推进试点改革,然后再修改法律的做法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否则,改革必须停止下来。”因此,如何解决既要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对阻碍改革的各种法律法规和体制机制进行先期调整、修改和突破,同时又不违反现行法律规定,这确实是一个难度相当大的选择,甚至是一个悖论。特别是当改革涉及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面比较广的法律体系的时候,改革就有可能停止下来。先期改革试验与现行法律体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是比较突出而且尖锐的。

(二)综合配套的缺失问题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其基本要求是“综合配套”这四个字,而在前期试验中,表现得不太如意的问题之一就体现在“综合配套”上面。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是一个涉及面非常广,其内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内涵包括经济发展、体制改革、社会稳定、城乡和谐,时间包括近期和长远的社会创新活动,这就决定了推进改革的系统性、全面性和高难度性。分析研究前期的实践进程,我们可以看到,各试验区虽然也有综合配套改革的想法,提出了总体实施方案,拟定了配套改革实施计划和试验方案,例如重慶市、四川省和成都市都选择了一些区、市、县等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其目的是全面进行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为重庆市、四川省和成都市积累综合性经验。但是在实践中,却总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思考解决,一个方面一个方面地去操作实施,其综合配套性难以体现出来,要么是小范围的试验:或是一个镇、或是一个村(这种小范围的试验不具有普遍性,缺乏典型要求);要么是单一领域的试验:或是土地流转、或是社会保障、或是发展农业专业化生产、或是解决农民工转移问题等等。这种先易后难,由点到面、重点突破的操作思路和具体做法有其合理性,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却有悖于综合配套改革的初衷,且不利于目标的达成。其反映出来的问题就是,仿佛任何一个领域或某一方面的改革在经过了前面一段大张旗鼓的探索后,就卡在某一个层面上深入不下去了。例如解决农民工的问题,需要土地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城市容纳能力的增强等等,这样牵扯一系列问题的配套改革和完善,试图从某一方面却解决农民工的问题都很难达到目的。

(三)经济支撑和支持的问题

从建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本来意义去认识,国家是希望试验区“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它的核心是“体制改革”,而不是资金支持。但是从试验区农村的现实实际出发,没有经济的支持和资金的支撑,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又是难以启动的。从前期的实践来看,各试验区改革的推进,主要依靠了企业的进入和资金的支持。例如成都市先期试验先后获得包括中信集团等数家金融机构上百亿的资金支持和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投资公司、成都市小城镇投资有限公司、国色天香等一大批企业的进入;在重庆,重庆美心集团开始进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重庆建工集团主动要求作为重庆统筹城乡改革试点企业,积极推进农村劳务经济发展,参与农村土地流转,有效推进了试验的进行。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程中及以后,还需要大量的资金做后盾。能不能继续获得金融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关键要看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对金融机构和企业足够的利益回报前景和吸引力。从前期实践来看,在城市边缘地区企业有介入的愿望,例如企业通过圈地投入城市消费项目而获得较大利益;而距城市较远的广大农村地区却很难吸引企业,资金投入也很有限。例如有农业生产企业承包大面积种粮食,由于各种原因,收益非常微小,基本上是靠种其他一些经济作物进行补贴。由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并非将土地大量转为非农用地,因此要获得源源不断的经济支撑和支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四)城市容纳能力不足的问题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和结论,就是要将农村大量的人口转移到城市。从理论上讲,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试验区的各个大、中等城市基本都处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相对于工业发达地区的人口密度标准,具有很强的容纳能力潜力。再考虑其他一些因素,例如许多人已经在从事着工业和服务业中的劳动,有的甚至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因此理论上各个城市

能够容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但是,从目前试验情况来看,城市容纳能力不足的问题却是困扰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现实问题之一。重庆市、四川省成都市,以及重庆市、四川省自己设立的试点区、市县等,虽然做了许多探讨,例如重庆实施“一圈两翼”战略,做强主城,做大区域性中心城市,做活小城市、进行户籍制度改革、把解决农民工问题作为改革的突破口,推动农民工向城镇居民转化、大力创造非农就业岗位、调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增强城市容纳能力等,但由于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常常感到力不从力。四川省成都市打造“全域成都”概念,统一建设、逐步形成“一城两带四基地六走廊”、推进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完善行政区划设置和行政管理模式、构建新型城镇体系、消除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制度障碍等,从目前来看,县级就地消化、转移取得了一定效果,而要达到15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城市化率达到70%,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2:1的目标,却仍然困难重重。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城市自身的容纳能力太弱所致。

(五)统筹城乡能力不足的问题

统筹能力不足的问题,更多地表现在操作层面上。自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后,各试验区高度重视其改革试点工作,先后成立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办公室,例如重庆市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3个市委常委和1个副市长任副组长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领导小组。市编委正式批复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办公室,下设综合规划、改革协调、政策信息3个处室,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合署办公,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四川省成立了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为组长的统筹城乡发展暨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领导小组等,以指导推进本区域改革试验工作。从实践情况看,虽然各地在方案制定、城郊地区农地的流转和农民的转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探索、农民工进城安居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由于专职部门仍然是采取过去那种常规性“活动”式设置,与各地政府职能部门没有构成有机整体,形成两张皮,其职能、职责和权力都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仅限于做一些组织、联络、协调、信息传递等方面的工作,难以对改革进行整体的部署和推进,反映出改革试验的统筹能力不足,一方面统筹谋划改革试验不足,体现出单一、零星的特征,如在试验中,没有将城区与农村的改革联系在一起实施,仅以个别区或县为单位,或是以某个领域、行业为对象,结果是各行其是,解决不了城与乡的统筹问题;另一方面,试验中遇到的很多需要统筹思考解决的问题也很难通过专职部门直接有效地进行处理。

(六)土地流转可能出现的失控问题

所谓土地流转出现的失控,是指两个方面的现象:一是指在土地流转中,一些单位或个人利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探索性质和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的要求和愿望,进行疯狂的圈地运动和倒地运动,损害国家、集体和农民个人的利益;二是一些人指把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视为城镇化的同义词,在土地流转中,将大量的、成片的农地改变为非农用地,导致农地的大量流失。在实践过程中,这些现象是存在的,不可以回避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会背离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初衷。因此,值得我们在下一步的改革试验中加以重视和避免。

(七)试验区各地改革试验呈现运行不平衡的隐忧

突出表现的是城市改革力度较大,而农村改革力度较小;城郊改革力度较大,而边远贫穷农村地区改革力度较小。例如重庆主城區的九龙坡区改革试验全面启动,提出了承包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改革思路,出台了农民变市民的方案,并于2007年9月正式实施;而距重庆边远的城口县、巫山县等,基本上还没有迈出改革的步伐。又如四川省成都市在城郊农村地区的改革试验力度就远较偏远地区要大。我们知道,虽然这种现象是一种比较客观的反映,虽然从政府主导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城市各种资源占优处于强势地位的角度看,上述的不平衡现象貌似正常,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改革所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来对照,却存在很大的偏差,不是我们所需要的。对此,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措施尽可能快地扭转这种局面。

三、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思路

进一步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一定要深刻理解国家对设立重庆、成都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战略思想和具体要求,在试验过程中,针对存在的各种问题,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

(一)采取措施,努力提高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能力

解决改革的统筹和综合配套问题,有两个方面的举措:一是建立健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前提是“统筹城乡”,途径和手段是“综合配套改革”。既然前提、途径和手段不同,组织、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就需要具备相应的职能,拥有相应的权限,以确保完备的组织机构能够驾驭改革走向,取得改革成果。根据前期试验暴露出来的问题,除了调整和完善现存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以外,还应成立地区统筹推进协调委员会,该委员会承担改革的总体部署和具体的推进协调工作,保持上下通达,左右成为具体战术指挥中枢。二是要扩大试验范围,并考虑对改革试点区域进行集成复合,例如在重庆市,可以考虑把一、二个县与若干个城区统一作为复合试验区,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尝试解决单一试验没有暴露出来或是暴露出来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四川省成都市,可以考虑若干县与若干区的联动试验,统一规划、统一方案、统一步骤,协调推进。

(二)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的主体作用

政府搭台,市场唱戏,这是以往改革获得的成功经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也应该借用这一经验,在政府的主导、推动下,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企业和农民的主体作用,让众多企业和广大农民能够积极主动投身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中去,使企业能够通过改革不断壮大发展,农民通过改革,经济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同时,也可以通过企业的进入,有效解决改革的资金投入、项目投入和成本问题,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其主要举措是:从改革和建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着手,营造促使企业和农民参与改革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制定出必要的优惠政策,吸引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投入,放手让企业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风雨中自由翱翔,建功立业;推动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引导农民主动自觉向城镇流动和转移。

(三)争取获得我国最高权力机关有关法律内容的授权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建立一

套完整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包括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个人身份管理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土地经营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就业、失业管理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新体制、与统筹城乡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事业新体制等等。显然,它在很多方面是与我国的法律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某些方面必然涉及到与现行法律相矛盾和冲突。那么作为全国试验区,是不是一定要“在涉及法律的修改方面,必须通过立法程序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作出决定”才去实施呢?显然这是一个比较敏感,不好回答的问题。笔者以为,在这个问题上,既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同时,又必须适应改革试验区改革试验的现实要求。否则,改革很难实现突破,很难实现“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为解决这个矛盾,比较可行的办法是:第一,国家确定设立的全国试验区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可以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协商,争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对其授权,在试验区范围内,在一定限度上,委托对可能超越法律的问题进行审议,做出相应调整决定,并及时将决定和实施情况上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备案;第二,在试验地区省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同意并会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派驻的工作组的双层严密监控下,允许试验区在其核定的范围和时限内,按照“三个有利于”原则,对改革中遇到的法律阻碍条文进行必要的探索、修改和调整,以适应改革的需要。

(四)适度压缩或撤销小城镇,集中有效资源发展大、中城市

在到底是建设或是撤销小城镇这个问题上,社会上历来存在不同的意见,特别在理论界,对此争议很大。但是,不管人们主观的想法如何,我国几十年来,尤其是近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加快小城镇建设,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恰恰相反,它占用、浪费了大量农村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由于缺乏产业做支撑,许多小城镇空心化的现象十分严重,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鉴于此,为了更好地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应转变观念,适度压缩或撤销小城镇,集中有效资源发展大、中城市。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高效率地集中和利用各种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从而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真正变成现实。其基本思路是:第一,适度压缩或撤销小城镇。压缩或撤销小城镇,可以节约大量财政开支,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降低环境保护成本,这就为大、中城市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物质资源,从而有力推动大、中城市的发展;第二,合并或减少乡镇。我国的乡镇建制主要是适应小农经济发展要求的,它与现代农业发展存在较大的冲突。实现统筹城乡发展,迫切需要对现行乡镇建制进行改革,逐步合并或减少乡镇,甚至在一些地方可以将一些面积较小的市区县进行合并,推动土地向规模化集中,为现代农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集中力量发展大、中等城市。根據一些研究成果得出的结论,大、中等城市的容纳潜力是很大的。有研究单位经过研究,得出预测结果:重庆1小时经济圈到2020年,可以容纳2200万人口。而发达城市上海,有容纳3000万人口的潜力;北京市可以容纳2100万人口的能力。因此,大力发展大、中等城市,可以有效增强城市容纳能力,使农民可以主动、自愿转移到城市,由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

(五)在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制定特殊的土地优惠政策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核心是土地。过去城乡相分离,城里人走不进农村,农民难以进入城市,根源在土地。因此,在不改变农地用途的前提下制定特殊的土地优惠政策,对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实施,重新组合、集中土地资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制定土地流转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一定的法律、制度内容),必须以不改变农地用途性质为原则。坚守这条底线,其他放开搞活,就可以既能确保土地农用性质和农业发展的根基,又可以用活有限的土地资源,充分激发企业和农民的想象力和追逐利益的原动力,有效调动企业和农民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和合理利用。制定土地优惠政策,应包括对土地资源有条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认定、土地使用的时间期限和政策差异、优质土地资源与非优质土地资源的价格差别、土地经营规模大小的政策导向和差异等等。

(六)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也要坚持大开放战略

国家设立的两个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有两个特点:一是这两个试验区都地处西部地区,二是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支持。很明显,中央的本意就是希望试验区探索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来寻求目标实现的途径和达致目标的实现。为此,坚持改革和开放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的两大战略。坚持大开放战略,就是不仅要从国内,而且要从国外吸纳和引人各种有利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目标实现的积极因素,包括资金、项目、技术、模式、人才等。鉴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增强试验区吸引力的途径一是软环境,二是硬环境。改善软环境在于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提升人的素质,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改善硬环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减少环境污染,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第二,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源的优势,特别是要在广大边远贫穷的农村地区更加突出这些优势,以增强吸引力;第三,进一步加快和完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责任编辑 张颖超

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5篇

一、工程建设项目目标的正确确定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最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是:要正确确定项目的目标(包括对项目的建立,项目的定义以及形成清晰的目标)看作是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首要任务。项目定义不清晰,目标不可行,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发生很大变化,远离预期目标。

二、风险意识

为了确保工程建设项目取得成功,必须对实现本项目的目标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如果项目中存在的风险不能被识别,项目将很难获得成功。例如筹资时应考虑材料涨价及通货膨胀,招标时要优选富有经验有能力且诚实可靠的承包商等。

三、尽早决策

许多成功的工程建设项目表明:在大规模开展材料、设备采购和现场施工等活动之前,业主要尽可能完成工程建设项目的策划、立项和设计,形成项目的实施计划,非常重要。

四、工程建设项目计划

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全过程、总目标,将实施过程的全部活动都纳入计划轨道,用动态的计划系统协调与控制整个工程建设项目,确保建设活动协调有序地实现预期目标,使各项工作成为可以遇见和能够控制的。

工程建设项目计划的形式和内容以及详细程度,对项目的成功也起者一定的影响,太粗糙的计划可能因发生意想不到的严重问题而导致项目彻底失败。

五、时间和资金

进度计划的编制以及根据资金要求进行的估算相互结合,共同考虑。

六、紧迫情形

如果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进展速度比正常的情况快,并且会导致增加一些额外的费用,这种情况被看作是紧迫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其工作需要尽快完成。

七、项目班子

分散的项目班子容易引起项目的失败,而且有紧密联系的项目班子对项目的成功起者一定的作用。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各类人员的分散容易引起对目标的误解,交流的失误,以及不能充分地利用专家群体的智慧。

八、决策的代表

工程建设项目的成功还需要下层人员参与与决定如何实现项目的目标,甚至有时要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目标。人力资源系统的良好运作,要求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者在做决定时应考虑相关人员的参与。

九、沟通

变化是工程建设项目的属性,因而需要沟通。沟通的价值是非常巨大的。许多工程建设项目的失败,往往是因为缺少有效的沟通,沟通系统也需要进行计划和实施的监控,否者信息可能到达太迟,或者是送到错误的地方影响决策,控制也就失去意义。

十、项目管理者

项目管理者与项目的成功相关。项目管理者要尽力解决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良好的职业道德,优秀的心理素质,突出的决策、领导、沟通、应变、学习及专业技术能力,是一个成功管理者需具备的。十

一、授权

实践中许多工程建设项目的失败起因于不充足的授权,决策需要经远离现场的有关人士批准后才能作出,这样容易导致决策的拖延而引起危机、超支以及失去尊重和管理的自信心。

此外,许多工程建设项目的失败,是因为一些大型项目的部分全力交给一些没有能力和经验的人。好的授权需要事先检查被授权者做决策的能力,并且监测其做决策的有效性。

十二、责任与项目变更决策

许多工程建设项目都表现出有一些危机和计划的变更,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注重问题的解决非常重要。在决策中缺少对可能产生的问题的考虑也可能引起更大的问题。

十三、决策

对于一个成功的工程建设项目来说,如果环境条件稳定,并且计划能被很好的执行,项目进展顺利,不需要经常做新决策。如果环境发生了变化,或是人们不知道已有的计划,或是不理解计划,或不接受计划等都会造成工程建设项目实施中要不停的做出决策。

十四、做决策的原因

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每一个决策都会影响下一个决策,并取决于下一个决策。做决策的原因必须要让相关人员知晓,这有利于指导做其他相关决策。如果不能给出所做决策的原因,或者是所做的决策不能被人们所理解,也会造成分歧和行动的不一致。

十五、经验的使用

工程建设项目的成功与以往的经验有一定的关系,要认真从以前经历过的项目中吸取教训。众所周知,所有工程建设项目都有不同,但也有许多类似的地方,因而在比较的基础上总结出经验正是项目管理不可

缺少的。

十六、合同策略

合同条件应用来激励参与方努力取得项目目标,并提供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基础。合同的责任应该是清楚的。通过合同的条款应将风险合理的分摊到各参与方。良好的合同策略减少了额外增加的费用,避免了模糊边界引起的争执。

十七、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工程建设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市场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其他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出现问题,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人员必须适应这些变化,同时又能阻止可避免的变化。

十八、引导、团队意识和协商意识

工程建设项目的成功,需要有恰如其分的引导和一个团结、高效工作的群体,需要在各个层次之间展开商讨,观察项目的实施情况,共同找出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其解决的办法。

十九、培训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个人的聪明才智、判断力、活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培训虽然不能建立起这些个人素质,但能大大帮助人们不断提高自身水平和从他人的经历中学习。

十、善于追求完美

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项目的目标,由于环境的变化总是需要不断的对实施过程进行改进,要改进就需要花精力和费用,不改进则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因此项目管理工作应该有追求完美的思想。

当然,一个建设项目的成功,是需要由业主方、设计方、承包方、材料供应方等许多单位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对于不同的单位影响项目管理的成功因素又有不同,这里不再类书累述。

【参考文献】

[1]佘健明,工程项目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许元龙,业主委托的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团队建设的基本思路范文第6篇

首先,它能够对团体内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及行事规范。这种规范同时也表现出了这个团队的行为风格和准则。

第二,它使每个个体的期望值保持高度一致。而这个高度一致的期望正是这个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 第三,团队内个体间互助及信息共享,能直接影响这个团队,影响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对一个组织的工作效率起到深远的影响。

第四,一个优秀的团队通常具有很强的凝聚力,而这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成败的要害,另一方面,个体在团队中受到影响,往往能发挥出超出个体原有的能力,这种影响不是主管与部下一对一的互动能够代替的。也正是这种超常的发挥使得优秀组织更加优秀。

(1)确立一个目标。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期望是形成一个团队的首要条件,也是达成职工对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忠诚的重要方式。一个有想像力的目标,是团队成功的基石,而目标也使得团队具有存在的价值。因此要有导向明确、科学合理的目标如进入世界五百强,成为世界一流的医疗企业等等,使全体成员在目标的认同上凝聚在一起,形成坚强的团队,团结协作,为实现目标奋斗。

(2)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组织内部,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前道与后道之间的关系都是供给链之间的联结,只有通过相互协作、群策群力才能圆满完成。一个好的企业、好的部门往往是通过自我调节把磨擦问题降到最低点的。对一些处于边界的问题避免采取"踢皮球"、"守球门"的态度,要识大体,顾大局,尽量在自己部门里加以解决,为其他门、上下级、上下道工序创造好的工作条件。

(3)树立主动服务思想。团队的作用在于相互补台,日常工作中,许多事不能十全十美,而一些轻易被人们忽视的地方往往是很要害的,这就要求我们发扬团队精神,主动为其他部门提供优质服务,尽心尽力帮助他人解决难题,使组织各方面都做到领先一步。

(4)增强领导者自身的影响力。领导是团队的核心。作为领导者,应了解和理解团队成员的心理,尊重他们的要求,以"服务治理心态",而不是监管、控制心态,通过自己的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令人拥戴的领袖魅力去影响和引导团队成员按既定的方向去完成组织目标。领导者要注重倾听不同声音,要注重接受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并加以重视和思考,求同存异,保留不同的思想,利用好团队的合力。这样既有利于防范决策风险,又能赢得下属的尊敬。领导者还要引导团队成员使其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保持一致,因为只有当个人的奋斗目标和职业生涯道路与团队的组织目标高度融合时,个人才可能为之奋斗终身。

(5)建立系统科学的治理制度,使治理工作和人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保证组织协调、有序、高效运行。

(6)经常沟通和协调。沟通主要是通过信息和思想上的交流达到熟悉上的一致,协调是取得行动的一致,两者都是形成集体的必要条件。治理沟通与团队精神养成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而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双方相互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要多了解和理解沟通对象,要积极地向别人推销自己的主张,认真地倾听别人所提出的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和主张,用"双赢"的沟通方式去求同存异,达到良好的沟通目的。

(7)强化激励,形成利益共同体。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动机,使其内心渴求成功,朝着期望目标不断努力。激励员工的方法有很多,比如为员工提供一份挑战性的工作,为员工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以及确保员工得到相应的工作条件等等。此外认真听取员工意见也能激励员工。员工提拔、晋升的标准也是激励员工的最好方式之一。但是单凭资历提拔不能鼓励员工争创佳绩,只会使他们养成坐等观望的态度。要以工作业绩为主制定一整套内部提拔员工的标准,激励员工有更多贡献。

(8)引导全体员工参与治理。要让员工了解组织的发展目标,吸引每一个员工都能直接参与各种治理活动,可以使全体员工不仅贡献劳动,而且贡献聪明,直接为组织发展服务。团队精神离不开团队,团队的发展是团队精神的基石。对于团队的理解要注重以下几点:

①团队精神不等于集体主义。在中国,更多的是宣扬集体主义,更注重的是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追求趋同,埋没个性与特长。团队精神却是尊重个性与特长,使个人爱好与成就得到发展,因此仔细区分团队精神与集体主义,这是成功团队的要害。

②挥洒个性是团队精神的基础。团队精神的形成,其基础是个人的爱好和成就。设置不同的岗位,选拔不同的人才,给予不同的待遇、培养和肯定,让每一个成员都拥有特长,都表现特长。

③协同合作是团队精神的核心。团队的根本功能或作用即在于提高组织整体的业务表现。强化个人的工作标准也好,帮助每一个成员更好地实现成就也好,目的就是为了使团队的工作业绩超过成员个人的业绩,让团队业绩由各部分组成而又大于各部分之和。团队的所有工作成效最终会在一个点上得到检验,这就是协作精神。

④凝聚力是团队精神的境界。向心力、凝聚力是从松散的个人集合走向团队最重要的标志。在这里,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并鼓励所有成员为之奋斗固然重要,但是,向心力、凝聚力,一定是来自团队成员的内心动力,来自于共识的价值观。我们很难想像在没有展示自我机会的集团里有这样的向心力;同样我们也很难想像,在没有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下能形成真正的凝聚力。除此以外,建立团队精神还必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鼓励成员协同进步,并倡导整体大于个体之和的精神。

在这个个性张扬、共性奇缺的时代,许多公司企业的经营者都在大声疾呼:“我们愈来愈迫切需要更多、更有效的团队来提高我们的志气。”究竟团队是什么,传统的诠释如五六十年代提出的“集体主义”,一个团队就是一个集体,时髦的诠释,就是一条工作链。

在公司两年多的团队培训、训练,让我越来越感到,一支优秀的团队,对一个公司是多么的重要。有了团队精神,再配合上默契,才能产生创新的力量、发展的力量。如果总是

搞个人主义,处处抬高个人,贬低他人,勾心斗角、争占上风,各个想当主角,内耗不断,就会造成角色异位。如果互相拆台,不休地搞内斗,那就会弄得成一盘散沙。所以需要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团队由许多个体组成,所有个体在组织内部都有固定的位置,这些位置互相衔接。团队意识就是公司职员对本公司的认可程度,把公司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意识,个人利益服从团队利益的意识。

培养团队精神,它一方面取决于组织者,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劳动个体。作为团队组织者,首先要营造一种气氛,工作默契和所发挥的生产力,必须在员工中间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其次,消除不必要的工作界限,培养成员整体配合的协作精神。要在团队中制定一些条规,使大家形成一种“分工不分家”,互相支持和努力的习惯。再次,不能忽视团队中任何人,要让每位成员都有自我发挥的空间,还要用心去破除个人主义、唯我才行、夜郎自大的心理,要树立团队集体主义观念。要让每位成员都学会包容、欣赏、尊重别人的个别差异性,使全体成员产生团结感,树立共同目标,共创辉煌。

那么,作为员工劳动者个体来说,如何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首先,要认识到,团队协作精神对个人的素质有较高的要求。除了应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应该有优秀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这种意识和合作能力甚至比你的专业知识更加重要。其次,要认清自己的地位价值。无论你在公司充当什么角色,你的每一项工作与他人的工作都有一个接口,这就意味着你的工作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协作。要想得到他人的帮助,必须先要学会帮助他人。要认识到“支持,是团队合作的温床”,把对他人的求助与激励视为最优先的事,懂得取胜靠大家协调合作的道理。要学会欣赏别人,这是一种人格的修养,一种气质的提升,它有助于自己逐渐走向成熟,走向理性,走向成功;它对一个人的生存能力、协作能力、发展能力的提高,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就个人而言,有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就有了工作保障,公司和企业经营者都重视这样的人才,对这样的人可以信任和放心。

有了团队协作精神,再加上配合默契的凝聚力,就犹如猛虎添翼,所向披靡。愿鸿昌的所有同事齐心协力,“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打造一支物业管理最优秀的团队,把鸿昌物业管理的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台阶。

人几乎都是在团队中工作的,那么我们就必须有在团队中生存的能力,怎样才能做到在团队中游刃有余呢?愿与大家分享以下知识:

第一、 表达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培养团队精神中的表达与沟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不论你做出了多么优秀的工作,不会表达,不能让更多的人去理解和分享,那就几乎等于白做。比如面试时,每个人的时间也就10分钟,如果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好好推销自我,可能就与一个好机会擦肩而过了。我们常说“行胜于言”,主要是强调做人应该多做少说。但现代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你的好想法要尽快让别人了解。所以要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表达能力,积极表达自己对各种事物的看法和意见,并掌握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艺术。

第二、 培养自己做事主动的品格

我们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努力做出来的。任何一个单位都不喜欢只知道听差的人,我们不应该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你应该做什么,而应该主动去了解社会需要我们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进行周密规划,并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第三、 培养敬业的品质

几乎所有的团队都要求成员具有敬业的品质。有了敬业精神,才能把团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有责任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努力。要记着个人的命运是与所在的团队、集体联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多参与集体活动,并且想方设法

认真完成好个人承担的任务,养成不论学习还是干什么事都认真对待的好习惯。要知道,有才能但不敬业的人没人敢用。

第四、 培养自己宽容与合作的品质

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一个人的价值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体现。所以21世纪的失败将不是败于大脑智慧,而是败于人际的交互上,成功的潜在危机是忽视了与人合作或不会与人合作。公司在考察员工时发现,有些人的动手能力强,点子也不错,但当他的想法与别人的不一致时,就是固执己见,不肯与人商量;当问及与领导的关系时,有些员工说了领导许多不好的话;当让员工谈一谈自己的同事时,他们对同事很挑剔,缺乏客观看待事情的品质。有的员工,在家里都是被照顾、被包容的珍宝,特别有一些家庭环境比较好或有家庭问题的人,由于有优越感或对周围的人缺少信任感,更不容易做到宽容待人和与人合作。实际上,集体中的每个人各有各的长处和缺点,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能够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美,而不是挑他的毛病,培养自己求同存异的素质,这一点对当代职场人士来说尤其重要。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与人相处的心态,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而且也是获得人生快乐的重要方面。

第五、 要培养自己的全局观念

上一篇:停车场秩序管理方案范文下一篇: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