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教学设计范文

2023-12-12

第八课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鱼的外形和颜色,鼓励学生大胆夸张表现各种各样的鱼,锻炼学生用线、用色表现鱼。

2、增长学生知识,懂得珍惜自然,增强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大胆地对鱼的外形进行描绘,力争表现出鱼的外形特点。

教学难点:

学会细致地观察不同鱼的特征,运用多种手法进行表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双面胶、彩笔、海底背景图。 学生准备:水彩笔、油画棒、固体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谜语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我们一起猜猜看好吗? 身体像树叶,尾巴像折扇。 没脚也没手,能在水中游。

问:你们猜猜它是谁啊?(学生齐说:鱼)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今天我们就和鱼交个朋友。板书课题《鱼儿游游》 播放视频

小鱼在水里是怎么游的呢?伸出你的小手,我们一起来做一做鱼儿游泳的动作吧!“鱼儿鱼儿水中游,游来游去找朋友!” 尼莫出场:“嗨!大家好,我是尼莫,我是生活在大海里的小丑鱼。在大海里,我有很多好伙伴,他们个个长得不一样,你们有见过吗?你们觉得热带鱼漂亮吗?那他们什么漂亮呢?

二、欣赏分析、突破难点:

1、课件让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通过比较说一说它们的美。

2、学生交流,各抒己见:鱼儿在外形、花纹图案和色彩等方面的美。

3、出示课件:小朋友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现在小尼莫还有几个问题想考考你们!尼莫:“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我们的身体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吗?”

4、生讨论,生归纳。

5、师小结:鱼=身体+尾巴+鱼鳍+嘴巴+眼睛

6、交流鱼的外形

三、初步尝试,大胆表现

1、怎样画鱼?生讨论交流

2、课件出示画鱼的方法,并欣赏示范作品。 3.学生在音乐中画鱼

四、展示评价、情感升华

1、展示学生作品。出示海底世界图,学生把画好的鱼儿贴到黑板上的海底世界的图上。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鱼的上面贴泡泡,看谁得的泡泡最多。

2、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演示,评一评。说一说,你认为那幅画最棒,为什么?

3、教师评价,总结。学生评价最好看的鱼儿,并说明理由。再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作品,并根据画面编一个小故事。

五、课后拓展,学趣延伸 出示课件齐读:

爱护鱼类 杜绝捕捞 保护生态平衡 从我做起!

第八课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横折的写法。

2、能在运笔过程中体会折锋。

3、激发学生对写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难点:横折的折笔之处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横和竖,同学们都知道横和竖的写法,那么,我们把横和竖组合到一起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新课《横折》,板书课题。

二、点拨难点,突出重点

(一)、横折的特点

1、课前练笔:跟老师一起画两组曲线,一组圆转,一组方折,写完后师生评议。

2、今天我们来练习横折的写法,请同学们观察下横折有什么特点?

3、请你把观察到的横折的特点说给大家听听。

(二)、横折的写法

1、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我们在上学期学习了横画和竖画的写法,你们能不能根据横画和竖画的写法,试着总结归纳出横折的写法呢?

2、哪些同学试着总结一下横折的写法?(生总结,课件出示横折的写法)

3、横折的写法是这样的,现在请同学们用手指在桌子上按照书写方法体会一下横折的写法。

4、教师范写,边写边说重点,生可书空体会。

5、学生练习书写。

6、作品展示,把学生写好的字展示给大家,师生共同评议。

(三)、横折在字中的不同

1、出示要写的字“五”“石”,教师范写,学生临摹。

2、点评:同学们写的很认真,基本掌握了横折的写法要领,课后还要多练习,临摹,不断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三、总结拓展

我们书写的例字都是来源于颜真卿,颜真卿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从小就热爱书法,但是其家庭贫苦,买不起笔墨纸砚,他就用碗、刷子和黄泥和水在墙上练习,由于其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一代著名的书法家。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书法上也能勤学苦练,坚持不懈,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板书设计:

撗折: 入笔

折笔

第八课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教学目标:1.认知领域:

(1) 认读本课的生词,使读音准确率达到95%以上;在书写上,笔顺要正确,提醒学生注意字的书写结构。

(2)使学生能掌握中国号码的表示法,怎么读;数字“1”在号码中的特殊读法(yao)。 (3) 理解“几”的含义,会用“几”和“多少”来询问。

(4)掌握“呢”在特殊疑问句中的应用,理解“吧”的语义作用,并能熟练应用。理解意义并能正确使用造句。

(5)准确理解生词 多少

不过

到 怎么 走的含义, 并能用这些词造句。

2.技能领域:

(1)对生词和语法的理解准确到能自动化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2)课文学习完后,学生能够流利朗读课文,发音基本准确,语调比较自然. (3)情境模拟――分角色(脱离课本)完成课文对话.

3.情感领域:

学生有想用学过的知识要同学和朋友的手机号码、宿舍号.

教学重点:1.号码的询问方式。

2.“呢”在特殊疑问句尾的疑问功用的理解.

3.“不过”、“都”、“多少”的理解. 教学难点:1.对“几”和“多少”(1)的应用.

2.“不过”、“都”的理解. 教学方法:听说法 翻译法 全身反应法. 教学步骤:

第一讲 1-2学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25个生词,并能正确使用一些生词造句.

2.对于生词“不过”、“都”、“路”“东南”能理解并准确地应用

3.朗读课文对话,使学生――

①正确认读课文的字.

②使句子的语调在朗读时的有可感性(即读出句式语调).

③理解课文的基本意思.

教学重点: 对于生词“不过”、“都”、“到”“怎么”“等”的理解.

教学难点: “不过”、“都”、“几”、“怎么”的理解与应用. 教学方法: 听说法 翻译法 全身反应法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复习:第七课的23个生词(以听写为主),辅以拼音的标写.

(二)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都有朋友,同学,这就少不了外出访友这项活动.而去朋友那里时,就要知道怎么去,做哪路车、朋友的电话号码和住在哪儿。那么,这要该怎么说呢?今天我们学的这一课的主内容就会教会我们这些。 1.生词:(标●的,是讲解训练的甲级词,标△的是乙级词) 电话:((diànhuà)телефон (名)例句:①我没有电话

②阿丽娅买电话了吗? ●号码:(hàomǎ) номер(名)例句:①电话号码 ②你知道安娜的护照号码吗? △多少:(duōshǎo)сколько(代)

1.问数量(опросить количество) 例句:①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②卡佳的房间是多少号?

③你带多少钱?我们需要交多少班费?

2.指代不确定的数量(взамен показать неопределѐнное количество) 例句:①你会多少写多少(ты умеешь сколько и пишишь столько)

②你给多少我要多少(ты дашь мне сколько и я беру столько) ③你知道多少说多少(ты знаешь сколько и говоришь столько)

周末:(zhōumî)конец недели (名)例句:①周末休息

②周末你有空儿吗? △呀: (ya)(助вспомогательное)由“啊”的另种语音形式和写法,主要是用在元音a、

e、i、o、u后.用在句子或小句的末尾.例句:①好呀!②你有钱吗?有呀!③花呀

● 不过:(búguî)однако(连союзное имя )

1、表示转折,比“但是”轻,多用于口语(выражать перелом ,оно легче “но”,много применять в устном языке) a) 补充、修正上文的意思;只是。(дополнять и поправлять значение предыдущего текста ) 例句:①你有手机吗?我没有手机,不过我的同屋有。

②有时间你给我打电话吧!好呀,不过我没有你的号码。 ③我去你那里玩,不过,去你们学校怎么走?←(补充) ④他学习一向不努力,不过现在好多了←(修正)

⑤我喜欢吃饺子,不过这个食堂没有饺子。(?)

⑥我想回家,不过没有钱。(?)

b) 补充同上文相对立的意思(дополнять относительное значение предыщего текста)

例句:HSK考试失败了,不过他并不灰心。

2、在句中可直接说下句,也可有在后面有停顿。与“只是”用法相近,它的转折语气比“不过”更轻,后面不能停顿。(в предложени можно прямо говорить следующее предложение ,тоже можно позади есть паузу. “不过”и“只是”в медоте использавания аналогично ,“只是” более легче“不过”в частице,позади нет паузы)

△怎么:(zěnme)как(代местоимение) 询问式(опросительная форма) 例句:

①去你们学校怎么走?

②怎么办?(как быть?)③你是怎么学会汉语的?

△ 走: (zǒu)идти (动)

1.可带“了”“着”“过”,可重叠.

例句:①齐步走!(шагом---марш !)②怎么走?(как идти ?)

③我没走过这条路.

2.走+在 后加表示处所或方式 例:①走在操场上 ②走在前边

3.走+向 后加表示处所的成分 例:①走向胜利 ②走向美好的明天. 和: (hã)и (连)例句:①我和你

②在中国周六和周日两天都休息。、 路: (lù)маршрут(量квантор)例句:①21路车

②坐几路车到你们学校? 公共汽车:(gōnggîng qìchē) автобус(名)①106路公共汽车 ②坐公共汽车

△ 都:(dōu)(副наречие)все

1.表示总括全部,除问话外,所总括的对象必须放在“都”

前.可以说“全都”,总括的意思更明显.(выражать обобщать весь ,кроме.опросительного слова ,обобщѐнно объектом обязательно ставить до“都” ,можно говорить “весь全都”,обобщѐнный смысл более очевидно)

例:①他们都去 ②今天明天都上课。③21路和106路公共汽车都到红山公园③大家都同意

2.所总括的对象可以用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疑问代词放在“都”后(обобщѐнный объект можно применять вопросительное местоимение с произвольным показанием. Вопросительное местоимение поставлять за “都”)

例:①今天都谁没来上课? ②什么时候来都可以.

3.已经,句末常用“了”

例:①(уже)都十二点了,你怎么还不睡? ②她待我比亲姐姐都好。(даже)

△ 到:(dào)доходить(动)

例句:①十五分钟就到了。②火车到了。

③时间到了。④秋天到了

骑:(qí)ехать(动) 例句:①骑马(ехать на конях)②骑自行车 快:(kuài)быстро(-ый)(形)①骑自行车也很快,15分钟就到了。 ②课上得很快。 十五:(shíwǔ)пятнадцать(数имя числительное)例句:①十五分钟 ②今天十五号 分钟;(fēn zhōng)минута(名)例句:①一刻钟是十五分钟 ②一小时多少分钟? 校园:(xiào yuán)школьный двор(名)例句:①新疆师范大学的校园很大②我们宿舍在

校园的东边。

东南:(dōng nán)юго-восток(名)例句:①宿舍楼在校园的东南边 ②今天是东南风 东:(dōng)восток(名)例句:①新楼的东边是操场②玛力克坐在卡佳的东边。 号:(hào)номер(名)例句:①今天几号?②你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房间:(fáng jiān)комната(名)例句:①你的房间是多少号?②我的房间很大。 室:(shì)(名)кабинет (камера) 例句:①我的宿舍是东5号楼502室 ②三室一厅 手机:(shǒu jī)сотовый(名)例句:①你的手机号码是多少②我没有手机。 ●等:(děng)ждать(动)例句:①我等你 ②等公共汽车 补充词语:(дополнительные слова) 1.学生证(xuã hēng zhâng)(名)студенческий билет 例句:我们有学生证. 2.要(yào)(动)хотеть 例句:我要去上课.

教与学的活动设计:

老师领读生词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纠正读音,多次领读后,使学生的认读能力达到90%以上的准确率.然后请几名同学领读,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热情;运用所学的生词造句,进一步理解生词,检查理解散应用的准确程度.

课堂学习小结:

布置作业:1.写生词,每个字(词)写二行,开头一定用拼音标注上.

2.P64—五

第二讲 3—4学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生词的基础上,能理解文句的意思. 2.通过领读,纠音,使95%以上的学生能流利准确的阅读课文.

教学重点: 1.逐句分析课文内容,重点分析难句。

2.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朗读上的发音与语式的标准化.

教学难点:理解文句的意思和技能上的应用. 教学法:领读法 翻译法 教学内容:

(一)复习:听写生词

(二)课文:1.领读,纠音,熟读.

2.释义(翻译与生词的应用结合)

3.模拟训练:根据课文对话,让同学分角色朗读后,以所在的学校与宿舍为地点,做一次课文模拟练习. 4.用几句话概括文意.

本课小结:课文可以说是生词与语法的应用.更是这课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综合使用.所以应熟练掌握每句话的意思及应用场合,达到自动化,得体.

布置作业:P63—四

P64—六

第三讲 5—6学时

教学目标:1.能掌握中国号码的表示法,怎么读;数字“1”在号码中的特殊读法(yao)。

2.语法点中能理解并熟练掌握号码的提问方式。

3.“呢”在特殊疑问句中的应用,理解意义并能正确使用造句。

教学重点:1.理解“几”和“多少”的含义和应用。

2.“呢”在特殊疑问句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几”和“多少”的含义和应用。

2.“呢”在特殊疑问句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翻译法 讲解法

教学内容:

(一)复习: 听写上节课的生词.

根据本课要讲解的语法需要,复习第三课的语法点:特殊疑问句“呢”(1)

(二)语法点:

1.号码表示法:(медот выражения номера )

汉语中的号码直接读数字,例:81653625,,其中,“1”作为号码时,要读成“yao”.

(В китаском языке выражать номер прямо читать цифру ,например:81653625,в тому числе , когда “1”в качестве номера, нужно вычитать “yao”)

例:①我的房间号是201. ②他的电话号码是31653415.

③108路公共汽车到东方大学.

2.“几”和“多少”(1)(2)(несколько и обычно о числе до десяди =сколько)

“几”和“多少”,Они можно применять опросить номер 例:⑴ 你们的宿舍是几号楼?

⑵ 大卫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⑶ 张红的房间是多少号?

注:在什么情况下用“多少”,什么情况下用“几”,下一课的语法移到此处来浅讲一下. (“几”一般用来询问十以下的数量,十以上的数量常用“多少”来询问。(вообще говоря,“几”часто употреблять опросить количество ниже десяти *до десяти* , “多少”часто опросить количество выше десяти)例:你要几本汉语书?→你有几本书?) 3.“呢”(2)

“呢”可以用在特殊疑问句尾,加强疑问语气.

(“呢”можно применять в конце особого вопросительного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оно играет в роль усиления вопросительной частицы) Например: ⑴去图书馆怎么走呢?

⑵这是谁的书呢?

⑶玛丽在哪儿呢? 布置作业:P 63—三 P64—七

第四讲 7—8学时

教学目标:1.理解“吧”的语义作用.

2.练习指导.

3.概述课文.

教学重点:1.语法中“吧”的含义的理解;

2.课文的综合概说

教学难点:课文综合概说 教学方法:翻译法 听说法

教学内容:

(一)复习:1.找同学到黑板上写这一课的部分生词。

2.提问同学用指定词语造句。

3.根据本节学习的需要,复习第七课的语法点“吧”(1)

(你是中国人吧?那是图书馆吧?你明天休息吧?→用在疑问句尾,有要求确认的意思)

(二)新课:

1.语法“吧”(2)

“吧”用在句尾,表示建议的语气(“吧”применять в конце предложения, выражать предложительную частицу﹡частицы предложения*) 例:⑴ 我们去看电影吧。→我们一起写作业吧。

⑵ 来我们学校玩儿吧。→

⑶ 我们去图书馆吧。→ ● 注意标点符号(знаки препинания)的使用;(поставить знаки препинания打上标点符号) 2.做课后练习 3.本节小结:

第八课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传 统 纹 样

1、认识目标:学习图案纹样的形式,掌握基础图案的特点。

2、能力目标:把握二方连续纹样设计的技巧,并加以运用美化生活。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传统艺术的思想情感,学习质朴的审美观。

教学目标:通过对常见的传统纹样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图案的基础知识(自由纹样、适合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并运用所学知识去美化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感受图案魅力,学习基础图案知识。 教学难点:对二方连续纹样的设计学习 教具准备:课件 学具准备:略 教学设计:

(一)视频导课

今天我们去一个小店逛逛吧。

在我们日新月异的都市生活中,随处可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妆点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更具审美性。你仔细看看能发现出它们吗?那是什么呢?

1 对的,是图案纹样。今天,我们就从认识中国的传统纹样来学习图案纹样的知识

(二)课题-------传统纹样

一、认识传统纹样

◆中国传统纹样是一种朴素单纯,富有情趣的图案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饱含丰富的语言和强烈的民族情感。

我们祖国的图案艺术浩如烟海,是广大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图案艺术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对客观事物有了认识,逐渐获得了对客观事物的审美观念,装饰图案就是这种审美观念的形象反映。他们摹拟植物、动物、人物,根据生活的需要进行器物的造型和纹样的装饰。如彩陶、青铜器、砖瓦、漆器、瓷器、织绣、建筑彩画、印染等都有传统纹样的身影。

◆欣赏典型的中国传统纹样

彩陶图案纹样 水纹

瓷器图案纹样 宝相花纹

青铜器图案纹样 回纹 饕餮纹 砖瓦图案纹样 虎纹 凤鸟纹

欣赏这些传统纹样后,我们会发现这些图案的构图比较自由多样,它可突破时间、地点、和透视、比例关系,按照装饰的想象和需要进行符合形式美的要求作结构的处理。

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图案纹样的知识

二、学习图案纹样

1、图案纹样的定义

广义解释是实用与装饰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它是实用美术、装饰美术、建筑美术、工业美术方面关于形式、色彩、结构的预先设计制成的图样、装饰纹样等方案的通称。

谈一谈:你在生活中还接触过哪些传统图案纹样? 看一看:这些传统纹样的运用你见过吗?

通过刚才我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图案的某些特征。

2、图案纹样的特征

实用性 适应性 艺术性

2 同学们一定会问,那图案纹样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这么多,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它们、更好运用它们美化生活呢?

接下来就是我们要讲的内容--------图案纹样的表现形式

3、图案纹样的表现形式

◆单独纹样 不与周围发生直接联系,可以独立存在和使用的纹样叫单独纹样,也称为自由纹样。

◆适合纹样 是一个或多个纹样,依据一定的组织方法,使之完整的、自然的、严谨的适合一定的外形轮廓。

◆二方连续纹样 是依据一定的基本骨式,将单独纹样(单位纹样)向上下或左右两个方向重复连续排列的纹样,又称带状纹样或花边。

◆四方连续纹样 是依据一定的基本骨式,将单位纹样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重复排列成不断连续的纹样,又称网状纹样。

这么多的图案形式,我们今天主要学习一个吧!-------二方连续纹样

4、重点学习-------二方连续纹样 (二方连续纹样构图的基本骨式) A、散点式 把一个或多个单位纹样作规律的排列。

B、垂直式 把一个单位纹样朝上或向下或交叉摆放进行连续排列。

C、斜线式 依据倾斜的区划面或划线为骨架,将单位纹样进行倾斜式的排列。

D、波线式 依据由波线所作的区划面连接单位纹样,或借波线将单位纹样进行波浪式的连续排列。

3 E、结合式 以两种上的基本骨式相互交错结合应用,使纹样层次丰富,富有变化。

三、作业练习

找一找:你能分清这些图案纹样吗?是二方连续的能不能说出它的基本骨式?

练一练:设计一个二方连续纹样 规格: 6×20厘米

要求:

1、以传统纹样为设计元素,选择你喜欢的二方连续纹样构图的基本骨式结构进行设计。

2、表现方式可多样化。

四、作业展评

第八课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第三单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篇,题目中《伟大的历史转折》指的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次会议上承第二单元《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旧革命的总结,旧思想的发展;下启本单元《改革开放》等相关内容,是新革命的曙光,新思想的肇始。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本课安排了三个学习内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三者的关系是:“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与组织基础;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从而巩固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的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应该能够认识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有其重要的影响。

初三的学生已经能够形成分组探究、思考讨论的良好习惯,能够自行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

三、设计理念:

正确的处理学生、教师与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课堂丰富多彩。学习课内知识、延伸课外知识,教师在引导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学习、探究,达到教学相长。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及其历史意义;知道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宏观的历史感悟能力,逐步形成历史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本课分为三个篇章:“春的序曲——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论”、“春雷惊天——一次会议拨正了航向”、“春回大地——一桩最大冤案昭雪的反思”。以语言叙述或举例子、看图片材料、视频、数字故事等形式展现历史;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等形式深入历史情境中去体验与体会历史,加深对历史的领悟和理解;以对历史的感悟和反思深化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实事求是我党纠正错误、开拓创新的根本思想路线,也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培养不迷信权威,“不因人取言,不因人废言”的理性态度和健康情感;

从“伟大的历史转折”中认识党的伟大,培养爱党情怀;通过了解邓小平关键时刻的高瞻远瞩,初步了解邓小平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做出的贡献。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伟大历史意义。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背景去理解其决策,从决策中去体会和分析伟大的历史意义;把内容和意义结合起来,以新闻报道和新闻述评的形式加深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理解,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增强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认识。

难点:关于真理标准讨论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内在联系。两个“凡是”和真理的关系,真理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关系,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中,通过剖析两个“凡是”的错误,最后让学生认识到:真理是多种的,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唯一的,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预期效果

导入:

展示美国《TIME》杂志封面,出示问题:中国有一位伟人曾七次登上《TIME》杂志的封面,并两次被选为人物,他是谁?

欣赏图片,并指出:七次登上《TIME》杂志封面并两度当选人物的是邓小平。

创设情境,渲染气氛,提高兴趣。

新课:

(一)春的序曲——一篇文章引发的争论

展示“文革结束”与“两个凡是”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两个凡是”。

展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文章”图片,引导学生举例说明“伟人的话”是真理还是“实践”出真理。

得出认识:“文革”是毛主席的错误决策,我们应该反对,“两个凡是”实际是左倾错误的延续。

举例说明:比如“小马过河”、“伽利略的斜塔实验”等,都说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而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通过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引导他们认识到“两个凡是”思想的错误性,从而加深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认识,为下一步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与意义作铺垫。

(二)春雷惊天——一次会议拨正了航向

通过视频再现会场,走入会场,从记者和代表两个角度报道大会。

点评、分析并举例说明大会的转折含义。

播放《复兴之路》中的配乐诗朗诵《沉思与抉择》。

从不同的身份出发学习全会的内容,报道大会的盛况。

共同感悟转折的含义。

欣赏诗歌朗诵,感悟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用记者采访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用对比的方式显而易见。

烘托气氛。

(三)春回大地——一桩最大冤案昭雪的反思

播放数字故事,提问:刘少奇冤案说明什么问题?给了我们什么教训?如何加强民主法治建设?

欣赏数字故事,并指出:我们应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烘托气氛,再现情境。

小结:

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给我们开启了春的序曲;十一届三中全会如一声惊雷,让我们真正感受到春天;民主法制建设带给我们春意盎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说给大家听。

指出:去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我们新的领导人提出了深化改革的决策,并指出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我们相信春天的故事将会一直讲述下去„„

各抒己见,知道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曲折的,但是我们党有错必纠,与时俱进,不断走向胜利!

第八课教学设计范文第6篇

《热爱生命》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 九年级下册

知识目标:体会文中人物与细节描写的细腻传神

能力目标:学习快速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悟一种生活理念:体会主人公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点:把握人与环境抗争时所折射出来的伟大的精神力量,珍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你心目中顽强的生命是什么样子,想一想,为大家描述一下。

比如:石头重压下冲破羁绊的嫩芽,婴儿来到人世的第一声啼哭,马拉松赛场的百米冲刺„„ 你能想像人在经受生存极限的考验时,可以迸发出怎样的生命之光吗?(生可能沉思) 我们可能都很幸运,没有经历。那么请听一听这样一个故事:19世纪末,在美国北方领土阿拉斯加相毗邻的加拿大朗戴克一带发现了金矿。成千上万的人卷入了“淘金热”,可是幸运者毕竟是凤毛麟角,有更多人梦断在那冰天雪地的极地荒原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热爱生命》,去了解一个美国西部淘金者绝境求生的艰难历程

二、把握情节,体会主旨

1.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有的同学还读了《热爱生命》的全文,这部小说就像一部无声电影,活动于期间的有哪些形象?

快速回答:这个人,狼

2.今天用一节课时间走近小说,同学们要掌握一种阅读方法:快速阅读。

快速阅读,是指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根据阅读要求,迅速提取有用信息的高效读书方法,是一种高级的阅读能力。它可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多的知识,是一种常用的阅读方式。

3.有人说,小说中主人公“这个人”等同于这只狼,你同意吗?

探究一:极地恶劣的地理环境、气候、食物的匮乏、体力近乎衰竭、对手的出现„„ 探究二:同大自然勇敢斗争;在饥饿、寒冷中顽强挣扎;在他们身上有一种原始的生命的本能力量。人和狼,站在了同一地平线上。在自然面前,只有“活着”,才是生命的最终意义。他们只是两个生物,平等的两个生物,为了“活下去”的信念,而展开了一场残酷的生命追逐。

探究三:体力的虚弱

病狼的喘息声与这个人的疲倦。

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出色地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体力飘散而心灵执著的情态。

人和狼最后的格斗是小说最为精彩的场面,也是高潮部分:他从梦中苏醒过来,因为已感觉到有条舌头正在舐他的手,“他静静地等着„„狼牙轻轻地扣在他手上了;正使出最后一点力量咬进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它等了很久的东西里面去,可是这个人也等了很久,那只给咬破了的手也抓住了狼的牙床”,一种从未有过的奇特的格斗方式,在奄奄一息的人和同样衰弱垂死的病狼之间展开了。渐渐地,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还用另一只手偷袭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

探究四:他们都被同伴抛弃了。

4.当然有人反对,小说中主人公“这个人”绝不等同于这只狼,你又怎么理解?

探究一:当这个人发现比尔的骸骨时,他没有拿走金子,也没有吮吸比尔的骨头,主人公是宽厚善良的,虽然他有许多理由怨恨和鄙视死掉的同伴,然而这种感情却一下子被他对死者的怜悯所抵消了。这点是做为动物的狼绝不可能做到的。

师:他觉得不该嘲笑一个曾同大自然作过斗争的死者,更不能嘲笑一个曾一度同他共过患难的同伴,尽管他有不可宽恕的过失。如果大家看过小说前半部分了解了比尔丢下受伤的他给他带来的恐惧和绝望的话,就会敬佩他在生命垂危的关键时刻,仍能坚守着做人的道德良知。

5.穿插小说简介:

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个人”是一个美国西部的淘金者,他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所抛弃,只好独自一人跋涉在渺无人烟的荒原上,不久他就陷入到了弹尽粮绝的困境中。更不幸的是他的腿脚先后受伤,只能踉踉跄跄地行走在布满沼泽、丘陵与溪流,随时有野兽出没的荒原上。在极度虚弱中,他发现有一匹病狼循着他的血迹紧紧跟随着他,显然是要把他作为猎物。于是,这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物”在荒原上展开了一场互相猎取对方生命的生死搏斗。最终他咬死了狼,吞咽下狼的血,让生命重新放射出光彩,作品所要弘扬的正是这样一种硬汉精神。

6.你从这个人身上感受到了哪些硬汉精神?

他坚韧顽强,不畏艰难险阻。他虽然身体衰弱无比。并且时常处于昏迷之中,却有着惊人的意志力。在这场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至死搏斗中,人的伟大与坚强也最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这就是—种硬汉精神。

三、品味赏析,走近人物

1.师:小说之所以产生了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课文通过“他”的经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命垂危者求生的画面,那么,是什么促使他如此顽强?

探究1:第

二、三自然段写主人公见到驯鹿骨头时的心理和动作描写。

生朗读后评价:即使生肉、碎骨也让他感到欣喜,可见对生命的热爱,对生的渴求。同时他不觉得痛则说明身体的虚弱,反应开始迟钝了。他联想到生命是如此脆弱,这说明即使意志坚强的人也有内心的矛盾和痛苦,真实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

师:是啊,人在同环境和困难斗争的时候也有自身的灰心和软弱,他是否消沉,退缩呢?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生命如此脆弱时还在执著求生,维持一个自己也知道随时可能丢失的生命。心理和动作描写相呼应,表现了主人公无比坚强的生存意志和对生命的热爱。

探究2:人和病狼最后较量的情节很精彩。牙咬手,手抓牙,这简直是闻所未闻的搏斗方式。牙和手都无力了,可是人终于用另一只手慢慢摸过来,“一下把狼抓住”了。几分钟后,人把全身重量都压在狼的身上,可惜他的双手已无力把狼掐死。可是他还要用嘴咬住狼的咽喉„„终于,狼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死掉了,像“铅液”一样的狼血灌入人的胃里。人战胜了狼,杀死了狼,喝了狼的血,而不是相反。

师:主人公在同自然和自身弱点的斗争中不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求生的信念,培养了顽强的生命意志和勇敢精神,成为顽强不屈、具有超人勇气的强者。这段描写就是他这种精神的最真实、最精彩的写照。

探究3:课文写到他已靠近那希望之船,却可望而不可即,“那条船离他不过四英里路„„无论如何他也爬不完这四英里路。这一点,他是知道的,而且知道以后,他还非常镇静”“他仍要活下去„„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即使到了死神的铁掌里,他仍然要反抗它,不肯死”。这是多么坚强有力的生命意志和求生的精神! 师:文中说,他的疲倦就像大海的涨潮,“一涨再涨,一点一点地淹没他的意志”,但是他还“用无力的双手划着,凭着一种奇怪的心灵作用”,也就是对生命的热爱和执著,“找到一丝毅力,比较坚强地划着”。出色的描写让我们深刻领会到人物虽虚弱到极点而心灵执著的情态。它揭示了主人公战胜病狼的主观原因,衬托出他坚强不屈的性格。

2.杰克·伦敦的话,或许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的硬汉精神,帮助大家理解小说中所体现的思想内涵。请一位同学朗读。

1.顽强是妙不可言的东西,它可以把山移动,使你不敢相信和想象。 2.顽强这就是作家技能的秘密. 3.得到智慧的惟一办法,就是用青春去买。

师:名言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生的态度,告诉大家对待人生应该顽强,要努力,要以青春去换。《热爱生命》中也处处可找到它们的影子。

教师总结:我们之所以被这篇小说的许多情节打动,不仅是因为它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还因为我们在故事情节中很难找到人为编造的痕迹,这得归因于作者对主人公在特定境遇中的心理感受的细腻描写和大量逼真的描写。

四:了解西方小说的特点:象征,隐喻

1.作者为什么为主人公取名为“这个人”? “这个人”作为整个人类的象征。

师:小说的象征意味非常浓厚,这是西方许多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 文中的象征物“狼”的又有何隐喻呢?

2.“狼”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3.大家不觉得,“病狼”的意志力也很顽强吗?它不也是热爱生命的吗?

探究1:不仅是人类“热爱生命”,所有的生命都“热爱生命”!狼一路上都在挣扎,它极度衰弱,随时都可能丢掉生命,被其它动物吃掉。可它也渴望活下来,从这点看,它也和主人公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探究2:在作者笔下,狼和人互相威胁,可是没有了这种威胁,哪有走出绝境的力量,他们都是热爱生命的!他们互相推动对方尽全力求生。

师:应该说在作者眼中,无论是“这个人”,还是“病狼”都是生灵,都是伟大的生命。 杰克•伦敦“为生存而拼搏”并获得成功,他喜欢用”狼”自比,小说中的场景构设无疑是他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多媒体教案

对社会进化论思想的体现。艰难爬行的主人公和一直尾随其后的饥饿不堪、奄奄一息的狼所面临的选择是简单而清晰的:要么战胜对方生存下去,要么被对方战胜,沦为牺牲品。主人公以他坚毅勇敢的性格和顽强不屈的生命意志,在同狼的最后搏斗中取胜,成为真正的“强者”。小说启示人们,生命是神奇而宝贵的,只有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才能让生命光芒四射。

文中的“狼”可以看作险恶的自然环境与自然力量的一种隐喻。

五、思考生活,探讨“生命”

生活中,珍惜也是一种热爱生命,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时间,让自己时时刻刻都快乐、充实,让生命有足够的精彩,就是一种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就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觉得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不论知道前方有多少困难,只管向着既定目标努力,不因为其他人的讥讽而停下也是热爱生命的表现。

师: 同学们,只要心中生命的意念还在,只要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再困窘的环境也能重生。这就是课文告诉我们的一个简单而实用的道理。为了让生命有意义、有价值,让我们热爱生命吧! 也许我们无法丈量生命长度,那么就让我们拓展它的宽度吧!让我们的生命放射出耀眼的光辉,让我们为自己拥有坚强而美丽的生命而自豪。

在汪国真《热爱生命》诗歌朗读中结束

上一篇:猜字谜活动方案范文下一篇:财政学练习题库范文